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2:39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1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2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3

美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几乎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又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学必修课和学位必修课。例如,档案学教育设置在历史学系,必修课就可能包括历史学方面的知识。笔者对美国25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有20所高校明确提出了必修课的要求。1)必修课的数量特征。美国各高校档案学教育必修课数量最多的高达11门,有4所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包括了各主办单位的核心课程。密歇根大学、西华盛顿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必修课都明确规定了要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算学分。必修课门数最少的只有3门,有3所高校,它们都是将档案学的核心知识作为必修课。除去没有细分必修课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西华盛顿大学,共有12所高校设置了学位必修课,有16所高校都设置了档案学必修课,有6所高校只要求了档案学必修课而没有学位必修课,只有两所高校没有把档案学知识作为必修课。这一事实说明,尽管美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学专业,但是档案学的教育仍非常注重档案专业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很注重培养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核心技能。2)必修课内容特征。《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和辅助课程,该课程设置对开设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各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笔者尝试将以上20所高校的必修课程按照《大纲》的分类进行汇总统计,所得结果见表2和图1。从《大纲》分类的角度来看,美国各高校更重视档案学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档案专业素养的培养,共有71门该类的课程。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之基础理论,各高校更加注重对档案管理各重要环节的深入讲解,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实际的档案工作中能较好的应对;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档案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对该专业有更强的归宿感;背景类的相关知识在各高校的必修课中设置的较少,只有三门。《大纲》推荐的辅助课程,在各高校开设得很多,共83门。其中,开设得最多的是相关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除了保护学、人文与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分别只有1门外,其它各类的课程都不少,说明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受学科背景的影响挺大,也很重视与时俱进,开设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另外,也非常重视方法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实践能力。

2选修课

选修课一般也有两种,档案方面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和跟导师商讨共同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美国各高校对档案学教育的选修课要求较之必修课的要求就没有那么明确,很多高校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有些高校只规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是多少,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等,前者要求选修课学分要达到24个学分,后者要求至少修满9个学分;有些高校会给学生推荐具体的选修课课程,但不强制,例如,肯特州立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会列出推荐的具体课程;有些高校只提示推荐学生选修的课程范围或领域,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西华盛顿大学等,前者要求学生在信息学系或者历史学系里选修课程,后者的选择范围包括历史学、档案学、文件管理方面的课程,想要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必须与自己的导师沟通选择;还有一些高校就指定了学生选修课的具体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几门修读,如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匹兹堡大学等。总之,美国开展档案学教育的高校对选修课的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与导师沟通的结果进行修读,但是他们选修的课程范围主要是档案学方面的知识和档案教育属于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跟设置必修课的目的差不多都是重在培育学生的档案学素质和一些基本和核心技能。

3实践要求

美国高校在开展档案教育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会不同程度地要求档案学方向的学生进行实习。在25所开设全日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高校中,有19所高校都提出了实习要求,但对实习要求的程度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直接将实习设置到课程要求里,分别有81所和52所高校把实习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除了把实习作为必修课设置以后,还在选修课里设置实习,希望学生进行2次的实习;还有5所学校明确规定实习的学分是多少,其中西华盛顿大学的实习学分最高,每次实习算10个学分,需要两次实习,共计20个学分,而且这两次实习都属于必修课的范围;有78.95%的高校只要求实习一次,但也有4所高校要求实习两次,要求实习两次的高校有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德雷塞尔大学、西华盛顿大学、西蒙斯学院。总之,美国档案学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学科背景与课程分布的关系

1学科背景对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巨大,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对档案学课程设置的影响更加突出。

如图2和表3所示,对这四种类别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统计发现,在美国,不管是在必修课的设置上,还是选修课的设置上,图书馆学情报学类的课程数量都是远远超过档案学类的课程,历史学类课程也占很大的比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与档案学学科发展历程有关。在美国,档案学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它仅是挂靠在历史学或图书情报学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学科背景对其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影响巨大。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4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 图书档案 医院管理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有别于以往将图书和档案分开管理的传统模式,是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将图书和档案这两个分别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体系进行统一录入、归档、整理并最终调取和查阅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符合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图书和档案共性的融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1.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图书和档案原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在以往的单一管理模式下,二者彼此分开管理运行,由于无法做到有效的信息互通而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教低。对于信息检索者来说,程序较为繁琐,尤其是面对目前医院管理层和临床各科室对于相关信息资源的较大需求时,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图书和档案分开管理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是提高了管理所带来的运行成本,各自管理就意味着要分别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以及所配套的管理人员。因此,医院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来解决以上所提到的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短板。

传统管理模式下,图书管学和档案学分属不同学科因而各自独立。档案最初的形成目的是为了记录第一手资料,是反映事实真相的重要依据;图书的形成则经过较长的过程,以传播文化为目的,是特定的思想产物。虽然本质上图书和档案并不能等而视之,但是二者却有着一个最大的共性,那便是信息载体,同属于文献信息资源,并且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中将图书和档案划为一个类目之中。综上可见对图书和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实现图书档案等文献信息的统一管理,还可以做到准确而快速的分类,便于各类信息资源的存储及利用,避免存储介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医学是一门体系庞大的学科,所涵盖和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当今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资料也随之产生,高效而稳定的信息管理方式对于医院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机构来说极为重要。医院需要对各种档案分类管理,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获取各种相关资料来支撑临床工作以及科研项目的需要。图书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得医院相关的信息部门在繁杂的信息数据库中为检索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检索服务,将各种信息载体做到内部的互通,规避以往来回翻阅所带来的不便,提高对信息载体的利用率。尽管图书和档案信息量巨大,但是信息时代各N软硬件科技辅助手段的诞生使得原来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变的简便而可行。信息服务受众思维模式在当今同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开始主动接受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模式,意愿上的配合使得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切实可行。

