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说课设计

说课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5 05:27:30

说课设计

说课设计例1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用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

1 说教材

1.1 内容出处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林乃祥主编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这本教材简单实用,很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本次说课选自《人体解剖组织学》第四章第一节。

1.2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强调“基本、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护理操作和临床应用,介绍与护理工作联系密切的解剖学知识,适合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使用。

1.3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本次课的解剖知识可以为以后要学习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临床护理操作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1.4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三维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食管三个生理狭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离;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熟悉胃的位置、形态、分布;熟悉上、下消化道插管的解剖学特点;了解小肠、大肠的位置、分部。

1.4.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1.4.3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临床上的消化系统疾病,培养学生同情、关爱病人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1.5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临床护理联系密切的解剖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食管的三个狭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离;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难点:消化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2 说学生

讲授对象是我校2010级高职护理5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学生是新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医学知识;学习自主性不强;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看图记忆,不喜欢记忆枯燥的文字;好奇心强,兴趣广泛。

3 说教法

3.1 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互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2 教法设置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的常用方法;(2)演示法:教师可利用模型、标本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3)比较法;(4)自学法: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练习法:课上及时反馈,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说学法

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次课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布置课后作业,从而熟悉消化管这部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这也符合学习记忆规律。

5 说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1)提问上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答,以加平时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导入新课:人在生命活动中,不仅要从外界获取氧气,还需要能量,而能量是来自于食物。那么食物在人体内是经过哪些消化管进行消化变成营养物质,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5.2 师生互动学新课

(1)简单的内容:采取学生对照挂图进行讲课,由同学指正有无遗漏,再由教师点评的方式,例如食管的位置和分部,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当“小教师”,为同学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较难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这部分内容,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教师再采用讲授法来传授知识。例如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学生结合挂图和模型讲食管的三个狭窄,这部分内容与临床护理联系密切,是重点内容,在

授课时我们启发学生思考在插胃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给出三个生理狭窄距中切牙的距离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这部分知识加深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插胃管术奠定形态学基础。如大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这个知识点,我们提问做手术时,打开腹腔之后,医务人员如何区分大肠和小肠?找一位同学对照模型回答,通过对比法,可以在形态上直观地辨别大肠和小肠。例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过让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并且在活体上定位,加深学生对麦氏点这个定位标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补充引入急性阑尾炎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培养学生同情、关爱病人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5.3 归纳总结

授课的最后,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指出哪些是重点内容。

5.4 评估反馈

课堂上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5.5 课后作业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6 板书设计

课堂板书应揭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说课设计例2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用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

1 说教材

1.1 内容出处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林乃祥主编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这本教材简单实用,很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本次说课选自《人体解剖组织学》第四章第一节。

1.2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强调“基本、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护理操作和临床应用,介绍与护理工作联系密切的解剖学知识,适合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使用。

1.3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本次课的解剖知识可以为以后要学习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临床护理操作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1.4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三维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食管三个生理狭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离;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熟悉胃的位置、形态、分布;熟悉上、下消化道插管的解剖学特点;了解小肠、大肠的位置、分部。

1.4.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1.4.3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临床上的消化系统疾病,培养学生同情、关爱病人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1.5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临床护理联系密切的解剖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食管的三个狭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离;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难点:消化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2 说学生

讲授对象是我校2010级高职护理5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学生是新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医学知识;学习自主性不强;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看图记忆,不喜欢记忆枯燥的文字;好奇心强,兴趣广泛。

3 说教法

3.1 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互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2 教法设置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的常用方法;(2)演示法:教师可利用模型、标本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3)比较法;(4)自学法: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练习法:课上及时反馈,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说学法

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次课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布置课后作业,从而熟悉消化管这部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这也符合学习记忆规律。

5 说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1)提问上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答,以加平时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导入新课:人在生命活动中,不仅要从外界获取氧气,还需要能量,而能量是来自于食物。那么食物在人体内是经过哪些消化管进行消化变成营养物质,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5.2 师生互动学新课

