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6 09:12:11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例1

[中图分类号] R71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缺氧和酸中毒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征状,临床表现为胎心率改变及羊水污染,发病率为2.7%~38.5%[1]。胎儿窘迫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可直接威胁围生儿生命和造成生后永久性神经损伤后遗症[2]。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必须尽早对胎儿窘迫进行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胎心监护作为实时反映胎儿生物物理活动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广发,其能够及早诊断胎儿窘迫,使宫内异常得到及时处理,保证胎儿在宫内的正常发育。随着围生学发展,加强孕期胎儿的胎心监护,对早期诊断胎儿窘迫,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有实际意义[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孕妇120例进行观察,并按照住院号奇偶分成两组,实验组:住院号为奇数,60例,平均年龄24±2.6岁,平均孕周41±3周,产前进行胎心监护,多次检查以最后一次为准。对照组:住院号为偶数,60例,平均年龄23±2.4岁,平均孕周39±5周,产前进行听诊器听诊。两组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胎心监护方法

用SRF618H型胎心监护仪,采用腹壁外监护法。孕妇取平卧位,将涂有耦合剂的胎心探头放置于孕妇腹壁胎儿背侧胎心最响的部位,进行无负荷实验(NST),连续记录 20 min,如20 min内无胎动则再延长20min监护时间,必要时可推动抬头或胎臀以唤醒胎儿或重复测试。

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NST):阳性(有反应型) :①胎心在120次/ min~160 次/ min ;②20min胎动在3次以上;③胎动后胎心增速15次;④增速时间持续 15s ;⑤基线变异6~25次/ min。阴性(无反应型):①40min 钟无胎动;②胎动后无胎心增速;③基线变异≤5次/ min[4]。

1.3 胎儿窘迫指证

产前、产时无胎动或宫缩情况下,出现胎心率>160次/min或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胎儿窘迫情况

实验组用胎心监护诊断为胎儿窘迫52例,诊断符合率为94.5%,而对照组使用传统听诊器诊断为胎儿窘迫39例,诊断符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种诊断方法诊断胎儿窘迫情况比较

2.2 两组诊断方法分娩方式情况

实验组采用胎心监护诊断为胎儿窘迫者,多采取剖宫产和胎头吸引分娩方式,两种方式占86.7%。对照组采取顺产分娩方式者较多,约占35.0%,两种诊断方法分娩方式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诊断方法分娩方式情况比较

P

2.3 两组诊断方法与胎儿窘迫相关因素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实验组采用胎心监护有90.9%(50/55)的患者发现明显的与胎儿窘迫有关的因素,而对照组有74.5%(38/51)的患者找到窘迫相关因素。在新生儿结局方面,实验组导致新生儿窒息3例,约占0.5%,而对照组导致新生儿窒息10例,约占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诊断方法与胎儿窘迫相关因素

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P

3 讨论

胎儿窘迫是多种因素导致胎儿在子宫内出现缺氧、酸中毒等改变的总称,严重时可导致胎儿脑神经受损和新生儿窒息,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直接关系到母体及围生儿的预后。胎心率、羊水性状、胎动计数、胎心监护、胎儿血气分析等是目前诊断胎儿窘迫的主要指标,而胎心监护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胎心监护是胎心胎动宫缩图的简称,是应用胎心率电子监护仪将胎心率曲线和宫缩压力波形记录下来,供临床分析的图形,是正常评价胎儿在宫内的状况的主要检测手段[6]。由于其能够分辨出胎心瞬时的变化,并可连续动态监护,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较为灵敏的监测胎儿心脏活动的方法,将胎儿病死率从3‰降至0.5‰[7]。胎心监护具有简单、方便、可靠、连续监护的优点,对胎儿窘迫可及早诊断、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听诊器检查胎儿胎心率,但无法获得连续资料及胎儿缺氧早期的变化,而胎心监护不仅能连续监护胎心率的变化,还能动态了解胎儿的发育,因此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有研究表明,胎心监护仪与听诊器比较敏感性更高,它作为筛选胎儿低氧的手段很有价值[8]。本调查结果显示,用听诊器诊断法根据胎心率、羊水污染等临床表现诊断胎儿窘迫39例,经胎心监护仪监测,诊断胎儿窘迫52例,而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际诊断为胎儿窘迫者分别为51例和55例。听诊漏诊12例,漏诊率为23.5%,而实验组则漏诊3例,漏诊率仅为5.5%,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胎心监护可以及早发现胎儿窘迫,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脑缺氧对胎儿造成的损伤。胎心监护诊断患者为胎儿窘迫,并了解患者导致胎儿窘迫的相关因素,在分娩时就会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一般选择剖宫产或钳产,就会尽量减少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发生率。有研究表明,剖宫产分娩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阴道助产分娩[9]。本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诊断为胎儿窘迫者86.7%选择剖宫产或胎头吸引分娩,有90.9%的患者能找到窘迫因素,新生儿窒息率为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胎心监护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判断出胎儿窘迫的情况,使产科医生能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让胎儿尽快脱离缺氧环境,保障母婴身体健康。因此,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窘迫,减低新生儿窒息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3-145.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0-365.

