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08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例1

一、双创教育概念

要进行双创教育改革,务必要明确“双创”的概念。如果在对双创的理解上过于偏颇,就会导致教育方向的不明确。

“双创”即是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指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产生或创造能引发该领域变革与发展的新事物。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学生本事的专业范围内。

创业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创业基于创新之上,是个人及团队具备热情、不畏困难,能把握机遇与机会,合理整合资源,为社会及个人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

从以上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得知双创教育,它就是在学生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强劲,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现状

(一)系统规范问题

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系统规范各不一样。有的学校办学设备能力高、有的学校着相对较弱,形成各自为阵的状态。这样的实际状态,并不利于地方动漫专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大多地方高校的动漫专业,目前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补充,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上也都游走在传统教学规范之中。无法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规范且统一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师资力量问题

动漫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强调双创教育的当下,师资就更显得匮乏。

主要问题具体为专业教师的组成结构所造成。目前专业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过渡到高校中参与教学,只有小部分教师经历过社会企业的历练。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教师无法担负起帮扶和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也非常繁复,即使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也时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样的教学质量也未必能得出良好的教学结果。

教师组成问题看似容易解决,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动漫专业资深精英,他们在行业中,经验极其丰富,但是要让他们进入到教学环节,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来是非常不适应学校的管理机制;二来是待遇完全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要请到这些精英专业人士投入到教学中,是相当不易的。

(三)专业对口问题

随着双创教育的开展,各大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校园众创空间都随之建立。重点高校中也不乏学生的成功创新创业案例。但是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创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成果。更有甚者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全面,学生控油一腔热情,盲目的投身到创业之中,根本脱离了自己的专业,也谈不上任何的创新,很多都是盲从。所以就造成了不少动漫专业的学生卖奶茶,影视专业的学生送快递,看似热火朝天的创业,实则是务必的尴尬窘境。

而且,学生极具热情的投入到所谓的创业中,面对当前的小利益,全然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建设和提高,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教师课堂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并且,这样无专业技术依托,无创新可言的创业,其后续发展多半岌岌可危,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三、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完善方案

(一)系统规范

首先,确保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双创教育新机制,不能在各自为阵。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要共同协作、共同完善,将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统一化,明确动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要求。

其次,调整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双教育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和全国动漫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动漫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提高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忽视专业基础的培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无法进行专业之创新,开展专业之创业。

再次,务必进行教学规范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考察,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新的考察机制来配套,陈旧的考核方式将无法检验教学成果。

然后,学生学分的设置也务必留有足够空间,针对于有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双创学分,灵活的鼓励机制,也能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学生暂开实践。

(二)师资力量

首先搭建更为自由的实践平台,除了学校本身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外,还需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其次,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辅助教师尽快提升双创教育能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课程,以及提供学习机会。教师本身都是学习能力较高的群体,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帮扶,平衡他们在传统教学检查和自身双创教育学习、双创教育指导之间的矛盾,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长。

再次,双创教学的指导不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继续像传统教学一样的开展大课堂和满堂灌。小课堂以及网络化的教学指导更为符合双创教学指导的实际情况。

然后,政府与企业全力辅助学校,为学校引介行业精英。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精英教学制度。

高校双创教育例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77-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成功率偏低,究其原因是,在大学生中创业基础知识不够普及、创业意识相对落后。因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高校突破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中师资匮乏的制约[1],在师资的建设方式上不拘一格,建成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导师队伍。

1 创业教育中导师制的建立

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导师单靠高校自身培养是很难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有借助校企业合作平台,通过“选、挂;引、聘”方式,才能建立一支容教学研究、创业实践于一身的导师队伍,这支导师队伍既具有创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是具有创业的经历。

在“选、挂;引、聘”过程中,“选、挂”方式用于校内创业导师的筛选和培养,即从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并通过挂职锻炼方式派遣他们深入企业去体验创业过程,以提高其业务素质、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引、聘”方式用于校外创业导师的引进,即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或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校内导师负责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学者 + 企业家”的双导师形式。

