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6:58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1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地方性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促进资源配置发展,地方性债务用于政府指定的特定项目投入,会促进政府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公共资本。其次是提高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增加部分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增加了,扩大了区域居民生活场所与质量,同时部分居民由于集资还会给他们带来收益。最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在政府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性债务可以缓解政府压力,让政府通过融资、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发展。

二、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

一是财政体制不配套。一方面中央要求地方加快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中央的财政投入远远小于地方政府的建设需求,二者的差异,导致地方性债务的出现。二是个人业绩的需求。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以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不断地扩大地方经济建设,或重复建设以及过渡改扩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三是政府监督不给力。从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缺乏严格的举债审批程序,同时还缺乏有力的使用与监管制度,这些都让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取得的资金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还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的困乏,于是导致举债规模扩大。四是共同利益的驱使。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一些个人经济人为了其各自的自身利益,不断地扩大或者新办各种工程项目,导致举债规模不断超出预算。

三、地方性政府债务过渡而引起的风险

一是规模上的风险。债务的规模迅速扩大,如果超出政府的偿还能力,导致政府无法按期偿还或者足额偿还,进而给地方政府以及上级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同时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二是结构上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由显著的直接借款,还有一些是隐形的担保,隐形的担保比例过多,导致政府无法预测和控制风险的大小,进而给政府带来的风险最大。三是效率上的风险。近几年来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少部门政府债务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地方区域建设,而相当一大部分债务资金,由于使用项目不当,资金周转不佳,导致其获利能力弱化,从而导致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调。

四、如何强化风险管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实现地方政府的集权与分权合理化匹配

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与事项不能很好地匹配,使地方工作缺乏积极性。另外上级对下级的财政拨入严重不足,也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这样的前提,导致中央与地方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平衡点。因此国家也应该转变税赋制度,让地方发展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弥补地方财政资金的不足,进而减少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比例。

2.提升地方政府官T的素质

树立地方政府官员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业绩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不是冠冕堂皇、弄虚作假地“装潢”出来的,“纸里是永远包不住火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名和利,而成为让百姓骂一世的贪官。要通过案例告诫政府官员们,为百姓谋福谋利,如“焦裕禄”式的人物,黎民百姓将永远爱戴他。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将会成为人们的阶下囚。另外地方政府要完善受托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底,不能再次出现打着为民办事的旗帜,拿着自身发财的主意去工作。

3.完善业绩考核平台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红薯”,说明政府官员的确需要业绩,但是这业绩是实实在在的,是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因此要建立健全政府考核制度,强化评价管理模式,要让群众参与考核,参与评价,要让“三公开”更加透明化,让政府官员真实的业绩呈现在百姓面前。

4.建立有效规范的融资平台

我们说科学有效的融资活动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正规的融资平台十分必要。这里要包括从融资的目的、偿还的能力、资金的用途、项目的进度、资金的来源、树立与使用期限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与调研,并且实行集体讨论通过制。另外还要强调资金的统一安排与使用,以此最大程度地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

5.规范实施与有效监督相结合

通过规范化取得的债务资金,一定要有效实施,因此这部分资金也必须要纳入同年度财政资金预算中来,并且一同列入同级人民政府监督中来,同时其资金使用情况也应列入经济审查范围内。再有国家审计署也应该定期召开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地方债务资金的审计会议,其核心目的是“摸清债务家底,提示债务风险、分担债务责任、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运行中,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承认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其管理的不善,而导致其风险的存在。合法融资,正规使用,强化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lear, real estate investment in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 role, the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alysis of its th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aspects and so on three big factors.

Key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内容: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提速,房地产投资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房地产周期也成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区域经济的周期受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和房地产投资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

房地产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收慢、环节多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呈现相同的趋势性,基本和宏观经济周期同向,但也有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在两者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可以大力促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两者无法实现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走向衰退,甚至进入萧条。

首先来看两者协调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的正面促进作用,经济必须增长,才能取得发展,才有基本动力,获得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样地,经济发展了,能回过头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区域经济健康向上,能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经济得到协调、持续、稳定增长,带动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必然促进投资扩大,而投资因为需要垫付资金,必须取决于社会总产品增长后的资金转化成都,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都直接影响投资额度,而投资的增长一般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量水平影响投资总量,投资总量反向推动经济增长,在给定的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投资总量和增长率决定,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增长,短期内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增长主要靠扩大政府支出类型的积极财政政策,民间自主型投资缺位,或者增长无力。而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增长一直比较快,其它方面的投资水平较低,所以,在其它类型的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实际上由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决定。

