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8 09:20:02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1

一、企业招聘概述分析介绍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当中过程包括招聘广告、二次面试、雇佣轮选等。负责招聘工作的称为招聘专员(Recruiter),他们是人力资源方面专家,或者是人事部的职员。聘请的最后选择应该是用人单位,他们与合适的应征者签署雇佣合约。招聘可以促使企业人才的流动。经济社会是一个大的集合体,通过招聘,各种人才才可以在各地区各公司之间合理更好的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企业人事管理的费用。合理有效的招聘,有利于企业根据岗位来选择所需适合人才,可以使员工快速上岗,节省员工的培训与开拓员工能力方面的时间与费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现状

人才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都会考虑如何获得自身所需人才。然而现实中,人才招聘过程总会面临许多挑战。

1.总找不到企业需要的人。人才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着。对有的职位而言,应聘者供大过于求,可能需要在大量候选人中选出一两名我们所需要的人。而对于一些职位来说,可能很难找到可供选择的简历。尽管现在的招聘方式越来越多,但有些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职位或管理职位人难以获得合适的人选。

2.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在招聘人员时通常要对应聘者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应聘者的过去和目前的表现推断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招聘者至少在两个方面遇到挑战,一是应聘者的简历往往可以突出其优秀的一面,有的甚至有夸大或虚构成分;二是面试中应聘者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缺点,故意做出与招聘者期望相同的表现。

3.招进来的人总缺点什么。往往就是由于在选拔面试中不能较好的识别应聘者与空缺职位的任职资格或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相符,因而导致在录用后才发现新员工并不符合该职位的要求,或者与企业的企业文化很难融合。

4.人员跳槽流动性大。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择业观念的不断变化,近年来企业中人才的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周期也在缩短。人员流失过快给企业招聘工。

三、中小企业员工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名度小,很难引进高技术人才。中小型企业在知名度、品牌方面相比于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来讲有较大差距,而人才往往将眼球盯在大企业、名牌企业和外企的高收入、深潜力上面。中小型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与知名度很难吸引到有价值的员工。

2.员工流动率过高,很难留住有经验、有价值的员工。对于成熟人才来说,中小企业有个人发挥才干的空间,但要想在企业内部获得系统的培训却是不可能的,而且各种流程、制度也都不成熟。招聘工作进入了招了走,走了招的怪圈。

3.缺乏主动招聘人才的心态。很多人认为了招聘信息就可以坐等人才上门。这类观点是不适合招聘的。适合的人才大多不会主动投递简历,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动寻找,如到招聘网站的人才库里查找与公司职位需求相符的简历进行联系。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抱怨招聘服务机构售后服务不周到。人才招聘,打的是持久战、游击战,而不是伏击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

4.经济投入有限。中小型企业经费预算有限,在人才招聘上资金投入过低。目前一般招聘人才几乎都采取收费服务,招聘人才需要打持久战,需要不断的进行投入,对中小型企业来讲,月月付费,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有些企业很难承受得起高额的费用开支。资金预算问题成为中小型企业招聘人才的瓶颈。

四、企业员工招聘问题的一些对策

1做好招聘基础工作, 建立规范而科学的招聘流程。首先,我们要在科学合理分析企业各部门情况的前提下,确定招聘的职位数量与需求人员的合理化选择,制定一个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策略。第二部分已经讲到企业的招聘流程,企业完整的招聘流程主要包括: 人员需求调查、人力资源规划、选择招聘信息和渠道、实施招聘、筛选简历、确定面试人选、实施面试与甄选、人事决策、确定录用人员。这些环节相辅相成, 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操作方式, 标准或说明, 以保证工作的有条不紊, 提高招聘质量和效果。

2 企业员工招聘的标准要明确而合理。招聘标准要灵活变通,不能对任何人都一味对待,不一定非要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只要有能力,我们都可以接受。招聘岗位是否需要经验在于学习所需技能的难度和时间,有些技能在工作中容易学习到的话,就不一定要把那些缺乏经验和培训的求职者立即淘汰,也许这些人里会有合适的人才。要确定明确的选聘标准,最重要的是准确的对职位进行分析描述,确定关键的考核点,找到所需人才的主要的才能。 另外,招聘员工的时候,也要注意求职人员要有在本公司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它甚至比某人能否从事这项工作更重要。这要求我们在了解应聘者技术和能力的同时,更要努力去发掘喜欢做这个工作的人,但可能找到觉得这工作的优点多于缺点的人,这比找到不想做这份工作的人要好的多。

3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并重视招聘人员。招聘队伍是代表公司形象的一面旗帜,他们直接宣传了企业的形象,决定招聘质量,他们决定着公司里是否能拥有合适的人才。招聘人员需要无私而有眼光,也需要对本公司很熟悉,言行举止要能代表公司的文化。当然,若想拥有高素质的招聘队伍,企业需要对招聘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文化、面试的技巧、各岗位的要求及变化、招聘部门的作用和职责,招聘的渠道、招聘的流程,心理学知识等。

4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招聘渠道。在招聘信息时, 企业需要考虑对不同的职位采取不同的渠道, 如高级管理人才的招聘可以通过有国际声誉的人才顾问公司(猎头公司), 而且可以请几家猎头公司分头推荐, 从中进行认真的筛选, 可以在本地物色,也可以跨国招聘; 中级管理人才的招聘可以通过网上招聘、对外服务公司的推荐、公司内部推荐、在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等手段; 而技术开发、经营销售、市场分析、财务操作等专业人才的招聘可以面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 采用校园招聘的方式; 辅助人员的招聘可以选择网上招聘或参加人才市场的招聘会。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能否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形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着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茁壮成长。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员工招聘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这一工作,采取种种措施来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本身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求可以促进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加陆、范军、杨青云.中小企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

2、顾颍、马晓强.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2

一、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研究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招聘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网络、报刊、招聘会,等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也许并没有固定的用人计划,员工招聘往往都是随机进行的,在某个时期缺乏某个职位的员工,才进行招聘。所以很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每一次招聘。甚至一些人事主管根本就不懂得招聘。其实招聘工作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也是至关重要,因为能否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合适的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否则中小企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将很难生存下去。

二、中小型企业人才招聘发展现状分析

1.缺乏计划性。企业每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中应明确指出。中小企业人员的配置缺乏计划性表现在没有与企业的短、长期目标相结合,只关注眼前的人员需求,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变化与发展没有预见,造成雇佣上的失误,形成资源和成本上的浪费。2.面试过程不合理。对于中小企业的面试而言,一般经过初次面试和复试两道程序,即人力资源部负责初次面试,用人部门进行复试,而复试的结果决定着录用人选。通常,在面试问题的设置上,面试考官基本没有仔细考量过,喜欢随机发问,至于问题的目的和考察求职者哪一方面素质,考官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面试过程中,面试考官往往根据“第一印象”的偏好做出判断,印象好的多问些,相反则草草结束面试。3.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人员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他们而言,招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的陆续出现致使应往届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不少中小企业错误认为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容易,反映在招聘工作中,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结果往往导致招聘工作以失败告终。4.招聘渠道相对单一。人才招聘的渠道有很多种:现场招聘会、劳动力市场、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平面广告招聘、内部选拔、熟人推荐等等,每种招聘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缺点以及人才储备的倾向性。例如,技术工人和一般办事人员可以到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校园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高级专业人才则可委托猎头公司进行物色。据调查,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多采用参加现场招聘会、到劳动力市场招聘、熟人推荐等传统的招聘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招聘渠道,无形中减少了人才选择的范围,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小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招聘存在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在企业招聘工作中之所以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因为招聘中的信息有两类:一类为公共信息,即应聘方和招聘方都知道的信息;另一类为私人信息,即应聘者自己知道而招聘方不了解的信息。如个人品德、实际能力、求职动机、性格爱好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招聘市场上,应聘者掌握着私人信息,而招聘方只能根据公共信息来进行判断,故应聘方处于信息的强势而招聘方处于信息的弱势。2.招聘前期准备工作不足。(1)无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当前我国企业在招聘时,并没有系统性的人才需求计划作为前提,只是凭借当前的人员需求,盲目地开展工作。企业因为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在招聘的过程中出现模糊的人才需求。(2)缺乏详细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说明书。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中没有明确的工作分析报告,对岗位性质的调查和说明是空缺,招聘人员不能更好地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些企业的职位说明书每年都一样。他们的人事管理人员常常利用过去的职位说明书来协助招聘工作并以此提出对招聘人才的要求,这样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绝企业所需要的人才。3.招聘实施过程不合理 。

