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4 09:56:02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

《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1990 年10 月26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福建者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共八章七十二条,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

统计数字显示,福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4%增加到13.41%。人口老龄化形势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快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难度加大。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提出了近80件关于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的建议,内容涉及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相关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在《条例》通过后的新闻会上介绍说,1月20日,《条例》草案提交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代表们对《条例》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推进福建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十分必要。

《条例》从政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中,明确了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

同时,《条例》规定,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徐华就此表示,也就是说,老年人有权对啃老说不。

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此次通过的新《条例》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公众对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关注。《条例》提出,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并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带薪护理时间。

相关阅读:

福建省老年人权益将有升级版法规保障。昨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该法规昨日下午起提交各代表团审议。据悉,这是福建省人代会历史上首次审议实体性法规,审议这项民生法规也成为本次省人代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

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

目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率达13.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此次福建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重新立法,是对原有法规的全面升级,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福建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做法写入法规,并通过立法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

要将这部法规提请大会审议

这部法规草案此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时,也得到各界热烈响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谈到为什么将这项法规作为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首部实体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项立法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2

“全面开放二胎”一年了,“婴儿潮”不明显,却传出我国孕妇死亡率因孕妇年龄较大而升高的问题,笔者更加坚定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要从经济与文化方面入手的观点,并回想起2015年的种种――“养老金入市”炒得沸沸扬扬转移了人们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的时候,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又一次引起全民热议。不久后,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并经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新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人口措施的频繁行动体现了问题的紧要程度与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实,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前几年的普遍性预测复杂。本文将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况与带来的有关问题入手,参考人口转变典型国家的问题与决策,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质与我国当前的有关措施情况并做出总结与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有关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7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7%;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涨到8.7%,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达20%。据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划分标准:0 ~ 14岁人口≤总人口30%、60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7%、老少比≥30%等,我国2000年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已超9%,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进程较快。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已在一万美元以上,而按趋势预测,中国在老龄化水平达9%时,才踏入人均5000美元的门槛,[1]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在老龄人口比例增加的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结构也在改变。少子化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伴随,而问题的重点在于劳动人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9.98亿人,其中15~29岁的人口30615万人,30~44岁的人口28425万人,45~64岁人口69844万人、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90年的22%增加到2010年的32.7%。按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本维持在10亿人左

右,而后逐渐减少,到2045年将降到8.97亿人,2050年进一步下降到8.7亿人。[2]相比之下,2045年总规模虽大于2000年的8.6亿人,但中间几十年增长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被老龄化“吞噬”得差不多,上面数据体现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低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高龄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年龄结构有老龄化趋势的特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有关问题

虽然劳动人口有老龄化趋势,但按当前情况预测,在203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会增加,国家较早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和开放二胎政策甚至“养老金入市”,一定程度上与养老压力有关。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养老压力问题,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国家与家庭养老压力大。国家养老压力主要是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据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3000亿元。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做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家庭养老问题更复杂。首先是独生子女一代的“2人养3+4人”问题:夫妇两人照顾自己和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双方两对父母共4人,这种压力在中国当前平均工资不高的最广大的农业人口和工薪阶层甚至中产阶级都有很大压力。其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这类人口的数量也在增长并加深对应的社会问题。然后,是老龄化伴随的少子化问题:较低的生育率不协调的男女比例,不仅造成未来更加严峻的养老压力,还会因为性别比、生育观念加大适婚年龄人口的婚配难度并进而造成有关社会问题。

第二,劳动力不足问题。上面已给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各年龄层次的状况,劳动力的供给直接受制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从年龄层次结构上看,我国的劳动力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出现短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在2011年说 “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预计2014年前后进入劳动力实质性短缺状况”,各种人口统计数据证明了他的话,我国现阶段人口红利已经不再,劳动力薪资水平期望提高,工厂工人、农民工领域和高端人才或高度技术性岗位都出现“用工荒”问题。而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各行业原先经验丰富的老龄劳动力退休增加,有足够能力的工作年龄劳动力匮缺,

另一方面,我国的应届生与青壮年就业压力年比年大,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①显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2016年更多,相比2014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2015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均值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整体上,我国劳动人口的匮乏实质是人才与适岗劳动力匮乏。

