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3 18:25:29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1

类比的形式在电工教学中很常见,如我们常以“电流”和“水流”相类比,研究电流理论;以“人在运动场地跑一圈”来类比“电荷在任意回路绕行一周”;以“汽车的刹车过程”来类比“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等。笔者仅以《数字电路》课程中采用文字游戏作类比简述其应用。如在“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一节,涉及高中代数“集合”理论内容较多,常规教学方法是以“文氏图”的形式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灵活运用了文字形式,以“A”表示“文具”,以“AB”表示“铅笔”,则“A+AB”表示“文具和铅笔”,从语法结构看,二者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因此,“A+AB=A”。教学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后,学生不但理解了该表达式的含义,而且记忆深刻,更能推广应用到“A+ABC=A”“AB+ABC=AB”,效果十分明显。

二、以角色设计的形式创设情境,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如笔者在进行“基本RS触发器”这一内容讲授时,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符号(见图1),深入理解并迅速记忆相应的逻辑功能表(见表1),采用了角色设计的形式。即把两个输入端分别设计成两个领导,其级别相同,代号分别为“RD”和“SD”。代号为“R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0,而代号为“S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1,当输入端状态为0时(如RD=0),表示相应的领导(如RD)下达相关置数命令(如令Q=0);输入端状态为1时,表示领导没有命令下达。这样,当“RD=1,SD=1”时,含义为“两个领导均没有命令下达,输出端状态应‘保持’不变”;而当“RD=1,SD=0”时,含义为“领导SD已下达命令,输出端Q的状态应为1”;相应的,在“RD=0,SD=1”情况下,含义为“领导RD已下令,Q的状态应为0”。对于最后一行“RD=0,SD=0”,情况比较特殊,其含义为“两个领导下达了两个相反的命令,因此,输出端不知所从,‘状态不确定’”。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生动形象,又极富趣味性,既避开了繁杂的物理过程分析,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非常好。与类比方法相类似,采用角色设计的形式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某些场合下如能结合角色体验和角色表演,则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以具体形象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时,笔者先以汽车的刹车过程为类比引出本课,然后以图2所示“过渡过程的产生”做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过渡过程概念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现象,同时在与电阻支路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储能作用才是造成电路发生过渡过程的根本原因”这一既重要又抽象的结论。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打破了常规教学“先分析研究基本理论,然后再做验证性实验”的路子,而是先做观察性实验,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这样,理论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既便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进行“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教学时,就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先做观察性实验,然后作理论性讲解。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做观察性实验还是演示性实验,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设计,要使被观察的实验现象比较突出,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现象的发生,或重点强调某些操作步骤,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2

1.2课程体系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是综合的,课程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以就业为主导,设置六门左右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能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形成有特点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一般专业课为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课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通过《焊接与万用表组装实训》课程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焊接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熟悉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过程。通过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职业能力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主要抓机电专业的特点,理论以够用为标准,少讲原理等枯燥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例如将《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基础》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精讲常用的理论知识,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进行整合为《机械制图及CAD》,让学生在手工绘图的同时,学会计算机辅助绘图,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更好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将《电工电子技术》拆分为《电工基础》和《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不但加大课程实践操作课时,而且增加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的电气控制电路设计能力、电气接线能力与电气线路故障查找能力,此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来教学。例如: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学生根据基本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单相运转控制电路”来设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然后完善电路,学生根据设计出的电路现场实际接线,最后通过同组互检,没问题可以通电,检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变化情况。

2.2.2项目式教学方法[3]《械制图及CAD》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样图的绘制和识图能力,也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可以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拆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可以有几个子项目———任务,主要项目见表3,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项目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84-02

现代职业教育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机电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1 学生的素质适合一体化教学。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基础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理论课上真正系统理解掌握的学生不多,而实训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机电一体化教学,可克服单门专业课教学弊端。由于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机电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能提高机电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机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机电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机电专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机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找到"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结合方法,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1.3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适合于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使机电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

1.4 促进机电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机电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而实习又练的是其它的,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教学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2.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是复合型的教学型式,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巡回指导),提问法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方案,一般包括教学计划与大纲,教学组织与机构、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学评价等。

3.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机电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训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

3.1 传、帮、带。传、帮、带是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机电教师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拜师学艺,时间(一般为1-2学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在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培训学习后,年青教师对专业的理论与实训的结合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一体化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要大胆地磨练、任用年青教师,让这些教师担任机电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安排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协助、辅导第一次担任机电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教师上好这一门课程,这样既确保了教学的效果,也锻炼了任课老师,使任课老师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任课老师逐步趋向成熟。

