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2:4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1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游人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城郊森林公园是一种生态型郊野公园,可实现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及景观现状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位于惠安县中部,地跨涂寨、螺阳、张坂3个镇,东临文峰村的东园、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桥透,地理坐标:东经118°47′00″~118°50′00″,北纬24°56′00″~24°58′30″,东西长3.8 km,南北宽6.4 km,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 103.35 hm2。公园属山地、丘陵,花岗岩地貌型的山地生态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是一处极具开发潜力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胜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观为依托,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笔山文笔峰的文脉及周边区域的森林、湖水、寺庙、妙石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在体现民族风格上,突出闽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闲、瞻仰、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城郊型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现已经开辟的主要景点有文笔瞻仰、九峰朝觐、五音休闲、文物观光等。但森林公园的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无序状态,游客以零星散客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统一机构,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文笔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不足

随着惠安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作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公园内原有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经演替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森林公园的进一步拓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形式单一

森林公园景观中园路布局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存在因开挖山体或大量填方形成的山体,不符合生态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电、吃、住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2.2 景点缺乏优化,景观功能缺乏定位

根据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文笔山文化瞻仰区、九峰森林休闲区、五音妙石观赏区、南坂温馨游乐区、文物古迹观光专线4个景区和1条文物古迹观光专线。随着公园区位性质的变化,因立地条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公园功能定位和综合性质的改变,各个景点缺乏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3 公园植物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惠安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即亚热带雨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多为由马尾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阔叶绿化树种比较少,林下植被也比较单一,季相缺乏变化,森林层次感比较差。常年以绿色为基调,缺少观叶、观花等观赏树种,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4 公园水体景观单一

园区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有惠女水库干渠道、林辋溪与蔗潭溪。水库、山围塘有数个,其中竹田坑水库、互助水库较大。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互助水库、竹田坑水库的堤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两大溪流进行整治,但工程轻于水库整体生态景观建设。

2.5 对景观建设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许多人对生B文化建设的认知偏颇,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抓不到位。虽然有的古迹遗址被毁,但遗迹尚存,如将其修复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另外,科普生态教育等生态文化产品也欠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 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为指导思想,以文笔山森林景观提升为目标。工程立足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林地现状及“保护文笔山历史风貌特征”的原则,将文笔山打造成“四季皆绿、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3.1 公园功能定位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公园突出了以保护、改造和利用现有森林景观为主,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辅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始终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色彩常绿与落叶的搭配,挖掘绿色生态、宗教朝觐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等。

3.2 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一是园路布局与生态修复。园路选址和形式设计,需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构建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同时又要将其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森林公园内主干道按照道路边坡设计应采用生态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在满足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绿化与防护相互结合,对不同类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绿化一般用灌木护坡较佳。二是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增添环保、节能的生态设施。可以在森林公园的广场、路边、休闲地等适当处摆放仿树桩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更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点增设部分残疾人活动设施。

3.3 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

文笔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公园内已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现代文化建筑,如文笔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蓝飞鹤烈士纪念碑等,将它们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增进森林生态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增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可增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垂钓区、生态植物园、水上游乐园。同时,开发广大文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的写生、创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样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体景观提升

利用溪渠纵横交错、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溪两岸及水库周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与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设施。沿溪绿化树种,以香樟、重阳木、柳树、桂花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双夹槐、红花继木、大王龙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鹃、鸭脚木、金边假连翘、百喜草等草本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群落,给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

文笔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3.5.1 多样性。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和不同景区建设主题,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藤草、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安固石亭和纪念碑是重要文化景点,树种选择考虑以乔木树种和球冠状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态之美贵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要求采用“见缝插针”自然式混植。尽量保护好原有天然阔叶树,尤其在立地l件极差或岩石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绿化景观[2]。

3.5.3 文化性。榕树枝干壮实,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文笔山森林公园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观,公园内的文笔峰、灵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广植榕树,形成崇榕文化[3]。

3.5.4 乡土性。根据文笔峰建设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岩石地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树种为主基调。公园内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桉树等等,杂灌比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过间伐或斑块改造,种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地带性植被以及当地乡土树种,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树、枫香等等,进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

3.6.1 生态园林的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植物的种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培训[5]。

3.6.2 实施生态型的植保。根据生态学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采取措施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发挥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树种,合理计算栽植密度,增强林木的抗虫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

3.6.3 生态园林的宣传和参与。通过图片展览、科教普及、媒体宣传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可以让社区参与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断提高公众爱绿、护绿意识,掌握并调整生态的进展和影响[8-10]。

4 结语

文笔山森林公园的实施有利于于进一步优化惠安县森林生态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协调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直接以人为主体进行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参考文献

[1] 王韧.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园景观现状及保护提升对策[J].现代园艺,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颖.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保护及提升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3(2):32-35.

[4] 独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小陇山麦积部级森林公园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12(2):60-64.

[5] 程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0-91.

[6] 杨贤均,邓云叶,申学成.武冈云山森林公园硬质景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对策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95-97.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2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长征,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3

1 造景特色分析

1.1 常绿和落叶的混交,形成具有一定植物群落的造景园林

根据温州当前流行的园林造景植物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在地被植物的运用上比较缺失。地被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外来的品种居多,且不具备地方特色。该地比较常见的地被植物是中华结缕草以及吉祥草等,其中野生的耐阴植物在温州的自然群落中较多,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多使用。

1.2 结合地形设计园林,突出造景的植物特色

温州分布较多山川,温州市区便有9座山,所以市区的园林建设往往把市区中的山丘当作公共的绿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建设。在市区的山丘中建设一定的绿地,并根据山区的山体特性,在其周边建设绿化广场。在布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山体的多层次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树种,补植彩化树种,这样可以增强艺术感,达到美化目的,从而强化市区本来的景物特色。