第三,因延迟退休年龄、开放二胎而埋下社会问题隐患。中国人口基数本身就大,当前14亿人口已经超过8亿~9亿人的人口合理容量、接近16亿人的环境人口容量。开放二胎虽建立在低生育率陷阱下,不会造成未来人口大幅增加,但对于我国控制人口总量的任务仍有较大挑战。同时,对应青壮年就业压力增大,老龄人口延迟退休会加大代际资源的矛盾。

二、我国现行措施与其他典型国家对比

(一)发达国家类似问题与措施

德、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已普遍构建了相应的养老保障与福利、服务体系。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201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日本总人口的22.7%。据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日本在 2010 年已经进入“超老龄社会”。

总结发达国家的有关措施与经验,有:

第一,加强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并重视老龄人口晚年幸福程度。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养老保障策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构建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系统,同时也构建了相对中国更成熟的商业保险系统,而养老社会化以英、美、日为代表。在这些国家,由政府建立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或“老年公寓”体系很健全,同时,这些国家基本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龄人口生存质量与幸福感。

第二,多方面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和养老基金问题。不少西方国家也出台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延长法定养老金缴费年限的措施缓解养老基金压力和劳动人口不足问题,但更普遍的是积极实施优秀人才的引进计划,如2002年欧盟颁布“欧盟劳动力流动计划”促进欧盟内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不少国家包括德国,广泛实行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达到退休年龄但身体状态依然良好的人可以继续进行工作,其中一些国家的退休体制开始逐步从强制性改为自愿性。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鼓励老年人进行创业以发挥老龄人口的劳动价值并减缓社会养老压力。为更好地让老年人创业,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荷兰还在法律上禁止存在任何歧视老年人就业的举措。

第三,鼓励生育。通过增加人口自然出生率来增加青年人数量并增加劳动人口和赡养老龄人口的负担者数量。发达国家为此构建了非常完善的生育保障和有关福利体系,通过税收政策甚至“英雄母亲”荣誉等鼓励生育。

(二)我国当前主要措施

第一,改革养老保险和养老制度并完善有关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养老社会化是普遍趋势与规律,我国一直在完善有关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但因为人口基数大而经费人均过少等而步伐较慢。

一是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是养老不断加强社会化,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渐渐由市场化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来部分替代。人社部已出台《退休人员2016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保险缴纳制、加强均等分配化等。

二是协调医疗、社保体系与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整体体系。据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9日报道,人社部透露2016年将推出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改革方案,着力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是延迟退休年龄。虽一定程度上让优秀的老龄人才能继续在岗贡献丰富的经验,但对应中国青壮年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此举无疑也加大了青壮年的就业压力。

第二,开放二胎,缓解国民赡养老人压力。开放二胎主要为缓解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养老压力问题、避免未来劳动力匮缺问题并为养老社会化做配合,但从长远看这仅仅是应急措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国必须也必将出台更深层次的政策。

第三,其他如鼓励老龄产业、提倡尊老爱的措施,目前影响不是特别显著。

三、关于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的观点

(一)有关专家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措施的观点

早在1999年我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田雪原就提出“我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

第一,到21世纪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

第二,在发展前20年,生产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就业压力更大,到2020年生产年龄人口将再增1.7亿,劳动力过剩趋势更加严重。

第三,人口老龄化严重,到204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18%,60岁以上老人接近25%。

第四,人口城市化。

第五,人口质量特别是人口教育、科技质量呈现提高趋势,但人口素质低的地区生育率上升,人口素质高地区生育率低。[3]

这五大预测非常准确,2005年田雪原教授也提出了我国防止“未富先老”三步棋: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下来,这一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实现;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并实现中国人口的零增长,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实现中国人口的零增长率;第三步,人口零增长后,因增长的惯性,人口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届时再根据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人口政策。[4]这“三步走”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我国当前就在这“三步走”之中。

(二)关于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的观点

由上面分析可明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质也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

有人可能认为,文化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观点明显缺乏社会学意识。英国人类学家R.费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对维系社会运行、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因素上,我国“多子多福”等传统观点、重视生儿子的观念氛围与现在城市人口或新生代因为对子女质量的要求、因人生特别是职业规划而形成节制生育的观念,对我国曾经和现在部分地区生育状况的影响有目共睹。而印度因为民众社会观点和社会体制等,无法推广节制生育政策并造成了许多问题,则是典型反例。

