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身体育路径

健身体育路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19

健身体育路径

健身体育路径例1

在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中,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对大连市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大连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出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大连市主城区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甘井子区4区12个街道36个小区的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场地与设施情况及参加健身活动的锻炼者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首先查阅相关书籍,然后分别以“社区体育”、“健身路径”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

1.2.2实地观察法。从大连市主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抽取12个街道,在管辖内36个小区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1.2.3访谈法。在进行实地观察的小区内,对该小区内的锻炼者随机抽取20人进行访谈。

1.2.4数理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统一录入及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现状分析

注:器材分类:A类,指发展肌肉力量的器材;B类,指发展柔韧性器材;C类,指提高有氧耐力器材;D类,指康复类器材;E类,指娱乐性器材。

由表1可知,在大连市健身路径的抽样调查中,中山区健身器材为171件,占总数的23.1%;西岗区健身器材为185件,占总数的25.0%;沙河口区健身器材为196件,占总数的26.5%;甘井子区健身器材为188件,占总数的25.4%。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许多锻炼者反映器材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整个小区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无法达到居民强身健体的目的。

由表2可知,在健身器材种类上,A类总数为197件,占26.6%;B类总数为189件,占25.5%;C类总数为184件,占24.9%;D类103件,占13.9%;E类总数为67件,占9.1%。其中,D类(康复类器械)与E类(娱乐性器械)数量不足,导致许多老年人及儿童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器械进行活动。尤其E类的数量极其缺乏,大部分儿童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在健身路径区域进行活动。

2.2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器材损坏现状分析

由表3可知,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总损坏件数为82件,占总数的11.1%。其中,中山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9件,占11.1%;西岗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1件,占11.4%;沙河口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5件,占12.8%;甘井子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7件,占9.0%。据调查,造成健身器械损坏的主要原因为非正常使用、产品的质量问题及自然损坏。有的器材损坏长达2年之久,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维修及报废。

2.3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分析

由表4可知,大连市主城区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水泥地面占到了总数的75.00%,而地质柔软的塑胶地面和草地加在一起仅仅占总数的22.22%,泥土地面占总数的2.78%,杜绝了泥土地面的情况。水泥地面质地较硬,锻炼者使用器械方法不当,极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相反,塑胶地面及草地质地较为柔软,对锻炼者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3.锻炼者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1锻炼者年龄及性别分析

由表5可知,男性与女性的参与健身的人数没有差异,但是,根据年龄,60岁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32,占总数的46.1%,60岁以上的人群多为离退休人员,几乎没有工作的压力且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据调查,40岁以下的人群占总数的14.9%,此类人群中,成年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户外健身。

3.2锻炼者使用器械时间及频率分析

由表7可知,每周活动1―2次的人数为45人,占6.25%;3―4次的人数为99人,占13.75%;5―6次人数为196人,占27.3%;每天坚持活动的人数为304人,占42.22%;活动次数不固定人数为76人,占10.56%。活动时间的比例为:0―29分钟,总人数为277,占38.47%;30―60分钟的总人数为340,占47.22%;活动在60分钟以上的总人数为108,占14.31%。我国体育人口规定为,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活动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活动强度为微微出汗以上。根据实际考查,绝大部分锻炼者没有出汗的迹象,因此不能算作体育人口,但根据项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频率与活动时间增加,活动强度不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连市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不够且单一,不能满足该社区锻炼者的需要。削弱了锻炼者健身的欲望,尤其青少年及儿童,他们无法享受体育健身的乐趣。

4.1.2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地面设施绝大部分为水泥地面,由于水泥材质较为坚硬,如若锻炼者使用器械不当,则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4.1.3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锻炼者中老年居多,由于多为离退休人员,工作及家庭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40岁以下的人群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导致其忙于事业,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4.2建议

4.2.1大连市相关部门扩大健身器材的数量,满足小区内居民健身的目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施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材。如,青少年及儿童应培养体育健身的乐趣,以“玩”的方式进行锻炼;老年人应注重健身器材治疗疾病的作用。

4.2.2首先,加大小区健身路径的管理力度,实现定期检查与维修,以便及时发现损坏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健全的规章制度。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形成官民相互监督的良好制度。

参考文献:

[1]罗炯.粤北地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57-61.

[2]陈秋芬等.温州市社区硬件配备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10,32,(5).

