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书法教育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作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25

书法教育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1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术基础;作用

引言

美术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美术基础教育发展有中很大阻碍。面对新的教学发展环境,将书法艺术与美术基础教育进行结合,对优化美术基础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1.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及书法艺术的作用

1.1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对这一课程没有充分重视,认为美术基础课程是副科,影响其他正科课程的学习。再有就是美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比较低,这就使得老师在美术教学的积极性方面比较低。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以及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 没有科学化的呈现[1]。一些美术基础课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没有对美术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等,这些问题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很大影响。

1.2美术基础教育中书法艺术应用作用

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和当前教学发展需求有着不适应,这就需要及时转变美术基础教育的模式,将书法艺术融入在教育过程中,这就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书法艺术是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粹,通过书法艺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以及对传统造型艺术知识的学习等,对提高人的修养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临池管见》上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不仅仅是写字的技术,书法的意义更在于人文修养,而人文修养也是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所以书法艺术对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入书法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书法艺术的学习最为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书法艺术史世界上少有的几门文字艺术,通过书法临习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的存在,进而学会书法审美。而这一审美的标准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也能得以鲜明的呈现。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反映出生活,同时也能反映出写作者的审美情趣与人文修养。在将书法艺术和美术基础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之后,就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以及兴趣得以激发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

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书法艺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的锻炼。在当前教育发展阶段,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能融入书法艺术,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4]。通过书法艺术的应用,能对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的理念进行优化,对学生的整体美术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

2.书法艺术教学目标和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改革

2.1书法艺术教学的目标

之所以将书法艺术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并非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写字,而是通过写字让学生能够沉淀下去,在精神上能得到升华,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在具体的书法艺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美能够有所体会,这样在和美术基础教学相结合的时候,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就是学生体会美的过程,在通过书法艺术和美术基础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下,让学生将书法艺术和美术艺术有机的融合,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处在当前的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就更要大力教育学生对美的观察与发现,对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就要让学生对生活能产生感悟,将书法艺术的练习过程和生活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之美的感悟,这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对美的充分认识有着促进作用。

2.2法艺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改革

书画同源,我国最初的文字也是从绘画开始的,书法与绘画都是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书法艺术和美术艺术进行结合就有着其可行性,对促进美术基础教学也有着积极意义[5]。文字自身就是记录的符号,而美术教学中的诸多符号也是对事物的记录,或者是对想象的记录,在将两者进行结合下,对教学的模式创新就能起到促进作用。

要将书法艺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进行应用,就要充分重视改革措施的科学实施。首先,书法艺术的学习要从孩子抓起,学校要充分重视对书法艺术的教学,让学生对民族语言以及文字的学习重要性能有新的认识。其次,在对美术基础教育方面,书法教育应慎重选择摹本,在教育中着重书法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并重对书法艺术的赏析,让学生懂得欣赏书法艺术之美。书法艺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要能多样化,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焕发新的魅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基础教育中,书法艺术是密不可分的重要一环,要能充分重视书法艺术的科学运用,将书法艺术的核心思想以及审美观和美术基础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美术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智.浅谈高职院校现代美术教育之美术创新[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5(08)

[2]徐晓君.美术发展的生命之源―论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J].东方艺术.2014(15)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9-001

书法艺术中的美使书法教学蕴含了很多的德育内容,对德育教育产生很大的作用。我认为书法教学不单单是书法技法的训练,不仅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以书载道,书道融汇育人”的德育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表现形式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不是为德育而进行的“德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般和谐统一。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书法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

一、书法教学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在其构成上就有很多符合道德品德要求的因素。例如汉字的结体具有丰富的美感、耐人寻味的情趣,可从中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传统的道德观在书法结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浩瀚的书法艺术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书体不同、风格迥异、高风亮节、品学兼优的书法大家,这些书法家的生评和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的活教材。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身正气、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惧权贵,最终以身殉职。而颜字的豁达大度、气宇轩昂、浑厚有力正是其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伟大领袖主席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主天下沉浮”,其书作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奔放。通过对书法家及书法家作品的介绍,使学生经常沉浸在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意境中,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书法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向学生渗透品德情操教育,进行德育熏陶,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在课堂上,讲授这些内容,对学生都有很好的德育熏陶。所以青少年越酷爱书法,书法实践的时间越长,则情操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书法教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坚持不懈地在书法教学中自觉渗透品德教育、情操教育。

