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6 09:52:54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1

一、提升目标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站位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服务质效

(三)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提高担当作为

(四)加强工作联动协调,提高团结协作

二、提升内容及措施

(一)狠抓学习充电,提升能力素质

1.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坚持思想引领实践。一是到2021年底,全员至少通读系列重要讲话15篇,做好笔记30页,深刻领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二是组织股室人员利用周三夜学时间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做好学习笔记20页以上,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三是加强新政策学习,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省、市、县“十四五”规划,了解新发展、新理念、新要求,重点把握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四是加强新形势新要求对接,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重大会议精神,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及日常空间规划业务,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2.重点学习政策法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村规划编制导则》等与空间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技术规范装订成册,每周组织股室人员轮流领学、学习讨论,熟练掌握规划调整程序和法定要求,努力提高规划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水平,为精准高效服务提供政策法律支撑和必要知识储备。

3.辅助学习规划技能,组织股室人员学习掌握县、乡镇、村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规程,熟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编制指南,熟练掌握运用Arcjis、CAD等业务软件套合叠加各类图件,熟悉规划地类和用地分类对接,确保项目选址精准落地,不越红线。

4.外出学习优秀案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学习考察周边市县及省外优秀成功规划案例,实地了解规划过程,增长规划见识素养;加强知名规划团队、大专院校规划专家的联系,经常做好与市局和兄弟县区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动态;落实以老带新,以具体案例帮助年轻同志提升写作技巧,提升整体写作水平和规划专业水准。

(二)狠抓行动落实,提升服务质效

国土空间规划牵涉方方面面,是一项打基础、重前瞻的技术工作,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布点指引,需要把准社会发展大势、预判建设需求形势、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1.关注热点需求,把空间留足留够。根据省厅文件精神认真研读文件,提前思考谋划,将2021-2022年急需用地的重点项目纳入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建立台账和矢量数据库,留足规划用地空间,确保提前介入,重大项目没有政策障碍。

2.瞄准职能职责,把规划编实编好。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做好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规划试点和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结合本地实际搞好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布点指引等工作,确保规划能落地、好实施。

3.加强分工协作,把服务精准到位。明确股室人员武定方案,厘清内部分工协作界限,制定受理事项台账,每周一将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责任清单,时限办结,周五检查督促完成情况,工作做到周清月结;同时,对疑难杂症组织会商,对困难问题集体研究,确保团结协作,精准高效。

(三)狠抓克难攻坚,提升规划保障

当前,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底使用期限已满,上一版城乡规划不是法定规划,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还未形成正式成果,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各种紧缺规划的编制一时难以到位,亟需抓紧解决规划中出现的缺规矛盾和问题。市局已将国土空间规划攻坚纳入2021年“三大提升、五大攻坚”行动之列,足见对空间规划的高度重视。

1.总规控规同步推进,相互完善补充。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计划5月底形成初步成果,回水-花家坝片区控详规和江南城区控详规同步编制,也必须在5月底形成初步成果,特别是要明确江南城区、回水-花家坝片区的道路体系、竖向设计,结合地形地貌优化空间格局,并与总规相衔接。

2.村规镇规同步试点,累积经验良法。瞄准2023年全县镇(乡)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覆盖、村规划应编尽编的目标,今年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节点和要求完成白驿岫云村村规划试点并通过审查备案,启动元坝、歧坪、白驿3个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办法,积累经验,为明后两年大范围编制乡村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3.编规联网同步建设,坚持软硬兼施。“一张图”系统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软件”,规划编制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硬件”,要在4月底前完成我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落实经预算并送县政府投资评审中心评审,5月完成需求论证和招标采购,6月底启动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同步推进,确保按时按要求通过“一张图”系统上报并审查备案。

4.内外协作同频共振,打通堵点痛点。加强各股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对需要其它股室支持协助事项重点清单,多些韧性与执着,能当场落实的立即落实销号,不能当场落实的追踪销号完成,不能长期过拖过磨,不了了之;对其它股室需要我们支持协作事项,多些理解与耐心,不推诿不扯皮,按时按要求支持到位,决不能因为工作怠慢而贻误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头绪多,股室人手不足,急需加派人员;二是股室人员规划业务不熟,对规划法规政策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规划系统性、专业性把控不足;三是工作系统性、统筹性把握不好;四是深入现场调研不足,

主要措施

1.结合《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最新修订版),对规划编制审批流程,耕地保护、农用地转用、宅基地审批、土地征收、违法用地处理等深入学习研究。

2.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学习,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体系要求和目标任务,通过整合“一张底图”实现“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2

一、提升目标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站位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服务质效

(三)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提高担当作为

(四)加强工作联动协调,提高团结协作

二、提升内容及措施

(一)狠抓学习充电,提升能力素质

1.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坚持思想引领实践。一是到2021年底,全员至少通读系列重要讲话15篇,做好笔记30页,深刻领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二是组织股室人员利用周三夜学时间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做好学习笔记20页以上,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三是加强新政策学习,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省、市、县“十四五”规划,了解新发展、新理念、新要求,重点把握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四是加强新形势新要求对接,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重大会议精神,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及日常空间规划业务,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2.重点学习政策法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村规划编制导则》等与空间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技术规范装订成册,每周组织股室人员轮流领学、学习讨论,熟练掌握规划调整程序和法定要求,努力提高规划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水平,为精准高效服务提供政策法律支撑和必要知识储备。

3.辅助学习规划技能,组织股室人员学习掌握县、乡镇、村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规程,熟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编制指南,熟练掌握运用Arcjis、CAD等业务软件套合叠加各类图件,熟悉规划地类和用地分类对接,确保项目选址精准落地,不越红线。

4.外出学习优秀案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学习考察周边市县及省外优秀成功规划案例,实地了解规划过程,增长规划见识素养;加强知名规划团队、大专院校规划专家的联系,经常做好与市局和兄弟县区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动态;落实以老带新,以具体案例帮助年轻同志提升写作技巧,提升整体写作水平和规划专业水准。

(二)狠抓行动落实,提升服务质效

国土空间规划牵涉方方面面,是一项打基础、重前瞻的技术工作,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布点指引,需要把准社会发展大势、预判建设需求形势、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1.关注热点需求,把空间留足留够。根据省厅文件精神认真研读文件,提前思考谋划,将2021-2022年急需用地的重点项目纳入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建立台账和矢量数据库,留足规划用地空间,确保提前介入,重大项目没有政策障碍。

2.瞄准职能职责,把规划编实编好。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做好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规划试点和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结合本地实际搞好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布点指引等工作,确保规划能落地、好实施。

3.加强分工协作,把服务精准到位。明确股室人员武定方案,厘清内部分工协作界限,制定受理事项台账,每周一将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责任清单,时限办结,周五检查督促完成情况,工作做到周清月结;同时,对疑难杂症组织会商,对困难问题集体研究,确保团结协作,精准高效。

