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年社会实践

青年社会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03

青年社会实践

青年社会实践例1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China Dream" and Youth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CHENG Xinyi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Young people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nd they are important force 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Un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booster to achieve "China Dream". With the "Chinese dream" to lead the social practic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old the "China Dream" in practice, is the direction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hina Dream;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1 何为“中国梦”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它是引导青年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力。中国梦的提出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也在引领着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道路。

2 何为社会实践

实践是客观实在。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物质性活动。作为青年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中接受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自1950年10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纳入教学计划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大致经历了探索期(1949-1966年)、停滞期(1966-1976年)、恢复期(1976-1987年)、发展期(1987-2003年)、创新期(2003至今)等几个阶段,从摸索起步逐渐走向成熟发展:规模渐趋扩大、形式日趋多样、机制逐步健全、体系更加完善。

但是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依然面临着问题与挑战。第一,大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把应试放在第一位,潜意识中排斥与专业课程考试无关的各类文体、实践活动;加上现实的就业、深造压力,他们更多地忙于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应该是一些学生团组织干部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此外,网络的普及使得多数大学生习惯了足不出校园、甚至寝室的宅居生活,他们对社会实践没有丝毫兴趣可言。

第二,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尽管许多高校都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条例及学时安排,但由于社会实践性质的特殊性,往往缺乏专业的师资配备,通常由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实践的指导教师和领队,鉴于自身行政事务的处理,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日常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自身缺乏吸引力。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也是事物不断发展、永葆活力的体现。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停留在小范围、小区域、小层面的公益服务、义务劳动、慰问演出等,且多数与大学生的专业、课堂知识相脱节,只是孤立地为完成实践学分而展开,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行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3 用“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价值取向多元及公众舆论更趋自由的环境下,部分消极、非主流的价值观被强化,青年学生在目标选择时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漠不关心。

如果说梦想是彼岸,当下是此岸,那么维系两者的便是实践。怀想彼岸并付诸行动,梦想就不会固化为“海市蜃楼”,遥不可及;但是即便从此岸出发,倘若没有了方向,就如同船只在黑暗中盲行,容易驶错航道。

“中国梦”的提出,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梦情怀,折射出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美好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恒久强大的向心力。教育部思政司2013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把大学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向深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因此,将“中国梦”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之举。然而,用“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绝非指课堂上机械运动般无休止的理论灌输,它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4 在实践中托起“中国梦”

高校以社会实践为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深入社会、锻炼思维、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青年大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包罗万象的真实社会图景:有举世瞩目的成绩,有不堪入目的丑陋;有催人泪下的百姓故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有骇人听闻的真相。它用有声的画面无声地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用最直观的方式打开了大学生的触觉、知觉、感官和思维,毫不遮掩地在他们面前袒露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课堂与生活的迥异。

近年来,全国高校掀起了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潮。数百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活跃在基层,他们深入农村、乡镇、社区、街道、企业、学校,以参观学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各种形式传递中国梦想。在刚刚走过的2013年暑假, “走进美丽乡村、寻找最美浙江人、探寻最美中国梦”、 “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又在他们心中点亮了新的希望,并将这种民族精神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融入到个人梦想中。

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历史的接力棒将交到年轻人的手中;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依靠力量,是革命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是国家间最终实力较量的关键元素,他们的素质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中国梦”为引领,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理解“中国梦”理论维度下的价值内涵,在吸收六十余年来社会实践已取得的骄人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将青年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历史使命,培养一批有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能投身于实践,将书本知识带出课堂,将满腔热情投入生活,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的就是这样有梦想情怀且敢于担当的德才之人,而绝非“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践行的正是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

青年社会实践例2

1.搭建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乡村基层单位实践锻炼的平台,熟悉相关单位的管理、生产、贸易、服务等运作流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鼓励青年教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活动原则

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坚持“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组织形式

采取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不单独组队。

四、实施范围

年龄在39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入职教师。

五、工作流程

1.教师申请

(1)有意愿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须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与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相结合,填写《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申请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站下载 ),由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加盖学院公章,于7月11日前交于本单位教学秘书。

(2)教学秘书汇总申请表后,填写《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申请汇总表》,于7月13日下班前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教学楼 室)。

