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4 10:15:02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48―04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作为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变成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时,二者也具有高关联性,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进而决定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沉重。一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的占比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占有率低。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而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装备、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一般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三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且,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不发达,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可以在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同时,尽快为技术落后的存量资源找到出路、减少传统产业被动转型的痛苦等等。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种,如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化、承接外部转移等等。其中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是指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而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相比新技术产业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途径而言,传统产业的分化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较快的速度激活存量资源,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好像一棵以传统低端产业产品为主干的大树,利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主干上以新技术进行嫁接,由于二者的高关联性,嫁接成功的比率较高,新产品落地的速度快,因而可以使装备制造业这棵大树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有助于防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省纷纷将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新一轮投资风暴也使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经济型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等都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现象。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强调的是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基础、配套能力、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以及资源禀赋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在原有的优势之上很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主要因素

1.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但是,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需要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周期,风险也比较大,并且政府着重关注的是产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导致虽然企业逐步加大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投资的步伐,但是多数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产业“投资和规模扩张、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利润微薄”的发展模式,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伪高新。例如,由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尤其在核电装备领域,不少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却做着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行业利润普遍较低。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需要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找准制约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2.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制约。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必然伴随产能的淘汰、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整合、人员的调整、文化的创新、管理的转型等,期间将产生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企业甚至可能因技术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导致转型升级失败。成本高与风险大是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转型成本,降低转型风险,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将缺少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快新旧产业对接步伐,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降低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承担的高昂成本和一系列风险。

3.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化,如高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催生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高端生产要素这种"催化剂"。而我国高端要素的自我积累相对薄弱,对国外高端生产要素的引力不强,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要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保障能力,必须完善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引进与集聚机制,构建适宜于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外部环境。通过高端要素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的培育和引进,尽快把这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嵌入到传统产业里面,以便尽快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

4.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在创新体系的前段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尚未发生应有的作用,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缺乏基础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支撑,明显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后段部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刚刚形成阶段,但是,合作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亟待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贬值以及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一个企业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还能达到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缩短研发周期等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5.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对一个区域来说,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也同样重要。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纵向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横向联系的产业有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及核电站建设运营等。如果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或制造实力较弱,就会造成产业链断裂,最终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而且,如果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太大,会导致供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将不利于在以反应速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中制胜,最终也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的中小企业少,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分析

1.消费需求的引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形成引力。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已经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以及新能源等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引擎。而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自主化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核心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少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一直封锁尖端装备对中国的出口和关键技术的转让,这将对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

2.技术的内生动力。技术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从供给方面看,技术创新形成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渗透将使传统产业的产业形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在旧产业中催生出新产品并形成新行业,并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从而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进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与市场的自发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倒逼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例如,煤炭紧张价格上升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引致对火电设备需求的减少;资源能源紧张导致对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引致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核电装备以及生物质发电装备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引致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自发动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还缺乏自发转型的动力。因此,政府要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土地和环境市场,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传递给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自发动力。

4.政策的外生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先导产业,而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外部性特征明显,必须从战略角度优先部署。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风险,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产业化步伐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正外部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利用政策的外生推力,引导生产要素流入。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的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在新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下,中国及各地区如何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跃升策略和聚焦策略,而不能盲目上产业、上项目。各地要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圈定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有成功样本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产品着力发展,尽快突破关键环节,完善薄弱环节,加快项目布局,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

2.探索并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里也有高端产品,新兴产业中也有低端环节,要针对价值链的不同业务环节实行不同的政策及措施,避免以前那种对整个行业实行统一政策的产业政策模式。因此,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高端产品产业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等,例如要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高端技术的率先突破;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支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品牌、设计的附加值。政府要引导行业存量创新资源、增量创新资源以及资金向这些环节集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找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把二者无缝对接起来才能尽量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尽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新产业,减小技术跳跃太大带来的转型失败风险。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把握好国内外需求信息、核心技术前沿发展态势等,适时进行“传统新兴”的结合。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引导而不是指导,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集聚,而不是代替企业做规划。

4.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利用多种途径,例如技术创新推动模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也是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离散度很高,产业链条长,还可以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传统行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关联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传统高端跃升,如支持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某一细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能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链式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蜂王型”企业或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结构把国内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来间接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

5.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依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要培育合作创新理念,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跨地域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6.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传统行业的企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转变为“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良机逐步衰落。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7.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一短板,政府在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大、中、小企业间的链式对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8.建立完善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尽快形成激励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转移。如产业政策要在产业组织上重点解决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在产业技术上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品市场推广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必须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人才政策要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的长效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土地政策要增强土地供给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等等。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为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结论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才可以支撑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而且,各地区只有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去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可以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从而避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但是,在发展模式、驱动力、要素需求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重要的是改变以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创新,促使资金要素向技术研发、产业化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集聚,并且尽可能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健康发展[J].装备制造,2010,(01).