二、书法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渠道

书法是五千年文明锻造出的精美绝伦的“龙的文化”。汉字虽然仅仅是这个文明的一个部分,却又有掩藏不住的耀眼光芒。撇开汉字响亮的音节、深邃的意蕴不谈,单单字形之美,已具备难以抗拒的魅力,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整散自然。而书法正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他把汉字的形体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国际上,书法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一被称为“中华文化圈”的地区,专门研究书法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社团数不胜数。从专家学者到中小学生,从政府官员到家庭妇女,书法作为使用艺术得到推广,作为高雅艺术得到推崇。每当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解析书法艺术的巨大思想价值时,每当我看到讲台下如痴如醉、鸦雀无声的学生,我心里悠然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无比崇拜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受到承担这一文化瑰宝的无比光荣,当然也让我所教的学生心中升腾起对我中华文化的热爱,促进他们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

三、书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上佳手段

写字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功课,特别在初学阶段,日复一日临摹字帖,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难以坚持。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在上书法课时,特地讲“草圣”张芝临池学字,池水尽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之;王羲之为了练字,用了十八缸水等轶闻。向学生阐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道理,从而说明毅力、恒心与练字的关系。学书法和做其他事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一步登天是困难的。我有一个学生陈军,他从小就对书法颇有兴趣,终日伏案涂鸦不倦,我要求他从楷书入手,苦练基本功。他临帖练习时间不长,觉得练楷书枯燥无味,便想练习行草。我告诫他:练好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认识到学习书法不能走捷径,从此安下心来,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陈军同学脱颖而出,在省市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更重要的是他从中领悟到凡事必须从点滴做起,明白了“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进而养成读书、做事严谨和求实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上了书法课后,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书法教学是体验“真、善、美”的有效途径

只要稍加留心,每堂书法课都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在课后我布置的书法作业中,作品内容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也大多言简意赅地体现了真、善、美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润。我在指导学生书法作业时,总是要求学生书写好健康向上、积极有意义的内容。如:让学生练文天祥的《正气歌》;让学生自小就在胸中蓄养浩然正气;抄旬子《劝学篇》,希望学生“锲而不舍”,学有所成;抄唐诗宋词,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增进文化素养;写名言格言,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这样,学生在练书法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又升华了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其可谓是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同时更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了解它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进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重视书法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运用其在德育中的作用培养好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朱前永.《论书法教学的德育功能》J,现代教育论丛M,2007年第12期

[2]熊竹生.《浅谈书法教学与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结合》J,科学咨询M,第28期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3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和教育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所以教师在硬笔书法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写字技能上,而应立足于更高的层面上来思考:硬笔书法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初步艺术实践。通过硬笔书法教学,应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书写技能的同时,其观察力、思维力、模仿力、意志力、审美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也得到锻炼与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硬笔书法教学处于一种单一的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模式当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写字课成了机械

单调的训练课,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以致养成了不爱动脑、依赖教师的习惯。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尤其对高年级有一定书写基础的学生束缚则更大,严重阻碍了艺术教学的发展。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普及深入,越来越多的书法教师已经认识到,硬笔书法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素质而不单纯是训练技能,不能只留心点画细节的精确周到而忽视对小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的培养。一味强调技法训练,对孩子写字有用,但对学习书法艺术和培养审美能力却无多大的积极意义,甚至有时是背道而驰的。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硬笔书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规律、训练技能,其乐无穷,体验深刻,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硬笔书法有了兴趣,学习训练中注意力就能集中和持久,容易保持学习的劲头。科学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较短暂,只有20分钟左右,但其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兴趣提高了,这个时间段则可以大大延长。孩子先静坐1分钟再开始上课,然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调节学生的思维,讲述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书家趣闻及传奇等,不但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还可以使他们不断受到书法的熏陶。这样,就能非常容易地进入这一课的学习训练,得到预期效果。

