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2 10:50:44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1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职业教育进入市场后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作为中心,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调整的需要,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违背。

一、转变职专语文教育理念

(一)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树立全面的语文学科观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其固有的,语文教学它是同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所说:把语文教育看成是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许多弊端的导因。职专语文受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功利性的双重影响,教学偏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往往“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重新认识学生,树立学生主体教育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应有的话语权、质疑权、评价权等各项权利,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体性的角色参与课堂。学生不再被动地聆听,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和想象主动行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审美创造,不惟作者意愿是瞻,甚至有时采取反叛性的阅读。要尊重学生多元的解读,让阅读教学呈现出多声部和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成为文本主动、积极的解读者,并学会感悟,使整个阅读过程浸润了其阅读的灵性。这样才会形成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当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放任自流,空无一言,无所事事;恰恰相反,这一教学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二、回归文本,倡导诵读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唤醒文本的生命律动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由汉字象形、会意、形声、指示等造字法可知,其形体结构往往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汉字可以说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密切相联,与民族文化是内在同一的。汉字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汉字独特的声调又有着音乐般的气韵,具有音乐美。汉字是有温度的,汉语言是有生命的。如果说一个个汉字是音乐中的音符,那么职专语文所选的阅读文本就是一首首优美的乐曲。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语言内涵的诗性因素、情感特点,为了应试和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进行语言技术训练。针对阅读教学来讲,就是简单地增加阅读量,用跳读法、默读法等加快阅读速度,用信息筛选法和排除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做更多的题。

(二)诵读――唤醒主体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犹如春风化雨,使学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沐浴。诵读是人多个感官综合感受的结果,在诵读过程中,人的眼、手、口、耳、脑等都要动起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诵读,会唤醒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语音作为文字的声音表达,同样是形成汉语诗性特征、表达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特定的语音能象征稳定、永恒、明暗、大小等,能暗示激越、温柔、感伤、愉悦的复杂感情。诵读中,节奏的明快、声音的和谐,能产生理想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各种内在情感达与之奇妙的呼应。在诵读中,学生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精神的再创造。正如谢冕所说,阅读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七个叠字连用构成三个不同的节拍,一层紧似一层,将那份国破家亡的忧愁、凄楚与悲痛表达的淋漓尽致,委婉动人,叫人心碎。读时不是呼天抢地,而是像山间小溪幽泉,低吟轻咏。

韩军老师说过:语言是可以用心灵触摸的,语言是可以感到硬度,掂出重量,看见颜色,感觉到温度的。比如“折柳”与送别、“夕阳”与惆怅、“秋雨”与愁绪、“明月”与思念……当诵读到它们的时候,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精神的再创造,读者就会飘飘然沉浸进到一种典型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魅力的情境之中。

教师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就必须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自身的角色,即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感悟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诵读就是一种充满诗性情怀、洋溢生命激情的教学。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内涵,在诵读中涵养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为有选修课程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再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题材丰富,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主修课程的内容延伸,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选修课程也是促进自己对主修课程内容的了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已成为语文选修教师思考的首要难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时比重大,内容过深

自古以来,高中课程就存在内容深、课程短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紧凑的课程更显局促。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分成5个模块,180课时,按照每周五节课的课程标准,高中全部课程需要1.25学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课程时间则需要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然而,高中选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领域较广,知识研究力度较深,选修课程目标安排却比较空泛,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化的指标,于是部分高中学校就随意开设,并打着选修课程的幌子复习高考知识,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落实不到位,也给专题式教学造成了阻碍。比如,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来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个题材,这些大大小小的题材中,根据课程时间设置可分为12-16个模块,高考的选修内容多是从这些题材中抽取考题,但由于模块众多,单独选取一种题材会造成以偏概全的诟病,若选择多种题材,教材种类过于纷杂,很容易成为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丢分项。举例而言,有的学生选择《唐宋散文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精选》,但是实际的高考选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国当代散文》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耽误时间还浪费资源,更直接影响语文高考成绩。

(二)高中选修课程专题式教学资源匮乏,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

当前语文选修课程指标指出:各个高中学校,应结合选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语文选修模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择四个模块,并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3门课程,满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

此种专题式选修课程教学,从表面看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化的认知。例如,高中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或者是《论语(选读)》。这部分内容设计都比较脱离“正轨”,选修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即使课程勉强开设,真正的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及学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结构松散,也阻碍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环节,始终坚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

