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自主学习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10

自主学习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例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的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可安排3个课时。第1课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反射弧、兴奋等基本概念知识,为后学内容做好铺垫。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基本过程。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的传导”涉及到跨学科(物理学)的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难点。“兴奋的传递”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既涉及到跨学段(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又有所遗忘的生物学)的知识,又涉及到跨模块(如必修1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等)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难度,教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通过“模型建构”“微课视频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图建构”等教学手段,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巧妙的化解了教学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2.1 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说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物理模型,探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观看教师自作的微课视频,初步学会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学习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反射弧的相关内容,提出兴奋在沿着反射弧5个环节传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还涉及到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前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建构模型,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2.1 引入经典实验

课件展示教材经典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动画,使学生知道坐骨神经受到刺激会有电流产生,以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由此提出“神经冲动”的概念。

教师进而提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3.2.2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8页图2-2及相关文字段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模型建构:

① 什么是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的分布特点?

②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特点?

③ 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图1表示一段神经纤维,其中a表示膜外表面,b表示膜内表面

3.2.3 建构模型

①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神经纤维的一段,以上侧膜为例,让学生利用磁性贴裁剪的正负电荷模型,摆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得出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的分布为内负外正。

② 给神经纤维中部一个刺激,请学生到讲台建构出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③ 教师简要解释:① “动作电位”这一术语说明“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叫兴奋部位,呈现静息电位的部位叫未兴奋部位”;②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会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④ 教师请另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⑤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确膜内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3.2.4 展示动画,总结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识。

教师继续提问:从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可发现,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时,兴奋不仅向一侧方向传导,同时也向另一侧方向传导。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兴奋传导的特点。

3.2.5 讨论做出结论

学生讨论解释“指针为什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最后归零”的原因。教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分析,明确“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作双向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以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引出要探讨的问题,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后再让学生解释指针偏转的原因,首尾呼应,并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的认知情况。

3.3 微课视频教学,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师提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3.1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微课视频脚本的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1:认识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其内含有突触小泡);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的接触部位);

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两膜的间隙,充满着组织液)。

内容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

想一想:此时信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前膜处,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扩散到突触间隙中。

扩散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再发生电位变化。

想一想:此时信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可到校园网下载微课视频,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3.2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图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图2-3、2-4及相关文字段落,完成导学案上概念图(图2)的建构。

教师做好督查和适当点播,并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相互评价。

3.3.3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习小组作业,调动他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做好点评。

3.3.4 课件展示与评价

教师向学生展示“兴奋传递过程”的概念图,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要点的认识。

3.3.5 简要比较并总结特点

师生总结兴奋在神经末稍的传递特点:由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性的。

3.3.6 回归对反射弧的认识,加深理解“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教师用课件再次展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由于突触结构中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进行单向传递。

3.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后结合“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原理,尝试解释吸毒者很依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呈现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使难以理解的重点学习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且便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引入小资料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4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① 表格比较: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的不同。

② 基础练习题(略)。

3.5 学生朗诵自编生物诗歌《生命之歌》,结束课程

4 教学后记

自主学习教案例2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教案例3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自主学习教案例4

经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如下:

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和教学案的具体设计。“学”是学情,一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状况;二是指学龄的基本特征和课标对学龄段的基本学习要求;三是指教学内容;四是指学习方式;五是指班级的整体氛围及相关的教学环境;六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一切从学情实际出发,决定教学行为。

2.多学少教。“多学”是指材料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辨,规律让学生寻,方法让学生找,知识体系让学生建。“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激励者。教的过程要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

3.学教互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案互动生成,形成真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学教相长的整体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中放飞思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材料,进行个性化发现的旅程。

4.精练精讲。精练,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演练、讨论、争辩、梳理、归纳、修正,让学生倾听、比较、整理、笔记;精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查、审视、倾听、筛选,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讲,必要之处讲解。

二、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准。目标适切学情要求,教学各环节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2.环节简。教学过程环节简单,层次分明。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几个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十分精要的板块,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成几段,与教学板块对应,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3.方式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最佳的学和教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活动实。师生教学活动要有必要、有价值,活动形式恰当,时间充分,不为活动而活动。