(三)狠抓克难攻坚,提升规划保障

当前,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底使用期限已满,上一版城乡规划不是法定规划,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还未形成正式成果,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各种紧缺规划的编制一时难以到位,亟需抓紧解决规划中出现的缺规矛盾和问题。市局已将国土空间规划攻坚纳入2021年“三大提升、五大攻坚”行动之列,足见对空间规划的高度重视。

1.总规控规同步推进,相互完善补充。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计划5月底形成初步成果,回水-花家坝片区控详规和江南城区控详规同步编制,也必须在5月底形成初步成果,特别是要明确江南城区、回水-花家坝片区的道路体系、竖向设计,结合地形地貌优化空间格局,并与总规相衔接。

2.村规镇规同步试点,累积经验良法。瞄准2023年全县镇(乡)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覆盖、村规划应编尽编的目标,今年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节点和要求完成白驿岫云村村规划试点并通过审查备案,启动元坝、歧坪、白驿3个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办法,积累经验,为明后两年大范围编制乡村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3.编规联网同步建设,坚持软硬兼施。“一张图”系统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软件”,规划编制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硬件”,要在4月底前完成我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落实经预算并送县政府投资评审中心评审,5月完成需求论证和招标采购,6月底启动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同步推进,确保按时按要求通过“一张图”系统上报并审查备案。

4.内外协作同频共振,打通堵点痛点。加强各股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对需要其它股室支持协助事项重点清单,多些韧性与执着,能当场落实的立即落实销号,不能当场落实的追踪销号完成,不能长期过拖过磨,不了了之;对其它股室需要我们支持协作事项,多些理解与耐心,不推诿不扯皮,按时按要求支持到位,决不能因为工作怠慢而贻误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头绪多,股室人手不足,急需加派人员;二是股室人员规划业务不熟,对规划法规政策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规划系统性、专业性把控不足;三是工作系统性、统筹性把握不好;四是深入现场调研不足,

主要措施

1.结合《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最新修订版),对规划编制审批流程,耕地保护、农用地转用、宅基地审批、土地征收、违法用地处理等深入学习研究。

2.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学习,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体系要求和目标任务,通过整合“一张底图”实现“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3

关 键 词:“三规合一”;意义;内容;实施途径

Keywor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ree rules";Meaning; Content; Implementing way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三规合一”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政策背景

最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但如何依据、如何衔接依然是目前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1.2实践背景

多年的规划实践表明,我国当前的空间规划体系突出地存在着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弊端,在同一个城市空间上,往往多个政府部门都有规划引导和控制要求,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导致了开发管理上的混乱和建设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三规”之间在工作目标、空间范畴、技术标准、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和矛盾。

城建部主管的城市规划最具有技术和管理实力,但它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在综合作用的发挥上受到较大制约。国家发改委具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职能,但其空间规划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国土资源部也是一个专业管理部门,空间规划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的单一目标规划体系,难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各项用地供需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笔者从管理、编制、审批、实施等几方面对三大规划进行了比较,如表一所示。

表一——三大规划内容、地位与作用等比较

项目 类别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 主管部门 发展与改革部门 城乡规划部门 国土资源部门

规划类别 经济综合规划 空间综合规划 空间专项规划

规划特性 综合性 综合性 专项性

编制 编制依据 社会经济预测及政策因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上层次土地利用规划

主要内容 发展目标和项目规模 城市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安排、 耕地保护范围、用地总量及年度用地指标

编制方式 独立 独立,兼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自上而下、统一

审批 审批机关 本级人大 上级政府 国务院、上级政府

审点 发展速度和指标体系 人口与用地规模 耕地平衡和用地平衡

法律地位 — 《城乡规划法》 《土地管理法》

实施 实施力度 指导性 约束性 强制性

实施计划 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近期建设规划 年度用地指标

规划年限 五年 一般二十年 10----15年

监督 监督机构 本级人大 上级政府、本级人大 国务院、上级政府

实施评估 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规划修编 执法监察

检测手段 统计数据 报告、检查 卫星、遥感

通过表一比较可发现,三大规划均存在自身的不足:

(1)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操作性、实践性较差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标准不一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社会因素考虑不足

相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力相对较强,但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存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考虑不够的问题。

1.3论文研究意义

事实上,在我国当前行政体制下,要真正实现一个规划“一统天下”并不现实,而且目前这种“分割”的规划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对具体城市而言,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应该统一规划,这是统筹指导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现实,也是探索“三规合一”的意义所在。

2.“三规合一”的内涵、发展目标

2.1“三规合一”的内涵

“三规合一”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而是指只有一个城市空间,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笔者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得知,“三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

2.2“三规合一”的发展目标

“三规合一”的目标就是减少三大规划“各干各事”的困境,所以笔者认为三大规划合一之后的理想状态如下:一张图、一套技术标准、一套协作流程 、一套办事规章。

3.“三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区域发展背景与城市发展现状进行政策输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在区域中的定位,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通过功能定位确定城市职能,进行城乡产业布局,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并制定配套区域政策;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4

一、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建立系统优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它包含生态、技术和经济的因素。要使各因素组合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和用地需求组合成统一协调的结构,必须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方法求得的最优方案比传统采用的定性或部分定量的方法更具可靠性,其精确度更高。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正确地选择预测和优化范围、对象、目标及方法等,实现模型信息的合理组合,比较全面可靠地描述、预测、优化目标系统的状态,从而使模型系统总体获得较强的预测、优化功能。最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相关理论

我国主要的规划方法是从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土地质量为基础,在进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强调的是土地的质量。但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土地规划便开始注意到环境污染、人口拥挤、资源枯竭等问题,从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出发,指出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需要。目前我国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的实践中涉及地域分异理论、区位理论、系统空间配置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报酬递减理论、地租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影子价格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等诸多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土地利用分区理论、土地利用控制理论等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中的重要理论。但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结构和布局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理论建设滞后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

三、基于不同发展目标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3.1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土地空间布局多是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GIS 技术采用多图叠加的方法可以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由于规划师的不同而造成规划结果的巨大差异。这种方法综合不仅考虑了土地自身的利用条件,还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现状且与其他规划充分衔接。大多数学者选取能够反映土地自然质量的因子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坡度及反映土地利用条件的因子如交通便捷度、人口密度等,对于权重的确定则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在进行评价时的一般步骤为:选择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单元、选取评价因子、评价因子量化分级、权重的确定、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或是模型,筛选评价因子、因子量化分级以及因子权重系数的确定都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步骤。

