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病的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0 09:49:17

慢性病的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例1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所导致的气道不通畅以及进行性加重的慢性病,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等,且该病的病程比较长,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命。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没有完全根治的医疗方法,只有加强患者的有效护理,从而达到缓解患者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减少肺性脑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探讨预防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58岁至76岁之间。本组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临床反应:咳嗽、气急、咳痰。通过血气检查分析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

1.2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流量氧气治疗,视情况可对气流量进行适度调整。若患者明显缺氧但二氧化碳潴留不明显,则可将氧流量控制在2 L/min为宜;若患者出现明显的二氧化碳潴留,则可将氧流量控制在1 L/min至1.5 L/min范围内不宜。出现感染的患者,医务人员给予抗感染治疗,适当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同时,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呼吸锻炼、咳痰指导、并发症预防等护理,达到改善患者肺功能的目的。

2结果

通过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以心理护理为先导,以呼吸道护理为重点,合理用氧、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肺功能锻炼,改善呼吸功能、严密观察病情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使患者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讨论

3.1心理及健康教育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少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病程过长,多次治疗而导致焦虑以及恐惧情绪,这样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患者进行治疗的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针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到只要治疗以及护理得当,完全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从而促使患者能够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

另外,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遵医服药,不可听信民间药物,若有吸烟史的患者一定要进行戒烟,因为吸烟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尤其是一些老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进行添减衣物,流感高发时段少去或者不去一些公共场所。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加强运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重视营养的均衡摄入,增加呼吸肌力量。

3.2呼吸道护理: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这也是保证通气,避免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前提。首先,可以嘱咐患者平时多饮水,视情况可考虑给予静脉补液,一般进水量在2500 ml至3000 ml为宜,不可饮用牛奶类饮料。

其次,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进行超声雾化治疗,目的是湿化呼吸道以及加快痰液的稀释与排出。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干结分泌物造成支气管的阻塞,医护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以及叩背;避免过度湿化,防止加重呼吸道黏膜的水肿以及支气管痉挛;对呼吸机、湿化器等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患者口腔护理,防止真菌性口腔炎。

3.3咳嗽以及咳痰护理: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若患者处于坐位或者立位,深呼吸后屏气,身体可向前方略倾斜一点,双臂交叉放置在两侧腹部大约2秒,接着可以张口进行两声的连续咳嗽,注意咳嗽时要收缩腹肌,腹壁应该内收。患者将双手按压腹部,从而咳嗽。待咳嗽停止后,应将余气呼出,缩唇后将身体回位。痰液壅堵是加重患者感染和呼吸困难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及患者必须重视。

3.4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若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病情就不易控制,因此医护人员一定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护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严密观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如:咳嗽、心率、紫绀以及肺部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在患者床头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患者的吸氧浓度是否合适、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其次,关于镇定类以及安眠类药物,医护人员一定要慎用,避免对呼吸造成抑制,从而导致肺性脑病;若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呼吸兴奋剂以及氨茶碱类药物时,必须对输液速度严格控制,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4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日趋老龄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中,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护理极其重要。医护人员应该借助于良好的沟通,给予患者和家属有效的治疗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才能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慢性病的预防例2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aution for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copd is characterized pathologically by declining,irreversible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progressive dyspnea,which we can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copd with spirometer to achieve early diagnosis. results: data shows cigarette smoking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copd among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opd.basis on the evidence and theory,we can formulate srtategy and measures for early precaution. conclusion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is smoking and it is effictive to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ith spirometer for early diagnosis.smoking cessation,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nutrition support and strategy of stop is of importa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age gruops.

【key word】 copd risk factor early diagnosis precau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最影响健康、要经历慢性长期病程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以一秒钟用力呼气流量(fev1)的不可逆下降为特点,并伴随不断加重的呼吸困难、其他呼吸道症状和进行性体质下降。明确诊断后,10年存活率<50%,其中1/3以上患者死于呼吸衰竭。cop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是致死、致残的重要疾患。copd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正常人群中估计超过5%患有潜在copd,肺功能较低水平[fev1/用力肺活量(f-vc)<0.70]的人群中超过70%有潜在阻塞性肺疾病,潜在的患者往往错过早期预防机会。因copd治疗效果不好,一旦发生几乎很难逆转,延误诊断和治疗是导致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病情已不可逆转时才作出诊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防和治疗效果。如果针对copd进行大范围人群的早期筛选,会产生过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探究copd的病因学和易感人群的特点,寻找出copd的高危人群,以便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1 高危人群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导致copd的主要病因是吸烟。虽然其他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但吸烟是引发copd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影响copd发生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性别、个体基因、气道反应性、遗传性过敏症、职业、社会经济状态、饮食和生活中的环境因素等。

