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9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1

课程体系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是完成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证。机电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可选择性强、技术方面更新快,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到三年,由于学生本身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鉴于这种情况,科学地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把专业与职业岗位联系起来,把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并应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需要,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需要实现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培养目标以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来确定

大量的毕业生调查和广泛的企业调研是确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机电类企业是本次调研的主体,整个过程调研了39家企业,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居多占了18家,依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有12家,机电产品服务企业有9家,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来,机电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毕业生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的就业岗位是不同的。机电设备生产、制造类企业主要提供的岗位是各类机电产品的制造,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使用、保养及其维修,自动生产线的维护、检测和管理。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数是楼宇自动化的控制、维护及维修和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保养和维修。在调查中发现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在企业里是需求最多的从业资格证。其次,电焊工证及电梯安装维修证、钳工证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生产类企业、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调查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性质企业工作的占到46%;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到34%;在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到20%。按岗位来说,生产线操作岗位是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占到48%,有20%的同学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位,有16%的同学从事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岗位,16%的同学从事电工维修岗位。通过调研结果表明,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主要是在参加工作初期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经过一年到三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部分毕业生能升入初级管理岗位如各组组长、各工段技术员、车间管理员,经过两年到四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一些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管理岗位如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科大情况,设定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机电技术应用基础的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机电设备安装、使用、调试、保养及机电产品生产原理、维修技术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工作分析来确定

广泛开展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调研,定期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的交流探讨,深度剖析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从典型岗位中确定了电梯安装与维护、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楼宇自动化控制、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为学校机电专业的专门化发展方向。

1、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

学生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梯生产、安装、维保以及电梯销售,能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销售以及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

2、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

学生具备锯削、钻削、磨削的钳工基本技能和焊接基本技能,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技术服务、销售及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调试。

3、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

学生主要从事面向小区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面向写字楼、大型宾馆、医院、商场等单位的电梯、空调、消防报警、闭路监控维护与管理等工作;面向商业企业有关电气产品的维修保养等售后工作。

4、数控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已具备生产第一线数控车削加工和数控铣削加工及设备维护能力,同时具有数控编程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企业的再次培训,还可从事数控加工设备销售等岗位的工作。

5、机械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能掌握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掌握车削、铣削等基本技能和,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也可以从事机械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是工作任务完成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能完成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定向辐射式”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专业的通识能力并具备某些专项能力。以三学年的课程体系为例,第一学年为基础模块,文化基础课程占总课时16.05%,主要是通用技能学习,校内学习为主导;第二学年为职业技能模块,专业课程占总课时16.56%,实践课程占总课时27.01%,主要是职业技能学习,主要开展校企合作;第三学年为综合技能模块,顶岗实习占总课时40.38%,主要是综合技能学习,学校管理,实习企业实习为主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学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基本能力、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在该阶段,开设的专业技能技术课是不同的,强调“定向辐射”的特点,进行岗位工种等级达标训练。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并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各个辐射方向对应不同的课程体系。数控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机械CAD/CAM、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铣机床编程操作;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的课程: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基础、PLC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焊接技能与训练、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的课程:电气控制设备、电梯安全、工厂供电与开关柜安装、电梯安装工艺、电梯原理、传感器技术、电机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的课程:设备控制系统编程和实施控制、 房屋技术中电气设备调试与维护、动力技术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总之,“定向辐射式”的课程体系,便于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以及对应课程,这正体现了中职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鉴于此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加强了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宽了学校自身的专业方向,也增强了学生跨岗位的从业能力,更提升了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41

0 引言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应用规划。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应用问题。其整体的机电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能够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应用效率,需要不断完善其整体的体系,最终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

1 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

1.1 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

在化工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化工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分离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数字方向,这是当前非常看好的一方向。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这种技术在进行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进行相应的操作。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其所在的优势。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操作,例如:数控机床的操作,之前的操作比较繁琐,但是在数字化操作的基础上,就可以使操作变得简单化、智能化,并且还能够提高其计算的准确性。

1.2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也得到了非常充分而有效的应用。前面我们对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而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也是目前所要关注的重点,智能化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可以通过相关的程序,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基本操作进行智能化控制,例如:在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关的程序,直接设定做需要操作的步骤,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另外,现在的智能化控制还将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可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但是由于目前一些技术性欠缺的问题,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控制技术,还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智能化发展方向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3 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方向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发展,其中模块化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你的必经之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本身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现在的市场资源也非常丰富,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应用,也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进行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十分充足的资源配置。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目前市场上化工企业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而企业在进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注重的一点就是最终实现的效益。因而在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关键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并尽可能地使之优化。并子进行相关质检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由此可见,在进行实际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应用

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操作控制,可以将之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结合,并实现更加方便而准确的操作。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其必然的发展方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网络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乃至于各个生产发展的企业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地应用,也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例如:购物离不开网络、看电视已经离不开网络、通讯离不开网络等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展示出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说,从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需要对网络的实践应用进行充分考虑。

2.2 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社会生产更提倡绿色发展。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绿色发展方向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现在大多数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地破坏,这些问题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还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说,实现发展的绿色化是不可或缺的。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的分析,机电一体化绿色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1)生产的绿色化。这一含义主要是通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对原材料、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等进行严格地控制,从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来实现绿色工艺的生产制造;(2)制造的绿色化。从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应用的特性来看,其中所使用到的机器数量比较多,并且应用的范围比较广,而在进行实际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时,应尽可能地结合绿色生产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其能够让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在进行整体的应用过程中,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整体性的应用。同时还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最终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全方位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莫卓宁.论工程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3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煤矿开采中的设备也越来越综合化和自动化,并且其设备技术不断的向着组装及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的加快了煤矿企业的采煤速度和效率,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来重大的贡献。这其中,机电一体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就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而不断的促进和推动我国煤炭企业的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电子技术引进机械设备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工作模块上,从而将软件技术、电子化设计同机械装置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综合工作系统。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目前,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1)机械本体技术

主要包括精度的提高、质量的减轻、性能的改善等。目前的现代机械采煤产品的制作材料通常以钢铁为主,因此,为了减轻机械本身的质量,就要在改进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的非金属复合材料进行制作,从而实现机械产品驱动系统的小型化,提高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从而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的消耗。

2)信息处理技术

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进步和更新,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信息处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就必须要对信息处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提高,例如,提高分时处理时输入输出以及数/模转换设备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设备的处理速度。

3)接口技术

对数据传递进行格式的规格化、标准化能够使得各计算机之间实现通信,而在这一过程中,采用同一规格标准的接口对信息的传递和维修以及设计的简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员在系统接口的高速串行以及低成本方面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开发,从而解决光藕器及光导纤维的标准化、小型化、大容量化,以及信号电缆非接触化等问题。

