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0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1

生态农业就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组织和发展生产的农业。它的特征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它要求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生产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拓宽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今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更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统筹兼顾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村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农村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推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目标,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具有丰富的含义。在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上,所谓全面,就是克服过于强调农业生产或过于强调生态这两种片面性,既看到农业发展需要依赖于生态环境的一面,也看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要依赖于农业发展的一面。所谓协调,就是妥善处理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搞好统筹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将农业经济中心论转向生态中心论。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拓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今后生态农业建设更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面临来自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有限、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挑战。在当前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体系。同时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加快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靠政府“强推硬逼”的发展产业,转变为出政策给扶持、上规模重激励、送科技教方法,增强农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导服务式发展。

首先,我们要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前提下,依靠农业新技术,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创新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拉长产业链,加大附加值,实现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我们要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等工作,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治理工业“三废”,防止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农业灾害。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2

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城市及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将其融入到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之中,但国家相关文件中多次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是“美丽乡村建设”,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大农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牺牲了自然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危害百姓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广大农村居民必须要切实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当前农村地区百姓的生活环境,还要积极的为广大农民拓宽就业及创业的空间,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一条致富路。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有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如果自身的生存及发展难以保障,百姓自然无法顾及到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地区都是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是这个原因。同时经济水平较低,政府也没有能力改善及治理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会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贫穷。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是当前情况之下“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协调农村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唯一出路

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并改善农业环境,要求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系统的工程方法建立起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结合各个区域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可持m发展的道路,没有发挥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地理环境优势,这实际上十分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强调绿色、生态,提倡种养一体化,尽可能少的使用化肥、农药,多采用有机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带来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乡镇政府可以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养殖、种植、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帮助乡镇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关系

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相互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百姓生活富裕、乡镇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尊重大自然,把握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优化乡村的额自然环境,这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十分重要。

二、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百姓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染加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往的碧水青山逐渐被臭水黑山取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百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以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一)农药、化肥污染逐渐加剧

化肥中的氮磷钾元素不可能完全吸收,化肥利用率较低,而没有被植物吸收的氮磷等化合物会随着土壤水逐渐下渗,进入地下水,很容易导致江河湖及内海出现富营养化问题,且这些物质会污染土壤,长期过量且使用单一的化学肥料很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溶液及土壤微团上的铵离子量增加,替换原有的镁离子、钙离子,使得土壤胶体分散,破坏土壤结构,很容易导致土地板结,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此外,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胺类与亚硝酸盐结合会形成一种N-亚硝基化合物,该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对区域的动物及人体的危害极大。我国是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年来,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百倍,现阶段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使用量达到434.3kg/公顷,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必须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二)生活垃圾缺乏科学的收集处理手段,生活污染严重

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堆放,“垃圾围村”现象比较普遍,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之中,不仅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容易加剧环境污染。尤其现代社会各种塑料制品用量较大,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以被分解,相关研究显示,普通的塑料袋在自然界中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自然降解,不仅污染土壤环境,被动物误食会危害其生命安全,影响生态平衡。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部分城市为了美化市内环境,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直接倾倒到城市附近农村地区的荒山、河流之中,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恶化。

(三)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就目前来说,很大一部分的工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废气、固体垃圾处理设施,加上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许多工厂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都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了美化城区的环境,城市相关部门就工业企业的选址、废弃物排放都有了更严格的监管,许多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向郊区、乡镇迁移,工业污染也随之转移到农村地区,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百姓的身体健康,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都十分不利。

