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振兴的现状

乡村振兴的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45

乡村振兴的现状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1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2

虽然已经步入了工业化阶段,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一个未来问题,更是新中国自成立到现在一直努力的目标。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是顺势而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1]。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得到了激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指日可待。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义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科教文化生活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实施乡村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趋势提出的战略构想,对于当前解决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人们的需要不再仅限于物质水平。对于处在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讲,已经过了物质紧缺的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需要已经由物质需要转换为对文化、生态、法治等方面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振兴乡村经济,更要振兴乡村文化、法治等,两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发展速度,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公平缺位的一种体现。我国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也较大。乡村战略的提出,对于振兴农村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无疑是一项重要措施。2.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召开后,各地积极响应和学习其精神,召开动员会、宣讲会、各级领导班子下乡调查等,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层面,原因之一是乡村振兴关系我国农民的民生问题。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乡村稳定,国家才长治久安,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成社会的决胜时期,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近年来的夙愿。小康社会在于“全面”,不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农村的农民生活水平也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国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步入小康生活水平,而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离小康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我国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也就说,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准确全面认清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阐述:1.资源富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是富足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巨大的耕地面积,需要较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过着依靠土地吃饭的生活。一方面,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较大,但农业人口较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42.65%。[3]由此人均耕地面积就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意味着一定量的土地情况下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劳动力就会出现闲置。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较少的人就能办较多的事,这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2.受教育程度较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较为富足,但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4]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农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较为闭塞,尤其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村人口,一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虽然偏远农村也有农村教师,往往这些教师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学识、见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先天性的因素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农村的生存环境与大城市相比是天壤之别,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大城市的工资水平,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去大城市的梦想,而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匮乏,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励志扎根农村,这也仅是极少数,依然改变不了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以上两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较低。3.农业生产技能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人口取得的“红利”确实可观,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依靠人口数量是无法获得经济飞跃发展的,必须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不败之地。截止今天,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受传统农业技术的深刻影响。一些农村依旧是粗放式的农业耕作方式,缺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加之农村地区又缺乏农业技术培训类的学校,无法给农村人力资源一个良好的学习农生产技能环境。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他们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高考,通过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走出农村。对于辍学的孩子,家长并没有把他们送到职业技术类的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接受的农业技能培训不足,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提高,进而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绊脚石。4.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在教育、农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农村,受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例如“养儿防老”“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等等,这些思想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他们对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对于政府宣传的主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比较冷漠。再者,农民长期被土地束缚着,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去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共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没有专门为农民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设施。而在城镇社区,有为居民提供娱乐、健身的活动城所。例如,居民跳广场舞的场地、健身活动室、各种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农民除了在土地上劳动,没有条件享受到这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劳动力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无可厚非。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路径

1.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是在量占有优势,而在质上处于劣势。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有效健全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管理机制处于缺位状态。只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去,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开拓创新的观念、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较高、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新型农民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主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二是农民自身的角度,要鼓励农民树立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的信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解决了农村中的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还能解决“如何种地”的技术问题。2.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国民大计在于教育,科教才能兴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抓起,其是造福后代的长远之计,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客观存在且棘手的现象,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交错导致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政府、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要积极合作、多重并举,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逐步加大财政支出,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基金会,针对一些因教育致贫的家庭,要给予助学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责任,还有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把投资转向民生这一块,投资农村基础教育,兴办学校,为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三是作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立志到边远的地方去,立志到农村去,去支援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只有抓好教育工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才会有所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才能振兴。3.加强农业相关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发展仍以中低端为主要趋势,大部分农村以粗放式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业耕作还未形成产业化、精细化的耕作方式。农民掌握的农业技能还是传统的耕作技能,缺乏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简而言之,增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计之长,对于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意义非凡。首先,政府应作为投资主体,把投资相关农业技术类的学校提上日程,进行高校分类的改革,把农业类的学校与综合类的高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凸显出农业类的学校的重要性。其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能把农民看作是一份代表身份低贱的职业,农业生产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民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角色,要把农业产品的种植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农村劳动力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热情投身到农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农业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4.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城乡之间的精神文化建设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够更加反作用于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到:第一,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意识形态力度,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风”和“家训”。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增强。同时,除了意识形态的宣扬和灌输外,还应该加大科学思想宣传,解放农村人的传统思想。农村中很多农民相信迷信,比如,通过占卜等来预测未来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祭拜神灵上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让农民相信通过勤劳可致富。第二,要加大农村娱乐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兴建小型的广场,农民在闲暇时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兴建健身设施,为农民提供健身的场所。做到在农闲的时候,能够有时间和场地让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人,其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实施的质量。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因此,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开发,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8(1):6.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3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党的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4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5

