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02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1

一、概述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同样为教育带来了革新与变化,教育技术也让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对于现代社会一项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时展与教育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保证。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则检验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新理念的标准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不但是为了让传统教育适应现代的教育技术,也同时为教育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与条件。

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一)教育技术实验的定义

教育技术实验隶属于教育实验,而教育实验则是通过改变师生的思想观念而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与教学观。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机遇,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双重交叉形成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通过变革创新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所谓的教育技术实验则是将教育思想的变革与技术变革相结合,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思想与技术在变革创新上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技术实现教育的改革,用创造性思想指引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达到教育思想与技术的双重变革。教育技术实验中的“技术”具有动态、开放、发展等特点,不仅包括教育技术中用到的信息技术、物化技术及智能技术教学设计,也包括实验中会采用的,如:如何提高、控制与因果性等的技术。

(二)教育技术实验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是在对教育技术实验科学化内涵进行解读,因而须了解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用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实践中的实验进行指导,促进其在实际教育实验中的应用。弄清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去研究、实践教育技术实验,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技术的支持是教育技术实验最重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物化技术为代表,如: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与形式,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交流机制与教学设计上贡献巨大,它们作为教育实验中支撑性的技术,在现代本身具有技术实验特点的教育实验中的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实验资源还是在对实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都有巨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传统教育实验中因各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所处的困难境地。

(三)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作用

教育及教育技术的信息化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可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技术中的将“技术”定位为将教育过程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加以物化并形成 智能形态,其中的智能转换与实现技术是教育技术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也是其灵魂。另外,无论何种技术都是用来服务于有意义的实体事物的,体现出其服务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教育技术则是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是服务于人而具有促进人类创造性的意义与追求,因而是教育思想实现的载体,同时也负载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四)教育技术实验方法的实践研究

教育技术实验是人类对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在实践过程应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处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既要注重科学主义强调的“客观性”,也不能忽视人文主义要求的“主体性”。实现主体价值而不失对事物认识的客观性,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设计到结果评价的整体性,也须强调各个环节的还原性;而且对于教育技术实验中的各个教育活动作为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整理划分清楚,深入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求经过教育技术实验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发展,做到科学真实且具有人性化。很多自然科学实验是允许“证伪”的,但教育实验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证伪”则应当做出即时合理的处理措施策略加以更正向具有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证实方向前行。

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是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最微观、最底层也是其最终要落实到才可实现证实的领域,只有在实践领域实现科学化与信息智能化才能使得实验价值与功能的实现得到保障,而科学客观的测评则能保证对实验结果的公正评价为以后教育技术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指引与参考。因而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既应当整体性把握,又应当注意还原论层次下的个体作为单元的精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验的整体性灵魂得以体现,又保证了实验过程中单元以定量化作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性,使实验在求真与求善中得以完成。

新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卫星系统等大大地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因而在对教育技术实验进行研究时须紧随现代信息、智能技术发展的潮流对教育观念与模式进行创新,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着逐渐直向成熟,但这项研究仍需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意义重大,不但需要现代前沿适应教育实行的技术作为支撑,也需要科学人性化的理念充实其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周周.庄子教育技术哲学诠释[J].电化教育研究,2010,(9) .

[2]胡来林,安玉洁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2

一、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真实的把握和刻画,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且能应用和传播的过程,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就想大树一样,数学是主干,是一切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所有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数学还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特定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新时代下,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谐的自我发展。实现:人人都能从数学中掌握对自身有价值的知识;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学习不同,体会和感受也都有不同的发展。现实主义的大标题下,数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是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有创新和富有挑战性的,老师必须要利用好,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模仿能力,增加他们观察、猜测的机会,提供他们实验和验证的场所,积极组织与他们交流活动。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切实做到的自主动手,有效的进行实践和交流,有目的的探索,这才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因此,数学的教学环节一定要构建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上。针对已学过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不遗余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辅助他们在学习和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技能、获得方法思想,获取数学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从旁协助,合作引导。

二、理论实践

通过对数学课程的标准及教材的分析研究,我感受到:数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边互动的教学过程;凡事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和建全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外界环境,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必须通过自我的实践和思考,良好的交流后,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真正的知识,并且还能促使自己完成自我思维发展,形成主观技能;所以老师要做到的是: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鼓励学生实践创新。为此,教师要合理地选用教材,另外还要为学生提供课外相关的教学素材;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目的进行因材施教,能使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课中得到自我的发展。基于此,我将数学分成硬件学习与软件学习两个部分:

(一)硬件学习

特指教材及课外相关素材,老师有目的的合理使用教材,做到尽最大的可能发挥与教学效果相适应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某门学科,其出发点都是完全的依赖相关教材,所以,能最充分,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显的非常重要。

1、构筑起点,

教材提供了学习依据和论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唯一的学习线索,是学生学习的受重点。

2、提供素材

教材中提供了具有联系知识的大量情境,引用了现实生活场景里有趣并富有挑战的真实事例,也同时提供了有目的性的问题,配合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助于突出学科与学科之间“数学化”过程。

3、提供探索空间

教材在提供现实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还有目的的提供了很多的迫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思考、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启发性问题,比如“练一练”、“想一想”等环节,使学生要经过自我是思考,或者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得到必要的知识内容。不仅如此,每节后的回顾与思考,每一单元后的总复习练习也同时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要求他们要通过思考和实践,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最终形成自我的知识认知。

