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移动通信培训

移动通信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6 10:21:38

移动通信培训

移动通信培训例1

第三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以下简称“就业信息”)和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以下简称“岗位信息”)。

就业信息是指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个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情况信息。

岗位信息是指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用人需求信息。

第六条建立岗位申报制度。对一次性用工招聘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由用人单位做好招聘岗位申报工作。

第七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

培训就业信息通过*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收集,并实现与*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数据共享。

岗位信息可通过转移企业岗位申报、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在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园区建立信息收集挂钩点以及专场招聘会、设立专职信息员定期与企业沟通联系和在转移企业聘用兼职信息员等途径收集。

第八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重点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岗位信息收集工作,并采取措施,加强与产业转入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组织企业到对口劳务帮扶地区招聘劳动力,扩大转移就业规模。

第九条收集并经确认后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必须统一录入*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岗位信息内容应包括招聘岗位、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济类型、所属行业、工商登记号、社会保险登记证号、联系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

培训就业信息内容应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择业地区、工种及要求、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工作责任制。要制定信息收集目标任务,规范信息录入、审核和使用程序,并在信息使用和匹配前对信息的真实性予以确认,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上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应做好跟踪、更新和归档,已使用过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及时更新,已使用过的岗位信息应及时归档。

第十一条收集的岗位信息应通过辖区内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前台、产业园区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及*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等途径及时进行;经信息提供方同意的培训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还应通过辖区内的人力资源市场互联网站和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收集的岗位信息,还应及时通过“*省人力资源市场网站”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专用模块,进行和交流。

第十二条的岗位信息应包括企业名称、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及联系方式、详细地址等具体内容。

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技能培训及等级、拟就业区域或工种、待遇要求及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

的岗位信息和培训就业信息均不得包含就业歧视性内容。

第十三条信息坚持“谁,谁负责”的原则,信息方应对所的信息质量承担责任。

移动通信培训例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5-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新的技术应用模式层出不穷,教师作为主要传授知识者更应该学会掌握新的教育模式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是在农村学校里消息闭塞、不流通,更新不及时。因此,农村教师必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素质。而移动学习作为网络教育的扩展,具有移动性、及时性、网络性、交互性等特点。在农村教师培训中使用移动学习技术,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对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农村教师的师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1]。有关移动学习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更没有确定下来。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是基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学习,它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服务信息的传输,而且移动学习中的教与学活动的交互性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实现的。

移动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通信设备主要有移动电话、PDA、Pocket PC等,通过这些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等[2]。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移动学习在其效果上具有学习便捷、个性化教学、丰富的交互性还有情境相关性等优点。这些优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可以不受传统固定场所的限制,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旅游的途中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学习,而且不必规划时间,只要有时间有条件就可以进行学习。当然,教育者在移动环境下也可以进行教学。

移动学习的出现是传统学习模式的升华,传统的学习模式也具备它自己的特点,只是移动学习使学习者与教育者在学习或教学时更方便、更高效。学习者与教育者不必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或教学。

3 农村教师的特点及应用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的教育也日益呈F了多变性[3]。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农村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得到重视。而农村教育是否成功是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如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移动学习已从学术研究阶段走向了实际应用阶段,移动学习以其便捷、高效的学习特点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已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4]。能够充分认识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其他传统的学习方式上有利的形势和农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并通过严格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移动学习将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师资力量要靠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教师,而高素质的农村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师培训。所以,做好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学校中,虽然教师的数量不少,但基本上年轻的教师教授主要课目,快要退休的教师被分配到无足轻重的岗位上去,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都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需要培训的年轻教师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培训的“元老级”教师时间充裕、任务也少,这样的不均衡的情况相信只有在移动学习的支持下才能尽可能达到平衡。

为了充分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访谈法访问了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中心小学的所有教师,访谈对象中,男教师23人,占调查人数的47.9%,女教师25人,占调查人数的52.1%。调查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有8名教师有大学本科学历,占调查人数的17%,有21名教师有大学专科的学历,占调查人数的44%。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32岁。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得出该农村小学教师的基础水平不一样,不同水平的教师接受培训的方式与内容不同,在职后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也会有所差别。在通过移动学习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教师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农村教师在工作后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进修、自学、培训等,这些方式都是农村教师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受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抽不开身,这时,移动学习这个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就在农村教师培训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4 农村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

在农村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农村教师只有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才会更积极地教书育人,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在培训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联系农村学校教学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要按不同等级层次对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然后通过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训内容应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很多农村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熟练;要注重农村教师喜欢和适合什么样的移动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制订出适合教师培训的移动学习方案、规划;在农村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严格监管移动学习的培训资源,以免出现违规操作等事情的发生。最后,一定要注重农村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要根据移动学习的优势与农村教师的特点整理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资源,为教师获取资源提供便利[5]。

5 结语

移动通信设备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农村教育发展中已不是稀有物品,现在是信息时代,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且无线网络在如今的农村也并不少见,几乎家家有自己的电脑,可以自行进行无线上网。这也为移动学习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应用移动学习技术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信农村教师在体验移动学习技术下的教师培训后会抽出更多的课余时间,采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全部可以利用的专业知识资源,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移动学习技术的教师培训会把培训中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章顺.移动学习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王颖.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移动通信培训例3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证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最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最后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最后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六、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

移动通信培训例4

(一)“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实施情况

1.培训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XX市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扶贫和移民干部与移民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自愿的培训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制订规划、工作到村、培训到户,基本完成了全县“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共完成1943人,发放补助资金174.8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526人发放补助资金106.45万元,转移就业培训999人,发放补助资金59.99万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18人,发放补助资金8.36万元;水库移民农业技能培训共完成252人,发放补助资金12.8万元。