(四)农村地区环保主体缺失

农村地区的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农民受到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生产生活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和方便自身生活为主,随机倾倒处理生活垃圾,滥砍滥伐。而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最基层的机构是县级环保局,乡镇地区并没有直属的环保监测保护部门,加上农村居民大多缺乏环保维权意识,乡镇地区的许多污染问题都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处于无政府状态,环境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加剧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下文主要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等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乡镇政府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农村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使用的节约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将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结合当地的农产品生产特点,以园区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山上建果园、茶园等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林、畜、渔等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镇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创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改革,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是改善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为了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如果必须要使用化学肥料则应该结合本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加强农产品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栽种养护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人工防治与自然防治相结合,喷洒农药时严禁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免危害人类及其它有益生物的生命安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及微生物防治法,加强农产品检疫。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的废弃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成的秸秆可以达到7亿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大多采用堆积焚烧的方法处理玉米、小麦等秸秆,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现阶段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基于此,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等技术手段,提高秸秆的转化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无害化。此外,乡镇地区还应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地准出等等制度,促进产品的标准化、高质化生产。

(三)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

沼气和有机肥加工工程是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可以积极的推广建设农村沼气清洁一体化工程,推广小型沼气集中供气等能源新产品,对于畜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还可以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与太阳能增温及沼液冲圈等等设施结合起来,减少养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动物排泄物污染,同时,在大型的畜牧养殖厂还可以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沼气工程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肥短缺及养殖场沼肥污染问题,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四)由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农村地区的乡镇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治理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r村地区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帮助广大村民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等方式探索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同时,环境监测保护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及监管的力度,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就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用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安康日报.2015(04)

[2]唐亚凯,李永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3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新式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这些都给商业银行的内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中,会计内控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研究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琪.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4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4

二、模型运行结果与影响因素讨论

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模型中有5个因素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其影响的方向、具体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分析如下:农民文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641,显著性为0.012。即农民文化程度每提高1单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概率增加0.641单位。农民的文化水平属于农民自身的条件,属于知觉行为控制内在控制因素。文化水平通过影响农民的行为信念从而间接影响农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行为意向和行动。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生态农业。产品售价高。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596,显著性为0.013。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问题。目前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品质好,得到商贩的青睐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农产品价格高,有经济利益。所以,生态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民越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少用农药化肥。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459,显著性为0.063。发展生态农业一般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进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这表明,发展生态农业农民不仅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且与农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50,显著性为0.097。国家政策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主观规范参考的重要对象。国家约束性政策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国家激励性政策和基础服务性政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较大,表明了目前农民的政策意识增强,只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农民就愿意发展生态农业。邻居生产行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04,显著性为0.074。一个人的意愿和行为既与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相关,又容易受社会环境尤其是周围人的观点和行动影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从众心理比较重。一般来说,周围的人种什么,如何种,很多人就会跟风效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广西366农户的调查及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有81%的农民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但影响显著的,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程度、生态农产品价格高、少用化肥农药、国家政策支持、邻居生产行为。要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应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和农技水平。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目前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农产品产量,要生产出卫生安全、质量达标的绿色农产品,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越高,视野越开阔,越容易掌握生态农业知识,越能发展生态农业。因此,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户班”、“村支书大专班”、“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班”等指导广大农民,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用生态农业理念武装头脑。

2.加快市场建设,扩大生态农产品有效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价格不断提高。但目前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仍滞后,生态农产品的流通不顺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农民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然而当把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时候,很多消费者不会辨别什么是生态农产品,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得以实现,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建设,首先是要完善生态农产品认证制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食用。其次是完善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差价体系,对同一品种不同品质的粮食设定差价,以普通品种粮食为基础制定最低收购价格,然后对优质品种及生态粮食给予适当加价,合理拉开不同品质粮食差价。再次是理顺生态农产品的中间物流环节,推动生态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求农民合作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生产标准和企业订单,为农户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原材料,并组织农户认真负责地生产,为市场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5

在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帮助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够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农村人口更好地就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内涵分析

1.生态农业具有循环的内涵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组分,这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了生物、社会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在进行农业实践的时候,将生态经济系理论应用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整体、循环、再生、非常重视各个农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接口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产业链。此外,还要求不同的专业、产业和层次部门更好地协作,提高管理的综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能够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

