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33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1

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和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按照教研室下发的一轮复习指导意见进行有效的复习。

二、复习思路

1.扎扎实实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按顺序梳理掌握。

(2)实施教学案教学。教师利用已有的材料,对本章节的知识加以整合,形成适合学生用的学案。

(3)实施单元内的小专题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强化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实施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高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方法。根据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并辅以专题练习,以便于以后高考考场上更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5)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6)知道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记忆,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7)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如同一时期中外、同一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合。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高考既然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对比记忆;横向联系就是对于某一具体知识与发生于同一时代的同类事件相互比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对知识的理解要清楚明晰,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意义、特点入手,进行定量性的分析,融会这些基本要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体系、模块专题知识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是完整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这个概念的低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次,在牢固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是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4.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注释、插图等

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为了从容应对这一现象,在高三复习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生硬地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复习,要把《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地结合起来。除了认真落实掌握好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外,还要注意未列入范围的有关内容。

5.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和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的,更要重视能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联系起来的问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2

应试教育的悲剧是培养了高分低能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永远培养不出文化巨人。运用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所以新的高中历史课标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历史和学生的生命、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程尤其突出了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热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利用“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考也进一步通过考试导向,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增强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使命感,密切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中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割裂,导致了他们在高考中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教学的软肋,绝不能掩耳盗铃。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通过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相联系,要能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历史“活”起来。

二、开发利用好现实热点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把握、再生成、再创新的全新过程。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历史资源的利用要从本地区、本班级学生具体学情出发。现实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尊重课标教材,又要结合当代实际灵活使用;既不迷信课标书本,也不盲目追赶时髦新闻。教师对历史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结合当代学生实际对历史重点知识的再分析、再处理。

1.课前首先要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搜集和整理

历史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生活资源,尤其是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历史分析、理解和感悟现实,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课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经验调查积累生活材料,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搜集: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如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中的重点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午间半小时》和《晚间新闻》等。二是借鉴政治学科热点素材来关注现实热点与历史相关的问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这些热点素材,我们还要学会整理。第一,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将平时所搜集到的热点素材做好笔记,积少成多,完善对热点材料的储备。第二,对搜集到的热点素材进行分类。通常可分成以下几类:时效热点,包括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等;长效热点,包括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话题,如“三农”问题、世界和平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近代化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创新问题等;史学研究热点,包括考古的重大发现、最新史学观点等。

2.课中升华现实热点资源蕴含的鉴古知今的教学价值,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现实生活资源再现于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分析现实热点资源。我们常见的古币、票证、衣食住行变迁、各地的历史人物、地名沿革……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对每一个热点素材要有所思,有所悟,洞察热点所揭示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从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大地震中,我们要从中领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福岛核危机中认识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政府工作的效能等。再比如2011年3月19日以法国为先锋的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和平问题、和谐世界的构建问题、民族文化和的包容问题等。只有把握这些热点的本质的东西,才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思考和分析,汲取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来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历史、探索历史、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学会如何理解现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3.课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使历史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开展乡土史教育和历史实践活动。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教师若把乡土史和学生历史实践活动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在实践活动中教,在实践活动中学。学生通过课堂外的参观家乡文化遗址、调查地方名人、收集古老传说等。这些作业改变了以往读、写、背等形式,极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能够把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

“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学最大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鲜活的生命出发,从火热的社会问题出发,而不是研究经院哲学或书本。教材上历史知识是相对凝固不变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个人的命运,社会的未来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去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3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101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不仅要认真开展教学,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学,做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下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信息不足。历史教学时间跨度大,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补充,否则就难以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有血有肉。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信息搜集的意识,在教学中所能够运用的有效信息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2.课堂互动不热烈。走进一些历史课堂,发现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时,有的学生一问三不知,对教材内容非常不熟悉。正是这一环节的失误导致历史教学活动陷入困境,无法进行高效的互动。

