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2 15:47:08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1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2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3

2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2.1情绪心理学的概念

情绪心理学是从情绪角度探析系统心理学,可以说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改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历史长河中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21世纪初,Bryant和Mcgrady联合创作的《情绪心理学总论》开创了情绪心理学的先河,它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情绪变化的原因,让人们了解到,不良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反应,如使人身心疲惫等,而同时积极的情绪则会有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从人类诞生起,情绪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2情绪心理学的特征

情绪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分析人类情绪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努力帮助人们将消极情绪消除,甚至转变成积极情绪。情绪心理学注重提升自我价值,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好消极的情绪,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保持浓厚的兴趣。情绪心理学的这些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这保证了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2.3情绪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的对应人群不仅仅是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其本质是帮助正常的人们改变生活现状。简言之,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对生活抱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要有充满正能量的情绪,这也是情绪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消极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反之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情绪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情绪发生不良变化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消极情绪的出现,也可以有意识地营造出积极情绪产生的情景,使人们有更加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变化激烈的年龄阶段,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们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们预防及解决大学阶段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是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热点。结合情绪心理学的功能,不难看出情绪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促进。

3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伴随着各大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及来源,当压力出现的时候难免会引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心理状态。如果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积累的消极情绪很有可能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信心。所以清楚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深刻意义,将其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去,是我们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3.1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相关的具体工作已经开展,但是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离我们的期望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引发他们的共鸣、思索以及实践。因此,如果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找到学生的幸福观所在,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绪问题作为大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应当引起重视,而情绪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我们需要在此领域的理论建设上投入一定的精力。

3.2创立情绪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的利弊我们应该认真权衡、慎重选择。也应该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创立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情绪心理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情绪,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相对于其他心理过程来说,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如果我们能够针对性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法、团体辅导法等,使学生们投入其中,感受情绪、管理情绪,将会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适当增加情绪健康教育课程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同成熟的教育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才更可能将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其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其他专业课不同,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课程中找到兴趣点,真正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其中课程设置的完善是相当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情绪心理学的章节,或者加设情绪心理学的实验课程,甚至直接将情绪心理学作为独立科目加入选修课中,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目前在一些国家的知名高校中已有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先例。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4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00-04

The effect of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XU Manying WANG J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Method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was applied in 38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for 3 months, health knowledge level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change were observe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od disorders change among before, after education and discharg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health knowledge level and BMI among three periods (P

[Key words] Anorexia; Mood disorder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女性的慢性进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其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诱发[1]。内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患者厌食的内在因素。因此,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治疗的关键是纠正情绪障碍。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及防护方法,增强患者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的认识,并作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2]。本文对38例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心理科治疗的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38例。入选标准:①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中相关诊断标准[3];②伴有不同程度的内向、偏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③近1个月未服用过消食导滞或助消化药物;④有正常的书写、语言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脑血管疾病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酒精、药物滥用者;④脑瘤、肠道疾病等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者;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贪食者。其中男5例,女33例;年龄15~34岁,平均(20.43±3.71)岁;病程1~4年,平均(2.71±0.36)年。

1.2 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

1.2.1 建立健康教育小组 成立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心理学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小组,对责任护士、相关护士进行情绪障碍性厌食症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培训,并定期考核。

1.2.2 收集患者详细信息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情感状况、体质量指数、情绪障碍性厌食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等详细资料,评估患者厌食症发病原因。本组引发厌食症的原因中,13例因学业压力致情绪低落、抑郁而厌食;10例因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致敌对、偏执而厌食;6例因父母离异、近亲死亡等致内向、抑郁而厌食;4例因精神病性睡眠障碍而厌食;5例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情绪而厌食。