2.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1)培训资源先整合。2014年我市将深山区移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培训整合在一起,让深山区移民的职业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的申请方式、补助资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培训统一标准执行,同时组织贫困群众的其他培训(如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前就业培训)惠及我市的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

(2)政策宣传广覆盖。通过印发培训相关的文件将培训政策宣传到各乡镇、村组;发放培训政策宣传手册将政策宣传到移民户和贫困户;利用工作人员下乡培训机会将培训政策宣讲到每个学员;同时还通过户外大型媒体广告、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方式宣传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政策。

(3)工作开展定任务。根据上级下达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任务情况,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培训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对任务完成好的乡镇予以奖励,任务完成差的乡镇予以考评扣分的办法,激励培训工作高效开展。

(4)培训方式多样化。本着方便群众、提高培训实效的宗旨,切实做好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工作,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主要以送培训下乡、产业基地现场学习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推介和引导贫困户、移民户参加职业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的方式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

(5)学用结合重实效。及时收集工业园用工信息,并将最新的相关用工信息通过办班培训的方式印发给参训学员,同时还印发授课专家联系卡给参训学员,学员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相关问题可以随时向授课专家提问,并可以邀请专家上门入户指导和帮助。

(6)后期帮扶有内容。一是信息帮扶,市扶贫和移民办专门建立了三大信息库:专家储备信息库、就业创业信息库、用工需求信息库。为培训学员与专家教师建立渠道,为后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扶;培训学员与用工企业建立桥梁,帮助培训学员解除创业就业过程中的难题,还将参加培训的学员信息与工业园区用工信息对接,通知符合条件的学员参加应聘。二是资金帮扶,参加各类培训的贫困和移民人口,发展农业产业可以获得贴息贷款政策,对发展比较好、带动贫困和移民人口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的种养殖个体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评比奖励。

3.培训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也取得显著成效,我市贫困和移民自我发展素质明显提高。这几年来扶贫和移民培训一方面为1600多名参与培训的群众实现再就业,就业率高达99%以上。另一方面,通扶贫和移民培训,培育了一大批农村种植、养殖能手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和移民人口参与井冈蜜柚、红心猕猴桃、铁皮石斛、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本地特色产业的开发,帮助他们不断学习实用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收入,村民创业致富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仅2014年就带动我市贫困和移民人口发展种养殖合作社14个,兴办私营企业5个。

(二)“十三五”扶贫和移民培训面临的形势

1.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从中央到省、市、县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是要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县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时期,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国家层面对精准扶贫的力度逐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日益加大,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为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动力。

二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愿望逐渐增强,经过“十二五”扶贫政策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各种扶贫政策已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的积极高涨,盼发展、求致富的愿望强烈,为更好的开展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依托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井冈蜜柚、红心猕猴桃、铁皮石斛花卉苗木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科技发展种养殖业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移民和贫困人口提升个人素质、科学发展的意识,为加快移民和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提供良好条件。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培训意愿不够强烈。一方面由于受知识水平、经济条件和长期的生活习惯的制约,贫困和移民家庭由于受农村生产发展资源不足和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限制,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愿耽误时间进行培训,而是直接选择工价较高的沿海一带打工;另一方面在家务农的群众普遍对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的欠缺,同时满足于自身多年的田间耕作经验及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深;还有一部分群众片面认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只注重形式、走过场,对培训的效果存在质疑,严重影响了其对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愿望与需求。

(2)干部参与不够主动。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工作从培训摸底、报名、开班、过程管理、补贴发放及后期帮扶都需要镇、村干部与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互相衔接,才能及时高效完成培训任务,特别是当前要求“雨露计划”培训信息化操作,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干部群众不愿主动摸底,组织培训过程中怕麻烦,更不愿参与培训过程的宣传、申请、审核、公示等管理工作,对待培训工作持消极态度。

(3)后期帮扶不够到位。通过培训引导我市移民户和贫困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实用技术等,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群众进一步就业创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尽快脱贫致富,而地方产业的发展与扩大,需要技术人才、信息渠道、经济基础作支撑,导致群众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技术帮扶、信息帮扶、资金帮扶,虽然可以联系到专家,也可以获取就业信息,但是群众更渴望县里对后续的发展进一步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对资金上的帮扶需求更为强烈。

二、工作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要求,围绕全省“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导向,瞄准扶贫、移民对象,精准发力,提高贫困和移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加快贫困和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升贫困和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实现我县在“十三五”末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适应扶贫开发综合、攻坚、持久的总体特点,在进一步强化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各方联动、合力推进的新格局。

2.坚持重点突出和讲究实效相结合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移民人口状况,以增加移民和贫困人口收入、增强移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分类指导,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结合扶贫和移民的项目布局、投资计划,提高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整体效益。

3.坚持强化引导和自主选择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移民户和贫困户对培训与创业就业关系的重要关系,加快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创业就业能力,成为广大移民和贫困人口的普遍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就业观念,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积极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的各项内容。

4.坚持移民和贫困人口为培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移民和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移民户、贫困户的内在活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让我市绝大多数的移民和贫困家庭都参与到扶贫和移民培训当中,享受扶贫和移民培训补助和后期发展扶持,使职业学历教育、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实用技能等扶贫和移民培训方式成为移民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石,明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移民和贫困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贫困村、移民点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发展100个农村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个体户,帮助99%以上移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扶贫和移民培训规模