2 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

2.1 校内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商业和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和沟通能力。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担任创业课程的师资,尤其是校内创业导师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业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传统专业教育的方法还需掌握创业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校内创业导师具备多元化的教育技能和知识。通过“选、挂”方式培养校内创业导师队伍,使他们满足创业教育中多层次创业课程体系和多层面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及差异性[1,2],校内创业导师所肩负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负责向学生传授一些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经济学、公司法、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及企业所有形式的普及,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商业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创业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怎样才能成功创业,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商业用语,学会以小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校内创业导师帮助学生学会商业策划,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在“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过程中,校内创业导师可以对那些选的有较强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深化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 “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让他们掌握如何筹集资金、选创自己的公司,建立公司。

总之,校内创业导师向学生传授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完成有效创业的基石。

2.2 校外创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创业理论知识输入的成功与否,最终要通过市场这个试金石的检测。从企业“引、聘”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大学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的。作为学生的创业实战“教练”,“校外创业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把自己创业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在创业思想、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困惑做深入分析和指导,同时以现场交流会等形式让校外创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利学生把自己在创业上所遇到的困难向他们请教,及时得到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在面临把产品推向市场和竞争对手打压的双重风险时,校外创业导师利用本身的优势,对学生在市场开拓、社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有效弥补大学生市场开拓中的经验不足,帮助学生进行竞争分析,放大竞争优势。因此,大学生创业无论市场竞争,还是市场的开发,校外创业导师的帮助和指导都是重要的支撑。

创业者不是教出来的,但一定是实训出来的,毕竟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学生演不出创业的大戏,只有放到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才能唱出风采。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校外创业导师通过实践指导的方式,完成学生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他们的外联内动,成为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动力源。

2.3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施

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双导师新机制。校内创业导师侧重于对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优化创业思路,增强创业能力、有效地整合配置自身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对工科学生来说,开展创业活动,需具备创业项目的科学策划、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而经济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公司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对于化工、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发展了解,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把握市场动态。因此,在校内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建立完善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

校外创业导师在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当实战“教练”,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模拟训练,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媒介。校外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各环节,把他们经历过的创业挫折和学生分享,并对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团队的选择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尽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校外创业导师的创业方向会有所不同,但对创业中的共性问题,他们可以给出中肯的建议[3]。

校内和校外创业导师相互沟通、因材施教,可以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志趣结合起来,可以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双导师制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其学习成果也不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

3 结束语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以“选、挂;引、聘”方式建立的双导师制,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引导学生科学创业。双导师制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校双创教育例3

一、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就业难”大背景下的必然出路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将近14亿的庞大人口数目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将就业放在醒目的位置,甚至在2017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直言,经济发展增速的确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就业方面,每年动辄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已经为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汉语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汉语课程,中文教育不再单单是中国高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具备了国际属性。近年来,中文教育中的对外汉语和国际汉语教育等方向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立足于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并且源源不断地引入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好的做法,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

二、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1.多管齐下

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讨。从培养目的来看,既有将职业化教育引入中文教育的尝试,也有对素质教育的坚持,并将之深化成为终极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的手段来看,既有对中文大类专业进行细化和再分类,发展出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文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也有仿效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中文专业教育同其他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尝试;从培养过程看,既有将创新思维贯穿整个中文教育的新做法,也有另外单独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举措。

2.战果初成

一方面,创新教育的引入,加速了当前中文教育对学生培养方向的细化,目前学界已经初步形成了职业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两大方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创新教育。另一方面,专业的细化和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对外汉语专业受到热捧,在为中文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3.新矛盾、新问题涌现

当然,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生着新的矛盾,中文教育走向创新导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职业化和素质化教育的两条道路虽然都坚称自身是未来中文教育的前进方向,可是对于任何一方的过分重视都会引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连锁效应。其次,新开设的各个专业虽然为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出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取得了预计的效果,其中一些如中文信息处理等面临着不冷不热的尴尬境地,既没能完成当初开设专业的初衷,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行之有效的调整。总之,新的尝试并不总是带来新的成就,也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和矛盾。

三、中文教育转型的可行路径

针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新出现的问题,中文教育的转型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造校园里的“创新氛围”。当前,汉语热正当其时,国际国外大环境非常适合汉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对此,高校在进行中文创新教育尝试的时候,必须紧跟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尤其需要注意对校园氛围的营造,使之同外部环境相适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其次,建立起系统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事物,很多高校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学思路,又或是课程设置,通过各个方面的调整,建构起完善的教学体系。最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是否能够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需要着重加强本校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调研、座谈等方式来提升老师们的视野和高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队伍,并最终通过他们来带动全校的学习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双创”背景下的高校中文教育转型的具体措施