1.2.3 设置健康教育内容 ①厌食症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分类、情绪障碍性厌食症特点、危害、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②心理指导:包括支持性心理指导、家庭和感情指导、认知行为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精神动力法等。③药物治疗知识:如常用药种类、药物治疗适应证、作用机制、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④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摄入从微量开始,随着认知和生理功能的恢复,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增加。初段可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吞服、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确保日常能量、热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盐分的摄入[4]。⑤生活指导:合理安排作息,适量运动,并嘱患者家属切勿激怒或埋怨患者,避免引发其负面情绪,发挥家庭力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多给予其理解和鼓励。

1.2.4 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 ①针对病情:患者不同阶段病情对药物的需求不同,要告知患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药物治疗的原因及机制,以免患者产生抵抗心理。本组中13例属于急性治疗期,要求患者配合快速、有效的增加体重;25例维持治疗期患者则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防止疾病复发。②针对病因: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产生厌食症的原因进行感情疏导,组织有相似经历的患者交流沟通,相互安慰;通过指导其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转移工作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切入引起患者情绪障碍的原点,帮助缓解其不良情绪。③针对年龄:本组对于年龄较长者,着重向其讲解有关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知识;年纪较轻者,着重以家庭为中心,发挥家庭的健康力量。④针对文化程度: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本组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有23例,中学学历8例,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仅为7例。学历高的患者认知能力较强,健康教育以引导、发放资料让其自主学习为主,并定期随访,做好心理辅导;学历低的患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反复多次讲解为主[5]。

1.2.5 健康教育实施方式 ①住院期间集中讲解疾病相关知识,2次/周,20 min/次。②在收集患者详细信息后2 d内评估患者病因,针对病因做个别指导,(3~4)次/周,(10~20)min/次。③采用分发宣传册、日常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实施。④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内容知识手册,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1.3 观察指标

教育前、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情绪认知、健康生活管理等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测量并计算患者的BMI变化;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情绪变化。

1.4 评判标准

①健康知识调查问卷[6]:包括情绪认知和健康生活管理两个维度,情绪认知包括情感、思维、意志活动、精神症状4个项目;健康生活管理包括饮食、合理作息、身体症状3个项目。每个项目知识分为掌握、了解、不知道。②HAMA、HAMD评分标准[7,8]:采用Likert 4级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HAMA≥21分为重度焦虑、14~21分为中度焦虑、7~14分为轻度焦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HAMA、HAMD、BMI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率

教育前患者对于情感、精神症状、饮食等健康知识的掌握率较低,均低于30%。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各项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教育前、后BMI变化

38例患者均遵医嘱定时测量体重及身高。在健康教育实施的前4周,患者BMI变化不大,4周后患者食欲逐渐增加,体重也逐步上升。教育前患者BMI为(16.47±0.71)kg/m2,经过3个月的健康教育后,BMI为(18.29±1.26)kg/m2,出院后3个月BMI为(19.16±1.31)kg/m2,健康教育前、教育3个月后、出院后3个月患者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

2.3 健康教育前、后情绪变化

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患者HAMA、HAMD评分均低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健康教育前、后情绪变化(x±s,分)

3 讨论

精神障碍性厌食症是指受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应激状态,导致下丘脑功能异常,进而引发摄食障碍及内分泌紊乱[9]。鉴于精神障碍性厌食症具有高治疗拒绝率及治疗前脱落率等特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善其认知、信念、行为至关重要。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向患者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的主要手段,通过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其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认识,并不断影响其个体行为,作出有利于健康的抉择。

针对性健康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的规范性、持续性及系统性。情绪障碍性厌食发病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0],如家庭矛盾、感情挫折、工作压力大、升学无望等。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精神障碍性厌食症患者主要因家庭、感情、工作、生活等压力所导致,患者拒绝治疗。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护理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对此,我院成立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心理学专家为主的健康教育小组,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及专业化。收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有利于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提高健康教育效率。王晨曦等[11]研究认为,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病因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方可提高健康教育效率。本研究中,针对性健康教育实施3个月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教育前(P

综上所述,对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改善患者情绪。

[参考文献]

[1] Ohmann S,Popow C,Wurzer M,et al. Emotional aspects of ano-rexia nervosa:Results of prospective naturalistic 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J]. Neuropsychiatr,2013,27(3):119-128.

