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56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1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8-02

随着多药耐药菌(MDROs)甚至泛耐药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重要关键点[1]。国内研究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与ICU病死率密切相关[2]。为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抢救成功率,笔者对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药菌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联合防控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学标本累计1085份。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龄≥60岁246例。1085份病原学标本中阳性菌株582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其中常见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诊断标准

MDROs诊断依据2012年国家质检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鉴定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导入Whonet软件细菌菌株、耐药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株数量

阳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见细菌种类551株(多重耐药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药菌株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常见细菌种类、多重耐药菌数与耐药率

细菌种类 细菌数(株) MDROs(株) 耐药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12 54.55

大肠埃希菌 54 52 96.30

肺炎克雷伯菌 311 216 69.45

鲍曼不动杆菌 106 94 88.67

铜绿假单胞菌 58 19 32.76

合计 551 393 71.32

2.2 多重耐药菌部位分布

393株耐药菌主要分布呼吸道和泌尿道,呼吸道229株,泌尿道137株,血液5株,皮肤软组织13株,导管2株,器官/腔隙7株。

2.3 多重耐药菌与医院感染

582株阳性菌株发生医院感染菌株340株(58.41%),551株常见细菌发生医院感染346株(62.80%),393株MDROs发生医院感染273株(69.47%)。

3 讨论

3.1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

表1中为ICU常见五种病原菌,在551株常见菌株中,MDROs菌株393株,占71.32%,ESBLs-KPN、PDRAB位居多重耐药菌前2位,这些MDROs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通过污染的环境和医疗仪器表面导致接触传播[4],很多研究均证实,手卫生在MDROs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5]。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占69.47%,感染主要见于呼吸道与泌尿道,MDROs不断增加趋势,也与ICU患者60岁以上老年人占97.62%易感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加以控制。

3.2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医护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MDROs流行趋势、分布特点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医疗行为习惯;(2)加强ICU进出人员管理:ICU工作人员穿专用工作服,每天更换,家属限时探视,进入时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3)严格消毒隔离:MDROs必须实施严格接触隔离措施,有条件的尽可能放置于单间,病室门口和床边挂醒目的隔离标识,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听诊器、口表、血压计等物品专用,复用医疗器械送消毒供应室集中消毒灭菌,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两次,经常接触的医疗设备表面每天用75%酒精擦拭,接触患者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吸痰等操作有可能喷溅时,戴防护眼睛或面罩,患者出院后床单进行终末消毒;(4)保持层流空气洁净度:ICU层流应请专业的维护人员依据规范进行层流的维护与保养,定时清洗、更换滤网,每月进行洁净空气沉降菌监测;(5)重视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接触传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ICU配置了充足的洗手设施和用品,每床、ICU患者入口及工作人员通道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等各项有创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污染,并做好各类导管的护理,插管第4天开始评估是否可拨除导管;(7)加强基础护理:笔者曾对有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皮肤采样,发现皮肤上有相同的病原菌,ICU用银离子口腔护理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4次/d,用0.05%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皮肤擦浴,1~2次/d,使用抗菌耦合剂床边做彩色多普勒;(8)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对新入住ICU患者主动开展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院感人员每天对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一旦发现有暴发趋势,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落实控制措施,防范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刘文恩,邹明祥,等.ICU多重耐药菌定植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3):155.

[2]王雪文,顾克菊,金珠,等.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控制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1-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局与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GB 15982-2012.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心身护理。因此,护士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就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综述,供同道借鉴。

1影响急诊ICU护士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工作责任重急诊患者的来源广泛,病种复杂。急诊ICU护士工作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加上三班倒,使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护士配备比例相对不足,导致长期超负荷工作。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急诊ICU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乏感等躯体症状。

防护措施不力急诊ICU护士需经常对未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抢救和处理,其中包括一些处于潜伏期及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患者。护士在自我保护知识缺乏或防护物品不齐备的情况下,易造成护患间的交叉感染,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经常接受垂危和死亡的刺激急诊ICU护士面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常经历人间的生离死别。有关人士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产生继发影响,造成护士产生强烈情感反应,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这样就可能引起护士在精神上极度紧张。

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急诊ICU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骤,毫无心理准备,希望得到及时、周到的救治服务,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环境等不了解,一旦护士工作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当急诊ICU护士因忙于急救和护理,而无暇顾及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两者之间的差异容易使患者和陪人产生“急诊不急”的误会,甚至发生冲突。

急诊ICU工作环境复杂,认为在诸多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工作性质和环境是最主要因素。急诊ICU环境较普通科室复杂,来自患者声、电话铃声、监护仪报警声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等造成噪声,使护士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