5.反馈勤。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愿意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状况,且及时将教师的关注或点拨传达给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不随意,针对性强,注重效果。

三、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渗透,学习目标表述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本位等。

2.教学内容。目标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是高效的基础,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内容与题材的选择都要有目标依据。

3.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设计是否生动,是否创设了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氛围;能否以一定的方式、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交流;能否渗透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提炼思维途径,举一反三;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时,情感是否积极,是否深入思考,参与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一定的学法。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机智调整,灵活处理,能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教师的指导、点拨、补充、总结的行为是否合理适时。

4.教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是否扎实,分析是否深刻、清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否强调生活实践、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合理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明,有否有感染力,是否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板书是否清晰、合理。

自主学习教案例5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借助学案这个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学案导学研究,就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针对性,感悟性地学习,从而改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

2 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编写的成功与否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有趣味。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换位性原则

学习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编写学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设计出的学案才能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

1.2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设计既要有学习的目标、教学活动,也要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案要分单元、章节、专题,同时要注重学案编写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3问题化原则

学案的编写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转化其学习的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

1.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的设计要注重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

1.5层次化原则

学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编写成分层的、梯度性的内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 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提高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3.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二期课改实践的需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于推动当前二期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该模式探索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3.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节省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学案相当于是一份学习大纲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预习、探究、讨论、练习、巩固、归纳、提高的过程。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4 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4.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听、消极的学,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案在新课之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该教学法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意识的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2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有创新性,表现出让人惊讶的创新能力。课堂上的讨论与提问、分析与质疑,小组展示等无不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学生也不列外。如果他们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别人解答疑问,学生肯定会有成就感并因此感到兴奋和快乐,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别人学生自己得先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班级中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帮助,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成绩整体得到了提升。

4.3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自主学习教案例6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教案例7

学生学习一门课的自信和信心对学好这门课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信和信心,认为自己并不差、能够学会、可以学通,思想和行动达到了统一,才可能自觉的学习、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喷发喜欢的热情,对学习兴趣盎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对学好这门课更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才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索认识,不断展现出自己的智能和才干,使学习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2.有效实施学案教学法

实施导学案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离这一目标实施任何改革都会事倍功半。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率的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生只有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下,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上课认真听讲,筛选疑难点,下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2)学习时定心踏实、确定明确目标,或者寻找合适的竞争对手。(3)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4)及时复习;(5)不懂就问,多与老师交流;(6)学会一段时间后的整理归纳。每周要进行自主的小型复习,将一周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梳理一遍。发现遗忘之处,尽快补上。(7)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的订正是重中之重。作业中的错误便是你自己的薄弱之处,一定要弄懂、弄清楚。(8)在考试前的复习、看书期间,自己可以列一份知识清单,将重点的知识和自己易错的知识点罗列在一张纸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的复习。(9)针对薄弱环节多花时间或请“帮助”。

其次是有效的借重学案教学法的形式。(1)导学案的形式、质量是极重要的一环。(2)应当按“看目标要求”、“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应用练习”的顺序和架构编写和实施导学案。(3)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4)做好对学生的督促检查、科学评价工作。

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是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分组合作学习的,但对必要的内容和环节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喜欢学习、愉快学习,最终能够独立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为最终目标的。由于每个个体学习的速度、效率特别是基础和智力是有差异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就需要创造一个优化的学习环境。这一优化的学习环境正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能创造的。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一要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关心、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氛围;二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向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要建立竞争即奖励机制,形成个人和小组的比学赶帮、争先创优局面;四要合理分组,既要保证小组的稳定,又要以动态的形式保证小组内有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五要不断优化“提出目标―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反馈、点拨―总结、运用”的课堂结构,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其中独立探究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4.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实施学案教学法要义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三者的有机统一”。一般流程如下:

课前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目标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写成提纲;

(3)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本任务;

