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8 10:05:31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65-03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愈1.6亿[1],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2]。北京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6.0%[3]。2007年中国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中提到,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98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5930万。冠心病新发病例正以每年75万的速度递增[4],新发冠心病事件每年达130万次[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对患者有着长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在此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故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其进行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各项知识及注意事项,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科学地进行疾病管理,以改善控制疾病,避免慢性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

本文将列举国内主要健康教育形式及内容,了解目前国内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三种慢性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1 基本概念

对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评价、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其最终目标是要患者逐步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正确的健康生活习惯,从而改善和控制慢性疾病[6-7]。目前国内健康教育者主要是从事医疗服务的技术人员,在专科医疗机构主要由专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共同承担。实施健康教育可促进社区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控制,现此工作已经被众多学者及普通人群所关注,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参与其中,使其得以广泛地开展起来[8-11]。唐新华等[10]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推广力度应进一步加大,使慢性疾病的管理计划得到有效开展,以造福社区居民。

1.1 常见健康教育模式

1.1.1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12]。即知识―信念―行为。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13]。这是最常见的健康教育模式,用以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1.2 聚焦解决模式(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 聚焦解决模式中应用于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心理干预模式,将干预的关注点集中在与个体共同构建解决方案来达成个体自己期望的结果[11-12]。把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人的正向方面,并寻求最大化地挖掘个体(团体)的力量、优势和能力[13]。石丽英[14]对门诊慢病患者进行登记注册,并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理状况均得到改善,依从性明显上升。

1.1.3 “NEW START”健康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韦马研究所的弗农・福斯特博士提出“NEW START”健康理念,即N-营养(Nutrition)、E-运动( Exercise)、W-水(Water)、S-阳光(Sun)、T-节制(Temperance)、A-空气(Air)、R-休息(Rest)、T-信心(Trust),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施特定人群的健康促进[15]。吴一帆等[16]对慢性肾病患者进行干预研究,通过中医及“NEW START”健康理念对患者进行干预,发现其对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1.4 健康教育路径 为了满足患者健康知识的渴求,通过护理评估,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然后对某一些疾病患者的特定阶段进行健康指导的方法[17]。健康教育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有严格的教育顺序、准确的时间要求,较传统的健康教育更有计划性、连续性,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1.1.5 其他 如健康促进模式:主要用以解释人们采取或不采取健康行为的原因,认知―感知因素是人们采取和维持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动机;程序化健康教育:应用系统方法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的健康行为和方式,清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家庭式健康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家庭高度个体化指导,不拘形式;个体化目标式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调查,找出患者饮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依从性的原因,针对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等。

1.2 健康教育主要形式与方法

健康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集体讲授、随诊一对一指导,开通咨询热线,发放知识宣传册、借助新闻媒体网络宣传、利用健康教育橱窗、板报、展板、闭路电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推行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家庭病床的健康教育,组建健康俱乐部,组织知识竞赛、烹调比赛、健身比赛等。

1.3 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①一般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标准等;②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防治手段,应急处理及预防;③营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饮食指导,包括每天的热量、常见食物的热量、口服药物与进食的配合等;④改善生活方式的知识:包括戒烟、限酒,生活规律等;⑤心理指导:保持心理平衡;⑥观测指标检测: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的正常范围;⑦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分类、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⑧自我管理和运动计划:包括自测血压、血糖、制定运动计划、预防感染的基础知识等。

1.4 健康教育时间安排

集体讲授一般为每周1次至每月1次不等,每次授课时间一般为0.5~2.0 h,个体指导随机性强。

2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中十分重要的职能。

2.1 高血压健康教育

内容主要涉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高血压的并发症、饮食、运动要求等,烟、茶、酒与血压的关系等基本知识,指导生活习惯的改善、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注重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教育形式主要为口头、图文宣传、示范训练、个体与集体宣教等。国宏等[7]在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干预,对3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讲座、高血压知识宣传手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取得了明显效果,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疾病知识了解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唐新华等[10]对高血压患者设置管理计划,根据计划落实健康教育,患者依从性明显改善。

2.2 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

内容涉及冠心病分型、临床表现、用药指导、饮食运动要求等。周虹[15]曾研究发现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课明显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疾病康复。石丽英[14]采用登记的形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管理干预,通过长期和患者建立联系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施以来效果理想。