健身体育路径例2

【关键词】

农村;中老年人;健身路径,现状研究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农村居民生活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对于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凸显,伴随着全民体育工程的逐步实施和深入,农村中老年人的健身路径和健身现状得到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人员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路径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对于农村中老年人而言,我们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对于体育健身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当中很多中老年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对于什么是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基本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并能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在近十年的体育知识普及工程上,农村居民已经对于专业体育运动和体育劳动之间的差异性及二者对于身体健康影响的差异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村目前体育设施建设满意度方面的调查调研中,我们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居民对于目前体育设施的建设和配套程度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快速发展和配套到位,对于居民的体育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上被调查的农村村庄都有相对完整的体育锻炼设施,甚至在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村庄,体育设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有专门的健身场所,这些场所对于居民是免费开放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去参与健身,一方面这种健身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另外一方面也是大家闲暇时间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中也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不是很高,甚至出现逐年下降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人参与的在逐步减少。

从中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时间来讲,主要集中在晚饭之后,被调查人员和地区,我们了解到,除了晚上,其他时间参与的人员比较少,甚至在一些地区,健身设施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和使用,处在荒废阶段,了解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一些居民人员健身场所相对于自己的住所比较远,不是很方便,其次是健身场所可以进行的健身项目可以在家采取替代方案,尤其是冬季,由于外面相对比较寒冷,所以一些居民更不愿意外出,所以在家参加锻炼就成为健身锻炼的主要方式,其三是现在兴起的广场舞对于居民的参与热情有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健身项目受到一定的冲击。最后是一些居民认识上的不足。

从中老年人健身的积极性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所以留在农村地区的中年人相对比较少,主要都是老年人和幼童,所以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在居住地附近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居民,而老年人参与度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老年人承担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于幼童的照看和管理,所以每天一些固定时间需要照顾幼童,所以能够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主要是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农村体育设施健身之外,对于其他的健身方式中老年人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和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及周边配套商业活动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大多数农村离城市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大多数中老年人不太可能选择太远的地区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在城市当中的一些健身场所都属于营业性活动场所,所以大多数农村居民目前还很难接受,在经济方面承受能力也有限,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居民的健身积极性。

从健身方式来看,我们了解发现,大多数农村中老年人采取的健身方式都是单独参与或者与家人一起参与,与周围其他人共同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大多数居民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所以针对每一家人而言,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和事件安排都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自由散漫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大家很难约好在同一时间地点参与同样的活动,所以群体性活动较少,这个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尤其是中老年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处在家庭的核心位置,需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还需要照顾年幼的孩童,所以一方面他们的活动时间比较少,生活受限制比较多,另外一方面生活压力比较大,自己能够独立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对于体育健身而言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对农村中老年人在健身路径方面的差异性和特点,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了解,认为更加积极有效处理好农村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首先是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选择就近就业和创业,这样一方面在家庭当中就有更多的劳动力能够相互分担工作,也可以使原本划分很清晰的分工进一步模糊,这对于改善农村目前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健身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懂得体育健身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在宣传过程中尽可能的就村民存在的一些质疑能够现场回答,比如说健身的作用,自己在健身方面的困惑,健身和劳动的关系等等问题,只有正面的回答和解决,大多数农民才能真正的接受这种健身理念。其三是进一步发掘农村居民喜欢的体育健身方式,让居民首先对体育发生兴趣,逐步的转变观念,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首先需要我们来付诸实施,而不是空谈。其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体育健身的投入,让更多地区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健身的乐趣。最后是多组织一些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赛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通过定期的参与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余学锋.成年人参加运动活动的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张建业.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肖渝滨.国内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的设计和研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健身体育路径例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11-0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在农村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受经济基础和发展形势的影响,农村服务事业发展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到重要高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发展农村服务体系摆到了重要位置,表明党和政府对解决广大农民利益问题的决心。丰富农村文化,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制度保证,是促进农村健身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农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构建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农村健身服务体系是确保农民享有应有权利的基本措施,其建设目标应该以农村中基本的体育需求为标准,参照农村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体育的基本需求应包括锻炼场地、锻炼设施、服务指导、组织活动等方面,如何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协调和配置社会体育资源,向农村输入更多的体育服务和体育锻炼设施,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惠民政策得以实施的保障,也是构建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农村体育消费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农村消费能活跃体育消费市场,促进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但是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成为制约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农村体育锻炼意识的低下,也使体育锻炼设施落后,体育健身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构建农村健身服务体系是国家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对推动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构建农村健身体育活动新平台,推动体育健身体系向农村的迈进,完善农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的建设,对提高农民健身的积极性,优化农民体育锻炼的环境,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构建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意义

发展农村体育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流传“建一片球场,少十个”的说法;三是可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实际上在很多地方,体育场地已成为农民村民聚集交流的场所,成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动员群众的平台;四是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民对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和政府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健身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新时期,认清当前的农村体育形式,把握农村体育健身的实际状况,积极开拓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制定完善的农村体育发展机制,促进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贵州省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

纵观贵州省农村体育的发展,大部分地州市都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给农村体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呈现出以下特点,给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问题带来一定困难,首先,政策法规涉及的层面较浅,而且主要以政府颁布的文件为主,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其次,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地区的相关法规处于空白状态。

