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校数字教育

学校数字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2

学校数字教育

学校数字教育例1

二、当前我国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的问题

(一)营运数字电视网络的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不够过硬

目前各大高校中的数字电视网络的大多都不设置专职人员,而是以学生兼职的方式来运营,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依赖学生群体也是校园电视网络的一个很大特点。从各个角度讲,吸收学生参与都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不能使新闻的质和量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学生的流动性,使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硬件设施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困境

校园电视的优势在于视觉感染力强,易留下深刻印象,但很多学校是每周播出一次节目,时效性比较差。许多高校的校园电视台硬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高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没有电视设施。电视台受到资金投入限制,导致设备不完善,诺大的演播室可用设备少得可怜,而且由于设备趋于老化,更新换代慢,经常导致节目制作的仓促,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实效性。有的高校采用校园网络的方式播放校园数字电视节目,但是园囿于网络速度等问题,很多学生并不能收看到节目。还有的高校虽然有一套数字电视采集的设备,但是年老不经修,已经不能实现快速采播节目的能力,或者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而不是快速采集新闻的非编系统,采集回来的新闻事件不能很快地传达出去。

(三)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节目过于单一,内容不丰富

目前大多数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大都是学校各大会议,传达某些政策及会议的精神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实践、校园新闻等关注度不够,脱离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实际,缺少来自基层学生的内容。还有些高校尽管学生采写了校内新闻,但是普通学生却不能很方便地查看到最近的新闻。有的高校校园网络电视纯粹就是一个国内各大媒体的转播台,就是播放其他媒体的新闻来充版面。播放的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反应校园生活、校园新闻、学生生活、日常教学等情况。

三、完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营更好地服务校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将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来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利用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走向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科教学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创立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教书育人的新天地。

(二)改进校园数字电视网络的硬件设施,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校园网络的传输质量

针对校园网络技术、设备等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现的网络速度较慢不能较快实施网络教学出现的困境,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校园网络系统。采用三层C/S与Browse/Server相互结合的网络架构:采取直播现场的直播工作站作为第一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及电子信息的采集;服务器集群作为第二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信息与电子文档信息的同步;第三层是用户层,主要是用于学生、教师浏览。三层分工合作,将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合乎校园的实际情况。同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电视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统筹协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电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校园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在每个教室配置一台电视,让教学实践中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在每个饭堂配置几台电视,在转播国内各大媒体的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校园内的新闻,让学生能在休闲时间也感知到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在学校网络中连接校园数字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可以观看的校园电视节目。

(三)丰富校园数字电视节目的播放内容

通过对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学科研、教学实践的采访;通过对先进的大学生典型事迹的报道,比如身残志坚的生活强者、志愿服务边疆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楷模等进行宣传报道,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来影响和鞭策其他学生;通过盲目消费、破坏环境、虚度光阴等不良现象适度曝光,发挥校园电视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尽量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通过对《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焦点访谈》等栏目的转播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人生,形成是非观念,提升评价能力。校园电视的教育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电视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与编排,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加强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

学校数字教育例2

李奕处长说:“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理性的依据,要做出教育的化验单,获得诊断的说明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教育的某些特点来看,目前的教师更像一个中医,要“望、闻、问、切”,凭自己的工作经验,看出孩子的特点、能力、性格。上课过程中,教师凭着孩子的举手、眼神、发言、动作、反应,师生的互动,语言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理解力、问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进步,人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仅凭直接采集信息、目光交流来把握学生的特点,显然是不够的。由此,我们会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应对现在的教育改革,应对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多少有些乏力之处,可能有的问题,教师没讲学生就会了,或者教师讲了半天,学生并不真正“解渴”。对于这些学生不太了解、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和问题点,我们如何诊断出来?考试固然是个好办法,但相比较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科学的办法。用数据说话,应用不同的数据点,翔实地分析出问题点,帮助诊断学生,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可以用最少的作业量、最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佳的效益。

