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1 10:28:41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1

作者简介:衣晓青(1956-),女,山东青岛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石尔(197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69-02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既是热工理论的三大主干课程,又是能源动力类专业(方向)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传统的教学宗旨倾向于各门基础课程自成科学体系,分别独立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牢固基础。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死板,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致,不易明确学习目的。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发现了新的教学要素——“案例教学”。按照认知灵活性理论,对以上热工理论三大基础主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热能动力类专业为场景,建构诸多新的知识点教学,组织全新的热工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可以使热工理论基础课教学克服以上不足。

一、打破僵化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填鸭式”教学把学生作为小绵羊驯服的弊端。[1]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分支,斯皮罗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很好地解决了“死记硬背”传统与极端建构主义(忽视抽象养成)之间的矛盾。认知灵活性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情景(境)展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工具,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可以按抽象思维方式,放开视野寻找新的分析问题的工具。

为了解决传统与极端的冲突,斯皮罗把知识抽象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良构的与非良构的两种领域。[2]良构的即是指:按照抽象思维,从概念到原理的演绎解析的知识体系,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统规范。非良构的即是指:在具体场景(案例)中,隐透出的各种良性结构的知识叠合;这种叠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解释或解决具体场景问题;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良性结构知识叠合的诠释。由此得出结论,良性结构知识就存在于非良性结构知识之中,“认知灵活性”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非良性知识教学获得更加深刻的良性结构的系统知识,而且是积极主动地、生动有趣地接受之。

热工理论是研究热(能)在释放、转换和传递中的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等问题的科学,涉及流体运动规律、热(能)转换与传递规律。按照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教学观,热工理论基础课教学也可分类为良构性和非良构性。热工理论的三大主干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分别作为单独体系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层次组织结构,应属于良构性领域,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公式到公式的演绎解析,逻辑性很强,范式文本较固定,程式较稳定,测验作业较死板。

“认知灵活性”教学理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僵化、被动,既不能启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容易落入死记硬背、教条主义的套路,缺乏广泛的知识联系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更缺乏给学生以另辟蹊径的想象空间。如果以流体介质为对象将热工理论三大主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杂交),并以热工理论应用为主线,将能源动力类相关专业作为场景,构成非良构性知识结构,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具有复杂背景和综合影响因素,能够从问题入手引出综合知识的有机联系,开阔学生发展思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指导学生熟知专业背景。这种按照认知灵活性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热工理论基础课程的非良构性知识体系会冲破传统的各自为主的单科系统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克服“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倾向,培养面对知识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建问题教学:热工理论基础三大主干课程的优化整合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进行多维表征,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也是指导热工理论基础三大主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基本思想。热工理论基础三大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工程流体力学”是主要以流体介质为研究对象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力类技术基础性课程,三门课程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热工理论的主干课程体系。其中,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介质的位置势能、压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的规律;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机理。由此可见,能(热)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是热工理论三大主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内在动力。

基础课理论自身系统的完善性使任何改动需求都带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进行优化整合,才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过程中发展新的学习要素。例如,“传热和流体流动的数值方法”课程就是将传热学、流体力学知识进行融合后加入到数值计算科学这一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为热工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这一知识的优化整合,多维表征得以实现,使学生建构起在热科学和流体科学中可以直接迁移和引用的关于热物理方面的知识,超越了封闭、孤立课程所给的单一信息模式。

如果说热工理论的三大主干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分别作为单独体系教学是良性结构知识的传授,那么,把“三课”拆分,再按照具体能量转换的场景问题有机组合,这种教学模式就属于非良性结构教学。乔纳生等人的研究把前者称作低阶学习阶段,把后者称作高级学习阶段。[3]高级学习阶段优于低级学习阶段的实质就是变公式学习为问题学习。问题学习对于热工基础理论教学来说,打破其三大主干课程的各自理论体系是必然的,是要针对具体的场景问题而进行知识交叉组合。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灵活性教学理论,这种知识体系重组,必须避免极端建构主义干扰,必须遵循“专业问题、溯本求源、知识联系”三原则,才是优化的、高级的教学模式。