[2]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13).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2

一、高端智能制造业概述

高端智能制造业中包含了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在制造工艺方面充分引入现代智能技术,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辽宁地区传统行业中的高端智能制造业所占有比例比较大,在新型行业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高端智能所体现的层面也有很大差异性,比较常见的是技术层面的高端创新,增大了对创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其次是在价值方面体现的高端智能,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操作的智能比例,更符合商品的市场需求。由此可见辽宁开展高端智能制造业规划发展是一项长期项目,对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持续促进作用。

二、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具有绝对性优势

辽宁地区制造产业基础资源丰富,属于国家重点规划发展的重工业基地,在制造行业中的发展经验也十分丰富,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更具有发展优势。尤其是重工业配电机械的生产制造,具有多项自主研究专利,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设计创新前茅。高端智能领域的制造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辽宁地区也率先进入到高端智能产品的研究行列中,拥有丰富的传统模式重工业制造经验,向高端智能转型自然也可以节省时间。统计辽宁占据全国前10位的制造产业共有58类,其中也包含了计算机等高端智能化产业,由此可见在开展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中拥有绝对性的优势,但想要达到高端智能产业的全国领导性地位,仍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型。

(二)高端智能制造业劣势分析

虽然制造产业的规模大,但在生产能力以及经济获利能力上并不相匹配,存在着规模大能力弱的现象。同时辽宁地区的工业发展习惯以密集劳动力来提升生产加工能力,这一点与高端智能产业存在理念上的冲突。虽然从表面分析辽宁的制造业经济收益在不断的增长,但密集劳动型的产业在技能创新上存在落后的现象,经济收益进步也是以劳动成本低为前提的,这样的经济体系建立后并不牢固,受高端智能生产冲击影响严重,想要实现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需要从根源上转变这一模式,大规模逐渐过渡到高精准,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提升产量与经济收益,这样的发展计划才是长远可行的,并且能够帮助解决传统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对吸引外商投资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下面是统计2009~2013年辽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量变化表格。

通过观察上述表格可以发现辽宁地区在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上是逐年递减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产业发展结构有直接关系,也就是上述文章分析的劳动生产形成原因。

(三)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各省份工业影响严重,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全面接轨国际先进技术也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辽宁省如果能够紧跟潮流,抓住这次机遇在发展理念上做出转变,创造适合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发展成果上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全球化科技发展浪潮所带来的机遇比较显著,大量的国外科技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会选择国内的承接地,而辽宁省属于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发展区自然被选择的机遇也是相对比较大的,辽宁工业产区适当的调整自身模式,必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机遇。其次是金融危机环境下所带来的机遇,此时的机遇与冲击是并存的,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国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竞争能力被大大削弱,正为辽宁地区的新兴企业创造了机会。一些高端生产设备的采购成本也因此而下降,专业领域人才也会重新考虑发展平台,为辽宁地区所开展的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突破性发展创造有利基础环境。

三、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一)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适宜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市场氛围营造需要政府采取干扰措施,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探讨,重点解决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也能促进企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实现高端智能产业的资源优化利用。制定符合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市场环境体系,市场公平环境的维护也十分重要,一些刚刚起步的产业在竞争能力上相对较弱,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才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的协调现场工作环境,从根源上解决国营企业市场活性不足的问题。制定清晰的市场竞争制度,有利于市场环境下不同规模企业共同发展进步,政府要加大力度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如此的制度市场环境下才是最适合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府对企业扶持同时也要考虑是否会造成企业的依赖性,要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企业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上突破性的发展。

(二)转变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端智能领域与常规的工业生产制造领域不同,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关键性因素是科技创新,传统工业制造中仅仅依靠提升劳动力生产量来实现经济收益增长,缺乏自主创新很难在高端智能领域占据有利位置,还会造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下降。广州省在高端智能领域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原因在于注重企业自主创新,企业都具有同行业中独特的竞争吸引因素,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规模扩大也更稳定,具有长期发展的潜质。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也应当充分借鉴这一模式,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做出转变,注重企业经营理念创新,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资源也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在同行业中更具备竞争优势,实现辽宁省智能工业的全面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提升的基础,企业在转型初期可能还不具备相关方面的能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与技术积累,要逐渐向自出创新研发方面转型,更好的适应综合市场环境,达到预期的发展建设目标。

(三)鼓励中小企I发展,培育知名品牌,进而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

大型企业虽然在综合能力上比较突出,但仅仅依靠发展大型企业会造成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还会造成市场垄断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措施是扶持中小型企业,鼓励民营形式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发展,这样可以在市场环境中引入竞争,对国营企业发展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培育辽宁地区知名的高端智能制造品牌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方法来吸引更多的外商选择投资,同时品牌形成后在市场环境中也更具有竞争能力,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既要保障各自的自主创新研究体系,同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相互配合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准确的自身定位。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需要政府做出控制,建立公共企业交流平台,对平台的维护也要定期进行,确保其中所提供的信息与市场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这样也能够协调好发展资源利用问题。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要放眼世界标准,在生产制造技术与企业管理上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的智能制造业领导企业。增添新活力更要结合市场宏观环境来进行,开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工业的保护,以免影响到工人的就业生存,这样的配合发展模式才能更长远发展,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