四、中小型企业招聘问题实施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负责为其优化配备所需的人力。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到组织中去。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区别开来.强调以人为本.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激发人的潜能,达到企业和人的双赢。2.正确认识做好招聘工作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招聘通常被界定为组织以发展和吸引潜在雇员为主要目的而采取的所有行动的总称。是人才引进机制.是人力资源工作流程的开端部分。招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招聘是实现人力资源充足供给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员甄选之问的桥梁,是组织形象的丁程,是招聘最终将人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首先是完善与招聘工作密切相关的前期工作——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详细的职务说明书和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并及时给予更新。其次是建立企业的人才库。通过建立人才库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企业招聘的时间,节约招聘的费用,规范整个企业的招聘工作。第三是做好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员工感觉到长期工作后技能老化,职业发展出现瓶颈,最终不得不离开企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势必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因此企业有必要对重要员工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加强其技能培训,使其与企业共同发展。4.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招聘队伍是企业的一面广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同时其个性特点、个人修养、能力层次往往影响到优秀人员应聘该企业的决心,决定着招聘质量。招聘人员需要诚恳、热情、友好而富有同情心,同时需要对本企业很熟悉,言行举止要能代表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在安排招聘工作时,应针对应聘人员的心理特点,通盘考虑招聘工作人员的个性特点、个人修养、知识能力结构和年龄层次,使其合理搭配,形成理想的层次分布,全面提高人事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对应聘人员的吸引力。5.合理安排面试,防止偏见。其实,面试也是一门艺术,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今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安排面试,防止面试出现主观偏见。一般而言,面试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评估应试者干好工作的能力、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评估应聘者是否实事求是;预先介绍工作情况,做诚实的企业形象宣传,完成对应试者的剖析。在评价应聘者时,可以采取公用测试、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等方法。同时面试完后,让应聘者等待结果。此间一定要搞好面试者的招待工作,不可冷淡求职者,借此机会继续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与求职者进行感情沟通和交流,以树立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嘉星.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08).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3

一、引言

网络招聘(Internet Recruiting, Web-based Recruiting),又叫电子招聘(E-Recruiting)或在线招聘(Online Recruiting),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招聘活动,包括职位信息、收集整理简历、在线面试与在线测评等招聘程序。网络招聘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人才招聘的主要方式,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8%使用网络招聘员工。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招聘方式,网络招聘在我国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企业招聘、个人求职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网络招聘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广泛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网络招聘行业研究、网络招聘的模式和特点研究及网络招聘的技术研究三方面总结出目前我国网络招聘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网络招聘行业研究

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网络招聘的行业发展状况,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 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状况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对我国网络招聘发展的宏观环境、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产业竞争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我国网络招聘产业发展迅速,并具有巨大潜力。如有学者统计,在我国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行网络招聘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998年为29%,1999年为60%,2000年为79%,2006年已达到90%。

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内著名咨询公司艾瑞咨询公司,艾瑞咨询公司几年来一直关注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状况,其《2007-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企业平均只有8%通过网络招聘,而2005年调查显示过半数以上的高科技企业选择网络招聘方式招聘人才,至2007年调查显示企业采用过和最常采用的招聘方式中,网络招聘超过人才交流会、报纸等传统招聘方式位居首位,分别占34.7%和72.6%。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于2008年历时1个月对30余家垂直网络招聘类网站和超过2000名个人求职者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国网络招聘市场的规模增长迅速(如图所示),其中,行业和地方网站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态势。行业网站,也叫垂直招聘网站从行业的角度对网络招聘市场进行细分,网站上企业种类相对集中,方便了求职者的选择,节约了求职者的时间,可以细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受到欢迎。适合专业性强、门槛高的行业,如建筑、医药等。

2. 网络招聘的问题及措施

对网络招聘的问题的研究结论也较为接近,普遍认为其在我国发展历程短,目前面临包括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如武涛(2009)指出我国网络招聘存在信息真实度低、应用范围狭窄、基础环境薄弱、技术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处理难度大、成功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技术创新和开辟多元化服务的建议。李豫川(2009)在解析网络招聘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网络招聘的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大技术革新、加强网络招聘立法、建立相关管理机构、采取收费形式促进我国网络招聘的发展。

3. 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

近两年,随着网络招聘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有学者开始关注网络招聘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如郭素坤、王贵忱(2009)认为互联网发展给网络招聘带来了新机遇,我国的网络招聘产业已由门户时代迈向服务时代,指出招聘网站应该进行两方面战略创新:第一,定位提升到人力资源服务商的高度,以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第二,从追求规模到注重整合,从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入手。宋晴晴、胡正华(2009)针对招聘网站在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将个性化推荐系统引入网络招聘领域,并设计了一个基于本体的分别面向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双向个性化推荐框架。

三、我国网络招聘的特点和模式研究

1. 网络招聘的特点

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对网络招聘优劣势的研究中,其结论也较为接近,学术界普遍认为网络招聘可以扩大招聘范围,拓展求职者的来源;节省经费,成本低;简化招聘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具有快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优点。但是网络招聘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真实度较低;网络普及率不够,应聘人员受限制;信息量大,处理信息难度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招聘网站的制度和机构。

2. 网络招聘的模式

在对网络招聘的模式研究中,很多学者对招聘的程序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萧仲伟(2001)认为网络招聘所涉及的层面应该包括职缺汇总/、求职者应征工作、收取电子简历并有目的地建立公司专属人才库、面试流程安排、面试执行、录取通知、人员到职、招募资料分析等。周斌(2002)认为网络化招聘包括吸引人才、分析人才、联系人才以及最好达成协议几个基本环节,并指出主要通过网上信息、网上人才测评与分类、E-mail或在线联系、人才招聘管理软件处理相关事宜等部分完成。张宝(2005)认为网络招聘可以分为寻找求职者、约见应聘者、录用应聘者三个阶段。陈欣(2005)指出通过网络信息应该按照人员招聘需求计划来确定,通过电子表单填写,做到信息的规划性和数据的标准化;收集求职申请与个人简历一般采用电子邮件与在线填写简历两种方式进行;并且主张在应聘者受理阶段加入背景核实过程,附带在线性向水平测试,系统设置初步筛选的标准和参数,甚至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关键字筛选,以这些措施提高网络招聘的效率和效果。

另外,还有学者从求职者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招聘的模式。如梁盛(2008)在面向包括长春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市广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发放的140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求职者选择网站的5个主要因素包括网络熟悉度、期望的工作类型、网络搜索技术、应聘者网申实践、网页内容和招聘实践。

四、我国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研究

在对我国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情况的研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应用的技术开发问题和应用的制度管理问题两方面。

1. 网络招聘应用的技术

熊军(2006)在研究网络招聘技术关键时指出:技术上的革新和创造可以给网络招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宽带网技术、网络招聘管理软件的开发技术等,可以解决网速问题、电子筛选问题、信息处理问题等。魏昭康(2008)采用web应用框架-Struts,整合一些其他先进的Web技术,解决了校园网络招聘系统开发中的众多问题。段国云(2009)从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网络招聘系统可应用的B/S/S(Browser/Server/Server)三层应用模型及其详细的设计方案,认为其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2. 网络招聘应用的管理

苏列英(2003)分析了我国企业运用网络招聘的条件—网络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网络招聘的认同等,指出企业运用网络招聘的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网站的规范问题、网络安全、企业信息化水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建设配套措施的对策。周可(2009)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应用网络招聘时存在缺乏网络化系统、资金限制、难以招聘到具有技术但不了解网络招聘的人才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利用网络资源细分求职市场的建议

五、总结

从目前我国在网络招聘方面的研究来看,主要还是以规范研究为主。最初集中于网络招聘的发展和优缺点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招聘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很大,但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方面共同协调改善。最近几年的研究开始更加深入,范围也更加广泛,涉及网络招聘的发展趋势、网络招聘的技术应用、网络招聘的模式以及企业对网络招聘的应用等具体领域,但仍然缺乏企业应用的实证研究,缺乏网络招聘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影响等研究,今后可以在更多具体应用方面加以研究,进一步促进网络招聘在我国企业招聘和求职者应聘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军,网络招聘的应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P153-155.

[2] 艾瑞咨询公司,《2007-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研究报告》.

[3] 艾瑞咨询,中国市场首次垂直网络招聘服务研究圆满完成,市场研究,2008.6,P63.

[4] 周可,论中小企业网络招聘有效化,今日南国,2009.6,P24-25.

[5] 李豫川,探析网络招聘现状,法制与社会,2009.5(下),P243.

[6] 郭素坤、王贵忱,Internet网络招聘的研究,理论界,2009.5,P235-236.

[7] 宋晴晴、胡正华,网络招聘中基于本体的双向个性化推荐框架,情报探索,2009.1,P81-84.

[8] 梁盛,网络招聘行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P18-20.

[9] 武涛,垂直细分是方向—浅析网络招聘的现状与未来,信息系统工程,2009.4,P50-51.

[10] 段国云,基于B/S/S的网络招聘系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P112-114.

[11] 张小名,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网络化,武汉大学学报,2002,42(2):31~33.

[12] 田兆福,网络招聘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商业研究,2004,293:175~177.

[13] 牛慧敏,人才在全国漫游将成现实,人才观察,2005.6:46~47.

[14] 董玉红,试论网络招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3卷第2期,2006年6月p18-19.

[15] 吴耘,中国主要招聘网站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产业研究2007年4月.

[16] 熊军,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市场现代化2006(459):179.

[17] 张宝,电子招聘现状的分析.人才开发.2005(7):23-24.

[18] 陈欣,企业网络招聘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市场现代化.2005,73.

[19] 魏昭康,基于数据集成的校园招聘系统的web实现,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5月.