缺乏心理培训,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护士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和强迫等。 国外学者先后提出采用救治后讨论、咨询方法消除、释放护士在救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让其淤积。但国内尚没有对护士包括急诊ICU护士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使之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或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其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缺乏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由于急诊ICU的特点和特殊性,与病房的护士相比较,总是处于责怪、投诉、批评声中,甚至得不到医院管理层的理解。急诊ICU的护理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护理设施陈旧,其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差。调查发现管理者给予护士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没有及时肯定护士的工作成绩,没有给予护士正确的指导和关心,对于急诊ICU护士而言,上述双重因素更严重地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2急诊ICU护士心理现状

身心疲惫急诊ICU护士经常为抢救患者和应付突发事件而加班,由于长时间行抢救工作,很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病变、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另外,随着社会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ICU护士除了应对繁重的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因此,从脑力到体力上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严重者甚至发生精力耗竭综合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缺乏安全感由于急诊ICU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夜间,有时严重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患者家属或陪人谩骂、殴打、伤害急诊ICU医护人员的事例在国内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

3对策

稳定护理队伍为了缓解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护理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首先要对急诊ICU护理人员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夜班护士人员配备的比例,设法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适当增加待遇,如实行岗位津贴、改善急诊工作环境以及夜班护士休息条件、提高夜班补助、实施弹性化和科学的排班制等,增加基础设施,使护士从繁忙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体力劳动强度。

制定护理人员生理安全保障措施,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为基础进行调查,发现急诊ICU护士在工作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人身安全保障,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为此,应在急诊ICU设置24 h专职保安人员,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防护,完善各种防护设备,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如设隔离病室,制定护士自我保护的相关措施;定期为急诊ICU护士体检和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对急诊ICU护士的心理培训,释放压力。提出急救处理后保持工作人员心理平衡的讨论方法,称为“危重救治后心理压力咨询”;在几种方法的基础上,依照角色理论原理,提出进行救治处理后讨论的新设想,称为处置后讨论。以上方法,都是采用救治后讨论、咨询来消除、释放护士在救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以避免负性情绪淤积,而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加强对急诊ICU护士的心理培训,通过各种心理辅导和培训,使急诊ICU护士充分认识到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有利于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自身对应激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取得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有学者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因此,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士的心理感受和工作中的压力,及时进行安抚、反馈,并针对具体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同时定时安排护士休假;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使他们身心得到休息,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指导护士自我放松,如想象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令自己置身于其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放松效果。

理顺各种工作关系,减轻护士负担除了上述对策外,要重视急诊护士职业角色的实现,以免因角色的责任范围不清而带来隐患。由于急诊ICU的特殊性,理顺各种工作关系,如与临床科室关系和非临床科室发生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为患者提供快捷方便的优质服务,也减轻了护士为非业务问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负担,使之全身心投入急诊工作。措施包括:精简就诊流程,在相关科室设置醒目的标识,使急诊患者对就诊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清晰明了;在急诊工作的繁忙时段和有突发事件时有保安员协助维持就诊秩序;安排护士长或护理组长负责专门协调院内联系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陪人的关系,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等。通过这些有形的措施,使护士的负担和压力减轻,同时也使她们意识到所从事的工作受到重视,有助于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参考文献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3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54-02

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其封闭式的环境及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管理模式,致其住院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了解各种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病率的影响,取得一定结果,现介绍于下: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为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温州市中医院(三级乙等医院)收治的患者139例(男性67例,女性72例),其中,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患者34例,冠心病患者25例,肿瘤患者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多发伤患者29例,产后大出血8例,各种外科术后患者32例(不包括多发伤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49±7.6)岁,既往皆无精神异常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1.2监测指标:监测并统计导致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有无镇静药物使用,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病史,住ICU时间。

1.3治疗方法:将139例患者按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及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病种、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应用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

1.4诊断标准:运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与谵妄评估量表(DRS-R-98)对患者的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具体诊断标准参考文献。

1.5统计处理:使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139例患者中,发生精神障碍患者52例(37.4%);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脑中风发生率上存在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体临床特征对比见表3。

2.2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

3讨论

ICU精神障碍是指在ICU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行为异常,包括通常所说的ICU综合症、ICU谵妄、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的急性意识模糊、精神错乱,以意识水平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变化为特点,症状短暂,但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星期,往往显示进行减退和认知能力障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在14%~24%之间,术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15%~53%,而重症监护病房中谵妄的发生率则高达70%~87%[1]。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病情、并发症、低氧低血压状况等因素均与发生密切相关。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晚、急性起病多见;女性治疗效果好,可能与体内性激素分布水平、女性大脑结构的对称性好有关[2]。急性精神障碍不仅与高死亡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对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也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精神障碍性别差异等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明确高风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或减轻ICU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减少入住ICU时间与医疗费用支出。

研究发现,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既往脑中风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未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提示住ICU时间长、应用镇静药物及既往有脑中风病史都是ICU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值得注意;而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是否是ICU患者精神障碍的高发因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同时还揭示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能明显减少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临床上应该注意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

ICU急性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发病因素和机制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且很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因此,必须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尽量消除促使精神障碍发生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现精神症状,积极寻找病因,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早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预后良好。重视预防,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ICU急性精神障碍,以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燕,黄劲松,李功迎,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谵妄治疗中的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71

[2]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

[3]InouyeSK,vanDyckCH,AlessiCA,etalClarifyingconfusion:theconfusionassessmentmethod[J].AnnInternalMed,1990,113:941.