2.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各项相关机构有机重组,将图书和档案管理都统一归属于图书档案部,责任的落实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也为信息检索者简化了操作流程。部门的有机重组是宏观的大框架,对应专业的人员配备是做好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一体化管理对于图书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仅能够对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而规范的整合,还应该十分熟悉医院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热点,大致了解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自身业务熟练,医学专业熟悉,医院管理有经验,起到相对应技术支撑。只有重视了相应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到人员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够奠定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坚实的基础。

专业人员的培养十分重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样必不可少。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而精准的信息网络来作为操作和应用平台,这就要求医院管理和物资部门在硬件设施上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最大程度上整合医院内所有信息资源,避免分散管理所带来的重复和浪费,使得整个图书档案的管理高效而统一。初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之后,还要做到不断更新各项硬件技术设施以及及时发现平台漏洞,让整个信息环境可以快速并且稳定的长久运行,毕竟信息安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要做到相应的宣传和科普,充分调动医院对信息资源整合及开发的积极能动性,使得全院认识到这项工程所带来的长远益处和重要意义。

3.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建议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虽然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对各项信息的整合和加工,但如果缺乏创新思维的管理,就会拘泥于过去繁琐单一的工作流程中,无法紧跟医院各项工作的要求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因此,对于管理者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之中。

创新是先决,形成自身的特色是重点。一体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医院所独有的图书档案管理特色也同样重要。特色化建设不仅在更高层次上做到一体化管理的高效和便捷,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做到自身的特色化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差异化,对于更加广泛的医疗体系层面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总的运行模式确定之后,想要长久稳定的运行,就必须建立统一而严格的管理标准。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医院自身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探索。以往许多医院管理标准不健全,没有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使得整个一体化管理难以维系。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章和制度。规章和制度的实施是整个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保障。不同的医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依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需要结合以往成功的经验以及自身的不断摸索。

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人员素质也应不断提高。图书档案作为信息资源来说,强调其共享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具体哪一类可以共享,哪一类应做到绝对保密和相对保密,也是依赖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前述管理标准的制定。

4.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前景

在目前大的医疗改革背景之下,医院在人事管理上对于档案的有效存储和查阅有着较高的要求,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也对医院的科研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各科的前沿技术以及相应的科研水平发展状况都对信息管理有着较大的诉求。综合看来,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对资源整合提出的必然要求。由此看来,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级医院应认识到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改革和变化,努力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各项困难,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早日建成一个完善高效的图书档案管理平台,满足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医院取得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莹.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分析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56-57.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5

1. 背景

多年来,图书资料中的图书、期刊、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丰富的地质科技资料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该类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非常薄弱,资料的管理查阅借阅等工作仍然沿袭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即使有部分档案目录输入电脑,但是管理的对象太多仍然是纸质档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为了使熔岩地质的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丰富的地质资料资源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生产、科研服务,建立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是推进岩溶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主题为科技档案及图件管理系统的建设,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构建该系统,对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利用地质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系统目标和任务

开发实现地质科技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将图书资料室的图书、期刊、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资料分类建成之后以网络的形式展示,更加系统、全面地揭示馆藏资源,此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为科技人员查询、借阅相关图书、期刊、科技档案、专业图件等提供便利和保障,这样既节约了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又提高了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效率。

3. 系统设计方案

通过对地质资料用户需求和地质资料工作流程的仔细分析,整个数据库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1)前台查询子系统:实现地质科技资料目录数据的简单查询、组合查询、图形查询等,并且能够查看资料的借阅情况的追溯;(2)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目录数据的录入 、删除、修改、归档、借阅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维护等操作。

整个系统全部使用进行开发设计,采用当今最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实现网络环境的目录数据库查询。

4. 系统功能

4.1 前台查询子系统

前台查询子系统主要分为科技档案查询、测绘成果查询、图书资料检索、专业图件查询和成果分幅展示五大模块展示。

(1)科技档案查询

科技档案查询模块展示科技档案的馆藏概况,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项目名称、工作程度、专业领域、行政区划、项目负责、起始日期、终止日期,经纬度等方面进行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

(2)测绘成果查询

测绘成果查询模块和科技档案查询基本上是类似的,用户可以通过图幅名称、比例尺、省、市等字段进行查询,查询结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现。

(3)图书资料检索

图书资料检索是一个链接,链接到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联合编目系统所录入图书期刊的网页上。

(4)专业图件查询

专业图件查询首先使用图形列表配合文字介绍的形式展现,即首先展示给用户的是专业图件的一幅小的缩略图,旁边标注该图件的名称、类型、比例尺的文字介绍,当用户需要了解该图件的详细信息时,点击“查看详细”链接,即可跳到该图件的详细展示页面,该页面以图形切片的形式展现,也就是把整个图件分成若干小块,点击该小块时,该小块图形再以单独的页面展示,这样读者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该图件的内容。

(5)成果分幅展示

成果分幅展示模块以接图表的形式展现馆藏内有关资料,例如水文地质报告,水文地质图等,点击省名,该省内所有地区有无对应的资料就会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

4.2 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实现了对地质科技资料的数据库管理和借阅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图件管理、专业图件成果分幅、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模块,主要完成的功能是实现地质科技资料目录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维护功能;除此之外,管理子系统完成了科技档案以及专业图件的借阅信息管理,包括借阅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续借、归还等功能。无论是哪个模块的查询功能,都包括基本查询和高级查询两个功能,方便了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后台管理子系统在实现以上各项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提示信息周到