4、重视知识应用

数学教材对所学知识都会以分析研究作为开始,它是学生学习良好的切入点。通过一个个不同问题的展现,引发本课学习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分析,引出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读一读”提供了有关知识的背景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软件教学

这也就是指根据学生自我差异,有目的的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导向是学生的个体不同发展情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数学上的教学也要全面的体现这种精神,要求的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大力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要改变现状,合理的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因材施教是极其重要。合理的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组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因材施教,也能有效率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所以我重视以下的分层教学的法:

1、分组

在全面透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根据层次的不同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2、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处理

尽管数学教材已经有非常系统的整理和叙述知识,但对于班级的现状和不同学生的层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具有完全的适应性。因此,老师必须要在研究透教材,把握数学学习的系统情况下,挖掘出有适应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且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

3、分层辅导和分层测验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和财政税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指导方法,其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财政税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科学的基础,使其不致被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阶级偏见所左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和方法论原理,对于促进财政税收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财政税收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以解决具体矛盾。矛盾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和非重要方面之分,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学会统筹兼顾。

财政学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社会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公共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公共资源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将它们满足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是财政学的研究内容。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中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必然要面对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这一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经济学的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在既定成本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既定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经济体在既定技术和要素投入条件下如何实现稳定快速增长,如何利用现有政策工具如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引导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首先必须正视,不能无视,更不能回避,只有承认这些矛盾,我们才能形成对经济学和财政学学科的科学认识;其次,既然这些矛盾和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就必须具体分析和研究这些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各自的特性,从中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我们还须分清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重要方面,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产品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经济主体之间合理分配,这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只有将这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矛盾和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正确把握社会主体的内容和范畴,在财政税收专业领域研究中凸显人文关怀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具体来说,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如何将由其凭借国家权威和国家强制力集中起来的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给人民的问题,由此看来,财政学不仅是研究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学科,更是研究人的学科。我们在财政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研究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比如,在关于财政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广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研究最适税收理论中,必须研究和制定最优的税收征收机制,确保不给人民带来过重的税收负担,等等。因此,在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制定和研究财政政策及财政制度时,应注重人民的关切,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财政税收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4

一、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现状

 

根据我国近年来法学研究情况,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存在着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离问题,法学理论显得无力。尽管后来法社会学的出现为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做出了努力,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法学研究有所起步。由于我国法律的移植背景,所引借的国外法条与法学理论面临本土化过程与问题。当时法学理论研究状况是部门法学的研究主要关注法律规则与解释,而法理学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一些政治性和道德性的问题,并且研究水平较低,基本上处于一种靠法理学者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来对法理学研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关注实际的法社会学研究,使法学开始注重本土的司法实际运作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际严重脱离状况有所改善,法治转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依法治国、法制建设等主题受到关注。然而,在学者研究报告中,对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问题的总结仍然是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在根本上还是没有改观。

 

二、法学理论的“无用”论

 

对理论“无用”的说法既来自法律实务工作者,也包括一些学者本身。法律实务者总抱怨当实践寻求理论指导的时候,总是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务工作者对司法实践中所做的理论研究能否产生有效的作用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有些学者直言:“中国当代法学院所提供的理论知识有许多不是法官所需要的,而法官需要的又并非法学院所能提供的。”近三十年来学者的理论研究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法学教授与法官各自为营,从自己的角度来研究。对于理论 “无用”的偏见,我们应谨慎看待。

 

导致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出于多种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的法律移植背景。由于我国法律的移植主要是翻译,中国近现代法学在理论知识生成过程中忽略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法学理论与其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断裂,法律的理论规范和社会现实之间不相适应。与其他学科相比,当代法学研究更缺少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也因为法学不能深入社会,以及缺少对社会其他学科的了解等,显得比较落后。即使是关注实际的法社会学研究,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人认为,理论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书面的资料,而不是出于对现实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这是发生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首要原因。

 

导致理论“无用”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法律实务工作者要求的理论与法学学者面向实践所做的研究存在一定距离。有实务工作者认为法学理论不能为法律实践给出明确的答案,当实践寻求理论指导时没有具体理论指导,因而更加轻视法学理论,甚至对法学理论产生抵触。甚至更有学者认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相分离,才能保持学术独立的品格。法学理论是以理论形式出现的,法学理论如果不高于法律实践,那就不能称为法学理论。虽然法学理论来自法律实践,但并不一定都面向法律实践。第二,理论“无用”与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理论素养不高有关,也与法学理论比较高深有关。比如,法律方法论书籍,几乎没有几个法官能真正读懂。这使部分法官怀疑理论研究的实际作用。此外,法学学者的研究也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所研究的法学理论不一定能满足法律实践需要,是导致法学理论 “无用”的客观原因。

 

