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教育随笔

劳动教育随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30 11:18:14

劳动教育随笔

劳动教育随笔例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没有法律依据。我国《劳动法》第25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以上(一)、(三)、(四)项,显然不包含符合除名条件的情况。那么第(二)项是否包含符合除名条件的情况呢?也不包含。因为劳动部在1994年9月5日《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该条解释:“本条中‘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可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认定。”由于《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已被国务院于2001年10月16日决定予以废止,因此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主要应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来认定,即对于符合开除、除名条件的,应先予以处理后,劳动合同随之自然解除。所以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另外,《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13条还专门规定:“劳动合同制工人被除名、开除、劳动教养,以及被判刑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该“暂行规定”虽被废止,但废止理由是因为被《劳动法》所代替,而不是与《劳动法》相冲突。可见,对于符合除名条件的,只有先对该职工作出除名处理后,劳动合同才能自行解除。

二、对“一年以内”应如何掌握?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对“一年以内”应如何掌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一年”指一个公历年度,一般以当年为限,不跨年度(如湖北省劳动人事厅编《劳动争议处理法规与基础知识》);另一种则认为:“一年”应理解为任何连续的十二个月。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是:第一,我国法律、法规对期间的计算方法,多以时、日、月、年计算,我国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对此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有些法律、法规虽无规定,但也是采用此种方法计算的,如刑法中的“三年”,绝不是指三个公历年度。第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本身,采用的也是这种计算方法。如该条例第14条:“对职工给予留用察看处分,察看期限为一至二年。”第23条:“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职工在满一年以后——”显然,这里的“半年”、“一年”均可跨公历年度。第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如果一个职工在“一年以内”,即任何连续的12个月以内,累计旷工就达30天之多,无论其跨年度以否,其违犯劳动纪律的严重性是一样的。第四,从情理上分析,如果一个职工在年头岁尾的两、三个月时间内累计旷工就达30天之多,但由于跨年度而不够除名,显然因有悖于情理而难以服众。

三、旷工时间的计算问题。

劳动人事部《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劳人劳[1983]2号)第18问:“计算连续旷工时,旷工期间的节假日是否计算为旷工时间?”解答指出:“可以把节假日的天数扣除后计算旷工时间。”但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计算连续旷工还是计算累计旷工,都扣除了节假日。

笔者认为这一作法欠妥。理由是:(一)劳动人事部只规定计算“连续旷工”时可以扣除节假日天数,对累计旷工并未规定。(二)即使是连续旷工,也只是规定“可以”扣除节假日天数,而不是“应当”扣除。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扣除,哪种情况下“可以”不扣除呢?应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来定,因为有些企业无法安排节假日休息,如服务行业。

因此,笔者认为:计算累计旷工不一定要扣除节假日天数。计算连续旷工时是否扣除,要由企业的性质特点来定。

四、怎样才算“经批评教育无效?”

对此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在临近除名所具备的法定期限时,企业仍对其进行教育,受教育职工在刚好达到法定期限时又停止旷工,开始上班。这种情况算不算“经批评教育无效?”。二是企业对已上班的符合除名条件的职工继续教育,希望职工能认识错误,但该职工拒不认错,企业能否以“批评教育无效”为由将其除名。

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应属“经批评教育无效。”因为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来看,这个“无效”是指职工连续或累计旷工达到了一定期限。不能认为职工在连续旷工15天以后马上上班,就是接受了批评教育。

在第二种情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在职工旷工期间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仅仅在职工连续或累计旷工超过了除名所具备的一定期限后再来批评,那么,该职工显然不属于“经批评教育无效。”但如果企业在职工旷工期间就教育,上班后仍要求职工认识错误,但该职工却不接受教育,拒不认错,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可以认定为“经批评教育无效”。也就是说,关键要看批评教育是否在其旷工期间进行。

五、如何理解“无正当理由”?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不服从正常调动而旷工的,能否算“无正当理由”?笔者以为关键是看调动是否正常?如果是打击报复调动职工或其他非正常调动而导致职工旷工,不能算“无正当理由”。如职工对正常调动不服从而旷工,应认定为“无正当理由”。