[2] 余建英,陈娟,温雅,等.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12,27(11):1699-1701.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ders(DSM-V)[M]. Washington DC: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129-134.

[4] Watson HJ,Builk CM. Update on the treatment of anorexianervosa: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practice guidelines and emerging intervention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3, 43(12):2477-2500.

[5] 郑玲. 科学合理指导小儿厌食症患儿40例体会[J]. 吉林医学,2010,31(30):5427.

[6] 钱英,李雪霓,白冠男,等. 住院进食障碍开放式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 28(1):28-34.

[7] Duvvuri V,Cromley T,Klabunde M,et al. Differential weight restoration on olanzapine versus fluoxetine in identicaltwins with anorexia nervo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2,45(2):294-297.

[8] 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4)[M]. 第4版.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75-78.

[9] 周林艳.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5-106.

[10] 李丽娟,黄婷,陈爽. 健康教育与营养干预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J]. 西部医学,2012,24(3):609-611.

[11] 王晨曦,俞瑾. 神经性厌食引起功能性下丘脑闭经的作用机制[J]. 医学综述,2013,19(13):2393-2395.

[12] 赖平妹,彭敏,陈向一. 厌食症患者情绪障碍与家庭功能关系的对照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9(2):148-150.

[13] Keating L,Tsaca GA,Gick M,et al. Change in attachment to thetherapy group genrealizes to change in individual attchmeng among women with binge-eating disorder[J]. Psychotherapy(Chic),2014,51(1):78-87.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5

一、前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必修课,在课改前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是分开来进行的,课改后的体育课程全部叫体育健康课程,在原先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健康教育有关内容,如青春期发育问题、疾病与预防、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初中学生到底了解和掌握了多少的体育健康知识呢?本文力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初中学生自身成长中诸多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和疑惑,了解学生掌握和接触的体育健康知识的途径以及如何在成长中运用所学的体育健康知识,以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好地传授和讲解以及解决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中的诸多的健康问题。[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厦门一中初一5个班共289人,初二5个班共279人,初三5个班共283人,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文献检索等方法,广泛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51份,回收有效问卷839份,有效率为98.60%。

2.3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厦门一中初中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现状

1.1初中学生对运动损伤知识掌握的情况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851份,收回有效问卷839份。在对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较好。99.5%以上的学生能够回答出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如闭合性损伤如何处理(冷敷、热敷、骨折的固定)、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办法(按压止血)等。92%以上的学生能够坚持在平时的体育锻炼前充分的热身以及在运动后采取放松的方式。由此可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教师重视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联的运动损伤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1.2初中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情况

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是指在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1]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育课中主要以体育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并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在参与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多以兴趣为主,没有科学锻炼的意识从而走向体育锻炼的两个极端,要么出现锻炼时间过短、运动量过小、强度偏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要么出现运动时间和强度过大,从而导致运动疲劳的极端情况。

1.3初中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

自我心理调试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2]

在收回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的。在关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的重要性上, 93%以上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在关于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所采用的自我调适方法上,很多学生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在采用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上还缺乏选择。

1.4初中学生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3]

本次调查共发出851份,收回有效问卷839份。问卷主要集中在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如果发生矛盾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同学求同存异以及与同学发生纠纷和冲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有效的缓解矛盾。如何解决与家长以及老师的矛盾和冲突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5]这是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表述,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身体练习是主要的手段,增进健康才是主要的目的也是最终的目的。而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是否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因此只有当学生解决了青春期心理、情绪管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运动损伤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等等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要目的才能达到并很好的完成。

2.建议

2.1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应涵盖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方面面。

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不应只局限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体育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2.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竞赛和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以及情绪的管理能力。

