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2 10:12:11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1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048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共同转归, 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危害极大。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心电图是观察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最直接最简单且便宜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对患者心电图分析可为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些有用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肾内科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共451例。其中男248例, 女203例, 年龄18~92岁, 平均年龄40岁。按慢性肾功能减退标准分为: 代偿期(133 μmol/L≤血肌酐

1. 2 方法 采用光电9020P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仪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451例共做心电图493例次(部分患者住院期间先后做了数次心电图, 只取入院第1次)。最后共获451例次心电图, 其中正常心电图80例次, 异常心电图371例次。功能正常患者258例, 共做心电图273例次(部分患者住院期间先后做了数次心电图, 只取入院第1次), 最后共获258例次心电图, 其中正常心电图198例次, 异常心电图60例次。

2. 2 对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异常心电图率比较发现, 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的异常心电图比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和代偿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451例, 在异常371例次心电图中, 以ST-T改变(57/371, 15.4%)、左室肥大(47/371, 12.7%)、T波改变(41/371, 11.1%)、左室肥大伴劳损(33/371, 8.9%)最常见, 心律失常共166例, 占异常心电图约44.7%(166/371)。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又称慢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 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危害极大, 致残致死率很高, 对家庭和国家社会经济影响大。多项研究指出慢性肾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慢性肾病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1], 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2]。

从本组资料观察,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认为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有关;但从数据上看随着肾功能的恶化, 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4]。

本组资料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异常心电图表现多样化, 与许多文献报道一致[3-5]。作者研究结果提示异常心电图是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多, 约44.7%。李颖等[5]研究报道也是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多, 但是心律失常率到82%。而另一文献报道异常心电图以左室肥厚伴劳损多见[3]。这可能与各研究对象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有关, 也可能与其原发病和并发症不同有关。

目前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毒素对心肌细胞及心包的损害出现尿毒性心肌病、心包炎;代谢紊乱, 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重度贫血还会影响心脏的负荷、心肌静息膜电位及去极化、复极化、心肌的应激性, 不同患者影响心电活动的主导因素不同, 心电图呈现多种异常。发生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病和电解质酸碱失衡, 这些机体内环境改变均能诱发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 朱政斌, 沈卫峰. 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控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4(6):398-401.

[2] 侯凡凡. 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z2):16.

[3] 陈小妹, 张道友.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安徽医学, 2010, 31(6):623-624.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2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疾病的主要负担。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2011年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可见,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是巨大的。慢性病的发病是多病因、多阶段作用的复杂过程,其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但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194-03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高龄化趋势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问题严重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已发生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NCDs,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疾病的主要负担。该研究就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现状及防控策略进行综述。

1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特点

慢性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为主引起的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0%多(见表1)。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1]。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患病率为53.88%(城市77.71% vs 农村39.17%),2008年增长至64.54%(城市85.18% vs 农村52.39%)[2]。由于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以及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其患病率还将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关节炎等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3,4],其中以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3,5]。

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进入老年期后,生活条件改善,体重增加,运动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减低,导致糖脂代谢紊乱有关。②老年人是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与吸烟、环境污染有关的肺癌已上升为第一位,而与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③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另一方面由于保健意识淡漠、医学知识缺乏、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更低。④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疾病特点更为突出:常见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缺少运动等。而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2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失能和早死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我国每年有将近380万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于6种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占65岁以上老年人总死亡的83.4%[6]。1998年这6种慢性疾病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达200亿人民币,到2003年其直接经济负担高达340亿元,约占卫生总费用的6%(见表2)。据统计,2011年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如不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未来2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将使我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左右[7]。可见,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是巨大的,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3 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的病因链

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老年人主要慢性病存在着共同的病因链(见图1)。其中,年龄、性别、遗传等是不可改变的影响因素。而吸烟[8],饮酒[9],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高胆固醇而少纤维素的饮食习惯,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或过度疲劳,忧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等危险因素则是可干预的,也是慢性病防治的主要切入点。有研究表明,我国有2/3的人死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这些危险因素进一步引起肥胖[10]、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等改变,并最终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对长沙市65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男性吸烟率为40.14%,有41.34%的人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达到34.13%,饮食方面也存在着钠盐、食用油摄入过多,豆、奶制品摄入不足等问题。其他各地的调查结果也与此类似[11,12],这些是导致慢性病高发的根本原因。

4 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慢性病的发病是多病因、多阶段作用的复杂过程,其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但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国内外经验表明,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社区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最佳手段[13-14]。

①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及疾病的风险性评估,制定健康计划并进行健康干预,通过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等来实现健康计划。早在1965-1975年,美国利用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了35%[15]。韩国的一项老年人血糖管理计划,通过6个月的干预,使30.6%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至7%以下(对照组仅14%)[16]。国内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河南开封市通过对离退休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使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达到100%,血压控制率达到92%,且大大减少了高血压的治疗费用[15]。

