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戏曲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7

戏曲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特点例1

作者简介:王舒,鞍山市演艺集团戏曲剧院,辽宁鞍山,114000

中国戏曲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它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内容,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表演者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来做出不同的表演,充分展现出戏曲中人物的各种形象,展现戏曲的魅力,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综合唱念打坐舞蹈杂技于一体,演员在实际的表演中要具有非常高的表演功底。比如说演员的形体基本功,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如果这些功夫不到家,那么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走路的姿态、舞蹈的形态等都会影响到表演的效果。基本功不扎实,舞台表演时人物的动作就没有办法去模仿和演绎,表演起来则会非常吃力难受,而整个舞蹈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又比如说演员的唱功,戏曲表演要求演员的唱功要非常到位,熟悉曲谱旋律、节奏快慢、音质等。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起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如果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这些表演艺术运用自如,则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实际中,戏曲表演中的动作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不同于生活,这样演员就必须运用戏曲表演的方式来演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将动作、道白、语调、道具、脸谱等充分结合,通过艺术加工,充分的融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中,赋予人物更多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更多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鲜活,将戏曲的艺术美展示给观众。因此,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需要演员具备非常高超的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才能够有效的将人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完美的展现出来。实践中,演员的这些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的去琢磨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并将表演技巧恰当的运用到人物表现中,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表演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的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除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外,它的人物表现程式化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戏曲表演主要是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现生活,让生活富有艺术性,体会戏曲表演的特色。如戏曲人常说的: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而戏曲本身是中国特色艺术瑰宝,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总结,扎根于人们生活,具有非常丰富的群众基础。如此看来,程式化后的戏曲形式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只有正确掌握表演技巧并准确发挥的演员,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表现出来。戏曲的表演要贴近生活,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够得到传承。我国的戏曲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分为: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秦腔、黄梅戏等等。所以,演员的戏曲表演离不开生活实践,要通过戏曲故事表演来展现生活的各方面,通过程式化的方式,将不同风格的戏曲通过唱念打坐等的技巧表现出来。戏曲表演艺术除了是演员根据曲本进行表演以外,更多的要体现演员的活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根据程式化的方式,将戏曲表演艺术施展得淋漓尽致外,还要向观众释放出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热情,不仅让自己本身融入到戏曲人物中,更需要表演者将自身对戏曲表演的热情充分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贴近生活,最终实现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丰富戏曲的表演方式和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

三、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特点与审视

任何的舞台表演都需要表演者将动作表演和内心情感相结合,否则艺术将失去生命,这对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也不例外。实践中,戏曲表演者如何把握人物的情感,如何向观众传统人物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要求表演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表演技能以为,还要善于体验生活,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因为虽然说所有的舞台表演都必须结合表演者的内心情感,但是戏曲表演又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戏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单纯从传达戏曲内容表演讲,这些专业的表演方式已经足够,但是如何有效的将表演者自身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这些表演方式中,实现动作的表演和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严格控制表演的节奏,使得戏曲表演更具活性。可以说戏曲是有灵魂的,而戏曲表演方式与表演者内心情感相结合,两者融合的境界越高,则戏曲表演的愈完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戏曲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表演出来,获得观众的共鸣,能够有效的提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结语中国戏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其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而戏曲表演艺术则是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将生活化的故事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需要表演者在不断生活工作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表演技能,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感悟,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感情与表演技能完美的结合,促进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邱少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探微[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戏曲艺术特点例2

作者简介:王舒,鞍山市演艺集团戏曲剧院,辽宁鞍山,114000

中国戏曲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它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内容,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表演者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来做出不同的表演,充分展现出戏曲中人物的各种形象,展现戏曲的魅力,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综合唱念打坐舞蹈杂技于一体,演员在实际的表演中要具有非常高的表演功底。比如说演员的形体基本功,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如果这些功夫不到家,那么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走路的姿态、舞蹈的形态等都会影响到表演的效果。基本功不扎实,舞台表演时人物的动作就没有办法去模仿和演绎,表演起来则会非常吃力难受,而整个舞蹈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又比如说演员的唱功,戏曲表演要求演员的唱功要非常到位,熟悉曲谱旋律、节奏快慢、音质等。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起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如果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这些表演艺术运用自如,则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实际中,戏曲表演中的动作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不同于生活,这样演员就必须运用戏曲表演的方式来演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将动作、道白、语调、道具、脸谱等充分结合,通过艺术加工,充分的融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中,赋予人物更多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更多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鲜活,将戏曲的艺术美展示给观众。因此,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需要演员具备非常高超的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才能够有效的将人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完美的展现出来。实践中,演员的这些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的去琢磨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并将表演技巧恰当的运用到人物表现中,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表演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的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除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外,它的人物表现程式化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戏曲表演主要是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现生活,让生活富有艺术性,体会戏曲表演的特色。如戏曲人常说的: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而戏曲本身是中国特色艺术瑰宝,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总结,扎根于人们生活,具有非常丰富的群众基础。如此看来,程式化后的戏曲形式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只有正确掌握表演技巧并准确发挥的演员,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表现出来。戏曲的表演要贴近生活,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够得到传承。我国的戏曲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分为: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秦腔、黄梅戏等等。所以,演员的戏曲表演离不开生活实践,要通过戏曲故事表演来展现生活的各方面,通过程式化的方式,将不同风格的戏曲通过唱念打坐等的技巧表现出来。戏曲表演艺术除了是演员根据曲本进行表演以外,更多的要体现演员的活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根据程式化的方式,将戏曲表演艺术施展得淋漓尽致外,还要向观众释放出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热情,不仅让自己本身融入到戏曲人物中,更需要表演者将自身对戏曲表演的热情充分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贴近生活,最终实现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丰富戏曲的表演方式和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