2 温州园林植物景观的造景分析和意见

(1)在园林的造景中提高对植物种类的选择重视度,关注热带景观的营造氛围。温州的园林中使用的热带植物比较多,其中包含南洋杉、加拿利海枣以及红桑等。热带植物确实具有一定的异趣,但是过分的移植热带植物使得热带植物的长势变差,反而使得植物的景观营造优势变差。植物的生长变差,导致植物生病坏死之外,城市的园林植物景观效果变差。所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宜在温州地区生长的植物,比如在温州生长较好的棕榈科植物,其中包含华盛顿棕榈、燕尾棕等。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在温州生长的热带植物,使得植物的生长和温州的园林景色相互协调,并在营造热带氛围的同时,减少了植物反复修护的成本,延长了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温州地方特色。

(2)体现地域特色。温州为了做好园林规划,在近几年建立了很多的公园,例如杨府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使得温州地区的园林特色更加明显,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即便如此,温州在对园林的造景认识还需要努力。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施工中,往往过于随意,对植物的布置科学性较低。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往往考虑不到位。即便设计阶段的园林造景的科学性较强或者突出了园林的艺术性,却在实际的施工中往往会改变设计的样板,脱离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施工公司往往过分注重公司内部的经济收益,使得园林的植物选择上以及植物布置上都欠缺规范性,最终导致建设的园林景观和原先的设计图纸相互背离,导致园林景物失去原来的样子。因此,温州植物的造景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促进,并从各个环节中逐渐提高重视程度,突出温州地方的特色,实现温州园林的科学规划。

(3)科学配置美化、彩化、香化树种。园林造景植物需要在园林配置中突出其活力,使得植物更适应更新更高层次的生活,最终使得社会环境达到让市民满意的景观效果,科学配置彩花、香化树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彩化树种银杏在秋季所呈现的黄色符合秋季的景物特点,象征收获的季节。香化树种桂花在温州的花期一般是在10月上旬,马鞍池公园等几处桂花林中密集的桂花树结满了桂花,各大园区充分利用香化树种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赏花,调查显示:马鞍池公园的桂花园有桂花树近200株;绣山公园有桂花树231株;江心屿有桂花树100多株。

3 南洋大道景观提升工程案例分析(三角转盘)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4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3-01

1.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的行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株洲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株洲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得天独厚,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景点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且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也为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株洲市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会发现,目前市区的旅游景点各具特色,可有些景点资源优势并没有最大化,且整体而言,项目多为静态游览空间,对于动态体验空间的打造相对匮乏,资源组合有待调整。

株洲市区主要有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景点都有其发展优势。该项目重点选择石峰区和荷塘区,通过分析两个区域的现状,论证大型生态水上娱乐园建设的必要性。在株洲石峰区主要有石峰公园、文化园、神龙公园。其中石峰公园以人文景观为主,特色的娱乐项目主要有:春花、月季、国庆、秋展及书画鸟展,主要也是突出文化特点,极具人文艺术内涵是株洲极富雅趣、翰墨飘香的人文景区。神农公园是以炎帝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取得了艺术上的高度协调。综上所述,石峰区的休闲旅游多以文化为主导,休闲旅游观光的形式被动,缺乏动态体验娱乐项目,该区对于水景的开发利用水平还比较落后。文化园水域用来饲养金鱼,为水生植物提供培育场地,水塘静谧,观赏性不足。神农公园的划船的娱乐项目缺乏创意,经过时代的洗淘以不能调到其游人的积极性。在石峰公园和文化园内需要营造静谧雅致的文化环境,所以激情飞扬的水上娱乐项目不一定适合,而神农公园,作为综合性的公园,加强景区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吸引游客并为公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荷塘区建设水上公园有一定的必要性。

2.研究内容

2.1 研究主要内容

研究设计应做到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水上乐园,做到水上乐园景观为整个乐园设计增加独特性,增加水上了乐园的不可替代性。尊重自然环境,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重建,做到生态友好,符合绿色设计的原则,水的循环处理等问题的研究。水上乐园景观设计要满足多种需求,景观设计具有消费吸引力,迎合多种消费需要。在整体设计上不仅仅只是研究水上乐园的主体项目还需对周围原有环境进行有机改造,研究如何使环境服务于整体乐园氛围环境。

2.2 基本思路

(1) 尊重自然历史及现状,再造生态自然区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丰富性。综合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确立具有现代与中式为特色的主题和风格,建立别具一格的场所感和标志性。

(2)引入社会建设、运营管理,公园集合文化、体验、休闲、商业、娱乐等多重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周边地块规划主要确定为商业金融、居住及行政办公用地,公园的存在,为改善区域环境、服务市民休闲活动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

2.3 研究方法

(1)实践例证法:通过实践案例来证明自己阐述的观点,以使其具有说服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东湖公园进行实地的勘察,拍摄现场照片并走访群众,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调查研究的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对案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总结,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4 主要观点

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公园提质改造的主题,重塑特色鲜明新型城市公园。综合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确立具有现代与中式为特色的主题和风格,建立别具一格的场所感和标志性。尊重自然历史及现状,再造生态自然区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丰富性。引入社会建设、运营管理,公园集合文化、体验、休闲、商业、娱乐等多重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造本项目在株洲市区公园体系中的“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

3.预期价值及成果

3.1 理论创新程度

(1)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学术思想的切入点,以人为本,生态为本成为此次项目最主要的主题,相比较一些大规模不重生态的项目显得尤为新型。

(2)在学科交叉的特色和创新:水上乐园的景观研究,不仅仅只包括水上乐园设计本身,还与消费心理学,生态学有所交叉,在水循环处理方面需要与整个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么,学科交叉将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3.2 实际应用价值

现有公园整体环境一般,景观品质不高;公园景观设施欠缺,同时存在破损现象;活动功能较为单一,切混杂有临时商业摊档,影响景观形象;软景绿量偏低,绿化效果缺失。此外岸线蜿蜒,水景空间变化较为丰富但植被长势较为一般。现状景观及功能设施较少,泳池废弃,木栈道稍显破旧。

