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8 09:20:02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1

一. 前言

近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的动力来自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对经济发展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域局限性和有限性,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很难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结合其他手段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匮乏。地区差距的扩大,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区域规划和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相继批准了多个区域规划: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江苏沿海、辽宁沿海、吉林图们江、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西环鄱阳湖、关中――天水、安徽皖江城市带。这九个经济区的区域规划,东部地区4个,东北地区2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1个,涉及10个省份。区域规划成为国家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形态主要靠点状带动:5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加上经济开发区。到现阶段,点状拉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低水平重复,形成地方性恶性竞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扩大区域。从趋势上来看,点状拉动一定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发展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

由此看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借着经济调整的时机,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在区域振兴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区正得到国家资金和政策的高度关注,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开工,使这些区域从"经济大后方"一跃成为一季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增幅放缓的东部也没有停顿下来,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重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世博会、"大浦东"、迪士尼项目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1)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化的推进。

构建区域化大教育模式,需要社会教育化、区域教育化。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战略措施。社区教育的出现,反映了世界教业已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社区教育的“教育”涵义已经超出了封闭的学校教育范畴,它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开放的全方位社会教育。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终身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校外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区域大教育形态。 综上所述,这种社会教育化、区域教育化局面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而其中必有一方起着组织、推动、联 结、纽带的“高地”作用。

(2)在重点扶植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不言而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优势产业仍具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支撑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 的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是提高竞争力和形成新的经济增 长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3)要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工业化的这一阶段,更应强调规模和集聚效应,要引导工业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和开发 区集中,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经 济的协调发展。

(4)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增加社会物质价值、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与服务效益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作为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的必要条件。必须利用区域内的人才资源或吸引区域外的人才资源,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提高单位人才资源的综合产出。 要实现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要抓住机遇,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活力,提高其使用效益,促进当地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尚熠, 林水山.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对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05;6

[2] 董晓岩, 石文雅.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河南税务 , 2002;22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2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¾frac34;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共XX县委副书记XXX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xx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xx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xx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省、全市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县30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8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县95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2.6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3.3;镇均人口仅4.1万人(含农业人口)。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xx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为9.45、7.23、9.4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6.24、27.72、36.04,其中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 均水平14.8高21.44,而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2.94低25.22,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尚有66家国有工商企业没有改制,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14.1。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XX与全国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类别县域人口(万)县域GDP规模(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人均(元)GDP财政收入全国45.626.21.05745.6219.3全省61.926.40.984264.94158.32XX9523.910.93152516.8498.01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XX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2、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XX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还没有彻底打开,全县还有110多个村不通公路,9个村103个组不通照明电,180多个村不通电话,221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4.1万人饮水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建材矿产、绿色食品、养殖、药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建玲竹业、富源牧业、山山食品、宏辉食品、阿香果品、求喜茶业等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如全省竹产业龙头企业建玲竹业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万平方米,但因企业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年实际生产量仅40余万平方米。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城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5、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县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6、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库区、老山、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两会一部”兑付问题、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400元,全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3.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三、加快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杜绝只图高速度、快增长、以牺牲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县域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打破各类条条框框,反对因循守旧与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破除认为基础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观念。三是要坚持面向市场,立足县情,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特色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与资源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努力打造特色县域经济。要打好人文、资源、产业三张牌。XX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是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通过打好这两张人文品牌,使外界了解安化,认识XX,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要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与加工开发力度,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速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小水电业、生态旅游业、中药产业、劳务输出等朝阳产业,适度有序发展竹木加工业与矿产业,努力壮大第三产业。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四是要实施大开放与城镇化带动战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全国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量引进境外资金和项目。目前,市场、文化环境、产业配套设施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要素。要敞开县门,坚持以人为本,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品位与内涵,提升其辐射与带动力。城镇化建设要防止出现盲目圈地、无序发展的状态,要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城镇提质扩容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与建管相结合推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五是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一个好思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各级领导与党组织应主动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调整税收分配体制。按照现有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在国税、地税与行政事业收费中的分成比例太小,县乡财政普遍运转困难,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解决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县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审批的中间环节,适当提高县级财政的税收分成比例,确保县乡财政的正常运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上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人才、信息等瓶颈,为加快县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3

引言

所谓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是指为了保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和良性互动,在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把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内。最终,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往来变得日益紧密,分工也越发合理。但是,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经济效率,忽略了经济金融的协调,违背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本文把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措施。

