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专业综述

护理专业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专业综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理专业综述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 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 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 护生的压力

2.1  专科护生的压力: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患者及患者家属、实习生之间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  本科护生的压力: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

2.3  实习护生的压力: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患者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时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 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其他临床教师、患者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 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

4 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篇2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着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

    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着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篇3

在护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体系构建,还需要专业思想的培养。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是专业思想的一部分。护生的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极大程度地影响其在执业中的表现。因此,对护生进行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专业承诺、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如何提高护生的专业承诺及择业效能感提供文献参考,更为护理教育工作提供思考。

1 护生专业承诺的相关概念

1.1 专业承诺

专业承诺起源于组织承诺。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H.S.Becker)最早提出组织承诺这一概念。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入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就是在员工长期在组织中对其的各种投入的增加,因而产生的对组织的一种特殊的依赖。

1.2 护生的专业承诺

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意指对护理认同、为专业努力的意愿、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和对护理的正向评价;也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是指护理人员终其一生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增进全人类健康的行动与意愿;也有学者认为护理专业承诺是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忠诚与投入的状况;故护理专业承诺体现在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可以认为护生的专业承诺是在对其职业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大地认同感,并且产生热爱,积极的去面对,愿意付出和奉献,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

2 护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概念

择业效能感是 Betz[1]和Hackett于1981年将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和职业咨询而提出来的,通常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能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择业效能感是护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信心,它的高低决定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并且对与其将来在工作中的表现直接相关

3 护生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3.1护理专业承诺量表

台湾吕桂云教授1998年研制并于2005年修订的护理专业承诺量表,包括四个纬即专业努力意愿、专业生涯涉入、专业正向评价、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努力意愿指学生目前护理专业学习的动力和将来深造朝向护理专业的意愿。专业生涯涉入指护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和行业待遇等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不改换行业的意志。专业正向评价指护生对本专业的地位、发展的评价。专业价值认同指护生关于专业行为及在专业实践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

3.2护生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1983年Betz和Taylor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即自我评价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的能力制定规划的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现阶段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生中。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大学本科生毕业人数多、就业难度大,针对此的相关研究也多。

4 护生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及现状

王惠珍[2]等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临床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的工作无职业性、独立性和价值。且护生毕业后,很多因素影响其思想的稳定性,护生的专业承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陈晓萍[2]调查发现,由于报考护理专业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盲目、缺乏了解,在入学阶段,其专业承诺较低。经过护理相关专业课学习后,专业承诺明显提高。翟晓玉[3]研究发现我国护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总体不高。刘海波[4]等,在对不同学历护生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期望相关性调查分析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不同层次的护生在择业效能感中差异不大,说明大多数护生能够自主选择理想的护理工作,对就业比较有信心。王进[5]等在职业期望对专科护生择业效能的预测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在护生选择职业中尤为重要。专科护生在就业形势研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择业以后,发挥自己的潜力,学以致用,达到自我实现。但对于专科护生来说,更需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时应指导其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择业心态,重视专科护生择业效能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人员紧缺的形势下,对护生的培养,让临床护士不流失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护生对职业认可以及就业的选择,顺利完成护理人才与护理工作岗位的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生的职业目标清晰、对所学专业喜爱和认同程度越高,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越好,就越能提高其专业满意度。故应加强学校和医院对护生专业承诺和择业效能感的重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护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承诺水平,才能有较高的择业效能感。以此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思想牢固的临床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Nancy E,Betz,Haekett.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efficacy Expectations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399-410.

[2]王惠珍,谢洁.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11):18-20.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36

0 引言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历经20多年,培养大批护理专业的人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办学存在的不足,本文首先对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可以分为院校的内部问题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外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结构不合理。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引进外国高层次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文化交流,这其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要求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并且从事教育工作和护理临床工作多年才可以;我国目前护理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并且专业性较差,有些医生负责了部分护理教学的任务,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未准确的贯彻。此外,我国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文水平较低,也是阻碍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行政审批难。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审批较为困难。法律规定,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3)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小。全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较少,规模也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就读的护理专业学生数量不足1万人;并且国内的合作办学层次不高,很多院校的合作项目都不是国外的一流高校。我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寻求高层次的合作,但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4)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部分高校的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只注办学的形式,而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对于国外优秀的师资引进不足,只是在中国进行几场巡回讲座;部分院校更倾向于往外国派遣留学生,将合作办学模式变成留学预科班,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更有甚者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吸引生源收取高额费用,只为经济效益,而不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项目没有外方高校的实际投入,违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