2.2 人力资源体系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贵州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极少,很难对占我省1/3人口的农民进行实质上的体育健身指导。在走访中了解到,基层一些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后,除了正常工作外,业余时间很少对农民进行指导工作,即现有的为数很少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的指导率也是很低的。另一方面,农村中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发挥他们相应的作用。据调查显示,贵州省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将会为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3 资金保障体系现状

在被调查的乡镇中,靠上级政府拨款进行体育活动的乡镇有76个,占91.4%,依靠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赞助的乡镇有53个,占53.2%,通过社会体育组织自主创收的乡镇有35个,占39.4%。总体来看,贵州省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自主创收、自我造血的能力并不强,目前贵州省农村体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非政府组织的供给,不同地区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目前贵州省农村体育的投入太少,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多弊端,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可以考虑从社会角度出发,利用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来为农村体育服务,以扩大农村体育资金来源。

3 贵州省农村健身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路径

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是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的一项具有建设性、发展性和实际性意义的事件,也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大力推动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为依据,确保农民都能从体育健身体系中受益。由于贵州省当前的体制还不能实现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状态,所以,构建贵州省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就成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3.1 强化政府在农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的目标和面临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等完善服务体系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需求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效,捡钱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从职责角度再一次强调了政府在建设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贵州省农村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其中还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体育构建中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政府在农村健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促进该体系的加快建立。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第一,要打消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轻视;第二,农村体育是政府服务的重要评判标准,满足农村对体育的需求,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体育的尊重和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完善该方面的制度建设,为农村体育带来更大的福利;第三,政府必须给农民更多的优厚待遇,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带动农村良好的改革和发展。

3.2 完善政府在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中的供给

政府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存在重视城市体育服务供给,忽视农村体育服务供给的现象,政府的职能发挥在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强调和完善政府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用,为城乡体育均等化作出努力。政府作为农村健身体育体系的中枢力量,决定了它必须发挥相应的管理职能,做好农村体育建设就等于做好的政府职能的建设,就相当于满足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设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逐渐扩大惠民利民的范围。从贵州省财政预算报告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农村体育的关注和投入都太少,很多应该建好的服务设施都没有建好,而推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将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基础,而政府作为重要职能代表,应该从现实条件出发,履行自身应有的义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贡献更大的力量。

3.3 实现农村体育服务的均等化

农村体育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公共体育组织依据农民的生活需求,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为其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体育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但是就贵州省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离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用城乡和农村统筹发展的供给模式来执行。贵州省城乡和农村现阶段发展还存在很多差距,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等,这些都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原因,如重视程度、投入等。强化各级政府在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发挥,提供更丰富的体育服务产品,满足农民对体育服务的强烈需求,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满足农民,如锻炼场地、锻炼设施等,还要在软件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引导,如体育政策、锻炼指导等,不同时期的农民需要不同的供给,政府必须把握好这些变化,给农民更大的优惠,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3.4 加强非政府组织对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供给

构建农村健身体育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农民的体育权利,单纯依靠政府是无法保障农民的需求的,还必须实现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多元化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的完善体育服务设施,提高体育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农村体育服务原本是政府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对体育设施的要求在提高,对体育服务质量的要求在增加,直接导致政府对农村体育服务的范围扩大,造成成本的急剧上升,这种状况直接造成政府难以满足农村体育服务的要求,因此,必须依靠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帮助。

4 结语

贵州省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改善农村体育服务环境,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贵州省农村体育服务的建设,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优化农民的健身环境,提高农民锻炼的积极性,对贵州省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是适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而且对于贵州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是我们应该重视并坚持做下去的工作。面对当前贵州省农村体育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有不被打倒的决心,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坚持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坚持促进社会的大和谐、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结友,裴立新.全民健身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探究[J].体育科学,2006(11).

健身体育路径例4

1.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 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 岁,36-45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 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 13.2%。(如表3-2)

表3-2 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 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 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 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 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 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 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 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 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 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 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健身体育路径例5

自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以来,它以占地不多、投资不大、简便易建、方便群众等优点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健身路径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群众健身方面的场所和器材的不足等不利因素,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其全民性、普及性、科学性、趣味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兴建全民健身路径的热潮,全民健身路径已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了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结合新时期体育事业赋予体育场地设施新的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我省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的情况,在广大调查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对我省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客观全面地反应我省体育场地的现状和发展。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这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截止时间*年12月31日。

本研究依据第五次*省体育场地普查的汇总统计结果,从我省的健身路径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场地普查准确、详实的数据,第一次全面科学地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现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体育健身路径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充分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变化特点,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体育改革提供可靠资料。充分分析我省体育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为制定我省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目标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二、*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分析

