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总账会计的流程

总账会计的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7

总账会计的流程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1

一、施工企业的传统会计特征及面临的财务问题

大型施工企业一般采用项目部制的“总部一分公司一项目部”三级管理、二级(有时甚至三级)会计核算模式。即:以建筑施工合同所指向的工程作为自己的“产品”,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和效益评。价,一个分公司、一个项目部可能就是一个会计报告主体。

一般而言,一个工程项目(或项目部)实行合同管理,编制定额预决算,在会计结果控制上似乎可以实现项目利润的预期。但其在实务中具有如下特性:1.一般按统计的形象进度确定会计期间,分期计算项目的收入、成本和毛利。统计的误差影响会计计量的准确性;2.在施工期间,存在大量的施工性实物资产,除主材外,还包括组织施工的设备及机械,具有品种杂、数量大、采购环节多的特征;3.工程涉及的内部职能化分工细,如土建、水电、安装、结构、设计、装饰等:4.工程的区域分布比较分散,分公司或项目分属于不同的区域,与总部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影响了信息的传递。

这些特征,在三级管理、分级核算和传统的报账制财务管理方式下,都有可能弱化总部的财务信息的获取功能,也产生以下财务问题:

(一)会计核算分散化

总部难于及时、动态地掌握各项目部(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汇总、合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准确反映。

(二)总部财务管治水平弱化

总部与下级会计报告主体之间,可能会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操守的差异,使财务的上下控制水平弱化。

(三)资金整体效率低下

项目部或分公司控制了工程收支的全部,资金只在单个项目的层面运转,不能在企业层面实现盈缺调配。降低了资金的整体财务效能。

(四)分析与决策功能欠缺

由于总部掌握基础会计数据的能力受到影响,使基于会计基数据的财务分析和基于财务分析的财务决策功能弱化并欠缺,传统财务体制下的财务的重要性受到了挑战。

因此,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要解决总部会计对项目部会计的控制问题。解决总部对项目部财务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认为,导入财务集中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核算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施工企业集中财务管理系统的导入

(一)标准化的、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集中会计核算。取消项目部或分公司的会计报告主体资格,实行总部一级核算制。2.集中资金管理。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资金集中管理,资金计划、项目资金收支、往来对账、利息计算全部由总部信息系统控制,实现收支两条线等。3.集中财务管理。系统除会计核算集中外,还包括项目成本、全面预算、财务分析、往来对账等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4.集中数据分析。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总部一分公司一项目部”的三级管理、一级核算,建立依赖于总部数据库的财务分析机制和财务决策机制。从上述功能要求看,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其架构和作业流程可归结如图1:

(二)符合功能要求的财务信息系统,应当满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集中及财务与业务系统集成的需要

1.在会计核算集中方面,要建立主子账数据系统。在总部建立单一会计主账,它是集中的数据库,它确定整个企业的会计政策、科目设置和主要会计流程。在该主账下,可以按分公司或项目部建立多个相对独立核算的子账;在每个独立核算的子账下,又可以按照部门进行更加明细的核算与管理,但子账必须是在主账授权下进行核算的。其账套之间的控制关系为:总部主账分公司或项目部子帐部门账。主子账是进行集中核算、集中控制、实时查询统计分析的关键。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账套控制关系中,在一个会计账套中集中了各分公司、项目部的所有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保证了信息的共享,为业务、管理与控制、决策各层人员提供了直接、完整的数据,既能保证各核算主体数据相对独立、保密。又可保证在财务管理层面上整个企业财务信息的整体性。

2.以分级授权形式实现会计政策的统一。一个自上而下设计的会计账套系统为实现企业整体的统一会计政策提供了手段。如:统一会计期间,会计账套内的所有核算单元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期间;基础数据控制,所有数据均可以定义是否要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是否允许下级单位增加新数据;基本档案如总账的会计科目、固定的资产类别、增减方式、现金银行的现金流量项目等实现了系统性控制;运行参数得到控制:所有系统的运行参数,均能够按照组织结构,由上级来制定和控制下级单位。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是以分级授权的形式实现的。如图2所示:

当然,在分级授权统一政策时,系统还应当提供个性化应用功能。例如。境外项目或分公司,可能存在记账本位币、会计政策、科目体系及凭证分类的差异,因此,系统在集中控制的同时,应当允许个性化的设置。系统需提供灵活的设置机制和控制手段,满足企业集中管理与分级控制的要求。

3.在系统中实现数据分级共享。在系统内,要实现总部、分公司和项目部之间的数据分级共享。共享是指产生于主子账内的所有企业工程项目和总部费用分摊。在企业内部各个子账中,可供使用者查询、提供加工使用;所谓分级是指根据授权,规定哪些数据下级分公司或项目部可用。这就需要系统具有提供实时汇总分析、跨账查询和审批预警控制的功能。当然,系统中还应建立各子账间的统计分析、账簿查询,跨项目汇总功能,在授权下可以跨账查询数据,也可以汇总、合并数据。这种由底层数据向上层直接汇总、合并的方式,可使信息不经过中间层的处理。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如图3所示:

另外,系统还可以建立跨账套的审批流机制与预警机制。审批流上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跨账审核审批,预警信息也可以跨账传递,这有助于解决传统审批审核可能带来的滞后对企业整体利益的影响。

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设计

根据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特点和内容要求,就财务模块而言,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包括总账、应收应付、现金、对账、成本和预算等系统,每个系统分别承载了不同的管理目的。

(一)总账系统

总账系统是会计核算集中的核心,所有业务最终都归集到总账系统中。主要功能包括:1.基础数据管理,如科目体系、凭证分类与编号方式设定、辅助核算设置等内容;2.凭证管理,如凭证录入及修

改、审批和签字、入账、调整、打印等内容。3.往来管理,如对账、核销、账龄分析等;4.账簿查询打印,如总账、余额表、明细账、序时账、日记账、日报表、多栏账、综合账的查询及打印等;5.辅助账簿查询:6.期末处理,如期末损益结转、自定义结转;试算平衡,月末结账等工作。其架构流程如图4所示:

(二)应收款系统

应收款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业主管理、建筑发票和应收单据的录入、工程收款和核销的处理、坏账处理、账龄分析、欠款分析、资金流入分析等。主要功能如下:1.业主管理,如工程档案维护、业主信用评估、付款条件等;2.单据管理:保持各类发票和其它收款单据;3.收款、核销和坏账处理,及时处理工程收款,分析计提坏账准备等;4.统计分析,如账龄分析、欠款分析、催款和对账记录、坏账预估及资金预测等。其架构流程如图5所示:

(三)应付款系统

应付款系统主要提供采购发票和应付单据的录入、向供应商付款处理、获取现金折扣处理、单据核销处理等业务处理功能。提供应付账龄、欠款分析,提供资金流出预测等。主要功能如下:1.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档案维护,供应商价格管理,供应商付款条件管理、供应商评估等;2.应付管理,如维护供应商采购发票和其他应付单据;3.付款和核销处理,对应付款进行付款处理并予核销,根据付款条件选择付款功能,提供应付并账等;4.统计分析,提供账龄、欠款分析及资金预测。其架构流程如图6所示:

(四)员工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员工成本是主要的成本项目,合理的员工管理系统是财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功能如下:1.档案管理,如员工基本资料等;2.薪酬管理,如员工的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等;3.收付款管理,如员工借款、报销及费用;4.统计分析,如员工成本占比等。

(五)资金对账系统

各分公司、项目部及核算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定期进行对账。资金对账系统针对上述业务,提供集中的对账平台。主要功能如下:1.对账设置。设置主子账之间要进行对账的科目,以及相应的对账规则;2.集中对账,定期对各主子账之间的资金往来进行对账;3.对账查询,对对符结果和未对符结果进行辨别,对长期未对符结果给予报警。其架构流程如图7所示:

(六)项目成本管理系统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2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1] [2] 

. 对账环节省略化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3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系统的改革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会计业务流程是比较清晰易懂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按照最初的数据凭证建账