2.3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基本知识的指导、心理护理、糖尿病饮食原则、运动指导、用药的指导、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及HbA1c,并发症的监测与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绝对不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而是“运动、饮食、健康教育、自我监测及药物治疗”的综合管理[18]。王维民[19]运用表格式健康教育法指导患者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有效地提高患者配合检查和治疗,融洽护患关系,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法。

3 存在的不足

调查发现截至2008年,全国省市两级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共2695人,其中省级616人,市级2079人[20-23]。专职人员文化程度,省级和地市级均以本科(分别是55.24%、35.60%)和大专(分别是27.07%、41.76%)为主。省级和地市级的职称构成均以中级和初级为主。专业构成中,医学背景(公共卫生或临床医学)人员比例约为人员总数的1/2[23-25]。

彭亚珍等[21]在对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发现,基层医院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护士存在诸多不足之处:①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缺乏独立性,缺乏科学的工作模式;②护理人员自身知识水平滞后;③护士的沟通能力欠缺。

现今国内对从事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于真空,全国各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只停留在选修课等形式上,没有作为一个专业来进行培养[26-29]。专业的培养可促进此工作的广泛开展,而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会致使非此专业的医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这给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隐患,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力度。而我国现今也缺乏对从事此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制度及相应的继续教育规范,从事人员多由医生或护理人员担当,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等都差异很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成果[30-32]。

综上所述,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受到足够重视,模式众多,形式方法多样,内容涉及全面,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数量有限,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成为制约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不断进行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壮大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立长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 http:// moh.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9507 /200904 /39847. htm,2009-04-06.

[2] 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S].2002.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避免危害因素等健康管理措施,可有效改善该病的预后。为了探讨健康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治疗与预防当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把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护理的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情况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为(53.5±7.4)岁,患者病程4~22年,平均病程为(12.8±2.0)年;对照组患者50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为(54.4±7.6)岁,患者病程5~23年,平均病程为(12.9±3.3)年。两组患者的神志都非常清楚,也具备正常学习能力,且两组患者都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本文对那些神志不清以及神经不正常的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定期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和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管理。①按照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受教育水平等一般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COPD的重要危害;②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吸烟(二手烟)、环境污染等与COPD有关;③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以及家属按时吃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④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休息时间充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⑤COP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情绪异常现象,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沟通,提高患者护理参与主动性;⑥对患者进行1~2次/w的健康知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自我检测、日常饮食、适当运动等;⑦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通过视频以及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患者掌握氧疗使用方法、缩唇式呼吸;⑧给患者建立档案,患者出院两周以后,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询问,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行为情况,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

1.3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原则 ①个体化原则:针对个体实际情况;②综合性原则:从多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性措施对人群进行全面管理;③动态性原则:要周期性地对目标个体进行随访,并根据目标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状态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4观察项目 ①护理有效率(%);②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③患者护理满意度(%)[1]。

1.5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择χ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选择t进行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情况对比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多种呼吸道疾病当中,COPD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侵入有害颗粒引起的,必须在临床护理当中加强健康管理,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病情[2]。

在COPD患者护理管理当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全过程化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在为COPD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管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 [3]。另外还加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因此,健康管理在COPD患者治疗和预后当中的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 [4]。

参考文献:

[1]刘颖,李敏,曹炜,等.北京地区非呼吸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认知度的调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1):44-47.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慢病是在多个遗传基因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疲劳、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并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2]。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几种危险因素有关。所以,对这些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即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管理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健康工作方式[3]。

1.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人,首先让人们认识慢性病及慢性病的特点,愿意接受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由于检查出疾病,有些人会出现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等状况。因此对他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让他认识到慢性病并不可怕,要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它,虽然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鼓励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途径开展一级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保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最后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这是健康管理者长期需要做的工作。

2.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控制

根据人们不同年龄段、性别,选择针对性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临床意义大、费用低的检查项目,并根据健康危险因素,生活环境,易患疾病的差异等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项目和复查的周期。目的就是通过健康查体,进行疾病筛查,发现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早期干预。针对疾病的种类和个数,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少,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并通过上门或电话随访了解干预效果,进行动态健康指导。