三、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特点与审视

任何的舞台表演都需要表演者将动作表演和内心情感相结合,否则艺术将失去生命,这对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也不例外。实践中,戏曲表演者如何把握人物的情感,如何向观众传统人物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要求表演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表演技能以为,还要善于体验生活,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因为虽然说所有的舞台表演都必须结合表演者的内心情感,但是戏曲表演又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戏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单纯从传达戏曲内容表演讲,这些专业的表演方式已经足够,但是如何有效的将表演者自身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这些表演方式中,实现动作的表演和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严格控制表演的节奏,使得戏曲表演更具活性。可以说戏曲是有灵魂的,而戏曲表演方式与表演者内心情感相结合,两者融合的境界越高,则戏曲表演的愈完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戏曲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表演出来,获得观众的共鸣,能够有效的提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结语中国戏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其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而戏曲表演艺术则是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将生活化的故事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需要表演者在不断生活工作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表演技能,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感悟,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感情与表演技能完美的结合,促进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戏曲艺术特点例3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它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剧种剧目、独特的表演体系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观众断层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中国戏曲目前正处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境地。尽管政府通过各种扶持、救助政策抢救了大量的戏曲剧种,使传统戏曲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但是只依靠国家的行政手段,只能从外部上创造戏曲发展的良好环境,戏曲艺术要想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创新传播途径,培养新的观众群,改变以往中老年观众群居多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戏曲动画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成为戏曲艺术传播的新途径之一,在继承、发扬传统戏曲艺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的新生艺术门类,其具备什么样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征在传播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上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如何在分析戏曲动画艺术特征基础之上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建议?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清楚,势必影响戏曲动画将来的发展。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拟对戏曲动画的艺术特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为戏曲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一、戏曲动画的艺术特征 (一)较高的品牌效应 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品牌同样适用于戏曲动画,作为提供戏曲动画产品与服务的标识,戏曲动画能够提供观众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的产品,戏曲动画可以把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用最新的媒介形式呈现出来,派生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戏曲动画形式,而往往这种形式容易被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群所接受。 如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制作动画版湖南花鼓戏《补锅》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色彩鲜艳的卡通造型,通俗而又生趣的语言,再加上戏曲动画片所独具的“虚幻”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使传统的花鼓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赢得了青少年观众的一致好评。其正式上演之后,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认为:“用原创动画焕发戏曲经典新的生命,开启了我国动漫产业向传统文化、中国艺术、民族心理吸取营养、选取题材的道路。也打通了中国传统戏曲走向现代、走向青年、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一条出路。”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则认为,《补锅》所代表的戏曲动画不但可以改变长期日韩、欧美动漫作品占据中国文化市场的现状,而且还可以改写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 由此可见,戏曲品牌效应可以为戏曲动画制作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的效益,都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戏曲动画企业的实际利益,使之成为地方戏曲剧种的有效宣传手段。这种手段往往形象生动、效果直接,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与欣赏欲望。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树立戏曲动画的品牌效应是戏曲动画界必须引起重视的事情。 (二)丰富且可重复创作的题材 题材是戏曲动画取得市场优势的关键,纵观国外那些取得明显市场效益的动画大片如《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狮子王》、《花木兰》等等,无不都是以题材取胜。与国外的动画作品相比,戏曲动画有着极为丰富的创作题材,并且这种题材可以通过再创作的方式焕发一种新的生命力,使传统戏曲文化在动画数字艺术这种载体上得以振兴。其主要有如下几点特征: 其一、在创作方式上往往是充分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与“虚幻”的表现手法,再融合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演绎形式。这种新型的演绎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戏曲风格动画,它是根据已有的题材进行二度创作,其目的是改变其原有的演绎方式,它并不是简单的戏曲+动画,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二度创作,能够使戏曲动画作品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 其二、具体的创作方法则是以原戏曲题材为原形,通过高度概括、提炼、集中,创作出具有浓郁戏曲韵味且符合不同层次观众欣赏口味的动画作品。