1.1 吸烟 虽然重度吸烟者中只有一部分发生copd,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主动吸烟是引发copd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fev1指标下降的危险性更大,吸烟量与fev1下降密切相关,戒烟后fev1能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论性别如何,吸烟者发展为copd的可能性是不吸烟的14倍。而被动吸烟也同样增加肺吸入颗粒、有机粉尘和气体的负担,因而增加呼吸道症状和发展为copd的危险。

1.2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和no2等气体,会使成人、儿童的fev1以及f-vc等指标发生改变,显示肺脏功能受到损伤。很多研究发现,在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较高的地区,气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copd的发生较其他地区增多。分析发现,城市污染是发生copd更危险的因素。

1.3 个体基因 研究表明,不同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在copd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解释有10%~20%的copd患者有吸烟史。有研究项目对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在内的5种基因进行分析,有明确证据的只有α1-抗胰蛋白酶基因(aat),它是早期严重copd和快速肺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尤其结合吸烟因素时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高浓度il-13也可促进copd的发生。

1.4 高气道反应 有高气道反应的人群肺功能容易下降。虽然高气道反应如何影响copd的形成过程尚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伴有高气道反应的吸烟者易发展为copd。气道高反应预示肺功能的损失,这是吸烟状态后肺功能下降的最主要指标,并且吸烟导致的气管炎症使气道高反应表现更加明显,使受累人群更易发生copd。

1.5 fev1 fev1值及其下降速度,对copd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尤其在copd的早期,fev1下降速度较后期更为明显。有研究显示,有较高fev1值的人3岁后发展为copd 危险性较低。对特殊人群(例如吸烟者)的fev1跟踪检测可预测其发展为copd的危险性。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

1.6 职业 在工业操作中,煤尘、金属粉尘、喷涂粉尘、异氰酸盐、镉等被认为能增加copd的危险;尤其是长时间的职业粉尘和化学颗粒环境,是导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有危险的行业包括木工、造纸、纺织、建筑等。

1.7 营养 营养在预防copd方面,越来越引起重视。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部分对抗因吸烟、空气污染对肺脏的氧化损伤,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使fev1水平较常人低。其他如镁、ω-脂肪酸等也与预防copd有关。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多者的fev1水平高于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少者。此外,低体重儿童的f-vc、fev1指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这可能是低体重对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导致成年后达不到预期发育水平而易于发生copd。已有报道证实,饥饿会加速弹性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发生,而且肺气肿在低体重个体中更严重,这为营养因素影响肺修复的观点提供了支持依据。

1.8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居住或就业情况等。低收入、居住环境差、室内外空气污染、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儿童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等,在儿童时期是发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慢性进行性疾病反过来又可影响其社会经济状况。

1.9 肺发育不良 从出生到25岁,肺脏都在不断发育直到最大容积。肺的发育过程受到干扰,与吸烟环境、体重等因素有关。孕期和哺乳期吸烟可影响胎儿的肺发育和体重,还可影响到免疫系统发育,受到影响的婴儿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咳嗽和呼吸功能受损症状,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成人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1.10 儿童呼吸道疾病 一般认为儿童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若不能完全恢复,成年后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婴儿期呼吸道感染可影响他们今后的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状,这可能与肺组织损伤,结构改变,肺组织顺应性下降有关。营养不良、母亲吸烟、肺发育不好等都是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1.11 其他 6.8%~17%的食物过敏者可以发生哮喘。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是发生copd的高危人群,其潜在的生理机制可能与激素和肺的发育结构有关。在调整和平衡肺功能基线后,女性较男性的小气道高反应更明显,这可以解释女性fev1更容易下降的现象。因此女性吸烟导致的copd比率较男性更高。

2 预防

copd的早期预防很重要,不仅能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而且可起到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等作用。但控制copd发生和发展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因缺乏足够重视的预防观念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对copd的早期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戒烟 戒烟或减少吸烟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戒烟可明显缓解fev1的下降速度。但干预性研究提示戒烟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地改进戒烟方法和技术。美国在copd国家预防项目中,推广对人群fev1的主动检测措施,使吸烟者了解自己的fev1现状及其下降速度,以达到鼓励戒烟的目的。清楚自己身处copd发作边缘的吸烟者,比其他人更有戒烟的动力和成效。