1.课程定位转型

大学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文教育,大学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更重要的是大学中文教育更强调自身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中文教育改革,既要将大学中文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还要强调大学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在“双创”背景下,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发挥中文各个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使用当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日益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全面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综上所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要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体现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功能的特殊要求。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导致不能很好的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W技术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换换代,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变得更加模糊,课程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面对全新教育形式,作者认为中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应该将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味的喊口号,例如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报告会、研讨会、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促进大学中文教育及时发生转变,提升教育质量。

2.大学中文教育教材形式转型

长期以来,由于纸质印刷媒介的局限性,导致大学中文教材呈现出来过于单一化的局面,文本之间大小不同,厚度不同,内容相似,取法多元化内容,教材的丰富性不足。在大学中文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过多倾向于政治内容,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和学生实际思想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在教材结构编排上,几乎都是采用母体单元形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从纵深角度对大学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会导致各个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性,相互之间连贯不足。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融入渗透,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出现,对大学中文教材的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中文教材转型提供了可能。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持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结合这种情况,大学中文教材编写者在坚持以纸质印刷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趋势,开发不同形态的大学中文教材。例如可以开发建设电子教材、互联网教材、微信公众号教材,实现大学中文教材的多元性和教学内容的可变性,确保大学中文教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观念转型

高校双创教育例4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高校双创教育例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并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频频出现的这一关键词,旨在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1 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都是我国创新的主要阵地,并在国家的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管是基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社会活动创新,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创新、个人成长创新,大创新环境下的小创新,组织创新环境下的个体创新等都需知识乃至大数据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双创教育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与信息的平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有力保障

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还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还有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加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了为双创教育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基础。同时,为了不断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双创教育相关文献的采购力度,根据R到ㄉ韬脱生的动态需求,弹性补充文献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双创教育文献资源。

2.2专业的服务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配有专业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岗位,这些工作人员既可以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又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让学生在图书馆就可以获取完整的双创教育信息,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

2.3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陆续都修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新馆,这为图书馆向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服务奠定了环境基础。首先,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图书馆能提供开展双创教育的各种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基地。再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服务,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数据库服务平台。

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已经被赋予了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文化”和“大学精神”两种文化正在融合成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3.1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双创教育服务平台需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优化和整合。一是打造双创教育资源平服务台。图书馆通过自身的优势,结合双创教育师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双创教育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搜集双创相关的精品项目、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建设为双创教育服务的特色资源库。二是建设双创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除了收集整理科技和学术研究信息,还要扩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如政策信息、经济指数、市场行情、管理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业申报程序和具体流程等。建设好这些平台,再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如邮箱、QQ、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等移动互联网载体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体验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便捷、个性化、人性化的创业信息服务。

3.2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服务主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载体,如入馆教育,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意识;文献检索课,教会学生快捷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双创教育讲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读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系部和职能部门合作开展SYB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向读者传授创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校做案例分享,通过身边人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业热情,和学生一起分析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起找解决办法,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创业实例,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

3.3提供双创教育空间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这种探索精神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基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和设备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3D打印服务,以及购买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最大可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培育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叶洪信.万众创新创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图书与情报,2015(1)

[2]兰孝慈.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学刊,2005(4)

[3]褚芹芹.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情报探索,2014(7)

高校双创教育例6

一、引言

“双微”平台就是微博、微信两大社交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也是当下发展最迅速的新媒体软件;很多人都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当下热点问题,并且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新闻的看法,当下,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双微”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由于微信、微博这两种社交软件的简单化、便捷性、交互性的特征受到很多大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不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发送身边的新鲜事,还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新闻和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许多不良信息也充斥着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平台上获得信息,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学生很难分辨其真实性,而不良信息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得困难。高校教育部门应抓住这次机会,采取创新措施,全面应用“双微”平台为教育事业做出改革创新。

(一)拓宽教育渠道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主要是演讲、讲座、座谈会、面谈等,这些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却没有没有进步,学生们对这些形式的学习参与度低、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低,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微信、微博这养的交流平台却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这两大火爆的软件在大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用,而通过“双微”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播,一方面传送速度快,普及率高;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兴趣程度高,注意力集中,接受度也就随之提高。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供互动平台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没有交集,这样使学生的交往圈变小,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但在微信、微博这样的交流平台出现之后,大学生的生活出现了变化。“双微”平台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平等互动的环境,老师和学生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一对多进行互动、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这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改变。