2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建议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和改革方面,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上文提出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中外办学特色。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需要秉承的原则是:本国教育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应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与国外先进护理教育接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护理专业知识课程,还应包括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在护理专业教学中,中外教师应加强彼此的沟通,制定出更符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指定的课程体系来教学,如发展不适应的情况需及时调整。

(2)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因此,护理专业合作办学应注重英语教育,提升英语的应用水平。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水平应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水平相一致,充分的吸收国外的教育模式,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及专业自学能力。合作办学院校应从英语教学、综合素质两方面入手,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的方法有: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进修,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强化教师的动手能力。

(3)简化审批程序,加强质量管理。我国应改变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程度,降低审批的门槛,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对中方办学项目的自主管理机制,并借助合作方质量管理与评估的规定和要求,强化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与监控。

3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展望

(1)重点发展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我国的护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我国的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目前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一流人才。但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中外联合办学,因此发展较慢,应重点发展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校。(2)提升中外合办办学水平。教育部明确通知,需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依照程序和法律办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和招生学籍管理等;师资对付建设包括:资评聘、师资状况和师资培训。中外合作办学应在国家政策下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3)加强对护理教育形势的研究。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自身的课程设置,主动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专业课程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对护理专业教育前景的研究。

4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针对目前发展的形势,只要认真解决好合作办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一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罗曼,熊薇.探讨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3).

[2]唐祥林.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

[3]张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

[4]李佳璐.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组织管理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24).

篇5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篇6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篇7

职业兴趣指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的心理倾向,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1]。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理论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2]。本项目旨在探讨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以期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三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02名大四毕业生为研究对象,20~25岁,平均22.98±3.98岁,其中男40名,女62名,研究人员均无精神疾病史,自愿主动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专业心理测验员和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现场填写问卷,并回收,对其中不懂的地方予以解答。所采用的问卷包括:①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Holland Vocational Interest Test)[3]:该问卷六个维度:现实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事业型、常规型,每个维度包含10个题目,共有18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采用自评式2点量表评分,本问卷可通过对每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来判断被试的职业兴趣类型,该问卷信效度良好。②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0.87,重测信度r=0.83,折半信度为r=0.82。采用四级评分制,1=完全不正确;2=有点正确;3=多数正确;4=完全正确。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兴趣比较分析 不同性别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型和企业型维度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实际型、研究型和艺术型维度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 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大部分学生会从事护理工作。曹癸兰[4]的研究显示,42%的护士对护理工作感兴趣,而58%的护士对护理职业兴趣不大,说明大部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较差。

护理大学生能否适合做护理工作,是否能在工作过程中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是否能在这个职业上发挥出自己更多的能,目前是很多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只是在社会型和企业型维度上表现出性别差异。女护理大学生更趋向于社会型和企业型。社会型人才善于与人打交道,乐于合作,喜欢社交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慷慨而得体,处世灵活变通。富有同情心和耐心,乐于帮助他人,不惜为他人付出时间、物质或精力,具有奉献精神。在个人价值观方面,社会型人才往往也是理想主义者。企业型人才性格外向,乐于交际,偏好领导角色,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辞技巧,说服和鼓动的能力强,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喜欢掌控主动权并影响他人,往往很受人欢迎,成为群体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有时候也可能显得有些盛气凌人。但同时,他们往往也比较喜欢追求快乐和刺激的感觉,并且在行为处事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

同时,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自信心偏低。造成男大学生自信心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错误认知,认为只有女性才更适合做护理工作。

本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不同性别存在不同的职业兴趣,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单位在招聘和用人时,应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分层培养、分级使用。要人尽其才,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工作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永鑫.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56-59.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41-02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理工作无论在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即将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专业认同指个体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否能够依据专业选择职业,是否认同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是否能够感受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和职业的相关规范[1],是影响学生专业发展和专业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属于自我认同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现况进行粗浅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普查的方法,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3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418份,有效回收率是96.8%。