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重视从经济与文化入手,提高经济实力,完善有关经济与社会制度,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水平,加强经济建设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坚持提倡“优生优育”。

第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继续引导并支持养老保险合理的社会化,通过资本运作形成福利程度较好的养老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不要造成国民倒退感,而应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加强高收入者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渐进制退休制度,取代强制性退休制度。

第四,提高生产效率,适度推广机械化生产来替代工人的缺失。未来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不代表生产力的降低,在青壮年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改善社会劳动力分配系统、提高生产效率才是重点。

第五,改革并健全有关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并发展老龄事业与老龄经济。保障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的同时,让有经济条件的老龄人享受养老经济的服务,让愿意继续工作的老龄人在老龄事业与经济系统中继续发挥价值并获取酬劳,这样既能实现延迟退休年龄的熟练人才效益,又能从一个角度缓解老龄劳动力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岗位压力。具体措施比如:

一是鼓励并引导平民化养老院、敬老院、“老龄人之家”等等的建设,同时加强监管,严惩或取缔虐待老人等不合法合规的行为。

二是挖掘适合老龄人从事的经济项目或岗位,比如企业顾问、老龄社工团队、老龄人培训师等。

三是完善旅游经济,便利老龄人参加旅游和娱乐,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第六,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实施鼓励优秀人才留在国内或引导人才归国的计划,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通过提高当前青壮年和未来的青壮年的经济贡献能力来填补高比例的老龄人口压力。

注释:①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15年5月28日。

(作者单位为大连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郑锦霖,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统计系。荆典,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统计系。]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中国“未富先老”了吗?[J].人口研究,2005(6).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3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中期起,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21世纪,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四川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未来10~20年,四川省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区发展的影响是系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如何应对这一长期性、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包含以下几个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2003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上升到685. 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86%。少儿人口比例在30%以下,1988年少儿系数为29.98825%。年龄中位数达到或超过30岁,2000年已经上升为30.14岁。老少比高于30%,2002年则达到30.99 %。根据上述四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以看2003年,四川省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指标数。

三、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数据预测采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从预测的图1中可以看到2022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比重将要上升到12%,并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1.老龄化的趋势将继续,原有的老龄化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未来十年内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依旧不断提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将会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医疗保健、生活的照料等需求将会在社会的各种角落里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的比较普遍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2.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逐步高龄化

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人口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即将改变。同时劳动力年龄日趋高龄化。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四川人口转变的推进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人口抚养系数上升,宏观经济高储蓄、高投资的现象逐步消失,这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

4.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迎来新的改革

我省老龄化社会到来,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寻求更好的保险保障模式,使得老龄人更好的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减轻青年人的压力,促进四川经济稳步发展,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建议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社会保障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根据四川的老龄化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参与和共享――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9年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人年”的主题,其实质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老年人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其核心是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消除视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消极因素的认识误区,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主要原因并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应该及早调整积累和投资结构,改变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格局,形成以企业和个人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继续吸引国外资本,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

3.建立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在子女克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倡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同时,建立老年服务督察制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4.强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单一的老年社会保障模式在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面前,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而人们都在探讨一种多支柱的保障模式,这种多元保障模式一般包括:由政府管理的、以税收方式筹资的公共养老金,由政府或私营机构管理的强制性个人储蓄积累,还有自愿参加的各种补充养老保险等。

5.发展银色产业,满足老年人口社会需求

鼓励在老龄事业的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以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老龄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既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还可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前景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02).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5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势头猛、程度高、发展不平衡以及超前于现代化等特征,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峻。预测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1.85亿人,持续增长到2055年的4.87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3.5%提升到34.9%,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2%)12个百分点,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峻的国家之一。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年均增长近1200万的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问题将逐步呈现集中爆发态势,留给我们做战略准备的时间十分有限。

而反观现状,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精神、制度,特别是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各项准备仍很不充分,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仍非常滞后,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和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老年群体社会管理以及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国情,急需通过基本国策的制定和倡导来改变,否则届时只能采取“应急式”地应对,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付出更大成本。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是一个攸关当前亿万老年人和每一个公民年老后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扩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具有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具备了基本国策所要解决问题的基本属性,理应上升到基本国策层面来应对。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仅关乎自身,也关系到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理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具有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