2.2 肺量计普查 采取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和方法在无症状的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肺量计测定普查,可以尽早检出病变者。肺量计用于测定fev1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对可能发展为copd的患者,无论其有无伴随症状,都可以应用肺量计进行检查,以期及早诊断,及早干预。keith等对8140名40~69岁的无病史人群进行肺量计普查,发现12.4%的男性和3.5%的女性患有潜在阻塞性肺疾患,对吸烟且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检出率上升到27.4%。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因此,对高危人群的肺量计普查更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异常的肺量计指标还可预测copd、肺癌、心肌梗死和中风,因此,对其指标的辨别超发显得重要。

2.3 控制呼吸道症状 儿童时期的呼吸道反复感染对成年后copd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老年人由于其免疫水平低下,容易因呼吸道感染诱发copd的急性发作。因此,要控制重点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对于预防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有一定作用。对于老年copd患者,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其入院、感冒和死亡的危险。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异常,抑郁和恶病质等,导致体重下降,可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因此加强营养,恢复体重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慢性病的预防例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0-01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慢性病,而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的护理多在家庭护理的模式下进行,但是由于家庭护理的缺陷,往往导致如脑血管病致偏瘫、慢性肺心病等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护理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压疮,从此而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1]。本文总结社区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入院治疗过程,针对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发生压疮的3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现将老年慢性病患者压疮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人笔者所在的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30例长期卧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9-86岁,病程3-21年,因脑血管病致偏瘫12例,II型糖尿病10例、慢性肺心病4例,其它(外伤致截瘫等)原因所致压疮4例,探讨患者压疮的护理方法。

1.2 护理方法

1.2.1 皮肤护理

每日温水擦浴,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对大小便失禁患者,要及时清除引流液,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渣屑。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其有效咳嗽[2],预防呼吸道感染,每间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为患者减轻局部压力[3],防止局部再受压,缩短软组织受压时间,减少摩擦力和剪力[4],以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应每班进行床边交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执行情况。

促进血液循环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采取2~3h翻身、叩背1次,对于水肿、出汗、感觉麻木等患者需30~60min翻身1次。翻身时尽量将患者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使用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减轻局部皮肤受压迫,防止血液循环障碍。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定时用搽红花酒精、10%樟脑酒、50%乙醇或红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压处,达到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1.2.2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患者的心理负担会加重。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病人消极的心理因素,对待病人要诚恳、关心、体贴,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解他们因病痛而做出的一些违背常理的现象,对于他们的过失和不配合要有所谅解。另一方面还要向他们介绍压疮对疾病康复的影响,耐心讲解压疮形成的因素和预防措施。对沟通不便的患者,可用手势、精辟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沟通,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承认护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交流,了解其情绪变化,使其情绪稳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治疗与结果

对30例发生压疮的患者,给予局部用药,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能够促进新肉芽组织生成必要时给予积极清创和湿敷、换药等治疗,得到家人的积极配合,很快压疮痊愈。在30例患者中7例I度、15例II度、18例III度,通过护理干预,治愈16例、好转10例。压疮发生情况及治疗见表1。

3 讨论

预防压疮主要在于根除发生的原因,因此要求家庭护理、照料人员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按摩。如果患者出现皮肤发红或已有压疮,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要根据压疮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此期应在皮肤受压处用碘伏消毒,待干后,贴上压疮专用的透明贴膜保护皮肤[5]。提高机体抵抗力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补充机体热量和足量蛋白质,营养支持对压疮的预防和愈合是很重要的。根据老人的胃口,合理膳食,少食多餐,积极补充饮食营养,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老年病人的压疮护理一直是护理中的难点和重点。经常翻身是间歇性解除压力的有效方法,是老年病人压疮预防的关键措施。潮湿也是皮肤护理主要克服的问题,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削弱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加重压疮继发感染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减少压疮的发生。

受长期疾病的困扰以及经济上的负担,使得患者心理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多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细致体贴的关怀,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家人多陪伴,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稳定其情绪,取得治疗上的配合才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4 结论

压疮的主要预防在于加强支持疗法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注意局部护理和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尤其对待老年慢性病患者,积极的健康教育,并取得家人的积极配合,给予患者全面、细心的护理和治疗,不仅可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还能促使患者的家庭亲和力,更加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走出医院,深人社区,扩展服务市场,逐步向预防、保健、康复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日趋形成的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疗养康复所需求的医疗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家庭护理质量,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光维:《压疮防治进展》.护理研究,2008,19(10):2082-2084.

[2] 王泠:《压疮的管理(二)》.中国护理管理,2009,6(2):62-64..