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质基础。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专题式教学是在一个大的模块下,进行专题课程教学。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中,考虑到课时设置的紧要性,可以通过模块整合的方式,筛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整体模块学习,方便学生记忆。为达到高中选修课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子目标,设置一定的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搜集或是民间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分配选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教材环节,突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专题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倡导专题式教学,为方便专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间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开展了专题模块,削减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负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选修内容的主题从“文论”角度切入,并设置对应“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其次,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选修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选修教材内容相互牵连,避免学生语文考试中一无所知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徐霞客游记》的选读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试验,而《天工开物》中讲述的则是科学技术,两篇文章分别以科学激素和和科学实践为切入点,在完善“科学之光”专题讲解时,这样的篇章设置也避免了学生专题学习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个专题都掺杂着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便可纵向发展,让学生能深入化钻研选修课程中涉及的诗歌、小说、传记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从客观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模式,其实就是《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模块整合、优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从内容的专一性上进行知识的纵向延伸,这样的教材安排也实现了专题式教学与专题式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在教学实施环节,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综合专题”模块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术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是深入化的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涂描。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必然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置专门课题。这样的专题以专题式教学为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加入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教学,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自主进行专题内容的疑惑解答。简言之,综合问题的专题设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题”的方法。此外,综合专题的设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诗词意象》为例,根据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诗词混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能从古诗词的词语构成中,理解全篇诗词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句的理解。此外,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中的“综合专题”选择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利,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进行综合,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是将《史记》与《汉朝兴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名人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历史洪流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推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既能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还能提升其文学素养,借此修身养性,巩固其自身的文学涵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钻研的学习效果。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

[2]姜冬妮.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与评价的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艳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4]李中刚.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6)

[5]牛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3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除了必修课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学习,新课标中明确了选修课的几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一个系列进行学习。然而受传统法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程教育长期流于形式,选修课学习的真正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在现有教学环境中,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题式教学实施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特征

新课改实施教程改革为选修实施专题式教学实践提供可能,从目前必修课的设置情况上来看,课程内容的专题性都比较高,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来看,教材中对每个单元都进行了专题处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将“文论”作为专题进行设计,通过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表述与理解可知,其中的内容大多围绕“知人论世”、“诗文有别”、“吟咏诗韵”等方面。

2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2.1从选修教材中确定“专题”学习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人教版选修课程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中的文学价值较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重点对这一选修课程进行了讲解,这些课程反应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与题材变化,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能够弥补必修课程诗歌赏析的不足。在教学中具体讲解了《伶官传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等诗歌内容,选择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与诗歌形式;其次,这类诗歌散文具有较高的教学意义,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形成较深的影响。比如,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用一处建筑描写了王朝的兴衰,指出封建统治的可恨:统治者的奢华生活都是建立在肆意掠夺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这样的王朝必定会灭亡。作者以“赋”这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更加体现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深恶痛绝。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阿房宫的描写采取了铺排描写,写出了宫殿的广阔,也体现出封建王朝为了贪图享乐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其次,通过描写宫中宫女数量与宫殿奢华,直接讽刺封建政府的腐败。

2.2对教材原有专题进行划分

选修课程专题内容设计较广、也比较全面,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分解的方式,化大为小,通过小道理获得对专题的基本解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中外小说选修课程的讲解上,笔者就分别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小说进行讲解,一方面是课程时间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代表著作的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使概念混淆。在中国文学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骆驼祥子》三篇著作,能够深刻反应中国小说的具体形式,给学生深刻的认识。而在外国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进行讲解,能够反应西方主流学派特点,通过对比,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国内小说写作与国外小说写作的差别,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专题划分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3紧扣“专题”内容,整合单元

语文选修课程一个单元中往往具有完整的思想,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应把握单元的专题思想,对症下药,防止课程内容跑偏。在诗歌选修专题中,对唐宋的作品就进行了专题分类,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均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此类文章的表现手法上总结盛唐时期诗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建构“中唐诗歌”、“北宋诗歌”、“边塞诗”等专题,给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3结语

总之,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探讨的空间,同时为选修课教学目标的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坚持专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式教学策略必然会在提升选修课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金环 单位:马鞍山市含山中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7-02

研究性学习目前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进行研究的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发挥其学生对学习其他课程、启发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引进语文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探究语文学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把语文综合能力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核心,把启迪言语智慧、开发思维潜能、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场变革。