7月21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民意、引人才、振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分散返乡继续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走访调研。实践队员来到伊川县江左镇、虞城县李老家乡及淅川县、范县、尉氏县等地根据天气情况积极开展了线上线下走访调研。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6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是完善当前高校育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其目标是通过各类美育工作的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当今乃至今后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厚实和牢固的基础[3]。党的,将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乡土文化中孕涵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总工程,是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但在实际建设现状中,因为顶层设计、路径探索、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美育工作往基层走,往薄弱的地方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也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艺术下乡能够将高校艺术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有利于丰富高校美育工作内涵,也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对实现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高校美育格局以及美丽、和谐、繁荣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产业化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与改造不断推进,乡村文化也逐渐向产业化的方向迈进,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主导部门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产业化的进程中往往利益在第一位,求“新”和求“形”思想占主导,对乡土文化、历史遗迹、人文建设等的挖掘与传承意识欠缺,片面追求产业化的布局将出现不接地气、“千村一面”的情况,不符合乡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品味偏差、审美不足容易导致庸俗化。商业资本的大量介入,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需要迎合大众口味,难免会呈现出一些娱乐化、庸俗化的形态。审美高度不够、观念保守等固有缺陷使得乡土文化自信不足,从而在建设中使得城市商业元素野蛮植入,轻视传统文化价值,无法在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乡村文化振兴运行机制上存在不足。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各自的生活方式也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有人把城市当作现代文明的象征,认为乡村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停留在过去的遗存,而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发展方式中,城镇化通常会被理解为将城市特征移植进入传统的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大城市的吸引力使得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群体纷纷进城落户,乡村中的生产力人群逐渐减少,老龄化已成为趋势,因此缺少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群体。除了缺乏文艺队伍与专业人才外,在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品牌建设方面也捉襟见肘,缺少能够打破僵局的创新思维,因此需要更专业、更有活力的文化艺术专业人士以及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来引导乡村文化振兴。

2高校艺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探析

2.1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影响力与政治地位提升

1999年、2006年、2010年、2015年国家相继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教育方针加强美育工作[5]。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设置了总体目标,到2022年时高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时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高校美育体系。虽然我国高校的美育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十足的进步,但高校的美育中时常脱离高校整体教育体系而存在,使得其地位在高校整体环境中排在末位。而社会专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艺术下乡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反哺高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美育实践育人体系,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效果,将美育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在引领青年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的同时,发挥艺术专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双赢。

2.2完善高校美育体系,艺术回归生活中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从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方面来看,艺术下乡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人才和专业能力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交融等特性,能够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际需要进行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开展各类丰富多样、具有实践和教育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艺术下乡的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与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艺术修养。从提升专业教育方面来看,艺术下乡能够有力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将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艺术前沿进行有效衔接,做到源于生活,服务社会,使得高校美育工作能够脚踏实地。从专业实践上来看,艺术下乡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使得乡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为乡村振兴的铸魂总工程打好根基,能够让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艺术下乡的过程中触摸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充分完善高校美育育人体系。2.3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精品助力乡村振兴乡土文化随着国家历史的变迁而沉淀,在沉淀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宝藏。乡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了各地域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内核,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承着文化历史脉络。因此,高校艺术下乡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活态传承与利用乡村优秀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构和激发乡村文化复兴,通过打造文化精品的形式,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依托高校的艺术资源优势,为乡村环境做整体规划布局,凸显乡村文化特色;高校艺术下乡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创资源,进行文创的开发与创新,形成有效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形象提升,在已有的文化作品基础上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提升,培育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村一面”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2.4有助于厘清乡村振兴建设思路,激发高校与乡村的精神文化动力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7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是要集中力量、有序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总体来讲,就是要围绕“九个必须”抓具体抓深入。

