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1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 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 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 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 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 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 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 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 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 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 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 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 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 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2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2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3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4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5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快速建设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 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与意义

2.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2.1.1 乡村地域的经济功能: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乡村形态不同,经济地域功能不同,乡村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同。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2.1.2 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功能: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是乡村的自然遗产,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3 乡村地域的社区文化功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

2.1.4 乡村地域的空间组织功能: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空间结构表现在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景观特征。同时,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5 乡村地域的资源载体功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重要载体。资源的集约、高效和生态化利用,是提高乡村经济活动的效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1.6 乡村地域的聚居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地域,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乡村人口仍然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7 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2.2.1 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和在更大规模基础上的开发利用,是景观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变革,使传统景观不断遭受冲击。

2.2.2 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源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又旨在指导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完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使城市化过程建立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与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协调的城市 、区域发展模式。

3 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农村特色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模式逐渐成熟,乡村景观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等综合构成新的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3.1 乡村生态景观

根据特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维持物种的原始构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特色生态景观,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森林及其他植被种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构建生态环保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

乡村生态景观可以分为平原乡村景观和山地乡村景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网状的自然景观。乡村农田景观规划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增加景观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协调农田生产与土地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平原乡村环境。山地地形使景观更能体现地理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利因素。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在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型为梯型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便表现出了梯田和草坡的不同特色,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深层次原因,但又能够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乡村生产性景观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争取与其和谐相处,体现出自然安详、天人合一的面貌。在绿色和生态环保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成为绿色经济的主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分为乡村种植业景观和乡村养殖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恢复独特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乡村种植园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果树、蔬菜等产业,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养殖业景观为乡村景观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情趣。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以观赏、保护、研究为主要宗旨,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分析动物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措施,

3.3 乡村聚落景观

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水观和价值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的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徽州民居、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闽南土楼、西南吊脚楼和傣家竹楼等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6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的发展,本调查市针对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本调查通过查找原始资料,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组对北京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园进行实地走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基础上咨询了相关行业专家,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1.性别分布

如图1被调查者的性别构成在本次调查中,选取的样本男女比例较均衡,属于合理的男女调查比例。合理的性别调查比例将使本组的调查结果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进行合理分析。

图1 被调查者性别构成

2.年龄分布

如图2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本次调查中,所选取的对象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他们对生态农业旅游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本组调查问卷结果合理性的一个基础。本组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所属的不同消费心理,发掘他们独特的消费需求,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见解。

图2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

3.职业分布

如图3被调查者职业构成图在本此调查中,被访者的职业分布为:个体户,工人及服务人员,职工,学生,其他。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本组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阶层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北京作为一个压力大的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合理的职业构成合理的消费需求也为本组的调查结果提供另一种合理的基础。

图3 被调查者职业分布图

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

如图4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了解生态旅游的方式有电视、互联网、亲朋好友介绍、旅行社。面对形形的宣传方式,消费者总是眼花缭乱,为了全面的打开市场,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要找到以前宣传不足的地方。这项调查结果将统计出不同群体了解到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比例可以对以往的宣传方式进行调整已达到全面宣传的效果。

5.年平均去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的次数

如图5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在本次调查中,消费者的年消费次数有一下几种:频繁(4次以上)、一般(2-4次)很少(1次)。北京生态农业旅游正在初步发展,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的消费者去享受生态农业旅游的原因不同,我们将针对消费者不同的享受消费次数,找出相应的原因,以让生态农业旅游园改进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

图4 了解生态农业旅游的方式

图5 被访者出游次数分布图

6.在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中人均消费

如图6人均消费状况图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消费有200元以下,200-400元,400-600元,6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消费群体是中高产阶级,他们有足够的剩余资金进行享受型消费。人均消费一般在200-400元之间,也有部分超过600元属于高层次的消费。这为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发展也提出意见。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以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

图6 人均消费状况图

7.消费者看中生态农业旅游的方面

如图7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吸引消费者的消费方面不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发现大众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有也要满足特殊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来满足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图7 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表现

8.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

通过调查了解到,消费者看好生态农业旅游能够带来的益处主要包括:1)回归田园式生活,陶冶情操;2)食用绿色农产品,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3)缓解平时工作中承受的心理压力。

9.消费者认为吸引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

通过调查,被访者普遍认为:1)幽静清雅的自然环境;2)无污染的农产品;3)农业观光和农业劳作是生态农业旅游最大的特点。

二、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通过对被调查者的问卷分析,结合本次调查的实地走访,总结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有初步了解,消费者偏向原生态、历史遗迹或自(下转第78页)(上接第76页)然风格的生态业旅游地。消费者多为中高产阶级,生态农业旅游宣传方式多样化。