学校数字教育例3

为实现学校 “世事洞明,实时精进”的办学目标,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校园展示平台,实现信息随时随地、查看、搜索,达到校园内信息的全覆w;打造数字管理办公平台,实现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功能,并做到无纸化办公;建设微课教学平台,实现教师自主制作微课、上传微课,利用微课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建设新媒体终端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

学校于1996年开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2012年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的一期工程,并成为北京市第一批数字化校园实验校。2013年开始了数字化校园二期工程,后期将启动三期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做到了硬件建设服务于教学,软件建设服务于管理和发展。

硬件建设,服务于教学

学校提出的智慧生长教育理念即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提问、敢质疑、善思考。因此,学校引进了互动反馈技术,即学生人手一个反馈器,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选择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及时统计出每一名学生答题的情况。同时系统还会统计出每一个答案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及具体人名单。互动反馈技术统计每一个学生的答案,保障了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体现了公平性。每个人按键选择答案,使得选择具有隐蔽性,克服了学生从众的心理;答案统计是匿名的,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克服了学生的羞愧心理,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善于思考。

为了形象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善于思考,学校还在每间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通过在电子白板上的拖动、批画、连线等功能把自己抽象的思维形象具体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好的教学设备为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增添了动力,要把数字化校园充分的应用起来,还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们成立了数字化应用中心组。选取各个学科的骨干力量,组建数字应用的先行军,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研究。中心组选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目标和制度,在课堂中实践研究任务。为了提升所有教师的数字化校园应用能力,我们还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提升教师的理念。同时学校还对教师进行了分层培训,保障每名教师都能使用教室内的任何数字化设备,部分教师能够利用移动终端、数字化校园网,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我们还健全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制度,把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与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热情和潜能,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软件建设,服务于管理和发展

软件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校园网外网和内网。外网负责学校的宣传和展示教师风采,内网集中学校的各个办公、学习、培训模块。通过内网的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使我校教师“善于学习、乐于研究、勇于创新、勤于反思”。

1. 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我校数字校园的特色,它也为学校创设了教研氛围。我校现有任课教师113名,每名教师每周最少18节课,平均每位教师每天大约4节课。要想把大家集合起来进行教研活动十分困难。网络教研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因此,我校基于实际问题需求,在校园网网络教研的模块中加入要学习研讨的文本、视频,大家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进行研讨。现在我校的电教组、英语组已实现了每两周一次的网络研讨。每学年进行全体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少于23次,参与教研活动1000余人次,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

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网络教研,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在教研模块中观看视频、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寻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2014年7月北京举行的全国互动反馈教学交流现场会中,我校获得1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正是网络教研的活动推动和激发了我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2015年,我校又有17名教师录制了白板录像课,参加“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同时还有23名教师录制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10名教师撰写了教学论文参加门头沟“三优”评比活动。通过网络教研,大家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信心大增,教学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通过调查反馈,大家一致认为,网络教研为大家提供了方便,不用再为了一次教研活动到处去调课了,也不用再每次写一大篇感想了,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在网上留言即可。有时匿名发言就可以直抒己见,减少顾忌,提高了教研效率,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2. 数字资源库

我们拥有360多小时的录像课资料和700多张DVD图像资料。海量的资源当中,大部分是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资料,由于人力、设备和技术的限制,资料成为档案长年存放。学生看不到自己活动精彩的图像资料,教师查找教学资料也是耗时费力。视频资源库,实现了把海量资源按时间、年级、主要人物等关键词进行编目整理;实现了在线点播、预览、下载的功能。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终端直接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点播、下载。这样,我们的海量资源有了活力,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工作。

榱伺浜厦教遄试纯猓我校的数字校园还设计了校园无线系统和校园文化展示系统。校园无线系统使得教师、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登录校园网和媒体资源系统。而校园展示系统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终端和浏览终端。学生课间就能在教室、楼道、操场等任何学校的空间进行学习和浏览自己活动的图像资料。这样的组合使得数字校园更加人文,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3. 即时通信系统