(4)学习小组组长检查组内同学导学案完成情况,并将问题集中。

课中

(1)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

(2)教师检查(抽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汇集反馈的问题;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4)分组讨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或反馈的个别问题、共性的问题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查并关注课堂的反应。)

(5)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7)当堂训练与反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设计适量的训练题,及时强化);

(8)学生组内交流;

(9)教师或学生小结;

(10)目标达成与后续内容预设(针对目标达成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难点与知识重点,合理选择训练题并适当布置作业,同时安排后续内容的预习)

自主学习教案例8

该模式适用于数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拓展课。当然,对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环节也可做适当调整。

基于“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情境的创设要合情合理,问题情景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形式进行创设。

(二)自主学习

这是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教师给学生提前准备好导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自行阅读教材,自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而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把预习中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施。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这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所谓的“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到学生中巡视,对学困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点,对于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环节,由其他小组帮助和教师引导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率了事,切实落实学习目标。

(四)点拨释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由其他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上台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普遍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当堂训练(检测)

自主学习教案例9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David Little曾指出,教师也有自己的建构,无论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他们都不能将自己的建构从这个过程中排除出去,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都将决定他们在教室的行为。[1] 因此,教师本身对自主学习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

试图通过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的访谈,来探究以下几个研究问题:英语教师对自主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如果教师对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有没有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有没有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又是什么?

一、理论背景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的定义。Benson在对以往的定义作了分析并提出缺陷后,提出了对自主学习的描述,认为自主学习是对三个层面的控制:对学习管理的控制,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和对学习内容的控制。[2]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2)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和情境作用;(3)社会性的互动学习。教师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4)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3]

(二)教师的认识

Maryellen Weimer指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生了五个关键性的变化:权力的平衡,内容的功能,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责任和评价的过程与目的。本文将以教师对权力,学习本质,学习责任和自身角色的认识来探究英语教师对自主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

1.教师对权力的认识。李镇西曾指出:我们不是不要教师权威,而是强调教师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心灵之上,是学生对教师发自肺腑的尊重,而不是对教师的敬畏或迫不得已的服从。Maryellen Weimer也曾对教师权力的平衡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权力与其说是被全盘转移了,倒不如说是被分享了。

2.教师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教师对学习的本质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有了把书上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惟恐他们记不住的教师,也有敢于改动教材,积极反思的教师。Brian Kenny指出,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知识灌输,这是对现成知识的组织;二是体验式学习,这是对人的组织。

3.教师对学习责任的认识。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责任的看法也很不一样。我们控制得越严,他们就越难以控制。[4]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逐渐地把学习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

4.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统一的描述,诸如计划者,管理者,协助者,评估者等,研究者们经常会用比喻来描述教师的角色。

二、个案研究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杭州某高中的两位中国的英语教师。一位是年轻的教师,高老师,另一位是中年教师,王老师。两位都没有海外经历。高老师取得了硕士学位,王老师是本科毕业。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围绕教师对权力,学习本质,学习责任及自身角色的认识,对高中数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并通过录音收集数据。本文选取两位典型的英语教师,探究英语教师对自主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

(三)结果

通过访问体现了两位教师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王老师并没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高老师对自主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

1.您认为教师应该控制权力还是把权力逐步转给学生?

王老师:我不赞成把权力分给学生。这批学生太调皮了,我必须树立教师的权威。我严格要求我的学生,该背的背,该写的写,没的商量。高老师:我自己刚做好学生不久,我比较喜欢和学生做朋友,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先生,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多么高深莫测,或让学生喘口气都不敢。

转贴于

2.您怎么对待教科书?

王老师:我们教书都是离不开教科书的。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我必须对他们负责。高老师:高考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不管学生有多么讨厌教科书,作为教师,我得认真对待教科书。

3.您认为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吗?比方说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己对学习进行评价。

王老师: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老师不能帮他们学习。但是学习内容基本是定了的,学生也没有能力去选择学习内容,他们不知道选择的标准。 高老师:一般成绩好的学生都为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并想尽办法去达到目标,去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

4.您认为您在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王老师:我想是传道授业解惑吧。

高老师:我尽可能不成为知识的灌输者。

从访谈中了解到,王老师是很有责任心的老师,但是很看重分数,看重高考,不想让同学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没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不赞成自主学习。

1. 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加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条,您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有了解吗?

