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个案研究法概念

个案研究法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25

个案研究法概念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1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有组织、有逻辑地表述教科书或教案中信息,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纯讲解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1]是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基于合作学习理论设计的适合大班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的是:同伴教学法是按照一节课中涉及的物理核心概念的数目将一节课分成几个小部分,每部分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这个教学方法需要针对物理概念精心设计概念测试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些题目,给学生时间先做出个人答案,然后要求学生与同伴讨论这个题目(Peer Instruction),利用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对概念问题的讨论、争辩和相互间的挑战,讨论后学生再次做出个人答案。教师基于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的正确率,确定课程步伐、组织课程教学,以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结构。从2010年9月我们利用教室交流系统构建了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2],使用同伴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现针对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讨论这一环节对物理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量化研究。

一、研究样本和测量方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同伴教学方法中学生之间的讨论是否能对所有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有促进作用。研究的课程是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中电磁学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同伴教学法,每次课用2~3个概念测试题来组织教学。其过程是(1)要求学生先给出个人答案(讨论前答案);(2)邻座同学之间讨论(大约2~3分钟);(3)再次给出个人答案(讨论后答案)。概念测试题都是选择题,每题有3~7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是正确的。研究过程中经过同学讨论的概念测试题共有31道。我们规定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行为:解释如何得出答案;讨论不同观点,正确理解其他组员的发言;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除非在逻辑上被说服;抨击他人的观点而不是他人本身。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激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概念问题的商讨、辩论和相互间的挑战,不是评价学生,所以无论学生答案是否正确,只要参与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这样就避免学生为了成绩而抄袭别人的答案,从而使我们可以客观准确收集学生答题的信息。

研究使用教室交流系统,记录所有学生每道题在讨论前后的两次答案。我们对一个班的35名学生(15男,20女)的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同伴教学法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

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论

1.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物理知识

研究中获得的有效数据总数为:Nt=2128,即讨论前答案数Nb=1064,讨论后答案数Na=1064。在讨论前学生答案正确率为45%(484/1064)如图1,讨论后学生答案正确率72%(769/1064)如图2。概念测试题中涉及的概念都是教师没有讲过的,同伴教学法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和课上与同学之间讨论,寻找概念测试题的正确答案,同时理解概念的本质。平均经过2~3分钟的同伴之间的讨论,概念测试的正确率平均升高27%,占最大可能实现增益(fraction of maximum possible gain realized)的49%。这表明:除了“灌输”的教学模式外,合作性学习提供了另一个选择,通过一个精心构思的方法——同伴教学法,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口头相互解释怎样解题,互相讨论所学物理概念的本质和物理的方法,合作建构物理概念。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后平均可以获得72%的正确率,这个数值反映了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所能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以这个水平为起点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而不是单纯依赖教科书的内容讲授知识,因为无论教师多么优秀,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都不如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共同建构。2.产生知识冲突、洞察概念的本质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2

Abstract:Since the early 1990s, on the physical archives concept debate has not been decided yet. Practice, physical archives concept has been recognize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phys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very impressive.In such cases, I try to reflect through the physical archives concept of nature and the impact of work on the archives, initiate, try to promote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archives building, maintain archives of academic authority and seriousness.

Keywords:Physical archives ;Reflect;Nature

1“实物档案”概念界定及其本质

1.1概念溯源及界定。“实物档案”的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已出现,《档案时空》1988年第4期就刊载了《陶瓷实物档案的功能与特点》的文章。对“实物档案”概念的具体探讨发端于《天津档案》1991年1期的《实物档案初探》一文,至今已有20年。关于“实物档案”概念,基本上有两种表述:一种是外延的罗列,如“实物档案是指诸如奖杯、锦旗、牌匾等不同形体的档案”。[1]另一种是内涵揭示,如“实物档案是指以物质实体为载体,能够反映单位历史真实面貌的特定物品”、“以实物为载体的档案”。[2]总的来说,迄今所见关于“实物档案”的提法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未触及其核心本质,且在逻辑上存在相当的不合理性。

笔者以为,实物与档案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实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传统的档案(以实体存在,与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档案相对应)都必定是实物,并非一切实物都可以成为档案。即使那些确有参考和凭证价值的实物,其转化为档案也是有条件的。所谓“实物档案”必须具有“档案”的内涵,即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以图记、文字或声像为载体的一种原始记录,且具有凭证、参考价值。但“实物档案”不具备这些属性,“实物档案”只是档案的附属物,只有附加文字说明,有保存价值的实物才能称作“档案”。

1.2本质追溯:为实物,非档案。纵观目前出现的各种研究成果,关于“实物档案”的争论至少可分为三种:肯定、否定和折中。肯定者认为:“实物档案”作为档案的一个门类应加以收集、管理;否定者认为:“实物档案”在概念、性质及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应该坚决否定;折中者认为:不应该简单否定或者接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从实践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实物档案”概念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档案管理部门重视“实物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并制定了系列相关制度,档案学术界也以开放姿态接受其存在。

从来源上看,“实物档案”的提法源于实际工作。实践中,所谓“实物档案”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实物必须具有查考价值并为了特定目的而保存下来;其次,实物必须处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群体之中才能转化为档案,单一零散的实物无论其价值如何高,都不能视为档案;最后,实物要加注必要文字说明,因为实物所包含的信息,大多是由其自身的外部形态和内在含蕴来记录和表达的,且是对其来源、背景和形成过程等情况的记载。除了形成者之外,实物一般不为他人所知,因此,必须由形成者附有文字说明,才能转化为档案。从这个角度讲,实物是有条件的具有档案属性,即固化的、清晰的原始记录性,但不能称作“档案”。属性不等同内涵,正如机器人不是人一样。因此,从根本上说,实践部门所谓的“实物档案”,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具有附注说明文字的实物。其本质是实物,而非档案。

2“实物档案”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实物档案”提法的出现与流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映了档案部门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是档案外延拓展、档案类型丰富的具体表征,对档案实践工作和档案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2.1对档案实践工作的影响