设计以水上运动为主题的水上乐园,将文化教育元素增加其中,整体提升其科普教育功能,设计植物教育景观,如:故事植物区等,在岸线蜿蜒处,设计很多的水生及开花植物将其打造为山野湿地公园;再加其游乐设施将其打造为水上游乐公园。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公园体质改造的主题,重塑特色鲜明新型城市公园。

3.3 生态功能

3.3.1 直接功能

(1)物质生产功能:公园内的湿地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2)供水蓄水功能:东湖公园具有强大的蓄水和补水功能,在洪水期可以储蓄大量的洪水,在干旱季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3)休闲旅游功能:东湖公园具有的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功能。

3.3.2 间接功能

(1)气候调节功能:东湖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生命代谢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调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2)污染净化功能:东湖公园的湿地对污水中的许多污染物明显的净化作用。当园周围的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本次方案设计秉承“环境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以生态为出发点,将东湖公园开发和生态湿地保护考虑进城市生活的版图,最大限度的赋予人文及公益价值,促进城市发展和生活品质升级,并为周边创造出健康的生活体验,成为城市的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彭统乾,甘泉.基于VRP的虚拟水上乐园设计[J].家庭自动化,2015(3):201-203.

[2] 韩明新,徐琳,王震.大型室内水上乐园冬季热湿环境姆治.暖通空调[J],2013(7):48-51.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5

一、 绪论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在,人们对照明的认识已不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于照明的功能,而是开始追求照明的艺术化、高度节能和绿色环保。设计师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表达,绝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载体状况,结合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思想来做相应的照明处理。

二、建构筑物景观照明方式

建构造物是最常见的一类照明载体,也是照明设计实际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一种设计类型,分别为一般建筑物、构筑物、古建筑三种。建构筑物的照明方式有很多,通常有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内透光照明、重点照明以及建筑一体化照明等。

(一)泛光照明

泛光照明就是直接用投光灯将被照面照亮的一种照明方式,是景观照明应用最多的一种手法。这种照明方式的有点是成本低廉,安装便捷,所以早期应用较多。但该方法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很难表现建构筑物的细部,因此目前已经很少使用早期为照亮建构筑物而采用的简单泛光照明,而是经常使用所谓的分层泛光,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细部,实现更好的照明效果。

(二)轮廓照明

轮廓照明就是用发光带勾勒出建构筑物特殊轮廓的一种照明方式,早期较多应用。该方式的优点是安装方便,造价低廉,缺点是塑造的景观效果有限,很难做粗比较恢弘的夜景效果。现在大多是与其他照明方式结合使用。

(三)内透光照明

内透光照明是通过室内的灯光透过玻璃而照射出来的一种照明方式,属于现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优点是整个建筑立面照明的均衡性和整体感较强,缺点是缺少变化。所以,通常在使用内透光照明的时候,在建筑立面上还要做一些细部的处理,以达到整体效果的丰富。

(四)重点照明

重点照明是用灯光重点表现和照亮建筑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些细部的一种照明方式。当建构筑物表面细部变化丰富时,可以采用此种照明方式。显然此方式相对泛光照明方式表现更为细腻,而且可以使整个建筑表面层次清晰,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照明效果。

三、城市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原则

(一)建构筑物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建筑一体化照明是将照明光源或灯具和建筑立面的墙、柱、檐、窗或墙角等部分的建筑结构融合为一体的照明方式。其优点是较理想地实现了照明和建筑的有机结合,装饰艺术性强,景观效果日夜皆优,还有利于施工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一体化照明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常城市中最主要的景观照明构筑物是电视塔,由于电视塔自身较高,一般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此外还有可能遇到的筑建物有水塔、信号发射塔、烟囱、大型雕塑等相对比较高大的物体。为了构建物明亮、多彩夺目,可采用多种灯光,如投光灯、光纤灯、空中花灯、探照灯、内透光以及塔身、塔顶的障碍灯和标志灯等对景观效果加以表现,从而达到照明的艺术效果。

古建筑大致分为真古建和仿古建两大类。中式古建筑表现的重点部位是屋顶部分,欧式古建筑表现的重点部位是柱体部分,要做好古建的景观照明设计,就需要了解建筑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古建筑照明的文化表现可分为忠实表达和象征表达。从设计创意的角度讲,照明艺术要与古建筑形式的特色、文化符号相配合,更要注意照明技法的合理运用,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城市道路照明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构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有机活动。城市道路按其功能性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起承载交通运输作用,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其沿线主要载体由市政路灯、绿化隔离带或防护栏配套组成。生活型道路一般是城市生活区周围的道路或城市中的次干路以下级别的道路。景观性道路多存在于城市出入口处和城市重要区域之中,其主要作用是展现城市形象及文化底蕴,大多为开放式,其特点是主体由景观绿化、城市艺术小品和配套设施等组成。

因此根据具体道路情况来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结合道路沿线使用功能差异,做出一个合理的景观照明规划,使接到的景观照明效果经济且恰如其分。在设计规划时,我们应掌握尺度统一、动静统一和适宜性几个设计原则。

(三)城市广场照明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不同性质的广场需要体现其特征氛围,照明设计应事先适合于广场性质的气氛和其功能相适宜的景观照明氛围。

不论哪种类型的广场,其照度水平、亮度分布以及照明氛围均是塑造广场夜景形象的基本照明要求。基本照明要求氛围三大部分:功能照明健全、亮度分布适宜、环境氛围适度。照明亮度或照度水平、照明方式、光源的显色性以及灯具造型都应体现广场的功能要求和景观特征。

(四)公园绿地照明设计

公园绿地并非公园和绿地的叠加,而是对具有公园作用的所有绿地的统称。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场所,通常有较完备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

按照功能、规模、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城市公园绿地分为五大类: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如果按景观类型划分可归纳为三类:综合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公园)及绿地公园(包括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公园绿地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园类型(功能)、风格、周边环境和夜间使用状况,确定适宜的照度水平和照明方式,在满足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散光对周围环境及园林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公园使用人群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某些大型或综合性公园,在其入口、公共设施、指示标牌等位置均应设置功能照明和标识照明

四、结 论

景观照明设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创作,是因为照明艺术总是要适应它所依附的载体或介质,以及灯具的技术约束,总是要适应照明的实际功能和自然环境状况。在景观照明中应用先进的照明科技,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塑造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新形象,是21世纪景观照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田海元.景观照明设计的光构成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李农.《景观照明设计与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8.