三、重复多变教学:能源动力类专业问题逆向渗透于热工理论基础课程

非良构的知识体系与良构性知识体系的区别就在于:一是前者比后者建立的概念庞大、复杂,它往往是多个不同学科孤立概念的交集;二是前者比后者建立的概念有很大的多变性,这是由问题教学场景多变性所决定的。热工理论基础知识在航天、航空、热能动力、化工、核热工、低温工程、冶金热工、微电子技术、材料和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应用,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其展现的知识点都是非良性的。实际上,在能源动力类相关专业的不同场景下,其呈现的非良性知识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工程热力学中的热经济性指标在热机循环中的应用是热效率,而在制冷循环中的应用是制冷系数。这说明热经济性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又如,流体力学在电厂中的应用以管内流动、物体绕流为主,而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的应用以室内外环境通风、换气的流动为主。传热学中对于散热器来说需要强化传热效果,对于建筑物屏蔽掩体则要抵制传热。

在针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热工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建构中,按照认知灵活性教学理论,必须将原有良性结构体系的知识与专业场景结合起来。这种有专业针对性的知识渗透,有学者称其为专家知识学习阶段,属于更高层次。[2]比如,把能源动力类专业(方向)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两门课程整合为热工理论基础课“泵与风机的流体流动”一章,以流体力学知识为基础,反映了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在流体机械中的具体应用场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建构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多维图式,达到对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按照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规范,对应专家知识学习阶段的教学模式即“随机通达教学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专业的众多场景链,反复从不同问题视角,以不同的基本知识、基本公式、基本理论的多样组合,不断给予学习者良性知识的刺激,这会使学习者通过反复的从各种变式到抽象的过程,不断加深对良性结构知识的各种理解,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历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性思维,为今后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贯穿于这一思想的新的“热工理论基础”课程体系,组织“锅炉工质流动与热交换”、“汽轮机流体流动与功能转换效率”、“热力发电厂工质循环与热效率”等章节,探讨基于专家知识学习理念的非良构知识领域的显性建构,加入热能动力类专业知识对热工理论基础课的反向渗透,有效增加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结果就自然生成了。

除了书本专业知识的反向渗透以外,通过与科研、生产单位合作的科研课题的有机结合,也是专家知识学习阶段的案例来源。例如,教师通过某钢铁公司锅炉尾部烟道声学振动问题的科研活动,向学生们提出卡门涡街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卡门涡街产生后对设备及系统的危害和消除卡门涡街的措施等诸多学科问题,从而认知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2

热工类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该类课程是培养21世纪工科类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公共技术基础课。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许多院校在机械大类专业中都大课时量的设置了该类课程。我校从1999年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与《工程流体力学》3门课程陆续开设。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目前该热工类课程已成为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的一门公共课。针对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热工类课程本身特点,结合近两年来我校热工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本文拟对机械大类专业中热工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在机械大类专业中开设了5个专业方向,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模具。由于热工类课程内容知识点多、联系紧密、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等原因,我校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专业方向对热工知识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该如何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量的多少是个不容易把握好的问题。(2)课程的实验项目单一,验证性实验居多,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践)甚少;而且热流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少,当学生人数多时,供需矛盾相当突出。(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热工类课程开设之初采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填鸭式教学。