试举一例:某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上约定,职工在该企业从事饮食业工作,而企业却将其从餐馆调到商店,职工不服从而经常旷工,企业不能对其除名,因为企业方违反了劳动合同约定,职工旷工理由应认定为“正当”。但如企业将其从商店调往餐馆以更符合合同约定,职工不服从而经常旷工,并已符合除名其他条件,则企业有权对其除名。

还有一种情况是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二胎,在生育时不上班,是否属于“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而可以予以除名?笔者认为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职工,可以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1条的规定,“犯有其他严重错误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而给予行政处分,但不能以旷工为由予以除名。因为不能上班毕竟是因为生育,而不是无故旷工。尽管生育第二胎是错误的,但生育期间不能上班却是有正当理由的,因而不应视其为无正当理由旷工。

六、如何理解企业“有权”予以除名?

劳动教育随笔例2

一、劳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教给孩子劳动技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现今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因此,劳动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门必开的学科。学生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用于劳动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劳动课常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挤占,劳动课形同虚设,再加上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不管孩子的劳动观念多么淡薄,劳动意识多么差,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若再不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那么孩子的全面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笔者需要到另外一所学校上一节公开课,课上需要孩子们折千纸鹤,孩子们兴致极高,做得很认真、投入,但作品却不怎么像样。因为好奇,笔者问他们“学过折千纸鹤吗?”他们告诉笔者,以前跟家长或伙伴学过,没怎么学好,于是又问“劳动课上老师教过吗?”孩子默默地摇了摇头,低声说“我们从来都不上劳动课”。听了孩子的话,笔者的心隐隐作痛,教材的编者煞费苦心,一套很好的教材,却被我们放置一旁,白白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又怎能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呢?

2.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一家几代守着一个小宝贝,孩子成了家庭的重中之重,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全力以赴,有求必应,纵然力所不及,也要尽力为之。孩子自幼过着饭来张口,衣来顺手不劳而获的生活。有些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书包等一概由家长包办,更有甚者,连在校劳动、值日、写作业都由家长代劳。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被剥夺了,就很难有“粒粒皆辛苦”的体会。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自己的梦想没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想孩子处处比别人强,出人头地,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也不用干,也不该干,这些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但对孩子的成长必定会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们积极宣传“劳动光荣”,但孩子从小受到的却是不爱劳动的影响,尤其农村,本来有许多劳动的机会,家长却不让孩子参与。大人们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便千方百计的让孩子脱离农村。家长错误的价值观致使孩子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偏差。笔者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某小学对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及孩子的理想问题,有13人想当官,有14人想当经理、董事长之类,剩下的几个说不出想干什么,只是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少卖力气挣大钱。导致这种理想形成的原因,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二、改进措施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责任重大。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再把他们当成皇帝公主,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学会本领,养成习惯。作为重要教育基地的学校,更应更新理念,改革评价标准,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社会也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孩子热爱劳动。

2.理解爱的真正内涵。我们经常赞颂母爱、父爱,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母恨不能为孩子铺就严惩不怠的道路,这是真正的爱吗?真正的爱并不只是生活的关心,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要让他们在成长中接受锻炼,甚至吃些苦头。“百炼成钢”正是这个道理,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既然我们不能照顾他们一生,为什么不能交给他们生存的本领呢?

3.多鼓励、表扬,给孩子增强劳动的信心。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无论孩子做得如何,都应先给予表扬,然后再给予建议,这样孩子劳动的兴趣就会大增,持之以恒,慢慢也就会养成劳动的习惯。

劳动教育随笔例3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说,劳动必须是以动手实践为基础,以情感思想为指导,创造为最终目标的。对幼儿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是简单的命令式的让孩子擦擦桌子、放放餐具等,而是在劳动过程中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欢乐,感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懂得劳动是一件又快乐又光荣的事情。那么,我们老师和家长应采用哪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来促使幼儿真正爱劳动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笔者也作了一系列教育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幼儿劳动的愿望要正确引导

