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6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例1

本课题通过普查对济宁市有害生物的防治现状进行了数据调查,为建设防控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功能分析法建立了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本体系。并结合实践运用,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

二、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一)结构组成

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由森防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三大部分组成。森防指挥体系管理整个控灾体系,是控灾体系的中央指挥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是预警体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担当决策层的决策顾问;操作实施体系主要由检验检疫、早期监测、综合治理三部分组成,是控灾体系具体措施的主要应用和实施者,负责预警技术推广、检疫执行、监测、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图1)。[2]

(二)森防指挥体系

森防指挥体系以市森防指挥中心为核心,由各县、镇分别组建相应的森防指挥中心共同组成。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管辖区域的原则,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段,形成密切配合、联防联治的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控体系。市森防指挥中心由决策层和森保站组成。决策层由市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及林业局负责人组成,全权领导控灾体系,是整个控灾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控灾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济宁市林业局森保站是控灾体系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的工作关系,确保各运行机构有效合作和协调,管理控灾体系建设的具体事务等。

(三)检疫御灾体系

检疫御灾体系以县级森检机构为依托,以资源分布、林业区划、林种布局、灾情特点为依据,以调运检疫和复检为核心,合理布设检疫设施、设备,建立检疫封锁体系。

1.检疫环节。产地环节需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检查,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运输过程中需强化对调入森林植物及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调运检疫,要求出具检疫要求书,严格禁止不经检疫的调运现象发生;造林地方面要严格复检,杜绝有害生物的带入,实现生产、造林无检疫对象。

2.检疫点建设。完善了全市13处检疫站、7处木材检查站、1处检疫检查站,配置检疫必需设备;在地理位置重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中区、任城区、汶上县、梁山县建设市级检疫检验除害基地4处,以便及时对检疫检验和复检中发现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现场除害处理;在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等苗木重点培育县建3处无检疫对象苗圃。

3.检疫队伍。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从12个县(市、区)各村护林员及林业专业户和防治专业队人员中选调符合条件人员6192名,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轮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村级森防员培训工作。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1名森防员受到培训,普及和发展壮大村级森防员队伍,逐步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的分级管理目标。

4.检疫技术。加强了检疫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其次,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初步构建了包括基础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性检疫标准化体系。此外,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利用林业局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四)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以科学合理的布点为先导,以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依托,以县级预警站为枢纽,以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站监测点为基础,以遥感和其它信息源为补充,利用设立固定标准地、临时标准地和补充调查等多渠道信息源,对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信息处理,实时了解掌握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预报,为灾害科学除治和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监控网络建设。首先,依据济宁市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规律的特点,在原有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测报站点布局,围绕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等“三区”和主要口岸、重点交通枢纽,建设完善13个市级监测站、18个国有苗圃、9个国有林场和80个乡镇监测点。其次,加强各监测点测报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监测、信息采集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再次,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村级森防员负责观察、调查,镇林业站负责防治,市县级森保站负责预测和预报,各级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畅通。

2.监测数据中心。监测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库专家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数据库专家系统主要依据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及长期监控数据,建立各有害生物的灾害模型,并科学设立预警警度,为预警判别提供依据。有害生物预警指标体系从害虫与天敌、寄主情况、气候、防治水平等方面设置预警警源、警兆、警情3个指标层的多个指标。监测技术支持系统是由市、县各级林业局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等进行决策,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3.监测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为使监测预报行为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有序,济宁市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济宁市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同时,制定了《济宁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和暴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五)防治减灾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病虫统防”的理念,建立防治减灾体系,包括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控队伍和布局合理的药剂药械库。实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群防群治、整体推进的防控减灾目标。

1.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先后成立50人的县级专业防控队伍14个、30人的乡级防控队伍140个,每个行政村建立10人的村级防控专业队。同时,针对专业防控队伍坚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对防控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小灾由村负责组织防治,大灾由乡负责组织联治,逐步建成懂防治、熟设备、善操作的专业防控队伍。

2.防治减灾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兼顾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饵木诱杀、灯光诱杀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2010年繁殖周氏啮小蜂10亿余头,防治面积10万余亩。通过建立济宁市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繁育场与规模化繁育周氏啮小蜂等林业有害生物天敌,大大提高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比例,使全市生物天敌防治服务面积达防治面积的6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在防治器械和技术上,力求多样、高效和安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器械,如树干注药技术、飞防技术等,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用水。