体育竞赛和活动来源于人类群体性的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对抗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能会有种种突发的现象产生(如:可能不公平的待遇,受挫的经历,失败的体验,以及成功的喜悦。)这给了学生一个发现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如何调整自我的心态,如何管理自我的情绪,可能学生刚开始不能很合理的处理,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最终让学生们掌握心理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2.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是否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具备体育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广博的知识储备。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很深研究的较多。可是健康知识和方法涵盖的知识层面更广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充电,涉猎更多方面的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2011

[2]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重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应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首先,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使得教师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中小学学科教学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如语文课文《谈骨气》,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强烈自尊和骨气所在,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中小学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促进心理健康的氛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目标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可分为自我意识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和人际关系教育目标三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受程度,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真正做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发展提高自我价值感,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推动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目标

吴增强研究员提出的情感教育目标:“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个体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三)人际关系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发展交往技能,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与竞争,提高交往效能,进而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除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学科自身所特有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针对性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义。

(二)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有机会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牵强附会,把中小学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失去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发现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就应该充分利用;相反,如果确实不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就没有必要强行实施。

(三)双效性原则

双效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完成中小学学科教学任务,又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双效性原则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衡量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内容

(一)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五个方面。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培育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的方法主要是: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等。

2.自我接受

自我接受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会从正面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培养自我解嘲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与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最终达到愉快地接纳自己。

3.自我协调

自我协调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关系,掌握“内心对话”的方法,善于化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

4.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善于给自己打气。

5.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教育是帮助学生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合适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和情绪熏陶五个方面。

1.情绪认识

情绪认识教育主要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内涵、功能、分类,情绪对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人类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化,懂得乐观与悲观是情绪序列上的两极,掌握其间的区别。

2.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察觉和认识自我情绪,进而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敏锐地体察他人的情绪。

3.情绪沟通

情绪沟通教育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使学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

4.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在渗透情绪控制教育时,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何为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承认不良情绪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正确控制和宣泄情绪的方法。

5.情绪熏陶

情绪熏陶教育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喜悦等,养成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要让快乐、乐观等正面情绪成为学生的主导情绪。此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情感修养的能力,最终养成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等高尚情操。

(三)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关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意识、交往技能、学会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1.交往意识

交往意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建立亲密关系及友谊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2.交往技能

交往技能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有关原理、技能、策略、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序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能够妥善地解决人际冲突,从而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要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具体策略,如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与同学和好的策略等。

3.学会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会合作就是引导学生养成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会竞争则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竞争的两面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当合理的竞争局面,避免因竞争而产生嫉妒、破坏等行为。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要实现自己的渗透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渗透的途径主要有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两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

积极的教学情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的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的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开展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7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队伍中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日益增多。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意向。从新浪教育频道对中国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来看:低满意度教师达到64.4%;中满意度教师达到20.2%;高满意度教师达到15.4%。从新浪教育频道统计来看,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排名中:小学、幼儿园占到78.9%;初中占到75.6%;高中占到72.9%;中专占到67.7%;本科、专科学校占到60%~80%。北京“芙蓉EQ教育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也令人忧虑:26%的教师有躯体化症状,其中4%的人症状严重;29%的教师有强迫症状,其中4%的症状严重;18%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其中2%的人症状严重;13%的教师有焦虑症状,2%的人症状严重;18%的教师有抑郁症状,15%的教师有敌对症状;15%的教师有偏执症状等。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心理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尽管上述量化结论在研究领域尚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些十分接近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与促进

针对以上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要有效管理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在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上下工夫,从内部提高教师抗压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从外部减轻、转移直至消解可能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

(一)促进教师的个体认知发展

1.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承受力

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在同一环境里,人们体验到的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因此,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为发展机遇。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心理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

2.给教师提供心理调节方法,把握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不良情绪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3.营造积极的人际圈,释放压力承载量

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圈,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