[3] 焦玲洁,张珂.远程胎儿监护在高危妊娠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6):373- 374.

[4] 何艳君,黄文宇,高锦文.胎动与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窘迫中的应用[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4,44(3):45-49.

[5]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3-95.

[6] 张春清,温春丽,孟春艳,等.胎心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及分娩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研究[J]. 吉林医学,2009,30(12):1192.

儿科护理诊断例2

【关键词】儿科;预检;分诊;管理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而预检分诊是门诊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何加强预检分诊的管理,使患儿在通过简单扼要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后作出初步诊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和传染病隔离管理,按照病种准确、快捷的得到就诊治疗和及时抢救,规范预检分诊流程,善用语言艺术,提高内涵建设,是儿科预检分诊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医院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办院分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儿童医院。

临沂兰山区妇幼保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医院,是一所立足于全市、辐射周边的一所医院。医院业务繁忙,日门诊量较大,同时承担着繁重的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挽救患儿的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预检分诊是每个患儿必经的环节,工作人员的水平高低、仪表举止、服务态度等等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形象和声誉,为提高分诊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传染病隔离管理,规范预检分诊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是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制度。 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规范预检分诊管理

1.1 规范制度、规范服务: 临沂兰山区妇幼保健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儿,着眼于提高优质服务,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积极开展争当明星护理工作者活动。科室制订有预检分诊岗位责任,对预检分诊护士的素质和医风医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选聘预检分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即丰富的临床经验,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医风医德。做到仪表端庄,微笑服务,待人亲切,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要求预检分诊护士严格做到“三早”、“三主动”、“三清”、和“四到”。“三早”,即早上岗、早准备、早迎接;“三主动”,即主动接待、主动问候、主动解决问题;“三清”,即听清家长的诉说、问清发病或创伤有关细节、看清与家长诉说相符合的症状表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耳到。

为规范仪表,展示护士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的礼仪行为风采,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仪表端庄表演。仪表能给人第一印象和感觉,护士的仪表端庄与否、表情如何,直接对患儿及家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从另外角度理解,良好的仪表、仪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护士的修养和内涵。一个笑容可掬、态度和蔼的护士会让患儿及家长消除因环境产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使患者及家属倍感亲切,心情愉快。这样彼此间的距离就会拉近,气氛就会融洽,矛盾就会减少,使患儿真正达到快捷按照病种指导挂号就诊的目的。

1.2 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内涵建设也是规范预检分诊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分诊率,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使患儿快捷就诊治疗及抢救,门诊大厅设有医院简介、开设科室、各专家的简介以及出诊时间、导向示图和指示牌等。这对于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家长,就知道挂什么科,但对于无文化无知识的家长,再加上孩子病重,他们只能一见穿工作服的就问。作为预检分诊护士,应该主动热情地迎接并观察孩子的情况,作出判断,指导挂号。对危重患儿及传染病患儿,要及时护送到抢救室及隔离室。 工作人员要在很短时间内根据不同病种,迅速作出判断并指导挂号,只有了解和掌握医院所开设科室、各专家特长及出诊时间,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