“十三五”期间我市扶贫和移民培训总体规模达到2725人次,其中“雨露计划”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子女500人次,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次,其他培训1000人次;水库移民培训移民家庭“两后生”子女25人次,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次,其他培训150人次。从2016年至2020年每年完成545人次的扶贫和移民培训规模。

四、组织实施措施

(一)注重培训针对性和实效

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有序转移,加强与财政、教育、人保等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全面建立健全贫困和移民家庭劳动力资源台帐、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及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帐制度。督促工业园区企业与贫困和移民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职业培训机构与产业园区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合同。推行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提高培训效率。转变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强化培训实名制管理和培训机构动态管理,积极实施“品牌”项目培训,打造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新亮点。

(二)加大培训引导力度

充分利用下乡实地调研、送培训下乡、参训人员座谈会等多种活动,邀请农村中的创业人才、致富能手、成功企业家到现场,有针对性地对移民和贫困人口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就业意识宣传教育,认识培训对创业就业的重要性。同时对贫困村、移民点已经出现的创业带头人,具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做大做强农民创业群体。大力培育农村致富能人,发挥经济能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贫困和移民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

(三)积极做好培训摸底和监测

认真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的前期摸底工作,掌握我市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的规模、工种和实际需求,积极做好培训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动态的反映培训实施情况和参与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重视基层组织配合

加强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的基层组织配合,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是我县移民户和贫困户技能提升、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让镇村干部认真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做好培训摸底、申请工作,主动配合做好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并纳入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内容,同时进一步健全培训奖惩制度,对任务完成好、工作配合好、培训成效好的村组予以适当奖励,并加大其产业扶持力度。

(五)扎实推进培训帮扶

移动通信培训例5

1.1 移动学习能够显著减少企业培训成本

企业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依靠成本控制得来,只有成本控制得好,企业获得的利润才能够明显地上升,而移动学习则能够显著地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在传统的培训过程中,需要固定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培训的过程中,员工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参加培训,势必会耽误到正在进行的工作,如果不放弃手头的工作,那么就难以获得工作能力的提升,影响自身长远的发展,所以就会造成两难的选择;企业的集体培训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培训地点,这个培训地点需要配置相应的桌椅、投影仪以及音箱等,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有些企业有能力在企业内部配置这样的一个培训室来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而有些企业没有相应的资金预算,只能够通过租教室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培训,花费巨大。而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员工可以通过移动端来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来参加企业培训,时间的选择上非常灵活,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习,不用迁就他人的进度,完美地解决了企业培训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冲突,同时培训的地点问题也得以迎刃而解,能够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1.2 移动学习解决了企业培训过程中培训师的素质不高的问题

在企业中开展培训,既是为了让员工能够学习到行业前沿的知识,也是为了使员工能够借鉴本企业其他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使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相契合,促进自己工作效率以及企业整体业绩的提高。[1]在现有的企业培训师中,企业自身的培训师对于行业前沿知识了解较少,其培训只能是针对新人的培训,而对企业老员工的长远发展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外聘的培训师虽然对行业前沿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不了解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培训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难以对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产生指导意义等问题。而在移动学习中,可以通过购买优秀培训师的培训视频、文字稿等让员工进行学习,员工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行业前沿知识。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开放双向互动学习平台,让企业优秀员工将自己的优秀工作经验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分享以供大家学习等,来使员工获得相应的、能够对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指导意义的培训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员工之间进行在线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使培训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1.3 移动学习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培训的效率

在传统的培训过程中,都存在着培训师在上面讲,员工在做自己事情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培训效率。同时,很多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认为培训是在浪费时间,对自己的实际工作一定帮助都没有,这使得传统企业培训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实现其应用的效果。移动学习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培训效率不高的问题。首先,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材料比较丰富,不仅有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声音材料等,还包括一些有趣的图片、动画以及融学习与游戏为一体的小游戏等,这些能够对员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使得员工能够以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移动学习的过程之中。其次,移动学习还能够帮助员工随时解决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员工充分地感受到移动学习对其的意义。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进入到移动学习页面搜索答案或者同在线的员工和培训师等进行交流求助,迅速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避免了求助无门的尴尬状况出现。最后,移动学习随时学的优势可以使员工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来开展学习,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避免了传统培训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2 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策略

2.1 短信培训模式

短信培训的优势的在于,公司可以通过群发短息或者是彩信的方式来实现重要培训内容的周知,使员工不至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培训的重点内容。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短信与培训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等,实现培训内容的准确理解。而短信培训的弊端在于,短信承载的字数量较少,只能够进行重点内容的培训,而无法承载大量的培训内容。因此,在企业培训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短信来进行重点内容的培训,以使员工都能够收到培训的信息并且从思想上对培训内容的重要性予以足够的认识。

2.2 客户端培训模式

客户端培训模式是随着近年来各种网络客户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移动学习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客户端有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的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际选择。其一,QQ客户端承载的企业培训。利用QQ客户端进行培训的优势在于,培训内容没有大小与格式的限制式,可以完整地传给用户,来供用户学习。同时,建立相应的企业QQ培训群也可以使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培训师之间就培训的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获得对培训内容的充分理解。而利用QQ培训的弱点在于,培训的针对性较弱,只能够是对一般知识进行培训,而分块的专业知识如果通过QQ来进行推送,既会打扰到其他员工的工作,也会使其因为交流的内容过多而难以迅速找到培训的内容,给培训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其二,基于微信客户端的企业培训。相对于QQ而言,基于微信客户端的企业培训针对性更强,但是交流方面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来进行培训内容推送,使得培训内容到达每一个用户。而微信群的任意成员都可以加成员进群的模式能够使相关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得到普遍接触。同时,企业还可以将员工进行分组,然后将有针对性的内容在朋友圈中分享给指定的员工,这样就使得培训的针对性获得了增强,使得员工能够看到针对性的培训信息,不至于漏看或者忽视重要的培训内容。但是,利用朋友圈进行培训内容分享的缺点在于,只能够看到共同好友对于分享内容的评论,而非共同好友的评论则难以看到,影响了员工之间对培训问题的交流。同时还有基于微博客户端、易信客户端进行的企业培训,也各有利弊,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2.3 网络浏览模式

