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8

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1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国 新趋势 策略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趋势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如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这些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010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将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营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 这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迅速。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形成一股新浪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战略的对策

(一)继续建设良好的投资坏境

加入WTO以后,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特别是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等配套环境,这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当继续改革和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从而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吸引跨国公司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2.利用反垄断法,对外商独资企业可能造成的垄断进行规制

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品牌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某些行业可能出现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有权优势形成垄断,从而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形成毁灭性冲击的情况 。政府应利用相关法律,以限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谋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多方引进,实现在引进外资来源上的多元化,来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合理竞争,通过现有的投资政策来限制外资的市场份额。

3.正确引导投资,提高外资的质量

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现代农业,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其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改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与此同时,应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条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与中国的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相结合。

4.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在合资企业时代,由于合资的关系,国内企业能够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强。目前,跨国公司则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就容易造成技术的垄断,使技术的“溢出”效应大大减少。因此,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化浪潮和对技术的垄断,中国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有效抵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5.培育实力强的国内名牌企业,让外商有更具实力的伙伴

虽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是一种整体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不再需要中国企业做“伙伴”,而是意味着跨国公司将会趋向于寻找实力更加强大的、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做其合资伙伴,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与中国企业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因此,国内企业要尽快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中国企业跨国化经营和品牌输出,并注重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合资企业的中方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加自己在合作中的砝码。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加大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也会冲击我国本土企业,政府应合理地进行产业规划,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本土企业则应主动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利用外资企业人才流动,信息扩散等机会,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等,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朝.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2006,(10)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2

国际投资的参与方式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对外投资所采取的基本形式。跨国公司可以灵活地选择参与方式来达到控制其国外分支机构的目的。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有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基本方式。

一、绿地投资的概念

绿地投资也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二、跨国并购的概念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某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所有权的投资行为。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跨国公司采取并购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其动机包括开拓国际同类市场,取得产品商标、品牌和已有的行销网络;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市场;经营领域、区域和资产的多元化等。

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1.绿地投资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利用绿地投资方式创建新企业时,跨国企业拥有有更多的自,能够独立地进行项目的策划,选择适合本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厂址,并实施经营管理。而且,企业能够很大程度地自己控制项目的风险,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

②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当中,较少受到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限制。如果采取契约合资企业形式创建新企业,即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无关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样,跨国公司不动用资金、不占用股份,因而不会激起东道国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从而减少了政治风险。

③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创建独资企业后,跨国公司能够更大程度地维持公司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并利用其技术、管理、生产和营销上的优势占领东道国市场。

(2)缺点

①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②创建企业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③新企业创建后,跨国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自己开拓目标市场,且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惯例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2.跨国并购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资产获得迅速,容易获得廉价资产。跨国公司以收购兼并方式取得资产的出价往往低于目标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因为:a并购公司可能比目标公司更清楚地了解目标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b目标公司在经营中陷入困境而使收购公司可以压低价格收购;c收购公司利用东道国股市下跌时以低价购入目标公司的股票。这样,并购方式就能够使跨国公司得到一些现成的有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厂房和熟练劳动力等,从而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和投资周期。

②市场进入方便灵活,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跨国并购不仅可以直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原有资产,而且收购方企业可以直接占有被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市场,利用被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从供求角度分析,并购一般不会增加东道国原有的市场供给,从而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可避免因厂商增加而导致平均销售额下降的风险。

③跨国并购后,原来对目标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可能继续维持与该企业的借贷关系,为跨国企业提供借贷方便。此外,跨国企业还可充分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从而快速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在东道国占领市场。

(2)缺点:

①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信息不对称和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的存在,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难度大,造成跨国公司决策困难,从而影响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②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抵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东道国政府有时会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并购进行限制。

③容易受到企业规模和选址上的制约以及原有契约的束缚。由于被收购企业的规模、行业和地点都是固定的,跨国公司很难找到一个与自己全球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地点及生产规模都相符的企业。被收购企业同客户、供货商和职工已有的契约也往往会影响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继续管理。

四、创建方式与并购方式的选择

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然面临着投资方式的选择。跨国并购方式的缺陷往往是绿地投资方式的优点,而绿地投资方式的不足又是并购方式的优势所在。因此,跨国公司应对照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内在和外在因素综合考虑。

1.一般说来,在以下情况下,跨国公司应采取绿地投资策略

(1)拥有最先进技术和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国市场。

(2)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而且能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只是实现资产产权的转移,并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因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创建新企业,这些有利的政策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2.在以下情况下,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更为有利

(1)由于信息的搜集和国际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快速扩张的跨国企业来说,采取并购策略可以使其弥补信息和国际经验的不足,克服人力资源短缺的限制,从而适应企业的资源状况,便于企业快速发展。

(2)跨国公司为了使其产品多元化和经营地域多样化,可以采用并购方式,以便弥补对新行业的生产和销售等经验的不足,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占有市场份额。另外,对于实行市场跟随战略的跨国公司,采取收购方式可以迅速跟随领先者进入市场以取得战略平衡。

(3)一方面,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现有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水平等比较符合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收购后迅速进入正常生产轨道;另一方面,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目标企业选择余地较大,这有利于收购方的压价收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FDI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梁蓓杜奇华:国际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3

中图分类号: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84-02

一、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先综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再综述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两类。第一类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第二类则是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各项因素出发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项因素是重点。

虽然第一类研究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如市场集中、产品差异程度和进入壁垒等,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但市场集中成为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中心,另两种因素的分析也有涉及。

张纪康认为跨国公司FDI及其市场结构效应的基础是拥有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FDI和市场集中的因果关系而言,在发达国家,集中度是因,FDI是果,在发展中国家,恰好相反,但会因发展水平不同,作用表现不一(张纪康,1999)。在张纪康的分析中,市场集中效应是中心。岳中刚分析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出的结论为:跨国零售商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市场,我国零售产业的整体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岳中刚,2005)。

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Stigler,1968)。德姆塞兹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实力联系起来(Demsets,1982)。此外,德姆塞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姜德波将市场进入壁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姜德波,2002)。专门从产品差异角度研究FDI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较少。