建账就是把要需要的软件、凭证、账簿以及各种规范格式表单准备好,之后依据企业业务的情况以及程序的处理来记录账簿。建账分为手工账和电脑账。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单位从生产到经营的管理流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建账。作为一个会计工作人员,就必须主动去了解这是一个做什么业务的单位,如何去做这样的工作。要确定这个企业采用的会计规定和会计政策。还要了解这个单位都有什么部门、工作人员,各人员都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什么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这可以先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负责人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当然了,这可绝不能像领导视察一样,换句话说,只知道听领导说或者是埋头做自己份内的工作是做不好会计工作的。重要的是,根据其所述整合成自己的思想。综合以上论述,建账其实就是依照企业的会计制度过滤一遍主要的会计科目,把主要意思和基本流程理解透从而记到自己的脑子里,从而来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二、会计相关事项的分析

会计相关事项的分析主要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和业务分析等等,主要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看看其是否符合会计流程的规定,并对其业务进行进一步分析,了解其业务状况,以便接下来的工作。

三、会计相关凭证的编制

第一步是做账,但这个得有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包括报销单、借款单、入库单、出库单等等。接下来就是会计凭证,所谓编制会计业务凭证就是确认以及计量企业发生的业务(主要是经济业务),然后依据最后的结果,遵照复式记账法来编制会计分录,最后就是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写。填写会计凭证时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要仔细看一下单据,因为有些单据是要复写的。还有就是在单据或者其他账单上签字时要注意用规定的签字笔,当然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细节问题,以免因为小小的失误酿成大错。常见的凭证主要分为记账凭证和收付款凭证两种,要注意记账凭证要及时,有连续编号等。在记账凭证中,有借就必须要有贷,借贷之间必须要保持相等。在总账系统下选择收付款时,要求设置限制科目以及类型,从而减少凭证出错率。

四、根据记账凭证记明细账,登记相关账簿

所谓记明细账就是依据凭证依次记录相关日记账明细分类账以及总分类帐,最后结算出余额和发生额。如果某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业务量也不多,不需要编制明细分类账,可以直接将每个业务登记到总账中去。而真正的会计任务则要求会计人员,在每发生一笔业务之后,就要进行登记入明细分类账的工作,然后把科目汇总表中的数据直接搬过去生成总账。

五、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它主要是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是要定期的,这也是其一个优点。定期进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能够使信息条理化,更易于接下来工作的处理。当把所有科目进行汇总以后,然后把借方、贷方之间生成的金额关系进行计算,并使其平衡。当进行科目汇总表进行编制时,其时间的定位是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状况来制定的。如果某个企业业务水平比较高、业务量较多,科目汇总表可以一天或者一星期进行一次汇总;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以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汇总一次。同时也要注意,每进行一次科目汇总表的编制都应该标明记账凭证的起讫字号,从而有利于接下来的检查和审核。

六、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登记总账是在记明细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两者也有些不同。在记明细账中,贷方和借方在标记时是分别记在不同一行的;而总账就与其相反,两者都是记在同一行上的。还有一点是,记明细账时要根据记账凭证来进行,而记总账根据汇总表来进行登记的。

七、结账与对账

结账就是结算清账目,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结算清楚,并登记入账,结算出账簿合计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可以把余额结转到下期,这有利于会计报表的编制,也有助于分清上下两期账目记录以及分期继续核算。

对账就是为了正确完整并且真实的记录账簿信息,并加以核对。除了购销业务,其他各项往来的款项,必须要遵照单位分户和个人分户来设立明细账目,然后依据已经审核的记账凭证进行逐笔登记记录,这需要定期仔细核对余额,从而列出详细的结算清单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

八 编制出报表,并进行分析

企业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其具体的编制报表流程可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按照明细账中的余额来计算填列;

比如说,要进行“应付账款”的报表编制,那么就需要按照“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之间的相关明细分类账来进行计算填列。

第二种:按照总账中的余额来进行填列;

可以按照有关总账中的余额来进行填列,也可以根据多个总账中的余额通过计算来进行填列。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进行“应收账款”的编制和“货币资金”的编制就是分别用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好多都是根据总账科目来进行分析计算填列的。

第三种:按照总账科中和明细账中之间的余额分析来进行计算填列;