第一,必须结合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抓具体抓深入。

       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产业振兴的要求;提出了“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等人才振兴的要求;提出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振兴的要求;

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生态振兴的要求;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等组织振兴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把的重要讲话与X实际结合起来抓具体抓深入,才能确保政治方向不偏、政治原则不违、政治路径不错。

第二,必须结合中央省市一系列乡村振兴文件要求抓具体抓深入。

一要坚持总体要求不偏离。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要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三要坚持目标任务不降低。国家提出了“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任务,这次全会也明确了2020年、2022年、2025年的分期目标任务,必须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奋力冲刺,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懈怠、决不能有一毫一厘的降低标准。四要坚持政策支撑不掉链。要把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用活用足,找准产业的对接点、政策的对接点、资金的对接点、项目的对接点、空间的对接点,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政策、资金、项目和空间保障。

第三,必须结合“一城四基地”战略目标抓具体抓深入。

一要在助推一城四基地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一城四基地”的核心和基础,我们要以产业振兴为打造贵州重点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和世界锌硒茶生产基地提供支撑;我们要以生态振兴为打造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国家森林康养小城创造条件;我们要以人才振兴为打造“一城四基地”提供人才保障。

二要以一城四基地引领乡村振兴。“一城四基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引擎,要通过“一城四基地”的方向引领、项目支撑、政策捆绑来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第四,必须结合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抓具体抓深入。

一要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要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成效和问题,找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十四五”规划中,要着力补齐短板、做强长板,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一贯性和严肃性。

二要与国家省市规划相衔接。必须树立“一张图”“一盘棋”的思想,决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自成一套,既要立足X思考X,又要跳出X思考X,将X的乡村振兴融入全市、全省、全国的规划中去,找准X的定位,科学编制“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

三要与X的比较优势相衔接。X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就是绿色、生态、有机,要坚持把这些比较优势贯穿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全领域。在实施“三化”的过程中,要把“双有机”战略和3个“2+N”主导产业融进去,在实施“五大工程”“五大建设”“五大升级”的过程中,要把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摆进去。

第五,必须聚焦讲话、意见、清单抓具体抓深入。

一是要深刻理解讲话明方向。继松书记的讲话目标明确、分析透彻、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精准落实,做到一门心思抓到底,一个步子跟到底,一个声音喊到底,一股狠劲干到底。

二是要全面落实《意见》求实效。各级各部门必须对标《意见》提出的“五大工程”“五大建设”“五大升级”,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列出时间表、任务图、责任人,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扎实推进。

三是要快速转换清单抓落地。《意见》中拟定的X个项目清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紧盯这X个项目转化为有效投资精准发力,将每个项目都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一个一个抓好落实,想尽千方百计让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现实、都能发挥实效。

第六,必须聚焦城区、园区、景区、坝区“四区联动”抓具体抓深入。

一是规划要联动。乡村振兴规划要与“四区”规划以及国土空间、重点产业、城镇、旅游等专项规划相互联动、相互衔接,确保步调一致、目标一致。

二是产业要联动。乡村与“四区”在产业上要联动发展,要坚持农工旅一体化、农商旅一体化、农城旅一体化、农康旅一体化,以实施“四引四变”和打造“三园一栈”为突破口,将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将农业与加工业、康养业、旅游业联动发展、互补发展,最终实现一二三产协调联动融合发展。