移动通信培训例6

一、“三百竞赛”活动介绍

为了确保2018年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脱贫摘帽,光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分4—6月份、7—9月份、10—12月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100天),在全县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三个100天竞赛活动,简称“三百竞赛”。由县人社局牵头负责的是转移就业“三百竞赛”,主要任务是广泛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双向就业招聘活动,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成立组织,健全工作机制。我县先后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的转移就业“三百竞赛”领导小组和由县委常委任指挥长的转移就业战役指挥部,办公室都设在县人社局,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转移就业“三百竞赛”活动,转移就业战役指挥部统筹领导全县转移就业总攻战工作。初步建立了县领导指挥,人社部门牵头,乡镇为主战场,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二)开展“四比活动”,聚焦聚力转移就业。在转移就业三百竞赛中,开展“四比活动”:一比转移就业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及占比高;二比贫困人口稳定就业程度及平均增收工资多;三比带贫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利益联结可持续性强,带贫效果好;四比组织培训场次多、人数多及贫困人口参训占比高。县转移就业“三百竞赛”督导组根据各乡镇(街区)开展“四比活动”的情况,按照一周一督导,一月一评比,一季一挂旗的工作机制,对各乡镇开展转移就业“三百竞赛”活动的情况进行排名通报,促使各乡镇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各乡镇(街区)、各村街争先举办转移就业“三百竞赛”招聘会和培训会,一时间,全县掀起了“送劳力进企业”、“送岗位到农村”、“送技能到农村”的高潮,强力推动了转移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三)严格奖惩,树立标杆。在转移就业三百竞赛中,根据转移就业三百竞赛评比奖惩办法,由人社局牵头,组织对各乡镇(街区)和相关单位转移就业情况进行评比,排出名次,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定后,对排前三名的乡镇(街区)和相关单位授予“转移就业三百竞赛红旗单位”,并对综合排名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0万、20万、10万,前三名的县直单位分别奖励5万、3万、2万。对倒数第一名的乡镇(街区)和县直部门通报批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局局长在全县大会上表态发言。通过奖惩,树立了标杆,激发了各乡镇部门开展转移就业“三百竞赛”活动热情和激情。

三、工作成效

(一)转移就业和培训的底子清楚了。

为了进一步澄清转移就业和培训的底子,转移就业战役指挥部下发《关于进一步统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培训需求通知》,要求各乡镇(街区)组织所有帮扶人精准统计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贫困劳动力总人数、县外就业人数、县内就业人数、居家灵活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公益性岗位人数、零就业家庭数、未就业人数等信息)和培训信息(致贫原因为缺技术贫困劳动力总数、已培训人数、有培训意愿未参加培训的人数、培训项目类型人数),并由帮扶责任人、村支部书记和乡镇分管负责人签字确认,对于统计工作不认真,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将给予以上签字人员纪律处分。将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统计工作压实到乡镇(街区)和村委会,特别是压实到帮扶责任人,全面彻底弄清了转移就业和培训底子,为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转移就业和培训的任务明确了。

根据前期摸排的底数,县转移就业指挥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缺技术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工作安排》和《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和未就业人员中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将符合培训条件(贫困劳动力致贫原因为缺技术,且未参加培训的)并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培训任务分解到13个行业部门,并督导其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将未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名单发送到各乡镇(街区),要求各乡镇(街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家庭至少就业一人。

(三)转移就业和培训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移动通信培训例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近年来现代远程培训成为当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手段,但是其实际应用过程中来看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其它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方式。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技术、WAP技术、3G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推广,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依据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学习应用的研究,结合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民接受培训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实施,笔者提出移动学习可与农民教育培训相结合,移动学习模式可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一、农村手机上网空间的拓展为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学习终端手机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移动学习终端手机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同时,移动学习终端手机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极强,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能够进行多媒体传播,具有信息的私密性与整合性,传播的同步与异步的统一,传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等优势。手机应用于农民移动上网学习,接受相关知识教育培训,既符合农民“随时、随地、随身”与“短、平、快”进行学习的需求,即学习不再受桌子、电脑以及网线的限制,又符合移动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价格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很多农民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且多数农民所持高档手机均可以支持浏览器浏览,这为移动学习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中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学习工具。

(一)当前农村手机上网率较高,营造了农民移动学习环境氛围

根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分析,中国农村上网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其净增长率将超过20%。这清楚的表明了对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增长、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对信息的渴求等多方面原因促使了他们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作为互联网信息浏览的一种新方式--手机上网,也成为中国农村广大农民上网的一种方式,借助手机可以构建一种移动学习环境,获取有用信息。有关数据表明农村手机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程度较深,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7.0小时,半年内增长了2.8小时,均高于农村非手机网民的使用程度。这些都有力地表明了在农民群体中实施移动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移动学习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中的应用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农村社会发展。