俗话说:“爱吃三分补。”学生选择一本其喜爱的风格的字帖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字帖的质量和书写水平肯定是要好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三、读议结合,临摹相间

“读”,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字、读帖,理解其用笔特征、结构规律、整体风格等。“读”这一过程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议”,就是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理性认识、审美能力的提高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质量。

临摹,可分为临和摹。辅导小学生临帖,可采取“先整后零”的方法,即先全篇临写,把其中经常写不好的字挑出来,细心比照,多次临摹,直到写像为止。实践证明,孩子通篇临习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使其萌生一种“再临摹一遍”的动力。通过对运笔起、行、收的慢慢体会,结合实际书写,直到熟练掌握。

对基础好的学生,“法”的灵活运用是关键。因为结构规律和用笔方法均有一定的固定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运用时却是可变的,如果能在具体书写中注意到这一点,发挥孩童的丰富想象力,很可能取得天真烂漫的艺术美感,将孩童的内在世界心灵性情、精神气质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在硬笔书法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使单调枯燥的汉字变成一幅幅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的画面,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笔画特征、结构特点及书写规律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多从实践入手,把晦涩的规律形象化、直观化,如“轻重缓急”、“一波三折”等运笔过程,孩子们一般很难把握,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其完整理解运笔的轨迹,这样就容易掌握多了。

四、自我评价,协调发展

“评”,就是讲评,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懂得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学生对作业练习的优、缺点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的总评、激励来完成,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这一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再认识的过程,要通过“评”使学生加深记忆,得到升华,获得发展。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4

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国有13亿人口,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4。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基地,它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职能。那么,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配合社会、学校、家长等对未成年人普及法制教育,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是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自己的阵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律素质、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未成年人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1、公共图书馆有充足的法制教育资源,是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强大后盾。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着重收藏法制教育这一系列的书籍,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场所,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让未成年人把公共图书馆当成学习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2、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可以长期邀请懂法律知识的专家和学者给未成年人讲解如何保护自己,培养未成年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帮助未成年人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明确人生的方向。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于自己拥有什么权益以及怎样维护自身权益都很模糊,容易受到不法侵犯。结合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年人犯罪法》的规定,采取知识竞赛、故事会、法制宣传展览、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特点、便于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4、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开展社会教育和法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让公共图书馆真正走入未成年人当中,真正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继承红色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开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多种形式夏令营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和法制教育起到了别的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同其它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1、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内收藏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另外其主要特征是:向所有居民开放;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

2、公共图书馆同其它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优势图书馆的教育优势在于不受教材、教育计划和学科专业的限制,它完全以社会需要为宗旨,包括人类过去和限制创造的全部知识,诸如政治和经济、法律与道德,风俗与习惯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全方面的教育,教育方法灵活,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普及教育与个别教育都可以进行。

(2)公共图书馆利用收藏的马列著作和优秀政治书刊,法律书籍以及情趣高雅健康的其它文献资料,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多种手段,向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未成年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道德规范,社会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如鸡西市图书馆紧紧围绕着“读者”这个中心环节,结合“未成年人都市活动”向未成年人推荐优秀读物,鼓励他们读书成才,选择一些中外有名的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书籍介绍给他们,如《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少年与法》《小法盲的悲剧》书刊。还通过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利用鸡西市图书馆电影厅每年寒、暑假面向全市未成年人放映爱国主义、法制教育的影片。起到很好的效果,得到家长的好评,努力实现用理论书籍武装人,用专业书籍培养人,用各种教材教育人的目的。

(3)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的第二教育课堂,为了让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从学习的设备、开放时间等,都适当地从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比如:节假日延长开馆时间等,设立专人专柜为他们服务,让未成年人充分享受公共图书馆这一丰富资源和权益,感受到公共图书馆与他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鸡西市图书馆从功能设计上为未成年人按现代化要求建设,新增影视资源的播放功能厅、扩大了自助图书阅读和研究阅读区、电影播放区以及大型报告厅。

(4)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相结合。公共图书馆行业摆脱旧观念,走出去,顺应潮流,大胆改革创新,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24小时全天开发,未成年人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访问浏览。同时相对于纸质图书来说,费用也大大节约。