3.2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通常的做法是选取一系列指标来建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然后依据研究区实际情况,给予各指标以不同的权重来综合打分,最后根据分值来进行综合排序。结合当地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与现状图进行叠加,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综合评价,进行空间布局,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在城区扩展布局时尽量避开高质量耕地,优先将等别低、质量差的一般耕地划为城区扩展用地。基于基本农田的内涵,强调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的内在肥力差异,明确其所处区位的特殊性,反应一段时期内人地关系状况,因此在选取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时,首先应考虑耕地质量状况,将质量综合最优的耕地优先入选基本农田;其次考虑耕地的基本农田区位条件,综合考虑其交通通达度、与主要交通干线的距离、距中心集镇距离等;最后考虑其他因素如坡度、连片性、城镇辐射以及一些政策属性等指标,综合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指标体系。

3.3生态涵养优先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土地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当以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退化或是不超过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范围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模型,进一步分析在确保生态安全的标准下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有的学者提出用生态功能分区作为基础进行土地空间布局,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宏观背景分析,然后分析确定生态敏感区,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优先规划生态管治区域,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各功能分区。还有学者提出要将生态等级评价与产业发展评价相结合,保护生态等级高的地区,优先发展生态等级低而产业发展等级高的地区,从而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基于不同数学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

4.1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

线性规划等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作为一种有效解决最优配置问题的数学工具被很多学者引用到土地空间配置的实践中。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配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评价结果是灰数取值范围内的任一白化数。灰色线性规划弥补了一般线性规划的不足,它不要求目标函数中的效益系数、约束条件中的技术系数、资源量及其他限制量等都被固定下来,而允许技术系数是可变的灰数,约束值是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是一种动态的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中的约束条件系数,是灰区间数,既可按下限规划,又可按上限规划,还可按区间内的任何一白化值进行规划。在区间内,只要可以得到一组白化值,便可得到一组优化方案,从而使规划灵活多变,有众多的调整余地,适应情况的发展变化,避免了常规线性规划使许多具体问题得不到可行解的结论,或解过于死板,无调整余地的缺点。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提供的多种优化方案供土地规划部门参考。

4.2基于空间模型模拟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相对于在大尺度研究上用到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CLUE),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时利用了CLUE-S 模型,结果表明CLUE-S 模型在模拟小尺度地区近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解决不同空间尺度上面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问题。鉴于CLUE-S 模型在模型小空间尺度上面具有的优势,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不断开发扩展,扩大其应用领域。CA 模型更多的是应用于模拟城市扩展。此外,近年来CA 模型还被应用于模拟城市交通以及矿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CA 模型在模拟城市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上述模型的应用及开发之外,学者们还积极开发其他软件来进行土地空间格局的模拟预测。

五、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措施及对策

5.1节约与集约用地

通过制定相关指标与控制标准,建立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长效机制,内容包括总量控制指标(城乡人均用地,城市人均用地、农村人均用地)和微观用地标准。微观用地标准含宅基地标准,工业用地相关标准(投资定额标准、工业容积率),居住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城市内部各项用地标准(绿地率),环境生态相关标准。其次建立集约利用评估体系,制定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与标准,定期进行评估,测定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以便有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5.2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严格控制人均用地,加强规划的管理。严格按规划、按计划、按定额、按程序、按权限依法审批用地。加强用地计划指标控制,占用农用地的,必须纳入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按规划办理审批手续。农村建住宅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超过规定的限额标准。切实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认真执行宅基地的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切实制定和完善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并认真贯彻执行,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5.3优化城乡用地布局

认真贯彻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区内的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注重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引导产业沿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城市组团、重点镇、建制镇的五级链条依次形成梯度转移之势。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次中心城市和城镇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和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划进行用地布局,划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一要坚持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的原则。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鼓励建造多层、高层公寓房,集中安置被征地拆迁农民。二是按照规定的定额指标,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尽量减少占用耕地。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通过城市土地整理、村庄整理等方式,内涵挖潜以拓展用地空间,鼓励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5.4城乡建设用地相挂钩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5

近年来,他不仅主持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的编制,而且结合工作先后几十篇,其中《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气可鼓不可泄——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等产生了较大反响。经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委会审议,董祚继获得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

他是一名优化国土利用空间的规划者,23年来在国土资源规划战线上辛勤耕耘,有着深厚的规划情结和专业功底。在他心中,一直有一幅绿色国土、生态家园、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这些年来,他作为国土资源规划事业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将绿色理念植根于国土资源规划设计中,体现到日常具体工作里,传递给广大规划同仁与社会公众。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团驻地,记者采访了董祚继。

国土资源规划实践中的绿色理念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在获取自然资源以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编制国土资源规划,一方面可引导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布局、适度有序,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加大国土整治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参加工作以来,董祚继先后参与或主持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始终注重保护自然、绿色发展。2005年,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他极力主张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大专题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纳入规划中。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总共七章中“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就单列了一章,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建设“绿色国土”的理念和举措。

2010年,在牵头起草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时,他又旗帜鲜明地提出“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在规划中用了大量篇幅,系统地提出“保护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矿业”等,进一步充实了“绿色国土”的内涵,丰富了“绿色国土”的实现路径。

在湖北代表团驻地,手拿一本《国土规划纲要》样稿的董祚继开门见山的和记者聊起了即将公布的纲要编制宗旨。

“本轮全国国土规划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合理确定评价对象,明确区域国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选择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在此基础上,统筹重大基础设施,调控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城镇分布格局,加强广域国土合作,促进国土协调发展,并推进国土综合整治。”董祚继说。

董祚继是较早发现现行规划体系不足的人,因此极力主张整合现行国土空间规划,推动编制实施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国土规划,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国土保护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从2008年底担任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开始,他就亲自带领团队,对国内外国土规划编制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住建部等反复沟通,达成及早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共识,形成规划纲要编制的基本思路。

董祚继告诉记者,2010年,国务院批准由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目前,纲要送审稿已编制完成。在这部规划中,“绿色国土”理念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规划首次提出“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基本理念,部署构建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前所未有地加大了生态保护内容的比重。“集聚开发”部分,结合各区域实际实施据点式开发、点轴式开发和网络式开发,通过集中开发促进面上保护;“分类保护”部分,围绕人居生态环境、自然生态、自然资源、海洋生态环境,规定了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措施;“综合整治”部分,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海岸带作为重点,加快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不发展对不起当代,不保护对不起后代”,董祚继说。如何破解两难,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是他近期思考最多的问题。

长期从事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工作,董祚继对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感触颇深。“‘十二五’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用地供需矛盾将愈发突出,现在一些区域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0%~30%甚至更高,继续扩大建设用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允许,目前的用地模式将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节约集约道路刻不容缓,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推动有关用地方式改革。”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破解两难的关键是在存量土地利用上做文章,“如果我们视野更宽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通过积极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就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建设用地总量的同时,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和谐统一”。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到214平方米,远远超过人均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综合测算,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可腾退出8000万亩以上。如果能够想办法使这部分土地资源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既不会新增加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又可以缓解城镇发展的用地压力,农民还可以凭借其土地资产获得可持续收入。在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董祚继和他的同事大胆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改革理念,经过反复实践、不断规范,当初的理念如今已转变为比较成熟的土地利用管理新制度,推广到了29个省份。这项试点也验证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可行性。由于允许县域内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同时要求城乡土地级差收益全额返还农村,调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将其空余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也使试点地区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地生态功能得到增强。