慢性病的预防例4

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2002年WHO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

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据有关统计,美国成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0.9%,慢性肾衰竭的患病率为7.6%。我国也有调查报告显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约为8%~10%。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1月统计资料显示住院高血压病例231例,合并慢性肾病者34例,其中慢性肾衰、尿毒症12例,分别占14.72%、5.19%。

基础问题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血管内膜压力增加,缺血缺氧造成血管壁重构,管壁增厚,管腔内径缩小、狭窄,导致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在出现肾脏病变时,主要发生在肾脏的入球小动脉,造成肾实质缺血缺氧,肾小球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肾单位不断减少。危险因素:高龄、吸烟、超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肾损害程度:早期主要是肾小球膜滤过性异常,出现尿蛋白,微量蛋白尿测定具有早期预警作用。血清肌酐(Scr)升高、肌酐清除率(Ccr)降低是高血压合并肾脏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认为Ccr

合理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值:高血压患者的血药控制目标值为

药物的选择:目前主张联合降压治疗,尽量选择长效药物,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血压波动尤为重要。降压药联用方案:利尿剂+β-阻滞剂;利尿剂+ACEI/ARB,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阻滞剂;CCB+利尿剂/ACEI/ARB,三种药物联用必须包含利尿剂。ACEI或ARB降低肾小球内压,使尿蛋白减少,在早、中期能延缓肾损害及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在应用过程中ACEI可使血肌酐上升,当肾血流动力学改善后,血肌酐趋于稳定,且有所下降。如果Scr上升>30%或Scr>4mg/dl或Ccr2mg/dl不宜应用中、低效利尿剂,推荐使用袢利尿剂,伴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时慎用。终末期肾病、尿毒症、Ccr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心、脑、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虽无根治方法,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SBP下降10~20mmHg或DBP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死亡率和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衰减少50%以上。长期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可使患者受益,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慢性病的预防例5

近年来,全球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病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位置逐年上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占主要位置的趋势,慢性病已成为21 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困扰人们,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所以,对这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的重要工作方式。本文就如何加强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浅析如下:

1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一般具有下述特点:①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②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好,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③病程迁延持久,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④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的特点;⑤诊断治疗的费用较高,治疗的成本效益较差,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

2探索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途径

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社区35岁以上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技术,基本建立了社区慢性病人群健康档案,对慢性病患者病情进行逐一记录,筛查和随访。笔者负责的社区有慢性病患者2112人,占社区总人口12%。其中心脑血管病患者985人,糖尿病患者1089人,恶性肿瘤患者38人,同时患两种疾病的有365人。

二是转变卫生服务方式,加强的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在慢性疾病发病中,有资料显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44.7%,环境因素占18.2%。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典型慢性病-糖尿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却不能有效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工作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3完善社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一是确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防控机制。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社区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因此,确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防控机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二是实行三级预控机制。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糖尿病三级预防,是社区控制典型慢性病-糖尿病应当选择的对策。以一级预防为主,二、三级预防并重,实现病人管理、高危人群管理和全人群管理相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危险因素干预相结合的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三是确立社区防控目标。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糖尿病发生后阻止及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危害。建立有效的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方法,通过确立管理对象,危险因素评估及干预,随访管理和转诊等措施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与帮助。

四是加强社区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利用各种渠道,在社区全体人群中广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广大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旨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丰富典型慢性病-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方法

我们通过广泛开展糖尿病筛查工作,着力提升糖尿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我社区卫生服务点对全社区群众开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加强对糖尿病病例的社区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1加大糖尿病预防和控制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运用各种手段,抓住各种机会,广泛宣传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的有关知识。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发放健康报纸,策划专题宣传栏和播放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将糖尿病的病发原因、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手段以及病发症等知识告知广大社区居民。同时,在社区居民日常就诊和社区随访就诊过程中,加大糖尿病有关知识的宣传。

4.2加强对糖尿病病例的社区管理。

4.2.1确定管理对象因症就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糖在就诊者中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筛查:根据糖尿病高危人群界定条件,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血糖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指:年龄在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高血压者;高血脂者。社区卫生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健康体检等。

4.2.2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对管理对象及时建立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生活行为等;体检记录、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随访管理计划及随访记录等。

4.2.3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随访目的(1)根据对患者制定的个体管理计划实施干预和管理,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患者自我管理,视病情发展进行转诊帮助,实现连续、动态管理。(2)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定期为患者进行病情、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随访内容(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2)了解行为改变情况,调整非药物治疗方案,教会患者改变和消除行为危险因素的技能,进行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动态监测;(3)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督促其坚持用药;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督促其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4)督促定期化验检查:根据糖尿病分类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相关并发症,发现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可疑情况,督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5)进行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指导,了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况,对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随访要求(1)常规管理,管理对象:血糖水平比较稳定;无并发症或并发症稳定的患者;不愿参加强化管理的患者。随访要求:对常规管理的患者,要求每年随访至少6次。每次随访都应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变化,以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等情况。(2)强化管理,管理对象: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应实行强化管理:已有早期并发症;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情况差;其他特殊情况如妊娠、围手术期、1型糖尿病等(包括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相对年轻,病程短者。随访要求:要求每年随访至少12次,内容与常规管理相同。