1、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了,以致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区域经济金融的差距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步伐,也影响着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差距,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悬殊,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及时准确地找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在整体上就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中、西部生产总值之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简言之,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不协调。我国的银行在全国不同地域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的存款和贷款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证券公司较少,规模也不大,所以依靠证券带动经济金融发展的可能性也相应较低。另外,中、西部地区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偏见,忽略了保险行业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这就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埋下了风险。

2、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的潜在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协调有许多原因。首先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调整的政策,譬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这些政策都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最终导致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够具体,落实也不够到位。国家只是采取政策性拨款和投入专项资金的策略,没有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最后,国家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因为监管上的乏力,导致了这些涉及经济和金融的行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

3、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措施

3.1、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凝聚各方力量

因为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存在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因此,国家有必要强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必要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机关要在深刻认识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基础之上,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金融宣传策略,引起人们对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同时,采取具体的措施在区域内部进行一定的经济和金融的协调,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其次,要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方式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进行宣传,多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再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另外,许多有实力的金融团体应该采取内部宣传和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内部人员对中西部与东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认识,促进东部资金流向中西部。简而言之,要想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一定的宣传扩散,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再凝聚多方力量,达成共识。

3.2、激发金融团体的活力,带动区域金融的发展

经济金融体系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构成,要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必须确保金融团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首先,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策略,增加中、西部银行的数量,并相应地扩大其规模。在银行内部,要促进其资金的良性流动和有效协调。在资金的周转上,要将东部的富余资金转入中、西部,确保中、西部资金的流通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部资金的短缺。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证券行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实体进入到证券交易中,带动证券业的快速发展。其三,由于许多民众对保险业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帮助民众走出理解上的误区。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交流,让民众真正明白保险对风险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简言之,要想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搞活经济金融团体,让金融团体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3、听取各方意见,落实大政方针

国家在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该依据地方的实际,并作深入调查。首先,要进入基层和金融业进行访查。在调查分析中,发现金融行业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策略。其次,在采取相关调整措施之前,应该向资深的金融专家或者经济学者进行一定的咨询,多听专业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制定出来的政策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在制定政策时,最好能综合人大、政协,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的建议,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会有一定的政治保障。最后,要深入群众,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确保制定出来的政策是符合民意的。只有确保了制定出来的政策是可行的,才能为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

4、结语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首先要深化对它的认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措施方面,要着力激发区域经济中金融团体的活力,发挥其主体优势,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制定方面,应该多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通过贯彻这些政策,真正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靖宇,于艳.东北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5(7).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4

一、发展机遇

常州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位原因、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但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各项工程的投资开建给常州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首先是京沪高速铁路为代表高速铁路的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总长度为1318公里,速度目标值为350km/h。高铁的建设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大强化常州与上海、北京和南京的社会经济联系,加速常州地区的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发展、整体效率提高,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成为常州发展新的引擎;同时京沪高铁常州站对江阴、泰兴、丹阳、扬中等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承担起常州周边地区乃至苏中地区区域的交通枢纽作用;另外,高铁的建成,更优化了常州的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居住和交通环境。于此同时的沪宁城际铁路也将使常州更好的与上海接轨。

其次宁杭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大大促进常州南部溧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宁杭城际铁路北起南京,南至杭州,全长248.963km公里,设计速度为350km/h。宁杭城际铁路与沪宁、沪杭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的主骨架,使上海、南京、杭州任意两地之间均实现1小时到达,从而真正形成以三地为中心的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

二、发展策略

1.加快产业升级,培养优势产业

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个市应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的“拳头”优势。

对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要加大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2.加强苏锡常区域交流,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的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三市之间需统盘筹划,构筑起苏锡常都市圈大交通体系为首要任务。

构筑苏锡常地区和上海之间畅通的陆路交通体系是都市圈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建设苏锡常三市南部互相连接、环太湖的快速通道;二是要建好沿江高速公路;三是要做好苏锡常地区到上海的轻轨交通规划,并抓紧实施。要抓紧航空港的规划建设,随着苏锡常对开放度的提高和上海空运中心由虹桥转移到浦东,苏锡常中心地带建设国际机场,对推动都市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必须形成水运、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