城镇化的土地和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董祚继向大会递交了关于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建议。他说:“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关系非常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地从哪里来?二是钱从哪里筹?三是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

地从哪里来?董祚继认为,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城镇化,用地需求势必进一步扩大,导致用地面临“两难”: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破解用地“两难”,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钱从哪里筹?在董祚继看来,“土地财政”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其不足和弊端也在日益显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严重依赖土地的大规模、低成本投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透支未来谋求眼前发展,融资偿债依赖未来卖地,带来经济和金融的潜在风险;一些地方不恰当地运用“土地财政”手段,增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和就业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此外,高度依赖出让土地促进发展,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影响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董祚继说,未来如何用好“土地财政”之利,而减少其“弊”,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

怎样才能和谐?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土地价值日益显化,土地增值收益迅速攀升,围绕土地利益的矛盾不断加剧,征地拆迁的过低补偿引发农民大量上访,甚至诱发,城市房价高涨则导致大量市民不满,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董祚继认为,未来妥善解决城镇化土地增值收益的归属和公平分配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围绕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何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董祚继建议,应以试点探索加快制度供给为核心内容,坚持“超前部署——试点示范——政策储备——总体提升——制度供给”的工作思路推进改革进程。

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当务之急,董祚继认为应力抓三件大事:

第一,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具体包括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向内涵挖潜要空间;规范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向结构优化要空间;稳妥推进低丘缓坡土地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向布局调整要空间。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条件和使用政策,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第二,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逐步消除城镇化发展对土地出让收入的过度依赖。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促进地方政府从实体经济发展和税收中获取稳定收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土地出让收益获取方式,减少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一是建议加快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将直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方式,改为逐年收取土地租金和税收为主的方式。二是建议试点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实现土地收益年际之间的合理分配,杜绝“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三是建议规范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此外,可通过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土地收购储备、土地集中供给、土地招拍挂等制度,既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创造收益提供可能,又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第三,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土地资源利用与农民权益保护,促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和谐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和完善宅基地管理。

改革的大环境至关重要。董祚继建议,应从强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做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三方面着手,为改革创造条件。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水平进步明显,给城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规划质量、实施效率、管理水平和后期回馈等逐步提升。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放大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口密集等城市问题,需求层次的提升激化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现状的不满,传统的城市发展思路似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聚的城市问题。如今,经济结构层面的改革推动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得到了高度关注,紧凑城市理念的引进适时迎合了我国急需改变城市发展现状的期盼,对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紧凑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从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城市管理、运营理念。对国外紧凑城市研究历程的梳理能够为我国城市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城市未来发展轮廓及成长机制。

1紧凑城市理念解读

紧凑城市是类似“田园城市”、“光辉城市”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字面含义是收缩、紧致,这往往导致对紧凑城市理解存在以下两点误区:第一,紧凑即高密度;第二,紧凑城市严格限制城市边界扩延。这两类误区影响下的紧凑城市被理解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这类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空间较为封闭,居住人口密集,街道尺度不大,城市有坚固的城墙。作为一种力图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缓解城市问题的城市发展理念,空间形态表现出来的紧凑并不代表城市真正达到紧凑化,紧凑城市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划定城市成长边界控制城市蔓延,加速城市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高效精细化组织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紧凑城市通过划定成长边界抑制城市无节制蔓延,但并没有限制城市成长,作为城市成长的一个过程,向外延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属性,城市向外延伸是获取资源满足自身发展,而蔓延却是一种无目的的吞噬与浪费现象。紧凑城市无法限制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但可以控制城市的无节制蔓延对土地的低效利用。

紧凑型城市并没有一种成型可以借鉴的城市形态,图1中五种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所展现的城市形态都可以作为紧凑城市的一种。对于多中心组团城市也可以建设紧凑城市,通过现代化的快速轨道交通可以明显缩短各个组团之间的时间距离,组团内部以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和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模式开发以实现较高紧凑度。

紧凑城市没有提倡过高的城市密度,城市密度具有最高临界值,超过这一阈值,会造成公共空间的缺失和生活环境品质的降低,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是紧凑城市理念所追求的,紧凑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带给居民一种宜人、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2国外关于紧凑型城市的理论研究

紧凑型城市作为外来理念,具有地域性与创新性。在正确认识紧凑城市的基本概念之后,对其主流研究方向的掌握有助于深化对此理念的理解,国外关于紧凑城市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城市密度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

2.1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态应该具有特异性的区域、连续易达的交通、较强的识别性以及社会公平特性。随着世界性的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爆发,使可持续的城市的研究热度升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混合的土地开发;②可持续的交通系统;③高密度;④多样性;⑤生态环境保护。那么,紧凑城市能有多大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又能有多紧凑?这是关于紧凑城市可持续性讨论的两个重要辩题。迈克尔・布雷赫尼认为,紧凑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限制农村地区的开发,保护耕地,提高城市密度,加速用地功能混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可持续性作为人类应对资源、环境等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深刻问题,紧凑城市在遵从可持续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入了城市空间要素:①紧凑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②对机动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的有效限制;③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④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良好的生活质量;⑤公众参与及文化延续。通过两个概念间的相互对比,紧凑城市理论上与可持续城市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可持续性与紧凑性并不是同一件事情,类似于19世纪末的英国城市,虽然紧凑,却不可持续。因此,简单的以紧凑性理念为指导进行城市开发,只能实现开发者的利益,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无从营造,这也是紧凑城市反对者所坚持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问题。

2.2紧凑城市与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从起点到目的地的移动,其间涉及“移动性”与“可达性”的问题。卡林格沃斯认为,在城市交通中,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移动的“移动性”并不是交通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的地的可达性才是关键。移动性扩充城市交通O施,应对增长的交通需求,可达性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公共交通等各种因素,抑制交通需求的产生。交通需求管理政策(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旨在减少需求自身,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合理化,紧凑城市在交通层面与TDM理念一致。

对交通问题的研究除了交通需求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交通能耗。如果单纯以城市人口密度作为评判紧凑城市的唯一指标,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很多紧凑城市支持者认为高紧凑度城市能明显降低交通能耗和汽车尾气排放量。纽曼和肯沃西截取世界主要大城市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城市密度最低而能耗最高,欧洲适中,香港密度最大能耗最为经济,由此得出结论,高密度的紧凑城市能有效降低交通能耗和尾气排放量”。英国环保部委托ECOTEC研究咨询公司和交通规划协会为英国政府做的研究也佐证了以上观点(表1)。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紧凑城市在城市交通层面的作用。麦克拉伦认为,大城市集中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交通拥挤,交通时间的延长反而会极大提高能耗。紧凑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在出行需求不变甚至增多的前提下,如何将限制小汽车使用而产生的交通需求转移到公共交通或非机动化交通上是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紧凑城市在交通问题上的成效更多地取决于公共交通地吸引力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力度。