其次,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两种主要影响方式和前进路线,一是在该项投资还没变成现实中的物业前,因房地产投资总量变动而发生的影响,也即投资分配量超出GDP增长速度,则会造成资金膨胀,比例失衡,引起投资泡沫;二是成为物业后,不同产业部门,直接到其生产能力和平衡发展,如果过于偏重消费类物业,像饭店、宾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宅或商业类物业的建设规模,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一直以来习惯于依靠增加固定投资来拉动,而固定投资属于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大幅提高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度。因此,国内的gdp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并且几倍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使住房价格不断上扬,吸引大批实业型企业进入该市场,导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不单单是过热,已面临泡沫破灭的巨大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

经济的内部因素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综合性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实践中,资源环境甚至人口的优劣变化都将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是,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绝大多数都假定外部环境不变,只从经济内部的运行体制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忽略了外部环境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首先来看看何谓“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从传统的数量增长方式改变成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广义增长方式。其特征是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效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付出尽可能小的自然资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和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关系密切,运行环境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和维持社会政治构架。

其二,从生产要素看,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资金则是紧缺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房地产投资。但是,人们过去只侧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了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脱节。

其三,从生态环境看,房地产投资需要占用大量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稀缺,不可再生,这些资源被占用必然制约其它行业发展,所以要合理配置协调已有资源。房地产投资后,房产直接改变当地的空间状况,不但大量分割原有环境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还额外创造了房产的内外空间,消耗大量空间资源。密集的楼群和高层建筑把空间分割得过于细碎,使人与自然互相隔离,产生强烈的窒息感和压抑感,不断侵害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长期以来,这种靠消耗土地、水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忽略了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所以,房地产投资应当把城市规划专家和生态保护专家纳入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使房子与自然生态环境无缝衔接。

其三,从资金融通看,由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因此,当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严重超出真实需求,或者投资结构根本不适合社会需要,容易积压大量资金,造成金融行业的坏帐,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引起金融危机。所以,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以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应给房地产投资保证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

总的说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两方面。社会环境是特定范围内人们的生存交往环境,是特殊的社会文化,不单单要适应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安居”和“乐居”,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另外,还要尊重和保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把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DF11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14-03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当代,以谋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普遍认为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际上。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们通常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组国家(地区),实行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逐步取消各种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国(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并协调各国(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城市规划一体化,优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欧盟一体化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涉及到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合作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是我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有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范式。而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虽然欧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治下进行的,而珠三角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政治下开展的,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实施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基金政策、贸易政策等各项政策和具体做法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欧盟产业政策是欧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自欧共体成立起,欧盟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调整已经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如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欧盟特殊产业或部门的对应政策。珠三角目前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亟待调整优化,而这需要一整套区域产业政策来引导。

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是在国家水平上激励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企业发展,培养人力资本和提供工业转型调整基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欧盟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完善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融资方便、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对于高新技术,欧盟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政策,因为市场失灵和外部经济,各国政府都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另外欧盟作为一个一体化经济体,有共同层次上的科学技术政策,通过成员国间的科技合作,集中有限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欧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研发的资助上,通过各种金融(援助基金)、技术(研发项目)以及政策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的竞争优势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工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上涨,“两税合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因素的变化,使珠三角的企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冲击”,珠三角产业发展的环境已今非昔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珠三角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区域产业的创新机制,如何借鉴欧盟的垂直产业政策,在城市群层面上激励创新,使包括港澳地区的大珠三角城市群成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南中国地区的产业创新中心?另外,产业转移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力量。目前珠三角产业正顺应广东省未来发展“双转移”战略和服务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但在实践中,产业转移并不“流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政府该担当什么角色?“转出地”和“转入地”该如何做好准备?能否通过区域垂直产业政策,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并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加强珠三角作为产业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在珠三角各地市之间、广东省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垂直分工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力量的合作与

竞争机制?

