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7 10:3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能源发展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能源发展规划

篇1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篇2

中图分类号:F4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09-07

一、背景介绍[1]

1.区域概况

宁波开发区位于宁波市的东北部,东濒东海,背临杭州湾,南临象山港,西接鄞州区,陆域面积约593km2,海岸线150.2km,距宁波市中心27公里,毗邻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上海,紧邻中国第二大港、全球第六大港――北仑港,是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海上门户,已形成了以北仑港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集输运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2.产业结构

经多年发展,开发区已逐步形成了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涌现了以三星重工、台塑石化、宁波钢铁、吉利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开发区目前产值最大的产业为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汽配、修造船等,其次为石化、钢铁和服装行业。说明开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以临港大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初见端倪。

3.经济发展状况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六年在浙江省各级开发区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也是商务部评估中中国最佳的五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对比现有的能源利用链网图,理想的能源代谢不仅要求开发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要实现开发区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3.系统能源利用建议

(1)企业内部节能

在开发区企业内推广型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和节能工艺,淘汰一批耗能大、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并积极推广再生资源的使用。可以实行优惠政策来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达到节能降耗。

(2)能源阶梯利用

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阶梯利用流程,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供能源利用效率,建议热电厂附近的印染企业定型机利用电厂的高热蒸汽,替代导热油进行加热;蒸汽压力要求较高的工序使用高压蒸汽;定型机使用后的一般蒸汽可用作要求相对较低的工艺设备,余热再用于企业的生活用热或附近的农业、宾馆和居民用热。

(3)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在区内以三家热电联产企业为核心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的比例,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加快天然气项目的建设

目前,东海春晓天然气已登陆,开发区已铺设的管道覆盖了主城区一半以上面积和汽配城、大港工业区部分地区。后期的工作首先要在新建居民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大的宾馆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机组,然后工业企业推广使用天然气,以减少园区煤的使用量,降低燃煤产生烟气排放量,改善园区的大气环境。

(5)开发可再生能源

根据宁波开发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发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特别是在中心商贸区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参考文献:

[1]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年鉴――2007年[M].宁波:开发区出版社,2008:50-70.

[2]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城市构建委员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生态城市规划书[M].宁波:开发区出版社2007:26-35.

[3] 张颖,王灿,王克,陈吉宁.基于LEAP 的中国钢铁行业CO2 排放情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

Scenario Analysis on Future Development in Ningbo’s Industry Sector

Scenario Analysis on Future Development in Ningbo’s Industry Sector Using LEAP

LIN Ye,WANG Qing-wei

篇3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__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篇4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常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相比之下,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从历史数据分析,我国煤炭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维持在65%以上;石油消费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近年来都在25%上下浮动:天然气占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长期在2%左右徘徊:水电、核电及其它能源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智慧城市新背景下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关键是要针对于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领域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首先,是能源与信息化的结合。根据“十”的指导思想,现在能源利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从“推动变革”调整为“革命”。之所以把能源生产和消费作为革命来对待,与GDP的高增长相关。过去是以GDP作为决策标准,却忽略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发展这个大前提,GDP高速增长,实现了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但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如此快速的发展需求,这才是关键。另外,“十”也将“推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为“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意在以消费未定生产,正是考虑到顶层设计的问题,在能源消费这个顶层规划下来发展生产,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等,能更好地避免盲目发展和浪费资源。

现在,我国常规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量都很有限,其中煤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但燃煤将带来“高碳”等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制约,新能源虽然可以做到低碳、可持续性,但是其有“不连续”的特性,可以这样说,它的“可持续”并不等于“可连续”,例如太阳能,只有在晴朗的白天才能获得,如果是阴雨天气或夜间就无法实现能源的持续稳定地供给;风能,能源供给量由风力的大小来确定:水能,雨季和旱季的供给量明显不同……这些可再生能源受客观自然条件影响大,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能源供给。另外,由于目前全世界依旧缺乏大规模储能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突破,导致新能源在能源储备方面依旧受到限制。所以新能源无法做到源源不断的供给,因此如何平衡矿物原料、水能、核能、新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消费结构的顶层规划显得极为重要。

二 坚持创新驱动策略

创新驱动,既是国家策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工业生产,大都采用“拿来主义”,从国外购买现成的产品和专利技术,拿过来组装即可,不论是汽车还是家电等电子产品,核心技术均来自国外,我们从事的更多的是生产制造,虽然制造的产品总类丰富、品牌多样,但缺乏自主创新,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再看自主创新发展的韩国,国民使用的汽车、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源自国内品牌,国民对国货深刻认同并鼓励使用。这一系列创新的驱动也使韩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国家发展初期,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甚至购买专利和成品,这虽然能降低风险,提高经济增速,省时省力,但是却极度打压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同时不利于自主创新产业的建立。一个国家长期单纯依靠这种发展思路,将很难掌握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我们还要注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新东西和新事物,在探索过程中肯定会有风险和失败,我们要允许犯错误,更要控制好科研和生产中的风险。创新驱动应是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国策,不仅产品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思路和理念也要创新,这是政、产、研各方的责任所在。

但是,创新科技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在现今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要紧抓最迫切、具备战略发展意义的技术来创新,从点的创新逐渐到面的创新,慢慢积累从而达到全面综合创新。综合国情来看,我国的创新驱动首先可以从节能减排抓起;其次,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即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第三,致力于资源的分级利用,即把资源分等级,不同级别的资源用在不同的地方,使其效益最大化。