②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以社区作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基地,定期开展老年保健咨询活动和老年保健讲座,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等培训。同时利用大众媒介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报刊、宣传画等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坚持活动,处世乐观,生活规律,营养适中,戒烟少酒,讲究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17]。

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加强对社区医疗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建立分级医疗及双向转诊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的一般门诊及康复、护理等一站式的连续性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可设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既要重视疾病护理,也要重视心理护理,尤其是对高龄、女性、丧偶及空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自我评价,选择健康的运动、休闲方式,通过组织老年群体活动促进老年人间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④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现行的许多临床指南只体现了医疗功能,而社区卫生服务还应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教等方面的功能。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概念和措施,导致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这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去社区就诊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骨关节病)防治指南,在临床指南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间架起有效的技术桥梁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银色浪潮”正席卷而来。以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为主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老年人群中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已刻不容缓。我们应当构建“以预防为中心、健康为主导”的医疗模式,加大老年群体卫生知识的普及并根据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经济、多元的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邓晶, 蒋事臻.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卫生需求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 2011,29(3): 21-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 刘勇, 宁黎霞, 袁兆康, 等. 江西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1): 61-63.

[4] Ho SH, Li CS, Liu CC. The influence of chronic disease, physical function, and lifestyle on health transition among the middle-aged and older persons in Taiwan[J].J Nurs Res, 2009, 17(2): 136-143.

[5] 王忠霞, 刘雪枫, 赵海峰, 等. 山西省老年人慢性病的分布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22): 2217-2219.

[6] 王建生, 姜垣, 金水高. 老年人6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4): 148-151.

[7] 滕海英, 许丁才, 熊林平, 等. 西安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医疗需求与负担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3, 30(2): 259-262.

[8] Pires SL, Gaqliardi RJ, Gorzoni ML. Study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 frequencies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J].Arq Neuropsiquiatr, 2004, 62(3B): 844-851.

[9] Skliros EA, Papadodima SA, Sotiropoulos A,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elderly Greeks. The Nemea primary care study[J].Hellenic J Cardiol, 2012, 53(1):26-32.

[10] Gallagher Camden S, Gates J. Obesity: changing the face of geriatric care[J].Ostomy Wound Manage, 2006, 52(10):36-36, 40-44.

[11] 张普洪, 焦淑芳, 周滢, 等. 北京市2005年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12): 1162-1166.

[12] 李丽君, 殷 堰, 黄秋圆, 等. 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2):169-170.

[13] Woo J, Chan W, Yeung F, et al. A community model of group therapy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pilot study[J].J Eval Clin Pract, 2006, 12(5): 523-531.

[14] Mau MK, West MR, Leake A, et al. Translating diabetes prevention into native Hawaiian and Pacific Islanders communities: the PILI’Ohana Pilot project[J].Prog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 2010, 4(1): 7-16.

[15] 鲁玲. 健康档案在老年人慢性病目标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2(2): 443-44.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3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7―01

1 儿童慢性腹泻的定义及病因分析

腹泻即大便的性状、次数出现改变。腹泻在儿童时期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泻以时间分类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病程大于2周者称为慢性腹泻,是基层医院儿科门诊/病房的常见疾病,在此就非感染性的慢性腹泻做病因分析。

1.1 乳糖不耐受

1978年,美国儿科协会提出“乳糖不耐受综合征(1actose intolerance)”的概念”。,指服用乳糖或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的一种或多种临床不适表现,如腹痛、腹泻、恶心、腹胀等。原因常见为: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出生后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即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由于人类饮食习惯导致的基因突变,发病率与年龄、地区、种族差异性大;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由于感染、抗生素的应用的原因造成小肠绒毛受损或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门诊常见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患儿,特别是继发于病毒或细菌性肠炎的之后引起的慢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感染之后出现慢性腹泻,大便性状为蛋花汤样、可见奶瓣,便常规多正常,无红白细胞,可见脂肪球阳性,大便病原学检查阴性。治疗要注意去乳糖或低乳糖饮食,补充肠道益生菌[1],促进乳糖酶的恢复等。同时祖国医学认为乳糖不耐受的关键是脾虚湿盛,因此研究提示运脾化湿疗法,对治疗乳糖不耐受有良好的疗效[2]。

1.2 食物过敏

这里的食物过敏包括由IgE介导的速发型的食物过敏和由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中的过敏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的食物不耐受,儿童时期,食物过敏较为常见,可引起腹泻、便血、皮疹等情况,对于慢性腹泻者,便检可见少量红白细胞,临床无菌痢表现,血常规中可见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患儿应注意本类疾病,临床可采用点刺试验、激发试验和特异性IgE、特异性食物IgG抗体筛查综合结果来评判。治疗上要注意饮食规避,婴幼儿食物过敏者牛奶过敏者常见,可采用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减轻症状。速发型食物过敏者有时可见全身风团样皮疹、呼吸急促等急性症状,急性期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氯苯那敏等迅速改善症状。