3.2 加强校外培训。首先,组织机电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要让机电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其次,机电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唤醒机电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机电专业发展的能力。

3.3 组织年青教师进入工厂。年青的机电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单位,进行机电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机电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机电专业理论的认识。重点了解机电新技术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

3.4 从企业中引进相关师资。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机电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机电教师队伍。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机电行业专家,积极引进从企业退休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并协助机电教师开展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机电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4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科技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其带来了现代生产关系的极大的改善,并开始逐渐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战略发展以及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趋向。互联网技术借助自身独特的便捷性、快速性、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模式,丰富了区域间企业的交流、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并将这一特性不断的复制和应用于各个行业,为当代国内经济的发展增注了充沛的活力。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现代化人才。矿山机电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综合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够在煤矿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管理等技术环节保障运行,是能够满足当前矿山企业人才需求,是能够满足矿山设备制造、研发、维修需求。进入2010年之后,矿山机械行业的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各项投资向矿山机械涌入,在年近100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再加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需要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上进行创新,积极融入“互联网+”,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来让高职院校的矿山机电专业设置贴近和适应当代互联网庞大经济市场的需要。以便于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途径,以达到借助“互联网+”手段培育更专业、符合发展需要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目的[1]。

2“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

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诞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提供新发展思路的。在“互联网+”带动下,传统行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大、产能过剩的能源行业。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动,培养更符合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从“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来看,具有几大表现:一是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从“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把脉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二是需要根据“互联网+矿山机电”的新目标,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培养出矿山机电岗位高技能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对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2]。

3“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构建路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是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带动煤炭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需要依托以下几大构建路径。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多重影响,需要高职院校

在构建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实现工学交替。一是在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搭建指导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工作小组,让来自矿山机电专业领域的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领导成为小组成员,从分析“互联网+”给专业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做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在人力和财力上进行资源保障;二是邀请“互联网+”领域、矿山机电领域的校外专家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从社会实际需求到把控专业未来发展,科学、系统的设置出最符合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课程体系;三是在设置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明确矿山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互联网思维;四是建立起“教—学—做”一体的矿山几点专业课程体系,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学习矿山机电的相关操作,在实习企业做专业学徒[3]。

3.2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矿山机电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矿山机电”的专业应用性将更强,因此构建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融合。一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习的6个学期,分别设置特定的专业技能训练,重点是在第5-6学期,需要提供学生在矿井通风、压气、排水、维护维修等专业岗位的实习,在通压排操作、提升机操作、设备安装等岗位进行轮岗,提升矿山机电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进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第1-3学期,需要传授学生计算机理论、互联网基本应用、机械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机械零件设计、矿山机械检测技术、电动机械维修等理论教学;在第4学期,理论上要重点进行矿山机械的理论传授,对煤矿供电、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等进行重点讲学;在第5-6学期,理论上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4]。

4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运用的不断普及,给予了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各行业走“互联网+”产业道路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是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重新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新体系,就需要正视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新难题和重点问题,改变办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玉莲.新经济形势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新经济,2016(09).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40-01

1 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就职岗位

机电一体化也叫做机械电子工程,最开始是日本用来表达电子工程与机械工程相互结合的术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管是职业学校亦或是大学,都已然发现,未来的工业尤其是机电方面的设计运行与维护创造,只能由那些精通电子系统与机械系统的人去完成。故而,高职学院培养出的人才除了懂得机械领域与电子领域的相关知识外,精通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必要的。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它们的主要内容都是教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深浅程度外大致是相差不大的。但有待改善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地方教育只是在借鉴早已发展成熟的机械专业与电子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但对于怎么让学生讲两者很好的结合却缺少经验,很显然,这才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精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一般大学的普通本科教育希望学生完成相关的培训之后具有机电领域的创造与分析能力,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生打造为拥有某些典型系统的维修与分析的能力。笔者所任职的高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了能够使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培训后拥有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相应能力,既进行了为期数周的社会调研又邀请了众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由其他学校组成的教师组以及从本校毕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一致确定了毕业生适合的相应职务。其中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维修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与安装以及机电一体化生产线的维修与维护。为了能够让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相应的就是岗位,那么相应的职业能力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显然,职业能力是相应职业以及其他几门相近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可以大致归分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故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拥有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方法、社会、专业能力。