2.1.1积极影响: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推进档案工作积极开展。“实物档案”提法固然不宜提倡,但其源于实践部门出现的新情况,是档案实务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新探索及其积极扩展职能的具体表现。基于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外延认识的深化和档案工作业务范围的扩大,“实物档案”有益弥补了档案工作内容单一、资源紧缺等不足,丰富了馆(室)藏档案结构,推进了档案工作的积极开展。对于拓展档案馆(室)职能,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促进档案工作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2.1.2消极影响:“实物档案”概念为实践工作带来不便。若承认“实物档案”概念,则实际工作中,就应收集和管理它。但实物遍地皆是、处处都有,其结果必然导致遍地皆档案,处处都有档案,由此导致档案收集工作的“”而湮没真正的档案,增加档案工作的压力和成本。[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将成为档案管理实践的主体,“实物档案”数字化后,其信息价值将为由其转化的电子文件(档案)所取代,其仅显示实物价值。同时,“实物档案”混淆文物和档案的概念,有悖于《档案法》和《文物法》精神。基于发展需要,档案部门势必会把属于文物、纪念品等实物纳入档案工作范畴,混淆了职能分工,由此,使档案馆与博物馆、纪念馆等部门工作产生重叠、引发混乱,将误导档案工作方向。[5]

“实物档案”的属性特征使其在分类管理上存有诸多不便,因其价值难以评定,难以界定其保管期限。其次,所谓“实物档案”轻内容,重形式,载体材料千差万别,有诸如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甲骨档案等,其保护工作相当繁杂。从实践来看,“实物档案”在档案工作中实际数量并不多,仅占档案类型很小一部分,若再单列保管,势必会增加档案部门负担。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在于满足社会需求,所谓“实物档案”,其具体价值和社会作用大小不一,开发利用要求参差不齐,给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耗,社会需求难以体现。

2.2对档案学术研究的影响

2.2.1积极影响:“实物档案”推进档案学术争鸣,深化档案学术研究。“实物档案”概念虽不规范、不科学或不成立,但围绕“实物档案”的争鸣此起彼伏,为档案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档案学界和实践部门对“实物档案”表象及其本质的深入探讨,不仅能促进档案学术交流与争鸣,澄清认识误区,丰富档案内涵、扩展档案外延,完善、提升档案学理论研究,也能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衔接,促使档案学术研究密切联系档案实践工作,及时跟踪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档案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更好地规范、指导和推进档案工作,加速档案部门的职能拓展和工作模式创新。

2.2.2消极影响:“实物档案”概念不利于档案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术语概念的作用,从宏观上看,在于表示每一学科研究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人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术语概念来研究问题。在实际工作和国际档案交往中,都会涉及档案术语,离不开档案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微观上看,档案术语是档案学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和发展,将进一步规范档案术语,进一步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必然有一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术语。故而,术语概念是档案学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基础及开展档案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个国家档案业务研究的重要内容。档案术语研究贯穿于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档案学者、档案工作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业务和学术交流的必要手段。[6]

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其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科学性、规范性。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生存、发展都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档案术语体系,同时,作为实践工作最经常遇到的概念也必须要求规范化。在档案术语中,已出现诸如“文书档案”、“历史档案”、“档案载体”、“档案文件”、“虚拟档案”等专指性不强、文字不简洁、词语形式不规范的概念。“实物档案”这一概念本身同样存在上述缺陷。其把实物与档案随便糅合,语意宽泛,逻辑性不强。假如,可以承认“实物档案”这个概念,就会出现档案实物等诸多不合认识规律和逻辑的概念。“实物档案”过于笼统和随意,且易使人产生误解,这些都不利于档案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给档案实践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不利于档案研究工作的进行,妨碍了档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将迟滞档案学科的整体发展。

3透过“实物档案”概念的反思

3.1对档案实践工作的反思。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档案工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工作正在被“边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档案工作地位需要提升,档案工作模式需要创新,档案价值需要凸显。“实物档案”应否定,但其反映了档案实践工作中新情况。其一,“实物档案”的出现与管理实践是档案管理部门积极转变思路、拓展职能,创新档案工作,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其二,“实物档案”工作,反映了档案管理部门积极探索走出档案资源建设困境,不断丰富档案资源的探索与努力。实践中,档案资源匮乏、单一是制约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具有一定信息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实物收藏在档案部门,有助于档案资源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延展档案工作领域。这突出表明,档案实践工作探索要在遵循档案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档案工作模式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推进档案工作开展,提升档案工作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促进档案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不能违反创新的内在规律,甚至误入歧途。

3.2对档案学术研究的反思。创新是档案学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从学术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实物档案”提法,可能是档案学术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但其只是档案管理部门职能拓展的一种尝试,需要实践检验是否具备理论的生命力;从检验结果和事物发展规律来看,随着档案工作的推进,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实物档案”像“机读档案”等将逐渐淡出档案理论研究的视野,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注脚。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档案学在发展中必然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纵观档案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长期存在下述问题:档案界对档案实践工作的研究,功利化、实用性特征突出。学术论证不够严谨,易赶时髦,缺乏理论性。容易追求新概念(理论)等表象,却往往忽视对不少概念(理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其本质内涵作深入研究和探析,概念(理论)易流于形式,严谨性、科学性不够,缺乏生命力,致使档案学理论研究深度和高度都落后于相邻的姊妹学科。正如胡鸿杰所言:从中国档案学界目前的状况看,的确存在一些学术功利化甚至学术异化的倾向。比如,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等等。要解决此类问题,最主要的是规范档案学研究主体研究行为,同时,要在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建立或实施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学术规范;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7]

4结语

尽管,应该否定“实物档案”这个概念,但我们需要有一种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实物档案”概念不成立,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不能靠主观臆断。透过对“实物档案”概念的剖析和讨论,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领域将会出现许多新概念。其中,必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们必须本着科学、反思的精神,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明晰其本质涵义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唯此,才能构建严密、完善档案专业术语和理论体系,维护档案学术的严肃与权威,也才能保证档案理论研究与档案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进档案学术创新与实践工作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强.“实物档案”概念辨析[J]文献工作研究,1997(5):27.

[2]仇壮丽.“实物档案”概念辨析[J]湖北档案,2006(1):43.

[3]陈国泳.实物档案研究综述 [J] 档案与建设,1996(6):34~35.