如果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异议、有难度、有困惑的话,那么在高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趋于成熟,所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发掘它们的研究能力已成为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自身修养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单单局限于教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课时都进行了精简,教师不可能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精讲。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否则,就会造成篇篇都讲,但又篇篇都没讲透的结果。高职生一般都进行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高于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模式,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文本的方法与欣赏技巧,让学生独立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心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明确阅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研究方式、研究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与探究。要积极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回答。针对不同的问题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全面跟踪,既要帮助学生走出可能陷入的困境,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研究更加集中深入。

语文知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就是写作,它综合了多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写作学习,无论内容对象、途径或方法都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与社会生活。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化写作,必须经过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和社会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课题研究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研究的内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研究性写作的可选课题范围很广泛,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时,要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选题,这样才能激发研究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组织成各个课题小组,实行小组分工合作,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拓宽思路,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会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反思和论证等。研究过程完成之后,课题小组的全体成员要共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写作,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科书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应带领学生“入境”,去领略其中的风格情调之美、文章结构之美、艺术形象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理想境界之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比如,学完《春江花月夜》后,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压缩在“哀而不伤”中,并把它定为研究性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而且对学习没有信心。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迁移的规律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合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由于高职教育和基础教育二者的性质不同,办学的类型、形式与层次不同,培养的目标、规格不同,其教学特点必然有特别之处,二者虽然同属语文研究性学习,但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套用基础教育的做法。结合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一宗旨。结合专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加速学生个体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而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会有很大作用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课题的研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题,即能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采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着手,要善于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某些联系的课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应选择学生理财面面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文学作品专题研究,选择以文学研究和文化作品为主;课题证券专业应选择股票与我们的生活等课题;快餐业的“白色污染”等课题。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应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无论哪一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运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了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一是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经管专业、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二是语文专题性研究学习。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条件,要进行专题研究就要收集并阅读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专题研究性学习采用的是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调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与社会接触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恰当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选题恰当,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选题过程中,虽然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选题一概不管,也不能只顾追求学术价值,选择一些高度学术化的课题让学生去研究,这样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高难度的选题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为主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立足之本。它不是一项纯课外的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言语教学为主的,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因此,如果不重视语文课堂双基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语文研究性学习乃至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3.全体参与

由于高职学生的水平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愿独立思考,不想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把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使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生的专利。因此,要扭转学生思想的偏差,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语文来说,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合作。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推广,它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5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6

0引言学术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术能力主要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探究学问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学术能力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在各领域内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学术能力是当今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关键。语言课程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与外语学术能力的整合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迫使我们对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重新调整。制定与时俱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及学分比重重新设置,剔除偏重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术性和专业性题材的文章,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满足各个不同起点水平学生的需要,改变单一性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真正达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目的。