(1)简单的内容:采取学生对照挂图进行讲课,由同学指正有无遗漏,再由教师点评的方式,例如食管的位置和分部,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当“小教师”,为同学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较难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这部分内容,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教师再采用讲授法来传授知识。例如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学生结合挂图和模型讲食管的三个狭窄,这部分内容与临床护理联系密切,是重点内容,在授课时我们启发学生思考在插胃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给出三个生理狭窄距中切牙的距离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这部分知识加深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插胃管术奠定形态学基础。如大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这个知识点,我们提问做手术时,打开腹腔之后,医务人员如何区分大肠和小肠?找一位同学对照模型回答,通过对比法,可以在形态上直观地辨别大肠和小肠。例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过让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并且在活体上定位,加深学生对麦氏点这个定位标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补充引入急性阑尾炎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培养学生同情、关爱病人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5.3 归纳总结

授课的最后,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指出哪些是重点内容。

5.4 评估反馈

课堂上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5.5 课后作业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6 板书设计

说课设计例3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说课设计例4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说课设计例5

说课是指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以及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对物理治疗课程进行设计与探讨。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回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能力。它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也是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以运动学及医学基础课如解剖、生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康复学课程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康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物理因子治疗仪器,能熟练操作神经发育学疗法、运动再学习、关节松动术、平衡、步态、肌力、关节活动度、牵引、牵伸等训练手法。(2)能力目标:能熟练评估相关功能,并根据评定结果选择合适的理疗仪器或运动治疗技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四心”品质(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心),能尊重、关爱残疾人,做到诚实、守信,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稳定的职业情感和态度。

1.3 课程设计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具体如下:(1)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组织实施教学;(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3)在学生掌握岗位需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4)课程考核: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应用。

1.4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物理治疗工作项目设置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紧跟康复治疗技术行业发展和江浙沪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院人才培养“ICS”模式的特点,体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服务。项目设计以完成物理治疗工作任务的运动疗法和理疗内容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做”一体化,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本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修教学内容的编排,内容中无“章节”,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程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总学时为200学时,理论132学时,实验68学时。

2.3 课程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手段,难点为如何根据康复评定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3 教学资源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两本教材。该系列教材深入浅出,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4 教学实施过程

4.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探索以康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改革物理治疗课程教学模式。以康复治疗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培养任务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2)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首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导入案例,教师实时示教,最后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实训室全天开放,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时间和机会,强化了实践技能的培养;(3)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4)教师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目标。(5)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设计。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 角色扮演法:即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设计教学法有四个重要步骤:创造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效果。教师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典型病例,在课前一周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例设计相应的情景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治疗方案的过程后,首先学生自评治疗效果,教师再给予点评和系统归纳,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4.2.2 工作引领法:针对课程实训内容即实际工作任务,首先案例导入,提出工作任务,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实训室相关物品解决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最后评估学生实训效果。

4.3课程评价机制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特色与创新(1)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2)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选取、序化教学内容,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四心”品质;(3)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康复治疗人才。

参考文献

说课设计例6

综合英语课程是每一位英语专业学生研读的基础科目,其重在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掌握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并作好学习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铺垫。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中针对课程的定位、课程性质和该课程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综合英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何种指导意义。

1.定位

在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实现由学生向高级外贸人才转变的铺垫。

2.性质

综合课程,即,精读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启,没有前续课程。为学习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国际汇兑与结算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人才培养规格:《综合英语》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

3.作用

就业前景分析――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大量需要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外资企业、涉外企业从事外贸洽谈,制单,报关,涉外文秘,翻译;从事英语教学,培训工作。

二、课程内容

教学离不开课程的具体内容,从选材到内容设计、从教学重点、实现目标到课程模块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挥棒作用。

1.教材

所选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由于所教专业学生为文科生,所以教材和课程中所相关联的人文知识为主,科技类知识为辅,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

2.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4节/周,共17周,总68课时。导入部分特用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学初制定计划。课程涉及人文知识以学生讨论为主,较难的科技知识则以练为主,用某一单元专门课堂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3.教学重点

课文为全英文版本;课文与课文的知识体系衔接较为广泛;人文,地理,科技,社会,知识点包罗万象;扩大学生视野;学会运用英文思维。

4.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四六级,专升本,其他考证来检验自己,体现一定的英文水平。