4)传感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着眼于传感器的在精确度、灵敏度以及可靠性方面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对系统的干扰因素进行防御。目前,通常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使用光纤电缆传感器,而外部的信息传感器则主要时开发非接触的检测技术。

5)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主要指的是软件的标准化,具体包括程序固化、程序模块化、程序标准化以及推行软件工程。从而减少了软件研制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即:

1、应用于采煤机当中

在采煤机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开采中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如电牵引式的采煤机。与传统的液压牵引比较,这种采煤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即:效率高、重量轻、尺寸小、结构简单;牵引良好;使用寿命长、运行可靠;动态特性好、反应灵敏;并可运用于大倾角的煤层当中。

2、应用于带式输送机当中

煤矿井下的主要原煤输送设备就是带式的输送机。它也是最容易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煤矿设备之一。当前,其CST可控软启动设备主要采用了电、机、液的一体化技术。它能够为平滑起动系统输送大惯性的载荷。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输送机在监控设备方面的功能、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

3、应用于提升机当中

在煤矿的开采设备当中,矿井提升机是当前机电自动化、一体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深入的设备。特别是在内装式的提升机和全数字化的交直流提升机上的应用。内装式的提升机主要是将提升机在结构上使得驱动同滚筒结为一体,大大的简化了设备的机械结构,实现了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而全数字化的提升机则主要是通过总线的方法,提高机械的可靠度,将电器的安装技术和过程进行极大的简化,使得机械设备的硬件能够互相兼容、配置简单。

4、应用于其他方面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应用于其他的机械设备当中。例如,成组自动移架或者压双向邻架,就是将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对支架和顶板的冲击所产生的载荷。再如,液压支架也向着电液控制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电液控制设备还能对支架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在煤矿的供电方面推行机电一体化的节能设备,从而使供电系统在质量、功率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结语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技术都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而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特色也逐步的向着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性能方向发展跃。因此,在煤矿企业的开采生产中应用和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为我国煤炭企业提高煤矿在采、掘、运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以及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可靠的条件和保障,从而使我国的煤炭企业不断向着结构优化、安全、高效、洁净的方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08)

[2]谭得健,徐希康.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应用[J].工况自动化,2009(15)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4

现代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和大综合,通过这种交叉和综合总是能够推动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就推动了机械工业的技术变革,这就使得机械的加工、结构、功能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机械加工有电气化已经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时代,工业生产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反战大趋势来看,机电一体化是个必然趋势,也是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将影响传统机械、电气工业化工生产,逐步引领工业产业结构向智能化、自动化、高效能的方向发展。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机电一体化的结构功能主要包括:整体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控制功能等方面,尤其是控制功能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设计,通过相应软件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从交叉学科而来,目前已经是自成一体,具备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新的学科,其总的特征是:综合运用自控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合理配置,实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在功能上能够实现高效能、多功能、高可靠性的目标,其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涵盖高性能的机械本体,传感器和驱动信息单元。软件部分主要是起到保证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控制程序。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涵盖范围广泛,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工业生产领域都已经覆盖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其生产产品根据专业类别分为“数控机械类、电子设备类 、机电结合类、电液伺服类、信息控制类”。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在制造业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在2013年我国新增机器人3.7万台,成为全世界2013年机器人数量增加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在2014年新增机器人数量已达到5.6万台,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智能化、自动化结合微电子技术的行业发展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方向,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带动各个行业共同的发展。

2.1 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在早期我们国内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时仅是将机械和电子学的简单融合,称作机械电子学,近些年由于其不可抵挡的发展势头,机电一体化的的称谓更加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微处理技术的进步发展,微型芯片技术的进步必将带动相应的数控、机器人、电子控制等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的革新,当然在不同的行业由于行业特殊性,也势必存在相对低级的机电一体化,在当前应该是高级和低级并存,以效率优先为标准。随着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变,我们越来越提倡绿色经济,绿色工业,机电一体化也应向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硬件方面,以电脑控制为主的机电结构集成化技术日趋成熟,而与之紧密结合的控制技术、驱动部分、机械结构部分都将提高集成化程度,高度集成化降低了使用和操作的难度,另外整体的机械效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2 技术应用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数控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在饮料加工行业,利用机电一体化实现饮料自动灌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整个饮料生产及其包装生产线的自控技术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在金属加工企业中利用CIMS技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过程控制有机组合,连成一体,实现从原料采集到进厂技工,再到生产、加工、销售发货等等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现。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今后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将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自源化、人性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智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控制操作、诊断和修复。目前我国拥有机床接近320万台,是当今世界上机床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处于技术领先的数控机床不到一成,而在这些机床中大部分也都是一些普通数控机床。机床中的电气传动部件,近些年也在逐渐向交流传动转变,电气传动技术被交流传动所取代是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变为现实,而且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已经大大超过了直流调速水平。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因此模块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利用标准化模块开发出新的产品。模块化是需要生产厂家统一认识,应该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加速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网络化可以将家用电器连接成集成家用电器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接近生活化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和各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姚全.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2]黄鸿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3(07).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5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其中,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化矿井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矿产行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且保证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

1 机电一体化对于现代化矿业发展的必要性

将机电一体化逐步应用到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对于推动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损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矿产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在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机电一体化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现代矿产业中,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有利于降低工人作业的强度,减少人工损耗,提高了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

二是由于矿产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其阴暗潮湿及高密度的颗粒粉尘对从业者影响甚大,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现代矿产业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代替人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业者职业病的发生率,保证了从业者的人身安全。

三是在现代矿产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机械作业的精细度,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不断增强产品的质量。从整体上不断推动我国矿产业的迅猛发展,增强我国矿产业的实力[1]。

2 我国矿产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采掘中的应用

在矿产业的采掘过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利益最大化,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作为基础采掘环节中十分常见的。在采矿的作业中,基本实现了电力牵引采矿机,它不仅能够克服阻力前进,而且在出现下滑状况时可以实施发电制动,防止意外情况的产生。同时,它还具有运行方便、简单易操作的优点,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设备之一[2]。

2.2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安全生产的应用

在现代矿产业中,安全生产是当今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中对于矿区的监控是机电一体化最为重要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机器,加强了对矿产业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它不仅提升了安全生产,而且促进了科学化的管理,对矿产业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2.3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运输中的应用

当前,在矿产的运输环节中,主要采用皮带传送的方式。其凭借运输距离远,运送量大、效率高且稳定的自动化特性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因此,在中国采矿业的原矿的运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矿井提升机的应用是当前自动化程度最高,最明显的自动化设备。它大大简化了机械的结构,充分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每一个环节的综合应用。除此之外,全数字的提升机其具有非常高的可靠度,在电气安装方面做了明显的简化,形成了相互兼容、配置简单的特点,在现代矿产业中也占据了一定地位。