(一)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总体状况

截止到*年末全省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全民健身路径2101个,总计体育健身器械设施数量为24460件。全民健身路径占地面积为87.6万平方米,其中场地面积为78.9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路径建设的资金为10848.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1998.21万元;单位自筹为5964.24万元;社会捐赠为386.5万元;体育公益金为2214万元;其他为285.15万元(如图1)。以*年底全省总人口4551.58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健身路径为0.46个,人均健身路径场地面积为0.017平方米,人均累计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为2.38元,万人健身设施数量为5.4件。全省目前健身路径的现状,无论是从总量建设上还是从人均拥有健身路径数来看,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远远不够。

(二)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分布状况

在全省现有的2101个健身路径中,体育系统有97个,占总数的4.6%;教育系统有229个,占总数的10.9%;其他系统有1775个,占总数的84.5%(如图2)。从经济成分来看,其中非公有经济成分的为47个,占总数的2.2%,其余都是属于公有经济成分。从隶属关系来看,属于中央级的有5个;属于省级的有24个;属于地区级的有59个;属于县级的有2013个。

从我省健身路径的位置布局情况来看,分布于宾馆饭店的有2个;分布于厂矿的有19个;分布于公园的有180个;分布于广场的有49个;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的有47个;分布于居住小区的有849个;分布于老年活动场所的有67个;分布于其他场所的有52个;分布于乡(镇)村的有614个;分布于校园的有222个,如图3所示。从健身路径的位置分布情况来看,总体上布局基本合理,我省健身路径基本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区、校园和乡镇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乡镇村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29.2%,而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5%,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城乡之间还极不平衡,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相对较薄弱,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状况

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场地普查前我省共有全民健身路径41个;1996年新建12个;1997年新建28个;1998年新建51个;1999年新建64个;*年新建173个;2001年新建333个;2002年新建544个;*年新建855个。从图4中可见,2001年以来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三年间我省共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732个,占全省总数的82.4%。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表明我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

从对外开放情况来看,不开放的有213个;部分开放的有109个;全天开放的有1779个(如图5)。从每周参加活动的人次来看,每周10000人次以上的有10个;每周2501-5000人次的有171个;每周5001-10000人次的有37个;每周500人次以下的有924个;每周501-2500人次的有959个(如图6)。每周活动人数在2500人次以下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89.7%,其中在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147个中,每周参加活动人次在2500人次以下的有110个。全省2101个健身路径中从业人数为780人,平均从业人数为0.37。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从参加活动人次来看,健身路径已基本上成为群众所接受的健身活动场所,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健身路径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要避免出现健身路径使用率不高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大面积的健身路径。

(五)全省各地市体育健身路径的状况比较

在现有的2101个全民健身路径中,数量最多的是宁波,有701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33.4%;最少的是丽水有59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2.8%。

结果表明,健身路径的建设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的发展。从万人健身路径数来看,宁波市为1.28个,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次是舟山市、嘉兴市,分别为0.68、0.51个;而绍兴市、丽水市、金华市分别为0.22、0.23、0.24个。从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来看,温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列前三位,分别为4.57、4.35、3.05元;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不足一元的为丽水市、金华市、绍兴市。

与各地市人均生产总值比较发现,健身路径建设基本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即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市发展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市。但是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市健身路径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相符,特别是绍兴市万人拥有健身路径数列全省的最后一位,健身路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的健身路径的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省在健身路径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省健身路径人均绝对占有数较少,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年以前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共369个,尽管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发展较晚,还需加大建设力度以进一步满足群众进行健身活动的需要。

第二,我省健身路径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各地市及城乡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建设金额的投入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健身路径数量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城区和乡镇之间从数量上来看也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健身路径的使用率不高,每周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健身路径将近占总数的一半,并且部分健身路径的规划不合理,出现了一些大面积健身路径的建设,全省最大的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7644平方米,而其每周参加活动人次仅为2500人次以下。

第四,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人员,目前全省总的健身路径从业人员仅780名。

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资金投入。各有关部门,如计划、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重视本地区健身路径的建设,从客观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必须加快全民健身工程的理论、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健身体育路径例6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55-0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发挥现代体育的社会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而如何贯彻科学发展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则是体育界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在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日益增加的全民健身需求与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研究全民健身路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基础的完善和丰富关于体育发展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一、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推动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路径工程的带动下,健身长廊、专项路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等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相继诞生,使中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建设“全民健身路径” 近4万条路径,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 000多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1]。

2.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民形象。路径工程是各级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出发,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政府以民所思为己任,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路径工程的建设,树立了体育部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民形象,也树立了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形象。

3.推动中国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利用体育公益金实施建设路径工程,对体育是很好的宣传,树立了体育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体育的发行。同时,大批量的路径器材的安装、使用,促进了室外健身器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培育了健身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发展。