5.课程模块

pre-reading task, review, while-reading task, post-reading task, self-task各部分分别以强调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特点,分部突出,整体性强。

三、课程实施

结合当前学生特点,逐步转向交互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师资源,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

1.学生特点

学生有学习热情,自主能力强但需督促;所有学生均具备一定英语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较大,需要教师作好铺垫工作;对考证热情颇高,需要教师引导。

2.理论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要求,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1)教师在课程中运用讲授式,启发式,任务式方法教导学生学习,但偏重于后两者,培养学生自身能力。

(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倡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为主,课下以复习巩固法和英英词典法为辅助手段。

(3)学院另设英文广播电台,英文协会,英文角,英文比赛,为教师发现英文人才和学生展示风采提供了巨大平台。

3.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会从网上搜索一些英文杂志内容,挑选其中的某些部分交由学生进行翻译或写出读后感。教师可在课内时间挑选理解比较正确的一些作业交给学生讨论并讲评。通过讨论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英文影响学生。

4.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2)面授+多媒体教学,参考西方式讨论教学法,传授方式多样化,扩大学生视野。

(3)实训:口语角、角色扮演、参赛等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发掘学生潜力。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考核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考勤(10%)+课堂表现(25%)+作业(15%)+卷面(50%)。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全方面提升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

2. 教学评价

通过同行间听课学习,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务培训和进修,自我提升来进行评定,做到有问题及时提出和修正。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了基本的课文讲解、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外,结合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改革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3)调查实践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调查,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多参与对外活动。

(4)实践模拟法:设定一定情景让学生学有所用。

2.改革手段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本课程正在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改革思路

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职业化、实践性;在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先选某些班级作为试点开展教学,然后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对比,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程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9)

说课设计例7

《学会赞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被人为地架空,学生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不擅言辞的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能说会道”将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好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尝试,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本节课制定如下目标。

1.工具性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见闻,努力用语言打动人;③能根据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敢说、会说、能说。

2.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美,用真诚的心感受美,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慷慨赞美、会赞美。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岁左右,正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日益增强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表现欲、竞争欲易被激发。但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虽有说的热情,却缺少说的能力。这要靠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

三、说教法

1.生活即教育。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评选“校园之星”这种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即时应对能力,我创设了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组内成员说感想或祝贺这些具体的交际情境。

四、说学法

为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最后到能说的训练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从说一句话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再到自由抒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提出要求

1.板书“美”字,让学生组词。

2.教师小结说带“美”字的词语(32个):美丽、美好、美观、美妙、美食、美味、美容、美貌、美意、美感、美称、美言、美化、美景、美人、美事、美发、美梦、美德、美满、优美、甜美、完美、健美、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美玉无瑕、完美无缺、两全其美、十全十美、成人之美、天公作美。

3.导入,板书课题。

4.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两点要求:①认真听;②积极说。三个目标:①敢说;②会说;③能说。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说得正确,符合当时的场景。特提出以上要求。]

(二)创设情境,指导听说互动

1.推荐“校园之星”候选人

①课件出示评选项目及条件

[设计意图:五颗“校园之星”的评选,既激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②让学生推荐候选人,也可推荐自己,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赞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求说的质量,只求说的态度,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敢说的目标。]

2.让学生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①分组商讨,一组给一个名额,看哪个候选人的事例最突出。

②讨论后小组比赛,一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说候选人的事迹,看谁说的事迹最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③小组代表在说候选人的事迹时,为了调动其说的积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设计从五个代表中评选出一位“赞美小明星”。为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达到“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我让没有说的学生转述,并用评选“转述小明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④评出“校园之星”、“赞美小明星”、“转述小明星”,颁发奖品。(课件出示颁奖背景音乐,创设颁奖现场的氛围)

⑤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获奖学生,同组内说感想,同组成员向获奖学生表示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达到会说,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赞美的范围,由人到世间万物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看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感想,想赞美什么就赞美什么,让学生排队逐个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抒感,达到人人能说的目标。]

(四)作业

把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说给他人听或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写作做好生活储备。]