除了上述研究方向外,还有另外的研究思路。在这一研究思路中,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因素是研究FDI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出发点,姜睿的分析具有代表性。从投资国的因素看,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特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是区域性产业或国际化的产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二是投资的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购并方式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有差异。三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阶段,形成“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四是东道国市场容量的大小。在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一些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会减缓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二)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对于跨国购并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系统论述跨国购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最早于姚战琪《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与市场结构》。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即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交叉跨国购并等指标对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与检验。他认为跨国并购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其市场结构效应可以这样进行表述:国际寡占的产业市场结构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同时,跨国并购促进了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阻碍竞争,但从长期来看,某些情况下跨国并购进入会促进竞争。同时,跨过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能够迅速绕过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减弱绝对成本壁垒和相对成本壁垒。跨国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事实上,他所提出的这一分析框架和以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相似的,都是分析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或跨国购并的关系,而且,得出的结论差异不大。不同的是,跨国购并被提出来分析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关系时,更加细化,并加以补充和完善。胡峰指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由于具有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避免固定成本的浪费性重复,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等优势,跨国并购对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胡峰,2002)。

二、启示

(一)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必要性

国际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绿地投资;二跨国购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购并成为全球FDI流动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每年大概不到20亿美元,比重只有5%左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关于吸收外资参与国内企业资产重组与购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条例,为跨国公司通过购并方式对华投资、特别是购并国有企业提供了初步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各种形式的跨国购并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思路的一点拓展

可以考虑在沿袭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是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分析跨国并购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这些分析已经在姚战琪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4

1.从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联系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不同阶段进入方式的选择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方式可看做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最基本的工业和生产技术,而跨国并购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东道国必须具备并购的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可以并购的目标企业,具备能保证投资商从事有效生产和经营的条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跨国并购所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际直接投资不得不放弃跨国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之所以进行绿地投资,是因为母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来说先进的技术或其它垄断性资源,这样进行绿地投资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并且投资母国新建厂房、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对东道国工业及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则为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满足了跨国并购的条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可以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因此,跨国并购可以说是跨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

2.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论证

2.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发达国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也一直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与优势地位。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度来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演变与世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国为例,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入方式也经过了从绿地投资演变为跨国并购的过程。

据《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企业的原始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主要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跨国并购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49.1%,绿地投资为43.7%,其它投资方式为7.2%,其余时间内,一直是绿地投资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绿地投资额与跨国并购额占其国际直接投资比例大小关系与占国际投资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1951年至1975年间,除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绿地投资为主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跨国并购在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80年代后期则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1990年至2003年间的14年中,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案共计16000多起,年均超过1000起,并购金额约5700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10个,超过70%的年份为6个,并且跨国并购额不超过国际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3个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表一显示的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01年,跨国并购一直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据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9年间,美国跨国并购额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另外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方向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表一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际直接投资额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国并购额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购所占份额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经济、技术等发展水平有限,虽然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总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投资时,一般缺少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较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存在着竞争优势,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目前绿地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进入方式的也将会由绿地投资逐步演变为跨国并购。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新发展。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增强公司实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准备,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丁美洲的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3亿美元、322.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超过同期存量总额的90%,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为181.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其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5.5%,12.5%和3.8%;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量的3.5%、2.6%和2.1%。投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

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显示的我国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以及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在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国际投资额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在统计的将近二十年中,绿地投资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别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从数据可以看出,绿地投资是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5

引言

随着国外投资者在华投资的不断推进,选择正确的进入模式易于帮助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进一步采取策略,利于整合管理。然而,影响跨国公司选择进入模式的原因很多,东道国层面、公司层面、战略层面的原因等。而选择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必然会从其母国文化、公司管理制度、产品特色等原因与我国的低廉劳动力市场优势结合起来,结合我国特色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贸易环境等来选择投资进入的模式。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分类

1、绿地建设。绿地建设即为新建投资,指的是在东道国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单位或经营单位,如贸易公司或制造中心,从而形成新的生能力。例如GE、IBM、杜邦等都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从研发中心到终端销售,并且存有其完整的管理系统,各自利用我国的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进行研发生产与销售,完成一个系统运转流程。

2、跨国并购。即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从而对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比较典型的里例子有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公司;法国苏伊士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中法税务合资公司。

3、合资。合资企业一般指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外国合营者可以是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中国合营者目前只限于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因此,外商选择在华投资时,当其对目标国市场不甚了解并且意图获得一些信息时,合资企业是降低风险的较好选择。到目前为止,在华选择以合资形式进行的企业已不甚枚举。

Anderson 和Gatignon(1986)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按照控制程度大致可分为低、中、高三种控制程度。其中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可包括了全面收购和新建的独资模式;高控制模式指独资、控股企业,中等控制模式涵盖均等股权、合作经营企业、特许等模式,而少数股合资等模式属于低控制模式。

由于中国市场条件的特殊性,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及较为有实力的大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支撑,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从曾经易于控制掌握的绿地投资慢慢转化为更能应对市场变化的合资型进入模式。这是由于中国市场的优化与市场环境的多样性所造成的。

二、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因素

1、东道国层面

首先,Franko(1989)的描述性统计表明,较之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比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50%或少数股合资的模式有增加的趋势。而在80年代后,Padmarobhan与Cho(1996)发现50%或少数股合资模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Luo,Y和Neale,OC.(1998)认为在中国市场上,80年代的跨国公司进入时“机会初探者”,90年代是“战略投资者”,而21世纪则是“当地市场的主导者”,这一系列的变更也影响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进入模式的选择,当然也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的是密不可分的。在“初探者”阶段,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去了解东道国市场的特征,如消费者偏好,劳动力成本,资源条件等,而东道国的市场特征往往可以归类为区位因素。

其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也是影响跨国公司选择进入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规模越大,公司更可能以合资甚至均股或者少数股合资进入。

再者,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文化与母国公司文化方的差异性对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两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差异性越大,则母国进入东道国市场所需要的成本也就越高,进入后产生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因此,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跨国公司更有可能选择合资与合作。

最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条件、贸易政策也会对跨国公司选择进入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东道国的关税较高时,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若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较高或者法律较为严苛时,跨国公司在其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更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

Svejnar和Smith(1984)指出东道国政策风险低,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高,对直接投资的限制条件少等条件下,高控制程度的跨国进入模式成为跨国公司的首选。

Delios和Beamish(1999)及Brouther(2002)以“交易成本扩张模型”证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越大,投资国获取信息越难,因此会倾向于合资合营的模式进入。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丰富的市场资源不断吸引着跨国公司的进入,而由于其地域广阔性特征,每个目标市场的特性都会有所不同,消费者、劳动力成本具体分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在华投资时还是要依据不同区位选择来决定。