在科技档案和图件的录入过程中,为了防止管理人员出现不必要的失误,系统在录入时就会给出重要的提示,所有的必填项旁边都注上红色的星号,当漏填或者输入内容不合法时,系统便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例如“档案号不能为空”、“经度取值范围:(-180

(2)数据验证严格

在数据的录入和修改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后台管理子系统设置了严格的数据验证,例如:档案号、档案名称、图幅编号、图幅名称等重要项不能为空,档案号、图幅编号不能重复,起始日期不能晚于终止日期等。

(3)操作便捷

后台管理子系统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还注重了使用的方便快捷性,例如大部分填写字段都是下拉式列表,对于比较固定的字段就把对应内容设为默认值,另外还有“批量新增”按钮,从而减少了手工输入,提高了工作效率。

5. 成果应用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6

2.有些图书馆因条件有限,请人录音,录像往往自带设备,事后人家把照片留下,底片带走,录音,录像拿出一份,没有备份。以为谁拍的就应该归谁,致使珍贵的音像资料长期在个人手中保存,不移交给图书馆专人保管造成资料的流失。

3.有的图书馆条件好,有设备,但是缺乏专业人员,从事音像资料的制作,谁愿意干,谁就干,有些活动的资料录制的不规范,录像资料的图像混乱,色彩模糊,录音资料搞得主题不谐调,声音噪杂。这种音像资料毫无保留价值,看着闹心,听着烦心,只有丢掉了事。

4.有的图书馆有设备,也有专业人员,但是缺乏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图书馆搞什么活动都去录制音像资料,可是一盘录像带反复用,后面的资料覆盖前面的资料,结果是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根丢一根,到后来两手空空。还有的录出的音像资料,有音、有像,却没有文字说明,或说不详细,日后就是录制资料的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资料,归档后无法使用,时间久了,也只有丢掉。

5、有些图书馆,领导有档案意识,也知道搜集音像资料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专业的保管知识,特别是现代化的音像制品的保管知识。虽然积累了不少的音像资料,把它们与其它档案混放在一起,没有恒温、恒湿、防尘、防磁、防光等先进技术,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底片粘连、磁带脱磁受损,光碟挤压变形。使得原本很珍贵的音像资料,变成了一堆废物。

针对图书馆档案工作中,搜集音像资料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刻不容缓地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做法有几点。

1.整章建制,确保落实。

要改变音像资料管理混乱的书面,首先制定一个符合本馆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此项工作。图书馆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强化规范管理,具有相当重要意义。对图书馆开展各种活动产生的音像资料,从搜集、管理、归档到移交专人统一管理,都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办法,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已有。对音像资料的日常保管、借阅、使用也要作出明文规定,分清这些资料的保存期限,要认真学习《统计法》,确保有关的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只有制定出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才能使这项工作逐步变成自觉行动,从而确保音像资料的归档的质量越来越好。

2.创造条件,妥善保管。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7

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增多,读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专业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面对的读者群体日益复杂化,学科馆员的建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学科馆员的服务档案更是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基础。

1 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档案建立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中就率先出现了学科馆员,所谓学科馆员是指某学科或某领域内掌握一定文献信息的专家,他们能够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对所熟悉的专业或领域的读者提供图书馆资源的服务,提供学科知识的服务,提供辅助指导阅读的服务。在美国出现学科馆员之前,图书馆中由熟知相关专业知识的人为读者提供信息跟踪服务和免费导读服务即是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雏形。图书馆的发展中,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理论上和科研上都必须有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做保障,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重要研究基地等,图书馆为教学与研究提供知识服务的前提就是需要专业化的学科馆员,只有熟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熟悉专业知识前沿,熟悉既有研究成果的学科馆员,才能对读者进行针对性帮助,才能最便捷、最全面为高校师生提供信息保障。随着当今社会师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图书馆读者越来越需要有专业性、针对性、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的建设正好是满足读者这类需求的最好办法。目前我国重点高校中在学科馆员建设日益成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科馆员服务档案的建设。

学科馆员的建设关键在人,只有那些具有相当程度的学科知识,能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资源的人担任学科馆员,才能把图书馆中的学科信息资源和读者对于专业知识需求最大化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知名高校图书馆中,学科馆员服务档案的建设也较为成熟,重点院校的图书馆一般会使用具有高水平学科背景,同时熟悉情报学、信息技术、图书馆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担任学科馆员,有的甚至是专业的博士。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信息意识、问题意识,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有自己一定的资源,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服务意识,同时他们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及时获知国外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最新动态,能够了解到国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能够获得、加工、存储、评价、理解外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此外,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与各类人群打交道的本领。在读者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也会成为读者衡量、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重要标准。

2 学科馆员服务档案对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性

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纷繁多样,只有具备一定学科水平的学科馆员才能从众多信息中找到符合本专业读者需求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供给读者。整合图书馆资源,是学科馆员的重要作用。学科馆员是对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理论实践水平的高级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服务的,学科馆员需要按照这些专业读者的需求把馆藏资源、相关文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加工,优化配置,他们要为读者进行专业检索,要使用馆内外资源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课题服务,实际上学科馆员扮演了读者的专业而系统的咨询辅助平台的角色。现阶段进入国内图书馆中,读者往往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所需资源和文献资料,而学科馆员由于既熟悉馆内情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就可以及时提供学科帮助。学科馆员服务档案的建立还应当结合实际科研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服务档案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套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对学科信息进行深层次地开发,服务档案的一端是掌握大量馆藏资源的学科馆员,另一端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通过服务档案可以了解专业研究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档案获得文献资源,这啥说慕换憔褪欠务档案,因此通过服务档案把专业的资源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是最恰当不过。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8