(三)创新教育方法

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度、感兴趣程度都比较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课堂的形式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而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抓住“双微”这一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03亿。从庞大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微信、微博这两大热门软件几乎占据了年轻人的市场。教育者可以运用这两大交流平台,发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正能量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可以就话题进行讨论达到相应的目的,让学生成为教育者忠实的粉丝,使学生们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双微”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一)占领“双微”阵地

人们如今越来越习惯利用微信、微博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在这养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更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占领“双微”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基地。抓住这一宣传、教育的时机,在微信、微博的作用下,建立属于高校本身体系,积极建立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积极动员学生建立学生会、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微信、微博,将这两大平台结合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二)利用“双微”功能

利用微信、微博传播信息迅速、便捷的功能,学校可以校园建设的最新动态,可以进行时事热点的传播,高校还可以通过平台来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诉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此引领学生们思想的健康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一新兴的渠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利用微信群聊功能,教育者可以进行实施热点话题的讨论,如:“十、中国梦、两学一做”等话题,调动学生对党和十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三)强化“双微”管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在利用“双微”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的管理,形成正确的信息舆论导向。过滤垃圾信息,传播真是可靠的信息。对学生开办的微博、微信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常关注的内容,杜绝有违反法律的信息传播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应准确信息,而学生关切的生活问题更应该及时做出回应,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辨别能力,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网络传递的相关信息。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抓住这次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双微”平台,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高校应不断进行创新工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知识传播,在利用“双微”平台的同时做好网上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出保证。

作者:黄南学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双创教育例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对卓越人才的渴求也空前强烈。为应?π乱宦止?际竞争和格局洗牌,创新力短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李克强总理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场创新创业热潮中,广大高校按国家政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然而诸多高校普遍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为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陷入培养创业类人才的误区,教育理念与定位错位,违背了教育教学职能与人才培养规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乱象:盲目跟风,定位不科学

自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的吹响,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中诞生。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也逐步建设创客空间。但是,相比硬件环境建设,目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未有效显现出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响应政策积极,但盲目跟风社会,未能科学定位高等教育主要目的与职责。具体原因如下: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教育传统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依然滞缓,本质上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制约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致使我国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性教育历史与经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倾向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发展呈下滑趋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新型人才严重稀缺,为此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国家要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业孵化基地等指标列入高校业绩考核范围;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设完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经验匮乏等因素致使高校倾向于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而且从效果来看,重“教”不重“育”,流于形式。

(三)高校对国家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国家面向整个社会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针对的是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对象。意在呼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之创新创业意义无可厚非。但高校盲目跟风效仿社会,简单将有多少学生创业列为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解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这未免有舍本逐末的体现。而高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即人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系统化训练阶段,理应注重“所有人的全面创新教育,少数人的创业教育”。据相关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失败率高达97%以上,何况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生,所以高校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三、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经济科技的发展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创业的环境与水平,而经济科技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实践教育。国家以就业为导向,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则主要是对企业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实践教育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这一弊端。新形势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当前创新2.0模式时代特点,加强创新思维民主化教育,即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创新的门槛,人人皆可创新,创新不再是精英的象征和少数人的专利。

(二)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

过去我们仅仅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至于怎么去创新,却缺少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研究。因此,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让其在做中学,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化发展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定位好创新的方向,形成兴趣,发展成自身的专长,才能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创新实践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大学生坚持敢于质疑、勇于行动、高度专注、持续品质的过程。因为任何领域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创新,才能实现专业化、专家化、高水平化。

(四)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爆炸性增长催生终身学习理念,在创新领域,也由个人创新逐步向团队创新转变,这也正是创客精神的核心品质之一。所以,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主要素质之一。为此,创新实践教育在任务设计,团队组建等方面有所体现,重在培养团队精神。

(五)创新实践示范平台的搭建

高校创客空间的构建不同于社会创客空间的功用,社会实体创客空间主要为创业孵化提供服务,而高校创客空间的功能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即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重在创新精神的引领和创新能力的展示,而不是创业能力的展示。以此为平台,“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