二、探索与思考

1.适应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方向需求,建立分层次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机械大类专业中开设热工类课程不可能像在能源动力类专业中那样学习的内容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只能结合机械大类下各专业方向的知识需求及其特点有所取舍。其基本思路是:以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为线索将传统的3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以形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较系统的一门课,以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为主要知识点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改变一般《热工基础》课中把《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当作两个独立部分,而且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不相关联的做法。事实上,这3门课都是以“三个”守恒定律为基础的。另外,《工程热力学》中理想气体性质及其热力过程等有关理论是《工程流体力学》讲述气体动力学的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对粘性流体流动的分析正是《传热学》介绍对流换热的前提,等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构建起以“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方程为基础、以《工程流体力学》为桥梁,使3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的分层次新课程内容体系,在保证各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综合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删除雷同内容,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使3学科教学更为系统、高效。当然,还需考虑的是要围绕各专业方向后续课程所需内容及学生将来工作应必备的专业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热基础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路,为适应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方向的需求,我们建立了热工类课程分层次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11个模块的内容:(1)流体静力学;(2)流体动力学基础;(3)气体动力学基础;(4)有旋流动和有势流动;(5)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6)工质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7)热传导;(8)对流换热;(9)辐射换热;(10)传热过程与应用;(11)热力循环与应用。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我们采用高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全部11个模块的内容都学习,开设约120个学时;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我们采用中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选取其中8~9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开设约90个学时;对于“工业工程”等专业,我们采用初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选取其中6~7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开设约60个学时。

2.结合理论教学,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热工类课程基础实验平台

通过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内部机理、运动过程、系统整体的深入了解;改造和精炼验证型实验,加强其综合性,提高其精确性,使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效率得到改善;补充开设大型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如复杂条件下工程传热系数测定、提高循环效率、强化传热等。形成分层次(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多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等)和多专业共享的热工类课程群实验教学平台。

(2)建立远程与虚拟实验中心

为解决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少的问题,引入虚拟技术,改革传统实验中一些片面的、粗糙的、繁琐的、低效的实验方法,建成远程与虚拟实验中心,该中心是机械大类专业共享的实验技术通用平台。开发了一套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实验过程和环境模拟到计算机内完成。通过学生在真实实验之前,首先在虚拟系统上进行虚拟实验,完成虚拟实验后,对实验过程和环境已非常熟悉,从而在真实实验中能熟练地高质量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它集真实设备、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可实现教学实验的可塑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解决学生人数多、实验台套数少的供需矛盾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设备亲自动手开展实验,从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3.探索“教――研”型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课堂上,从过去传统的讲授为主变为讲、演、答等多样化形式,讲授部分以主要知识点为内容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围绕专业及工程实际问题安排各教学环节;选用实景、动画等方式,制作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充实工程实例、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缺乏的专业背景知识形象地演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互问互答,与学生交流讨论,营造即活泼又严谨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

利用我校开展的“创新教育项目”和“优秀生导师制”活动,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先后进行了“大型车辆制动散热装置设计”、“大换热量厂房保暖系统分析”、“蒸汽喷射式真空泵内流体流动特性”、“带式干燥机节能”、“大型球罐胀型”等多个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优选,要求由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71-02

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智能设施(部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工学土木类4个本科专业之一,与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交叉,专业范围扩展为建筑环境控制、城市燃气应用、建筑节能、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领域。

在“重基础、宽口径”的形势下,夯实基础、凝练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辽宁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作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注重创新、培养专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特色。笔者所在的传热学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从传热学的课程定位出发对课程内容优化、案例分析的运用、新成果的吸纳、师资力量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等进行探讨。

一、课程描述

1.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2],它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之上,主要讲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所涵盖的暖通空调、供热工程、制冷技术、锅炉房工艺与设备等工程技术中共同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学生通过传热学课程的学习,可获得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通过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配合,掌握热工设备设计、提高能效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如果把本科生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比作是教学生如何建造房子的过程[3],那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教会学生如何打造房子基础的过程,专业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基础上建造各种房子的过程。传热学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质是一门科学,内容相对稳定,每一个进步都会带来技术上质的变化。剖析传热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探讨教学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契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1)与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关系。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是传热学的先修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热现象中物质能量平衡的关系及流体流动过程的力学性质和边界特点。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学生进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与暖通空调、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制冷技术、锅炉房工艺与设备等专业课的关系。这五门课程的共性问题包括热量传递过程、换热设备的类型及适用范围、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换热过程的强化与削弱等,上述理论知识均涵盖在传热学的教学内容中。在传热学教学过程中,应概述其基本理论在其他专业课中的应用,并结合相关专业工程实例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传热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