[4]Albert,Levkoff.Thedeliriumsymptominterview:aninterviewforthedetectionofdeliriumsymptominhospitalizedpatients[J].JGeriatrPsychiatryNeurology,1992,5:14.

[5]RockwoodK.Increasingtherecognitioninelderlypatients[J].JAmGeriatrSociety,1994,42:252.

[6]Zouyizhuang,MartinGCole,FrancoisJ.etal.Delirium:detectionanddiagnosis[J].IntPsychoGeriatr,1998,10:303.

[7]KateIrving,DonnaFickrtal.Delirium:anewappraisalofanoldproblem.Journalcompilation,2006,April:106-112.

[8]SimonL,JewellN.&BrokelJ.Managementofacutedeliriuminhospitalizedelderly:aprocessimprovementproject[J].GeriatricNursing,1997,18:150-154.

[9]BostromA.C.Earlyidentificationofconfusioninhospitalizedelderlypatients[J].MichiganNurse,1992,65:11-12.

[10]刘娟.ICU老年患者的谵妄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18-20

[11]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39-1045.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59—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的常见并发症,也是ICU感染的最常见类型和主要死亡原因,有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病率达5.00%~25.00%,占ICU感染的25.00%。其危害主要为病死率高,延长住院时间,预后较差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近年来,为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国内外已从单一的预防措施到集束化策略的综合性干预,并且在多项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12月收入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通过目标性监测的方法评价该方法对VAP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ICU超过48h和转至其他普通科室48h以内的所有患者。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观察组。

1.2 方 法

1.2.1目标性监测方法 ICU监控医师负责对入住ICU超过48h的患者进行监测,密切关注使用呼吸机患者。根据诊断标准进行VAP的诊断,通过HIS系统获取患者信息,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信息、医院感染病原体培养结果等有关信息;每日固定时间从HIS系统中自动生成“ICU患者日志”,由监控医师每周对ICU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转出ICU48h以内的患者继续跟踪监测。

1.2.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VAP的诊断即感染前48h内使用过呼吸机,并且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

1.2.3集束化干预策略 2011年我院通过JCI国际医疗认证,以 JCI认证为契机,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开展多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为降低VAP的发病率,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开展手卫生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病情允许时,床头抬高30~45°;(3)加强口腔护理:采用口泰(葡萄糖酸氯己定漱口液),并增加口腔护理频次(每4~6小时一次);(4)气道管理:采用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5)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及时判断病情,尽早撤机;(6)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管路一人一用一消毒(交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且每周更换1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α=0.05。VAP的发病率采用每1000通气日的新发VAP例数计算。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照组:共有机械通气患者268例,男性163例,女性105例,年龄18~91岁;机械通气349例,男性198例,女性151例,年龄16~87岁。两组患者原发疾病涉及内外科疾病所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等疾病,主要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发外伤、脑出血、心肺复苏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集束化干预前后结果比较 呼吸机使用率:对照组为40.52%,观察组为42.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率:对照组为13.87‰,观察组为8.39‰;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VAP的发生已成为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VAP 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VAP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一组简便易操作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VAP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其发生率有所下降。

手卫生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方法,致病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交叉传播,手部清洁是预防VAP最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我院通过给ICU各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并给予ICU手卫生产品一定的经济优惠而保证手卫生有较好的依从性。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床头抬高30~45°,可有效防止消化道反流引起误吸而导致的VAP。ICU在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允许条件下,确保床头至少抬高30°。

对690例心脏外科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持续声门下吸引VAP的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7.5%,使用组VAP发生率明显降低。

机械通气每增加1d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增加1.0%~3.0%[1]。当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每日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及脱机指征,制定适当的撤机方案,缩短气管置管时间。呼吸机通气管路的清洁消毒质量对预防VAP的发生非常重要[2]。我院ICU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通气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处理。 除了上述集束化干预策略以外,我院ICU每床位配置专用听诊器、体温计等,加强环境物表消毒,适当给予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所选择的患者持续、严格地执行集束化干预策略,而不能间断地执行或只选择其中部分措施来执行,否则就违背了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原意。

总之,通过集束化干预策略,我院ICUVAP发病率有所下降,表明集束化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5

ICU是疑难危重患者的聚集地,是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单元。由于患者均处于危重状态,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有创性操作进行积极治疗,因此ICU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和易感人群的多发区[1]。通过加强干预措施降低各种有创操作感染率。本研究回顾分析2011年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2011年1月――12月收住ICU病房>48h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患者感染情况。