即时通信、工资系统提升了学校的办公效率,初步实现了办公数字化。通知公告系统是利用率最高的一个模块。它分为两个功能,一是在校园网上设有通知系统,每名教师只要登录校园网就可以查看所有的通知公告。二是及时通信,就相当于是学校内部的一个QQ群。可以实现个别对话、集体发言、传送文件、及时提示的功能。教师每天的教学任务都很重,需要大量的互相通信和互相传送文件,使用即时通信系统非常方便。发送离线文件即使对方没有开机都能实现,开机后消息会自动弹出。现在我校教师每天使用及时通信传送信息不下300条。我校的所有通知、上交材料、教师之间的及时联系、各种设备的报修等一系列活动都通过及时通信系统完成。工资系统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方便了大家及时查阅工资,提高了大家的办公效率。

4. 学生成绩统计实现过程化

每学期学生的成绩都要通过数字校园网进行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不仅统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也统计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每一道题的具体得分进行统计并形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方便学生对自己一段时间的成绩走势变化进行分析,也能对自己具体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和学生利用统计的结果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成绩统计模块还针对每一个学科以及每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行统计,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长期的统计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数字化校园建设感悟

学校数字教育例4

引言

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类别,要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多种岗位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及操作性,面向教师,构建适合职业学校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十分重要的难题。

1职业学校教师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诉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1.1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1.1.1资源建设理念应用不足,亟需相关政策支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仍停留在教材的数字化、文本的电子化等简单的“书本搬家”,缺乏以学习者为主的学习理念的支持,忽视资源的设计环节,忽视学习者的动手实践操作环节。而教育信息化管理层只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数量,忽视建设的质量,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忽视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建设的资源具有共同性,导致重复建设。1.1.2缺乏需求分析环节职业学校生存的重要法则是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数字资源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支撑,因此,在建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环节,仅在响应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科学规划。1.1.3职业技能特色不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1]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应符合这一目标,依据不同的职业,系统性设计不同的资源,如倾向于操作类、虚拟仿真类资源、提高动手实践类资源,以支持师生的操作,提高示范-操作能力。而实际建设中的资源多以文本、图形或多媒体课件为主,示范演示类资源相对较少。

1.2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多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甘肃省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及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发放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2.1教师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是教师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基于教师常用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如图1),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较熟练的使用Word或WPS(文字处理软件),其次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掌握程度最不理想的是动画制作软件。可见,职业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水平有限。1.2.2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教材资源及微课等。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58.76%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46.38%的教师有时使用试题库,1/3左右的教师有时使用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材。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较为熟悉多媒体课件,其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尚且不熟练。

2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多种多样,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包括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模拟库、资源库、问答库等)、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如教育平台、教学工具或软件等),而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应具有教学性、具体性及示范性的特点。

2.1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

2.1.1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根据CELTS-31《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描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2],而精品课程资源则是网络课程中的精品资源,是国家评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应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以便教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为教师提供其他教师的优质共享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案例、练习题、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学习。2.1.2虚拟仿真模拟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指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拟各种职业教育实验和训练的工具软件”[3],虚拟仿真模拟库是虚拟仿真工具软件的集合,能够将教学实训大规模、无限制地供师生反复操作,验证原理性知识,有利于节约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减少危险程度高及复杂性操作,便于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实验和训练。面向教师的虚拟仿真模拟库不仅要满足基本虚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性,还应具备让教师直接添加步骤备注与开发的功能,使教师能够验证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关于具体课程的操作实践。2.1.3资源库职业教育中的资源库包含课件、视频库、案例库、文献、素材库、资源目录索引等具体资源类型。一般情况下,将其分为三级: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及素材级教学资源[4]。(1)专业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该专业先进的建议,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①为教师提供相关专业介绍,包括该专业的详细信息;②为教师提供该行业标准,指导教师标准地运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③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专业优势,进行课程设置,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开发符合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案例,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及教学评价等。①课程大纲,是教师课程设计的标准,保证教师在特定教学目标下完成课程设计;②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具体方案,指导教师按照具体设计实施教学过程;③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具体活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小单位;④教学评价,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后对学生的测试,是教师判断课程有效性的标准。(3)素材级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发课程的基础,按照媒体形式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在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需与课程内容结合,优化组合,以满足教师日常教学。