2、行业层面

跨国公司在选择在华投资时,公司所在行业的特性也会影响其选择进入模式的选择。投资国进入东道国后实质上是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适应程度。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资源要素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着重分析东道国市场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略行业与产品本身的特性。

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高,高控制的公司倾向于独资模式,包括绿地建设与收购更易创造利润,而以合资的形式进入则容易引起价格战。而在市场集中度很低时,行业的较易控制,因此跨国公司在选择进入模式时,市场集中度与进入模式选择的控制程度呈U型曲线。

Anderson和Gatiguon(1986)以“控制程度”决定进入模式的唯一重要因素,将之分成“高控制”“中控制”及“低控制”。在试探性及战略性投资阶段,跨国公司倾向于合资进入模式,而在进入市场扩张阶段以后,跨国公司更愿意采用控制权更高、收益更大的独资模式。而某些行业的市场规模决定了跨国公司对其控制的程度,其市场集中度也与跨国公司能够对其的控制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3、母国公司层面

不同国家在选择对华投资的过程中他们选择模式也是不同的。这不仅仅与公司有关,并且与投资国的文化、资产专用性等各个因素相关。

比如,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最近几年来在选择对华投资时从合资模式转向以独资模式为主;而法、德两国则仍然以合资模式为主。这与投资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公司倾向于高控制权的投资方式,而法律更倾向与保守的,低风险性并且控制权较低的进入模式,法国和德国的文化较为保守,属于风险规避型的投资国,而且其深知对于投资的环境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因此不敢轻易采用“冲锋陷阵”式的独资形式,而是采用了合资形式。同坐合作、合资建立分支机构,将高新产业的技术与低廉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达到其开发与拓展中国市场的目标。

而完全从投资国的公司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可以从公司规模、公司技术及其经验及其资本资产情况出发。就公司规模而言,公司规模较小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公司规模较大时,偏向于采用独资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当公司在跨国投资中具有一定跨国投资经验时,倾向于高控制的投资方式,如绿地建设或者直接收购;当东道国对于跨国投资有一定的经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时,高控股的投资模式是会成为大多数投资国公司的选择。而就资本基金方面而言,投资国的资本越充裕,选择高控制进入模式的可能性则越大,反之则越小。关于这个内容,Shan(1991)以及Makino和Neupert(2000)、Eric,W,K,T(2005)通过设立模型已经验证了投资国资本密集度与投资过进入模式控制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4、风险相关性层面

Beamish和Makino(1991)通过建立风险相关调整模型测试跨国投资后满意度,结果表明,绿地投资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合资带来的满意度。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高控股的绿地投资方式,而风险规避的投资方往往会选择合资的方式。

四、总结

由于中国投资市场的特殊性,跨国公司在选择在华投资进入模式时不仅需要考虑行业特征、产品情况以及其投资国本身的物力财力,并且需要拟定一份契合中国低廉劳动力市场、多样性消费者市场、地区差异性大等特点的进入战略。这就涉及到对中国文化、政策、法律环境、消费者心理的多重考量。从投资国层面考虑,投资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差异性、产品在行业内的渗透力、资产专用性等都为考虑因素。从行业层面来分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影响非常重要。从东道国层面来分析,文化契合度、政策条件、法律环境、对投资国产品的吸收程度都影响着跨国公司对于投资模式的选择。

选择一个正确的进入模式对于跨国公司后期制定战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跨国公司的分析者不仅可以从收益(绩效满意度)来考虑,还可以从宏观的发展角度来拟定蓝图。

参考文献

[1] Lance Eliot Brouthers, Keith D. Brouthers.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Entry Mode Choi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EC-MNC Performa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11):183-195

[2] Sumon Kumar Bhaumik, Stephen Gelb.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Choice of MNCs in Emerging Markets [J] .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05(4):5-24

[3] 孔晨;李元旭. 在华跨国公司投资模式的演变——基于PEST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2008.3.

[4] 皮建才. 市场制度环境、地方政府行为与外资进入模式 [J].经济学家,2009.10

[5邹晓辉;陈亚珊.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与变迁 [J].商业时代,2010.27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6

一、新的趋势和特点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1、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

如电子通信制造业,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0.9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5.1%,比1997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7.1%.该行业国际前1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8家在华投资设立了13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资,宝马、设立了新的合资项目,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本田计划在广州合资建立出口轿车基地。

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

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随着入世后我国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

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上海1-10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

2002年以来,、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领域,至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最近美国新侨投资参股深发展银行超过18%的股份;保险领域,继去年11月英国标准人寿等3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设立的营业性机构约50家,近期汇丰集团出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证券领域,德国安联公司己获批准,率先在北京组建了合资证券管理公司。

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目标,一些跨国公司已准备多年,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也是今后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

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1、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是,从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确保市场份额等长期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仍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经开始实施几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华建立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在转移制造业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加快了研发本土化的战略调整,在华设立开发中心。

我国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近400家。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已有18家研发中心,去年9月又宣布,将在未来5年增加10亿美元研发资金,并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爱立信公司在已有6个研发中心基础上,去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发总院。这些研发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开发,而更关注于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面向全球进行最有优势的生产活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中的地位。

3、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其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客观要求将运营管理中心转移到中国。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有约220家,大部分承担着统筹管理在华业务的职能,其中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20家,有很多将逐步向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总部过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已达28家,近期即将设立的还有4家。

4、为了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全球采购中心。

将质优价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国公司强大的全球销售相结合,既扩大了中国的出口,也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配置资源,不断壮大提供了动力。如沃尔玛公司,以深圳为基地,开始在全国布点,2001年在中国直接和间接采购的金额达103亿美元;GE公司明确表示,中国生产能力强的领域他们不准备投资建新厂,而将进行大规模的采购,2001年GE的医疗部门在华采购达3亿美元,联合利华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全球采购中心,未来5年内采购原材料和商品超过5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品牌、人才等方面也加大了本地化的力度,将“中国化”作为实现全球化的一项重要战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中国的外部空间,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的同时,投资方式逐步突破了传统的“三资”模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新局面。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1-10月新批外商独资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同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新批外商独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为512.7亿美元,比重达68.4%,比2001年同期上升7.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同样怀有巨大的兴趣。但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1991-2001年年平均金额只有12亿多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仅为3.4%.对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如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浦东水厂和管网项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全球营销网络等巨大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日益扩大的巨大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我国面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是今后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软硬环境