3.教学模式较为单调。有些历史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点灌输,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思想教育欠缺。历史教学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重任,有些教师仅仅着眼于知识点,对思想教育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掘出历史教学中深厚的情感要素,没有对青少年思想形成有效引领,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缺位。

5.教学空间受限。历史教学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要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历史知识。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思路不宽,教学活动形式受到严重限制。

二、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扎实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1.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补充大量教学信息。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得到充分提高。如在《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补充了一个趣味性例子:从发行新币开始一百元能够买到什么,到统治后期一百元还能买到什么,中间相差的购买力何止千倍。活生生的案例、鲜明的对比数据,加上多媒体展示的老照片,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课前充分预习提高师生互动程度。要想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除了教师要做好精心时钢外,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课之前熟悉教材内容,并尝试对重难点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起源、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最终结局等,并尝试分析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原因以及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深度的思考,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热烈。

3.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抓手,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探究欲望、表达欲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在《红军的长征》教学中,笔者运用投影仪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照思考题研究红军长征的背景、路线、遇到的困难以及重要意义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进行热烈的辩论,形成小组成果之后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并进行了最终的完善和提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思维积极、发言热烈,有了这样浓厚的氛围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4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在此,笔者从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 初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传统的“副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不受重视被轻视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考导向有误:中考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更作为初中升入高中的入学考试对于初中各科的教与学具有很强指导性,但在陕西省的中考中,历史与思想品德属于开卷考试,这就导致历史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与学都处在被轻视的地位。

(2)师资力量有限:初中阶段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是非专业教师,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划书”、“背”为主要教学手段,缺少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也只是暂时应付考试。

(3)学生及家长态度有误:大部分初中学生及家长认为“数、理、化需要长期思考;语文、英语需要平时苦劳,历史即使用功夜是徒劳。”考历史就是考背书,更何况是翻书?每次历史考试,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得分率基本在70%左右,有时甚至只有60%,这样的得分率甚至还不及所谓的实用学科。男生的得分率远比女生高,而态度上,女生自觉性远比男生高。其实历史不光要靠平时的苦劳,更需开动大脑。历史考试并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点线面的集合,更是要有透过历史现象,观察历史本质的洞察力。中考范围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包罗万象。背书只是学好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开放性考试的情势之下,又有几分能从书本当中直接“翻到”呢。一场考试也只有60分钟,三十条选择题,还有几条材料分析,即使是阅读一遍试卷,也要不少时间,要想翻书,总共6本,没有一点基础,无从下手,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有书不如无书,考时翻书不如平时背书。

2. 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极差:由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历史基础几乎为零。以我所教的重点班为例:学生65人,在高中第一节历史课上,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顺序的仅有5人,比例仅为7.7%。

(2)高考考查难度较大:近年来,历史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以2011年高考为例,陕西省文综试题中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明显高于政治和地理。

(3)学生解题能力差。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2. 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3. 提问的艺术;4. 课堂中的“静”与“动”;5. 有效的合作学习;6. 引导探究的艺术;7. 关注学困生的艺术;8. 把握时机,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9.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10.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11. 把握好教学形式的“度”;12. 即时了解学情的艺术;13. 因学定教,不受备课的束缚;14. 让信息在“生――生”之间流动、提升;15. 轻拨巧点的艺术;16. 45分钟也要“一张一弛”;17. 把学生激到“愤”“悱”的状态;18. 课堂激励的艺术;19. 问题的解决与生成;20. 引入课外知识的艺术;21. 培养学习习惯的艺术;22. 当教师被难住的时候;23. 潜移默化,教学生做人;24. 真性情的教师才是道德的教师;25. 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衔接教学的概念

教学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指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即关系到历史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历史教学的衔接做法是多样的,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活用课程资源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也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情,创新教法,寻求突破,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学的衔接。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高中教学紧密相连的高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高考在题目设置、考察目标、题型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如果依然采取过去那种题海战术,必然行不通。因此,在如今的新课程大潮下,我们一定要根据新高考的新要求,在开展历史复习活动的时候结合当前新的实际,注意复习技巧的有效运用,以增强复习活动效果。