3 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3.1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是指矿产业中所运用的技术和机械逐步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今后在矿产业中,可以运用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的微型机器完成之前大型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微观领域完成精细化的加工,对矿产业进行精细化加工。

3.2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中将发挥不可比拟的作用,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将领导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阶段。智能化在技术方面将人类与机械做了有机的结合,汲取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飞跃。在矿产业的部分工作环节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取代人工作业的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

3.3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网络化趋势

当今社会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将网络化的产品运用到机电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可以监控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避免产生的不必要的问题。

3.4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绿色化趋势

工业化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和方便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今社会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再回收利用资源,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矿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几年在矿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工作劳动强,因此目前生产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矿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安全效率,确保安全运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加快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拓宽我国矿产业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的矿产业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6

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不仅要看一方面的因素,而要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 学校背景条件及开设优势

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是随便一个中职学校就可以开设的,必须有充足的条件和开设优势才能有发展前途,否则,即使开设也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我教授的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央企办学,全国唯一一所以铁路桥梁冠名的省部属部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同时具有职工培训和党校教育职能。建校30年来,一直致力于铁路桥梁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湖北省和武汉市两个级别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质,学校拥有湖北省一级、二级专业等优质特色品牌,我们为众多企业以及中铁系统培训了大量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型人才。我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一下我们学校自身的优势。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中铁大桥局集团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随时可以根据办学需要,聘请专家,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为我们学校培养建桥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集团公司桥梁建设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为学校第一时间提供桥梁建造和维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学校紧跟桥梁技术发展及时修订教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是提供实训保障。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二百项大型分部工程,几百个施工工地,为学校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力的实训保障。在武汉,学校长期与武桥重工、中铁七局、中国一冶、中铁科工、中交二航局、武锅集团签有实习合作协议,学生实习教学安排方便灵活。

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首先引进像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等,要想发展还要有足够的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后盾作为基础。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产物,而且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生产的发展,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之前不自觉的利用电子技术上出现的技术成果到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是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其出发点还是用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教学目的上来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就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一般一个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决策等方面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生产线从事制定工艺、调试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方面的工作。更有甚者,很多学校干脆单纯的培养“电工”、“钳工”等,并没有从“一体化”上来深入教学,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新装备、新技术的需要来贴合实际。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及发展方向

要想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要在教学不足的地方多下功夫,多进行改进学习。如下是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些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的原理图、电路图及梯形图还有一些程序都要用软件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更好地理解。第二,在校内实训方面。校内实训一方面要营造“车间”的真实情境,还要把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系统的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车间联系起来,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在顶岗实习方面。顶岗实习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也可以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实习岗位还是很多的,可以做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制图员等等,主要是把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严格的教学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机电一体化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是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在:第一,智能化方面,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把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结合的智能化。第二,网络化方面,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给机电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集成化方面,这是放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特点,很多的系统都是运用了这一特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等,在这一方面机电一体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总之,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功能及发展方向远不及上面所介绍的这些,还有很多技术领域会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社会和科技在发展,各种技术之间将会有很多融合的部分,机电教学要本着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使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发展前途一定会很光明,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7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体系。

综观“三网融合”精神,最主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加快推动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论文写作,切入点。也就是广电、电信企业按照国家广电总局“三网融合”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双向进入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业务。其中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宣传部门指导。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做好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国有电信企业在广电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IPTV传输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

显而易见,随着政策和体制的理顺,广电网的核心—有线电视网络必将在“三网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而电信网在广电部门的监管下,从事相关业务。有线电视网有着其它网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途径便捷,有线电视网从自己的传统的视频传输业务出发,通过双向化改造和业务平台的搭建,实现对数据和话音业务的承载,不仅可以在家庭拥有量最大最普遍的电视机上,而且还能够在多屏(电视机、手机、电脑)之间实现业务切换;其二,信息权威,有线电视网络是党和政府宣传舆论和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是政策法规、公共信息的权威传播者,具有公认的信息公信力,拥有保障信息的正确性、权威性的体制和机制,由有线电视网络主导的三网融合在信息服务提供、利于各行各业和个人有效使用信息方面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其三,安全可控,不同于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等其它基础网络,有线电视网是独立、安全的网络体系,从建网之初就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属性;其四,内容丰富,依靠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雄厚的音视频资源,通过内容和服务的集成和分发平台和海量的媒体资源系统,充分发挥广电内容服务的优势。

广电网虽有独特的优势,但就“三网融合”后的全新一代互联网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目前有个别城市真在试点,但大多数特别县级城市还应加强和加快网络建设的改造和统筹规划,重点是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就国家管理部门加紧培育和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从而组建部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构建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论文写作,切入点。为了迎接三网融合,零散分布在国内各地的网络需要整合起来。

广电网要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要把确保网络安全、文化安全贯穿于“三网融合”的全过程,要做到同步同进、并重并举。按照属地化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监管机构和技术监管系统,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职责。广电主管部门要将IPTV、手机电视业务纳入安全播出和行业管理范围,切实加强监管。论文写作,切入点。

同时切实推动产业发展,要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广电要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加快改革步伐,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积极发展新兴媒体,满足各类终端和用户对广播影视的需求,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使广播影视赢得用户,赢得市场。论文写作,切入点。

广电网要适应“三网融合”后的新体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技术创新,就是改造现有的网络,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2)体制创新,就是通过组建的部级网络公司来打造适应“三网融合”的运营主体;

(3)服务创新,就是在内容方面要开发多种业务形态。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多个层面的,它不光是一个网络的技术和物理的转变。论文写作,切入点。它应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1)在网络方面要加快升级改造推动广电网的传播方式,从过去的模拟单向传输向数字双向互动转变,往宽带化、双向化、全程全网方向发展;

(2)在业务方面克服过去的互联互通不足、开放性不够,往开放化、共享化、联通化方向发展;

(3)在终端方面要克服过去网络分散、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加强网络的支持,向具有互相跨平台的多种终端、多种接入、标准化、智能交互化方面发展;

(4)在用户方面要转变过去的单一服务方式,向市场化、多样化的综合服务转变,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

(5)在运营方面要完善广电网的体制机制,要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6)在管控安全方面最终实现在内容、业务、网络上可管、可控、可信的网络。论文写作,切入点。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要在上述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建设下一代广电网要达到的目的:形象地说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它可以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去获取他想要的内容和信息,通俗的讲就是在全国的广电网上建一张互联网。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8

通过调研和分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专业方向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调研对象及内容: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及生产车间的负责人、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种职责、工种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同时利用各招聘网站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修、检测等所需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我国急需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人员的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人才培养市场的份额。

