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9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1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4-03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题和潮流。资本主义也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内不断扩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散到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新的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依旧没有改变。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叶就运用唯物史观深刻的分析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他们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克服和消除其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马恩对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的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三大表现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全球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演化。在世界范围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等,这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深化的趋向。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

上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新科技革命迅猛推动生产力的增速,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且基本矛盾不断的深化,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对立矛盾是基本矛盾深化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自由地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一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贸易,从那里攫取高额利润。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通过投资、外债和不平等的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达到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得1/10[1]。而且发达国家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仅从知识产权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约占有世界专利的99%,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专利还不到1%。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费、知识产权销售等方面获得巨大的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为67%,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到73.2%,到1999年更是达到了86%,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地为19.3%、17.7%和14%,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8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为66%,到80年代末所占份额达到70%以上,1999年更是上升到了82%;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则相应地为25%、20%和18%[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分化可见一斑。

发达国家还利用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剪刀差不断加速扩大,发达国家对国内产品实行高补贴的办法又把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拒之门外。由于这类不公正、不平等的贸易行为,使发展中国家仅在2000年就损失了7000亿美元。显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财富越来越积累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愈益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剥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不断激起发展中国家狭隘的民粹主义等思想,使一些痛苦潦倒、失去一切的人欲通过自杀性袭击或“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反抗和报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数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显示,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始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每隔十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出现了“凯恩斯革命”。

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守夜人”、更夫,而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奉行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和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实现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单个国家内部有效地执行了宏观调控,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国家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从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发展中演化为资本主义单个国家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国内生产基本上不再存在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了。

国家干预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缓解了一国经济运行的无序状况,却克服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这一顽疾的恶化。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显现出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成为了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领导者,其经济活动主要运行在个别国家或组织无法单独实施宏观调控的国际间的全球市场上。因此,即使单个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手中强大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其内部实现缜密的组织计划性,也无法改变全球社会生产处于无序的状态和国际经济运行的无序特征,无法弥补国际市场上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由于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欲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抢占市场,极力的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多斯桑托斯所说:“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无政府状态”[3]。

三、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崛起、深化和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各要素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突破了一国范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面对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新兴市场,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在全球范围迅猛扩张。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达6万多家,其子公司也有50多万家,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年生产总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并且每年还在高速度递增,比较成功的企业都会跨国生产和经营,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的成果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使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最大比重的劳动群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劳动群体的雇佣的命运和劳动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反而入不敷出的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还不断的下降,全球劳动群体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这进一步限制了劳动群体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世界市场的容量。

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劳资矛盾再次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知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必然引起就业岗位要求的急剧变化,冲击未掌握新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导致工资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岗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995年底经济合作组织的25个成员国的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的失业率甚至达到过10.6%,并且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失业人数的居高不下,更是无法促进全球性的消费,使世界市场的容量不断的缩小。

一边是全球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全年增加的经济生产能力有40%是过剩的[4]。另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实际消费能力的严重不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以往的一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局部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而不断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的积累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基础上,所以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陷入相对或者绝对贫困状态,使贫富差距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有效需求和能够实际支付的消费日益萎缩。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借助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或者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远远超过社会有效需求时,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便进一步加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更加激化。相比早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已出现了明显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的新变化意味着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矛盾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并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的程度,从而冲破资本主义体制。

参考文献:

〔1〕韦定广,孙勇.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3,(4):22.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2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题和潮流。资本主义也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内不断扩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散到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新的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依旧没有改变。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叶就运用唯物史观深刻的分析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他们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克服和消除其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马恩对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的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三大表现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全球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演化。在世界范围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等,这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深化的趋向。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

 

上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新科技革命迅猛推动生产力的增速,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且基本矛盾不断的深化,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对立矛盾是基本矛盾深化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自由地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一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贸易,从那里攫取高额利润。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通过投资、外债和不平等的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达到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得1/10[1]。而且发达国家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仅从知识产权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约占有世界专利的99%,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专利还不到1%。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费、知识产权销售等方面获得巨大的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为67%,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到73.2%,到1999年更是达到了86%,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地为19.3%、17.7%和14%,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8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为66%,到80年代末所占份额达到70%以上,1999年更是上升到了82%;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则相应地为25%、20%和18%[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分化可见一斑。

 