一、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不仅是师生备考的重要依据,更是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更好地迎接高考,就必须在复习之前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范围,考试内容的增减情况,尤其是要注意新的题型的变化,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及时把握高考的最新动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系统复习,夯实知识基础

进入高三以后,第一轮的复习主要就是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可以说,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活动的基石,如果系统复习阶段基础打得牢靠,会为接下来的整个复习工作取得成功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在系统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舍得花大力气。在整个复习环节中,系统复习阶段往往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重复之前的知识点占据整个复习工作相当大的分量,由于都是一些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缺失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自然容易产生沉闷乏味感。同时,与新课讲授相比,在复习课上,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学习的紧张感要高于新课讲授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往往是比较难熬的时光。虽然在系统复习中,复习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系统复习阶段简单地理解对旧知识的重复,否则将导致复习活动陷入误区。在系统复习阶段,除了传统的教学重难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复习的部分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一些之前教材中的学习盲区,使得复习更加全面。除了复习的全面性外,在系统复习阶段,还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阶段,我们都是按照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活动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单元复习结束以后进行单元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组合成一个个的模块,使得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更加明显,从而不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提高复习效率。

三、专题复习,深化理解和掌握

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丢掉的知识重新捡回来,并进行一定的整理,从而使得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然而,仅仅基础知识扎实还远远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就要注意对第一轮复习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开展专题复习。很多时候,为了使得知识专题更加整体化,我们可以突破第一轮复习中的章节限制进行跨章节的整合。例如,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近现代史,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在教材中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跨章节,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每个部分进行纵向的总结,横向的比较,如分类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通过对原有知识模块的突破和重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综合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如今的历史高考都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开展的,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同一个材料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角度入手,因此,在历史复习的阶段,一定要注意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点,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高考综合中最容易涉及的问题。通过综合性的复习,可以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进行文综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关注社会热点,重新回归教材

高考是一个最具时代性的考试,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每一年都是结合当年的社会热点进行命题,这也是基于把课堂同社会连接起来的目的。因此,到了高三历史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就要注意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那些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大学科的热点,教师尤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到了临近高考阶段,除了要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外,重新回归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前面的几轮复习,很多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历史教材,这其实是一个复习误区。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基础知识的失分重灾区,这就是忽视教材所造成的。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注意重新回归教材,进一步地扎实基本功。同时,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复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教材复习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人们常常把高三复习阶段视为高考冲刺阶段,其实这个形容在我看来并不恰当,高三这个时间段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算短,如果进入高三以后,一味地蛮力冲刺,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在高三复习阶段,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既要以高考为依据,又不能被高考所束缚,这样通过几轮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质的飞跃,收获高考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6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其中所列的“考试要求”,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有的放矢。通过研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我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与《2012年考试说明》的关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提出“淡化学术专业化色彩,贴近中学基础教育实际,在学术规范与基础教育之间找出契合点”和“考试说明保持稳健,命题技术求新”的建议,原则上对《2012年考试说明·历史》不做大的改动。

2.命题原则中的“1”,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察

命题原则中的“1”是这样表述的:“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从其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目标立意”的转变,特别是今年更加注重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

3.坚持能力立意

4.试题会更加关注“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

5.考试内容上的“行为动词”

6.考试内容上增加、改变的内容

二、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通过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特别是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要求

一是试题材料多元,注重创设问题情景;二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

2.注重新史观的运用

3.坚持能力立意、目标立意

4.较好地运用了地方课程资源,体现福建特色,兼顾了文科综合

5.重视知识的整合

一是重大时事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二是学科内的整合。

三、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立足有效教学

考试说明及试题的特点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综合复习起了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这几年《历史考试说明》的学习与比较,我觉得在最后的复习中,我们应根据其中的变化及隐性信息来指导、研究、制订我们的教学策略。故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提高目标意识,优化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我们的最低纲领,我们要研究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落实其中的“行为动词”;近年高考题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我们要加强高考考题的研究,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故要做好以下几点:

(1)平常教学中要注重“行为动词”的落实

要做到这点,就要吃透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三维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历史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就必须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吃透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进行。如知识目标,要研究哪些属于识记层次,哪些属于理解层次,哪些属于运用层次,知识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目标,要研究应达成怎样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要研究如何培养的问题,挖掘素材,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研究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设计有创意的过程,采取有意义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高认识、养成能力、感受过程、习得方法、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在高三年级必须采取课时中心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如果说,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主要注重“行为动词”的落实,主要是策略问题和技术问题,那么,高三阶段就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整合、高考新题型的诠释、社会热点的把握和审题表达的训练,主要是观念问题和知识问题。故在高三阶段,更有可能也更有必要采取课时中心策略,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有效教学。如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如何把三年的内容相融合,特别是针对优秀的学生,如何有选择地把校本教研的内容带到平时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与省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高中历史新题型的诠释方面,针对目前高考开始出现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证据如何采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等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我们都要清楚地制订目标,以探究式、灌输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达成;如在社会热点的把握上,我们要认识到历史高考题只是隐性地折射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各地高考卷罗斯福新政和“次贷危机”题及“诞辰110周年”进一步告诉我们,应以“知古通今”与“以史为鉴”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不至于因热点而流失历史教学本质。如在审题表达的训练,要回头看看近几年的高考,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要以学情为基础,以案例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逻辑性。

2.要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知识,学科能力依然是中考的核心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仍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分析、解释与评价能力更是其核心。研究近年新课程高考,在能力培养上具体要求如下:

(1)要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征,加强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

时间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大跨度时空考查将会是重点。像“民主”“共和”这样的历史概念或美国宪法、改革开放这样重要历史事件有提纲挈领作用,一开始就要将它们讲清楚、讲透彻。

(2)要加强文明史观的落实

目前,高考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均有所体现,但文明史观更具包容性。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各种史观,更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梳理主干知识,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尤其是用文明史观重新认识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

(3)要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能力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像“2008年长沙卷第41题的发散性命题,特别是2008年广东卷第17题的甲午战争的‘脱教材’更有利于考核知识迁移,这种被誉为在‘知识与能力’间找到了一个最佳‘拐点’”的题目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整体移植或克隆教材上的知识点显著减少将是高考改革的重大趋势。

(4)要在过程与方法中构建主流价值观

目前,高考非常重视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价值观考查,我们应当基于知识和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方面出现适当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有可能的。

3.要以能力立意来贯穿历史课堂

速度(学习时间)、收益(学习结果)、安全(学习体验)是构成课堂效益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体验又是其灵魂。因此,越是到初三阶段,越是要注意生态课堂的构建。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只有进一步改进课堂生态,才能使我们的高考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如何盘活历史课,关键是要实现能力立意,而非知识立意。分析、解释与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以新情境、新材料为依托,多渠道、多通道地突破难点、拓展重点是实现能力立意,盘活课堂的根本举措。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我们要注意:

(1)从追求“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高度树立起新课程教学观

基于学情和学力的培养,摒弃知识立意,尝试能力立意,尝试以“建构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方法性知识”为主的学习转移。

(2)在学科知识更新上下功夫

结合史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已成为当今历史高考命题的大方向,前者以2008年广东卷美国对外政策题为典型,后者以上海卷罗斯福新政和“次贷危机”题为典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改变不把历史与现实深度联系的坏习惯,“问题—阅读—教学”应当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一个历史教师的课要做到内容深刻、博大精深,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关键在于他平时的博览群书、善于思考、长于贯通。没有知识积累,没有阅历是很难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的。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有深度,就必须加强学习、阅读(特别是在学科知识更新上下功夫)来提升专业素养,增长阅历,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反思和阅读来提高胜任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

(3)运用精选材料,使新情境、新材料得到有效应用

材料分析可实践“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

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这样的三部曲。从2012年的考试说明中可以知道: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从而引导师生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由记忆教材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精选材料,努力创设新情境,整合高考知识点,在教学中激发疑点,巧设问题,寻求变式,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4.研究题型示例对教学的启示更直观

