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4 21:00:39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1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2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3

0 引言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一提法在大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现阶段能否实现这一要求,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文学欣赏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毕竟会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英美文学与英语语言学习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它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英美文学作品或其篇章节选是学习英语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宝库。从宏观方面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从而能摆脱具体物质材料的束缚,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实现多方面地反映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微观方面,它能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细致地、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感情波澜、微妙的情绪变化、复杂的意识活动,这些描绘和表述所用的词汇量是惊人的。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就能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学到许多平时阅读中难以遇到的地道的表达方法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围绕考试考核的指挥棒,教学侧重于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教学,学习材料本身相对枯燥,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性往往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可以使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

2 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

英国19世纪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文学作品以文字的方式承载着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精神,承载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具有陶冶情操、引发共鸣、升华人格的作用。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对西方社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形象认同,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并发现自我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和句子后,教师要把相关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内容有一定连贯性,语言准确,可替换,让学生说得更多,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语言输出量。

3 提高了英语教学能力,改善了教学环境,增强了学生的英语知识

3.1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新的标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可以实现,我们现今大学英语所追求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将在高中阶段完成。未来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自然可以转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环境提供了便捷。

3.2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日渐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专业英语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加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愿望也有能力讲授英美文学课程。

3.3 教学手段实现了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化,有了完备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教学电台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并且拥有大量的多媒体软件资源。例如,英美文学名著被拍成影片之后拥有了原著文本没有的许多特色。文学名著影碟由于综合了视听等多媒体特性表现得更为形象直观、更具娱乐性。不管是在文学课堂上播放还是供同学课后观看都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3.4 教学模式的改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180所试点高校展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代表的英语测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从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练习和输出已经被证明根本不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教育界也提出了任务性教学和交际法教学等改进办法,并在很多高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校教学模式能进一步符合教学规律,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为我们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3.5 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在给世界的角角落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改革开放的中国早已学会了洋为中用,并强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年轻学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多,好莱坞、DEF、摇滚爵士、海湾战争、美阿战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使学生们对西方文化能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看过影片《乱世佳人》的学生肯定会对原著充满渴求拜读之心。对我们的外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好机遇。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来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服务,为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完全具备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英美文学科的软硬件条件。

3.6 英美文学作品在写作课堂上的应用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言应用典范的英美文学作品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受到早期基础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学习方法往往过于教条、严肃、僵硬。对大学英语课本中的一些纯正地道或灵活的语言现象感到无法入手,于是常常产生望文生义的情况,更谈不上将其中的语言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表达出来。又或者有些学生英语基本功较好,在写作中会使用一些修辞语言,但这些修辞多是现代英语中的陈词滥调,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来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方式。但是,在如此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教师应该选择哪些来给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习呢?在西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肯定是不能错过的。《圣经》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语中的大量表达方式也出自《圣经》。例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喻指掌上明珠)”,“put new wineinto the old bot tles(旧瓶装新酒)”等等还有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优美的古代神话对西方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数作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从神话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起源于神话的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he Troj an Hor se(特洛伊木马)”“Archilles’s heel(致命的弱点)”等等。还有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近代一些可以选用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作家的作品。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恰当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和补充,教师本身的英美文学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4 英美文学与交际

Widdowso指出一个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有两个层次:用法(usage)和用途(use)。按照他的定义,用法(usage)指的是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而用途(use)指的是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规则用于有效的交际。显而易见,一个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语言的规则而是用于有效的交际。

按照Widdowson的说法,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有效的交际。在目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学习英语的这一目的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已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其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也日趋频繁。而这种竞争和合作最终都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上,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何为国际化人才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各国专家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即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宽阔的视野,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因为国际经济的合作必然涉及各国的文化。国际化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诚信、敬业、进取等前提条件外,至少还应做到熟悉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以及熟悉相关国家的市场特点和经营环境,其中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应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受到母语思维定式、文化习惯的影响,常常把母语文化带入目标语文化的交际情境,不自觉地把母语的表达套用于目的语的交际中,违反了目标语的语用规则,导致目标语言语行为不妥。此类偏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使交际中断。英美文学是从特定的视角对英美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会使学习者融入他们的文化中,并随着作者的阐释体会,了解和认识英美文化。众所周知,美国文化是熔炉文化,它包容了多个种族,多个民族,具有广泛性,国际性的特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美国文学的同时,尤其能体会和观察到,对美国文化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习者克服众多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所以,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习者实现有效的交际提供文化背景阐释。