3.做好健康管理提高预防控制

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趋势)进行评估、干预而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检测(发现健康问题);二是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认识和评估健康问题);三是预防和纠正并举(解决健康问题)[4]。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健康查体收集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检查结果和个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相关信息)。目的是了解与掌握健康危险因素,为动态的评价和进行有效地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2.健康评估:由专业人员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个性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又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提供了依据。3.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目的是让被管理者有计划、有目标的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4.信息跟踪与反馈:定期进行信息跟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并与被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循环往复。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在,人们已清醒的认识到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5]。表现在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摄入身体需要的食物少而对身体不利的食物多。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十多年前,温饱问题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当时人们对饥饿是敏感的,而对吃饱饭后能量过剩或饮食不合理造成的危害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是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身体内毒素的长期积累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概念是模糊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大幅度减少而脑力劳动大幅增加,汽车代替了脚步,空调暖气代替了四季温度的更替,让我们的身体细胞变得迟钝、血管失去了弹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也是往往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对造成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指导,难以落实到实处。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6]。要切实做好对慢性病综合性、整体性、连续性服务,确保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开展,应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学习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基于社会、重视家庭、强调个人责任,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堵住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自觉的预防和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同时强调,医疗单位的健康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视干预效果,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出符合社情民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4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92

慢性疾病是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以及糖尿病等,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 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给卫生保健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有关研究表明, 对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 能够有效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3]。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应用健康管理的控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高血脂45例、高血压53例、糖尿病39例。本组病例中男43例, 女9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3.79±8.62)岁。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 排除有运动系统疾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 2 方法 137例患者均给予健康管理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前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均给予较全面的检查,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并对相关情况记录在案。②健康知识宣教:请有关专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症状、危害、监测方法, 疾病的预防知识, 并嘱咐患者定时定量服药[3]。③心理健康干预: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积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针对性的指导患者, 可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 积极配合治疗。④饮食习惯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辛辣、油腻、油炸、刺激等食物, 限制盐的摄入量, 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多食新鲜水果、粗粮等, 并且合理安排膳食, 一日三餐应规律。⑤生活方式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戒酒, 已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护体能,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血脂、血糖、血压控制情况, 慢性病知识和非药物治疗知晓情况。并比较管理前后心理状况、饮食情况及锻炼状况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管理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137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后与管理前相比, 疾病控制良好, 相关知识知晓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指标比较 健康管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与管理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726、59.8243、41.8846, P

3 讨论

慢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等特点,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4]。国内外研究表明,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能够通过健康管理进行预防和控制, 而且患者的血压、血糖均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7]。健康管理就是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 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 建立完善、个性化的服务程序, 针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 使患者从社会、心理、营养、生活方式及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 达到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9-11]。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 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 使患者在疾病形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 以达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12-14]。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干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宣教等健康管理措施后, 本组病例的疾病控制良好、服药依存性良好, 并且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措施, 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和健康宣教, 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莉, 王洪才, 邓玲玲, 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海南医学, 2012, 23(2):109-110.

[2] 曾祥娟.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6(6):529-530.

[3] 马海燕, 许亮文, 高斌.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研究, 2010, 30(2):112-116.

[4] 姜燕, 鲁翔, 公丕裕, 等.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8):35-37.

[5] 金晓涛, 李伯京, 王世平, 等. 228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9):1068-1071.

[6] 师正坤, 孙玫, 黄重梅, 等. 动机性访谈在国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护理杂志, 2016, 33(15):15-19.

[7] 谢昀昀, 万晓光, 王大红. 慢性病控制中社区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 31(7):741-775.

[8] 谢延, 袁芹, 张丽, 等. 健康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12):1517-1518.

[9] 张碧艳, 黄昱.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及效果评价.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8):187-190.

[10] 赵凤英. 健康管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105-106.

[11] 马晓俐. 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青岛大学, 2014.

[12] 刘红兵. 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3):00204-00204.