我们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做事情,你洗衣服,他也要洗;你叠被子,他也会来凑热闹,这是幼儿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性和游戏化性的表现。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就是这个时间段。例如,笔者家的宝贝蒙蒙,3岁多的她特别喜欢帮忙做事。有一次,蒙蒙看到笔者在拿着水壶给花浇水,她也想尝试。只见她自己拿起小水壶,到水龙头上加水,可是,水龙头一下开得太大,整个脸上都被溅满了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她立即大哭起来。本来笔者想说,叫你不要自己弄。但是,转眼一想,这样会打击她劳动的积极性的。于是,走过去轻轻安抚了她,帮她擦干脸,并换了干的衣服,一边用手轻轻摸摸她的头一边说:“宝贝,开水龙头要小点,才不会溅到脸上啊。我知道你是要帮妈妈浇水,所以妈妈不批评你,下次要注意了,我们一起来给花浇水吧。”蒙蒙听了,止住了哭声,开心地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了。以后每次开水龙头,她都记得开小一点,并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有时候,她还独自观察植物,并给它们浇水。可以说,笔者这样鼓励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

我们大人在发现孩子有热爱劳动的表现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尊重。不要因为孩子犯点小错误就开始而批评和否定孩子的劳动。对孩子的每一次劳动,我们可以用赞许的语言和态度去认可他,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对劳动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鼓励孩子学习正确的劳动方法,树立劳动的观念,不断加强劳动习惯的培养。

2 幼儿对劳动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

我们的孩子喜欢跟着大人忙碌,模仿大人劳动的动作,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劳动的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大人不断地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强化劳动概念,让孩子逐渐形成了劳动的意识和行为。

我们要多加赞美和肯定那些热爱劳动和主动劳动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劳动最光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日常教育活动,采用听、看、讲等多种手段,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帮助幼儿了解“劳动”的含义,知道劳动光荣。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的故事。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却阅读一些关于劳动的书籍,进行大胆讲述,比如“补图书”、“刷牙”等;唱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勤快人和懒惰人》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就会知道懒惰是不好的;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

3 要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乐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在幼儿看来,劳动其实也是一种游戏,但是他们常常会转移目标。要让幼儿维持对劳动的兴趣,建立最初的劳动责任心,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让幼儿体验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3.1 体验劳动的意义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野里看农民伯伯耕地种菜;在家里,可以让孩子看爸爸妈妈是如何做出一盘盘美味的菜肴,了解父母的劳动;马路上,路过岗亭时,观察交通警指挥交通,认识警察的劳动;平时休息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超市,看营业员的劳动;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注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通过这种多方位的参观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2 以游戏的形式模拟劳动

在幼儿园里,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扮演游戏让幼儿模拟成人的劳动。幼儿园里有许多角色游戏区,可以充分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如:在“医院”,幼儿可以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在“娃娃家”里,幼儿可以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帮助宝宝洗澡等;在餐厅,幼儿可以当服务员招待客人、打扫卫生;在”水果超市“,幼儿可以当营业员卖水果等等,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萌发热爱劳动的思想。

劳动教育随笔例4

(二)测算结果考虑中国人口统计的数据特性,将劳动人口的范围界定为15岁及以上的广义劳动人口,不考虑劳动参与率问题,使用人口普查和相关数据,按照公式(1)和(2)建立全国及各省的教育人力资本实存账户。经计算得到主要年份的教育人力资本总量与均值,如表1所示。