(五)结课

说课设计例8

说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过去,不少教师教学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说课促使教师为了讲清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去学习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促进教师增强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能知道“这样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所以,说课是教师之间的切磋提高的过程,也能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二、说课的基本模式

1.说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平台。说教材内容,要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说清楚教材内容,即说教材内容中的主要语言知识、技能要求和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说清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课本以及整个学段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应紧密联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分析是说教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教材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说教材不能偏离“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教学的”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在说教材时要防止教师一味地依附教学参考资料或用现成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研究成果。

2.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就是要宋体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要达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等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说教法是说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说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法分析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听说法、问答法、演绎法、尝试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等。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训练形式及演、唱、画等教学形式,但教学的方法也变化多端,说课者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的方法。

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就是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状况,说出如何让学生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或学会一种或若干种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从两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发展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自己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有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对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多种音像设备)。说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教学场地等方面做出解释。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材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复习热身、新课导人、课文教学、课文操练、巩固练习、实践运用、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等。要说清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尤其是怎样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评价

说课设计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42-03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重要教学研究活动之一的说课竞赛近年来在国内众多高校得到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说课的基本方式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向评委全面阐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学情的分析、教学理论的运用以及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等。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是在大三下学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环节。其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TCP/IP协议栈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了解常用的网络安全知识等。通过对网络核心课程开展说课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将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实现从以往的直觉型、经验型教学向科学型教学转化。

一、说课设计

笔者近年来参加了一些说课竞赛活动,通过亲历比赛、观摩学习以及与评委、同行交流切磋,得到了很多启发与激励。在此,笔者结合这几年从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的经历,[3] 围绕“TCP通信过程”这一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课堂设计与实施、实验与反馈等方面阐述其说课设计,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三个部分。知识传授要求学生了解TCP/IP协议栈分层体系结构以及数据分组处理过程,理解正常TCP通信过程中报文的交互情况;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搭建实验环境,获取、观察以及分析TCP报文段;能力培养则旨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养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TCP/IP协议栈和TCP通信过程两个主要知识点。两者之间通过引入一个对等层模型实现过渡衔接。TCP/IP协议栈的重点知识包括TCP/IP五层协议栈架构、层间关系、分组封装及处理流程,其中分组封装为难点;TCP通信过程的重点知识包括TCP协议特点与作用、通信交互过程、首部格式、各字段含义与变化规则,其中各字段的变化规则为难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里讨论的TCP通信过程只包括简单正常通信过程。TCP协议的其它复杂机制,如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以及状态机等知识不在讨论之列。

3.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情分析对成功实施课堂教学非常重要。[4]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下学期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专业基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学习复杂内容有畏难情绪,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有学生都熟悉常见的网络应用,对网络知识和技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堂设计与实施

课堂设计与实施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学情分析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并将它们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设计的教学策略包括:针对TCP/IP协议栈的设问式开场和创设熟悉情景;对等层的简化模型导入;针对TCP通信过程的先分后合的讲授策略等。下面我们以教学策略为主线,具体阐述课堂设计与实施细节。

(1)设问式开场

好的问题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课堂开头有意识地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TCP协议进行通信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应用的业务流特点,然后提出相关问题。例如这些应用进程相互间是如何寻址的?为什么它们要使用TCP通信服务?TCP又是怎样保证通信的可靠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并在听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获取答案,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从熟悉情景入手,立足学生的“最近区域”

尽管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TCP/IP协议栈的五层结构,但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再次强化TCP/IP的整体结构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保持知识间的连续性。笔者从学生熟悉的访问Web网站的情景出发,由表及里逐步讲解整个协议栈工作过程,并通过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如图1所示。这个情景就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网站。首先在IE浏览器中输入网址,例如http://。该网址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会被IE浏览器发送到TCP/IP协议栈的应用层,应用层会在这些信息前面加上一个HTTP的首部,这个过程叫做封装。然后继续将形成的HTTP分组发到传输层。传输层会接着封装TCP首部,形成TCP报文段,并继续发送到网络层。网络层将通过DNS获取的网站IP地址等相关信息封装在IP首部,形成IP包,接着进一步发送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加上首部和尾部,形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最后经过物理层转变为一系列的电信号在网络上传输,并经过沿途的网络设备转发后到达接收方服务器。在服务器的TCP/IP协议栈经过相反的解封装过程后,将网址等相关信息交给服务器上运行的Web服务进程。该服务进程会寻找网址对应的网页内容,并将其按相反过程发送给IE浏览器。IE浏览器解析收到的网页,并最终在窗口显示出网站主页内容。采用基于熟悉情景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是为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起点传递教学信息,便于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个熟悉情景告诉学生,TCP/IP协议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当我们使用网络服务时,它就会为我们提供服务。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自主学习。