2 讨论 通过规范预检分诊管理,变外在压力为护士的内在动力如何真正提高预检分诊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技术技巧,使预检分诊护士掌握预检分诊范围及分诊技巧,设身处地地站在患儿及其家长的角度上,真诚地去理解他们,真心地去帮助他们,真情地去安抚他们,用真诚、真心和真情去缓解或减弱因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不安。就必须处理好主动与被动,先与后,急与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理治疗与心理、社会护理等之间的关系,使来自四面八方的患儿达到快捷准确就诊,危重病人及时抢救,传染病人得到隔离管理的目的。通过每个月的检查考核、评选明星护士,既满足了患儿及其家长及时就诊的需求,又调动了预检分诊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刘业惠,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9,28(4):536-538

[2] 黄霜霞对输液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5.27(4):519

儿科护理诊断例3

【关健词】:护士患儿家长心理特征沟通技巧

沟通是一种能力、也是现代医患关系的奠基石。就目前医院的情况来说医患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文献报道80%的医疗纠纷与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不当有关[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观有了新的认识、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理念也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减轻患儿身心痛苦的需要,是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护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2]。现根据门急诊患儿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沟通技巧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门急诊患儿的常见心理特征

1.1陌生恐惧感:门急诊患儿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儿及家长对环境的不熟悉、对就诊程序的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专业水平持怀凝抵触的态度、加上对患儿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都产生强烈的陌生恐惧心理。

1.2焦虑烦燥感:由于就诊的程序及医院科室的细化,做各项检查时需要家长带着患儿在不同科室之间往返排队等待,加之对患儿的担心以及患儿因生病不舒服而哭闹不休,门诊就诊环境的嘈杂都易使患儿及家长产生焦虑烦燥感。

1.3患儿家长对诊断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以及独二代的出生患儿在家庭中成了祖孙三代的生活重心.,一位患儿生病全家倾巢而出赶往医院。每位家长都迫切希望"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对医生的诊断要求及时准确立马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更是要"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希望一次就明确诊断。

1.4怀凝心理:由于迎近几年来社会及医院各方面的原因医务人员在社会公众面前信任度下降,因而造成患儿及家长对医生护士的治疗及护理服务产生疑虑不信任。

2有效的沟通技巧

2.1语言交流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的重要有效的措施

2.1.1礼貌亲切的迎接性语言:"良好的语言能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3]。见到患儿及家长进入科室,候诊护士应主动迎上前用得体的称呼接过病历初步预检分诊、测量体温、按排就坐候诊,并亲切告之请稍等,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恐惧陌生心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好感。

2.1.2当患儿诊断完毕时候诊护士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及时耐心地指导患儿及家长如何交费、如何联系检查或住院科室等。如需门诊输液的患儿、与同事做交接及时给患儿做皮试等。在此过程中与患儿及家长之间语言互动取得患儿及家长的认同。

2.1.3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采用得体的称呼、恰旦的交流方式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如对年龄大的家长可称呼大伯、大爷、奶奶、大妈等,对患儿则可称呼小宝贝、小帅哥等。与年龄稍大的患儿交流多用夸状性、鼓励性语言。如对小女子孩可以说“哟、今天你真漂亮!小蝴蝶结好美噢!来阿姨看看小手好不好?”对男孩子则可以说“小帅哥今天好勇敢!我要告诉其它小朋友你是最勇敢的”等等,取得患儿的配合。与家长交流则多用安慰性语言,如您不用担心我们会尽快给宝宝治疗的、这病会有好转的等等,取得家长的认同。

2.2注意非语言交流枝技巧的配合:

儿科门急诊护士在给患儿冶疗与护理的过程中还应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配合使交流更加通畅有效。

如面对患儿时应面带微笑、不时抚摸患儿的头部或身体、拉拉小手等,用肢体语言传递给患儿我很喜欢你的信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面对家长应采用顷听家长的诉说,并配合顷诉内容采取或同情或微笑的表情与眼神以及一些简单语气词,如“哦是吗?真的咳喘很励害啊!”“不用担心啦!听医生的吧”向家长传递我与您一样为你的宝贝担心的信息。在治疗与护理中用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患儿服务进一步取得家长的信任。

3护理体会:

门诊就诊及治疗的患儿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暂、受就诊环境、排队候诊时间、以及焦虑、烦燥、担心等心理的影响易与门诊医护人员发生医患纠纷及投诉事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针对门诊患儿及家长的普通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迅速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恐惧、烦燥、焦虑感,及时用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为患儿服务,取得家长的认同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糸完成各项医疗护理任务,促进患儿康复,减少护患纠纷与投诉,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总之,护士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学会运用一些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诊断例4