1.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清楚的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和学龄儿童,小婴儿也可发病,但极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血便或脓血黏液便,常有腹痛、里急后重及肠外表现。克罗恩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病灶呈跳跃式、透壁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生长迟缓、肛周脓肿及各种肠外表现,4岁前发病者少见。学龄期儿童的慢性腹泻、便血、体重减轻及肠道外症状者应注意本类疾病。结肠纤维镜检查和粘膜活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关键[3]。

1.4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1961年Waldmann等首次报道,其特征是小肠黏膜淋巴管结构缺陷导致淋巴管扩张和功能性阻塞,使乳糜微粒和淋巴回流障碍,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本病临床相对少见,本病可表现为脂肪泻、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大便为脂肪泻,多有恶臭。对于合并低蛋白血症的腹泻患儿,应警惕本类疾病,确诊依靠淋巴造影或肠粘膜活检见淋巴管结构异常。

2 结论

上文总结了临床慢性腹泻等几类病因,希望对临床工作有借鉴意义,慢性腹泻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要认真发现患儿的伴随症状,选择有效直接的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儿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14岁,平均(9±3)岁。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检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测定,选择性行副鼻窦X线或CT检查、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过敏原检测、最大呼气流量(PEF)测定,部分病例做24h食管pH测定、胃镜鼻咽镜检查。根据以下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并在特异性治疗有效后作出最后的病因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明显,咽部有异物感(感觉有东西滴入喉咙,经常需要清喉),有鼻塞、流涕和咽痒,鼻窦区有压痛或鼻窦CT提示有鼻窦炎或鼻咽镜提示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史。胃食管反流病(GERD):阵发性咳嗽(多发生于进食后和夜间),反酸、中上腹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24h食管pH测定及胃镜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咳嗽变异型哮喘(CVA)[2]:持续咳嗽4周以上,清晨和(或)夜间发作,运动后咳嗽加重,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有过敏性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感染后咳嗽: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干咳或刺激性咳嗽4周以上,胸片检查无异常,血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特异性治疗。PNDS:鼻腔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50μg,2次/d,每次1喷,联合0.2%麻黄碱鼻腔滴入,晚上1次,2滴/次;有鼻窦炎者,应用抗生素3周以上。GERD:调整生活饮食习惯辅以药物治疗,雷尼替丁3~5mg/(kg·d),2次/d,联合胃动力药多潘立酮0.3mg/(kg·d),3次/d,用药时间3个月以上。CVA: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并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合并2种以上病因者给予联合治疗。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10mg/(kg·d),3~4周。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非特异性镇咳治疗。

2 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20例(35.71%),其中1~3岁1例,3~6岁7例,6~14岁12例;8例有夜间干咳加剧的特点,随访8个月后有4例出现喘息症状。鼻后滴漏综合征13例(23.21%),其中3~6岁6例,6~14岁7例。胃食管反流7例(12.50%),其中1~3岁4例,3~6岁2例,6~14岁1例。感染后咳嗽12例(21.43%),其中1~3岁6例,3~6岁4例,6~14岁2例;支原体抗体阳性10例(17.86%),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2例(3.57%)。支气管异物2例(3.57%)。心源性咳嗽1例(1.79%)。5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11例为几种病因引起(占19.64%),其中2种病因同时存在8例,3种或3种以上病因同时存在3例,均为CVA、PNDS和/或GERD合并存在。明确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89.28%(50例)的患者在1~2周内咳嗽症状消失。1例肺吸虫病明确病因后予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后咳嗽痊愈。仅8.92%(5例)的患者3~6周后咳嗽症状才逐渐控制,主要是PNDS及慢性咽炎等病例。

转贴于   3 讨论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能清除气道分泌物和异物,阻止呼吸道感染的扩散,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最常见的疾病主诉之一。但临床上咳嗽的病因繁多,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亦不尽相同,本资料显示1~3岁以感染后咳嗽及GERD为主,3~6岁感染后咳嗽、CVA、PNDS为主,而6~14岁以PNDS和CVA多见。临床上对慢性咳嗽病例在病因未明确前,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使用了大量抗菌药物或为了明确诊断进行了多项检查,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加重了病家的经济负担。应该重视X线胸片无明显病变的慢性咳嗽这一临床常见而又易被忽视的咳嗽类型的病因诊断,辅助检查应结合年龄特点强调由易到难,由常见病到少见病,避免大撒网式检查,以减少病家的医疗支出。提高临床医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水平十分迫切,亦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凡是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习惯地认为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其实咳嗽的病因十分复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肺部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如支原体感染、肺结核、肺部肿瘤等,另一类为未见明显肺部基础病变的慢性咳嗽,如PNDS、CVA、GERD等。因为咳嗽感受器不仅存在于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部位,食管、副鼻窦、咽喉、外耳道、胸膜、心包等部位亦有咳嗽感受器的分布,上述系统或部位的病变均可能产生咳嗽症状。因此,在寻找慢性咳嗽的病因时,不仅仅局限于在呼吸系统部位,还要注意鼻咽和消化道部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窦炎引起的慢性咳嗽。本资料显示慢性咳嗽的病因中CVA最多(占35.71%),其次PNDs(23.21%)。CVA、PNDS、GERD为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且三者之间相互合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由于其免疫功能不成熟,机体清除病原体能力不足,造成长期携带状态。本资料显示感染后咳嗽中支原体抗体阳性10例,可能未予支原体抗体检测及治疗不彻底有关,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是感染后咳嗽的常见原因[3]。临床上反复咳嗽,喘息发作,胸片又无明显改变,应常规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