1.2 调查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胡忠华[2]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由6个维度组成,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5评分方法,每个条目得分在1~2分为不认同、2~4分属于一般认同、4~5分认为是高度认同。

1.2.2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总体得分情况

调查发现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各维度中,得分最高是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是专业价值观维度,结果详见表1。

专业认同总分的均数是90.20,在50~100分区间内,按照评分标准所调查高职护生专业认同属于一般认同水平;

2.2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专业认同分布情况及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现况分析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最高分是131分,最低分为42分,满分125分,平均分是90.20±12.42,属于一般认同水平,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生专业认同是89.91±10.26[3],四川大学护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认同是79.06±6.81[2],可见护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2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比较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呈“V”字形分布状态,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高职护生专业高度认同下降很快,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对护理专业了解有限,对护理专业认同处于模糊状态,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和对“白衣天使”的憧憬,所以专业认同普遍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二年级学生逐渐接触了一些护理专业知识,某些护理操作如灌肠、导尿、会阴护理、洗胃、床上擦浴等使学生觉得很不适应,导致专业认同开始下降;如果学生自身对护理专业有浓厚兴趣,认为在护理岗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事护理工作有发展,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类似的情况,且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三年级时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持续下降;但四年级临近实习,学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就业,发现现在护士短缺,医院对护士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看到有的师姐稳定的工作状态,认为将来从事护士职业是个挺不错的选择,专业认同水平开始逐渐上升。在与学生沟通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选择护理专业不是自己的初衷,但仍表现出了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踊跃参加学校和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异。这些高职护生如果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加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让她们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从事护理工作的乐趣,就会增加他们对护理行业和即将从事的护士职业的肯定,这种肯定必然会增强高职护生对护理专业的信心,提高其专业认同。

3.3 提高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专业认同作为重要的为非智力因素已经得到重视和认可[4],对高职护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课堂讨论是教师讲课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提高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促进专业认同[5]。首先要把握好入学教育,积极开展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通过邀请优秀护理工作者、本行业专家、在护理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做知识讲座,帮助护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护理专业、正确认识所选择的专业,有助于护生明确专业方向。其次注重培养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情感。研究发现: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相辅相成[6]。如果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我,将专业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专业认同和个人感知融入到学习中,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精神回报对提高护生专业认同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是建立支持系统,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环境陌生等很多因素使高职护生感到不适应,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建议家长在给予孩子物质关心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同时辅导员应通过常去学生寝室了解情况、召开班会等方式多与学生接触,建立以学校和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 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7):173-175.

[2] 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四川大学,2007.

[3] 史仕羽.高校男护生专业认同感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1-102.

篇9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养、教育机构的建设、相关专业课的开设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他们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是从单方面着手分析,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善。由于国内外护理专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国外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并不完全适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的经验,制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个别实验性的对比研究,没有具体成熟的健康教育措施。现在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多,结果也不尽相同。周英等[2]对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比临床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但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且1年级、2年级、3年级护理本科生心理状态比4年级学生差。申蕊娟等[3]对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但高于大学生群体水平,且2年级、3年级的护生心理状况较好,4年级次之,1年级护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虽然两者的调查结果有些差别,但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同并能说明事实的是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比较低,且各个年级学生具有特异性。在年级差异方面,早期的调查结果与近期的调查结果存在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护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较少,就业前景好,不存在就业压力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社会各方面对毕业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故其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实施得当有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护理临床或教育工作。张运生[4]以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3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使实验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护理这一特殊职业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稳定、乐观的情绪和宽容的品质、且善于交流。孙巧云等[5]在心理健康公共选修课对护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对提高护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帮助,利于培养护生积极地交往、良好的心态,对于日后护理职业工作中与病患的交流有很大益处。

2.2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建设性的规划,但在实施方面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当前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入校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等,但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些问题[6];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也是由非专业非专职人员承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只是入校新生的事情,且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科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3.1科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及讲座

在课程方面,可在开设《护理心理学》的同时加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还要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需要和可能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将《护理心理学》的知识系统化展开,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理解和应用[6]。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7]。