护理服务理念也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新的护理形势下要求护士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提出全面科学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儿科患儿普遍具有患病时来势猛、起病急、变化多等特点,再加上患儿的年龄较小,在实际的护理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对于如何提高儿科门诊的护理质量,笔者结合多年在儿科门诊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一、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

1、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儿科门诊做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反映了医院的精神面貌和医疗质量。对护理事业的热爱程度做为护理人员道德评判的一条重要标准,虽然容易在感情上接受,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每天都有大量琐碎繁忙的护理工作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不自主的产生疲惫、麻痹、厌倦等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消极情绪,从而造成护理工作质量的低下进而引起患儿或其家属的不满。因此,儿科的护理工作人员应自觉地提升道德素质,进行自我完善,激发工作热情。护理人员要抱着尊重生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于护理工作。要有一切为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思想,尽力给患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使患儿能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礼仪方面的学习,对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礼仪、上岗礼仪等的培训。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难免会遇到各色不同的患者,护理人员不得不去面对多种突发事件,从而容易引起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如果将不良的情绪带到护理工作中,便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疾病的影响差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医护人员在进入工作之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工作没有规律,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患儿,还要面对患儿的家长,有的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心情急切,情绪暴躁,此时护理人员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患者为中心”,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忍耐力,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家属,工作以乐观平和的情绪去感染他们,消除家长的紧张急躁的情绪,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对患儿进行激励,鼓励其配合治疗,逐渐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从而使患儿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促进康复。因此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士所要具备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广泛学习的医学知识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抢救护理技术,能够及时优质的完成治疗护理任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上,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应当自觉地进行自我提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来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而且逐渐走向、深入他们的生活,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成为专业知识牢固,操作技术娴熟,抢救技术过硬的队伍,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熟练地护理技术

儿科门诊患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患儿往往因为恐惧和疼痛等原因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容易发生哭闹,不能跟护理人员进行很好地配合。熟练地护理操作技能不但能够有效地减轻患儿的痛苦,还能取得家长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了有效地保证。儿科门诊的另一特点就是患儿相对较多,患儿之间容易交叉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冷静,迅速,尽量让患儿在较短的得到优质的治疗和护理。

3、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病情观察是指通过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现状,进一步对患者的对病情作出综合性判断。一名优秀的护士,能够通过观察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心理反映和精神状态,发现他们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患者病情特点,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进而制定科学的临床护理计划。护士要运用视、听等感觉获得患儿的直观资料,对帮助医生诊断、判断患儿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护理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外,还要应该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患儿年纪小、病情变化快、体重轻、耐受力差,如果不能准确的记忆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精确记忆每个患儿的临床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因此,要护理人员要主动养成善于善于观察的习惯。

4、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护士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以往的单纯的治疗逐渐的扩大为防病,从个人扩大到群体,因此,健康的身体素质对护理人员非常重要。护理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儿科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与患者的生命和未来密切相关。儿科门诊药品种类繁多,工作的环境嘈杂,而且工作较为琐碎,所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差错,引发医疗事故,甚至使患儿失去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要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护理工作。

三、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

儿科门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前来就诊及陪同就诊的人员较多,环境相对比较混论,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认真严谨的的工作态度,给患儿及其家属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服务功能和治疗能力,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1、人性化的服务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患儿做治疗时,应该使用文明用语,礼貌称呼患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在打针或输液时,应对患儿多说一些鼓励性语言,对患儿在心理上进行暗示、激励患儿,使患儿在心理上能够接受治疗,配合的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灵活的护理工作方式:由于患儿血管比较细小脆弱,护士在输液时不容易进行操作,容易造反复,加重患儿的负担。因此,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灵活处理,例如可以对要进行输液的患儿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的痛苦。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交流,要以患儿为中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交流,一种是非语言交流。对护理人员来说,沟通与交流是日常护理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生病以后,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护理人员出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要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与患儿多接触,以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利于疾病的治疗。

3、加强医护合作

上文中已提到儿科患儿的一个特点就是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此时医护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医护双方应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提高护理质量,缩短候诊时间,患者进入候诊区后热情接待并进行合理分诊,符合优先就诊条件的安排立即就诊;改善就诊环境,舒适的就诊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还能够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焦虑情绪。例如,在候诊室可以设简单安全的游乐设施或准备一些简单的玩具,在墙上张贴一些图画或识字图,用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还可以准备一些就诊须知、健康教育等内容,让家长边等边看,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缩短了心理候诊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运姣,方丽霞.基层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0,7(10).