对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参考试卷进行研究与

思考,仔细琢磨与领悟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考查目标,会使以后的教学更有方向性和指导性。考试说明里选取的题型示例的省份主要有: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高考上海历史卷、高考江苏历史卷、高考山东文综卷、高考四川文综卷、高考海南历史卷、高考广东历史卷、高考宁夏文综卷,这些省份的题型能比较好地契合福建省命题指导思想和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能较好地体现新高考的要求。平时的训练可以多选取这些省份的试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7

2.关注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政史结合。一些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应引起 我们的关注。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与世界全球化等,并在复习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让学生亲近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可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3.以新史学观念组织专题,加强专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综合能力。这可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美国的崛起、日本的图强之路、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三次世界格局。在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如:美国的崛起专题可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并注意整体把握知识的点(反映某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线(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体(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体)。

总之,在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前后上下,东南西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学到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8

现在高三文科正值二轮复习阶段,二轮复习是提高高考成绩,整合考点的重要环节,现结合本人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就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在此探讨交流。

一、注意整体把握,重整教材

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一轮历史复习,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而要应对高考对能力的考核这一更高的要求,就需要通过专题复习,将已学知识进行有效重组和整合,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轮专题复习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为目标,达到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二轮复习不是纯粹的知识重组,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因而二轮复习要打破原有的教材的专题模式代以通史形式展现历史,即重新整合教材,把原来的三本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文化文明史重整为三个模块,即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这样通过以时间为主线,把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通过(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进行横向比较,教给学生横向把握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二、围绕考点,展开互动学习

比如,我们二轮复习的第一个模块,就是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和世界,复习过程中,先要求学生看课文的目录,先了解本模块下,我们要复习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再看专题概览,从总体上掌握本模块我们要学什么,要怎样学,接着,看每个模块的课前提示,明确本模块具体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古今贯通。

在复习本模块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基础知识越细越好。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重整,使我们零散的知识点,形成条理和系统。再通过课堂,适时地检测,使学生的知识更清晰。

当然,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年的高考,热点都是必考内容,也是考核要点。高考历史不回避热点,但也不主动迎合热点,因此在历史专题复习时也要关注热点,热点分时政热点、长效热点和2013年周年热点。比如,三农问题;加强能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中日、中美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完整等热点问题,都属于2013年的高频热点。其次学生还要时常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学会分析时政热点,及可能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热点。

复习备考时学生往往只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但疏于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和熟练运用,学生通常会出现平时也好好学了就是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因而,二轮复习“训练”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练要“精”,要有深度,关键是习题要精选。习题讲评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讲评才更有效?

1.讲评要注意及时性,也就是批改不过夜,讲评不隔天,粗批快改,全批全改;突出针对性,就是批出问题,批出榜样(每周每月在所带班级中进行优秀作业展评);讲究激励性,落实总结性,就是批出关爱(面批面改),批出效果。

2.讲评过程: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先自查自纠,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先找同学帮忙解决;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在老师讲解之前,一定要先有自己的思考。通过每次模拟考试,找失分,针对失分,找差距,找改进。还要注意课堂集中纠错,通过这一环节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得出做这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找到差距和方向,并逐步提升其解题能力。老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9

我对历史探究题的题型特点、分类及解题方法进行了研究,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答题技巧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答题的效率。

一、历史探究题的分类及题型特点

1.学科渗透型的历史探究题

学科渗透型的历史探究题是将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和地理、文学以及政治常识的相互渗透的题型,知识的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联系性。

(1)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例1: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已成为历史,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则在人们的怀念中永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新长征”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将更艰巨,要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①红军长征途中和“新长征”开始之时,中国共产党分别举行过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指和。

②今天我们进行的“新长征”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请举一实例说明改革或开放的重要意义。

本题的第一问是考查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第二问是考查政治知识。体现出历史与政治相渗透的特点。