3.保障支持系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储备物资。2011年全市共投入防控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飞防资金2200多万元,购置药剂130多吨、防治器械-500多台、高枝剪1000多把,建设完善13个药剂药械储备库,确保了防控工作需要。同时,与市内高校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相协作,建立了防控专家组,为防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济宁市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防控行为的有机协调,有效抑制了各类病虫害高发的趋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每亩平均节省防治费用3元,按2009-2011年防治面积40万亩计算,可节省直接防治费用120万元;每年每亩损失材积生长量0.094-m3,每立方米材积按800元价格计算,挽回因虫害发生的直接经济损失3008万元,两项指标每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28余万元。初步保守推算,“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受病虫害影响,每亩成林将平均减少0.3立方米的材积,每立方米按800元计算,5年损失8亿元,以每年投入防治资金2000万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7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危害,提高了公民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巩固和发展了造林绿化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对于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保护外经贸往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旅游开发、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分析

森林灾害防控例2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㈣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二)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松材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尽快得以控制,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害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森林灾害防控例3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是决定我国森林群体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

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橙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人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森林灾害防控例4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77—01

1、森林防火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在破坏森林的各种因素中,以森林火灾最为严重。它能在很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和大量的林副产品,破坏林分结构和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洪水泛滥或水源枯竭。有时引起山洪暴发,冲毁农田,直接危害农业生产。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1.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森林火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生态建设,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强、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当前,要结合气温逐步升高、气候干燥的实际情况,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防火值班、防火战备和通信联络,严密关注当地气象和林火动态,坚决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要同各单位鉴定护林防火责任状,年终考核时一并进行考核,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不论哪个环节、那个单位出了问题,都要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2加强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火源管理是护林防火的重中之重,也是控制林火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团结一致,统等兼顾,全面作好护林防火工作。

1.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由于很多林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灭火用水又完全靠拉运,灭火难度大,如何适应特定的林场灭火要求,对灭火队伍建设和灭火器材的配备、维修、保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部门要及时对防火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强化训练,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及时进行训练,扑火工具、机具要及时保养、维修。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提高处置火情的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现代防火灭火要求。

1.3.2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违法办事的情况出现。对不利于防火工作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对,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林业执法人员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热情服务、依法办事,确保国家林业资源安全。

1.3.3团结协作,共同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护林防火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火工作,目的就是提高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扑救意识,使这项工作走上“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道路。各单位要警钟长鸣,一旦发生火灾火情,要迅速出动并在规定的时限内立即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设施

2.1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设、维修防火线和防火巡护步道;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发生森林火灾时是扑火人员进入和离散的主要通道;也可以阻隔森林大火的蔓延。组建和发展消防专业队伍是扑救森林火灾的有力保障,加强消防队员的扑救技能和业务知识训练,在防火期间要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训练、保证防扑火的需要。预防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专业队伍为辅、群专结合;扑救工作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为辅,专群结合。

2.2抓源头;控火源。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火环境、火源、可燃物、根据林火灾发生机理,没有火源和可燃物就不存在森林火灾;火环境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只要管理好人和可燃物,就可堵住森林火灾的源头,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就得到体现。

3、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培育,从种子、苗木、幼林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病虫害,严重时,害虫可能把树叶食光,蛀空树木枝干,使树木枯死;或咬断苗木的根系,造成缺苗断垄;或食空果实造成颗粒无收。为了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

病虫害防治是森林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包括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病虫害的防治和除治。国家颁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已规定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还明确指出区、乡林业站负责组织本区、乡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是乡镇林业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3.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分疫区进行封锁,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子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适地种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营造混交林,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面临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最大病虫害传人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人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结束语

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对加强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保护好森林资源,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森林灾害防控例5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06-03

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首,其发生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和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特点[1],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毁灭性,同时也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延平区是南方重点林区之一,也是南平市火灾高发区,森林火灾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针对如何有效降低或消除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关研究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延平区近11a森林火灾发生的年度、时间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延平区森林火灾的发生的规律,旨在为制定森林防火管理制度、科学从源头制止森林火灾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