(5)公共图书馆是为未成年人等各类人群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未成年人到成人,为他们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

(6)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实施法制教育具有环境优势。公共图书馆给未成年人构建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品味高雅,格调清新,散发着独特的风韵,。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吸引着未成年人们走进一个柔和、文雅、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作用

国际图联认为现代图书馆有四项社会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除了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外,应积极探索、创新、承担和开展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任务。加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使其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放办馆起到了普及宣传作用。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国内各类图书馆相继扩大了向社会开放的幅度,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文献资料全部开架借阅,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高了读者的到馆率和文献的利用率,使广大读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声像技术等,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所有这些有利于强化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普及性和传递信息的广泛性。

2、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起到了特殊作用。公共图书馆工作者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基本的法率法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它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重视。公共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制作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展版。法制宣传内容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3、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公共图书馆方便未成年人更好地享受社会公益服务,与市教委开展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合作项目,为未成年人电子学生证开通相应的借阅功能。14周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将开通少儿借阅功能,14周岁以上的开通普通借阅功能。使未成年人从多领域,多层面了解当今法制常识法制热点,扩大法制知识面。如利用学术报告厅,展厅等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出“知识与学习”半月一讲活动,先后邀请了一大批学者专家举办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未成年人了解当前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志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建有未成年人特色的藏书体系,优化图书馆藏书质量,适应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的需要。文化市场上的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色情……这些描绘色情、宣扬暴力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毒素”,就像强酸强碱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丧失了意志,泯灭了良知,埋下了犯罪的祸根。那么,公共图书馆应利用好自己的阵地,采购适合未成年人特色的图书,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阅读倾向、知识结构和教育要求,购入适合他们阅读水平与兴趣的文献资料。为他们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服务,包括文献外借、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文化活动(文献展览、报告会、讲座、电影等)提供的专门服务等。给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有正面影响的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方面图书的采集。

5、公共图书馆应利用馆藏文献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着重以优秀书刊引导未成年人向上,铸造美好的心灵,优秀的图书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点燃过许多青年生命的火花,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雷锋的故事》也激励这人们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对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未成年人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政法机关和共青团要积极开展创建“未成年人维权岗”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6、公共图书馆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从小就懂得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针对未成年人普遍缺乏法制教育的问题,扩大普法宣传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减少违法犯罪。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作为一个拥有3亿多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应是全社会的头等大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认真解决。公共图书馆工作者更应把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充分利用馆内藏书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帮助他们阅读法律法律书籍,使其成为知法,守法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团情快,2001(13)

[2]高适.基层政府法制宣传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陈文中.我国宪法普及教育研究.中南大学,2012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5

未成年人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是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自己的阵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律素质、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未成年人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1、公共图书馆有充足的法制教育资源,是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强大后盾。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着重收藏法制教育这一系列的书籍,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场所,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让未成年人把公共图书馆当成学习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2、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可以长期邀请懂法律知识的专家和学者给未成年人讲解如何保护自己,培养未成年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帮助未成年人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明确人生的方向。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于自己拥有什么权益以及怎样维护自身权益都很模糊,容易受到不法侵犯。结合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年人犯罪法》的规定,采取知识竞赛、故事会、法制宣传展览、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特点、便于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4、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开展社会教育和法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让公共图书馆真正走入未成年人当中,真正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继承红色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开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多种形式夏令营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和法制教育起到了别的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同其它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1、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内收藏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另外其主要特征是:向所有居民开放;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

2、公共图书馆同其它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优势图书馆的教育优势在于不受教材、教育计划和学科专业的限制,它完全以社会需要为宗旨,包括人类过去和限制创造的全部知识,诸如政治和经济、法律与道德,风俗与习惯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全方面的教育,教育方法灵活,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普及教育与个别教育都可以进行。