适应投资者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等新情况,努力改进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将成为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环境、市场环境、人才、融资、物流、零部件等配套环境,对我国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面,鼓励类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在西部地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和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合并一道审批;国务院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涉及外资的就有16个部门的35项等。但目前的投资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

必须全面继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环境,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二)积极吸引和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地域、数量和时间表,积极扩大商业、外贸、银行、保险、、、审计、律师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新的增长点,并促进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条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抓紧修订《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7

(一)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政策演变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直接受制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变化都与中国有关引进外资的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引进跨国公司的政策是在与跨国公司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这些博弈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外商股权占被投资企业总股权的比重;二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导向;三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分布。

具体来说,中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这一阶段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尚处试验阶段,政策方面主要是取消了对跨国公司的进入限制,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并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作为重点引进外商投资的区域,中央给予这些区域更为优惠的政策。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是加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新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长江、珠江、闽南3个三角洲,并于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向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的新格局;引进跨国公司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如《涉外经济合同法》《专利法》的颁布;新的《外商投资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对跨国公司投资开始有规模、出口比例、科技水平的限制,鼓励出口、进口替代和高科技的跨国公司投资;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包括财政、金融、企业等制度)来吸引跨国公司。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入的成本大大减小,政府的监管也更加制度化。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不仅沿海地区,而且沿江、沿边及内地市场也进一步向外商开放,一些行业开始允许外商控股经营;颁布实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外商投资项目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类,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导向;制定了《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更加追求、维护竞争的公平性,取消了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享有的税收等方面的一些特权,对外资企业采用与国内企业同等待遇,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政策优惠来吸引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的定价转移等行为的微观调控进一步市场化。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开放的发展过程是基本相对应的,大致也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以前,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了解、考察中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只有很少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跨国公司在前期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还重在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仅仅把中国看作其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区位,这与当时中国大力开展“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是相适应的。在这种分工模式中,不仅作为东道国的中国不能充分分享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好处,而只能和其它欠发达国家一样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来说,仅仅获取低成本的收益也不利于其培育长期竞争优势。第三阶段是1992年后至今,经过十几年的考察研究和投资试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政策、法律、市场、人文环境等已有了较充分的了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而且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都进一步坚定了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因此,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迅速扩大,战略目标也更加明确,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正把中国从加工组装基地向重要的制造基地转变。

(1)投资行业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要高于一般外商直接的投资。以30家日本和德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231个投资项目为例 (截止1995年底),其中48个电子工业项目,占21%,28个是汽车工业项目(包括汽车零部件项目),占12%,23个家用电器项目,占10%,通讯设备、机械和科研设计(包括电脑软件开发)三个行业都有17个项目,各占7%,电气项目也有16个。这些行业都是我国急需发展的支柱或基础产业,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更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跨国公司投资在农林牧渔和能源矿产加工行业的项目则很少,这离我国政府所期望达到的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中国入世前后,跨国公司明显加大了对我国金融、零售商业等服务业的渗透力度。在金融业方面,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外汇业务的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的逐步放宽,跨国银行明显地加快了在华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排名世界前50名的世界级大银行中的绝大多数都已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分支机构。在华设立这些机构的动机从理论上讲主要是为本国(地区)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为本国(地区)与中国的贸易服务。有关统计资料也已经显示:各国(地区)在华设立的分行数与其对华的贸易量以及直接投资额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阎淬,2001年)。跨国银行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争夺中国本土的客户,希望通过其优质的存贷业务及中间业务获取利润,这一动机在目前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今后其表现将会越来越突出。第二,在零售商业方面,随着对我国入世承诺中3至5年内对外资商业企业地域、数量以及控股权限制的预期,国际大型的零售企业也不断抢滩登陆中国市场。到2000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在华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共有28家,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277家,引进资金20亿美元,实际进入中国的带有外资成份的零售企业达300多家。如,2001年500强首位的沃尔玛以及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等已在中国大中城市设立了不少连锁店(超市)。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进入主要是被中国的巨大市场这一区位优势吸引,另外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

(2)投资区域分布

90年代初,跨国公司投资在我国的分布很不平衡, 以在华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部的直接投资占比高达93.9%,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3.8%和2.2%。经过90年代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吸收直接投资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的缩小,截止2000年底东部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94%缩减到86.3%,而中部、西部的比重分别上升到9.2%和4.5%。从数字上看差距缩小并不明显,但客观地反映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西进运动。目前,全球500强大企业中已有近60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家在西安落户,其中不少涉及高科技领域。例如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工业园合作搭建一个被称为全球之最的软件开发平台。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三洋等八家企业先后在四川长虹电子集体设立联合实验室。跨国公司在我国中西部投资的加大增加了这些地区资本的形成、出口及就业的增加,将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追赶,实现“蛙跳”式发展

(3)投资方式

1998年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主要是以合资、合作为主,具体方法有: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协商沟通,选择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参与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投资;通过与以往的(技术、贸易等)合作伙伴合资或合作进入中国;在其他合资项目的带动下投资中国。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之所以成为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方式,是由于许多外商对中国的市场、制度、法律、人文等环境都不太熟悉,因此,需要借助中方合作者的力量减少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当然,有些行业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而只能采取合资或合作经营方式。这种较低控制程度的股权安排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政策不确定以及市场不确定等方面的投资风险,但它却以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程度的降低为代价。。在1997年允许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独资企业政策的激励下,许多跨国公司开始积极以独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甚至利用增资扩股时中方企业增加投资资金不足的机会逼抢中方的股份,以便集中管理财务、营销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内部化优势。1998年,我国独资企业的比重达到36.82%,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所占的比重(29.26%),并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新的股权安排方式是在华跨国公司全面衡量控制度、风险分散、资源投入、权变性和进入时机等几个方面后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崔新建,2001)。一般来讲,企业的异质产品优势越明显并且该种优势流失的风险越大,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另外随着世界500强企业来华投资的不断增多,其投资规模已远远大于早期港、澳、台及新加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规模,其抗风险及控制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再加上其较长时间的国际化经营经验的积累,这些跨国公司更会选择独资经营的方式。许多跨国公司已把在华投资看作是其全球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最适合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独资方式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据上海有关部门对48家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统计,其中20家近年来发生了股权份额的变化,外方股份上升的有14家。深圳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设立之初,中外双方的股权比率一般差距不大,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外方不断增资扩股,所占股权的比率不断增加。目前,500强在深圳的投资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是外方的控股企业。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为我国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提供了急需的资金,并且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其不仅直接为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由于跨国公司的资信状况普遍较好,因此与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一旦发生资金困难,国内国际银行都愿意以较优惠的条件(譬如不要担保)给予贷款,从而能够保证合资项目以较快的速度建成投产出效益。跨国公司投资对社会产业结构变迁的推动作用也是明显的。