二、教育人力资本的盘存

(一)盘存方法虽然以人口普查资料建立的教育人力资本实存账户近似反映各省经一段时期增减变化的最终实存结果,但数据间隔期太长,不足以充分反映其具体变化的过程。以自然年度为统计周期的教育和人口统计为笔者通过永续盘存法建立盘存账户提供了依据。永续盘存法在资本账户的应用源自戈德•史密斯(1951)对物质资本存量的开创性研究[18]。国内相关研究也均以此为基础,如,张军(2004)[19]、钱雪亚(2004)[20]分别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行了永续盘存。本研究使用永续盘存的基本程序是:第一步,以实存账户的初始规模作为盘存账户的初始规模,保证二者具有可比性;第二步,对确定初始规模后一年中的人力资本形成和减损进行登记与计算;第三步,按照盘存公式计算出当年的人力资本规模增减变化量和期末结存规模;第四步,将上一年的期末结存规模作为下一年的期初规模开始新一存;第五步,对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年份进行逐年盘存,从而得到全国及各省年度人力资本规模。其中,Hi,t是i省t年初的教育人力资本规模,ΔHi,t是新形成的人力资本规模,ΓHi,t是减损的人力资本规模。t年期初存量加当年净流量(新增流量抵扣当年减损流量)便得到t年末的存量,也即下一年(t+1)年初的存量。虽然教育人力资本存量H是时刻变动的,但根据当前可行的技术,笔者只能假定H相对稳定,一年集中核算一次人力资本的流量,即新增的ΔH和减损的ΓH。其中,新增人力资本流量ΔH来源于各级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hj,即: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级教育毕业生人数Lj及其累计受教育的年限durj。需要说明的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未继续升学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部分既新增加劳动人口,又改变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其受教育年限durj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累计的受教育年限;由于各级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已经在其第一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记为劳动人口,因此,不计入新增劳动人口,只计算因接受成人教育而改变的受教育水平,即其新增的受教育年限。减损的人力资本流量ΓH来源主要是死亡人口、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和迁移三个部分。前两部分相对容易测算,迁移流动人力资本的测算则相对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强,据估计,1978-1999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达1.18亿;1997-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1000万人;2003年末,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亿人[21]。然而,囿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一致,基于户籍的人口统计并不能充分反映中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的盘存工作只能假设不存在人口大规模迁移,建立静态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由此,两次普查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不包含因人口流动因素所致的变动在内。

(二)盘存水平经过盘存,研究得到了1990-2010年全国及各省盘存账户中历年的教育人力资本总量、均值和劳动人口规模。1990年是共同的起点,2000年和2010年则既包括通过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实存结果,又包括通过盘存获得的账面结果。通过对盘存账户的分析,笔者得到以下几点初步的结论:第一,在静态增长模型中,如果排除人口流动的因素,只通过教育因素新增和人口死亡等因素自然减损,各省教育人力资本的总量和均值水平会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长速度。第二,2000年和2010年的教育人力资本账户差异,有可能是源于盘存过程中的数据偏误,也有可能是因为盘存公式中没有考虑的人口流动等其它因素所致。第三,大部分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账户差异都较小,出现明显较大差异的主要是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南、和青海等人口流动的频发省份。

三、账户平衡性分析

(一)实存账户与盘存账户的差值前文分析发现,在2000年和2010年,教育人力资本实存账户与盘存账户存在差值。为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笔者计算了两个账户的差异度,公式为:账户差异度=(实存-盘存)/实存(7)由此得到的账户差异度是相对实存结果而言的,去除了人力资本原有规模的影响,能够较清晰地反映盘存与实存的差异程度。经计算,全国教育人力资本实存总量高于盘存总量,二者之间的差异度在1991-2000年期末为2.62%,在2001-2010年期末为3.55%。由于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省际之间,全国账户中4%以内的差异应当可视为正常的误差;部分省份的账户差异度较大,超过容许偏误范围,则可能是由没有考虑人口流动等模型设定误差所致。表2报告了各省的账户差异度和经标准化处理的账户差异度标准分。

(二)账户收支的失衡依据标准化差异度,1991-2000年期间,全国29个省份(四川、重庆由于区划调整,不做统计)中,教育人力资本实存总量超过盘存量的省份有11个,占到总数的37.93%;其中,差异程度较大(标准化总量差异度大于1)的是、广东、北京和上海。实存总量少于盘存量的省份有18个,占比62.07%;其中,差异程度较大(标准化总量差异度小于-1)的是青海和安徽。2001-2010年期间,31个省份中,教育人力资本实存总量超过盘存量的省份有13个,占总数的41.94%;其中,差异程度较大的省份有4个,与前一期相比,仍然在列是、北京和上海,另外增加了天津,而且北京成为差异程度最高的省份,实存总量比盘存量多出了30.22%。实存总量少于盘存量的省份有18个,占比58.06%;其中,差异程度较大的省份分别是河南、贵州、湖北和安徽。综合来看,教育人力资本账户不平衡的省份数量和结构基本稳定,但部分省份不平衡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四、人口流动与账户平衡性