(六)针对较少数创业型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般来说,现实中真正对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数量不到总数量的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针对绝大多数人的创新教育,就是对着极少一部分人的创业教育,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文章才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定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

四、瞄准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创客空间是开展创客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主要分为社会型创客空间和高校创客空间。必须对二者加以区别:社??型创客空间主要致力于创客科技创新与小微企业创业孵化,高校创客空间则主要致力于大学生创客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引领。所以,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引领,即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引领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利用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育的角度来看,不妨从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各种项目载体的驱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

创客空间的结构设计要整体体现个性、创意、艺术性等特征。有品位,有格调,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空洞。要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创客空间的布局摆设要体现轻松、便于沟通的学习氛围。要考虑到团队化的学习讨论与创新思维的激发元素,与普通教室单一、枯燥、整齐划一的环境截然不同。空间文化体现开放、批判、共享,重点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既有科技创新也有文化创新,还有生活创新。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够创新。创新的成果可以为生活增添品位,为自身能力和素质带来提升,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

创客团队成员的组成打破传统院系、学科、专业的藩篱,鼓励跨界交叉思维的碰撞与交融。文理科交叉或者跨专业学科交叉,利于活跃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灵感以及专长性格优势互补。各种奇思妙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三)项目载体的驱动

高校创客空间功能发挥的效果关键在于项目载体的驱动。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项目、双大赛(职业技能类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是很好的载体。校企合作项目载体需要企业给予创新成果的激励政策,双大赛主要是政府主办有一定激励政策。围绕创意、创新、创业,这些都为创新创业教育设定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与社会需求也有机的对接。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积极,效果也良好。

(四)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

高校双创教育例8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的目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2016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赛。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实施

2015年,教育部牵头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1 878所高校的5.7万余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万余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高校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首届大赛总决赛期间,总理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巍薄A跹佣副总理接见了获奖师生和评委代表,出席了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对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届大赛后,获奖项目进一步孵化落地、成长壮大。12个创意组金奖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中,其中吉林大学“车内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获天使轮融资1 000万元。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中,50%的项目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且融资阶段已进入pre-A、A轮甚至B轮,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项目B轮融资2亿元,南京大学“运策网-整车货运O2O平台”项目B轮融资2 000万美元。

第二届大赛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旨在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相比首届大赛,第二届大赛参赛项目进一步细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三组,并根据行业领域细化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6大类、27个行业,便于投资人和大学生项目精准对接。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安排在6至9月。全国总决赛于10月中旬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与全国双创周活动开展保持时间同步并作为双创周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大赛组织动员阶段,大赛组委会面向不同对象,分别组织召开了新闻会、大赛工作会和大赛推介会。多家媒体主动参加大赛工作组,制作了大赛宣传片并大赛系列宣传视频近30个,累计播放20万次,加强赛前宣传、营造氛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组织投资机构专家赴19个省(区、市)开展巡讲活动,参与高校1 407所,接受培训的教师超过5 000人。

在校赛和省赛阶段,大赛组委会根据各地工作需要,协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的专家资源,积极支持省级复赛和训练营活动,加强对参赛项目的指导。9月下旬,大赛组织总决赛第一轮网上评审,并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第一次会议评审,遴选120个项目参加总决赛现场比赛。大赛还特邀4个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高校项目参加现场比赛。

在全国总决赛期间,刘延东副总理于2016年10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接见了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并作重要讲话,视察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寄予殷切希望,对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对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再部署、再推动。同期,还组织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参赛团队与投资机构洽谈会等活动。经过大赛评审,最终产生了冠亚季军4名、金奖36名、银奖115名、铜奖448名,同时产生先进集体奖22名和优秀组织奖10名。

第二届大赛通过各方的精心设计和精细落实,最终实现了精彩呈现。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聚集体智慧谋划大赛。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湖北省王晓东代省长作为大赛组委会主任,对大赛筹备工作给予指导。相关部委负责人作为组委会成员,共同研究拟定大赛方案、审议大赛重要事项,形成了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总决赛方案、4项同期活动方案、赛事评审方案和宣传方案(“1+4+2”方案)。大赛工作组组织有关企业和高校专家多次研究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借鉴相关比赛的经验,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体现于方案设计中。