上述对法学理论的批评说明:我国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法学理论难以在法律实践中发挥作用,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受到了轻视。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必定导致法学理论的实践功能被贬低,甚至把法学理论视为无用的,最近有学者呼吁法学家与法律家之间要加强沟通,将学者们的理性思维变为法官的办案经验。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年会把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说明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关系中,我国已开始关注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问题。因此,从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关系的角度,对法学理论的实践品格给与肯定,对于改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的情况,发挥法学理论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与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是不可脱离的,就法律实务者而言,首先应了解和把握法学理论。第一,实务工作者应了解和把握理想法层面的理论,使法律实践能体现人道主义,实现公平正义;第二,了解和把握面向实践的可操作性知识,使法律适用有可用的方法和手段。庞德认为:“对正义的判断就是一门艺术。但是要研究判决依据的那些权威性资料,这些资料实际上是如何被运用的,它们可能被运用以及应当如何被运用的问题,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法律实务者只有了解和掌握法学理论,才能将理论的实践功能运用于实践。比如,法律实务者如果熟练掌握法理学说,掌握法律解释学、法律论证等方法理论,便能用来解释和适用制定法,使具体个案论证更客观和准确。其次,法律实务者应在法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法律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互动。法学理论能够扩展法律实务者对世界的认识,增强调查和探究能力,对于实务者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法律实务者应正确认识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将面向法律实践的法学理论当作是具体的行动方案,更不能因法学理论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便轻视法学理论,认为法学理论“无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联系是不直接的,要正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最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需要法学学者将法学理论研究扎根于法律实践,使所构建的法学理论要合乎实际,也能经得起法律实践的检验。同时,学者所构建的法学理论,应当让法律实务者能够看得明白。如果法学理论太高深,使大多数法律实务者都难以看懂,这样就更容易造成理论“无用”。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5

今天,市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成立并召开了首次理论研讨会,标志着我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开始了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全市政协工作将步入一个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富有理性、更加富于创新开拓的新阶段。大会通过了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机构领导成员,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收到论文32篇,有4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下午,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原冬平同志还将作“改革开放与人民政协”专题辅导报告,相信原秘书长的高水平讲演,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的来看,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了扎实推进我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开展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和反映人民政协的本质特征,认识和把握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和回答新时期新阶段政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说,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作用非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人民政协理论产生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指引下前进的。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建人民政协和领导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奠定了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的理论和实践。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理论始终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政协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而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这个认识过程将贯穿于人民政协存在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就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真正把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二)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基础和前提。人民政协事业要不断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人民政协理论的不断创新。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经济成份、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等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内部构成日趋多样,工作领域更加宽泛,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近年来,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伟大事业,*市委也作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都为新形势下我市政协如何履行职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展,对人民政协工作中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对实践中的全局性、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新思路,开拓新境界,用理论创新来推动政协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开创我市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实质是进一步发挥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显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好、完善好和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扬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求我们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分析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基础性工作,是摆在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全体政协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清肩负的职责,为做好我市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二、坚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

贾庆林主席指出:“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开展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重要任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方向和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行动指南。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自觉抵制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否定和偏离指导思想的错误研究倾向,使研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理论研究工作的正确方法。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贴近政协工作的生动实践,立足各级政协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履行职能的重大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政协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提高对政协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全面把握人民政协基本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对近几年来政协工作的实践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分析研究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政协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的贡献及积累的经验,探讨人民政协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认真研究和回答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推动政协工作的发展。

(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发扬勇于探索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在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中,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原则,“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努力营造认真研究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广纳善言的风气。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政治纪律的前提下,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勇于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观点,使我们对客观事物和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使理论研究工作活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

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民政协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类是涉及人民政协理论与国外政治理论的比较研究;第三类是涉及人民政协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应用性研究。就我们基层政协来讲,要突出抓好第三类应用性研究,尤其是基层政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对新形势下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的研究。中共中央5号文件《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融入人民政协工作之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研究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探索新形势下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切实做好中心任务与政协优势相结合的文章,找准履行职能与推进科学发展的结合点、共振点和切入点,努力使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如:怎样发扬民主、协调关系,在凝心聚力上有新特色;如何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在协商监督上有新作为;如何贴近实际、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上有新成果。这是我们政协在履行职能中急需回答的问题。

(二)继续深化对人民政协弘扬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这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讲党委、政府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来履行职能;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协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体现团结和民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团结和民主体现在履行职能当中,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和回答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人民政协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过程中,如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如何在监督中发扬民主,在发扬民主中如何增进团结?

(三)继续深化对人民政协有效履行“三大职能”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就对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当前和今后认真研究:一是研究如何推进三大职能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从制度上机制上进行研究。二是研究如何把政治协商更好地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协商什么,何时协商,在什么范围内协商,协商意见如何办理和反馈?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加以明确和规范。三是研究如何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包括如何进一步创造民主监督的有利条件,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四是研究如何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就这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建言献策如何议到点子上、议到关键处,建的言、献的策怎样落实得更好?等等。

(四)继续深化对人民政协充分发挥“四大作用”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政协要“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这对人民政协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我们要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这“四大作用”进行研究。比如,如何协调关系,协调哪些关系?如何汇聚力量,汇聚哪些力量?如何建言献策,如何服务大局?等等。

(五)继续深化对人民政协“四位一体”自身建设的研究。中共中央5号文件对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出了发挥党派建设、界别建设、主体建设和机关建设四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工作布局。在四项任务中,每项任务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从我市情况看,首先是党派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各派的组织建设,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各派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其次是界别建设方面,如何完善界别的设置,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更好地发挥界别的作用?第三,主体建设方面,如何完善委员的产生和退出机制,建立委员履行职能的激励机制,促进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第四,机关建设方面,如何加强政协机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活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等等。

上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当前和今后认真研究。希望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写出一批有分析、有见地、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政协事业的发展。

四、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推动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是在市政协领导下,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性研究团体,在全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同时,开展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政协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研究会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协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要加强对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领导。全市各级政协组织都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这项工作有声有色、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来。各级政协组织的领导同志要带头开展研究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提高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各级政协机关大力倡导学习理论、研究问题的良好风气。