1.3 监测方法 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设计出ICU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一览表,其中包括呼吸机的使用率,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尿管的使用率、相关感染率,由ICU专人填写ICU日志和月报表,医院感染科派专职医师每日到ICU病房进行督导,一旦发生医院感染由ICU管床医师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每季度汇总,整理分析,如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1.4 综合性干预措施 ①加强ICU医院感染相关制度的培训,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制定并落实有创操作的标准操作程序,医生每日对各种导管进行评估。②加强手卫生的宣教,每位医护人员配备快速手消剂,每个床单元配备3M免洗手消剂。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③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如床头抬高30-45°,定时口腔护理,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的应用等。④如果细菌培养结果示耐药菌时,要求单间隔离或同种细菌放置同一个房间进行床旁隔离。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监测2011年患者数为153例、日感染率31.3%,调整后感染率6.70为%,见表1。

2.2 各种有创操作的感染率 2011年呼吸机使用率6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日感染率为4.3%,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60.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日感染率2.86%,导尿管使用率78.4%,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日感染率为2.69%.有创操作中日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感染位置居首,见图三。

2.3 通过加强干预措施,随着有创操作使用日的增加,日感染率逐渐下降,7-12月三种有创操作的感染率有下降趋势,见图二、三。

2.4 医院感染检出病原菌分布 见表2。

3 讨 论

此次2011年医院感染调查分析显示ICU医院感染率为31.3%。调整后感染率为6.70%,从图表中可见,下半年7-12月ICU的日感染率较上半年有下降趋势,而7-12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日感染率均有小幅度下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日感染率最高4.3%,位居三种有创操作相关感染之首,这说明通过ICU医院感染的监测,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更有目标性,使我们认识到VAP是我院ICU主要的院内感染,上半年监测结果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通过加强手卫生的依从性、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尤其是有创操作时,床头抬高30-45度、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加强气道管理,0.02%氯己定口腔护理日四次,减少镇静剂和抑酸剂的应用等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重视监督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估,使我院ICU2011年下半年的感染率显著下降,因为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疑难急危重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长等,为提高救治的成功率,ICU使用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有创操作日益增多,因此成为医院感染的直接原因,使有创操作的感染率随之增加[2]。监测结果示鲍曼氏不动杆菌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首位,构成比为34.6%,其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这些菌是ICU常驻菌,当患者粘膜屏障受损,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它们即可成为致病菌,所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合理的镇静镇痛治疗,每日评估各种导管的存在性,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加强细菌培养的检测,严格按规范进行有创操作,这些都是减少院内感染的相关措施。

在ICU进行目标监测可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和预防ICU 医院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0月ICU病房60例感染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医政司所制定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标准[2],同时对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给予排除。查阅60例感染患者病历资料后发现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8-85岁、平均(67.00±1.00)岁,伴随疾病分类:慢性支气管炎40例、占66.67%,糖尿病13例、占21.67%,高血压15例、占25.00%,营养不良19例、占31.67%,肿瘤20例、占33.33%,脑梗死16例、占26.67%,脑出血8例、占13.33%,冠心病19例、占31.37%,心肌梗死6例、占10.00%。

1.2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60例感染患者病历资料,同时对患者姓名、年龄、伴随疾病、感染原因、受累系统、病菌培养以及护理方法等进行详细记录,同时由专人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3 护理方法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如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吸氧护理等)、呼吸道管理(如清除气道分泌物、畅通呼吸道等)、皮肤护理、输液护理、胃管护理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等。

1.4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3]根据《护理学基础》将其护理效果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以上护理效果评定均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60例患者感染系统观察结果见表1所示。

表160例患者感染系统观察(n,%)

注:同一患者会存在不同系统感染,且呼吸系统感染与其他感染系统相比X2=20.05,p=0.035

2.260例感染患者护理效果见表2所示。

表260例感染患者护理效果(n,%)

注:经过护理后患者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X2=26.54,p=0.021

3分析

ICU病房作为感染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常常具有高风险、风险不确定以及病情复杂等特点,所以该特点也常常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再加上ICU病房设备较多且各种护理操作复杂、繁多,因此也常常导致ICU病房感染机率大为增加,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加强ICU病房感染情况及其护理措施的研究对预防感染和积极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ICU病房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从表1中可知且p

参考文献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7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的200例急诊患者420例,其中男189例,女231例。年龄19~79岁,平均47.1岁。分析实验时随机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其中有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龄以及生活环境上无明显差别,具有较强可比性,可参与比较。1.2