4.美化了城市环境。路径工程的建设,配合了社区、广场、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环境的改造,美化了社区环境,丰富了广场、公园、园林建设内容,成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部分路径工程的选址在城市、乡镇的边缘地带,促进了这些地方的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5.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路径工程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了方便、好用的健身器材,适应了小康社会群众的健身需求,使很多的人参加经常性的锻炼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内容和手段,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加了体育人口。路径工程建设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在中国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先进社区与落后社区、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据河北防灾科技学院李志方统计:1997—2003年,东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路径工程 8 448 个,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分别只有 3 082 个和 1 763 个;东部地区农村乡镇共建有 6 650 个路径工程,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分别只有 898 个和 606个[2]。

2.全民健身路径的安全问题。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过程中,安全是首要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健身路径一般都是免费的24小时开放,同时在管理、维护、指导等方面存在缺失,极易造成安全隐患。近几年来,一方面,路径器械的管理维护不够,造成的人生伤害新闻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锻炼人员缺乏必要的指导,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3.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选址问题。有些地区健身路径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造成了人口密集区域基本上没有可供建设公益体育设施使用的土地,而设立在相对偏远地段又与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要的意愿相冲突的局面。同时,健身“扰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国家体育总局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体育部门要注意便民、利民,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但是健身路径扰民目前已经成为健身路径建设中老百姓不满的最核心问题。

4.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在日常管理上,存在责任不落实,管理、使用不当,维护不及时,坏损现象严重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路径工程形象。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全民健身路径具体受赠单位,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但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中,能主动承担损坏的健身器械维修责任的较少;社区由于缺乏专项维修经费,无力承担大型器件的维修和更新;器材厂商一般只负责一年时间的保修。如何解决全民健身设施有钱建设无钱养护的管理问题,成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焦点问题。

5.健身路径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问题。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尽管已经有社区、个人和企业等等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路径工程,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主体经费来源还是体育公益金,说明健身路径工程投资多元化的问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三、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投资力度,改善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和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健身习惯的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同时可以在西部地区更多的建设一些简易实用的路径工程,以使更多的人群从中受益。三是继续给予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健身路径冠名、设置广告牌等方面的引资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建设健身路径。四是国家可以考虑扶贫中的帮扶机制,让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结对帮扶,援建西部部分健身路径。

2.借助保险手段分散和规避风险,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可以要求从事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投保产品质量责任险,将这作为其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前提条件之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事故处理逐步市场化。通过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地经济应对准备,运用合理的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3.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全民健身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共同参与。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由体育部门统筹安排,与有关申请地区具体协调,做出相应安排。首先,要将路径工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管理目标,纳入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在征询专家和走访群众的“双保险”下,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再次,体育相关部门、受赠单位和生产厂家要签订捐赠协议书,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第四,健身路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已经成为健身路径建设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将全民健身路径纳入社会公共资产管理,由政府买单实行长效管理。第五,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注重各类体育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指导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健身路径较完善地区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占主要份额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路径工程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设施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府优先安排用地,非经营性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有关建设规费按政策规定执行;对企业、个人等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可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并对捐赠者和中介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健身体育路径例7

关键词: 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情况;西安市;需求趋向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path;usage;Xi'an city;demand tendency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310-02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健身热潮,全民健身路径也遍布大街小巷。然而,针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利用情况、器械的使用效果以及居民的健身需求情况等问题,虽有报道但作为专题来研究的较少。为此本研究拟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其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当前,群众体育最大的困难是场地设施的紧缺,而全民健身路径则是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民健身路径是一种不分男女、老少、易学易掌握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健身手段。目前我国对于全民健身路径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并没有法规针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利用情况、器械的使用效果以及居民的健身需求情况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安市环城公园全民健身路径以及参与全民健身路径健身的人群。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和国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规章制度,近10年来国内相关健身路径的论文以及西安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现状,并上网查询了近年群众性健身方面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献依据。

1.2.2 实地调查法 就环城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配置、种类、占地面积、分布、指示标志、参与人群等进行实地调查。

1.2.3 问卷调查法 对西安市环城公园内的锻炼人群发放问卷。了解居民、锻炼人群的需求趋向。

1.2.4 访谈法 根据现场调查时出现的问题,与部分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进行了访谈,并与西安市体育局的有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更为详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1.2.5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用计算机EXCELL进行了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民健身路径的定义 健身路径的兴起最早是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多设在环境好的公园、绿地、河边等处,每隔一段距离,安装一种运动器械,各种器械之间有小路相连,故称为“健身路径”,也称为“室外健身设施”、“健身径”或“多功能健身路径”等。器材材质有玻璃钢、木头、钢铁等。因此,就近就便,不需要花钱的健身路径就必然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在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性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工作的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做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决策,并把“全民健身”提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事业”的高度来抓。全民健身是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则是目前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参与体育、增强体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2 环城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基本状况

2.2.1 环城公园健身路径总体布局 西安环城公园全民健身长廊工程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的全民健身工程之一,总投资674万元,工程于2008年7月20日全部完工。全民健身长廊分为四大园区,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名命名,即长乐园、永宁园、安定园、安远园,共有14个健身区段,全民健身示范区已于2007年4月建设完成并向群众免费开放。