2.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本质便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农业中也存在很多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合和调整的系统,不但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还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落实,更需要将绿色农产品生产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将农产品安全优质、食品健康作为核心,通过产品标准化生产手段来进行农业的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生态农业具有低碳的内涵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能够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从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将水稻种植作为案例,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进行稻鱼共生系统的建立,能够通过鱼类活动来搅动土壤,从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实际排放量。

4.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的内涵高效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比较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方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为了做到回归自然,可以将农业生产力牺牲,但是我国不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系统结构改善、系统管理加强和增加系统养分循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并且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更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二者协调发展,便必须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解决措施。

1.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首先,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分析。生态环境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还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我国目前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统。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较低,无法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进行,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发展模式也给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联动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市场竞争力提高缓慢。最后,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存在一定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给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提供了思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体往往是农村的家庭,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

2.技术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产品加工时,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的设备资源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大,产品多样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销售的时候依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销售,加工也不够精致,没有能够将产品所具备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专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才体制支撑也不够完善,人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完善人才体系。首先,当前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优势人才以及技术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向农业经济发展倾斜;其次,没有给相关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内部和人才技术创新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给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生态经济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笔者上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1)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虽然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承载力依然很差。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不但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更加协调,在考核的时候,把生态环境指标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据政府生态功能区域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规划,进行都市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情况来对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进行都市内经济发达区域建设指的是建设产业开发区和促进示范区,进行观光型和生态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的功能从以往的单项功能转变成为多项功能。进行示范区的建设,能够进行优质品牌的培养,做好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行经济走廊建设指的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完善来进行优质果蔬、粮油和肉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展区域发展模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发展那些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行业,推动生态农业产区的发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重视农业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业发展的品质,切实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将信息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好市场环境的研究和生产规模的调查,从政策和资金出发来推动农业生态功能区更好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2)做好市场调研,完善评估制度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便必须对乡村旅游和乡村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须充分调查市场情况,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交通、资源以及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让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能够发展得更加和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乡村旅游环保制度,从而给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扶持,完善健全环境评估和审批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进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视节能环保及时的引入。需要给排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环境和乡村旅游二者能够发展得更加协调。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地使用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对于游客的行为也应该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设施设备上可以进行标语的张贴,提醒游客的相关行为。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6

一、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下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注重劳动力质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农业现代化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更好迎接新常态下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当前,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制定更好的发展策略,还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结构和模式上呈现出了很多新特点。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阶段,在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尤为明显,对国民经济贡献比例也相应下降。二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结构也进行了内部调整和优化,同时,在新常态下也对经济增长模式也进行了转变,以更为高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替代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好经济增速平稳换挡问题,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形态上以服务经济形态代替工业经济形态,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农业产业发展,也要注重非农经济产业发展,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推动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1]。当前农村非农经济在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的非常快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当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导致非农产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对于农民增收作用有限。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自身转型与外部资源协调问题,从农村产业结构角度看,由于相应制度约束和产业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部分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加之当前对于农村地区企业环境监督相对薄弱,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部分地区为单方面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接受污染企业进驻并进行生产,这样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本就不会考虑环境问题。此外,还有部分农村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下,为获得更高收益也不会考虑生产成本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在这样背景下,特别需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态经济转型难度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地域广阔,横跨多个气候类型,各种复杂地形,导致我国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同时也由于资源的开发和浪费,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在农业资源利用上,缺少必要的规划。特别是很多农村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同时还有很多地区农业种植不够合理,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农业低碳经济发展不足。农业经济生态转型的重要目标就是降低能耗,同时通过能耗降低反作用于农业经济转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在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2]。从整体看,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部分农业企业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使用,不仅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破坏。农业经济发展人才不足。当前,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才队伍来落实相应的政策,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能够为人才提供的外部保障有限,很多农村人才选择到城市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质量,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同时也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出现了大量撂荒现象。

二、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模式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要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应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生态发展链条,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