2 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服务于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教育,故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以工作岗位为目标而设立的,对工作岗位的流程进行分析,一一列出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其专业课程的内容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要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此确定课程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要求,选择以及整合课程的内容,而最关键的是紧握行业的发展脉搏并对此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工作岗位上的流程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需要不同的技能与知识。综合大量的资料与分析,笔者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关于机箱结构的控制系统。这一部分所需要的机械技能与知识为,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电路的安装与维修,所需材料的硬度与刚性,系统的散热性能、防辐射性能以及减震性能等方面的机械知识与能力。而高职学校也就此开设了机械制造学、机械基础课程、技术测量等学科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是电气的掌控。在就业后的工作流水线上,关于此的主要问题是继电器的控制与维修以及可控编程电路的控制与维修,而学校对此开设了电气控制这门学科来教学生解决上述所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毫无疑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是开发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工厂流水线上所运用的技能与原理为单片机的运用原理与信号的处理、采集以及传感器的应用。为此,高职学校开设了电子仿真技术与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工作原理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此外,为了确保电气与控制系统电路的正确连接,即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对此,毕业学生最少要了解国际上通用的电路板的辅助设计软件,并且,至少要掌握其中一种,相应的,学校开设了最广泛最流行的Protel组织教学。

3 创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相互联系。这方面,应采用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所谓系统方法论就是将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际教育相互紧密的结合,从本质上改变专业的思想与方法,避免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几门不同的课程从各个方面了解同一个实验案例或者知识点,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和专业以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与整个整体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以为,如果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由一个老师教授,那么则可以相对较容易的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融的目的。因为,在理论教学里,老师能够通过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学生对理论的了解程度方便的进行实践教育,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可以灵活的在生活中运用。对此,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训室以够学生使用。比如,实训室应该有一小部分作为教学区,该区应该装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以供老师教学使用,而实训室的其他部分应该有一些实训器材,方便学生在学习上完理论知识后直接上机实践,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在学校装备了精良的硬件设施后,老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应该运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明白的绝不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尽最大的努力将理论延伸到实训产地实验室等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而显然,只有有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效率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的相应的知识。而作为老师,很显然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兼备,而如何提高老师的素养可以通过让老师参加培训班或者让老师到工厂向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学习,让他们在生产流水线上训练实际与理论互相结合的技巧。以此,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便牢牢把握住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以及创新与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27-01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专业起点基础差。机电一体化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虽然高中毕业学生占很大比重,但专业技能基础差,实训周期短,再加上学生怕苦、怕累及畏惧动手操作的抵制情绪,很难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给专业技能实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专业定位不准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科学定位应该是“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但是从目前的专业设置上看,基本上都是按照“既懂机又会电”的方式来定位的。电子和机械是两大单独的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十分广,单靠理论支撑专业知识是不过的,必须结合实践推导理论,使技能在实践兼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讲,其定位应该以电为主、机为辅或者机为主,电为辅都可以。

3.教学手段落后,内容陈旧。目前,大部分的学校课程结构设置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片面的强调课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采用班级授课制度,学习内容、教材和进度都是“一刀切”,过分强调统一性。课程知识部分的考试成为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片面强化考试成绩。在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和对象的教育制度中,学生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自然就缺少兴趣和爱好。

4.教学实践训练水平亟待提高,增强校企合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严重缺少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缺少电和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课程,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性不高,教学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造成学生的实际训练水平不高。因此,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提高实践训练层次。

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构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中,坚决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实用的原则,减少其在教学中的比例,进而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

2.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实现时间和空间一体化。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并行模式。具体讲,就是教师和学生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保证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在时间上的高度一致。同时,为了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把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可以将专业课程的课堂安排在实训基地、实验室或者是工厂中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一体化。为了保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的高度一致,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将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作为教学目标。例如,“订单式”培训,企业可以把所需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等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依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期和适应期,减少了教学实验和工厂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

4.整合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具体的讲就是,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有机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教学任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当前的具体形式,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推行学、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有很多,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学习到最实用的专业技能。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紧随着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2.以实践能力为标准,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中,或者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执导学生的实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了解掌握新技术。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要求。学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需求。

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生存、学习、合作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便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更多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几年前把全校专业整合成机电、物流、信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专业群包括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三大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广,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众多专业课程,《电工电子》课程是其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该专业中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实际,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不能为其他课程更好地服务。笔者拟针对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电工电子》教学方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虽然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完善知识结构,可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会提不起兴趣,学习该课程会呈现越学越难的现象,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不是搞研发、做设计,而是操作机器、控制生产或者排查故障等一些实操性强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能用上的技能又不具备的状况。