在实物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实存账户和盘存账户之间的差异通常是源于没有在账户登记中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加和减少。而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减不可能逐笔登记,出现一定程度的账户差异也就难免,但在考虑了人力资本正常盘存误差因素后,仍然出现显著的差异,就需要特别考察其原因。一方面,静态增长模型虽然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形成和减损过程中劳动人口的自然增加、死亡等因素,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问题却没有及时反映,上述模型遗漏了省际间劳动人口动态流动这个重要变量。因此,两次普查之间的人力资本盘存存量和流量估计是忽略了人口流动因素的理论状态。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得到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1990、2000和2010)近似反映了实存状态。由此推知,除去随机因素的干扰,理论状态和实存状态的人力资本盘存差额就可以粗略地被视为主要由大规模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变动。对比分析标准化的教育人力资本总量的账户差异度(HSTOCK)、劳均受教育水平的账户差异度(HLEVEL)和劳动人口规模的账户差异度(MLABOR),可以发现,三者在变动数量和方向上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以此为主要变量的回归分析,可以检验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两次账户平衡性分析的结果构成了两期面板数据。豪斯曼检验表明,固定效应(FE)比随机效应(RE)估计的结果更好。然而,沃尔德检验证实了组间异方差的存在,即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笔者使用可行广义矩估计(FGLS)纠正异方差问题。回归结果详回归结果表明,就标准化账户差异度而言,劳动人口与教育人力资本总量及劳均受教育水平均显著正相关,但效应量有别。其中,劳动人口账户差异对人力资本总量账户差异的边际贡献(0.890,p<.01)要远高于对劳均受教育水平账户差异的边际贡献(0.082,p<.10)。教育人力资本总量增长有两个来源:劳动人口增加和劳均受教育水平上升。劳动人口的流动一方面直接改变人力资本总量,另一方面又通过人口结构的改变、知识外溢效应等途径间接地改变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本研究集中关注由人口流动所致账户差异,因此,可以认为:人口的净流入(标准化劳动人口数量账户差异度为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力资本总量和劳均受教育水平的外溢;人口的净流出(标准化劳动人口数量账户差异度为负)导致了人力资本总量和劳均受教育水平的损耗。

五、结语

劳动教育随笔例5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下面就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体会,对其实施的策略谈一点肤浅的看法,愿与大家齐讨论,共进步。

一、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服务。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应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制作《万花笔筒》中,先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笔的放法、多种笔筒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利用现有资料设计一个方便实用的笔筒;学生的杰作会令人大开眼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子制作成精致、美观的笔筒,有的学生用各种纸盒制作成笔筒等等;从它们的加工难度来看,虽不算很大,但可以看到学生在调查、准备及材料收集方面下了功夫,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形形的笔筒;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思路,广泛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废旧资源,并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多样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简易制作、手缝、种植、饲养等等,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来确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如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纸工、泥工、穿袜子、系鞋带、扣扣子、戴红领巾、搞好个人卫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活动,可以采用比赛、表演、游戏的形式;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学会洗衣、植树、饲养等;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要求他们学会做饭、洗衣服、缝补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让学生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深化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三、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自主化

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这种劳动能够培养日常生活必需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的自我服务主要包括在家的自我服务和在校的自我服务;在家的自我服务有自己穿衣服、铺床被、搞好个人卫生、整理好个人物品、做简单的饭菜、掌握常用电器的使用方法等;在校的自我服务有打扫教室或校园卫生、布置教室、绿化校园等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还要随时做好督促检查及评价激励工作,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通过开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搞好家校联系及配合工作,了解学生在家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做的怎样?做后有什么体会等等;并做到经常检查一下学生的个人卫生。要让每天做值日的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需要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劳动过程中,激发从小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放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教室中学,也可以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中学;可以是独立制作,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超越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开放性地学习。教育界近年来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养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会,才能发展他们的多方面素质。如:把生产线上的工人请来为学生上课、作报告,让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体会锻炼,能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倍加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随笔例6

今天是迎接区政府素质教育督导的日子,我们几位老师上午步行去南校区随堂听课,听了两节语文课——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秦兵马俑》一课、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学会合作》一课,老师执教的的五年级科学课《传热比赛》。下午回本部听了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涤纶彩球》,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劳技课《七巧板》。全天感受有三:

一、随堂练习,扎实有效。两节语文课不像大家期待中的那么成功,但在随堂练笔、练习方面做得较为扎实、有效。盛老师充分了解学情,在学生用“他们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练笔出现困难时,及时给学生提供各式兵俑图片和四字词语,引导学生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学会写实写虚描写,同时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陈老师课堂引入小组合作设计演讲稿的环节,台上学生的演讲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学生平日的积淀、素养可见一斑。