二是汇多方资源推进大赛。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组织动员本系统资源支持大赛,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投资机构和有关企业参与赛事筹备和项目评审,为大赛提供经费和智力支持;各地各高校挖掘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精细组织校赛、省赛,并对参赛项目给予指导。

三是举全省全校之力承办大赛。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教育厅和华中科技大学把承办大赛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来落实,筹备工作做到了六个“保障到位”,即安全保障到位、会务服务到位、赛事协调到位、宣传推广到位、活动推进到位、商业合作到位;赛事组织工作做到了“三化”,即:工作流程标准化、大赛观摩公开化、赛事服务细致化,为大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积极利用新技术宣传大赛。大赛组委会积极利用新技术宣传大赛,通过总决赛官方网站、赛务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实时大赛信息、推广参赛项目。光明校园传媒、湖北卫视等通过光明网直播平台直播了四强争夺赛、冠军争夺赛和颁奖仪式及闭幕式,3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大赛实现了全媒体宣传,凸显了“互联网+”特色,提升了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力。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两届大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二届大赛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本次大赛参赛高校2 110所,学生报名项目118 804个(含10个港澳地区项目)、直接参与学生545 808人,分别是首届大赛的3.3倍、2.7倍。大赛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参赛学生占在校生比例最高的省份已达6%),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势如潮涌。

二是项目质量超出预期。大赛部分获奖项目与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本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最前沿的动态和趋势,在科技创新、市场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受到众多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高度评价,推动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如冠军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亚军项目南京大学Insta360全景相机、季军项目山东大学越疆DOBOT桌面机械臂和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等)。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所有金奖项目目前累计估值已上百亿,未来仍具有巨大的价值增长空间。

三是产业界和投资界深度参与并提供支持。近400位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大赛专家委员会(人数是首届的3倍),参与项目评审、提供投融资服务和创业指导。大赛总决赛期间,上百家投资机构向参赛项目发出了投资邀约,现场有50多家投资机构与参赛团队签署投资意向协议。中国建设银行冠名大赛,推动金融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与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共同启动设立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母子基金规模共1 000亿元。

四是大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据统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40余家中央媒体和湖北电视台等80余家地方媒体对大赛进行了深入报道,刊发各类蟮50多篇,参与新闻信息转载的网站超过300个,各类自媒体转载大赛相关资讯约6万篇次。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等栏目播出大赛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浪、网易、凤凰、教育部官网和官微等客户端相关网页搜索结果280万个,阅读总量超过千万,提升了大赛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有力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赛的举办既充分展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又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自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教育部推动各地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地各高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办都组织了专项调研,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力推动,改革蓬勃开展,展现勃勃生机”。以大赛为契机,一系列政策持续助推“双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青年人在探索、在创新、在成长。2015、2016年,950余所高校开展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计立项6.3万个,参与学生人数约26万人,投入项目经费约11亿元。大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奥运会”,带动了“全民健身”,激发了高校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形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进一步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办强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我们要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赛”,更好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1.着眼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以大赛为载体,形成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一是促进创新链条有效衔接。通过大赛的举办,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投资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使师生充满创新活力,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大赛举办过程中,促进高校智力资源、创新资源与社会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的紧密对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落地。以大赛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推进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的启动运行工作,促进更多参赛项目转化落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2.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PPP模式

高校双创教育例9

一、重视职业发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体育一直被作为公共课程之一运用于高校素质教育中。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多为学生开展一些简单且基础的体育训练以期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智育的目的。但面对将来激励的社会竞争,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足以满足与提高学生心理承受与身体素质需求。为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培养高职业素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将所教学生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对高校学生职业性的体育训练。如: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不同对其采用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并有意识有针对的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的体育发展更具专业化,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其设置相关体育锻炼。如:教师可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标准为不同专业与体育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与强度的体育训练。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课程与学生相对专业就业单位结合体育教学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置相关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置相关教学设计。通过以上形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职业体能与职业双向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机械,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高校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融入体能教学训练中。如:教师在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时,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查阅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形象的讲解体育技能相关理论知识、职业病征与运动保健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与理解。在内容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丰富体育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讲解职业病与未来职业的特点并亲自传授并为学生示范相关的体育技能技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另外,不同专业教师训练重点应不同。如: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形体与耐力的训练。文秘、计算机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腰部与颈部的训练。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强化理论教学,增设网络体育课堂