2.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力强

消费者在农业生态旅游中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缓解生活的压力,还有部分的消费者是针对农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旅游给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城市已经成为主角,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兴起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现在北京生活压力大,上班族需要在忙碌之余放松身心,这样生态农业旅游就为上班族提供了良好的旅游选择。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

生态农业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在此次调查中消费者更注重生态农业旅游的“农”味特色,合理的一体化消费服务体系,也吸引力更多的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将会增加社会供给,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走向辉煌。

(二)现阶段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目前北京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为主,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产品类型单一。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参与性不高,内容不充实,这都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缺乏精品旅游项目

生态农业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景点的推介工作。目前北京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分布较散,缺乏精品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3.农业旅游项目受季节影响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许多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很多地方旅游旺季客流量大大超出旅游地承载力,造成旅游资源破坏、价格上涨、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非常惨淡,旅游设施闲置浪费。

三、推进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建议

结合消费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咨询行业专家,给出如下发展建议:

1.提高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重视

在北京市农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贯彻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地区,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开发模式,破除发展瓶颈,推进规范性建设,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效益

政府应大力扶持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其增加宣传。北京各生态农业旅游园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提高本生态农业园知名度。

3.提高创新力度,发展特色产业

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按照功能类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参与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科普型等,每一类型都应有其配套设施,可根据其功能类型开发创新产品。也可根据当地特色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加强现有生态农业旅游园的建设和管理,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做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园。

四、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展望

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

当然,北京以它强有力的交通路线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了农业旅游开发的客源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更多的收入与闲暇时间。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增加为生态农业旅游创造了丰厚的社会基础。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将休闲农业旅游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响应了当今生态化的时代主题。国家及地方对发展农业旅游的高度重视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北京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这预示着生态农业旅游在北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组的调查结显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很看好。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对北京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为生态农业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研究北京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效益,对加快北京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促进北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翔宇,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6(117-119).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7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8

现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农业领域的发展。在推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改变,并推动了农业旅游以及观光等领域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影响下,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符合时展的趋势,需要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坚持走创意农业发展道路,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更长远发展。

1农场园区景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创意经济的发展时代,在各行各业中创意的元素得到充分的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园区景观建设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与生态旅游联系起来,给人们更多休闲的场所,并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逐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农场园区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缺乏特色,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农场园区景观需要对一些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很多农场景观设计时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从而使得当地或者自身的农场特色无法体现出来。同时在很多农场园区景观设计时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特点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些景观有些突兀,缺乏当地的特色展示。一些农场园区景观设计时过于追求一种形式美,而使得一些原有的本土的生态美得到破坏。很多时候人们在建设农场园区景观时缺乏环保的意识,使得一些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农场景观的特色。还有,在农场景观设计时过于模仿,使得一些设计的元素与农场结构存在相似性,并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从而制约了整体农场的持续发展[1]。

1.2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而言,体现出经济利益以及生态利益等多个方面。很多时候一些农场的经营者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得缺少自身的优势。同时由于一些当地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存在。还有,在园区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指导,使得一些农场园区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影响的农场园区的整体效果[2]。

1.3营销力度不够

农场园区景观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农场园区的经营主体而言,很大部分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并缺乏完善的市场影响观念,从而使得该农场园区的影响力不够深远。由于营销观念的缺乏以及专业的相关人员,使得一些营销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与精彩,营销渠道不够成熟与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园区的发展。

2农场园区景观创意设计的新策略

面对农场园区的发展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重视,并积极进行创意设计,来改善农场园区的发展现状。创意是指一些具有创造力的想法或者一些新颖的构思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种艺术的设计以及审美的功能。对于农场园区景观发展而言,需要加强创意设计,推动发展创意经济。同时创意农场需要在农业的基础上,对于农业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发掘,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创农场发展的新思路。关于农场园区景观创意设计的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整合不同资源的整合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设计的过程,应该考虑到历史文化、生态自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元素,需要做好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对于资源的整合是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规划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加强对现今市场的概况了解,并对当地的文化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对于不同的空间布局来说,需要对当地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既要做好水资源、建筑以及农业设施等多种物质景观资源整合,又要深入挖掘一些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合理运用,才会使得农场的特色得以彰显。