二、教材编写,加强写字。听课间隙翻看学生语文课本,从教材编写体例、内容上明显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一个极为显著的不同——苏教版语文教材每课后都附有红色的手写体的生字,每单元都有指导学写毛笔字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描红、临摹等方法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而人教版语文教材明显缺少这两块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言传身教,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借此培养学生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涵养学生良好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与两节语文课相比,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技课带给我更多的思索。与教育相比,苏州教育的最大特色应该是绝对意义上的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他们的课程设置绝对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他们的语文、数学老师也会明显感觉课时严重不足,但他们没有挤占其他学科的课时,而是向40分钟要质量,课上极力构建有效课堂,课下繁忙地备课、及时批阅学生作业。苏教版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有32项教学内容,但老师们精心准备各类实验,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科学素养很高。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教师自己研发的劳技课上得别开生面,由此带来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反思自己分管的学校教学工作,虽然早在办学之初就强调读写结合、随堂练笔的重要性,也通过日常教研、常规教研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但依然有部分老师指导学生随堂练笔的意识和能力较为欠缺,导致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较慢。作为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我校不少学生书写水平还有待提高,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还不能做到科学、高效。学校时常通过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等方式引导教师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但依然有部分老师以兼任课时较重为由,不能保证实验课100%的开出率,不能保质保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返校后,我将及时向老师们传达苏州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以真正开全课程、上足上好课时为突破口,促进师生同进步共发展,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随笔例7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项目式教育概述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10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①。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但有很多局限,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扩展师生交流方式,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来看,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在自选课题时,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②。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补充,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注释:

①2010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和谐劳动关系视角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C006.

②陈红梅.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193.

参考文献:

[1][澳]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 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劳动教育随笔例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1-01

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均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重视这五大方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劳技课作为培养学生“劳”的重要通道,理应得到高度重视。除了充分重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教师还必须结合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发展。

一、优化教学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传统的小学劳技课中,教师以复习、陈述等较为落后的方式导入,学生提不起太大的学习兴趣。为了在导入环节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教师必须优化导入方式。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当好小小采购员》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情景激活学生的经验。为了带动劳技课堂的互动氛围,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平常你们都去哪购物呢?有学生说“平常我跟着妈妈去杂货店购物”;有学生说“习惯去超市购物”……师:同学们是否当过家庭采购员呢?也就是独自去超市购物。此时,有部分学生说没有独自去购物过,有部分学生则说经常独自购物。师继续:你们认为独自去超市购物时要注意什么呢?(启发学生学会制定购物计划,合理消费,并学会看生鲜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劳技课堂在师生的互动中走向精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融合生本教学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出学习主题“当好小小采购员”,并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全面优化导入。针对不一样的课题,教师要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利用音乐、实物等展示情景,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突破学习难点

小学劳技课的突出特点是动手操作性强。也就是说,在劳技课中,有非常多操作的内容,有些操作的内容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也难以当堂向学生示范。因此,在讲解操作步骤时受到了局限。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引进多媒体技术,优化劳技课教学过程,将静态的劳技课变成动态的劳技课,促进学生消化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尝尝我的手艺》这一课时,教师优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有效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个章节,有一道家常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展示这道菜的整体制作过程,包括切西红柿、打鸡蛋、翻炒技术、咸淡控制等。为此,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西红柿炒鸡蛋”的详细过程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学会西红柿炒鸡蛋的制作方法。除了利用视频展示,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细节,教师还搜索百度中图文讲解的“西红柿炒鸡蛋”过程,其中包括主料、辅料的准备,做法详细步骤,最后到烹饪小贴士,全部包含其中。

通过视频和图文讲解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家到厨房中尝试,从而学会制作――西红柿炒鸡蛋。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疑,形成互动,促进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三、优化教学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此,教师要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笔筒》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笔筒的制作方法,进行创意实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筒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说,笔筒伴随着学生的读书生涯。市场中有各种各样的笔筒,创意层出不穷,深受学生喜爱。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笔筒,推选出最佳的创意笔筒,以驱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学生制作笔筒前,教师温馨提示注意事项,如板要光滑平整,黏合时要牢固美观,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美术刀)。提示完后,学生开始投入笔筒的制作。很多学生在制作完成后,为了让笔筒更加美观,利用美术课堂上学习的绘画知识,对笔筒外观进行整体装饰,以突出创意。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笔筒作品展现在讲台上,并一一进行点评,最终投票选出最佳的创意笔筒。