2.2.2 健身器械的种类与数量 西安环城公园健身长廊拥有健身器材1426件,拥有120副乒乓球台,是国内室外乒乓球台最集中、最多的全民健身区;是国内公益性免费的最长(14公里)、参与群众最多(每天10万人次)的全民健身区。

2.2.3 管理健身路径的人员配备情况 西安市环城公园四个区的保洁人员、保安人员配备很齐全。但缺少大众健身指导员,和器材维修人员,器械损坏一般是由厂家来维修。

健身体育路径例8

上饶市健身人工环境分析

1、全民路径的配建选址

全民健身路径点在居民小区、公园、街心花园、广场等,便于群众健身并且安全的场所兴建.全民健身路径场所选择和器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与城市、社区、公园等建设规划相配套,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防止扰民现象的发生。上饶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点布局与配建情况如下:上饶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点的布局与配建位置主要为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学校内和周边及街道办,其中居民小区所配建的路径点数量最多。

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所在位置是否方便您锻炼的问题调查中,回答很方便的占10.2%,比较方便的占46.2%,不太方便的占43.6%。这表明,居民对健身路径的便利情况持肯定态度,占到56.4%,表明主管单位在选址时是符合就近、便民要求的,也表明全民健身路径实施条例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被问及全民健身路径最为合理的安装位置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小区、公园、学校内或周边,分别为33.3%、19%、15.4%。调查结果显示,小区所占比例最高,这同城市住宅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规划是相吻合的,反映出小区应是今后全民健身路径安装所选择的重点。将调查结果与目前所配建的位置比较,发现我市布局基本符合群众要求。

2、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2.1、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活动情况

据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因未掌握使用方法,使用健身路径只是出于游戏目的,不能很好的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由于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单独性与重要性,很难调动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积极性,使得其社会效益的不到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改善这种局面。

2.2、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现状

调查中,认为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的居民占到87.2%,表明群众对现有的管理水平不满意。反映出上饶市目前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指导乏力,器材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器材无人维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主管部门认真的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并借鉴兄弟省市的一些经验,来全面提高我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水平。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时,居民的回答排列序位依次是领导不重视;缺乏足够的资金;责、权、利不明确。

3、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从居民利用健身器械活动的频率来看,上饶市居民每周利用健身路径锻炼2次以上的占60.9%。通常情况下依次对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持续的时间不超过30min(与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的个数有关),上饶市居民每次锻炼持续30min以上的占54.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锻炼过程中结合了其他形式的锻炼,科学锻炼意识增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上饶市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练习时间、强度表现出无所谓,有36%的人注意自己锻炼持续时间、练习强度,而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事实上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和其他体育项目练习一样,人们应依据自身条件(年龄、体质等)循序渐进地安排时间、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顺序。数据也显示了人们开始加强对健身路径锻炼时间、强度的注意度,既可避免安全事故,也可更科学、合理地锻炼自身。

4、全民健身的指导现状

对上饶市全民健身是否需要指导进行调查发现,有53.7%的居民认为不需要体育指导,需要指导的占28.3%,有18%持无所谓态度.对其分析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部分群众害怕增加经济负担;(2)部分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比较淡薄;(3)还有部分人认为作用不大;(4)一部分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5)全民健身的宣传不够深入;(6)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希望得到指导。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上饶市城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较为明确,由于年龄的差异,体育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较明显的年龄特征;上饶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样性,强身健体是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力;上饶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转化为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上饶市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后,居民每周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反映出“全民健身路径”在改善群众锻炼条件、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调动群众健身热情方面起到了作用;上饶市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便利情况大都持肯定态度,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人数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应针对健身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发,从而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上饶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上饶市区发展全民健身路径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上饶市健身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已具备较好优势,良好人工环境建设需待进一步加强。

2、健身环境设计建议

全民健身路径的前期规划是全民健身路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饶市应在选址、布局、器材的组合等方面遵循严格科学的步骤:,(1)确定当前全民健身路径需达到的目的。(2)认真分析当前全民健身的环境。(3)制定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路径各项管理活动法规化、制度化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以展开的基本条件,也是全民健身工作得以实施的前提保证。上饶市应狠抓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真正形成依法制体,使市民健身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应实行开门立法,建立立法听证会制度,通过媒体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广泛征求包括利益相关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吸纳和体现民意;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上饶市的资金主要仍由政府提供,渠道过于单一,所得资金远不能满足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

健身体育路径例9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乡市区四个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健身路径设置、使用、管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推动新乡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使用调查

一、前言

有了体育场地设施之后,群众才能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建设的一大困难。健身路径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及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而建设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物。全民健身工程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而实施的[1]。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调查研究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2]。