高端智能制造业是现阶段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而高端智能制造业是高端智能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占据产业链核心部位的高端智能制造业。技术创新是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技术结构升级与高端智能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具有高度的耦合性。高端智能制造业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已经形成航空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四个细分领域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以沈阳、大连为核心,以鞍山、抚顺、铁岭等为辅的高端智能制造业集群区域。通过这种全面发展规划的落实,对促进辽宁制造业进步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3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18-03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中处于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或产业链核心部位,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装备制造的高端部分,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是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竞争力高地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念是随着工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转移而出现的。20世纪末,国家提出装备制造概念,重点发展工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十年后,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成为竞争力核心,国家又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新兴产业列为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内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观点:第一,技术先进,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第二,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处于成长期,潜力大;第四,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提供保障。

根据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观点:第一,高技术含量。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了大批研发、技术人才,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第二,高资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必须支付高额研发费用和设备及材料购置费用。第三,高整合性和带动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等多种机构配合,集聚多个行业联合攻关;也会使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共同受益,带动能力强。第四,关系国家战略。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1.“需求—创新驱动”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依托其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产品制造的一种模式。目前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国家。

2.“快速引进—完全吸收—拓展创新”模式。是指快速地将世界先进技术引入国内,使技术被消化吸收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把已引入的技术进行拓展创新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较发达国家。

3.“引进—落后—再引进”模式。是指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仿制国外产品进行产品生产,待该技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之时,会再次引进其他先进技术,如此反复循环地维持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这些国家科技原创能力低,主要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作为获得技术支撑的主要来源,而不考虑自主研发和创新。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此种发展模式,中国也是这一模式的最典型国家。

三、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集聚区情况

(一)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存在问题

广东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支柱产业,2011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5456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11年7月,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指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广东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设计和成套能力方面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并形成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等七大高端装备产业体系。

1.核电装备。广东核电产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核电产业链雏形初备。广东核电装备产业主要以广州南沙核电产业基地和江门台山核电产业园为中心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为龙头,核岛主设备及辅助设备配套发展的产业链。

存在问题: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安全问题是阻碍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风电装备。广东有丰富的海洋风电资源,具备发展风电产业的基础。广东省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为广东明阳、佛山东兴风盈、广州英格等。风电装备工业年生产总值约为100亿元。

存在问题:风电产业发展不太成熟,经过前十年的爆发期后,出现很多成本、技术、管理等问题,现进入调整期;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施工困难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产关键零部件配套。

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广东重点发展了超大型油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和海洋钻井平台、移动式多功能修井平台、大型工程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珠江口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300万吨。

存在问题: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船舶需求减少,许多企业接单困难,出现亏损;主要靠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来发展产业,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4.航空工业。广东在航空工业领域长期处于空白阶段。直到2009年,中航工业进入珠海后,民用航空工业才开始起步,在旅客登机桥、飞机泊位引导系统、航空货物处理系统方面发展迅速。根据规划,到2015年形成年产244架通用飞机的规模,全省航空产业的产值500亿,初步形成以珠海、广州、深圳为支撑点的黄金三角。

存在问题:相关配套基础薄弱,需长期培育和引导。

5.轨道交通设备。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工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后才开始快速发展。南车集团在广东设置3个生产基地,北车集团与珠海签订协议,准备投资百亿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存在问题:轨道交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整。

6.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东装备制造业第一大产业,聚集着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比亚迪等汽车巨头。2011年汽车产量突破160万辆。预计2015年,广东汽车产量将达450万辆,产值接近1万亿元。

存在问题:核心配套产业链缺失,产值虽大,增加值却不高,急需产业升级;核心制造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产业发展形成依赖。

7.智能制造装备。广东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领域和机器人领域。广东在数控机床研发、数控系统和伺服及驱动系统的普及、功能部件的生产方面居国内前列。广东的机器人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数控系统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存在问题:机床产业和企业实力弱小;机器人研发技术难度高。

(二)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1.高端装备园区扎堆珠三角。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深圳佛山为两翼,呈现三足鼎立格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2.大园区定位清晰,小园区混乱发展。广东省在全局上对全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每个主要区域都有主导产业,使其能差异化发展,相关代表大型园区都有明确定位,并且严格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链,是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更多的中小型园区缺乏实力和明确定位,即使有定位也无法按照规划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大杂烩”性质的园区。

3.存在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广东数百个工业园中,除了少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园区,其他大部分园区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建设现象也很明显。大多数工业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提升本地GDP,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建立起来,创新能力较弱。只有少数园区是随产业发展需要自然集聚而成,并逐渐成为广东省高端装备园区的主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期将持续3-5年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目前全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调整阶段,将会维持3-5年的调整期,但长期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未来10-15年会迎来强劲增长。

(二)全球及中国大型装备企业布局基本完成

当前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已基本稳定,一些大型装备企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仍不乏个别大型企业还有新的扩张需求。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大额投资更趋谨慎

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2011年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许多企业减缓对外扩张,大额投资更加谨慎。大部分企业正进行内部优化,加快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开拓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高端核心技术转移可能性小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一般都在本土进行,很难转移到国外。以日本为例,即使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中低端产品制造逐步向中国转移,然而大部分核心技术仍保留在日本本土。

五、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一)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广东应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在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大力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群,形成横向、纵向关联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快速成型技术等的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快速成型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实现科研、生产和服务的分工与合作,构建高端装备技术产业链条体系。

(二)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除汽车产业外,广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各行业发展方向既缺乏明确指引,也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各行业在技术发展方向、产品特点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广东亟需完整的发展规划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发展,应针对各个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各领域的同步发展。