欧盟特殊产业和部门政策,包括对特殊部门的干预政策、产业集群政策、贸易政策、特殊方面的区域聚合政策、欧盟国家层面的产业保护政策、技术壁垒以及公共部门采购等。珠三角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过程中,也会有面临一些特殊产业和部门的协调问题,政府该如何进行产业干预?如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何在交通、环保等基础上升方面进行区域聚合?如何通过产业集聚政策引导珠三角众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珠三角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顺利发展?如何从城市群的层面实施产业保护政策,以提升珠三角产业竞争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4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区域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往往会采取区域合作的形式。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合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作用,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

一、目前我国区域合作与公共管理的现状

所谓区域合作,就是为了能够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某一区域内进行合作。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合作中的对弈关系。因为各个地区都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并同其他的地区一起形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就我国目前的区域合作情况来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环渤海经济合作区等。近年来,区域合作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包含的业务更加广泛,其覆盖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其合作也不断深入,对该区域内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地都为了能够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就容易忽视区域合作整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使得区域合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本质原因就是公共管理质量较差,尚未形成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为了向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提供服务,从而在公共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的一些政策与措施。公共政策理论对公共管理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理论。近年来,随着区域合作组织的数量迅速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合作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中的管理。公共管理职能对于规范区域合作组织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有直接的影响,这也就促使加强区域合作的组织管理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为了能够对区域合作进行管理,并促进其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好区域公共管理和区域合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与当地的特色,结合区域合作的公共政策,从而选择适合其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在区域合作经济发展中的阻力,也能使区域合作更加深入,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经济迅速发展。

二、如何有效地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经济的发展还缺乏实质性的推进作用,还尚未形成统一、公正、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其区域合作中公共管理职能还尚未发挥其作用。为了能够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制定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需要中央政府能够对区域合作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支持,这也是实现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区域合作一方面是该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区域内的各地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可以对一些区域合作实施政策的倾斜等,从而能够鼓励区域合作,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其次,在区域合作的过程要逐渐形成与构建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该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地方官员树立起正确的绩效观念,也能使其传统的绩效观念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得到有效抑制,能够实现合作区域内的经济资源等公平发展。最后,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协调“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二者进行协调,并不是单方面的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效益的追求进行抑制与抹杀,而是要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整治协调的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集体理性,从而使政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合作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从而使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的官员与管理人员在区域合作中要认识到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并能将其落实到实处。

作者:刘琪 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5

共生理论的内涵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利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在组织程度上,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状态。

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规律。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界面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是处理共生单元复杂关系的核心。共生系统是指由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商品与资金流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商贸流通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流通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得以实现的。商贸流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指的是各种劳务性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与流通,这其中不可避免会包括生产资料以及消费资料在内,我国商品流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而诞生的,在流通过程中,商品实现了自己的增值。现阶段,我国以及全球的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何实现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费用最低、增值最大、流通时间最短、流通环节最简练、流通网络越发达,是我国流通经济领域以及物流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流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流通经济体系逐步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与信息网络也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流通经济网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加快经济流动、促进经济增值的重要推动力量,商品流通是流通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流通成分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商品在流通中可以实现增值,而区域经济是其增值的基本保障,通过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增值,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商品市场的繁荣。

商贸流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金的流通。伴随着商品与贸易的流动,大量货币资金在不同地域间自由流通,这些货币资金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对于我国的流通以及物流体系来说,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实体商品的流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整个货币资金的流通,流通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才有了发展的活力,货币资金为整个流通体系注入了血液。货币资金不仅是现代宏观经济体系和微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化流通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现代流通经济体系需要高度重视资金流通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资金的控制,实现对整个流通经济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也应充分利用资金的力量推动物流经济的发展。重视货币资金的流通,还可以提高整个流通经济系统的运营效率,掌握货币资金流通的效率、发挥货币资金流通的作用、缩小资金流通的分配范围,对于整个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通过商品贸易引进资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众多地区发展经济的做法,因此促进商贸流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6

一、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

近些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就是很好的说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行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高校教育从以前的单纯培养人才变为教学、科研两手抓,再转变成如今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互相促进。高校不再是闭门造车的象牙塔,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了社会服务和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来。高校朝着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强大的支持的方向迅速发展。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各高校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如何把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协调二者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正相关性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也更高,高等教育的规模会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和家庭等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人力、财力资源等的增加和利用。高等教育的规模只有与区域经济的水平协调发展时,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地共同进步。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在当今社会,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我国东西部之间长期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是知识、教育、经济、信息等多方差距的综合结果。高等教育等资源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高等教育不仅传播知识和 培养人才,也担负着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任。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如何也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建设的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还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经济的转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高等院校较为密集,高素质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区域的高等院校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仅如此,高等教育通过育人思想、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方的改革和创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和创造平台。高等学校大多聚集了一批学识渊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在高等院校内部,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也使得知识的扩散效应更加明显,在国际上这方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享誉全球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科研人才和技术力量为依托而不断发展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里众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群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了硅谷和加州的经济发展和持久辉煌。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腾飞往往也能推动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金赞助等。某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家庭的消费结构,如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居民对教育的投入也更大。由于我国目前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很不乐观,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许多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往往很难支付高等教育的高昂学费。