(2)公共图书馆利用收藏的马列著作和优秀政治书刊,法律书籍以及情趣高雅健康的其它文献资料,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多种手段,向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未成年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道德规范,社会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如鸡西市图书馆紧紧围绕着“读者”这个中心环节,结合“未成年人都市活动”向未成年人推荐优秀读物,鼓励他们读书成才,选择一些中外有名的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书籍介绍给他们,如《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少年与法》《小法盲的悲剧》书刊。还通过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利用鸡西市图书馆电影厅每年寒、暑假面向全市未成年人放映爱国主义、法制教育的影片。起到很好的效果,得到家长的好评,努力实现用理论书籍武装人,用专业书籍培养人,用各种教材教育人的目的。

(3)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的第二教育课堂,为了让社会上的未成年人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从学习的设备、开放时间等,都适当地从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比如:节假日延长开馆时间等,设立专人专柜为他们服务,让未成年人充分享受公共图书馆这一丰富资源和权益,感受到公共图书馆与他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鸡西市图书馆从功能设计上为未成年人按现代化要求建设,新增影视资源的播放功能厅、扩大了自助图书阅读和研究阅读区、电影播放区以及大型报告厅。

(4)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相结合。公共图书馆行业摆脱旧观念,走出去,顺应潮流,大胆改革创新,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24小时全天开发,未成年人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访问浏览。同时相对于纸质图书来说,费用也大大节约。

(5)公共图书馆是为未成年人等各类人群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未成年人到成人,为他们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

(6)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实施法制教育具有环境优势。公共图书馆给未成年人构建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品味高雅,格调清新,散发着独特的风韵,。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吸引着未成年人们走进一个柔和、文雅、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作用

国际图联认为现代图书馆有四项社会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除了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外,应积极探索、创新、承担和开展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任务。加强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使其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放办馆起到了普及宣传作用。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国内各类图书馆相继扩大了向社会开放的幅度,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文献资料全部开架借阅,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高了读者的到馆率和文献的利用率,使广大读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声像技术等,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所有这些有利于强化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普及性和传递信息的广泛性。

2、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起到了特殊作用。公共图书馆工作者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基本的法率法规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它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重视。公共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制作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展版。法制宣传内容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3、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公共图书馆方便未成年人更好地享受社会公益服务,与市教委开展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合作项目,为未成年人电子学生证开通相应的借阅功能。14周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将开通少儿借阅功能,14周岁以上的开通普通借阅功能。使未成年人从多领域,多层面了解当今法制常识法制热点,扩大法制知识面。如利用学术报告厅,展厅等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出“知识与学习”半月一讲活动,先后邀请了一大批学者专家举办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未成年人了解当前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志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建有未成年人特色的藏书体系,优化图书馆藏书质量,适应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的需要。文化市场上的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这些描绘淫秽色情、宣扬暴力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毒素”,就像强酸强碱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丧失了意志,泯灭了良知,埋下了犯罪的祸根。那么,公共图书馆应利用好自己的阵地,采购适合未成年人特色的图书,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阅读倾向、知识结构和教育要求,购入适合他们阅读水平与兴趣的文献资料。为他们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服务,包括文献外借、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文化活动(文献展览、报告会、讲座、电影等)提供的专门服务等。给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有正面影响的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方面图书的采集。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6

在书法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师范院校公共书法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推进公共书法课教学和开展书法普及性教育,不只是培养在校学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辐射作用,影响幼儿园孩子的书法意识和书写水平。

一、公共书法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特点

(一)书法课是工具学科,有鲜明的师范特色

三笔字和普通话、简笔画一起被视为教师的三大教学基本功,有鲜明的师范专业特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根据幼教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决定了书法课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重要的课程内容。优秀的教学板书、手写教案等书法的实用功能涉及各门学科的教学,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书写水平。尤其是书法启蒙的幼儿园阶段,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对各科知识的顺利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课是公共课程,有规范的指导体系

书法教学是幼教专业学校每名学生都必须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公共课,学生参与率为100%。学校要求每日各班走廊展示的小黑板、教室墙面的钢楷展区、定期的书法比赛、学校的板报宣传栏、毕业班基本功验收等活动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各系主抓,辅导员、班主任和书法教师具体指导,形成了完备、规范的管理指导体系,常抓不懈,效果显著。

学生经过训练书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学生不甘将书法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进一步研习书法的艺术性,成为专业书家。