3、云南机电设备维修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云南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云南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这意味着这些设备安装、维护、运行等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随着云南省装配制造业人才的紧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也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将越来越大。因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各职业学院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电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4、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深入推进,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就业合同,每年将输送多名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省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机电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技术。因此对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需求的对象。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9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64-02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企业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提出的,当时被取名为“Mechatronics”,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人工操作向机械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在产品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及产品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带来了显著变化。随着新时期工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及绿色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状况

1.1 数控机床

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数控机床,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数控机床在精度控制上更为精确,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在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在操作上更显便捷,总体上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控机床在结构功能上向着模块化、总线式、紧凑型方向发展,在组织体系上更多采用了多主总线及多CPU架构模式。将富有开放性的设计方法应用于数控机床,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兼容属性及层次属性,在编程、设备升级改装等环节更加便捷智能,能够达到一台机床实时控制多台机床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多通道及多过程的控制管理。

此外,通过在数控机床系统中采用机电一体化中的在线诊断技术及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技术,当机床出现或要出现各类故障时,如刀具破损等,可以借助在线诊断的相关功能模块向机床操作人员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 工业机器人等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简称为FMS,实现了高度计算机化,涵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料盘及自动化仓库等各个部分,能够根据生产指令,按量地开展各类生产任务。除了上面介绍的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一部分人力劳动,在涉及到作业条件复杂,如噪音污染大、气体污染严重、辐射程度较高的作业场所,工业机器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确保生产制造的连续性。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熟,现阶段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能够借助功能更加强大的元件设备收集整理数据,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判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脑的功能,在多种作业环境中能够实施单独作业。

1.3 计算机集成制造及分布式控制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借助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分散的子系统加以集成,从而形成了能够适用于小批量及多品种生产的智能化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突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界限,做到了产品在开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的融合。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控制指挥多台计算机设备,凭借着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分级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级系统、三级系统乃至更多级别,能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控制及管理,在后期维护及系统扩展上也能够灵活操控。

1.4 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建筑施工中。施工机械机电一体化从半自动化、监控、全自动到遥控不断发展,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施工质量。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机械(如国外液压挖掘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领域既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也对避免工场事故有着重大的意义。

2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2.1 人工智能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程度,但尚无法达到人工智能化的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原先预想的使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具备模拟人脑的能力,已不再简单局限在幻想中。机电一体化实现人工智能化,能够使其具备推理判断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决策制定能力,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2.2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军事、政治、教育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技术能够为机电一体化在远程监控及远程控制等环节创造条件,因此,机电一体化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也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之一。在实现网络化操作后,工业生产制造人员可以脱离具体的生产岗位,只需在车间内走动,掌握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然后借助操作面板来对各个流程工作加以控制。此外,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操作终端之间通过建立网络通信协议,借助光纤等信息传播介质进行数据的传递,还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远程控制,能够极大地降低工作量。

2.3 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设备体积庞大,虽然不会对其性能构成影响,但在搬运中却极为不便,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融合了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微机械技术,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研究,机电一体化微型系统,可以实现向微米及纳米系统的演进。未来可能出现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生物医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使用。

2.4 模块化及绿色环保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类型较多,生产制式不尽相同,在信息接口、电气设备接口及动力接口上也存在差异,随着技术成熟及行业间融合的加深,有必要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模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标准化及模块化。

此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产品选择上人们更加趋向于绿色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化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以及使用等环节,环保观念会贯穿于全过程。

3 结 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有效应用可以极大提高产品的精度、质量及生产效率,在强调成本节约及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在未来发展前景上会向着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并将在工业生产制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曾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1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5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77

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电网分离任务,尤其是电能竞价上网、对发电企业进行改组、对供电企业进行拆并,促进电力企业化发展。同时,从国家电力监督机制建设上,融入国家统一部署来完善电力改革监管工作。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将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及任务,特别是市场化交易环境的建设、电价调控问题,电力体制总体改革思路及原则问题进行明确,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供政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供电企业如何从运营模式改革及创新中,积极响应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及电力服务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就需要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及影响中来优化配置主体,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目标。

1 国家电力改革下供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电力体制改革加剧了电力工业向纵横双向的分拆结构模式,而原本缺乏竞争意识的供电企业在新的背景下面临更多的发展问题。一是在战略规划上缺乏目标导向。作为我国特殊的行业,供电企业尽管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也经历过改革与转变,但在长期的战略规划上显得模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各分支机构间的沟通交流上缺乏有效衔接,使得供电企业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存在波动性,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某些供电公司在人力管理、财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导致管理脱节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在电网服务上缺乏质量理念,特别是在基层供电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电网结构与电网建设规划不协调,供电环境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在电网技术改造上存在局限性,个别地区电网结构不合理,网架不完善,供电服务受到影响。三是安全生产上的问题,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到位、错位现象较多,如电网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电力事故发生,部分地区因电力设施遭到破坏而导致停电事故;由于电力连锁性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将诱发更多的连锁反应,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电力供应本身作为能源型产业,在电力事故表现上具有多样性。

2 电力改革对供电公司运营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下,对于供电企业运营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如在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从传统的供电业务上实现多元化和资源重组化,从加快电力增长上来优化供电投资结构,保障电力来源多元化,营造电力布局和电网结构的全面协调。可见,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及重点是对市场机制的渗透,着力从市场化导向中来优化电力资源供应和电价调控目标。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对于市场化运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电力供应上来构建市场策略,实现供电企业的市场主体目标,迫切需要从体制改革中来加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供电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新环境下的供电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并从改革进程中来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供电企业一是面临着管理模式的挑战,目前很多供电企业也在逐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管理理念和思路,转变传统的衙门式管理模式,着力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上来提升管理效率。二是对于供电企业盈利模式来说更是一个新的挑战,国家在电力体制总体目标上划分为四个主要方面:从竞争环境的开放性上逐步形成部级、大区级、省级、地区级竞争结构;摈弃传统自然垄断结构,实现对电力零售商、发电商、用户的开放;开展竞价上网,实现购电商、发电商以及用户自由购买电量和市场化电价调节机制;构建电力近期、远期规划,以电力市场化为平台来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效融合。可见,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后的供电企业在盈利模式上要有所转变,特别是对盈利来源多元化的改革,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和不断调整,供电企业能够从自身发展中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在供电公司与电网公司的地位博弈中,供电公司的主体地位将会增强,同样对电网公司的运营模式也会带来冲击,越来越倾向于电力服务供应商;发电企业作为电力供应的源头,其在新机制改革中,也会面临新的转变,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大环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供电结构体系中。

3 供电企业在新改革环境下的运营模式改进

从远期发展规划来看,对于体制改革下的我国电力产业结构将呈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中小多层次融合的局面。供电企业作为向电力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电力能源的重要节点,更应该从运营管理模式改进中,优化供电结构,构筑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团队,以良好的企业环境来服务广大电力用户。