二、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体制建设

针对我国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对世界老龄人口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国家层面对此项工作作出能统筹公共资源制定国策的顶层设计,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主体机构。全国老龄委是国务院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基本职能是议事协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老龄委议事协调功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老龄委及其办事机构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1)全国老龄委办事机构虚设。1999年国发22号文件和2005年中央编办发18号文件批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老龄协会实行合署办公,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并没有给合署办公后的全国老龄办重新下发新的“三定”方案,而是一直沿用1996年(中编发[1996]15号)文件批准的中国老龄协会机构编制方案,至今没有变化。这样一来,全国老龄办虽有职能,但规格、编制、经费却都是套用中国老龄协会的,变成了一个实质上无规格、无编制、无经费的办事机构。2006年国人部发85号文件批准全国老龄办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实际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都是中国老龄协会的在编人员。(2)老龄办比较虚的职能不利于老龄委决策的监督执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归结起来就是“督促检查、调查研究、综合协调”。老龄委的决策部署需要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落实,老龄办本应具有对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老龄办并没有监督权,老龄委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决策部署往往难以落实。在综合协调方面,需要老龄办协调的很多都是棘手的工作:有的是全局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力完成;有的是特殊性工作,难以协调。老龄办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没有行政职能,很难与成员单位有效协调和沟通。此外,老龄办的规格较低不利于沟通协调。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成员单位一般都会派一名职位相当的人员参与沟通。由于各级老龄办设在民政部门,机构规格较低,成员单位派出沟通协调的人员职位相应就较低。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如果成员单位一把手不直接介入,工作很难有实质性进展。(3)老龄办设置在民政部门不利于科学决策和工作开展。现在国家老龄工作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民政部,绝大多数省市也将老龄办设在民政部门,各级老龄办在开展工作时难免受到制约。首先是受部门利益和视野的局限,难以超越部门利益。再就是受老龄办领导身份的局限,各级老龄办主任或副主任一般是民政部门的班子成员,在协调、督促民政部门做好老龄工作过程中,存在“下级协调、督促检查上级”的尴尬。最后,老龄办主任或副主任,如果以民政部门领导身份去协调成员单位,就有干涉部门工作的嫌疑,很难与成员单位达成一致。(4)地方老龄工作机构设置亟待统一和规范。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各地也相继成立本级老龄机构,但问题非常突出,设置五花八门。第一,规格不同。省级老龄办有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地市老龄办有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第二,机构性质不同。各级老龄办有行政、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三种类型,大部分是事业单位。第三,隶属关系不同。各级老龄办大多数设在民政部门,少数设在老干部局、人事局、劳动局、残联等。省级独立设置的有一个(山东),其他都设在民政部门,但设置方式又不一样,相对独立设置的有27个省,作为民政部门内设机构的有河南、上海、天津、4个省。第四,人员编制不同。省级老龄办多的有50多个编制,少的只有3个编制。地方多的几十个,少的只有1个,个别的根本没有编制。老龄办人员编制短缺突出表现在地县以下,很多县级老龄办没有专职人员编制,只在民政局明确一个人兼管老龄工作。(5)老年人社会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目前针对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存在老干部局、退管委和老龄办等多个系统。老干部局主要负责对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则由退管会承担。老龄办的管理服务对象就局限于以上两类人员以外的老年人,而且老龄委(办)还不具备行使老年人社会管理的职能。这种对政府离退休老干部、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分散实施管理和服务的多轨制模式,形成不了整体合力,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也造成了不公平,

加深了老年群体内部矛盾,不利于政治稳定,不仅难以适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也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在对老年社团的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由全国老龄办管理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3个全国性老龄社团职能有些交叉,个别社团履行了部分行政职能,而且围绕老龄中心工作、形成合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充分。除了全国老龄办管理的3家全国性老龄社会组织外,如何联系协调其他12家分别由不同职能部委主管的全国性老年社团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基层老年人协会和各类老年群众组织有80多万个,大多处于无序发展和管理真空状态。如不加强规范管理,将成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的最大群体。以上情形,客观上需要老龄委(办)承担并行使好老年人社会管理的职能。

建议:

1、进一步完善老龄委,主要强化老龄委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形成老龄工作全国统筹、监督的合力。

2、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做实做强,提升为正部级具有行政主体和执法主体地位的行政机构,同时,为超越部门利益,避免为部门刚性利益所束缚,建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由国务院秘书长担任。