(3)利用对等层模型实现从TCP/IP协议栈向TCP协议通信过程的过渡

学习完TCP/IP协议栈后就要进入TCP协议通信过程的学习。通过上文所述,TCP报文段先要封装为IP包,然后再封装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才能送往物理层发送,在接收端则执行相反的过程才能恢复出发送的TCP报文段。遵循这个过程来学习TCP协议通信过程太复杂了,不利于抓住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引入对等层模型。通过观察TCP/IP协议栈可以发现在假设传输层以下各层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认为在收发双方的传输层之间存在一条虚拟的直连链路,而TCP报文段可以认为是直接在链路上传输,这样的简化模型称为对等层模型,如图2所示。采用对等层模型的好处有两个:①该模型是简化模型,屏蔽了下面各层的细节,但却能反映真实系统的工作情况,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TCP协议本身;②该模型保证了教学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逻辑的完整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然地实现从TCP/IP协议栈向TCP协议通信过程的过渡。

(4)先分解后合并,开展TCP通信过程的教学

TCP为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将TCP协议通信过程分解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终止三个阶段,逐个讲解。最后再将三个阶段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进行总结。在简单介绍完TCP首部格式以及各字段含义后,即讲解TCP通信过程的三个阶段。先讲解TCP连接建立阶段,特别向学生强调上层应用的数据请求是TCP活动的触发源。正是因为上层要收发数据(比如说访问网站),才触发了TCP连接建立阶段。

笔者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讲解这个阶段:①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整个阶段。TCP连接建立阶段也称为“三次握手”,笔者把这三个握手报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易于接受形象化、视觉化的事物,动画的表现方式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用强调法来处理关键字段变化规则这一教学难点,我们把所有需要关注的关键字及其取值都在图上突出标示出来,这使得它们的变化情况一目了然;③交互的三个TCP报文段都是简化版的TCP首部,我们利用PPT的动画功能,专门在页面合适处设计了一个小的TCP首部图标,点击就显示一个放大的完整TCP首部,方便学生对照学习。连接建立以后,就进入数据传输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连接建立阶段一样,特别强调的是Sequence number和acknowledgement number两个关键字段的变化规则,强调它们在确保可靠性通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个实例采用图示化的方法进行说明。数据传输完成以后,进入连接终止阶段。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说明关键字段FIN标志位的变化规则。最后将这三个阶段合并成一个完整的TCP通信过程进行整体讲解,并进一步阐述TCP通信过程为何要分为三个阶段的理由。这种先分解后合并的策略,符合TCP通信过程的特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容易被学生接受。

5.实验与反馈

在讲完理论知识以后,笔者及时通过随堂实验来展示真实的TCP报文段在网络中的传输情况,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也从网络实验中引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作答,答题情况可以作为教学反馈以评估教学效果。该实验的配置很简单,包括一网PC机、wireshark抓包程序和IE浏览器。首先启动wireshark抓包程序准备捕获TCP报文段,然后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站地址,比如http://,回车后IE浏览器会发起对网站的访问请求,该请求会触发TCP通信过程,完成连接建立、数据传输以及连接终止三个阶段。所发送的报文段会同时被wireshark以及IE浏览器获取,IE浏览器把收到的报文解析为网页,而wireshark则会将捕获的报文段及其内部细节逐条显示出来。要求学生对这些TCP报文段进行分析,区分出TCP通信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计算出每个TCP报文所承载的上层数据的长度以及交互过程中所发送的总的数据量。这种来源于真实网络世界的题目既能检验学生所学,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笔者也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据此对课堂设计与实施过程作出改进。