三是利益要联动。乡村与“四区”效益要同步提升,要聚焦坝区,做优一产,以坝夯农;要聚焦园区,做强二产,以工富农;要聚焦景区,做活三产,以旅强农;要聚焦城区,做大市场,以城带乡,实现发展成果互享、发展红利互惠。

四是政策要联动。乡村振兴与“四区平台”各项政策要深化融合、立体联动,纵向上务必要更快、更准、更稳地接好“天线”,紧密联动对接中央、省、市的相关政策;横向上务必要打通各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孤岛”,将支持“四区平台”建设的各项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五是机制要联动。乡村振兴与“四区平台”建设要一体推进,要建立健全运行调度的联动机制、监督检查的联动机制、人才队伍的联动机制、资金保障的联动机制、宣传报道的联动机制、评估考核的联动机制,确保建设“四区平台”与推进乡村振兴同步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第七,必须聚焦引资、融资、投资“三资破题”抓具体抓深入。

一是围绕优势产业招大引强。不断放大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农业“3+N”、工业“2+N”、三产“2+N”主导产业,精准发力、精准招商,为乡村振兴“造血”输氧。

二是围绕资源资产放大杠杆。要充分整合农村优质资源资产,盘活现有闲置资源资产,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撬动银行资金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添油”助力。

三是围绕短板与产业向上争资。紧盯政策导向、产业方向和短板弱项,精准谋划项目、主动对接政策、积极争取资金,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拉长主导产业长板,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第八,必须聚焦政治、经济、社会“三大引领”抓具体抓深入。

一是发挥村级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主心骨”作用,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乡村振兴共商共建共享模式,确保乡村发展有人带、工作有人干。

二是发挥村级合作社“经济引领”作用。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四新一高”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村社合一”,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培育,舞活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让合作社发展有劲头,让村集体经济有龙头,让老百姓致富有看头。

三是发挥村民自治“社会引领”作用。要强化自治、德治、法治、礼治、智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特别要发挥好村民议事会的作用,不断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第九,必须聚焦决策力、执行力、管控力、服务力“四力提升”抓具体抓深入。

一是践行“六大思维”提高决策力。始终坚持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精准思维、底线思维来指导工作,统筹推进“五大工程”“五大建设”“五大升级”,确保政治正确、法律正确、方法正确。

二是践行“五步工作法”提高执行力。始终坚持把一抓到底、紧追不舍作为抓落实的根本原则,认真践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确保有令则行、立说立行、有禁则止。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8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

想要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重要发展战略,必须推动乡村经营模式和人文文化进行大力振兴,例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等,在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带动下,无论是现代家庭农场还是一些当地的龙头企业,都要大量的吸引和凝聚复合型人才,所以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将乡村内部的文化、生态等方面同步发展和振兴[1]。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以及措施来鼓励农村青壮劳动力留乡,同时也号召外出的劳动力回乡返乡创业,另外还大力支持一些愿意参加到农村产业建设的科技型人才下乡支持乡村建设。近些年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数已经逐渐增多,到2018年已经达到了780万余人,并且学历和技能方面也在逐步的提高;同时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达到了近300万家,这样的数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主导力量。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在我国各大经济发展战略中,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所以在农业发展阶段的各级政府和组织人员应当首先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将乡村人才、产业以及文化的振兴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现阶段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其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投资以及人才,因此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另外在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也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城市经济发展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新型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带动青壮年返乡热潮,同时将更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乡村发展的环境中,使乡村经济真正的实现产业新、理念新以及模式新的“三新”发展现状[2]。在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进一步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会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解决大量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适应问题。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必须将农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美好向往以及思想做出重点的引导,将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现代经济发展为基础,着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将先进的农业产业转型工作加快落实,并且积极的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作为导向,加强新型农产品的安全,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利用农业产业的多功能建设农业“新六产”,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3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广大的农民利益相互兼顾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9