[4]向全福. 关于“实物档案”的争论及其启示[J]档案,1995(1):14~17.

[5]张仕君. 档案在文 文物在物――论“实物档案”概念应该否定[J]档案学研究,2004(1):17~20.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3

2人机智能协同的内在机理研究

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实现概念设计行为机理研究结果的具体方法,从而建立人机智能协同的模式。首先,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分析从刺激的选择和注意,到对刺激意义的理解,工作记忆对信息的存储并进行加工处理,长时记忆的形成和使用,对创新设计的影响,确定人机智能协同应遵循的原则;其次,为影响创新设计的可控因素寻找利用机器智能实现的方法;最后,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创新认知规律的方法。

3计算机辅助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原型系统研究

计算机辅助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系统是认知科学、信息技术、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会聚平台,也是创新设计的工作平台。该系统主要由知识库系统、信息检索系统、概念设计空间及创造性思维方法等部分构成,其关键作用是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有用的工具,并实现与设计者之间的智能交互,从而提高设计者的创新设计能力。在本研究方案中,原型系统的逻辑体系结构共分为三层:界面层、应用程序服务器层、资源层。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4

本文通过对美国研究者Mins-trell研发并应用近三十年的迷思概念数据挖掘工具DIAGNOSER的应用与结论进行介绍,期待对我国研究者有所启示。

学习中的另面思维、迷思概念和诊断教学

当学生持有一个错误概念时,教师应检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有错误概念的程度,然后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Minstrell开发了一种被称为“诊断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向学生提供选择题,然后根据每个问题和相应的答案,试图“诊断”出特定类型的思维,如果回答错误,则采取适当的干预。在Minstrell的框架中,这些精细且错误的思维类型被称为“另面思维(facet)”,并将其按主题编目,理论上它是可以预测后续行榈摹A砻嫠嘉被定义为“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或做的大致概括”,这在智能辅导系统中可以识别错误响应并提供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基于错误答案的反馈提出假设,学生一贯持有的错误想法导致了可预测的反应,而这就必须进行个性化指导,而不是基于很有限的学生知识模型,重新讲授材料来纠正错误。另外,学生可能经常会对一个问题选择相同的错误答案,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这样做是由于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或是依据自己的偏好。“迷思概念”可以看作是对知识碎片化理解或顾名思义的表现。

Minstrell通过基于DIAGNOSER的诊断教学提出了问题,即“在一次评估的时间范围内,学生是否持有一致的迷思概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依据DIAGNOSER收集的数据,向学生提供诊断问题,从而探索问题的答案。

DIAGNOSER工具介绍

DIAGNOSER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由Hunt和Minstrell设计,教师可以用它来诊断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困难。该系统包括一组简短的选择题,旨在引导中学生(6~12年级)围绕物理学中的特定概念进行思考。DIAGNOSER系统将问题的错误答案与问题中的某些“另面思维”或主题中常见想法的描述相匹配。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迷思概念,做出适当的干预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例如,在午餐期间,你的科学老师有30分钟的时间从走廊上跑下去准备下午课程,老师的动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上表显示了教师如何解释下图中问题的每个选项)。

你的老师在午餐期间行走的总距离是多少?

另外,在线系统中的问题可以集中汇总,每类问题集有6~13个问题,一些问题基于不同的另面思维,用于诊断一个学习主题内的学生的迷思概念,这被称为“另面思维集群”(如“平均速度”的另面思维集群)。同时,DIAGNOSER还支持多选题,多个响应对应多个另面思维。

迷思概念的模式挖掘

研究者对迷思概念模式的挖掘分为两步展开研究。

第一,通过成对问题研究推理的一致性,即能否通过成对问题中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来推测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例如,当苍蝇碰撞到卡车的挡风玻璃时,如果一个学生说卡车对苍蝇施加的力大于苍蝇对卡车施加的力,那么该学生可能认为更大的力量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时教师就可以预测,当要求学生比较锤子在钉子上的力量时,学生将回答锤子施加的力量大于钉子。研究者们在这一研究中使用了条件熵的概念来量化从对问题的回答中获得的附加“信息”,并从理论的角度挖掘了数据。

第二,可能存在涵盖两个以上问题的模式。当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时将他们的响应模式落在集群中,集群中的响应模式更具相似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个集群迷思概念的整体特征来做出适当的干预,而不是依据个体迷思概念的特征。针对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审查的学生在DIAGNOSER学习问题的答案,研究者可以看出这些集包括物体的运动、力的性质、解释运动的力和人体系统的问题。

同时,DIAGNOSER软件能够有条件地提出一些问题,且系统只有在一个问题上获得了一定回答,学生才能进行下一个问题。针对这一模式研究者们使用了两种分析方式:成对分析和聚类分析。

成对分析是指假设有问题对X和Y,通过从问题X的错误回答获得的信息,来预测问题Y的回答。首先,要通过X(信息增益)知道Y的附加信息的大小。通过公式可知,条件熵和信息增益(每个条的高度)之和是问题Y的熵。信息增益越小,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对预测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的帮助就越小,如果能够完全预测,则熵为0。

基于熵的聚类分析就是将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划分为若干子类,每个子类内的数据尽可能相同,子类间的数据尽可能相异。划分后的子类熵越小,划分越合理,CU函数越大,划分越合理。经过划分,多个具有独特性的响应模式的聚类支持再对学生个体进行诊断。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5

中图分类号:T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063-02

Pahl和Beitz把机械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1]。夹具的概念设计是实现夹具设计自动化和柔性化中最为关键的技术[2],是从更高层次上、从更广范围内对夹具进行规划,有利于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产生更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然而,当前夹具自动设计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夹具的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层面上,对夹具概念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3-6],特别是对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该文探讨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夹具概念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在满足各种技术和经济指标的可能存在的各种方案中,寻找并最终确定夹具概念设计的综合最优方案。

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7],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可归纳为三步:(1)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计算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其中,构建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环节。然而分析发现,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存在以下难点[8]:(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非常复杂且困难;(2)当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中的元素,使其具有一致性;(3)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标准设定为,缺乏科学有效的证明。