5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除了从课本引申文学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强调阅读英文原版的原著,而不是翻译版或缩写版。只有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学生才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士所说的语言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为了让学生提高课文阅读质量,学生应尽其所能地去阅读英文原版。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英美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的史诗《贝尔沃夫》,那个时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有着很大差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即使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也需要有注释才明白,19世纪很多惯用语在当代英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在10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中,有价值的作品自然多不胜数,但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有些作品写作时代久远,就语言来说很难理解;有些作品构思抽象,即使用当代语言撰写也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接近大学生思维的以当代英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此作为他们的英美文学作品入门书籍,引起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对英文原著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慢慢提高之后,自然会选择阅读更有难度的作品,这样,教师也就达到了培养大学生课文阅读兴趣的目的。

6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固然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听说表达能力,但如果忽视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会给英语语言学习者带来不利。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和思路,已得到较为广泛认识,但目前各个学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各学校可以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纳入学校重大教改课题,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相应的教改研究,探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编撰一套教辅材料,编写一套教学教案,设计完善一套网络系统,克服单个老师力量单薄、不愿改革的为难情绪以便广泛推广。同时,学习者还能从独特的视角观察和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鉴于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应使自己浸泡在广博的英美文学海洋里,广泛摄取文学和文化养分,使之为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03).

[2] 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A].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4

(一)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通过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更是为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校的先进设备日趋增多,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接触外国文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不再仅仅是借助书本上的内容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作品认知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英文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有时文学中的这种深层含义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的,此时就需要辅助原版电影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演示,寻找未知的答案。此外,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典范,具有代表性,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美原版电影,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更标准的外国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大大得到提升。而且在观看原版影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相关策略

首先,了解原版电影的背景。在观看原版电影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待影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提出一些和影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看个热闹;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观看原版电影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形式。因此,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对相应英美文学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悟、体会等,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报告会、心得分享会等,让学生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利用英美原版电影辅助

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英美原版电影只是学生提升自身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地用原版电影将文学作品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通过原版电影去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著。首先,要选取最能代表原著精神的影片,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神,而且无论是影片中的语言还是人物情节都对原著进行了最佳的诠释。学生可以在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鼓励学生观看完整的原版电影。一部完整的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将原版影片进行完整播放,这种片段式的影片不利于学生领悟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完整影片,并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观看和理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影片的理解力。最后,对影片进行剪辑,实现对比式教学。无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有效的就是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即结合授课的内容,播放与其相关的部分影片。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影片进行合理的剪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与授课内容有关,应该包含作品中内容比较丰富、有着较深的文学意义,以及教师难以向学生讲述或者作品中情感难以表述的内容。以此实现文字与影片的结合。在许多情况下,一部相同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影片来诠释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剪辑影片实现对比式教学,考察学生对不同影片之间表达情感、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5

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改革

Key words:Literary Critical Theory;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18-01

1开设文学课的目的和教学中存在的文论缺失问题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大纲》明确指出了开设文学课的主体、目的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文论)达到“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而历来英语专业开设的英美文学课要么是文学史课,要么是文学作品欣赏课,又或者是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哪一类型的课都忽略了文论教学。这可从历年来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窥其一斑,如下表:[2]

1980年以来英美文学教材状况

由上表可见,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论的介绍。而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授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文论就是为读者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介绍一些文论,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2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为文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

20世纪文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3]20世纪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研究作家转移到研究文本,其标志是二三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崛起。第二次是从研究文本转移到研究读者和接受,标志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文论的兴起,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阐释学,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崛起,把这次转移逐步推向高峰。”[4]文学研究以作者为中心过渡到以作品为中心,发展为以读者为中心,突出强调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一直潜存于广大教师的头脑中,直到现在,英美文学教学仍然是围绕着作者展开的。这无疑将作品置于次要地位,同时也是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发挥其创造力的权利。而文论的运用为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如读者接受理论、女性主义等当代文论解读作品。对文论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阅读视角,培养新的思维。