一是违背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而一些地方在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的驱动下,为了搞出“乡村振兴样板”,不顾实际大规模大范围大拆大建,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思路来推进乡村振兴,把战略远景当成一蹴而就的“攻坚战”,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违背了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是损害农民自身利益。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把经过世世代代自然选择形成的村落人为消除,“强迫农民上楼”,致使一些农民失去了屋前屋后种养方便的自给模式庭院,失去了宅基地,生产工具无处安放,连喝水都要付费,收入可能入不敷出,不仅造成社区占用优质良田、复垦旧村地力贫瘠的问题,还摧毁了乡村生态,割裂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导致农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

三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村庄是农耕文明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乡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随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狂飙突进,在“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等口号下,一大批村庄被大规模整体拆迁,建成新城镇和高层小区,形成了“万村一面”的怪状。我国建制村的数量从1988年98万多个,到今天已减少到59万多个,几十万个历史地名及其民居老建筑消失殆尽,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四是造成人口流动不稳定。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关键阶段,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间流动的“两栖人”、“候鸟”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城市定居的农民,还是在乡村常住的农民,或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市既有市民也有农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如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不稳定、不规范,将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返乡艰难又留城无望,就不仅会导致大规模返贫问题,更可能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逆转。

五是违背乡村振兴的初衷。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需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大功能。而消灭村庄加快非农化、让农民上楼等措施,不仅让农民丧失生产资料,一些日常生活的农产品不能实现自产自供而全部依靠商品化购买,陷入高生活成本低收入困境,而且会使农业生产所依赖的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源不断“减量排放”,走向灭绝,未来的农业生产可能“一粪难求”。造成农业生物链被严重破坏,耕地不断酸碱化,农产品质量不断下降。

农村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探索是永恒命题,但也应该有几个必须坚守的底线:

一是不能把乡村振兴的战略远景当成可一蹴而就的政绩。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发展思路、实施路径各不相同。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更不尽相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一定要切实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等,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式,避免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同步推进。

二是不能偏离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改革底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站在属于农民的乡村,去聆听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乡村,给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自主权。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创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政府就只提供指导性意见,具体乡村规划和建设主要由农民自己决定。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三农”,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农村女性占了农村人口半数以上, 她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 无论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女性的智慧, 她们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因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把农村女性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一、发挥农村女性在产业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 激发农村产业活力

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也是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让乡村居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农村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 只有广泛动员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 才能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宗旨。然而, 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农村青壮劳动力、资金等优质稀缺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乡村成了女性的专属地, 农业成为乡村妇女必然从事的产业。因此, 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 就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女农民, 发挥农村女性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引领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引导她们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彰显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乡村实体经济的支撑, 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根基是产业。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 要发挥农村女性在乡村实体经济产业中的主体性作用, 充分保障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 结合实际, 注重立足现有资源禀赋, 突出地域特色, 结合所在村的产业优势, 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示范培训, 带动农村妇女发展优质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特色种养等居家创业就业项目,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 以推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构建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 把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 发展乡村休闲、乡村观光、农事生活体验等新兴产业, 凸显其地方特色与品牌价值, 形成农业结构优化、产业特色化、经营规模化、品牌绿色化发展, 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道路,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根基。

二、发挥农村女性在人才振兴中的内生力作用, 引领农村人才动力

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基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说到底, 关键在人。汇聚人才、凝聚人气、凝结人心,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75%的农业劳动力是女性。女性勤劳细腻的天性, 使得她们在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方面都超过农村男性。可见, 乡村女性顶起的不只是“半边天”, 甚至是在扮演“顶梁柱”的角色。女性是一支伟大的力量, 一个个鲜活的女性, 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和姐妹, 她们特有的经验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撑起我们对于乡村振兴的希望。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女性像酵母一样, 既能改变生活现状, 更能振奋乡村居民的精气神, 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让乡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为此, 必须唤醒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角色意识, 增强女性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挖掘和发挥女性潜力, 激发巾帼力量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 鼓励和支持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创新和实践。同时, 鼓励和引导女大学生、女农民工等群体下乡返乡创业, 培养更多新型农民职业女性, 带领农村女性把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挥农村女性在文化振兴中的渗透力作用, 增添农村文化凝聚力