提高生态意识。各级政府要从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紧迫性角度出发,加强对农村地区宣传教育,通过有效方式,将环保知识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普及,同时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宣传过程中要广泛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通过丰富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环保知识宣传的范围,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保问题,应该积极检举揭发,政府要畅通广大农民群众与政府沟通渠道,对于检举揭发的环保事项一定要积极落实,对于出现的环保问题一定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奠定良好外部环境。重视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先决条件,在具体工作落实中首先要对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特别是对于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要加以科学利用,同时还应该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农业生产总体布局之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来推动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融合。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同时也能够完善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转型奠定基础条件[3]。在实施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以农业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二)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平原面积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富裕,在世界范围排名都相对滞后。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有必要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向农业经济生态模式转变,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由于各地在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模式。例如,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应该选取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等模式,对现有土地进行轮作,实施秸秆还田,进一步改善土地质量。以更为实际的方式,推动本地区农业生态经济转型。从整体层面看,国家应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虽然短期内实现规模化经营难度相对较大,但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农业生态经济为指引,实施更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完善本地区经济生态产业链,有效推动农业生态经济创新发展。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各地也对生态经济转型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也总结出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诸如,种养结合模式、林草牧工商结合模式,日光温室模式,这几种模式已经成为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种养结合模式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部分地区从土壤潜力和土壤质量角度出发,通过轮耕轮作给土壤一定的恢复期,通过有效方式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而林草牧工商结合模式,主要适合北方畜牧业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利用自身草场优势,在发展畜牧业同时可以将林业、牧业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发挥各自产业优势,通过产业之间有效融合促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日光温室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建立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转型。

三、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应该以生态理念为指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将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本地区生态环境,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4]。特别是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有效措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尽量减少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绿色环保农业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自身力量。

(一)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利用效果,不断提升农业土地产出,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增收途径拓展。因此,有必要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的有效互动,通过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其次,培育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将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政府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特别是要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有力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再次,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基层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生态旅游主体还应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高质量的服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广大旅游者吸引到农业生态旅游之中。同时还应该加强乡村风俗文化传承和建设,进一步丰富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二)深化土地改革,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98-04

广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进步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广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和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战胜了罕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完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作为一个农业欠发达区域,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还十分突出,制约了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福利最根本的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和实施适合广西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政策和对策,对于推进广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进而促进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看。

1 从理论方面来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推动现代农业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在广西农业中的运用,将有利于推动广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广西农业早日融入农业现代化潮流。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和谐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人们普遍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必然导致经济后果的不同。与传统农业比较,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高消耗,废物高排放的“资源一农产品一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资源化”(Reuse)、“无害化”(Recycle)、“重组化”(Reorgan-ize)“4R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进而推动广西和谐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实施,可以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状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 从现实方面来看。尽管广西这些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与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项目建设,如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产品加工废水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各行业生态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并产生显著效益,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态势得到遏制,促进了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目前广西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资源相对紧缺,且利用率不高,如农产品加工不仅规模小、层次低,而且浪费严重;二是工矿“废水、废渣”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三是农产品质量下降和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还时有发生。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整个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广西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既是广西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推进广西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我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既沿海沿江又沿边,有诸多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1 从气候条件来看。广西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温度适宜,光、热、水条件较好。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在16℃~23℃之间,并在区域内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作物的生长。优良的气候资源给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2 从政策条件来看。日益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生态农业,营造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系统,促使农业步入生态合理轨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总书记2006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中发[2006]、[2007]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11月28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各市、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1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立投融资政策措施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多元化的信贷支持,促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农业转变;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需求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建立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支持农村循环经

济发展,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农业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加工农业转变,促进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问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政策,为加快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步伐,促进广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 从技术条件来看。广西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推广借鉴。广西十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广西在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在推进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型龙头企业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广西今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4 从管理条件来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自治区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把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作为统筹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突破口,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创新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以及“三免(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避(农作物避雨、避寒、避晒)”、“绿色植保”等提产、提质、提效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先进技术,提出了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以提高水果质量为目标的“优果工程”。广西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四大农业”战略,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质量标准生产营养、卫生、安全、环保以及质优、形美、多样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的规模生产已成为一种时尚,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已成为广西农民的追求。