4.2.4糖尿病病例社区管理的评估指标建立糖尿病病例社区管理评估指标,一般包括建档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等。按照评估指标,定期对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并完成评估报告。

总之,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真正在社区落实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方式,加强典型慢性病-糖尿病防控有关知识的广泛宣传,根据社区居民实际情况,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深入地把握防治规律和防治方法,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发展社区医学理论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的卫生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雷琪智著.《糖尿病必读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 蔺惠著.《糖尿病社区护理与自我管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慢性病的预防例6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aution for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COPD is characterized pathologically by declining,irreversible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progressive dyspnea,which we can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COPD with spirometer to achieve early diagnosis. Results: Data shows cigarette smoking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COPD among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OPD.Basis on the evidence and theory,we can formulate srtategy and measures for early precaution. Conclusion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is smoking and it is effictive to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ith spirometer for early diagnosis.Smoking cessation,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nutrition support and strategy of STOP is of importa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age gruops.

【Key word】 COPD risk factor early diagnosis precau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最影响健康、要经历慢性长期病程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以一秒钟用力呼气流量(FEV1)的不可逆下降为特点,并伴随不断加重的呼吸困难、其他呼吸道症状和进行性体质下降。明确诊断后,10年存活率<50%,其中1/3以上患者死于呼吸衰竭。COP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是致死、致残的重要疾患。COPD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正常人群中估计超过5%患有潜在COPD,肺功能较低水平[FEV1/用力肺活量(F-VC)<0.70]的人群中超过70%有潜在阻塞性肺疾病,潜在的患者往往错过早期预防机会。因COPD治疗效果不好,一旦发生几乎很难逆转,延误诊断和治疗是导致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病情已不可逆转时才作出诊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防和治疗效果。如果针对COPD进行大范围人群的早期筛选,会产生过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探究COPD的病因学和易感人群的特点,寻找出COPD的高危人群,以便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1 高危人群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导致COPD的主要病因是吸烟。虽然其他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但吸烟是引发COPD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影响COPD发生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性别、个体基因、气道反应性、遗传性过敏症、职业、社会经济状态、饮食和生活中的环境因素等。

1.1 吸烟 虽然重度吸烟者中只有一部分发生COPD,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主动吸烟是引发COPD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FEV1指标下降的危险性更大,吸烟量与FEV1下降密切相关,戒烟后FEV1能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论性别如何,吸烟者发展为COPD的可能性是不吸烟的14倍。而被动吸烟也同样增加肺吸入颗粒、有机粉尘和气体的负担,因而增加呼吸道症状和发展为COPD的危险。

1.2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和NO2等气体,会使成人、儿童的FEV1以及F-VC等指标发生改变,显示肺脏功能受到损伤。很多研究发现,在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较高的地区,气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COPD的发生较其他地区增多。分析发现,城市污染是发生COPD更危险的因素。

1.3 个体基因 研究表明,不同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在COPD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解释有10%~20%的COPD患者有吸烟史。有研究项目对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在内的5种基因进行分析,有明确证据的只有α1-抗胰蛋白酶基因(AAT),它是早期严重COPD和快速肺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尤其结合吸烟因素时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高浓度IL-13也可促进COPD的发生。

1.4 高气道反应 有高气道反应的人群肺功能容易下降。虽然高气道反应如何影响COPD的形成过程尚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伴有高气道反应的吸烟者易发展为COPD。气道高反应预示肺功能的损失,这是吸烟状态后肺功能下降的最主要指标,并且吸烟导致的气管炎症使气道高反应表现更加明显,使受累人群更易发生COPD。

1.5 FEV1 FEV1值及其下降速度,对COPD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尤其在COPD的早期,FEV1下降速度较后期更为明显。有研究显示,有较高FEV1值的人3岁后发展为COPD 危险性较低。对特殊人群(例如吸烟者)的FEV1跟踪检测可预测其发展为COPD的危险性。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

1.6 职业 在工业操作中,煤尘、金属粉尘、喷涂粉尘、异氰酸盐、镉等被认为能增加COPD的危险;尤其是长时间的职业粉尘和化学颗粒环境,是导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有危险的行业包括木工、造纸、纺织、建筑等。