(三)书法课是重点学科,有规范的课题支持

学校重视公共课书法教学,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规划性课题的立项,并已顺利结题。课题与校级精品课建设合力,在总结我校多年写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求掌握简便、精练、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书法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训练,设计教材、印制钢楷练习册和粉笔书写范本、制作相应的字卡、教学碟片、课件等资料,促进了教学。同时精品课建设对课题研究也是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公共书法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

(一)书法课程的设计思路

1. 确定书法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技能是公共书法课的重要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和强化实践训练,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粉笔进行板书书写,规范地书写教案,积极参加书法展赛,提高创作水平,将来才能辐射、影响和提高幼儿园孩子的书写水平。

书法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教学,有别于一般理论课,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三笔字”的书写技能,离不开强化训练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训练,才能全面掌握和提高书写技能。

书法课教学普遍存在训练内容多、课时设置少、教学周期短等问题。只有重视课堂以外的练习,延伸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技能被熟练掌握所需要的训练强度;只有定位于学生在校的全部区间,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阶段地要求和训练,才能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整合书法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实践,确立了书法教学体系的四个模块。理论欣赏模块主要介绍文字发展史、欣赏历代名帖和优秀硬笔书法作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写字兴趣,便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指导模块以教材为主钢,“三笔字”同步训练,以预备知识、楷书的特点、笔画、结构为主,侧重教师教法的研究和运用,示范辅导能力的提高。与技能训练模块互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技能训练模块侧重学生学法的掌握,重在提高学生实际书写能力。科学、高效地运用教学规律进行强化训练,使手、眼、脑并用,熟练掌握“三笔字”的书写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实践应用模块主要包括作品设计与书写,展览的筹划和参与,以及黑板板书、黑板报、字卡等应用型书写训练。

3. 重视书法课外实践

书法训练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将训练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强化学生的笔性。书法展览比赛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展览比赛的准备阶段是学生书写能力提高的过程,展览比赛的结果又会检验教学效果并起到激励作用。只有在各种展赛活动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在普及中有提高。

掌握书法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即学生从教能力的提高。为保证书法基本功训练的实效性,推出新的制约机制,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还要为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积蓄能量,并不断发现书法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书法课程的教学实施

1. 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进有力

已有的书法活动要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和、创新,使书法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层次,形成一种校园文化。通过书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已纳入学生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书法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多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举办学生书法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书法名家到学校为师生进行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拓宽了书法教学研究的渠道。

2. 教师配置齐全,结构合理,实效性强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能否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书法课主讲教师由专职书法教师担任,并聘请小学、幼儿园从事多年书法教学的优秀教师共同承担。这些教师有深厚的书法教学底蕴,执教能力强。更有来自小学、幼儿园一线的最直接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案例,使书法教学训练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教学有条不紊,实施得当,成果显著

师范院校都有着习书练字的优良传统,且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学校为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增进师生的学书兴趣,提高书写水平。涌现出许多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社会的赞誉。长期的教学和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收获了很多成果。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入编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书法展览、比赛活动中获奖已屡见不鲜。学校多次获得集体组织奖,多位教师荣获优秀园丁奖。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7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具体的,如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这些教育过程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而载体就是这样的组织形式。书法不仅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熏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思政工作的理论价值可以由此作为载体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首先,以书法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之下,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来体现出来,而书法,正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精髓。如果从殷商甲骨时期开始,书法艺术传承至今,已经经历了四千年历史的洗礼。可以说,书法艺术演绎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历史。所以说,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书法艺术的教育来了解中国文字的历史以及价值,进而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汉民族发展的历程以及著名书家的人格魅力。因为好的书法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只是字写得好算不上书法家。凡是被后人称道的书法家大都具有高尚气节、壮伟人格和美好情操,他们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人品、人格同时被人民喜爱、肯定和颂扬。唐穆宗向柳公权讨教书法,柳公权认真严肃地答道:“心正则笔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笔谏”。臭名昭著的奸相蔡京,字很好,但由于后人恶其为人,“黜蔡京而进蔡襄之名”。秦桧字也很好,但同样没有人喜欢和赞扬。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以这些书法家的字来作为楷模,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欣赏,另一方面都以这些大家的高尚人格作为榜样,学习和发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另外,以书法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情操。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好,更为重要的,是“字外功”,也就是文好,书家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作支撑,写出来的作品便会“直落匠气”,不能登大雅之堂。就拿“书圣”王羲之千古不朽的名作《兰亭序》来说。论书法,这件作品无可挑剔;论文采,当中表现出来的襟怀与情感也是淋漓尽致。再比如坡的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是苏轼本人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困顿中的产物,此时的他所追求的早已不是那种刻意的、讨好的美,当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书写者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另外又可以以艺术为载体,刺激、净化欣赏者的内心世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效果。