3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论引入课堂

传统教学主导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板书、进度、内容等方方面面,使得很多知识因为时间所限不能讲解,因此传统教学被冠以“填鸭式”。[5]由于本科阶段没有 “文论”教材,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文论”的知识,学生会更加糊涂,觉得文学课内容枯燥、深奥。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欣赏和思考,从而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经验、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论介绍”部分制作成课件,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条理性地将某部文学作品所牵涉到的文论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文论”的教材问题,而且将枯燥、空洞的介绍文论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起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接触到了大量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密度。

4小结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美文学中加强文论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新的认知方式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利用文论知识感受文学美、欣赏文学美、创造文学美,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论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以期达到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J].外语教学,2000(3).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23-02

英美文化浓缩在英美文学当中,因此,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使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为全面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在改革大学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当地学习英美文学,从而为我国的需要,培养出与国际化接轨的综合人才。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而降低,进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文学修养被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可以就英美文学进行原著和译著对比,了解其中的区别,从而激发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

2、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各种人生哲理、故事、典故等都蕴藏在丰富的作品;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以及排比等;也使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有十四行诗、名言警句、戏剧、诗歌等。在英美文学大花园里,不仅有雪莱和叶芝的诗歌、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和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小说,还有格言警句,他们是无数无名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想英语既说得很流利,又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语言,就要运用好英美文学这个学习的大宝库,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不同方式、不同场合下的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和英美文化。

3、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历史和文化发展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例如:海明威的小说,是一个以简单叙事方式的小说,从中你可以体会到美国个人主义至上、大胆、坦率的精神,以及美国民主的实质,同时,学生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史和他国人民的奋斗史,感受世界人民所关心和企盼的方面。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其艺术技巧卓越、胆大,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被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英国中世纪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仅重塑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1、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不要坚持系统性、连贯和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知。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就要引导学生从英语文学和文本中,去体验和感悟内涵和美感,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

2、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

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有交际教学法、行为主义、二语习得、以及建构主义等,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材料融入进去。其教学方法可采取戏剧表演、课堂讨论、口语操练、电影配音、以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方式,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戏剧表演、口语练习等,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课外英美文学知识。同时,讨论、讲解、并分析一些学生熟悉的英美作家的作品,如:海明威、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等。或者聘请专家开设文学专题讲座,如《希腊神话》、《现实主义文学》、和《圣经文学》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文化的交流。另外,学校可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学知识报纸编辑大奖赛、英语话剧排演,以及开展英美文学知识大考场等活动,学生在反复排练或积极备考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变会不自觉的完成了英美文学的学习内容。

3、教学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一周四节课。为符合语言学习连续性的特点和要求,在每个学期,合理的学习一定量的英美文学材料,而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选择一些语言要规范、趣味性强、难易适中的作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读性、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教师角色定位

调查关于老师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需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显示,就英美文学方面的学习来说,大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在英语课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都要不断地提高,使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魅力,还具有人格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度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教学评价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知识建构过程和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效果。英美文学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老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同伴。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缺点,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英美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提高。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7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让各个小组去完成。任务的设定一定要明确清晰,但环节不能过于简单,需要组内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在讲授一出戏剧的时候,可以让阅读能力好的学生查找背景资料,让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人物性格分析,让口语表达好的学生做presentation,让表演能力好的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总之,组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努力为集体带来的荣誉,也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要督促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任务,防止个别学生消极怠工和不着边际的聊天,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评价原则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应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也要考虑小组总体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包括对其参与度、小组角色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评价。“在进行小组评估时,可以根据参与程度把合作学习分为三个水平:全部参与的为合格,达到学习目的为良好,有创新精神的为优异。合作学习小组的最终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书面报告、课堂演示以及演示后的提问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合作学习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前合作主要体现在资料搜集时的分工协作。在下节课的主题确定之后,先进行分组,并细化小组成员各自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海明威小说”这一主题时,每组负责介绍一部海明威的小说,小组中有的学生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相关图片及影视片段,有的学生收集该部小说的相关评论。总之,在学生收到任务之后,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搜集到足够的材料之后,每组学生还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做出PPT,并总结出该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特色及写作风格。通过这样的分工协作,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前就对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和总结语言特点、写作风格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和解决。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有所帮助。