三 产城融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热点,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现今发展的一个刚性课题。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比是75%―80%,最高能达到85%―90%以上,而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占比只有53%左右。所以,将来还会有大量的人口进城,将会形成很多更新、更大的城市。

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城镇能源消耗翻倍;第二,城镇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第三,劳动人口过剩导致城市用工问题突出。而“产城融合”概念的适时提出,也为我们带来了应急的思路和方法。

产城互动,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要相互推进。如果仅仅搞城市化,把土地推平了,只是建一些住宅来吸引人,却完全没有产业支撑,生产和生活地区分离,就会加重交通负荷,既浪费资源又降低效率。如果同时发展产业,企业进来了,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带动形成产业就业规模,吸引人口集聚。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兴起,相关城市的配套设施、市政建设,以及围绕城市居民和产业的相关配套服务也被带动起来了。这样产城融合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多产业新城,依靠产业发展和城市支撑来相互推进,有利于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

但是,“产城融合”也讲求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基础效应,牵头带动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建设特色之城。不能一味跟风,“种棉花的地生不出钢铁来”,如果千城一面,将会阻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四 低碳与能源消费都需要把握好“度”

篇5

中圈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79-03

城市(包括城镇地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供应集中的区域生态系统。随着现代城市化演进过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系统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生态单位之一。能源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导性要素,其在城市中的流动过程是以各类能源的消耗与转化为主要特征的。

城市能源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城市能源结构具有时代特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要素。城市能源的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城市能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能源供应,更重要的是要在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建设过程以及城市居民的用能行为中逐步促进能源使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源研究不仅是一个物质系统研究的过程,也包括能源知识、能源观念、能源政策以及城市能源战略的长远和根本目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城市能源规划,实现城市能源的生态化、节约化和可再生化,是关系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发展动态

1.1国内发展动态

目前,我国对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宏观的能源规划,强调能源供需总量平衡,缺乏具体技术支持,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脱节,因而无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差;二是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主要包括电力规划、热力规划和燃气规划三方面内容,这些专项规划由于各专业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使得规划方案有专业局限性,得不到客观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这两种现有规划方法在解决城市能源问题中,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难以适应当前错综复杂的城市能源现状,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能源解决方案。另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动态。

1.1.1改善城市大环境,促进城市综合节能的研究

改善城市大环境,促进综合节能是关键。此外,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尤其是三维绿量和屋顶绿化,将城市森林建设纳人到城市规划的考虑范畴中,在城市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围中,考虑大气污染物的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城市规划推行生态设计的研究

城市规划中推行生态设计是节能与城市规划结合的重要方面。生态设计对于节约能源具有重要的作用。杨经文在《设计的生态(绿色)方法(摘要)》中指出,生态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尽量全面地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量大的有益影响)。生态设计的最低目标,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设计一种物质和能源消耗较少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称为“低度生活方式”。城市规划推行生态设计在城市形态方面,应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和适度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形态越紧凑,公共交通越发达,城市能耗就越低,这已经被不少研究与实践所证明。

1.2 国外发展动态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能源研究利用情况总的来说是理念前瞻、措施全面、技术先进,与可再生能源紧密结合,与城市未来发展紧密结合,

1.2.1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节能相结合。

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至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正在面临危机的严峻事实。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中心,也是生态污染严重的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选择城市生活,使全球能源环境压力骤增。可持续城市fSustaiable Cites)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指要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要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城市基本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各基本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预测未来的变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

国外先进城市将节能与城市规划等加以结合,他们所采取的节能措施或有利于节能的规划策略包括:

①将城市发展与节能结合,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

②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节能结合。国外认为,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采取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不能“摊大饼”,否则,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③将城市土地使用方式与节能结合,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出现工作区与居住区明显分区的现象,以减少交通量和能源消耗。

④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城市节能结合。他们认识到,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

1.2.2开辟新能源与治理城市污染相结合

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消解城市大量的废弃物既是解决城市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城市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将城市垃圾发电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日本垃圾焚烧处理总量达全国城市垃圾总量的87%(2002年)。265多万人口的大阪市建有10个垃圾焚烧厂,几乎对全部应焚烧的垃圾都进行了处理。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垃圾焚烧发电普及率也均达80%以上。

1.2.3推行节能城市计划

2001年,日本东京提出把东京建成一座“节能型城市”的计划。东京节能城市的建设,一是确定目标,二是制定比较明确的措施,三是资金补贴措施和融资办法。其节能目标是,2010年的总能耗比1996年的能耗降低1%左右。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三个要点:

①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努力提高全体居民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采取自觉的节能行动。建筑与交通部门应率先垂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私人轿车。

②推广使用新能源,如在家庭和办公室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系统,推广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绿色能源”汽车,加快垃圾处理发电的建设步伐,推进城市热源网络化的构想。以及积极研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确保如地震等非常时期的能源供应。

2 城市能源规划原则

注重城市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的同时,就是要有区域优化意识。城市中心不只是办公楼密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地方。城市领导者的目标应该是:使城市更富活力、更适于居住。在具体操作上,提高能效是实现能源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能源需求,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服务。以下是城市能源规划的基本原则。