(2)历史与地理的渗透

例2:日本宣布购买台湾的附属岛屿――以来,激发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尤其是西安、南京和宁波等地带动民众。宁波渔民还前往相邻的附近海域捕鱼维权。据此回答了以下问题。(8分)

①依据材料判断位于中国哪一海域?是在什么时候被日本强占的(2分)

②用史实说明为什么西安、南京、宁波人民尤为激愤?(3分)

③中国应该通过哪些努力解决问题。(三个以上角度3分)

第一问是考查地理知识,第二问是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

(3)历史与文学知识的渗透

该类题往往结合各种文学体裁(诗歌、名人名言、歌词、俗语、文章的片断等)引出问题。

例3: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①“去年今日割台湾”中的“去年今日”指的是什么时间?

②为什么要割台湾?通过什么条约割占了台湾?

③当时台湾人民对台湾被割的消息有什么反应?

2。时政热点型的历史探究题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用现实时事带出历史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例4:【中日之交 和平共处】(8分)

图一:世界政区图局部 图二: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图三:日本政府购买

①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结合图一请说说中日隔海相望的是哪一个海洋?在古代,中日交往频繁,请举一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事例。(2分)

②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2分)

③日本政府提出购买,将国有化,这一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④面对图二、图三日本的言行,我们政府该如何应对?(2分)

本题以中日交往为主线,体现史地知识的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从古到近历史的纵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内容综合性。

3.活动型历史探究题

活动型历史探究题一般在考题的开始创设活动的情景,要求“进入角色”,自主探究,学以致用。它的命题宗旨主要是:能力立意,开发潜能,鼓励创新,德育功能。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实例,使学生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实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请你带领你们班的同学开展一次红色旅游活动,为了把这次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旅游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为了使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深入开展,请再例举几种切实可行的活动方式?

从目前的试题看,可按创设的情景不同分成五类:应用文类如小论文、书信、建议书、发言提纲、感谢信等;主题会议类,如辩论会,讨论会、主题班会,展览会等;社会调查类,包括建议类、打算类、献策类等。宣传板报类,如黑板报、墙报等;标语口号类,如写广告词、宣传标语、主题、口号、警示语、座右铭等。

二、历史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学科渗透型历史探究题时,首先,养成综合科目的思维习惯。其次阅读完材料后要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问题该用哪一学科知识解答。最后,进一明确是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历史与文学的渗透题,尤其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肯懂并理解材料是关键。

时政热点型的历史探究题一般围绕着当年的社会热点,目前中考历史试题都比较注重社会热点,所以特别要求考生平时多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解答时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认真审题,分层找“提示”(材料要点),对“提示”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因为……所以……”的思路,将有关知识点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

总的来讲学生在应对历史探究题时应注意一下四点:

第一,会意,即领会、理解,这是成功答题的基础。同学们可以先粗读再精读,尽快抓住材料的关键字句昂,更准确,中心意思,明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同学们可以先看设问,再结合问题阅读材料,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更准确滴把握材料,提取材料要点。

第二,回归,即回归教材,这是成功答题的关键和核心。只有把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回归到教材中去,才能找到答题的关键.同学们要多角度多层次回归教材,历史探究题涉及的知识点往往会跨章节,甚至跨年级和学科,因此回归的“点”要多,力争全面,但是需要突出要点。

第三,创新,这是成功答题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学生在联系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大胆联想,挖掘潜能,合理推新,也可以打破常规,别出新裁。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10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实践中,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后果。即使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往往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单一播放之上,课堂氛围很难真正活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导者,其对于知识点的陈述往往起到了“权威”作用,而学生只是将其听到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录,随后予以“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调动自我的主观思考与辩证能力,教师也很容易在知识的多遍复述中降低教学热情,从而形成教师难以创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核心价值的恶性循环。