3.积极招商引资,参与投资建设

常州应把新一轮利用外资作为调整结构的契机,以科技创新和外向带动提升产业层次,更好的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前来常州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在常州戚墅堰区的政府招商报告中指出实行外资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这一举措,始终把外资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高度重视项目进展情况,把各种招商力量都组织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浓厚氛围。戚墅堰区按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内国际知名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力,通过收购、合作、参股、融资等方式,全面拓宽引进项目渠道。

4.增进市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推动共同进步

常州市区应加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促进县域之间的交往联系,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

常州应尽快对常溧高速实施建设工作,这有利于形成区域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骨架公路网,使常州、溧阳以及部分乡镇通往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都合理顺畅,既解决常州市区至溧阳区域快速通达的问题,也使溧阳更好地融入到环太湖交通圈推进城市发展。

在常武地区,常州市区与武进区之间的城市用地矛盾越发显得尖锐,常州城市用地的扩展在各个方向上均受到常武行政边界的制约,应加强常武地区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陈闽齐在《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中指出武进区应以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来作为常州城市的产业支撑,强化常州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着重突出城市现代化和优美的旅游、办公、居住环境,形成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5

常州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位原因、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但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各项工程的投资开建给常州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首先是京沪高速铁路为代表高速铁路的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总长度为1318公里,速度目标值为350km/h。高铁的建设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大强化常州与上海、北京和南京的社会经济联系,加速常州地区的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发展、整体效率提高,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成为常州发展新的引擎;同时京沪高铁常州站对江阴、泰兴、丹阳、扬中等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承担起常州周边地区乃至苏中地区区域的交通枢纽作用;另外,高铁的建成,更优化了常州的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居住和交通环境。于此同时的沪宁城际铁路也将使常州更好的与上海接轨。

其次宁杭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大大促进常州南部溧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宁杭城际铁路北起南京,南至杭州,全长248.963km公里,设计速度为350km/h。宁杭城际铁路与沪宁、沪杭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的主骨架,使上海、南京、杭州任意两地之间均实现1小时到达,从而真正形成以三地为中心的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

二、发展策略

1.加快产业升级,培养优势产业

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个市应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的“拳头”优势。

对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要加大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2.加强苏锡常区域交流,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的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三市之间需统盘筹划,构筑起苏锡常都市圈大交通体系为首要任务。

构筑苏锡常地区和上海之间畅通的陆路交通体系是都市圈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建设苏锡常三市南部互相连接、环太湖的快速通道;二是要建好沿江高速公路;三是要做好苏锡常地区到上海的轻轨交通规划,并抓紧实施。要抓紧航空港的规划建设,随着苏锡常对开放度的提高和上海空运中心由虹桥转移到浦东,苏锡常中心地带建设国际机场,对推动都市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必须形成水运、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

3.积极招商引资,参与投资建设

常州应把新一轮利用外资作为调整结构的契机,以科技创新和外向带动提升产业层次,更好的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前来常州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在常州戚墅堰区的政府招商报告中指出实行外资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这一举措,始终把外资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高度重视项目进展情况,把各种招商力量都组织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浓厚氛围。戚墅堰区按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内国际知名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力,通过收购、合作、参股、融资等方式,全面拓宽引进项目渠道。

4.增进市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推动共同进步

常州市区应加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促进县域之间的交往联系,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

常州应尽快对常溧高速实施建设工作,这有利于形成区域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骨架公路网,使常州、溧阳以及部分乡镇通往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都合理顺畅,既解决常州市区至溧阳区域快速通达的问题,也使溧阳更好地融入到环太湖交通圈推进城市发展。

在常武地区,常州市区与武进区之间的城市用地矛盾越发显得尖锐,常州城市用地的扩展在各个方向上均受到常武行政边界的制约,应加强常武地区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陈闽齐在《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中指出武进区应以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来作为常州城市的产业支撑,强化常州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着重突出城市现代化和优美的旅游、办公、居住环境,形成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6