1.7 营养 营养在预防COPD方面,越来越引起重视。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部分对抗因吸烟、空气污染对肺脏的氧化损伤,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使FEV1水平较常人低。其他如镁、ω-脂肪酸等也与预防COPD有关。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多者的FEV1水平高于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少者。此外,低体重儿童的F-VC、FEV1指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这可能是低体重对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导致成年后达不到预期发育水平而易于发生COPD。已有报道证实,饥饿会加速弹性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发生,而且肺气肿在低体重个体中更严重,这为营养因素影响肺修复的观点提供了支持依据。

1.8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居住或就业情况等。低收入、居住环境差、室内外空气污染、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儿童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等,在儿童时期是发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慢性进行性疾病反过来又可影响其社会经济状况。

1.9 肺发育不良 从出生到25岁,肺脏都在不断发育直到最大容积。肺的发育过程受到干扰,与吸烟环境、体重等因素有关。孕期和哺乳期吸烟可影响胎儿的肺发育和体重,还可影响到免疫系统发育,受到影响的婴儿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咳嗽和呼吸功能受损症状,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成人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1.10 儿童呼吸道疾病 一般认为儿童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若不能完全恢复,成年后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婴儿期呼吸道感染可影响他们今后的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状,这可能与肺组织损伤,结构改变,肺组织顺应性下降有关。营养不良、母亲吸烟、肺发育不好等都是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1.11 其他 6.8%~17%的食物过敏者可以发生哮喘。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是发生COPD的高危人群,其潜在的生理机制可能与激素和肺的发育结构有关。在调整和平衡肺功能基线后,女性较男性的小气道高反应更明显,这可以解释女性FEV1更容易下降的现象。因此女性吸烟导致的COPD比率较男性更高。

2 预防

COPD的早期预防很重要,不仅能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而且可起到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等作用。但控制COPD发生和发展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因缺乏足够重视的预防观念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对COPD的早期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戒烟 戒烟或减少吸烟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戒烟可明显缓解FEV1的下降速度。但干预性研究提示戒烟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地改进戒烟方法和技术。美国在COPD国家预防项目中,推广对人群FEV1的主动检测措施,使吸烟者了解自己的FEV1现状及其下降速度,以达到鼓励戒烟的目的。清楚自己身处COPD发作边缘的吸烟者,比其他人更有戒烟的动力和成效。

2.2 肺量计普查 采取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和方法在无症状的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肺量计测定普查,可以尽早检出病变者。肺量计用于测定FEV1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对可能发展为COPD的患者,无论其有无伴随症状,都可以应用肺量计进行检查,以期及早诊断,及早干预。Keith等对8140名40~69岁的无病史人群进行肺量计普查,发现12.4%的男性和3.5%的女性患有潜在阻塞性肺疾患,对吸烟且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检出率上升到27.4%。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因此,对高危人群的肺量计普查更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异常的肺量计指标还可预测COPD、肺癌、心肌梗死和中风,因此,对其指标的辨别超发显得重要。

2.3 控制呼吸道症状 儿童时期的呼吸道反复感染对成年后COPD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老年人由于其免疫水平低下,容易因呼吸道感染诱发COPD的急性发作。因此,要控制重点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对于预防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有一定作用。对于老年COPD患者,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其入院、感冒和死亡的危险。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异常,抑郁和恶病质等,导致体重下降,可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因此加强营养,恢复体重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慢性病的预防例7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87-0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与接受医疗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超过85岁的在近年增长翻了一番,但老年人口中显现的疾病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尤以慢性疾病的变化最为显著。据卫生部的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由过去的不到40%激增到60%以上。而老年慢性疾病的控制必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其中预防措施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研究人员探索的重要方向,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巨大的特点,其意义更是十分深远。

2 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特征

2.1 反应迟钝、自我意识不足

由于老年人会出现机体的衰老,反应变得迟钝,往往对于某些慢性疾病的认识不足,或是忽略其危害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此类情况比较普遍。待到发现时,慢性疾病的程度往往已经比较严重,所以帮助老年人检查、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十分有必要。

2.2 发病频繁,症状不突出

许多慢性疾病先期的发病症状往往和病理并无直接的关系,也不会表现出剧烈的疼痛,而经常表现在老年人的精神情绪上面,此类情形频繁发生,但并没有突出的发病症状,或者是出现疼痛,但具体的部位和病变也无直接关系,导致病情被忽视,耽误了前期治疗的时间。

2.3 防御能力弱、发现后病情较重

老年人的器官机体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竭,自身的防御疾病的能力会受到削弱,康复过程也会显得比较漫长。而且一旦某类慢性病加剧后,容易导致机体功能的紊乱,引起并发症,其他一种或几种慢性病同时出现,恶性循环,加剧机体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3 预防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社区护理措施

