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管理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57

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管理策略例1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其它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转贴于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策略例2

团体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以班级为单位,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有既定的目标和主题,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不高,比较适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水平。《课程标准》在团体辅导活动内容“包括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中学)”五个方面,突出了团体辅导过程中活动的主渠道地位。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把活动与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活动区”和“实践园”等栏目予以落实。下面从三个方面就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做探索。

一、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

根据北师大版中小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学科设计的特点,结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初中生情绪管理辅导主要是游戏活动和心理剧。

初级中学《心理与健康》教育读本各学段每单元都设计了与心理游戏相关的内容,这些游戏集系统化、逻辑化和形象化于一体,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有效开展这些游戏,一定能达到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团体辅导方面,由于这些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辅助和弥补学校对初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不足的作用。因此,这些游戏的设计颇具匠心,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具体形式有团体行动、小组合作、纸笔卡牌、棋盘竞赛等,这些心理游戏大都利用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有形化无形”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于指导实践,学生易于灵活处理,大多能够制订一个合理、恰当的结局和解决方案,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和辅导目的。游戏颇有趣味性,能有效消除学生戒备和隐瞒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调动全身各感官参与活动,寻找发泄点,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神。

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自我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策略

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在察觉情绪后,调节情绪的表达方式,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

毫无疑问,学校学生情绪管理的组织者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在开展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时,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倾听与摘要。通过全身心专注地、耐心地倾听、判断和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思,掌握真实信息,归纳整理并向学生及时反馈,制订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同时,尊重并给予学生宣泄的机会,营造关注信任的良好氛围。

2.发问与开启。教师使用开放式语句,有意识地探寻学生的感受、经验和行为,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做探索。当活动开启或陷于停滞时,教师以口语或飞口语的形式带动学生团体进入互动交流的情景中,使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进而提高团体辅导的效率。

3.通情与表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需求、经验和想法,不加主观见解,可以用建设性的口吻响应,避免鹦鹉学舌,从而获得共鸣,建立信任、关怀的互动关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我表露,让学生分享个人类似的感受、经验和看法。

4.反馈与评估。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了解,适时表达反映,增强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达到“开放”自我的辅导目的。当然,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团体成员的反映是否满意,组长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使用是否欠妥当,团体内成员的合作是否充分,今后组织同类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估,都是团体评估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团体评估包括过程与结果评估、团体互动情况与个别成员评估,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或工具及预订评估的时间,等等。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咨询评估方法是团体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技能,对团体评估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方案中体现,因为评估有时要涉及团体活动前的状况测量。

5.非语言。教师的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显示对学生的暗示和关怀,加强了学生的示范学习和自我开放。

6.隐私保护。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氛围,随时察觉团体中的各种危机,采取必要的安全性反应,使学生免于受到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或攻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情绪管理策略例3

有的心理学家将情绪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也有学者认为情绪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哪种定义都共同说明了情绪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后的切身体验。情绪主要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伸出嫉妒、悔恨、羞耻、怜悯等多重复合情绪,总之,情绪是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将情绪进行分类与评估,达到控制与调节其合理发展的目的。由于情绪是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主观感受,那么情绪管理则起到将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认知、感受、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射进行统一的调整部署,使人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原因

1.专业能力结构不完善。

目前学前教师群体结构层次分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专业知识落后、发展意识滞后;而80后、90后新入职学前教师经验不足,知识学习琐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善。在专业的认同上,一所幼儿园不同时期的教师之间形成了能力较量,但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将专业能力的内涵窄化到更小的瓶颈里去。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目的。

2.生活满意度不达标。

对北京50所幼儿园近500名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有明显倦怠倾向的达一般以上,八成以上教师感到疲惫不堪、担心出事,而六成以上教师觉得焦躁不安、想一个人呆着。这不仅来源于工作上的压力也来源于生活上的不遂人意。

3.职业满意度低。

学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在职业生涯中没有明确规划,也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这不仅受到学前教师自身能力限制,也同样是由于就职单位对教师培养与重视力度不够以及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引起的。