1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1.1教学大纲滞后陈旧,与本科大纲脱轨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都将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听说等语言技能为重点。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对外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直沿用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此大纲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比,对词汇、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要求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都偏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英语能力的内在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对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外在要求。既不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也没有体现高层次性。1.2课程设置不均衡,学分比重不合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以精读、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以文学赏析、英美文化等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类课程和科技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学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英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中,基于学术能力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不超过20%,学术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低,不能最大程度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1.3偏重人文性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学术性以精读和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语篇等方面进行精读课文的讲解,以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费时低效。综合英语精读课文极少选取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等题材内容,缺乏针对性。而文学赏析、英美文化、新闻英语等课程又都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突出人文性,缺少专业性和学术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还是“继承型”、“积累型”学生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少。缺少互动交流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无法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需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所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评价单一,缺少综合性成绩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有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基本上每学期成绩都由期末一次性考试确定。有的学校还要求研究生参加英语学位考试。这种评价机制缺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整合,没有量化学生学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没有评估学生用英语开展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一考定终身”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上不上课不重要。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2调查研究2.1调查工具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某高校2012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攻读工学、理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不同专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旨在了解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度、英语需求情况及对英语教学的建议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在参与调查的172人中,女性94人,占总样本的54.7%;男性78人,占总样本的45.3%。说明样本的性别比例趋于合理。从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看, 98.3%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57.1%的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说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未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标准。从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来看,80分以上4人,占2.3%;70-79分10人,占5.8%;60-69分62人,占36%;50-59分的66人,占38.4%;40-49分29人,占16.9%。说明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分布在50-70分之间2.2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题目分为教学现状、需求分析和教学建议等多个维度,以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等形式设计题目,旨在了解研究生对目前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对学术英语的需求程度,从而构建基于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TP耿延宏.tif,BP〗如上表所示,Q1关于研究生第一学期综合英语(精读、听力)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的调查,表明80.65%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设置综合英语,尤其对新闻英语、英美文化、翻译等偏重人文性的课程较感兴趣(Q2)。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认为综合英语很必要的原因主要是其考虑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从兴趣的角度,有的是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有的是文科专业,有的是习惯了精读、听力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纯粹为了获得学分以便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而选择了满意,这部分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从需求的角度,学生选择了学术英语(Q5)。Q3代表的“专业课老师或导师要求研究生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的数值为88.96%,说明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检索自己专业文献资料的比例越来越高。Q4代表的“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写摘要或论文”的数值为81.77%。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导师要求研究生用英语写论文。“在读研期间,你最想学习哪方面的英语?(Q5)”,79.1%的研究生选择学术英语或双语教学,只有20.9%的学生选择综合英语。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搜索和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或用英语写摘要和论文。从专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生更需要学术英语。Q6代表的“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能否促进专业学习”的数值为80.11%,说明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机会不断增加,研究生必须掌握英语学术环境下的一些基本技能,以便能用英语开展他们专业工作,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3基于学术能力的教学模式3.1以通用学术英语为基础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教学重点是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科技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实践等综合性学术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和讲座、记笔记的能力、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的演示陈述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等。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和通用科学类文章为主,即没有专业背景知识也能理解的科普性文章,如转基因食物、温室效应、计算机病毒等。这些教材内容适合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英语学习自然班的特点,也适合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做”、“问”,整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3.2以专门学术英语为升华专门学术英语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知识的英语教学。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情况,开设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商贸英语等学科知识课程,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内容的差异,如机械、电子类撰写实验报告、法律类撰写法律案件、商贸类撰写商业合同等。同时强调工作场所英语技能,如技术报告写作、会议陈述演示等。教学以专业交际和写作的英语技能为重点,将技能训练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遵循真实性原则上自我设计、自作、自我评价。3.3以专业英语为终极目标专业英语是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鼓励学生以组别形式进行专题报告,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等,能够把英语熟练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将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结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选取课程原版教材,由海归专业教师、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专业老师授课或聘请外籍教师。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能解决困扰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问题,如听全英文课程抓不住重点;阅读英语文献或原版教材速度慢;听英语讲座不敢参与讨论、提问题等。

4结语基于学术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将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研究生语言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6):92-99.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306-308.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7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学术英语;需求分析;课程体系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academic English;requirements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179-02

0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微弱,究其原因,这并非是单纯学术研究水平问题所造成的,英语能力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用英语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参加讨论的能力依然薄弱,这无疑成为制约中国学者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后备军,如何尽快提高他们在学术英语方面的写作、文献阅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种背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能力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1 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及突出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都是开设一年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依然是强化研究生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本科时类似,即对词汇、语法、课文结构进行反复的操练,教学内容不外乎是一般话题的听说、写作,普通英文题材的阅读,与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方面关联不大。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使研究生们普遍感到厌倦与懈怠,同时也导致研究生普遍缺乏专业相关的学术能力和素质,具体表现在无法用英语准确地翻译自己学位论文的摘要、学术会议上听不懂专业学术报告、无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英语这门课程对研究生来说,只是为了拿学分拿学位而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拓展或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在通过仅开设一年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研究生英语一直被视为一门素质课程,英语本身很强的工具性特点却被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主要目的是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只培养研究生一般的听说读写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用英语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英语,也就是说要提高他们用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的能力[1]。而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长期坚持基础教育,教学重点一直是强化研究生的一般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根据研究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及科研的能力,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和研究生自身的需求。