[3]陈巍.公共空间照明设计的心理学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6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人们择居的关键。而城市公园就是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宜居与否的重要因素。怎样让公园,这个城市的“肺部”更加健康,更富活力,是我们创建宜居城市的重点问题。

1 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

1.1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

封闭的公园区域和购票制限制了许多公民享受自然的权利,已经不符合现代都市“以人为本”的要求。封闭的公园与外界的城市功能缺乏联系和“对话”关系,使得自身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成为了孤立的体系。

1.2 公园的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科学合理的布局与功能分区,是提升公园品位、丰富内涵、调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径。传统公园的功能和空间模式是由内及外的,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向心式架构,而开放式公园基于融入城市的需要,注意与城市开放空间保持连续,是由外及内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模式。与此同时,公园的功能分区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1.3公园地域特色文化缺失

1.3.1地域与地域特色

文献[1]给出适用于园林学科的地域主义概念:地域主义是指园林在立足地方自然环境和气候、尊重地方传统与文化、合理应用当地材料应用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园林展现出特定的地域特色。

所谓特色,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特征。地域特色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的景观。

1.3.2城市公园地域特色现状

在现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空间、街道景观等都越来越相似,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模式、内容也都越来越国际化,“千园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虽然这种国际化的公园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其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却满足不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人们期望公园能突显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唤回自己对家乡土地和风俗文化的回忆,延续其潜在的文化脉络。

1.4公园景观类型和功能过于单一

公园景观空间类型单一、空间结构简单,园中活动内容相对贫乏,仅有一些简单的休憩设施,人们只能在园中进行简单的逗留,步行。公园不能满足现代居民、游客的需求和形势的发展。

1.5 公园景观要素存在不足

1.5.1 地形

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地形在户外空间的主要功能有生态学功能、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

①地形缺少变化,空间感单调

公园景观空间的变化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高差变化来丰富公园空间感受。部分城市公园大小地形丰富但缺少统一的规划,从而不能使得地形之间大小空间穿插,互相之间缺少有机联系。

②地形边界处理缺乏景观性

地形与道路、局部小广场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边界处理形式单一,多以自然式绿地为主。挡土墙及边界的处理形式呆板缺乏景观性,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形成丰富的小空间。

1.5.2 园路

公园中的道路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级别不明显

现在一些公园主次干道等级不明晰,对人流的引导性也较差,且重要路段不符合紧急消防的要求。

②景观价值低

一些公园中的园路材质单一,各级园路仅使用沥青路面,材质、形态缺少变化,不能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联系,影响公园景观质量。

1.5.3 水景

水景是自然界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在公园中,水体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水可以构成多姿多态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具有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以水造景,动静相生,声色相依,虚实相映,可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①水体形式单调

部分公园中水资源丰富,但大小水面变化不明显,且局部水面过小,造成局部死水现象。与公园周边水系不能有效贯通,造成水体流动性差,缺少活力,水体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公园水体规划结构简单,水面缺少变化,大小空间不能有效分隔。水面空旷,景观效果单调。

②驳岸设计粗糙

驳岸作为支持和防止边坡坍塌的水工构筑物,在园林水体中主要用来保持稳定的湖岸线,以防止地面被淹,维持地面和水面的固定关系。在城市公园建设中,水体驳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置石驳岸、松桩护岸、草坡入水式驳岸、亲水平台、卵石滩等。驳岸边配置高低错落的水生、湿生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

但是,倘若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以上诸多形式的驳岸,大多着眼于满足游人视觉需求而设,水线以上丰富多样,而水线以下的池底池壁做法却较单一。

公园水体驳岸主要的做法是毛石砌筑、混凝土挡墙、松桩护岸或自然草坡。为了防止驳岸不受湖水冲刷侵蚀而崩塌,防止湖水渗漏而水位下降,从而影响景观效果,前两种做法最为普遍。

水线以下部分硬质驳岸做好后,再通过工程手段,将水线以上布置成景石、草坡、亲水平台等形式。但城市部分公园中水体周边驳岸设计简单,原有驳岸多采用毛石挡土墙,过于呆板、重复而缺少变化,不能形成景观,且湖边无驻足的空间。

③缺乏亲水性

人具有亲水的天性,一些公园中的驳岸处理呆板,水岸线高差变化较大,缺乏亲水设施,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5.4 植物

植物是公园中有生命力的个体。它不仅能为人们庇荫纳凉,同时还能提供优美的景观视线,形成动态的季相变化。

①植物配置单调,缺乏艺术性

一些公园植物的生长比较凌乱,树形较差,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坏,使整个园内的植物造景比较粗糙。虽然园内植物种类比较多,但植物景观比较单一,缺乏植物造景,植物的群落比较单调,地被缺乏,开花地被更少。

绿地养护上比较粗放,一些原来比较精致的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正在走下坡路,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的植物配置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改造,许多灌木淹没在丛林之下,枝条徒长,叶子稀疏,根本看不到花,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②植物景观混乱

园林中植物种植讲究艺术设计,一些公园中虽然植物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植物的搭配上,乔、灌、草层次感不强,四季景色植物缺乏。公园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同时公园由于长期管养不到位,植物生长凌乱,植物景观大打折扣,也制约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能。

2 应对措施

2.1公园应向敞开式设计方向发展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用一道道围栏阻碍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交通的连续性。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公园的建设是两条腿走路,新建加改建,数量越来越大。开放式公园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真正融合。