总之,咳嗽是患儿常见的主诉,但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病因,同时慢性咳嗽除与呼吸系统有关,还与鼻咽喉、消化系统有关。

【参考文献】

1 Morice AH,Fontana GA,Sovijarvi AR,et al.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Eur Respir J,2004,24(3):481~492.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7年9月至10月研究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60岁以上退休老年人566人,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72.45±6.89)岁,其中男性247人,女性319人。

1.2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66名老人,由经过培训并有2年以上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入户研究,登记至浙江省统一的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表格中。

1.3 研究内容 ①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② 居住与生活情况:包括家庭结构、住房条件、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锻炼)等;③ 慢性病患病情况: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脑血管病等5种疾病患病情况,并记录2007年体检结果中相关项目。

1.4 诊断标准 以最近一次在二级以上医疗单位诊断结果为依据。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forward LR方法进行多变量双向Logistic回归分析。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66名被研究老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见表1

由表1可见,该调查人群平均年龄(72.45±6.89)岁,49.82%的老年人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未与子女同住的被调查者占42.40%,人均居住面积20m2,BMI均值低于国人超重标准,90%以上老年人无经常吸烟、经常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57.60%老年人每周运动≥3次、每次运动时间≥30min(经常体育锻炼)。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在566名被研究者中,至少患一种慢性病的患病人数355人,患病率62.72%。其中,男性患病人数158人,患病率63.96%,女性患病197人,患病率61.76%。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为238人(42.05%),患2种慢性病的有107人(18.90%),患3种及3种以上疾病的老年人有10人(1.77%)。5种慢性中高血压发病率最高,之后依次为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脑血管病。

2.3 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高龄、超重、住房条件较差、经常吸烟对应的OR值大于1,为慢性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高等教育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应的OR小于1,为慢性病患病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宣教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为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区医疗服务,本次研究对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

本次研究的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是国内文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研究对象均为退休老人,享受不同类别的医疗保险,人均住房面积近20m2,多数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半数的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研究结果显示体检项目中血压、BMI等平均值在国人正常范围内,是同年龄人群中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就医条件相对良好的一部分老年人。但是,发达国家社区中的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特别是孤老独居等现象在本社区中也表现较显著。本次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上述5种疾病患病率与陈继彬等[2]在北京某社区研究报道的高患病率相近,说明在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需要社区医疗工作者在定期对辖区内老人进行健康访视时,联合社区居委会加强对老人的健康、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关注[2]。本次研究显示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50%以上老人患有高血压,虽然高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可能与2007年6月本院受杭州市委委托,对辖区内退休老人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人群内一些无症状、不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得到了确诊,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关。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所以一方面,今后应加强对社区内老人的健康排查工作,以期早期发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血压患者早期干预力度,以避免或延缓后期重要器官的损害[3]。

本次研究对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与生活情况、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锻炼)等纳入分析系统,结果显示出较差的生活环境、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体重超重以及高龄是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而经常体育锻炼和接受高等教育则是患病的保护因素。因此,虽然本社区人群生活习惯及环境相对良好,社区医生仍应该发掘和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创建以社区责任医师为主的健康促进指导小组,采取讲座、座谈、答疑等多种面对面的形式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健康宣教,发动老年人成立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俱乐部,相互督促,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防病治病。同时,进行个体化膳食指导、戒烟、限酒及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综合干预措施。本次研究结果还发现,居住条件差也是患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应该对这部分老人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也正与社区医生工作任务中的针对困难家庭的春风行动相对应。本次研究提示接受过较高等教育是疾病的保护因素。一些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就诊率较高,所以相对患病率高,但是如前所述,本次研究研究人群均统一接受过全面体检,所以本次筛选出接受过较高等教育作为疾病的保护因素,结果相对可靠,可能与高等教育人群较关注生活、饮食习惯及就医的依从性好有关[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潮鸣街道该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高血压为最常见的慢性病,较差的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体重超重以及高龄是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而经常体育锻炼和接受高等教育则是保护因素。在研究中,老年人肯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价格低廉、方便就近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优良等优点,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社区的医疗卫生工作还需进一步的改善。本次研究应针对本社区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需求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与功能,开展一些老年人需要而又乐于接受的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主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为老年人提供更为方便、经济、优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685-02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QT离散度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1]。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QT离散度的改变与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猝死等有密切关系[1、2]。慢性肺心病可同时具有上述一种或几种病理及临床改变,势必导致QT离散度的相应变化。为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53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作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慢性肺心病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42~83岁,平均(65.2±7.8)岁,均为我院2003年3月~2005年3月住院病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凡伴有心律失常,血清钾离子浓度异常及住院期间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病例不入选。正常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3~82岁,平均(58.2±5.9)岁,系我院健康体检者,无慢性病史,查体、X线胸透、心脏彩超等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近期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