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旺盛的人才需求直接刺激高等院校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规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又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由于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之间也各不相同。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人才的培养大多只能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高新产业等的发展又给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反馈,二者在互相促进中不断得到发展。

三、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诸多的高等教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要从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适度的超前发展,同时,相关区域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制定出合适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要加快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区域的高等教育建设,要正视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和高等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水平,同时区域经济能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7

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正在逐年的增长,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生失业和无法就业的现象正在逐年的加剧,这一问题的出现实际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必要的内在联系,现如今我国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性人才,主要注重书面上理论知识。另外一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更多的偏向于实践与技术。很明显人才已经划分为两大类,那么对于区域经济来说,也应该为这两类人才进行具体的设计,高等教育应当紧密的练习一些企业、市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改革工作。所以为了缓解现如今的高等人才就业压力,就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市场,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

2、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基地们可以培养更多全方位类型的人才,通过培养现如今各大高校的人才,来加快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可以与区域之间进行互相的学习,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任何的技术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而当代高等教育正是为我国未来培养和输运人才的一个重要机制,所以加强对于高等教育的培养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技术的进步,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

3、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升级和结构优化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企业通过不断地向相关区域进行人才输送,以此来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优越性。现如今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硬环境,另外一部分是软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了人文关系、社会背景以及一些社会政治环境等。现如今我国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都是越来越重要了,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区域经济必将有所提升。

二、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1、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教学项目,这种高等教育更多的依赖政府的投资和拨款来进行的。然而我国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对于高等教育的拨款数额更是有限,当下我国面临着很严峻的资金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财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可以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只有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额度,才能更好为其提供培养人才的平台,只有高等教育能够顺利地发展,区域经济的人才输送才可以得以保障。

2、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水平

事实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内在联系,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帮助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整合。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影响着高等教育对于自身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传统式的制造业在慢慢地现实,然而对于这种区域经济的专业也在被逐渐的取缔,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兴的区域经济。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进行设计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更大程度的增加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3、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信息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现如今我国各大经济区域正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站,这种网站的建立和完善为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信息交流平台。高等教育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高等教育,这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促进互相之间的相互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8

亚太各经济体新机遇

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以及东盟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1993年6月,这一机制正式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过长达25年各成员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网络。

徐秀军认为,APEC是一个非正式多边协商与合作的平台,它更多是发挥一个平台的功能。在这一平台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得到深化,并呈现“多头并进,竞争发展”的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表现在:在APEC这一平台下,区域经济合作遵循不同的路径,各种路径并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亚太路径,它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主要依托;二是亚洲路径,它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主要支撑。这两种路径为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机遇和动力。

但也应该注意到,亚太地区经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创伤截止到现在并没有完全消退,经济增长内生的动力不足,外需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处于放缓态势。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同时各种区域安排在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作用,徐秀军说:“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一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因为一些不良竞争也造成了区域内资源内耗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背景,本次APEC会议提出要进行亚太自贸区(FTAAP)的谈判,以更大范围地推动各成员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经济体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开放,从而通过这个平台巩固和加深各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创造更便捷的条件,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及区域市场的整合。

经济一体化需多方推进

如何更有力地实现经济一体化?徐秀军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要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现有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促进各种机制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引导地区成员最终迈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徐秀军说,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四方面:首先是继续夯实务实合作的牢固基础,为实现茂物目标创造条件。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经济体面临外需低迷、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区域经济合作不协调等问题,区域经济合作基础面临诸多考验。在此情况下,深化务实合作对于确保经济持续复苏、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以及实现各成员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关键作用。这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成员消减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过度监管、简化投资程序和增加政策透明度,切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联合研发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以此来保障APEC的两个“轮子”良好运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不断深化区域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大国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模式为推进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今年来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受到诸多挑战。随着中国等经济体的经济迅速崛起,东盟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领导“10+3”和RCEP等区域合作进程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再者,新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兴起为区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进程,吸引力已不如从前。亚太区域大国竞争的加剧,使东盟的作用日益边缘化。为此,应该重新审视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回到大国主导的轨道上,以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带来整个区域的一体化。