急诊患者心理:(1) 紧张和恐惧 急诊患者往往表现为病势紧急、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休克、大出血、剧痛等疾病的严重不良发应。很多患者及其家人都没有面对过这样的病情变化,由熟悉的家进入医院,周围病友的症状也使患者心情变得紧张沉重。更为严重的是患者了解到自身所得的严重疾病,紧张心情恶化为恐惧。另有一些病人不清楚自身疾病,也不与临床医护人员交流,致使与家人或自己胡乱猜想,导致心灰意冷,不能极好的配合治疗,加重了疾病的恶化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2]。(2) 自我性 许多急诊患者由于疾病的轻缓重急而被安排治疗。往往有部分患者即使很早就医也被安排在后面,致使患者焦虑、不满,甚至对医护人员出现言语攻击和人身伤害。患者在这种自我性的心理中和外界的压力下,心情更为抑郁致使疾病的恶化,有的甚至不再配合医师的治疗,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患者健康的恢复。(3) 拒绝医治 本研究中发现39例拒绝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就诊原因大多是残疾人、自杀者、患了绝症的病人。残疾人因为自身的伤残而产生自卑心理,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刚刚残疾不久的年轻人。自杀者由于压力过大或者情感压力而对生活、工作、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拒绝治疗。而绝症患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减少自身痛苦也选择拒绝治疗[3]。(4) 陌生、无力感 急诊患者在治疗中由于多数处于医院特护病房中,面对空白单调的墙壁和周围不熟悉的病友,部分内向的病人极少与人沟通。这类患者心理中充满了对陌生环境的无力感。对自身疾病的未知和对将来生活的担忧都使他们产生无力感。尤其是对于无子女、配偶照顾的老年急诊患者,更为孤独无助。(5)不在乎 少数病人讳疾忌医,自认为没有什么病,或者即使有病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治疗,也不配合医师的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叮嘱都采取爱搭不理的态度,怠慢治疗进程,导致了疾病的恶化。 1.3

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特定的心理护理。实验组的具体护理措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国策。许多病人抱怨医院就诊手续繁琐、程序过多。对于急诊患者应在一定程度上入院基本治疗程序,先治疗再办手续,防止因为这些不必要的因素耽误了治疗试剂。另外,对于前来就医的急诊患者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应该温柔抚慰,尽量减少其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为其解释病情和其他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医护人员注意不能使用过激的言语,这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等十分恶劣的后果。另外医护人员应定时与急诊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时告知医生,并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更改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1、4 生活质量的评定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WHO生活质量量表, 分数范围为0~ 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 检验, 以P

结果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在比较前在年龄、性别、病史、病龄等方面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后可做比较。实施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下表。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x-±S,分)3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8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60-03

ICU综合症是指病人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这种病症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本文将通过对CU综合症产生的原因、护理措施等方面的浅析,以便以后我们在工作中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 ICU综合征的定义、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诊断

1.1 定义

ICU综合征首先由Mckegney于1966年提出,后日本学者于1982年对其作出如下定义:入住ICU后,经2-3d的意识清醒期(这时可出现失眠)后,出现以谵妄为主的症状,后者持续3-4d或直至转出ICU;症状消失后不留后遗症。其主要发病原因为身体和环境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致。此后,又于1987年认为,ICU综合征是在综合治疗时因患者、治疗、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精神症状,其前驱症状是失眠,症状是谵妄与焦虑。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ICU综合征主要以谵妄状态为本质特点的精神病性症候群。

1.2 发生率

入住ICU的成年病人常发生行为、知觉、认识方面异常,其发生率报道不一,最高的报道可达70%[1]。这些问题常发生在入住ICU5-7天后,而且随入往时间延长,出现机会增大。据研究,ICU病人中有16%并发谵妄,约有12%-36%发生抑郁,与一般人抑郁发病率(约4%)相比危险度高[2]。

1.3 临床特征及诊断

临床表现有4大特征:原有精神状态的急性改变或呈波动性过程、注意力改变、思维瓦解或意识水平的改变。其可分为高反应型(如狂躁、暴力)、低反应型(表现为安静但伴有困惑与茫然状态,易漏诊)、混合型(症状呈间歇性波动性)。

目前对ICU综合征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临床上对ICU谵妄的评估常根据ICU谵妄筛查表(ICDSC)和ICU意识紊乱评估办法(CAM-ICU)来做出判断[4]。ICDSC诊断谵妄的敏感性较高,常用于ICU谵妄的筛查,使用时首先判断患者的意识水平(5个等级),然后对所有无昏迷或木僵的患者按照筛查项目进行24h内的信息评分(0-8分),≥4分考虑诊断谵妄。CAM-ICU是为气管插管患者而设计的,其诊断谵妄的敏感性、特异性皆较高。使用CAM-ICU诊断谵妄分两步进行,首先应用标准的镇静评分对患者的意识水平进行评价;随后对除昏迷状态以外的患者依据以下临床特征进行ICU谵妄的评估:⑴急性发作的精神状态的改变或呈波动性过程;⑵注意力改变;⑶思维瓦解;⑷意识水平的改变。⑴+⑵+⑶或⑴+⑵+⑷可以诊断ICU谵妄。而抑郁和焦虑则可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做出诊断。当然在做出ICU综合征或ICU谵妄诊断之前应排除脑部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2 ICU综合征产生原因

ICU综合征是在ICU环境应激以及可以改变脑功能的因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较为复杂[3],主要有原发病或原发病并发症(如感染、休克、脱水等)、ICU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2.1 疾病本身的因素