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已初步显现

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牵头开展银团贷款,于2007年4月联合14家商业银行共同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300亿元的授信贷款,并已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发放;二是在贷款投放上优先满足“五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的需要,两年多来已累计发放贷款43.8亿元用于支持长兴岛和花园口两个经济区的建设;三是为大连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授信累计达500亿元,为大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其中仅为大连市体育中心建设及胜利路改造项目就提供授信100亿元。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支机构,拓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范围。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政策有所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城商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商行也纷纷作出了积极响应。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在环渤海经济区域迅速设立异地分行,其已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营口成功开设五家异地分行,其中四家分行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二是发起设立大连市庄河汇通村镇银行,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其中90%以上为涉农贷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准确进行客户定位,探索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连银行于2007年下半年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经营部,不断优化小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及时推出适应小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产品,与特定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平台拓展客户资源,认真贯彻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有效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2009年末,小企业授信余额为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

重视金融研究和信息交流,积极为区域金融发展献计献策。城市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经济,对当地产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应当努力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以大连银行为例,我行于2008年6月19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二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同时,我行还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大连银行身处东北亚金融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期望在促进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尽一份力。因此,我行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该院由中国社科院、大连市政府、东北财经大学及大连银行共同发起创办。我行将积极参与东北亚金融研究院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并以该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东北亚金融合作与交流献计献策。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进取,争取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在沿海经济带设立营业网点的进程。虽然几大国有控股银行在沿海经济带的三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在乡镇一线却呈现收缩网点的趋势;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设立的分支机构更少,甚至没有形成基层网点。城市商业银行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就必须尽快争取在这些地区增设网点布局。大连银行在本地网点布局上,已经在长兴岛经济开发区新设了支行,填补了网点空白。近期,我行已经成立了大连银行“五点一线”分行筹建工作组,专门负责沿海经济带营业网点建设的推进工作,已经完成了沿海经济带拟设分行的前期调研和建设规划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做精做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和业务特色,争取尽快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金融机构。金融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功能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地处东北地区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上市、资本重组、增资扩股或战略联盟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寻求超常规发展之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志向高远,争取在东北地区尽快发展几个能够跟招商、平安、浦发相提并论的本土商业银行。

积极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切实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动员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牵头在沿海经济带建立一到两家村镇银行。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建立10〜20家村镇银行。如果此举成功,将会对沿海经济带农村地区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积累经验、储备资源。

努力探索参股保险公司、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综合化经营道路。目前国内城商行群体中,探索综合化经营步伐比较快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城商行这方面的工作却比较保守。建议东北地区具备一定实力的城商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争取尽快出现几个市场竞争力强的金融控股集团。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9-03

党的十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借鉴浙江、江苏等地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地区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1.在经济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规模宏大,交易活跃。义乌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20余年历经四次搬迁8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人,日客流量20万人次。2006年市场成交额38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以上,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包括了工艺品、电子电器等所有的日用工业品,什么东西都可以在这里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产生了良好的市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繁荣效应。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二是辐射力强,带动力大。中国小商品城辐射212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占总成交额的60%以上。2013年,常驻义乌的外商达8000多人,境外常驻商务机构500多家。随着全球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中国国际小商品城的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带动了小商品的产业聚集发展,以义乌为中心在金华、台州、温州一带形成了国际性的商品产业带,促进了市场簇群式发展。市场的繁荣还有力地拉动了交通、运输、宾馆、饮食、服务、包装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三是管理规范,信息灵通。数千亩大的市场,三层以上的庞大建筑,几十万人次的客流量,随时有专职人员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导客服务,却并不拥挤杂乱,反而显得井然有序,整洁卫生。发达的市场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中国小商品城成了小商品价格动向的信息源头。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宽畅,拥有多种专业报刊,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等多家小商品市场信息网站,有形市场商位全部上网,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客商、商户随时了解场外的信息,又能感触身边的商机,软件服务国际一流。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经济雄厚,发展快速。华西村位于江苏江阴市华士镇最西边,原村面积0.96平方公里,350户,1500余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曾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1961―1965年,建村初头5年,农副业总值53.5万元,集体负债4500元,人均分配只有53元。2002―2006年,5年的销售总额是1135.48亿元,可用资金62.05亿,向国家缴税18.5亿元,人均收入10000美金,后5年的经济总量比建村前5年增长21.2万倍。2015年,销售额就达800亿元,向国家缴税7个亿,人均缴税40万元。已形成了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热力电站、国内贸易、食品加工、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等多种产业良性发展的大格局。经济实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县级市。二是政治教育,氛围浓厚。华西村不仅仅有闻名全国的华西金塔,鳞次栉比的别墅群,现代化的工厂,高科技的农业园,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像和雕塑群,以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吴仁宝特色语言牌等等。吴仁宝作词的《华西村村歌》:“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富华西”,揭示了华西人的精神灵魂,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华西人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体现了华西人的精神力量。三是公私合作,集体为主。自1961年华西村建村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华西村干部群众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集体主义经济,坚持“两手抓”,也就是实现公私“双富有”,搞“一村两制”,就是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华西村的分配机制也体现了浓厚的集体特色:一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社会主义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村村民一般只发工资现金,最多的人不超过3万现金,其它部分统统参股、分红(厂在股金在,人在股金在),这无疑是一种凝心聚力、人性化、长远化的充满活力的集体企业发展模式,值得深思和借鉴。