如戏曲动画片《凤台关》为了迎合青少年的欣赏要求,特意在多所中小学进行调研,根据反馈的意见将戏曲动画里面的人物服饰、背景进行了调整。当改良后的《凤台关》重新放映时,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原戏曲题材基础之上进行提炼、集中后的动画作品,不但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并且还能拓宽传播渠道,扩大戏曲动画的影响力。 (三)多变的造型方式与极具戏曲特色的运动方式 戏曲表达人物的性格往往通过脸谱、服饰、动作来表达,不同的脸谱颜色、服饰款式、动作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性格,这同样是动画塑造人物的优势之所在。其可以充分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角色个性、外貌特征的夸张设计(主要是针对头部、身段和表演的动画设计)来展现戏曲人物的性格。这种夸张的造型方式融汇了戏曲动画制作者的想象力,可以较好地展现原戏曲表演人物的内在精神,以最简单、最为流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国产动画片《穆桂英挂帅》就是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华丽的装饰性风格,夸张和变形的人物造型将剧中人物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戏曲动画的运用方式是极具戏曲特色的,虽然并不是照搬表演上的唱、念、做、打,也并不同于完全模仿真人动作,而是将戏曲化、程式化的动作与动画的运动规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符合动画与戏曲的艺术语言。这种运动方式一般是利用变形、动作拉伸、粘贴等等。 二、对戏曲动画未来的发展建议 戏曲动画作为一种交互性、娱乐性、文化性非常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载体,创造着传统文化与数码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给动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方式与艺术语言。早在建国初期,老一代的动画艺术家们就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在动画作品中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骄人的成绩。经典作品有《骄傲的将军》和《大闹天宫》等。时至今日,在新媒体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应对外来的挑战,抢占国内外动画市场,是我们当代戏曲动画人首要面临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位长期在动画高等教育、戏曲动画制作的业内人士,深感我国戏曲动画起步晚,面临着如知识产权纠纷、题材再创作、团队建设、资金支持等诸多难题,中国戏曲动画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戏曲动画未来的发展可以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p#分页标题#e# 第一、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戏曲动画不同于欧美、日韩的动画作品,其独有的戏曲风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决定了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扶持,如果还限定于传统的观看方式,并不对演出的时间、空间进行突破的话,那么就会限制了戏曲动画在传播上的灵活性。因此,政府必须发动系列的动画扶持工程、创新工程来推动戏曲动画的发展。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便是一个范例,其首期工程定为100集。该项目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下,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支持下,由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九天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程策划、创作完成。“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系列”的相关工作自开展以来,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三千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学院组最佳FLASH作品入围奖,为此次大赛仅有的五件最佳FLASH入围作品之一。《凤台关》的原创动画形象因色彩亮丽、透明,深受国内外专家评委的好评。①因此,政府扶持力度的大小直接左右着中国戏曲动画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命运。 第二、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中国戏曲动画虽然起步较早,水墨戏曲动画可谓是当时一绝。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制作、原创水平远远逊色于国外,其原因是环境影响致使创作者反复抄袭、复制,缺乏原创能力,再加上国内戏曲动画产品在市场上经常是叫好不叫座,致使中国很多戏曲动画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没有市场,只得卖给国外动漫创作公司。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向国外尤其是同处亚洲的日本学习,加大原创作品的投入与产出,克服目前戏曲动画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培养民众对戏曲动漫的兴趣,尤其是要向民众灌输戏曲动画所传递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民族的梦想。动画老祖迪斯尼的宗旨简单直白:“迪斯尼给人们带来欢乐。”一个泛文化的动画概念由此成形。其实这个概念背后,有着强大的国家支持。民众欣赏戏曲动画片,其实就是认同中国最为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如屡破票房纪录的《功夫熊猫》一样,让太多观众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山河如此有魅力,中国式功夫如此有情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让人痴醉入迷。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向国外学习,更新自己的制作观念与理念,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范围里去寻找文化冲突下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才能把中国的戏曲文化精神传达给国内外观众,开辟我国原创动画的另一片新天地。

戏曲艺术特点例4

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戏曲包含了音乐、舞蹈、文学、杂技、美术、武术以及其它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世界上把中国戏曲、印度梵剧和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的剧种丰富繁多,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文武兼之,又说又唱,集“唱、做、念、打”于一体。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现代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现代剧和新编的历史剧等等,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大家熟悉的剧种比如:京剧、川剧、豫剧、黄梅戏、黄梅戏、吕剧等五十多个剧种。不同的戏曲剧种都有着自身不同的文化色彩,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戏曲的艺术特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不同的艺术特点就是戏曲的灵魂,它对于突显戏曲的魅力,展现不同戏曲特点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戏曲的现状