(二)课中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中合作主要体现在课堂展示、讨论和模拟表演等方面。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通过PPT和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课前阶段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分别对该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针对整个准备和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课前未让学生准备的问题进行课中的讨论,以此锻炼和考察学生现场的应变、合作和分析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现场分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快速形成本组的观点。教师在每组学生中随意提问一名同学作答,避免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点的多元化,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8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9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很普遍。从有效教学的观点加以考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和学习参与度低。近年来,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学生的学习逐渐转向实用性或功利性较强的课程,如翻译、ESP等方面。不少学生自入学之际就关注就业问题,专业课程的学习功利化明显,而对文学这种对于就业没有明显作用的课程兴趣锐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各种考证、考级的学习中。随着考研的升温,大批学生又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去,其中,除了部分报考英美文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或在考研时必须要涉及到英美文学方面的学生外,很少有人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越来越被动,他们已经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对他们来说,该课程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这些学生中流传着“英美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课堂活动参与度低,参与面小,品质不高。从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来看,课后阅读表现出平面化、肤浅化的特点,阅读数量越来越少,深度越来越浅,功利化越来越明显。

学生认知态度所出现的偏差与学习参与度低,显然难以实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因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通过阅读和作品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开列了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117部(篇),其中,英国文学部分有49位作家,54部作品,美国文学部分有42位作家,46部作品[6]28-32。然而,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量非常小,个别学生甚至到大三还没有完整地阅读一本英美文学原著。这种对英美文学所持有的态度和阅读量,是根本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这种弊端早就有研究者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导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见的路线,是抄近路而反绕远的路线。”

从师资方面来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自身的语言能力弱,文学理论知识欠缺,文本细读能力弱,不注重教学设计,很少考虑内容分量是否适当的问题,教学手段陈旧、滞后,不能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和课堂外海量的学习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是对作品本身涉及的内涵不能充分挖掘,文本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单调呆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其教学目标达成度也就可想而知。对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许多高校英美文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依照“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6]26。而实际上,不少高校并没有充分和合理地开设这些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单一,多数院校仅开设了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而“文学导论”或“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只能是忍痛割爱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时量不足,缺乏相关的教师,根据授课老师的专业兴趣开设等。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设“文学导论”、“文学批评入门”、“英美小说选读”“英语诗歌欣赏”等选修课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解决。

与课程设置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课时问题。目前,我国的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一般都在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但是,由于目前实际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个方面,每周两课时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再按照“大纲”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开设,则课时更为紧张。程爱民等人的调研报告认为,在所参加调查的院校中,“50%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用,并建议每周的课时由2节增至4节,总学分增为10学分左右”[8]。为此,必须要适当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性的因素远不止上述所谈到的几点。例如,像部分教材陈旧、有些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缺乏等因素也都存在。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好。

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教学目标、学情实际、教材内容做出选择。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想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标定位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在要求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对有效教学具有约束性意义。衡量一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指标应该是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则可以视为有效教学;如果仅是部分或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应该视为低效的、无效的教学,甚至是负效的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把握这一目标,及时反思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达成度。否则,教学活动就会偏离这一目标,甚至失误。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大纲”只是规定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以上目标分解、细化到每节课中,构成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这里,尤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围绕既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变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强化教学的反思意识,增强主体意识、经验意识和创造精神。通过不断的反思、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随着自己的经验、智慧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增强。如在讲授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演化沿革,主要流派作家的创造特征和作品的意义,发掘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内容、意义上的认知价值和艺术价值。像学习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黛洛维夫人》时,教师必须把握该小说的意识流特质,并进行重点分析,围绕这种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完成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延伸阅读、观看电影、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以加深理解,或作进一步研究,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细化后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以学生为本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哲学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9]。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那样,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0]。事实上,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这种发展应该是协调性的、整合性的,它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内涵所在。大学中各种专业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某类人”,而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有着特定的目标定位。在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中,最高层次是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审美人生,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文学的作用。