[20] 钱亮,大学生就业网上行,镇江高专学报,2008.1,P39-41.

[21] 苏列英,企业运用网络招聘人才的策略的探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第12卷第3期,P32-35.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4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获取渠道管理的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各项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人才队伍的影响但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获取渠道狭窄且供给不足、流动性大,导致每年大面积企业退出市场。人才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才获取渠道,稳定人才队伍,已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团队从人才获取渠道着手,对当前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人才构成状况和现有人才获取渠道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希望有利于拓宽人才获取渠道,提高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线调研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管理者。线下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4月-2016年5月抽取衡阳市的办公大楼以及经济开发区内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特定群体,以在线问卷调研与线下问卷调研的方式,同时,我们随机抽取部分企业进行访谈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问卷进行匿名填写,由研究小组成员当场核对并回收,发现漏项及时让被调查者当场进行补充。

3.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研究小组在问卷中基于被调查的背景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同时,我们和2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访谈。有关问卷调查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成立年限3年以下的93家,3年以上41家;员工人数40人以下的90家,40人以上有34家。

1.招聘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根据深度访谈发现,这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根据本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人员增补计划后,对所需招聘的员工必须具备技能、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要求不是很具体,比较笼统。只有10家左右的企业对所需招聘岗位的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招聘的准备阶段,很少有公司会制定一整套非常清晰且完整的招聘计划,当然,这可能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组织结构的设置有关,在这2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中,有16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有4家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同时归于行政部。企业的招聘人员都缺少必要的有关如何招聘的培训,招聘很不专业。

2.人才获取渠道、甄选方法单一

从我们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现有人才的获取渠道以网络招聘和熟人推荐为主,会使用网络招聘或者是熟人推荐的企业分别有92家和68家。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的企业也表示他们现在用的最多的人才获取方式是网络招聘。这样的人才获取渠道显得比较单一,我们在问其原因时得到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招聘成本低且消息比较迅速且成本较低。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员甄选方面采取的方法基本上以面试为主,有的还会辅之以笔试。事实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素质不能完全从面试中反映出来,所以通过这种形式企业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3.人才获取渠道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们对衡阳市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招聘渠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有87家企业选择了人才与岗位匹配程度不够,有95家企业选择了招聘到的人才易流失,这两个是最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招聘成本过高,招聘目标不明确也是现在企业在人才获取中所面临的问题。

(1)招聘到的人才的流失率较高。网络招聘是他们惯用的人才获取的方式,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到的人才的流失率很高。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些员工甚至连试用期都还没结束就打包走人,还有一些员工在企业经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技能后,也会选择跳槽,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2)人才与岗位匹配程度不够。在招聘工作结束之后,企业需要通过多种培训来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的胜任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另外,招聘到的部分员工与现有团队的合作程度、与企业文化的融入程度不太高,与企业的价值观有所偏离。

四、讨论及提出建议

1.人才获取渠道的多样化

其实,内部提升还是熟人推荐等每种人才获取的渠道都存在着利与弊,哪一种渠道能科学高效地完成人才获取的要求呢?很显然,单一的人才获取渠道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招聘之前,招聘的工作人员要多次进行衡量和比较,对于所需招聘的职位,进行不同人才获取渠道的优化组合,以获取招聘效益的最大化。

2.合理使用人才获取的渠道

对于企业人才的获取渠道,选择的原则是既可以达到招聘的要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符合条件的人才。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针对其特点,应选择差异化的人才获取渠道。例如,对于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技术型的人才的获取,可以考虑内部提升和猎头公司的获取形式。而对于一般的办公人员如财务人员、人事专员等,可以通过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会等形式进行人才获取。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也可通过校园招聘或者就业交流会的形式网罗人才。

3.丰富人员甄选的方式

长期以来,从简历的筛选到面试笔试,这些是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人员甄选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应聘人员的心理、胜任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等。这些企业可以加入一些比较新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例如:案例面试、背景调查、小组讨论、模拟测验、心理测试等。

4.科技型小微企业自我魅力的提升

如何增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吸引力进而留住人才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第一,提供比平均水平稍高的薪酬,提供合适的福利待遇,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留住人才。第二,建立一套完备的雇佣机制和培训体系。除了薪酬因素以外,有的员工也注重学习的机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第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感染人,留住人。尊重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施展才能的舞台。

五、调研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人才获取渠道单一,人才流动性大,致衡阳市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少,专利少等问题。因此除了解决资金等问题外,还要大力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才意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获取更多人才,提高人才获取的质量和水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1.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是自编问卷,不够稳定。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样本较少,且方法学质量较差,采取随机调查方法,不能完整阐述被调查者的基本内容,无法确定其是否真正满足调查需要。

2.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数据只采用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缺乏多样化统计分析。

3.研究小组成员调研能力及学术能力有限,使得调研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李森森.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陈传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柳州:广西工学院,2011.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招聘;风险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招聘决策失误,未完成招聘或者招入了非理想的员工,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分支。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研究及预测,辨识风险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并降低危害的影响力,是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规避招聘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从甄选到录用需要消耗大量财力、人力及时间,因此对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及其防范应足够重视,从而为后续的绩效、薪酬、培训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如果招聘环节出现问题,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企业发展,并衍生系列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概述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最早发端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力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成为了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20世纪70年代早期,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行为和心理层面,透过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观察来探讨其对生产力发展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等。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趋于成熟,并得到实践与拓展,被许多企业认同和接受,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被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职能模块之一。企业希望通过招聘会、网络媒体、猎头等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更新企业血液,提高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但招聘所致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20世纪末,科斯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因素分为三种情形,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非理性始终存在于具体的活动中;二是人由于目光短浅,无法胸怀大局,会忽视整个企业的发展;三是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为决策制造了麻烦。2009年,罗宾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预测的,比如说企业招聘时发生的招聘渠道及招聘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类是能够部分预测的,如薪资分配矛盾带来的问题;第三类是完全不可测的,举例来说,因天灾人祸引起的突发性风险。

2.企业招聘风险。

关于企业招聘风险的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就首先提出人力资本在投资方面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鲍里斯•格鲁斯伯格通过深入研究24家银行,与86位分析师和他们的主管进行了160小时的面谈后得出以下结论:为降低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提高人力资源获取的效率,企业应当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并最大程度通过内部的人员调动及分配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从外部招聘人员,这样能够充分盘活人力资源,使得其得到有效利用;也有从背景调查角度研究管理招聘风险的相关方式,MarkHinton认为在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应聘人员过去的工作经历以及教育背景、个人道德品质等的了解,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评估。GeoffCook强调合约的签订对被招聘人员的约束作用,且需重视招聘前的人物背景调查和员工上岗后的工作绩效反馈。学者KathleenDoheny认为:“在控制招聘风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各种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招聘所带来的风险。”前人的理论研究已比较全面,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招聘风险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研究

1.招聘者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

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是指由于招聘者的主观偏误和评测方法及手段不当而导致的人才选取出现偏差。在招聘过程中,传统的面试管理者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询问,简单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征、是否容易管理以及与企业短期计划的契合程度来判别人才,对应聘者的长期工作能力考察并不充分。且招聘者由于主观上的评测误区,对于那些经历过多次招聘,有着娴熟面试技巧,但工作及实践能力低下的应聘者往往无法有效判别其真伪,因此降低了评测的准确率。人才甄别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招聘者的要求很高,企业必须首先挑选出优秀的招聘者才有可能甄选到真正的人才。

2.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

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首先体现在招募人员时费用开支巨大,美国企业在一名雇员身上花费的招聘费用高达五万美元。假如能够选拔到适合的人才,人才会为企业带来超过成本投入的收益,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企业获得的回报会随着人才增值越来越大。但招聘到不合适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会使得招聘成本难以回收,更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必须控制员工招聘成本,做好人才价值分析,提升企业招聘活动的成本收益率。

3.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

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是指招聘过程中由于不当的渠道选择而产生的风险。不同的渠道存在不同的风险,现阶段企业面临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互联网招聘,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是互联网鱼龙混杂,其信息有可能具有欺骗性,传统的招聘由于面试和测评等环节,提高了招聘的信度和效度,但同样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招聘渠道必须要多种方式并存,线上线下并行,以减少风险。

4.招聘的法律风险。

招聘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员工和企业在知情权缺失的情况下建立劳动关系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一旦招聘过程中出现争议,就会有产生法律风险。首先在处理争议时,双方都会耗费时间成本,而如果频繁发生劳动争议,会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将妨碍企业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秩序。假如出现员工在本企业工作中损害原单位的利益等问题,同样会给本企业带来法律纠纷。此外,薪资问题、员工试用期限的确定、违约赔偿金、竞业禁止等问题也容易引起法律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人员招聘中法律风险的防范。

三、管理招聘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前文对招聘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包括招聘者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招聘的法律风险等,对各种招聘风险的控制及其规避非常复杂,只有预先制定详实的防范对策才能奏效,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1.降低招聘成本。

招聘成本是影响招聘回报率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人才招聘成本及其他关联环节付出的成本。企业必须重视招聘成本管控,并尽量降低招聘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包括招聘的直接开销和间接开销,包含信息、广告费用和招聘人员的差旅费等。无形成本指招聘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和职位空缺成本等。企业在规避招聘风险时,应牢记管控招聘成本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