而模糊层次分析法是采用模糊一致关系来实现模糊推导,使用模糊一致矩阵实现动态自适应,模糊层次分析法提高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解决了解的收敛速度及精度问题。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同层次分析法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9]:(1)建立的判断矩阵不同;(2)求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的方法不同。

在建立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时,设存在指标因素集,若矩阵满足≤≤1、以及,其中,则称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其中,表示指标因素比重要的隶属度,越大,表示比越重要。若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对于,存在,则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为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同时,若,则为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其中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为了使任意两个方案关于某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可采用0.1~0.9标度法给予数量标度。

在建立了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后,由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求元素的权重时,若是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则指标因子的权重为:

(1)

当取时将显著地体现指标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

若是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是的权重向量,则满足:

(2)

同时,假设由专家给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则合成的矩阵求得的权重向量为,满足:

(3)

2 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基本思路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思想,该文建立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综合评价模型,其具体步骤为:

首先,确定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集。该文结合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特点,本着科学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构造了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递阶层次模型,所确立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率指标和精度指标,通过具体的原则或因素来控制。本文所构造的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其次,需要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集,通过建立因素和因素类两个方面的权重集,分别计算每一类中各个因素的权重以及各类因素的权重。

最后,确定夹具概念设计优化的备择集。备择集是各种可能的评价结果的集合,在模糊层次分析法中,备择集只有一个,与因素的分类无关。本文中夹具概念设计优化评价的备择集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五级评语。

3 实例分析

本实例对由多色集合理论[10]进行夹具的概念设计所得到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优化,可行性方案共有六种,每个方案由不同的零件组成,这六种方案分别为:其中,B1-盘,B2-支架A,B3-支架B,B4-套,B5-压板A,B6-压板B,B7-销,B8-V型铁,B9-平衡铁A,B10-平衡铁B,B11-罩,B12-网。方案和方案的示意图见图2和图3。下面对这些可行性方案进行优化分析。

首先,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获取多组优化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率指标、质量指标)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例如某一专家对三种优化指标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为:

根据所有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得到的合成矩阵为:

由式(2)和式(3),求得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的权重为:

选取备择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分别根据方案1~方案6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资料,结合各项指标,通过专家打分进行评判。例如对于方案1,在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各评价因素下,专家给出的初级评价矩阵为:

由此,可得到方案1的评价集为:

该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方案1,评价为“优秀”等级的占28.41%,评价为“良好”等级的占38.41%,评价为“中等”等级的占26.59%,评价为“合格”等级的占6.59%,没有专家认为该方案“不合格”。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认定专家对该方案的评价等级为“良好”。

与此类似,可以得到其它五种方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见表1。根据对各个方案的评价等级以及各个等级的隶属度,这六种方案的相对优良排序为:。

4 结语

夹具的概念设计是夹具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该文探讨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夹具概念设计进行优化处理,选取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率指标和精度指标作为夹具概念设计优化评判的指标,寻找并最终确定夹具概念设计的综合最优方案,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选用,提高了夹具概念设计优化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Pahl G,et al.Engineering Design[M].London:The Design Council,1984.

[2] Yon-Chun Chou,R.A.Srinivas, Sujit Saraf.Automatic Design of Machining Fixture Conceptual Design[J].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4,9:3-12.

[3] Li Zhongbin,Xu Lida. Polychromatic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imulating Complex Objects and Systems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03,30(6):851-860.

[4] 陈薇,沈晓红.夹具概念设计中的几何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2(2):31-33.

[5] 杨志宏,黄克正.夹具原始概念模型的创建方法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3,22(6):1043-1045.

[6] 狄运祥,刘璇.夹具概念设计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2(1):55-58.

[7] 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6

在商品种类繁多的今天,单纯的功能主义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对产品设计的苛刻要求。深入研究并应用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师挖掘用户需求,产生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情景分析法能够帮助企业或者设计者分析产品的使用条件,预测新产品的使用情景,使得设计过程更加客观有效,因此值得被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老人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行为、生活状态、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产品设计中所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形成了概念设计方案。

1产品概念设计中的情景分析法

1.1情景分析法含义

情景分析法(ScenarioAnalysis)又称为脚本法,是指在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的方法。它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要求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对预测对象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景,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风险要素的历史数据变动得到。

1.2情景分析法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产品的价值离不开其使用情景,设计师只有将产品置于一定的使用情景中,考虑使用情景中人、产品的行为状态,才能够充分发掘需求。本设计案例中,运用情景分析法进行创新设计的流程是,首先确定设计的主题并定位目标人群,其次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人”和“场景”进行分析预测,探索主要问题,再利用快速草图Sketch的方法进行解决方案的探索,最后利用3D打印及效果图对设计的最终方案进行展示。

2基于情景分析的多功能音响设计过程

2.1设计主题及目标用户定位

应用情景分析法进行产品概念设计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的确定能够帮助设计者明确设计的目标,缩小设计的范围,同时所设定的主题应避免过于具体,以免对设计师的思维产生限制,本次概念设计的主题是“一款听音乐的设备”。在确定了设计主题之后,需要定位产品的用户群体并将设计目标具体化。目前市场上用于听音乐的产品多种多样,常用有Mp3、智能手机、CD、头戴式耳机等,但研究发现这些设备的针对人群大都是年轻人。老年人由于生理状况和消费能力均低于年轻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市场所忽略。当前的老年人音乐播放设备市场混乱,充斥着设计简陋、价格低廉的相关产品,给老年人的购物选择及日常生活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此外,考虑到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相对较多,且比独居的老人购买力更高,综合考虑之后本项目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和家庭其他成员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本案例旨在设计一款老年人和其家庭其它成员都可以使用的音乐播放设备。

2.2使用环境调研及需求分析

(1)用户深度访谈情景分析法要求通过对同类产品当下的使用情景进行调查,预测新产品可能所处的使用环境。本案例针对年龄在50-75岁之间,且有听音乐习惯的老年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调研地点选择在苏州,方式以深度访谈为主。调研的过程是先从和老人闲聊开始,逐渐将话题引至其生活娱乐方式,直到清楚地了解老人的家庭状况、听音乐的所用的设备、对设备的反馈等信息为至。调研部分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2)产品使用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法要求设计师对产品在不同环境中的操作方式、携带方式、放置形式进行考察,以此来预测新产品可能的使用情景。在本案例中,以一款市场已经存在的同类产品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索。探索结果表明,一款听音乐的设备,其可能的放置形式、携带方式、操作方式如下图所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整理,本文提取出了以下三个关键的设计目标:①充电方便。②歌曲容易更新。③放在家中的时候容易发现。④避免设备的浪费。