通过这一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将劳技课堂中学习到的笔筒制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制作出风格各异的笔筒。

总之,小学劳技课的教法多种多样,并不限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作为劳技课教师,必须选择能够突出生本理念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方法,让劳技课绽放魅力。

劳动教育随笔例9

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使得农村和城市间的交流和沟通困难,与外界联系少,也使得农村教育极度封闭[1]。重庆地区农村科技队伍不稳定,农村经济较落后,致使青年农民普遍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很大。据国家统计局重庆地区调查组的统计数据,2001年重庆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为120万人,截至2010年上升至780万人[2]。农村留守的农民大都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这就导致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的平均科技素质进一步降低,无法实现科学种田,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提升。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重庆市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重庆地区的农村教育资源,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设施方面都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我国“重城市、轻乡村”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农村地区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小,教育质量低下。据统计,2010年重庆地区初中和小学的生均经费分别为2915和2830元,而农村地区仅为1574和1421元。另外,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为当地农民集资修建,农村教师待遇也往往远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这使得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收费和乱收费现象,而这一现象促使了一些农村子女辍学务农。

农民教育观念落后重庆地区农村仍沿袭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小农经济意识,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自满性。这种文化心理定势影响着重庆地区村民的思想,农民往往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利益表达能力和政治生活参与能力缺乏。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一些农村地区仍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这对农民的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加剧了“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蔓延。

重庆农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科技转化的影响重庆地区相对较低的农民教育程度,对当地农业科技的转换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减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重庆地区农村存在“三少四低”现象,即高科技人员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少;农民素质低,高科技产值低,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留守在农村的务工人员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导致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受到严重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因此,重庆地区要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应该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将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战略问题。

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造成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形成优化的人力资本,以代替其他生产要素。如,对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和对农民的教育,能够取代土地的部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人员。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是重庆市乡村从业人员的主体,整体偏低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只有引进和留住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才能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重庆农民教育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数据来源和模型假设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局的抽样调查数据。该抽样调查以农户为单位,对农村发展的20余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笔者从中选取了30户农户的收入与教育类数据进行研究。

模型假设。假设重庆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引入明瑟模型。通过初步分析抽取的数据,认为农村教育水平对农户收入具备边际递增的作用。因此,构建以下的模型表达式:y=a+b×edu+c×edu∧2+ε其中,y为重庆地区农户人均全年总收入,edu为农户人均受教育年限,a,b,c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以Eviews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计算与验证,将模型的T值、R值作为主要统计指标。

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模型的计算结果。结合以上模型,用Eviews进行分析数据之后,得到输出结果。然后将其以明瑟模型形式表示为:Y=-534.7856×EDU+99.8287×EDU∧2+3105.5420T值-4.5611.199.57其中,R2=0.9643,F=364.5830。

模型分析和结论。由R2=0.9643得到了理想的模型拟合结果。t1=-4.56,t2=11.18,t3=9.58。当以α=0.05作为显著性水平时,可得t0.025(27)=2.162,小于t1,t2,t3的绝对值,因此可判定eduedu和edu∧2以及常数项在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结合带入具体数据的模型,可以得出结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不受教育的情况下,收入预期为3105.54,当其选择接受教育时,最初的收入反而随着教育投入而呈下降趋势,受教育年限超过2.7年后,收入与教育才成正比。这说明最初始的教育与收入之间关系不大,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收入随之增加,即村民的教育呈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效应。

重庆地区农民教育的发展对策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支出决策权从地方政府收回,由上级政府直接安排,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育设施,稳定教师队伍。另外,还应在教育投资集中管理的前提下,规定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金的最低标准,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改革现行的财税政策。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受限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经费短缺,而教育资金筹集目前已经下放到基层,使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形成政困难。因此,必须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直接投入,保证教育经费按时到位,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发展农村各类教育

继续加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实现农村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在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办学,提高农村教育普及率。