2.3紧凑城市与城市密度

紧凑型城市的基本要素之―“高密度”,密度的高低与可达性存在着一种理论上的正相关关系,对于一个地区,高人口密度相较低人口密度,基础设施服务可以达到高频率的使用,高密度地区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充分实现,同时,步行在日常出行中成为可能。

紧凑城市的密度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人口密度的提高,还是城市功能及城市建筑在空间上的密集。海道清信对名古屋的研究发现,名古屋城市紧凑度不断提高,人口密度却逐年减少,相反,市区家庭户数密度增加,因此,名古屋市的紧凑化发展不是由于人口减少而形成的向内缩进,家庭户数密度很好地反映了城市紧凑化趋势。对于城市功能上的密集,度量指标有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因此,紧凑城市对密度的定义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不一定意味着高楼层,同样也不代表一定紧凑(图2)。大卫・格雷戈里・琼斯在“金色的航线”竞赛中,将居民楼设计在开阔广场的四周,这样,在符合人口密度要求下降低了建筑高度。理查德・麦科马克在一次设计中将三层高住宅楼回旋式连续并排布置,在人口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密度实现了降低。为更好地理解紧凑城市之密度,将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用图示的形式直观表现(表2):

在相同人口密度条件下,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形态的建筑密度远远小于中低层建筑,然而却有充足的开敞空间,城市形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松散状态。随着建筑密度的提高,当三种形态的建筑密度达到相同数值时,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其他两者,在有容积率限制的情况下,相同容积率水平,低层建筑无论人口密度还是建筑密度都绝对大于高层建筑,必然的后果是开敞空间的极度缺乏。因此,就单一的以人口密度抑或是建筑密度度量城市密度,进而开展对紧凑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是不合理的。

2.4紧凑城市与生活质量

在紧凑城市的讨论中,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各类人士的关注,西方国家分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大多数居民带来了充足的开敞空间和高质量的生活体验,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人会逃离内城,去郊区追求优质生活。索金指出紧凑化就是在压缩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意味着居民公共生活的缺乏,城市夜晚应该具有的魅力被恐惧所取代,紧凑城市毫无生命力可言。一般而言,紧凑型城市受到可持续理念的渗透,建设紧凑型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发达国家来说,为可持续性而放弃郊区住宅和小汽车是不可行的,相比可持续性,他们更关注现实的环保问题,对于欠发达国家的人们而言,迫于生计,可持续性是一份无从考虑的奢侈品。换言之,即使冠以可持续名义,对优质生活质量的追求,西方国家城市居民对紧凑型城市仍持谨慎态度。

3国外关于紧凑型城市的实践

判断一个城市发展理念好坏的最直接措施是付诸实践,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国外对紧凑城市的实践概括起来,主要分为:日本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3.1日本式紧凑型城市

日本紧凑城市实践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低房价和老龄化社会结构所造成的过于宽松的城市开发建设,主要措施有:①以紧凑型城市理念重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②集约化发展模式促进市中心再生;③限制郊区分散化居住区选址与建设,鼓励市民选择在市内居住;④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特别是新型有轨电车(Light Rail Transit);⑤实施道路更新,延续传统街道景观,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⑥节约土地利用,保护市郊农业与自然环境,对车站周边地区进行复合功能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

日本北海道札幌市在2008年重新定义了城市规划的执行理念:推进可持续的紧凑型城市建设。主要分为整个城市层面: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的再生以及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居住区层面:以居住职能为中心,多样性职能混合。具体的规划方针为:诱导更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市区,增加市区人口居住密度;合理安排城市市区职能布局,提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可利用率;尽量控制市区的外延发展。

3.2英国的紧凑型城市建设手法

英国在紧凑城市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绿带。在英国,绿带设置被认为是可有效抑制城市对外扩张,限制城市郊区无节制开发的有效政策,同时绿带可以作为绿色开放空间,增加城市自然景观和休憩场所。绿带的设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灵活有选择性的在部分绿带中进行住宅开发。

(2)可持续的住宅区开发。表现为“都市村庄”规划,都市村庄追求住宅区的高密度开发和用地功能混合,主要针对城市现有住宅用地、未开发用地和利用率低的土地的再开发(图4)。

(3)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衰退邻里再开发,建筑物改造、功能置换等。例如曼彻斯特随着人口郊区化,城市中心区衰退,空地增加,在进行中心区再开发时,可以对部分闲置用地利用开孔式设计手法,建设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4)抑制汽车使用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遵从用地功能混合为主旨的土地利用规划,推行现代化、经济性的公共交通,郊区向中心区通勤采用途中换乘轨道交通的形式,在车站周边高密度开发,实施中心区交通拥堵税费政策,减少中心区停车场建设,收取高额停车费,鼓励汽车共同使用(汽车俱乐部)。

牛津市受制于地形、_积平原、生态敏感区等带来的物理约束,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不断膨胀的房价推动城市开发周边乡镇,但缺少与中心城市便捷的交通联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牛津市可能会发展成为学究式的毫无生活氛围的城市。为此,牛津市和相关研究机构提出“雪花计划(Oxfordshire Snowflake Plan)”(图5),计划跨越绿带在lOkm控制范围内将牛津市总人口提升到5万户家庭数量,绿带外进行基于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的邻里社区建设。具体操作包括改造卫星城比斯特(Bicester)和迪德科特(Didcot),两者之间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连接,然后在规定范围内分别朝泰姆(Thame)和威特尼(Witney)方向有节制地延伸扩展,增强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缓解住房需求。土地开发吸引的资金可以通过有效的金融方式补给周边卫星城镇间及邻里社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串联各个人口密度最高片区的轨道交通系统。

3.3紧凑型城市的美国模式

为解决美国城市无节制低密度向外蔓延,土地资源大量消耗,城市中心空心化、生机和活力消失的问题,克林顿政府于1998年提出“精明增长”计划,并迅速得到各州政府的支持以试图调整和约束城市的增长,包括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和弗吉尼亚州在内的各大洲开始重新考虑制定州内土地综合利用法规,并强调各州间的互相合作和责任划分,在27个州中已经产生超过100项精明增长法规。美国精明增长模式力求建设可持续的都市圈为目标,对城市设定开发边界,进行高密度、填充式的土地开发,建筑和街区设计规模符合人体尺度,保证在步行范围内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强调汽车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共存,构建宜人的公共空间,具体开发手法有TOD和TND。