最后,书法家勤学苦练的事迹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据说,东汉的草书大家张芝,为了练习书法,竟然写黑了一整池的水。“书圣”王羲之为了学习钟繇的楷书和张芝的草书,自己在山谷之中,不知用了多少树叶和山石。隋朝的智永禅师,三四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平日里他准备了一个大瓮,毛笔写秃了,就扔到大瓮里面。天长日久,竟然积累了十个大瓮之多。后来,他把这十个大瓮掩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唐代“颠张醉素”中的怀素和尚,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经禅文暇,颇喜笔翰。”出家人无钱买纸,他就在寺院后面的荒地中种植了上万棵芭蕉树,等芭蕉长大了,怀素就把叶子摘下来,铺在桌上当纸用。日复一日的苦修,最终成就了一代草书大家。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被好友黄庭坚这样评价:“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潇洒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从这些著名书法家的经历来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管有再高的天赋,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修行,这些书法家的学习经历势必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此外,现如今的时代,市场化高速发展,社会上人心浮躁,而这种不良的风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塑造,具体体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投机取巧,在社团工作当中急功近利,而以书法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感染学生,缓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压力,使他们可以用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宣泄胸中的情绪,同时在笔与纸的相生相发的过程当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进而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5-21.

[2] 吴爱萍:《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兼析“告别革命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2):36-38.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8

宋代坡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黄庭坚在《论书》中强调:“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义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欲人耳。”这些论断不仅提示出了字与书者主体内心的关系,而且透辟地指出了书法艺术展示着人的精神面貌。书法正以其特有的点线律动、黑白空间所创造出来的意象,与人类审美心理相映照,并与欣赏者构成心灵的对话。

一切艺术,都离不开作者的人格与个性,失去人格与个性就失去了风格。马克思说:“风格就是人。”鲁迅先生也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艺,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及渗透在其中的美育价值功能,在教授学生学书的过程中无不对学生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换言之,书法的美育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以及增益民族情感等方面将提供极利的裨益;对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性怡心是一条理想的途径。这一点,亦已成为学习书法课程的大学生们的共识。

二、书法教育的历史依据

在古代的中国,习书写字既是文人骚客及至帝王将相的时尚,同时也是每个蒙馆学童必不可少的功课。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可看到,中国书法的发展同自汉而下每朝每代以制度强化书法教育,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似乎找不到一本专门从教育角度来阐述书法的著作,然而,散见在各种典章史籍之中有关书法片言只语的记录,仍然可以寻找出许多书法教育的痕迹。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跨出国门的滥觞时代。唐代的“国学”分六科,第五科叫作“书学”,并在其中设立了“书学博士”的职位。还在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弘文馆”,招收爱好书法的五品以上官员为学生,由虞世南、欧阳询两位大家执教书法。在选拔官员时,以“楷法遒美”作为标准,将书法作为选拔人的一个条件。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又“诸体纷呈”,这恐怕于当时诠选官吏的标准促使“专立书院”教育规模的确立与扩大,存在相当的因缘关系。

三、书法教育的现实依据

纵观我国现存的教育模式和历史轨迹,书法教育始终不能成为基础教育中具有独立地位的、完整教育过程的教学课目而确立在讲堂之上。在中小学校的课目设置中,书法教育总是徘徊在语文同美术学科之间,难免不受来自语文或美术教学内容的挤压与冲击而形同虚设。尽管在部分重视的学校尚能找到书法的影迹,然而充其量只不过是:“兴趣活动”课而已,它无法使全体学生得到完整的书法认知和实践操作。同时,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始终没有能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已是一个被“美育”摒弃门外的“弃儿”。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曾对1158名听课学生做过调查,其中有1121人以前从未临过字贴,占96.8%。只有37人临过字贴,仅占3.2%;这其中还有670人以前从未写过毛笔字,占57.85%。他们对中国书法的了解还很不够,他们选修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使自己的字书写漂亮和增加自己的文化涵养。而对书法艺术形式的掌握并通过其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比较轻视,这体现出当前大学生的务实心态和对书法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待深入,也是目前进行书法教育的难点。