2.1城市建筑与节能减排

我国目前城镇民用建筑(非工业建筑)运行耗电占我国总发电量的22%~24%,北方地区城镇供暖消耗的燃煤占我国发电用煤量的15%~18%,建筑消耗的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的21%~24%。这些数值都仅为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不包括建筑材料制造用能及建筑施工过程消耗。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1/3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最终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33%的水平。

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城镇人口飞速增长的需求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到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问题将持续保持在10亿m2/a左右。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00~150亿m2。

2.2城市规划中能源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的优化

今后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供给和能源使用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节约能源能等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今后将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城市能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素描,需要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而目前单纯针对能源问题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还较少,更缺乏针对城市能源系统的指标体系,所以形成一套合理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 城市能源规划目标

3.1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严格限制未洗选原煤的直接燃烧,提高优质能源应用比例,强调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规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与紧渍开发结合,提倡集中供热制冷。尽量减少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等高位能源向低位能源转化的能源利用方式。与建筑设计和材料技术革新,促进降低能源消耗。在能源供给上选择双气源双电源的模式,并优先利用本地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证在出现事故和外界供给波动时,降低城市能源安全风险。

对于燃气供应,应调整燃气供需平衡,选取比较节能的储气方式,合理配置管网压力,推广节能燃器具的使用。对于热力供应,应通过绿色建筑节能措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结合降低城市区域内的热负荷,提高热源的热效率,选择合理的供热参数,减少管网的漏失和热损,对于供电系统,应设法降低电网电路和变压器的线损,减少电能浪费。

3.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对整个社会的能源生产、供给及需求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城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反过来,友好的城市环境又需要能源的清洁利用。

城市能源,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区生产和消费的能源。城市能耗生产和能源消费同样重要,在一些化石燃料资源丰富的城市还将能源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本文侧重于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指城市中各行各业消耗的所有能源,包括宏观各产业的能源消费量(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能源加工转换过程消耗量及能源传输过程消耗量,对工业用能做重点研究,可以探求产业结构及能源效率对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

4 城市能源规划的问题

4.1城市能源战略:一个需要综合统筹的问题

随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及能源的供应和使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影响的逐步加深,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就不再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工业生产到人民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战略问题。

4.2城市能源战略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能源规划思想里应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多价值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规划城市能源体系健康稳定发展思想。能源规划主要是~个部门区域行业规划,而非综合性的战略规划。并且较少与城市规划政策、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它层次的城市规划相结合。而在能源短缺问题凸现以前,以“发展为导向”的我国城市规划更少顾及能源供应与能源使用方式对城市规划的制约和影响。城市规划政策和城市规划较少反映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要求,也较少将节能和减少城市用能污染等目标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中,城市规划创新较少反映城市节能的诉求。

4.3城市能源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大

城市能源生产和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一致: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且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从能源品种看,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的优质能源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城市煤炭消费比例较高。核电在广东和浙江均有较快发展,但所占城市能源消费比例非常有限。西南地区一些城市水电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用于城市居民炊事和热水的燃气耗热值很小。由人均家庭耗热量(炊事与热水)分析可知,虽然受到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而言,人均收入越高,人均耗热量也越多,反之亦然。

5城市能源指标体系

5.1建立中国城市能源指标体系

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为了能够真实、全面地勾画出城市能源系统的状态和特点,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努力方向,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具有状态标识性、诊断性和治疗性。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类组成要素的空间安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

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旋管理。基于各类实证研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一般集中在对于城市形态或城市各类指标的评价上,目标包括以下五方面: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社会公正(social Equai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制度可持续(Sustainable lnstifution)和财政可持续(Sustainable Hnance),即三个E、一个I和一个F。

物质形态是城市在空间上的直观表达,指标体系则是以数据的形式反映城市。当人们难以通过城市形态来评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时,指标体系就相对易于操作一些。

在区域层面,对未来可持续的社会城市区域有四个转变目标及相应的指标内容。①自然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增加城乡植物量;寻找地下水和优质表层土地消耗的替代方法:鼓励大量使用可再生资源。②土地利用和交通:缩短日长通勤出行距离:大幅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平衡公交运量,以最小化燃油消耗;非特殊性食品、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性自给自足;公交导向的集中式开发。③能源:大量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更好地使用绝缘材料:建筑形式与布局更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④污染和废气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综合手段改善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减少废弃物的总量;大幅度增加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大量再利用。

在城市层面,包括人格尊重、社区教育和公众参与、住房、开敞空间和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环境和公众健康、资源保存等8个目标,通过指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评价。

在城市功能层面,居住、就业、交通是城市中的一些主要活动。土地利用着重于土地的经济性、灾害多发地段回避开发、海岸和港口的保护等。居住和就业引发最基本日常通勤交通。小汽车出行较大运量公共交通而言,普遍被认为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并对环境、社会造成冲击的。交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方,推动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加。故交通能耗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消减、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5.2计算方法

由于城市化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增量消费的依赖较强,城市发展受到资源供应与消费能力的制约,由此可以得出能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定量判断。在建立城市能源指标体系时,资源(Y),用来表示城市发展的保持与增长,如果按平均值来计算,它需要一个人口参量(E)的增加来表示对资源的分配,那么这个关系表示为:

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一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伊始就曾引起过巨大反响的悲观派的代表作。该书我们: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式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值得一提的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为人炸。

篇6

——能源消费总量与效率。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23克/千瓦时,炼油综合加工能耗下降到63千克标准油/吨。