(二)缺乏启发性的引申讲解

除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引申讲解的缺失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大问题。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实效的衡量往往单一地依赖于卷面成绩,因此学生常常将记录好相应的单一知识视为“万事大吉”,基于此,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仅仅将讲解完课本与课件内容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引申内容,而这些启发性的引申讲解恰恰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新奇时期,但其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理论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能力形成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的引申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理论、世界风潮等重要内容的认识。

(三)没有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家长及学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也是影响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教学观念相对保守的学校来说,其管理者仅仅将初中历史的设置视为一项“任务”,对于其启发意义则不够关注,甚至部分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学校会占用历史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学;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历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多数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历史学习中投入时间,也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相应的分数。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新奇感,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把握好这种心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契合其兴趣点,那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强大的理论性特点,多数学生将其视为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难以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导向,做好兴趣引入的开端,从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加轻松与扎实。例如: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具有生活气息、内容趣味性的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谈及个人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模仿达人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绪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排除畏难情绪,对于情绪这一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比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家庭影视剧片段,或是提问几位同学,让其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从而激发起全体同学关于“家”的共鸣。这样的兴趣导向与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高效的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辨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例11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课程明确提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应是探究性的。但目前初中历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科目来说,是常识科,是次科,未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情感,发展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为自主探究之车引导方向,不断加油,是历史教师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有效尝试:

一、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源动力。

要激发学生热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选择并尝试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在过去,初中历史课更重视教师指导,而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现状,传统的 “复习-引入-新授-练习-小结”五环节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探索就无从谈起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所在学校学生历史学习惯、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浸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局限于课本学历史,较少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问题意识薄弱,将生活实际问题提炼成教学模型的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精神,课堂上“等、靠、要”现象突出,质疑、创新意识有待引导培养。

针对学生学习上的负面存在,笔者在“扬弃”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用“情境、探究、示例、议练、归纳、提高”六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

2.情感投资,触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星期一个班才上那么两节历史课,历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处于弱势,如果历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更能产生消极的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科深受家长看重,往往应付式地学习历史等常识科目,这种情况下,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的一种学习历史的动力。事实也证明,历史教师能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这将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支持着学生的进步。进行情感投资,可以让学生因为喜欢你,而去喜欢历史科,从而主动探究。

3.关注差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历史科在一个班里也有“优生”与“后进生”之分。一般来说,“优生”善于钻研,乐于探索,若教师只注重“优生”,课堂设计太难太深,由于“后进生”知识基础差,必然会导致其思考困难,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后进生”越来越差。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适当地为“后进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一是教师设计情境问题时,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活情境、挂图实物、多媒体展现情境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实际,选择那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供学生探索之用。二是创造交流合作机会,以“强”带“弱”,以“差”促“好”,编排坐位时,让优生和后进生穿插坐,便于取长补短。三是分层提问,让“后进生”也有表现自已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其主动探索。

二、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若把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过多,必然导致学生自主时间减少。在课堂上,要想学生自主探索,除了适当的引导外,应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在实际课堂中,许多历史教师刚出示问题,就忙着启发,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思考时间太短,学生就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肤浅的作答,试问,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从思考这个角度上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不过是被牵着鼻子走别人的路罢了,何来的自主探索?又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提出问题生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时间虽短,但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或许,教师也有这样的疑惑:学生知识基础不一致,有时有些同学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高高地举起手准备发言,若叫他马上回答,许多时候可以更快地进行教学进度,但这无疑打断还在苦思同学的思考,也挫败部分同学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久之养成等答案的习惯,而不让举手的同学回答,又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历史教师既保护学生自尊心,又要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就要讲究课堂调控艺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

三、给学生提供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

和其他主科一样,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内容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历史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信息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探究问题就更具深刻性,也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历史课也可以考虑改变桌椅排列法,把“秧田式”桌椅排列法,换成“马蹄形”、“半圆形”或“围坐形”,使其变为更有利于全员参与的探究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交流是学生探究的空间,要讲求实效,不求形式上的热闹,可有可无的讨论交流不要安排,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加以限制。为了防止讨论时间的空耗,教师要加强巡视与指导。

当然,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后,我们应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意识,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历史探究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