1.2 方法:受试者的心电图至少有7个以上的QT有效导联。QT间期选择从QRS波群的起始点至T波与等电位线的距离,若有U波存在,为QRS波群起始点至T波与U波之间曲线的最低点。全部QT有效导联均被测量,每一导联连取3个连续的QT间期,QTmax与QTmin的差为QT离散度。QT间期的测量采用人工方法,整个测量过程由同一人使用同一工具操作完成,资料采集完成后,随机抽取30份心电图,复查操作误差率为4.8%。根据心率、颈静脉充盈程度、肝脏大小及触痛、水肿以及静脉压测定等综合因素,将慢性肺心病组病例分为心衰组(27例)和无心衰组(26例)。上述这种划分是对心电图检测同日的临床情况评价。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以x±s差表示。组间数据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慢性肺心病组的QT离散度为(71.2±28.5)ms,对照组为(37.5

±12.4)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符合心电图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的病例29例,QT离散度34~130 ms,平均为(74.4±28.2)ms,心电图未见慢性肺心病特征性改变的病例24例,QT离散度32~116 ms,平均为(68.0±21.6)ms,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照QT离散度正常范围35~50 ms统计[2],73%(21/29)具有1条或1条以上慢性肺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的慢性肺心病组病例,以及75%(18/24)无慢性肺心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慢性肺心病组病例,QT离散度超过正常上限,超出病例平均为73.3%。

2.3 慢性肺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与QT离散度的关系见表1。相关分析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与右心室内经大小关系密切。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影响左心功能心脏疾患的QT离散度研究数据表明,心衰、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等因素可明显延长QT离散度[1、2]。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显著延长,接近正常的2倍,心衰者延长更为显著,QT离散度与右室内径的大小显著正相关。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有学者认为心室各处心肌细胞数目的不同或心肌细胞分布的不一致(如心肌的不对称肥厚),会使心室各处复极时间显著不同,QT离散度明显增大[2]。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心病检查手段为心电图、X线胸片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方法,其中心电图检查最为简便易行,其对慢性肺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5%~51%。我们的结果表明,按照QT离散度正常范围35~50 ms统计[2],73%(21/29)符合1项或1项以上慢性肺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的慢性肺心病组病例,以及75%(18/24)未见慢性肺心病心电图改变的慢性肺心病组病例QT离散度超过50 ms。因此,从统计结果看,我们认为QT离散度对肺心病的判断具有更高敏感性。

超声心动图为心脏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了有效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右室内径的大小关系密切,即右室内径越大或左室内径/右室内径比值越小,QT离散度延长越明显。与其他心脏疾患所致心衰的QT离散度改变类似,慢性肺心病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QT离散度显著延长,与无心衰患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我们认为,QT离散度可作为评价慢性心肺心病心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7

1病因

慢性前列腺炎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两部分。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以逆行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常有反复的尿路感染发作病史或前列腺按摩液中持续有致病菌存在[2]。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多种复杂的原因和诱因引起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理变化,导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3],且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

1.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致病因素亦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但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和病原体毒力较弱,以逆行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等。前列腺结石和尿液反流可能是病原体持续存在和感染复发的重要原因。

1.2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病因学十分复杂,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和免疫异常等共同作用结果。

1.2.1病原体感染 本型患者虽然常规细菌检查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但可能仍然与某些特殊病原体:如厌氧菌、L型变形菌、纳米细菌、或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有关。其他病原体如寄生虫、真菌、病毒、滴虫、结核分枝杆菌等也可能是该型的重要致病因素。

1.2.2排尿功能障碍 某些因素引起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膀胱出口梗阻与残余尿形成,造成尿液反流入前列腺,不仅可将病原体带入前列腺,也可直接刺激前列腺,诱发无菌的"化学性前列腺炎",引起排尿异常和骨盆区域疼痛等。

1.2.3精神心理因素 经久不愈的前列腺炎患者中一半以上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征改变。如:焦虑、压抑、疑病症、癔病,甚至自杀倾向。这些精神、心理因素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后尿道神经肌肉功能失调,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及排尿功能失调;或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变化而影响,进一步加重症状,消除精神紧张可使症状缓解或痊愈。