(3)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关系。传热学课堂教学安排在认识实习实践环节与生产实习实践环节之间。认识实习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各类换热器的形式和功能,生产实习环节安排冷热源系统中换热器运行调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关系。传热学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提供围护结构传热计算及各类换热器(如散热器、地埋管换热器、空气处理机组、一次网/二次网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余热回收装置等)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使学生体会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分析、计算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建设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如果每门课都片面强调自身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势必引起专业培养方案学时的不适当膨胀。因此,将整个专业知识结构设计成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服从整个体系的需要,可以使每门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传热学课程建设提出了如下措施:

1.突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传热学共性的提炼

在绪论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传热学的任务、基本要求及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传热学功能与作用的阐述,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恰当定位。传热学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经典学科,内容极其丰富,也早已自成体系,核心理论包括传热的三大基本理论模块――导热、对流和辐射,外延理论模块包括凝结、沸腾和质交换。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根据上述特点,以能量守恒定律为主线,串联起导热、对流和辐射三个理论模块,适当涉及到凝结、沸腾和质交换等相关外延理论模块。按照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过程计算方法、增强或削弱传热措施等方面归纳三类基本传热方式的共同性与区别,以及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典型应用。

2.提高案例分析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

传热学理论分析较多,公式复杂且难以理解,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来揭示抽象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通过授课中案例导入、小结中典型案例分析应用以及布置大作业等不同的方式开展,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并学习如何利用课程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适时吸纳本学科的创新成果

随着传热学学科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成果不断被应用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这些新的知识也逐渐被引入到传热学教学中。例如微尺度传热学、生物传热学,以及螺旋折流板、双斜内肋管、微肋管等新型换热设备。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对这些新概念、新现象、新设备的认识和理解有时是比较困难的,但与专业应用关联起来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助力创新性人才培养。

4.加强教师知识和能力

通过学习和研讨,让相关教师具备坚实的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具有专业全局观念,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清楚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和专业学习的实用性为原则,在传热学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专业基础课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向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基本概念到原理运用再到技术分析,层层递进,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思考、分析和讨论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掌握新知识,同时锻炼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以传热学中“导热微分方程”一讲为例进行分析。

该讲包含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内容抽象,教师在讲授时将重点放在分析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推导的理论基础、如何简化与应用等方面。结合本专业典型的墙体导热过程,提出工程应用问题,即“如何计算在温差作用下由分子热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引出解决方法,即“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求解”求解数学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应用“能量守恒定律与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本原理;阐述导热微分方程推导过程,剖析各项物理意义,例如“为热扩散项,表征的是单位时间内从x方向导入与导出微元体的净热量”;导热微分方程的应用,设定不同的墙体导热工程情景与学生讨论方程的简化条件,例如“导热系数是定值、无内热源、稳态”等等,启发学生建立导热微分方程的简化形式与高等数学中Poisson方程、Fourier方程、Laplace方程等的联系。

用这样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中理论性极强的推导过程,还能够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导热微分方程会有非稳态项、扩散项、源项以及什么时候可以省略,同时引导学生利用高等数学中的相关知识求解简单的导热微分方程。这样,教学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教材重现,而是教材的导读与深化。教材是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入门,再落实到实际应用;而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形成普适性的抽象理念,二者的思路方向是相反的。

2.案例教学

传热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有许多从生产实际中抽象简化出来的案例。案例教学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出相关的概念、原理、技术等,可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非稳态导热”一讲中可选择高温铁锭退火的案例;另一方面以根据实际案例分析讲解例题,展示给学生如何利用概念、原理、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授人以渔”。例如在“多层平壁导热”一讲中可选择外墙外保温系统传热系数计算及优化为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4],也是传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热学中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个环节。通过缜密的设计,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减少部分验证实验和重复内容,适当增加创新性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尽快将专业知识应用与转化。安排必修实验教学8学时,其中基本型实验4学时、综合型实验4学时,开设选修创新型实验4个。供热工程、制冷技术、暖通空调、锅炉房工艺及设备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涵盖了维护结构传热计算、各类换热器选型计算等。此外,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产学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感知、注意、记忆、理解、实践、创新的学习过程。