三、提高学前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更应该从教师就职单位以及社会的角度基于教师相应的帮助,内力是一部分力,而外力却是可能性的有力支持。

1.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结构。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学前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结构是形成学前教师专业话语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在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学前教师的行业自信度,在专业自我意识上得到提高。专业知识的完整、专业技能的熟练以及专业精神的深刻领悟都将使学前教师在情绪调控上有了具体的支撑,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2.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

在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上则需要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前教师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上。应当关注学前教师合理的生活要求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疏导与帮助。这要求学前教师就职单位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关怀。此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单位与社会组织的相关情绪管理培训课程中找寻相应的方法,改变对现状的认识。

3.提高学前教师职业满意度。

(1)开拓学前教师成长与发展平台。

在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促成原因中,有比例不菲分一部分原因就是学前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前景的迷茫。这要求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应当开发相应的学前教师增值服务,例如多组织对学前教师切实可行的增长其专业能力的培训活动或者激励其考取分类别资格证书以拓展学前教师就业服务范围等。就业单位多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关注教师之间良性的竞争关系以及同事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等。

情绪管理策略例4

2010年10月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而肇事者李某却口出逛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几天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肇事司机药某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后被附近群众抓获。前者极端嚣张之言,曾激起了公众舆论的喧嚣,而后者撞人后又补八刀的恶劣行径,超越了公众容忍的最后底线。李某2008年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而药某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在同学眼里是个乖孩子,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水准;又是什么让象牙塔里或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对生命如此淡漠?

一、解析愤怒情绪

(一)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够感受、表达和控制人们全部的情绪,而不是受其控制的状态,它是经过非习得和再习得的过程而形成。然而,在我们幼年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做事要懂规矩,要平静、冷静、不要哭闹、喜怒不形于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是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乖孩子”,事实上,这些都暗示我们,各种情绪的表达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当我们逐渐长大成年时,我们身上背负了大量无法处理的情绪包袱。比如愤怒情绪,它能产生攻击的动机。

(二)愤怒情绪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在这七种情绪中,愤怒情绪是人类情感中最不舒服的一种,因为这种感受强烈而真实,然而如果随意表达又会产生很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愤怒情绪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比如司机在路上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常常会引发交通事故;乘客乘坐飞机,因为航班误点,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在家庭中,愤怒情绪的宣泄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甚至感情破裂,难以修复。

(三)愤怒反射

愤怒情绪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种生存情绪,与动物相同,达尔文把它称为“愤怒反射”他认为,这种攻击性的本性对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动物防御、保护自己、保护领地或是它们的幼仔都是本能的行为,而人类的愤怒混合了有意识的想法以及暴力反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人类的愤怒是一种相对独特的现象。人类是唯一能够由愤怒化为报复或产生攻击的物种。而弗洛依德则认为愤怒情绪是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的情绪。

(四)愤怒的不良管理及危害

各种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对愤怒做出反应,比如:

1. 随意地释放愤怒

当人们在接近一个重要目标并遭遇到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明显是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有些人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和行动,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从而带来一股破涛汹涌的能量,就会随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比如大学室友之间因为生活作息不一致,经过多次的提醒仍不见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乱发脾气――拍桌子、扔东西,大声叫嚷等等。这种随意的、粗暴的模式是缺乏高度自控的表现。而社会心理学家对愤怒的研究所做的回顾说明,随意地释放愤怒并没有产生健康的宣泄。随意释放郁积的情绪不能缓解攻击的动机,反而因为准许这些情绪的产生强化了愤怒的情绪,甚至导致更强的愤怒感。

2. 攻击行为

有些人在往目标迈进的道路上遇到严重的障碍时,他们会变得有敌意、富有侵犯性,包括冷嘲热讽、挖苦、威胁以及其他各种侵犯行为。“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乐观态度的时候,他们的侵犯行为将趋于外向――攻击障碍物;但是,如果他们对其达到目标的能力持悲观态度的话,那么他们的侵犯行为则趋于内向――攻击自己”。就比如信心十足的人不太可能遇到严重的障碍,但是一旦遭遇到障碍时,更有可能去攻击那些障碍;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面对突然的、不可克服的障碍时,更多地表现会退缩、自责,将愤怒和不满针对其本人来释放,甚至伤害自己。