1 自然概况

延平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6°51′~26°52′,东经117°50′~118°40′。土地总面积265.97万hm2,森林面积188446.7hm2,其中针叶林面积10.33万hm2,阔叶林面积3.7万hm2、竹林面积4.04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3.6%。境内交通发达,现等级公路有205、316国道、浦南、京福高速;现铁路有京福高铁、鹰厦、外福、横南铁路。人口46万,管辖有21乡(镇、街道),计244个行政村。境内最高峰金凤山1387m。主要地貌为低山,土壤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山地草甸土。气候属温和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湿度78%,逐月相差29%,2―6月较为湿润。无霜期268d,年均降雨量1663.9mm。

2 历年森林火灾资料

2.1 森林火灾特点 通过整理2006―2016年延平区原始记录的福建省森林火灾逐起登记表,了解11a来火灾年度、月份、时间变化,分析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点、火灾发生原因。

2.1.1 森林火灾的年度变化

从上表分析,2008年森林火灾发生33次,占近11a来统计火灾发生次数的52.8%,过火面积占11a总面积的35.6%,受害面积占11a总面积39%,2016年没有火灾记录。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频率加快,导致本区极端天气增多,这些气候因素表现在年度森林火灾上,导致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差异极大。具体原因:2008年1月延平区发生罕见的冰灾、冻害,造成大量树木压断、草木冻死,为森林火灾提供丰富的可燃物[2];2016年冬季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年降水比常年多至几倍,湿润度高,因而没有发生火灾。

2.1.2 森林火灾的月份、时间变化

从上表看,延平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每年1-3月,其中1月发生火灾率高,3月次之。发生原因是延平区气候干旱,传统的炼山、烧荒等生产性用火。多数在每年1-3月,是我区森林火灾高发时间段,占全年火灾发生数的87.3%,过火面积占全年的95.4%,;从发生森林火灾时间看,发生火灾的时间一般上午10∶00起,高峰时间在12∶00-13∶00,火灾发生次数占一天中的50.8%,下午19∶00结束,因此可以说这些特征与一天中的气象因子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相吻合[4]。从受害植被情况看,本区地带性植被是天然阔叶林,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大部分天然林被人工林和天然次生竹林所替代,因此11a的火灾记录受害均为马尾松、杉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

3 延平区扑灭森林火灾采取措施

3.1 强化各类宣传教育 加强对重点林区、景区、学校、村庄等重点地域防火宣传,积极开展张贴标语、发放通告,印制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年历、利用农村圩日开展宣传,设置宣传牌、购置车载播放设备、签订防火责任状等常规宣传活动,不定时利用林业“三防”信息平台发送高火险预警短信。

3.2 建立林业三防一体化信息平台 2010年起我局共投入300多万元建设林业三防一体化信息平台,形成远程监控和平台地理信息系统,新增远程监控大型探头8个,重点林区道路路口监控点56个、护林员利用配备手持终端天翼智能手机进行巡山。从火灾发生情况看,仅2015年全年通过指挥平台视频监控处置各类森林火灾火警21起,从预警时间看,8个远程监控大型探头火情预警时间比人工巡查平均缩短了3h以上,及时将火灾控制在萌芽状态。

3.3 发展专业扑火队伍 2008年2月,武警南平市森林支队120余名武警进驻我区,2008年3月,我区组建11支128人直属专业快速反应扑火队,各乡镇都建设半专业 扑火队20支600人,各行政村成立扑火队245支2550人,每年多次进行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构建现代条件下森林防火灭火力量。自组建扑火队伍以来,共扑救森林火灾47起,面积274.4hm2。

3.4 营造阔混交林 提倡不炼山造林,充分利用乡土珍贵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时机,在村旁、路旁、沟旁营造深山含笑、醉香含笑、枫香、桃、李、竹等树种。交通方便村路鼓励种植果树等经济植物,改善林种及林分结构。

3.5 建立生物防火林带 加快防火林带建设,特别是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特别是道路、田边、居民区边等人为活动大的林分,应优先建设防火林带,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完整的防火林带网络。截至2016年底,延平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4532km。

4 结果与分析

从上述情况看,森林火灾与气候环境条件和林农林事活动时间息息相关。当气候干燥,极端天气多时,森林可燃物就大大增加,而且每年春季进入农业生产时节,林农开始开荒烧杂等生产性用火,是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清明上坟和野外吸烟也是引起森林火灾次要原因。而每年开展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成效不很明显,如何从源头制止森林火灾,我认为,扑灭森林火灾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4.1 创新防火分类管理 按照森林面积、火险等级和难易程度进行摸底调查,确认森林防火重点林区村,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林区村聘请专职护林员,推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并把森林防火教育工作融入中小学校,形成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告知家长、家长教育孩子的良性循环。