2.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规避招聘风险是为了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假如规避风险的过程中出现其他风险,而且其危害性超过了之前规避的风险,那么风险规避是失败的。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是规避招聘风险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在进行风险规避时要权衡风险间的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势,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预测。当然这不仅仅需要对既有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还要对规避既有风险措施所产生的后续影响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互联网+”时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风险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加速了传播速度,扩大了波及面,要警惕细节因素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管理

1.建立规范的招聘制度。

在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的类别和层次,建立基于岗位素质模型和胜任力的用工标准,按照“人岗匹配”原则,选择潜在收益最大的员工。通过建立规范的招聘制度,科学地确定招聘申请、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程序,合理选择心理测评、公文筐、无领导小组面试、评价中心等技术手段,可以使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动机以及与岗位要求的契合程度,进而提高招聘的质量和员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招聘人员的主观臆断,降低招聘失败的风险。因此,规范的招聘制度对规避招聘风险很有意义。

2.减少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招聘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应聘者具有信息优势,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产生造假行为,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因此,无论是招聘者对应聘者信息获取量的大小,还是应聘者对招聘企业信息掌握的多寡,都需要有一定的对称性;一旦信息严重失衡,招聘环节经常会出现问题,使得招聘效率降低,风险被扩大化。如何运用科学的招聘及测评方法,减少信息失衡是招聘风险规避环节必须注意的问题。

3.优化招聘安排。

企业招聘工作安排对招聘风险的规避也有直接影响。企业在招聘时需要对人才的任职资格进行筛选,通过细化筛选条件,提高招聘效率,选取最适合的人才。另外,企业在职位公告中可以设置一些让求职者进行自我筛选的条件,以便求职者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试,这既能提高企业招聘效率也能提升应聘者求职成功的几率。招聘时要做好信息,应根据招聘岗位目标群体的特点合理选择网站、报纸、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和熟人推荐等信息渠道,有效地向目标求职者传递信息,提高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

4.熟知和使用法律。

要熟知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及当前企业所在地方的相关法规,避免因招聘人员自身的问题而引起的劳动纠纷。企业要提高法律风险意识,提升运用法律手段的水平。企业招聘人员应规范招聘运作的各项流程,在最终签订合同前需要详细了解被招聘者之前的雇佣关系和相关背景。同时,要善于使用法律规避招聘中的相关风险,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

人才招聘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会有大量的成本投入,其效果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工作和企业发展产生持续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一些主客观因素,招聘风险客观存在,使招聘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较大的环节,提升招聘质量和合理规避招聘风险成为招聘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强化招聘风险意识,规范招聘管理制度程序,采取科学的人才甄选手段,精通相关法律政策等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招聘风险,提高招聘的成本收益,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6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最早发端于欧美,20世纪60 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力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成为了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20世纪70年代早期,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组织行为和心理层面,透过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观察来探讨其对生产力发展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等。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趋于成熟,并得到实践与拓展,被许多企业认同和接受,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被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职能模块之一。企业希望通过招聘会、网络媒体、猎头等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更新企业血液,提高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但招聘所致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20世纪末,科斯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因素分为三种情形,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非理性始终存在于具体的活动中;二是人由于目光短浅,无法胸怀大局,会忽视整个企业的发展;三是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为决策制造了麻烦。2009年,罗宾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预测的,比如说企业招聘时发生的招聘渠道及招聘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类是能够部分预测的,如薪资分配矛盾带来的问题;第三类是完全不可测的,举例来说,因天灾人祸引起的突发性风险。

2.企业招聘风险。关于企业招聘风险的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就首先提出人力资本在投资方面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鲍里斯?格鲁斯伯格通过深入研究24家银行,与86位分析师和他们的主管进行了160小时的面谈后得出以下结论:为降低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提高人力资源获取的效率,企业应当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并最大程度通过内部的人员调动及分配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从外部招聘人员,这样能够充分盘活人力资源,使得其得到有效利用;也有从背景调查角度研究管理招聘风险的相关方式,Mark Hinton 认为在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应聘人员过去的工作经历以及教育背景、个人道德品质等的了解,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评估。Geoff Cook强调合约的签订对被招聘人员的约束作用,且需重视招聘前的人物背景调查和员工上岗后的工作绩效反馈。学者Kathleen Doheny认为:“在控制招聘风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各种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招聘所带来的风险。”前人的理论研究已比较全面,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招聘风险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研究

1.招聘者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是指由于招聘者的主观偏误和评测方法及手段不当而导致的人才选取出现偏差。在招聘过程中,传统的面试管理者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询问,简单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征、是否容易管理以及与企业短期计划的契合程度来判别人才,对应聘者的长期工作能力考察并不充分。且招聘者由于主观上的评测误区,对于那些经历过多次招聘,有着娴熟面试技巧,但工作及实践能力低下的应聘者往往无法有效判别其真伪,因此降低了评测的准确率。人才甄别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招聘者的要求很高,企业必须首先挑选出优秀的招聘者才有可能甄选到真正的人才。

2.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首先体现在招募人员时费用开支巨大,美国企业在一名雇员身上花费的招聘费用高达五万美元。假如能够选拔到适合的人才,人才会为企业带来超过成本投入的收益,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企业获得的回报会随着人才增值越来越大。但招聘到不合适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会使得招聘成本难以回收,更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必须控制员工招聘成本,做好人才价值分析,提升企业招聘活动的成本收益率。

3.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是指招聘过程中由于不当的渠道选择而产生的风险。不同的渠道存在不同的风险,现阶段企业面临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互联网招聘,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是互联网鱼龙混杂,其信息有可能具有欺骗性,传统的招聘由于面试和测评等环节,提高了招聘的信度和效度,但同样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招聘渠道必须要多种方式并存,线上线下并行,以减少风险。

4.招聘的法律风险。招聘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员工和企业在知情权缺失的情况下建立劳动关系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一旦招聘过程中出现争议,就会有产生法律风险。首先在处理争议时,双方都会耗费时间成本,而如果频繁发生劳动争议,会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将妨碍企业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秩序。假如出现员工在本企业工作中损害原单位的利益等问题,同样会给本企业带来法律纠纷。此外,薪资问题、员工试用期限的确定、违约赔偿金、竞业禁止等问题也容易引起法律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人员招聘中法律风险的防范。

三、管理招聘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前文对招聘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包括招聘者评测判别人才的风险、招聘成本回报的风险、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招聘的法律风险等,对各种招聘风险的控制及其规避非常复杂,只有预先制定详实的防范对策才能奏效,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1.降低招聘成本。招聘成本是影响招聘回报率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人才招聘成本及其他关联环节付出的成本。企业必须重视招聘成本管控,并尽量降低招聘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包括招聘的直接开销和间接开销,包含信息、广告费用和招聘人员的差旅费等。无形成本指招聘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和职位空缺成本等。企业在规避招聘风险时,应牢记管控招聘成本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

2.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招聘风险是为了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假如规避风险的过程中出现其他风险,而且其危害性超过了之前规避的风险,那么风险规避是失败的。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是规避招聘风险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在进行风险规避时要权衡风险间的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势,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预测。当然这不仅仅需要对既有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还要对规避既有风险措施所产生的后续影响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互联网+”时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风险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加速了传播速度,扩大了波及面,要警惕细节因素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管理

1.建立规范的招聘制度。在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的类别和层次,建立基于岗位素质模型和胜任力的用工标准,按照“人岗匹配”原则,选择潜在收益最大的员工。通过建立规范的招聘制度,科学地确定招聘申请、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程序,合理选择心理测评、公文筐、无领导小组面试、评价中心等技术手段,可以使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动机以及与岗位要求的契合程度,进而提高招聘的质量和员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招聘人员的主观臆断,降低招聘失败的风险。因此,规范的招聘制度对规避招聘风险很有意义。

2.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招聘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应聘者具有信息优势,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产生造假行为,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因此,无论是招聘者对应聘者信息获取量的大小,还是应聘者对招聘企业信息掌握的多寡,都需要有一定的对称性;一旦信息严重失衡,招聘环节经常会出现问题,使得招聘效率降低,风险被扩大化。如何运用科学的招聘及测评方法,减少信息失衡是招聘风险规避环节必须注意的问题。

3.优化招聘安排。企业招聘工作安排对招聘风险的规避也有直接影响。企业在招聘时需要对人才的任职资格进行筛选,通过细化筛选条件,提高招聘效率,选取最适合的人才。另外,企业在职位公告中可以设置一些让求职者进行自我筛选的条件,以便求职者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试,这既能提高企业招聘效率也能提升应聘者求职成功的几率。招聘时要做好信息,应根据招聘岗位目标群体的特点合理选择网站、报纸、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和熟人推荐等信息渠道,有效地向目标求职者传递信息,提高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7

作者简介:高斯(1981-),男,湖北宜昌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经济师。(广东 广州 510725)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06-03