3. 压抑愤怒

也有些人在感觉到自己正要发怒时,会刻意地抑制相应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控力和理智的一面。但是,正是由于不能真实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不能通过表达来利用感情这种心理产物,将会导致经常性的心理失调,造成身心疾病。因为在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研究表明,最容易受到相关疾病的人是那些不能公开和直接表达愤怒的人。

二、愤怒的表达

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接近愤怒而不失去理性的时候,愤怒的表达是有益的,即当自己感觉愤怒来临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允许其存在并且能够表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发生重要改变。比如: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法,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记录自己发怒时的具体时间、想法、感受、行为以及引起愤怒情绪的具体事件。具体表现在:

(一)愤怒的表达必须只限于直接针对引发愤怒的对象

愤怒的表达必须只能针对引起个体发怒的人或物,如果对第三方(人或者动物)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随意发泄愤怒,那也只是暂时的释放,而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二)愤怒的表达必须进行自我控制

愤怒的表达不能采取同态复仇的方式,需要进行自我控制,使愤怒感得以化解,报复在愤怒的表达中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提出解决之道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表达愤怒或者与好友交谈,通常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对当前的问题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四)愤怒的表达必须能够使人理解

愤怒的表达要清楚,能够使人理解,尤其是通过语言表达愤怒,如果不停地使用“你”、“你应当如何”等表述,只会让对方产生即时的防御反应,对问题的解决毫无价值。

(五)愤怒的表达不能引起报复行为

有益的愤怒表达能够使各方平息愤怒感,报复他人或是引发更多的愤怒只会带来持续的冲突,使得愤怒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三、愤怒管理对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并存的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各种认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有时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尤其是愤怒管理。大学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外一个极端,表现在苦恼时受到激励会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则灰心丧气。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矛盾性是指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等各种矛盾冲突,带来情绪上的反应。情绪的两极性是情绪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促使心理日益成熟,成为一个心灵和谐的成年人。

(一)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能够妥善处理人际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活将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大学生融入班级团队,开始集体生活,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绪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的愤怒管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添新的力量,从而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有效的愤怒管理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加强大学生的对愤怒情绪的管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杜绝不良后果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愤怒管理的策略

人类的愤怒是由有意识的思想、生理变化和某些行为表现组成的,因此,在处理愤怒的策略中主要是针对这三个愤怒的成分来实施,包括认知应对策略、放松技术和行为矫正策略,应当允许愤怒的存在并积极处理它。作为大学生而言,应当学习不同的应对方式,以自助行为矫正程序为核心,帮助自己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学习监控自己的愤怒,逐步降低愤怒感

尽可能地记录下自己愤怒的时间及引起愤怒的事由,及为什么会发怒,常使自己发怒的环境或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当自己感觉发怒时,先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可以采取数数的方法,或者喝一杯水,试着做深呼吸、冥想等方法,使自己先放松和平静下来。研究表明,生气的感觉最初是很迅速的,接着就是一个长长的内心混乱的过程。

(二)理谈,学会跳出来思考自己的愤怒

理谈从来不会在生气的叫喊中进行,因此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从当时的场景中跳出来,恢复冷静。跳出来的时间有助于自己允许愤怒感的存在,同时能对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审视,并对自己的愤怒进行思考。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法能够化解这种愤怒感,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良好。

(三)提前计划,学会结构性的表达

可以选择提前预测一些能够引起愤怒的情境,识别这些情境,选择可行的方案,尽可能减少接触这些情境的机会。当然,如果愤怒感还是来临时,也不要忽视、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情感,要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平衡。

(四)发展一个支持系统,学会宽容

寻找自己可以信任或者可以倾吐心声的亲密朋友,允许对方倾听并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视角或客观的看法。学会化解引起愤怒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对话、与相关他人就解决的问题做外部对话、策略性的行为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他人和自己,宽容是愤怒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有效行为来疏导愤怒的情绪,克服受挫感,提升内心的平静感,使内在和外在之间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美]Brian Luke Seaward.压力管理策略――健康和幸福之道(第五版)[M].许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 [美]哈罗德.J.莱维特.管理心理学[M].余凯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7月版.