2.3方案概念设计

在确定了设计的目标之后,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对创新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用快速草图的形式予以表达。其过程如图1所示。经过对创意方案的探索,结合前期的调研结果,本文得出下面的创意方案:将普通家庭音响与可移动音乐播放器整合成为一个系统,形成一种即可当作家庭音响,又能用于外出携带的多功能的音乐播放设备。其具体创意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该方案的概念可以基本概况为:多功能音响>=便携式播放器(A)+重低音音响底座(B)。当A和B在一起的时候,两者作为一个一体的家庭音响整体使用,且底座B能给便携式播放器A自动充电,并利用无线蓝牙技术自动更新A中存放的歌曲。和普通音响不同的是,便携式播放器A可以随时被取下来,方便老人外出时携带。

2.4设计方案呈现

(1)3D打印方案验证3D打印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利用该技术能够拓宽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便于设计方案的呈现、评审和交流,并有望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本案例在得到设计方案模型之后利用该新型技术进行了设计方案的验证。将用3DMax所建的模型导出并用3D打印机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打印,对所得到的模型进行结构、形状的分析,如图3所示。分析结果表明,概念设计阶段所产生的造型是可行的。(2)概念设计效果图展示效果图是对设计方案的精确呈现,它能够表达方案的预期效果,是产品创意设计中的必要环节。本方案最终的方案效果如图4所示。

3结论

本文从情景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开始,着重介绍了情景分析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将其与产品概念设计流程巧妙结合,通过用户调研、产品使用场景分析、草图设计、方案呈现等阶段,完成了一款创新型产品的外观概念设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最明显的是,调研过程存在调研群体太小的问题,容易使得设计师对需求的判断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就设计方案本身而言,某些同领域设计师反馈该方案中底座音响部分的扬声器垂直向上,可能影响产品的音效。因此,本次设计只是对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的一种探索,其中所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赛男.试论台式音乐播放设备的设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04):126~127.

[2]刘兰兰.情境故事法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08.

[3]赵琳.基于使用情境的家庭影院音响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杨艳石.3D打印技术驱动产品设计新模式[J].设计,2015(19).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7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发端于西方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的案例研究教学法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英国学者经过研究之后,特别强调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尽快地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Michael Leeds等人则对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体育专家、学者对此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例如,李为敏、王韶玉等人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姚利对德国的体育教学案例对中国体育教学的借鉴作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统计发现,许多学者对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等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相关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总的来看,案例研究在我国高校理论教学中的历史却极为短暂,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更是短少。尽管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经过学者们不懈的探索,在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教学方面,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尚显薄弱,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关于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鲜见。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以体育经济学教学为例,对案例研究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有助于我国高校中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在本文中,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案例研究,或者案例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于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中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环节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当前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分配的学时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的课堂讲解,致使学生无法了解体育产业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不要说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大量的事实证明,使用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实用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法中的导入,则可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实的现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的体育产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可运用的模式有许多种。囿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两种,即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和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1.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必须要求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时,让学生首先学习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奠定基础。由于具备了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那些鲜活的案例时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或者突兀,从而可能快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例如,在讲授体育产品中的价格歧视时,即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即先向学生讲解体育产品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然后进行相关方面的案例研究,最后再讲解体育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被剥夺的原因及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深奥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才干。

2.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经常出现比较晦涩的概念。而对于经济学基础非常薄弱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显然是一件高难度的挑战。考虑到这种状况,在讲解这些理论之前,最好是首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有关的理论概念。这样,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就会大大缩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效用”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对商品的有用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效用”概念的初步轮廓。然后,在获得感性队识的基础上,导出“效用”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效用”的涵义,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选编

调查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的一些特性,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明显滞后,其说服力和针对性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教材中的原有案例,适当、及时地补充一些鲜活的案例,以便学生切实了解体育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实践表明,在选编体育经济学的相关案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相关材料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应选取那些具有时代特点、新颖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这样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体育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针对性。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不能盲目选取,必须紧紧围绕所要传授的体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事例,有的放矢。这样可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开创了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先河,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一,部分教师对实施案例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1988年,国外学者Drown.Collins和Dugid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讲,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其目的就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解决体育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调查发现,在案例研究这一环节,部分教师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忽略了培养实用性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后的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重视不够。进行案例研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更需要学生在此之后的归纳与总结。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等进行适当的回顾与评价,但部分教师却没有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自己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深刻反思。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方面的经验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创新,让案例研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体育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对策建议

(1)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寻找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点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时,就必须用导入案例研究而不是单纯依赖阅读和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良性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两条原则证明是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的演角色已经与现代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鉴于此,教师需要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导入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并主动担当起“导演”的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案例研究这个环节时,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Michael Leeds,Peter von Allmen.The Economics of Sports(4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2010,(1).

[2]李为敏,王韶玉.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姚利.德国体育教学案例的启示 [J].学科教育,2004,(7).