《电工电子》课程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在机电专业中设置以外,在电工电子、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样开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且,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在维修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简单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开展《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置应有别于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着学习其他课程,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在这些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设置的课时会多得多,开设的相关科目也会很多。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电工电子常识,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理论知识。无论是电工基础,还是电子技术基础,都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难学,范畴也太广,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深,实践知识缺乏的局面。《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最多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因此,电工电子内容必须少而精,讲授一些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知识点,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足够了。如电工方面可以设置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内容。电子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常用半导体元器件、整流和稳压电路、各种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梳理好教学大纲,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效果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形成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授“晶闸管”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安装一个“可调光的台灯电路”。安装成功后,学生对电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很想了解电路调光的原理,这时笔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调光最重要的元件是晶闸管,那么,他们自然对晶闸管知识充满了兴趣。再如,在学习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首先以学生常见的直流电源引入,比如用各类电池、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接着通过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通过注重实践、淡化理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技能,也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

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讲理论或实验室里做实验,还应探讨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用传统方法教学,因经常要在黑板上作图、推导公式,费时较多,教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课时紧张,为赶课时,不得不简化或放弃许多对教学有益的作图。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省去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电工电子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另外,有些实验也因为设备的限制不能开展。而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视频、动画,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2)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中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1-14.

[2]盛德芳.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成才之路,2007(9):69-70.

[3]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109-111.

[4]赵杰华.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0(9下):71,136.

[5]李扬华.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2.

[6]朱洁.新时代下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构思及其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0(11):309-310.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71

根据我国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我们知道此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胜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使用的人才,包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维护和管理等,培养层次分为能够基本胜任工作的初中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和高技能、高素质、高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两类。对于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是:要求其不但能够操作、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进行设计。如何快速提升这一专业的学生技能与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科技型人才,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就此展开探析,首先对现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性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笔者发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的侧重点与聚焦点主要集中在电与机两个方面,而且两者分界比较明显。专业目标要求他们是融为一体的,然而,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过分偏重于机械方面的课程安排,从而偏轻了对电类课程的设置,这与当前“机、电、计算机”三维一体的专业格局极不相称,从而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无法很好地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设备操作演练教学。为适应社会形势与专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改革调整,加强电气控制课程、计算机运用课程等方面的教学,从而将“机、电、计算机”三者提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进行教学。

2、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完整性和标准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手工实践来进行的,只有极少部分通过自动化编程软件加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完整性和标准化,从而必须导致对专业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全,不能对相关或相近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到生涩,难以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对此,从教学效果来看,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来看,很难让学生蕴含更多的潜能去适应日益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工作环境。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对目前的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能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目标相一致起来。

3、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剥离

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本应融为一体、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对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要求更高,对理论原理的教学必须引用实践操作加以形象化和具体化,对于实践操作教学必须通过理论原来进行指导、验证和保障。例如:现代国内外的工业企业几乎都装备了先进的数据信息传感设备、数据自动处理分析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和系统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对操作和管理其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和简单的操作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理论分析能力。然而当前的实际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剥离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探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去研究、分析、挖掘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激发人们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探索,在教学中有了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对难题进行攻坚探索,增强他们更好地学好教学内容的自信心。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教学回归于生活实践或工作实际,例如:关于教学“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变频空调”引入到课堂,通过其原理和特点来分析普通的与变频的空调之间的差异,进而指出变频调速存在哪些优点,从而增长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进而增强他们学习动力,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2、注重实践操作教学课程的场景和任务创设

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具体专业实践课程关系相当密切,源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当进行设计课程模式时,应采取实践与理论同步进行教学策略。例如,可以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必须特别注重实践操作教学课程的场景和任务创设,将实践延伸为实训,并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将“实习课”与“理论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再进行严格的区分。另外,对于教学课程的考核,也可以改变传统的笔试定高低的做法,改为笔试成绩、操作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三者合一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分。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实践证明,通过引入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构建专业教室、实训和实验基地,将一些先进的设备或模拟器材引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控能力。有利于学生加快掌握机电一体化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75-02