据了解,在筹备预算时,每个联邦部门都必须提出一个可缩减10%年度资助的工作领域。据加拿大图书馆协会统计,移民局、农业部、环境署、工业部、交通部、国防部、政府服务部、国家首都委员会和公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的图书馆成为削减对象。此举被正全力以赴组织网上抗争以拯救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加拿大大学教授协会会长James Turk称为:“政府部门被要求在切割肌肉或骨头间做选择”,他认为这些政府部门是“被迫”将图书馆写进名单的,并未预料到这一决定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声称“一旦削减成功,人们要想重新配置一个图书馆绝非易事;而一旦档案遗失或丢弃了,人们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可能重新完善馆藏资源”。尽管存在反对的声音,加拿大部分联邦图书馆和档案馆已经开始关闭。

加拿大拥有数量众多的图书馆,尤其是许多政府部门拥有自己的图书馆,资源相当丰富。同时,作为联邦制国家,加拿大采取分散式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拥有联邦和省级档案机构。其中,联邦档案机构包括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和联邦文件中心,国家图书档案馆是全国唯一的中央级档案馆,而联邦文件中心目前有7个,分别设在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温尼伯格、哈利法克斯和埃德蒙顿;省级档案机构包括魁北克省、安大略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斯科合省、新不伦瑞克省等省档案馆,负责保存各省、地区政府机构的档案资料。可见,加拿大的图书档案机构体系较为完善,此次政府预算削减对加拿大的图书档案机构体系建设将构成重大挑战。

1 内容

加拿大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事件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图书档案馆的人员削减及机构调整,二是国家档案发展项目(NADP)取消,三是联邦部门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削减乃至裁撤。

(1)国家图书档案馆削减及调整

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合二为一的部级机构,位于渥太华惠灵顿大街国会山,保存着大量非现行的政府文件以及诸如谱系档案、体育纪念品、艺术和报纸等非政府文件。档案馆隶属于国家遗产部,2003年由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合并而成,集中了原来二馆的馆藏、服务和专门人才,是一个创新型的知识机构,广泛、简便、综合地向本国居民提供文献遗产、历史和社会知识。

4月30日,国家图书档案馆已收到450个人员调整通知。该馆发言人证实,由于联邦预算削减,当前员工将会在3年内从1065名减至850名,裁员20%左右。5月2日,该馆宣布的削减措施包括:第一,在61名管理非政府文件的档案人员和助理中裁去21人。第二,减少档案数字化和出版部门50%的人员;第三,大幅裁减档案保管人员;第四,关闭馆际互借部门。可见,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预算削减既有裁员,还有机构关闭。

(2)国家档案发展项目(NADP)取消

支持加拿大省级、地区和大学档案馆项目的国家档案发展项目(NADP)将被取消。据悉,由该项目支撑的档案馆大多是小型的本地档案馆,属于国家图书档案馆新型分布式泛加拿大文献遗产网络的一部分。由于该项目被取消,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档案馆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关闭,同时,许多已部署好的全国性夏季档案项目也将被取消。

(3)联邦部门图书馆和档案馆削减乃至裁撤

加拿大政府档案机构的削减延伸到了其他诸多部门,并将对这些部门产生3年多的持续作用,而运输、移民和公共事业部门的图书馆将会直接被裁撤。这些部门大多是公共服务I生质的机构,其业务内容涉及史学、交通、国防、移民和环境等众多领域。

2 本土反响

如前所述,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图书档案人员、大学教授、学生乃至普通加拿大人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James Turk发起的一项拯救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网上运动(savelibraryarchives.ca)。他不赞同图书馆是旧事物的遗迹而需要被数字时代在线馆藏取代的观点。他认为,正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对于优秀图书档案人员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旺盛。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帮助人们过滤和分析信息,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此项运动呼吁人们采取行动保护国家重要的图书档案机构,并且确保国家图书档案馆履行保护、管理和利用加拿大全部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义务,主要目标包括:第一,修订《加拿大图书档案馆法》,使国家图书档案馆保护加拿大历史文献完整的职责更具体、明确;第二,确保完成这一职责所需的经费;第三,恢复国家图书档案馆出版材料和有偿征集档案的职能;第四,恢复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图书档案人员现场服务的提供、各类参考资料的利用以及专业档案保管员地位的重新确立等;第五,结束分散管理下整体馆藏的分裂状态。这项运动得到了历史学者、作家、书商和学生等多类社会人员的支持,正在积极开展中。

事件分析

1 原因

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预算削减。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何大幅削减和裁撤的是图书档案机构,而不是其他机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削减图书档案机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自身的局限性,部分图书档案机构无法立即发挥自身的专业效应。众所周知,图书档案机构保存的是图书或档案,长期以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主要职责偏重保管,为政府管理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现实服务的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容易成为削减和裁撤对象。

第二,政府的重视不够,政府部门缺乏强烈、明晰的图书档案意识。尽管加拿大许多公民在为保护图书档案机构而抗争,但政府部门对图书档案机构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够充分,尚未认同图书档案机构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一旦有硬性的机构削减或裁撤要求,图书档案机构便成了首选对象。

第三,技术发展的冲击,导致图书档案机构实体的重要性下降。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充分运用于图书档案领域,图书档案数字化利用和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手段较为成熟,导致图书档案的实体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重视,因此,削减与裁撤图书档案机构便有了现实可能性。

第四,法律规范的保障不力,导致图书档案机构的调整受行政影响较大。法律规范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得力保障,而图书档案领域较为缺乏权威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对一国或一地区的图书档案工作实行监管和保护,图书档案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多由政府部门决定,受行政影响较大。

2 影响

加拿大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事件在专业领域和社会层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需要同行关注的方面;更有不利的、需要同行反思的地方。笔者将影响归结为两点。