[4]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向光富.情景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36-03

0 引言

近年来,各国出现了诸多与微积分概念有关的研究。如以色列Kidron和西班牙Barbe等人对“极限”概念理解的讨论,英国Bingolbali、美国Dubinsky对导数概念理解的研究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对连续性、可导性、二阶导数等缺乏正确理解。一些学生对极限、连续、导数的概念意象是片面、冲突、甚至是缺乏的,不理解它们两两之间的联系。有的学生在计算方面取得高分却不能正确理解微积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学生概念理解与技能发展似乎成了一对矛盾,该如何有效进行微积分概念教学?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Kelly K.Chappell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教育环境(基于概念教学的或者传统的)对学生概念理解、应用技能、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细致严谨、实验效果显著,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很有启示,值得我国大学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借鉴。

1 Chappell研究概述

文章研究了教育环境(基于概念教学的或者传统的)对学生概念理解、应用技能、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全文共7节,第1节介绍研究背景;第2~5节分别为量化、质化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第6、7节为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各节具体内容如下。

1)背景。美国的微积分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目的在于注重本质,帮助学生获得对微积分思想的深刻理解。虽然已有很多文献描述了教学改革的情况,但基于观察或实验的研究较少,所以Chappell等人开展了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分析教育环境对学生能力、技能的影响。

2)量化研究方法。在综合考虑了教师教学水平、所获得学生评价及擅长教学风格后,选择4位教师参与研究。其中概念班的两位教师注重概念教学:课堂大部分时间(75%)用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上,只有少部分时间(25%)用来训练技巧;注重一题多解与多种表征;学生需要展现和解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不同方法。传统班的两位老师则恰恰相反。教师们会在每周商定具体内容的讲授方法。此外,为观察两组的实际教学情况,一位监督教师会随机听取这4个班的课程,每个班共听10次。参与的144名学生(概念班为42与37名,传统班为34与31名)是自愿选择组别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参与一项研究,在开课第一周学生参加了一个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两组无明显差别。

研究工具为期中与期末考试。为便于分析,请6名教师将考试的每一道题目划分到“程序技能子测试”和“概念理解子测试”中去。需要学生将已有知识拓展到未知领域中去的问题被称为扩展问题,扩展问题也属于“概念理解子测试”。任课教师在考试前无法看到试卷,试卷批改采用流水作业,每个题目的评判者信度达到95%以上。

3)量化研究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概念理解子测试”中,概念班的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班。此外,在期中和期末的扩展题目中,概念班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班,而且概念班的学生更能够准确地解释自己的答案。

4)质化研究方法。概念班的73位学生中有63位参加了访谈,传统班的学生没有进行访谈。访谈含3个问题:(1)这个班老师的讲授方法和你以前上过的数学课的方法有没有不同?

(2)许多评论家指责:致力于概念理解的微积分改革运动,只教给学生一点点表面的技巧,使得高中和大学的微积分教育“每况愈下”。相反地,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即使程序练习不是概念班的教学重点,概念班的同学在程序性问题的解决上也不会比传统班的学生差。请根据自己第一学期微积分课的经历,谈谈对这些论断的看法。(3)你以后是愿意上强调技能练习的课程还是愿意参加强调概念理解的课程?

5)质化研究的结果。有58个学生觉得他们班的教学方法和以往的不同;有60个学生认为概念班的学生在解决程序性问题时的表现不会比传统班的学生差;60个学生投票说他们喜欢参加侧重概念的数学课,3个学生投票说喜欢侧重程序步骤的数学课。这些投票精确地反映了调查报告结果。

6)结论和讨论。概念性的理解有助于解题技巧的掌握;基于概念的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解题技巧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理解而掌握的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比更容易推广到陌生的领域。

7)进一步研究。概念性教学结果是否与学生数学基础有关;长效作用及与后续课程衔接问题。

2 研究方法评述

作者由远及近地介绍了研究背景(美国课程改革、现有文献、实验学校、课程、参与者)、研究的假设及教育环境的界定。在界定教育环境时,除二级指标外,还给出了每种教育环境的教学实例。

在量化研究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前测,避免数学基础不同对教学效果的干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参与一项研究,避免了学生情绪动机的干扰;参与实验的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既跟实验要求一致又与自身固有的授课风格一致;由授课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来听课、观察、记录,再由作者、观察者和另一位没参加实验的教师分析记录,作者、观察者、实验者、分析者等实现了多角度互证,提高了研究效度;每周教育例会上,授课教师与研究者研讨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师始终采用符合研究要求的授课方式授课;在6位教师对试题进行分类时,除第10题有分歧外,其它题目均一致,故最终第10题没有归到任何一个子测试中,而是被单独分析。

质化研究中,设计者尽量限制访谈题目的数量以保证得到细致、准确的回答。问题2中,研究者没有请学生直接评价授课效果与学习效果,而是请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问题3希望通过学生的愿望反映学生对概念性教学的认同情况。结果表明:与问题1和2中学生对概念性教学的一致认可不同的是,在问题3中由于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选择,同学们表示了更多的忧虑:“我们更喜欢注重概念但同时也不摒弃解题练习的数学课”;“要想进行教改,必须先有好老师”;“概念班的学生在微积分第二学期可能会比不上传统班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访谈问卷会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并请学生回答并上交。访谈时,每个问题都先由学生主动给出答案,再进行投票。除了对访谈进行录音、分析、编码外,研究者还将纸质问卷、访谈时学生的回答及投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是一致的,这进一步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

此外,围绕概念教学Chappell共进行了3次相关实验㈣,1998年秋的第一次实验包括305位大学生和8位教师,为了避免结果的偶然性,1999年秋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包括303位大学生和8位教师。两轮研究的结论一致。除此之外,作者还分别于1999与2000年春季学期进行了后续研究,分析学生从基于概念环境到传统教学环境过渡时所面临的困难。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三次实验,此次实验强调了两类教学中教师数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平衡,对量化和质化研究的设计更加细致,如量化研究中请老师对题目进行分类等。这一系列的实验,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从而避免了老师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偶然结果。

实验是卓有成效的。本研究中,概念班的“概念理解子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班。此外,尽管传统班用90%的时间进行程序性的练习,而概念班只有25%的时间从而只能做基本的练习,但是概念班在“程序性练习子测试”中也不逊于传统班,甚至比传统班略高。此外,在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扩展性问题上,概念班的表现要显著地好于传统班,概念班的学生更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未知的领域,迁移能力更强。以上说明概念班注重概念教学、强调多种表征、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答案、策略的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3 反思

一些教师认为,高等数学只要教会学生怎么用就可以,没必要深究概念,深究概念可能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而Chappell等人却证实进行概念教学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作者进行的基于概念教学的实验无疑是成功的,但能否推广呢?在我国,很多教师喜欢“易教易学”的授课方式,喜欢“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对于这种需花费教师很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改革的授课方式,是否能推行?