跨国公司在吸收劳动力就业上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挤垮了许多原有的厂商,又造成了这些企业员工的失业。

跨国公司对物价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这种影响很重要,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跨国公司投资的流入至少是加重了(尤其是1992年以后的)物价波动(也许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以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为例),一方面大量外资的流入,扩大了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开办,推动了这些企业员工和贸易部门员工工资的上涨,并带动了整个社会工资和物价的上扬。

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过程中,中国政府在吸引、管理、引导外资投向方面的经验、做法日益成熟、完善,相应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法律规章也日益健全。跨国公司还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向着更适合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方向变迁,不仅非公经济的比重上升了,而且公有经济的规模、结构、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和竞争力在向外资的学习竞争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由于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一般都较高,因而它们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企业行为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的投资,将一整套其特有的管理结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入了中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其次,跨国公司改变了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并通过工作实践和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改善了就业人员素质。跨国公司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劳动力的技术、管理等能力。跨国公司按照公司的总体战略,有意识地选择优秀的当地经理人,并通过各种培训让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发展及前沿的管理理论,逐步把他们引入在华子公司的各类岗位,一旦中国的各类经理人员能胜任各自的岗位,原先由总公司指派的外籍管理者就迅速撤离。这种战略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跨国公司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加快了公司在华的适应性及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较好的在华经营业绩与较少的本方经理数呈现较大的相关性(许海,2001);最后,跨国公司为中国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一些行业和产品的空白,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已产生了显著技术进步效应的有通讯设备、轿车、自动化仪表、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电机、光纤光缆、新型建材、彩电、电梯、药品等行业,如贝尔通讯、桑塔纳轿车、(生产芯片的)华虹电子以及上海欧姆龙自动化有限公司等。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建议

跨国公司虽然对中国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投资结构和区域不平衡、对跨国公司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环境污染、引进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核心技术外商基本不转让、引进方式比较单一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引进外资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

第一,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一般来说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都较高,对于推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有较明显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切实的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跨国公司扩大在我国的投资。在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分布上, 应继续鼓励向我国中西部的投资,制定相应的扶持中西部的政策,如可以利用中西部的农林牧渔和自然矿藏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外资在,对投资于中西部的跨国公司要实行明显的政策倾斜,以推动我国经济在区域上的平衡发展。在产业选择上,除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通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外,还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使跨国公司尽可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发、汽车制造业,以确保我国经济在行业上的平衡发展。

第二, 从制度和投资环境入手,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努力保持中国作为跨国公司全球重要生产基地这一地位。制度的准备主要在于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入世承诺,不断清除和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不相符合的一些制度,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平衡要求、出口比例要求、股权份额限制等。遵循国际潮流,适当放松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各种监管限制,同时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及审批速度,改进政府职能。在手段上,努力用经济手段构建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市场环境,不再用过去的行政手段创造不能持久的区位优势。例如我们可以努力在希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建造一些与跨国公司配套的零部件、零配件、中间产品的生产企业,形成一个能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的好的产业群,并使之产生具有较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集聚效应,这样我们不仅能从跨国公司那里得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使跨国公司对外部市场不确定的担心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战略近年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已经开始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也将成为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点之一,我们应充分加以重视。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8

应对全球化浪潮,扩大经济贸易往来渠道,积极吸引外资进入我国,保持跨国投资持续增长,是当前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从进入我国市场到调整竞争战略,已经形成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改革优势,对此,民族经济如何能经受住外资的投资规模和领域扩大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如何能在利用外资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已经成为了经济界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数量、质量上,在投资领域、方式上也呈现了新的特征,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变数。

1、从投资分布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在农林牧副渔产业上的规模较小,主要投资领域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流通、高科技服务等领域,其中房地产业、服务业具有相当规模。

1、从区域分布上看,跨国企业投资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资金占巨大多数,中西部与东部吸收外资的差距较大。

(二)早期进入我国的跨国企业,采用合资模式进入市场,这是一种有效的试探,是为了尽快熟悉我国的生产体系和营销网络而采取的市场开拓阶段。随着市场的逐渐开发和法制化的深入,外商独资的模式越来越多,这是跨国经营的战略转变,当跨国企业一旦熟悉了中国市场就要将这些资源合并到全球资源体系中,实现供货、人才、技术、管理等的全球共享。再后来的战略转变为兼并收购。跨国企业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快速有效的方式。并购的方式可以减少市场开发的风险,减少启动资金的投入,因此,近年来跨国并购非常活跃。技术方式是在我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后的一种新的投资方式,通过技术投入进入我国市场,也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入了我国;通过授权接受人一定的权限,使得接受人获得无形资产以提品和服务,接受者支付最初的费用和后续的费用来进行交易,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短期内的规模性扩张,属于跨国公司较少使用的分销形式。

二、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

(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给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求跨国公司必须以全球为着眼点,关注国外投资环境的趋势作为调整投资战略的依据。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使得跨国公司十分看重我国庞大而且增长迅速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占据中国市场份额;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为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也提供给跨国公司更稳定的贸易投资和经贸合作环境。另外,我国政府不断完善法律和外伤投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我国的业务环境。

(二)跨国公司对话投资的调整内容包括:

1、由开始的合资向独资和合资控股转变,通过对合资企业的增资扩股,逼抢中方股份;

2、通过并投转向“绿地”投资,即直接对话投资新项目,建新企业,这是跨国公司在瞄准我国经济巨大的市场容量后采取的对华投资政策的重新规划,而且这种态势已经呈现规模和数量双重扩大的态势;

3、从单个项目向产业链系统投资转化,是跨国企业对华投资策略又一转变。这种转变强化了产业群的集中变化,升级了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项目,使得投资成为系统化和多功能化的趋势,这种战略转变实现了跨国企业的主导性市场地位,便于其进一步开展世界级的业务,而且,作为对一个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全环节的投资者,可以将与该产业相关联的运营环节一并投资,不仅从纵向,也从横向实现了投资。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架构和地域都在完善和扩大。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再就是以京津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为核心的企业集聚区,也开始被外商投资所看好。

(四)通过本土化投资战略的转变,跨国公司得到了很多优势:

1、跨国公司在进行战略投资后,一般会在当地选择优秀的经理人,对其进行培训后,将其引入子公司的各个岗位进行管理工作。这种本土化的人才资源战略节约了管理成本,也避免了跨国公司与当地文化的冲突;

2、通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真正的优势在于品牌。因此,通过将品牌战略本土化的模式,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品牌和当地品牌相互融合,占领绝对市场份额的成功案例;

3、通过对资本金融市场融资的活动,跨国公司获得了扩展业务需要的资金支持,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证券市场实现了更低成本的直接融资。

4、通过调整对华投资战略,许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搬来我国,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这种模式的销售也比较贴近市场,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随着近年来跨国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微电子、汽车制造、通讯设备、仪器仪表、化工制药等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涉猎众多。同时在华研发力度的增加,也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政策的重要目标,将中国作为地区研发中心,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投资战略调整对我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帮助我国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新兴产品工业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逐渐加大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推动我国服务产业的质量向着国际标准靠拢,促进产业机构的升级;在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研发中心上新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技术水平提高,增强了研发能力,引导我国的研究方向向着提高技术水平迈进,促进了技术人才的流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缩短我国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带动中东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

(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给我国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包括:

1、群集性投资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通过优惠政策跨国公司看重的是我国政府给予的高利润的契机,因此跨国公司的进入直接带来了本土企业的不平衡发展;

2、跨国公司本身的优势,再加上世界经营活动的范围甚广,因此,对我国市场竞争只能起到激化的作用,这种竞争又会导致跨国公司占有更多的行业和技术份额,形成最终的垄断态势;

3、垄断带来了我国对跨国公司的产品的依赖,只有跨国公司处在产业链的最高端,国内厂商只能靠廉价的劳动力专区微薄的利润,长久下去,不仅我国企业的专利技术被掠夺,而且更多的企业会陷入经营困境。

4、民族品牌的成长需要正常的市场环境,但是跨国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掌控了市场,利用国内企业的知名度、销售渠道等打入市场后,再通过品牌战略计划击垮曾经的合作伙伴,达到垄断的目的。

5、跨国公司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区域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外商依然在经济发达地区聚集,这与我国期望缩小中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存在很大分歧;

6跨国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争夺走了很多优秀的人力,使得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实力被挫伤。

四、我国应对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的对策

(一)通过中国政府的制度安排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政府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管理上,通过不断完善宏观管理来进行经济的调控,对外资进行因势利导,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导向的是双赢的局面。

1、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加以优化,终点是逐步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和执法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从很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给予外商国民待遇,包括跨国企业的外呼平衡、出口比例、股权分额等等方面的规定,应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完善;在如结合国内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外商反映强烈的乱摊派、罚款、检查、收费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1、促进我国外资政策引导作用

针对跨国公司的投资恶略的转变,我国已经在政策上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大有裨益。例如鼓励外商投资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鼓励国内企业学习模仿创新模式,促进外商扩大在农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技术升级,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效率和质量。

(二)缩小地区间差距,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西部、中部、东北部的差距,鼓励跨国企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倾斜,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权比例限制等。提高我国主导产业的配套合作能力,加强员工培训,给予优秀企业以融资支持,将外资转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主的目标,引进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到国有企业中来。促进外资并购,将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作为招商引资的增长点。

(三)防止跨国企业成为市场垄断的龙头

制定反垄断法等政策可以防止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但这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对相关行为做较为宽松的规定。但对于国家限制的行业,要严格降低跨国企业的集中度和外商持股比例。

(四)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首先要与跨国公司合作和交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主动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开发策略,通过合作跃上更高台阶,然后注重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从短期效益专项长远效益。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更多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而不是仅仅看眼前利益。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9

关键词:跨国公司 进入模式 国别差异 变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纷纷利用出口、契约、合资、独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模式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不同进入模式的选择,不仅集中反映了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战略决策、制度安排和控制水平,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在一国市场所有的未来决策与经营的发展方向,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且对跨国公司投资在我国的技术和资本溢出效应、当地市场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日渐成为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实际上,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发展水平、跨国公司规模、海外经营经验、投资资金密集度、国别文化差异等,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的跨国公司所采用的进入模式往往各具特点,因而本文将从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入手,探讨其内在的变迁机理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

(一)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程度相对较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模式

该进入模式主要以美日等跨国公司为主,它们也是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美国国家强权政策的影响,以及日本本土资源贫乏的影响,美日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均强调控制力;其次,美日公司是较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较为熟悉;最后,美日跨国公司多为世界级跨国企业,其产业遍布全球,为了达到公司整体战略和收益最大化目标,通常会选择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从而能够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独资企业)的管理并独享海外经营的利润,但是,由于灵活程度较低,独资企业进入模式也面临着比其他进入模式更多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承担。独资企业进入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

1.新建投资或称为“绿地”投资(Green field Investment),即在东道国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单位或经营单位,如贸易公司或制造中心,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例如美国的IBM、杜邦、通用、惠普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业务领域涉及研发中心、贸易公司和终端销售。

2.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即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从而对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如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腾忠商事株式会社通过协议一次性收购北旅总股本的25%,成为北旅的第一大股东;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赣江铃汽车达成协议,以4000万美元购买赣江铃汽车20%的股份。

(二)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控制程度相对较低的合资企业进入模式

该进入模式在早期曾是各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资源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已加快转向以独资为主的进入模式,只有法国、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还是以该种模式为主,典型的如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以及法国苏伊士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中法水务合资公司。这主要是由于合资企业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表现在:合资企业大多是由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等两个以上不同国别的母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以共享产权、共同管理为主要特征,由于社会、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合资双方往往对合资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预期存在难以协调的差异,导致合资企业的经营绩效始终无法达到预期,进而形成近10余年来合资企业在跨国公司进入模式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绝对数量不断减少的状况。此外,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之所以还在采用该种模式,一是因为其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对中国投资环境需要一个了解过程的考虑,对在中国的投资还需要一个试探和磨合的阶段;二是基于法国和德国的社会文化相对保守,对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投资往往缺乏热情,因而相较于有较大风险的直接投资,目前还倾向于使用合资的进入模式。

综上所述,不论是直接进入模式或是合资进入模式,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适应过程,体现了不同国别的跨国公司不同的社会背景、企业文化、资源投入水平、风险偏好、管理控制技术和灵活性水平。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知识、经营经验的累积,以及合资企业内部不断出现的由于双方的国别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直接进入模式将会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模式。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变迁