2 学术英语课程建设

2.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需求分析[2]。为了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首先,认真征求了各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深入到研究生及其导师中了解他们对英语的需求,并根据对我校2014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教改小组的教师对原有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彻底地改革,进行了学术英语教学的试验。第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硕士研究生读写译》和《硕士研究生视听说》两门课程,教学素材主要包括符合医学学科特点的专业文献综述、经典的国际期刊以及医学科普类范文等一些专业性不太强的文章,让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在专业知识领域中带有特色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所选材料大多反映医学领域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进展,符合医学研究生的专业需求,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一学年下学期开设《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英文专业文献阅读》等课程,研究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进行学习。整个课程设置涵盖了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使用的学术论文均来自医学专业领域的知名国际学术刊物或会议,逐步提高研究生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决定学术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大部分研究生由于多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就是说初步具备了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因为我们以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为中心,采用TBLT教学法、CBI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学术英语水平,并鼓励他们把学到的学术英语知识用于自己的专业实践。《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鼓励每位研究生选取自己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进行翻译,每周翻译一部分。学生们翻译的论文既可以是自己导师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权威人士所撰写的关于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论文,也可以是自己正在撰写未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学生们自己结成学习小组,首先由组间成员相互批改每次的翻译,然后再交由任课教师进一步进行修改。课堂上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同时倾听学生在自己写作或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小组成员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但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于大家提出的都是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大家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学习兴趣高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教学中,让研究生自己模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查找会议信息,进行投稿,与会方通信联系等,课堂上学生借助PPT用英语宣读论文,即席对与论文相关的问题进行答辩,讨论交流等。通过这些实际演练,学生们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每个环节印象深刻,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极大提高,而且提高了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信心。

2.3 评估体系 对研究生的评定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70%,测试内容与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题型多样灵活,包括与医学话题相关的词汇、完形填空、阅读试题,医学英语论文标题优化、英汉摘要互译、社会医学热点问题写作等,综合考察研究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学术英语的能力水平。学生课堂上的发言,为学习小组成员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模拟国际会议交流时的展示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同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评估学术英语课程是否满足了研究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期望,鼓励研究生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利用专业软件分析研究生期末试卷的成绩,更准确地了解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的进步程度,从而对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绩效作出精准的评价。

2.4 创建学习平台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3]。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上的学术英语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任课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及时反省、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为了配合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教改小组的成员创建研究生外语学习网络平台,及时补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①学术英语听力学习中心。为研究生提供真实的听力材料,包括专题研讨、讲座和专业公开课的文字及音视频材料;②学术英语写作辅导中心。提供各种在线的学术写作课程,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写作辅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学习;③学术英语资源共享中心。将学术英语的课程资源放置在共享中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同时增加学生讨论专区,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共性的问题。

2.5 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不足是学术英语教学建设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都是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但是学术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功底,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学术英语涉及专业知识,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献综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基础英语教师讲授学术英语课程无疑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从基础英语到学术英语的顺利过渡,学术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研究生对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求和期望,去各医学专业学院认真听专业课程,并且积极与各专业学院沟通交流,尝试编写了具备医学院校特色,并受到研究生好评的学术英语教材。通过编写教材,任课教师不但熟悉了医学学术英语的特点及其特定表达,更重要的是为学术英语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与医学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学术英语任课教师尝试将医学专业课程授课时用到的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学术英语读写译的课堂教学中,不但使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高,也极大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术英语课程的顺利开展证明,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的基础英语教师只要勇于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找好切入点,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完全胜任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3 结语

本项课程改革在我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实施以来,有效激发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了研究生在医学专业方面的学术英语读写译能力,教学效果反响良好。实践证明,以研究生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不仅符合未来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专业学习及科研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我校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学术英语教材编写、师资队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尽管在教改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相信经过我们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未来一定会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学术英语教学队伍,为医学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与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小学教材长期实行“一纲一本”制,语文教材的研究没有吸引大家的注意。在那个时期,人们研究的方向大致是语文教材的整体研究。如《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上)》(刘正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8~9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下)》(刘正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主要结合历史背景研究不同时期语文教科书的形态、内容、结构、规模、分布等。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语文教材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出现重复编写同一水平、同一层次教材的现象;教材选文不规范的问题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面对多样化的教材市场,学校、教师应该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课标的指导下,哪个版本教材更加科学,教材编写者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分析教材情况,给人们提供建议。这时研究教材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新课改后,人们对教材越来越关注,对教材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越来越细。对教材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选用教材使教师掌握教材理论、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分析运用教材的能力;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研究语文教材可以丰富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通过比较可以为我国教材编写和出版提供建设意见和专业化服务。

(二)教材研究的作用

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在中小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当今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质量,要求教育更科学、规范。而教材是学校教育质量基本的保证。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由此可见教科书的重要性。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也集中了学科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教材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所以教材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把教材边缘化和误读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和教学改革乱象的原因。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好教材和学生的矛盾。忽视教材研读,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教学质量就会没保证。所以,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教材,研究教材。