文中的两个扩展性问题也很有趣,一是绝对值函数在特定点的可导性判定,一是当速度函数是时正时负时,位移与路程的积分表达式。这两个问题在我国是“常规”的,甚至不过是老师课上的一个小例题,而在美国却是概念班与传统班都未讲过的难题,是不是在解题训练上做得太多了呢?

4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进行大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前人已经对微积分中的概念理解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以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居多,而对概念教学进行具体设计的却不多见。对于大学数学教师来说,需要一些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方案。所以可以进行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在研究中给出一些具体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详细方案与教学效果检验及教学设计的改进过程,以供教师参考。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9

法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谓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系统的知识,研究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及现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法律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实用性: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偿,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法学说开了就是一套概念体系。掌握了概念体系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维,就具备了法律人的资格。因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先记忆,然后要理解。如欺诈行为,我们先要弄清什么叫欺诈,才能进一步理解欺诈行为。这种方法在法律解释上叫文义解释。文义解释就是指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所以要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义。同时语言文字又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说“产品”与社会生活中所说“产品”就不一致。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有多种其他的理解方法。一个法条就可能有多种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国著名学者耶林,他本是个概念法学派的学者,到中年时逐渐意识到概念法学派有僵化的缺点,于是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们要了解、掌握、运用一( )门法律,必须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们学习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后果,还要思考这个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讲概念,就会成为“概念”法学。耶林说,光讲“概念”的法学,会成为概念游戏,他说,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引导我们学习、掌握、运用法律。对每一个法律制度、规则,我们都从目的入手,这就构成了现在法学上的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即解释、运用每一个制度、规则,一定要紧紧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两种解释,则只有紧扣立法目的的那个解释才正确。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我们评价法律的好、坏、先进与落后就是依据法律的正义性。同时,现在还存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过分关注形式正义而忽略了实质正义,但是形式正义只是获取实质正义的手段,只有在无法获得实质正义时退而求其次满足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是目的,程序正义是手段。一旦我们将形式正义强调过分,我们就悖离了法律的正义性。

法官、律师这些法律人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的人,他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之道,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所以,不能把法律混淆于其他职业。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因为我们选择了法律,我们就选择了正义!

六、实用性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像我们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左邻右舍拿一些案件来请教我们拿什么回答他们呢,所以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从轻处理?通过对刑法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 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2-05

所谓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学案教学为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效改善了数学教学、教材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局面。教师的教学,则由直接的工作变成间接的工作。为了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中心的地位,教师要像乐队指挥、球队教练那样,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地参与活动过程。为此,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学案教学改革,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再次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符合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它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又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数学学案教学为何受到如此关注?有何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将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数学学案概念、教学模式、学案类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数学学案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目前国内外相关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数学学案内涵的界定,二是数学学案特点的分析,三是数学学案构成要素的思考,四是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五是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六是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数学学案的内涵。

(1)学案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案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虽然所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但对学案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创编的供学生自学、探究、研讨、练习、梳理、总结的文字资料嗍。学案,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指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材料。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方案。

由此可见,学案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层面的,无论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或是一种学习方案,亦或是一种学习案例,它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学案是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加工器。学案不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所以它是对教材进行的深度加工。其二,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与指挥棒。虽然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学案知识的呈现方式,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总指挥,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教学方向。其三,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与路线图。学生按照学案规定的路线开展学习,在学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寻求知识养成的捷径。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百科全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性书籍并未给“学案”以确切的定义,实际上,“学案”一词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由“教案”衍生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教案”突出“教”,侧重“学会”;而“学案”突出“学”,侧重于“会学”。有的学者认为教案是“封闭”的,是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方案;而学案是“开放”的,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剧本,主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的学者从设计理念、角度和针对性出发,认为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个人,是针对教师教学而设计的,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主要体现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环节;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主要体现了课前、课中及课后完整的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教案与学案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不同。教案往往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学案的教学理念更为自主、开放和创造。(2)使用主体不同。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导学方案。(3)教学环节不同。教案环节的设置以教师构思为主,主要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学案环节的设置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为出发点,同时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讨论教案与学案的不同,并非要割裂两者,或区分伯仲,“存异”是为了“求同”,教案与学案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性与交叉点。不管使用教案还是学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数学学案的特点。

基于对学案内涵的理解,专家学者们对学案的特点,即学案设计的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详见表1)。

学者们对学案的每一种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都是学案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充分反映了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每种学案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它一些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案本身所凸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案的导向性。学案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案学习目标、内容、问题的一一展开,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引导性呈现,更是学生在知识不同学习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学案层层递进的导向性特征明显。

(2)学案的探究性。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案的编写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成果;学案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进行探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案如何与其它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配套使用,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3)学案的灵动性。教师教无定法,但学生学有可依;

教师机动灵活,且学生灵感闪烁。学案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学案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学案的方法也是灵动的,可以将学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或作为练习题皆可,一切都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学案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前、课后的其它时间也可以使用。

(4)学案的发展性。在学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主动、操作性学习的同时,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学者们在编制数学学案时,对学案的构成要素即结构进行了如下探讨。有学者从“学案”的内容出发,认为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个部分㈣。有学者从学案的内涵出发,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与资源链接。有学者认为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

思考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不仅能够为学案编制提供编写框架,而且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学案的内容。笔者认为,无论哪种结构的数学学案,它都立足于两类要素,一是教师“导”的要素。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数学能力的洞察、数学交流的培养、数学评价的养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二是学生“探”的要素。包括:数学知识的嵌入和理解、数学活动的参与和领悟、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迁移,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于一体,并得到有机调控,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

1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溯源。

在了解学案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对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溯源,发现以下理论给学案教学、学习以很大的启发。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结构的相关材料,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去发现问题的结构和规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旧。我们认为,充满启发性的数学学案,就是这样一种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学习材料。

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鲁姆的“掌握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㈣等都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让数学学案素材的呈现问题化,学案的设计面向所有学生,并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弗莱雷的“提问教学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启发数学学案的教学交流对话的主体转向学生,重视让每位学生自发投入学案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事实、概念、命题、定理等数学知识的有意义学习。

2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许多教学理论都给学案教学以很大的启发,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都充分践行着教与学相统一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向、导学、导练、升华阶段。有学者从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讨论交流、揭示本质、知识整理、巩固练习。