2.2创新设计方法与途径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其很大程度在于设计方法的创新,突破主题,加入不同创意理念的设计。农场园区景观一方面在于人们旅游与观光,另一方面在于做好服务的工作,这时需要一些创意的元素,来使得整体的农场更加有亮点。人们来到农场园区不仅仅是为了观光,而更多的享受一种舒适与惬意的精神状态。这说明农场园区设计时需要做好外在与内在的结合,通过一种景观来传达一种文化韵味。外在修饰在于不同的农场空间布局,可以通过色彩的搭配以及加入不同形状的石头、树木等元素;在内在文化的展示也是通过外在的修饰,并运用一些科技手段,使得外在的一些元素具有故事性,并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氛围。

2.3做好全面规划与定位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与管理,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体制,以及一定的营销策略,并做好合理的市场定位。农场景观的创意设计不仅仅体现在一些空间布局的独特性、文化氛围,而且需要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来突出农场设计的优势与特色。对于农场园区景观的消费者定位主要以一些游客为主,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完善整体的规划。

3结语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而言,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时代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强设计观念的更新,重视一些科技的运用,并加强宣传的力度。在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一些农场经营者需要加强创意设计,注重自身农场特色的开发,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9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g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n put forth some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d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Xiaogan 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 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 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 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 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 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 ,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 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 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 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 、垂钓、观光 、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 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 ,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 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 , 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 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 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 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 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 加大政府投入 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 实行税费优惠 对投资规模在5 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 喻红林,路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 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 2012(10):52-53.

[3]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 99-101.

[4] 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0):107-108.

[5] 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 2-3.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10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与休闲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的。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产生初期就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体现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绵阳市的农业旅游已经成为绵阳继军工配套产业、电子产业、职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绵阳的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这与她的地理优势、各级政府重视以及依托科技城建设而涌现的一大批善于学习、观念前瞻、懂科学、有经济头脑的人才有密切关系。

一、绵阳市农业旅游的先天优势

1.绵阳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绵阳地貌属于丘陵地形,处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众多,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濒水生态景观,构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观(山顶水保林带、山腰果树复合带、山底特色水域带)、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坝农业景观和高山无污染生态农业景观为主的多层次多季节生态农业景观带。有益于农业旅游的四季开展,观赏性强,可参与度高,体验性好,其优势较纯平原地区更为明显。

2.绵阳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特色突出

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形成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水产品示范基地、特种禽生产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茶叶基地等,诞生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种类齐全,名优特农产品多,如斩山米枣,龙门枇杷,平武木耳,北川绿茶等在省内外久负盛名。为建立农业观光、农产品购物、农村民俗风情、农事劳作、垂钓、园艺等农业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3.传统民俗文化深厚而独特

绵阳境内聚集了汉族及白马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对成熟、特色鲜明的农耕民俗文化,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更是异彩纷呈。这些散布于农村地域的农耕及传统民俗文化不仅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成本低,而且将极大地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文化内涵。

4.绵阳的科技城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院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升农业品位。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

二、 绵阳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绵阳的农村生态旅游因为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发展已初具规模

坚持市场化运作,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将生态农业旅游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成立生态农业旅游领导机构,统筹其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做好形象宣传工作,提升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4)优先配置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5)搞好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和方向。规划体现了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组织机构等的预测,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搞好农业旅游的基础配套建设和乡村环境建设。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给排水和能源工程。“农户参与”是农民获益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包括农民参与有关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参与旅游收入的分配、接受相关培训与教育等。

2.绵阳市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为绵阳的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全市境内已建的大型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有:

(1)老龙山生态农业旅游区。目前老农山村庄里,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开起了农家饭店和宾馆,春夏秋季,绵阳市民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赏花、游玩,品农家饭,尝农家鲜果,欣赏闲适的田园风景。据笔者调查得知,农家饭店每年收益最好的能达到20000元左右,效益差一些的也6000多元。

(2)龙门小桥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前几年聘请了省旅游局专家和西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组深入现场,对示范点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把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展示、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相结合,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优势和农家乐集中的特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小桥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上千亩,品种优良的梨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满山遍野,构成了十分抢眼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带,还有村上现存的清朝官员张仲齐的五世同堂牌坊和回龙古寺等古迹,形成了该村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3)李白故居青莲乡。近几年,该乡依托李白故居做足了“文章”,每年举办李白故居文化旅游节和乡村旅游节以及各种展览、诗歌朗诵会,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今年更是在小匡山下,占地866亩,通过自然生成的油菜花和麦苗,“写”出了“千年李白 回归大地”八个大字,“画”出了巨幅李白头像,甚是壮观,省内外、甚至是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观看。