发达国家还利用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剪刀差不断加速扩大,发达国家对国内产品实行高补贴的办法又把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拒之门外。由于这类不公正、不平等的贸易行为,使发展中国家仅在2000年就损失了7000亿美元。显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财富越来越积累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愈益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剥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不断激起发展中国家狭隘的民粹主义等思想,使一些痛苦潦倒、失去一切的人欲通过自杀性袭击或“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反抗和报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数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显示,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始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每隔十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出现了“凯恩斯革命”。

 

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守夜人”、更夫,而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奉行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和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实现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单个国家内部有效地执行了宏观调控,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国家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从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发展中演化为资本主义单个国家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国内生产基本上不再存在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了。

 

国家干预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缓解了一国经济运行的无序状况,却克服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这一顽疾的恶化。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显现出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成为了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领导者,其经济活动主要运行在个别国家或组织无法单独实施宏观调控的国际间的全球市场上。因此,即使单个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手中强大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其内部实现缜密的组织计划性,也无法改变全球社会生产处于无序的状态和国际经济运行的无序特征,无法弥补国际市场上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由于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欲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抢占市场,极力的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多斯桑托斯所说:“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无政府状态”[3]。

 

三、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崛起、深化和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各要素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突破了一国范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面对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新兴市场,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在全球范围迅猛扩张。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达6万多家,其子公司也有50多万家,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年生产总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并且每年还在高速度递增,比较成功的企业都会跨国生产和经营,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的成果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使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最大比重的劳动群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劳动群体的雇佣的命运和劳动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反而入不敷出的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还不断的下降,全球劳动群体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这进一步限制了劳动群体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世界市场的容量。

 

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劳资矛盾再次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知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必然引起就业岗位要求的急剧变化,冲击未掌握新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导致工资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岗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995年底经济合作组织的25个成员国的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的失业率甚至达到过10.6%,并且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失业人数的居高不下,更是无法促进全球性的消费,使世界市场的容量不断的缩小。

 

一边是全球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全年增加的经济生产能力有40%是过剩的[4]。另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实际消费能力的严重不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以往的一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局部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而不断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的积累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基础上,所以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陷入相对或者绝对贫困状态,使贫富差距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有效需求和能够实际支付的消费日益萎缩。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借助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或者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远远超过社会有效需求时,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便进一步加深。

 

四、结语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高潮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4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或者说是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可能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

1.1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1)实现生产要素的互通。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在利用国际上的资金、经验、人才、技术等方面受益匪浅。

(2)降低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跨国公司在攫取利润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其管理经验,我们将更有机会从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3)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1.2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危机

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而国际经济的动荡和波及效应,会使任何单个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在与市场力量的对抗中都处于弱势。国际经济安全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将由此受到严重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化不是天下大同,而是充满了强强之间、强弱之间激烈矛盾和斗争。20世纪是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世界,也是人类贫富最为悬殊的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南北国家差距持续扩大的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国家,其收入只占世界总收入的6%。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信息贫困”中,将有可能被剥夺参与科技进步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机遇,两级分化由此会进一步加剧。

(3)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当前,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现有的国际机构,而且是经济全球化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一状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十分不利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困难,甚至使有些国家的产业陷入绝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高科技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却因客观存在的科技水平差距而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竞争。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自己的优秀人才被跨国公司尽行收罗的危险。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以求从根本上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其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

2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1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经济全球化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目前,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2.2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的巨大机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现状,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地位。

很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评定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

3中国的应对态度和策略

3.1中国的应对态度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势不可挡的,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它;其次必须要认清,“全球化”并不是“一体化”;再次,跨国公司是全球化主要支配力量,经过农业、工业、信息业的多次发展浪潮推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生产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经济已融入了这一场洪流。

3.2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们的基本国情,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坚定改革开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累计利用外资规模超1.2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至2011年,我国共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9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已20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2)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参与国际接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经济。

4结论与建议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程中实现我国经济的振兴。

参考文献:

[1].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4 结论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上相对发达国家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他国经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把握其发展趋势。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中国培养出合格人才,中国的崛起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晟.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科教论坛报,2008(10).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6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7

但是,毋庸讳言,在全球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较量和斗争:一种是以美国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这是一种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全球化,它的前途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在全球范围内潜在着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严重危机;一种是建立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全球化,它的前途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效遏制,南北差距的逐步缩小,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这是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于全人类的、本真意义上的全球化。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8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9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5年之后,发表的第5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角,分章概述了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清晰描绘出2006至2010年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全景图画。