比如说,要进行“长期借款”的报表编制,则需要按照 “长期借款”总账中的余额,然后把明细账中的“长期借款”要在一年内长期借款的那部分去掉,从而分析来进行计算填列。

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企业报表编制时,要注意不同的报表编制时间是不一样的,因为企业对净利润的分配,对现金流量的核查,以及其他资金或利润的分配时间是不同的。同时不同行业对报表的编制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在企业报表的编制时,要注意最基本的细节问题,以免出错。

九:纳税申报

在进行纳税申报时,不同的行业发生的税种不同,同时视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而需选择相应的税种进行申报,还要注意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申报期限,申报的税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所得税:

是对各种所得额进行征纳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取得收入的企业或个人等,对企业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增值税:

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货物销售、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以全部流转额为计税销售额,实行价外征税,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按产品或行业实行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是对单位和个人所得的营业额进行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或者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营业税征收面广、负担低且均衡,按行业选择税目税率。

(四)消费税

是对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五)其他税费:

除以上主要的四种税外,还有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

总结:会计业务流程是为优化会计工作而设计的,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会计业务对象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细节结合对于完善企业的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会计业务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4

在会计核算处理过程中,账簿组织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技术组织方式,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或者会计核算形式。账簿组织是指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及其相互关系;记账程序是指从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为止的一系列顺序和方法。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各种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下,账簿组织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汇总表(或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业务量大小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缺点集中体现在: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电算化会计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账簿组织不再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会计核算形式从程序设计角度考虑也只需要采用一种就可满足数据处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

1.无纸化使账薄可以脱离纸质载体而存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会计处理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账簿组织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基本概念。但账户完全可以脱离账簿而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是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惟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可以不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会计系统的虚拟载体使得账簿可以以文件格式存在,也可以根本就不存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的。所谓“虚拟”,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真正的账簿文件,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发生额和余额可以通过运算即时得到。

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保留了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传统会计账薄在电算化系统中不再存在,其本质是虚拟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登记账簿,是手工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

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当然不排除程序设计允许独立的账簿数据库文件存在。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

我们知道,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账表一定是相符的。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会计软件中即使设置了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会为了对账。因为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诸多财务软件设置的对账功能也仅仅是为了迎合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人员的应用习惯,实质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凭证一账簿一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登记账簿直至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过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

在电算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凭证)、数据共享(账簿报表甚至分析表都可以使用凭证中数据)。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

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变成了简单的操作指令。过去繁杂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核算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5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6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 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7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 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8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 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9

一、增值流的确认

对价值链会计中的增值流进行确认,是提供增值流增值信息的基础。增值流由具体的作业构成,增值流的确认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增值流中的各作业投入、产出及增值进行确认。

二、增值流的计量

(一)投入 成本 的计量。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1.确认和计量价值链所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首先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增值流投入成本计量的基础。2.把耗费的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也就是确认一项作业所包含的成本要素,列出作业成本单,归集作业成本。3.选择作业动因,分别计算各作业的单位作业动因的分配率,把归集的作业总成本分配到产品,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二)产出价值的计量。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顾客认知价值法。2.内部转移价格法。3.价值分配法。

(三)作业增值的计量。企业各类增值指标可计算如下:

作业i的增值=作业i的产出价值(vi)-作业i的投入成本(ci)

vi:作业i向企业外部或下游作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ci:包括作业i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业务流程j的增值=业务流程j产出价值(vj)-业务流程j投入成本(cj)

vj:流程j向企业外或下游流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cj:包括流程j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流程中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等于各业务流程的增值之和。