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市环境保护署在1999年制定了奥斯汀市精明增长规划方案初稿,规划通过划分交通小区,对城市1990年~1996年7年间人口迁入迁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奥斯汀城市人口和就业人口呈持续增长趋势,通^基础设施敏感性分析和需求建模,制定与城市发展趋势吻合的相关政策。同时认为最终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预测模型可以用于人口和就业预测,也可以用于公共交通规划。

由图6可以看到,奥斯汀市精明增长规划将城市化分为开发促进区(Desired Development Jurisdiction)和用水保护区(Drinking Water Protection Zone)两个精明增长区,开发促进区占到奥斯汀城市面积的2/3,包括城市中心区和得克萨斯大学,是奥斯汀未来主要的开发建设区,在开发促进区内,沿主要交通干线规划精明增长复合功能轴(SmartGrowth Corridors),并规划建设有轨电车系统(Proposed PassengerRail),进行邻里社区开发(TND)、公园建设和商业区复兴。用水保护区包括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一些不适合高密度开发的地区,划定用水保护区可有效阻止各种破坏环境的额外开发。奥斯汀精明增长规划明确规定了在哪儿开发,应该怎样开发的问题。

4紧凑城市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紧凑城市在国外已经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完整的实践,在我国,紧凑城市的研究尚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引入紧凑城市理念是应对城市问题的一种创新型尝试。借鉴国外对紧凑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紧凑城市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4.1更精明的土地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大城市开始表现出蔓延迹象,但和欧美等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国家的城市相比,我国大城市向外蔓延速率较低,但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空间畸形增长。我国城市在空间增长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粗放式的土地开发模式,改革开放后土地市场化带动了持续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郊区大盘、开发区、大学城等在城市建设用地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对城市的冲动性开发,包括现在不断出现的房地产地王,都是城市圈地现象失控的表现。第二个问题是唯GDP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财政压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骨架,过度的交通投资使城市财政入不敷出,通过土地有偿租赁弥补财政缺口,长此以往,形成过度依赖土地的城市经济构架,城市土地供给不再仅仅是满足建设单侧需求,供需失衡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因此,我国城市首先应该划定有效的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成区界线作为一种统计范围,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外延扩展没有实质意义的限制作用,划定不可建设用地范围,通过对非建设用地边界的控制来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展,是我国城市制定UGB的一种可行方向。在UGB内,引导城市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公共交通导向性开发,建设紧凑节约的城市发展模式。

4.2切实有效的公共交通规划和政策

我国城市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所带来的弊端,并积极进行公共交通建设,然而,公共交通的建设进度、覆盖范围却同步于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建设对交通治理收效不彰,尾号限行、低票价等政策措施使矛盾僵局越陷越深。主要原因是公共交通规划的本质缺陷,城市交通分为地下、地面和地上三个空间,地下轨道交通可以有效分流地面和地上交通流量,轨道交通规划应该对应城市现有的功能布局,当轨道交通建成后,城市功能必须按照轨道交通布局来规划。在城市中心,来自多个方向的轨道交通线路集中并相互重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乘客周转,分散客流,同时节约运输成本,在我国,轨道交通线路重合度低,站距大,乘客同一时间只能选择相同的出行方式,即使加密发车频率也无法改善轨道交通运输压力。为弥补轨道交通规划的失误,我国城市不断增加地面公交巴士数量,同一条道路上公交巴士线路过度重复,同时过长的运营线路使地面公交巴士失去了作为地下轨道交通的分支延伸的功能,无形中增加了地面交通压力。

除了公共交通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对促进公共交通使用、改善交通拥堵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国内大量城市的实践表明,限购限行对缓解交通拥堵作用有限,科学、人性化的交通政策可以产生良好效果,如:①鼓励私家车“持而不用”,促使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换,减少汽车使用次数和频率;②征收高额停车费用,停车位与汽车购置挂钩;③严格治理乱停车和各种路内违规停车;④建立专门化的交通安全教育机构,提高驾驶员素质和修养。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7

一、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显得很重要,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严格控制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规划往往只是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出发,不把全局的土地资源供需考虑在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划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设的用地不合理地扩张,侵占了耕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内已经被建设、被利用的土地资源,二是已经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了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待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按照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所规定的城市区域内的所有非建设的用地,象山石、树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资源,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既有兼容性,互有侧重又互为弥补,同时还具有矛盾性。它们在规划法律依据、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上有矛盾之处,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2.矛盾性:供需矛盾、过分扩张

现在我国建设用地规划把人均建设用地指数作为标准,好像很合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原因等等,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效果。

3.兼容性:互有侧重、互为弥补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来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两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足点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远景发展和统筹发展,侧重点不仅是科学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围和规模,还有保证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注重整体性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西欧各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当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对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研究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部分,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的土地利用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封闭单元,而是处于区域的循环甚至国际交流圈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着眼于本地区、更大的区域甚至全世界,从区域经济、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土地利用发展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规划编制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提出基于区域合作精神,超越行政区划的土地空间发展模式;针对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特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的规模、发展方向、区域基础设施布局等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区域关系格局,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将区域合作的组合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3.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从城市高速成长这一特征出发)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8

"空心村"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已快速发展,呈蔓延趋势。对于"空心村",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农村硬件建设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多年来农村新建住房大多集中在村庄,而村庄内却是无人居住的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现象。这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其二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人群,造成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现象。因此,"空心村"是一个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含义的概念。治理"空心村"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养老等一系列社会。

2.实践目的: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镇邵家庄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为农民居住改善条件。

3.实践时间:

实践的时间为期一周,从2014年1月17日至1月23日。

4.实践内容:

4.1空心村现状。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这15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4.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据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表1空心村演化的类型区域

类型区空心村主要原因与特点整治模式城乡结合部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产业与就业快

速转型、农村人口非农化,以及管理缺位。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统筹规划,整村推

进,强化管理,遏制"小产权房"的持续扩张。平原农村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缺乏规

划导致建设无序,一户多宅。统筹城乡发展,规模化中心村(社

区)建设,引领村庄整治还田。山地丘陵区受自然环境因素或基础设施影响而形成

空心村;空心村现象不如平原地区普遍。协调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生

态型小城镇建设促进村庄迁建。草原畜牧区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气候变化,

环境退化等导致牧民定居点的空心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小城镇,

促进村庄中心化和定居化。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规划相对滞后,相关土地规划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基层政府制度执行力低整治意愿弱,土地规划存在随意性,对宅基地申请人情况、宅基地所在地等情况未予以严格核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形态的蔓延。我国土地管理法第 条明确指出: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明确规定已有两处或以上宅基地的处理办法,致使部分问题遗留。

4.3空心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4.3.1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由于农民资金缺乏或者不足,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4.3.2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5.链接十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9