(二)农村手机上网潜在价值大,孕育了农民移动学习发展空间

随着手机传播媒体、网络媒体、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手机的用户认知度和认可度、用户数量在农村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手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承载的各种媒体信息更加趋于完善和多样化,更加促使了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农村已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有26.3%的用户表示未来会使用3G手机上网,有34.0%的人对手机上网持观望态度,表示不确定未来是否使用。在未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17.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可能使用手机上网,这一比例高于网民总体中收集上网潜在用户的比例,而在这部分人中,又有49.5%表示会使用3G手机上网。因此,农村3G未来市场容量存在较大弹性,随着家电下乡的展开、3G应用的推广,农村3G应用的能量将逐步得到释放,未来或将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结合农村手机网民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意向,CNNIC认为中国农村手机上网用户是农村网民中价值较高的用户群体,是未来农村互联网市场的价值用户,但目前这种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实现,应该针对该部分人群对农村手机上网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农村手机上网空间的日趋扩大,促进了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部门的强烈竞争,诸多通信厂商为争夺农村市场创新技术,并将其作为一个主要阵地,这为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在的迅速发展下,宽带的迅速普及和农民朋友对信息的渴望,各类宽带业务也在农村展开和逐步普及,这又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和移动学习结合的又一前提条件。移动通信宽带业务的提供和介入、3G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一)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通信培训例8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传统培训管理方式在便捷性、实施效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辅助培训与管理手段,信息化移动终端的应用发展给培训业务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支撑,使构建集培训资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培训平台变为可能。

二、供电企业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一)培训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不够高

培训资源缺少统一管理与存储平台,而且不同资源的管理部门不一样,导致在各培训班申请资源时,容易出现资源重复占用、资源的预订情况不清晰、会议室的服务员安排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却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培训教室的授课记录无法有效统计等问题。

(二)培训计划跟踪与反馈实效性比较差

目前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都是由人工按月和承办部门进行拆分,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高,同时实际培训与计划会存在差异,结果导致一方面不能实时了解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对应增补的培训也无法实时反馈。

(三)学员培训报名流程不够规范

培训通知中规定了各单位培训学员的报名名额,为了完成报名任务,各单位组织报名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实际参与培训的学员与报名的学员不一致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后续班主任在组织报到、安排住宿、考勤等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如果存在顶替别人参与培训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培训结束后统计参培人员名单与实际名单不一致,从而容易滋生培训专业户,达不到培训效果。

(四)培训实施过程操作效率比较低

目前公司在培训组织实施环节、培训一级评估环节、培训学员报到、签到环节、培训指南及课程安排等,仍然是通过电话、纸质等人工方式进行操作,没有有效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手机终端等技术手段,导致人工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培训资料存储便捷性不够突出

目前公司在培训过程中所涉及到培训过程资料和培训教学资料,都是采用纸质化存储方式,与计算机存储方式相比,纸质存储的成本更高、时间更久、占用空间更大、获取更困难。

(六)培训数据结果应用价值不够明显

在公司层面,无法实时监控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不能查看各培训班的实施情况,无法建立各培训项目的项目档案等;在部门层面,无法了解参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报到、考勤、结果等情况,无法建立每个学员的培训档案等;在培训中心层面,无法统计培训资料使用情况,无法实施监控计划执行情况,无法实时统计班主任承办培训项目数量,无法实时统计讲师的授课课时等。

三、供电企业培训信息化移动终端应用设计

(一)培训系统应用设计

1.总体业务流程设计(流程图见图1)

2.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统一建立培训资源库,制定培训年度计划,并将其分解为月度培训计划,根据月度培训计划指导并组织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过程实施分为培训计划、培训开班、学员报名、培训实施四个阶段。具体培训系统功能架如图2:

3.系统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资源管理

包括教室资源、会议室资源、机房资源、实训室资源、教师资源、客房资源及餐饮资源。

一是资源库的创建,根据类型统一存储各类资源,形成资源库,可以通过检索条件快速查找资源。二是资源库的更新,包括资源名称的更新、资源详细信息的更新、资源状态的更新等。三是资源状态查询,根据时间可以实时查询的资源的占用、空闲状态,可以定位资源被占用的培训班信息。

(2)计划管理

包括年度计划管理、月度计划分解、计划监控、年度计划按月汇总、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

一是年度计划管理,年度计划的新增、调整、删除、批量导入导出。二是月度计划分解,根据年度计划里培训时间将计划分解到各个月份,形成月度计划表。三是计划监控,根据培训班的实施情况,实时监控计划的执行进度。四是年度计划按月汇总,系统自动根据月度计划分解表,形成本年各月份培训计划的汇总表。五是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系统自动根据计划中培训项目的承办部门,形成本年各实施部门承办的培训项目汇总表。

(3)开班管理

包括开班基本信息维护、课程维护、名额维护、二级评估报告维护、客房预订维护及其他信息维护。

一是开班筹备,从计划中选择需要培训的项目,系统自动带出项目的基本信息;班组

确认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完成培训班的其他信息填写。二是课程信息维护,包括课程名称、培训内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学时、讲师、培训地点。三是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名额分配,班主任根据培训项目主办部门要求,设置好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学员数量。四是二级评估模板维护,班主任根据考核要求,设置学员需要评分的考核项目及各项目权重,如平时成绩、课程成绩。五是餐饮信息,系统根据培训班学员数量及餐厅同时容纳人员数量,错开学员就餐时间。六是客房信息,设置培训期间各学员需要的客房床位数量。七是开班监控,管理者对培训班的开班筹备进行监控,了解开班进度及开班详细信息。