(二)要加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队伍建设。全市各级政协组织都要以成立*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政协的研究组织,并使其切实承担起咨询服务的职责,积极为推进政协工作出主意、谋良策,真正成为政协领导的“智囊团”和“参谋部”。要搞好研究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队伍。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6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在市场的控制下,企业虽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风险。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越大,风险就越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当前的市场环境既是充满了机遇,又暗含许多风险。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壮大。但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是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规避防范,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以及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我们可以得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相对较为落后传统,很多管理手段都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讲,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主要如下所示:

1. 企业形态决定了财务的特性。我国历来都是采用传统金字塔式的分层负责企业形态,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这种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最容易导致财务分工细密、智能管理环节复杂、产生的成本高而效率低。

2. 财务分流。现代企业管理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进行无谓的部门细化,财务分流,让一个完整的财务系统分割成为部门之间的权衡对抗的工具,成为介于考核、核算为一体的财务统计部门,无形中职能角色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于流程中的空白或重叠地带的管理工作难以完成财务要求的完整统一,因为在直线职能制下,员工和上级是直线指挥关系,员工业绩的考核是根据主要领导的评议来认定的,所以员工遇事从自己部门利益出发,如何让领导满意,而很少考虑让顾客满意,有些数字有时候未必是真实的写照,财务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3. 认为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的信息传达扭曲。更容易导致。冗长的指挥链和深层的等级关系,使信息的上下传递受到影响,财务信息失真频频出现。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经常互相推诿责任,以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和既得利益。、官僚习气久治而未愈,相反更严重。

4. 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不到住。对于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来讲,业务信息只存在于单个部门之中,各自享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从而财务就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在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对财务风险持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财务管理风险理论体系的混乱使得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很难制定一套详细明确、科学合理的风险回避方式。再加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政府调控政策多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更是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而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理论支持,现实工作就很难顺利实施。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风险理论的研究力度,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制定风险规避方案。

总体来讲,当前的学者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危险损失论,就是说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或者损失;第二种是结果差异论,就是说当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存在有差异,就认为是财务风险;而第三种则是不确定论,也就是说在未来所有不确定的因素都是财务风险因素。以这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为依据进行制定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是造成当前市场上各个企业对于财务风险规避方式各不相同的原因之一。本文中笔者主要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不确定论。以下就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探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因为企业经营情况,导致企业未来财务收益可能存在一定的变数,以及由此引起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集团来讲,由于集团组成成员是由众多其他成员企业组成的,而且每个成员企业都或大或小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就离不开各个成员企业对各自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样,一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离不开各个部门的业务控制,风险管理,这种风险的控制如果得到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有效协调,这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风险控制的目标会得到实现。相反则更加糟糕。所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企业集团更应该加倍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问题。

为了促进公司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促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公司内外部环境各因素的基础上,在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财务角度制订出的长远谋略,促使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特别是通过财务风险分析,使企业在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遵循企业发展战略,听从企业财务发展战略。还有就是企业必须不断创新,通:过实施具有创新性的财务战略,使公司从适应Et前的环境过渡到适应未来的环境。实现这种自觉适应的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公司的财务战)略。从上到下所有人员必须明白:财务战略是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纲领。

另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全预算管理则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保证全面预算的实施,对企业内部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控制与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运用资源,发挥最佳管理效果。

四、结语

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透彻,因为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统一准确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这还需要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自主摸索,积极根据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制定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7

(一)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研究

在目前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活动终将运用到企业的实践当中,所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实践上,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材中的理论展开教学,当然是开展财务管理教学活动的前提,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同时加强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目前,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高校仅仅是在学期末才开展相关的财务实训课程,前期只是一味枯燥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效果较差,师资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等等是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

另外,对教师来说,其教学方式上也存在问题,不少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这让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可行的指导作用,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教师目前在财务管理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并且是按照课本上知识点的思路,一章一节地展开论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很难实现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理想的教学安排应该对学生安排一定的校外实践,与校内的学习形成互补,并在寒暑假可以适当安排实习,增强其实践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综合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来看,校内实践环节一般设有课堂实践教学、实训环节和实验环节。通常在财务管理理论教学的基础中,学校就会开展实践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校可以除了讲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来加强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另外,通过情景教学可以丰富和完善传统教学上的不足,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财务管理的辩论赛,各抒己见。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外,还能够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开展的实训活动,应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的成员模拟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交流、协作,将工作成果在各组之间进行评比。通过实训给学生创造仿真的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内扮演其财务人员角色的作用,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财务实训活动来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由实际操作技能来带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会事半功倍。除了上述的教学模式外,还能够将实验的形式进一步细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当中进行的话,就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展开更多的延伸,比如说时间价值应用、资本成本计算、杠杆利益与风险的衡量、资本结构决策等。这样不仅能对旧知识点的回顾,还能加深对新知识点的了解。//html/jianli/

而对于综合实验,其课程的重点是强调实验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并且把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可以把财务管理中的投融资决策等内容与技术经济学中的项目管理结合一起对学生进行教导,此外,还能够将财务指标的分析和选择等内容与企业税收筹划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综合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中各项目的运作情况,通过将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真正结合,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财务风险相关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界定

对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实质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财务管理应当是以研究公司的财务风险为主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受到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是无法控制的。而对于主观的不确定性,人们却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手段加强其自身的内部管理,并根据实际的意愿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只有切实掌握好财务风险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好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作用,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并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html/zongjie/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越来越朝着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发展,进而致使广大高等教育院校想要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势必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教育理念变更,逐渐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去陈纳新。就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国情因素的限制决定了我国高校学生群体数量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管理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强烈的社会舆论压力,并或多或少的出现滞缓。就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来说,大学生的参与不管是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上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传统高校管理方式在社会变迁潮流中的持续应用,必然会使高校后续管理工作产生各种程度不一的弊端,并最终形成高校管理的恶性循环。

