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12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内在接受认同到外在自觉践行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地方优 秀传统文化作为该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明成果,其影响无处不在,同时,给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们的经验和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认可、接受,特别是在精神认同上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感召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扎根于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仅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还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教育内容以及互动性强的教育载体。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渗透。因此,地方传统文化也应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或群体意识与精神的塑造,将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规范统一到主流思想意识上来,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3]。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根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区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是其地区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容易形成共识,使得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奋斗目标趋向一致,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滨州特色传统文化概述

滨州地处山东北部,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傳统文化。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滨州惠民县据考证为孙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即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看待战争发展和敌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青少年时期曾在今滨州邹平生活过。忧乐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有国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乐可言,体现了爱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汉朝千乘人(今山东博兴)。孝悌文化,源自汉朝《二十四孝》记载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友善邻里,知感恩、懂回报。

杜受田,清朝滨县人(现滨州滨城),道光进士,咸丰帝师。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谦逊、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实。

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滨州传统文化,不仅在滨州当地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容,具有统一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与和谐、友善、诚信不谋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们要敬业,忧乐文化更是深深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从根源上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我国上下历史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过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以致于在当前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缺乏系统化的整体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据笔者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专门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有关传统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转变思想认识,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对个人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八大以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像滨州特色传统文化这样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滨州市已将武圣文化、孝悌文化、忧乐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应当将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当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进一步强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夯实文化育人的社会思想基础。

加大高校的重视,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层次。高校应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师素养上主动开展工作。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在师资配备、教材水平上参差不齐,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课。因此,要开设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增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同时,要鼓励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讲座,让大学生多渠道、系统化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境界和自身修养的追求,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文化素养。引导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认识,积极挖掘所授课程的优秀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深入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水平,这样在开展授课、德育工作时,能够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谈,切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1-02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时,系统地、科学地概括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也包含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引导我们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层面

首先,高校开设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反映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选择性较少,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修读。同时,开设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理论化。很多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在课程模式上偏重理论教学环节,而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生渴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授课形式。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不协调,理工类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综合类院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容易出现教学沟通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针对现存问题及时做出调整,让教育过程逐步完善。

2.学生层面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付出,还需要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积极配合。因此,在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时,还应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态度和想法。

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态度,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难以自发自觉地学习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塑造理想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这既要注重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引导,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时要注重推行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言谈举止等细微方面进行长期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采取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既要时刻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也要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增长文化知识和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底蕴,提升内在文化修养,锻铸自身的文化品格。高校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平台和依靠,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并追求较高的人格境界,进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扩展网络平台

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实体课堂,要充分开发网络平台。要建立网络学习园地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使学生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便捷的网络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开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群组讨论、在线对话等方法积极参与,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校园基本单位自媒体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并将其推进成一套良性的、长期的发展模式,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中形成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主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或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活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纪念馆等;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学习绘画京剧脸谱、学习硬笔书法等实践类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观摩传统工艺流程、欣赏民间工艺技能展览、参加或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节、参观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充分挖掘已有的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新颖独特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关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为指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

四、结论

当前,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不断改进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更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发出助益高校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新资源。

参考文献:

[1].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4.

[2]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3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待于加强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对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传承的忽视、漠视与误视,已经威胁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和正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开展育人实践的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传承并加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2践行效果不佳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高校实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教育体系不健全、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实效性不强五个问题。在课堂教育中往往教学设计比较缺乏针对性,与受教育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较为严重,原因多为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能够深入的挖掘研究,不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存在照本宣科,使得受教育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与文化,不能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也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与高等院校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不断尝试从不同的方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引申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实践意义

国家层面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路径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积淀的宝贵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对于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相关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吉林省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扶持、支持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与该校共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并大力推动开展传统文化育人课程的建设研究,其与文化育人“双创研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研究)等都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支撑的平台。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医药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竞争力产业,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行业,适合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现有的育人路径多注重一点而缺乏整体、长效的规划指导,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高校打造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使中医药类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需求方面,学校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各项研究基地、平台的发展为该项目提供了完备的研究条件,学校已将省校共建的“研究基地”进行运营,并在学校的“杏林青马工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设立“文化滋养”专题培育计划,成立涵盖全省专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团”先后出台完善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育人的政策措施,依托现有条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好的开展基础,并通过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文化素养,提升能力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3.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观方式

通过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度,在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与自我教育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课堂教育”“教师教育”也是大学生中效果最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教育加强品德素质,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资源的传授,而且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主体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且此也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题能力,通过锻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诚信观念的学习意志力,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文化自觉和诚信意识的践行能力。

3.2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载体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4

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济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了殷切希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立足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围绕“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海航行靠舵手。”请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