中国戏曲以美学观的写意性、虚拟性以及程式化为核心,有别于国外戏曲文化追求审美的特点。同西方传统的歌剧和音乐剧相比,中国戏曲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规律。以京剧为例,在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旦行还常常是男扮女角;在表演过程中讲究程式化,表演道具和服装等“行头”都讲究固定的规格以及样式;在人物造型上的化妆及脸谱艺术更是彰显出极大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文化范围内,中国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现代戏曲的发展方向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休,在面对中国戏曲的发展问题中,一些极端的保守主义者坚持传统戏曲不可变更,经典老戏曲需要一直演下去;还有一些年轻激进人群并不认同戏曲的文化内涵,觉得戏曲是旧时代落后的东西,需要被外来先进文化所取代。一种种不同的观念争论不休,无外乎现代中国戏曲的发展需要进行变革,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怎样吸收外国戏剧中的优秀元素,走出属于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问题是我国戏曲发展当前迫之思考的重点。

二、中国戏曲要多元化发展

作为当今的音乐文化人,重视中国戏曲以及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发展及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戏曲来说,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已经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中国戏曲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它的戏剧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区别都是随国际形势变化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不能完全抹杀的。因此,中国戏曲要坚持和发扬其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色,通过戏曲的艺术个性,来表现自身独特的魅力。传统的中国戏曲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有了同世界各民族传统戏剧接触的机会,可以在保持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地与他国戏剧进行交流和学习。在这便利的交流平台过程中,让中国戏曲能多元化发展。

三、发扬戏曲的艺术特色

1.戏曲艺术特色的形成因素

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戏曲的剧目、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特点等等。不同的戏曲剧种,其特点都有所不同,戏曲的方言、声腔以及流派等方面大相径庭。每个地方戏曲剧目的艺术特色都是对该剧目艺术规律的真切叙述、反映和表达。

2.戏曲中各剧种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发展出了300多种不同的剧种。中国戏曲总体的艺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艺术特色丰富多彩,各种剧种都有自己擅长的艺术个性表现形式,例如,国粹京剧的艺术特色较为成熟;南方越剧较为柔美;北方梆子则体现出了豪迈奔放的艺术特点;西南地区的川剧体现出了火辣的艺术特点。各种不同剧种纷繁各异的艺术特点,构成了广袤的中国戏曲艺术结构。

3.地方戏曲中声腔的艺术特色体现

在各地方不同的戏曲剧种中,地方剧种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该剧中独特的声腔来表现。通过不同剧目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乐板式、曲牌以及不同的剧目运腔方式等,形成了不同剧目特有的唱腔以及唱段。一种戏曲剧目的唱腔越为变化丰富,该剧目的流传性就越广,剧目的生命力就越强大。唱腔鲜明,艺术特色突出的戏曲剧目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赢得观众的喜爱。因此,各地方剧目在展现自身的艺术个性时,需要对自身剧目的唱腔进行坚持和发展,并且融进其它声腔优势,合乎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好,在独特唱腔的基础上全面贯通来演绎地方剧目的艺术特色。

4.戏曲艺术表演流派的艺术特色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戏曲剧目的表演流派方面。表演流派很好的反映了该剧目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每一个剧种和剧目都具有一定的表演风格,这些风格被人们接受以后慢慢的就会形成特定的表演流派。例如,京剧作为国剧,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具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一些京剧大师,就是通过对京剧剧目艺术特点的完美演绎,发展了京剧表演流派,从而取得了其戏曲演绎生涯的成功,同时也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发展。戏曲流派的传承,要在继承流派艺术个性精华的基础上对流派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将剧目流派发展的更好。

中国戏曲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进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中国戏曲的新发展,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颗活化石,并将这一精神财富永远传递下去,是每一个音乐人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应积极思考并努力去探寻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戏曲艺术特点例5

一、对秦腔戏曲艺术的内涵理解

(一)秦腔戏曲艺术。秦腔戏曲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种,可以简称为秦腔,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起源于西周,主要是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流行,它包括唱腔、角色、脸谱、题材、唱词、伴奏等内容,常见的剧目主要有《铡美案》、《窦娥冤》、《火焰驹》、《三滴血》、《大登殿》、《下河东》等。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秦腔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例如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名目繁多,而秦腔所演的剧目更是数以万计,并且内容纷繁,题材广泛,这是因为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此外,秦腔的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其对京剧的脸谱影响颇为深远。因秦腔脸谱有一套自身的体系,且体系完整,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戏曲一般都是因地名地域而得名,因而秦腔发源于陕西,后来,再逐渐分化为西秦腔,发展至今,已经是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剧种,因此被赞誉为百戏之源。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用以下话语概括:“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从中可见,秦腔也是随着历史潮流、朝代更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秦腔的?l展历程中,大都是向前发展的,这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继续流传与发展。