4.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任务分析和时间的组织和预算,将目标分成轻重缓急等层次,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负荷。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体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二)学校应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1.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方式应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下提高管理效率。根据教师的职业心理、个体差异,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挫伤。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以校为家”的感觉。

(2)学校管理要以真诚服务的态度对待全体教师,讲求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教师合理的意见。注重沟通协调的方法,务必做到教师心服口服。以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3)学校制订的各种制度措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感与心理适应期。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中老年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方面应持宽容的态度,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积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为教师分忧。教师作为社会人,有各种心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包括婚姻、子女教育、健康状况等情况。对于教师在日常生活的困难,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管理者还应该了解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尽量提供满足的条件,使教师能减少因教学效能感低而产生的焦虑感;对于一些业务骨干,则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组织他们进行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2.建立健全的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学校要采取一些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聘请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8

糖尿病(DM)是由于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体内胰岛素(INS)缺乏或INS作用障碍,导致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躯体患病,通常的心理阶段:否认、愤怒、接受、焦虑、郁郁、恐惧等;目前糖尿病已成为重大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教育师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长久的糖尿病患者档案管理,能预防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1临床资料

纳入2011年11月——2013年2月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糖尿病科的150例糖尿病初发患者,采用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男:女=85:65,年龄19岁-72岁,学历状况,文盲4人,小学文化10人,初中文化5人,高中文化13人,大学文化114人,研究生文化4人,藏族5人,回族2人,纳西族1人,余为汉族,基督教信仰者2人,佛教信仰者4人,未婚7人,离异1人,丧偶4人,酗酒5人,抽烟20支/天以上的19人,睡眠3-4小时/晚6人。

2方法

2.1采用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问卷调查。

2.2糖尿病教育师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睡眠、饮食、运动及有无改变。

2.3150人均采用小组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大课堂形式、呼吸放松、音乐放松训练,饮食、运动体验。

3结果

3.149人有焦虑情绪,4人有郁郁情绪,5人有恐惧情绪,愤怒情绪0人。

3.2通过糖尿病教育师的健康教育,32人焦虑情绪减轻,0人有恐惧情绪,1人郁郁情绪缓解,3人使用药物调节,0人有愤怒情绪。

4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9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76-02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的群体,处于发展迅速,可塑性最强的重要阶段,也最易受到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适时地给学生心理辅导,教他们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情绪问题。情绪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消极情绪对人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会使人的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效率降低,容易出错。现在的中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是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当其情绪高涨时,学习积极性也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则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影响着中学生的正常发展。我们的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他们丰富多彩的兴趣,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

1.2 人际关系障碍。所谓人际关系通常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往等。无论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引起冲突,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教师处理问题不当,如过于粗暴、简单、态度生硬、立场不公等;家长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成员间不善于沟通,家庭变故,特殊家庭等家庭因素;个体的个性、情绪因素,如自私、冷漠、情绪波动太大以及对异往的不恰当认识,要么过于敏感,要么过于抗拒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紧张。

2.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2.1 班主任角色的要求和优势。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班主任要想做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班主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首要的条件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深刻了解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增强自我完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首先,具有丰富的班、团队活动和班级管理经验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我们即有稳定的班级和班主任制度,又有一支具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班团队活动经验的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活动和实践,而组织班、团队活动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轻车熟路的工作。其次,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班级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者。他们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严格而民主的管理者和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调节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家长和科任教师接触机会比较多,更有利于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与协调。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困惑和矛盾,往往愿意与班主任交谈。

2.2 班主任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的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思想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心里素质极不稳定。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个性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社会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焦虑,自卑,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情绪。因此,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校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3.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辅导者对被辅导者要了解、熟悉。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了解其心理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趋向。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性格和脾气各不相同。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爱好,需要、动机、兴趣、能力及性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等情况。根据收集到的这些资料,班主任可以综合的运用观察、谈话、调查、家访等多种方式,然后综合分析,以免出现问题还抓不住要害。班主任要想全面的了解学生,就要设身处地的、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而要进入到学生的心里,班主任要学会灵活机动,要找准时机,切忌浮躁,学会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切忌匆匆上阵,不着要领。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38