2.开展实践

申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应按照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亲身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切实锻炼和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3.结果认定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结合学校团委对201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考核情况,对申请暑期社会实践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予以认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再另行收取社会实践认定材料)

六、管理与保障

1、学院要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开展安全教育,保证教师与学生的安全。

青年社会实践例3

青年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努力学习,“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善于学习,敏于求知,是奠定青年进步的根基。二是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有志青年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锻造力量的火热熔炉,建功立业的现实基础。比较而言,高校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有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工科即“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则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究其性格特点而言,工科大学生表现出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很少追求刺激等的人格特征,因此工科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对于动员他们投身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工科大学生群体专注于技术的学习,偏重于科技的应用,因而他们在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地方生态环境改善、推进地方文化繁荣昌盛、促进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工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体现于推动地方发展的能力上,体现在促进地方进步的成效上。

因此,动员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其特殊性,他们也是特别需要加以动员的青年群体。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动员,涉及学生群体、党团组织、指导老师、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社区居民、新闻媒体等纷繁多样的参与主体,因而动员工科大学生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着重考虑活动开展的预见性、可行性、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协调性。

一、动员的现实意义

“动员”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动员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意在通过调动的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并在该项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群体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及社会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动员应当坚持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动员涉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利用和优化配置,因此需要适度的配套支持;动员具有强烈的鼓舞性,动员有助于激励人们真正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而实现主观的能动性:改造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也促使主体(青年大学生)改进其自身的思想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动员的重点在于鼓舞性,动员的时间跨度截止于大学生将要投身社会实践之时。

做好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动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人员配备充足、物质条件优良、经费支撑给力、计划周密详细、应急管理有效,沟通协调顺畅,有利于消除活动中的各种阻碍因素,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信心,使活动持续、有序地进行。如果动员工作不力,可能会导致参与学生稀少,指导教师畏难,党团组织配合无力,活动经费不足,团队无法建立,组织结构涣散等消极后果。二是提升大学生服务地方的成效,人、财、物等资源的匮乏,沟通与协调的不畅,计划工作的不周密,应急管理的疏忽等因素对于动员工作是不利的,这会降低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质量,影响活动效率和预期效益,最终无益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扩大大学生服务地方的社会影响,工科大学生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必然会与政府、企业、媒体、社区等各类参与主体进行充分的互动,产生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活动项目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获得大量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和密集报道时,就会进一步强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行动感召力。

工科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坚定信仰、树立信心,高举理想与奉献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用全部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服务地方的本领;要在实践中磨砺意志、砥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谱写青春乐章。

二、动员的形式结构

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动员,应当坚持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工科学生为主体,以校院党团组织为臂膀的原则,充分展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主动性,挖掘创造性。工科大学生作为服务于地方发展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有效开发自身潜能,把专业优势同地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并辅之以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地方的发展。

动员要坚持适应性和灵活性,即动员既要鼓舞斗志又要具有现实的实践适应性,在动员安排方面,既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时间安排又要重视实体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在时间顺序上,我们要做好:前期的宣传――面上培训――重点培训――方案设计――项目立项――队员招募――队伍整合――出征安排。从动员的实体内容而言要通过优化系统环境支持、优化活动内容主题、优化时间地点统筹和优化人员组成安排来达到结构优化。

在动员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有组织地把地方有关人士请进来,如地方干部或企业家,这可以为动员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并可以加强地方、企业与工科学生之间的联系。在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地方和企业可以为工科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一定的平台支持,为学生实践的动员提供良好条件。其次,动员应融入到工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对之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工科大学生对服务地方工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激情。

在学校方面,第一,我们可以宣传一些学校的特色与品牌的实践活动,既能彰显校园文化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员做了很好的铺垫。再者,动员应该与具体的活动紧密相结合,比如联系一些地方让学生作实地考察,激发工科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的灵感,鼓励他们记录活动过程,并把丰富的内容和成果以视频或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可以对动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动员的形式还应强调与内容的协调。第三,通过老师和前辈的指导,引导工科学生能够认识和分析自我,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动员学生精诚团结,认识到个体的互补作用是团队协作的基础。最后,组织专业的培训和适当的交流,将一些问题具体化,使方案可落地、可实施化,这也是动员工科学生尤为有效的方式。