[3] 张厚粲,许燕.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情绪管理策略例5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6-03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1],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2],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3]。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4)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如声乐、书画、阅读、运动等等,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升其他方面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

总之,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情绪健康,对有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因和内因充分认识,并有效预防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构筑安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有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3]肖艳双,徐大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4).

情绪管理策略例6

一、情绪劳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情绪劳动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阿里.胡切斯德(ArlieRHochschild)以Deltd航空公司空服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于1983年出版了《情绪管理的探索》一书,书中正式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并指出情绪劳动是员工致力于情感管理,目的是在公众面前创造一种大家可以观察到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以此获得报酬的劳动方式。Grandey(2000)将情绪调节理论引入情绪劳动的概念中,认为情绪劳动是“为表达组织期望的情绪进行的必要的心理调节加工”。ZapfD(2002)指出,情绪劳动本质上是个人根据组织制定的情绪行为管理目的所进行的情绪调节行为。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情绪劳动理念体系。

从情绪劳动概念的构建过程可以看出,情绪劳动对组织与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情绪感受与表达和劳动环境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不同的情绪表达可以促进劳动环境的转化,而不同的劳动环境也可以改变参与者的情绪感受;二是情绪劳动需要训练,通过付出某种程度的努力来实现情绪感受与劳动环境一致;三是在情绪劳动过程中,情绪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的,员工会因为自己恰当的情绪表现而得到物质、工资或精神奖励;四是情绪劳动必须有一套表达规则来实现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成为服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员工遵守和完成规则程度的考核,可以对员工情绪劳动能力进行评价。

二、饭店服务工作的情绪劳动特征

Hochschild认为情绪劳动工作者一般须符合以下三种特征:(1)工作者必须与顾客有面对面的高度接触;(2)工作者必须在顾客面前展现特定的情绪状态;(3)组织可以采用监督或训练的方式,对工作者的情绪活动作某种程度的控制。由于酒店工作服务特性具有高交互的特点,服务人员与顾客在用餐或住店服务过程中直接且高频的接触,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会对顾客满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酒店管理者不会时时监控服务人员的情绪,但都制定了针对服务岗位的服务规程,来规范员工应该如何表达情绪和行为,使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酒店服务人员属于情绪劳动工作者,其情绪劳动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一)客我不对等性

在我国酒店服务中,员工与顾客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部分顾客会有盛气凌人且不合理要求的现象,而饭店传统服务理念所提倡的“顾客总是对的”、“满足顾客一切合理需求”更加剧了客我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不平等,员工在服务中势必或多或少地付出了情绪劳动,支出了较高的心理成本。

(二)情感消耗大

酒店服务岗位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员工需要克服体力和精神的疲劳,努力调整其情绪表现。如果情绪劳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员工会把情感表达当做完成组织任务,形成程序化的概念,进而会导致员工工作倦怠及绩效降低。这种情感消耗过度的话,还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等不良影响,降低员工工作满意度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迁移性强

情绪劳动情境通常由客我双方共同构成,彼此的情绪表达是随时随地相互影响与传递的。如顾客可能将用餐过程中的不满传递给下一环节的客房服务员,而此时服务人员也可能将负面的情绪反馈或强化给客人和同事,也可能尽力排解来自外界的不良情绪,给予客人优良周到服务,避免不良情绪的继续传导。而良好的情绪劳动有利于化解服务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不快,且防患于未然。