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加入。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真正实现教育面向农村,教育服务群众的宗旨。#p#分页标题#e#

建立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劳动教育随笔例10

自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培训和“一德三新”的学习以来,在第一时间内笔者对自己的工作作出了全新的思考和再次的定位:首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再树不随波逐流把工作当职业,而是当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思想观念;最后勇在时代前列,探究全新的科学合理的新教法。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大本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教学四十分钟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时刻,全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则是关键时刻中的关键,谁先探究出谁就先取得教学的成功。借此不可多得的机会,笔者就自己探究出的“奇”、“趣”、“精”、“巧”、“妙”五字教学经验与同行商榷。

1.奇用音乐、抢抓先机。每年级、每学期都有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如何设计、怎样去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笔者经过多次探究、反复对比的思考,得出了奇用音乐抢抓先机的新教法,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例: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本人不是直接给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而是教他们唱《上学歌》,其歌词内容如下;“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仅此一曲《上学歌》,唱出了新学期学生学习的心声,唱出了学生豪迈的激情,更唱出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2.趣编谜语,科学利用儿童的认知规律。谜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一,若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利用他们的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某些学习内容编成有趣的谜语,供他们思考学习,实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例:四下第三单元第二课《我们时刻在呼吸》,笔者就其内容编成谜语如下:“你不请我我自去,无色无味空中飞,无我小树不成荫,花草不茂要枯萎,污染一般呼吸不清新,污染严重健康不保命垂危,开口喊我我不应,请你猜猜我是谁?”从猜谜语的过程中,在揭晓谜底的思维里,就能轻易地了解空气的特征,深刻地认识污染空气对动植物的危害,不但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努力学习和自觉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的教学目的。

3.精讲名人轶事,彰显编者意图。积极上进、健康优秀的名人轶事,能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能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例:四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点困难算什么》,笔者深刻剖析名人不都是天才,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业成功哲理;四上第四单元第二课《大家生活在一起》,全力颂扬党和国家领导人任弼时生活文明的高贵品质;四上第四单元第三课《我们是邻居》,全力讴歌我国古代人民恭谦互让的传统美德,不难看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是说之有理、理之有据、据之可考,完全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彰显拓宽了教材的教育教学空间。

劳动教育随笔例11

一个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与关心,才能带领学生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恰倒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彼此交流

中学生是渴望理解与交流的。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他可以借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来传递老师的爱与关心。但要注意的是,交流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颇佳。

事例:陈同学先天残疾,从小受歧视,性格孤僻,不信任他人。一开始,笔者发现她在班级中少言寡语,对班级活动不很关心,就常找她谈话,询问她的家庭、学习情况,鼓励她不要自卑,投入集体中去。可每次总是我说得多,她讲得少。几次下来,似乎效果不好。就在笔者感到困惑的时候,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我知道你关心我。可你每次找我谈话的时候,我总是很紧张,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周记来交流。”知道了她的情况,笔者让几个女同学经常关心、帮助陈同学。一次陈同学由于贫血晕倒在课堂上,好几个同学因为照顾她,陪着她等她父亲来接她而没能吃上晚饭。

通过适当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在班集体建设中付出自己的关心与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感受到。用爱感化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就会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奉献出他们的那份爱。

二、相互合作

随着教育要求的改变,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与作用也发生了改变。班主任不是班级的“老板”,学生也不是班主任的“工人”。如何处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集体的建设中一个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在相互合作中体现出平等,体现出爱与关心。

对于一个班主任,班级的日常管理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拿班级的劳动卫生来说,经常会有部分同学出工不出力,干活马马虎虎。于是笔者制订了班规,试图用“惩罚”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笔者觉得问题似乎解决了,可渐渐地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甚至有时还不如从前。我找来几个学生,询问他们为什么劳动任务总是完成不好。尽管说法各异,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劳动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依赖,缺少合作。后来,我与班委商量,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把班级的各项劳动任务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一份。劳动任务平均分配,每个人包干负责,谁出了问题找谁,想偷懒的同学再不能偷懒了。一到劳动的时候,我和班委先干起活来,看到老师也加入到劳动当中,其他同学也跟着干起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整个劳动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以前的卫生死角由于有了专人负责,再也不会出问题了。我们班的劳动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三、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