一、战略性招聘的理论发展研究

企业招聘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并录用适当的人才,以填补企业内部职位的空缺,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获得满足,企业的各项工作维持稳定性和延续性。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因此,并非企业想要招聘到什么样的人才就能招聘到什么样的人才,并非企业招聘到的人才就一定能够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招聘工作现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相关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战略性人才招聘作为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重视,如何招聘和留住战略性人才也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战略性招聘是与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相对应的招聘工作,是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带有前瞻性的人才招聘活动。战略性招聘的实质是通过对企业文化和长期战略的研究,识别出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所需人才的特征,然后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设计出能够识别、吸引企业所需战略人才的流程和方法,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来,随着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普及,战略性招聘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姚凤霞(2005)提出,战略性招聘要注重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在招聘实践中要注重求职者与组织的匹配,强调招聘过程不仅要关注求职者的技能还要考察求职者的价值观,适应性培训是战略性招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刘大卫(2006)认为,战略性招聘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制定符合本企业战略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实施有效决策的过程,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起点。[2]除了在理论层面对战略性招聘进行阐述之外,不少学者也对成功实施战略性招聘的大企业集团进行了实证研究。房振宇(2008)对华为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招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华为在战略性招聘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在于招聘工作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招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心人才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和岗位空缺部门共同参与招聘过程,人才信息储备上占得先机。[3]王玉兰(2009)对丰田公司的招聘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性招聘应具备长期视角,进行供需分析的预期,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具体到招聘实践中,招聘应该以企业的长期战略为指导,求职者工作潜力的重要性远胜于岗位技能、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招聘要有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关注点从短期转移至长期。[4]陶泽华(2009)对战略性招聘研究有关的热点领域进行了总结,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前移是战略性招聘的一个特征,企业花费成本进行战略性招聘工作,实质上有助于降低事后的培训与开发成本、招聘失败成本、岗位长期空缺的潜在成本。[5]此外,目前在业界越来越流行的招聘业务外包也可以作为企业战略性招聘的一部分,电子信息技术在招聘和人才信息管理上的广泛应用对战略性招聘的构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迄今为止,电力建设企业的战略性招聘研究还较少见诸于各类文献,电力建设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对电力建设企业战略性招聘工作的研究有助于丰富现有的招聘理论。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原名为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下文中简称“G公司”)是广东省著名的大型高水平电力施工企业,原来隶属于广东省电力工业局,2002年“厂网分开”时划归至广东电网公司,2011年实施主辅分离后,现在隶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主辅分离后公司步入了更快的发展轨道,然而公司原有的人才招聘措施却存在诸多不足,现已成为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阻碍。为了更准确地招聘到适用于公司长期战略的高层次人才,留住并激励高水平员工,公司面临着调整招聘措施、实施战略性招聘的艰巨任务。

二、G公司招聘工作的现状

大多数电力建设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在相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指导下,这些电力建设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相似程度非常高。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G公司作为国有电力建设企业中具备代表性特征的一员,在企业人才招聘政策和激励措施方面具有典型性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以G公司为对象对电力建设企业人才招聘和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G公司人才招聘工作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招聘政策体系的延续性不强

众多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如丰田)人才招聘体系构建良好,悠久的历史使这些大型企业人才招聘政策合理适用,为优秀人才的加盟提供了支持,这些企业集团的人才招聘体系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在之前招聘工作中发现的招聘体系的不足,在第二年的招聘中便得到了及时的纠正,而一些合理的适用于本企业的招聘政策则继续留用,为将来的招聘工作提供支持。G公司虽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中型企业,但却迟迟未能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招聘体系,招聘政策多变,一些招聘规定的延续性差,招聘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迟迟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正。一个没有稳定招聘政策和措施的企业,招聘工作往往效率也比较低,这种效率低的另一种表现为:前后两届招聘进入企业的员工差异大,在日常工作中配合程度也往往较低。招聘政策体系延续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G公司主管部门的变化,无论是“厂网分开”还是“主辅分离”均涉及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变化,加入到另一个体系后又重新开始按另一个体系的要求进行招聘工作。所以,招聘政策缺乏延续性。

2.招聘工作缺乏战略性

G公司虽然像国内外许多大公司一样,根据公司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未来的人类资源需求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并在指定的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中将其考虑进来。但是G公司的员工需求和缺口的预测一般是在传统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仅仅试图填补未来可能出现的岗位空缺,并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期,因此,在公司的招聘计划中,中低水平技能和技术资格的员工需求仍然占绝大部分,公司一般按照这种人员需求计划进行招聘工作,等到公司发展到未来的某个阶段时,发现招聘的这一系列员工素质不足以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需求,在不能解雇的约束下,公司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甚至支付部分员工脱产到高校学习的所有费用,这不仅拖延了企业的发展,还增加了企业的培训费用。因此,这种缺乏战略高度的招聘工作虽然事前和事中成本很低,但是事后的成本却非常的高昂。

3.缺乏与外部机构的全面合作

在2011年之前,G公司基本没有与外部机构开展合作实施招聘工作,一般只是借助外部机构提供的服务平台,公司的招聘信息,宣传公司形象等等,而整个招聘工作则是由公司独立进行。即使是2011年与中华英才网开展了合作,实施了校园招聘工作,但是这类合作也往往是不充分的。虽然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年轻的有一定学历背景的员工是公司招聘的重点,但是这类员工的获取并不仅仅只有高校毕业生一个来源渠道,一些刚毕业1~2年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员工也是公司发展战略中急需的人才,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比起未经过任何社会锻炼的在校学生更能适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外部机构(如中华英才网)拥有众多求职者的资料(曾在中华英才网注册,并且留有详细的私人信息),这些已经毕业1~2年的求职者或许不太适应原来的岗位,或许因郁郁不得志而试图寻找新工作,G公司可以通过与外部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对这些员工的简历进行筛选分析,寻找出适合本企业的人。这种招聘年轻人才的方式比起雇佣猎头公司进行中介服务成本低了许多,而招聘效果和招聘的成功率却高出许多。

三、G公司战略性招聘体系的优化设计及措施

鉴于G公司在招聘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我们提出建立战略性招聘体系,通过对战略性招聘工作的优化设计,克服现有招聘工作的不足之处。对G公司战略性人才招聘工作进行优化设计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必须保证新的战略性人才招聘工作符合电力建设企业的特点,即公司招聘的是符合电力建设企业标准的员工,招聘过程节约而有效。G公司战略性招聘优化设计总体构想如图1所示。

为了实施战略性人才的引进,G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付出努力:一是扩大目标群,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潜在员工加入到向本公司申请职位的队伍中来。二是在招聘流程之中,G公司要加强控制,优秀员工的筛选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合适的手段分辨出符合本企业特征的优秀员工,并且以节约、高效的方式完成招聘工作是招聘流程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招聘工作的完结并不是在招聘到了新员工之后就结束了,战略性招聘还应该包含一个反馈机制,对已经进行的招聘工作进行评价,修正已经犯下的错误,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1.扩展招聘渠道、扩大目标群

公司招聘工作采取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员工推荐、猎头公司、校园招聘、人才市场招聘会等措施多管齐下,但要有所侧重。根据广东省电网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结合G公司发展战略要求,G公司从2011年开始加大面向全国校园招聘的宣传力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员工建议从中央或教育部直属的“211”、“985”工程高等院校引进。重点关注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等院校,如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江西等地区,通过引进高素质且具备较高稳定性的人才为公司搭建、培养储备人才队伍。校园招聘工作应充分发挥在本公司实习的在校生的作用,实习生作为校园招聘工作的宣传者和校园方小组负责人,在公司实施校园招聘的过程中,让他们作为向导和企业信息的宣传者,以及求职者内部信息的提供者,从而使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更为对称。

对于G公司急缺的岗位空缺,G公司应该考虑实际情况,让本公司有经验的老员工推荐求职者,公司应简化整个招聘流程,主要对求职者的实际业务能力进行考察,如果被推荐者符合要求,公司应该对推荐者给予奖励。G公司可以与猎头公司签署长期协议,向猎头公司提供公司中高层岗位缺口信息、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对潜在加入者特性的要求,让猎头公司作为公司高层次人才招聘工作的辅助机构,作为G公司填补高端战略人才空缺的补充。G公司应该充分与招聘网站(如中华英才网)开展深入而长期的战略合作,招聘网站拥有众多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他们在为本公司筛选和分辨潜在求职者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公司可以利用招聘网站这一中介机构,向符合本公司要求的求职者招聘信息,让招聘工作具有针对性。

2.控制招聘流程,严格筛选过程

对招聘过程的控制是招聘工作的一个重点,实践表明,因为招聘流程设计不够合理,控制程度弱,将导致招聘到不合适员工数量的大幅上升。招聘到不合适的员工将给公司带来巨额成本,如员工的培训费用增加,公司的离职率上升,公司的企业文化受到冲击,凝聚力下降,这些损失大多归咎于招聘流程缺乏控制。那么G公司应该采取何种招聘流程,让筛选过程更有针对性呢?本研究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措施:对于求职者表面层特性部分的考察,可以通过笔试进行,合理设计客观题和主观题,此外,还应包含心理测试题。考察业务素质的客观题和主观题一般占考试内容的70%,而对心理测试和对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考察占30%左右。在面试过程中,要逐步增加对求职者内部特性的考察,主要做法是设计考察求职者品格、意志品质、抗压性等各类内部特征的面试流程,更换面试的环境,仔细观察求职者表现的变化,以逐步剔除那些不太符合要求的求职者。