4.考核机制

课程的考核机制与课程理念是一致的,我们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已不适用,通过弹性的、多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将传热学考核分为闭卷考试(60%)、实践环节(20%)、大作业(10%)和研究性学习(10%)四个部分。闭卷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主要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等,特别注意避免大段背书、背公式的情况。实践环节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专业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质量确定。大作业是案例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设计作业内容不仅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还要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性学习包括选修创新型实验、参与科研课题等形式,将其纳入到考核内容中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5.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外语教学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体现,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主讲教师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条件。根据课程的内容、难易程度等因素,笔者选择了“绪论”、“太阳辐射”两讲开展了双语教学。学生对该教学方式比较认可,认为有利于理解专业术语、有利于国际交流和继续深造、学习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等,希望增加双语学习的机会。

四、结语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一枚基石,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源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专业方向的不断调整,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类似传热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和总结,才能使教学体系更科学、结构更合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水平,增强学生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8-01

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热学”是能源机械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基础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1,2]开展“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3,4]

“传热学”课程是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本科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热量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本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热学”课程组成员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课程组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传热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基础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感觉比较困难;课堂内容学完后,学生很难将知识贯通使用。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体会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的知识有所忘记,而“传热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对先修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因此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些吃力;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式的上课模式让学生觉得上课枯燥无味,学生上课兴致不高;三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难以在黑板上表达工程中复杂的传热问题,单凭“粉笔+黑板”和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复杂的传热关系。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上述问题的存在促使课程组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思考、讨论以及教学中的实际实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

1.脱节知识的弥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体会“传热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学中应该注重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注意弥补学生知识的脱节。尽管课程中涉及的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知识已经学过,但是多数同学已有所忘记,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层记忆。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适时地引出传热学知识在锅炉、空调、制冷、通风等专业方向中的用途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尽管“传热学”课程还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课程组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对任课老师提出了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建议。“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注重:

(1)注重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譬如:先将传热过程与电路相类比,由热流=驱动力/热阻,引出导热热阻、对流换热热阻以及辐射换热空间热阻和表面热阻的概念,使学生一下子掌握了传热的计算。

(2)注重教思路,教方法。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中理论、定律、公式不是简单地列出,满足于讲授某些具体的内容,而是在理论、定律、公式的引出、物理意义及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提出传热问题。如:身边的哪些物理现象属于传热现象?本专业领域哪些地方用到传热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哪些学科领域涉及传热的强化、削弱问题?哪些学科领域涉及对温度场的控制?如何解决?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Heat transfer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irection,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heat transfer teaching experienc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n how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s discussed.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urses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eat transfer; teach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0 引言

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传热现象与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高新科技及交叉学科前沿的各个领域,在能源(包括常规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动力、制冷、化工、建筑环境、微电子、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新材料、纳米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大量存在热质传递过程与热控技术问题。传热学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都对该类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传热学课程已经成为能源动力类、机械类与建工类等院系重要的平台课。传热学课程中除了介绍国内外成熟的定论以外,还要大量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有关研究成果。通过各环节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实验技能,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 传热学课程的特点

“传热学”课程从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入手,主要介绍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制冷原理及设备”、“热源设备”、 “热泵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传热学”作为学科基础理论课,其牵扯的概念颇多,理论性很强。其中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该课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热能传递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4学时;导热基本定律,2学时;一维和多维稳态导热求解,2学时;非稳态导热,4学时;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4学时;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4学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4学时;相变对流传热,4学时;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4学时;辐射换热的计算,4学时;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4学时。

2 “传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会反映“传热学”学习难度大。根据调查笔者认为难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热学本身内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深而广,而且对传热的研究历史较长,前人总结了大量的概念、公式。例如在传热学的理论推导中经常用到微积分、泰勒展开、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等。而且刚接触传热学的低年级学生在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中就会得到类似传热学特别难的印象,增加了畏难情绪。同时传热学内容分散,各主要部分相对独立。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较少,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对流传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牵扯到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而N-S方程本身就是流体力学学习的难点,所以大大增加了对流传热的复杂性。特别是关于湍流流态的对流传热和相变对流传热,目前还不能从理论上推导出实际情况下的努赛尔数计算公式,大部分都是使用经验关联式的状态。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