——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着眼于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应急调节能力,适度超前部署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建设,一次能源供应能力43亿吨标准煤,其中国内生产能力36.6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

——能源结构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2015年,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达到26.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70%以上;向外输出13.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跨省区输送量的90%。

——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每千瓦时煤电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1.5克,氮氧化物排放下降到1.5克。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率超过60%。

——城乡居民用能。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行政村通电,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天然气使用人口达到2.5亿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篇7

“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00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建成小型沼气工程10个,建立村级服务网点50个;新型能源得到普及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5万台,太阳灶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5万m2;农村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8万户,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100个,示范村达到“家居温暖洁净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截止目前,已完成户用沼气3500户,占任务的70%,小型沼气工程没有建设,建设村级服务网点9个,占任务的18%;推广推广使用节柴灶1万台,占任务的67%;太阳灶1.4万台,占任务的93%;太阳能热水器0.8万平方米,占任务的53%。建成畜―沼―果(菜、粮)模式示范户1.5万户,占任务的83%,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63个,占任务的63%。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十二五”规划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措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批转下发全县农村能源工作安排意见,并制定下发了《泾川县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在沼气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各乡镇分别确定了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农牧局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实行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包项目乡(镇),技术人员包项目村和项目户的“双包”责任制,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县能源站与每名职工签定了工作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及任务完成情况与下乡差费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完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5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96万元,群众自筹963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不断推广使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户用沼气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全县户用沼气累计达到2.1万户,占适宜建沼气农户总数2.65万户的79%,全县沼气普及率由“十一五”末的23%达到29%。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全县累计推广太阳灶2.9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万m2,太阳能路灯285盏,新型生物质节能炉853台,节能炕12.39万铺,省柴节煤灶7.63万台。

3、农村沼气综合效益日益凸现。全县2.1万口沼气池年可产沼气798万m3,折合节煤1.32万t,相当于保护林地7.35万亩,减少薪柴砍伐2.63万t。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3.5万t、二氧化硫296t,改善了大气质量。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建设一座,成功一座,发挥效益一座,县能源站全站干部职工放弃双休日、节假日,负责调拨材料和技工调配,监督施工和质量把关,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坚持“六个统一”,严把“五个关口”, 落实“四项责任制,紧扣“三个环节”。即: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跟踪管理、统一由专业队施工、统一检查验收;严把技术关、开工关、技工关、质量关、验收关;落实目标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资金专户制、安全管理制;紧扣沼气池坑开挖不规范不配料、沼气池气密性检查不合格不付技工工资、沼气池不产气不予验收。

(二)物资使用抓监管。

在项目物资采购工作中,坚持“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需物资在网上招标公告,由县政府采购办负责牵头,县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召开了泾川县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所需物资招标会议,确定中标供货商,签订水泥、砂石料、pvc管材等物资购销合同4份,由中标供货商将所需物资直接供应到项目户,并凭驻村技术人员、村主任和建池户三方签收清单,到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领取供应物资款,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解决沼气项目投资大,群众自筹能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卫生改厕等项目紧密结合,确保了改厕、改圈配套落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三)典型带动求突破。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培育的工作方法,吸引群众自愿参与项目建设。在新建项目村,首先动员科技意识较强、建池愿望迫切的农户建池,培育一些典型示范户,通过效益吸引、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四)健全服务促效益。

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实施办法》的要求,建成了65个村级服务网点,各网点由能源站统一购制招牌,固定了1-2名管护人员,配送安全检测工具、出渣车、沼气灶具配件等。对管护人员人员进行了集中统一培训,使他们学习了解了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修建技术,沼气综合利用等业务知识,还参与了沼气器材维修,沼渣车操作和演练学习,这支技术队伍经常深入沼气户,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指导沼气户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等综合利用模式,带动了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绿色食品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用能结构不尽合理。

太阳能开发利用、秸秆固化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节能新技术推广等发展步伐缓慢,清洁、环保、高效能源所占比例偏低,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燃烧秸秆、薪柴用能阶段。

(二)农村沼气建设难度逐年增大,农村沼气使用率有逐年下滑趋势。

受分散养殖萎缩,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缺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宅基地搬迁,沼气池停用;缺少保温措施;后续管理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产气率逐年下降,群众对建沼气起于抵制情绪。

(三)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已建成的村级服务网点大部分处于停滞状态,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功能。

(四)“三沼”综合利用面还很窄。

沼液、沼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广面积小、集中连片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弱。

五、评估结论

多年来,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成为受益农民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广、最受农民欢迎的项目之一,得到了较好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项目适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必须解决项目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需要调整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需要调整的内容

从国家农村能源发展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看,我县农村能源“十二五”中需要做一下调整:一是将建成10个小型沼气工程调整为2个;二是将建立50个村级服务网点调整为建设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1处。

(二)发展思路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能源适度超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替代功能多、社会效益好的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立足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为补充,积极鼓励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扩大清洁能源受益面,全面提升能源供应水平,使农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农村发展和谐化。

(三)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我县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变废为宝。建议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同时,给予现有户用沼气一定资金扶持,发展秸秆沼气,解决原料不足、沼气池停用的问题。

2、拓宽农村清洁能源使用领域。由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持续推进,适宜建池农户已基本普及,沼气池发展空间有限,建议国家在农村大力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其它清洁能源。

