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病健康知识

慢性病健康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8 17:15:13

慢性病健康知识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1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32-04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且老龄化速度快,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快速增长,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1-2]。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国际慢性疾病防控最新进展》[3]指出,中国人高血压患者达2.36亿,高血压病流行形势严峻。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与个体的膳食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吸烟、肥胖、不合理膳食、食盐摄入超量、运动量不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4-5],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高血压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我国现有吸烟人数已经>3亿,吸烟人群主要是男性,>50%的男性吸烟;成年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 L,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高盐、高脂等不良饮食习惯较为普遍;成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5年4~5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经医生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18~60岁,血压≥140/90 mmHg或正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最终共纳入577例,其中男性478例,女性99例。

1.2调查问卷

本问卷采用《中国健康体检基本目录专家共识》中的问诊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健康史、躯体症状、睡眠质量、生活习惯以及慢性病健康知识六个方面的信息[7],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开展调查。该研究已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比较核对,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577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478例(82.8%),女性99例(17.2%);平均年龄(47.0±10.4)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者385例(66.7%),本科以下者192例(33.3%);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97.9%(表1)。

2.2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分布

2.2.1调查对象健康知识条目知晓情况 9个健康知识条目中,知晓率最高的是成人正常血压值范围,知晓率为88.2%;其次是成人理想体温范围,知晓率为70.9%。知晓率最低的是成人总胆固醇理想值,其知晓率仅为12.3%;成年人正常腰围的知晓率

2.2.2调查对象健康知识知晓条目数的分布情况 调查对象健康知识知晓条目均数为4.40个,其中女性4.18个、男性4.47个;50~59岁年龄组知晓条目均数略高于其他年龄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对健康知识知晓条目数的影响较为显著,本科及以上者知晓条目数为4.74个,显著高于本科以下文化程度者的3.7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情况 在饮食口味方面,6次;每天都吃鸡蛋或每周吃3~5次的调查对象较多,占总调查对象的66.4%,仅200 g;64.0%的调查对象每天肉类摄入量50~100 g;36.9%的调查对象每天吸烟,1.7%经常被动吸烟;55.1%的调查对象饮酒,仅2.1%的调查对象已戒酒;每周运动>3次者占56%,高达22.0%的调查对象平时不运动;工作、学习时间外的静坐时间4 h;每天睡眠时间

3讨论

我国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近几十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数快速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8]。2002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7];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2]。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9-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危险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部分地区的人均每天盐摄入量达12~15 g[7,11-12],远超于国际推荐量(人均摄入量≤6 g)。近十年我国超重/肥胖者持续快速增长,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我国居民吸烟情况和饮酒情况都不容乐观;缺乏运动也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问题,成年人经常锻炼率只有18.7%[6]。

这些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也与居民健康素养低、对健康生活方式不重视有关。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50%、40%和10%。近年,高血压问题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已经纳入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可以在社区免费进行体重和血压的测量,同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工作也在社区广泛开展[13]。因此,居民逐渐对高血压相关防控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对成人正常血压值范围的知晓率达88.2%,但对成人每天最佳食盐摄入量和成人正常体质量指数的知晓率4 h,这足以说明缺乏运动在高血压患者中仍普遍存在。这些数据表明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不容乐观,高血压患者行为生活方式的调整仍需要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努力来改善。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健康知识水平在诸多方面存在欠缺,高血压患者对最佳食盐摄入量、超重或肥胖等高血压危险因素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高血压患者在行为生活方式上存在膳食结构尚不合理、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诸多不良健康行为。鉴于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性别构成欠缺均衡,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并不能代表一般高血压患人群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健康行为情况也不能反映一般高血压人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2011年)[R].2011.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R].2014.

[3]王世勇.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国际慢性疾病防控最新进展[R].北京:第六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2011.

[4]张梅,姜勇,汪媛,等.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6):693-695.

[5]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 26(4):246-251.

[6]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中国健康体检基本目录专家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81-90.

[9]杨晓玲,马维红,李琦,等.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141-143.

[10]何玉霞,周倩,杨阳.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高血压患者生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2):51-53.

[11]Chen CM,Zhao W,Yang Z,et al.The role of dietary factors in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in China[J].Obes Rev,2008,9(Suppl 1):100-103.

[12]Bi ZQ,Liang XF,Xu AQ,et al.Hypertension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and sodium intake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baseline results from ShandongCMinistry of Health Action on Salt Reduction and Hypertension (SMASH),2011[J].Prev Chronic Dis,2014,11(1):E88.