(三)考试制度的影响

推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制度以来,虽然现在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增多,在高考考试大纲的指导下,使用不同教材的地区,却使用相同内容的试题。有的省份高考试卷自主命题,但是各个省份各个城市使用的教材是不同的。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地区用相同的试卷检测学生的水平,吸引了学者对教材的关注。人们会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是否设计合理,是否涉及到中学生需要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所以,人们对教材的关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考试选拔人才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势必会给语文教材编写带来变化。人们从历史角度研究教材,研究某一版本教材的变化趋势,探讨高中语文教育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变化,更科学地编写教材。这样才会使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材。

二、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语文教材系统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材版本增多,人们对语文教材的比较不仅包括某一教材系统,还包括对整个这一系列的教材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地比较。当然,也有人因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兴趣,选择语文教材的一个侧重点深入展开。这里说的比较研究是语文教材研究领域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并不是之前语文教材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诸如语文教材的整体研究。新课改以来,纵观我国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横向比较研究

横向研究就是将现在通行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放在一个共时的系统上进行比较研究,是语文教材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视角。这个角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教材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点,分析出不同版本教材中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等各个板块的优缺点,从而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横向比较研究在语文教材的研究领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某个教学系统的比较研究。这一角度的研究,与教材横向研究的其他方面相比是较少的,而且大多是期刊论文的形式,但这方面研究意义也不容忽视。对不同版本某个教学系统的对比研究,在对比中取长补短,有助于语文教材中各个教学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在教学系统的研究方面,作者大多从语文教材的整体入手,分析这一教学系统的作用,最后结合具体课文分析不同版本教学系统的异同。如张永祥的《三套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反思———以〈祝福〉为例》一文中,为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提出“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增强练习设计的目的性;把握语文课程特点,突出练习设计的实践性;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练习设计的实效性”等建议。(2)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同一教学专题比较研究。相同教学专题系统的比较大多先从被比较版本语文教材的整体编写理念入手,接下来是对不同版本中相同专题比较研究。如司曙娟的《人教版与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单元的比较研究》,她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注重学科知识与内容鉴赏的结合”“注重教材编写的灵活性”;语文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主题组元,注重衔接”“注重创新”。两版教材中文言文单元在选文系统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选文标准的模糊”“选文难易缺少梯度”;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单元导语指导模糊”“篇章的相关衔接,无益助读”“部分注释不够严谨”;练习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模式单一,习题难易趋同”“练习要求宽泛,可操作性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不同的版本。但是,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了一样的教学专题系统,说明这一系统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个角度的研究,作者从现行不同版本的同一教学专题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寻找共同点、研究不同点,思考如何有效地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编写这个教学专题,从而为这个教学专题在教材编写中提供建议。(3)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整体比较。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研究不仅有同一教学专题的比较研究,还有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整体比较研究。虽然是同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体系的划分、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整体的风格等方面还是各具特色的。目前,对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整体比较研究相对丰富,如严晓婕在《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之比较》中指出,“人教版语文教材在选文数量上比粤教版少;选文的时代上人教版更注重古文,粤教版注重今文。在助读系统方面,两版语文教材都处于一种少图状态”。冯雅心的《对人教版与沪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两套教材的共同点:“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按一定的因素组元。”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大多从不同版本教材的整体比较入手,接着从选文、助读、练习、知识系统四方面对两套教材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版本的异同,指出教材编写的不足,进而为教材编写提供建议。在教材的横向对比研究中,还涉及港澳台地区的语文教材与我国内陆地区的语文教材的对比。或者,范围再大一点,就是外国母语教材与我国母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二)纵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研究就是对同一版本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的比较,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分析出同一版本语文教材在不同时期、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选文篇目、选文类型、知识技能训练的倾向性,从而为教材编写提供方向,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教材。近些年,教材的纵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角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某一版本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情况。这类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某一版本教材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是历史研究方面的,尤其对课程改革前后的某一版语文教材的研究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历史上语文教材的优缺点,吸取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材编写提供建议。如崔焕旗《新时期以来人教版四套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演变与反思》中,从选文系统、导读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四个方面分析演变,对新时期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演变进行反思,并提出“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更加科学化”、“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编排结构应适当改变”的建议[8]。(2)某一版本语文教材新旧版本的某教学专题、教学系统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针对某一版本语文教材的不断改进来说。对新旧版本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一版本教材在选文原则、编写系统、专题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找教材编写的不足,为以后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虽然,现在人们对教材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教学专题、教学系统的研究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所以这个研究方向上以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研究为主。如田朋朋《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论文中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文篇目统计、选文变动统计,最后分析出教材选文变动的原因,并对教材选文编选提供建议。还有《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比较研究———以新课标前后两套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研究———以人教社1990版、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等。但是,这类研究只是浅层次的定量研究,未能真正深入分析。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9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10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例11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教育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1998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 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2004 年1 月,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当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找到一条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就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行动研究主张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工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探究、科研与反思活动使教师不断发展,成长为研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可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英语教师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夏纪梅诠释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应包含外语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科研。戴曼纯和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口语流利、发音准确;教学效果好,受欢迎;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在外语教学方面有造诣,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陆巧玲和孔彩芳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其一,内容性的素质要求;其二,程序性或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其三,科研素质要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Donald Freeman曾说过,“不让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搞研究、发表意见,恐怕我们就会痛失解决现实教学中必须解决问题的良机,我们的研究事业就会有盲点,研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谈到切合实际。”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不但要成为语言专家,还要成为教育专家。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意识的不断强化;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和与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语言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还必须要具备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只有长期坚持学科前沿研究, 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带到课堂, 把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应用于课堂, 用正确的理论、方法来支撑教学,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教师才能对自己所持的理论和信念进行论证和反思, 从而超越理论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和局限,正确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合作发展。反思性教学是20 世纪8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最早对反思问题进行系统、深刻论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主动、积极、批判地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加以思考,找到支持这种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根据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充足理由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由一个行为框架构成, 即计划构思、实践应用效果检测反思研究改进完善, 达到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得以完成的,同时教师的反思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是指导者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课堂观察,目的是为了促进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发展是一种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而去跟别人进行合作的模式。一名教师作为讲述者,另外一名作为聆听者,专门倾听并帮助该教师发展自己的想法。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协作、反思能力。行动研究能够使教师成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主体,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增加其专业自信。同时开展行动研究还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同事之间的学术对话,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行动研究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较理想的途径。

