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创业培养

创新创业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5 09:24:52

创新创业培养

创新创业培养例1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创新创业培养例2

二、注意跨专业培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接轨,开设服装营销、汽车营销、数码电子产品营销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方向与产业接轨,意义在于通过树立产品标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虽然如此,学生掌握的主要还是营销知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要都是讲究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具备各专业背景。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鼓励学生跨专业成立团队,通过各专业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在团队中,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并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培养例3

2.创业与创业教育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创办新企业,以谋求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指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创业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的创造者。广义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创业能力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放心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运作的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协调能力。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存创新的程度。二者目标一致,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实现人的自我评价。那么,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和原创能力。严格来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称是“创业教育”,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六个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开设有创业家养成、新事业开发、新企业创立和创新;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例,除各种创新竞赛外,创业竞赛尤为凸显;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二、黑龙江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做创新尝试。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创新创业科学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单一的开设一两门简单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但黑龙江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从学校、社会到学生个个层面对创新创业都有迫切的愿望。学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那就是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改的方向,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方便与重点国有高校毕业生有明显的差距,就业形势严峻,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严峻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在代的呼唤下,学历、学位教育的时代在改变,而学位不等于工作,今天社会更需要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职位求职者。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体系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主动适应挑战社会而不是背动适应社会,二是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三是学生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例如各种创新创业赛事,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为支持促进民办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思想和观念的正确引导之下快速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动画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规律和地域特色等来找准发展的契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业途径和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民办本科学生的生源特点。即,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又动脑,发挥创新长处,培养创业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成为黑龙江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动画人才能力分析

当然,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创新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加强研究,进一步探讨学分制的实行问题、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问题等,进而促进龙江动画产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在采取导师的模式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活动和工作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

2.经营管理的能力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而理论仅仅通过授课的形式获得。通过接触市场,鼓励学生深入一线,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的活动,了解客户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实际期望,了解市场需求,为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完成。创业唱歌的要素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创业团队能力具有互补性及其共享性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训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创业培养例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49-03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创意、创业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世纪。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吸引创新人才,能够激励个人去创新、创业,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快速发展,成为强国中的强国。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以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可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一个因循守旧、传统保守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师范专业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把师范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是当务之急。[1]大力推进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范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师范院校从学校的层面对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3][4]在高等院校的众多学科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学科。[5]本文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高校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意识淡薄

很多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甚至是部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师范生毕业后就是当教师,创业与师范专业的学生关系不大。他们把“创业”简单理解为是创办公司和企业,忽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吃苦耐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6]一项对辽宁省部分师范院校的调查分析表明,有83.5%的学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求“稳”是他们在择业时的主导意识,这主要是受到家长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7]大部分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他们墨守成规,没有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就业观念的陈旧也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他们不愿意“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匮乏,创新创业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的关键。一名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系统完善的培养和学习,周期较长。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二是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学习,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真正结合实例,与公司企业或孵化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凤毛麟角;四是专业课程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认为那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没能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似度很高,仅限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零星地涉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培养模式很少。

不少高等院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不能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矛盾冲突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抵触。他们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许多高院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没有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大多借助“挑战杯”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学生参与度低,普及面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根据调查研究,我国不少地方的高校尚未拥有正式的、系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于“贵校是否设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地高校的10万份调查问卷中,有43.52%的大学生回答“有”,其中有26.46%的学生回答“孵化基地体系不够健全,发挥作用不大”;有26.21%的大学生回答“不清楚”;有30.27%的大学生回答“没有”。[7]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机会,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以创业替代就业”并不适合作为师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平台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一是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与实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时代赋予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新的历史任务。[8]这就需要数学专业教师更新观念,转变传统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我们要明确数学专业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数学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完善知识,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思想、方法等融入数学课堂,利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势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新型人才。同时,数学专业教师还要积极参加顶岗实践,积累经验,到中小学听课、授课,参与讨论,开展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全面、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应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秀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除了专职教师外,还要聘请资深创业成功者或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担任。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内容渗入数学专业课程