由上,动员结构的优化是动员工科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三、动员的环境要求

青年社会实践例4

有人说 ,志愿者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加入志愿者协会两年多来,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不单单要学习,还要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而现在我肩负着不单是普通大学生的责任,而是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比普通人更多的是激情、热心和奉献精神。只有做更多的志愿服务,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其次,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志愿者,这就要求我们能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很多时候工作与学习时间是有冲突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不能只顾工作将学习落下,又不能只顾学习而不工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充分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兼顾。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社会服务的意义。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做的都是无偿义务活动,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用心服务,传承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让这精神像阳光一样洒满社会各个角落。

青年社会实践例5

走进社会,人们说,对青少年在学校里老师打个叉然后改过来就可以了,在企业出错是要付责任的,这关系着企业的效益。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的浪潮中,企业要时时保持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

实践让我知道世上没有专门为你设定好的工作,永远只有你去适应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来迁就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虚心向同事请教,最忌不懂装懂。多听听人家的意见,多看看人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多主动思考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并付诸行动,少谈论他人的是非及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对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最好,应该想着如何提高工作的质量而不是如何给自己减轻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算作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社会的进步靠人才,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但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呢?我们怎样才能成才呢?首先是修身。品德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更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德才兼备才可称为真正的人才。小到关怀备至、乐于助人,大到虚怀若谷、大义凛然,都体现着品质和德行的光芒。其次是求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是为才。所谓真才实学,求学才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积累中坚持不懈,坚毅自强。最后是扎实。实践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具体越深刻,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涟漪,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把每件事做到具体细致才能刻骨铭心。

青年社会实践例6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97-02

青少年德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指出了新的实践方向,“八荣八耻”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求真务实、勤于实践、依法行事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文化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个性张扬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如何促使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和谐统一,成为目前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首先提升其道德认知,使其明了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其次,使其形成以荣为荣、以耻为耻的道德情感体验;最后,实现其行荣之事、废耻之举的道德实践。为此,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作用是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的德育发展。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课堂教学始终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他们道德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因此,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注意六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的地位。尽管我们通常把德育称作五育之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然过分偏重应试教育,德育工作在广大中小学实际上处于次要地位,不少学校的德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德育教学或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因而,要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切实提升德育的地位,真正把德育视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二是德育课程的研制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精选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世界,避免空泛的理论教条。三是教学方式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其进行反思与领悟,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灌输。四是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而,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五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至各个学科之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各个学科都要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的发展。除德育学科之外,其他学科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如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中实施科学主义教育、体育教学中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等。六是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评价的范畴。丰富德育评价的层次,实施国家、地方、学校、教师、自我等不同层次的德育评价;拓展德育评价的范围,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还要重视对其行为动机的评价,不仅重视学生校内行为的评价,还要重视其校外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

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另外,要把德育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中小学必须开展的课程,其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延伸到广袤的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认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接触并与他人交往,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二是提供了磨炼道德意志的生活平台。青少年要真正做到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必须要经过实践中的意志磨炼,方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到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之中。三是真实情境的道德实践。课堂教学只能给学生提供虚拟的道德情境,这种应然的道德理解终究不能代替实然的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才能产生深刻的道德认知,才能真正体验到“八荣八耻”的确切含义。

二、重视闲暇教育的德育功效

人们对闲暇存在一种“非A即B”的误解,常常把闲暇与工作、学习对立起来。事实上,闲暇活动与工作、学习活动之间应该是一种“既A又B”的关系。在人的各种闲暇活动中,“既有自娱自乐、尽情忘我的时刻,又有纪律严明、目标明确的活动”[1],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闲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外度过的,而且,他们的判断能力、自制能力还比较欠缺,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闲暇教育,对培养其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极为必要。

闲暇教育之所以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学校其他形式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功用。首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巨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长期的朝夕相处,使得父母与子女在认识上逐渐趋于一致。另外,青少年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也迫使他们听从父母的教诲,尽管有时他们不很情愿,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接受了父母的观点(一般来讲,这些观点都是与“(八荣八耻”一致的)。其次,闲暇生活不同于有目的的德育过程,它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接近青少年的本真生活状态。青少年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与同伴群体的活动中,在自我的生活实践中,都能感受到各种荣与耻的道德行为,获得道德体验。再次,闲暇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功用具有内隐性的特点,青少年在日常活动中见到的道德现象、实施的道德行为、获得的道德评价,常常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基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学校在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引领作用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闲暇活动,选择专门的教师,开发闲暇教育课程,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使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监督和引导学生的闲暇活动,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念的凝结,反映了该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习惯、校风校纪与价值取向。学校文化规范约束着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是衡量他们行为的尺度。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要重视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1价值观念文化