乡村振兴, 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既要发展农村产业、壮大农村经济, 更要激活乡村文化、提振农民精神,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文化创造力就是经济发展力。伴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精神享受就成为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 为此, 要从提升农民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寻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激发和调动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美德, 依托于乡村生活, 以乡土为根基, 以乡情为纽带, 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农村女性日常生活, 让广大农村女性成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 积极倡导农村女性争当慈母、贤妻、孝女、善邻, 宣传身边好婆婆、好媳妇感人事迹, 引导家庭成员维护公序良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使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农民的内心世界, 内化为行为准则, 增强农民的凝聚力以及对其所生存的乡村社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四、发挥农村女性在生态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焕发农村生态魅力

清洁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也是广大农村女性向往的乐园。乡村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 是集乡村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生态系统, 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使得城市垃圾、污水流入农村, 农村固有的禽畜粪便、简陋厕所、焚烧秸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宜居程度, 缺乏人气和生机活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要按照绿色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气息的理念, 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 保住绿水青山, 集中力量整治农村突出的人居环境问题。引领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从家庭做起、从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入手,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 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理整治房前屋后环境, 在庭院内外种树种花种草, 全面绿化美化净化庭院;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村容村貌整治, 努力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把乡村建设成为一个本地人愿意留下来、城里人愿意住进来的宜人居所, 让乡村居民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村美人和的舒适环境中,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五、发挥农村女性在组织振兴中的推动力作用, 提升农村组织引领力

乡村振兴的现状例11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体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等的有效衔接,推进各类帮扶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要优化整合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效应,协同推动乡村振兴。要抓紧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抓起来,尽快熟悉业务,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版图面积18.6平方公里,实测耕地面积2061亩(坡耕地1788亩,水田203亩,平地70亩),林地面积1168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30户1220人。***村2018年脱贫出列,全村脱贫户182户512人,现存监测户1户3人,截至目前全村五保户24户26人,低保户119户161人。村集体收入10万元/年。(主要是光伏发电和公益林收入)现有劳动力737人,外出务工410人。全村易地搬迁7个安置点,共109套安置房(含保障房),安置117户270人;全村现有扶贫作坊1个(农具加工),合作社4个(香菇种植/李龙药材/铁扫帚/龙泰养殖);***支部现有党员50人,正式党员48人,预备党员2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对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业有效衔接的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政策理论的学习,掌握党对乡村振兴工作实时的要求,提高业务能力,切实把党的政策传入到村民的心中,让农户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坚持和发扬优良作风,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2、工作队严格执行驻村工作制度,强化驻村管理,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 天。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工作职责,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结合驻点村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使党建助力脱贫工作能深入开展。按照组织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组织工作,调动广大基层农村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农村乡村振兴的工作的力量,让党员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的宣传到群众中,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指导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帮助发展后备干部,推动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4、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文件要求,巩固拓展“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工作,加大贫困监测帮扶力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动态化监测和帮扶。

5、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指导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化解村级债务。

6、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如何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 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等情况开展走访,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情况、实际困难和诉求,建好“民情台账”。

7、狠抓村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创建,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

8、高度关注村里信访维稳情况,切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和情绪疏导工作,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防止负面舆情和信访事件发生。

9、切实抓好防汛救灾有关工作,重点对易滑坡路段、山塘水库和居住土坯房、河边房屋、地质灾害点房屋住户等进行监控,全力以赴保障村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与村支两委干部一道组织督促村民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彻底排查从中高风险地方返乡人员。

11、清理乱占耕地,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县委政府“三违治理”工作精神,开展村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对安置房的下水管道进行重新改造。

12、经常走村入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