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创业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开设创业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创业管理学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类课程;开设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模拟创业实验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类课程。

二是将创新创业内容渗入到数学专业课程中。依托专业,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今后的就业、创业方向,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建设1-2门基于数学学科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创业内容。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技能和科学方法。例如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采用数学建模教学法,即在学习概念与定理时,展现建模的主要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求解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专业知识的社会转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化能力、建模能力、软件计算能力、人工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未来创业精英所应具备的内在知识素质。[9]

(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一是做好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首先是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全面提升实验(训)条件。如建设数学思维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挑战思维定势,做出最佳决策,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形成缜密思考的品质。其次是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管理,进行数学建模、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训练。最后要加强实习见习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加强与各中小学、教育局及各种培训机构的联系合作,重点体现校企合作、教产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二是做好科研和实践创新项目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引导和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技术改革项目、发明和申请专利项目等;鼓励教师自主成立个人或小组研究室、设计室、工作室,积极吸收学生参与。

三是做好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范生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全力打造数学建模这一赛事品牌,通过以赛带练、以赛带学,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能力。

四是做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创业创意并转化为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创业尝试。大学创业园通过场地、经费和指导服务为学生创新成果孵化、创业设计的市场化提供条件,加强入驻团队的遴选、指导工作,提高@区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含量,鼓励更多的创新创意、创造发明团队入园孵化,提升创业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地的示范作用。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特点,可以重点从家教中心、奥林匹克数学班、数学培训机构等项目入手,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对创业进行有益的尝试。

五是做好科技平台建设。打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科技社团品牌,成立数学建模、应用统计等科技协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以科研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

六是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贯穿于本科四年教学不间断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体系,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如在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实行指导教师、教研室、学院的三审制,加大应用性题目的比例,结合当地经济、学生实习的内容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选题,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七是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及早认识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依托区培及国培计划,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独立开展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为日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晋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73-175.

[2] 邱化民,呼丽娟.高校院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54-58.

[3] 赵东霞,王乐师.师范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57-60.

[4] 王传奇.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5(9):32-33.

[5] 王冀宁,张Z.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事业的发展对策――基于国内外举措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224-228.

[6] 杨玉洪.创新创业教育在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41-45.

创新创业培养例5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培养例6

一、中美专业课教学模式

1.培养目标。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原理,培养具有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使其能够在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2)能够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3)开发软硬件软件的基本能力。可以说,众多高校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有较强的功利心,而不是致力于培养科研探究精神,对社会先进、改变世界有雄心的新一代创新人才。而美国高校则是培养能够深入掌握、理解与应用计算机核心理论和技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注重学科交融与应用,从而满足社会、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树立终身学习与奋斗的科研精神,达到更高更深的知识境界。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更利于创新人才的育成。

2.课程内容。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较为死板且更新慢、理论大于实践、学科无交叉或交叉少的通病,甚至脱离工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较美国灵活开放、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就显得过于抽象、宽泛、过时。(1)课程设置落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的更新周期通常为4年,教案设计一成不变,难以将新技术、新思想引入教学,造成学生只会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创新之路渐行渐远,更谈不上主动创新与研究。而美国高校的课程设计相对灵活,能够及时地将新技术引入教学,提供人才培养的新鲜沃土,符合业界发展与社会需求。此外,美国高校并不强调培养计划的稳定性,学生甚至可以在某些课程中途注销该课程而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课程。(2)实践环节不足。国内众多高校、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输上,存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也往往是一潭死水、亘古不变。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浮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与感悟。而计算机专业是偏向实践动手型的专业,且唯有实践才可探寻真知、学以致用、革故鼎新。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离散结构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该课程知识解决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国内高校也都开设了离散数据这门课,但实践仅限于课后习题,缺失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3)学科融合过少。美国的计算机专业采用主辅修制,学生在必修课之外,必须辅修其他与本专业无关的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合作与交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与思维,跳出计算机专业的局限,产生新的火花与突破。而国内高校的选修课仍较多局限在计算机领域中,学生选课的空间就相对狭小,也并未提倡学生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学科交融,自然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未知、开拓创新。