这份报告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全球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其一,全球研发版图加速向多极化转变,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的严峻挑战。这一趋势在企业研发开支中表现更为显著。其二,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中加快科技创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纷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使是贫穷国家或地区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速度和广度呈几何增长态势,为逐步缩小世界各国民众科学素养差距提供了可能。总之,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日益形成更趋多极化、更具创造活力、更有竞争性的良好环境。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对中国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所反映的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研发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全球科研支出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研产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科学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名列第三。报告确认了这一发展趋势,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稳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吸收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就是要为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真诚地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辛格先生、贾古玛先生,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促成本次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读者对本报告的翻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一书序言)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10

引言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网络购物的日益大众化,我国的物流行业近几年取得了迅速发展。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作为组织物流活动的物质、技术支撑基础,物流设备行业在迅速发展,从种类到质量都有了不断的提升。回顾世界物流设备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物流设备行业将有很多启发,也让我们对我国物流设备发展趋势有所预测。

一、全球物流设备行业现状分析

1.全球物流设备行业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近几年全球市场经济环境如坐过山车一般起伏跌宕,自从2012年夏季的欧债危机恶化对世界经济金融尤其是欧元区的经济状况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平稳复苏的趋势变得复杂而不明朗。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展处于整体复苏阶段但变数较大,不同地区差异也很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新生的物流设备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体系也比较完善,分工也比较精细,相应的物流设备行业也是处于一个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2.全球物流设备行业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各国针对本国物流行业、物流设备的发展特色,分别颁布了一些相应的辅助类和法规类政策措施。美国现代物流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宏观物流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运输体系,完善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而日本则有专门针对物流设备的政策,如推进商品条形码、托盘尺寸等的标准化,整体性引进集装箱化、托盘化、成套装运方式,引进新的组织及技术如铁路货运中的集装箱专用列车与集装箱船等等。欧盟的政策突出了政府的管理规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德国则提出优化、持续、均衡发展的大政方针。

3.全球物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总的来看,目前全球整体物流设备行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地区差异性大、集中分销、市场外包,逐渐由水平分工转向专业细分工,全球化趋势明显等。全球范围的物流设备行业存在几家大企业带动众多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行业内国际重点企业如德国BEUMER公司、北美纳科集团、LOSCAM集团、日本松田等,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部分设备的改进创新技术。

二、我国物流设备行业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1.中国物流设备行业市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分析

现代物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拓展于中国。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是分不开的。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环境积累产生了庞大的货物流量,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相应的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调控政策,如《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等等,但同时,物流设备行业的技术真空导致关于物流设备行业标准的设定上还存在法规上的空缺,在设备界定、设备创新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国物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设备行业起步较晚,现在仍然处于一个瓶颈期之前的井喷式发展的阶段,物流行业、物流设备行业企业众多,但是规模都不大,没有一个行业龙头的存在;此外大多数集中于低级物流,简单的运输,其他产业的开发薄弱,在往高级物流发展的方向上仍然需要努力。众多的物流企业中,哪个能够脱颖而出,哪个就能够在日后行业标准的确定上有话语权,因此尽管目前的竞争比较激烈,物流行业在专业化、规模、层次上都还有发展的空间,与之配套的物流设备行业也就不仅需要在设备数量上有所发展,更需要在自动化水平、信息化程度、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开发、设备质量上有所提升。

3.中国物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设备企业存在规模小、行业分工不明确、行业投资不足、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这样的供需情况导致物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国家从宏观调控角度、企业从自身发展角度分别作出改进。

我国物流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国家而言,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太少,缺少行业标准和行业组织,物流设备供应商不规范;对于企业来说,物流企业没有考虑整个系统最优化,重价格轻内在品质与安全指标,物流设备规划、设计、使用上的不便或浪费,物流设备的管理不当等。

三、我国物流设备市场分析

1.主要物流设备

目前主要的物流设备包括物流包装材料(托盘、集装箱、塑料膜、瓦楞纸)、物流搬动(叉车、吊车、铲车、堆垛机)和运输机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物流仓储机械(货架及其他容器、小车)、物流加工机械(剪板机、打包机)等相关材料、机械设备。物流设备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减轻了基层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物流行业的成本、加快了物流作业速度,从而为物流行业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先进的物流设备也促使了物流市场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化。

2.物流设备市场供需分析

随着物流行业的火爆发展,据《中国物流装备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统计,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作为物流设备行业的春天,叉车、托盘等典型的物流设备全年销售量增幅均超过20%,运输设备、仓储保管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流通加工设备、包装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等市场需求量大、产量多,但集中于低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3.物流设备市场竞争格局