3、增强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的老龄工作机构职能,将各成员单位的老干部局转变成为履行本单位老龄工作职能的业务司局,真正形成老龄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

4、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整合针对离退休老干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老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5、坚持培育引导、规范建设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基层老年人社会组织,依托中国老龄协会组建中国老年人联合会,把老年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助手、老年人的利益代表,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职能,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作用。

6、要统一和规范老龄办的机构设置,形成上下贯通、顺畅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

三、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快速老龄化形势不相适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传统意义上承担照料老人责任的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结构向核心化发展,向老年成员提供照料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生活服务需求和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日益减少的矛盾日渐突出。而社会化养老机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尽管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仍相差甚远,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过小,辐射能力弱,影响力低,服务被动,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加上政策不够配套,责任主体不明确。此外,养老服务队伍严重短缺,预计目前我国需要800万~1000万养老护理员,但目前经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只有20多万人。

建议:

1、加快建立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为核心、家庭服务为基础,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慈善互助服务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服务监管与提供分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70%的失能老年人能够享有居家养老服务,30%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6

一、问题由来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男性工人、干部年满六十周岁,女性工人年满五十周岁、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若满足相关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并产生养老金缺口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一些学者曾提出改革现行退休制度、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由于退休问题涉及人群范围过大,此项建议一直处于讨论争议阶段。直到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开始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目前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个社会背景。一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二是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的趋势,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会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使得我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而“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面临劳动力资源不充足的状态。

二、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最早是由美国的公共政策学家约翰・金登根据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等人的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式”建立,这一模型对政策议程的确定过程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多源流框架将政策过程看作由三股源流所构成的过程,分别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问题流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问题能否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取决于问题本身。政策流是指针对政策问题提出的各种思想,或者专门设计的可行性建议,各种思想相互作用和扩散。政治流包括国民情绪、公众舆论、权力分配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对于政策议程发挥明显的作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但都对政策议程的建立起到促进或者约束的作用。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股源流汇合到一起,公共问题就会被提上议程,形成了“政策之窗”。由于“政策之窗”打开的频次和开启时间有限,因此,政策建议的倡导者如果想推动某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抓住并利用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促使问题流、政治流与他们所倡导的政策相结合。

三、延迟退休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1.“问题流”分析

问题一般通过系统性指标发生变化、焦点事件或者负面政策效果的反馈,进而导致问题之窗的打开。延迟退休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养老金缺口等问题。

(1)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超过 60 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由于改革开发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年轻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升高。中国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2)养老金缺口巨大。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有效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在建国初期依据人口预期寿命制定的,退休政策不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目前的人均寿命重新考虑。

2.政策确定的“政策流”分析

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都围绕政策问题提出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得到重视。在政策的选择过程中,经过检验,最终只有技术可行性高与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强的政策通常更易于被接受并提上政策议程。

2004年开始,我国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也作出一定的回应。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在考虑延迟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银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2008年10月,人社部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采取“小步渐进”方式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近年来政府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逐步明朗化。2011年3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面地、慎重地、积极地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2013年,国家发改委专家表态,提出了“温和延迟退休”的概念。这些建议成为渐进式延迟退休生成的政策流,推动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确立。

3.政策确定的“政治流”分析

政治流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促使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观念,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构成了政治源流的主要部分。

美欧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经历了人口结构转变,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政策在多数国家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改革措施初期遭遇较大的压力,国外政府没有放弃,通过“小步渐进”的方式,在协商、谈判中逐步提升退休年龄。这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我国政府将延迟退休提上日程,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措施。综合各方面实际考虑,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政府表示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此项决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并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

4.“政策之窗”打开

潜在的议程项目如果符合目前的民族情绪、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取向相一致,那么这项议程就容易上升到优势地位获得成功。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已开始减少,政府考虑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在广泛采纳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延迟退休的“政策之窗”打开。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标志着延迟退休政策正式纳入政策议程中。2014年3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将在2020年前推出中国延迟退休具体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小步、分阶段、渐进式的推进。

本文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分析能够看出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对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而延迟退休政策的最终突破是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于政策之窗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源流分析框架在政策分析中的运用适当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抓住政策之窗打开的机会,促使理性公共政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约翰・W・金顿.议程、备选方案和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7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中共中央、xx、xx