3.1 制定发展原则,健全服务机制

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供电企业要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中遵循相应的发展原则。一是依法经营,完善监督体制,从推进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上,明确供电企业的发展目标,增强供电企业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指标,打破电力地方保护屏障。同时,在供电企业资产管理上,要深入落实好资产清查工作,防范国有财产在改制中造成流失,特别是加大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建设,以岗位轮换制度、完善供电物资公开采购制度、杜绝供电企业贪腐现象。二是注重电力设施保护,优化各地区电力供应结构,特别是对于基层电力项目建设,要从缓解电力供应短缺上提升供电服务范围。三是做好供电企业与社会各界间的协同关系,从当前供电企业电力服务实际出发,切实保障用电户的合法利益,深入到用电户用电需求分析中,来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竞争力。如对于用电户用电选择权、被尊重权、安全权等权益的保障;处理好供电企业员工间的协同关系,从员工待遇福利上加大政策和制度措施建设,保障员工的权益,如引入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机制,提升供电员工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注重对公益活动的参与,体现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优化使用可再生电力能源,从推进国家环境保护上,与政府一道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摒弃传统供电模式,加大合理用电宣传力度,引导用户安全、节约用电。

3.2 强化需求分析,完善服务创新

供电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要加大对电力需求侧的分析,从买方市场调查中来完善电力营销,提升服务水平。从电力基础性产业结构中,来改进服务质量,必须要坚持用电户导向理念,从电力市场管理中来优化服务。在售前分析上,供电企业要深入到用电户实际,组织多种沟通交流平台,从用电技术、用电安全、用电政策和合理用电等知识宣传上,推进广大用电户节约电能,减少用电户在用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售中阶段,供电企业要从电力服务项目上,一方面加大供电企业员工学习,树立对外服务窗口和先进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从关注用电户的需求上,针对大客户开展相应的折扣和优惠,提升供电满意度;在售后阶段,围绕用电户需求,实施全天候、全过程一站式供电服务,保持电力的良好供应,减少突发性停电故障,以快捷、有序、及时、有效的抢修和多种方式的电费缴纳来提升综合供电服务水平。

3.3 立足电力用户,加强营销管理

供电企业的电力服务对象是用电户,而销售的对象是电力产品,因此从客户导向上要提升管理水平,必然需要从用电户管理上,提升广大用电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一是供电企业要树立客户至上理念,积极转变工作方向,围绕用电户来展开电力服务,以良好的电力服务来树立企业形象。二是构建客户资料库,通过对用电户进行分类管理,了解不同用电户的实际需求,展开个性化、专属化服务。三是注重管理机制创新,结合供电实际,从大客户供电服务中来构建协同发展关系,从电力供应和电力服务中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供电企业要注重电力营销创新,摒弃传统工作方式、服务模式,要从改进供电服务管理机制上,组建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从知识结构上提升队伍水平,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从电力供应中将销售量、电费回收率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重点;变革供电企业服务职能,立足市场机制,从电力业务管理、合同管理和市场分析与预测中完善电力供应营销体系。

3.4 注重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

供电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是两项重点工作,也是关系供电企业提供稳定、安全电力服务的基础。要注重技术创新,降低供电成本,提高供电产出比,从现有供电企业管理中,加大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投入,注重电力设备的更新与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供电企业科技水平;注重电力产品向用电户的传递,围绕线路改造、线路耗电量的统计与监测,逐步开展电网自动化抄表工作,减少人员消耗,提升供电企业的智能化、现代化、自动化水平。注重安全生产管理,始终将安全供电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从管理中查找管理漏洞和不足,建立标准化工作岗位机制来规范供电企业员工工作行为。

4 结语

供电企业在面对新体制改革环境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与市场化机制对自身运营模式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观念,坚持从电力服务中不断拓宽服务,为广大用电户提供安全、经济、稳定的电力

服务。

参考文献

[1] 祁碧茹.中央电力企业“十二五”发展定位和重点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1,(9).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例11

目前,美国大多数地面电视台已经开播数字频道。截至2005年6月,在209个电视市场中已有1491座地面电视台(其中包括289座公共电视台)开办了数字电视频道,覆盖了99.7%的电视家庭。几大地面电视网的黄金时段节目基本实现高清晰化。截至2004年底,投放市场的数字电视机总量也已达到1610万台,仅2004年一年就向市场投放了720万台。其中,液晶显示的有258万台,等离子显示的有85万台,背投式的有377万台。预计2005年还将有2000万台数字电视机投放市场。尽管如此,真正通过数字调制解调器内置型电视机或使用机顶盒实际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视听者不过几百万。大多数人或者通过电视机与DVD、数字录像机的连接收看地面电视台的数字电影频道,或者订购卫星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提供的数字频道。造成美国数字地面电视覆盖率很高而实际接收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传输渠道的制约。美国70%的视听者是通过有线电视网或卫星电视网收看地面电视节目的,在以上渠道转播数字地面电视节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以前,很难有大范围的普及。

数字电视机的制约。尽管投放市场的数字电视机的价格已经降至原来的一半,但平均价格仍在1500美元以上,与模拟电视机相比仍显得很高。生产数字电视机的家电行业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之间在数字电视机的规格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数字电视机的销售。

未来预期的制约。地面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和非商业台面对巨额的数字化投入,既缺乏资金,更缺乏对未来回报的乐观预期,这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积极性。

公共媒体的制约。美国公共广电媒体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远不及BBC和MHK,虽然积极推进数字高清节目的播出,但是还没有找到数字时代能够体现公共媒体价值的服务模式和运营体制。因此推动地面电视数字化的作用非常有限。

服务模式的制约。数字地面电视至今还无法提供多频道服务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业务,虽然目前四大地面电视网黄金时段已基本实现高清晰化,但是内容还不是很丰富,短期内还不足以唤起大多数视听者购置数字电视机的欲望。在因特网接入环境、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视听环境不断改善的美国,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多频道节目服务即使可能,对视听者来说,具有多大价值还很难确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业界和政府逐步认识到,仅靠市场机制很难完全实现数字地面电视的普及目标,政府应通过数字普及对策加以引导。为了确保2006年实现数字化转换目标,FCC从2002年起陆续提出了以下对策:

加大推进高清节目的力度。要求已取得数字许可证的地面电视台、有线电视运营商、卫星电视运营商,在开播数字电视的同时,增加播出高清电视等有数字附加值的节目的数量。

改善地面数字电视的有效覆盖。研究制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卫星电视运营商义务转播数字地面电视节目的有关法律条款。此举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实现较低成本的有效覆盖。

统一数字电视机的规格。要求家电生产商在13英寸以上电视机中内置数字解调器,2007年之前所有电视机都要实现内置化。并开发能够阻止数字节目非法转录或经因特网流通的标识技术。