二、主要经验

尽管各地在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条件差异各不相同,但他们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唯实而事,敢为人先。解放思想,唯实而事,敢为人先三者是能动递进,有机统一的关系。没有思想的彻底解放,没有唯实而事的精神风貌,没有敢为人先的决心信心,就不会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想、敢干、敢决策、敢于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本地实际出发,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义乌市场建设的成功与义乌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是分不开的。1982年,当改革的春风还吹不到国内许多地方的时候,义乌人就捷足先登,抢抓机遇,率先建立了第一代“马路市场”。随后的30年里,他们一直清醒地保持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意识,把握住了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商机,将自己的经营传统发扬光大,最终赢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华西村过去的历史与苏南传统普遍的男耕女织没什么两样,全村资产不过2万元。1969年,吴仁宝提出“若要富,靠工富”,利用4间破屋,办了一个维修农具的小五金厂,当年赢利5万元。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这种敢为人先的做法,为华西村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华西村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70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榜样村;80年代造厂,实现了农业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了农村城镇化;21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每一次跨越都与时俱进,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盘活资产。一是组织企业服务人员对辖区内那些旧厂院、旧车间、旧设备的占地多少、房屋数量、建筑面积、置换价值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底数;同时委派专职人员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那些有资本却无发展空间的加工商、生产商的动向,搞好院企联络工作。二是硬化路面,整修厂房,美化厂院,通水、通电、通气、通管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强度,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企业商提供除生产经营之外的软硬件服务。协调工农关系,自然防范关系,以厂房厂院招商引资,确保及时生产、专心生产经营,以商业超市的模式建立工业超市,搞好企企联盟工作。三是以现有土地、房屋、设备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充分发挥金融主渠道作用,使固定资产在保值增值的情况下,变通为流动资金,产生双重效益银企双赢,搞好银企双赢工作。

(4)激活民资。一是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引导鼓励辖区内已完成原始积累,资产有剩余的商贸企业涉足工业领域。找准项目,抓住商机,弃商从工或工商并举发展工业,实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全面转化,加快资本扩张速度。二是运用社会力量,按照市场机制,发动辖区居民入股、内部职工入股,外地客商入股,建立股份制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的集体、共同的辉煌,齐心发展。树立“人心齐,泰山移,人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以人为本意识,加大人心凝聚力度。三是创造社会效益,按国家政策,安排下岗职工,取得政府贴息贷款,建立诚信,取信银行争取资金,及时扩大再生产,利用好银行信贷,加深银企互信程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党性教育。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坚持党员“”制度、“二、五学习日”、中心组学习日、民主生活会制度,聘请党校专家、业务专家、模范人物讲理论、授知识,时时充电,武装头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支部书记、支委及村干部到华西村、等“明星村”接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创新思路,灵活头脑。二是创新思维方式,搞好党建工作。对党员要侧重于办企业、搞加工、跑营销等经济知识方面的灌输,学习致富经,搞好由党员向致富能手转变的培养。对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要鼓励、引导,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方面的交流,搞好由致富能手向党员转变的培养。对是党员的致富能手,要使他们政治有荣誉,社会有地位,办事有面子,侧重于共同致富方面的教育,引导党员都要做小康大道上的带头人和领跑员,搞好由党员致富能手向村干部转变的培养。三是在其位谋其政,常怀为民之心。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多方式、多渠道、多人员展开讨论,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拿出科学规划,坚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在新村规划建设中,要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大局与部分的关系,既要为集体着想又要为群众谋福,还要长期坚持保有细致周到的耐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定了算,说了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形成干事创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龚喜燕.以“党建强”促“市场强”,义乌市场党建工作成全国样本.浙中新报.2014.10.27