第三是积极推动亚太区域合作亚洲路线图与美国路线图的相互融合。当然,APEC框架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以RCEP为核心的亚洲路线图和以TPP为核心的美国路线图。RCEP是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兼顾了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是对东亚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而TPP是美国主导的“高标准的、全面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议”,在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升级上具有引导作用。两者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相互不可替代。最后,适时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亚太地区成员已经具备启动FTAAP进程的初步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无论是亚太地区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基础建设等国内条件均符合启动新的区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要求。其次,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走过25年历程,已形成了涵盖每个地区成员的经济合作网络,各成员在宏观政策协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和教训。

最后,目前正在进行的TPP和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能够为FTAAP供参照和借鉴,有助于地区各成员为FTAAP设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尽管FTAAP建设仍面临许多障碍,但从长远来看,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建设FTAAP、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亚太地区各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

总之,把现有的、已经启动的区域经济谈判,按照既定方向推进并且深化下去,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其次是整合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在巩固原有的经济合作安排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安排。这其中,还需要每个成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达成多方共识,更大程度地促进自身以及亚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各经济体应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模式,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理念。在经济合作方面,各参与方都会从中取得硕果,所以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才能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共生共荣;在制度上,建立整合各经济体制的各种协作机制,同时,从物质层面保障各成员之间顺利互联互通。但是这一项任务的实现,我们还面临很大挑战,例如资金不足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我们建立了亚投行,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提供物质层面的保障。另外,市场对等开放是对各成员提出的前提基础,扫清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国内改革与创新

徐秀军表示,要更加重视创新改革对于促进增长的作用,增长是目标,创新基础,改革是手段。从本质上讲,改革也是一种创新,一种基于创新的改革,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调整。对于改革而言,虽然改革的重点在各个国家都不一样,但改革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型升级谋发展的共同出路,没有改革,各个国家想摆脱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长期性矛盾是很困难的。要想进入到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没有创新是很难做到的。而创新与合作之间也有内在关系,即如果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便利,这其中就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流动,将有助于促进创新的进程。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9

环渤海区域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拥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余家;大连的外资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达到一流。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①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环渤海地区在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未来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大,渤海区域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但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随着区域合作组织如欧盟、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非盟等等成立与发展,国际间这种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迅速得以发展,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有关国际上区域集团引起的“管辖权统一”的理论,“管辖权统一”对各种特殊利益集团是一种制约,它极大地减少了贸易壁垒的长度,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奥尔森指出:“由于在相互独立的国家之间实行了自由贸易,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再利用政府的强制权利来加强卡特尔组织所需要的对产出的限制了。同时,也没有任何方式在所有国家中间再去建立维护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法律,因为并没有任何共同的政府存在。”奥尔森所谓的“管辖权统一”就是指国家间经济合作制度。“管辖权统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同样也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省市之间的合作。

(一)进一步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的作用,加大区域间政府的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前提下,加强区域联合发展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为代表的协调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为环渤海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环渤海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04年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通过了《212廊坊共识》、《521北京建议》、《626廊坊框架》,第一次将环渤海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一次建立了官、学、商共同参与的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对话磋商机制,第一次实现了环渤海地区领导人联手打造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全家福”;2008年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确定了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给环渤海区域合作带来崭新的工作局面。

自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以来,各成员市围绕《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天津倡议》和工作议案狠抓落实,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贸交流日趋活跃,合作成果日益显著,科技、交通、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同时,还分别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网络组织、环渤海区域口岸合作组织、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环渤海地区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集中签订了16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达182.69亿元。