在传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与职业病预防知识的训练,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体育知识与体育精神。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与职业双需求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设网络体育课堂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职业体能的客观认知。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课堂并取得一定成就。故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为学生创设网络体育课堂,为班级学生提供一个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体育课堂中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自由浏览学习。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该平台中互相交流,以此实现为学生线上讲解、答疑辅助等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五、改进传统考核,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时间有限,仅靠短短的上课时间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高校体育体能与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体育考核模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双向提升。

高校双创教育例10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双创教育例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52-02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郭伟(1977―),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隐性知识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G

201201045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研究”(GBD1211046)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导性文件以后,全国高等教育系统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对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双创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与教育资源丰富的重点院校相比,发展双创教育的途径是什么,一直是普通高校推广双创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比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和普通高校(即除上述两类高校之外的其他高等教育院校)在双创教育师资、科研资金支持上的差异,探讨普通高校双创教育的途径。

一、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还是教师,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双创教育质量首要因素。我国现有108所重点高校,530所普通高校,尽管普通高校的师资总数是重点高校的5倍,但教师人数仅仅是重点高校的1.6倍(即教学与科研人员总人数,指高等学校在册职工在统计年度内,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普通高校的平均教师人数仅占重点高校教师人数的1/3;而平均研究与发展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是指统计年度内,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时间占本人教学、科研总时间10%以上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不足重点高校的1/4;平均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重点高校的1/5。重点高校不但在双创教育师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师资质量上也是普通高校无法企及的。平均每所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级职称人员数量比例为1:0.27,中初级职称人员数量比例为1:0.36。

表1 2010年全国高校师资与科研经费简况

科研资金支持是高校从事双创教育的主要支撑,是培养高质量的双创型人才的根本保障。虽然重点高校的数量是普通高校的1/5左右,但其研究经费总额是普通高校的近2.4倍,平均研究经费额度是普通高校的11.6倍;政府专项资金的倾向性投入,是普通高校研究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另外,重点高校也是企事业单位委托给高校进行科研的经费投入主体,普通高校的委托研究经费仅占重点高校的1/10。等米下锅、资金不足是很多普通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共同窘境。

二、改革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在师资队伍、研究经费支持上的对比分析发现,普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资源上处于劣势地位。但普通高校在双创教育的成果上未必一定逊色于重点高校,深入理解双创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创新管理措施,突破瓶颈,科学地组织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率,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属于普通高校特色的双创教育道路,创新普通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

(一)深化双创教育理念

双创教育是20世纪开始的创新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是创新教育理念的全面化。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育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全球观和开创性技能的社会人。因此,高校的双创教育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不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创业教育训练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同时,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更新教育文化,而根本的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双创教育思想统一于高等教育的过程之中。

双创教育应该是在培养受教育者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敬业精神,进而升华为创业意识。双创教育的结果并非是通过大学教育后,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创业,培养大批的独立经营的“个体户”。双创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岗位意识,尤其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宏观意识,使学生在从业过程中能够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思考工作,以一个创业者的情怀去开拓事业。双创教育更多聚焦于隐性知识的传播,是教育思想的更新,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集成传统文化之精髓,综合中西方文明之产物,双创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理念的创新。而狭隘于一定的教育模式,局限于几种教育形式,单纯依靠增设几门课程,提供几个平台,出台几个扶持政策,是无法达到双创教育的目标的。

(二)创新双创教育形式

从对高校科研资金投入和师资资源现状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政府在资源分配上更加倾向于重点高校,对科技创新上对重点高校给予厚望。同时,普通高校自身在分配这有限的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师资培养和科研投入,或者在这两方面的建设力度不足。有限的投入限制了普通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但如果因此普通高校的双创教育就裹足不前,显然这种理由是没有根基的。在发展自身的双创教育过程中,如果单纯等靠国家的投入、政策的倾斜,或期盼通过几种现成的模式去学习模仿,期盼一蹴而就也是不可取的。双创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是资金少、师资不足就不能发展双创教育。在发展双创教育过程中,重点院校虽然在教育资源上占有优势,但其双创教育形式未必是普通院校必须学习的,其双创教育形式是发展于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定位。而普通高校有自己的发展地位,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也应有自己的双创教育形式,在新时期双创教育的征途中,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