(三)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相融合

高技术服务业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配套产业。广东应加快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服务等,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积极开展为用户提供前、后端的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等业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长空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广东装备制造地区品牌

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抛弃大而全的思想,放弃弱势产业,集中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努力打造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品牌。对于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或未来可能领先的产业,制定专项振兴规划,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招商等全方位支持,快速做强产业。同时,加大对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如通过举办大型装备论坛、组织大型装备制造业展览、在世界著名装备制造集聚区举行推介会等向全球进行推介。

(五)建立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广东中小型企业较多,但其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因而,政府应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六)推动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传统装备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广东应统筹规划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全盘考虑产业布局,引导低端产业有序转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采用智慧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移,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将不符合产业规划、效益低、能耗高、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通过“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双转移”等方式,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

(七)合理规划工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尤为重要。为此,广东应对客户需求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土地;对于入园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和考评,提高对入园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求;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也可以通过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八)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东应加快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资源的供给,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及服务扶持上,并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项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创新等工作,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2.黄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浅谈[J].新材料产业,2012(2)

3.陆燕孙.高端装备制造是振兴制造业的突破口[J].中国产业,2010(11)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4

其中,航空装备方面,国家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卫星及应用装备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海洋工程装备将重点鼓励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别是当前技术较成熟、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将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研发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2009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约14万亿元(约2.2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已具备一定竞争实力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速,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装备制造业的10%左右。二是高端装备自主化有所突破。围绕能源工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等产业的迫切要求,我国已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三是竞争能力初步显现。目前,我国一批高端装备进入国际市场,如新舟支线飞机批量出口,长征系列火箭成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卫星整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二)高端装备制造各领域均取得快速发展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一是产业规模发展迅速。近10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二是重点产品有所突破。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三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四是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产业体系。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是装备制造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2、航空装备产业

我国航空工业经过6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拥有科研、试验、生产、经营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200多个航空科研院所、工厂和配套单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具有标志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系列航空装备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呈现新的亮点,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外贸和转包生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用飞机型号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改变民用飞机无机可卖的局面,加大了对新型民用飞机和军机改民用的研制开发。市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民用飞机研制成功和不断投放市场,民用飞机销售出现良好的局面,几个主力机型获得国内外市场认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际合作进展顺利。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与空客、波音、巴西航空、庞巴迪、GE和霍尼韦尔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我国航空工业正由一般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转变。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按照国务院“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总体要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部分产品集成技术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产品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关键系统、零部件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4、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内外市场机遇,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年产值接近300亿人民币,世界市场份额约为7%,目前在渤海湾地区、黄海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4个具有一定产业聚集度的区域,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浅水油气开发装备建造经验,80%以上的浅水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的国际市场份额达30%以上。近几年,我国承接建造了多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深水油气开发装备,初步具备了深水装备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达国家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空前激烈

世界正面临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变局,各国都在加强国际战略部署,试图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将更加挤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2、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端装备的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方面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更为先进、节材节能更为突出的新型技术装备,为高端装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高端智能装备和基础制造装备扩展服务对象、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装备制造业呈现高端失守困局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仅为5%~8%。其中,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基本被国外垄断,智能装备对外依存度达70%。据统计,2009年装备制造业(不包电子)进口总额高达1746亿美元,绝大多数是高端装备与核心关键基础件、元器件。

(二)基础配套件发展滞后,主机面临“空壳化”

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备大量进口,核心技术被外商垄断。如海洋工程装备的大多数配套设备依赖进口,部分关键系统被外商垄断。

(三)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企业专业化制造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单机、实物量的增长,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回收再制造等构成赢利增值的服务业务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在其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10%,远低于国外企业40%左右的比重。多数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项目管理以及总承包能力等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品牌效应。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发展目标

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50%,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15%。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二)重点发展方向及任务

依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以及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应在以下重点方向加快推进。高端智能装备与基础制造装备。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等。航空装备。发展以C9型客机基本型为发展重点的大型客机、以ARJ21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和新舟系列涡浆飞机为发展重点的支线飞机、通用飞机以及航空设备、航空发动机、维修和服务和转包生产等。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车辆、大型养路机械和列车运行网络控制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调查与勘测装备、钻探与开发装备、生产与加工装备、储存与运输装备、辅助与服务装备、海上工程作业装备与大型浮式结构物、特种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和关键系统及配套设备等。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营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制定和完善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植政策,通过政府采购以及高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和鼓励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购买和使用国产高端装备;调整关税政策,充分发挥关税政策在调节产品进出口和保护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关税税率结构,营造高端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制定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计划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行动计划,围绕产业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培育、产品演进、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集中全国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力度

建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开发,支持高端装备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以贷款、投资、租赁等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培育形成具有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国际贸易、投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高端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6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常州;升级路径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hangzhou;upgrading path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06-03

1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也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规划精神,常州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于优化常州的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常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五大产业工业产值比总55.3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且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3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沪宁沿线中部,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间联系与运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强市,位邻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与周边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

3.2 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产业鲜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构成中地位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行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近年来依托科教城的优势和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有力地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