1.2.4 神经内分泌因素 前列腺痛患者往往容易发生心率和血压的波动,表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反应有关。其疼痛具有内脏器官疼痛的特点,前列腺、尿道的局部病理刺激,通过前列腺的传入神经触发脊髓反射,激活腰、骶髓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冲动通过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传出冲动,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等,引起膀胱尿道功能紊乱,并导致会阴、盆底肌肉异常活动,在前列腺以外的相应区域出现持续的疼痛和牵涉痛。

1.2.5 免疫反应异常 近年研究显示免疫因素在III型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和病程演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的前列腺液和/或精浆和/或组织和/或血液中可出现某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如:IL-2、IL-6、IL-8、IL-10、TNF-α及MCP-1等,而且IL-10水平与III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呈正相关,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效果。

1.2.6盆腔相关疾病因素 部分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前列腺外周带静脉丛扩张、痔、精索静脉曲张等,提示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可能与盆腔静脉充血,血液於滞相关,这也可能是造成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2临床表现

2.1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烧灼感,排尿困难、尿潴留,后尿道、、会阴区坠胀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2.2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见于会阴、、肛周部、尿道、耻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由于慢性疼痛久治不愈,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有障碍、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3诊断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可选择的检查有:分析或细菌培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尿细胞学、经腹或经直肠B超、尿流率、尿动力学、CT、MRI、尿道膀胱镜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

4 治疗

4.1一般治疗 消除患者心理因素,树立能治愈信念,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易过度疲劳、长时间骑车或久坐;注意参加体育活动;多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道,保持大便通畅;性生活规律,不可或。注意治疗尿路感染等。

4.2物理疗法 因前列腺液排泄不畅,积聚液内脓细胞较多,感染持续存在,按摩可排出脓性腺液,增加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同时注射丙酸酮,增加腺液的分泌量,以利引流。采用物理治疗,可解痉镇痛、化瘀消肿、促进引流。 5结论

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可能是导致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慢性前列腺炎是多因素的慢性疾病,单一疗法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采用合适的联合治疗,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同时在药物优化组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8

[中图分类号] R69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34-01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形状和大小与栗子相似,位于膀胱和根部之间,尿道从前列腺中央过。前列腺的主功能是分泌前腺液,它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前列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中青年男性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占泌尿外科男性就诊病例1/3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临床上以发病缓慢,病因病理复杂,症状表现多样化,体征不典型,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为其特点,部分患者还可导致阳痿、、遗精等后果。据有关资料报道本病患者以内向性格居多,多愁善感,办事认真,对本病所出现的任何症状都极为重视,对症状捕捉也极为细致,因而对本病的恐惧心理也异常加强,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无端地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2]。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加强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对此病的康复很有益。本文中笔者就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原因、部分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慢性前列腺炎的诱发原因

1.1 饮食失衡,过嗜烟酒、嗜食辛辣。

过嗜烟酒、嗜食辛辣为本病最常见诱因:烟草成分复杂,在燃烧过程中形成大量有害化学物质,如氮、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氰化氢类,挥发性亚硝胺、烃类、挥发性硫化物、腈类、酚类、醛类等。烟草尘是毒作用较宽的中等毒物质。已知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放射性物质对大脑、心血管、周围血管有损伤作用,又是致癌和促癌物质。

各种酒类饮料中均含酒精,酒精属微毒类,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对前列腺、尿道粘膜亦有刺激作用。另据统计:男性酗酒者,并发萎缩、不育、低下和阳痿者占70%~80%。患本病而酗酒者,减退尤为突出。

另外资料表明:辛辣食物及代谢产物可刺激直肠壁,直接引起前列腺过度充血,炎性反应[3]。

1.2 前列腺充血。

前列腺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充血,特别是被动充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非感染性、非微生物性长时间充血,能形成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此外充血常见于下列几种情况:1、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频,被迫中断,或过多的等,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但性生活过度节制,也会产生长时间的自动兴奋,而造成被动充血。

1.3 直接压迫会:骑自行车、骑马、长时间久坐等都可使前列腺充血。

1.4 微生物感染。

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原虫、霉菌、病毒等都可成为感染病原,但以细菌为最常见。细菌的侵入途径包括:直接蔓延:尿道内的细菌可直接导致前列腺感染。血行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90%以上可找到感染灶。淋巴感染:下尿路器官和结肠、直肠炎症可通过淋巴而感染前列腺。

1.5 过劳过逸

过劳过逸是本病的重要诱因。现代化生活方式,两极分化,一是工作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为了生计加班加点,长期劳作;二是工作之余追求休闲,或玩牌、打麻将、或上网聊天、玩游戏通宵达旦而致起居无常或以妄为常,均可导致形神俱伤,极易诱发本病。

1.6 自体免疫性因素:慢性前列腺炎与自体免疫因素有一定关系,这是因为在关节炎病人身上曾发现“抗前列腺抗体”的存在。

2 慢性前列腺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压力来源

2.1 心理障碍

由于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且大多人由于知识的欠缺而对本病存在一定误区,致使部分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结合本人多年的泌尿外科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该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1 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以及自身工作作压力。前列腺患者常常对疾病过度依赖于药物治疗,很少能到医院做彻底地检查,在病情确诊后常处于严重状态,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拒绝接受医生的治疗。