[13]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3):78-110.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2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科共收治15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75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为61~89岁,平均年龄为(71.5+3.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35例,初中和高中为29例,大学及以上为11例,其中,高血压为33例,冠心病为47例,糖尿病为55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63~88岁,平均年龄为(71.7+3.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34例,初中和高中为31例,大学及以上为10例,其中,高血压为32例,冠心病为49例,糖尿病为5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药物管理、健康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出院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应全面地收集并且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要是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婚姻状况等[2],观察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和现有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1.2.2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患者出院前1周,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应积极地制定患者的出院计划,确定连续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出院后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相关需求进行记录,并将所搜集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连续护理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主治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以及患者家属,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为其提供科学化的指导以及建议,告知其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嘱咐其要坚持用药,并要定期进行复诊时间,告知其如有问题可及时地与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取得联系,并为患者提供必需的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

1.2.3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连续护理

本研究中的连续护理小组主要包括主治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以及康复医生等,由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负责具体的连续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定期(一般为2次/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重点为患者讲解常见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临床护理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对相关社区的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责任护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进一步增进其对各种老年慢性疾病的认识和掌握;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应定时对其进行电话回访以及家访,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耐心地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诉求,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主治医生,以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3];患者复诊时,主治医生应全面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和临床治疗的现有效果,鼓励患者坚持遵照医嘱进行服药以及复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和自理能力的评分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的标准:使用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量表主要有患者对临床药物治疗、各种并发症、日常饮食、院外就诊、康复锻炼等20项常规内容的相关看法[4]。依据患者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其中,1分为绝对不同意,2分为不同意,3分为不明白,4分为基本同意,5分为绝对同意。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越好。

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标准[5]:依据患者的自理能力显著下降、一定下降、无明显变化、一定提高和显著提高共分为5个级别,上述级别的得分为 1~5 分,患者的得分越高,则说明其自理能力就越强。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护)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自理能力情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理能力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自理能力情况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自理能力的比较(―(―护)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3

工作人员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能力,建设举办了3期的市、乡、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社区健康指导员等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能够对慢性病做好宣传,使更多的人群知晓慢性病,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1.2抓好重点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学校、医院举办健康讲座、康乐大讲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互动式的知识讲座,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2.1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媒体传播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通过电视台进行核心信息传播,在城市中心街道设立了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宣传一条街和2期大型户外广告,在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及医疗卫生单位的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慢性病防控知识,扩大了受益群体。

2.2加强宣传技术材料支持

市卫生局疾控中心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机构,围绕慢性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积极开发大众宣传材料和知识信息模板,为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公众健康核心信息和知识讲座讲义模板,制作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音像光盘。通过大量的宣传增强人们的防控意识。

2.3加强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建设

在全市社区和学校设置多处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健康教育活动室,健康教育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全市社区和农村放映慢性病公益广告片和慢性病知识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提供多种宣传材料且定期播放宣传视频,将慢性病防控知识传播给就诊群众和社区居民。

2.4加强各种卫生宣传日宣传活动

按照“媒体宣传与阵地宣传相结合、大众传播与主题宣传相互补充”的原则,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每年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肿瘤防治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宣传主题,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公共场所、集市,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全方位高频度地向社区公众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

3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依托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重点开展互动式的慢性病、艾滋病、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传染病、健康素养66条、急救和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自助式的健康自助检测室,引导师生对健康概念的科学认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各级各类学校均将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案、有课时、有考2.5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市疾控中心发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辖区内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有广场舞、腰鼓队等,增加居民的活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4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病;宣传;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25-02

1 常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根据丹阳市各医疗单位上报卡片和监督、监测、调查结果,2002~2006年间,共查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病例31526例。其中脑卒中1218例,4年共死亡26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8.7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32.39/10万;高血压新发病例1952例,4年共死亡2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60.84/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5.89/10万;冠心病新发病例2750例,4年共死亡6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2.2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6.73/10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2031例,4年共死亡110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5.13/10万,年平均死亡率94.63/10万;糖尿病新发病例821例,4年共死亡253例,年平均发病率71.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18.74/10万。在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率56.25%,女性28.63%。从我市调查的结果表明,死亡顺位:脑卒中占第一位,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冠心病占第三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日趋上升。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慢性病防治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只有综合干预才能实现和持久。其中组织机构建设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促进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为此,全市健康教育所为一级教育网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爱卫办、疾控中心为主的二级健康教育网,组建了以各医疗单位和居委会为主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的网络系统。市疾控中心设立健康教育科,制定与各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在全市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网络系统。