因此,当公园以开放的姿态回归城市时,其规划建设应首先在视景、游憩、生态和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

2.2合理功能分区

公园内功能分区不能生硬地划分,尤其是对于面积较小的公园,分区比较困难时,要从活动内容上作整体合理的安排。面积较大的公园规划设计时,功能分区比较重要,主要是使各类活动方便开展,互不干扰,尽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和现状特点布置分区,应因地制宜地划分各功能区。

2.3 公园应体现地域特色

“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方的景观与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3.1 公园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公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的承载形式上,现代城市公园对文化传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

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现不能仅仅局限于整体风格及具体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现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现代感材料的处理方式,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汇插到现代园林中。

2.4 塑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们邻里关系淡漠,越来越远离自然。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种休闲的场所, 如健身、赏景、唱戏、交友等。

因此在公园中增加公共空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综合公园的对象主要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空间形式来配合。

2.5 园林景观设计措施

2.5.1地形

在公园中,地形是公园的骨架,不同的地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游乐、户外活动、休闲方式。

①塑造多样的活动场地

过去的一些公园,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多以自然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休闲、健身、娱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公共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因而在公园中,增加多种的活动场地,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2.5.2 园路

综合公园中的道路、场地及铺装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明确园路级别

公园园路分为不同级别,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m。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m。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

②丰富园路形态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2.5.3 水体

① 水是园林中最壮美的景素之一,流水和瀑布可形成动态美、声音美。水域可扩大空间,水中的倒影还可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水体的规划应与全园结构相结合,根据公园的风格特征确定水体形态、结构等,使水体景观效益最大化。

②营造生态式驳岸

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驳岸的改造设计应注意景观变化与丰富性,随着与水相关的构筑物在空间中不断地变化,其边界处理的程度也相应需要变化。

③增强亲水性

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到达彼岸,这是人们亲水的特性。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创造出水上风情,设置水中渡船、水边音乐台、水上休闲茶坊、湖边剧场等活动内容,既为市民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又有效地增添公园的魅力。

为了增加亲水性,可结合湖岸增加趣味,设置木质栈道、小木桥、临水建筑等,可供人眺望水景,增加亲水性。

2.5.4植物

①合理配置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应注意全园的整体效果,应做到主体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产生,使全园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风景艺术效果。同时,随着植物物候期的变化,其形态、色彩、风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区、景点形成不同的美景。

②充分利用本土植物,体现地域特色

公园设计中植物景观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将自然引入公园,局部恢复乡土群落结构。树种选择时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以种植当地常用树种为主,体现本土特色。

3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绿地、重要的景观节点。其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要求,通过公园造景因子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7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25-01

城市公园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活动空间,它也是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的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化设计理念开始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对人们精神方面需求的关注,让使用者体验更加舒适、安全、尊严和自由的心理感受。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的概念

(一)景观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上景观的概念有所不同,地理学上,景观的定义为:“反应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在生态学上,景观定义为:“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测量性,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的地质单元。”此外,根据景观功能载体的不同,可将其理解为:风景、栖息地、生态系统和符号等。

(二)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协调统一的设计艺术科学。其使用的天然和人工材料包括山石、水、泥土和组合材料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更加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因此,对景观环境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景观设计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在这种情形下,景观设计开始成为一门艺术科学,即以为民服务思想为主的土地及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布置。它同时也是关于景观的规划、分析、保护、创造、管理和恢复的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设计归根结底是围绕人的设计,它需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景观设计者也是使用者。在设计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尺度和中心都要围绕人而展开,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才能体现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人性化设计的出现不适设计师追求的风格,而是景观设计本身的要求。因为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可以说人性化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一大准则。

二、 当前城市公园中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一) 刻意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人性化空间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包括优美的休闲和娱乐环境。目前我国景观设计中缺乏“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指引,大多知识追求一种景观的构图美感,其设计缺乏对人的心理行为和活动规律方面的考虑,其设计仅仅是为了创造美观的环境。

(二) 对特殊群体考虑不足

城市公园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在广大的使用者中,还包括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这样的特殊群体,而大多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都缺乏对这个特殊群体需求的考虑,具体体现在:不重视或直接忽视残障人行动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很少考虑无障碍设计,致使这部分人士出行极不方便;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光对象考虑不周,在建筑小品造型和植物配置上没有考虑儿童的好奇心理,造成他们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也没有为老人开辟专用活动场地。

(三) 以欣赏性为主,缺乏参与性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置或多或少受到中国传统园艺的影响,主导要素多为山水,在辅以其它景观设施,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是对于人性化公园景观设计,这种只注重观赏的景观显露出其缺陷来,即不能让公众参与其中,因此,其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公园的景观建设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在充分了解人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后再进行景观设计,才能建设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公园。但是,就我国这方面目前的情形来看,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一) 注重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要素主要有:

①植物。植物作城市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衬托主景,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其人性化的要点是,综合考虑当地风俗特色、气候环境等,合理选择植物材料,各种乔灌木及花草搭配得当。在设置草坪时,尽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给人们休闲和娱乐提供便利。最好不要不知纯观赏性的草坪。此外,还需考虑一些特殊使用对象的植物欣赏要求,比如,对于儿童群体,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刺、无花粉过敏源的植物。

②园路。园路也是城市公园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散步休息的场所,还可以引导游览路线和组织园林空间。园路的人性化设计需要调查和预测游人的行为、特征、数量等影响因素。比如,人们喜欢走近路,在设计园路游览路线时,就应该根据这一需求设计各活动场所之间便捷的路线。

③水景。公园里的水景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空气湿度的作用,同时,通过设计不同造型的水景还能增加人对环境的认同感,因为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城市公园中适当设置水体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体现。不过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水景的安全性,水体深浅适宜,必要的需增设防护栏杆,以保证游人安全。

④设施小品。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施小品的设置需遵循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独特的地方色彩,又要注重舒适性和安全性,并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与人最贴近的要素,因此,其布置位置、数量和尺度等都应该合理,让使用者感受到亲切并产生认同感。此外,公园还应标明出入口、道路等重要标志牌,为有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保障其安全。

(二) 关注特殊群体的人性化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的使用者还包括老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他们作为城市民众的一员,和其他人一样,同样有健康生活的权利。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充分重视这一点,而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特殊要求。而应该通过合理的设计弥补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让他们在人性化景观设计中感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安全、尊严和舒适。

(三) 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更多的投入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参与性。比如针对目前公园缺乏老人休息养神的场所,研究了解这部分群体的喜好,设置晨练场、休闲场等,鼓励他们同年轻人的交流互动,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

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人性化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给人心理上的安慰和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在具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精神和使用功能方面,注重人文关怀,才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孟祥庄,孙健.城市公园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J].山西建筑,2013(8).