(3)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意愿。同时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好,怕吃苦不努力,对新的课程未作预习,课后也没有独立完成作业和复习。学生对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未能深刻理解,而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

(4)期终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复习时认真推导公式,多做习题,但传热学这门课程的概念多、方程多、经验公式多,学生无法全部背出。对考试的命题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无法对学生是否达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考查。

3 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必将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更不可能做到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从第一节课始,到最后一节课终。在一开始给学生介绍传热学这门课程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传热学知识在传统工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在建筑、冶金、化工、航天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临界热绝缘直径内容时,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提问是不是冬天带上手套就一定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再引申到在工业管道外部附加保温层是否就一定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学生通常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这时以电线散热等实例说明附加保温层后散热量并不一定减少,甚至有时会起到增强散热的效果,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原因的欲望。在明白了机理后,学生会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能否保温还得看绝热层外径的大小,当绝热层外径小于临界热绝缘直径时起不到保温的作用,相反可以增强换热。再如对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是蒸发器和冷凝器,都为相变对流换热器。其中蒸发器中制冷工质沸腾吸热,冷凝器中制冷工质凝结放热。其换热的机理都来自教材中相变对流传热章节。在该章节讲述之前,可以从学生们日常中经常接触的空调系统为引入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2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发现式、启发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不同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手段,包括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包含更大的信息量,同时对实践教学的不足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要避免出现杨叔子院士列举的多媒体教学中多种错误形式和问题,如 :“照屏宣科”、“人幕分离”、“对屏讲解”、“快速浏览”等。更不能将PPT变成“骗骗他”。

3.3 教学内容和实际实践相联系

在教材的选择上,本课程选用杨世铭、陶文铨所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传热学》(第四版),该书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反映了传热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如纳米传热学的基本知识等。该教材包含典型的例题与习题,对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十分接近工程实际。但随着传热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提高,许多新的研究手段得以出现。传热技术的工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也因此使得传热学的内涵得以丰富。随着能源学科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接收到最新的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删减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非稳态导热中一维无限大平板分析解的推导过程。此外也增加了一些传热技术新发展的内容,如微尺度的传热等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工科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3.4 改进实验教学

传热学的实践性很强,像一些复杂的传热问题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提出。当前,我校传热学的实验教学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还有所欠缺,比如课时安排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大部分内容依然是基于课堂所讲知识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再如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数量不多,往往多人一机,不少想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的学生未能得偿所愿。因此,对于传热学教学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需要加以改进,除了巩固课堂授课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传热学的课内实验可不仅仅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同时应增加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改进考核模式,注重考查学生能力

针对闭卷考核方式的不足,同时避免开卷考试带来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我们尝试在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时,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形式。平时的课堂表现、互动参与情况、作业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提高课堂互动讨论中的表现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对试卷的命题范围可以尝试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试卷分为A、B两部分。其中A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B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应用传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实验关联式的应用,采用开卷形式。

4 结语

如今的大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变化中搞好教学仍然是教师们的主要任务。传热学作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途径的前提下,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导思想,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传热学课程建设,k201201002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6

由于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来自不同系,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基础上差异很大,因此要使他们一起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准备教案,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有所获,原基础较薄弱的才能跟上。例如,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已学过热工基础,其部分内容与传热学有交叉,而学食品的学生觉得传热学几乎完全是新的一门学科。为了使航海类的学生不感到重复,又使食品的学生能学好,要在照顾到教材的连贯性及知识渐进性的原则下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简化,并补充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例子,以启发同学思考,使那些已有初步概念的同学觉得内容有深入,而原来没基础的同学也觉得能听懂,各部分学生各得其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必须削枝强干,突出主线