3.及时评价招聘工作、事后改进

及时评价招聘工作具有非凡的意义。一般招聘只包含简历收集阶段、简历筛选阶段、笔试甄选阶段、校园宣讲阶段、面试甄选阶段和录用阶段六个阶段,而一个完整的战略性招聘工作还应该包含战略招聘计划和对招聘工作的评价这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招聘工作的及时评价可作为本次招聘工作的结点,即通过对招聘工作进行评价,对本次招聘工作中犯下的错误(如不当招聘)进行及时的修正(如在试用期把不合适的新员工排除掉)。招聘评价也可以作为下一次招聘工作的起点,在新的战略招聘计划实施过程中,把上一次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好,避免招聘工作出现同样的错误。

四、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电力建设企业人才招聘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战略性人才招聘体系的建议。G公司作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的一员,是众多电力建设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人才招聘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然而,发现电力建设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不足仅为本研究的一个部分,解决这些普适性的问题才是本研究的重点。虽然电力建设企业在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和主营业务方面均存在高度的相似性,然而每一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特征,对于解决人才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之道不可以“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充分开展调研,向企业员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上策。

参考文献:

[1]姚凤霞.战略招聘的实施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5.

[2]刘大卫.浅析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招聘[J].人力资源开发,2006,(9):64-65.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8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88-02 1979年的冬天,受的巨大影响,使在中国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和继续,中国由此进入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每年的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且速度很快。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决策,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大大小小的企业开始在祖国兴起,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在中国能提供大量人才的地方主要就是全国各地的各类高校,现在很多企业每年都会在各大高校举办招聘会来吸纳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

一、校园招聘概述

(一)校园招聘的概念

所谓校园招聘,是指各种企业直接在应届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校园招聘的时间一般9月中旬就开始启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11月和次年的3―4月。

(二)校园招聘的特点

对学生而言,校园招聘会的针对性比较强,因为参加应聘的都是学生,在招聘准备方面只需要针对高校学生这一个团体;成功率高,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招聘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所以相比于那些在社会上工作有着丰富经验的团体来说,他们的要求会相对较少,易于满足:并且校园招聘易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直接交流沟通,便于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时效性好。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为企业打造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打造高素质的团体,在招聘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企业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合理的校园招聘还可以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在校园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招聘的观点不正确

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前没有正确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没有依据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和未来规划,也没有注意企业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招聘数量和性别搭配,只是一味地“跟风”,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也让企业因为一些过高的花销而造成企业的经济各方面的压力,对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参与招聘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的个人素质对整个招聘工作的影响是明显的。大部分学生在招聘会上是第一次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接触,对一个企业了解较少的情况下,招聘人员的素质在他们眼里就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大学生们往往会根据对招聘工作人员留下的印象,招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整个过程中的素质来评价和推断企业,进而来用自己的认识去评价一个企业的总体状况。有些招聘人员自身就对本企业的文化、管理、技术、岗位需求等方面不清楚,这样就不可能把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应聘者。甚至有些招聘人员会认为来参加招聘的都是有求于公司的,对待来应聘的人往往态度很差,对于来应聘的大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也都是很不耐烦的回答,这样的招聘人员不仅仅影响招聘工作的质量,而且对整个企业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利的。

(三)招聘单位的意图不明确

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业参加校园招聘,目的不是为了招聘人才而是为了某种目的。企业想借着招聘会为自己省去广告宣传费,吸引大学生这个极具潜力的消费群体。企业这么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和文化,但是长久以来也会让学生对这样的企业产生偏见,影响了企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形中在慢慢失去这样的潜力消费群。在这些企业中更为过分的是把大学生当廉价的劳动力使用,他们招聘应届大学生提前去工作但不签合同,只说进行试用,一旦试用期满,就找各种理由将大学生们辞退,由于本身并没有签订合同,所以学生们只能自认倒霉。

(四)企业招聘没有特定的标准和科学的手段

企业在招聘前应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标准。在招聘的过程当中,因为个人的主观性,那些负责招聘的人员对标准的理解不同,操作起来主观随意性比较强。也有很多招聘人员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取舍并不是根据岗位的需求和标准,而只是参考社会上所谓的招聘基本门槛,有的甚至仅仅凭着对应聘者个人好恶来选择,并不按照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招聘标准,这样就会使许多的优秀人才被自己的竞争对手给抢走了。长久这样,企业不合理的标准使大批人才流失,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危机。

(五)选聘人才方式不科学,招聘程序上不严谨和不完整

在一些招聘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只要是研究生我们都要”,这说明应聘人才的不科学性且方式过于简单。招聘人员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但是我们知道学历只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仅仅体现了应聘者的智商,在当今社会里,情商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因素,如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另外,校园招聘并不仅仅是摆摊,收简历,进行面试,最后签约这么简单,它还包括很多内容。有些单位忽视了一些招聘信息的严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只是过分地强调过程,这样不科学的做法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六)招聘工作后期的遗漏

很多企业在对新录取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时,但却忽略对那些没有被录取的员工进行辞谢。企业一直都在招聘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好形象,但是如果对淘汰的那些应聘者的拒绝方式上做得不到位,这样也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在那些暂时没有被录取的员工中也许会有对企业以后发展有益的一些人,企业应妥善处理,这样才能从小细节中体现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试想一下,对于那些没有应聘成功的人员却能收到企业礼貌的拒绝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也会体会到这个企业优良的文化,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以及宣传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企业招聘效果的建议和对策

(一)招聘前期做好充分准备

企业应有专门负责人员招聘的部门,一般为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它应该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制定出合理的人才方案,对空缺的岗位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析,其他部门也应该积极地去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招聘工作。招聘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与所在高校的沟通,了解学生们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校,比如要是招财会类的人员可以专门去一些大型的财经院校,这样就可以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二)提高招聘团队的人员素质

这里所指的招聘团队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也包括用人部门经理。这些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善于传达企业的信息,展现企业的正面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招聘工作更好的统筹规划和合理有效的组织。作为部门工作领导者的用人部门经理,他们更加地清楚部门缺乏什么样的人才,什么类型的人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正因为如此,在招聘工作中往往要用人部门经理参加进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而不能由人力资源部门全权处理。

(三)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寻求志同道合的应聘者

企业在校园招聘中要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实地传递给应聘者,让那些参加应聘的大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进而可以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样的企业。对于那些认同企业文化的大学生,在应聘成功后,不管是在培训方面还是以后工作上才可以更好地配合公司,建立起长久稳定的雇佣关系。这样的话能有效地降低由离职率高而造成的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浪费等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在校园招聘中可以取得成功的一些优秀企业,很多都是有公司的高层领导到场进行宣讲的,这样用实际行动可以证明企业对校园招聘工作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四)根据毕业生特点,把握面试的技巧

对于面试者,除了考察其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其发展潜力上的考察。例如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进行中进行初次的筛选,让每个应聘者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可以省时省力地找出适合的应聘者。另外也还可以在面试过程中让学生们自由的发问,从学生提问题的内容和角度来了解应聘者的学识深度,广度以及自身职业规划等信息,淘汰那些性格倾向和公司文化以及与招聘岗位不符的应聘者。

(五)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企业要想在校园招聘中取得成功,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应届毕业生由于之前都在学校,对企业的情况知道的很少,一个在社会上有威信的企业往往会吸引他们的眼球。树立品牌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如系统的设计企业的文化战略,加大企业的文化力影响,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等。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形象树立中起着核心作用,好的文化的体现就是有自己的品牌,让社会认可,一个在社会上有好口碑的企业在校园招聘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六)正确对待招聘后期工作,注重招聘后的信息反馈

在面试结束后,公司都应该把信息明确告知每一位应聘者,对于那些没有被录用的学生,也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法通知他们并且告诉其未被录用的原因。企业这样做能够体现对于应聘者的尊重,有利于企业良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延续。这样的企业在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情况下于无形中提升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高校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一股重要力量,企业必须重视校园招聘工作。企业应该更多地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校园招聘测评体系,这样企业才能选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个人和学校也需要从自身出发,改正不足,发挥优势,三方配合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校园招聘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彦斌.建立有效企业校园招聘制度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 蒋旭平.企业校园招聘的优劣势及其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8).