2.2 抓好三个培训。2002~2006年市疾控中心每年定期召开“各医疗单位、居委会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会议、“社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会议。内容以《健康知识问答》,《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为主,同时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让人们明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卫生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它是搞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战略措施。培训结束,对所参加人员进行考试,提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2.3 健全三个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疾控中心卫生宣传的主导作用。定期向社会宣传各种卫生防病及保健知识,以增强全市人民的健康意识;要求各医疗单位在门诊、病区定期向就医患者及家属出宣传板、设健康咨询,主管单位随机检查指导;另外要求各居委会内定期出宣传板,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卫生防病及健康知识教育。

2.4 加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慢性病控制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手段”。4年来,市疾控中心在抓好“三个培训”、“三个阵地”的基础上,开展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利用电视、《丹阳日报》、专栏、宣传画、宣传单、卫生知识手册、健康咨询、重点人群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病及保健知识教育,以降低其发病率,强化人们的防病意识。

3 应用的结果

3.1 培训情况统计。本市2002~2006年共举办“各医疗单位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5期,培训700人次;举办“各居委会居民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4期,培训458人次,举办辖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6期,培训1500人次。截至2006年底为止,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知晓率为95.08%。

3.2 宣传阵地情况统计。全市各医疗单位4年来共向出健康宣传栏12期,全市医疗单位共有宣传板200块,共出2400期,全市街道办事处共有宣传板40块,共出480期。

3.3 多种方式的宣传情况统计。4年来,新闻报纸、电视共发稿28篇,播放慢性病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录像12场,开展健康咨询27次,开展讲座9场,发放宣传画1582张,宣传单17008份,宣传手册8564本。4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评价。 市疾控中心在导墅镇电机厂3250人口内进行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利用考试方式将培训前后进行教育比较,发现教育后自检技术提高了62.72%。市健康教育科负责同志经常走访各健康教育网点,随机抽样不断了解群众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意识的改变程度。

5 体会

5.1 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这种教育确实为医院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骨折病例中,因病种复杂多样,各种骨折的预后不相同,教育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对症教育。例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术前要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协助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内固定术要术后3个月扶拐下地活动。而脊髓损伤的病人,大多伴有肢体瘫痪和感觉麻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伴随着是家属的终身照顾和护理,所以要把有关知识同时授予病人和家属。

5.2 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和业务水平。医护人员只有在业务理论知识方面不断加强,才能及时、全面地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正确指导病人的康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病人的教育过程中,其实也是医护人员学习的过程。

5.3 开展健康普查,建立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通过对全市居民进行健康普查,筛检出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建立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纳入慢性病管理。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计划,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预防和消除各种疾病发生的目的。全科医生对早期慢性病患者通过定期的上门访视。

5.4 提高群众性健康意识,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各种类型的保健活动,如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持心理和生理健康等。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区居民对健康的理解,使之积极参加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活动。针对慢病患者及并发症和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减轻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症状和体征,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 R17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121-04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且常反复发作,易使患者产生沮丧、悲伤、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1],因此,我们不仅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及护理,还要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特点,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识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3]。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男30例,女20例;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7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学历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入选病例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观察组:我院每个月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举办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 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为每位病例入户建档,发放慢性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心理保健、饮食宜忌、药膳调理、生活起居;常见并发症的表现;何时复查及复诊,为慢性病居民进行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对慢性病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开展随访工作,及时记录健康档案,对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4次,对病情较重者坚持每个月随访1次。

对照组病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一批社区医生对慢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我院未参与,其余方法同观察组。

1.3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每组均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100%。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年龄、电话、就诊次数、对本病的了解及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②自我保健及生活习惯,如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吸烟、饮酒、合理饮食等依从性,应用药物治疗依从性(CAPrr)评价标准,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即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4]。③掌握慢病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及饮食常识、并发症征象的程度,各项2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掌握[5]。④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应用中文版SF-36调查入选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内含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8个维度,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每一维度评分0~100分[6]。

1.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每一份问卷同时进行复核,如果有漏项、疑问及时进行询问、纠正等。

1.5 观察指标

①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②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③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知识、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3。入选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观察组2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3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6个月后,观察组8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对其服药依从性调查显示19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分别为84%、62%,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有关,且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7]。目前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不能根治,临床检查只能发现少数早期患者,通过治疗虽然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但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原因还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年龄增长等关系密切。慢病病情复杂且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如果没有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患者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教育是向人们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慢性病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的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9]。