任何引起脑功能改变的因素均可导致谵妄的发生,如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脑功能改变,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质或量的改变,引发脑神经的高级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另外,手术亦可引起,不同手术部位,其发生率不同。脑部手术时由于脑部血流减少有可能发生小的梗塞灶等诱发ICU综合征。心脏手术时因心输出量减少、发热等参与了ICU综合征的发病过程。食管手术患者也易发生ICU综合征。

2.2 ICU环境因素

因ICU内环境特殊、无家属陪护、治疗的特殊需要,患者存在社交孤独、沟通不畅、制动、环境陌生、噪音过度、感觉单调或缺失、个人隐私无法保护及每天光线变化的缺乏等。但这些因素并不直接导致谵妄,亦不是谵妄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与患者本身的疾病交织在一起而发生的。

2.3 药物因素

在ICU中使用的药物常可产生明显的精神毒性作用如、镇痛药、抗菌药物、抗胆碱能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率失常药、抗惊厥药、H2受体拮抗剂及其他。

2.4 睡眠剥夺

早期的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在ICU综合征中起一定的作用[4]。但目前多持反对意见,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中标准中将睡眠障碍列入谵妄的必要症状而非病因。

2.5 心理因素

心理疾病可能引起意识障碍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因ICU患者承受着生命威胁、对医疗过程的惧怕、无法交流、全新而可怕的环境、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等刺激。在ICU中,典型的ICU综合征通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预防与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评估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掌握呼吸机的应用指征,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式提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要加强监测[5]。在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气分析变化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呼吸机正常运行,确保组织供氧充足。

3.2 改善环境

保持室内清洁、整齐、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设备应摆放整齐,灯光可使用柔和光线,不要直接对着患者的眼睛,房间设有窗户和钟表置于患者视野范围。妥善安排治疗操作时间,尽量保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患者之间用屏风或窗帘隔开,以避开抢救对病友心理感应带来的消极影响。Kahn[1]等将噪声按其来源分为两类:一类与机器有关,不可控;另一类与人的行为有关,可控。并且认为50%以上的噪声属于后者,是可控的,医务人员尽量避免在患者床边讨论病情,大声喧哗,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调至合适大小。

3.3 提高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并能对有关数据、图像、检验结果做出正确分析与处理,对患者说明使用仪器必要性和安全性,以防患者不安[6]。当监护仪报警时,要沉着镇定,反应迅速,避免造成紧张气氛。

3.4 加强护患沟通

语言交流是护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过程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忧郁,并从感情上激发患者[7]。护士应掌握多种语言的常用会话,如英语、地方方言等,与患者无障碍交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3.4.1 做好入室前的访视

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8]。护士在术前应访视患者,介绍入ICU的环境,必要时让患者接触病房,介绍各种监护仪器、导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使病人事先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避免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发生[9]。对老年、性格内向、既往病史中有过脑外伤、精神失常等患者,更要做好此项工作;对紧急进入ICU患者,要争取时间进行心理护理,要讲解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3.4.2 加强入住后交流

3.4.2.1 根据不同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由于每位患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及不同,对疾病的态度及对治疗中的文化需求也不同,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满意的环境,做好解释,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10]。

3.4.2.2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贝克认知疗法[11]的理论观点是,人的情感与行为由其认知过程所决定,错误的认知引起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和行为。对进入ICU患者,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

3.4.2.3 加强非语言沟通

心理学家指出[10],信息交流=7%言语+38%语调+55%面部表情。ICU部分患者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护士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体势语言与病人沟通。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增加视觉信息传递,以掌握其生理及心理动态,增强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3.5 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护理

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遗弃和分离的恐惧[12]。家属不仅仅是单独的探视者,而逐渐成为医护人员的合作伙伴,因此,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适度地开放ICU探视,让家属亲友多亲近患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3.6 舒适护理

3.6.1 及时有效地镇痛

54%术后患者的疼痛比护士想象的严重的多,92%的病人迫切需要术后镇痛[13]。Mortimer等研究显示,护士通报给患者的安全而有效的疼痛处理信息将增加治疗的顺应性,帮助患者使其感到疼痛得到控制,改进了临床效果,减少了焦虑,增加了满意度[14]。

3.6.2 保持的舒适

给予合适的卧位,适当的垫衬,必要的翻身按摩并肢体活动,减少病人的不适、烦躁。

3.6.3 防止跌伤或自我损伤

ICU谵妄患者发作时,易发生跌伤和自我损伤,因此要给与正确的保护措施。

3.6.4 加强治疗的计划性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或尽量集中操作,使病人至少有70―90分钟的持续睡眠时间[12],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敏捷、轻柔,并做好解释工作。

3.7 暗示治疗

指用语言使病人不经逻辑判断直接接受灌注给他的观念,从而消除其症状。通过积极的语言强化病人治疗的信心、减轻疼痛。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可以提高病人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和整个机体的正性反应,使病人在提示和鼓励下精神振作、充满信心,有利于康复[15]。