2.2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

2.2.1教育平台教育平台是职业学校师生在线学习获取资源的支撑,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依托。职业学校通常借助企业已开发的教育平台支撑师生教与学,因此,在选择教育平台时应考虑系统功能,可从交流参与、管理、课程传递及内容开发四个维度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具备的功能如表1所示。2.2.2教学工具或软件教学工具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学习者需求随时调整课程资源,通常来说,职业学校教师应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仅对日常应用类工具软件如Word或WPS,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等使用较为频繁,其他工具软件应用有待加强。

3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策略

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过程中,政府是推动资源建设的关键力量,应积极发挥其主导职能,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顶层保障。除此之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面向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企业输送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一是可以利用校企结合的方式,企业直接向职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实际的要求;二是可以利用市场调研,职业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资源。(2)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区域间协同开发。教师作为本专业技术的掌握者、知识的传授者,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解学习者学习特征与发展情况,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同区域间的教师所掌握的行业信息与技能有所差异,教师协同开发,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专业、系统的智力支持。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利用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消除教师顾虑,提高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科研资助、职称晋升机会、公开表彰与奖励等方式吸引教师参与;在培训机制方面,利用培训提高教师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检测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建立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科学建设。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为数字化教育的资源开发、管理及应用提供技术与标准支持,包括技术标准和资源标准。技术标准为各项技术提供统一的准入标准,并保证各类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资源标准提供了不同形式资源的元数据及其属性、描述方式等。在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下,科学建设资源,既保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满足技术规范,又保证其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和师生需求,具备个性化的特点,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区别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明霞.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23).

学校数字教育例5

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校长领导力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家约翰·科特指出:“领导是影响和支持他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富有热情的工作的过程。”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双方从共同目标出发,力图获得真正变化和结果(林志颂和德特定义)。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影响和带领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和较为全面的素质,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获得师生的拥戴和追随。

2.数字化校园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现实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

二、数字化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搭建了综合性的平台,在各种平台中,校长加强集约管理和内涵发展,使领导力得到提升

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师人人有计算机,互联网全天候24小时畅通无阻。学校还建立了独立域名和公网访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包含信息平台、数字教学平台、校园管理平台、校长网上办公环境、教师网上办公环境、学生网上学习环境等六大子系统和辅助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支撑模块。以“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增进交流、宣传形象”为重点,形成了完善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和应用平台。校长合理、灵活的运用数字校园系统,使之成为了发挥校长领导力的综合平台。

(一)管理平台

1.管理平台使学校的整体规划更加趋于完整、科学。

2、管理平台使常规管理更加全面、透明、规范。

3、管理平台使学习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点更加清晰、合理、科学。

(二)服务平台

校长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校长的领导力的有效体现,要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校长要善于挖掘服务功能,为师生的发展和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1.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信息员2.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指导员3.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保健员

(三)沟通平台

校长的工作呈多级分布,有与上级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沟通、联络,有与平级兄弟学校、社会部门或专业部门领导的联系,有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沟通,还有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沟通联系。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校长要分配好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环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校长多级工作的沟通效率。

1.校长与干部教师间的沟通

通过校园网,拓宽了民主管理中各项工作与干部、教师的密切程度,使征求意见更加广泛,民主氛围更加浓,干部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新学期校长寄语,学期末的校长问候,三八节对女教师的祝贺,元旦、春节、教师节前对全校教职工及家属的感谢和祝福,每月教师生日时的欢乐祥和,工会各项活动的蓬勃开展……校长贴近干部教师,传达了民主管理、人文关怀的信息,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2.家校间的沟通