郝民: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局全面部署、稳步推进,以“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科学技术”为重点进行多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教学、活动计划,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纵向我们主要围绕“传承、挖掘、发展”这6个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精神。自2007年开始,我们首先从小课题入手,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提高针对性;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效拓展。横向我们主要围绕“机制建设、课堂教育、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成立了济宁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起草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为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进一步整合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任何一项举措,落地是关键。也就是说,蓝图规划得再美好,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方可实现。不知道贵市各学校都采取了哪些k法,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郝民:在工作布局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将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业务考核,提升教师能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督导项目,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科课程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中华文明美德,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二是开设“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按照山东省课程开设方案,在1―8年级按照每周1课时的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活动拓展。分学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霍家街小学以“经典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为德育命题,开展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国学经典“诵进课堂”“书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学校开展的“晨诵、午写、暮读”活动,已成为霍小国学经典教育的每日“文化三餐”。

四是环境熏陶。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曲阜市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顶层设计的思想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那么,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济宁是如何将抽象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之中的?

郝民: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中;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辅导、设置评价;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萃取学习素材,达到“人人学经典,人人修美德”的效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国家课程整合。结合区域实际,我们重点探索了国家课程(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度融合,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两者横纵两方面的融合度,增强课程的弹性。

地方课程渗透。我们还注重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我局前后共编写了多本地方课程读本,如《传统文化》《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共6本)等,供全市中小学生选用。

校本课程强化。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广优秀校本课程,我市各中小学校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2013年,我市开展了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评选出儒家国学经典50余部。如曲阜的《走近孔子――家乡卷》、邹城的《走近孟子――故事卷》、嘉祥的《曾子小故事集锦》、泗水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读本》、梁山的《水泊名声》等优秀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效果不能最大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合作,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叠加的影响。在济宁市,除了学校积极实施,家庭和社区是否也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了呢?

郝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配合。若只有学校而]有家庭和社区,或只有家庭和社区而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培养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开展家长与学生共读国学经典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共同创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如:和平街小学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开设了班级特色课程,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中华诗词等多种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次,发挥家长的特长,打通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渠道。

与社区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蓝图规划到落地实践,从课程整合到人才培养,从学校主导到各方合力,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能有序顺利地进行,一定有一些机制和措施来进行保障。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吗?

郝民:我们首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进行捐资助学,落实资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其次是建立机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中来,分学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引导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再次是优化师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工作实施上,我们打破文化经典难学难懂的困境,强调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生活中;打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配备专任教师的困境,倡导热爱国学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可做国学导师,要求做到边学边教,以教促学;打破没有时间学习经典的困境,倡导“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打破为考试而学的困境,树立以文化人、经典育人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讲,我们组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市的教学中。此外,我们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国学导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建立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完善评价考核。我们把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加强督导检查,以考核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长线工程。贵市在推进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一些挑战?又将如何解决呢?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3-02

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体现,对引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结构、促进大学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实现全面发展,而且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发展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通过制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控制网络信息方式,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受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能够激发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形成一种较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同时也能够积极和践行应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需要。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人协调调整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增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文化与生活等,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增多开展关联性活动,强化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同时,要注重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制定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使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文教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扩展和增强,充实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工作打好坚实的学校教育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强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明确科学的人生发展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要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凝聚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毋庸置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想而可行的模式。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来来熏陶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的高尚道德,使他们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强化自强不息、责任担当、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效果决定于主观体验,一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化实践。首先,可以尝试采取理论集中学习研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可以采取定期邀请一些精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或专家对学生进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或专题性讲座。再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红色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实践力度。

二、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

(一)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由传统的书本、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介向以网络信息、网络社区等形式的网络空间。在超链接方式的作用下新媒体的信息存储量被无限放大,真正使得新媒体成为一个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平台、教育引导平台、思想碰撞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热器、热力源。

(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快捷和高效,增强了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其价值观产生持续影响;由于新的运行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更迅速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会融合的态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地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较好地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主体需求。

(三)多方向多元化的传播角度和广泛的受众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化宣传教育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网络信息量极其丰富,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受众广泛,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新媒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果。

三、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利用网络互动特性,巩固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21世纪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交际的重要工具。而高校网站尤其是高校传统文化网站更是高校抢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制高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思想性、生动性、实践性等多重特点,体现了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弘扬道德、传承法则文明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网站为我国高校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发生改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日益增强,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打开了新思路。着眼于高校青年大学生需求和利益,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向与精神文化多元化的诉求,根据大学生个体性与集群性的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文化网站的内容,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此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文化”诉求心理相契合。

(二)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建设队伍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新媒体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通过新媒体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能够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够掌握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从而实现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融合。