一、广大青年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保护消费者权力方面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和高等教育院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相关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在教育学费持续上升的同时,学费在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而言,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属于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范畴,而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消费对象―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了解权,当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消费者的参与时,这种影响会直接推动广大高等教育院校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而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同当前的消费者和大众监管趋势是具有很强一致性的,进而会大幅降低不必要弊端产生的概率。就上述理论而言,高校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参与属于消费者对自己产业状况的管理和监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但鉴于学生与学习之间密切的关系,高校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参与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是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择一些代表性和代表作用较强的学生参与管理,而且还需要能同各级院校领导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与校领导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法律范畴中的公民权利层面的理论依据

公民权利是广大人们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法律范畴基础,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超过18周岁的公民就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我国广大高校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普遍在18-22周岁,这也就是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都是能清楚认识自身周边环境,并具有清楚行为控制能力的人。因此,从法律层面来讲,高校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是无可厚非的、完全可行的。本文认为,法律范畴中的公民权利主要体现为下述方面:首先,高校青年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公民,不管是从心智上,还是从年龄上,他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高校管理工作。其次,随着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增强和年龄的增长,绝大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都可以在高校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领域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能够在主观层面大幅降低学生与高校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最后,从社会公民权利的视角而言,高校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是无可厚非、完全合法的,是能够定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潜在未来发展空间。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分析

(一)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

应不断强化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让学生会在高校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以确保和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由于相对较为特殊,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现实情况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必须让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并非是“门面”作用。据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会,在现实操作中对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领域根本就不会涉及,之所以设立学生会,是因为可以让会中学生获得奖学金的理由更为充分。比如,低年级的大学生产生学习困惑或者出现思想矛盾时,根本就不会得到高年级学生的帮助。日后必须重点解决这类问题。其次,应逐渐让高校领导机制、学生会机制和管理机制公开化、透明化,让学生群体对管理机制中的奖罚措施与手段形成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而并非只是在遇到问题时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因而,这种方式只会加深学生与学校及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对高校管理的和谐和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最后,高校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客观的解答和分析,通过各种平衡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切实提升高校管理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提升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高校管理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除了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还需要在主观上努力,必须切实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强化组织领导,以确保他们在高校管理的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发掘自身的潜在潜力,将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严防各种小问题、小瑕疵的产生,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良性循环的实现奠定基础。首先,高校要营造健康、积极、宽松和充满爱心的校园人际氛围,充分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合理、正当需求,以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自己的发展。其次,高校青年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其他们的性格、年龄特定使得他们对学校管理事务和决定只能消极的接受,但是学校事务和高校管理工作与他们之间有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和联系性,学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缺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涉及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和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估、宿舍管理工作等时,大学生的直接参与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水平,而且有能够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民主化教育理念的持续渗透,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首先,高校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净化逐渐从无组织、无秩序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会逐渐从依靠经验管理向依靠制度、依靠科学管理转变,会逐渐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再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会从单一的生活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并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途径和参与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最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会逐渐从以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制为主、行政为辅的方向转变。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分析和我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现实来看,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形式参与者学校管理工作,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落实,只是院校的表现仍待提升,一些院校的表现相对较为突出罢了。因此,在后续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各级高等教育院校必须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以实现高校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秀丽,齐兴.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林萍,廖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

[3]王磊.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9

一、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其前身是厂办学校。19世纪上半叶,为了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对机械工人的教育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逐步要求工人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能及有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大学及各类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掌握工程技术的员工极度缺乏,产业革命加速技术革新并对劳动力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厂办学校的盛行,许多企业选择为它们自己的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计划。厂办学校培训对象以生产一线的员工和学徒工为主,培训层次及培训地位不高。

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具有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的能够胜任工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培训对象开始拓展至经营管理者及大学毕业生,培训层次、培训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大学由此萌芽。1914年通用电器公司(GE)倡导创办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创办是企业大学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并遍及制造业、保险业、出版业、公共事业和化工业等各行业,企业学校也越来越普及。从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第一家企业大学“通用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GMI)”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当时也不存在,但他们试图把培训和学习带入职场工作中,为促进美国职场学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企业教育的发展。GMI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企业大学创建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生产线出现,生产率空前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企业大学更为注重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系统培训。并开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更加重视将实现企业目标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1955年迪士尼大学成立,目的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很强胜任力的高素质员工来服务企业的核心目标。1974年的摩托罗拉大学成立,摩托罗拉大学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所有学习项目都与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并且有些学习项目(如商业管理等)己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从20年代到80年代,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电子技术禾口工程公司、健康医疗组织、计算机公司、纺织企业等行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大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获得了学位教育资质,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时间和资源获得正式认可的学位教育资质,企业?允佳扒蟠笱У雀呓袒?构帮助培训他们的员工,与大学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目前认识到通过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大学、学院等高教机构的各专业领域最好的教育项目。