通过学校外网,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和倡议,学到家庭教育的方法,提前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成长的特点以及教育策略。同时,还可以通过家校通平台、CMIS平台及时了解、查阅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也能及时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向学校反映各种情况和需求,这对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方法的有效调整提供了信息和帮助。家长和学校信息的有效沟通,成为了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得力助手。

3.师生间的沟通

随着社会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在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平台,了解老师,了解学校,也可以为教师、为班级出谋划策,当老师的小助手;老师也可以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与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上的联系和帮助。师生关系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我校师生关系更趋于健康、和谐。

4.校际间的沟通

闭关自守、孤芳自赏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开放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信息时代社会人的必备条件。增加校际间的沟通,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来丰富我们的教育途径和资源,使学校发展处于一个“绿色生态环境”之中。——打开一扇扇门窗,让我们与绿色相拥!(良乡小学《拥抱绿色》)清新的空气,能振奋我们的精神,武装我们的头脑,鼓舞我们的斗志,增添我们的力量!

(四)展示平台

数字化校园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平台,充分展示的平台。它营造着求实、开放、多元、拼搏的校园学习氛围,也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开拓进取,永攀高峰!

1.学校办学成果的展示2.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展示。

(五)督导评价平台

学校数字教育例6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1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学校数字教育例7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565-0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一场学习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但也应看到,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干部培训需求和学习方式变化的节奏。深入研究党校干部教育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对坚守党校作为干部教育主渠道的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的学习理论激发新的学习策略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新的学习理论发展迅速。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和回忆相关信息的过程,这是简单和浅表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理解之下的、对信息重组的、创建性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个性、背景和知识结构等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境遇主义”则强调社会、环境、伙伴、网上交互活动等对学习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境遇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形成了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境遇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及其指引下的学习理论发展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推动了新的学习策略的形成。一是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学习者可以根据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计划。二是主动性学习,注重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硬性规定等强制性学习,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满足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动力。三是交互性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织者与教师及学生之间,以及各类人员与学习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发展组织共识。

2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学习发展

在学习的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了传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催生了以多媒体、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学习数字化的进程。

2.1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

Web2.0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信息的双向流动应用到教学中,使得学习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场所。在虚拟的互动环境中,借助于微博、聊天室、BBS和SNS社区等网络工具进行联系交流,个人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个人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与提升,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云计算为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支持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解决方式,“教育云”的探索和研制使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建立连接各级教学机构,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面向各类学生服务,实行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2.3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了学习条件

2011年尼尔森在线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融入工作生活、灵活方便、按需学习、即学即用等特点。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和共享,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在这些技术和理论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化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3党校干部教育应大力发展数字化学习

随着干部队伍愈来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校的教学对象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学员学历层次高,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二是学员个体差异大,由于学员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岗位各异,学习需求也不同。三是学员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强,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更倾向于研讨式、实践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四是学员工学矛盾大,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在一定时期内单一地承担学生的角色。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具有便捷、灵活、自主、互动特点。党校干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一是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场地不限,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二是学员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大,能够因需定学、因需施教,改变学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三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四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五是学习过程有迹可寻,便于课后分析统计,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也有利于考核和测评。当前,在党校干部教育中应着力探索和发展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数字教育例8

随着我国高校相继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当前,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文化,正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其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负面影响也很突出,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

一、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字校园中网络道德的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的一系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当前,个体道德在从现实向虚拟网络世界拓展、交融与碰撞之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点,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1.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带来了网络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网络信息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国体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使得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混淆,因网络的西化而受到冲击,造成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

2.个人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狭隘性。

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相反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真正同他人面对面交流被削弱以致断绝,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可见,网络在使人的主休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平等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人的劣根性、无约束性也随之增强,自由使人无拘无束以致无法无天,个性的无限张扬以致个人主义,这都导致了人格虚伪与欺骗、个人心理的孤独、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挑战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逃避,以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狭隘与心理沟通能力的下降。