四、书法教育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在教育体系中开展广泛的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书写技能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探索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环节,以及课时、计划、大纲的设制都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课题,也是书法界、教育界共同的历史使命。

诚然,书法教育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在教学中,应体现美育教育的品性,把握书法教育的特性。在讲授知识、传授技法的同时,应以书法艺术的本质及美育原理为底蕴,只有这样才不失书法教学的根本,才能以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传播书法艺术的精神,才能以书法艺术的精神与人的精神沟通,才能以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契合。

总而言之,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和构建审美心理为目的,使书法教育在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9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10

关键词:蒙学 书学 幼儿园 书法教育 比较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

[1] [2] [3] 

。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书法教育的作用例11

1.高校书法教育是美育的范畴美育向来归类于人文教育范畴,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培养人文素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艺术在我国最为普及,她已成了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一门艺术。它等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艺术,是对生活中的美和对客观事物美的高度艺术概括与抽象,同时也是书家内在感情的表达和抒发,具有其广泛的、深刻的审美意义。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对部分书法作品进行美的深入剖析,一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线条和空间结构是美的,二是让学生懂得美在何处,三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书写创造美的意境等欣赏的基本常识,以便学会分辨出各种美感的类型。这种突出艺术欣赏、鉴赏的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的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分辨力和创造力。

2.高校书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精神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归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中国书法一向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璀璨文明的历史嬗变过程。我们在追寻历代书家墨迹中,感悟和体会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领略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我校近十年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书法教育具有提高人格修养的巨大潜力。通过书法教育达到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校书法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的重要方式。

3.高校书法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修养

一是通过书法教学,增加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门类的了解。重点推荐和介绍在中国书法史上,诗、书、画、印的名流文人,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顺,明代的唐寅、文微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金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除诗、书、画、印之外,书法还和音乐、舞蹈、建筑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校书法教师通过多年积累,总结出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根据年级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史,让书法教学成为有声有色、视野广阔的艺术课堂。二是通过书法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了解。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以其深厚的古代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的。她既体现了道家“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思想。在的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书法名家的生平介绍、创作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艺术风格、书法原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到的传统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

二、高校书法教育改革中实施的具体举措

1.准确定位,自编高校书法教材

普通高校开设书法教学时间短,没有美院或艺术院校在书法教学的经验积淀。在教学条件、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没有材,我样在书法教学上针对生源艺术素质的薄弱环节,自编书法教学的课程,因材施教。书法教材一是要体现书法课程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价值和意义,树立一个写好汉字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念。二是要增加书法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三是应注重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日常书写规范和一般创作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增强主体和创新意识感。

2.分院系实施多层面化书法教学

一是书法教学按文科、理科、工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工科背景的院系学生,在篆刻技巧方面可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力求将篆刻的技法与数控等刻字艺术有机结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广告专业大类的艺术类学生,侧重加强楷书、篆书的线条等技法训练,对其以后从事的广告专业设计会有所借鉴的作用。二是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的应用。由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普及,书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应一是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二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用投影仪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观看书法名家的技法教学录像和光盘,增加了艺术直观印象,丰富了视觉,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法任课老师要不定期安排学生走上社会,有组织有选择访碑游学、实地考察和学习,利用本校书法名师的影响,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3.在书法实践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大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机制中国书法最具有人文学科所特有的精神意识品质。前人留下的许多极品精品很难理解,需要通过一对一对话交流牵手形式辅导,以解决对书法作品理解。比如,一时一地的环境因素、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因素,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背景等等,都延伸着对广阔的历史和文化时空的理解。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地阐释书法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从一对一的辅导机制建构入手,把握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