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学习路径

数学学习路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14

数学学习路径

数学学习路径例1

一、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迅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教育事业却始终停滞不前,教师崇尚传统教学,然而,传统教学早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制定一套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几点分析。第一,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数学本来就是单一的学科,它不像语文那样生动,也没有技巧可言。很多学生学习起新知识也比较困难。加上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更加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教师永远是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埋头做笔记。数学教学没有捷径,它的答案只有一个。很多数学教师都是老一辈教师,循规蹈矩,坚持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第三,家长过分注重成绩。数学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家长只会看成绩说话,只会一昧地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导致很多学生只学到了表面,并未将问题加以延伸,运用在生活当中。放眼当下教学,不仅仅是数学教学,很多学科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传统教育模式早已经不适用当今教学。

二、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讲解,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教学设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的氛围其实很好把握,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先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解决,收获成功,增强信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同教师平日的日常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长、宽、高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转换到实际生活当中,可以让学生用脚步测量去计算学校旗杆的长度,操场的长宽,或者也可以用绳子去测量,有了以上两种测量方法,教师在此时可以提问,询问大家还有没其他的测量的方法,都可以一一实验。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期比例尺,估算大建筑物等难度较大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字认识过渡到基本数学的学习阶段,小学教学很多的应用题都是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数学试题当中,将数学同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鸡兔同笼应用题当中,学校开放日时,教师可以在动物园给学生讲解这些问题,有实物的情况下学生接受更快,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在数学理论中,使数学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每堂课前进行课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接受新知识也能加得心应手。学生可以利用以往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观察实物”一课当中,学生在授课前进行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按照物体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对正方体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抽取几个学生,让其进行不同位置摆放,从而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成效如何。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也应该通过合理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学习性。

(四)结合实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常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起,用实际例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章节时,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平时的商品买卖展开实践活动,采用角色扮演,来知道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师可以在此时提出问题。学生在研究探讨之后就会得出元,角,分这几个单位,也会掌握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元等于一百分。在数学教学当中加入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建议

想要将自主学习利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就必须改善当前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主导不仅仅只是教师,学生也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家长也应该改变以往的看法,不能一昧地注重成绩,应当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延伸能力。教师也应该花心思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改善一下,良好的氛围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才是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主实践和预习,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家长也不应该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孩子从中获得的乐趣。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路径例2

古今中外,对学习兴趣的重视几乎是一致的,对兴趣促进学习的正向作用也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肯定,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并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观,成功的教学不应是强制性的,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其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学科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兴趣为起点和支撑,让小学生学好一门学科是难上加难的。

小学数学具有直观性,其呈现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公式具有抽象性和很强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缺一不可。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去理解、掌握、应用、巩固,取得最佳效果。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是帮助他们认识数学之美、发现数学之美的过程。需要融课堂内外,双管齐下,方有成效。

首先,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高度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和不协调,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念想,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数学教学情景创设中,还要特别注意创设开放的人文情境,实施民主教学,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期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其次要善于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学时,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其次,体现情境性,还需要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效用,回归生活化的数学课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教师应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多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强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了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例如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就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在实际的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要求和方法。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有过这样的阐释,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有必要多方位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以“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习兴趣。其实,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血有肉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科学,数学是美的,数学是需要生活实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践行数学的同时,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数学变得有生活气息,学生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最后,创设师生情感纽带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基础。对于小学生认知来说,他们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热衷于某一门课程。老师应该创设师生情感纽带用关爱和呵护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比如老师可以常用课堂作业的评语与学生交流感情,对课堂上或作业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及时并恰到好处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小学生在看到这些溢美之词时,也会深切感知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从而深受鼓舞和感染,逐步对数学老师产生好感,上数学老师的课也倍加用心,表现积极。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感性直观呈现方式和课堂小结,这是延续兴趣的重要举措。如老师的语言魅力是对学生形成感性直觉刺激的最主要课堂形式,幽默风趣、轻松活泼、富有意境的语言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引领思维走向并保持兴趣的良好方法。课堂中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形式也是必可不少的。一堂高效有序的数学课不仅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实现课结束趣延续的效果,如此方能使学生融课堂内外,真正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效措施得以进行,而维系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长期兴趣和学习动力,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之美,延续数学之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要双方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互相配合,教必有法,学必有趣。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路径例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2-01