三、秦腔戏曲艺术创新的建议

(一)牢牢抓住秦腔戏曲发展的根本――剧本。每一种戏曲艺术都有一个根本,或者说是核心的部分,秦腔戏曲的根本就是剧本。剧本既是戏曲的基础,又是核心。只有牢牢抓住秦腔戏曲艺术的根本,在继承秦腔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剧本创作与秦腔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寻找生活的脉络,踏着时代的鼓点、合着发展的节拍、脚踩坚实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再结合秦腔戏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积极对剧本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剧本。

(二)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习惯方式或途径与传统一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互联网社会中,影视、动漫等形式的发展给一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爱看秦腔戏曲,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曲剧种越来越小众化,剧种越来越少,这对于其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利。如何在不利的背景环境中促进传统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的表演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

秦腔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秀风格特点,勇于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只有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才会更有利于年轻人关注和传承。

戏曲艺术特点例6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戏曲艺术特点例7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戏曲艺术特点例8

中图分类号:J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62-01

戏曲艺术是中国一大传统文化艺术,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理念也在逐渐改变,使得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如何将戏曲艺术与时俱进,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艺术,这是当代戏曲继承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改善戏曲剧目,综合提升戏曲艺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戏曲艺术快速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取了时代的流行元素,逐渐贴近当代的审美观念。戏曲继承者不仅借鉴了前人的发展经验,也在戏曲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提升了艺术鉴赏水平。

据调查发现,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现状为观众少、无票房,甚至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因而,为了解决阻碍戏曲发展的这一现象,当代戏曲导演在舞蹈、服装、音乐等技术层面进行创新、突破,强调戏曲演员在进行戏曲表演时,不仅要持有京剧唱腔的特点,也要注重音乐词曲方面的设计,使整个戏曲表演呈现意境美,加深观众对戏曲的喜爱。此外,在有些戏曲表演中,导演对戏曲表演者的形体设计进行强化,其中融入一些舞蹈元素,力求创造一种京剧的传统美与现代美的双重美。同时,舞台设计专家与导演从戏曲的情景模式、风格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戏曲艺术更加完美。

二、创新戏曲的表现形态

自我国古代时期便有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这些往往都是为了祭祀,或者战士出征而创作,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往往更凸显人性化,而当代艺术更突出艺术的娱乐性特征。既然当代的艺术是以娱乐为出发点,那么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应以人的兴趣为参考,促进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

(一)改进戏曲剧目情景,达到观众的兴趣要求

戏曲在唐朝发展最为鼎盛,它当时仅限于在蛟氨硌荩当时对戏曲的剧目情景没有过高的要求,多数情景较为简单。很多戏曲都是以叙述故事,以反映社会现状为主演表演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给予社会现状极大冲击。但是,戏曲的情景表现节奏较为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一个故事叙述清楚。相对而言,一部电影最多需要三个小时便可以将一个完整的艺术情节叙述清楚,同时,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更容易传达思想感情,因而电影更能被当代观众接受。此外,我国的戏曲艺术主演表现的是以往的社会现状及实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情景很少有关联,时事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几乎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不能反映当代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

(二)改善戏曲的舞美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

舞台艺术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戏曲导演在舞美形式上结合当代社会的流行元素进行创新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其优秀之处,因而导演可以借鉴其长处作为戏曲艺术的创新点,这对于观众而言或许充满了新鲜感。

三、寻找新颖点,开拓新市场

戏曲艺术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戏曲艺术中我们侧重于戏曲艺术的某一方面进行有效创新,便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都走向国际化,为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专业化的社会,在戏曲艺术中,需要准确把握其特征,从戏曲的唱、念、做、打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使之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标准,增强其在市场运营中的可操作性。之所以戏曲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指它的艺术形式,也是指它的服装,戏曲表演者的服装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任意一种艺术形式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我们进行有效、合理尝试,将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回报,有助于推进戏曲艺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矫健的步伐,走上全新的道路。

任何一种艺术文化在进行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都会充满荆棘,戏曲艺术也不例外,但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之路是光明的,这是由于在此期间有很多导演、演员都为其倾出自己的所有,但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用心服务于戏曲艺术,而在他们无私奉献的背后是戏曲艺术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杨爱艺.戏曲导演对演出样式的创造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25.

[2]王安葵.中国戏曲导演的作用[J].艺术百家,2013,(3):54-60+40.

[3]邹元江.论余笑予的戏曲导演艺术[J].文化遗产,2014,(6):61-67+158.

[4]梁燕.齐如山的戏曲导演艺术[J].戏剧,1997,(2):43-60.