3.课程形式。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形式多采用课堂单项输入,课堂模式单调而固定化,课后缺乏反馈,难有激发与互动的过程。而美国高校的课堂就显得丰富多样化,不仅有大课堂,还有小班辅导课、小型研讨会。此外,美国高校强调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合理分工、沟通交流能力,这也是创新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课题上教师围绕每个团队的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启发,不必拘泥于按部就班的讲解与操作方式,营造自由欢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

4.考核方式。近些年来,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例如由原先的期末笔试变为出勤加笔试加大作业的形式,考核正逐渐偏向“过程”、分布式与多样化。这样的转变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考核,但仍可进一步改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学生探索、思辨、创新、表现能力,而不是过分强调记忆能力、机械学习。美国高校的考核结合了更多的指标,考核更细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了解学生。此外,美国高校还会要求学生将作业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包括整个项目作业的准备、发展、实现、分析、解释、评价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国内高校可借鉴的。

二、中美创业培养方式

如果创新是一颗种子,创业就是这颗种子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众所周知,创业是创新的另一种形式,创业产生的核心价值是爆炸性的,产生的科技、产品、服务都以指数增长般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飞速成长与进步。毋庸置疑,时代的创业者已经打造了许多商业帝国,促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在美国有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等,在中国有阿里巴巴的马云、小米的雷军等,创业者已经用强劲的实力向世界证明创新创业是时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必然之选。

1.建立完整创业课程体系。相较国内,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早,已然形成一套较为规范、完整、系统的创业培养体系。美国高校三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哈佛大学的聚焦模式、康奈尔大学的辐射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磁石模式。无论哪种创业教育模式,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合理地利用资源,给学生提供全面完善的创业课程。国内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既没有一本创业教育专刊用于理论研究,也没有一所高校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国内高校也开展了一些创业教育工作,不少高校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也成立了创业孵化机构或创业园区。但大多流于表面,缺乏成效。据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创业课程,31%的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创业教育,余下的模糊了解过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培养例7

1设置双创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创新创业培养例8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概览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定义与解释,我们通过对大量文献与公认创新型人才的访谈研究,将创新人才特质分析归纳为知识结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行动实践五个维度。(如图1)

1 知识结构

创新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达到理论前沿、创新型人才的学科知识是否多样性以及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创新的质和量。

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两大特征,其一,科学性,指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其二,开放性,指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自由通畅性。

2 思维品质

指创新型人才的大脑活动内在程式的结构科学性和因变应变视角的新异性。

3 人格倾向

指相对稳定的能够导致情感与动机水平相一致的个体差异内部因素的完整性与积极倾向性。

①强烈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的源泉,许多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意识强于普通的人,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喜欢承担风险,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乐趣。

②善于思考、敢于冒险

创新型人才不墨守成规、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敢想敢做,怀疑与批判一切、鄙弃人云亦云、喜欢独立思考、个性自由,独立发展、解决问题独辟蹊径。

③自信、意识超前

自信表现在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所认同的东西最终也会被他人认可,自信推动创新型人才进行积极性幻想,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昂奋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不惧挫折、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超前的意识。

4 价值取向

指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的正向性和价值态度的奋进向上性。

5 行动实践

指创意通过某种实践活动,实现其价值的行为过程。

企业是创新的环境,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人才核心素质中“创新特性”已是企业人才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企业创新型人才是企业人才中的一个群体,它既有与其他类型人才共同的特征,又有着创新型人才特有的素质个性,更为重要一个特性就是个人的价值取向符合企业价值发展方向。(见图2)

从企业创新人才特质可以分析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来提升知识素质水平、使企业员工有效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搭建人才的创新舞台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精神意识品质;通过员工价值塑造使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共成长。