3.3 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作为国内老牌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蕴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10年常州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数占市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0.34%,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3.4 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常州劳动力资源丰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与多年来民间资本的积累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保障;近年来政府积极地引导,配合企业不懈的努力使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逐渐成为了常州潜在的竞争力要素。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企业创新氛围良好、产业布局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竞争优势。

4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与资源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区各县各自为政,在决策体制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协作与分工;在管理上,责任与决策不对等,与事、权相一致的追责制度尚未建立;在资源上区域、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在正常导向上,产业、投资、贸易、消费等政策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衔接,甚至让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4.2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短,社会上对其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其如何发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现在通常以产业名称来认定、区分高端装备制造业,而非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忽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普通装备制造业,甚至传统制造业其实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环节,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而对普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忽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普通装备制造业的确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低,但是纯粹的的“拿来主义”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引导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其具有原有基础,可能在服务功能、配合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4.3 生产业体系发育不成熟 目前,生产业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产业增加值还不到服务业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产尚存在于制造业价值链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尚未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体系急需进一步培育。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常州近年来加大了在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上的投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运用。

4.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有待强化 企业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仍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创新的主体,漠视、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行为。②企业创新动力、能力不足。除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虽然创新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研发与技术创新属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导致企业在创新面前犹豫不绝。

4.5 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 创新与研发室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革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主导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成果的应用上,缺乏专业机构的有效引导,难以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服务机构发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思尚显薄弱,对业务主体、发展方向等问题缺乏明确认识,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6 产业链尚不完整,供应链协调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能主导产业链走向的链主企业还比较稀少,核心技术、市场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产业大规模迁移。常州尚需完善产业链经济,加强供应链主导地位,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时代”产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常州地域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同时,常州的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环境问题缺乏经验。“节能减排”也只是关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污染,对生产过程的衔接关注度不够。迎接“低碳时代”,优化产业生态,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的投入。

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

5.1 通过自主研发和营销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两端”转移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高利润,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①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走高技术增值路径。这里的技术不止包括专利、新流程等“硬技术”,也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软技术”。政府为企业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育、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品牌与营销网络控制战略路径。这两个路径需要企业足够强大,拥有非凡的创意水平与营销网络的企业可以调动、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从而获取增值利润,实现产业升级。

5.2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级能向高层级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升级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引领,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用过装备引领,集聚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通过价值链引领,融合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设备租赁、生产制造等多个价值链环节。在布局上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调控。

5.3 从单纯强调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向主导价值链竞争力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支柱产业,一直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随着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备主导作用和强大控制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形成具有行业、价值链主导能力的企业。

5.4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五大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5.5 促进生产业发,提升其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匹配融合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依托研发设计、融资、物流、商务、租赁、技术支持等相关生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制造资源,将制造总部、研发总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优质外地企业总部入驻常州;以资源和金融集聚为突破点,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风险。

5.6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将土地、人才、财政、技术等产业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通过产业环境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引导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区、县引导政策,完善产业布局。

5.7 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政府服务产业力度 调整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资源,设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经济、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务、调解、监管等职能的发挥,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加强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优质软环境 ①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的支持。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②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帮助企业提高对于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吕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7.

[3]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7

加快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必然选择。把握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明确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举措,对增强沈阳装备制造整体实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力

产品结构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今天的产品结构就是明天的市场。装备制造企业要经营得好,需要顾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产品线的规划是否合理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息息相关。很多企业由于在进行产品规划时产品结构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甚至是出现错位,导致产品的销售出现问题,丧失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传统的产品规划都是简单的三角形,即金字塔结构。而市场上,产品结构永远不是简单的平直三角结构,从高到底,呈现出两条类似边际成本计算的函数曲线对称的形状(见图1)。

帆船型结构。这种规划下的产品结构多以中档为主,与主要竞争对手雷同,由于产品结构主体处于竞争最白热化的区域,所以除非其管理非常完善,成本控制非常好,产销规模效益明显,否则,多处于惨淡经营局面。尽管产品线对企业自身而言已是理想选择,但由于缺乏差异化,市场竞争力始终陷于被动。

埃菲尔型结构。这种规划下的产品结构,产能应该合理的分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以兑现盈利能力。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相当的资源,确立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并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确保持续不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优势,针对利润型产品加大研发力量和部署规模。这种产品规划的优点,在于确保企业产能饱满的前提下,有效兑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发展稳健而进取,灵活性高,抗打击能力也较强。

明珠型结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精准的产品规划,层次有点高。它追求的是一种异常的精准,并不容易实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加强,这个领域或许不止一个,在吸取了埃菲尔型结构的优点外,加大了自己的量能投入,着重在中档高偏高与中档偏低两个敏感的区域进行产能优化。这种产品结构基本是集团经营规模,一般中小企业难以细分如此精细的产品线,也很难承受高昂的管理资源投入。

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及重点

以推进一批核心企业扩产改造、并购重组和重大产品提升品质、调整结构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三大聚集区、两大配套区的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配套的有效聚集,实现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成化、成套化发展。

(一)高端化,提升高端产品市场份额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是制造业的基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以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为战略重心,以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高端制造对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沈阳装备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突破口是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制造在装备产业中的比例,做大做强航空装备,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另一方面,要重点研发高端产品技术,促进产品向高端化迈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端产品销售比例,拓展高端产品市场,以产品升级提高市场份额及利润率,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智能化,提升核心产品国际竞争力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2-0001-04

The Formation Path, Inherent Contradiction and the LiftingDirection of Chinese Low-end Manufacturing

HAN Yun, SUN Lin-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China has developed its regional economic by under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low-end manufacturing .That’s a correct decision for China in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joining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division system. But the potential risk of resource shortage was going along with the decision. Onl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changes in investment patterns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such as “Induced Change,” and even “mandatory change” in order to alleviate and overcome the resource shortage fundamentally. Finally, it’s possible to fulfill the rise of the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from the low-end to high.