三、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路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路径从技术层面上看,可从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三个方面来推进。

1 从农产品种养方面来看。一是改变农业种植方式,全面推广循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积极推广“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轮作复种、间套作种植方式,通过秸秆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强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二是因地制宜地鼓励和引导农户或农户之间,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联合,推广“三位一体”(养殖+沼气+种植)及衍生体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实现“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业”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转变养殖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粮型草食畜禽,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和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畜禽的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循环化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 从农产品加工方面来看。一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等途径,促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横向联合,并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型转变。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能源、水源的梯次使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活动,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三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已有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要按生态化、清洁化、循环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对新建园区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培育和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完善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体系。

3 从农产品市场方面来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配方施肥、生物和物理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鼓励农民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推广力度,完善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培育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研发推广应用高效疫苗、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安全无污染饲料、无残留兽药,提高畜禽产品安全水平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及循环利用,从而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根据农业生产中产生副产品的环节较多,规模相对较小、较散,产量稳定性较差,副产品实现市场价值难度大等特点,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将不同进程的农产品转化环节分别置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或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交易来完成,从而避开分散的农户交易主体,增加经济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农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循环增值,形成产业链条的循环集成效应,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对策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既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集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依据循环经济基本原则和广西近年来推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出现的一些情况及广西未来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今后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应加大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形成

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各种媒体对农村基层领导和农民作好相应的培训和宣传,让广大农民和基层管理者增加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了解,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认识。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借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采用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众多掌握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要总结、提高和传播各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益探索,加强宣传有关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和政策方面的信息,解决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困乏和政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要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指导,研究开发体现新型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循环化、市场化之路的新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科学技术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为现实的载体。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一要对广西现已开发出来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同时要加快对已成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包括对沼气生产、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等已有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二要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循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运用与推广,积极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加大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三要加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需要。

3 要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效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约束人们行为模式的一套规则,即制度的确立与演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轨道,以立法形式将循环经济这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确立下来。因此,借鉴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必要的适合地方特点的地方性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法规和行为规范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加以引导和支持,为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一是制定农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法制化、制度化。二是可先行制定一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单项法规,如《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等单项地方性法规,逐步把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三是要落实执法责任,发挥环保部门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力,营造出推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氛围。

4 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大多采用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明确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建立市场机制,实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对资源进行全成本定价,充分利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对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此,一要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财税政策,财政资金要向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项目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绿色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鼓励企业综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开发生产节能环保安全的优质农产品。二要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奖惩政策,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惩罚违背循环农业做法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行为,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要强化科技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支撑,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对从事和进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和资金补贴上给予优惠,对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创新与推广运用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广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只要结合广西农业和农村实际,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与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循环农业意识,就能够做到减少农业资源消耗,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目的,使广西农业“十二五”时期再上新台阶。

注释:

①王招娣,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J],商情,2008,(3):172,

②: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EB/OL]http://省略/agriculture/special/C15539/20060406/100926.shtml,2006-04-06

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省略/staticpages/20060301/newgx4405077c-561081.shtml,2006-03-01

④中国增加农村清洁能源投入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业[EB/OL],http://china.省略/c/2007/01/31/1116881.htm,2007-01-31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8

1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优化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农药、化肥、地膜等物品的滥用,使得土壤与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相当一部分的土地和水源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而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绿色生产,倡导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就是说,生态农业的推行有效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2调整了农业经济的结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生态农业的推行,可以使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的组织更加合理,可以针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可以在分析了当地所具有的产业特点以及地域优势后,加大主导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另外,生态农业的推行,还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加环生物链,实施“农户+公司”的模式,构建以加工业为首、集产、加、销、贸于一体的格局。