其一,积极影响是事件将促使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和其他一些部门转变工作和服务模式。国家图书档案馆正在持续将馆藏现代化、数字化,以提供数字化档案利用,减少损失。馆藏图书、档案的数字化是其开展的一项优先工作,发言人表示,“因为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适应这一数字化革命”。同时,由于削减了20%的员工,国家图书档案馆将不再提供无预约的现场咨询,从而致力于转变服务模式,从现场方式变为网络方式,强化以虚拟手段提供馆藏信息。农业部也采取了类似的对策。总之,事件提醒图书档案人员意识到必须改革,提高图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应对挑战。

其二,不利影响是无法顺利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用需求和社会记忆传承的需要。一方面,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不利于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用需求。首先,对于经常依赖这些图书档案机构进行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而言,机构的关闭将大大影响史学、交通、国防、移民和环境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其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削减政府的图书档案机构将不利于政府决策。加拿大图书馆协会会长KarenAdams相信“好政策依赖于好信息”,他认为,失去部门图书档案机构收集的信息以及缺乏专业图书档案人员的培养,都不利于政府决策,“我们拥有一个堆满文件的屋子甚好,不过,要是没有专人负责保管、整理与开发,这屋子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再次,对于普通利用者而言,他们对图书和档案的利用需求也受到影响。James Turk表示:“许多专业人士和科学家需利用这些拥有特色馆藏的图书档案机构开展研究。同时,其他加拿大人也需要这些专业图书档案机构,而且,国内并不存在其他机构能取代它们。”总之,一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或裁撤,对满足学术、工作和社会普遍利用的需求将有害无益。

另—方面,部分联邦图书档案机构关闭也不利于满足社会记忆保存和传承的需要。也就是说,事件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社会记忆的流失。据了解,由于联邦部门正关闭图书馆以及缺少中央图书馆,一部分档案正在被遗弃。当联邦预算削减威胁到国家图书档案馆、六个联邦政府部门和三个皇家公司的工作时,加拿大图书档案人员就提出了警告。他们认为,由于部分图书馆、档案馆为满足预算要求缩小馆藏,加拿大大量的历史档案、文化遗产和极其重要的特殊信息很可能会在几个月内被抛弃。可见,这一状况对国家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具有灾难性的后果,James Turk认为,这是对加拿大最重要文化机构的重大打击。而国家图书档案馆的员工是整个加拿大社会记忆的管理员,裁员将直接冲击国家图书档案馆的工作。总之,上述削减将逐步破坏国家图书档案馆履行其收集、保存和利用加拿大历史文献的法律义务,有可能致使其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社会记忆。

3 启示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9

首先我们来看图书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固然是以医疗卫生活动为主的场所,但是它需要医生、护士乃至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医学不断在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出新的技术,不断丰富着当前的医学理论体系。诚然,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很多资料都能够从计算机上直观地进行了解,但是医生不可能随时翻看计算机进行查看,并且电子设备在医院很多区域会对医院的医疗设备产生影响,所以图书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医院还保存着过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绝大多数至今仍然能够使用,并且某些书籍上还有珍贵的笔记,对于医生进行医学研究有巨大的助益。由此我们看出对医院图书进行规范化管理很有必要。

其次我们分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前文所述,图书的管理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医院进行创新和向前发展重要条件,而档案则是医院的基础。档案资料分两种,一种是人事档案,一种是医学档案。人事档案关乎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重要性自不必说。医学档案则是在医院的各种智能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档案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指导性等特点。例如,医生对疑难杂症进行开会研讨并进行临床试验记录的档案,就对医生掌握新的治疗方法很有帮助;而旧的患者的资料则对患者病患复发时诊治活动提供了依据,使医生的治疗更为科学。

二、医院图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医院管理者和档案管理者对于图书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当前绝大多数医院只看眼前,以看病救人为主,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医院往往仅仅看中看病救人,而忽视内部的管理和对资料的整合与总结,眼下对于医院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医院本身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图书和档案的管理者对此也不重视,这些部门的人往往没有将这项工作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做,有需要时,才会花费大力气寻找相关资料,浪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其次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医院对图书和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不重视,不会专门引进具有先进管理常识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而仅仅是从其他部门转岗过来。这样以来,档案的管理人员不论是工作积极性还是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所欠缺,并且绝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工作交给年纪较大的不适宜在其他岗位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无论在知识架构还是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上都远远不够,给医院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敲响了警钟。

再次是医院图书档案管理结构混乱,使用率低、投入低。图书资源还好说,医院往往会统一进行管理,但是对于各种医疗资料来说,医院一般都各自保存在各个部门与科室,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以来,在医院内部,形成了重复管理的局面,并且部门之间的资料互通产生障碍,不利于医学资源的交流和促进。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医院对档案的使用率很低,档案仅仅起到了记载的作用,没有发挥其真正核心的作用。进而来说,使用率低就导致医院对其的投入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医院图书档案治疗规范化管理。

最后是与现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接不畅,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档案管理的存进作用。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广泛应用,使各个领域的管理和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当前医院的图书档案管理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编排、检索和管理。

三、医院图书档案规范化管理有效措施探讨

首先,实现医院图书和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条件是要对其重视。我们上文中所分析的各种原因,归根究底还是医院的管理者对这方面的不重视。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的图书和档案只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迟早有一天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图书和档案也会完全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医院的管理者应当充分注意到医院图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医院正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工作。

其次,应当适当地加强相关的软硬件的更新。先进的图书和档案管理需要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硬件,需要改变以前无序的管理手段,购置先进的管理器械,并进行分类、检索、借阅和归还登记等软件的设置。另外,要开辟专门的空间进行图书和档案的管理,存放图书档案的房间应当做到干燥防潮、放火防水、防盗等工作较为完备,为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场所。要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收集和传递信息、数据计算较为严谨和迅速的特点,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扫描系统,将档案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人工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中去。

再次,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医院作为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目标,必须将档案的管理工作看做是自身的职责之一,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档案分类归档工作;另外,医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分管的部分以及其职能范围,对图书和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并进行必要的监督,是整个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章可循。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10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人类在实际的前进过程中逐渐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并在实际的管理作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管档案、文献、资料等知识进行管理,继而提高相关资料文献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分析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功能及应用.