传热学的主线是热量传递和传递过程中其能量守恒而温度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起在各种不同的实际传热机理或过程中应强调从常见传热方式去分析热能传递的思想。因此,我把较多的学时放在导热、对流换热等章节上,通过大量例子从各个侧面突出不同类型的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引导同学得出热量传递温度变化的原因。对于换热器的讲述,也把重点放如何对实际过程进行科学抽象及如何进行传热分析等问题上,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当然,在突出主线的同时,对与第二学位专业有关的内容也作适当的延伸,讲课中引入冰箱、空调电器换热部分等内容,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增加一些工程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较多的学生来自食品等专业,他们缺乏工程数学等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在讲课中适时加入一些有关基本知识,譬如在非稳态导热前,介绍了关于数学物理方程偏导函数、求解定解方程的基本知识,使没学过这些课程的同学能自如地理解计算公式的推导,为讲解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提供了条件。又如对流换热讲述中,补充一些流体力学的内容,使同学对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过程能够深刻理解。这样,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结合了原来学过的知识,使得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7

短学时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机类专业热工基础短学时教学

Explor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teaching of short period Thermodynamic Engineer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writer's teaching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rmodynamic engineering, the authors study that

theshortperiodthermodynamicengineeringteachingmethod,contentandexperimentation. Thispaperpresentssome

suggestions, which may solve some problems.

Keywords: Mechanical specialty; Thermodynamic Engineering; Short period; Teaching

热工基础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

识,是 21 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

部分。除了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之外,热工基础课程也应该是机械

类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我校 2006 版教

学培养计划中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第

一学期所开设热工基础课程,共计 32 学时。由于学时

有限,怎么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用的热

工知识成为摆在主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机械大

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热工基础课程其本身特点,笔者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

业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等方

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教学内容

热工基础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学

科,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这两门课程的总学时在 100 以

上,而我们专业只有 32 学时,这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时

带来许多问题。到底哪些知识需要讲授?需要学生掌

握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底。教研组老师们仔细

研究热工基础课程内容,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专业的特点,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热力学第一

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

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作为需掌握的内容,而水

蒸气与湿空气、动力装置循环、制冷装置循环和换热

器作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方法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

热工基础课程的物理概念性很强 , 而且存在着大量

的公式推导。许多推导是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出发 , 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在微元体或控制体上形成微

分方程或积分方程。对这些繁琐却类似的推导过程 , 主

要强调理解基本概念 , 掌握方法 , 而不深究纯数学的变

化 , 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 ,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讲授

时要做到透彻明了 , 简洁精练。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

优势,以生动的图像和动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工作原理的介绍,由于教学对象是机

类专业学生,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不是特别了解,利用

动画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重现,循环过程便一目了然。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

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

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才能

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学好这门

课程,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驱动

因素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

方面应是"还知识于本原",按照知识形成的本来过程

进行传授;另一方面是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

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过程,只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在"热工基础"教学过

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地采用各种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暖水瓶作为范例讲解传热的基

本方法: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采用发现式、启发

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分析在暖水瓶保温

的过程中是怎样阻止热量传递的。参考给种材料的导热

率表,找出瓶塞用木头原因;瓶胆要抽成真空目的是什

么;瓶胆图上水银是怎样阻止热辐射的。要创造逼真的

教学情景,使学生感受到"传热学"领域就在自己的身

边,进而增强学习热工基础的兴趣。

3)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有机结合

随着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

发展,特别是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传热学"的学科

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与进步。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

以及温室效应等世界主要问题都迫使我们提高热能与机

械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效率。因此,

授课时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与相关的前沿学术动态有

机结合,多讲解一些能源动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

的兴趣和目的性,让他们学习如何利用基本知识解决机

械专业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教学

热工基础的试验教学主要以数值模拟试验为主,

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数值模拟计算类软件使用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今计算机在我们生产