戏曲艺术特点例9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8-01

一、民间歌舞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的渊源

民间歌舞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随着历史的演变,歌舞的形式和艺术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最终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成的戏剧形式,进而演变成了传统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虽然发源于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但是它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最显著的就是声腔系统的音乐腔调,这些音乐腔调经过兼容其他地区的声腔特点逐渐发展而成。在剧中人物情节特点划分上,也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另外在表演方法上,也是利用实际动作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表演中的唱念做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戏曲决定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声乐体系个特色,只有充分地将它们糅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其固有的艺术魅力。而与此同时,戏曲也不断地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发展。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京剧又称“皮黄”,是我国的“国剧”,京剧在演唱的时候十分讲究腔调的吐字和旁白,最终使其极具舞台特色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变换的板式丰富了整个舞台的效果;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最有名的豫剧唱家有常香玉和崔兰田等人,其显著特点是字正腔圆,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征。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戏曲――诉说不尽的艺术情缘

民间声乐歌舞给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生存的土壤,而同时又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有说服力的是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结合的《白毛女》,如果当时的《白毛女》不与中国戏曲相结合,那么它很有可能达不到今天的艺术效果。正是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得民族声乐和戏曲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得知,想要使传统戏曲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而每一个时代戏曲大师的出现都必定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就要对戏曲的艺术和内涵进行发扬和继承,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固有的特色。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相互交融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发展,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精神。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中,韵味这个词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和艺术境界,通过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能够引起更大的反响和共鸣。而在我国的诗歌戏曲等艺术领域,韵味能够赋予剧本和舞台更多艺术气息,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对音韵的把握,可以更深层次地提高戏曲本身的固有特色。另外,戏曲中的咬字能够从侧面体现其特有的声调方式,为了区别同声韵的单音字义,每个字本身又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这种声调、韵的特点,使语言本身产生了非常富有音乐性与美的特质。

三、从演唱技巧看“戏歌综合"的审美特征

“戏歌综合”是一种将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唱法,通过这种艺术性的结合既能体现民族歌剧的亲切自然,又能融入戏曲的独特韵味,完美的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特色艺术进行体现,具有更强的审美特征。运腔和韵味无论是在民族声乐中还是在戏曲中都具有较强的张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声音深刻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与思想变化。通过戏与歌的完美结合,可以有机地将民族底蕴发扬光大,从而增加两者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戏歌综合”所要表现的就是更深层次的美学特征以及更高层次的音乐品味。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试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上的关系[D].西安音乐学院,2010.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戏曲艺术特点例10

    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重属性,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在人类经历的岁月中,走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每一个传播阶段中,媒介运作方式的变化都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戏曲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表演艺术,电视则是现代文化中的专业技术。那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彼此选择并相融的呢?

    从戏曲的角度看:

    1.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具有高度综合性,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艺术包容为一体。若是这种具有能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表演艺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必将使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2.戏曲表演艺术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并相应的推陈出新。纵观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变化、融合、再生的历史。戏曲形式的交替更新,使民族戏曲始终充满着生机活力。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轨迹中,戏曲的诸多剧种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观众资源,更具备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3.戏曲对社会上的创新技术有极强的亲和力。作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学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电视具有无以伦比的综合性特点,而戏曲,饱含着心理情感、艺术思想、思想意蕴,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技术的发展推广下,总是首当其冲地被选中。比如,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紧跟新技术的意识和表现出来的亲和力。

    4.在日益发展的语言环境下,戏曲要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可,也需要采用能吸引他们的表现手段。电视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和视听语言,创造出了新型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规范,更为戏曲表演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推动着戏曲的艺术创新。

    再从电视的角度看:

    1.电视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信息即时地传到四面八方,其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让其他大众媒介汗颜,是展示戏曲魅力、弘扬戏曲文化的理想平台。

    2.电视媒介的展示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将戏曲节目搬上荧屏,是丰富节目资源的需要。

    3.戏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群众的基础较好,将其搬上荧屏,可以增加收视率。

    4.戏曲由传统文化中提炼而来,能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电视媒体在节目市场化竞争中,实施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化战略的需要。正是这些得以交融的特点,使得各具艺术特色的戏曲和电视彼此融合,并不断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媒介形态变化对戏曲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有着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传播方式式,文化的传承也必然需要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媒介和物质载体。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戏曲艺术在自给自足中悠然自得地生存着,但随着各种传播方式,特别是电视的出现,意味着戏曲传播载体再次发生转变,而艺术所附着的载体发生变化,会对其艺术的形态与性质产生影响,对其艺术的价值与功能产生制约,甚至会影响艺术本身的命运。那么,电视媒体的出现,究竟给戏曲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1.戏曲传播方式从舞台传播向电视传播延伸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是戏曲传播的两种方式。本位传播是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本体的直接传播,是其存在的基础,延伸传播是指在戏曲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增加了戏曲相关资讯的传播,以便创新并扩大其生存环境。舞台传播依靠原始的表演方式和演员对剧本理解程度的真实表达,而包括电视在内的现代传播媒介则在新闻、演出评论、知识普及以及对于造型艺术的渗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戏曲的电视传播是一种变型的舞台传播,完全具备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的戏曲四要素,只是承载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媒介载体以及相应受众的不同,戏剧内涵也随之增加,并导致了戏剧表演形态的变异。