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如与慢性病患者进行交谈和沟通,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用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态度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做好生活指导的同时,将健康知识传递给他们,消除消极思想对其心理的影响。慢性病因其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患者常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性心理,同时治疗疾病会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的出现,对慢性病患者康复具有较大影响[10]。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们在实践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解除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根据慢性病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用药的时间、剂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循证指导。每次随访都进行上一次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指正和帮助,以巩固每一次的健康教育效果,使其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11]。我院还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健康教育录像,对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张贴宣传单、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干预措施,使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明显提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干预、运功干预、不良嗜好干预、用药干预等。其中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多进食蔬菜、高纤维食物,摄入盐量不得超过6 g/d。运动干预主要有为慢性病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如慢跑、晨跑、快步行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使慢性病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烟限酒、注意休息与睡眠[12]。

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正确信念的形成,并能进一步指导形成有利健康的行为[13]。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50例入选慢性病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分别为94%、92%、96%、90%、96%、8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心理、生理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对其疾病的认识,并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使其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健康状态。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的所有活动[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P

综上,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的慢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个性化,因人而异,才能改变慢性病患者不良的健康观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黄建始. 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和服务模式探讨[J]. 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7.

[2] 田莉,王洪才,邓玲玲,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2):109-110.

[3] 王薇. 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转归的作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3):47-48.

[4] 袁红,向燕萍,张丽,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27-128.

[5] 陈陆.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4):232-233.

[6] 王艳. 社区健康教育和追踪对慢病管理的影响研究[J]. 医学信息,2013,26(3):138-139.

[7] 申桂兰. 慢病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10-111.

[8] 李敏君. 社区慢病的管理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16):397-398.

[9] 顾燕萍. 健康教育与慢病防治[J]. 中外医学研究,2010, 8(22):184-185.

[10] 黄晓有. 社区慢性病防治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637-1638.

[11] 黄竹航, 由天辉,赵新华,等. 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6(5):39-40.

[12] 冯建山. 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J]. 哈尔滨医药,2012,32(5):346-347.

[13] 陈红,张庚莉,金翠红.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41-3145.

[14] 张英. 实施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30-32.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威胁生命的最主要原因[1]。健康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以居民群众为对象,以卫生知识教育和干预为手段,以提高居民的健康认识,达到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质为目的。[2]我们抽样对100名社区居民进行了健康教育培训,取得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新景社区居委会居民,其中男39人,女61人,年龄21-84岁,平均52.6±15.22岁,均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居民或患者子女。

1.2 调查及统计方法

1.3 慢病知识的干预

(1)干预方式 培训实用的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血脂异常等的防治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加强自学。

(2)干预内容 包括掌握实用的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血脂异常等的医学防治知识与技能,饮食与疾病,卫生与健康,生活习惯与健康,康复锻炼知识和技能改善家庭功能,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等知识编印成培训资料,同时要求居民加强自学。

(3)干预方法 对居民进行集中讲课,共4讲,每两讲课程相同,便于居民安排时间,编排课程表,并将授课人姓名及讲课时间、地点、内容于课前通知居民,讲解6种疾病,通俗易懂地讲解,讲课时注意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使居民听得懂,记得住;发放慢病防治手册,内容包括:六种疾病药物诊断和注意点、危险因素与防范;健康膳食知识;适宜的锻炼,血压、血脂的自我监测;各类误区的解读等;问卷考核共11道题,均为单选题,总分为11分。

2 结果

以100名居民干预前后问卷考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比较结果如下(见表1、表2):

表1 应知应会内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由表2可知,对于慢病危险因素知晓情况,除运动量问题改善不明显,其余内容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WHO评估报告提示,如果民众能保持适当饮食,增加锻炼,停止吸烟,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和1/3的肿瘤可以得到预防[3]。

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充分依托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不力,慢病防治知识没有被群众了解与接受,居民不懂得慢病形成的潜在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因而忽视了从不健康生活方式着手预防慢病。

通过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防病知识,使自我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保健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性,从而有效预防、控制慢病的发生。

3.2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他向人们提供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自愿采取有利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

3.3 导致慢病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已占总致病因素2/3以上,改变卫生观念,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在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起重要作用[5]。

3.4 通过健康教育,居民对慢病应知应会相关知识的知晓提高明显 (见表1),居民对于一些定性的问题,干预前的知晓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定量的问题,则知晓率相对较低,说明目前居民通过社会上各种渠道取得的健康知识中,多数为一般常识性知识,而缺少进一步的量化概念,但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后,上述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健康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提示我们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此研究可以看出,居民对慢病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普遍感兴趣,健康教育干预后效果显著P值均