3.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新生应从入学时抓起,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每年至少1次的心理普查,对高年级的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生应采取一定形式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有的放矢地预防,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8,9]。

3.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具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的功能,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理想、信念、人生观、恋爱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其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其解除心理困惑,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觉调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10]。

3.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10

1.1 考生选题困难,撰写的护理综述类文章多,内容缺乏新颖性

护理论文可以反映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新颖性。大部分考生感觉选题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选不好论文题目。评阅分析所见护理综述论文32篇占总课题的64%,仅有3人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护理文献综述是护理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写成的文章。大多数考生选题不新颖,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如论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与技巧”等,严格地讲,综述不应属于毕业论文的范畴。

1.2 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不规范,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论文存在题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讨论重复前言、结果的内容,与结果分离,不了解量表、问卷的使用原则及信、效度检测的方法等,且参考文献著录意识淡薄,论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条/篇,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观点、数据、方法、判断标准而文后未标出其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书写欠规范。有的考生将个案报道、护理经验总结写成科研论文,个案护理未交待清楚特殊护理的操作内容,护理经验只抄写教科书上常规护理内容。如论文“上消化出血的护理”,书本常规内容多,而对获得的经验和体会的具体做法介绍甚少,护理效果也未加以报告,也未总结出新认识和新观点。

1.3 考生中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严肃性

严肃性是撰写论文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写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时间投入较少,在论文写作上表现出严重的任务观念,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评阅分析所见,有些论文资料有抄袭现象,有的在设计实验时不设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统计分析时多数使用算术平均数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网络论文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抄袭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既不能锻炼能力,还违背科学道德。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实验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数据要准确并经过统计处理;统计图表要简单、恰当。如“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有2篇在内容上大段雷同,视为抄袭或剽窃。

2.对策

2.1 优化自考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学术论文专题讲座

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科研理论和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护理研究、管理等能力,虽然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已开设护理研究、统计学等课程,但从几年的“护理研究”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结果得知:护理专业学生整体信息素质偏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差,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困难。因此,应对护理研究课程进行改革,围绕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的主题设计综合课程框架,拟定实用性强的内容,增加文献检索实习课,选择科研经验丰富及文献检索知识扎实的教师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毕业论文考核前举办护理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及论文撰写讲座,帮助考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

2.2 建立毕业论文考核前撰写开题报告制度,提高考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开题报告对学生的科研知识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确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开题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质量。撰写开题报告前,应讲清开题报告的模式,请指导教师及专家帮助考生判断所研究的选题有无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逻辑有无缺陷。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作出相应调整,提早布置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学生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究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书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3 灵活选聘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加强考生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

我国护理本科自考生的论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论题方向将论文分组,分配给相关评审教师评价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务重,答辩时间紧迫,评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仍然按照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设计开展研究或写作,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导师的聘用上,可以聘请青年教师和优秀硕士、博士担当护理自考生导师,或是在院校之间相互聘用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院可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的情况时,可以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可对考生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可促进省内地区院校间协作,还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护理科研协作性不够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护理科研协作提供可能。

篇11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而影响了对课程实际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士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的热门职业之一。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我系于2002年开始对护理本科生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在这7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为今后在其他专业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重组、更新双语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的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医学专业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较少,学科教材匮乏,而各校自编的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现行统编本科药理学教材是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因此它的护理专业特点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这对于培养专一性的高护人才颇显欠妥。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应立足于结合临床护理特点讲授基本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与护理专业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疾病与临床护理联系方面的知识讲授,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师生间的外语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宝贵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后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把专业英语当作一门外语课来讲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不能结合,使学习效率下降。

从教师方面,就双语教学来说,尤其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加强师生间日常外语交流,在交流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能够不断学习提高外语听说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加强直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逐步实施双语化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更为接近,师生交流更为自然、方便。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比理论教学较为容易,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好实验操作和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交流可提高师生外语听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护理专业及本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留学生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根据我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进行英文医学交流的小环境,收集临床资料,开展护理专业学生与留学生的临床用药讨论,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提高双方的药理学学习,都能起到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步提高外语水平,使之具有一定的双语能力,是高职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