[13] 张雁宾. 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4):273-274.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5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6

老年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我国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病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等健康指标出现异常均是与不同的慢病相关的过度危险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势必发展为各种慢性疾病。针对慢性疾病病程长、流行广、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选择适当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各类健康指标异常的80例老年人实施了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驻昆明干休所体重指数(BMI)>24,且伴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老年人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68~81岁。其中BMI26.03±3.28;收缩压(141±11)mmHg;舒张压(90±9.3)mmHg;空腹血糖(6.01±1.2)mmol/L;胆固醇(6.21±0.8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1±1.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62±0.61)mmol/L。

1.2健康管理方法 健康管理是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2]。它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老年人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再监测再评估再干预再教育……

1.2.1建立健康档案 对人选对象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进行完整记录,主要包括生活习惯、过敏史、既往病史和诊治情况、家族史及历次体检结果。此健康档案是一个动态且全面的记录过程,通过其中详细完整的记录,为每一个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3]。

1.2.2健康监测 包括记录调查和健康体检,是对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连续不断的观察,准确掌握其动态变化。通过健康调查,收集老年人的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及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健康史等;健康体检可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设置合理的体检项目,针对老年慢性疾病,重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多发症进行。

1.2.3健康评估 根据健康监测的数据,对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经济等多层面进行评估[4],对健康等级和健康风险进行划分和分层,对罹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出综合的、可行的、个性化的健康 促进方案和干预策略。

1.2.4健康干预 针对健康评估的结果,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人或群体健康管理计划,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对已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进行相关疾病治疗或危险因素管理;对尚未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进行生活方式改善指导、个性化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计划、心理指导等,根据制定的健康目标,进行日常随访、评估干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5]。

1.2.5健康教育 根据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效果,拓展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性地宣传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帮助患者认识危害个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量消除环境中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素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健康管理6个月后,BMI降至22.35±3.03;收缩压降至(120±11)mmHg;舒张压降至(78±7.9)mmHg;空腹血糖降至(5.26±0.8)mmol/L;胆固醇降至(4.79±0.89)mmol/L;高密度脂蛋白升至(1.53±0.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52±0.49)mmol/L。其中BMI、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人类科技日益进展、经济逐步发达、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6],不断扩大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与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慢病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防控慢病任重而道远[7]。健康管理是计划、全面的、持续的指导干预,可以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的进展,降低医疗费用[8];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慢病发生、控制病程进展,其中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健康管理的关键[9],饮食控制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方法,合理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达到降糖、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功效[10]。本观察中对80例老年人采用系统的健康管理后,BMI、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改善。

同时,健康管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医务人员和慢病患者都要正确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各项健康管理措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应当通过健康教育行为示范等方式,使老年人了解健康管理的理念,加深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引导其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2]王维明,曾强.争议军人健康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 :237-238

[3]张砚,胡春平.老年人健康管理方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6-28

[4]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综合评估的实施[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31(1):13-15

[5]鲁祖清,徐辉,罗辉宁,等.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情况对比观察[J].人民军医,2011,54(8):681-682

[6]姜立明,施侣元.我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3,7(4):341-3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R1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117―0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由急性传染病向慢性疾病转化。本文对526例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双甸镇区老年人526例。曾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患者215例,患病率为40.87%。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29例,占24.41%,心血管疾病患者85例,占16.16%,糖尿病患者22例,占4.18%。

社区居民对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认识不足。调查发现居民的文化素质与保健需求呈正相关,而社区的居民文化层次较低。本次调查发现老人中文盲比例较高,占88%。体力劳动者为442例,占调查对象的84%。尤其是居民对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160份调查问卷中,有效答卷为136份,回答生病后上医院的42例,占30.88%;回答自己买药吃的50例,占36.76%;采取其他办法的44例,占32.36%。回答老年期应主要预防哪些疾病,基本回答正确23例,占16.91%;若患糖尿病后应怎样调整饮食结构,能正确回答的8例,占5.84%:是否知道吸烟与肺癌、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有关,回答知道的21例,占15.44%。而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作定期体格检查的则更少,只有5例,占3.68%。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转变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

2.1.1 农村居民的健康观念往往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买点药吃,吃不好又忍不住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保健是有钱人、有权人的享受,宁愿花钱去自杀(如喝劣质酒、抽劣质烟),甚至于花钱搞封建迷信活动,也不愿花钱保健康。因此医务人员有责任向社区居民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彻底转变社区居民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2.1.2 社区健康教育能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提倡绿色健康食品,通过身心激励,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2.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慢性病的康复

2.2.1 从慢性病的构成来看,居民所患慢性疾病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显然这些疾病一经诊断,经过正规的治疗和护理都能得到康复。而且慢性病大多为慢性终身性疾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2.2 必须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要通过强化宣传,灌输式的教育,使居民充分认识健康保健的重要性,了解许多疾病与不良卫生习惯密切相关,要预防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保健。