三、增值流的核算

(一)核算程序。第一步,根据企业各业务流程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第二步,归集各作业投入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资源投入分配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中的作业中心或作业的成本库中。第三步,作业产出价值的计量。笔者主张用内部转移价格法,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第四步,计算作业增值。第五步,计算业务流程增值。第六步,计算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二)账户设置。一般通过设置“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增值”三个一级账户来核算增值流,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账和三级账。“作业成本”属于成本类账户 ,用来 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 的投入成本 ,借方登 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增值”账户。“作业产 出”属于收入类账户 ,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 ,贷方登记该作业 向下一作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等发生 的价值 流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人“增值 ”账户 。“增值 ”属于权益类账户 ,用于核算流程中的作业在一定 期间内实现 的增值或减值 。期末 ,将 “作业成本——××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借方 ;将“作业产出——××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贷方 ,本账户贷方 与借方发生额 的差额即为本期该作业的增值或减值。同时 ,将三级账户“增值——××流程——××作业”的余额按二级账户的流程类别 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流程 的增值或减值 ;将二级账户“增值——×流程”的余额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三)账务处理。可 以用简化的案例来说 明。假设某企业 的增值流程识别后 ,可划分为 i、ⅱ两个流程 ,流程中包括 a、b、c三个作业 ,次序是 a—b—c。流程 ⅱ包含 d、e两个作业 ,次序是 d—e。a作业耗用资源投入 40万元 ,产出 64万元 (包括向企业外部产出 24万元 ,向下游作业 b产出 2o万元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作业 e产出 2o万元)。

1.a作业耗用企业资源的 会计 分录:

借 :作业 成本 —— i流程——a作业 400 000

贷 :原 材料 /累计折旧(或其他相关科 目) 400 000

2.按确认原则在 a作业 向 b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作业成本—— i流程——b作 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 e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 :作业成本—— ⅱ流程——e作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企业外产出的分录:

借 :应收账款(或 银行 存款) 280 800

贷 :作业产出——流程 i——a作业 2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40 80

3.期末 ,结转作业 的成本与产 出账户 :

借: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640 000

贷 :作业成本—— i流程——a作业 400 00

增值—— i流程——a作业 240 00

4.期末汇总和结转增值账户 :期末 ,i流程的增值可以通过对 “增 值——i流程——a作业 ”、“增 值—— i流程——b作业”、“增值—— i流程——c作业”账户的余额汇总而来。同样也可通过对“增值—— i流程”、“增值——ⅱ流程”账户的余额汇总得到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同时 期末将增值账户与其他损益类账户一同结转至 “本年利 润”科 目,反映企业整体的增值情况。

四、增值流的报告

企业通过编制各层次增值报告,从而把企业价值增值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单元——作业之中,通过报告反映的流程及作业的增值与非增值程度,动态地呈现价值增值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和积累的具体过程。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2-96-03

0引言

电算化会计学课程是我院会计系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第三学期,4学分,64学时,全部安排在实验楼教学。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于会计核算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以及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电算化科目。实际教学中,选择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作为电算化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是基于最新的广东省会计从业考试大纲而设计的,参考教材选用王新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以及《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考试辅导教材。总账管理系统是基于会计核算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以凭证为原始数据,通过对凭证的填制和处理,完成记账、转账、银行对账、账薄管理、结账等工作[1-2]。其业务流程包含系统初始化、日常处理和期末处理。具体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对于初次接触会计核算软件的学生来讲,在操作流程的每一个小环节都会出现问题,下面将对每个易出错的环节进行详细描述。

1进入总账管理系统

打开企业平台登录对话框,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月初第一天的时间登录企业平台,执行“业务工作”|“财务会计”“|总账”,若出现提示信息对话框“请将系统的日期分隔符设置为‘—’,再重新进入总账系统”,单击“确定”按钮,开启系统控制面板窗口,双击“区域和语言”图标,进入“区域和语言”窗口,单击“短日期”下拉列表框,选择下拉列表中的“yyyy-MM-dd”选项,单击“确定”按钮返回。

2设置控制参数

设置系统参数是对总账管理系统的一些选项进行设置,是为总账管理系统配置相应的功能或设置相应的控制[1]。在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设置”“|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若无法选择相关设置,应单击“编辑”按钮,进入选项编辑状态。