一、前言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身心开始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开始猛烈增强,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同学的竞争,社会的期盼,以及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三观以及知识体系,甚至心理健康。因此,班级管理者更应加强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养成习惯和人格的重要阶段,但对于外界太多的不良因素,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抵抗力却不强,需要班主任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当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解决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难处与困惑。这样,教师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会更愿意与教师交心。

3. 有助于班集体的团结

由于现今这一代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心旁人或者与他人沟通,不愿意进行团队活动作业。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要抓住任何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关爱他人,以己度人,拥有集体荣誉感,这样才有利于班集体变得团结互爱。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但对心理疾病治疗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疾病也常常被误认为是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不清,过于课程化、医学化还有片面化,并且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相对较薄弱,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患者不敢也不懂如何求诊,更甚者都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以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有教学本身以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不够,存在讨厌教师讨厌上课,最后连学校都不想去的现象。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缺失,个性孤僻,不愿意和他人相处与沟通,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畸形心理。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了,所以这类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

四、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 提高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知识能力

要想教育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中也必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时间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模式以及方法,并且自身时刻保持心理健康的心态。试想,若教育者自己都每天愁眉苦脸的,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需要处理各种琐事以及应对各种事件,还要解决学生学习和情绪等问题,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若班主任将这种沮丧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便会再次影响学生的情绪,混乱学生的价值观;若教师每天都神采飞扬,自然可以带动学生积极自信的情绪,充满正能量。

2. 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平时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切不可盲目主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及时地知道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获取班级一些隐藏的信息,进而能够更加方便地管理班级。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来对待解决。正如笔者上次和班里的王同学交谈,王同学说已经好几天没见过赵同学出现在食堂了,笔者马上找到赵同学与他沟通,他才肯说是因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父亲受了伤,医药费都付不起更别说供他伙食费了,笔者马上给他买了点吃的,然后经过他同意后通过学校为他募捐到了五万多块钱。赵同学感激的眼神笔者至今难忘,自那以后他便拼了命地学习,同时也乐观了许多。

3. 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开展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中整理当时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厌学的问题,若是什么都不去了解就下定论,有些班主任就会认为学生只是懒性犯了,想偷懒而已,其实不然。经过上周的班会讨论到这个问题,笔者才知道原来许多学生是因为不久前的一场期中考没有考好,而科任教师就片面地批评了他们,导致学生信心缺失,总是带着沮丧的心情来上课,原本压力就大的中考生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平等的讨论才让问题根源和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厌学的方法,最后再由班主任进行总结对学生问题正确地分析和引导,带着理解的角度与学生交流,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

4. 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协作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强调全员、全面地进行教育和解决,如果有任何同学或者科任教师发现学生有不寻常的表现都应报告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经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清是青春期的叛逆问题还是遭到外界干扰才有的表现,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例1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有个成语叫做因材施教,现在的意思就是根据科学的道理,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去教育,示范,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激励,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此言不虚。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和习惯良好的人,用积极享受的情绪带动和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出现的特征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恰当和有效的引导。

2.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2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3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现状的学生情感丰富,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教师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外在的表现往往反应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任何外在表现进行随时关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应的心理健康辅导。

2.4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因而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4.1正视自我,悦纳自我

职业理想与信念是维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爱护和宽容学生。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非立笮见影、光辉耀眼。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社会现实,公正地评价自我,设置合理的目标,确立适中的期望值,平静躁动不安的心灵,用自身力量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动态平衡。

4.2调整心态,正视压力

教师要正确认知压力,要认识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压力及其反应不是自己的弱点和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要学会正视现实、自我调适,提高综合素质,养成乐观宽容、淡泊豁达的性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更加沉重,在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J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性,实现自身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