机电一体化是将微电子技术和机械、信息、控制检测与系统技术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学科。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今新技术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培养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机电类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民经济关键部门迫切需要全面掌握机、电、控制和计算机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围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提出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该研究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机电一体化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现今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实验教学是必然的途径之一。它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其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应该持有“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观念,而摆脱那些简单的知识传授和验证理论课程内容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引导其自主学习、独立系统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开展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机电类知识体系往往概念抽象、理论繁琐,不同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并且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最后学生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就很少,而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解更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并且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2.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只是单课程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单课程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但无法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协调运用,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2]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选定所做的实验题目,而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要求和内容被动进行重复的机械式操作。然而,如果使用这种模式将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实验综合性不强,设计性少,代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实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会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毕业后满足不了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3.实验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往往因为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体积较为庞大,而且设备的价格又昂贵,所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课程所配置的设备都比较少。[3]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都是演示性教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做实验,而学生的任务只负责进行实验观察。即使是动手的实验课,学生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顺序重复一遍一遍去做。这样实验教学效果会比较差,使得整个实验就会趋于形式化,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

4.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机电一体化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查、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察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只能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其打分。[4]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可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需要学生强化认识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而且能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能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学生能独立书写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指定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现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教师需要充实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减少不具代表性的实验,根据专业课程制订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动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相对应,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让学生能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实验,而且更易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完善机电一体化现有的教学手段,弱化实验实践模式中传统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尽量加大学生动手的实验实践及综合性实验内容,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在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最好由学生亲自选定所做的实验课题,自己选择需要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关的实验步骤,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而专业的实验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的服务。

2.改善现有的实验条件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三个系列实验室。一是专业基础类实验室,主要针对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机械传动和实验的薄弱环节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二是综合类实验室,主要涉及各专业课的综合实验。三是数控机床、机器人实验室。通过系统有序的实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3.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现有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应该结合实验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灵活设定考核方式。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可采用能力培养为主考核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传统的验证性或者演示性实验,适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一些动手考查较为全面及综合性强的实验,考核的比重就可适当加大;另一方面,可灵活采取现场提问、口试笔试、综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技能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不是考查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应当重点考核其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专业教师能将抽象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实际的实验实践操作,在整个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结论

本文是基于现今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提出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策略的改革,结合了现今大多数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的内容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多又深且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要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

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诸多环节,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合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重新整合其知识体系,更能激发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连香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程技术,2006,(9):97-99.

[2]胡伟蓉,杨娅君.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2):74-75.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14-02

中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综合学科,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相关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当前有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即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

在当前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有特点,更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中的“机”和“电”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师资方面还有些欠缺,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且陈旧,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既不懂机也不懂电,到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要重新学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在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与普通大学教育中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点,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不愿意学习,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很多学生对学习甚至没有兴趣,对于基础学科如语数外等更是头疼。因此,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以外的教育,激发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重新找回自信,重拾信心。所以,中职教学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优势和发展前景,以及将来自己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管理方式和面临的各种困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所畏惧,有所压力,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通过这种入学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提前了解,让学生提前认识自身专业,做到有备无患,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系统的和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技能,侧重应用,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概念,并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中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中职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概念和方法的掌握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控制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所在学校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主要坚持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按照相关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材选定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材选定方面要首先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的选定,注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和适应所学专业的岗位要求。针对教师素质相对低下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相关的教学比赛,如教学观摩课程和精品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提高教学实践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中职教学不同于本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训练,而对于理论学习则应该以学生掌握为主。因此,在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缩减理论教学的比重,对一些纯理论的课程可以适当的减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和专业课程的精髓。

3.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结合中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如英语课程就可以适当缩减,因为本身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太多的实用性。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要注重广而简,对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坚持专而精。

4.增设开阔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一方面要坚持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为主,另一方面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为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开设相关技术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设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际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于岗位需求的要求合理的安排知识学习,即企业岗位需要学校讲什么,教师就给学生讲什么;企业需要学校给学生讲多少,学校教师就给学生讲多少。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

三、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

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要求很强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各种机床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加工过程的,而这些内容仅仅靠课本中的一些图片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依靠学生的想象来对枯燥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

1.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兴趣。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动手性学科,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更多的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方式,如,在课上教学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随堂比赛,对于胜出的一组进行表扬;让专业知识理解较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的演示,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他同学的上进心;也可以在实验或者实训中让掌握知识较好的同学或者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互帮互助,既帮助了同学提高知识,也激励了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2.增加实训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时,要更多的结合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避免照搬教材和长篇大论的说教。对于一些枯燥的原理和结构,只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且掌握。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是有效的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学生相对较难接受而又不能接触实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案,在大屏幕上作动态演示,从而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声像化。这样不仅教师能够轻松的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演示给学生,而且能够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和掌握所要讲授的内容。笔者所在院系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使其具有专门的工业生产级的生产线,对此教学条件合理地运用,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