一、政治理论学习情况

理论水平决定看多远,政治素养决定走多远。继续严以律己,自觉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一是要提高站位重视学。强调,广大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不忘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我虽不是党员,积极用党员的言行标准要求自己,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践行“两学一做”,高度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要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积极参加党工委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学习贯彻党的“六大纪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不忘初心使命,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跟广大党员干部一道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二是要问题导向深入学。学习是为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工作中的得失,存在哪些困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在理论学习中找答案找方法,用理论指导我们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各级标题及正文排版格式同上]

(一)市政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办理

1.规划1号路(航空七路-综保区西边界)市政工程项目

对接设计院完成雨污水、电力管线现场踏勘及设计方案调整;完成项目立项、选址意见书、用地证的办理等,后续证件按时序正常办理。

2.航空基地污水提升泵站项目

目前已完成航空基地污水泵站项目立项、土地预审、文勘、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申请等工作,后续用地证、土地划拨决定书等按时序正常推进。

(二)市政项目招投标工作

1.翠林路(航空四路-航空一路)市政工程项目

完成翠林路(航空四路-航空一路)市政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格预审、招标工作。

2.规划1号路(航空七路-综保区西边界)市政工程项目

完成规划1号路(航空七路-综保区西边界)市政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格预审完成、正式招标公告,将于2020年元月完成招标。

3.航空基地污水提升泵站项目

完成航空基地污水泵站项目资格预审公告,将于2020年元月完成资格预审,正式招标将在年后完成。

4. 航空基地道路交通工程专项规划及航空七路南段、宏腰路西段、郭靳路西段、规划1号路西段可研编制

完成航空基地道路交通工程专项规划及航空七路南段、宏腰路西段、郭靳路西段、规划1号路西段可研编制的竞争性磋商工作。

(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密切配合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资料及数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配合完成“十四五”电网规划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编制市政公用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密切对接航空基地国土空间规划领导小组及相关配合单位(设计院),及时跟进最新要求,配合做好航空基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配合筹划市政及交通专项规划工作内容,并按进度按时完成部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半月进展报送,完成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

现状调查报告。

(四)市政工程项目巡查

按照市政公用局统一安排,完成市政在建工地铁腕治霾、安全生产、国卫复审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轮值班巡查和配合相关资料整理及完善工作。

(五)其他工作

配合部门同事完成市政局2019用地需求调整及2020年项目计划用地需求报送,市级部门如市政质监站、市城管局审批处等局处领导检查指导接待,市政设计院及测绘院的对接工作,来往文件处理,调研及对接工作相关美篇编辑等。

三、廉洁自律情况

廉洁办公不但直接反映工作的精神风貌,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干部员工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我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筑牢强化清正廉政意识,严格自律。经得起考验,始终自觉保持较高的政治觉悟,服从安排,严守工作纪律,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抗得住诱惑,正确对待工作,处理好苦与乐、得与失、局部与全局、家庭与事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谋事不谋利,奉献不索取,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管得住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热情接待办事的同志和来访群众,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这样才能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对内高效正直、堂堂正正。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工作往往是要先弄清楚搞明白是怎么会事,而关键和难点在怎们干,而怎么干的关键是在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融会贯通,当下还需要在这上面下功夫,下一步: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10

亮点一: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均将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和重点,对农用地之间的转化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导致实践中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专门增加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将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应当优先使用难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土地用途管制的重点和内容。

亮点二: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

加强耕地保护,必须首先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总结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首次从行政法规层面明确了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负总责,其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务院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下达,落实到地块。国务院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亮点三: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整合,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的要求,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总结全国部分地方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做出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亮点四:细化土地征收程序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对《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征收程序进行了细化规定。主要包括:(1)土地征收预公告,启动土地征收。市、县人民政府认为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公共利益,需要启动土地征收的,土地征收预公告,开展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组织编制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进行公告和听证;(3)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对个别难以达成征地安置协议的,在申请征收土地时如实说明;(4)申请土地征收审批;(5)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土地征收公告,公布土地征收范围和征收时间,对个别未达成征地补偿协议的作出征地补偿安置决定;(6)实施土地征收。

亮点五 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则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土地管理法》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入市交易规则,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要合理安排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和用途,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方案的编制和审查要求,规定:土地所有权人应当依据规划条件、产业准入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编制出让、出租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对合同应当包括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再转让的,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通知土地所有权人。

亮点六 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将“宅基地管理”单列一节,对宅基地布局和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合理保障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宅基地需求,乡(镇)、县、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科学划定宅基地范围。针对部分地方在合村并居中出现的侵犯农村村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问题,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专门作出四禁止规定:禁止违背农村村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禁止违法收回农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禁止强迫农村村民搬迁退出宅基地。

亮点七 持续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土地管理法》关于调整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取消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报国务院备案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合并预审和选址意见书,规定: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应当合并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项目预审与选址意见书;二是减少审批层级,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组织自然资源等部门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删去原来“逐级”上报审批的规定;三是简化建设用地报批材料,将现行的“一书四方案”(建设用地呈报书和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合并调整,按照“批什么就审什么”的要求,整合为农用地转用方案和土地征收申请,并明确了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对农用地转用方案和土地征收申请审查的要点;四是明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在土地征收审批中,主要是对土地征收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公共利益确需征收土地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五是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决定权交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征收后,对于个别未达成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出征地补偿安置决定,并组织实施,以体现权责对等,进一步压实了市县人民政府征地补偿安置的主体责任。

亮点八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土地管理法》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编制要求的基础上,用“国土空间规划”取代原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效力和内容,规定国土空间规划应当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规划用地布局、结构、用途管制要求等内容,明确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生态保护红线等要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亮点九 完善临时用地管理

临时用地是指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临时使用的土地。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临时用地的期限过于单一、临时用地土地复垦责任不落实等情形,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临时用地管理作出创新规定,明确临时用地应当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临时用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建设周期较长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临时用地,期限不超过四年,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土地复垦,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

亮点十 为土地督察权的行使划定边界

自2004年国务院28号文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以来,土地督察机构从无到有,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监督地方政府依法管地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管理法》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为土地督察权的行使划定边界,确保土地督察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一是明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根据授权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进行督察;二是明确了土地督察的六大核心内容:(1)耕地保护情况;(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3)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4)国家有关土地管理重大决策落实情况;(5)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6)其他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况。三是明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行使土地督察权的方式主要包括:向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下达督察意见书,约谈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并可以依法向监察机关、任免机关提出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亮点十一 挂牌出让有了法律地位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践例11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从实践来看,城乡规划与两型社会的本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对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统计数值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是针对城乡规划中的关键性内容和目标所构建的一个整体框架,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结构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分析