何为支架式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对不易理解或有难度的教学知识点得到更好地认识与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支架式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针对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支架的搭建能够缩短他们与知识要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快地理解相关内容。

一、通过范例构建支架

通过列举有效的范例能够迅速拉近抽象的知识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范例构建支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例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列举范例时应当注意例子不能太难或太抽象。此外,例子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熟知的生活,则更易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接受。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和数相关的例子很多,如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的台阶数,或让学生观察一下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等。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下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什么意义。其次,要让学生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自己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思考。范例的列举是非常有效的支架,构建好这个支架,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能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情境构建支架

情境创设是小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数学学习中很好的支架。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这将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效率。提出问题是最直接的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更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正确认识,同时纠正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关于图形的错误概念,课堂上笔者特意准备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图画来创设情境,这些物品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图形,有轮胎(圆形)、收纳盒(长方形)、支架(三角形)等,笔者逐一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说说图中出现的物品都是什么图形。有的图形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有的图形学生却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或者以往的认识有误。这时,笔者就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指正,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片中图形的正确名称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同时,通过明确的对照也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让正确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更深入。好的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设了一个有力的支架,借助这个支架学生能够纠正过往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对正确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构建支架

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尤其是进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学生开始逐渐接触到各种图形,这时多媒体正好能够为几何的学习搭建良好的支架。要学好几何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要点主要集中在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上,掌握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很有帮助。

数学学习路径例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数学学习路径例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数学学习路径例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数学学习路径例7

轻松、愉悦、平等的学习环境,能够进一步拓展与强化学生的认知创新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自觉地进行“研究”,及时有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加强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此外,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和赞赏,相反,对他们的失败之处,教师不应直接批评,要科学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原因,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任务目标。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相关数学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将学生引进研究性学习范畴中。另外,数学教师应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基本原则,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实际生活中的买卖商品为题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营业员角色,一部分学生当顾客。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通过该活动知道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都会用人民币购买东西,那你们说说人民币共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学生在研究学习后得出:人民币共有元、角、分这几个单位,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元等于100分。在该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研究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内心潜力得到全面发挥,树立了良好的自主研究学习的意识。

(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研究发现机会

如果教师未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不给他们实践操作的机会,将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并不是只靠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实现,还必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来逐渐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各项能力与技能。比如,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同伴间进行仔细的研究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让学生自己画、剪、拼,在实践操作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多一些的活动空间、表现机会及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学习的环境。

(四)为学生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旧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即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不要对学生施加压力。此外,教师不能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弄得太过于专门化、学术化,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将重心放在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数学问题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探索的勇气,体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数学学习路径例8

二、创设主动参与情景,让学生“做、演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手脑并用,理解知识,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动手实践,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教学,但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解决问题。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因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准备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讲台上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学生常常把课堂作业视为负担,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学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拓展所学知识:配制含糖20%的糖水,你能做到吗?配制好后,让老师和同学尝一尝。学生一听,积极性很高,都跃跃欲试,果然都配制出了糖水。又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精美的新年历。这样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将书本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潜移默化中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习路径例9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板块分析

1.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分为几个大的板块来进行。将数学中的这几个核心的知识掌握好了,提升学习效率就不成问题。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吃透”其核心概念,任何疑难问题方可迎刃而解。例如:就以函数这个大的板块为重点分析对象,高中数学的函数涵盖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等,对于不同的函数进行一个总结与归纳。将每一种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定义域,值域,极限以及其函数的图象都进行一个板块性的分类。这是对于高中阶段中的难点也就是最为抽象的知识点的分割式解析。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地吃透,进而征服整个函数这个板块。