    2.戏曲艺术形态从舞台剧向戏曲电视剧延伸媒介物体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决定了戏曲形态的演变。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历经了简单再现、复杂再创作和多类型结合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直播剧场形态、戏曲片形态、戏曲电视剧形态和戏曲专题片形态四种类型。在舞台剧演变到戏曲电视剧的过程中,虽然与传统戏曲有着结构、题材、表演等多方面的区别,但其内涵仍然可看作电视剧的“二度创作”。在电视技术和手段的支持下,戏曲电视剧扩大了戏曲的表现空间,摆脱了传统戏曲舞台的种种限制。虽然能够在现场看到演员的精彩表演,并产生互动与交流,是一种让人值得回味的留念。可实际上,能现场欣赏名家表演的观众却是有限的。此外,现场演出因为舞台表演的限制性,有些情景无法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给了戏曲电视剧极大的发展空间,以便满足现代观众随时随地自由欣赏戏曲的需求,更为艺术家们开拓自己的风格、流派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3.欣赏戏曲的方式从剧场向家庭延伸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充满了古典神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一个全本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今的一些青年观众不喜欢传统戏曲的缓慢节奏,动作的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以及对缺乏现代时尚元素不认可,导致引发观众的断层,使得戏曲剧场观众开始大量流失。

    而戏曲与电视传媒的融合可以让戏曲更加生活化,贴近时代,通过更多人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主动的走进剧场,并能在维系老观众不流失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戏曲爱好者,间接扩大戏曲的影响。只是要想真正欣赏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是需要亲临剧场,感受同一时空中观众和演员的互动。

    综上所述,在电视传播戏曲的过程中,只要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定位理顺,充分根据彼此的艺术特点进行吸收、融合,将会开辟戏曲与电视互利双赢的局面。

    三、戏曲电视剧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

    中国戏曲艺术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情趣,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将程式化、虚拟化和综合化结合,是一门以写意为特征的舞台艺术。它能让观众在观赏到演员所诠释出的景象后,有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使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画面,这样才值得让人回味和留念。或许戏曲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

    传统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保存下来的是一桌二椅简洁空灵的舞美原则。演员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通过对舞台空间的灵活处理,将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变为艺术的广阔性。如“跑个圆场就是几百里”,一兵一卒代表千军万马;拿着马鞭代表骑马;双手一推代表开门等。演员也利用这些写意的表现形式,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观众的欣赏力,扩大了戏曲表现内容的场景,更带来了艺术表达的自由,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电视以真实的声音和图像来反映现实世界,是一门以写实为基础的新兴艺术。当分别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之间的融合,而演变出来的戏曲电视剧,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特殊美感和审美愉悦呢?戏曲在现场演出时,是完全按照舞台艺术的规范表演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情绪连贯,便于演员发挥;而戏曲电视剧则缺乏连贯性,情绪的变动很大,对演员的表演有很高的要求,不太容易出彩。而剧场演出,通过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共哭共笑、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流,更容易让演员将自己饱满的情感在戏中人物的演绎中释放出来,由外而内,更加细腻和通俗易懂,这是影视方式无法完成的,所以许多戏曲演员还是十分留恋舞台。当然戏曲电视也有着独到魅力,比如两位演员的眼神交流,这种表演的细节,在传统舞台方式中观众根本无法得知,而在镜头前就不同了。在嫁接了影视表演的生活化特点后,既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观众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也要求戏曲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为了演变出新的艺术风格,我们需要将传统戏曲中的舞美元素,通过现代技术融入电视戏曲,只有这样,才能把分属于现代与传统、写实与写意的两种艺术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有着其约定俗成的艺术规律,但凡不尊重戏曲自身特点的妥协与折中都将不会成功。而且对于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戏曲中彼此发生的关联和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调整。

    1.戏曲振兴需要剧目的创新,而其关键就是要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剧本。

    2.通过电视资源将优秀的戏曲剧目加以挖掘、整合,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将竞技性、观赏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戏曲文化与电视艺术的交融之路。

    3.将电视传播的主要方向放在挖掘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群上,通过不同节目的组合、编排,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类型的受众,把保持老观众和培养新观众作为重点来抓。

    4.确立戏曲电视栏目的品牌意识,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加强戏曲节目的竞争力、影响力,改善戏曲生存环境。

    5.当戏曲在社会上作为文化消费品时,必须增加节目的互动、内容的多样,加强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戏曲节目的收视率。

    6.通过电视媒介平台,针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剧场,让他们能和演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戏曲艺术特点例11

引言

戏曲与电影本是两个风格迥异的的艺术,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写意一个写实。由于摄影机的传入和戏曲的风靡,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应运而生。值得商榷的是戏曲电影是传统戏曲影响下的一种艺术创作样式,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存在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跨度中具有突破性尝试。