[2]翁晓慧.城市公园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8

Abstract:Green space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tent, the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in its infancy, therefore, awake to face problems, and to find countermeasures, various forms of landscape research, has a very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key points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and landscape form early talk about their own shallow view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livable;greentown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81-03

1 前言

很多人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不考虑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导致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应在坚持以绿为主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处理及技术加工。

2 城区现状

2.1公园绿地

现有4处,旧城内基本没有,综合公园2处,带状公园1处,街旁绿地1处,面积为29.76hm2,占建设用地的4.57%,人均绿地面积4.31m2。类型单调,分布不均,质量相对较差,已建成的北门岭公园、中夏公园处于粗放管理经营的状态,与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及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2防护绿地

仅局部地段有,这使城区缺少相应功能的绿地来发挥安全防护、卫生隔离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致使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如京珠高速、宜凤高速、107国道、宜章大道等道路及高压走廊两旁均应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以达到防风滞尘、隔音降噪的目的,同时也能美化景观,为网络化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骨架支撑和联系廊道。

2.3附属绿地

部分单位和学校绿地率较高,但水平和质量不高,达不到园林式单位的要求;一些新建的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虽然基本达到要求,但总体水平较差。近几年规划建设了竹源新村、龙隐生态小区、东升华城、尚御名都等一批居住小区,由于规划控制、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基本都达到了规范指标要求,但更多的建设年代较久的居住区,绿化情况极差。通过对几个成形的居住小区现场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有几个小区平均绿地率不到15%,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指标都极低。由于2008年的冰灾,许多行道树被冻死,现有行道树都是刚栽植几年的,尚未成形,导致县城内几条主要道路的绿化覆盖率较低,城市支路和一般街道的绿化状况就更不理想,有的道路几乎没有绿化。

3 发展优势

3.1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骨架

县城周边群山环绕,玉溪河穿越城区,为园林城市建设埋下了伏笔。如杨家岱山不仅植被良好,而且山形奇特。

3.2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

县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拥有湘南暴动旧址、艮岩石刻、中夏故居等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3优良的自然条件

日照丰富,降水充沛,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良好,植物种类丰富,与自然山水相依,山水之间有大面积的野生植物群落,具备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基础条件。

3.4较好的城市物质条件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现正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还专门编制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4 存在问题

4.1系统缺乏全面性。县城的园林绿地虽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城市绿地建设缺乏统一系统的理论指导,基本处于无序布局的状态,与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4.2布局缺乏合理性。现状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市建设杂乱无序,尤其是旧城区,建筑密集,基本无预留绿地面积,为绿地建设带来了相当得困难。

4.3水资源欠缺。流经城区的玉溪河,由于周边建筑密集,且淤泥充塞河道,给玉溪河的绿地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形成景色秀美的城市风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4人员欠缺。城市园林与城市景观生态等相关技术人员储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如不能够及时补充,将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开展。

5 对策

5.1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为目标,发展绿地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城区与城郊绿化相结合,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质量,创建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5.2合理部署城市各类绿地,结合旧城改造,大力发展小、多、匀的公园绿地,提高城区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在新区和郊野发展大型生态绿地,为绿地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各类绿地点、线、面,大、中、小,城内、城外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形成完整的系统。

5.3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城市与自然共存”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山水资源,着力打造山、水、林、城相融相彰的山水城市构架。

6 设计要点

6.1公园绿地

将城区周围山形优美、植被较好的山体建设生态公园,根据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和功能需要,将其进行功能分区。准备建设双溪公园、中夏公园、城东公园、南门公园、北门岭公园、蒙泉公园、香堂岭生态公园、杨家岱生态公园、兴业公园、生祠岭等十个公园;同时结合街头游园建设广场,有中夏广场、宜人广场、星火广场、红色广场、尚书广场、文化广场、璜溪湾广场、南门广场、滨河广场、中心广场十个广场。要在空间营造上适合人的尺度,给市民提供一种舒适安宁、停留休息的生活空间。一是在设计上要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否则容易破坏植物,影响绿化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发挥;二是要有适当的绿化林荫地,形成绿荫,为游人提供遮荫的绿化种植区;三是要有必要的界隔,可利用绿筒修剪成一定的造型,将活动场地和绿化种植区分开,有效地保护种植区;四是其他公共设施,如公厕、供电、照明设备等要配各齐全。

6.2滨水游憩绿地

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形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和装饰小品,成为附近市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为彰显城市活力,利用现有水体打造清水、双溪、璜溪、东城、揽月等5个人工湖泊。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线式水体。是指较细长的水面,有一定的方向,还能划分空间。可以和桥、板、石块、雕塑、绿化以及各类休息设施结合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室外空间;二是点式水体。是指较小规模的水池或者水面,在小区起到点景的作用,往往形成空间视觉的焦点,活化空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水的存在,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和花坛、平台、装饰部位等设施结合起来;三是溪流。根据水量、流速、水深、水宽、建材以及沟渠等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设计。要求线形曲折流畅,回转自如,水流有急有缓,环时宁静、轻柔,急时轻快、流畅。为尽量展示自然风格,常设置各种景石,在天然形成的溪流中设置主景石,可以更加突出其自然的魅力;四是瀑布。按其跌落的形式可分为丝带式、幕布式、阶梯式、滑落式等,模仿自然式景观,可同时设置各种的主景石,使瀑布产生微小的变化,传达不同的感受;五是喷泉。是水向上喷射造型的水景,其水姿多种多样,如蜡烛型、蘑菇型、冠型、喇叭花型等。主要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或者居住小区内布置,其立体而且动态的形象不但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特别以其立体而且动态的形象,在环境中起到引人注目的中心焦点作用。