1知识管理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知识管理方法的引入,并以此基础推动相关管理方式的创新,继而实现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事业的有效发展.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1].

1.1挖掘现有档案中的潜在知识资源

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其主要管理的对象并非是知识的本身,也还包括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体制.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其最终师表是为了实现对于知识的使用,并尽可能的推动知识使用率的提高.简单地说,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于相关知识使用效率的提高,基于此,就需要其在实际的管理作业过程总加强对于知识的挖掘、扩展以及创新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开展有利于挖掘出新的知识.基于此,就使得相关人员借助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档案容量的扩大,继而挖掘现有档案中的潜在知识资源,推动相关知识的使用效率[2].

1.2推动个人知识显性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使得传统的组织内部的人才构架逐渐失去了稳固性,人才流动量的加大,逐渐导致了这一框架的失衡.基于此,就使得加强对于组织内部相关知识的保存以及分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随着相关部门在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知识显性化的这一特点以及功能,将相关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加规范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在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知识涵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在进行中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身的工作意见表述出来,从而以此为基础带动更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图书档案管理的重视,并逐渐参与到其中.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心得的交流,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于相关工作疑惑的探讨,并最终带动组织竞争力的提升[3].

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重点强调是借助相关科学技术的使用继而提升知识管理、知识利用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以此为基础带动个人知识的显性化.由此分析可以得知,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其最终能够推动传统管理模式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释.

2.1创新管理模式

事实上,随着相关管理人员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方法引入到图书馆档案管理以后,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管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相关的管理.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作业人员可以进行图书馆业务信息以及相关系统的处理等[4].事实上,这一状况的出现能够直观的将图书馆档案使用者的业务显示出来,并由此推动智能化图书馆的构建,并最终在此基础上掌握还市场动态和方向.总的来说,与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技术的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管理服务的实行,并最终帮助管理者进行用者信息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并最终推动妻子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挖掘出市场新动向,并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2.2构建智力库和知识库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时代的更新发展,使得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工作者在实际的作业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相关管理方面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其对于相关管理知识理念以及技能的吸收和学习,并最终实现其自身的管理能力的提升,继而由此满足图书馆档案管理职能需求[5].事实上,显性知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显性知识主要包括管理理沦、管理实践等.基于此,就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以图书馆的现有条件为依托,推动自身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者还可以借助图书馆的现代技术平台,利用相关的借助高科技手段推动知识的传播以及共享,从而最终实现其自身及他人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之所以说图书馆管理者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知识的学习、共享也属于知识管理范畴,是原因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图书馆丰富的档案以及图书资源.因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推行必将是利大于弊的,其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必将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并带动管理者以其他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基于此,就使得现代图书馆在践行知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构建其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并以知识管理的模式为依托,推动图书馆档案的智能化管理的实现[6].

2.3建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社区

事实上,知识社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视为是一个较大的人才库,而且由于该社区中的人才流动性非常快,因而使得知识库中的人才处于动态的饱和状态.不仅如此,随着网络杜区的构建,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加强对于各类人才的聚集,继而使得相关的该社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汇集、吸收具有专业特长的专业型人才.事实上,通过构建网络人才社区,可以为各类专业的人才进行自身隐性或者是显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相关的平台.在网络社区的这个平台之上,相关的专业人才能够根据自身的观点或者是著作,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以及探讨,从而实现了各类知识在网络人才社区中的传递以及共享,最终由此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知识传递环境[7].总的来说,随着不同种类的知识区的建立,以及各知识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交流,有利于促进范围更广的知识社区的形成,而这也就最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者以及人员摆脱传统机构范围的限制,并在挣脱行业束缚的同时,推动相关知识的交流与传递.

2.4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

此外,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相关的管理者能够以此为依托推哦定相关管理作业的效率的提高,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基于这一点,就是的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借助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模式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相关的管理作业人员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模式、方法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档案使用者的动态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行掌握,另一方面还需要其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不断的健全以及完善知识管理体制[8].相关的管理实践显示,只有在实际的管理作业过程中推动知识管理体制的健全,才能够由此实现管理部门对于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行为进行硬性的约束,并最终由此推动知识管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9]此外,在构建知识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对相关的用户进行管理,还需要由此推动相关档案知识的筛选.[10]事实上,只有管理者确保这两者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推动相关管理效果的取得[11].

3结语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使得相关部门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相关知识管理的使用,继而以此为依托推动相关管理效率的取得.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就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落实到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必将获得长足的进步好发展.

作者:杨艳红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邦友.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60-161+170.

〔2〕黄喆.探讨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6):270.

〔3〕信慧.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4(5):254.

〔4〕徐静波.档案信息网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6):40.

〔5〕李辉.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156-157.

〔6〕廖雪泓.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9):115.

〔7〕曹琳琳.试论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2012(3):50-52.