儿科护理诊断例5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儿科护理诊断例6

【中图分类号】R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9-01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而预检分诊是门诊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何加强预检分诊的管理,使患儿在通过简单扼要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后作出初步诊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和传染病隔离管理,按照病种准确、快捷的得到就诊治疗和及时抢救,规范预检分诊流程,善用语言艺术,提高内涵建设,是儿科预检分诊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医院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办院分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儿童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是省、市唯一一所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医院,是一所立足于全省、辐射周边、面向东南亚的一所知名医院。医院业务繁忙,日门诊量达2700人次,同时承担着繁重的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推动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儿科医学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挽救患儿的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预检分诊是每个患儿必经的环节,工作人员的水平高低、仪表举止、服务态度等等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形象和声誉,为提高分诊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传染病隔离管理,规范预检分诊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 规范预检分诊管理

1.1 规范制度、规范服务:昆明市儿童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儿,着眼于提高优质服务,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积极开展争当明星护理工作者活动。科室制订有预检分诊岗位责任,对预检分诊护士的素质和医风医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选聘预检分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即丰富的临床经验,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医风医德。做到仪表端庄,微笑服务,待人亲切,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要求预检分诊护士严格做到“三早”、“三主动”、“三清”、和“四到”。“三早”,即早上岗、早准备、早迎接;“三主动”,即主动接待、主动问候、主动解决问题;“三清”,即听清家长的诉说、问清发病或创伤有关细节、看清与家长诉说相符合的症状表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耳到。

为规范仪表,展示护士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的礼仪行为风采,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仪表端庄表演。仪表能给人第一印象和感觉,护士的仪表端庄与否、表情如何,直接对患儿及家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从另外角度理解,良好的仪表、仪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护士的修养和内涵。一个笑容可掬、态度和蔼的护士会让患儿及家长消除因环境产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使患者及家属倍感亲切,心情愉快。这样彼此间的距离就会拉近,气氛就会融洽,矛盾就会减少,使患儿真正达到快捷按照病种指导挂号就诊的目的。

1.2 善用语言艺术: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预检分诊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高尚的医风医德,还要掌握和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孩子是家长的重心,是家长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一旦生病,就可能危及家庭的和谐美满及幸福安康,轻者影响家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者会倾家荡产、家庭残缺不全。正由于如此,他们对突然增加的繁琐事务就会应接不暇,加上照顾孩子与工作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他们心烦气躁,坐立不安,患者及家属一到医院就巴不得立即看病好起来。如果护士的语言稍有不当,就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作为预检分诊护士,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体谅他们的心情,多一份同情,多一份关怀,应估计家长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以便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与患儿家长清楚准确沟通,按照病种快捷指导挂号就诊。对患儿及家长应避免使用生硬或命令式的口吻,否则就会让患儿恐惧、哭闹,使家长反感,产生负面情绪。我们应该把患儿及家长当作亲人、朋友,真诚地去理解他们,真心地去帮助他们,真情地去安抚他们,用真诚、真心和真情去缓解或减弱因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不安,这样我们就会赢得患儿及家长的好感,使他们感觉并非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1.3 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内涵建设也是规范预检分诊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分诊率,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使患儿快捷就诊治疗及抢救,门诊大厅设有医院简介、开设科室、各专家的简介以及出诊时间、导向示图和指示牌等。这对于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家长,就知道挂什么科,但对于无文化无知识的家长,再加上孩子病重,他们只能一见穿工作服的就问。作为预检分诊护士,应该主动热情地迎接并观察孩子的情况,作出判断,指导挂号。对危重患儿及传染病患儿,要及时护送到抢救室及隔离室。昆明市儿童医院日诊量多达2700人次,患儿及家长来自四面八方,病种多样,家长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工作人员要在很短时间内根据不同病种,迅速作出判断并指导挂号,只有了解和掌握医院所开设科室、各专家特长及出诊时间,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