(四)多元化与不可预测性

酒店服务过程中,顾客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复杂多样可能产生各种千奇百怪、甚至是不合情理的需求,员工时刻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情绪。同时,酒店产品特有的复杂性、波动性、脆弱性使服务场景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中,情绪劳动的内容与频率具有不可预测性,员工需要根据场景的变换,及时转变不同的角色,调整并达到相应的应对情绪。既要灵活应变又要遵循组织的原则。

三、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绩效。长期从事服务岗位的员工往往存在人际沟通疲劳和受挫现象,容易产生情绪失调、冷漠、缺乏耐心等心理或情绪反应,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酒店品牌塑造,服务品质提高都有赖于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质量,酒店的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服务人员情绪劳动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解基层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强度和情绪失调的原因,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帮助服务人员提高情绪劳动的质量。

(一)招聘选拔合适的员工

酒店服务是一种情绪劳动式的辛苦工作,要求员工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酒店管理者在编制职务说明书时,应充分考虑酒店的工作性质,并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情绪与情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想尽办法聘用个性适宜并能自愿提供对客服务的人。其次基于情绪劳动能力的特性,招聘时应多使用心理测验或情境测评工具。如可设置模拟的对客服务情境,让侯选人身处其中,面试官则从情绪变化、语言表情等方面评估侯选人在面对一些现实性的冲突问题时情绪劳动的素质。应选聘热情、细心、宽容、灵活性强、性格外向的员工,在进行酒店服务时能较快地适应、且在付出情绪劳动时心理成本较低。

(二)培训开发员工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Goleman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等能力并不像智商那样由先天遗传决定,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发展获得。企业不能只要求员工自己学会控制和释放情绪,还应主动开发员工的情绪劳动管理能力,帮助员工疏导和化解负面情绪。因此,通过系统的开发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饭店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技能。针对酒店服务人员培训方法应多样化,运用不同的培训内容,让受训者全方位了解情绪,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对酒店员工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可以用个案模拟或角色模拟,让员工在角色的模拟中体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些培训能够使服务人员更好的把握情绪规则,表达适宜的情绪状态和服务行为。培训时,应注意引导饭店服务人员形成正确的服务观念,服务人员对情绪劳动的目标有了一定认同,才能将组织对员工情绪表现所制定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成就目标,进而能够在服务工作中自发、真实地表现出组织期望的情绪,并能从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成就感。

(三)绩效管理应关注情绪劳动指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一般关注的是财务数据,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于酒店服务员工的绩效评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到情绪劳动在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情绪劳动纳人到服务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中。Davies(2002)提出了六维度情绪劳动理论,他认为情绪劳动包括情绪表现频率、情绪表现多样性、情绪失调程度、情绪强度、情绪努力及情绪表现持久程度六个维度,酒店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绩效评估指标可参照六维度情绪劳动理论进行设计。由于酒店情绪劳动的要素中既有员工的内部体验,又有外显的行为表现,因此对内部体验采取自评,而外部行为采取他评的形式较为合适;情绪劳动目的是影响他人的感受和印象,因此服务人员的绩效评定适宜依据顾客与同事的反应进行定性评估。同时由于情绪劳动具有六个维度,可以设计定量评估体系,因而最终绩效结果需要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进行综合考虑。

情绪管理策略例7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人所意识到[1]。对于与高校教师而言,其心理契约又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指高校教师感知到的关于自身应该对高校组织付出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张淑丽(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教师对学校的责任义务包含2个因子:其一作为高校框架基本构成教师所须担负的责任义务,称为 “现实责任”,包括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能够承担适当额外工作(如加班)、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有责任感;其二是高校长远发展教师所须承担的责任义务,包括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结构升级、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等。林丽华(2005)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教师对高校的心理契约包含三个维度:关系型责任、发展型责任、交易型责任。刘牧(2006)实证发现,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人收入、公平公正及价值认同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机会三个层次。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