(三)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重视个性和重性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效性。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当前大学生已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前卫的思想、讲究个性、兴趣异常广泛,这就要求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贴近他们学习情景和生活境况,符合他们身心成长规律和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新媒体具有个体性、主导性、集群性、多元性、开放性、变化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且新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多样,这也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上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的最佳契合点,又要在教育模式上呈多层次态势发展。在改革与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上可以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融入人文关怀,营造人本主义教育的相互合作与关爱情境,这些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核心和高雅。第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鉴于当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热忱不高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迎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采用网站、微博、微信、QQ说说等多种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从而实现广泛推进和有效实行。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等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交融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形象感和互动性,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青年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渗透性。第四,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另外,可以开展“平安校园、人人有责”、“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英雄人物等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纳入到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内容中来,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微博呈现众多更为个性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节制与约束,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和草根媒介,新媒体教育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切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美国输出价值观的新“武器”[N].中国教育报,2012-03-23.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6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分布式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讨论、移动互联线下分享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就同时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学校所具备的网络环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和课后的辅导补充工作,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分享最新的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组织局域网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课后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学校网站的客户端)进行生动内容的分享,传递正能量、贴近学生周围发生事情的所见、所想。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息,优秀地传承是因为它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殷东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7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8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劳动过程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地万物,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深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教育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尚书》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修身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多次引经据典,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一种便是自省意识,就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1]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克己修身的原则,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等,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深远意义。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自身涵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丰富,对高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完善都有积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并不是只需教授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都是很具实效性并可以被教师借鉴吸收的教育方法。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品德意识;又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修身立德还是笃行劝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了其时代价值,迸发着时代光辉,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

4、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带来的问题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也使此课程较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少,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与能力不平衡,有些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指导。最后,很多高校的宣传栏等成为广告免费地。加之校园流行元素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

2、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挑战

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渠道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一味认可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外来文化中丑化我国民族英雄等不良因子,容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3、腐朽文化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文化层出不穷。无论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环境都存在许多腐朽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阻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

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创新,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等有利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日常娱乐中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高校多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身也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重要意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3、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薄弱环节,在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身作则。其次,教师要自觉改进教授方法,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经验,将其中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交流,对其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沟通,争取能在沟通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最容易聚集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社团建设是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既能建设社团文化,又能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优秀传统思想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五、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深远。探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为发现当前存在问题,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实现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高W生各方面素质,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符合时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 刘辉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55.

[3] 人民日报评论部.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79.

[4]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3.

[5] 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7)16.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9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10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2.01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以来,数十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与当代中国文化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据调查,2000年至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为如今的不足3000个。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到2013年,全国仅存剧种286种,15年间消亡了88种。

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当前,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此外,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文化的基础在动摇,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时,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再是追求的对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在一个轻视文化、排斥文化的社会,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学贯中西,无论什么专业,首先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而今这种人几乎没有了。

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时代需要的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

缺乏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这必然带来很大问题,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比如有国学、儒学、新儒家、儒教等称谓;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存在各种各样观点;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博大,究竟哪些属于优秀,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确界定。

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x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传播的基础。

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发掘、细密阐释仍有欠缺。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例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70-03

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忧民、仁爱宽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理想人格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人的素质,起源于先天,在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不断丰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身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怀,“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处事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浩然正气,“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优良品德,这些优秀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传承,已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圣贤作为自身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此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利于扩展人文知识面,增强人文素质。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作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具感染力。例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促使他们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熏陶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三)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以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准则,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言必诚信,行必中正”的人格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仁爱、诚信、友善等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一旦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且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就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一是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者与引导者,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对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但也有部分教育者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科文化知识不完整,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二是教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有的大学生推崇西方文化,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却一知半解、知之甚少;有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性,不能从自身思想道德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主动从中汲取营养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3]然而,这些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广泛。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内容中,少量地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而在政治观、法治观等教育内容中鲜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法治观念。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深入。在将抽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转化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为资料,而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教育方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巧、技能的总和。[4]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起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而普遍使用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灌输法,教育者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睡觉、玩手机、看电脑、聊天”的现象,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性与感染力;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名胜、组织社会服务、开展公益劳动等,但缺乏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影响,且很多实践活动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没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欠缺

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欠缺。一是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日益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多,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不少高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二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比较偏重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的高校虽然也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在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中,未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与道德准则,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一方面,要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除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专业理论的讲解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在世界观教育中,融入老子、道家学说的朴素辩证思维,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政治观教育中,融入我国古代不同派别,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要有效地运用影视、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展开,而且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大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6]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还要拓展课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1.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以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大学群体中开展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以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尊师敬老、弘扬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以文化基地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本地区现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遗址遗迹、特色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角色体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增长才干,培养品质,锻炼毅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日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专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如“裳б蛔觥毖习教育、学习系列讲话精神等专栏,但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宣传教育,依托高校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论坛,将社会热点事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园地,使学生更多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还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的缺点,给大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展示和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以实现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7]。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关键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大学精神,传达着教育理念,是校园里无声的教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高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格调,以调动学生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如在校园雕塑、长廊、展示厅、陈列室、教学楼、图书馆、校训标牌中,加入中国古代优秀人物典范、励志格言等,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育人作用。

2.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加强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在内的校园风气建设,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教学理念、打造大学精神,形成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自强不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4]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