儿科护理诊断例7

儿科急诊通常是每所医院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是因为就诊患者均是儿童,陪同的家长数量较多;二是因为儿童患者就诊的时间比较集中,人流拥挤,导致就诊秩序一片混乱;再加上由于儿科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大大增加了引发护患纠纷的机率,从而给儿科急诊埋下了安全隐患。

1 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儿科护理诊断例8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095-02

doi:10.14033/ki.cfmr.2015.33.045

基于幼儿抵抗力相对低下的特性,在急危重症的影响下如未能得到及时的预检分诊,极易导致病情的延误,进而对患儿的生命产生严重威胁[1]。在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当前,预检分诊已经成为当前儿科急诊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患儿的救治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分诊合理的情况下,可对患儿救治工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形成一定保障,反之,将会导致救治过程中混乱状态的形成,不仅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导致医患纠纷[2-3]。为提高儿科急诊救治工作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本文特对两组以不同方法进行预检分诊的患儿资料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来对五级分诊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论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进行传统分诊并实施治疗的2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并以同样的方式选取同期在笔者所在科室以五级分诊法进行分诊并实施治疗的2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患儿中共有男15例,女13例;其中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2岁,平均(4.67±1.32)岁。对照组患儿中共有男16例,女12例;其中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1岁,平均(4.58±1.25)岁。两组患儿的相关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分诊方法进行预检。这一方法主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具体如下,(1)危急。①患儿受到严重事件的影响,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②患儿的生命体征呈紊乱状态,需立刻进行复苏。(2)紧急。①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潜在威胁;②生命体征呈临界状态,但存在迅速恶化的风险;③需进行急诊处理与实时监护。(3)急症。①患儿病情存在恶化迹象;②生命体征相对稳定。(4)次急症。①患儿病情虽属急症,但病情相对稳定;②生命体征稳定;③无严重并发症产生迹象,可稍作等候。对本组患儿进行接诊预检时,对于危急类患儿,直接将其送入复苏室后由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救治;对于紧急类患儿,直接将其送入复苏室或诊断室,并在15 min内对其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医疗关注;对于急症类患者与次急症类患儿,嘱咐家属陪护在候诊区按次序排队等候就诊。

1.2.2 观察组 采用五级分诊法进行预检。这一方法主要以五级制分诊标准为依据,将患儿的实际病情细致地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具体如下:(1)1级。该类别的患儿存在抽搐、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呼吸衰竭等对生命产生威胁的症状,或属于重度出血等情况,生命体征显示呼吸、心率出现严重变异,与正常情况相比明显大于2个标准差。(2)2级。该类别的患儿主要表现为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存在严重呼吸窘迫、意识涣散、重度脱水等现象等,且体温高于39.5℃及以上者,通常情况下,病情为中毒、重度哮喘的患儿均属于该类别,患儿的呼吸、心率出现明显变异,与正常情况相比明显大于1个标准差。(3)3级。该类别的患儿通常处于意识相对清醒、生命体征出现一定变化的状态,可能存在轻度呼吸窘迫现象,中度哮喘、肺炎、既往抽搐等病情及体温达39 ℃以上,均属于该类别的范围,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等表现,呼吸、心率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4)4级。该类别的患儿基本处于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状态,无相关病史,病情无明显恶化迹象,患儿可能出现中低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但无脱水迹象出现。(5)5级。该类别的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不划入急诊范围之内。对本组患儿进行接诊预检时,具体可按照如下方法进行:(1)设施准备。为实现分诊预检工作的高效性,应以五级制分诊标准为依据,在体温表、电脑、体重杆秤等原有分诊配置的基础上,另外加入电子测温仪、电子血压计、脉氧仪、心电监护仪、血糖检测仪等用于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测量的相关设备仪器,以便于护理人员在进行分诊预检的过程中对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2)人员培训。为确保分诊预检工作的专业性,参与分诊预检的护理人员需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方面均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除此之外,对其进行强化培训也是提供分诊预检工作质量的必备途径。所有相关护理人员均需经过急诊室各项急救技能培训后通过相关考核,以促进其急救配合能力的高度提升,对抢救任务的高质、高效完成形成保障。(3)按照五级分诊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救治。对于1级患儿,护理人员应立即为其开通相应的绿色通道,并由分诊护理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将其送入抢救室即刻开展积极的吸痰、吸氧、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抢救干预措施。对于2级患儿,护理人员应在15 min内将其送入抢救室,并由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再次评估,随后实施抢救工作。对于3级患儿,护理人员可安排家属带领患儿在候诊区稍作等候,并给予“优先就诊”的候诊号,确保其等候时间不超出30 min,防止患儿病情发展为危重症。对于4级患儿,护理人员可安排家属带领患儿在候诊区按照次序等候就诊,等候时间以不超出1 h为基准。对于5级患儿,护理人员可安排家属带领患儿在候诊区按照次序等候就诊,等候时间通常不超过2 h。(4)预检分诊护士加强对就诊患儿和及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并定期对候诊患儿进行巡视,发现患儿病情有异常变化或加重及时给予再评估并提高就诊级别。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作为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家属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诊预检后,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为96.43%;对照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8,P