3.网络迷恋与自控的弱化性。

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是高校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上网成瘾的根源来讲,这是现实和虚拟的行为冲突,人的现实存在使其生理、心理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虚拟和现实未能充分磨合与协调时,就必然产生其间的分离和抵触,从而使网络迷恋症发病成为可能。因此,辨别能力不强与认知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面驱动下,往往沉溺于网络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迷恋网络时弱化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网络中黄色信息、黑色信息、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危害更严重,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由弱化转化为失控,以致犯罪。

4.诚信与责任意识的缺乏性。

网络的出现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与不良行为在大量重演,大学生以一个虚拟实体存在于网络之中,网络的虚幻性和隐匿性就易导致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的淡化与缺乏,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就有可能目无法纪,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甚至有错误政治倾向的言论、宣扬反动、迷信、色情、发泄私愤等等,而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修身教育、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此就形同虚设,如此不良行为既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网络秩序,也使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带人现实生活,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诚信和对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意识。

二、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在数字校园中,面对网络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实际,分析并思考挑战的形成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这既为道德教育宣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大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输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巩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与信仰,拓展交往范围,解决自身的心理与交往问题,规范网内外的行为,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开放的网络世界,以丰富、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富有特色的民族道德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网上行为约束的根据和准则,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虚拟的网络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加强大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并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的法律和法规。既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此外,也可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约束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以规范与法律的“他律”来促进网络道德的“自律”。

3.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与能力

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网络中,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尤显重要。目前,社会的整体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对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与秩序。同时,高校“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增强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意识。

学校数字教育例9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学校数字教育例10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63-01

一、 试点选题

(一)搭建教师校本研修平台

1.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线的课程建设模块;2.以上课、评课、听课、说课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块;3.以个人独立式充分备课、集体聚集式备课、个人个性化备课为主线的课前准备模块;4.以做题、说题、组题、累题为主线的习题研究模块;5.以平衡学科、专项式补救、预约式辅导为主线的课后辅导模块。

(二)搭建学生成长评价平台

1.以学习、竞赛为主线的成绩模块;2.以三个文明、三个认真、三个百分百为主的德业评价模块;3.以阅读、社会实践、社团、探究性学习为主线的选修模块;4.以心理测量、体质测量、价值观测量为主线的测量模块。

(三)建立常规管理平台

1.以长春六中基本法为主线的教师考核模块;2.以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为主线的后勤管理模块;3.以管理国有资产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块。

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三个平台十二个模块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校园。

二、试点目标

1.理论探索:探索新形势下多样化办学体系、生本化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制度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培育自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应用: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三大平台十二个模块切实有效的开发及应用起来。

三、预期效果

1.远程培训,自主学习。远程培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采用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根据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2.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课程专家将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管理,进行点对点的实时交互辅导和异步离线答疑。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方对话,开展多边交流和专题研讨。

3.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秉承“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学校管理,勤俭并举。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数字化,进行自动管理,有效督促教师高效、智慧地工作,勤俭治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教育局信息化办领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给予专业指导。

2.经费保障:一是学校自筹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校园所需硬件。二是争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试点项目广泛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

3.技术保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抓好教学信息化培训,把教育信息化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制度保障:建立各部门合作机制、联动机制及科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五、进度安排

1.完善网络平台(2012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的精神和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及时、高质量完成所需网络建设。

2.设计开发软件平台(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开发相应软件平台,导入基础数据,为测试做准备。

3.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试运行(2014年3月―2014年8月):根据预期效果检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改进。

4.迎接中期评估(2014年8月-10月):认真总结2012年专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撰写《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中期报告》,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组织“长春六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考察。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和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调整实施方案。

5.继续试点项目(2014年8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改进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并完成测试工作。

学校数字教育例11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 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 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 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