放松规制。放松对大众媒介所有权的规制,将1家地面电视台在全美的视听家庭覆盖率的上限提高到45%,将1家地面电视台在大城市拥有电视台数量的上限提高到3座;允许在中等以上规模城市兼营报纸和广播电视。

以上对策在美国国内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抵制,政府同业界围绕数字化而展开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发展到现在,局面仍没有大的改变。FCC主席不得不承认2006年终止地面模拟电视的目标已难以实现,有可能将这一期限推迟到2009年。

2、 卫星数字电视:市场增长很快,寡头垄断支撑

美国的卫星电视市场基本上由直播卫视公司和回声星卫视公司完全垄断,它们是利用通信卫星直接向用户传送数百个专业化频道的数字卫星电视平台运营商。截至2004年6月,两家卫星数字电视平台各拥有1000万以上用户,而每获得1个用户的成本均在6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从每个用户获得的平均收入一般在50-60美元之间。美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市场近几年增长很快,已从1998年的869.4万用户增长到2004年6月2316.5万用户,6年里增加了1447万用户。

美国卫星数字电视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容和服务的优化。目前,两大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均向用户提供由多个数字高清频道组成的付费电视节目包,同时还开办了具有选择视听和自动录像功能的多种双向服务以及多种宽带服务。尽管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美国数字卫星电视业每年都可获得数10亿美元的收入,但由于市场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净收益仍很低。为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数字卫星电视仍需要持续性的巨额投入,目前的高度寡头垄断结构对维持高成本的运营起到了支撑作用。卫星数字电视市场的垄断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根据有关法律,美国的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还承担着转播地方地面电视台节目的义务。截至2004年9月,直播卫视公司和回星公司根据同各大地面电视网的协议,分别在106个市场和149个市场上转播地方电视台的节目。

3、有线数字电视:集中化趋势明显,服务竞争加剧

截至2004年3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290万,高速因特网服务的用户达到1730万,有线电话用户达到270万。截至2004年9月,全国共有有线电视系统8869个,有线电视多系统运营商(MSO)有200个以上,此外还有330多个为MSO提供频道内容服务的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截至2004年9月,有线网络的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加入率达到68.1%,有线电视系统的年度总收人达到513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为164.1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2%。

《1996年通信法》放松对跨行业渗透的限制以来,有线电视业界为数字化转换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有较快增长。投资领域从节目传输服务、高速因特网接人服务、有线电话、IP电话服务到视频点播等综合,范围很广。据有关方面推测,1996年至2004年底的这一段时间,有线电视业用于数字化设备升级改造的投资总额达到950亿美元以上,在同一时期,美国的有线电视传输宽带化也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6月,已有2430万个家庭具备了接人数字服务的条件,有9000万用户具备了接人有线宽带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具备了接收数字高清节目的条件。

近几年美国有线电视业掀起了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浪潮,产业的集中化趋势非常明显。截至2004年9月,美国排名前10位的MSO拥有的用户总数已经占到有线电视业用户总数的80%。另据2003年的统计,排名前4位MSO的年度总收入占到整个行业总收入的71.2%。规模最大的MSO已拥有29%的市场份额。

美国巨型MSO为应对广电与通信全面融合以及放松规制所带来的跨行业竞争,努力开拓跨媒体、跨行业的新型服务市场。近几年它们在数字有线电视服务、高速数据业务、因特网电话服务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市场渗透率。目前正在把高清频道作为新的有力武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据2005年美国全国广播协会最新信息,传输高清节目信号的有线电视业主已超过400个。一批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如家庭影院、表演时代、麦迪逊广场花园、艺术与娱乐频道、电影精华频道、探索频道等都已开始提供高清节目服务。有线电视业的赢利模式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带动了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使收益结构趋于混合化。一批巨型MSO凭借着市场扩张,迅速成为新兴的多渠道影视传输市场(MVPD)上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更加剧了有线数字电视同卫星数字电视在内容和服务上的竞争。

经验和启示

1、推进数字化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普及战略

广播电视数字化不仅是深刻的技术变革和媒体变革,它还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政府在推动数字化过程中应根据本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美国政府在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过程中所坚持的政策目标是多样性、竞争性、地域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媒体所传达的思想观点、节目内容、传输渠道、信息来源都应是多元的,而且要保证少数群体、弱势群体对数字媒体的平等使用权、参与权。所谓竞争性,就是要在各类数字媒体之间、各类数字传输渠道之间、各类数字服务之间都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所谓地域性,是指媒体在编播节目时要照顾到不同地域的需求和利益,新闻报道应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地方新闻。

在这一政策目标指导下,美国早在9年前就确立了数字化普及的战略框架。首先,美国《1996年通信法》授权FCC向电视台发放数字电视许可证,并允许电视台使用临时附加频道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其次,FCC于1997年提出了数字电视行动计划,对美国数字电视转换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战略目标:2006年前关闭模拟电视,地面电视台在完成数字电视转换后归还临时使用的模拟电视频段。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通过拍卖回收的部分模拟电视频段,对数字地面电视的转换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提前确定数字电视的转换期限,给视听者和业界一个明确信号,以促进数字化的转换。该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分步走的实施战略,要求在1999年5月1日前,在排名前10位的电视市场中四大地面电视网必须播出数字电视节目,在1999年11月1日前,在排名前11至30位的电视市场中四大地面电视网必须播出数字电视节目。美国排名前10位的电视市场覆盖了30%的电视家庭,排名前30位的电视市场覆盖了53%的电视家庭。

美国把数字化转换成本(包括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方面的投资、数字内容制作与流通方面的投资、家庭数字设备的购置费用等)的可持续回收作为数字化普及战略的重点,并从多个方面加以推进,向视听者提供数字电视服务,提高数字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改变人们对数字化的预期,展示数字化对未来收益增长的带动作用。

2、推进数字化要与产业的结构转型相配套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也是产业结构的变革。美国的实践表明,通信网络的宽带化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相结合,首先引起的是通信业与广播电视业在内容生产、传输方式、信息终端、服务模式、运营主体几个层面上出现的纵向融合。与这一融合趋势相伴随的是,以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为核心而出现的横向分离趋势(参见图1)。

迄今为止美国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出现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多数是围绕这种纵向融合与横向分离而展开的。种种迹象表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正在融入更大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的发展之中,而正在形成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又在深层面上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传输价值的分散化(指数字多媒体时代使过去的以地面电视为主体的传播体制向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并存的传播体制转变,地面电视的传输功能也被多种媒体所分担,因而传输价值趋于分散),二是内容价值的扩大化(指由于媒介形态、传输渠道日益增多,内容成了被多次使用的稀缺资源,数字内容在多渠道多次流通中获得了新的增值)。这使得数字多媒体产业的市场总价值迅速膨胀,而价值链各个环节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数字卫星电视和数字有线电视产业出现了以横向分离为特征的结构转型,其特点是出现了独立的数字卫星平台运营商和数字有线平台运营商,以及独立的数字卫星节目提供商和数字有线节目提供商。