[3] 吕仁军.浅析企业校园招聘的有效办法[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14).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9

国内外学者对于招聘的认识及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界定有很多,笔者仔细阅读后将其划分成了三大类。

1.基于人岗匹配角度

曹亚克,王博,白晓鸽等学者(2004)认为所谓招聘,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一定技巧、能力和其他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到企业或组织空缺岗位上的过程。与此相近,商敏(2004)将员工招聘看做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为特定的岗位配置符合一定要求的工作人员。而能否将符合企业各项工作要求且有兴趣致力于本企业工作的人员吸引到组织中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有效进行的根本所在。

相对于国内,外国学者EdwardLazear(爱德华·拉齐尔)认为,招聘与雇佣是指根据预先制定的招募、用人、报酬等标准,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筛选到高质量的、喜欢该工作又适合该职务的求职者的过程。

2.基于企业发展角度

从企业的角度看待招聘,吴志明(2006)认为员工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如果招募不到合乎企业需要的员工,企业的物质、资金、时间上的投入就会成为浪费,完不成企业最初的员工配备,企业就无法进入运营。此外,学者彭朝晖不仅强调招聘活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还强调招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企业整体面貌的缩影,管理者应重视招聘行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而国外专家JamerA.F.stoner(詹姆斯.斯通纳)则从人才库的角度看待招聘,认为招聘就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为依据,建立充足的备选人才库,以在需要时可以从中选拔合适的人才。

3.基于其他特殊角度——消费者视角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Luis.R.Gomez-Mejia(戈麦斯-麦加), David.B.Balkin(巴尔金), Robert.L.Cardy(卡迪),还提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组织在招募活动中应建立消费者驱动理念。如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一样,应聘者决定购买的是一个组织对外开放、供有意者决策的岗位和职务。把求职者当成消费者来看待,将帮助招募者创造最大化的、应聘者愿意并购买组织和岗位的机会。

二、招聘模式与方法阐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求更好更高效的招聘方法,例如基本的资料筛选法、访谈法、测验法、评价中心法等,但除此之外,新型招聘方法也在悄然而生,改变着招聘的格局。

1.国内对招聘模式的提出

学者樊宏(2007)综合出了三位一体的招聘模式:通过采用相关人力资源的测量技术,提炼出组织、团队和岗位要求的关键衡量指标,评估应聘者与组织、团队和岗位的匹配度,以达到全方位考察应聘者是否可用、是否好用和是否长期可用的招聘模式。

这种模式共分三层,第一层面是个人-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主要考察应聘者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成果等是否满足岗位要求;第二层面是个人-团队匹配(person-team fit),主要考察入职员工的个性特点、目标与用人部门的领导及同事的性格、目标等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第三层面是个人-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主要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态度等特点与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是否匹配。

2.国外对招聘方法的创新

美国学者杰夫·斯玛特兰迪·斯特里特在《聘谁》一书中,总结了聘任A级选手的“A级招聘法”,该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完整体系,其涵盖了四个阶段:填制记分卡、物色、考察以及说服。

斯特里特指出,招聘的第一步是填写招聘记分卡,明确提出岗位的使命、要完成的成果以及所需的能力。招聘的第二步是物色优秀的潜在员工,物色的方式包括他人推荐、猎头公司推荐和调研员发现。在物色到了优秀的人员之后,招聘的第三步就是选拔其中合适的员工,选拔分为多个步骤,有筛选面试,有升级面试,有专项面试,而面试之后不可缺少的一步就是咨询证明人,确保信息的正确与完整。值得注意的是,真正优秀的员工一定会有很多企业竞相追逐,因此招聘的第四步还包括说服,说服其加入公司的行列。

另外,FrankL.Schmidt(弗兰克.施密特)和JohnE.Hunter(约翰·亨特)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总结了近20年的人事选拔研究实践,发现了多种人事选拔方法或方法组合,并对其预测效度进行了分析。包括:总体思维能力法——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16PF、大五人格测验等)获得可靠信息。招聘访谈——可以有固定的格式和问题,也可以没有。工作抽样法——模拟实践某项工作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行为面试法——通过了解应聘者过去的行为表现,对应聘者进行评分。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应聘者参与其中。正直度测试——在招聘中被用于测试不利于工作的员工行为,比如酗酒、吸毒、斗殴、偷窃、破坏等其他不利行为。传记式资料测量——包括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提问,比如早期家庭生活、兴趣、爱好等。同伴评分——是员工的同事对被评估者的表现和潜力进行评价。

三、招聘现状与问题探析

随着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方面不断加大着力度与效度,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与规范化的现代管理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招聘为例,学者们主要指出了我国企业招聘管理中的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蔡晓倩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和组织不够,招聘队伍存在严重的非专业化。如招聘者不具备扎实的招聘职业技能、有对应聘者不尊重的姿态,这些行为不仅极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质量,同时也直接损害了企业形象。

其次,学者龚文在2009年对全国1001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仅有29%的企业进行了正式的职位分析步骤,相反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进行招聘前的工作岗位分析,更没有明确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素质。同样,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玲玲也认为,对岗位需要的人员缺乏正确的定位是我国中小企业招聘的现状。真正成功的企业需要的是一个适合的员工,而并不一定是一个100分的人才,有时候70分的人才更重视工作,更能以感恩的心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

再次,在龚文的调查中还发现,在招聘测评方面,只有较少的企业(大约20%-22%)进行聘用测评,测评有助于全方位收集信息,了解员工,是实际招聘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另外,武汉大学王瑜还提到说,中小企业由于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处于劣势,这也使得它们本身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比较薄弱的,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得到优秀的人才。

最后,高晶(2010)还长远的人才储备的角度,谈到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储备体系,对于人才需求大多是现缺现招

四、结语

综上就是本文从招聘定义、招聘方法、招聘现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在招聘管理的研究上进行的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如今对于招聘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并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使大家看到在招聘领域学者们都研究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曹亚克,王博,白晓鸽.最新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及测评实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商敏.现代企业人才招募分析[J].商业研究,2004(142-143).

[3]吴志明.聘与选拔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赵耀.组织中的招聘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杰夫·斯玛特,兰迪·斯特里特.“A级招聘法”速成训练[J].当代经理人,2009(10).

[6]姜晶.招聘中的人事选拔方法[J].大众心理,2008(11).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10

近些年来,互联网上网人数与日俱增。在传统的招聘模式下,受到规模化程度以及成本的限制,招聘的时间和效率都受到影响。网络招聘对许多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网络招聘现状的剖析,发现该公司在网络招聘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理论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该公司的人员招聘效率以及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程度,保证企业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高该公司的竞争力。

1.2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网络招聘现状;其次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并总结该公司在网络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汇总、整理。同时,对该公司负责人力资源招聘方面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最终总结出该公司的网络招聘现状。

2相关理论概述

2.1网络招聘的概念

网络招聘是指通过使用网络技术,以虚拟的网站为平台在一段时间内,就某些工作岗位,通过在招聘网站或公司网站向公众招聘岗位的招聘信息,并及时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回收整理及筛选,以及包括后续的电子面试等环节的整个招聘流程的一种有效的招聘方法。

2.2招聘的方法

招聘的方法分为内部和外部招聘的方法。内部招聘就是企业从其内进行选拔、招聘。外部招聘则是当在企业内部不能找到适合相关职位的工作人员时,所采用的向其外部招聘信息进行招聘的招聘方式。

3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网络招聘现状

3.1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员工总人数为80人,主要畅销大众喜爱的科技生活品。该公司是在网络招聘方面发展较好,既有公司自己的招聘网站,又在专业的招聘网站上进行招聘。

3.2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网络招聘的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的网络招聘已经成为公司招聘的主要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论招聘方还是应聘者都存在着部分信息不真实的现象;招聘网站上总是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处理难度很大;网络招聘的技术尚不完善,对于网络招聘深层次服务的理解尚不到位;通过网络进行求职的求职者多是大学生或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网络招聘对于很多不具备网络条件的求职者来说,作用并不明显。

4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

4.1网络招聘信息真实性低

无论是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自己的招聘网站还是专门的招聘网站,网络招聘中的信息真实性低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是网络招聘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在网络招聘的过程中,应聘者和招聘企业双方都存在着网络招聘信息真实性低的问题。

4.2网络招聘信息处理难度大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在网站上招聘信息后,每天收到的求职简历数量多达几千份,对于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而言,既要保证最终筛选出的求职简历的质量,又要保证速度和效率,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招聘信息,给求职者带来烦恼,求职的成功率不高。

4.3技术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出现过求职者以及该公司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被他人窃取、利用的现象,也存在着软件版本不同等产生的乱码等技术问题。公司网络招聘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不熟悉完整的网络招聘流程,对于人才市场的分析等许多方面的咨询服务都非常有限。

4.4网络招聘应用领域狭隘

通过网络向公司进行求职的求职者多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该公司通过网络的工作岗位也很单一,所针对的求职对象的范围很小,大多集中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的工作岗位。

5完善网络招聘的对策

5.1建立规范的网络招聘管理规章制度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要加大网络招聘管理力度,包括对网络招聘整体流程的规范、对网络招聘技术的要求、对网络招聘服务体系的规范、对负责网络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质量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划分清各个员工的工作任务、对网络招聘应用领域的规范等。

5.2加大对网络招聘的重视,采取收费服务的形式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可以对网络招聘采取收费服务的形式,公司所收取的费用,视求职者所需的服务而定。招聘网站根据其获取的相关的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要付相应的费用。招聘网站也可以要求企业和求职者支付相应的信息费用。

5.3加强技术革新,完善网络招聘流程和电子面试

公司要采用宽带网技术,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服务的创新,建立深层次的网络招聘服务体系。在网络招聘中加入电子面试的成分,利用人力资源网站开辟聊天室,通过视频面试,更深入的了解求职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在形象等,来更进一步的了解求职者。

5.4细分市场,拓宽网络招聘领域

该公司在网络招聘的中,要根据不同的求职者群体,不同的招聘信息。同时要拓宽网络招聘领域,在网络招聘的中,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职位空缺,招聘岗位的招聘信息,扩大网络招聘对象,增大相关求职者求职的成功率。

6结论

通过对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公司在网络招聘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并结合自己在该公司实习的经历,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该公司虽然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但就其发展历程来看,公司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第二,随着网络招聘的发展,网络招聘已经成为该公司主要的招聘渠道,但该公司在网络招聘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三,该公司在网络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影响该公司招聘人才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人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促进该公司网络招聘的发展。由于本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所论述内容存在局限性,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会努力的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启兵.浅谈网络招聘诈骗案件的侦查?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

[2]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14(11).