3.8 提高自理能力

心理学者雅各布森和精神病学家沃尔普认为,肌肉放松可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情绪的目的[11]。ICU患者病情较重,当其身体状况允许时,医务人员要鼓励且协助患者床上料理个人生活(如吃饭、洗漱、活动肢体等),逐步增加活动,使其正常行为不断得到强化,逐渐摆脱认为自己是重病患者身份的心理,患者活动后肌肉和心理的放松状态抑制了焦虑情绪的发生,也减少了ICU综合征的发生。

4结论

ICU谵妄是一种发生率高的疾患,使可以预防和治愈的。但若病情未得到控制,能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尽最大可能与患者交流,随时将必要的积极信息透露给患者,并尽量保持在患者的视野范围内活动,以增加其安全感。并适当疏导情绪和心理,控制其情绪,获得患者的真实情况,降低谵妄的发生率。然而目前对ICU综合征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有待统一标准从而更好地防治及护理。

参考文献

[1]Hall JB,Schmidt GA,Wood LDH. Principles of critical care.2nd edn.Singapore:McGram-Hill Co,2005,177.

[2]郭凤琳,张家驹.ICU综合征及音乐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7,16(3):103-104.

[3]Ouimet S,Kavanagh BP,Gottfried SB,et al.Incidence,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ICU delirium. Intensive Care Med,2007,33:66-73.

[4]Girard TD,Pandharipande PP,Ely EW. Deliriu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rit Care,2008,12(Suppl 3):S3.

[5]汪静.老年人术后谵妄的护理.贵州医学,2005,29(3):276-277.

[6]渡连淑子,张淑琴.对接受医疗仪器治疗患者的评价和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6,13(3):130-131.

[7]关靖宇,林秀英,狄桂萍.护士与昏迷患者语言交流的技巧[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6,21(6):267-268.

[8]陈玉红.ICU综合征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8,4(6):20-21.

[9]史.ICU患者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10,13(6):324-325.

[10]吴虹.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12(1):33-34.

[11]顾瑜琦,刘克俭,主编.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5-300.

[12]王志红,周兰珠,主编.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5-179.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10

【关键词】ICU;院内感染;监测;护理;体会

ICU是各种危急重患者实施24小时全程疾病监察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1]。有文献报道其医院感染率是其他科室医院感染率的4-5倍,严重威胁着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各种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点,努力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经成为评价ICU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笔者有意对我院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于探讨ICU病房患者内感染的特征,为积极开展临床其他监测和护理管理寻求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51例患者,男性206例,女性145例。神经内科80例,神经外科80例,呼吸科90例,各类中毒性疾患29例,其它疾病72例。行各种侵涉性操作796例次,分别为气管插管188例次;气管切开33例次;使用呼吸机155例次;中心静脉置管79例次;留置导尿管341例次。住院时间在3-531d之间,平均8d。发生院内感染34人,医院感染率9.7%,感染例次率23.0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2例次;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11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次;胸腔感染1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3例发生2个部位以上感染。

1.2院内感染护理监测方法①建立健全CIU院内感染监测组织,认真学习ICU目标性监测的目的、标准和意义,正确掌握ICU的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调整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②诊断标准以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2结果

351例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4人,81例次,医院内感染率为9.7%,例次率为23.08%,感染的对象多以机体较大创伤、老年、治疗前体质较差、较多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3讨论

3.1ICU医院感染现与分析优等ICU病室的建立能直接彰显医院的医疗质量、人文管理品味,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以重金投入、高级人才培养,以加强ICU的学科建设。但在ICU病室运行时,院内感染及其监测却成为提升质量、高效运行、开拓发展、长足进取的瓶颈问题。有些医院,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绩平平。发生院内感染的比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9.7%,例次率为23.08%,与其它科室院内感染率控制在≤8%存在差异,与国内外ICU院内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

3.2预防感染的措施

3.2.1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进入ICU病房时,须戴工作帽与口罩、穿工作服与工作鞋,必要时穿隔离衣。对规定探视时间进入ICU的家属同样要求。

3.2.2加强消毒隔离①物体表面和地面,病房的病床、桌、椅、床头柜、墙壁、地面每日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的台面用清水或酒精擦拭。②空气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我院ICU病房为万级层流病房。2011年6、7、8月连续三个月空气培养均不达标。9月份开始使用空气消毒机24小时不间断进行消毒。其后空气培养均达标。③对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者切实做好床边隔离,并设有隔离病房。

3.2.3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对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对于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污染而导致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一次性螺纹管。对于有动静脉插管的患者,每周更换透明敷料两次。如遭污染、变潮时,应及时更换。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分别做好胸、腹腔和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3.2.4防止可能的污染对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要求操作穿无菌手术衣,并加铺无菌治疗巾。以扩大无菌面,防止操作时可能的污染。

3.2.5规范手卫生据WHO统计,经手接触传播病源微生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三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手卫生进行预防。做好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在执行洗手指征的同时配合使用醇类快速手消毒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易为医务人员所接受[3,4]。