3.5 干预前居民对于慢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程度相对较高,这与近几年社会的宣传力度加大有关(如社区为居民发放盐勺、油壶),而一些定量的问题,则知晓率相对较低,如超重和肥胖患者适宜的减重速度。通过健康教育,居民对慢性疾病危险因素认识提高,而对于症状、诊断标准及慢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则明显薄弱,如理想血压的血压值、恶性肿瘤的预防等问题(见表2)。

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居民对于某种慢病的相关知识,在其自身或家人有该种疾病时,其关注度就高,互动及听课效果也好,否则,无自身疾病体验,听课效果相对就差,如心绞痛疼痛的持续时间问题教育前后无差异(见表2),就是上述原因。因此,对于慢病专业知识讲座,适合根据不同人群进行专病的专题讲座。

4 结论:

在社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慢病知识的知晓,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社区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清,袁琦,王群.知己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81-82

[2]周卉.再论社区健康教育.医学创新研究,2007,4(32):143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hs related to chronic disease[DB/OL].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7

1.1 健康管理制度与人员配备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需要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技术过关的队伍完成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制定的健康管理工作流程在笔者所在城市所有基层医疗单位全部实施,但是由于各单位专业人员配备上存在一些差异,大多是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导致执行力度上存在一些偏差。笔者所在城市针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1)乡镇卫生场所由村医执行工作,一名村医主管1~2个村庄。(2)社区由1~2名医师随访,配备多名护士进行检查。(3)有专业的医师团队带领,各个社区配有1~2名医师和多名护士开展管理工作。从上述几种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多数机构缺少全科医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几乎没有,科室以护士为主,就会出现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难以保证对病患和居民指导的正确性。

1.2 慢性病患的发现和登记

健康管理有效实施的开端就是及时发现慢性病病患,笔者所在城市大多数是由医师、护士以及村医调查发现登记慢性病病患,在就诊时发现的较少。在建档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病患测定血压、血糖的次数不能保障,仅测过一次就建档的不在少数,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笔者所在城市大多数可以开展诊疗项目的单位制定了35岁以上病患首诊测血压规定,乡镇卫生中心仅有几家能够开展无偿血糖监测项目,监测覆盖率不能达到100%[4]。

1.3 慢性病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的目的在于向病患和居民发放慢性病防治手册、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在特殊节日如糖尿病日、无烟日等举办宣传教育活动[5]。基层医疗机构非常重视慢性病的宣教活动,健康知识手册的种类、内容丰富多样,不定时进行更新,有些单位甚至在就诊等待时就可随意免费获得。但是,健康知识讲座形式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居民接受度比较低。

1.4 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

慢性病中过度肥胖、嗜酒、血压和血糖较高者属于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居民中的高危群体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基层机构就此方面工作还未开展,只能在慢性病病患中筛选出具有危险因素的病患进行登记备注,仍没有实施此方面的干预措施。

1.5 慢性病服务规范化管理

慢性病服务规范化管理要为病患提供一年至少4次的当面随访、健康评估及用药指导等。根据景玉芝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乡镇由村医随访调查,但由于部分外出工作的人仅能通过电话询问,覆盖率为82%左右,体检率为78%左右。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社区建档病患分别为61%和70%。

2 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探讨中的分类干预

2.1 干预对象

主要有一般居民、慢性病病患及慢性病高危群体。

2.2 分类干预现状分析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社会调研资料不足,主要管理群体主要是门诊的就诊病患。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比较关注对慢性病病患的健康管理,往往忽略对居民、高危群体的健康宣教和干预,这是慢性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所在城市大多数医疗机构不能对居民进行持续、有效的随访健康管理,缺乏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全科医师人数较少,宣教活动单一,居民健康意识得不到提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2.3 分类干预目标

在居民中宣传防治慢性病的方法,做好体检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高危人群中主要以降低血压/血糖水平为目的。针对慢性病病患,以提升管理水平、疾病的控制率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为目的。

2.4 分类干预手段

针对一般居民,主要以宣传健康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等为主,提高居民对此类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身体素质。针对高危群体,给予饮食和运动等具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针对以确诊的慢性病病患,主要由医生根据诊疗规范,参考病患的具体病情进行随访干预[6]。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8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9