由试探性、低投入、低控制的风险规避型进入模式转向战略性、高投入、高控制的风险承担型进入模式。首先,由于对外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环境和政治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之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特定环境知之甚少,因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大多是从试探性的风险规避型发展而来,其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国际贸易了解中国市场,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特许经营、合同管理、技术协议等较低水平的进入模式;其次,随着对中国市场经营环境的深入了解,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合作、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加强对在华投资的控制,进而建立中国生产基地,将其技术、管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进行大幅度低成本生产从而支援其全球化战略;最后,随着中国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的由紧到松,跨国公司开始采用大规模设立独资公司和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由试探性进入转向战略性进入,利用其在中国的生产基础,建立中国销售渠道,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增加其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因而,从早期的特许经营企业,到中期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到后期的独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和跨国兼并收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对其控制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愈发突出。

由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模式转向偏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生产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廉价的劳动力是其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唯一资本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迫切的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价格昂贵,纷纷寻求各种投资方式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国跨国公司都偏向于使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模式,使得早期的跨国公司独资经营及合资经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投资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逐步下降,尤其是日渐成熟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规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心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业倾斜,经营领域不断扩展到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电讯、高科技机械装备以及汽车等产业。由于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大,涉及大量的跨国公司产权技术和知识,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与技术扩散风险,因而跨国公司通常采用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方式,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伴随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独资企业数量和比例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由绿地投资为主的进入模式转向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重的进入模式。随着跨国在华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寻求更快、更高效的进入模式,跨国并购就成为跨国公司高起点、短周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模式,即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收购、变动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国内上市公司。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目前,跨国公司兼并收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是质地较为优良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例如家用电器、食品、日用品等在中国国内生产能力已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这些企业或者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是国内市场上的主要生产厂家,在某个区域市场里面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具有优良生产资产;或是拥有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或是经营管理状况良好。至于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还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变迁,从内部看是出于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验和知识不断累积的结果,使得其能够更准确地估价经营风险与收益,从而选择投资更大、风险更高和收益较大的进入模式;从外部看,则是出于中国吸引外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成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市场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效应,使得跨国公司能够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加快跨国公司在华进入程度的对策建议

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不断变迁,其既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我国积极采取各种政策进行引导,趋利避害,使其向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清晰的资产所有权体系,对我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首先,可以通过产权纽带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转变我国企业在外资收购兼并浪潮中的劣势地位;其次,可以通过改革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主体,避免跨国公司兼并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体制不健全给跨国公司收购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可能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通过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我国市场中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组成企业集团,不仅能避免传统行政计划下兼并重组的各种弊端,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避免外资通过收购兼并控制我国产业或形成市场垄断。

(二)加快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体系

知识产权问题是事关跨国公司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方式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入方式,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问题,因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体系,对我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倡导合资企业这种进入模式,其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在长期的合作中学习跨国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管理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而实现技术创新,但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也不健全,致使各种仿制、复制等知识产权纠纷层出不穷,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不愿向中方进行技术转让,或转让相对落后的技术,甚至转向成立独资公司,以便更好的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其次,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也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往往过早的被跨国公司收购,无法保护自有产权。

参考文献:

1.关涛,任胜钢.国别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变通―从文化视角重新解读折衷范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10

一、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比较

1.跨国并购

跨国购并是指国际投资主体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并取得该企业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把该企业直接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的一种投资行为。

(1)跨国并购的优点:①迅速获取资产,灵活进入市场。跨国并购避免了在东道国进行厂房,办公用地的建设,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使对原来的并购企业有所改造, 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大大缩短,能够快速地进入东道国目标市场。②低价获得资产,获得市场份额。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往往选择公司运营遭遇困境的当地公司,因而能够压低并购价格。同时,由于被并购的公司的客户关系市场渠道仍然存在,跨国公司能够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③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近年来,跨国并购发展迅速,跨国公司为了超越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在缺乏有关新行业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时,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是实现多角化经营行的有效途径。

(2)跨国并购的缺点:①投入大。跨国并购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外汇现金且难用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技术折价投入。②文化差异大。由于被并购企业在本国环境中成长,其经营制度,管理方法等与跨国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若有人事管理或财务控制等方面的不当,容易造成跨国经营的失败。③价值评估存在困难。在评估现有企业时,涉及到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等许多技术参数。此外,还存在东道国和本国的会计标准可能不同、虚假或错误的财务报表等问题。④东道国限制多。由于并购对东道国裁员和市场势力等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东道国政府对并购的干涉与限制较多。

2.新建企业

新建企业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海外目标市场通过创建新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1)新建企业的优点:①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对于新建企业工厂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跨国公司能够独立地选择,极大程度上控制了资本的运营。②在资金投入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专利、技术、材料、设备等作为资本投入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不足。③在组织控制方面,不存在对原有企业制度适应的成本和并购方式下双方建立信任磨合适应方面的成本。风险小,麻烦少,可以无障碍地实施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风格理念。

(2)新建企业的缺点:①因需要一定的建设期,所以进人目标市场相对缓慢,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获利,使投资成本回收期相应延长。对于某些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幅度巨大且频繁的产品,这方面的风险必须加以慎重考虑。②以新建企业方式进人国外市场,必然涉及到原有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问题,因此新进入的企业通常会遭遇到来自多个方面的狙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进入初期的生存竞争非常艰难,风险也大。

3.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根据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企业经营方式。独资企业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1)独资企业主要优点是:①外国投资者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具有充分的自。独资企业能避免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进行经营管理。由于投资者拥有经营管理的绝对控制权,跨国公司能够确保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统一的战略目标实行经营活动,易于贯彻如实行价格转移等经营策略。②独资企业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垄断技术优势,避免母公司的在技术与经营战略方面的泄露,维护了跨国公司的利益。

(2)独资企业不足:①由于建立独资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且经营环境不甚熟悉,故风险较大。因此,除非跨国公司在财务、市场运作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否则不要轻易采用该方式。②由于当地政府往往对独资企业有所限制,也难获得当地企业的合作。这对跨国公司是极大的挑战。

4.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投资者在东道国境内,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的合资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股权式合营方式。

(1)合资企业主要优点 :①外商进行直接投资采用合资企业,能够减少出资额,降低经营风险。其原因是虽然世界总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让外商担忧的地方,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法制环境、政策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等方面。②能取得当地合资者的帮助,充分利用合资方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信誉,方便地获得当地市场信息。