有学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依案自学、讨论创新、总结检测,并认为这种模式改变了数学知识的传授途径,建立了教材、教案与学案的相互补充与协调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综上,每种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有国内外许多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数学学案教学同样遵循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和谐发展。

三、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学案“题型”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学案“课型”来分类。根据学案题目类型,可以分为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习题式、辩误式、例题式旧。实际上,在一份学案中往往涉及到几种题型的相互组合。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案类型来进行案例分析。

1 概念课学案设计。

数学概念课学案的设计需关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联系,并建立概念与实际情景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弄清概念的外延。例如《有理数的概念》,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2):

2 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

命题定理课学案的设计需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命题、定理学习的必要性,并能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究定理的形成过程,学会用定理解决其它数学问题。例如《探索勾股定理》,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3):

3 公式法则课学案设计。

公式法则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能推导法则,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能判断使用公式法则的时机,并会利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同时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由此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相乘》,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4):

4 解题课学案设计。

解题课学案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能应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并能体会此种解题方法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解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5):

5 专题复习课学案设计。

专题复习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类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发现此类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正确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类问题。例如《几何图形中的分类讨论》,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6):

四、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价值体现

数学学案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究竟能够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实效呢?为此,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不仅有各个实验班的点上的研究,还有各个实验学校甚至是一类学校层面的研究,实验研究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浙江金华一中1997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学案教学法”,采用诱导式、开放式、技能式教学程序,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探究学案与学生学习成绩、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很快大面积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08年,乌丹三中制定了“示案自学、分组讨论、点拨引导、达标训练、反馈小结”五步走的学案教学方案,经过

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广西南宁沙井镇小学教师编写的《小学数学新学案》主要包括:学习准备、导学指路、学习巩固、创新舞台、学习寄语,学案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优于一般教学模式,且对农村小学中年级以上数学教学同样适用。

另外,还有苏州唯亭学校、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潍坊中学、浮桥中学等都以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学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明了数学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体现:

1 有助于转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2 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教师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完善和优化学案教学方法。

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和学习理论。

就当前数学教学实际而言,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学习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学案的内涵、作用、学生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的方向展望

综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对数学学案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但更多的是实验的组织与成果论述,在调查与实证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困惑与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以数学学案教学为主线,将理论线(内涵、原则、模式等),实验线(问卷、实验、访谈等),教材线(案例、方案、体系等)三位一体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考、有效整合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研究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研究不仅着眼于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案教学,研究“外显”的解题活动类型的数学学案,也关注“内隐”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类型的学案,如数感、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

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科学合理、动态发展。虽然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课堂操作程序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无数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环节构成,主旨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等。

2 量化研究、质性探究数学学案教学与学生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的关系。

目前,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于一个学校的几个班级,样本较小,且研究结果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质性化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层面的量化研究,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层面的质性研究。

开展量化研究,探究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三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确定问卷内容,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库数据,按照所需调研的内容进行遴选和统计。

开展质性研究,聚焦学生能力维度: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不同的能力维度有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以解答题为主设计问卷内容,以质性探究的形式展开调研,制定评价标准,划定知识层次、能力维度,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学习能力。

3 探究、剖析数学学案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个案研究法概念例11

新产品概念开发,又称新产品前期开发过程,是指从新产品创意到新产品项目最终的立项和批准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6]。新产品概念开发过程如图所示。主要开发步骤为:

1•1产品创意

新产品概念开发从产品创意开始,调查研究发现88%的新产品创意来自公司内部,其中研究开发部门占60%[6]。

1•2描述产品功能,设置产品规格

产品目标规格是指产品功能的精确描述,综合反映了企业和用户的设计需求,规定了最终产品的技术特性,最后形成产品概念。对于创意来自研发人员的开发项目,研发人员虽然通过识别顾客需要设置产品规格,但顾客的需要有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隐含的需要是较难识别的,因此开发的产品概念带有很多研发人员的主观性,不一定真正适合顾客使用,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功率较低[7]。有些新产品仅在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下,昙花一现,最终不能赢得顾客而迅速推出市场。

1•3顾客参与的概念的评估和选择

在新产品概念形成后,首先从市场的角度评估和选择产品概念,让顾客评价新产品概念开发项目,可以降低资源浪费或大量返工。

1•4可制造性和经济性分析

如果新产品研发概念顾客评价可行,进行下一步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分析,制定产品开发计划,进入产品详细设计阶段;如果新产品研发概念顾客评价不可行,则取消;如果有改进的可能,顾客对新产品的概念有了认识,某些隐含的需要可以表达出来,则按照顾客的需要改进和修改,再评估。

2用质量功能配置逆过程法测评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

质量功能配置(QFD)是以顾客需求为驱动进行产品开发的有效工具,质量功能配置中的产品规划质量屋(HoQ1),主要功能是将顾客需求分层转换为产品的工程特性值,就是求y=g(f1,…fm),以使顾客满意度最大的过程,g为工程特性值y与各个顾客需求值fi的关联函数。在文献[8]中,为了确定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满意度,提出了的质量功能配置的逆过程法。对于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已知了产品的工程特性值,应用质量功能配置的逆过程求顾客需求值,计算顾客对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的综合测评值。即f=g-1(y1,…,yn),g-1为的逆函数,也就是顾客需求值与各个工程特性值的关联函数。顾客需求值是由与之相关的工程特性值决定的,不失一般性,设g-1为线性函数,则:fi=∑nj=1rijyj(1)rij为工程特性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关联系数,由专家评定,可分别用0—0•11—0•33—1的数值序列表示不相关、弱相关、中等相关和强相关;yj为不同量纲,非一致性的原始工程特性值y′j的标准化处理值。顾客对对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的综合测评值为S(f)=∑mi=1wifi(2)式中,0<wi<1,∑mi=1wi=1,顾客需求权重wi为第i项CR顾客调查出现的频数,则Pi=wi∑mi=1wi。综上所述,用质量功能配置测评新产品概念研发项目的过程为:调查顾客的需求———计算顾客需求的权重———评估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综合测评值———结果分析。

3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