〔8〕杨启燕.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3(5):72-73.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例11

档案的起源与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其发展历史反映了人类记忆的发展脉络与生产水平。档案和档案事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反应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研究档案事业,不可不了解档案的起源,了解档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纵观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的研究,大多数都遵循这样一条主线,即从历史发展时期的纵向角度,以史料为依据,阐述中国档案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索档案事业发展规律。本文拟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发展、变革、成熟四个历史时期加以系统阐述,以期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1.中国档案事业的萌芽时期:档案形成阶段(夏朝~战国时期)

1.1产生背景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档案事业起源和萌芽的时期。档案事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档案、档案机构、档案管理活动等都是在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和出现的。关于档案的起源,国内学者大多数都承认文字的发明是档案产生的条件之一,它使人们有了记录自己活动的可能;其次,要想形成有条理的档案,除了文字的出现,另一个是重要条件那就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等作用下的产物。[1]

1.2发展概况

自文字的发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档案便应孕而生,我国的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如结绳、刻契、图画等方法。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我国基本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机器,出现了刑法和监狱。

商朝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如农业生产、祭祀、战争、田猎、出游、疾病、生子等无不卜问吉凶,祈求神明祖先赐福。这些活动形成的记录叫占卜文书,因为刻在甲骨上亦称甲骨文书,后来成为甲骨档案。

西周统治阶级凡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铜器上铭文记载,如毛公鼎,这件西周晚期的器物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事和反映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2]由于其将文字刻录在青铜器上,因此称其为金文档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的时期。这时期各国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档案大多由“内史”、“左史”或“右史”掌管。随着社会大变革,原始档案不断被毁弃,律法档案、赋税档案等相继产生,一些新兴国家先后设置了新的档案史官――御史、章书、主书、尚书。[3]

由此可见,档案从起源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应该是档案形成之时。奴隶社会是档案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最原始的档案形态与记录方式,为后期封建社会档案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3发展特点

第一,从档案官员看,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比较简单,出现了最初的档案官员,由于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因此档案的官员主要是宗教官员。第二,从档案的保管形态看,主要是甲骨档案和金文档案。第三,从档案的保管机构看,以西周时期“登于天府”为代表,从西周开始,就有制作副本的制度,并且记载有“石室金匮”保管方式。第四,从档案法规来看,这一时期有了基本的文书档案法规,如西周时的《吕刑》。第五,从档案的利用来看,主要表现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使得档案流传民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删定六经。

2.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时期:档案工作阶段(秦朝~鸦片战争前夕)

2.1发展背景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我国才开始近代化。这一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并且逐步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清朝乾隆时期达到巅峰;经济上各个时期的封建君主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文化上这一时期封建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各个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因此这个时期的档案工作,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创新。

2.2发展概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相当重视,一方面焚书坑儒,另一方面热衷于法律文书和石刻文献,设立档案机构,确定档案人员,地方设置郡县制,并设专门的官员管理档案。

“汉承秦制”,两汉初期的国家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体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中央丞相府是颁发皇帝诏令和收贮重要档案的机关,同时,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后来尚书台,替代丞相的职权,成为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汉代地方政府由初期的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并且在各级政府中都有相应的文书官吏管理文书档案。

隋唐时期,受魏晋影响三省六部制度初步建立,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三省成为中央最高辅助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文书的拟定、审核与执行分别由中书、门下、尚书分掌。除三省之外,在中央兼管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还有翰林院、宦臣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行政机构由最初州县两级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并设有相应的文书档案人员管理档案工作。

宋时,旧有的三省六部已徒有其名,在三省之上又设中书、门下,为了分割相权,集国家大权于一身,设置枢密院负责全国军政,成立三司(铁盐、度支、户部)加强征收赋税和财政管理。[4]地方上行政划分为二级,路为最高行政区划,府、州、军、监是二级区划,县是第三级区划,在各级行政区划中分别设有相应的行政人员来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元时不承袭唐宋三省六部制,中央只设中书一省,总理全国政务,其次,枢密院负责掌管军政,御史台司负责监察。地方最高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其下依次为路、府、州、县,都设有专门的官吏来进行文书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

明朝时负责文书工作的机构颇多,中央文书机构主要有内阁、通政使司(银台)、六科、司礼监、文书房。地方机构实行行省、府(州)、县三级制,省级行政区划设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同样也设有相应的文书处理处所和文书人员管理档案工作。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央文书机关主要有辅佐皇帝的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通政使司、奏事处、中书科),官府文移的稽查机构(六科、十五道)。地方政府分置省、道、府、县四级政府机关,省是最高一级的行政组织,档案管理由书吏负责。省下是道,仅设有典吏等办事人员。道下为府,府下为县,县设有主簿或典吏协助知县办理文书。

由上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档案工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管理档案,设置了专门保管档案的处所,制订了一系列档案保管制度等等,这一时期的档案工作为以后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3发展特点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文书制度,他虽然统一了文字,使得文书档案制度也逐渐统一,但他禁绝私学的发展,对史官注记也不重视,实行焚书坑儒政策,焚烧六国档案典籍。汉王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也较为重视对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在宫廷内外都设有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东观。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方式---甲历档案,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并且这些人事档案还设有专门的管理处所---甲库,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

宋朝时,出现了皇帝档案库,两宋时期共建十一座皇帝档案库,分别收藏各朝皇帝的档案,如宋代最早建立的皇帝档案库称“龙图阁”。此外,宋朝还出现了王朝中央档案库,如金耀门文书库,地方上全国各级机关建立了专职的档案机构---架阁库,这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架阁库的出现,适应了文书保管的需要,提高了档案保管的效率。

元朝时非常注重对档案的保管,制定了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如架阁管理制度,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当面交卷制度等。