一、常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根据富拉尔基区各医疗单位上报卡片和监督、监测、调查结果,1990~1998年间,共查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病例31526例。其中脑卒中1218例,9年共死亡26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3.60/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06.47/10万;高血压新发病例8343例,9年共死亡3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0.84/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1.89/10万;冠心病新发病例5730例,9年共死亡12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7.2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1.03/10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3912例,9年共死亡21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5.13/10万,年平均死亡率83.63/10万;糖尿病新发病例1523例,9年共死亡489例,年平均发病率61.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15.74/10万。在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率51.25%,女性25.63%。日食盐量平均每人为9.82克。从我区调查的结果表明,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变化,死亡顺位:脑卒中占第一位,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冠心病占第三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日趋上升。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1.“慢性病防治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只有综合干预才能实现和持久。其中组织机构建设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促进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为此,富拉尔基区在以齐齐哈尔市健康教育所为一级教育网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区卫生局、爱卫办、防疫站为主的二级健康教育网,组建了以各医疗单位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的网络系统。网络中有领导主管,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中,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健康教育科,有一名站长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与各系统及各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在全区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网络系统。

2.抓好三个培训

1990~1998年我站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各医疗单位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各街道办事处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及“社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内容以黑龙江省健康教育所、黑龙江省爱卫会出版的《健康知识问答》,《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为主,同时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让人们明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卫生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它是搞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战略措施。培训结束,对所参加人员进行考试,检查与会人员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3.健全三个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卫生防疫站区域性社会卫生宣传的主导作用。定期向社会宣传各种卫生防病及保健知识,以增强全区人民的健康意识;要求各医疗单位在内部公共场所定期向就医患者及家属出宣传板、设健康咨询,主管单位随机检查指导;另外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定期出宣传板,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卫生防病及健康知识教育。

4.加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慢性病控制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手段”[2]。9年来,我单位在抓好“三个培训”、“三个阵地”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利用电视、区《红岸周报》、专栏、宣传画、宣传单、卫生知识手册、健康咨询、重点人群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病及保健知识教育,以降低其发病率,强化人们的防病意识。

三、应用的结果

1.培训情况统计

本区1990~1998年共举办“各医疗单位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180人次;举办“各街道办事处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204人次,举办辖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18期,培训1800人次。截至1998年底为止,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00%、100%和99.5%。

2.宣传阵地情况统计

富拉尔基区站9年来共向全区出宣传板108期,全区医疗单位共有宣传板507块,共出18252期,全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宣传板62块,共出2132期。

3.多种方式的宣传情况统计

9年来,新闻报纸、电视共发稿56篇,播放慢性病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录像24场,开展健康咨询56次,开展讲座20场,发放宣传画1582张,宣传单35000份,宣传手册12816本。

四、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评价。

富拉尔基区卫生防疫站在东北重型集团10万人口内进行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利用考试方式将培训前后内容按百分数固定下来,然后进行教育前后比较,发现教育后自检技术提高了60.72%。区健康教育科负责同志经常走访各健康教育网点,随机抽样不断了解群众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意识的改变程度。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10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2-02

【关键词】 慢性病;干预性研究;卫生保健改革;学生保健服务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众多研究均表明,其发生发展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密切相关[1]。尽管慢性病在中年人群高发,但当今社会慢性病风险行为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尤其在我国青少年中还有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2]。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等行为状况分析有较多报道[3-6]。高校学生健康风险行为在普遍增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却明显滞后,这对未来将潜伏着巨大的慢性病危机。面对客观现实,应尽早认识到对高校学生加强慢性病干预工作的必要性。

1 生命早期慢性病干预的必要性

1.1 慢性病风险行为及其作用特点 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以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为主,约占60%;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则主要是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在内的慢性病风险行为因素在我国成年居民中广泛普遍地存在。这些风险行为因素作用过程漫长,多数从年少时就开始逐渐养成,到发病期间躯体的变化不易被察觉。在被诊断为慢性病之前,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就越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1.2 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现状 由于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卫生资源受限等因素,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防治需要并未得到同等重视和全面满足,防治干预的重点从人群而言基本上是向慢性病高发的中老年人群倾斜,针对人群中机体代偿能力较好的年轻人的预防干预力度明显较小或根本就被忽视。笔者认为,慢性病高发的中老年人作为防治重点人群是必要的。然而目前针对中老年阶段的干预多是亡羊补牢,不仅所需代价昂贵,且效果也不甚理想;相对而言,及时对年轻人实施风险行为干预,实现无病早防,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近年来慢性病的低龄化趋势也提示,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今后的慢性病防治应进一步关注低龄人群,强化从低龄开始控制风险的意识。