1 系统培训

企业的培训体系是给企业员工付之以能的有效工具与方法,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其基于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支撑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型人才培养亦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对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层级中的岗位价值贡献提升不同的创新能力 基础层人员重点培养其岗位创新能力,中层人员重点培养其管理创新能力,高层人员重点培养其战略创新能力。

企业通过不同层级的培训课程及培训实施测评控制体系来培养出吻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培养方式,因为,创新多在行业外、创新多在体制外,所以,企业要主动跳出自己看世界,跨出本位,向外界学习,寻求多元素的交叉,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叉,今天“与“未来”的交叉,“本领域”与“未来领域”的交叉来提升创新水平。这种跨界学习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例如,星巴克提倡在旅行中学习。产品开发伊始,它会让产品开发人员和跨部门小组进行 “灵感”的旅行,去亲眼看看消费者和流行趋势,当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及时尚后,“我们回来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及各种想问题的方式,这和我们在杂志上或者e-mail里读到的完全不同。”负责产品种类管理的高级副总裁米歇尔・盖斯说。

由于创新型人才自主独立发展意识较强所以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企业里由于层级管理体制以本位主义,岗位定量评价等各种框框的限制之下,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抑制作用,因为其精力和时间会散耗掉,所以,不要用工作把员工的时间填满,适度的身心调整则能唤起内心的创造欲望。很多创新型企业做的非常好,例如,3M公司秉承了独特的“15%”的理念以及GOOGLE公司的“20%”的理论,员工可以保留自己独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项目研究。

由于创新型人才有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超前的意识,所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其对新生事物开放性以及悦纳他人心胸。要有意识让员工与高人为伍,真切感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才可以反省差距,提升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多试,敢闯。在有意见分歧时,要引导人才在干中求证,有风险时,企业领导要尽快消除他们的顾虑,并主动承担必要责任。要给创新失败者鼓劲再鼓劲,耍帮助创新者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求得成功,重拾信心。3M公司能够容忍失败,鼓励进行更多的试验和冒险。“失败――成功”的历史就是3M公司的历史。3M公司的创建者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发明家,而是一位医生、一位律师、两位铁路行政官员和一位肉制品销售经理。这5个明尼苏达人买下块森林茂密的土地,准备设矿采掘金刚砂,结果采掘出来的根本不是金刚砂,而是一种无甚价值的矿砂,后来发现,矿砂可以制造砂纸,从此产品创新和行业拓展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激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好的武器。除提供员工挑战性工作外,也要对创新成果物质精神激励。没有挑战

创新创业培养例9

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片面强调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对于企业、市场与专业本身的需求,学校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析。这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专业课程的开发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更没有对就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于盲目,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却又缺乏市场亟需人才以及相应的培养专业。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还缺乏健全的机制,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存在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资金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例如教室、实验室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基础设施陈旧,学校占地面积较小,实验训练基地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4.师资力量薄弱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综合素质等尚有一定的差距。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教师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也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5.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面,企业没有动力,学校又缺乏相应的政策与发展目标。即使学校与企业合作,也难以形成长期良性的循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仅仅停留在实习的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相互促进,建立互惠、双赢的机制。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技飞速发展,职业岗位频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技能型的人才应该随时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提升、自我创新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具备较强的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突出高级性、职业性、技术性等特征。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指导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各类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应瞄准就业市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在优化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坚持错位性的原则。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地区的特色经济,从而构建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加强建设专业信息平台,调查研究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等情况,进而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此外,要处理好专业口径宽与窄的问题。总之,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生产一线,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理论性与综合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注重技能培养,具有教学针对性,发挥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室内教学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平等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实践,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之后,最后一年到社会上参加实习。在创新人才模式之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4.坚持产学合作,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产学合作具体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从而促使学习成果转变为工作实践技能。首先,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关系,加强与政府职能等部门的关系,不断加强专业教学的建设,加强宣传力度,采用座谈会、动员会等形式,让相关人员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为校企结合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这是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引进先进资源与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强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展技术培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最后,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包括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比较复杂,教师需要同时胜任多门课程,上课之前还要准备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队伍可以保障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师资来源,教师的学历与能力并重,要积极引进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教师。其次,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满足基本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也可以鼓励其来校担任指导教师。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学习、培训等,进一步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6.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学校内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思想的构建。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要通过长期积淀形成,校园文化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如果高职院校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那么就相当于拥有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这也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动力。