[2] 华西村简介.新华网/中新网.2013.03.19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53-01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发展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形象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需。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愈发加剧,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潜在优势,已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机关单位能够在作风效能建设上下大功夫,其发展环境就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水平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共识。

下面本人以提升机关作风效能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升机关作风效能的重要性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指为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履行职责突出工作重点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采取把机关管理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外部经济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改变工作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实施综合治理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各级机关是我们党执政的主要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意图的贯彻执行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就是要以更科学的决策、更有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提升机关效能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提升机关效能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

软环境建设关乎一个区域企业和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下十分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对软环境依存度越来越高。现在的发展是在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的过程中进行,如果没有高效务实的政府机构、工作部门及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新一轮区域大发展中预设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提升机关效能,不断改善发展的软环境。例如,合肥市近年来通过“四堂会审”等改革创新方式,狠减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初步形成了反应敏捷、绩效卓越的政府服务体系,凸显了合肥地区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再如,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的“六分开”等制度,已成为经典做法。

(二)提升机关效能有利于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

好的环境不仅能吸引投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机关效能不高,不仅难以保证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能的实现,还会因为办事不力,损害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通过及时的、持续不断的便民、利民活动,不仅使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环境、治安等民生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且也让群众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取得实际利益,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三、以提升机关效能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法制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关键要突出四抓。一是抓教育。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可持续发展和依法行政的理念。二是抓制度。完善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加大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考核力度,作为机关年度考核奖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抓规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四是抓问责。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制定领导干部不作为问责办法,全面推行问责制,切实解决机关和部门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是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许可项目的进驻率和项目审批的集中度、优化度,完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全程、限时办结等审批模式和重大项目协调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能配置。对部门存在的职能交叉、权力重叠、权责不清、事权不一等问题,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理顺关系,合理配置职能,界定管理权限。三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着力打造公开公正的执法环境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9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1、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1]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区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职业教育向区域输送的优质劳动力能够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职业教育能够使区域劳动力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制约,因此,职业教育向区域输送的优质劳动力能优化区域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限制

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受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影响。一方面,经济实力的高低决定了可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的多少,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高低决定了可用于职业教育人才的多少和质量。因此,足够、优质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支撑。其次,职业教育专业的结构受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所需的劳动力类型和劳动力素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于诸多发达国家而言,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同本国国情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职业人才培养框架。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职业人才培养框架仍然存在缺陷,无法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目前,国内相关人士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例如,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构成、职业院校的科研方向等。这些争议常常造成职业教育缺乏明确方向,无法制定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缺乏前瞻性的规划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发展作为推动,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才能使企业的技术不断优化、产品不断升级、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保障企业从职业院校获得更加匹配的实践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保障高职学生掌握并提升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亟待强化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其教学宗旨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化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基础理论的教育则只需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因为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理论基础的薄弱,部分毕业生在升本后发现学习较为困难,最终造成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困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升本之后,会出现“断层”问题。首先,升入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匹配的专业,只能选择相近的专业就读;其次,升入的本科院校有与其匹配的专业,然而在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对于研究性院校来说,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同职业院校存在明显差异,使得职业院校学生不得以将所学知识加以调整,甚至完全抛弃,造成“断层”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化岗位进行了细分,使得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如此,就要求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纯正的职业化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同本科院校形成零缝对接,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对实践型人才的高质需求。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究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健全应当由相关主管部门做到领导,由教育界专家、企业专家等作为构成人员,一同进行研讨和制定,从而确保制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权威性、实践性。与此同时,在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并且大都是纲领性的、原则性的内容。因此,应制定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使职业教育拥有权威性的法律保障。

2、健全校企合作模式

所谓校企合作,是由政府机构作为带领,由职业院校、企业一同参与的互动行为。为了使校企合作能够无障碍的开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均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征以及职业院校的特色,从而开发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途径。职业教育同企业的合作应当参照所处区域的经济水平以及职业院校的特征,开展多元化的途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不断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探究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3、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

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需要有政府机构与承认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其带领作用,从而为成人高等院校的举办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成人高等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顾客为导向”的教学宗旨,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成人高等院校应当广泛收集国外成人高等院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并使其同我国的国情相融合。除此之外,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能力的开发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如此下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将显著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操作人才。文章从“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缺乏前瞻性的规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亟待强化”三方面剖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例11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