2.2.3 培养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疾病有几个特点:①长期性;②反复性;③预后和疗效不确定性;④影响日常生活;⑤消耗一定费用。慢性疾病患者渴望获得相关疾病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实施自我管理疾病。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教会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伤残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2.4 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社区进步与社会文明的象征之一。因此,提高人群保健意识的能力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社区健康教育对于满足社区人群疾病防治知识的需求、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矫正、自我保健参与意识和保健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3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3.1 有线广播

利用农村有线广播网或村内大喇叭以进行社区宣传,是宣传卫生知识的一种经济而简便易行的方法。

3.2 专题健康教育

如举办专题科普讲座。

3.3 培训家庭保育员

农村家庭主妇是家庭卫生保健活动的主角。通过农村妇联、计划生育管理网络,把农村家庭妇女组织起来,进行必要的卫生知识培训和行为指导,使其成为家庭中的保健员。

3.4 开展“卫生科普入户”活动

将健康教育材料(如小册子、卫生报刊、卫生传单、张贴画等)发到每一户,使农村卫生状况逐步实现由个人、家庭、邻里到社区的改变。

3.5 相关教育、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

给农民送医、送药、送知识,结合送医送药活动,将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科普材料送到农民手中。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8

Application Value of Self Manage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Behavior and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PD/ZHI Yu-y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4):127-13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lf manage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health behavior and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PD.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75 cases of COPD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had 37 case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38 exampl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which was a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self-manage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which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for patient education,the education projects mainly include disease correct understanding,symptom management,emotion management and daily life management.All the patients were intervened 3 months,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the measurement of health behavior scale(HPL) and self care ability measurement scale(ESCA) on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the respiratory symptoms,disease impact,restricted m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1.01±7.72),(40.93±9.04),(44.25±8.96),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47.31±9.26),(48.26±9.34),(51.26±10.49),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本次研究对患者加强自我管理与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压力管理以及健康行为总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COPD控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自我管理[15]。国内有关研究人员对自我护理能力的解释为:不断对自身需求进行满足以维持和改善正常的生命进程,属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可受个体身心状况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一种能力[16-1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自我护理能力更高的患者健康行为也更高,同时良好的健康行为又有利于自我护理能力的养成。

对COPD患者开展康复治疗,第一步便是对其进行健康教育[19]。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康复效果[20]。为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其更好地自我管理疾病,护理人员需首先对患者开展检测和整体评估以预防及避免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21]。通过采取系统化、个体化、多方位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有效地开展自我管理[2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帮助患者最大化地自我管理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及生理变化[23]。据有关资料显示,对COPD患者开展自我管理与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并显著提升其运动耐力,提升其生活质量[24-25]。

综上所述,加强COPD患者自我管理与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其有效实施健康行为,对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赞美,楼仙,蒋亚芬,等.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COPD患者健康行为及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2):165-168.

[2]林静娟,蔡美玲,~顺英,等.情感智能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16(4):220-222.

[3]何良爱,栾晓嵘.健康教育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51-54.

[4]王丽君,曾冬新,栾秀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9):62-66.

[5]赵琳,崔妙玲,王自秀,等.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5):14-16.

[6]邹继华,王丽萍,崔玉凤,等.系统健康教育对大庆社区COPD稳定期患者知信行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15):80-83.

[7]李岩.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7):652-654.

[8]于成琦,吴志娟,朱蓉,等.健康教育现场会结合家庭访视对COPD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2):1131-1132.

[9]范静,李婷,杨玮,等.自我管理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5):340-344.

[10]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等.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11]张璐,乔建歌,解薇,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79-4081.

[12]张鸿,梁立荣,林英翔,等.简短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35-337.

[13]关丽婵,陈美珠,暨铭坚,等.教育与管理及效果评价模式对慢阻肺患者肺康复的有效性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1):3209-3213.

[14]柴云花,杨辉,李变娥,等.应用德尔菲法编制国内COPD患者护理结局评定量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94-97.

[15]晏东波,王岚.网络健康教育方式对康复期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5,23(4):332-334.

[16]郑迓姝,王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 DOSE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1):823-825.