创新创业培养例10

1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专业发展态势越来越迅猛,这无疑给物流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契机。据调查,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实践的却所占比例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因此,学生不敢轻易尝试创新创业。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开始狠抓第三块教育的版图,即创业教育,所以近年来,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武汉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的集散中心,政府从航空、水运等方面大力发展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创业的契机。现武汉市政府针对大学社双创能力提升,还出台《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三年行动计划》,武汉市政府拟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创业服务站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房租补贴、实训补贴、创业指导和培训、创业成果展示等7个方面。同时,重点解决大学生创业场地难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学生本身也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但传统的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以理论授课为主,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时间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物流行业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将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巧妙的融入课堂,同时提供更多的契机让学生提升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最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创新与创业。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是需要开拓性与原创性,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物流管理是属于管理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需要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物流流程再造,创造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再做创业的延伸,这也是作为物流管理者的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物理管理专业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可通过校企共建,可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产过程中,真正明白物流行业的运作流程,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刺激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服务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好岗前培训、专业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在科研过程中,通过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1物流专业知识奠定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①重新开发课程内容。传统的课堂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适当的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不足以奠定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不要把教学设计流于表面。例如,物流仓储作业中的入库环节,可结合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倒推入库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根据企业的真实岗位标准理解理论知识,不再停留在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信息化等教学手段重新开发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②教学方式需要重新设计。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在使用这些教学方式时,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课堂讨论,很多学生往往不用参与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很快就能到的“结论”,从而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教学资源,改变讨论问题的内容,可由学生互相出题进行讨论,进而发掘学生认识问题的独到性,从而更加理解课程的专业知识,对于针对有些问题可能不太贴合实际,教师也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为后期的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①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可与各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学校资源,引入物流企业的工作场景,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物流企业的工作环节。例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湖北顺丰速运集团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顺丰速运集团与我校共建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多个实训基地,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物流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让学生快速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工作环节是否重复,能否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仓储场景实训室,学生进行货物组托的学习,思考如何能最大化使用托盘,学生可先在作业本上独立设计,设计完成后就在当场进行该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再进行竞技,在竞技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思考,课堂参与度非常高,而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些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可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辅助行业发展。例如,我校顺丰快递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完成快递方面的课程教学,还可以为校内学生、老师和周边的居民服务,能进行快件的收发和派送。学生在进行快递业务的收发和派送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例如,校园内很多同学因为时间关系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前来门店领取快递,我们物流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共享的概念,让顺路的同学能把快递带回寝室,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找到那些顺路的同学。诸如此类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能真正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极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②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之外,校企还应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让学生能真正的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操作企业当前真实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也可让教师深入企业,快速补充教师物流企业工作的经验和实践环节认知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课堂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方式开展教学。例如,我校的人才培养中有顶岗实习期,让学生利用该实习期驻扎企业,跟师傅开展学徒制的学习,学生通过真正的岗位融合,可以看到物流企业工作环节的全貌,对于创新创业可提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3.3职教集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职教集团可将政府、中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融入到一个系统中,搭建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设计联动项目,从而实现职教集团的运作。职教集团,坚持产教研融合,增强集团的知名度,为学生创造更多创新创业的契机,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2017年成立了武汉城市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本企业集团是集合了武汉市政府、顺丰速运集团等多家物流企业、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多家高职及中职学校,以地方经济为目标,通过校际联合、校企合作以及学校与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宝贵的资源。例如,本职教集团在2017年10月结合行业开展物流学霸技能大赛活动,为学校师生搭建竞技的平台,将高职学生、老师融入同一竞技平台,将企业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工作标准带进了比赛中,比赛通过游戏竞技排名的形式开展,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3.4项目孵化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机会