我读过这些方面的书,对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了解,也很赞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说实话,具体介绍如何操作的书几乎没有,我也只能摸着石子过河。要是能有一些老师一起讨论,那会更好。

2.据我所知,虽然大纲中出现了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实践。您赞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有没有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呢?

对,压力很大。我本以为关起门来上课,里面的世界就是我的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脱离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教学的自由。高考自然是最大的压力。

三、结语

由于每个教师的经历不同,他们的知识建构不同,对教学都抱有不同的教学理念。笔者和一些教师有过一定的接触,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选取了两个比较典型的高中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是提高学生为了通过考试的被动的自主能力,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自主,而是提高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本文只访谈了高中英语教师,但初中,大学的教师一样受到了这些体制的束缚。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和有关部门创造环境,在那个环境里自由将得到鼓舞和奖赏。[2]如何让教师跳出拼命培养高分学生的怪圈,如何使得教师有自由的空间,如何让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Little,D.Learner Autonomy 1.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Authentik, 1991.

自主学习教案例10

“学案教学”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股新潮。笔者结合自己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经验,就如何使用地理学案教学,谈几点体会。

1.地理学案的设计、编制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是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基础,而较高水平的地理学案设计是编制出高质量地理学案的关键,因此设计和编制学案尤为重要。

1.1 地理学案设计。

一是设计原则。以教材为依据,紧扣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备课、编写学案要紧扣教材,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减、合并或重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的欲望。

1.2 地理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良莠不齐,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学案的编制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根据学生特点,认真编写,认真审核,编制出较高水平的学案,让学案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为地理学案编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编制学案初稿,分工合作,提前编制。备课组长将授课内容进行分工,至少提前两周分配给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把学案初稿交给备课组长及各地理教师。二是形成学案正式文本。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在地理学案使用前一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对学案初稿进行研究讨论,主备教师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情况对学案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修改,修改后制成正式文本,胶印,发给学生使用。

2.地理学案的高效运用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只是地理学案教学的第一步,而要使地理学案发挥功效,还必须在学案的课前完成和学案的课堂使用上做出要求。

2.1 地理学案的课前使用要求。

一是教师提前发放新学案。地理教师必须在实施新授课之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实践证明最好在新授课之前两到三天发放新学案。太早,学案易丢失;太晚,学案则不能高质量的完成,从而影响课堂上学案的使用效果。二是学生独立完成学案。新学案发给学生后,学生应独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教师要严厉查处学生抄袭他人学案、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真实地知道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三是教师提前批阅,及早发现问题。确保学生最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完成学案并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根据批阅情况了解学情,对学案进行灵活调整,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2 地理学案的课堂使用。

一是运用学案,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研读教材,并完成学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活动及时了解调控,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为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做准备。因为已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所以这一环节用时较少,主要是让学生再熟悉一下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二是问题探究,小组研讨。学生完成地理学案自学后,教师根据之前分好的地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使学生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组织学生在小组间开展讨论,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给教师精讲点拨。三是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对学案上的问题探究及习题巩固,学生都有一个“自做-讨论-总结”的学习过程。做完这些工作之后要作必要的展示,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反馈总结,当堂消化。学习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总结答题规律和学习方法。五是学以致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在学案的最后一部分,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拓宽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3.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效果评价

3.1 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地理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变为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和探究、课后反馈和总结,学生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为了自学,学生必须熟读教材和学案,标注出疑点难点,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比没有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好。

3.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学案作为媒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学会自主学习。以地理学案来说,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知识拓展”等一个个环节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虽然老师的讲解时间变少了,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却没有变少,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也更能形成体系,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更强。

3.3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对概念的简单了解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一步步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简单引入深刻。

3.4 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案教学符合这一理念。学案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情形下给学生指导、帮助。所以,学案教学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地理学案教学让教师转变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地理学案教学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让课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学生真正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愉快学习的宽松环境,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激励评价更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添了无穷动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郝赟.“学案教学”的应用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1,(6):48-49.