(4)戈家庙川西乡村民居生态村。展示了川西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该村依山傍水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川西特色的木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形成了戈家庙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5)江油小寨子沟森林公园。以山林自然景观的优美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市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地处人迹罕至的山坳中,原始风貌未曾破坏。重峦叠嶂,林木森森,飞瀑高挂,潭水清澈,有珍禽异兽出没,风光旖旎,犹如人间仙境。在此基础上当地乡政府硬化了景区道路,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形成一个农业森林生态园。

(6)原生态文化村白马藏寨。该村目前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种植业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并保留了浓郁的藏文化气息。这里乡风古朴,诸如传统的手工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草编等,锅庄舞,献哈达等许多较原始的生活作业方式仍广泛存在。凡来观光的游客既可看到原始的磨面、榨油等作业场景,还可品尝到无公害的水果、蔬菜,购买到一些土特产品、工艺品。

三、 绵阳农业旅游的前景展望

农业旅游以其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以其产品的自然性,娱乐性,参与性,对现代都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短程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假日的调整及带薪假日的来临,民众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契机。绵阳农业旅游如今己经迈上健康发展之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确保绵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业旅游已经非常成熟。在法国,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大力推销法国的农业旅游,产品包括农场技艺、农产品市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守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系列。1998年,33%法国人选择了乡村度假。在意大利,到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季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阿根廷,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乡村手工制作”、“乡村美食”等旅游项目。并向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农业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三之分一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合作组织是海外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讲,可以构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根据保护要求和规划进行开发利用、包装景点;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编制线路;农民旅游协会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负责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村民培训等,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

2.坚持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

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高科技农业与观光、教育、体验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以高科技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为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利用绵阳科技城的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要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3.重视电子商务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

(1)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的调查评估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各种调查表,评估现有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

(2)宣传促销、展现新农村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宣传促销成了最广泛的方式。通过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可以把新农村的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提高知名度。

(3)方便农业旅游产品交易的作用。电子商务实现了旅游者对农业旅游产品的选择更理性和交易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要实现上述作用,还是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机制。电子商务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保证信息不断更新与补充。政府要引导农业旅游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经营与管理。以适应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例11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12

1989年,自从我国第一届景观生态学研究会召开以来,相关学术界人士在景观方面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给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其良好、高效的发展是整个农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好维护其特色和传统型原貌的工作,结合乡村的特点,建设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1 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

我国乡村景观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至今关于乡村景观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括。我国学者谢花林等在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下,提出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范围在各个相邻的乡村地域内,由土地单位交叉形成的嵌块体,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状差异、大小差异以及配置差异,因此也带来了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认为乡村景观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而且还受到人类经营策略和经营活动的制约[1]。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存在于城市景观之外的空间,以自然环境为主,包括文化景观、经济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体,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景观、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文化和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景观等[2]。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乡村景观的定义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共同之处是对乡村景观所包含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存在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观点的认可。

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主要是以发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出发点,在保护景观原貌的前提下,是一种合理设计、规划乡村景观的不同行为的行为体系,其规划设计是依据乡村景观所包含的自然景观的功能性、生态性、适宜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文化性以及继承性这六大特性为基础,构建乡村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刘黎明提出,建好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要考虑乡村土地使用合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种舒适、安全、健康、优美的居民生活环境,形成符合我国乡村特色发展的生态系统[3]。

2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生态脆弱地区,比如西北农牧交叉带、黄土高原和城乡结合区为研究范围,采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和景观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比如学者肖笃宁等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二是从乡村地理学和传统农业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如郭焕成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对区域乡村发展机制和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三是从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土地使用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乡村住宅地和农业用地,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改造乡村景观新面貌,但是对景观模型的研究和生态规划研究比较浅显,乡村景观的系统分析也没有得到深入的论证,这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需要学者更加关注的研究方向。

3 乡村景观规划措施

3.1 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中

伴随着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浮躁,开始向往乡村环境的大自然美景和具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因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也带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观光农业的结合是发展的潮流趋势,观光农业不仅能够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有效进行生产再分配、创新农村生产方式、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特色的规划设计

和国外比较发达的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及实际应用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引进国外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设计乡村景观的规划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找出符合我国乡村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方案。国外在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战略构想,并在韩国得到成功的应用研究。当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新农村建设正符合目前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景观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应结合乡村的地域性优势,构造符合我国乡村特点的景观设计。其中务必要考虑的是把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等景观相互结合,突出差异和特色,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唯一性,同时维护景观的原貌的安全,保留其传统性,达到乡村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