(2)合资企业不足:①容易造成分歧。合资双方由于在企业文化、管理上存在分歧,外方注重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并把合资企业纳入其全球战略系统,而东道国那方则在乎的是就业、稳定甚至政绩等很多非市场因素,思维不同造成合资双方发生矛盾。②采用合资企业进入方式对拥有技术优势的进入企业,容易造成技术和其他商业秘密的泄露,从而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国企业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考虑因素

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是并购还是新建,是合资还是独资,应在权衡各种方式的优劣利弊基础上,结合企业投资目的、产业特性等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

1.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

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目的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并购和合资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首选。并购和合资进入方式使得中国技术人员置身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环境中,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因此为了减少进入成本和时间,学习先进技术,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入障碍较少的发达国家市场,采用并购和合资的方式是有利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的跨国经营,而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符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此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资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合资经营还有利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共担资源的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三是资源开发型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

2.中国的行业特性

目前,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这些产品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或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其出口又面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些行业是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对象。投资市场主要某些相对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均有某些限制和制约,而对于企业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如果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实施跨国发展和控制时,为了更好地贯彻企业的战略意图,可采用新建方式。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合资方的市场开发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更好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合资方式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间的竞争不仅突破了行业、地区的限制,而且淡化了竞争对手的国籍。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由于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薄弱。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结合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进入方式。以下是在主要投资方式选择的建议下为了更好地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些建议。

跨国投资的方式例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47―04

收稿日期:2006―06―08

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是引进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国内外学者经验性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或者中性效应。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小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甚至出现国内总投资的减少,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挤出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与之相反,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大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则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或促进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而若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等量增加,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投资具有中性效应。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来自加拿大。Lubitz(1966)基于加拿大1950-1962年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美元的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加拿大2-2,5美元固定资本总额的增加,即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的形成产生了挤入效应。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建立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扩散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利用6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79年和1980-1989年两个10年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FDI会刺激国内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的增加量约为FDI流入增加量的1,5―2,3倍,即FDI“挤入”了国内投资。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Frances Van Loo(1977)考虑了FDI对进出口、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国内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产生挤出效应。Manuel R,Agosin&Ricardo Mayer(2000)在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970-1996年间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亚洲各国的国内投资产生了很强的挤入效应,对拉丁美洲各国却产生了挤出效应,与非洲各国的国内投资则无显著的关联性。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就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小鲁和樊刚(2000)研究结果显示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杨柳勇和沈国良(2002)经过实证研究却发现:从长期来看FDI“挤出”了我国的国内投资,即跨国公司投资存在着挤出效应。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就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FDI对国内投资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中部地区则有明显的挤入效应;西部地区FDI的挤出效应不显著。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内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上,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研究文献尤其是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研究占全国吸引外资近50%(商务部研究院,2005)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二、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计量模型对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投资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其国内投资的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战略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等。因此,一国国内总投资,可以看做是国内投资 与跨国公司投资 之和,于是我们有方程:

由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论可知,影响τ时期国内投资 的主要因素有产出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前期投资等情况。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投资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这里仅考虑产出水平与前期投资对当期投资的影响。即τ时期国内投资主要受t-1、t-2等时期的产出水平与投资水平的影响,这里我们取滞后两期。则:

跨国公司投资 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代替。同时考虑到时滞效应,t时期跨国公司投资不仅由τ时期的投资转化而来,而且还可能由t-1、t-2等时期投资转化而来,这里我们也取滞后两期,即:

由(1)、(2)、(3)式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为总投资占GDP的比例:F为FDI占GDP的比例;G为GDP增长率;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

在 显著的情况下,我们使用长期反应系数 来测定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人挤出效应:

经过Wald约束检验: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既没有挤入效应,也没有挤出效应,即增加1个单位的FDI将使总投资亦增加1个单位;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入效应。即1个单位的FDI可带来多于1个单位的总投资;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1个单位FDI的增加使总投资增加小于1个单位。

(二)面板数据模型与传统的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相比,作为两者结合的PanelData模型是一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由于面板数据具有两维性,因此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以及由此造成参数估计方法的不当,将对参数估计结果造成较大的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采用面板数据结构建模时首先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通常来说,依据模型参数变化,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对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主要就是检验模型参数(截距和系数)在所有截面单元和时间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数,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经过F检验完成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具体检验原理与过程可以参见高铁梅、王金明等(2006)。

利用本文选取的面板数据对模型的设定形式

进行F检验表明,模型(2)优于模型(1)与(3),即我们采用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又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由于我们仅就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数据资料来研究该地区的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故宜选择确定效应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用于检验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为:其中,i=1,2,……16,表示各个截面单元即16个城市。其他各字母含义与(4)式相同。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我们选择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1999~2004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进行检验。具体指标数据选取如下:

1,总投资:消除价格因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考虑到消除价格因素后各指标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要求,我们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2,FDI:消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于统计资料上FDI数据是以美元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分析中我们首先将其用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均汇率折算成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再使用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3,GDP:各省市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2000-2005年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统计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依据选取的面板数据资料,利用Eviews4,0软件,采用能够对截面单元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的SUR估计方法对方程(6)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的系数不显著,说明滞后两期的FDI、GDP对长三角地区现期的总投资影响不明显。而 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现期和滞后一期的FDI、滞后一期和两期总投资I、滞后一期的GDP均对现期的总投资有显著影响。

再由式(5)计算可得,在长三角地区长期反应系数 为2,093,且Wald检验表明长期反应系数等于1的概率仅为2,6%,这表明在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即若跨国公司投资占GDP的比例增加l%,总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2,093%,国内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1,093%,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国内资本的形成。

与国内部分学者如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的研究结论相反,我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处于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出效应并不存在。笔者认为,由于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长三角地区,我们的实证结论更符合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情况,即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带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的资本形成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两个方面。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带动前后辅投资而对国内投资产生乘数效应。李清娟(2003)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产业连锁效应的存在。她对上海市产业集聚化的研究结论显示,跨国公司的进驻。有助于上海各个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相关上游或者下游企业的配套投资,如惠普公司和通用汽车落户上海,带动了数家相关配套企业的成群相聚。李锋、赵曙东等(2004)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围绕跨国企业配套协作的本地企业集群,目前已经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内企业投资量增加。赵英军和王晨辉(2005)实证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浙江工业部门的竞争效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国内企业增加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们实证的结论做一定补充说明。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