近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体现了对亿万老年人的深切关怀。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要求、总纲领,发展老龄事业、加强老龄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省老龄办要求,我市深入开展学习重要指示精神。市老龄办联合本报开辟学习贯彻对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专栏,择优刊登学习文章。

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市中区老龄办主任 王康金

的指示显示了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亿万老年人的福音。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关键之年,对照指示批示精神,联系工作实际,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落实。一是要把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与省、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与谋划十三五时期工作、做好今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用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成果体现在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上。三是要围绕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调查研究,为加强老龄工作、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四是要切实改进作风,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聚焦解决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谋划、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实,确保今年各项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五大平台构建老龄工作新成效

槐荫区老龄办主任 李兆禄

目前,槐荫区老年人口8万多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0%,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槐荫区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广大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积极搭建五大平台建设,确保老龄工作实现新成果。

搭建敬老活动平台,营造尊老敬老助老新风。在全区开展以老年文化教育建设促进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和敬老月活动,重点开展好以进基层、送温暖、送健康、送文化、送安全、送保险、送服务、送祝福、送欢乐为内容的八进八送活动、举办全区庆祝老年节暨敬老文明号表彰大会、老年书画摄影展、老年棋类比赛、老年文化广场系列展演、阳光健康送老人、走访慰问等活动,真正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

搭建老年民生平台,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和服务。对上积极争取,对下扎实推进区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拟对5家符合条件的养老公寓进行扶持。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扎实开展银龄安康进万家活动,为2万名困难高龄老人和老年文化骨干赠送价值50多万元的银龄安康保险,同时继续做好续保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社区银龄安康专员试点工作,把银龄安康工程打造成为老服务的新品牌。

槐荫区还大力搭建文化养老平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搭建老年维权平台,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章丘市老龄办主任 李明

全市老龄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之后,我们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作了专题汇报,组织全体同志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挑战,及早谋划,科学决策,统筹布局,实现老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市委和市政府各有一位领导同志直接分管,定期听取专题汇报,专门研究解决老龄工作问题。章丘市率先成为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市),从20xx年开始为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投资近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全市20处敬老院,确保了每个镇(街道)都有一处高标准敬老院,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率先在绣惠、圣井、水寨3家镇街敬老院实行医养结合试点,打破敬老院和卫生院的界限,开创了医护、养老一体化模式。全面开启农村幸福院与城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我市已建设农村幸福院76家,日间照料中心8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先后引进了海佑颐养服务中心、台湾日月潭、济南鸿泰缘、文德天颐苑、秀水情五家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章丘市有120多支老年健身队伍,经常参加各类活动的达到3万多人,已成为章丘一道亮丽风景,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最近几年,章丘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等称号,在省和济南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章丘始终把增进群众福祉放在首位,连续五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这些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务实担当 做好三个表率

济阳县老龄办主任 张秀花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部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图1〗

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表1〗

表1全国老年人所占比例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建筑规划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整体角度考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增加社会基本老年设施以满足老龄化量的问题

增加住房。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

增加老年公共设施。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

增加老年公共配套设施。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增加老年管理机构并出台政府政策控制其财政分配。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图2〗

表 2 我国社会养老设施体系功能

改进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满足老龄化质的问题

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图3〗

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图4〗

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强调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武著,《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华中建筑,2005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9

一、现状分析

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后,需要某种制度来保证自己在不能继续劳动以赚钱谋生的情况下而不至于穷困潦倒,这就是指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的退休制度安排。因此,退休年龄就是一个人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年龄。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提前放宽五年期限。在当今人口日趋老化和人均寿命逐渐延长的背景下,这种强行退休的制度受到了很多争议。“延迟退休”似乎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大部分劳动者却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在一项调查中,近九成的被访者都不同意延迟退休。由于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

二、当前我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一)适合我国人均寿命延长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意味着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延长,即可视为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延长,开始劳动的年龄普遍提高,进一步导致工作年限的减少,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的需要。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长远看来,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可回避,否则整个养老体系将无以为继。

对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年轻一代的缴费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养老金是由现在工作的年轻人支付,数量激增的老年人意味着年轻一代需要缴纳更多的养老金,年轻一代缴费压力越来越沉重。如果推迟退休年龄,则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

(三)有利于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和更大程度发挥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退休年龄提高可以使劳动人口增加,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

三、当前我国延迟退休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大就业压力,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延迟退休无疑是雪上加霜。老一代在岗就难为年轻人空出职位,使得社会财富向老年人转移,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即老年人就业,年轻人待业在家。