Key words:low-end manufacturing;resource constraints;rise of value chain

1 引言

通过承接国外低端制造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人们争议较大,尤其是当国际危机袭来之际,更加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发展模式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郎咸平先生认为,中国的危机根源是制造业危机,因为我们被定位在价值最差的制造业环节,而这个制造业环节的特征就是“浪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工”。郎先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由此逆推我国制造业存在“产业链定位错误”,而且“升级”没有意义[1],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对于我国低端制造业还需要理性地审视,客观地对待。

2 低端制造业形成的原因

低端制造业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存在或很少有研发、营销等环节,仅仅以生产过程“两头在外”、生产制造处在“微笑曲线”底部的一种状况。笔者在拙作《低端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型研究》一书中,对低端制造业作过详细阐述[2]。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生产体系发生了变化,由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已趋向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随之逐步分解,跨国公司将其核心能力放在研发、创新、营销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而将大量生产和普通服务等非核心部门分离出去。产业组织形式则由市场和企业两种经典的形式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形式,在全球价值链上组织着生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去,面临着多种可能的选择:第一种是作为产业转移方,以主动者的姿态参与进去。但这种路径基本没有可能,原因是我国极少甚至不存在可供转移条件的产业;第二种是作为产业承接方,承接国际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的产业。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路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基本没有可能。这是因为国外转移产业,出于风险、利润和政治等原因,都是将制造业生产链中的生产环节作为转移对象。另外我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建设现代工业基础需要大量生产要素投入。早年通过发展乡镇工业,仅仅是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大规模的工业化,更需要满足工业基础建设所需的物质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更无条件消化。因此选择第三种方式,即承接国外低端制造业,就成了必然。通过引入低端制造业,既迎合了国际产业转移,也适应我们的消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我们的客观需要。通过引进低端制造业,我国进入了全球价值链,获得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至少使我们获得了参与国际生产体系,分享其利益的资格。

3 低端制造业的内在矛盾

然而,切入的背景和路径不仅是我国低端制造业形成的原因,也使我国制造业产生了诸如:经济增长对于外资依赖增加、制造业产业在地区经济结构中“一枝独大”、加工组装低端生产制造比例居高不下、低附加值得不到改观,等等。这种制造业不仅增加了同国际经济的关联性,降低了地区经济抗风险,尤其是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低端制造业对于地区资源最为直接和敏感,在地区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资源优势的下降,对制造业将可能形成致命的影响。

以苏州为例,近年来,苏州随着承接外资的增加,资源优势严重下降。首先是土地资源短缺。土地,特别是可转化为工业建设用地的土地,对于原有制造业扩展,或者是新引进制造业,尤其是对于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来说,是前提或基础条件。苏州的土地在外资不断增加的同时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4年(苏州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算起)的371.59千公顷下降到2008年的231.11千公顷,下降幅度为37.81%(有关苏州的资料,引自相关年份《苏州统计年鉴》和调研资料(下同))。据估计,目前苏州农用田所提供的自给口粮不足三成,苏州可供工业开发的用地极少。土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用地,尤其是外资用地持续增加。土地下降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一旦土地短缺到不能提供新的用地,按照目前的引资路径,新的外商投资将不可能进入,原有的外商投资难以扩张,经济增速回落也将不可避免。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随着外资的增加,特别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企业,用工量大幅度增加。大量增加的用工,使外地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使得有限的城市容量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同时又增加了用工的直接成本。以用工成本看,苏州的劳动力工资近年连续提高,仅以2006、2007年看,员工最低工资先后调到690元和850元,《劳动法》出台后,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和员工签订协议并完善保障体系,因此加上相应的社保资金,每人每月上调200元左右。苏州高新区某国际著名电脑生产(代工)商,1999年落户高新区,最初只有员工100多人,目前员工已达7万多人,2007年进出口额近200亿美元,占全球30%的产量。2008年,在劳动力等多种成本上升后,该企业运行成本上升达20%,压力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近年来苏州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下降极快。

再次是政策力度降低。各级政府近年来拥有的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力度已大不如前,例如外商所得税由15%统一调整到25%征收;引进外资企业头几年免征所得税,也已大多失去意义;出口退税逐步减少;因土地紧缺土地优惠已不可能;等等。可见,外资企业在当地时间越长,所能得到的政策资源也就越少。

最后是其它资源优势也在逐步消失。其它资源中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是重要资源。区位优势的下降主要表现在相对下降,即随着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原来不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因条件改善和交通、通讯的发达,相对区位优势已不再是一个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而先发性优势则随着外资的大规模增加,容量饱和,也逐渐让位给了那些后发性的国家和地区。