[3]董玉红.网络招聘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企业家,2014(9).

[4]李学军.网络招聘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与管理,2011(1).

[5]何家波.网络招聘的顺势突围之道[J].人才开发.2012(12).

[6]Alan Lwei.How to do our rectuitment culture first,skills second[J].Business review nets,2010.

[7]Tom Searcy.How to like to rectuit as[J].Commercial talents net,2011.

中小企业招聘问题研究例11

前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只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提升人才实力,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积极应对多元化挑战。由此,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企业应有效把握。然而,实际招聘工作进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直接影响企业人才招聘效率,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充分了解招聘风险问题,并加以规避,提升招聘效率,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科技人力资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来看。就广义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均属于科技人力资源。一切参与科技活动研究与发展、应用、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员全部属于科技人力资源。就狭义而言,指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包括已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有从事科技活动潜力的人员。就企业而言,科技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和科技的共同体,有利于企业更好开展科技活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技能型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只有加强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才能为企业注入科技人力,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特点

科技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特殊类型,其特点及包含人力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人力资源的个性。首先,科技人力资源与其它人力资源的相同之处在于,具有能动性、生物性、可持续性、动态性、可控性、社会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其次,科技人力资源与其它类型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具有增值性、独立性、流动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风险相对较高等方面。正因为科技人力资源与其它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着特殊性,所以使企业在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中存在着风险隐患,可能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科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使企业积极应对科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招聘流程

企业在科技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应遵循一定的流程,以推动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企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招聘工作发挥着指导性作用。规划是招聘的重要基础,对招聘人数、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有着规定,能够为招聘者顺利开展招聘工作提供依据。其次,招聘人员对招聘工作进行分析,包括工作方式、环境等。招聘人员应明确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人才的所属类型,进而在招聘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条件而完成工作。工作分析流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招聘科技人员的类型。再次,在人员招聘流程中,主要包括制定计划、上报获批、信息、受理申请等工作内容,使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更加合理性。第四,人才选拨流程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质量。在甄选阶段中,企业可以通过初试、笔试、面试等多种手段对应聘人员加以选择。第五,录用流程。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录用人才,以充分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决定人才录用过程中,不同类型、素质水平的人才,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有明显差异,进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有效把握录用环节,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决定条件。最后,对科技人力资源招聘进行有效评估是必要的,包括结果、方法、效率等方面的评估工作,既是对本次招聘活动的总结,又能为后续招聘活动提供有利的经验借鉴。

三、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中的风险隐患

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中,可能存在风险隐患,主要包括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两种类型。首先,人为风险主要指,人行为方式的不当,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科技人力资源的人为风险是企业科技人员在开展系列工作中,其决策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因素。其次,非人为风险指,除人为因素之外的其它因素,使企业发展中产生风险隐患问题。

(一)人为风险隐患

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存在诸多人为风险隐患问题,必须引起企业方面的广泛关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隐患。企业招聘人员针对应聘者只有录用、拒绝两种选择,而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只有欺骗和诚实两种选择,所以信息不对称的几率相对较大,对企业和应聘者产生不良影响。就企业而言,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大多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应聘者的目的有不同,其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要求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仔细甄选,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由此可见,信息真实性是招聘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风险隐患。

首先,如果企业录用诚实的应聘者,或者企业不录用欺骗的应聘者,则对企业和应聘者有着积极影响,降低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但是,就国内多数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而言,以上两种情况的概率相对较小。其次,企业录用不诚实的应聘者,则可能是企业面临着诸多不必要的麻烦问题:一是再次招聘;二是影响企业形象;三是素质能力较高的应聘者可能应聘竞争对手企业,给企业自身带来严重威胁;四是企业支付较多不必要的费用等。所以,针对人为风险而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尤为重要。

(二)非人为风险隐患

对于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非人为风险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社会活动、政治、经济等环境下,产生的风险隐患问题。例如:企业开展科技工作中,由于国家科技政策的变动,使企业科研项目暂停或终止,进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科技人员在开展科技工作中,由于突发性疾病或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等,不仅威胁科研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重大突破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加速折旧,对企业而言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隐患问题,具有不可抗性。除此之外,非人为风险隐患问题仍然相对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防范科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的对策

企业在开展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不仅影响招聘质量,而且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防范对策的考虑,确保招聘活动顺利开展。

(一)防范人为风险隐患的对策

1.确保招聘流程的规范性

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招聘流程的规范性,确保招聘活动有序进行,对提升招聘质量奠定良好的条件。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体系,能够为招聘工作提供重要指导。招聘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等诸多内容,企业招聘人员只有遵循流程而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工作的效率。其次,对初次筛选标准加以完善。企业针对岗位所需人才而合理选择录取人员,确保录取者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信息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干扰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秩序,可能对企业招聘人员产生误导影响,进而影响招聘质量。一方面,企业为应聘者提供虚假信息,虽然可能招聘诸多高素质科技人才,但被录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未能切实履行相关承诺,则会造成失信,有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应聘者为企业提供虚假信息,虽然能够应聘成功,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能力素质水平有限,难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企业及员工自身造成不良影响。信息对称与否属于人为风险隐患,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为防范人为风险隐患,相关部门有必要注重信息对称问题,确保企业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应聘者主动告知和企业主动寻求是增强信息真实有效性的方法,但其仍然不是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最佳方法。

3.建立应聘者信用体系

有关部门建立应聘者信用体系具有必要性,有助于企业更好开展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在招聘环节中,企业与应聘者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真实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做出科学决策,同时使应聘者为自己进行定位。但是,在招聘环节中,部分应聘者为招聘信息中丰富的薪资报酬、福利待遇所吸引,进而提供虚假信息,严重扰乱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的秩序。为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应聘者信用体系,并对提供虚假信息者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科技人力资源的招聘环境。

4.完善试用期制度

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中,应建立或完善试用期制度,对企业及应聘者有利。一方面,试用期内,企业能够对应聘者能力素质水平进行考察,并对其应聘信息真实有效性等方面加以确认;另一方面,应聘者在试用期内,能够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接受工作强度和适用工作环境等。但完善试用期制度中,企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规定试用期时间,控制在6个月以内;其次,在试用期内,企业有权解雇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科技人员。签订正式合同以后,如果企业辞退录用人员,则需要付出代价。

5.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与法律法规相适应

企业在开展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确保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企业招聘程序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为应聘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招聘信息,给予应聘者以决定的自主选择权。其次,对录用员工签订合理的劳动合同,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目前,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问题,对企业和员工有着不良影响,进而带来不必要的争议纠纷问题。所以,企业在招聘科技人员过程中,应与录用者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使双方达成共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风险。

6.对录取人员妥善安排

要有效防范科技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的人为风险隐患,企业有必要针对录取人员进行妥善安排。首先,对录取人员加强培训。开展培训活动中,既能使新人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企业环境等基本情况,又能强化员工的技能水平,使员工更好开展工作,实现对企业的价值。其次,对新录取的科技人员合理安排岗位。一方面,依据科技人员的知识、专长等方面进行岗位配置,实现人岗相匹配;另一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的岗位调整,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员的价值。

(二)防范非人为风险隐患的对策

企业进行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时,具有人为和非人为的风险,因而针对非人为风险隐患问题提出有效防范对策具有必要性。非人为风险隐患始终潜伏于企业招聘工作的始终,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表现,能够对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所以,规避非人为风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购买保险是诸多企业的首选,能够将风险进行转移或分散,以降低企业的风险隐患。在购买保险过程中,企业人员事先支付保险公司一定的金额费用,一旦企业发生经济损失,则保险公司进行理赔,能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目前,诸多企业为员工购买五险,不仅担保费便宜,而且具有保障性作用。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险,如人寿保险、健康保险等,既是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又能有效转移企业非人为风险,避免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尽管如此,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保险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在防范非人为风险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加以完善,以充分发挥防范风险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招聘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企业向着良性化发展。但是,企业在开展科技人力资源招聘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从而致使企业人力结构等出现问题,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有必要从招聘风险问题着手,对相关问题加以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保障招聘流程规范、建立信用体系、完善试用期制度等人为风险防范对策与为企业员工购买相关的保险等非人为风险的防范对策,来为企业招聘人员提供参考意见,希望能够有效促进科技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丽丽.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通信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

[2]张彦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