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影响的过程。教学有效性是该过程的一个结果。有效程度可分为不同层次,可以高效、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它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获得、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而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感态度支配下进行的,随着参与程度的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会有更深的把握与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获得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事实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策略的运用上等原因,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四段论教学方法或将文学视为泛读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是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另外,学生本身对英美文学在认知上的偏差,几种因素所产生的波浪效应,使得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整合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价值选择

英语专业学生重视功利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学习理念,再加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总课时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目前,高校中该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塑文学课堂的魅力,优化课堂结构,从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从教法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一,追求教学内容的“博”与“精”。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时代的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由于英美文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精选授课内容、设计基本框架上下足工夫,同时,还应该适当拓展和加深,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收获。对于英美文学课程而言,教学的内容既来源于教材,又必须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拓展、深化。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包容性,举凡各种学科都可以在文学中有不同的体现,因此,要适当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植入相关内容,并适当结合具体作品引入比较文学的分析视角,让学生跳出就文本而解读文本的窠臼,能够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去感受和体验文学的丰富性、审美性,了解文学文本所蕴藉的人文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如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可以对该剧从人物、主题、情节、语言等角度进行文本细读,还可以从心理分析、原型批评、文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也可以从宗教、历史、心理学、电影艺术等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改编演出以及接受情况,就会给学生更深广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时,可以在对课本所选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读之后,进一步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举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蒲风等众多现代诗人都深受惠特曼的熏陶的例证。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构建专题。目前,讲授英美文学主要采取作品选读与文学史分开,或将两者合并的两种方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蕴涵的文学史和作品的问题,以文学发展史、流派演变史和作家的创作实践为要素,构建若干教学模块群,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增强教学选题内容的吸引力。在构筑教学专题时,应该充分注意专题的独立性,突出主题,把不同时期的作家依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整合,比起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效果要大不相同。以“美国文学与诺贝文学奖”等为例。1930年,辛克莱•路易斯以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美国作家[11]。这意味着独立的美国文学开始得到欧洲的认可与接受,美国文学被看作是英国文学附庸的时代不复存在,美国文学从此跨入一个新的时期。从1930-1993年,先后有9位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尤金•奥尼尔(1936)、赛珍珠(1938)、威廉•福克纳(1949)、厄纳斯特•海明威(1954)、约翰•斯坦贝克(1962)、索尔•贝娄(1976)、艾萨克•辛格(1978)、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和托妮•莫里森(1993)。虽然这些作家不能代表美国文学20世纪时期的全部文学成就,但这一作家群体中的多数是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界受到重视的作家,从教材的编写可窥一斑。像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就入选了福克纳、海明威、尤金•奥尼尔、索尔•贝娄和托妮•莫里森五人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获奖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打破原有教材的体例束缚,集中讲授,抓住每个作家及入选课本的代表作进行讲授,重点分析其获奖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建树。

比如,在讲解福克纳时,可以把关注点放在他的艺术成就上,分析他是如何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对小说创作进行许多大胆而成功的试验,如何运用“时序颠倒”、“神话结构”、“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等现代派技巧来描绘200多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沧桑变迁,表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另外,针对当代英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教师应该关注学术前沿,了解动态,调整专题内容,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这就避免了现在许多教材中古典作家偏多,现当代作家偏少;文学作品选读偏多,文学理论偏少;文学史和作品选读分割的问题。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力度的逐渐加大,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而现实是,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讲解作家时,主要涉及到作家生平、思想特点、创作手法和创作作品等问题;讲解具体作品时,往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谈起。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僵化、陈旧的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手段必须实行多元化。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改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改变教学方式。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10