篇8

1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简介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Combined Cold Heat and Power, CCHP)是与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相连接的,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的能源服务系统。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是在热电联产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相连接的,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的能源服务系统。

系统以天然气作为燃料,通过燃气轮机或内燃机首先做功,400-600°C的排出烟气通过各种方式按不同的温位进行逐级利用,最终可以达到80%以上的利用效率。系统实现了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直接面向用户端,按照用户的需求供电、供冷、供热和提供生活热水等。系统实现了将天然气燃烧产生的高品位热能用于发电,然后将燃气轮机排放的蒸汽用于制冷、采暖和生活热水等等,符合综合用能和按质用能的原则,实现了“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利用方式。

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并网与运行方式

(1)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并网。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供电管理部门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与公共电网的并网问题仍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并网运行是指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与公共电网在主回路上存在电气连接,电气连接包括电缆直接连接、经变压器连接、经逆变器连接等方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并网必须遵照两个原则:一是保证机组设备与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及公共电网其他用户的电能质量不受损害;二是确保公众与运行人员的安全,不对电力供给设备和其他用户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2)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方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电力装机可以根据实际区域负荷情况灵活配置,小到1MW大到100MW以上均可。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以“冷热电联供”状态运行时,系统所发的电应首先在区域内直供和消纳,当系统所发的电不足以满足用户侧的电量需求时,需要从公共电网购电补充;当系统所发的电大于用户侧的电量需求时,可以向公共电网输送多余的电量。相较于燃煤发电机组所发的电,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以“冷热电联供”状态运行时多发的电应给予优先调度。电网调峰首先安排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燃气、燃油、抽水蓄能机组和燃煤发电机组,然后再视电力系统需要安排其他机组,必要时安排火电机组进行降出力深度调峰和启停调峰。因此,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以“调峰电厂”状态运行时,其所发的电也能给予优先调度。

3 国内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发展及应用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近几年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建设了一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项目,主要安装在商业楼宇、医院、居民小区和大学城等,我国目前已有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总装机容量近100万kW。我国最早应用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是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于1998年IH式投产(现停运)。随后上海又进行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包括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闵行中心医院等项目。在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公司的推动下,我国开发了北京燃气指挥中心、北京燃气广渠门站和中关村软件园等楼宇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能源项目,也开发了广州大学城等区域型能源站项目。

在一些城市商业中心、居民区和工业园区,用户比较集中,电力负荷和冷、热负荷密度都比较大,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以利用不同用户对冷、热、电的不同需求在季节和一天中各个时段的区别性和互补性获得更高的效率,并且由于规模效应而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从而体现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潜在的广阔发展空间。我国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作为主要目标市场:①北方集中供暖市场,在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冬季供暖的需求基础上,开拓非采暖季制冷和热水用户;南方区域供电及供冷市场,以满足城市商业、行政中心区公共建筑集中供冷需求为主要负荷,同时可以向附近住区建筑物居民提取生活热水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工业园区,主要以大量使用蒸汽的用户为主;大型联合循环调峰电厂,同时兼顾向周边供冷、暖和热水;现有城乡工业园区;大城市规划新区;新规划中的中小城镇;对现有城市燃煤热电厂的改造等。

4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今天,尤其是近期的PM2.5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清洁的能源生产方式。截至2012年,我国煤电装机规模7.58亿kW,占总装机规模的66.2%,煤电发电量3.68万亿kWh,占总发电量的73.9%,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禀赋决定了我国将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我国燃煤发电的碳排放量和S02排放量分别在全国总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天然气作为较为清洁的常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S02和PM10、PM2.5等颗粒物较少。

由于传统的冷热电分产和热电联产结合终端空调等提供电能、冷能和热能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高效灵活的冷热电联供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用于生产电能、冷能和热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一次能源也逐渐向较为清洁的天然气以及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但是一些可再生能源冷热电联供系统存在受地域和季节影响较大、短期内大容量大规模发展较为困难等问题。因此,高效率、低污染且容量较大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成为未来较为合适的发电供能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空调用电占城市总用电的比例逐年上升,给电网供电造成很大负担。而采用含有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和蓄冷装置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以在夜晚利用电网的低谷低价电来制冷,并储存在蓄冷装置,在第二天空调用电负荷高峰期用储存的冷量来替代部分空调负荷,可以在夏季空调用电高峰期缓解电力高峰的压力,进一步降低对电网电力负荷需求。

此外,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还具有政策导向方面的优势。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的《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机规模达5000万千瓦的目标。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相较于2007年的版本,几乎放宽了所有天然气发电利用方式的优先级别,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除十三个大型煤电基地所在地区之外的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列入优先类。因此,靠近区域用户负荷附近的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为代表的综合发电和供能方式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使命,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和电力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5 规划建设实例

以笔者在对华南某市空港区能源规划中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应用为例。该市提出“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以重大项目推动城市高水平建设,将建设六大新型功能区,其中就包括“加快西部空港区建设,打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载体”。