表1 对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组别 满意

例(%) 基本满意

例(%) 不满意

例(%) 满意度

(%)

观察组(n=28) 16(57.14) 11(39.29) 1(3.57) 96.43*

对照组(n=28) 13(46.43) 9(32.14) 6(21.43) 78.57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儿科急诊科室所接收的患儿大多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对于就医流程的要求也相对较高[4]。患儿被送至急诊科时,家属在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影响下,加上对疾病认知的缺乏,往往只想尽快就诊。在此相关情况下,如分诊预检工作缺乏可靠的标准作为依据,极易导致信息采集不全、分诊疏漏现象的出现[5]。在传统分诊模式中,对于患儿病情的判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往往较为系统化,分诊标准缺乏明确性和清晰性,且分诊台的配置相对简单,易造成病情评估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与传统分诊方式相比,五级分诊法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可促进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根本提升,为分诊预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保障;(2)对分诊台配置进行优化后,患儿的病情可得到全面的观察,避免了信息采集不全现象的出现,使病情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3)分诊预检的标准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与明确性,极大地降低了分诊预检工作的分类难度,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进行判断的效率与准确性[6-8]。总而言之,通过对五级分诊法的应用,可使患儿在诊治过程中的体验得到优化,且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反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采用五级分诊法进行预检)经护理后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分诊方法进行预检),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较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科急诊抢救工作中采用五级分诊法进行分诊预检,可起到优化抢救流程、提高救治效果的重要作用,且获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反馈,可见该方法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于艳.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282-283.

[2]段桂仙.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6):47-49.

[3]成静,沈红五,赵建美,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儿科护理学题库构建与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9):3031-3032.

[4]谭琼,张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儿科病房感染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5,27(5):793-795.

[5]汪又红.Kano模式对儿科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13-116.

[6]校晓丽,田爱宁.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科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5,28(5):126-129.

儿科护理诊断例9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多种外伤至儿童多发创伤患者45 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2 例为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 例,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结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多发伤;急诊救治;护理要点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2 个或2 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1 处损伤可危及到生命的创伤[1,5]。多发伤的儿童大多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做为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分诊,科学、有序、规范化的紧急处理是从事急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现将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45 例多发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 例,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7.2 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57 例,高空坠落伤16 例,生产安全事故8 例,其他6 例;受伤部位:腹部损伤中2 个以上脏器损伤24 例,合并颅脑损伤9 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11 例,四肢、骨盆骨折及胸腰椎骨折或脊髓损伤10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0.5-3 小时。

1.2 急救护理

1.2.1 快速准确进行伤情评估

护士简要向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患儿致伤工具、致伤方式、受伤着力点等情况,并迅速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记录准确时间,协助医师检查等。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创伤患儿大多伴有呼吸道梗阻,尤其是有头面部及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呕吐物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层至窒息[3]。因此,需要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必要时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3 稳定循环,控制外在出血

快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有无创口及严重出血。对于有严重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加压包扎止血,准确记录出血量,立即建立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需进行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备血或配血等。

1.2.4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通过瞳孔的改变可以快速判断创伤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病形成意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有9 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予紧急行头颅CT,并请外科医师会诊后有6 例紧急转诊至有条件急诊开颅手术的医院治疗。

1.2.5 心肺脑复苏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 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 次/ 分。

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胸外按压比例30:2,氧流量10 升/ 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迅速建立2 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 生理盐水30-60 滴/ 分钟输入[4],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间断推入。

1.2.6 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护理措施

按时间顺序进行动态、客观、详细记录以上情况。本组45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都详细记录在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单上,住院或手术患儿接受继续治疗和护理,急诊抢救患者记录单也一同送往相应科室,归入病历保存。