2.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指的是“通过对自己情感的管理来建立一?N公众可见的表情和和身体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Hochschild, 1983)。Hochschild(1992)认为包含老师在内的六类工作最需要用到情绪劳动。根据Hochschild的研究,情绪劳动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它发生在工作人员与工作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相互过程包括面对面或声音对声音的交流;其次,通过情绪的表达,工作人员影响着他人的态度、情绪和行为;最后,工作人员的情绪表达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是隐藏在各职业规则或规范里。Wingograde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在学校工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以下情绪法则:首先,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要爱自己的学生。同时,教师要会包容自己和学生所犯的错误,富有幽默感。其次,在工作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科知识有热情,在工作中保持冷静并避免消极情绪的流露。

由于情绪劳动主要是员工或教师按照组织的要求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和表达的过程,情绪劳动策略作为此过程中的手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Grandey (2000)把Gross的情绪调节策略引入到情绪劳动范畴中,提出了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策略的作用机制。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具体到老师职业,刘迎春、 徐长江(2013)从热/冷系统、资源与强度模式和过程模式三种理论模式出发,探讨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并运用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分析了教师情绪调节的具体策略。Zhang & Zhu((2008)分析了中国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高校教师更多地运用深度行为来进行情绪劳动,而高校教师的表面行为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有负向作用,深度加工和真实表现对两者都有正向作用。姬兴华(2009)研究了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发现主动深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组织承诺;主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被动深度行为与投入承诺的关系比较复杂。Gosserand & Diefendorff (2005)运用一个包含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样本,发现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动机的不同而存在不同。Truta(2014)基于一个包含所有层次教师的样本,研究了动机对情绪劳动的影响,发现内在动机只与深度行为有关,而外在动机与任何情绪劳动策略无关。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为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基本上可以分为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种方式。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模型

在解释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于情绪劳动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引入资源保存模型作为理论基础。Brotheridge et al(2002)首先把Hobfoll的资源保存模型引入到情绪劳动研究中,强调资源的耗费和补充,认为知觉到表达规则的员工进行情绪劳动,无论是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都需要付出心理上的努力、耗费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补充源于外在的物质奖励、社会支持或内部的资源,如自尊、自信等),个体就会感到威胁,持续的能量损失将导致工作倦怠。因此,员工倾向于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心理资源的多寡来进行情绪劳动。而心理契约作为一个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承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加员工的心理资源。因此,心理契约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资源的来源对情绪劳动发挥作用。

本研究把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情绪劳动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 每种行为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张辉华,2006)。也就是说,这两者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存在不同。一般来说,由于表层行为仅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而内心感受不变,因此,它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少;而深层行为则需要个体努力改变自身的感受,以便使得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因此,其需要的心理资源较多。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人们了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所需要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保有的资源来采取合适的行动,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耗竭。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心理契约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模型,见图1。

3.1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交易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如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一般来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那么教师更看重是经济上的收获,而不是看重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成就感。那么,相对来说,他们就会避免对工作有过于大量的投入,只要达到基本的工作要求以便获得符合标准的薪水、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就可以了。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源来保证他们完成深层行为。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主要采取表层行为来进行情绪调节,以便符合学校的要求。我们认为:

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多;交易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少。

3.2关系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关系维度,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如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维护学校形象等。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高校教师有从长期上维护与学校关系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获。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中,努力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希望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尊重。根据资源保持理论,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进行深层行为、因此,我们认为:

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关系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3交易维度对于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

发展维度,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要表现为这个维度,教师倾向于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高校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可以鼓励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学校当做自己人生的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有部分高校教师把自身的职业当做一种使命,不管外在条件如何变化,他们对于事业的热情绝不会降低。根据资源保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高度的热情去情绪劳动工作,其情绪劳动策略也更多地是采用深层行为,因此,我??认为:

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表层行为采用越少;发展属性越强,高校教师的深层行为采用越多。

3.4心理契约不同维度对情绪劳动影响的相对强度

同时,我们认为三个维度所激发的心理资源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交易维度所激发的强度低于关系属性,关系属性低于发展属性。这是因为,三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意义是不同的。交易属性所带来的只是经济上的满足,关系属性带来的是社会需求上的满足,而发展属性则属于自我实现的满足。其动力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经济上的满足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们认为:

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深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减;发展属性、关系属性和经济属性对于高校教师表层行为的影响依次递增。

4.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4.1构建合理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

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构建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合理的心理契约。其内容表现为:弱化经济维度,提升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在人员招聘、培训与选拔阶段,跟教师进行坦诚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建立合理的预期,从而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还可以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来解决(赵欢君,2005)。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通过“共同愿景”,学校心理契约的构建就有了能量与着力点,“共同愿景”能够使得心理契约构建遭遇阻力时,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通过尽最大努力扩展心理契约的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来帮助教师采用基于深层行为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做好教人育人工作。

4.2保证心理契约的履行

情绪管理策略例8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情绪管理策略例9

1、忍耐和克制虽然不是一种效果很好的管理情绪的方法,但还是一道方便使用的防线,无论是孩子和成人不是有了情绪就应该马上宣泄,所以适当的节制是需要的。忍耐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别人施加的压抑。孩子越大,就越需要自制,但也不要过于克制,不要让自己觉得不大舒服。孩子小的时候,也不必有意训练忍耐,孩子自然会知道一定程度的忍耐。等逐渐长大,对自制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了。尤其是在可能伤害、影响别人的前提下,适度提倡忍耐。

2、宣泄对舒缓当时的情绪是管用的,如果情绪让自己不舒服,可以适时以适当方式宣泄。如果只是让情绪在内心郁结,对心理很不好。所以,想哭就哭吧,想发泄就发泄吧。参考:培养孩子的宽容,也鼓励宣泄。

3、转移注意力是一种一直有效的方法,无论什么年龄。其原理是,当你注意的焦点不在那些让你困扰的事情上时,情绪因为没有持续的动力,自然会平息一些。参考:“转移注意力是个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很多,看看动画,逗孩子一笑,运动.......因为一般来说,孩子并不会缺乏对情绪的体验,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转移注意力会使他缺乏对情绪的所谓“洞察”,难道性格乐观、快乐、乖巧的孩子情绪洞察力就很差了吗。

4、其实无论宣泄和转移注意力都是一种暂时缓和负面情绪的方法,目的是使你不受负面情绪的掌控,与压抑无关。

(来源:文章屋网 )

情绪管理策略例10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1-001

一、情绪调节的内涵

情绪调节的内涵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对情绪调节的涵义界定方式不同。Cicchetti、Ackerman和Izard强调情绪调节的动力特性,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从一个或多个方面(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适应特定情境。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黄敏儿和郭德俊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发生于情绪反应过程之中,可以把情绪调节区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影响和控制的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

二、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并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虽然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众多的情绪调节策略,但Gross经过理论探索和因素分析提取出了两种最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以及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表达抑制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

三、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

1.情绪调节与家庭

亲子依恋关系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Gamefski等人考察了9-11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母子依恋关系。研究者控制了儿童的气质因素并根据母亲对孩子建设性应对策略和老师对孩子忍受挫折能力报告评估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有更多积极情绪和建设性应对策略,在班级有更好的情绪调节。

父母的教养行为也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行为表现。贾海艳等通过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和预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型父母教养方式,其子女会更多的采用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较少采用不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相反,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其子女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刘方琳等人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灾难化和积极重评这两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控制会促使子女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更多使用灾难化策略,进而增加其焦虑水平;父母关怀则不仅减少子女使用灾难化策略的频率,还能促使他们更多运用积极重评这种积极策略,最终有效降低焦虑水平。

2.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魏义梅等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杜继淑等人探讨了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情绪管理的五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显著相关。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且呈较强的相关,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回归效应尤为明显。

3.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相关的脑区大致相同,但在某些脑区(如内侧眶额皮层)上出现的结果不同。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手段对认知重评策略的神经基础进行的研究比较强调前额皮层、杏仁核、内侧眶额皮层等脑区与认知重评策略间的联系。Ochsner等让被试用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结果发现重评任务使包括背外侧、腹外侧和中部前额皮层在内的脑区活动增强,而杏仁体和眶额皮层的活动降低。最近由Goldin等人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会导致前额皮层较早出现反应,杏仁核和脑岛的反应也会减少。