根据该市空港区的自然条件,空港区夏热冬暖,夏季长、平均气温高、供冷需求长期存在;根据空港区的规划,空港区和该市机场相邻,空港区启动区内有会展商贸区,需集中制冷的建筑面积约达30万平方米以上,周边配套办公商业约50万平方米,而机场正规划新建3号、4号航站楼,两座航站楼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根据该市一年中约有八个月以上时间的制冷需求,而机场一天中约有20小时的供冷时间,因此该区域非常适合采用集中供冷的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拟在空港区与该市机场接壤的南部区域,新建一座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站,保障3号、4号航站楼、会展商贸区的集中供冷需求,还可在其经济可行的服务半径内,充分发展有集中供冷需求的公共建筑用户,以期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根据核算,空港区分布式能源站服务范围包括规划的会展中心约35万平方米,近期建设配套办公商业约50万平方米,机场航站楼约40万平方米。会展中心及航站楼空调负荷以140瓦/平方米估算,商业、办公空调负荷以80瓦/平方米估算,总空调负荷约14.5万千瓦。取集中供冷率0.7,同时使用率0.7,输送效率0.95,能源站非电空调制冷将满足约7.5万千瓦用冷需求。

按拟建300兆瓦分布式能源站计算,所产热量大部分用于供冷,按制冷季9个月、平均负荷率60%考虑,分布式能源站一年可节约电空调用电量约865万千瓦时;发电机组按5800小数运行考虑,可提供约17亿瓦时电量,对该市西部区域长期存在电力缺口也是个非常不错的补充。同时,分布式能源站可供应空港区内现状保留的一些工业生产所需高温蒸汽,可逐步取消区内的工业小锅炉,减少环境污染。

该市由于西部区域工业集中,用电负荷较大,而电力设施又集中在该市东部,故而长期存在电力供需不平衡,西部电力缺口大的问题,空港区的快速发展又加重电力缺口的问题。空港区供冷需求集中,时间长,进行集中供冷可大大减少空港区发展电力空调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量。该市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西气东输二线,由该市的西北部输入,气源充足,天然气高压网络完善,可作为能源站的稳定天然气供应来源。因此,将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应用纳入西部空港区的能源规划,是非常适宜和值得推广的,规划与空港区开发建设同步,由国内大型电力生产集团投资建设。

6 结语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能够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输配电线路的损耗和供热管网的能耗,节能效果明显,还可以减轻电网的高峰负荷压力。在北方推广应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可结合热电厂和集中热网系统改建,满足冬季集中供热、夏季集中供冷;在南方,则主要结合区域集中供冷,在集中供冷面积大,时间长,供冷需求较大的区域建设,同时所产电力入网,也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补充。总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将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传统粗放型、以高投入及高消耗为标志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示。随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省级、市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城市发展模式[1],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的绝对脱钩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正增长,但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模式。规划环评中如何界定规划方案可以促进低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低碳对策方面[2]。郑少露等学者[3-5]也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评价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以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为分析对象、以分析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程度[1]为评价终点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量化碳排放量等低碳指标,多角度分析规划发展路径低碳建设效果的方法。

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以经济基础和现状节能技术水平为依据,通过仔细分析相关规划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建设方案,明确低碳建设的潜力和空间,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各级能耗效率指标计算能源消耗量(标煤量),结合能源现状消耗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计算各情景的各种能源实际消耗量。以发改委公布的CO2与能源转换系数预测CO2排放量,计算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判断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

图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年鉴、能源统计数据等资料,确定现能源统计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各行业)、第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的能耗效率,配合实地调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及趋势分析,识别能耗高的原因及节能潜力,确定规划期末的节能目标。

情景分析:解析各规划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及政策,采用主成因分析法识别可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低碳建设单一路径发展情景(节能减排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以及低碳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各项分析指标。

2.2 计算方法

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其中和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一产和三产的能源消耗强度;为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为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为行业数;为人口数;为人均民用耗能值。

能源转化方法:;其中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系数为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强度,为能源种类数。

碳排放弹性系数法:运用弹性系数作为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基于脱钩理论基础上的现实应用[1]。碳排放弹性系数=1时为当前惯性发展,低碳建设效果为0;碳排放弹性系数=0时为绝对脱钩情景;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为相对脱钩情景,数值越小脱钩程度越大,说明低碳建设效果越好。

2.3 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评价方法,使用如下指标进行预测(见表1)。各能源CO2排放强度见表2。

表1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列表

表2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3、应用案例

本研究对象为某地级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该市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正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伴随加工装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该阶段对资源、环境更大量的消耗可能会使得环境制约趋于明显。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全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快构建低碳交通网络,并设定了2015年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低碳指标的预期目标值。本文以解析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划拟建方案为基础,运用所建技术路线评价“十二五”期末各情景下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判定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及规划合理性。

3.1 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该市2010年万元GDP能耗1.017吨标煤,比2009年全国能耗平均水平高0.111吨标煤,是同期北京市能耗水平的2倍。解析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化石能源消费仍据主导地位,占总能耗的73%。工业能耗强度为0.795吨标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是全国的2倍。高能耗行业集中在采选、石油化工、冶金、建材以及电力行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耗的95%左右。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以上五个行业。

采用能源转化方法计算各部门及各行业的CO2排放量(见图2和图3)可知,该市80%的二氧化碳来源于第二产业,其中主要排放大户为建材、化工、冶金、采选及农副食品加工行业。

图2 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图3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3.2 低碳控制情景分析

情景一为惯性发展情景,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拟定的经济人口发展指标为依据,假设能源消耗强度保持不变。情景二通过统计分析近10年各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对比分析周边地区、国内各部门能耗水平,结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确定规划期末可达到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情景三以经济基础现状以及能耗强度分析为依据,结合“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适当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能耗强度不变。情景四以“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方案为依据,明确规划期末清洁能源使用及替代方案。情景五综合以上变化因素,全方位采取低碳措施,确定低碳建设的综合发展情景指标。