在我国,英美文学课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专业知识课程。而近些年,围绕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的话题更是热议不断。其实,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就明确地作了如下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授课内容可包括: 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导论,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概况都是我们传统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文学批评理论这一大纲所明确规定的内容却在大多数高校中处于缺席地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而本文,将主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着重探讨这一西方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性。

一、女权主义理论概述

所谓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而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是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论。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形态中,女人游离于社会边缘,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与自。而为了颠覆这一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在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妇女获得选举权;第二次,则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妇女为争取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运动。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女权主义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迪・马丁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受到文学理论的教育,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清晰地去思考问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课中的重要性。可是,此时大家可能会说,英美文学这门课给学生的感觉本来就已经是高深而枯燥了,如果再涉入理论的讲解,岂不是老师给自己找麻烦?其实不然。因为,在各个西方批评理论中,女性主义理论就是我们最好的切入点。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主义统治上千年的国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仍有残留,例如,很多家庭的重男轻女现象。而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也可以得知所谓的女权主义理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宣扬男女地位的平等。所以,以女权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没有陌生感,还能提高她们的兴趣,引起她们的共鸣,从而为其他文学理论的相继学习而铺路。这里,笔者将以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为案例,进一步阐释说明。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时之内女主人公在得知自己丈夫不在了的消息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最后丈夫完好回来时的瞬间反应。在引入女权主义理论之前,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非常不解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心理改变。为什么丈夫不在了她还能如此兴奋?是悲伤过度还是她本身就是一个“不善良的”女人?而在课堂上,对女权主义进行介绍之后,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主人公的行为,因为那是一种对自由的长久渴望,对长期处于夫权社会下的一种解放,而最后女主人公的死亡更不是医生所谓的见到丈夫安然回来的兴奋所致,而是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所以,通过此理论的导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更能以批判性的思维来剖析问题。

三、女权主义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现实性

在我国,英语专业一向都是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即男女生比例通常可以达到1:4或1:5甚至相差更远。而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中国是受封建主义制度影响极深的国家,“相夫教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各种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广泛流行。因此,引入女权主义理论的教学,对于帮助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女权主义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得知,作为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性。例如,在我们最熟知的一部作品《飘》中,女主角斯嘉丽在当时的年代经营生意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家人以及庄园的精神就可以使得大家受益匪浅。一位女性,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另外,通过女权主义理论与相应作品的学习,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作为女性应该保持意志上的坚强,人格上的独立,做自己身体与精神上的主人。而且,要让自己跟男孩子一样学会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并能在重要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女权主义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燃起对文学的兴趣,学会对作品的批判性剖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例11

1前言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都是学生在单一的接受教师的说教,最多可以在课堂上接触极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感到课堂比较单调,对老师讲过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以后,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器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目前来看,把多媒体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当然,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气氛不好,所学到的东西不系统,对英美文学没有兴趣,因此不想参与课堂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感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比较呆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62%的老师还在沿用比较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绍这个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再介绍作者的生平,最后对整个做平的文学价值、故事梗概进行简要的点拨。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然学生感觉非常老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后,期待学生课后能够自觉阅读整个做平,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够,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们几乎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英美文学作品,即便是阅读,也不是阅读全英文版本,都是阅读翻译成汉语的版本,失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不能感受到原创作品的独特魅力。第三是英美文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发早无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过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的相关讲座光盘,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探究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是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部门能够顺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课时显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周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一再地压缩时间,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素质教学目标的落实。目前,我们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特别是可以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手段,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学的教育。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繁杂的,文学史资料比较多,著名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也是层出不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经常是老师紧紧张张讲了45分钟,学生睡了整整一堂课,教师讲了,学生没有掌握,学过了,学生没有印象,课堂效果极差。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声音、影像、文字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精彩的电影画面,这样,就可以让大量的信息浓缩在这些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能加快课堂进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进行情景教学,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下苦口婆心讲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老师不应该把学生片面地看作单纯的教育客体,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也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对于同样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文学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英美文学教育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师生互动性原则。我们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总策划,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巧妙进行课堂设计,通过置疑、合作等方法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应该面向学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并随时修改教学步骤以适应学生,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最大程度互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