[17]李丽蓉,傅桂芬,胡琼燕,等.PDCA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4,35(1):157-159.

[18]刘保萍,盛艳玲,唐健滨,等.授权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7):113-116.

[19]张京轶,唐丽华,李硕,等.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和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63-64.

[20]菅丽,,吴柳,等.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517-519.

[21]王小芳,李惠萍,何代兰,等.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8):1254-1256.

[22]戴小燕,黄敬云.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2):136-138.

[23]黄仕明,袁莉,邓仁丽,等.多形式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COPD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49-51.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9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同时在理化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对慢性病展开规范性管理,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诸多社区中,慢性病管理工作仍停留于表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证实。近年来,一些社区在慢性病管理中引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管理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1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象及工作内容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各全科团队管辖范围内慢性疾病患者,如已确诊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新发生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潜伏的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陪护人员及其家属。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主要工作内容是展开针对性防治工作,展开血压及血糖免费测定、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中慢性病发病情况予以准确掌握,对糖尿病、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资料收集、登记。同时,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应积极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对居民基本信息予以获取,同时对居民健康需求予以准确把握。

2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全科模式管理的意义

全科模式管理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如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对人民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慢性疾病,通过对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开展全科模式管理,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根据各自分工对相应患者进行筛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有效指导,由公共医师对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而护士对健康档案中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健康教育,提供自家庭至社区、自门诊至住院的全过程线性管理,促使患者和全科医师建立深厚感情,大幅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同时可促使致残或并发症等有害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3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措施

3.1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随访对全科医师团队管辖区域中居民基本信息加以准确获取,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同时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建立慢性疾病专项档案。全科医师应展开定期上门随访。糖尿病患者可每3个月展开1次随访,高血压患者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随访完成后将随访记录与患者信息资料向电脑中及时、准确输入,在此基础上展开归档管理。对社区内慢性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展开防治效果评估,对慢性病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对慢性病防治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3.2对社区内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对慢性疾病患者展开首次管理时,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登记,主要包括档案号、管理日期、姓名、出生时间、职业、性别、联系方式、住址、血压值、尿常规、心电图、确诊单位、体检结果、血脂、体重指数等内容,对患者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予以准确了解,在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基础上展开个性化防治方案制定。每月对慢性疾病登记人数、随访人数、管理人数进行统计并定期报备。

3.3对慢性病给予行为干预

3.3.1展开有效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于每季度展开1次健康教育,免费发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相关知识与非药物治疗指导等健康教育手册,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邀请专科医院中专家或志愿人员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门诊、社区咨询等机会加以利用,为居民展开体检、上门随访、家庭病床及电话咨询等服务,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每3个月对健康教育栏进行1次更换,倡导居民关注黑板报与宣传栏。在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人群展开分级管理,对一般人强化健康教育,对卫生知识加以普及,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高危人群实行免费体检、定期体检与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准确登记并给予有效干预,对其不良生活方式加以纠正。

3.3.2根据慢性病危险因子实施有效预防对于慢性病危险因子主要实施一级预防,同时将一二三级预防加以结合,促使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使之主动摒弃不良生活行为,促使危险因素降低或消除。社区慢性疾病全科模式管理需展开积极宣传,引导居民禁烟控酒,展开低盐饮食,对不合理膳食结构加以改变,对体重加以控制,从而对慢性疾病发生予以长期、有效预防。

3.3.3对高危人群加强管理对经门诊、咨询或体检发现有血压比正常值高者、高血压患者一、二级亲属、肥胖、高血脂、糖耐量受损、超重或空腹血糖受损等高危人群进行登记,并对这些患者展开分级健康教育,指导其对疾病发生加以有效预防;展开定期检测,如有必要给予药物干预,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展开规范、合理、科学管理,防止并发症发生,促使慢性病致死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