表3各情景能源消耗情况及CO2排放量

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各情景的能耗强度值,通过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估算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乘以表2排放系数预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详见表3。规划按各拟发展情景实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若按照情景一的惯性模式发展能耗量增长43%,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近一倍。若按照情景五的低碳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则能耗量增加18%,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幅度也减少至19%。

3.3 低碳建设战略目标可达性分析

3.3.1规划指标分析

“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设定了规划期末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量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指标的目标值(表4)。情景五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规划目标值,说明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但需同时开展包括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低碳建设措施。按照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的模式发展,均不能满足指标要求。

3.3.2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

情景一碳排放弹性系数约为1,这与基准情景就是按照现状惯性发展的结论吻合。情景二、情景三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1且大于0.5,说明分别采取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速率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轻度脱钩模式。这符合当地经济从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的发展特点。经济基础薄弱且依靠原材料设定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本身调整力度不大,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情景四和情景五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规划方案在低碳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弹性系数法来判断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效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

表4各情景下低碳建设指标值

3.4评价结果

通过规划指标值法和碳排放弹性系数法分析可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打造低碳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行,但以较慢的能源增长和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一大严峻挑战,仅注重单一低碳路径的建设较难实现规划目标。构建完整的低碳发展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其中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太阳能产业发展,将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4、结论

目前规划环评中的低碳评价工作处于新兴领域,尚无成熟的方法体系,多数规划环评也未开展评价。本文以某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运用所建方法分析低碳建设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层次清晰且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该技术路线和方法可行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飞. 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奇勇. 战略环评中的福建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 能源与环境.2010.3:9-10.

篇10

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

中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发展,现正在制定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新能源项目的支持。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标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15%: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风力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核电投产1244万千瓦,到2020年投产4000万千瓦。这两个规划目前已经明显不符合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其中将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发展规模都进行了大幅度调高。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份额目标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定了市场份额目标:2010年和2020年,控股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控股装机容量占其总控股装机容量的3%和8%以上。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给发电企业规定这一强制性指标,但这一趋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我国所实施政策激励

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法规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在已经进入意见征求阶段的《能源法》中更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的基本战略方向之一。

二 单位能耗描述性统计研究

(一)单位能耗概念

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每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

(1)增加值综合能耗=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万元)。

(2)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企业每万元工业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工业产值(万元)。

(二)一篮子目标规范

2004年,国家开展了有关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和探讨,随后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明确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三 国外单位GDP能耗演变历史及启示

单位GDP能耗已经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降低单位GDP能耗已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同样经历过单位GDP能耗的上升阶段,之后出现显著的下降。

(一)发展规律

工业化初期转向机械化大生产和家园建设必然带来单位GDP原材料需求的显著增加。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化进程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原材料消耗强度仍维持在与GDP增速基本相同的水平。进入工业后期,人们对基本原材料的需求已接近饱和,经济发展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更多转向文化娱乐、知识教育等更非物质层次,因此单位经济总量的物质需求才明显减少。

经济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第三产业才能成为单位GDP能耗下降的长期途径。调整一、二、三产的产业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但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均收入有着因果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第一、第二产业而孤军奋战。那种认为在人均收入尚低之时就可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想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困难。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1-0060-04

1978-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19.72%提高到52.57%。与西方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这已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巨大进步。而长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城市能源的供求失衡、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问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197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按发电煤耗计算为57144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已增长至36.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达5.5%。近年来,部分城市积累的能源问题集中显现出来,不少城市都相继出现拉闸限电、油气供应不足等能源紧缺现象,在高能耗的同时也引发了碳排放和空气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一方面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本不断提高,导致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使我国城镇化的终极意义受到挑战,城镇化的质量受到质疑。能源作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对一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理性分析我国过去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下探索如何进行能源集约利用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能源利用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多特点:一直强调外延式城镇化发展,突出城镇化的规模;城镇化的战略重心主要是支持工业化水平提高,以促进工业发展为导向;城镇化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尤其是忽视与能源利用规划的配合和协调。这样,直接或间接导致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问题突出。

(一)忽视能源利用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理念是一直致力于外延建设,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的冲动非常明显,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部分城市盲日规划发展蓝图,有近百个城市提出要建没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能源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所必需的投入,长期外延扩张直接导致能源消费膨胀,能源利用的重点是强调无条件的供给保障,而非合理利用。由此导致城镇化发展中忽视对能源的合理利用,间接导致部分城市发展中能源问题集中爆发。城镇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方面系统综合演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全局发展、长远发展的理念作为基础,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互作用作为支撑。过去的城镇化实际上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力度较小。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推进对能源利用问题缺乏成本效益的考量,决策的失误和政策的变动也相应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二)能源粗放消费

城镇化的初始推动力足工业化,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推进提供支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甚至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都围绕工业化的需要而展开。由于战略重心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能源利用问题也必然是围绕工业化需要来进行,尤其是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大量的工业建设和生产直接导致能源粗放式消费,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日积月累,致使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从城镇居民能源消费角度而言,由于一切围绕工业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使民用能源利用的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等出现相对混乱无序现象,这也间接导致能源粗放式消费。