(4)学员报名

包括学员的注册、在线报名、汇总、班主任报名审核及报到提醒。

一是学员注册,从ERP中获取人员信息维护到系统中,员工通过工号或身份证完成信息的确认及报名等工作。二是在线报名,学员登录到系统中,选择可以报名的培训班,点击报名完成报名工作。三是培训汇总,可线下收集培训学员的信息,统一导入到系统中提交至培训班班主任;也可以让学员线上报名,培训专责统一汇总至培训班班主任。四是班主任报名归档,班主任根据开班筹备时的人员分配情况,监控各单位的人员报名提交情况,督促在时间节点前完成报名工作,并自动完成报名归档工作。五是报到提醒,班主任完成报名归档后,系统自动给学员推送报到提醒信息,信息中包括报到时间、地点、课程安排、培训班联系人、电话等。六是报名监控,管理者对各单位培训报名情况进行监控。

(5)培训实施

包括学员报到、学员考勤、学员评估、二级评估、费用结算、资料归档等内容。

一是学员报到,学员在指定的报到地点,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完成报到工作,报到时系统会自动定位报到时间和报到地点。二是学员考勤,班主任首先需要设置整个培训期间的考勤地点和时间,学员通过扫描培训地点的二维码方式,完成考勤工作。三是学员评估,学员在班主任启动评估后,可以在手机app端或电脑pc端完成一级评估工作,系统根据所有学员的评估结果自动生成本培训班的评估报告。四是二级评估,班主任根据二级评估模板设置的考核项目,完成学员培训结束后各考核项目分数的录入。五是费用结算,班主任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按费用清单录入到系统中。六是资料归档,资料主要分为过程资料和教学资料,有些资料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如报到表、考勤表、课程表、学员评估表等,不能系统自动生成的资料班主任通过附件上传的方式完成。七是实施监控,管理者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学员报到监控、学员考勤监控、学员评估监控、费用结算监控及培训资料的监控

(6)档案及统计报表

根据系统培训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形成具有辅助决策价值的统计报表或档案。

(二)移动APP应用设计

1.移动业务架构设计

借助微信及移动APP功能构建员工培训实施平台,实现培训前准备、培训执行、在线或下载课件、在线测评、资料推送、结果统计与反馈等系统化闭环培训;围绕着所学课件,展开互动交流,实现群体性培训与学习。

具体的培训实施移动应用流程图如。

2、APP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培训前准备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培训微信群,学员通过公众号查找或二维码扫描加入微信群。其中包括消息功能、推动APP安装说明功能;

搭建移动APP学习平台。学员通过微信群下载APP,并用手机号注册登录后,接受平台推送的培训相关信息及学习资料。其中包括推送资料功能、在线学习功能、下载课件功能等。

(2)培训执行

搭建学员在线报名、考勤、测评、评估平台。实现微信或移动APP线上报名、考勤、培训结果检验以及对授课老师评估等。

(3)互动交流

充分利用微信和移动APP平台的功能,比如学员内部交流、获得专家辅导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4)培训结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将培训期间所有的培训资料、课堂表现、测评结果等收集整理,并推送至移动APP平台,实现培训信息的协同与应用。包括在线统计与反馈功能、指标管理功能等。

实现了培训管理的标准化、移动化、集约化管理,为学员提供便捷服务,为承办部门提高培训管理效率,降低培训管理费用;保障主办部门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三)培训管理过程标准化

通过培训管理信息化移动应用的建设,对培训管理整个业务过程进行了梳理、角色划分职责进行了界定,从而使培训管理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基本信息、角色分配、流程监控、培训资料实现标准化。

(四)学员自助培训移动化

支持手持终端设备,通过App、扫二维码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或离线培训报到、二维码定位、考勤、培训评估、培训跟踪等;通过移动培训平台记录员工培训情况和给管理者提供查询统计员工培训情况。

(五)培训资源管理集约化

实现教室、机房、实训室、后勤、师资、客房等培训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使培训组织者能够清晰了解培训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料,达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训资源使用情况排名见表1。

(六)培训档案存储自动化

培训结束后所形成的学员培训档案、培训项目档案、教师培训档案等资料将会自动归档存储,从而保证培训档案的安全存储与快速更新,构建完整的培训档案库,为学员进一步移动培训与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七)培训数据展现图形化

针对培训实施过程所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形成直观的图形展示界面(见图4)。为培训管理部门提供全视角的培训数据实时查看、跟踪与分析功能,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以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系统开发项目为基础,给出了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在电力行业的业务架构,分别对应学员的报名、互动、交流以及管理者对学员和学习资源的管理。通过引入更高效的信息化移佑τ闷教ǎ为学员和培训管理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培训开班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数据管控等管理功能,提高了整体培训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培训信息与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该研究对各位同类从业者或相关公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培训例9

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推行的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而设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一次全面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同时,很多国内外大学渐渐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中国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英语水平证明。因此,大学英语四级测试的通过率成为各高校之间教学业绩比较的风向标和参照率。本项目从培训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电子科技背景,将移动学习(M-Learning)与英语四级辅导班结合,探究具有新特色的培训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此项测试。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悄然而生,这就是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目前对移动学习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Chabra和Figueuredo结合了远程教育的思想,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利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学习。

Paul Harris给出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Harris又进一步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PDA随时随地享受一个受教育的片段,用他的原话就是“enjoy an educational moment”,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更多使用的是PDA设备,虽然笔记本电脑被广泛使用,但它并不符合大多数移动学习的定义。

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Alexzander Dye等人在他们题为《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E-Learning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直接的双向交流。