资源优势下降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的是低端制造业。而问题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在原有路径的作用下,外资增长势头不减,低端制造业对于资源消耗的矛盾有激化的趋势。仍以苏州为例,2005~2007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1.2亿美元、61.1亿美元、 7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6.71%、19.71%、18.26%,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仍达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反映“低端制造”指标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例分别为73.56%、74.87%和73.31%,比例居高不下,增速势头不减。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原有路径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原有的“低端制造”已被“锁定”。本来区域的资源优势已严重下降,在这种路径的作用下,资源约束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如果说资源优势下降使低端制造直接受到了来自资源方面的约束,而在全球为对抗气候变暖,碳减排压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的低端制造成了碳减排的主要对象,这又遏制了物质资源的消耗。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支持的低端制造已经到了难以持续的地步。

4 突破低端制造业的基本途径

按照诺思路径依赖Ⅱ[3],一旦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原来的路径会起增强作用,并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我国多年来引进的低端制造业对区域资源,尤其是区域物质资源已形成了关联性十分强烈的需求和供应偏好,这种偏好和路径所固有的增强作用,靠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是很难逆转的,必须要有一种强大的外力,或者是如诺思所说的实行“诱致性变迁”,甚至是“强制性变迁”,才能改变原来路径,进入新的路径。笔者认为,通过产业政策激励,创新招商模式,发展支持性产业化和整合资源等多种手段,是突破资源瓶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可行路径。

4.1 通过创新招商模式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传统的招商主要是引进资金、项目和产品等低端制造,这对于迅速扩展工业基础和规模是必要的,但以低端制造为特征的量态扩张是有限度的,亟需将引资从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战略转变,围绕低端制造的质态提高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招商模式的创新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为此,一是要引导存量外资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外资经济已逐步成了主体,而且外资企业大多又是处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环节,利用成熟技术进行加工组装生产。利用招商引资,引导外资企业通过研发,走技术进步之路,直接效应是外资效率提高、企业持续增长,客观上有利于外资企业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改变外资对于物质资源的依赖,使外资增长转到主要利用技术、知识等新的资源路径上来,这是解决资源矛盾的战略措施。二是要引导增量外资“功能性补缺”。对技术含量不高的引资,只适用于对完善产业链有作用的功能性补缺;对技术含量高的外资,重点引导投向研发环节,通过外资研发能力的提高,解决只重视低端制造,而研发断裂的失衡状况。三是要引入外资的研发机构和总部机构。引入外资的研发机构和总部机构,不仅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具有带动效应。同时,通过外资的服务性机构或专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招商,例如外国高科技服务技术、经验和设施等,是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内容。

此外,拓宽引资渠道也是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比较重视引进外资,对内资相对忽视。以2007年苏州城镇完成的投资额看,外资要占53%,内资不到47%;而在内资中,又以本地投资为主,而且内资大多以投入房地产业为主。2007年,苏州内资投入房地产业要占到全社会投资额的21%,而外资只占4.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扩大引进内资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重视国内引资,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投资有可能萎缩的情况下,不失为扩大投资渠道的又一重要路径。当然,对于内资也有一个合理引导的问题,引导这种内资主要是投向制造业的高端产业,投向配套产业,投向服务业等,投向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具有功能性补缺和长远发展意义的产业。

4.2 支持和鼓励发展制造业支持产业,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提供条件

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一枝独大”,支持产业不足状况比较突出。以服务产业为例,2006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达2668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第四,而GDP构成中的第三产业份额只有39.3%,远低于发达国家72.4%和中等发达国家55.3%水平,甚至低于不发达国家51.1%的水平,与美、日、德相差更远[4]。

波特曾经将支持性产业看作其“钻石体系”的基础,是比零部件和机械更重要的“提供创新与升级的优势”[5]。支持性产业中主要是服务业,通过发展服务业带动支持性产业,是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条件。我国大多数外资发达地区虽然主导产业比较明显,产业集中度也较高,但产业集聚度还比较低,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原因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攀升的产业集群,是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带动和集中起来的多产业、多行业的集合体。在发展产业集群、提高集聚度过程,实现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关键是发展服务业。已有研究也表明了服务在现代制造业中具有“黏力效应”,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关键[6]。服务经济中的生产业是生产过程中间性投入,同生产的关系比较直接,其发展既要取决于制造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制造业产生拉力,因为它本身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制造业越是发达,这种分离越是大,服务业发展也越快。通过发展服务经济既能加快制造业同服务业的分离,同时又能服务于制造业。在制造业产业结构中,研发、采购、营销,主要是一种服务活动,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需要,而且能够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人文素质甚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

4.3 整合区域资源,努力改变区域资源偏好

“帕累托最优”理论表明,在接近“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资源效率,理论上是可能的。区域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长期承接低端制造业所形成的对于区域物质资源需求和供应偏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有一定的需求。通过整合,有利于提高使用潜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资源紧缺的矛盾,例如有的地方对土地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区域非物质资源是无限的,在突破低端制造业,进行价值链攀升过程中,更需要对人文教育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管理资源,以及技术、知识等资源进行整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中,人力资源又是关键性资源。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对而言人才需求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苏州为例,近年来人才的绝对数量大大超过国内同类城市,但万人所拥有的人才数相对比例却低于国内同类城市。所以亟需通过创新人才资源渠道,例如内部提升素质、外部拓宽人才和技术、知识的来源,对于缓解区域资源矛盾,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具有关键性的、长期性的意义。从长远计,确立这种资源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并选择突破方向,对于缓解区域资源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乐观的前景。