(三)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脱节

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源利用规划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尤其是“十二五”之前,较少体现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要求,也较少将节能和减少城市用能污染等目标贯彻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中。城市能源部门对能源利用的规划一直局限于考虑能源供需两大问题,较少把城市能源政策、城市能源利用模式、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等纳入规划。除在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分区规划中有城市电力、煤气、供热等工程管网规划外,对具体能源利用问题既缺乏目标管理,也缺乏过程控制。总体上,我国城市规划中能源意识相对淡薄,城市规划较少介入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能源利用规划与整个城镇化发展规划无法实现内在融合,能源利用规划主要是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的行为,而不是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全局性的规划,两者长期处于错位脱节状态。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对能源利用控制的无力和管理的无序,也是近年来城市能源消费中浪费现象以及引发的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的根源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能源集约利用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党的十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标,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了科学的发展理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强调协调的发展路径,实现高效集约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不能把城镇化本身作为目的,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理念、发展路径和目标看,都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发展中能源集约利用提出了更深层次诉求。

(一)科学的发展理念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尽管从规模角度而言,我国城镇化确实取得很大进步,但从质量角度而言,却不容乐观。我国人口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实际国情决定了城镇化不可能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延发展模式,而是既要发展规模又要重视质量,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思考长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城镇化发展的国际能源支持和环境条件,必须基于有限的能源供给和较小的环境成本来完成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原有的发展理念已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树立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扩大外延,更要注重城市内涵建设,实现能源从城市建没到城市运转全过程的集约利用,从而最终克服城市能源利用上存在的矛盾。

(二)稳定协调的发展进程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发展还不能懈怠,这就需要加强能源保障。同时,在国内常出现工业与民用之间用能冲突的情形下,城镇化的建设要真正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也必须有效解决能源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要求实现一个更加良性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强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互动,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同步改善。在我国目前国内能源供给有限、国际能源供给不稳定的前提下,从能源利用角度来寻求供求平衡的出路是必然的。这就对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提出更大挑战,不仅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提升能源利用质量,更要改善能源利用模式,协调能源利用冲突,从而实现城市能源集约利用。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对能源集约利用的要求

城市作为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重要人群的活动区域,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生存空间是城镇化的终极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发展目标的人本性,始终把“人”而不是“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人在城市生存的各环节都必须依赖的要素,能源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强其集约化利用更是旨在保障能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居民从工作到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安全稳定和便捷高效。如,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和其他污染问题直接对城市人居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破坏城市自然的生态平衡。能源集约利用正是降低碳排放、控制城市污染从而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的需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制约因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但要真正实现还需克服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这只能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前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还是潜在的发展目标的冲突都是对能源能否集约利用的挑战,而我国目前面临的客观能源条件能否支撑起能源集约利用措施的实施也还有很多的困难。

(一)过去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形成一定制约

要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有效施行能源的集约利用,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传统观念的制约。而且外延式发展相对内涵式建设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难免使部分政策延续下去。过去已有的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能源设施、交通设施及城市配套等都已成为既定的客观事实,无论是对其改造,还是后续新建都需要不小的投入,要实行能源集约利用的措施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成本引发的障碍。

(二)发展目标如何协调将形成制约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控制的战略目标虽然在近年已受到重视,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目标始终还是当前我国政策的落脚点。我国目前面临很多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可测因素,而能源的集约利用将直接对现有的很多高能耗产业产生影响。现阶段,这些产业往往都是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调整这些产业的发展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实际是要求政策在维持经济增长和能源节约间做出权衡,我国要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协调好发展目标是首要考虑的难点。

(三)客观能源条件支撑形成的制约

客观能源条件包括区域的能源禀赋条件、能源传输的技术条件、能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等,这些条件决定在城镇化建设中能否很好地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如,要实现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引发的碳排放等问题,上述客观能源条件都是能否最终实现规划的基本支撑。当前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各城市的能源禀赋差异较大,能源传输和利用中的技术瓶颈很多,这些都是未来实现能源集约利用的制约。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能源集约利用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一)坚持新型城镇化理念,将能源集约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

发展理念决定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理念同样决定了发展道路的科学与否。因此,应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灌输到城镇化建设的决策者、实施者和城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的头脑中,才能使政策的出台、制度的执行和城市的运转真正体现出能源集约的思想。能源的利用涉及城镇化建设的各环节,应彻底改变长期以来能源为城镇化发展无条件提供支持的习惯思维,在能源利用上强化市场化机制和成本效益约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只有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能源的利用问题,才能保障新型发展模式的推广。

(二)调整城镇化规划思路,将能源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将能源利用环节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辅助环节,基本没有将能源规划提升到与城市发展规划同级别的地位。城市能源政策与城市产业政策、城市环境政策、城市财政政策、城市交通政策、城市社会公正与环境公平、城市规划政策及城市设计政策紧密关联,要从规划上实现能源集约利用,必须从能源政策制定上与其他相关政策相互协调,应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下加以整合。要在城镇化规划思路中克服以往只关注局部规划、忽视全局规划问题,克服只重视能源供给规划而忽视能源利用过程控制和管理问题。同时,必须将城镇化中面临的工业化导致的能源消费问题进行有效规划,实现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双约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发展引发的能源利用问题,实现城市工业生产、城市自身建设规划及能源利用规划三者相融合。

(三)构建高效能源系统,将能源集约利用的全方位循环过程纳入城市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