(二)加强政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政府要在环渤海城市群中发挥协调作用,逐步由低层次松散型到高层次紧密型的环渤海区域性协调机构,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安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资源开发等内容,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调权威性机构,以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协作、区域合作市场中介组织参与等法律制度,保证在区域横向合作活动中,政府逐步实现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型政府、从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型政府转变为高效率型政府、从传统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为了协调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区域横向合作计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成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或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专业职能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开发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同时为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建立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协调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应由区域内各类企业自愿参与,代表区域内企业的共同利益,反映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愿望,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搞好区域内企业的自身管理,促进区域性各类企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为适应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渤海区域间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系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环渤海区域间协调机制,包括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及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之间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还可以针对区域经济联合的具体合作内容成立相关专题工作组,协调区域合作中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问题,以谋求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间各级政府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种种制约和障碍清楚地表明,区域内各省市间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管辖权统一”,以消除地方壁垒,减小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顺利形成。各级政府应当把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提高区域间联合紧密度、健全统一的市场机制、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区域合作层次等方面入手,通过组建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从深层次上推动了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环渤海的科技资源优势,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利用环渤海区域的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制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定,鼓励本地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各地政府应推动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且,结合本地实际,对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重大科研课题合作研发的当事人给予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资助、给予物质奖励、优先职称评定和聘用等方面,以此发展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技术研发转化能力。应建立健全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区域性人才市场,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区域内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和保障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各地政府应该对流动人才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子女的入学入托等问题给予当地居民同样待遇。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优惠扶持鼓励建立区域内技术市场,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加大鼓励区域间技术服务优惠政策的力度,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区域间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给予税收扶持;加强区域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制订区域宏观调控法律规范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区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正当竞争、地区保护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美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为了对落后地区进行治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分别于1933年通过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1961年颁布《地区再开发法》、1965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和规划落后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这些立法举措,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规范,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注重依靠法律制度来保证其实施,这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措施,这一成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并且,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基本性宏观调控立法还处于空白。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法,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难以建立,也就无法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尽快制订宏观调控基本法是极其必要的。但在没有基本法的前提下,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也应积极探讨制订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予以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10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先进技术、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驱动力。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成为企业迅速崛起的主导力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并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 增长极 技术创新

伴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也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旨在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梳理

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畴内,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均衡的,市场竞争条件充分,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通,就会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均衡发展。但是,这种静态分析的方法无从解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这些地区并不具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源禀赋,而市场力量的最终作用结果通常是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规模效应的影响,并非完全充分竞争中的市场供求关系能决定资本收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极理论,试图从另一角度解释当代社会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和新经济的崛起。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总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产业和领域,这些产业和领域就被称为“增长诱导单元”,也称为“增长极”。例如,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厂商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私营厂商的作用。但是当局和他们的首创精神以及较小的、为适用于当地情况所作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增长极既是创新的发源地,又是扩散源,当这种产业增加资本或者购买服务时,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最终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区域的均衡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自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引来质疑之声不断。例如,1957-1966年期间,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区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南部选取4个增长极典型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融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论有待完善。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发展理论,该理论没有就怎样来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发展增长极的地点,推动型产业的支配效应即集聚经济的正负效应表现如何,增长极理论自身的数量、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进行理论推演。第二,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在该理论中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无从考察任何空间中两个地方的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也就无法找到增长极的支配效应、联系效应以及分配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劳动力、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是独立的,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和渗透作用则是复杂的。无论是从范围经济还是范畴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体,而制度、技术和劳动力则是保障因素,以保证实现生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载体,各种企业之间形成了强大的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包含忠诚信任、互惠双赢、竞争与合作的内在依存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知识渗透和传递、人力资本流通、资本流通,形成区域优势与特质。基于上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并且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塑造了硅谷的传奇和辉煌;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在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也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和渗透作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11

根据当前新的形势,制定这样一个文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长三角两省一市自身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们的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来延伸。如何统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走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制定这样一个文件,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起点上,来创造新优势、获得新的发展。

第二,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综合实力进一步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形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四大板块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东部要率先发展,只有东部率先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三大板块。长三角是我们沿海地区三大引擎之一,一定要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怎么样进一步提升、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长三角地区也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加快这个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完善我们的外贸的增长方式;有利于抗御国际上的金融风险,提高我们国家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长三角地区是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有利于为全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探路的作用,发挥示范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去年5月15日,总理亲临上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进一步推出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座谈会。在会上,总理全面分析了长三角面临的形势,总结了长三角多年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今后长三角地区努力的方向,同时明确,国务院要专门制定一个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到2020年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区域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叫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第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杜鹰说,《指导意见》专门有一章论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其中也提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一直以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一定要水到渠成。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终正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粮票的消亡一样。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后不是被取消的,而是在一些条件具备以后自然消亡的,在这方面两省一市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率先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使城市的福利体制货币化,如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