2.1.2 怀疑多虑。由于大多数人对于前列腺炎没有科学的认识,患者容易产生“没得救”的心理,认为该病会引起重病或死亡,吃药、打针、检查时顾虑重重,这些不科学的想法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4]。

2.1.3 精神病性症状。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难以排解,致致使部分患者性情易变的激动亢奋,在日常生活中有暴力倾向,易对别人怀有敌意。

2.1.4 焦虑害怕。由于患者承受能力弱,在得知患病的消息后内心产生了了恐慌,出现害怕心理。在住院期间接受治疗时出现紧张、恐惧,这些对于患者的治疗是很不利的。

2.1.5 孤独抑郁。由于没有得到家人朋友足够的关心,及病人自己的虚荣心,大多数患者不喜欢言论交流,时常将自己封闭在病房里,内心孤寂落寞这些都是患者抑郁的表现。

2.2 心理压力来源

结合本人多年临床经验及本院对慢性前列腺病人的问卷调查得出慢性前列腺患者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一下几个方面:疾病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社会偏见压力等。这与冯志红、王美霞、王爱莲等人的调查结果相同[5],其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压力源从大到小依次是为疾病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偏见压力。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反复,患者长期会坠胀、疼痛不适,部分患者伴有严重的减退、功能障碍等障碍的症状,由于妻子缺乏有关知识,误以为是性病而严重影响夫妻感情,长期的治疗造成经济负担过重等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导致多种心理疾病。

3 疾病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因此慢性前列腺炎不能视为单纯躯体性疾病,其转归与心理活动、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策略上应从过去的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换。慢性前列腺患者就诊时不但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还应该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心理评估,根据不同个体存在的心理障碍,辅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等,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使患者增强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鲁功成.前列腺炎综合症[J].临床外科学杂志,1994,(2):521-523.

[2] 陈波.总结慢性前列腺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07,40(20):130―131.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9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7-0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5%,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这也就是说,我国未来将面临人口机构和素质的重大改变,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目前导致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老龄化和慢性病疾病负担必烈的增加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1],以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调查。研究对象的选取标准:(1)年龄40岁以上;(2)本地的农村户籍;(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排除标准:(1)由于严重疾病或精神疾患等造成的自知力缺乏;(2)行动不便,无法参与现场调查研究。点差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四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

2 结果

本次共统计5344例研究对象,年龄范围40~89岁,女性占68.7%,75.2%的研究对象为在婚状态,未上过学、小学/初中文化和高中及以上文化者分别占17.8%、70.3%、11.9%,人均年收入中位数为6260.6元。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25.5%和16.1%,65.2%的研究对象处于超重、肥胖状态,超过2/3(68.0%)的研究对象有规律的锻炼习惯。研究对象的慢性病率为73.1%,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61.5%、冠心病36.2%、糖尿病14.8%和脑卒7.4%。

3 生命质量情况

EQ-5D生命质量状况的报告率[2]为99.4%,约1/4(24.8%)的研究对象在至少一个健康维度上存在生命质量问题。慢性病患者发生健康状态不良的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脑卒1.46[95%CI(1.15,1.85)]、糖尿病1.27[95%(1.05,1.53)]、高血压1.25[95%CI(1.05,1.53)]和冠心病1.12[95%CI(0.96,1.32)]。男性脑卒患者[OR=1.90,95%(1.32,2.73)]、女性糖尿病患者[OR=1.30,95%CI(1.04,1.63)]更容易发生健康状态不良。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的结果提示慢性病患病情况、血压控制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为代表的四种常见慢性病已成为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生命质量低于未患慢性病者,不同的慢性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脑卒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存活者多伴有抑郁、语言障碍和行动不便,严重者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与以往的相似研究有差异,可能在于本次研究对象来自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男性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其劳作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脑卒中患病会影响到该人群的劳作能力,进而会对其个人的生命质量、精神状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本研究发现中老年女性中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健康状态不良,可能由于中老年女性绝经后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升高,容易继发骨质疏松及相关骨折,且更年期常出现难以控制的血糖波动、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的冠心病等糖尿病相关问题,从而导致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3]。

通过对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提示脑卒和糖尿病分别是影响该地区男性和女性生命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制定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群健康生命质量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慢性病患病情况,慢性病的防治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

参考文献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10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多家临床研究机构统计,前列腺疾病在中青年男性中发病率很高,占30%~40%,50%以上的男性,在其一生中某个阶段都可能被前列腺疾病困扰,其中又以慢性前列腺炎最常见。

现在,打开收音机、翻开报纸,铺天盖地都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广告,由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对广告的盲从,很多人对该病认识有偏差,以为这是个疑难重病。在门诊,患者第一次来就诊时往往有明显的精神压力,对身体出现的不适,存在紧张、焦虑、怀疑的心态。