二、问题的提出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市火热开展起来。位于祖国中部的新乡市、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社区体育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新乡市社区健身路径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说:健身路径的管理、群众如何锻炼、场地的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械造成的顾虑,这都影响了群众参加锻炼的情绪。

三、新乡市健身路径的设置现状

表1 居民希望健身路径摆放的地方

绿化带空地上 街道路旁、河边 公园、广场

人数467 310 60

%55.437.17.5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室外为主。有55.4%的居民希望健身路径建在绿化环境较好的绿化带旁边,有37.1%的居民希望建在河边的道路旁,他们都认为建在这些地方不会影响交通,而且能美化市容。但还有7.5%的居民愿意选择建在公园和广场里面。

四、新乡市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表2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对自己锻炼持续时间与练习强度的注意度

很注意 注意 一般 不太注意 不注意

人数7023030016869

% 8.5 27.7 35.4 20.2 8.2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乡市居民在使用健身路劲锻炼时、对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是太注意。但有36%的人会注意到自己锻炼的时间、练习强度,还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调查显示,居民不敢放心使用健身器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其次是健身路径摆放地的地质过硬,据调查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的社区健身路径摆放在塑胶地板或草坪上,其余以硬地面为主。

表3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受伤情况

有、不严重有较严重没有

人数 21522600

% 25.6 2.7 71.7

调查发现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轻微受伤者占到25.6%,重伤者较少,担忧占有2.7%。调查原因包括地质过硬,对器械使用方法不清楚、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使用成人器械等。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器械告示牌上都使用方法、功效、健康禁忌等说明,但对使用者年龄没有明确的告示,一些看护的家长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些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结论

(一)新乡市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环境、合理布局不如人意,显得杂乱无章不美观。并且少儿、中青年、老年3组人对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新乡市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错误使用导致受伤,儿童误用成人器械,器械未标有详细的使用细则,器械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难度大的器械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等。

六、建议

(一)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设置摆放相应的器械,器械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强度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摆放,以便提高器械利用率。

(二)建议生产户外健身器械的厂家相应开发出供儿童使用的产品。

(三)建议社区在健身路径设置位置时应该考虑天气、气候季节变化因素。

(四)建议加社区应加大对健身路劲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督察员这一岗位,对器械进行察看,发现有器械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器械,立即上报,进行维修,及时设立警示牌。另一方面,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意识,以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五)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

健身体育路径例10

2011年12月26日下午,东城区安化北里小区的健身广场上,4、5个老人一边聊天,一边活动着四肢。几米開外的地方,就是上肢牵引器、转腰器等健身器械,无人问津。

“有现成的健身器械,干吗不用?”记者好奇地问道。

“好些器械都有毛病了,稍微一动,就‘嘎吱、嘎吱’响,影响别人休息。另外,也怕用着不安全。”64岁的王大爷对记者说。

在王大爷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台钟摆器的轴承部件開裂,摆动起来有些吃力;而8张腹肌板中,有2张的靠背木板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光秃秃的铁架子。

“平时没有人维护吗?”

“没见有人管。”

在西城区长椿街东里社区—健身园地,扭腰器的底盘与地面已完全脱离,根本无法使用,牵引器则锈迹斑斑。在朝阳区小庄社区的健身广场上,几件健身器械自身虽无大恙,但周围停放着好几辆小汽车,俨然成了一堆摆设。而西城区广内街道的一处健身路径命运最为悲惨一健身器械已踪影全无。“坏了之后一直没人修,先是有人用来晒被子,后来收废品的人就给拆走了。”附近一位居民说。

在其他一些小区,记者也看到不少有不同“残疾”的健身器械。

有人用,少人管

2003年出台的国家标准规定,有活动部件的户外健身器材安全使用年限不得少于4年,固定部件式户外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年限不得少于6年。那么,为何在现实中户外健身器材多“短命”?

“有些是器材本身质量不过关。除此之外,日常管理不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总经理助理李爽表示,从整个行业的调查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户外健身器材受损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与不按相关说明使用有关。

安化北里小区的王大爷也反映说,由于没有专人看管,有些人胡乱摆弄健身器械,一些调皮的孩子更是把健身路径当作游乐场,又踢又打。

事实上,关于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的维护、管理早有规定。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的《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全民健身路径实行“谁受赠谁负责、谁受赠谁管理、谁受赠谁维修”的原则,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捐赠方与受赠单位签订捐赠协议和责任书,由受赠单位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也就是说,全民健身路径由所属地管理,即街道和社区负责。

不过,在笔者所采访的社区、街道中,由于经费有限,几乎没有—个受赠单位能保证设专人管理、维护健身路径。“基层活儿多,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忙得过来?”某社区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抱怨道。

民生工程需齐抓共管

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于1996年在广州诞生。截至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累计投入本级体育公益金6亿多元,资助全国各地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万多条,带动、引导各地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6万多条。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健身条件。

如何才能保证全民健身路径有人建、亦有人管,让这项民生工程持久地惠民、利民?