社区护理在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预防及处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有效的社区管理手段,培养老年人对慢性疾病的危害及认识,提高其自身的预防意识,做到先期发现、先期治疗;培养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的出现,降低其危害程度;此外,社区护理中的有效监控措施也至关重要,只有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协作,才能最大程度的起到预防的效果,据调查,有效的社区护理措施能够极大的降低老年慢性疾病的出现概率。

3.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杜绝慢性疾病的发生,社区护理中要培养老年人讲究卫生、健康生活的习惯,如每日坚持室内开窗通风、勤洗漱、热水泡脚等习惯,此外,健康的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老年人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适当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尽量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取,并且每顿饭后坚持刷牙,保持个人卫生。

3.2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出现。老年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往往心情孤单、低落,社区可以多组织活动,如跳舞、剪纸、绘画等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有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郊游,扩大老年人的交际圈,使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助益。

3.3 加强监测

预防慢性疾病离不开经常性的监测措施,其中既有老年人的自我监测,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期检查,如老年人可以对自身生活状态的监测,观察是否与平时有很大异常,或是对排便情况、分泌情况进行观察,如有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此外,社区护理的检查工作也非常重要,社区定期的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记录检查,对有慢性疾病史的老年人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定时提醒老年人吃药、喝水等,对有慢性疾病迹象的老年人要加强观察,注意后期的特征表现。

3.4 适当的运动

老年人机体出现衰竭,生理功能降低,但加强运动可以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能够睡眠更加充足,增强食欲、改善体抗力。但必须注意,老年人的机体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运动要尽量做到舒缓、柔和,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适当,如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做体操等运动方式都是老年人适宜且喜爱的。

4 结语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加快,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已经占有很大比重,其工作机制的科学有效对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泉源.社区常见疾病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

[2]吴毅.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与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2009,23(1):6.

慢性病的预防例8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要求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需求寻找预防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我院从2004年--2009年间,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开展咨询义诊活动,经常编制慢性病知识处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健康园地,病人随时可取宣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慢性疾病造成的综合因素,把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医学干预,运用健康知识彻底改变过去只管治病的卫生服务方式,采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疾病治疗,经实践收效很好,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人中选择116例糖尿病人其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及健康生活,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与对照组(自然治疗),采取发调查表(美国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 1

无抑郁症 有抑郁症 合计

对照组 49 9 58

治疗组 56 2 58

合计 105 11 116

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11, P=0.000

1.2 从2004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名肿瘤病人中,进行自我病情了解及抑郁情况测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2

病人数 无抑郁症有抑郁症患病率

不知病情的50 381224%

知道病情的70 145680%

70例了解病情的患者不同程度有轻生念头,我们对其进行开导,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结果有近半数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我们做治疗。

2.结论与体会

2.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更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患者为此很烦恼。我们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分析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配合治疗及疾病愈后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2〕。可见,开展健康教育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很好的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了知识讲座、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形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所采取的健教形式有单一健教干预方法或多种健教干预方法。

2.3 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通过几年来我们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如针对问题的、针对情绪的、针对反应的、有针对治疗等很多方面。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俱乐部、健康教育受益患者现身交流等。

2.4 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心理干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院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干预(表1)证明其有效性。

2.5 深入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专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不能约束生活行为,更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疾病不稳定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心理焦虑恐慌不能及时化解,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主动而产生心理抑郁,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健康知识更加普及,我们将在运用健康教育干预、防治、控制疾病上下功夫。对慢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教育卡,并依靠和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指导及疾病干预调查研究,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干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慢性病的预防例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气道阻塞不可逆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它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种疾病。由于发病与吸咽,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有关,近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导致患者经常住院,费用较高,如不规范治疗和护理,会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甚致会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为此,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进行一些护理干预并实行跟踪和随访,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54例中,男80例,女74例,年龄59-88岁,平均年龄71岁,均经对症、抗感染,疗氧等治疗。出院时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81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4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4例;对照组73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4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1例。2组之间性别、年龄及出院时血气分析、肺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由专职护士在出院前二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综合健康教育。方式为:①卡片辅助的交互式护理干预,即用卡片指导;②单个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③多个患者进行小组指导。内容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常见诱因,加重的先兆和自我急救措施等。2介绍家庭氧疗有关知识及汪意事项。3会同主管医生对患者新用药进行个别的详细指导,以减少不良反应。4指导营养,说明继续营养支持、合理调节饮食等的重要性。5多种呼吸功能锻炼,如有效咳嗽、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吹气、唱歌等。6指导做呼吸保健操,如摩鼻、按腹。7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气功、散步、打太极拳等。出院后分别1、3、5、8周进行3次随访指导,内容以出院时综合健康教育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调整,采用电话指导,上门指导或患者来院指导等方式。