正确认识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很高,就像感冒一样,各个年龄段的男性朋友都有可能遇到,只要接受正规治疗,听从医生建议,是完全可以痊愈的。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于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的患者,甚至没有必要专门使用药物治疗,只要从生活、工作习惯上注意就可以自愈。

慢性前列腺炎不等于“障碍”

虽然从病理上讲,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盆腔肌肉上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和性生活,但与某些不负责任的广告中宣传的慢性前列腺炎会导致“障碍”甚至“不孕不育”并没有直接关系,患者和家属不必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治疗期间,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适当减少性生活次数,因为过度性生活可致前列腺充血,加重慢性前列腺炎,不利于康复。因此有些患者就很悲观,认为该病必须禁欲,甚至担心该病会导致婚姻和夫妻感情出现问题,事实上,规律的性生活、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有利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的。

患慢性前列腺炎没什么不光彩

医师说,在与患者的交谈中,他们常常提到这样的问题,“我生活一向很检点,怎么可能得这种病?”“是不是得了这种病就不能生育了?”等等。这些问题让医生啼笑皆非。

长期以来,老百姓往往对男科疾病存在偏见,把这类疾病神秘化,加上民间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甚至毫无科学依据地把疾病的发生与个人生活不检点等因素联系起来,给疾病的正常治疗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障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殖系统出现问题,与性病完全不能画等号,更不能说明患者在生活作风上有问题。患者应该及时、坦然地到医院就医,不要偷偷摸摸地到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家属也要积极建议和配合患者就医,不应该对患者抱怨、责备、歧视。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例11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70-02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寿命的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而以中国老龄化速度最快[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2]据相关统计[3],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0%,这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县级及其以下单位的卫生服务。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治愈性等特点[4-6]。而在全球工业化的影响下,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也越来越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而且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7-8],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9-11]。因此,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此类报道所见甚少。本研究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许多具有临床价值资料,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陆良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5例,女性48例;年龄18~87岁,平均(64.56±12.75)岁。

1.2 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陆良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并收集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诊治经过及相关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收集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153例,其中,男性105例,占68.63%;女性48例,占31.37%。年龄范围在18~87岁,平均年龄64.56±12.75岁。未婚1例,占0.65%;头婚46例,占30.07%;再婚76例,占49.67%;离婚7例,占4.58%;丧偶23例,占15.03%。文盲53例,占34.64%;小学79例,占51.63%;初中17例,占11.11%;高中或者中专3例,占1.96%;大专及以上1例,占0.65%。

2.2 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疾病种类

经统计,在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常见病种共7种,其中以肺癌、肺炎及肺心病居前三位,详见表1。

表1 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疾病种类

2.3 积极治疗结果

经过积极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153例,好转123例,好转率为80.39%。

2.4 存活率分析 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3年存活率为72.55%,5年存活率为52.94%,各种疾病存活率详见表2。

表2 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存活率分析

3 讨论

3.1 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临床特点

本研究发现,在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常见病种共7种,其中以肺癌、肺炎及肺心病居前三位。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治愈性等特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有其必要性。

3.2 肺生理功能

肺是非常复杂的器官,其主要作用是获得身体所需的氧气,并且将组织内的排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全身的静脉血在肺泡毛细血管处动脉化,将二氧化氮交换为身体可利用的氧气,进而为全身各个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提供能量。众所周知,肺具有代偿的代偿能力,但是究竟肺有多大的代偿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由于患者家属对肺的代偿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医务工作者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预后都没有信心,甚至很多家属放弃治疗,导致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早早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本研究发现,经过积极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为80.39%(123/153)。可见,虽然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肺功能在长期慢性刺激下,肺功能明显下降,但是临床诊治实践和肺部生理理论表明人体肺只要1/30功能完好,照样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3.3 积极有效治疗肺病

本研究还发现,153例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3年存活率为72.55%,5年存活率为52.94%。可见,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积极进行病因学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及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对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的预后都要有信心,并且采取积极的态度治疗重症慢性顽固性肺部疾病患者。同时,医务人员要不断鼓励患者和家属与疾病抗争,决不要灰心丧气,发挥肺强大代偿功能,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命。应重视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病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强,刘凌云.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0, 24(5):429-430.

[2] 焦淑芳,尹香君.北京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97-198.

[3] 马维红,唐林君,蒋就喜,李琦.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及老年例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内科,2011,6(3):199-121.

[4] 郭积勇.社区预防保健医师必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

[5] 邹静颜,刘敏,李忠.常见五种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5, 10(4):536.

[6] 何善娴,杨凤梅,李琳.北京市东城区安贞苑社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4):340-341.

[7] 曲曼古丽,徐良珍,艾山江.老年患者肺部疾病与肺功能的关系[J].海南医学, 2007,18(3):83.

[8] 徐卫方,刘莹莹,高振,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二便功能状态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