价值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在学校长期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趋于一致的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要把“八荣八耻”的观念渗透到学校的价值观念中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与学校要求一致的价值观念与荣辱意识。

学校价值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风,校风建设成为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着重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与道德行为风气,及时肯定、鼓励“八荣”现象与行为,批评、制止“八耻”现象与行为。

另外,目前部分青少年存在反学校文化现象,学生因为受到家庭因素、教师教育方式、同伴群体等因素的影响,对学校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了行为偏激、消极学习、逃避学校、爱好玩乐等现象,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也包括中等生甚至是较好的学生。针对此种现象,学校更应该重视引导他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尽早回归到正常的学生生活中来。

2制度文化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必要约束,为了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要把“八荣八耻”作为一种制度严格执行,广大教师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把“八荣八耻”贯穿于学生的全部活动之中,包括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学校要采取各种正面引导的形式,积极弘扬“八荣”行为,如报告、参观、讨论等,以强化学生对“八荣”行为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其不好的表现则要给予坚决的制止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八荣八耻”内化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当中。

3教师文化

教师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要首先深刻体会“八荣八耻”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身体力行。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宣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培育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美德,号召学生与一切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作斗争。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切实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行事,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虽然他们的知识能力、道德言行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目前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八耻”现象,损人利己、好逸恶劳、愚昧无知、见利忘义、骄奢淫逸的情形还没有完全杜绝。这些现象虽有利于青少年认清“八耻”行为的丑恶嘴脸,但也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负面影响,尤其是部分家长的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如果不消除这些社会上的“八耻”行为,则会出现“五加二(即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社会影响)等于零”的结果。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首先要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讨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促使人们自觉展现“八荣”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再次,规范各种社会运行和发展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缩小“八耻”现象产生的空间。最后,丰富人们社会生活内容,引领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因而,加强全民教育,倡导终身学习势在必行。另外必须重视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上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管理,如网吧、游戏厅等,净化这些社会上直接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

青年社会实践例7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0-02 收稿日期:2016-07-13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尤文静(197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调研

1.背景介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来对辖区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和建议,评估其需求。通过补位传统教育,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等手法,开展了体验式学习、潜能开发、家庭亲子教育、人生规划指引等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关护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2.调查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态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较客观地掌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务。

3.调查方式

调查分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式问卷调查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按照问卷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转述解释,并按照其意思填写。访谈是拟订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社会工作者深入9个社区,对260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调查青少年群体年龄段分布为13~15岁。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依据

通过对访谈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自我保护、个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更为强烈。

1.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呈现多元化

(1)学习压力大。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亲子间交流障碍。

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青少年成长中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办,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仅是定下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锐。

(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众所周知,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症,它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来说危害极大。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会出现厌学等现象,甚至陷入虚幻的网络中不与外界接触,使网络真的成为“逃不出的网”。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让他们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子女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自理能力变差,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困难。

2.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存在隐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体系。

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系统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护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在系统地组织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以专家指导和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安全自护知识和能力及时付诸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

青少年之间由于个体及环境的差异,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自学能力强,愿意主动从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实践调查显示:经历过逃生演习的青少年比未经历过演习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多。然而,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没有机会参加灾难模拟演习,也没有专业的队伍对其进行素质拓展和安全自护教育的引导。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

安全自护知识访谈中获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对面征询中承认:他们曾有过明知不对却仍去做的行为经历,如违规横穿马路。同时90%的青少年在访谈中提到如遇到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记自护要点。因此,要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会问题多样化

(1)心理健康方面。

青年社会实践例8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社会,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早恋,一定要考虑青少年早恋的特点,青少年早恋存在复杂性、动态性、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引发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与青少年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也有可能与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更可能与青少年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同时青少年早恋问题也在发生动态性的变化,有时候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会很排斥早恋问题,但是青少年早恋关乎结构与整体,不仅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也会增加家庭的困扰与负担,引发很多安全与学习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早恋的途径与形式