80年代初,欧美企业大学兴起,这时的企业大学具有实体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充分具体的专业培训,并改善内部沟通与协作,塑造企业个性与文化,解释说明企业战略等。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领域科技革新,生产实践领域各种知识更新加速,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企业更加愿意出资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90年代末,一些在企业领导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发展定位的企业丌始将企业大学作为强有力且高效的工具来促进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其全球战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创办了第一所企业大学,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企业大学才开始成长,到8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所企业大学,而到90年代企业大学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其数量增长至1600所,其中40%是财富500强企业。到2000年企业大学已增至2400所,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计划创办企业大学。在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8年5月,中国第一家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的热潮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ECCU)的研究显不:法国共有30所企业大学;英国有12所;德国有5-10所;北欧各国和荷兰则不超过5所;澳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全球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个兴办企业大学的高潮。譬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惠普、麦当劳、迪斯尼、花旗银行等企业都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德国的大型企业有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并且大多数组织在员工培训丌发上的经费投入占员工薪金的3%至6%,平均水平达4%左右。企业大学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发达国家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企业大学己经扩展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欧洲对近十多年来所涌现的大量企业大学引以为豪时,企业大学数量不断增长也出现在中国及很多其它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企业大学全球协会(GlobalCCU)的咨询委员会的企业大学代表成员来自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世界各地企业大学竞相成立蓬勃发展,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我国企业大学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通过上市不断规范,通过标杆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强大。2010年7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暨CLO首席学习官峰会”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暨峰会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透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借鉴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成立了400多所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体

(1)咨询公司。在企业大学实践领域中,提供营利性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在创办运营管理企业大学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程序。咨询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最佳实践进行调研并归纳总结,基于自身对企业大学、企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市场服务,如评选分享最佳实践、提供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业务发展的驱动,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研究实力。咨询公司还广泛参与业内专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并与培训供应商、教育机构等企业学习伙伴及企业大学进行广泛的专业交流。咨询公司基于调查研究及时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不仅强化了其在业界的影响力,还拓展了业务市场。相关的咨询公司有: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智能伙伴公司、全球学习资源公司,国内的凯洛格公司等。

(2)大学及科研院所。一般比较集中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与之相关联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便于进行多学科间协作,?哉瓜低橙?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与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实践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研究对象广泛,关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基于对实践领域的案例调研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建构,并注重一般原理、普遍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3)专业研究机构。有关企业大学的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专注于企业大学、在职继续教育的非营利的专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下属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企业大学以及行业内企业大学联盟等。如,企业大学全球协会、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丹麦企业学术合作组织协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全球企业大学及企业学院协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摩托罗拉大学、GE克劳顿管理学院(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中国通信业企业大学教学研究会等。不同的研究机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世界范围不同行业的培训与发展,有的专注于国家政策研究,有的聚焦于本行业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10

学习型组织主要是通过培训,进而实现整个组织趋向于浓郁的学习氛围,并且让员工能够具备更新颖的思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通常是扁平化的,以及能够有机地整合整个组织当中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这样的一种组织通常其学习的能力是具备可持续性的,具备更高的组织效益。学习型组织是从组织领导人的头脑中开始的,学习型领导对于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组织中领导的重新定义。基于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持续发挥创造能力的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国内引起了政府机关和企业的重视,学习型领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培育学习型领导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领导理论研究实践探索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关于学习型领导角色定位及素质思考

学习型的组织当中,组织的领袖一般充当着一种设计者的角色,其会根据组织的内在需求,对学习的要素进行整合之后,再以教师的角色对组织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传授,对于组织的理念进行整合。领袖也会在学习型组织当中扮演一个仆人的角色,比如其自身所具备的使命感。总之,学习型组织中领袖的角色转化,仍然是对人们组织系统的学习能力转化,从而促进每一个组织中人物的学习。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被领导者的被尊重,领导不仅要自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思考,而且要通过上下互动来推动被领导者也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让被领导者的思考和自己的思考彼此推动、彼此激发,这样就使被领导者的行动越来越有效,也使领导者的决策越来越完善。

1.1 学习型领导的角色定位及作用

从推动组织创新和发挥员工潜能方面看,学习型领导的角色包括学习者角色、创新者角色、服务者角色、分权者角色和沟通协调者角色。其中学习型领导的学习者角色,不仅是指领导者本身要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而且还要组织、推动和带领组织及其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学习型领导的创新角色主要表现理念创新的角色,不断对组织进行变革和调整的组织创新的角色,积极调整、改革和创新各项管理制度的体制创新的角色。倡导多元、民主、竞争激励、知识共享以及团队学习和长效学习的文化氛围。

学习型领导的服务角色主要在于:一方面提出和制定出一个清晰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目标和使命。这目标和使命,不仅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而且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情感,赋予生活和工作以意义和目的,为组织全体成员所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身体力行促进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实现。这就既要求学习型领导者培养独创性思维和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将建立的共同目标和使命渗透到组织发展的每一个方面,让目标和使命切实成为组织所有活动的行动纲领,同时又要求学习型领导者在目标和使命实现的过程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此外,学习型领导的作用还体现在时刻为部下创造辉煌设计机会,以及时刻为部下创造辉煌搭建舞台。新型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是学习型领导的根本任务,张斌教授通过石油企业学习型领导培育的研究指出,学习型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包括设计优良的组织结构、创建组织的共同愿景,以及打造奉献的领导团队。

1.2 学习型领导者素质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其所具备的素质对于组织自身也是十分关键的。学习型领导的素质包括拥有广博的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科学素养,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精神,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的决断能力,以及自觉地服从工作全局,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全局,以实现组织更大发展的战略思维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的精神实际上是形成职业领导的主要因素,对于领袖的个人影响力有重要构成,而领袖的职业精神包含了领导者的个人思想道德以及伦理观念,还有其在职业上所展现的信用以及品行,这些精神意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型领导需要具备以下四种重要能力,包括发动变革的能力、推动愿景的能力、整合的能力以及自我批判的能力。