二、关于将说课作为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的一点思考

近年来,说课比赛在教师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该比赛以说课形式开展,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深化教育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应该审慎看待说课的作用,不能将说课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技能优劣的唯一指标。

说课是参赛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精心准备的成果在15分钟内的集中展示,往往体现出优良的教学水平。然而这种竞赛中的教学水平能否代表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贯水平值得商榷。此外,说课缺少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与基于教师视角的、反映较短时间内(15分钟左右)教学效果的说课相比,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教师在较长时间内(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教学水平。因此,将说课成绩与学评教成绩综合考虑会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会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踏踏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戒除浮躁,静心钻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最终实现师生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结语

本文围绕TCP通信过程这一授课内容,详细讨论了说课的相关方面,重点突出了教学策略与方法,展现了授课整体思路和过程,基本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说课水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但是应该理性看待说课在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既不应轻视也不应过分夸大,应该强调日常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评教感受,以避免投机心理,形成正确导向,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得到扎实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秀丽.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113-116.

[2]周拴龙.《计算机网络》课程“说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10):22-23.

说课设计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7-01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本文以《超声波检测》课程中的“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的《超声波检测》,该教材属于辽宁省特种设备I,II级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本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根本,满足学科、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本节内容涵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的操作过程,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了解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对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教材并结合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缺陷的定量,难点是DAC曲线的制作及缺陷的评定。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职二年级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职学生特点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计算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采用斜探头进行探伤,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提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到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探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探头进行检测。

4.演示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难点是缺陷的定量,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既快又好的掌握了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学生模拟考证环境扮演成考生,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分析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优缺点。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操作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练习。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说课设计例11

说课是一种教学和教研改革手段,在备课基础上,规定时间内,面对同行或者专家领导,针对某一课题,采取讲述为主的形式,系统地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并且表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依据等,之后由专家评委审议,达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为目的地一种教研活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下面我将针对我院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程的说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只有认识和掌握它们,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引领人们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这也决定了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为后续所有涉及计算机相关操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对象为全院一年级学生,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软件office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使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进行知识迁移后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课程改革

(1)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项目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2)逐步采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系统进行考核,由系统自动阅卷,实现无纸化考核方式。

二、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我们总结了现代职业人所必需具备的7项计算机基本技能,如表1所示。

根据这7项基本技能精心设计了7个教学模块和对应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三、教学实施

1.教法阐述: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多元评价法。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利用广播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让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训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课堂上采用“案例四步曲”组织教学,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第1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第2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第3步,落实任务,拓展提高,第4步,鼓励表扬,多元评价。

接下来,以word表格制作为例,来演示课堂教学的具体执行过程:第1步,首先创设情境展示案例,给出两种形式的“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一种是表格形式的,另一种是纯文本形式的,并设问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直观更清楚,从而导出本堂课的课题。该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提问法。课堂时间为5分钟。第2步,以制作这张表格为案例来介绍表格的制作方法,经过分析,将制作表格的过程细化为3个任务,进入到任务驱动环节,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演示讲解,该方法很容易突破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这一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演示讲解法。课堂时间为20分钟。第3步,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本堂课的基本任务制作这张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并进一步对任务进行拓展,设计几个选做表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任选其一来制作,并鼓励学生在样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这一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自主学习法。课堂时间为15分钟,第4步,在点评中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操作认真规范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对于作业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性的评价,该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元评价法,课堂时间5分钟。

四、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建立QQ群、班级邮箱等方式,来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2.网络教学环境:实训课在实训机房完成,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并且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连接,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进行师生交互。

3.教材开发与选用:通过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的方式撰写并出版了本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指导,该教材和实训指导本学期已正式投入到学院的课堂教学当中。

五、考核评价

1.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注重对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2.考核方式:本课程总评成绩=70%笔试成绩+30%平时成绩;

3.教学效果评价:在针对学院三年制大专班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过关率达90%以上,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认可。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课教学分析与设计,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方法更为具体,教学过程更为清晰,为教师备好上好该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芬.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科教创新,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