1.3 大学阶段处于慢性病风险行为快速形成期 高校学生是一个集中而庞大的青年群体,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桥梁,在校期间学生难免会受到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如吸烟、饮酒被认为是社交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慢性病风险行为容易在同寝室、同班级中传播和流行。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7.0%报告曾经吸过烟,86.5%报告曾经饮酒,35.3%的学生经常吃零食,35.5%的学生经常吃油炸食品和甜食,6%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饭[3]。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里有23.4%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99.3%使用互联网,34.4%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4]。这些数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生正在建立着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

目前由于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的缺失,缺乏针对性的健康风险行为干预机制,导致不少高校学生无从获得健康生活的积极引导和正确干预,学生忽视健康风险行为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甚至存在着错误认识,这在不良饮食行为、不健康心理行为、精神成瘾行为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上述因素促发了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快速增长,这与慢性病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因素干预亟待加强。

2 加强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慢性病的风险因素常自幼形成,如不加以干预,多数可持续终身。尽管行为干预的对象应该为生活中存在风险行为的所有人,但是早期干预的成效最大。学校被认为是投入小、效果好的慢性病干预的理想场所,智利Mirame项目采取针对学生的慢性病干预措施使得其预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他们提倡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7]。我国新医改方案也强调以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提高民众防病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表明今后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在学校、社区加大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1 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的优势 有研究提倡,对于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干预应从儿童期开始[8],然而他们理解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较差,因此对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多是在学校、教师、家长的强制约束下进行,这种被动接受干预的效果势必是有限的。基于高校学生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接受与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及自控能力均较强,他们相信科学,自身拥有的知识体系使其易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主动选择正确生活方式,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一旦形成日后步入社会对于社会人群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导向作用,在社会上产生相当大的特殊影响,可以影响周边环境、同事及其友人,高校学生们的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以及对健康所持的态度等方面,往往都是儿童、青少年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认识、态度和健康价值观的可塑性大,比成人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是形成科学的行为模式,走出健康误区的好时机,从人的一生来说,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是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的关键年龄,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Ball等[9]关于健康习惯干预调查的发现一样:对大一医学生的自我保健(包括睡眠、限酒及运动等)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不良习惯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取得了良好干预的效果。所以高校学生是最适合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目标人群,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行为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2 高校学生的健康保健员作用 大学是掌握各种健康知识的理想平台。高校学生若在大学期间掌握了较多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利于自身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且在将来步入社会建立家庭时,能够使自己拥有的知识扩大影响面,通过一个个家庭影响更多的人,他们将在未来家庭中处于枢纽的特殊位置,需要赡养父母、养育儿女,在此过程中他们首先可以承担起家人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生活指导,成为其家庭的健康保健员。父母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高校学生向其父母宣传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强化健康意识、建立健康行为,促进他们对慢性病的早期预防,能有效降低其患慢性病的风险,由于亲情纽带的存在使其易于获得家庭成员的信赖和依从,提高干预效果。其次,他们可以合理养育子代,对孩子的健康宣教和科学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培养,能帮助孩子抵御诸如肥胖症等始于儿童期的成年期疾病,也为其将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学生具备知识播种机的作用,能使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广泛更持久与深远,这对控制我国将来慢性病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对高校学生进行慢性病干预的建议

高校学生在年轻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应该充分重视和应用高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组织,对高校学生进行慢性病风险因素的预防干预工作。

3.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目前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的知晓率不高,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则更少。健康教育中的“行而不知,知而不行”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应关注高校学生的慢性病风险行为,并从多方面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首先,要整合校内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慢性病干预营造支持性环境。学生会等学生团体可以利用校内的网络资源、广播宣传栏、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慢性病预防和危害方面的知识水平;在特定的宣传日如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组织专题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医学生则可以开展义诊等活动。其次,在普通高校开设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课程,把慢性病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确保高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指导。再次,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高校学生慢性病风险行为干预的新方法,提高干预效果。