2 关于学习型领导文化与学习力实践的研究

组织学习的过程贯穿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学习型的企业都应该纳入到一定的范式之中,应进行前期的准备以及计划,最终落实到推行之中。学习型组织并不是将学习和该范式完全隔开,而是一边执行一边学习的。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这个特征对于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学习型领导也提出了要求。一是强调经营管理决策层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领导层应全心投入学习,三是强调学习和组织的运行过程相互结合,四是组织中成员的紧密合作和群体智力的开发。

2.1 学习型领导的领导文化内涵

学习型领导需要掌握相应的领导艺术。学习型领导者应具备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技巧地授权、引导和促进整个组织的学习、自身不断学习的领导艺术。学习型领导力的提升是塑造学习型领导的关键。学习型领导的塑造应扩展学习对象,包括书本学习、实践学习和向他人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还要学习道德修养、业务知识以及成为复合型领导者的其他知识;学习方法上应精于阅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2.2 提升领导学习力的实践模式

提升领导学习力的六种途径,包括体现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学习、体现实践价值的学以致用法、两人以上组织形式的团队学习法、全体成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法以及网络学习。因此,学习型领导落实学习应首先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订学习计划;其次,要激发学习主动性,并把终身学习当作提高修养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塑造学习型领导,应该创新学习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以工作任务为主体,进行应用式学习,以用促学,以学促用,以工作难点、重点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以实践锻炼为基础,进行体验式学习,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

学习型组织中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因此,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学习型领导重点打造的学习形式,而深度会谈是团队学习的关键。深度会谈要求在讨论学习型问题的时候,每人合盘摊出心中的设想,真正一起思考。学习型组织理论非常强调深度会谈,特别是管理者要学会深度会谈,尤其是讨论重大问题的时候。

3 关于学习型领导的实践选择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国家管理中,新加坡和欧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学习型的国家,将自己的政府建设成学习型政府;而欧盟在1998年就已经提倡将欧盟各国都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上海市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城市,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也积极向学习型城市方向努力。我国有很多企业也实现了向学习型企业的转变,比如联想集团、伊利集团、山东莱芜钢厂等等。此外,学校管理也已引入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许多学校正在积极致力于把自己的学院建设成学习型学院。

3.1 层级性的学习组织实践

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进行了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许多学者结合企业学习型领导的实践活动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如身份层级制是我国企业的显著特点,把身份层级带入到学习中,必然会影响双向交流和上下级互动。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的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实践中,存在着把身份的层级带入到学习当中的“层级学”倾向,阻碍了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交流和相互促进。而进一步提出与构建与上下级互动式学习的氛围,需要建立“对内述学”与“对外述学”相结合的方式,克服“层次学”倾向。

3.2 以人为本及持续创新的实践

学习型领导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持续创新的学习过程,其中包含了几种重要的类型:一是中央政治局定期召开的集体学习会,作为新时期核心领导层凝聚共识并治国理政的一种方式,已成为实践学习型领导的典范,为领导决策和领导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学习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历史、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的诸多重大问题;二是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总部,各大单位采取常委会中心组集体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领导学习活动,并根据各自实际需要出台中心组学习的制度规范。此外,还介绍了领导挂职锻炼、领导轮训制、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引进或培养高学历领导等多种实践形式。

3.3 科学发展型的学习型班子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理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是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的有力保障。中国有色集团某股份公司结合企业领导班子学习实践,认识到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应紧密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坚持强化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注重理论学习联系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五个一”行动学习方法,即思考一个问题,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基层联系点制度,形成了“以学习牵引调研,以调研破解课题,以课题推动实践,以实践深化学习”的一套方法。同时建立了五有学习制度,即有学习目标、有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有学结、有体会文章和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120小时的刚性标准。

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变化的市场和任务,只有建立学习型企业,培育学习型领导才能切实保持和提升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增长的能力。部分石油企业学习型领导培育的实践中表明,学习型领导应具备把握知识经济跳动脉搏,追踪高新技术前沿趋势,培育善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意识,学习型领导应具有终身学习、快速学习、团体学习的习惯。

3.4 学习型领导培养中的个体差异性实践

而政府的管理环境与企业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现出政府学习型领导培养模式相对成熟,而难以归纳出较成熟的企业学习型领导实践模式;二是研究方法多是结合个体组织实情进行研究,缺少组织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借鉴,企业通过学习获取的相对竞争力难以评价,其实践模式的可行性难以论证;三是缺乏实践模式运行效果的数据,学习效果是检验实践模式成果的唯一标准,故其实践模式的有效性难以论证。因此,对于社会性的学习型组织就需要采用差异性学习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型组织本身的力量。

学习型领导的培育应充分考虑领导干部个体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需求。一些省份在培养领导骨干应满足干部个性化培训需求,推行“菜单式选学”培训,即在完成主修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各自需要,自主选修其他课程;部分企业对其干部培训中运用“在线学习城”,包括社区公告、学习博客、学员论坛、学员排名、调查问卷在线答疑等部分,为学员提供学习交流和辅助服务,在网上实现教、学、考、管等各种功能;近期也有一些组织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中采用“学习积分量化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包括学习笔记记录情况、在职学习情况、理论文章撰写情况、考试情况等六个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有详细的分值和考核的细则。

4 结语

结合学习型组织的适用性及其特征,目前在相关的研究以及实践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目前国内关于学习型领导的理论研究的不足:一是对学习型领导在淡化组织和部门之间界限的研究较少,淡化组织、部门之间界限是学习型组织的显著特征,也是学习型领导的主要职责。二是对学习型领导在构建学习型组织氛围的研究与实践较少。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的保障,也是学习型领导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习型领导实践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研究对象不均衡。虽然国内学者关于企业学习型领导实践有一些研究成果,可是更多的相关成果表现在政府领导班子建设,特别针对大型企业学习型领导实践鲜有研究。

鉴于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以上不足,进一步探究学习型领导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促进领导科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韦文广.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野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J].南方论刊,2011(8):27-29.