(一)介入学校课堂教育

学校社区教育主要以课堂的形式开展,通过以恋爱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明白生理的变化,对性别意识有基本的了解。青少年一般渴望了解与接触异性,同时渴望与异性建立关系,在课堂上,同教师一起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有基本的认同,同时关心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积极解决青少年关心的问题。学校课堂的介入教育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即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及如何健康的建立男女关系。在学校课堂的课堂上,社工需要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人生阶段,探讨青春期后身体、情绪心理的变化以及特点,引领学生在如何正确建立男女关系的现实角度进行考虑,及青春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工作方式,小组工作关心群体化的生活方法,同时注重团队经验,协助个人积极的了解社会,能够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处理个人、团体以及社区的各种问题。恋爱使青少年承担很大的风险,面临着复杂的空间结构,早恋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恋爱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散学生的精力,学生因为怕被家长以及老师知道,内心充满恐惧,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面临更大的辍学风险。小组工作的途径,主要是招募恋爱的青少年,帮助恋爱中的青少年解决问题,使青少年了解恋爱的风险,让早恋的青少年一起互相学习与帮助,以对内公开的方式化解早恋的问题与矛盾。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分析

单纯的以学校或者社会一方的力量开展社会工作,所带来的成效往往是不够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早恋必须是一个共同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学校是学生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同时学校的氛围以及管理风格都会对青少年的性格产生影响,老师对于青少年早恋的态度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恋爱行为。以此,需要配合学校需要开展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时老师与学校需要支持社会工作的开展。

如,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形式,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告诉青少年什么是性知识,根据青少年的关注点,进行适当的讨论。除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性教育外,还帮助一些思想滞后的老师建立起正确的性与性别观念,使其在学校内部,不应该过多的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回避性教育,而是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并且接受性知识。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过程时,让家长与学校进行合作,积极地支持学校工作的开展,家长的教育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也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工作的开展。引导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心孩子,为学校与介入的社工提供孩子的相关动向,辅助学校更好的配合开展社会工作。通过学校的渠道,我们社工需要定期的访问早恋问题学生与其家长,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特点,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

青年社会实践例9

我们这次实践是带着我们在大型募捐活动中所募捐的物资出发,出发前一天大家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募捐来的物资整理分类,虽然有的同学仍有考试,但他们却依然毫无怨言,体现了我们的志愿者精神。7月19日上午8:30大家在办公室集合,我们10个人将75袋整理好的物资搬运下来,并装到了车上。虽然是上午,天气很热,大家都累出了汗水,但是看着整齐的装在车上的物资,想到我们为贫困的家庭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带着物资,大家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去往大岗子村的道路,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接待我们的是大岗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两位校长,两位校长亲自为我们安排吃饭和住宿问题,并在了解我们的活动任务和目的之后表达了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他们的热情让我们体会到了当地人们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心地。

安顿下来以后,我们马上根据计划行动了起来,首先我们来到了去年我们志愿者来过一次的敬老院——西阳镇福利服务中心。这所敬老院始建于XX年,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健身设施齐全,娱乐项目较丰富,能保证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我们到敬老院的时候正碰上工作人员在切菜,在尝试了没问题后,我们大家都积极帮助切菜并将切好的菜运送到地窖,大家不顾衣服被弄脏了,坚持将所有的菜都运送完并把剩余的菜叶运到猪圈喂猪。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老人的住处,我们和老人亲切交谈、聊天、打牌,谈到动情处一位退休83岁老军人为大家唱起了战争歌曲,虽然老军人年纪大了,但唱起歌来底气十足,颇有当年风采。敬老院的三位老人一起回忆起了当年行军打仗的艰苦事迹,他们参加了1949年解放南京和天津的战役,说起当年的事迹,老军人历历在目,指点江山,真是宝刀未老,老当益壮!最后我们帮助工作人员打扫敬老院各处的卫生,看着每人忙碌的身影,工作人员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肯定与鼓舞,也成了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动力源泉。