创新创业培养例11

1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专业发展态势越来越迅猛,这无疑给物流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契机。据调查,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实践的却所占比例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因此,学生不敢轻易尝试创新创业。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开始狠抓第三块教育的版图,即创业教育,所以近年来,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武汉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的集散中心,政府从航空、水运等方面大力发展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创业的契机。现武汉市政府针对大学社双创能力提升,还出台《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三年行动计划》,武汉市政府拟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创业服务站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房租补贴、实训补贴、创业指导和培训、创业成果展示等7个方面。同时,重点解决大学生创业场地难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学生本身也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但传统的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以理论授课为主,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时间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物流行业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将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巧妙的融入课堂,同时提供更多的契机让学生提升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最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创新与创业。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是需要开拓性与原创性,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物流管理是属于管理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需要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物流流程再造,创造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再做创业的延伸,这也是作为物流管理者的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物理管理专业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可通过校企共建,可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产过程中,真正明白物流行业的运作流程,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刺激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服务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好岗前培训、专业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在科研过程中,通过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1物流专业知识奠定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①重新开发课程内容。传统的课堂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适当的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不足以奠定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不要把教学设计流于表面。例如,物流仓储作业中的入库环节,可结合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倒推入库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根据企业的真实岗位标准理解理论知识,不再停留在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信息化等教学手段重新开发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②教学方式需要重新设计。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在使用这些教学方式时,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课堂讨论,很多学生往往不用参与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很快就能到的“结论”,从而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教学资源,改变讨论问题的内容,可由学生互相出题进行讨论,进而发掘学生认识问题的独到性,从而更加理解课程的专业知识,对于针对有些问题可能不太贴合实际,教师也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为后期的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①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可与各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学校资源,引入物流企业的工作场景,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物流企业的工作环节。例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湖北顺丰速运集团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顺丰速运集团与我校共建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多个实训基地,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物流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让学生快速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工作环节是否重复,能否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仓储场景实训室,学生进行货物组托的学习,思考如何能最大化使用托盘,学生可先在作业本上独立设计,设计完成后就在当场进行该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再进行竞技,在竞技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思考,课堂参与度非常高,而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些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可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辅助行业发展。例如,我校顺丰快递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完成快递方面的课程教学,还可以为校内学生、老师和周边的居民服务,能进行快件的收发和派送。学生在进行快递业务的收发和派送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例如,校园内很多同学因为时间关系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前来门店领取快递,我们物流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共享的概念,让顺路的同学能把快递带回寝室,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找到那些顺路的同学。诸如此类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能真正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极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②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之外,校企还应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让学生能真正的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操作企业当前真实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也可让教师深入企业,快速补充教师物流企业工作的经验和实践环节认知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课堂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方式开展教学。例如,我校的人才培养中有顶岗实习期,让学生利用该实习期驻扎企业,跟师傅开展学徒制的学习,学生通过真正的岗位融合,可以看到物流企业工作环节的全貌,对于创新创业可提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3.3职教集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职教集团可将政府、中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融入到一个系统中,搭建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设计联动项目,从而实现职教集团的运作。职教集团,坚持产教研融合,增强集团的知名度,为学生创造更多创新创业的契机,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2017年成立了武汉城市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本企业集团是集合了武汉市政府、顺丰速运集团等多家物流企业、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多家高职及中职学校,以地方经济为目标,通过校际联合、校企合作以及学校与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宝贵的资源。例如,本职教集团在2017年10月结合行业开展物流学霸技能大赛活动,为学校师生搭建竞技的平台,将高职学生、老师融入同一竞技平台,将企业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工作标准带进了比赛中,比赛通过游戏竞技排名的形式开展,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3.4项目孵化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