在以应试考试为前提的学习中,移动学习无疑是一种相对轻松、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与交流。本项目基于移动学习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英语培训班,保证了学习时间和效果。利用移动技术为辅助英语四级培训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培训课外的时间,巩固培训课上所学的知识,加强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有益尝试。

目前学校的四级培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内培训,主要有由承担本科班授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其优点在于授课老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调整培训内容,而不足之处则在于培训时间有限,缺乏计划性。而且任课老师同时还有授课任务,所以培训的进度也缺乏统一性,再者各个授课老师对于四级的熟悉度和研究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培训水平的参差不齐。第二部分则是课外培训。课外培训这里主要是指由外语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四级培训班,培训班的优点不言而喻,无论从时间、内容还是课程安排上都跟四级考试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我校课外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开班人数过少,分班不具体,没有形成专业的培训团队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我校是具有电子信息工科背景的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弱,但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有相应的优势。所以笔者设计的四级培训模式是把移动学习跟英语辅导班相结合,让移动互联网络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移动通信培训例10

作者简介:徐鹏,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技术;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0)。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3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就是要在标准引领下,通过“培训-测评-应用”三大环节的实施,系统化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教育部,2013)。因此,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课程标准,构建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培训模式,完善评测体系,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由培训场所到真实课堂的有效迁移,这些都将是下一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学用脱节一直都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在培训中习得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无法有效迁移到真实课堂教学情境。而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的界定,长期以来都是本领域的研究盲区。事实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的界定,不仅对于解决培训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实质性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直接作用,而且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模式的选择、培训资源的建设及相关评测体系的构建也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

有关能力培训迁移的研究较多见于商业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对企业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能够促进能力迁移的策略,提高企业培训项目的效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同样存在较多培训项目的教师教育领域,此类研究一直未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国内外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实际培训的成效却让人忧心。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里克·金斯伯格(RickGinsberg)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相关培训项目中所形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10%迁移到日常教学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相关培训,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相关问题。

国外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1)美国迈阿密大学贾森·阿比特(JasonT.Abbitt)以45名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技术的自我效能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Abbitt,2011);2)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吉瓦克·赛米兹(KivancSemiz)等以760名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三者显著相关(Semiz&Ince,2012);3)法国杰夫·皮埃尔(JefPeeraer)以1191名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Peeraer&VanPetegem,2012);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乔伊斯(JoyceHweeLingKoh)以162名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和培训环境,特别是培训后的在线支持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明显正相关(Kohetal.,2013)。

以上研究指明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的方向,即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索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因素,制定能够促进能力迁移的具体策略。但该领域的已有研究在数据样本数量和数据分析方法方面还存在不足,亟待未来研究加以改进。本研究将力求克服以往研究在样本数量和数据分析方法方面的不足,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关影响因素模型。

三、研究假设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得出目前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制度、学校、人为、培训、动机和自我效能因素。因此,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H1:教师所在学校软硬件条件、时间资源保障等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H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软硬件条件、时间安排、师资力量等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H3:国家或地方相关的政策制度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动机产生影响。

H4: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和领域专家对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观念、态度和做法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动机产生影响。

H5:国家或地方相关的政策制度会对学校在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产生影响。

H6:国家或地方相关的政策制度会对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质量产生影响。

H7:国家或地方相关的政策制度会对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和领域专家对待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态度和做法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的模型见图1。该模型包含学校、培训、政策制度、人为、自我效能和动机六个潜在变量。

本研究选取220名来自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向其发放包含16个题项的五点式里克特(Likert)量表问卷(见表一),选项分别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中立”“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记分依次为5、4、3、2、1。对问卷回收的数据,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假设模型构建、模型拟合、模型评价和模型修正四步,最终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

四、研究结果

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其中男教师25人,女教师18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6人,本科学历183人,专科学历7人(见表二)。

将量表的测试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为0.912,表明测试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可进行下一步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接下来,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包括识别度计算、拟合度检测和模型修正三个步骤:

1.模型的识别度计算。只有在模型能够被识别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对模型中各个参数进行估计,完成模型的拟合度检测。本研究采用t法则,利用自由度进行模型识别度的判别。通过计算得到该假设模型的自由度为96,即模型的识别度为过度识别,表示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模型拟合度检测。

2.模型拟合度检测。这主要是通过假设模型的协方差矩阵与样本数据的协方差矩阵比较完成,二者的协方差矩阵越接近,说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越好。单纯通过观察两个协方差矩阵很难判别其是否接近,因此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测一般通过卡方自由度比(χ2/f)、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适配度指数(GFI)、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规准适配指数(NFI)和比较适配指数(CFI)等指标系数判定,其中卡方自由度比为卡方值(χ2)和自由度(f)之比,卡方自由度比越小,表明模型拟合度越好。一般来讲,卡方自由度比小于3为可接受;RMR为残差均方和平方根,是度量拟合残差的平均值。一般来讲,RMR值越小,说明模型拟合度越好。RMR的参考值为0.05,RMR值大于0.05,表示假设模型需要修正;GFI为适配度指数,度量样本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在多大程度上被假设模型的协方差矩阵所预测。GFI的参考值为0.9,GFI值小于0.9,表示假设模型需要修正;RMSEA为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一般认为,RMSEA值小于0.05的模型拟合度良好;NFI为规准适配指数。一般认为,NFI值大于0.9的模型拟合度良好;CFI为比较适配指数,一般认为,CFI值大于0.9的模型拟合度良好(吴明隆,2013)。利用AMOS软件分析后的结果(见表三)显示,除规准适配指数和比较适配指数两个指标系数达标外,其余指标系数均未达标,说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不佳,需要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