目前对表达抑制神经基础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认知过程角度进行的。Ohira等人的研究表明与认知重评相反,个体在采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时,内侧眶皮层的激活会增强。另外,表达抑制所涉及的脑区还包括背外侧和腹外侧前额皮层,尤其是右侧背外侧和左侧腹外侧前额皮层。Goldin等的研究还发现,表达抑制只在后期才激活部分脑区,包括前额皮层、后枕颞叶、楔前叶、枕部区域以及腹外侧前额皮层。

四、未来的研究趋向

总的来看,我国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深入了解情绪调节的运行机制和对情绪失调者的干预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目前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多集中于某种负性情绪(如抑郁)上,忽视了对其他负性情绪调节和积极情绪调节的研究。鉴于此,未来有关情绪调节的研究除了应注意对其他一些负性情绪(如愤怒、恐惧等)调节进行探讨,还应加强对正性情绪调节的研究。此外,情绪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对情绪调节的标准和调节策略会有影响,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可考虑探讨情绪调节策略的文化差异以及我国文化背景下情绪调节的特点及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策略例11

管理情绪作为师生的主观体验支配着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个体情绪体验,每个人与活动的联系又产生群体情绪状态,表现为课堂气氛。因此,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需要积极的情绪管理。Gross认为情绪管理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管理。而教学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多个时间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管理的策略。结合Gross的情绪管理过程模型和策略,下面从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与对学生课堂群体情绪的管理两方面来谈谈课堂教学的情绪管理。教师情绪的自我管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的情绪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对教师情绪自我管理也提出要求。教师的自身情绪以产生时间先后可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情绪。其中课前情绪的管理属于Gross所提出的先行关注情绪管理,课中与课后的情绪管理属于反应关注情绪管理。课前的情绪是一种先行关注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认知重评的策略来完成。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前心理状态,对自身在课前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要正确评价,提高自信,增强自我意识能力,对客观事物作出具体分析,转变认知。教师必须设法抛开一切烦乱的情绪,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尽量优化心境,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促使情绪趋于稳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内省法”、“自我评价法”、“活动转移法”等来修正情景,使消极情绪的注意力分散以改变不良情绪的认知。课中的情绪是一种偶发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突发现象或事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在上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在做小动作,在搞恶作剧,影响课堂教学等等。

根据Gross提出的情绪管理的策略,对于这种反应关注情绪已经形成的情景下而出现的消极情绪,这时教师主要应采取的是表达抑制策略,控制自我情绪,避免矛盾激化。表达抑制是需要教师在课中情绪事件全过程中自我监视、自我纠正活动的情绪管理形式。教师在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和抑制自身的情绪行为的同时,要真实把握课中情绪信息,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加强心理调控,努力地把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事物上来,从而避免这种在课中突发的不良情绪。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境,进行及时或延时的灵活形式的情感沟通,增进师生间的亲近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干扰教师课中情绪的不利因素。课后的情绪也是一种反应关注情绪,它是课中不良情绪的延伸。对于这种情绪的管理策略,可以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教师在采取表达抑制策略的同时,可以在课后进行自我认知重评,反思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方法是否是课中偶发事件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和作出情绪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估量和评定其合理性,并确定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减轻挫折压力,提高挫折容忍力,恢复心理平衡。教师可通过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突发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的认识,以减少内心冲突和不安,缓解失衡状态。

根据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综合运用激励法、交流法、积极的暗示等情绪管理方法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管理,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重评,将学生的注意资源分配到当前的认知任务上,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对学习形成正确的归因。师生的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具备熟练监察自己和学生相关情绪的能力,明确产生情绪的原因,并根据自身情绪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情绪作出相应的情绪管理,调节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使教学成为一种高效活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石澍东 单位:诸暨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