自主学习教案例11

现代人文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011年教育部在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本文对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方案与实施进行了研究。

1. 自主学习理论的定义及特征

1.1定义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制定、调节学习计划,并进行自我监控、管理和评价的一个学习过程。庞维国教授认为,如果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做好详细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及时对学习进展、方法等做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并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是自主的。其实,课堂教学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狭义性,因为学习内容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自制能力薄弱,也不可能完全让学生自行、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必须由教师进行监督和引导。正如靳玉乐所言,狭义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创造性、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即指自主互助型课堂,旨在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2特征

(1)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生本教育”,“先学而后教”,从而使学生真正处于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主动承担并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2)合作性。依托小组形式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合作和交流,组内的合作以及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将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化,并让学生学会分享、帮助和包容。(3)过程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在快乐和愉悦当中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和真谛,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2. 课堂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即:学生的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灌输、传递而获取的,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信念和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同化、顺应,吸收、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习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仅简单吸收来自客体的信息而不去理解、吸收,并不能内化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学习者在知识意义上的构建,即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先前知识和已有经验主动选择并感知外在信息进行理解、构建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灌输行为,强调应该在新知识和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让学习者构建出人性化的知识意义。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非分为行为表现、情感障碍、认知过程等多个侧面分割开来单独加以分析,尤其要注重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信念、尊严、生命、热情等。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R.Rogers)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人格和自我。即要把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机器或动物,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如价值、情感、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所认为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复制、重复操练、死记硬背而进行的学习,而是基于人发展的潜能、强调个人价值的自主、自觉学习,这种自主、自觉性源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以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全心投入为特征。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作用、潜能和情感,关注个体发展。

3. 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流程方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根据同仁的经验以及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方案流程大致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检查预习。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里,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自主学习时能够有所倚重、有的放矢。同时,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难点向教师提出质疑。

第二步:自主学习。课堂上,首先教师树立主导意识,控制讲授时间。每堂课尽可能在10分钟内精讲重点、点拨难点。然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给足学生时间去落实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小组,先巩固所学新知识,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步:归纳总结。首先,教师点评小组课堂活动,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存在不足并予以适当鼓励;其次,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交流心得体会,查漏补缺。最后,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第四步:解惑答疑。结合课堂练习回顾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让学生指出心中存疑或不解之处,并进行解惑答疑。最后,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和下节预习内容。

4. 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4.1以小组为形式

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自主合作”,最好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别合理搭配划分,以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和组内成员的互补性。每小组人数以5-6人为宜,设“秘书长”一名,由小组成员轮值,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秘书长”的职责为全局统筹,为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服务。如组员分工、进程控制、主题掌握、记录结果、协调关系,以及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成果等。第一次分组可能会费时费力,但是待小组固定下来、学生熟悉了合作流程之后,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4.2以趣味为依托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趣味性为依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知识构建,获得自我实现倾向的满足,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如,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作为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课堂中间,加入富有趣味性的小活动,如抢答、猜谜、小游戏、小故事等。

4.3以学生为根本

自主学习型课堂是对“以人为本”、“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和阐释,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角色,只起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咨询帮助和启发点拨等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真正做到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其次,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完成学习和活动任务的能力,毕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只能靠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只能细观察、多倾听、巧点拨以示支持,而不能越俎代庖。最后,注重个人发展,做到人人参与。因为自主学习是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所以每个成员都是小组团队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只有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圆满完成小组合作任务,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和提高。

4.4以评价为激励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必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中,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教师,以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做出评价。(2)要与学习过程相结合。人文教育理念下,不应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而要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除了依据学生测验、考试的成绩外,还要参考他们平时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态度、与人合作情况等因素,最后综合评定。

5. 结论

自主学习使“人文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先学而后教”,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并且拥有了自主、互助、合作的机会。并且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探索。而且,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乐于合作、善于交流,使得他们的自学、自理、合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促进了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