3.2.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351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为33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6%。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使组织抵抗力减弱。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医院内二重感染。

在做好上述预防感染措施的同时,加强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一数据有很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无菌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对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采取早期主动干预,以防患于未然。

总之,ICU目标性监测的手段在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已见成效,实践证明可及时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规范各级各类人员诊疗行为,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提高救治危重症的医疗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熊淑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医学信息,2010,11:3382-3382。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例11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Li Chun-lin.M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Mao County 623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now our county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 actuality and historial background.Methods Adopted develop new technic and method in emergency theatment salve to currently, in order to increase medical treatment guality level and carry through andlyzed.Results from ICU puactice,doctores and nurses;iatrical instrument;received patient kind etc explained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is one systemic engineeringConclusions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 bring evangel for vast enfant

【Key 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Modem times evolve;Systemic engineering.

1 概述

当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小儿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及安全的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及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呼之待出[1]。 国内外较大的城市也紧相呼应,已建成或正准备筹建分中心。对于此种形势和现状,有必要提出儿科急救医学方面的现代进展情况,以引起组织急症抢救的领导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儿科急症救治水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儿童造福。

2 小儿急症抢救医学的目的及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已越来越细,但当遇到小儿危重疑难病症来院就医时,当时不能马上判断属于何科(内科或外科)时,就使救治的难度增大。开展急救医学的目的,是组织抢救小组,运用现代的先进医疗设备,集思广益,积极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国外小儿急救组织成立较早,1960年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儿科ICU,西德于1965年成立。随着急救医学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资料也不断增多。北美儿科临床杂志于1980年8月发表了ICU专利,并于1981年4月美国在Boston召开了“儿科危重病儿急救问题”会议。我国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陕西临潼和湖南长沙召开了两次感染性休克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转为正式刊物,1998年第1期开始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于2004年为止已举行了六届全国儿科新进展、重症诊治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5年10月10―18日在深圳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危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

3 建立儿科ICU的实践意义

在医院中建立ICU,许多医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样做有很多好处:①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为有固定的抢救室和抢救设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监护,可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防止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②能根据病情和需要及时进行生化检测,以判断病情及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大大提高了疗效。③通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总结了经验,并使医患双方满意,提高了社会效益。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展ICU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收入ICU病人指征,对于一般轻病人不宜收入ICU,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同时又避免加大医护人员的过多的工作量。

负责ICU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受过ICU严格训练,并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2]、脑复苏、呼吸道疾病的抢救、氧气疗法、新生儿急症及各种急症诊疗等。作为ICU医师,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及专业急救知识,能独立判断病情并有对应急抢救的处理措施能力。国外ICU中专业护士是护校毕业后,还要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能进入ICU工作[3]。其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实习。在ICU实习中,主要学习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如何正确应用医疗仪器,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和特殊护理操作规程技术。

4 ICU中的医疗器械设备

在抢救危重病儿中,医院的ICU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经济条件尽可能添置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医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过硬的诊疗技术知识,才能达到最大产治疗抢救成功效果。对患ARDS患儿应正确运用氧疗,包括:①鼻导管给氧,②面、头罩给氧,③皮囊加压给氧,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氧,⑤机械通气,⑥高频道气。另外,在ICU中应备有新生儿暖箱,并有能随时检测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项目,以随时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5 ICU中收治的病种

ICU中收治疾病的种类,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常见的病种介绍如下:

5.1 心血管疾病及休克 国外报道在ICU中收治的以心血管疾病及休克者居多。先天性心脏病收住院时,术前均需在ICU中密切观察,有时病儿需作人工呼吸者CPAP(持续正压)。有的患儿通过监护仪发现心律紊乱后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有感染性休克病儿收入ICU治疗,必要时需作CVP(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判断有否循环血量不足抑或心衰存在,以指导补液。

5.2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累及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而导制呼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此症可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ARDS,肺透明膜病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癫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病脑、严重破伤风、严重中毒、以及心脏和脑外科手术前后等。治疗中,除给以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用CPAP给氧、HFV、机械通气[4]、液体通气(PLV)一氧化氮(NO)吸入,体外膜肺(ECMO)[5]的运用,已作为儿科呼吸急救的特殊技术,其疗效逐渐得到了肯定。

5.3 其它,对于小儿外科的危重病儿,如意外创伤,重度烧伤,胸、脑、肺等器官的重大手术前后,均应收入ICU中观察。

另外,对于各种危重病儿,需要作较长时间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者,因要密切观察病情,也需收入ICU留观,以便及时处理。

6 急救网络建设

目前,建立急救网络对于缩短抢救半径,减少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度,科学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要搞好这一工作,管理尤其重要。在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章立制,并注重责任落实;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使其规范化并提高效率;三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并提高。

我国的急救网络建设推动了小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并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求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53-54.

[2] 谢苗荣,周保利,杨立沛,等.医院评审的内容及我院急救系统现状及评审标准的差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