明朝时档案管理活动进一步发展,有些已经具有专门档案库的性质,如皇家档案库的杰出代表―皇史 ,集中保管皇家档案。此外也建立了一些王朝档案库,杰出代表如后湖黄册库。明朝在地方上也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库来管理地方档案,有的称架阁库(堂),有的称案牍库等。

清朝时统治者重视文书工作的管理,只把档案管理作为文书管理的一种辅手段,因此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具体,但是还是有所创新,如确立了一案一卷制度,编目、登记制度,档案的汇抄制度,档案的清查和缮修制度等。

3.中国档案事业的变革时期:档案事业阶段(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夕)

3.1变革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分水岭,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接踵而至,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控制和压迫,使中国国家机关和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这种剧烈的变化也反映在了文书档案工作及其他方面。

3.2变革概况

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为了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包括司务厅和清档房两个机构,司务厅主要掌管“印 、递折、收掌”事务,清档房负责“修辑、校对”。该机构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档案工作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同时,清政府在由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总税务司署,也设置了文书机构―机要科、汉文科,机要科负责机要档案,但是控制权始终在外国人手中。汉文科负责一般档案,但主任“由洋员中通晓汉文者担任”,因此中国人在这两个机构中并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

清末除了与外国交往有关的档案机构有一定变化之外,有些地方机关也比较重视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如制订了“公门修行录”,用以控制、约束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有的县级机关分别设有札文稿簿、牌票号簿、申移稿簿、勤交清簿等各种案卷登记册,这说明地方机关注重制定严格的档案登记和交接制度。

民国时期建立了档案管理机构,收集、整理、保管档案,并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法规初现雏形。这时期国民政府发起的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和史学界大规模的明清档案整理活动,促进了我国档案学于20世纪20~40年代产生。此外,这时期档案宣传出版、档案理论研究、档案专业教育等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新东方》等一些可以为档案书籍和论文提供出版平台的刊物的出现,徐望之《公牍通论》和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等十三本旧著的问世。

可以看出变革时期档案事业取得初步进展,从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和官吏、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场所发展为档案学的产生,档案理论研究的进步,档案的宣传出版和专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意义上的档案事业。

3.3变革特点

首先,表现为外交文书档案的大量形成,如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些外交档案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记录。其次,出现了专门意义上的财会档案,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近代意义的财务文书。再次,统计档案的形成,清朝在统治崩溃的前夕,实行从外国抄袭过来的复杂的统计制度,统计文书被保留了下来,对后世专门文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出现了学校档案,这些档案的出现正是教育领域向近代化发展变化的记录,此外,在报馆、图书馆、出版机关等文化事业中也出现了专业档案,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银行档案以及注册商标档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我国档案的破坏不计其数,并且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档案也因为保护不力而被外国人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所窃取,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档案库的全部档案洗劫一空,将祖先留给国人的文化遗产一把火化为灰烬。又如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其统治腐败不堪,教育经费出现困难,就将清代内阁大库保管的诸多档案装在麻袋中变卖给造纸商以补充教育部经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千麻袋事件”。

4.中国档案事业的成熟时期:档案事业体系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4.1发展背景

我党历来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党和政府从各方面支持和重视档案工作的发展,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各级领导机关的议事日程在很短的时期内使档案事业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其间虽然遭受了挫折和破坏,但从整体看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广度。

4.2发展概况

第一,组成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基本成分得到了量与质的充实和完善。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形成档案事业管理机制;其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各级党政机关,继而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档案室,档案室成为各级各类机关单位的一个工作部门和全国档案事业的基础;再次档案馆迅速发展,至今我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816个,其中包括国家综合档案馆、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和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

第二,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开创了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新局面,标志着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档案政策与法规,是国家对档案事业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各项档案政策与法规,是国家档案利益和档案意志的体现,表达了国家的档案意图、档案利益诉。

第三,档案高等专业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全国有三十多个大学本科开设档案学专业,培养了一批批档案专业人才;其次中国档案学会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加强了档案科学技术理论、学术研究,提高了档案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再次档案宣传与出版机构纷纷设立,出版了诸多档案报刊和书籍,传播档案理论知识。

第四,建立档案外事机构。“”后国家档案局恢复,新设外事处。1980年国家档案局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1994年国家档案局外事处提升为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1996年举办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扩大了国际间档案事务的合作与交流,表明我国档案事业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

到此,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和框架――档案行政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局、处等)、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档案室)、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宣传与出版、档案学术与理论研究(档案学会)、档案外事共8个方面全部形成,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建立。

4.3发展特点

首先,注重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整理,最明显的成就是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明清时期历史档案)和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成立,两大档案馆对于开展政府工作、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编史修志、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使全国档案由分散走向集中管理,改变了档案工作的落后面貌。国家档案局是我国档案事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它对全国的档案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再次,档案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档案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了由多门学科组合而成的档案学科学体系,[5]同时建立了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力军的科研队伍,档案教育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还加强对国外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档案事业的建设。

最后,档案管理方式现代化,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如电子计算机的管理方式,档案缩微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的档案保护措施等,推动了档案机关管理活动的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第一,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档案及其管理机构一向为统治者所重视。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固,对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决定档案事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纵观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四个时期,发现档案工作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步的,现实中的实践经验推动了档案理论体系的建设,从而使档案学科体系更加完备。

第三,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档案阶段、档案工作阶段、档案事业阶段最后发展为档案事业体系阶段,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分散到集中、由零散化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档案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第四,中外学术和业务交流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国内外档案学术和业务经验交流是档案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国外档案学的传入对于我国档案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许多档案学的理论也因此而更加充实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还存在不足,还需要每一位从事档案工作、热爱档案事业的人员和学者们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7页.

[2]刘国能.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上)[J].中国档案,2007⑼.

[3]刘文英.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探析[J].四川文物,2002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