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这些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浪潮。纵向一体化多数是通过控股或合作方式,在横向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制作与流通渠道的再次整合,其结果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而且因为有了对内容制作的控制权,还降低了数字产业链的系统风险。美国MSO与有线电视节目网之间的整合就是典型例证。与此同时,在横向分离的基础上MSO之间也出现了横向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告诉我们,有线电视运营商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实现对数字化转换巨额投入的可持续补偿,才有可能为今后的数字多频道服务以及跨媒体、跨行业的服务竞争提供支持。

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通过产业政策促进这一转型,不仅是数字多媒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政府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战略目标。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就陆续放松了多个方面的限制,包括对拥有全国性电视台的限制、对同一地区内拥有电视台数量的限制、对兼营广播与电视的限制、对兼营报纸与广播电视的限制、对一定区域内拥有电台数量的限制、对双重网络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业的整体转型,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3、推进数字化离不开内容产业的结构转型

数字多媒体时代出现的传输价值分散化、内容价值扩大化趋势,必然引起内容产业的结构转型。基于这种认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通过抑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引导内容产业向新型结构转变,在变革与发展中振兴数字内容产业。

促进与限制并举,优化内容市场结构。美国在上个世纪对广播电视业实行的行为规制和结构规制,都曾对内容产业的发展起到过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行为规制,曾有效抑制了三大地面电视网对电视节目市场和黄金时段的垄断,为节目市场引入了竞争,从而振兴了辛迪加市场,也为节目的多渠道流通奠定了基础。通过结构规制,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资本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的过度垄断,保证了舆论和观点的多样性。但是后来,为适应数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客观要求,美国逐步放松了行为规制、结构规制,加强了对节目内容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节目内容的监管。这些举措为多渠道多层次节目流通市场的形成和跨媒体、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宽松环境,同时也为数字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性、优质性提供了保障。

从宽带政策入手,促进平台产业的竞争。FCC从2001年开始陆续提出一系列鼓励竞争、促进多样化的宽带政策,首次根据附加值的大小对各类通信服务市场进行了划分。其中,超越平台的差异,将利用有线电视网提供的高速因特网接人服务与DSL服务一并划入信息服务范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此举的意义在于,为今后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卫星数字平台、有线数字平台、地面数字平台等利用分配网提供信息分配服务的各类运营主体,在宽带环境下提供的服务划定了统一的市场,进而为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竞争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市场竞争,才有效抑制了各类平台的瓶颈垄断,并且为形成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多方共同干预.引导新兴市场健康发展。美国新兴的MVPD市场(指进入数字化、融合化、网络化时代以后,在美国出现的以多渠道视频信息分配商为主体的多渠道流通市场,包括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多信道多点分配业务、卫星共用天线电视、家用卫星天线、开放式录像系统等多种视频服务。作为新兴的视频内容流通市场,它正在同内容制作市场、网络传输市场一起构成美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基本框架。)是在产业的纵向融合与横向分离、媒体的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数字多媒体内容传输市场,康卡斯特有线电视公司、直播卫视公司、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回声星卫视公司、考克斯有线电视公司等一批巨型媒体,从一开始就成为这一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数字业务用户在MVPD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04年6月,上述5家公司的数字业务用户总数已达3800万,占各类业务用户总数的62.3%。这说明美国的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

但是,这一新兴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也在迅速提高,为了抑制新兴市场的跨行业过度垄断,政府近几年开始进行限制。一方面将《1992年有线电视消费者保护及竞争法》中限制纵向一体化的有关规则的有效期限延长至2007年10月,积极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对MVPD运营商、通信服务运营商、ISP运营商的开放;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及时修改针对纵向、横向兼并的合并审查指导原则。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的共同干预,抑制视频多渠道流通市场的过快集中化趋势,保证传输渠道的多样性。

开发数字内容资源,提高内容流通效率。在美国,最大的数字内容资源是电影,电影正在成为新兴的美国数字娱乐产业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数字娱乐产业对数字电影这一核心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数字电影产业链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融合,近年来美国的大型制片商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库存,将电影胶片低成本地转换为数字高清节目;另一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电影产业链的数字化,即数字电影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数字电影需要在电影的拍摄、编辑合成、发行、放映各个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目前美国7大制片企业在电影拍摄阶段的数字化比例已达5%,在独立制片企业中这一比例已达30%。在电影编辑合成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的比例也已经很高,而在发行、放映阶段采用数字设备和技术的比例还相对较低。

美国正在出现的数字电影产业链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渠道的并行流通机制,二是多级市场的逐级进入机制。具体来说,由科教机构、行业协会、创作队伍、制作公司、制片商构成的内容生产环节,将其生产的数字化初级产品提供给电影编辑合成环节,经过这一环节转化为可供数字平台使用的各类数字电影软件。再通过各类平台运营商即数字电影院、DVD销售商、数字网络分配商(卫星数字平台、有线数字平台、因特网)、地面电视网中心台、地方电视台,分别向自己的用户提供打包的电影服务,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影多渠道流通机制。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回报,数字电影软件最先进入影院市场赚取首轮票房收入,通常6个月后开始进入DVD销售市场,在8个月后开始进入数字卫星电视和数字有线电视市场,48-60个月后开始进入地面电视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影的多级市场逐级进入机制,也叫视窗战略。正是通过多渠道并行流通机制与多级市场逐级进人机制,才保证了数字电影软件在多级市场上获得多次增值,才有可能在高投入、高风险的数字电影产业实现盈亏平衡。

电影产业实现数字化后,可以通过无缝隙作业使各级产业环节实现一体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影视内容在各类渠道的流通效率,还可以加快电影软件向高清节目的转换速度。因此,尽管难度很大,在巨大商机的诱惑下,美国的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企业仍在积极推动这一转轨。

适应数字时代要求,建立新型影视著作权体制。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数字内容流通量急剧膨胀,客观上要求逐步改变模拟时代单一、分散的影视著作权处理机制。美国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数字千年著作权法》,将数字内容的网络化使用、著作权信息的保护、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等一系列新问题纳入监管,并积极推进权利处理机制的转型。

目前美国的影视著作权管理正在向以合同为纽带、分级授权、集中处理的方向转变(参见图2)。长期以来,美国发达的辛迪加节目市场为影视内容权利的大规模交易提供了平台,对活跃影视内容流通市场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同一节目可以通过辛迪加市场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多个市场上同时出售,这加快了内容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