6.3居住小区绿地

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地形处理景观,营造出起伏的园林地形,创造出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庭院,让人们始终置身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实用功能。一是要注重空间形态的变化,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二是要注重景观的“时间性”设计,注重植物其观赏性、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形成层次感丰富、高低错落、色彩纷呈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的要求;三是要注重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令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四是要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年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6.4植物配置

科学、艺术配置植物景观,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在选择园林植物时,一是要以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避免盲目引进外地的园林植物品种;二是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力求简约,繁茂而不复杂,强调整体感与个体美的统一;三是要合理搭配,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辉映,市民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赏心悦目、放松心情。

6.5园林小品的合理配置

合理运用园林小品、建筑物、园路充分融合,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有机联系,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特别是山石其本身的形态美、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堆山叠石不仅在传统的造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园林中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

6.6屋顶绿化

是一种融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的现代技术,使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色植物的多种效益得到完美的结合和充分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明显不足现象日益明显,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及景观效益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6.7防护绿地

有城市防风林带、工业卫生防护绿地、道路防护绿地、铁路防护绿地、生态防护绿地等类型。宜章主要是道路及高压走廊防护绿地,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交通便捷的同时噪音、粉尘对城市造成一定干扰,应布置防护隔离绿带,宽度不小于30m。

6.8道路绿化

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线状或网状的形式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达到调节街道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减低风速,改善街道的小气候,美化城市、方便交通等多方面的作用。

7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将不再仅仅满足于只有树木及草坪之类的居住环境,人们所需要的是更为丰富的景观元素。水体在造景中的运用,能满足我们的视觉,心理,触觉上的需要,所以深受人们所喜爱。本文通过对多种景观形式,特别是水体的具体应用,仔细说明了水体造景的积极作用,清楚认识各种造景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合理地利用一些特殊造景功能,创造出更为舒适更为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一种享受。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我们设计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永正著.中国园林景观.

[2]王磬岩,谢小英,林鹰.倚林佳园居住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5.

[3]任梦非.现代环境设计浅谈[J].中国园林,2004.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9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10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例11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32-05

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新建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质量有所提高,集中表现在居住区的绿化和社区公园的建设上。但目前社区公园的设计多为与人正向关系上思考,即设计针对使用者的正常行为参与,而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反向(人的破坏)对其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老旧还是新建的社区公园中,环境破坏性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

2 概念解释

2.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1]。由此体现社区公园的特性:①社区公园的位置邻近居住区,居民可达性强;②社区公园的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③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为周边居民,人群相对固定。

2.2 社区公园的游人破坏概念

丹麦学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环境的缺陷带动不良行为的出现[2]。即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基本需求或是非法需求),因此做出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表现。针对社区公园而言,最终造成社区公园环境破坏。

3 案例研究及分析

3.1 实地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圈定调研大范围,降低了地域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游人行为差异。同时,为了对分析结果进行普适性探索,选定具典型代表性的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如此次调研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约为81.7%(表1)。

3.2 社区公园中游人的主要活动研究

社区公园中破坏的产生首先以人的行为为导向,破坏很可能会发生在游人最常进行的活动中。因此,研究游人的破坏,最先需要了解游人的活动内容,将实地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

3.3 社区公园中游人破坏调查研究

了解社区公园活动后需更进一步挖掘行为背后的目的,社区公园的破坏是人为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影响。因此,从行为目的、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三个方面对游人的破坏进行调查分析。

3.3.1 不同行为目的游人破坏

(1)正常行为活动。如(表3)所示,正常行为活动中产生的破坏比值较大。它的主要破坏性来自于游人的主要日常活动,几乎包揽了所有人群。攀爬树木、破坏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侵占主要休息空间为常见的游玩时产生的破坏行为。休息阅读对公园空间的占用时间较长。如(图1)通常午休的游人和游玩的儿童共占大面积座椅,占据他人休息空间。另一方面,休憩和游玩同于一处,不利于彼此休息或活动。

(2)非正常行为活动。非正常行为活动中以获利为目的的活动占据很大比例,主要体现在发放、粘贴广告和摆摊经营的现象上。随以乱扔的宣传单,墙面上喷漆或张贴的广告,造成景观破坏。在公园内驻扎营销,侵占活动空间。交通穿行的破坏性现象也不容小觑,人们往往将公园道路当做是穿越城市的捷径,加剧公园的人流担造成道路拥挤。其次,人们常以横穿绿地的方式进行短距离穿行(图2)。少数公园有废弃物堆放,占据面积且景观效果差。

3.3.2 不同行为主体的游人破坏

(1)少年儿童(18岁以下)。据调查显示,社区公园少年儿童的破坏较为常见,尤其是低龄儿童。儿童缺乏自主思考和行为控制能力,在部分家长纵容下常做出随地便溺、乱扔垃圾和破坏环境及公共设施等行为。有部分少年出于叛逆心理和监护人的教育监管疏忽,在和其他游园行为起冲突的同时满足他们被关注的心理,将自我满足情绪放在文明行为之前,常表现在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破坏公园秩序上。

(2)青年(18~40岁)、中年人(41~65岁)。中青年间受教育程度不同,会使得他们的行为产生较大差异,行为可导性也有所不同。白天,公园中大多看不到这类人群游玩,而清晨和傍晚有部分上下班的中青年会出现乱扔烟蒂,绿化穿行的行为。