表三模型拟合度检测指标系数下载原表

表三模型拟合度检测指标系数

3.模型修正。模型拟合度检测后,在分析结果报表中包含若干修正建议,修正指标包含协方差、方差和回归系数三个子选项。一般来讲,模型修正只采纳修正指数大于5的修正建议(吴明隆,2013)。此次数据分析后修正指数大于5的模型修正建议包括增列e2和e3误差变量的公变关系;增列由动机到自我效能的路径,修正后的模型路径见图2。修正后模型拟合度检测结果见表四。可以看出,除残差均方和平方根指标系数值略高于标准值外,其它指标系数均已达标,表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修正后的模型与假设模型相比,除保留原有的七条假设影响路径外,还增加了一条由动机到自我效能的影响路径,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动机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自我效能产生一定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学校、人为、政策制度、培训、自我效能和动机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其中自我效能和动机属于内在因素,学习、人为、政策制度和培训属外在因素(见图3)。

1.内在影响因素

1)动机

动机因素指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相关的内部心理因素,它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起到激励、维持和引导作用。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表达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自我决定,但程度有所不同,外在动机伴随外界压力及被外界要求的体验,内在动机则伴随充分的个人意志和选择(芦咏莉等,2012)。一般来讲,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作为能够胜任教师职业的必要充分条件;或者教师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够达到某种教学成就,例如通过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都有可能形成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则是教师受到外界压力形成的,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中,主要表现为受政策制度、人为等影响被迫形成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外在动机。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因素指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力的自我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又可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指教师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执行这种特定行为的信念;结果期望指教师对自己的某一特定行为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的主观判断,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Bandura,1997)。本研究中的自我效能特指效能期望,也就是指教师对于将自己已习得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信念,例如教师具备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的信心。自我效能还将受到学校、培训和动机的影响,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专家支持、资源保障,将有可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如果教师所参加的信息技术培训能够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践支持及知识转移支持等方面配置良好,将有可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另外,实验研究数据表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动机也将对自我效能产生一定影响。

2.外在影响因素

1)学校

这是指学校范围内的非人为因素对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影响,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运转机制,学校是否具备鼓励教师学习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教学中的理念和机制,将有可能对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产生影响;充足高质量的软硬件配置将有可能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学校能否赋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也将会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产生一定影响。学校除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产生直接影响外,还间接通过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2)培训

培训因素是指教师所参与的信息技术培训,包括培训的时间安排、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习支持和知识迁移支持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培训,将可能对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培训时间安排、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如果能充分考虑受训教师的知识现状和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将有可能促进教师获得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如果相关培训不仅关注培训前和培训中,还注重培训后的知识迁移支持,将有可能有利于教师对培训所学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另外,除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产生直接影响之外,培训还有可能通过影响自我效能产生间接影响。

3)政策制度

这是指来自国家和地方的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的政策、制度和行动纲领等。政策制度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影响因素,它并不直接作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而是间接通过学校、培训、人为和动机因素对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影响,它是整个模型中关系路径最多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国家或地方颁布的与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会直接影响学校对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影响学校领导和同事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影响教师本人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进而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产生间接影响。

4)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指来自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的有可能对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影响的因素。人为因素同样不直接作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而是通过动机间接发挥作用。一般来讲,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看法、态度和做法,如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学校领导重视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同事对待信息技术的看法、态度和做法,如同事是否热衷于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具备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同事中更有威望;领域专家主要指教学教法专家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对于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先进技术辅助教学的态度等。以上这些都将有可能直接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进而间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包含六个影响因素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六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清晰界定。然而,模型的构建并不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本研究期望通过理清可能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模式的选择、培训资源的建设及相关评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中的作用

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引导和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在未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要加强相关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并同步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健全有效运行机制,使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工作持续、稳定、常态化地开展。另外,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健全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职业准入的必备标准之一,鼓励和促进职前教师将师范教育阶段获取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于日常教学。

2.加强教师教育机构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中的作用

移动通信培训例11

作者简介:金小萍(1978-),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8-02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营市场的发展,特别是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工程与网络、移动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企业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通信行业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及技术能力上的脱节。从高校层面上分析,造成上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变化,实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对实际通信工程技术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更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因此,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和实习难以在主流的通信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因此,普通高校如何定位和培养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使之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适应通信技术的变革,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体系严谨、层次分明,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这三个层次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则明显落后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需要涵盖信号、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范畴。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信号和器件,设备和系统级的课程比较少,且内容仍旧偏向理论,专业实验技术不能体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比如,无线通信是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也是通信行业中技术发展和更新最迅速的方向,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却仍然以讲解理论为主,且大多仅以物理层技术的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移动通信的系统架构以及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系统分析。实验手段也仅仅是模块的局部仿真和点对点的功能演示,学生缺乏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和技术标准的理解,没有网络级系统级的设备提供学习,因此不理解以前所学习的信号和电路理论到底是怎么应用到系统中去的,对不断演进的3G、4G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缩短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环节和课外培训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以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通信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而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毕业实习时间短,耗费精力大,实习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实习岗位也非常有限,有些单位只能参观,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参加技术培训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学生的自愿行为,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临阵磨枪”,学校似乎是学生和企业或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学校自身的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改革,专业教师也依然“置身事外”,大多数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

综上所述,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和行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亟待在教学内容、设备平台与实验技术、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提升。

二、改革理念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通信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发展方向和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紧密关联。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

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

1.改造课程体系

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

2.改革实践教学

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

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啜钢,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