由于无龙头的市场状态、散乱无分工的生产状态使得物流设备行业市场集中率较低;此外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导致物流市场东部比西部发展更多、竞争也更加激烈。

四、我国物流设备发展趋势分析

1.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支持情况,我国物流行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内仍然会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增幅会有所回落,同时由于物流企业的增多,单个物流企业的发展将会处于稳定状态,难以增长,因而相应的寻求突破增多,特色服务会逐渐增多、物流分工精细、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而在另一方面,我国物流行业存在的潜伏问题也会日益浮现、突出,例如运营效率低、监管力度低、运输品存在安全隐患等,物流业的诚信问题和税收问题也将越发明显,国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将会更加明确、精细,一些典型运输事故的发生也会催生行业安全标准的推出和行业规范化整顿。

2.我国物流设备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结合世界物流设备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物流设备行业也会有类似的趋势:规模加大、分工更细、集中分销等。而具体的物流设备的发展则根据类型不同有所不同:存储设备和运输设备大型化和高速化,包装材料和加工设备的方便实用化,以及行业整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基于行业标准的流水线一体化系统也将被研发使用。

一些基础物流设备如叉车、托盘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趋于稳定,关于他们的改进主要是他们本身在材料、形状上会有所改善,而新型设备的需求量将会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观望过程之后逐渐增加,成为企业新的支撑产品。由此,通过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已然成了发展我国物流设备行业的基本途径。

3.物流设备行业投资方向与风险分析

鼓励投资物流人才培养、新型绿色材料开发等领域,通过融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兼并联合一部分企业,创造大型物流设备单位。一般来说,投资风险主要在融资、市场、运营、原材料供给等几个方面,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说,市场和原材料供给方面相对风险较小,主要在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变化多端带来的融资风险以及具体运营操作方面,需要通过把握市场动态来掌握先机。

五、结束语

虽然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将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而放缓,对此,想要脱困而出,一方面,要重在在“高、精、尖”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和有关部门则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适当引导。

参考文献:

[1]支燕、刘秉镰.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的特征分析[J],预测,2007,4:10-14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例11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之欲出。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的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开放性、全球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改变着传统的商务活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配送速度和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着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时,两者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状况。

1 现代商务活动的内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顺应网络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了大的变革,给现代商务活动赋予了新的方式和意义。简单来说,现代商务活动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最佳配合完成的商务活动。目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给电子商务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也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2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直接受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SWOT分别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能让大家对现代商务活动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现代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但同时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制约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步伐。

优势S:(1)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使现代物流活动具有网络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现代商务活动中还是以有形商品作为交易的主要对象,网络实现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要素,唯独物流这一要素是交易完成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现代物流产业的不断改革升级和发展也促进了商务活动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传统商务活动从内容和方式上的变革,为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细分市场并集中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中能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劣势W:(1)物流与电子商务不能很好地接轨,作电子商务的,埋头于开发新的信息技术,重信息网轻物流网;作物流的,埋头于车辆的利用率,忽视了信息共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2)缺乏十分专业的人才。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巨大障碍。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现代商务活动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会O:(1)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给现代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电子商务信息和物流信息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现代企业的标志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实现产销一体化趋势,大大降低中转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互惠互利。

(2)网上市场的不断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13亿,这无疑给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网络覆盖面和用户群体的不断延伸,使得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商务形式。

威胁T: (1)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是对传统“钱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物”的面对面交易方式的变革,而把资金流、商流借助虚拟网络加以实现的前提是消费者对网络安全和消费模式的信任。但这正好也成为了制约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消费者对陌生商家和网络交易模式的抵触心理给现代商务活动的进行发起了很大挑战。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现代商务活动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大批功能单一的企业服务范围窄,纵向发展尚浅,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3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几点对策

3.1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现代商务活动自身电子商务与物流自身内部优势与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但是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商务活动中的内因建设,突出特色,突显优势,把握机会。

3.2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外部机会来弥补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自身发展中的弱点,通过企业不断创新和科研,使企业扭转乾坤,改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取新的生命增长优势。

在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协作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推进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在良好发展趋势中遇到的劣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要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物流的运作方式,促进物流信息化,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加强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和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才能促进现代商务活动高效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圆.现代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10

[2] 蒋云.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