(一)概念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两型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指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对应结合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源于城乡规划,而又反作用、服务于现代城乡规划工作,因此可以说其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了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内容,二者相互对应。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又,要从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方面进行剖析,集约、高效地利用当前的土地、水以及能源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布设生态、产业、居住以及人文景观等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友好、宜居的生存环境,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践中,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城乡规划体系编制标准、设计要求的分析与研究,可将城乡规划之内容分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城建设计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城市规划标准是一种编制准则,旨在确保规划编制及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总则、城市设计、城市用地、道路交通与市政公共设施以及环境卫生和防灾等方面的附录说明。而两型社会城市规划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要素评价与调查、环境容量及自然生态的适宜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规划目标、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功能区划及相关土地布局、人口容量是否适宜、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园林绿地规划以及资源应用保护和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等。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它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的,因此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的城市规划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笔者认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应当把两型社会目标内容与当前的城市规划标准一起纳入到该体系之中,从而使二者结合的更为紧密。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内容与现代城市用地以及市政建设规划标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恰巧可以填补二者在具体规划层面上的空白。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建构了很多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综合指标体系所关注的多是宏观结构问题,尤其对社会经济指标研究的更为深刻,严重忽略了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即便有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也比较差。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则与之有所不同,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市圈的规划建设提供服务,在内容、结构上与前者有所区别。在笔者看来,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还应当对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此作为基础,加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的构建。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的目的在于两型社会建设,并与城乡规划研究领域进行有效对接,主要包括下表中的内容。由表中所列内容可以看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内容和城乡用地、共用设施建设、综合交通以及绿地规划等内容相对应,这正好填补了二者在规划领域的联系空白。

规划内容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

用地规划 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区划、城乡统筹、土地恢复、公共设施、土地混合应用、以及两型社会社区规划和开发强度

综合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人行慢行系统以及可达性改善和道路体系生态化

基础设施规划 流域整合、水资源节约保护、雨水收集、

污水净化、资源供应节约控制、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供应、环境卫生规划 以及垃圾废品的收集与处理

城市建筑设计控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物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地方人文特色设计以及空间立体资源开发与应用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选择

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建构过程中,建议将工作重点放在城乡规划层面,应当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宏观指标适当地精简,集中力量加强物质规划指标的建设。在当前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层面上,可将社会经济领域的指标作为两型社会之基数,即战略性、概括性目标;同时,还要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个方面的指标加强重视,使之能够与城乡规划内容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进而以此来指导物质规划指标。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确保两型社会目标的落实,在设计框架时建议采用MECE法筛选指标因。对于MECE法而言,其重点是辅助探寻影响预期效益的所有关键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这对于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方案排序和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上述指标体系同时兼顾了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与城乡规划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可采用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MECE矩阵模式,作为体系架构。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落实,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矩阵结构方式进行架构。横向上是两型社会建设内容和目标,其中有基数指标、环境友好指标以及资源节约指标等类型,同时也包含了社会、经济、资源消耗、节约潜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响应和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内容;而竖向上则以城乡规划为主要内容,包含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设计、综合交通规划、公用设施规划(其中主要是给排水、电力、能源、电力以及供热、燃气和通信环卫等设施等等,

三、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策略

构建和完善指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规划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城乡公共资源,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另一方面则应当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高度,保障人文指标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由于当前国内城乡众多,而且城乡类型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领域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构建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城乡建设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在总结当前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规划指标体系的特殊功能,比反映、比较、监测以及预测和评价等,注重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引导性、简洁性以及客观性可拓展等几个方面的原则。

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言,其具体实践要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应当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空间管控标准体系,严格根据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之要求和相关标准,以空间发展目标、用地特征为主要依据,划清界限、加强规模化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性指标,以此来对城乡规划体系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程序,对城乡规划目标进行细化,尤其是要不断强化对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确保管控指标法律效力的实现,对城乡规划体系中的相关强制性指标进行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实践中,还要确保城乡管理机制及相关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规划分层管理、完善机制,必要时还要建立规划管委会,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与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城乡规划整体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规划方案进行编制与审议。实践中,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可以覆盖城乡规划全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保证所制定的规划管理机制能够对城乡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管理范围进行扩大,以确保管理范围与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性、规范性。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规划体系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提高现代化城乡规划之效能。

(二)建议出台一系列与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构建相配套的政策

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建议出台城乡规划与发展管理政策,以此作为城乡规划的智力支持及政策引导,通过不断优化现代城乡规划发展体系,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客观实效性,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而言,应当明确目标、职责,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还要根据规划体系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状况,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坚持合理分层与分工明确的指导理念和原则,保证城乡规划体系的全面贯彻与执行。 针对具体城乡规划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科学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工作方针、细化实践程序;建立系统的、规范的空间发展规划模式,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和细化城乡规划执行程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规划实施、执行监督实践中来,以保障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要创建与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相配套的管理与评估机制,切实将城乡规划研究与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程项目来抓,在全面开展管理工作时,建议采取适当的辅奖励措施,积极调动一切管理人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中应当建立分层机制,对规划分层指导进一步明确,根据城乡规划具体职能对城乡层级进行明确,规定衔接、指导关系,巩固城乡规划组织结构,开展各项规划工作。总体目标规划过程中,应当提高专业规划认知水平,在强调规划全面协调实践中,应当对专业规划加强引导,同时还要注意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细节性的工作,认真做到与整体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一,以紧凑型城乡建设为理念,实施节约、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两型社会资源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城乡规划体系编制过程中,应当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紧凑型的城市是成为现代城乡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城乡规划中,应当注意与TOD之间的结合模式实施,有效利用各项土地资源。在不断提高当前居民居住品质的条件下,可适当进行高容积率的开发,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同时,还要对立体开发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积极挖掘地下空间的可应用价值。比如,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通过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生态绿色边界,即EGB,如下所示:

从实际操作来看,该生态边界即为城市开发的最后底线,其周边范围即为需要特别保护的生态建设用地。在对经济、人口以及产业和土地规模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开发优先级及其建设用地之规模进行确定,并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当城市增长边界、生态边界划定以后,在对公共服务半径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又确定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边界,以此来调整规划用地,并将其作为日后发展规划依据。从长沙市城乡规划实践来看,其主要根据节约用地、 建设节俭以及设施节能之要求,开发紧型城乡组团模式,有效协调人口密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等因素(如下图所示),因此在构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空间规划与事业合理发展合理分工的现代合作模式构建。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有效建立和落实分工合作模式,可最大程度上确保城乡规划体系的构建与落实效果,并在此各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发挥职能部门的自身优势。在城乡规划体系整体框架构建与落实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要在规划部门统一组织下,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从而为城乡规划提供保障。

第三,既要强调总体规划之优势,又要重视各专业规划自身的职能作用。 实践中,通过科学制定政策、强化规划的针对性与独特性,充分发挥各专业规划部门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加大新理论的贯彻落实力度, 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专业规划工作的细化操作,强化对专业规划资质审核、管理机制。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已日渐突现,因此应当以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在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时代背景下,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文关怀,加大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力度,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型建设完美契合,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洪亮平 程望杰.“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

[2]饶国祥.“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与实践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