2 结果

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4 例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36 例创伤患儿经急诊积极救治后送手术室或住院前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mni 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lh 内(黄金时间)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在多发伤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急诊科护士要求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的技能。

3.1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多发伤患儿的评估方法

创伤患儿的急救评估按4 步进行:

(1)快速初次评估;主要是判断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如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

(3)再次详细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做交叉配血,完善B 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5]。

3.2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流程及急救专科技能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熟练掌握婴幼儿的CPR 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科室应加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急救技能训练,如科室组织培训新版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学习“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练习儿科穿刺技术训练等。

3.3 急诊科护士要熟知常用药物药理学知识

在抢救严重创伤患儿时,常用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护士要对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副作用,疗效观察等熟知。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急诊科抢救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 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

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备好儿童用的抢救器械,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保证依据不同年龄患儿选择不同的器械;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不同的就诊人群。因此,在一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危重患者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总结对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经验,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多发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 许峰.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 林小玲. 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8(8),129-134.

儿科护理诊断例10

    1.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护士应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年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母乳喂养及儿科学等常识。如此则能较满意地解答家长的提问,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稳定候诊者情绪,又能很好地对患儿的病情区别对待,协助医生诊疗。

    1.1要全面认识儿科急腹症的早期症状并做以区分。

    如小儿肠套叠、腹股沟嵌顿疝、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都有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询问有无转移性腹痛,以识别腹痛的性质,扪诊腹部,还可检查腹股沟有否肿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1.2要抓住年龄的特点来观察病情。如新生儿不哭、不吃、不动、体温不升是病重的表现;双眼凝视、眼神呆直多提示惊厥;婴幼儿高热要注意是否有激惹征,警惕惊厥的发生。

    1.3掌握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早期症状。如,甲肝春季发病较多,乙肝无明显的季节性。肝炎早期类似感冒,有发热、疲乏、纳差,还要特别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尿色变化。流脑的高峰是在3—5月份,乙脑多发生在7—9月份,冬、春季为麻疹的流行季节等。如发现患儿颈部有抵抗感,即安排隔离室诊病,医生诊断为“流脑”时,应使患儿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1.4做好一般护理,就诊前为病儿测血压和体温等,并及时解决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疑问以及遇到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腹泻的患儿,但因年龄、季节的不同,病因和治疗会有所不同。应针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说明“同病不同治”的原因,避免患儿家长在互相交流时产生疑惑。

    1.5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做到人性化管理,如设有饮水机,24小时提供饮用水,提供一次性水杯。备用各类退热药,遵嘱予以未交费前先执行。

    1.6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进行礼仪教育,进行日常礼仪、电话礼仪、上岗礼仪、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的培训。

    2.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来院就诊患者复杂,参次不齐,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均有,由于其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对服务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到因人而异。

    2.1富有同情心,理解父母的焦虑心情当患儿和家属来到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热情地接待,真正关心、关爱、理解患儿,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患儿交往,护士需适时调整询问和解释的方式,对于年长儿,要同情、关心、安慰,讲清检查治疗目的,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因其不能理解复杂语言,注意力不集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易受鼓励和激励等生理特点,态度更要和蔼耐心,用简单的语言通过鼓励、夸奖等方法,取得患儿的配合,并取得家长配合与心理支持。

    2.2微笑服务,增加亲切感与信任感交谈时语言要体现平等、符合孩子年龄要求,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恐惧心理,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在就诊人数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早一点看病,所以一定要做好按序就诊,并对特殊患者给予特殊安排。如对急症病人,体温39.5℃以上、抽搐、呼吸困难等急危重病人采取优先就诊原则。

    2.3掌握沟通技巧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沟通必不可少,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其中,语言最为重要。另外,护士的仪表是增强护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庄重大方、精神焕发、情绪乐观、气质优雅的护士,会给患者一种亲切、安全和信任的感觉。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实施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规范,要求每位护士都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地接待每一位患儿和家属,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质量监控,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微笑服务。

    3.做好儿童保健宣传工作门诊人流量大,候诊人群多。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宣传栏、院报、健康教育之窗等多种形式当患儿和家长在急诊、门诊候诊的时间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儿科护理诊断例11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 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