4.2 改善林分树种结构 针对我区纯林比重过大、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资源防火压力大、病虫害不断发生,森林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等问题,加快树种结构调整,大力营造楠木、樟树等乡土珍贵树种,开展林分改造。

4.3 加大以法治火力度 防火就是防人,管住火就必须管住人。要把依法治火作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措施,加大火案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依法严惩火灾肇事者,才能有效降低火案的发生。

4.4 建立森林防火互助基金 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森林防火互助基金,互助基金会采取村民每年缴纳一定金额的资金。互助金主要用于行政村护林巡查,火灾扑救、伤亡抚恤等。

参考文献

[1]胡海清,森林生态与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8.

[2]赵凤君,舒立福,气候异常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研究[J].森林防火,2007(1):21-23.

森林灾害防控例6

    保护森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森林维护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森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反复性的工作,维护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具备相应的维护知识,维护森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要发展可持续林业就必须具备对有害物种综合治理的观念,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情况下相关人士又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和“持续植物保护”的概念,这一理念的提出表现出了我国对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视也表现出了人们的信心,无可置疑,这一理念有利于指导植物的保护工作。造林工作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全国达成共识,人工造林的面积逐渐增大,但是在已经造林成功的林业中发生了一些灾害,最主要的就是病虫灾害。病虫灾害严重的地区会出现森里几乎被吃完的现象,病虫灾害一直是困扰维护人员的难题。因此,虽然现在的防灾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对森林的病虫灾害不能小视。我国的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大多也是由人工造林完成的,因此不免物种单一从而导致了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的问题,因此要想发展可持续林业,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种的多样性。一些病虫灾害固然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大阻碍,但是一些不当的人类生产活动同样会阻碍可持续林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建设高楼大厦虽然水泥钢筋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但也会用到树木,家具是最耗费树木的,现在人们对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另外,现在还存在伐木耕田的情况,因此树木砍伐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森林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并且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另外森林还具有较好的自我补偿能力但是这种自我补偿的能力也是需要时间的。总体来说,从当前情况来看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必走的一条道路。

    二、如何做好森林保护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那个阶段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工造林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当一些病虫灾害也随之严峻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林业的健康发展有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森林保护工作的效益

    在文章的上一部分就提到森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一些森林保护工作人员总是希望对森林病虫灾害的防治毕其功于一役,有些急于求成,当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病虫灾害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其他一些灾害又随之产生。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病虫等灾害首先要充分了解自然

    2、保护森林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以前对森林病虫灾害的处理往往是发生了再治理,这样一些病虫灾害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前对病虫灾害做好防治工作。

    3、防止其他危险性虫灾的传入

    或许各个森林都会存在病虫灾害,但这些病虫灾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控制其他的森林病虫灾害的传入。

    4、利用天敌,提倡生物防治

森林灾害防控例7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

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森林灾害防控例8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转贴于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森林灾害防控例9

1.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雨雪冰冻灾害是林木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当前营林过程中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措施,随着当前发展过程中各种树木的种植逐步的增加,树木种类的不断增多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林业因素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更是保证其发展的关键手段和主要因素。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是受到各种地形因素的限制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北方地带,由于温度的影响使得当前营林工作受到严重的制约,为当前环境改善带来了难题。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由于天然林在自我生长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过程,是通过自然法则的淘汰逐步实现的过程,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对自然因素的抵抗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通过各种相应的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由于人工林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过程,是通过其相应的手段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过程手段。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森林灾害防控例10

基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隐蔽性、潜伏性、连续性和反复性,防控任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长远来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短期内将会有增加,因为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但新的宜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将更为低下。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交流将不断加强和频繁,而我国的木材需求对外依存度很高,但目前的进口原木并未能在口岸得到全部、及时、有效的检疫处理,因而外来入侵生物将会加剧。此外,经济林和荒漠灌木林生物灾害,因全球气候等生态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物灾害将更受关注。