1.3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的推行主要是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从而实现在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推行,不再通过农药以及化肥的滥用来提升农产品产量,而是通过农作物种类的合理分配以及农作物种植数量的增加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丰富农产品的种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生态农业的推行即实现了对土地以及水源的合理利用,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首先,生态农业的推行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而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生态农业的推行更加倡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量、科学的使用有机肥料以及农药,力求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最后,生态农业的推行更加强调农产品种植的科学化以及循环性,避免因为对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而降低土壤的营养,生态效益更高[1]。

2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策略

2.1进行生态农业发展观的创新

为了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生态农业发展观的创新。首先,可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与产业化理念、工业化理念进行结合,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产量,丰富农产品种类。其次,加大大棚技术或者地膜技术的应用,从而打破农产品种植地域性的局限,丰富当地的农产品种类;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保证农产品产量,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截止到2019年,山丹县的生态农业已经建成5个万亩的以马铃薯、枸杞、食葵、红花油以及药材为主的产业基地,建成11个千亩以高原夏菜、中药材为主的示范基地。同时还要对枸杞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确保全镇枸杞的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而在大棚技术方面,山丹县也已完成400余座高原夏菜蔬菜的大棚的修建,打造了2.5公里的绿色观光长廊以及1800m2的鸟巢观光园,促进了农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以枸杞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周边村庄的食葵、板蓝根、红花等特色经济作业,引入油桃、水晶杏等杂果的种植技术,加快了当地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2.2加大各方的支持力度

为了加快生态农业的推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各方的支持力度。首先,国家要分析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的推行提供支持。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生态农业管理机制与监督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激发人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最后,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不同地域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地执法措施。

2.3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9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10

1.1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这让生态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发展,是在人们对于农产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展,既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1.2多样性农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区的独特条件而进行的发展。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就和北方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发展“猪-沼池-果树”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农业发展才能做到资源的最好利用,同时也能做到对资源的最好保护,使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的发展状况,还是生态效益的发展状况,都应该统一发展。

1.3高效性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一些农业的废弃物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而生态农业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中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2.1发展农业国际贸易

我国是传统农业的出口大国,大力加快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开展我国农业贸易格局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会受到质量、产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扰。在我国农产业生产过程中,会广泛运用化肥、农药、激素等等,这样就会使牲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到出口的数量和产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出绿色产品,也就是一些无污染、无公害、无毒害等化学物质,也就是一些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能够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符合,进而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2.2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

推进农业大力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能够更好的适用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同时优化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这样可以形成新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地区发展中,可围绕水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废弃物加工等进行精心培育和规划,需要从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农产品是无公害、环保的产品,形成专业特色的发展形式,不但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建立起企业直销形式的销售模式,解决物流、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多方面上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3生态休闲旅游与农业景观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们都希望能够真正亲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开展农村生态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诞生的,进一步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的新形势。这是一种新型模式体系下的旅游项目,运用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购物、体验、观赏、健身等等,从各方面上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讲,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而且还需要保障其发展的稳定性。

2.4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讲,制定出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产业政策,可以吸收外来资本和民间资产,政府也会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相符的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迈入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对于农民来讲,发展农业生产实属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几年来,一些外来的资本家纷纷涌入到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中,这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而且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也可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另外,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管理机构。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例11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业资源的稀缺一度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仅结合了时下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开展农业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也会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2]。生态农业实行以来,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

2.2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还实现了诸如水资源等的合理节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给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更多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3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前几年,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以市场需求为整体走向,带动农民生产,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3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想要实现农业长期高速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合理优化。在生态农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尽量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加工-出售的全过程优化。另外,还要时刻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前瞻性,变废为宝,利用一切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

3.2协调生态景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农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享受生态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各种农家乐项目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自然。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绿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农家乐”的形式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外来资本涌入,不仅可以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速度,还能够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一举两得。

3.4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