2.以上是针对高中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具体的细分。那么对于数列这样需要进行不断的推倒,不断地探索的知识点来说,只有从不断地列、算中推出各种面对许多数据时的一些定理与公式。又如,数列这个大板块,他并不抽象但是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性去不断地列数据,再从其中发现规律。对于数列的通项的求法,有时甚至还要分奇数项和偶数项进行讨论。像前项和的求法中,拆、并、裂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等等的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大量的数据相加,进而寻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所以,通过这样的板块分割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让学生从无止境的习题中脱离出来,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效率。

数学学习路径例10

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随着时间以几何速度翻倍增长,知识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断老化,新的知识不断更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课程改革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在高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有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应用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使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估计学校旗杆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脚步测量,估算学校操场的长、宽,学生通过有效引导后,学习兴趣很高,自学通过比例尺估算楼房的高度等难度较大的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学的重要条件。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沉闷的氛围,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高段数学课堂中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轻松、自由、愉快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起到答疑解惑,同时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关系、与边长的关系、与高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理解也更加透彻,并在以后的应用中也更加娴熟。

三、通过问题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化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入的最直接方式是提问,提问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问题意识。课中问题十分重要,是课堂教学中的灵魂,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课后,教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自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后,学生对比例尺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比例尺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呢?老师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后,学生自主学习比例尺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独立思考在生活中的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许多学生想到了地图、汽车模型、玩具等都是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问题思索,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们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三角形的内角,最后求三个角的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动手,画出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尺测量所画三角形的角度之和。毫无疑问,最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也不排除一些学生量出181°或179°的误差。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们自己动手画图和测量,学生们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定律印象十分深刻,自学的乐趣也给了学生们动力。

五、结语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教会学生足够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足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论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有重要意义。

数学学习路径例11

与汉族不同,少数民族学习英语是在学习者具有两种语言背景下进行的外语学习,属于双语基础上的第三语言习得范畴,即在学习者已具有的母语“习得”经验和第二语言“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第三语言学习。少数民族的英语学习也有别于双语学习,在语言学习中既要受到母语迁移,还要受到第二语言迁移,以及母语、第二语言共同作用下的双重迁移。民族语、汉语和英语分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三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本体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型。另外,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接受汉语言文化影响,又要接受所学外语的外国文化影响[4]。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及西方国家文化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例如:在社交方面,汉语的问候等方式与维吾尔族的问候以及英语的问候都有所不同。另外,在一些颜色词、喜欢、禁忌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文化差异将使其在学习外语时带来严重阻碍[5]。在进行三语习得时,学生会将自己的与汉族和英语国家的信仰做比较,三种信息不断交互印象,而对于不熟悉三者文化差异的外语学生来讲,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很多疑惑和不解,使得心理压力增加,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难度。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课堂时,并不使用母语与教师交流,对于汉语和英语水平都较低的学生来讲,学习上会遇到很大困难。新疆地区的经济水平本就偏低,再加上南北疆经济和教育不平衡,很多地区连汉语教学都很难保证,这样一来,在进入高校后,势必造成外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另外,新疆地区严重缺乏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学到外语之后,很难学以致用,时间长了,渐渐会更加生疏,并且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学习障碍的共性特征

1.外语基础较弱

目前,在新疆地区一些中心城区的中学中已经开始了少数民族英语课程,从而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能够更早接触到英语。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并不包括英语。所以,学生以及教师对外语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符合教学标准。另外,很多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汉语授课的英语教育。

2.历史文化阻碍外语学习

由于长期缺乏同西方等外来文明的沟通与交流,新疆长期处于文化封闭环境中,并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体系。但是,这种文化尽管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却也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排外性,这便导致一些民族聚居地或边远地区的学生很难对英语文化深入了解。尽管目前新疆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重大改进,但是这一历史文化障碍仍然对学生造成了不小影响。

3.情感方面存在障碍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语言以及文化障碍的显现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凸显,很多学生因成绩下滑而出现情感心理障碍。

4.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种类众多,并与英语存在较大差异,且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汉语水平很差,如此三种语言混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造成严重障碍。

5.学习动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