3.2 定期开展高校学生风险行为因素监测 慢性病风险行为因素(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顽固性和反复性,简单的知识传播或说服教育往往很难奏效,也不大可能通过一两次干预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不仅要建立起长期干预机制,且宜采用长期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做现况调查,以监测慢性病及相关因素变化状态及干预的效果、效益和效用[10]。高校应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帮助下,依托校医院定期开展高校学生风险行为因素监测,可以隔2~3 a做1次现况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测量、观察慢性病的流行态势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以明确今后的干预方向,而且通过监测调查工作的实施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风险行为因素的防范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3.3 开展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就是先让一部分人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途径,在某些方面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由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自己的同伴。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人们行为尤其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在全校各班级男、女生中抽取若干名为同伴教育者,并对其进行同伴教育方法和慢性病相关知识和干预技能的训练,使其能够针对每名同学的特点,寻找时机和地点适时地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活动。同伴教育者进行慢性病相关知识的传播的形式主要有班级活动(班会、团队活动等)、寝室活动;班级间、寝室间的联合活动;个人间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同伴教育者与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环境,可以将学习到的慢性病知识和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大家的共同活动之中,对同伴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发挥校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学校相当于一个社区,校医院应把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社区群体来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以高校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人人参与为原则,以高校医院为主体,与高校内部的教学与管理部门协调合作,开展社区干预。通过慢性病基线调查,为筛查出的及新诊断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电脑化管理,这样能较好地掌握高校学生慢性病的动态情况。健康档案可以成为校医院评价高校学生健康的工具,从各方面了解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慢性病防控制订合理有效的学校社区干预计划,并予以实施。除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外,社区医生应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讲授卫生知识,和学校共同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以此来培训高校学生拒绝慢性病风险行为的技能,提高其自觉选择健康行为的能力。其次校医院和学校膳食科可共同研究制定一系列的营养配餐食谱,保证高校学生的合理饮食。最后,校医院和体育课程部协作搞好身体素质达标工作,运用定期体检和体育达标,督促高校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

高校学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减少慢性病低龄化的趋势,对于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塑造和谐校园,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427-429.

[2] 杨燕华,蔡乐农,史天山,等.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与干预对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92-96.

[3] 林琴,徐勇.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3):432-436.

[4] 翟蕾,孙冰洁,王晓智,等.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64-266.

[5] 黄志英.在校大学生抽烟、饮酒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2467-2468.

[6] 季成叶,陈天娇,宋逸,等.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09-115.

[7] NISSINEN A, BERRIOS X, PUSKA P. Community base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interventions: Lesson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developingones.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1,79(10):963-970.

[8] 马军.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14-518.

慢性病健康知识例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60-01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5%。在我国大量劳动力丧失或残疾有70%以上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如何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和控制慢性病患者发病机率保持健康,成为当下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单纯通过药物调控,片面追求血液检查数据,治标不治本,既有局限性又易产生依赖性。因此全社会对慢病的观念应向预防为主转变,而护理干预在此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以来,我们通过护理干预对慢性疾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健康调查

1.1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

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健康状况、过去病史、预防接种史、婚育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和各项化验检查指标、职业病风险、心理健康状况和家族患病史等。

1.2排查慢性病危险因素,找出能够干预的项目:

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都是慢性病事件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

2 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

2.1改善卫生状况

2.2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3促进健康生活

2.4改善营养状况

2.5改善经济状况

3 护理干预方法

3.1疾病认知干预

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让患者明确治疗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慢性病有关健康知识的了解,警惕趋向性疾病的早期信号,达到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减少发病机率的目的。

3.2心理干预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时调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担忧、对待疾病的态度,积极沟通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达到治疗依从性良好目的。

3.3生活方式干预

3.3.1建立健康的饮食方式:按照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优质蛋白质的膳食原则,控制饮食的摄入量。严禁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的发生。

3.3.2开据运动处方: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耐受能力等制定个性化的休息与锻炼相结合的运动处方,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愉悦。

3.4制定个体化的保健计划:

保健计划就是要把检查与管理循环运转起来,彻底改变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局面。

3.4.1体检:制定体检项目应该根据服务对象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置,体检时要分析服务对象的患病风险,体检项目中要尽量包括那些具有较大患病风险的疾病筛查项目。

3.4.2评估:健康评估是个体化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个人健康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体检资料,由专家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的评估报告,给予健康指导。

4 护理干预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护理干预形式,加强慢性疾病知识普及,让患者及家属逐步接受健康生活理念,采用健康生活方式。

4.1建立慢病档案:记录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如定期体检结果、就诊过程),定期整理和回顾健康档案,动态评估健康状况、疾病的预防干预和疾病发展趋势,开展有效的健康管理。

4.2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整理健康教育宣传栏,随时更新相关知识,让患者更细致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与保健指导。

4.3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进行医患、护患及患者间相互交流等宣传疾病知识、预防措施及健康生活信息。

4.4开设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及时地解答病员各种疑问。

4.5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提示病员复诊并详细记录就诊情况。

4.6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告知季节变化时需注意的保健措施,慢病讲座内容、时间等进行交流。

5 体会

综上,护理干预运用于慢性病患者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建立治疗信心,有效地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达到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医院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个人对健康管理的顺应性和依从性,将医疗保健服务由疾病的诊治向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