4.4 按照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要求创新政府管理

产业政策激励措施依赖于政府管理创新。在我国,政府具有较大的权威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主要表现为提供制度和非制度公共产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我国早期经济发展中,政府曾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政府固然不能沿用原来的做法,尤其是对于外资经济而言,需要创新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基础设施、融资体系、人文教育等环境的营造。这些制度和非制度环境是实行有效产业政策的前提,亦是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不可或缺的条件。

5 结论

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形成既是国际生产分工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又由于低端制造客观上是资源消耗性产业、低附加值产业,而且潜伏着长期增长风险,无论是过份沉溺于这种状态或由此逆推“定位错误”而失去信心,都是不可取的态度。目前,国际经济仍以第二次国际生产分工为主导,并且有逐步进入第三次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趋势。我国制造业企业既然已全身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唯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迎合这种主流和趋势,通过技术进步突破低端制造业的固有“粘性”,改变“路径”,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

低端制造业的突出矛盾主要是资源约束,因此资源创新是消除资源约束、消除碳减排压力、突破低端制造,从而使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发展的根本。资源创新首先要改变制造业增长路径,使我国制造业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战略转变。其次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发展支持性产业和资源整合等措施,逐步改变并优化产业结构,使处在低端的生产制造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最终发展为先进制造,进入到价值链的高端。最后,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是加快这种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政府通过管理创新,通过确立科学发展观和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资源创新的战略和发展路径,实现制造业工厂、制造业中心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实现制造业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郎咸平谈中国制造业[EB/OL].,2008-04-06.

[2]韩云.低端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9-11.

[3]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26-144.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9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与发展重点 

1.内涵 

高端制造业顾名思义,是指处于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的研发、生产环节。处于高端环节的制造业企业往往拥有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人员及其研究专利等。这是从产业链角度给出的定义。而从行业角度来看,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一流的科技研发和发达的资本市场。 

2.发展原则与重点 

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应以“技术驱动+人才驱动+产业链占据高端”为出发点;发展原则应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引进发展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相结合。当前,特别要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坚持“高起点、强联合,全产业链协作”。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可以说,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是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在我国,重型机械、核电、高铁、航空、中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等领域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 

(二)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央企成为发展主体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的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并且,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电力、通讯、铁路等大型成套设备竞争优势明显,对机电出口贡献率超过30%,涌现出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南车集团等大型装备集团,世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高位。央企在制造业领域整体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如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央企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0%。一般来讲,大型国有企业具备资金、政策优势,大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及大量的研发人员,因而往往通过技术驱动、人才驱动等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通过“技术+资本驱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核心能力显著提升。 

2.区域化集聚发展已成主流,总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的趋势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10

报告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已经走过了规模扩张、由小到大的上半场,成绩有目共睹。但我国产业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仍然牢牢把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制造、供应链和品牌等高端环节,我国仍然处于产业链低端、价值链底部和创新链。随着资源要素禀赋的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下半场,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要素驱动、量能扩张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由大到强。

报告提出,我国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总量居世界首位的科技人力资源、庞大的市场需求规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基本成型的政策支持框架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等有利条件,这是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基础和底气。事实上,我国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和智能电网、通讯设备等部分行业向中高端迈进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例11

记者:目前,中国装备工业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张相木:从2006-2010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发电设备、工程设备位居全球第一。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的装备工业产业体系日益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2010年装备工业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整个工业经济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增长21%,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超过9千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7.18%,实现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30%。电工、电器行业增速超过30%,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以上。

无论是从发展的速度,还是生产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了。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对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巨大压力,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再工业化等发展路线。去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十二五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推进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支撑。

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

记者: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总体水平。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需要开展哪些工作呢?

张相木: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培育和发展海洋功能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这需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和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企业,使其达到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基础配套能力,使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国产化率达到50%,关键设备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0%,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实施重点领域突破

记者: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哪些细分领域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张相木:“十二五”期间,中国重点选择航空航天装备、卫星及空间应用、海洋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以市场为主线,组织相关研发,使其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管理系统和先进发展能力。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加快我国空间设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全球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要,重点发展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突出智能制造装备方向,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重点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工程、空间工程、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功能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发展优势。选择汽车、石化、轨道交通、农业机械化、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组织产学研用结合,开发智能制造装备,并以整机为牵引,发展传感器、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智能设备,发展综合分散性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系统等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精密轴承技术水平,形成完善的智能装备技术和产业体系。

其次要以推进高端装备应用为目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创新模式、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其中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是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重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石化、纺织、冶金、航空、船舶、煤炭开采等重点领域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广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引擎,煤炭生产设备等重大装备上的应用。推广传感器、机器人、专用控制器等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通用飞机、船舶等装备上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设备等在生产线上的应用。

协调四大关系提升高端设备竞争力

记者:除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之外,政府将做哪些工作?

张相木:要协调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如协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的关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绝不能脱离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要在加快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重视新型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协调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进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加强引进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