一、戏曲与电影联姻的因素分析

1.创作手法

第一:剧本来源

秦腔的历史性文化性和传播性决定了以它为例研究的可行性。秦腔戏曲剧目题材拒《初考》一书记载,故事主要出于历史正剧、说部演义和小说、笔记小说、说唱文学、民间故事及唐、宋、元、明、清的杂剧与传奇。建国后,编剧都在探索现实题材的剧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编写的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就是很好的尝试案例,新旧题材都旨在宣扬善美真的及惩恶扬善的传统思想,达到教化目的。

电影题材的选择范围宽广,具体三类:人、事、物。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现实事件、魔幻鬼怪等等,人们想象的空间无限延伸,电影艺术尽可能地实现梦想传递思想。

综上,两者有部分相同的题材来源,戏曲表达思想比电影更为震撼和明晰。

第二:动作身段

戏曲具有程式化规范,演绎时带有历史的韵味。承袭传统不断调整创新。戏曲演员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表演成功的关键是对细节的处理。秦腔著名演员吴德曾提到:“1984年,观看演出《高山下的花环》,小北京中弹身亡。演员用起跳、蹬腿,然后一个僵尸落地的高难度动作,表现了小北京壮烈牺牲的情景,观众既感受了假戏真做的感染,尤为演员高超精湛的功夫技巧与魅力所倾倒,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电影除了文艺片和魔幻题材需要超脱于现实,动作会不合常理夸张怪异,其他题材多是从生活找寻原型,经过对其特点的提炼升华,最终在银幕上塑造出具有社会典型性的形象。动作的选择要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征。

2.意图

戏曲旨在将真善美忠孝节义等思想传递给观众。例如秦腔最早雏形是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个民间组织,演唱道教的“劝善调,,来教化世人向善。戏曲重写意,是由“情理技”三方面构成,缺一不可,情感的演绎,普世道理支持,传统的演绎手法,辅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电影艺术是舶来品,早期是纪实片,如《火车进站》中火车驶来令不少观众仓惶躲避。如今通过不同类型的拍摄方式都旨在解释观点,或喜悦或悲伤或癫狂或恐慌,具有思想复杂性,电影重写实。

3.结构设置

戏曲,大多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获得压抑的释放。采用喜剧性质的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否则一个悲哀的结局,观众会产生不适感。开放式的结尾会延伸故事的空间感,产生绵延不断的效果,观者自可想象剧情发展。

电影,两种结局方式都存在,推理、悬疑或魔幻题材多用开放性结尾,产生悬疑的延伸感。现在大多数故事会采用半开放结尾。为续集创作埋下伏笔。

二、戏曲与电影的联姻产物

戏曲与电影联姻的产物是戏曲电影。业界目前有三种观点:一、舞台纪录片;二、以新的艺术样式而存在;三、戏曲艺术片。

三种戏曲电影的观点各具特色,一是舞台表现手法的延伸。通过电影拍摄手法将戏曲表现内容搬上荧幕,电影表现方式的再创造,内容扩充。观点二我比较赞同。电影与戏曲各有表现方式、创作手法、思想的着力点,对待理念的阐释,必然会产生特点选择上的碰撞,戏曲电影不应该是两种表现艺术的叠加而应该是结合两者特点形成的一个具有戏曲与电影优点的全新产物。第三种模式目前已有作品印证存在合理性。著名戏曲电影导演陈怀皑:“我们以为,戏曲艺术片首要的是保持戏曲感觉。既要尊重戏曲艺术特性,又要尊重观众欣赏戏曲的习惯。”如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在舞台表演成熟的条件下,拍摄成以秦腔方言和表演程式为对象的戏曲艺术片。这种模式目前应用面广,众多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戏曲电影杜绝照搬照抄,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存在技艺上的改良,谭鑫培改良演唱腔调,调整了舞美细节。在电影放映之初引起了许多老戏迷的不满,后来逐渐获得认同,并促进舞台表演的更新。

戏曲电影在中国发展时间短,探索路径长远。关键是戏曲电影的创作者们要有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善于从传统的艺术中找出闪光点,运用新颖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理念创造文化。戏曲电影联姻是成功的,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虽出现年代较晚,但《梅兰芳》《霸王别姬》《大武生》等,都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获得了好评,为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

结语

戏曲与电影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形式,都在各自的领域产生着震撼的影响力,电影作为舶来品在初入中国市场需要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进行承接,具有典型民族地区特点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包容性征服了西方的电影科技艺术。电影的播放面广大大延伸了戏曲舞台表演的空间性,观众们不用挤在人潮涌动的舞台前,而坐在自家门口的大片空地上对着一张白色屏幕就可以观看到喜爱的戏曲表演。电影逐步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人们观看方式,人们的生活在悄然变化。戏曲电影是戏曲与电影联姻的产物,由于具有来自父母的优良基因,生来就惹人关注,并且关注度在不断升温,综上,戏曲电影需要用戏曲的角度、电影的思路来分析表现内容才可以做到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志烈.中国秦腔史[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