3设计基础数据

⑴定义外币及汇率汇率管理是专门为外币核算服务的,若会计主体存在外币业务,就需要进行外币及汇率的设置。进行外币及汇率设置,需要在企业应用平台“基础设置”选项卡中,执行“基础档案”“|财务”“|外币设置”命令,打开“外币设置”对话框。若无法找到“外币设置”按钮,则表示在创建账套之处,没有选中“有无外币核算”复选框,此种情况无法修改,只能重新创建账套。若在输入外币记账汇率时,出现无法保存的情况,即输入汇率信息后关闭窗口,再次打开无汇率信息,则需要注意在输入记账汇率后,将鼠标移至别处,单击,确保信息录入。⑵会计科目设置用友软件提供了符合国家会计制度规定的一级科目,在此需要根据会计主体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科目、明细科目的增加,以及部分科目辅助核算属性的设置,还可以指定出纳专管科目。在企业平台“基础设置”选项卡中,执行“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进入“会计科目”窗口,增加、修改、删除科目等操作,需要仔细认真,一旦操作有误会对后面的操作造成影响。指定会计科目需要在“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此处若遗忘操作,会导致出纳在日常管理中无法找到可签字的凭证。⑶设置凭证类别用友软件提供了五种可选择的凭证类别,可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企业平台“基础设置”选项卡中,执行“基础档案”“|财务”“|凭证类别”命令,打开“凭证类别”窗口,在选择凭证“限制类型”时,需细心,若操作失误则会导致日常操作时无法保存凭证。在录入“限制科目”时,若出现错误提示“科目编码有误”,则表示科目之间的分隔符没有使用英文逗号。⑷设置项目目录设置项目目录包含:定义项目大类、指定核算科目、定义项目分类和定义项目目录四个步骤,在企业平台“基础设置”选项卡中,执行“基础档案”“|财务”|“项目目录”命令,进入“项目档案”窗口,可增加相关项目大类,在后续的一系列操作中,应确保是在新增的项目大类下进行的操作,否则一切设置都是无用的。同时还应注意,由于系统默认是在“现金流量项目”大类下,所以一旦误操作,要先还原,再修改,以确保“现金流量项目”没有被修改,以免影响日常操作中凭证的相关设置。

4输入期初余额

在开始使用总账管理系统时,需要对会计主体之前的账目进行整理,将期初余额录入计算机中。期初余额的录入包含两大部分,分别是:总账期初余额的录入和辅助账期初余额的录入。在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设置”“|期初余额”命令,进入“期初余额录入”窗口。期初余额表有三种底色。白色底色表示末级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和期初余额,需要手动填写;灰色底色表示上级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和期初余额,系统自动填充;浅黄色底色为辅助核算科目,其累计发生额和期初余额需双击进入辅助账窗口进行填写。输入完成所有科目的余额后,单击“试算”按钮,打开“期初余额试算平衡表”对话框,若期初余额不平衡,则可以通过单击“对账”按钮,进行错误排查。

5日常业务处理

总账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包括: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和账簿管理[3-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三处地方问题较集中。⑴凭证填写在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凭证”“|填制凭证”命令,进入“填制凭证”窗口,单击“增加”按钮,增加一张空白凭证,填写相关信息,若存在现金流向科目,需要在“制单”下拉按钮中选择“现金流量”进行选择操作。若单击“现金流量”按钮,提示“无现金流量科目不能录入”,表示没有指定相关会计科目,需要以账套主管登录,进入“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执行“编辑”“|指定科目”操作。⑵出纳签字出纳签字并非审核凭证前的必要操作步骤,但如果在设置总账参数时,选择了“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复选框,则必须要执行出纳签字步骤。以出纳的身份进行企业平台,进入总账管理系统,执行“凭证”“|出纳签字”命令,若提示“无此操作权限”,则表示出纳的相关权限设置有问题,需要退出企业平台,有admin进入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操作,选择相关账套,重新设置出纳的功能权限。若顺利进入“出纳签字”的凭证列表窗口,却找不到需要签字的凭证,则表示没有指定相关会计科目,需要以账套主管登录,进入“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执行“编辑”“|指定科目”操作。⑶支票登记簿用友总账管理系统,参照手工操作,提供了“支票登记簿”功能,为出纳登记领用支票的情况。支票登记簿的相关信息,是在填制凭证操作时进行填写的。在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出纳”“|支票登记簿”命令,选择“银行科目”进人“支票登记”窗口。若打开后没有看到已经保存的支票信息,则表示有两处可能操作失误的地方,一是在设置总账参数时,凭证选项页,是否选中“支票控制”复选框;二是,在企业应用平台“基础设置”选项卡中,执行“基础档案”“|收付结算”命令,进入“结算方式”窗口,是否选中“票据管理”复选框。若相关支票信息都在,但没有显示已经结算,则可以在应结算而未结算支票信息中手动填写结算日期。