(二)扩大分配不公,加重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民众反对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即是退休金的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如果延迟退休,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进而扩大了分配不公,使一部分利益集团更加得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难以得益。

(三)阻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我国正逐步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规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必将会对新农保的参与率产生巨大冲击。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得原本未被覆盖的人拒绝投保,覆盖率低又会导致养老保险收入的降低。因此,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可能并不如预期。

四、退休年龄改革的建议

社会政策的出台必然会是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一场艰难博弈,尤其是像“延迟退休”这种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大计。因此,在实施政策前,必须尽力搬去这些“绊脚石”,才能使政策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要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完善我国基本养老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制度覆盖率未能实现全国统筹和自由流转,仍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存在,财务上不具有一定可持续性。若要延迟退休,必须先解决我国基本养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反对“延迟退休”的呼声主要来自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早,工龄长,如果再延长退休年龄,则会损害其充分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权利;反之,受教育程度高,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管理工作的劳动者,就业晚,工龄短,延长退休有利于实现其充分就业的权利,也避免造成优质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制定政策时需把握好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解决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

再次,把握好政策的实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延迟退休”必定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就业难并不是因为老年人每年腾出来的位置不够.而是巨大的劳动力总量与劳动力需求不相符。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就业问题绝不能拿退休年龄开刀。所以“延退”需缓行,把握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劳动者意愿实施弹性退休。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较高。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实施弹性的退休政策。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关系民生大计,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考虑适时地、逐步地、分区域地、有选择地实施弹性退休年龄政策,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群体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增加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解决就业和养老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注重政策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学术交流,2011(2)

[2]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0

[2][5]钱亚仙.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4(1).

[3]李川瑜.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1

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建养老社区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总裁杨超

截至2007年底,我国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多张,是老龄人口总数的千分之十,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杨超提出,应该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而且还要重点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养老保险基金

应全国统筹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

刘雅琴说,2008年末沈阳市企业离退休人员达81万人,全年可用于发放的统筹基金收入52.6亿元,支出91.7亿元,当年基金的收支缺口达到39.1亿元。经测算,2009年沈阳需支出养老保险金要高达117亿元,缺口将继续扩大……

而南方的新兴城市,由于老企业少、国有企业少、退休工人少、退休人员抚养比低,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多,大量养老基金闲置,所以全国养老基金支付出现严重失衡状态。为此,刘雅琴建议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筹,既可解决北方养老保险金缺口无法筹集的问题,又能解决南方养老保险金闲置问题。

子女应月扣工资3%给父母交养老险

提案人: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集团总裁赵超

赵超说,子女赡养父母只有法律大原则,缺少定量化和操作化的措施。建议设立“父母养老社会保险金制度”,由银行每个月从就业子女的工资中扣除3%给父母养老用。这样,把赡养老人定量化、可操作化、规范化、社会化、货币化,也可以避免以往的“薄养厚葬”。

按照赵超的建议,可利用现有银行系统建立“父母养老社会保险金专用账户”,银行在就业子女的月工资中扣除3%,计入“父母养老社会保险金专用账户”(3%的数额由子女单位算出后报送银行)。

特殊专业人才

应“弹性退休”

提案人: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奉天医院院长冯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正常退休政策依据相关文件,男干部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据了解,国家和部分省市对退休年龄,特别是对延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出台相关文件,但仍没有形成共识。冯虹认为,对于一个大夫来说,男60岁、女55岁正值黄金时间,如果按现行政策,他们的退休对国家是种损失,是对人才的浪费。她建议,可以适当延长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若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坚持的,也可提前退休,探讨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德体

目前在农村,普遍是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弱,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调研,谢德体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可能是解决失业农民工就业的有效方法之一。

谢德体同时表示,实行农民退休制度也是解决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的一种趋势。他认为,实行农民退休制度,会有近1亿农民退出土地经营,由政府财政提供养老保障费用,从而改变过去土地养老保障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主体应各负其责

提案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市长李静

李静认为,农民为工业原始积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牺牲的利益也很多,国家应承担一定的养老责任,所以应进一步明确国家的责任。而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必须担负的责任有三、政策责任、财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和财政不可能将养老保险全部包下来。因此她建议个人从自己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积累个人账户。这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城镇无业老人养老保障不能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