3 行动研究及模式

“行动研究”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J.Collier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1946年,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因此,K.Lewin被后人公认为是行动研究的“奠基人”。 教学行动研究,简言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教学环境和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观察和调查数据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认真地观察、系统地记录、全面地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再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计划、评价效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得到了有效发展。

关于行动研究中的流程,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模式。Jean McNiff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为五个步骤: (1)发现问题。(2)通过初步调查确定问题的性质。(3)实施干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4)收集、分析数据。(5)评价、反思教学行动结果。文秋芳( 2011) 把行动研究的流程概括为四个环节: (1)聚焦问题;(2)提出( 解决问题) 方案;(3)实施方案;(4)评价成效。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内圈的循环链,每一次行动研究的结束都将会激发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如此循环往复,教学在研究中提升,研究在教学中得以深入。外圈包括三种活动: (1)文献学习;(2)他人请教;(3)教师的不断反思。内外圈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学的螺旋线上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这五个步骤为:(1)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4)评价教学行动结果;(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重新发现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4 行动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中教师是设计者、研究者、实践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改进,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4.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理论薄弱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应系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必要的研究方法,如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学习理论、英语测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有了理论的支撑,教师才能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并通过必要的调查研究,才能科学地界定和分析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从而通过有效的行动解决问题和指导实践。教师应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争取把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做到让整个研究合情合理。

4.2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

强化校本培训、名师带教、研训一体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合作,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行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控制性。有利于教师提高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能力、识别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能力、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能力。

4.3观摩教学

这是以教师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不了问题,或对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开展行动研究时不知研究什么。观摩教学可以使大家共同分析确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4重视反思,扩展研究

行动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反思与评价环节,得出的结论苍白、肤浅,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有的教师实施了一连串的行动后即宣告研究结束,没有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还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反思和评价,但反思不够深刻,没有将此次行动研究的问题、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系统的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且对后续解决此类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指导,行动研究虎头蛇尾。 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提升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研究,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

4.5提供平台,专题研讨

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报告的过程必然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强化教师对理论进行提炼的能力,促进教师对教育过程的深层理解,也使自己对于研究和教学的深层理解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校报、期刊等可以为教师提供的平台,学校可以以学术沙龙、研究会议、论文点评等形式,让教师交流经验,展开专题研讨。

5 结语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改进工作或解决具体问题,就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探索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提升,促进教师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避免实践的盲目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2 (2).

[2] McNiff,J.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Macmillan Education.1988.

[3]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