1.3 评价指标2组患者于出院90天进行随访总结,统计复发入院、2次再复发入院率。

1.4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运用SAS8.2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观察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本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出院后90天内的再入院率(33.33%)、2次以上复发再入院率(12.34%)皆明显低于对照组(47.94%、23.28%),提示采用卡片辅助的交互式护理干预,引导患者提问题,讲感受,从而达到双向互动沟通的氛围,增加护患感情,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在此过程中辅以文字介绍和简图表达的各项健康宣教卡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常见诱因,加重的先兆和自我急救措施、有效咳嗽、深呼吸方法,氧疗、呼吸功能锻炼和呼吸保健操的步骤,适应患者记忆力差、思维缓慢的特点,从而提高了指导效果。

在个别批导时,我们针对该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人生活习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在观察组中合并慢性病的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有11例,专职护士除要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教育,还要特别指导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饮食、监测尿糖和血糖、血压等相关知识。小组指导则根据患者反映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集中现场指导,如针对大部分吸烟患者有多年吸烟史而戒烟难的特点,会同医生向患者讲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订一个成功戒烟的计划,并在讨论指导时让成功戒烟患者介绍自已的体会。

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实施氧疗可使肺血流动力学和低氧血症得到改善,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家庭常用氧疗法要掌握应用方法(如鼻导管法、鼻法塞、氧气枕法)、氧气流量、疗程、注意事项、并要监测其疗效,如应用不当,不仅不能改善症状,反可使病情恶化。因此, 我们在出院时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会自行观察口唇、甲床、鼻尖、颊部皮肤粘膜及肢端的颜色和氧流量的调节,以保证家庭氧疗的正常进行,并定期来院复查。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紧张、疲劳感、呼吸困难等影响进食,加之治疗用药也引起食欲减退,从而引起摄入不足,难以满足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因而,大部分患者伴有营养失调。而营养失调可使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损害通气驱动功能,由于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并发肺部感染,加重病情。因此我们在出院指导中重视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对每例患者饮食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安排。如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多种维生素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避免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干果、坚果食物)和易产气食物(汽水,啤酒、豆类、马铃薯等)以防止便秘、腹胀影响呼吸;茶碱类药物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应避免饮用咖啡、茶和可乐等饮料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这也是观察组患者复发再入院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根据病情帮助其制订有效的运动计划和方式,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如早晨起床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打太极拳运动、散步等,上下午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及呼吸保健操各一次,每次10分-20分钟,可增加活动耐力,增大膈肌运动幅度,使气道气流的压力缓慢下降,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合,避免过多的气体滞留在肺里[2],从而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

综上所述,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复发的护理干预体现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系统全面护理的理念,把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护理指导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患者随时可获得医护帮助,从而达到扩大整体护理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再入院率,降低治疗费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预防例10

1. 1 一般资料

研究中 218 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本院近年来所收治,其血压表现完全符合 WHO 中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109 例,对照组中男性 66 例,女性 43 例,平均年龄( 57. 8 ± 13. 7) 岁,平均病程( 9. 8± 3. 8) 年; 研究组中男性 63 例,女性 46 例,均年龄( 58. 2 ± 14. 2 ) 岁,平均病程( 10. 2 ±2. 9) 年。病例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指导干预措施,包括用药、监测与饮食等方面,研究组患者则在干预过程中贯穿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收治患者后立即调查其日常生活方式,评估病患疾病风险因素,再将其通讯联络方式进行记录。②每月均开展 1 次高血压健康讲座,采用电话邀约方式引导病患参与,讲座后由专科医师给予咨询解答。每 2 个月开展 1次电话随访,咨询病患对疾病预防与治疗的认知程度,再行针对性解答。③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要求依据医师提倡的饮食范围进行食品选择,长期保持合理运动方式,并加强对自我血压监测的重视。④总结患者的个性化风险因素,针对风险较高患者增加针对性宣教内容,确保不良生活习惯的严格控制。⑤持续健康教育 6 个月,积极督促病患参与院内讲座,无法定期返院者提高电话随访频度,待宣教结束后再行临床观察。

1. 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检测两组病例的体重与血压表现,以此评估干预措施对疾病治疗的效果; 同时,在干预后调查两组病例的日常生活方式,分析病患自我防治的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选用 SPSS 19. 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x珋 ± 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组间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病例干预后的血压与体重均获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佳,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慢性病的预防例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