不少社区公园会出现闲散的中青年群体,以离职或无职人员居多,也有部分摊贩出现。他们之中会出现部分晾晒衣物(图3)、在公园聚集打牌娱乐(图2)甚至出现吵打行为。这些行为对社区公园环境秩序影响较大,使公园可正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减少,造成部分道路空间拥堵,景观破坏的同时影响了社区公园的风气。

(3)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社区公园中最常见的群体,他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公园中可以进行的活动类型。他们主要的破坏主要为随意晾晒衣物及唱跳引起的噪音。部分老人会有带宠物游园的行为,但由于对宠物的监管意识欠缺,造成公园活动区域,甚至在绿化区上出现宠物排泄物的现象(表4)。

3.3.3 不同行为客体的破坏

如表5所示,对环境卫生及景观绿化的破坏最为普遍,而在所有人群的使用中,乱扔垃圾、损坏绿化现象也皆有出现。主要原因是人的行为活动存在从众心理,在已发生的破坏中,人首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个人的这种行为对整体不造成影响。而破坏的效应往往是叠加的,滴水穿石,环境破坏就因此加剧产生了。而对于部分人群的特殊行为,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随着教育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情况将得到改善。

3.3.4 游人对社区公园环境的总体评价

对社区公园环境的使用后评价能反应出其环境的合理及缺陷。使优化设计更具针对性。通过对社区公园的使用后评价(图4),结合其各项目的环境评价(表6),可以看出,对其中相对评价较高的三个公园普遍对其各项目的环境评价满意度均较高。而对评价相对低的三个社区公园,其至少存在一类项目致使满意度降低。其次,对于同样无公厕且其他几类项目评分均差距不大的红建河社区公园和馒头山立体社区公园,其总体评价却差距悬殊。主要原因是对公厕的需求程度差异,馒头山立体社区公园附近大多是底层住宅且距离很近。而红建河社区公园主要居民附近多高层住宅且相对距离较远。

各个社区公园的主要环境问题存在差别,主要与人的行为差异及公园本身的缺陷有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①陈旧的社区公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②道路规划尺度不科学和功能安排不合理导致游人基本的行为方式得不到满足;③设计考虑不足,诱使游人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习惯,致使环境遭到破坏。

4 基于游人破坏的社区公园设计对策

针对杭州市社区公园的出现的破坏性问题,提出了如下相应设计策略。使用对策应适度而不可全盘照用(表7)。

破男孕形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度,设计对策也需要统筹考虑,即一种方式的改变可以杜绝多种类型的破坏发生,或者多种设计对策对同一环境破坏问题都起到作用。因此,对所涉及的破坏归纳总结出以下5点设计原则。

4.1 阻拦设计

阻拦设计是指通过设计手法提示游人避免做出破坏社区公园的行为。阻拦的设计以有形和无形两种手法进行表现。例如围墙、栏杆、路障等的设施为有形的阻拦设计,可以有效地规定游人游园的范围,而具有美观性,艺术性的阻拦设计,会更易接受。无形的阻拦可以通过设计高差,植物障景等设计手法,引导游人行为活动,从而达到规避破坏的目的。

4.2 使用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就是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尊重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探寻人与设计之间的协调感[3]。

4.2.1 满通网络的需求

每一种行为,人都会消耗能量。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他们更喜欢走捷径,而不顾原有的道路指示,穿过草坪,破坏了原有优美的景观环境[4]。对社区公园进行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直线路径,但这并非要摒弃曲径通幽的设计景点路线,而是设计者对园内行走的最优路线有意的设计。道路设计的作用之一是避免游人破坏园内的绿地。因人的行为关联性原因,可以利用该方法,以降低游人因抄近路而对绿地做出的破坏行为[5]。

4.2.2 满足生活的需求

社区公园景观小品的损坏,乱刻乱画等现象表明驱使破坏的产生是游人的个人素质和心理作用导致的。传统强制阻止效果并不理想,除了使用宣传栏等形式正确引导,提高游人的意识外,还可以顺应行为特点,设置明确得当的载体承担游人行为目的的功能,如涂鸦墙,装置艺术等方式提供让人发泄的途径。

4.3 引导设计

引导设计是设计者对游人有引导性的设计景观设施中,极具明确性的标识设计,直观地规范游人的行为。道路是公园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景区的各个角落,不仅能引导游人流向,还能划分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6]。但角度相交较大的路径易使游人失去方向性或是做出“裁角”抄近路的行为[7]。因此,设计时注意道路交叉点,还可以利用甬道、在路口转折处设计具有亮点的景观小品等方式引导游人。

4.4 环境诱导

环境营造诱导人的行为,即通过景观环境营造激发游人的情感共鸣,让游人按照设计模式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并做出相对应的行为,从而降低破坏的发生。所以可以通过设计手段使游人和所处环境之间产生关联,激发引导游人正确的行为。利用植物、铺砖、小品、灯光等元素营造特殊氛围或者产生一种虚空间,使人产生下意识的行为状态。

4.5 科学规划

优秀的设计者对公园的设计应具有长远的目光,采用科学和技术的构思控制公园经济成本减少负担。耐踩踏和易于管理的地被植物是社区公园草种的首选。公共基础设施也应首选耐磨性和性价比高的材料。树种选择要与当地乡土树种相结合,为预防游人的破坏要做好提前措施,规避行为发生。

5 结论

论述另辟蹊径,从游人的破坏性角度调查分析了社区公园的在实际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并提出了优化方案。虽作出了有益探索,但对于该领域的科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工作仍有限,日后的社区公园环境破坏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吴琴香,唐 丽,陈亮明.基于人的行为需求的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530~9531.

[4]薛 菲.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记忆研究:深圳中心区公园设计案例[J].中国园林,2006(9):27~32.

[5]马利波,曹 荣.城市公园设计的重新审视[J].华中建筑,2006,(2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