进人数字化时代,影视著作权管理体制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有完善的机制,大批专业化的公司很好地发挥着应有作用。二是建立了一次性权利让渡机制。影视制片商通常从商那里一次性取得与影视作品有关的所有权利以及今后的附带权利,并将今后各种可能的权利让渡均写入合同,这就为影视作品的多渠道流通和多次交易(包括向第三者让渡权利)提供了便利。三是平台运营商的集中化处理机制。这一机制把影视内容的网络分配过程变成了影视著作权的处理过程,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4、推进数字化要依靠新型市场主体和核心服务

在微观层面上推进数字化,必然面临技术升级的高投入、市场开发的高风险、服务竞争的高端化等挑战,只有依靠新型的市场主体和高附加值的核心服务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新型市场主体支撑数字多媒体产业。经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美国出现了以时代华纳为代表的一批跨行业经营的复合型媒介企业。它们不仅在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领域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和很好的市场业绩,而且在通信、报纸期刊市场等相关市场中也占有很高的份额。它们的年营业额一般都在几十亿至几百亿美元之间,通过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较好地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多已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混合化。这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也为数字化投资和数字化经营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发展来看,这批企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数字多媒体传播产业的骨干力量。

两大核心服务提升数字电视的附加值。美国从一开始就选择数字高清节目作为推进数字化的核心服务,这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美国拥有极为丰富的电影软件储藏,而这些以35mm胶片方式储藏的软件资源只需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转换成数字高清节目,这在数字化转换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以数字电影产业为龙头的美国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为数字高清节目的丰富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尽管数字高清频道要占用整个频带,但它的高清晰画面和优良音质却可以给喜欢电影的美国受众带来新的感受。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仅2004年一年,地面电视网就播出了2500小时的数字高清节目。

多频道服务是在原有频带基础上通过分割使用获得大幅度增值的一种服务模式。在美国,开办数字多频道服务在为视听者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广告市场中获得新的财源。因此美国把多频道服务作为数字化普及阶段的另一项核心服务来推进。目前,数字高清节目不仅成为美国推进地面电视数字化的核心服务模式,而且正在成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推进数字化的有力武器,而多频道服务已经成为推进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发展的核心服务模式。

多元服务模式体现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美国,多频道化、多媒体化正在引起三大变化:一是重头节目的价格大幅度上涨。1998-2006年8个赛季的全美橄榄球转播权费已经超过176亿美元。在过去20年里,随着美国有线电视系统从2000多个增加到8800多个,每个赛季的转播权费也从5亿美元涨到现在的22亿美元;二是视听的分散化。由于这种分散化,美国三大地面电视网黄金时段的联合视听占有率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将近40%;三是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围绕广告市场、数字高清、多频道服务、高级业务的竞争逐渐开始加剧,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结构。在这种状况下,美国的各大地面电视网在全面推进以高清电视为核心的数字电视服务战略的同时,也在实施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美国广播公司、福克斯电视网均采用720p的高清电视制式、480p的标清电视制式,不仅可以支持电视服务,还可与计算机保持很高的兼容性。全国广播公司采用1080i的高清电视制式、480p的标清电视制式,在确保高清晰画面的同时,也为今后开办其它服务提供了可能。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两种制式上均采用隔行扫描方式,体现出追求高画质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美国的MSO实行以数字多频道服务、高速因特网接入服务为主,高清节目服务、宽带服务、电话服务为辅的数字化服务战略。从付费多频道市场和广告市场上同时获得收益。近几年来在多频道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同数字卫星电视的竞争实力,在通信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同电话运营商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VoIP服务中与电话公司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

美国的卫星电视平台运营商以付费的数字频道包服务为核心,积极开拓高清电视频道包服务以及面向数字地面电视台的节目分配服务。2003年以来与地方电话公司合作,尝试宽带服务的可能,以图尽快改变收益结构单一、差异化竞争能力不强的状况。

5、推进数字化要与受众的视听方式相适应

数字化的普及最终决定于视听者的实际接收状况,而这一状况又决定于视听者的视听设备状况、视听行为方式以及视听偏好。美国的经验表明,视听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视听行为方式和视听偏好,媒体适应这一状况及时推出新的数字服务,这在数字化普及阶段往往可以带来很好的效果。

在美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数字电视机的销售增长一直不很理想,然而由TiVo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在美国的销售却增长迅猛。截至2004年底,数字录像机在美国的家庭普及率仅为6%,但据iSuppli公司预测,2005年内这一数字可望达到15%(1630万个家庭),到2009年可望达到43%(4550万个家庭)。究其原因,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很好地迎合了视听者的需要,购买了数字录像机就意味着购买了新的视听方式和新的服务。

TiVo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数字录像机具有三种服务功能:1)选择功能。用户只需事先输入喜爱的电影明星的名字,数字录像机会自动录下由这些明星出演的所有节目;2)记忆功能。数字录像机会根据用户的视听履历和视听偏好,向用户推荐备选节目,并显示预定播出时间;3)自动录像功能。设定后可对每日定时播出的节目自动跟踪录像。面对这一市场机遇,美国数字卫星电视运营商―――回声星卫视公司(拥有1100万用户)率先从2005年3月起面向数字录像机用户推出了一项新服务。用户使用附带数字录像机功能的机顶盒不但可录制节目,还可以享受视频点播服务。新一代数字录像机正在使用户的视听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开始影响传统的盈利模式。据森林人市调公司(Forester)调查,有59%的数字录像机用户是错时收看节目录像的,这样一来大部分商业广告被有意忽略掉。据统计,数字录像机用户实际看到的商业广告数量只有播出量的46%。随着数字录像机的迅速普及,这种视听方式会对以商业广告为基础的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电视台的节目编播本身也将失去意义。因此,数字录像机服务和市场的走向引起多方关注。

6、推进数字化要建立稳固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美国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不断强化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首先,美国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数字地面电视的总体服务目标,即坚持以免费方式提供普遍服务,充分利用有限的电波资源,为公共服务提供保障。这意味着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网在数字时代仍然肩负着公共服务的责任。第二,美国一直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网对地方地面电视台数字节目的义务转播,此举旨在为地面电视的公共服务搭建稳固的传输平台和分配网络。第三,继续扶持公共广播电视,鼓励它们制定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战略。公共广播公司、公共电视网、公共电台网是美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主体,它们在数字化普及阶段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广电媒体的财政基础非常薄弱,难以承受数字化带来的巨额负担;公共广电媒体还没有确立数字时代的新定位,也没有找到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服务模式。近几年,美国公共广电媒体开始实施以地域信息为中心的多频道服务战略,为了缓解数字化带来的经费压力,正在积极探索图文电视、因特网软件下载、视频点播等付费服务的可能。政府在推动公共媒体自主发展的同时,也在考虑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缓解数字化带来的财源紧张状况。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