“关键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区、县一级的政府。”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朱宏表示,将努力推动区、县一级政府把全民健身路径的维护管理開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这样一来,社区和街道才能建立起“随坏随修”的健身路径维护、管理机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既然属于公共体育服务范畴,体育行政部门就有监督管理的义务。因此,他建议,体育公益金除用于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外,还应划拨一部分配套资金专门用于管理维护。

鲍明晓还表示,相关部门在户外健身设施的采购招标过程中,不仅要比较企业的产品价格,更要比较维护、保养等售后服务质量。他说,企业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维修、养护多承担一些,既可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对其市场营销也大为有益。

岂能只建不管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已建成逾16万条全民健身路径。散落在公园、社区的体育设施,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然而,不少地方存在全民健身路径“重建轻管”现象,一些户外健身设施建成后“一年新、两年旧、三年残”,不仅公共服务效益打了折扣,也影响了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形象。

一些地方的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短命”,或许有器材本身的质量原因,也可能有市民使用不当的因素,但说到底,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才是根源。

健身体育路径例11

关键词 社区 健身路径 设置 使用

一、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路径的开展现状

(一)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路径”的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各年龄参加体育“健身路径”的时间情况调查统计来看,选择傍晚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45%,选择清晨和不定时锻炼的人数分别有11人,占总人数的28%、27%。40至50岁之间的居民锻炼时间多数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分别有20和18人(占50%、45%),其余5%的居民选择不定时锻炼。50岁以上的居民,大部分选择会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有23人,占总人数的51%,选择傍晚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为20人,占总人数44%,而选择不定时锻炼的居民为0可以看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很有规律的。“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从锻炼效果上来看,早上、傍晚最佳;从锻炼习惯上来看,早上、傍晚大多数人容易接受;受工作时间限制;健身设施周围没有照明,不适合晚上锻炼”[1]。

(二)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路径”锻炼人群的参与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健身中,有大部分群众是为了强身健体,其次部分居民是为了防止疾病。还有部分40至50岁及50岁以上的居民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大多数人(尤其中老年人)参加健身路径锻炼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健身路径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从而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并通过锻炼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社交沟通的目的,这也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包括参加健身路径锻炼活动就是为了达到锻炼身体,和谐生活环境的目的相符合”[2]。

(三)“健身路径”中最常使用及效果最佳的器械

根据调查数据,运动强度及危险性较小的器材(如:太空漫步机、骑马机、转盘等)深受孩子和老人的喜爱,使用人数使用率占据多数,显然这几种器材也是他们认为效果最好的器材,而相对于20-40岁的年轻人而言(尤其是男性),则是比较钟爱运动强度大,有挑战性的器材(特别是能锻炼臂力和蹬力的),可以锻炼身体机能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身体塑形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健身路径”时,应该根据各小区的具体情况(如:资金、场地、居民、年龄段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健身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器械的利用率,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体育健身器材能更好的服务于锻炼群众,并且使社区居民的锻炼目的得到满足。

二、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健身路径”开展中所存在的主次问题分析

(一)居民认为“健身路径”设施存在的不足

“建设路径”设置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占46%)、布局不合理(占32%)、缺乏安全性(占21%)。这是由于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着经费缺乏、场地拥挤、缺乏统一管理等原因造成的。

(二)“健身路径”使用损坏原因

“健身路径”使用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25%的居民认为是器械质量不高造成的,而30%的居民反映是锻炼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认为人为破坏的高达35%,另外9%的居民选择综合因素。因此,为了延长健身器械的使用寿命,除了提高器材自身的质量外,还应提高居民自觉保护器材的意识及加强日常维护,还需管理部门不定期的检查与维修。

(三)“健身路径”的指导还十分缺乏

分析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希望有健身辅导员为自己健身服务,部分群众害怕增加经济负担;部分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还比较浅薄;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作用不大。还有就是居民体育消费观念薄弱,同时,全民健身的宣传不够深入。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锦州市凌河社区在开展“健身路径”中设置存在不足,器材损坏严重,老旧破损,存在安全性,并且人为破坏严重,政府管理部门缺乏重视,对日常维护工作不及时,是导致器材损坏的根本原因。

2.社区健身路径器材太过花哨,没有针对性,满足不了个别人群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使用,没有实际意义,即浪费了器材,经费,也占用了有限的场地。

3.社区对体育健身路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专业指导人员进行有效辅导,导致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比较浅薄或使用器材不当造成损坏或发生不安全事件。

(二)建议

1.“健身路径”损坏的原因主要是使用不当和人为破坏造成的,应从管理部门做起,督促居民自觉提高保护器材意识。社区管理部门应重视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有效的维护社区健身器材。

2.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不同设置相应的“健身路径”,以提高机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