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同样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找好突破口,开动脑筋,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角度进行改革和教学,提高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兴趣。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动手能力强的课程,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则较差。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中练,练中讲,边讲边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3类:即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当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不同类别的教师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基础课教师不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需要,往往出现讲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有讲;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往往只会讲不会干,或干不好;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则只会干不会讲。同时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要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之后,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学一些专业课知识,适当参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专业课对基础课的知识要求。

2.专业课教师要到生产中锻炼,如利用假期、平时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和实际操作,切实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由学校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了解和熟悉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最新技术和设备。

3.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深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五、结语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笔者所在院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但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而且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基本扭转,学生在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31-03

所谓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能够直接上岗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和基本的技能素养。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员工的素质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关注。很多机电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考查专业教育的背景,更注重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沟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敬岗爱业、吃苦耐劳、增强纪律性、责任心,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因此,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在经济发展地区知识经济和技术人才需求的大众化背景下的综合选择和大趋势,地方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的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开发和调整自身办学特色,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所在。

一、高职高专教育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及知识能力的要求

(一)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培养层次

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术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方向,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担负起领航导向的作用,应用型专门人才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和专门人才的就业率为改革培养模式的推动力,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机电一体化工程人才机电一体化工程型人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技术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要求在宏观上适时发现和预测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主要在生产工作现场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要求在微观上做到具体针对性的技术工作,直接为生产提供有利的生产工具和方便人民的生活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的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均属于这类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动手操作能力以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新技术。

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等专业知识;具备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等。

能力培养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口语表达能力、品德意志、人机对话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2]。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这些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能力,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专业问题的能力,并能及时调整与社会行业适应的技术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核心

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的中级直接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调试和维护,能够熟练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并能够对加工产品进行工艺设计和创新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和知识能力要求,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

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应结合社会对合格技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开设的专业课不能太注重理论而枯燥,也不能偏离学校自身的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凭空想象而不能动手操作。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学习主题也要考虑教学的客体因素。中学和高职的过渡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主要包括有大学语文、英语和高等数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数控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技术、数控编程、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器控制及PLC、计算机绘图(cad)、工程力学、机电一体化技术和CAD/CAM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理实一体的方法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讨新型校内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发挥人财物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4]。为了适应学生市场需求,应不断进行校内实验教学方案的改革、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推进实践课程的辐射影响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需要注重学生在社会人文道德方面的文化素养,需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普通话、社交礼仪、美术鉴赏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教学的设置

主干课程的理实一体授课方式只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引起其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社会要求,所以,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设置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更新而改变,需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领域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

(1)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就业分析

研究表明,机电一体化是一个适应范围广的专业,学生可以学习计算机技术、机械和控制技术、电子电工、检测技术等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参考各种职业证书和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充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培养的特点。毕业生们可以进入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工厂、公司和从事加工制造的企业工作,为家电维修、自动化管理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从事机床的数控改装等工作。

目前,工厂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经验借鉴与创新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重点应强调市场需求,坚持开放性和技能性办学特点。应多与工厂、企业方面进行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要多组织勤工俭学的实践活动。另外,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主管或“能工巧匠”们到校园里进行演讲、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实验与工厂企业良好结合。增加学生实践环节,让学生把所学应用在企业中,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员工方式进行管理、培训,增强其实践能力,并支付佣金。这样“工”与“学”的方式进行结合和交替,促进企业和学生共同成长。

目前,我校与郑州日产、海马、开封的奇瑞汽车和江苏及天津的一些工厂企业建立了“订单式”顶岗培养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同时与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企业与学校之间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创建校企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机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利益是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和良性运转的纽带。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体现的最直接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学校为企业“订制”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益表现在:如何让企业重视职业教育,怎样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校资金筹备方面,能够形成资金的多元化,改善教学条件,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增强了解市场和行业适用人才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不断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办学社会效益。

其次,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保证校企合作培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利用便利的信息化通讯技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学校承担指导和管理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解决,创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以及评估信息反馈制度。首先要形成校企共同管理,学生指导老师不但要对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同时还要对其实习全过程实施跟踪管理和成果评价。其次,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组成技术创新、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参与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为企业的生产效益服务。

三、结论

对于机电一体化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人才层次中,高职高专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和素质要求出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及当前就业岗位需求的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跟随时代前沿,紧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脚步,不断更新理论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提高学生校内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保证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双赢”,也创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而稳定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培训司.中德机电一体化高职高专培训教程[M].2010.10

[2]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3):121-122.

[3]沈序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10,(02):177-178.

[4]方沂.在机电一化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