[2]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105-109.

[3]齐春雷.关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77-78.

[4]张祖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特征分析与构建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2):18.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抽象、课程教学难度大。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系统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这是众多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这些内容是人们在操作系统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总结,呈现更新速度快、系统性差、概念抽象、原理性强等主要特点,也是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提高“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形成积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机制,课程组自2002年起就开始规划和设计分层次内容和系列实验,确立责任教师,2005年作为校精品课程立项建设。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通过“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程,使得对学生能力培养更有效。

1教学方法研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该课程教学难点集中表现在:(1)教材内容十分庞杂,涉及面广,与计算机软、硬件及用户都有着密切的交互;(2)教学实践性强,与实际运行着的各类操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3)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快。

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本课程组老师将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加深教学内容。首先,在OS的多用户、多任务运行特征的主线下,有一条动态的进程活动线,有一个系统资源管理的截面,针对前者,课题组教师围绕多进程运行所带来的问题,以及所涉及的方法与机制展开讨论;对后者,围绕多用户、多任务对系统资源的竞争,展开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讨论。其次,选取合适的操作系统实例,注重与实际运行的各类操作系统结合,选用Linux和Windows系统作为实例操作系统,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系统的逻辑结构、核心实现技术、并分析部分内核代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性的专业技能。接着,将操作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限制在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技术上;将实践环境主要放在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上;在实践方面,既强调学生自主编写与调试程序,又强调多人按软件工程方法合作解决大型问题。

2教学手段研究

在操作系统本科教学中本课程组采用并坚持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统教学是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最好的模式。传统方法学互动性强,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加大信息容量;以动画生动表现动态过程;以拟人手段讲解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操作系统原理课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相长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组织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动性大大提高。

此外,课程组采用了如下教学手段:(1)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考核手段科学合理。

3实验课程设计

遵循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基于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设计的思路,在灵活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课程组利用较好的实验室条件,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操作系统案例库”,并结合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系统编程与内核模块设计。例如,系统内核调用、内核模块替换,操作系统补丁等。这些案例既作为教学,也供学生自行设计或复现,优秀作品又进入案例库循环,使学生能即学即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抽象概念通过实践环节理解,拓展深层次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实验方式,并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获得应有学分。并根据综合设计(实验)的课题情况,拓展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让学生体验进行较大型课题和实际科研项目开发的工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1实验课程设计的思想与课程目标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其原理,而且也要求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主要是根据所学课程中的原理,设计某些算法实验并进行验证;熟悉操作系统平台的使用,以及能够将某一操作系统的系统功能调用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些上机实验,以加深对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算法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目标。

3.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作业调度算法实验(4学时),具体要求:设计作业控制结构;完成作业队列的创建;模拟作业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最短作业优先算法和最高响应比优先算法等。(2)进程调度算法实验(6学时),具体要求:设计进程PCB;完成进程队列等的创建;模拟进程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优先级算法和轮转算法。(3)以分区策略为主的内存分配算法实验(4学时),具体要求:建立模拟用的内存分区、分区表和空闲队列等;实现最先适应算法;实现最佳适应算法;实现最坏适应算法;通过实例对上述算法进行对比。(4)存储器命中率计算问题(2学时),具体要求:设计描述页面的数据结构和管理内存页面的链表;实现页面的FIFO算法并研究其命中率;实现OPT算法并研究其命中率;实现LRU算法并研究其命中率;实现LFU算法并研究其命中率;比较各算法的命中率。(5)SPOOLING系统的模拟(4学时),具体要求:设计PCB、PCB队列等数据结构;模拟实现SPOOLING算法;使用初始数据进行模拟,并分析模拟结果。(6)文件系统中操作命令的实现(6学时),具体要求:设计两级目录结构;设计文件的保护措施;实现如下文件操作命令:create、del、open、close、read和write;运行初始数据,分析运行结果。

3.3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研究

实验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师指导方法的实施具体如下:(1)课堂常规授课,教师进行理论讲授,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策略、算法、手段等。(2)教师在正常上机辅导时间在实验室与学生就事先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考核时期,教师要求学生上机进行实验验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调试程序,运行程序并就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从中选择优秀者。(3)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课堂演示与答辩,教师要求上机验收优秀者,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示,并当堂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4)教师在课后答疑,通过网络等媒介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类问题。(5)教师上复习课和习题课,根据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等,集中进行讲解。

3.4实验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研究

实验课程的考核按照如下环节进行:(1)实验报告及其检查与评价,此环节可占实验课程考核总分的30%。(2)要求学生回答如下设计性问题并进行评价:解释算法原理、数据结构设计思路、测试用例设计及其含义,此环节可占总分的50%。(3)要求学生上机演示,随时回答问题并进行评价,主要做法包括:源程序的上机编译、调试;运行系统并显示运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输入数据加以解释,此环节可占总分的20%。

4结束语

本文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做法是在课堂上重视交互式教学,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改革考试方法;增加学生课堂演示和答辩内容,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角色向主动学习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