6期末处理

总账管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账、对账、月末处理等功能。此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较多问题集中在银行对账和转账操作中。以出纳的身份登录企业平台,进入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出纳”“|银行对账”“|银行对账”命令,选择相应银行科目,进入“银行对账”窗口,若“单位日记账”没有内容显示,则表示日常操作中没有进行记账操作。若“银行对账单”没有内容显示,则表示没有录入银行对账单数据。自动转账操作需要以总账会计的身份进入企业平台进行操作。在总账管理系统中,执行“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转账”命令,进入“自定义转账设置”窗口,增加相关信息,录入自定义公式,需要注意公式的所有内容均需要在英文状态下录入。执行“期末”|“转账生成”命令,生成结转凭证时,若发现金额有问题,则取消结账操作、取消记账操作,以账套主管身份重新注册企业平台,查找错误,出错的地方较多可能在凭证的填制处。

7结束语

在用友ERPU8.72总账管理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本文所述环节是学生操作时出现问题较集中的地方。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小问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较多是源于学生不够细心,操作马虎大意。撰写此文,一是对用友总账管理系统教学进行总结,把问题集中起来,方便初学者进行自检;二是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认识到操作财务软件需要细心,更要做到仔细认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新玲,汪刚.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初级会计电算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王春梅.通用财务软件总账系统设置体系解析[J].会计信息化,2014.1:89-90

总账会计的流程例11

一、传统手工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的缺陷分析

(一)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许多重要资源无法用货币计量。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单一,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信息使用者更强调未来,强调数据的相关性和灵活性,更多地关注非货币数据,希望从多层次、多视角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信息就明显不够。

(二)信息处理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经过“筛选”的会计数据,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严格的处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即该过程只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映,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 。

(三)信息输出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提供给特定的使用者。然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单一的信息披露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在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就很可能出现侵犯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由于国家所有权的行使缺乏妥善措施,很多上市公司出现内部人或控股股东等关键人大权独揽的现象。这就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违法违纪常有,随着会计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同步跟上,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现阶段会计人员特别是主管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松懈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3.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目前有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比较零散,未达到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控制要求,造成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4.内外监督制约乏力对于内部监督而言,有的企业虽然有财会规章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有的企业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稽核不规范,未形成制度。这主要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三、信息化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变化

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起初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完全模仿手工业务操作流程,把计算机作为一种通过快速计算来帮助人们降低劳动速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此后会计电算化不断得到发展,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变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记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账簿记录实际上就是将记账凭证按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汇总。手工记账时必须将它们重新抄写到各有关的账簿上。但电算化后,记账凭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将当月的输入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记录转存到已记账凭证文件中,使经审核的输入凭证成为正式的会计档案;二是对科目的余额、本期发生额和累计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由于手工系统存在不同的记账程序,各企业要根据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大小以及经济业务的数量,相应地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账务处理程序。而电算化下的记账凭证是指计算机账务处理的形式和相应的内部数据流程,显然一般只能固定采用一种账簿处理程序,而且其含义也不同于手工的账务处理流程。

(二)对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对账是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账是否正确以及账簿是否平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手工会计中,对账主要包括账证、账账、账实和对三个方面。账证核对是核对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账账核对是核对不同账簿是否相符,包括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辅助账、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保管明细账与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账实核对是指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财产等实有数额是否相符。通过对账达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的要求,用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在计算机环境下,结账的功能主要用于结转各个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同时结束本期的账务处理工作。在这里结账是一个批处理的过程,其处理的内容是将本期所有的期末余额数据结转到下一期的期初余额,并清除本期的所有借方和贷方发生额数据,最后对本期业务执行封账。而在传统手工处理程序中为了使账簿达到账实、账证、账账相符,会计人员需要做一系列对账的工作,相比较之下电算化系统的处理程序显得更加简便易操作。

(四)期末转账的的含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