在敬老院受到的欢迎成为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在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将我们带去的75袋衣物捐助给了当地学校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在校长的帮助下我们举行了一个捐助仪式,看到孩子们散发的朝气,真希望他们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成为国家的栋梁。每位同学各取所需。虽然东西不多,也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但能帮助到孩子们一点点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一个上午就在孩子的欢笑声中过去了,在吃了午饭后,按原计划我们将我们事先打印好的奥运知识宣传单拿出来进行奥运知识宣传,大家顶着炎炎烈日耐心地发给每个过往的行人并给他们做详细的介绍,在奥运即将到来之即,希望我们也能为之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在发完宣传单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学校,与学校的学生一起交流奥运知识,并举行了简单的奥运知识竞赛,通过这个竞赛使我们每一个人对奥运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天按照我们的计划是进行问卷调查,大家分为两组,一组调查“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另一组调查“农村用电情况”我们对每一个过往的行人都进行了调查,甚至走进了当地居民的家与他们交谈。每人都忙忙碌碌的询问着每个可以调查的人,直到使我们的数据有足够的说服力。夜晚大家拖着疲惫的身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看着我们亲自调查出来的东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大家在分析完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虽然每个人都在坚持,但经过几天的忙碌大家确实都有点累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活动只剩最后一天了,我们走进了学校的教室,与学生联谊,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并对他们平时的疑惑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进行解答,同学们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其中一个学生表示希望能考上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看到他们身上蓬勃的激情,倒使我们有点自惭形秽了。在进行了接近一个小时的交谈后我们建立了较好的友谊,我们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者也准备与这个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希望我们可以为学校、为学生做出一点贡献。

青年社会实践例10

“新时代 青春梦——xx大学青年宣讲团”寒假社会实践专题立项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寒假

三、活动要求:

本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党的精神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理论与实际,引导艺术学院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调研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具体实践活动要求如下:

1、开展一次理论宣讲。以具有特色、易于接受的形式向青少年、普通群众开展一次党的精神理论宣讲活动。

2、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结合中国发展、中国智慧、中国道路成就,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选取富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故事,开展讲述和展示活动。

3、记录一段实践微影片。以视频、照片等多媒体形式记录宣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段3-5分钟实践微影片资料。

4、形成一份实践报告。各团队撰写一份实践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内容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全面、深入的记录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四、立项申请流程:

艺术学院学生自行组队,并填写《“新时代 青春梦--xx大学青年宣讲团”寒假社会实践专项立项申报表》(附件1),上交艺术学院团委,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8日。

五、注意事项:

1、“青年宣讲团”专项活动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申报,全院限报1-2支队伍。组队采取“3+X”的组队模式,即团队中至少有三名及以上成员为xx大学在校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

青年社会实践例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3-02

一、当前高职生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特别是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有效性。比如,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缺少认同感和持久性;活动功利性色彩比较浓厚,甚至流域表面形式;组织不周密,缺少相关的经费等等。因此,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必须要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

二、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具有相通性,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核心内容和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倡导的是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的是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科学发展负有相应的义务,这与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在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通过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道义、良知、社会责任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体现方式。

再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具有共享性。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搭建了一个课外实践平台,促进了知行统一,弥补了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缺口。同时,在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情民意,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升华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追求。

三、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对接的措施

(一)协同发挥课程体系教育功能,强化理论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丰富,需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一是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要具有协同教学理念,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活动,形成协同促进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氛围。二是发挥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理论解读主阵地的作用,以思政课学时到位、教师配备到位、教师素质到位为基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三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学时、实训以及学生的基础等特殊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知识大都较浅薄,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弥补他们人文素养的欠缺,这也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认同的有效措施。

(二)协同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培养大学生遵纪诚信职业素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业素质,然而,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不良网络文化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意志力下降、向学心不强,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无辜旷课,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漠,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职业素质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要求,建章立制,全方位协同教育、齐抓共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规范性、实效性的育人格局。

(三)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舞台,对学生有着熏陶渐染的作用。在实践中,首先,多部门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并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其理论内涵及其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共享网站、板报等进行宣传、解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坚持主流价值观占领校园传媒阵地,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四)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质培养本身就是统一在社会实践中的。一是在校内协同开展“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的劳动实践,培养爱岗敬业、服务他人的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二是与家长协同进行爱家、爱父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意识。三是协同建立大学生企业德育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平台,与企业领导和员工座谈对话、参观企业文化等,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的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等职业素质。四是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参观考察等了解各行各业的巨变、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必要性,体会不同人群的精神风貌,将学雷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并使其常态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诚信、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