3.4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予以准确掌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可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将15-20名同类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由两名患者作为小组长,引导组员展开互学互助,并进行经验分享,促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不断查漏补缺,对行为改变计划加以实施,使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加以处理的能力大幅提高。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01-03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为气管及支气管的黏膜和周围组织发生了慢性的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一般由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引起[1]。本病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可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最后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促进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行长期有效的规律治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3]。本研究对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1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1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并经常规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男85例,女67例,年龄60~78岁,平均(63.5±10.7)岁,病程7个月~21年,平均(10.1±1.7)年。合并呼吸衰竭43例,合并肺心病106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形式 (1)一对一指导。(2)团体讲解。讲解的形式可以采用讲座、咨询及采用多媒体的方式。(3)专科知识讲座。(4)免费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1.2.2 健康教育内容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等疾病相关知识,避免诱发因素,使病情反复发作次数减少。(2)饮食指导。对无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给与足量的水分及热量,饮水量以每日1500~2000mL

为适宜,适当摄入蛋白质及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各种维生素,治疗期间戒烟限酒,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4]。(3)加强锻炼。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等呼吸机锻炼;呼吸操及有氧运动等全身锻炼;选择运动项目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运动习惯及爱好,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活动,频率为5次/周或以上,时间30min/次为最佳;以每次运动后患者不感觉劳累为适宜强度;如果有不适感觉,如头晕、心悸等应停止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冷水洗脸、洗鼻等耐寒锻炼[5-6]。(4)用药指导。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用药要严格遵照医嘱,尤其是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使患者了解正确服药对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的控制、临床症状的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7]。此外,对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也要提高重视程度,使患者家庭成员对患者用药起到协助及督促的作用,降低用药不当导致的意外发生的风险。(5)心理指导。慢性支气管炎为常见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8]。患病后患者受疾病的困扰,对治疗费用方面的担忧等均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好转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率,或者减轻不良情绪的程度,促进疾病康复[9]。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健康教育后疾病知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健康膳食知识、吸烟危害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症知识知晓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教育前后健康行为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后合理膳食、戒烟行为患者比例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针对疾病,还要针对健康教育[10]。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可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消除或减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5]。慢性支气管炎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男性患者偏多,本病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对患者的劳动能力有严重影响,常因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治疗,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降低[11-12]。大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相关治疗了解不足,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健康指导对患者能否顺利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对15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加强锻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的效果有两个方面,其一,健康教育后提高了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后疾病知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健康膳食知识、吸烟危害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症知识知晓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谭志贤,彭勇珍,陈燕霞.6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01,603.

[2] 聂树梅.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566-567.

[3] 姜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1):166.

[4] 汪池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的干预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493-1495.

[5] 常明凤.健康教育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319-320.

[6] 吴琼.健康教育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31-332.

[7] 林煜华,贺舰灵.系统健康教育在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作用[J].内科,2013,8(4):440,448.

[8] 杜美芳.护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241.

[9] 杨子江,荆明霞.慢性支气管炎健康教育及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76,1783.

[10] 潘分乔,王春煦,石玉兰,等.慢性支气管炎健康教育的应用体会[J].河北中医,2009,31(9):1404-1405.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例11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1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并经常规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男85例,女67例,年龄60~78岁,平均(63.5±10.7)岁,病程7个月~21年,平均(10.1±1.7)年。合并呼吸衰竭43例,合并肺心病106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形式 (1)一对一指导。(2)团体讲解。讲解的形式可以采用讲座、咨询及采用多媒体的方式。(3)专科知识讲座。(4)免费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1.2.2 健康教育内容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等疾病相关知识,避免诱发因素,使病情反复发作次数减少。(2)饮食指导。对无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给与足量的水分及热量,饮水量以每日1500~2000mL

为适宜,适当摄入蛋白质及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各种维生素,治疗期间戒烟限酒,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健康教育后疾病知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健康膳食知识、吸烟危害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症知识知晓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健康行为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后合理膳食、戒烟行为患者比例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针对疾病,还要针对健康教育不足,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健康指导对患者能否顺利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对15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加强锻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的效果有两个方面,其一,健康教育后提高了疾病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后疾病知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健康膳食知识、吸烟危害及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症知识知晓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二,健康教育后改善了患者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后合理膳食、戒烟行为患者比例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健康教育是将疾病的基本知识、防治常识利用患者住院期间或者采用科普的方法,使患者对疾病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7]。结果说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有计划、针对性、预见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使病情发展延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志贤,彭勇珍,陈燕霞.6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01,603.

[2] 聂树梅.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566-567.

[3] 姜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1):166.

[4] 汪池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的干预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493-1495.

[5] 常明凤.健康教育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319-320.

[6] 吴琼.健康教育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