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综合防治是较早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主要策略,其理论基础是“消灭哲学”;其次是以二战时DDT的合成与广为应用的化学防治,这种策略显现出了抗药性、残留和再猖狂的弊端;再者是上世纪70 年代后的综合治理,引入了经济阈值的概念,理论基础是 “容忍哲学”;随后是以“协调共存”为理论基础的可持续控制,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原则指导下的一种“调控”。以上的防治策略基本上借鉴于农业,很少考虑或体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特色与优势,直致森林健康理念出现。健康森林是美国近10 多年来在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践行的一种新理念,它指出健康森林是总体经营目标,影响健康森林的主要威胁有有害生物、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湿地退化和其它生态环境变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完全等同于健康森林,但有害生物防控是维持森林健康的主导因素。

森林生态体系在生物灾害的调控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时空稳定,及水平和垂直方向类型的多样化,和对生物灾害具有独特的自我调控和补偿能力,特别是延时补偿机制,都赋予了森林自身调控生物灾害的诸多优势。当然,树种配置不合理的人工林分结构一旦构建较难改变,也限制了森林自身生物灾害调控的能力。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要充分结合森林自身的特性,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所谓“林业有害生物”,除外来入侵生物外,本身就是时空稳定性较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天然林中,有可能是可有效控制其种群增长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环节失控导致有害生物成灾;在种群单一的人工林中,有可能是人为无意识提供了极有利于其种群增长的条件导致有害生物成灾。不论是在天然林中,还是在人工林中,都有可能因人为无意识地将外来有害生物引入而使原生境自然抑制种群增长的因子缺失继而致使有害生物成灾。不管是哪种情况,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本质原因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失衡。因而,生态调控应当成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控制策略。

生态调控是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辨析生物灾害的成因,针对人为可控的成灾主因,以持续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灾害的发生。其核心是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即从单纯有害生物到综合考虑有害生物、目标树种、有益生物、生存环境几者之间关系的“四位一体调控”。生态调控以监测与预警为基础,从林木—害虫—天敌—其它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出发,综合辨析灾害成因,从而解析成灾主因,明确人为可调控的成灾主因及所属层次(如生态系统/群落/ 种群);继而从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比较人为可控措施之时效性、持效性和可行性,采取不同层次的主导措施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的监测分为大尺度的遥感、中尺度的信息素和小尺度的人工三种。其中,航天和航空遥感主要运用于生态系统监控评价,生物灾害等级与损失评估,灾害发生规律;信息素包括昆虫源信息素(如性外激素,聚集激素)和植物源引诱剂;人工指固定标准地调查、种群生命表分析。预警建立在这三种不同尺度信息的耦合分析之上。

生态调控的技术层次分为生态系统层次、群落层次和种群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的关键技术是辨析成灾主因、确定调控途径、入侵生物防控等;群落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构建具备抵御生物灾害功能的人工林、应用抗性林木品种、引进外来天敌等;种群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本土天敌的应用、昆虫信息素调控、植物源信息素调控、环境协调性化防等。要依据不同调控措施的持效性、可行性比较分析,来确定不同调控层次的主导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是一种策略或理念,必须明确在不同实际情况下的切入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生态调控的切入应当遵循“百病百态,对症施策”的原则。从林分起源类型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决定了其脆弱性。人工林因树种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可分别从生态系统、群落和有害生物种群三个层次入手。天然(次生)林则从有害生物种群入手、辅以群落层次。从调控的主要途径看,植被结构调控为主多适合人工林,以有害生物为中心的群落功能调控为主则适合天然(次生)林。从成灾主导性看,针对次期性害虫、弱寄生或隔生病菌的寄主植物主导性,主要从生态系统入手,以提高树势为主;针对初期害虫、(绝对)寄生病菌的有害生物主导性,主要从有害生物种群、群落层次入手。从有害生物起源看,土著有害生物应综合考虑林分起源类型、调控类型和成灾主导性;外来入侵生物更为复杂,有时不能简单的讲道理,应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

加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点建议

从行业外部来看,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较完备的法规与标准体系。我国现在已有检疫、监测预警、防治三个体系,应当建立起“依法治害”的第四个体系,要加快修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争取新制定《外来入侵种法》等法规。另外,要建立新的特殊管理机制,适应林权体制改革之需,如探索重大林业疫情应急除治的补偿机制(类似禽流感 )等政策,特别是疫情和疫木的应急清除。同时,要积极推进森林综合保险的试点。

森林灾害防控例11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 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 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