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增设少量上

机实验,让同学们了解传热方面仿真软件,利用计算

机模拟计算基本的稳态传热过程,分析温度场分布规

律。在讲授相关传热问题数值求解相关章节时,尝试

借助 CFD 软件讲解传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概念和思

想。(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简称 CFD),是一

种重要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其产生可以追溯到 20 世

纪 30 年代初,它是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以及计

算机图形学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CFD 是目前国际上

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领域,是进行"三传"(传热、传

质、动量传递)及燃烧、多相流和化学反应研究的核

心与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热能动力、航空航天、机

械、土木水利、环境化工、暖通空调及空气净化等诸

多工程领域。针对机械类学生所接触的应用软件工程

•40・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图形建模较多,而数值模拟计算相对较少,笔者认为

增加仿真计算软件学习、掌握实体建模与网格划分方

法对于机械类学生是必要的。另外,软件的学习能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软件学习要比单纯的

理论讲解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CFD 能够分析与研究在各种复杂几何形状的空间(装

置)内、外发生的高温传热(导热、对流、辐射换热、

流固偶合传热等);对于短学时专业选修课来说,只

要求学生掌握一维稳态平壁导热和稳态管流换热的数

值模拟仿真计算即可,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数值模拟计

算类软件使用方法,分析不同的网格划分对计算结果

的影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学习能

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

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其教

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作为热工基

础课程授课教师依照热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努

力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为切入点,积极转变教学

思想,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学学主编,《热工基础》(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桂芬,《提高热工基础课程函授教学质量的

对策》,高等函授学报(J),2008(12):37-38

[3] 李桂芬、朱亚珠,《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

建设的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J),2008(6):

94-95

[4] 尤长春,《关于热工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

科教创新导刊(J),2007(476):74

作者简介:王 瑞,男,( 1983 年 7 月―),硕士,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8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日,且能支持专业培养日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2、材料物理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1)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休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2)材料工程基础知误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础、电工电子学等。

(3)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3、冶金工程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13-02

在当今全球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国内外燃料、燃烧理论及燃烧应用技术发展很快,“燃料与燃烧”作为我校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的骨干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均有重要影响。

“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众多专业,知识结构比较繁杂。基于我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制定新版教学大纲时,广泛征集了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教师和校友的意见,重新优化设计了“燃料与燃烧”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燃烧理论是所有热机的基础,增加了燃烧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与内燃机、燃气轮机和锅炉相关的理论。

一、“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内容

1.燃料。本模块主要包含: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的来源、种类、组成;燃料性质、物性参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等教学内容。

2.燃烧过程的物质平衡与热平衡。本模块主要包含:燃料的热值、过量空气系数、当量比;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燃烧产物组分的计算、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不完全燃烧方程式;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时燃烧温度、实际燃烧温度、提高理论燃烧温度的途径等教学内容。

3.化学反应动力学。本模块主要包含:化学反应速度、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各种级的单步化学反应、串联反应、竞争性反应、逆反应、链锁反应、链分枝爆炸、爆炸极限等教学内容。

4.燃烧系统守恒方程。本模块主要包括:分子传输方程;基本守恒方程;流动边界与热边界层等教学内容。

5.着火和燃烧界限。本模块主要包含:燃烧现象的分类;着火爆炸与熄火现象为化学动力学控制的燃烧问题;自燃与引燃、引燃成功条件,各种参数对着火的影响;热球点火与火花点火问题;燃烧界限的影响因素;等等教学内容。

6.预混气的燃烧。本模块主要包括:爆震波和缓燃波、雨果尼奥曲线及性质、雨果尼奥曲线上熵的变化、爆震波后已燃气的速度与当地声速的比较、爆震波的结构等教学内容。

7.层流预混火焰。本模块教学内容包括:热理论、化学和物理参数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火焰在层流气流中驻定的原理、火焰淬熄等教学内容。

8.层流扩散燃烧。本模块教学内容包括:层流扩散火焰的伯克和舒曼理论、燃料射流的唯象分析和层流扩散火焰射流等教学内容。

9.气体湍流燃烧。本模块教学内容包括:湍流火焰的唯象方法、湍流模型、非预混反应物的化学反应湍流和预混反应物的化学反应湍流等教学内容。

10.液体燃料的扩散燃烧。本模块主要包含:斯蒂芬流、单油滴的蒸发及质量燃烧速度、液滴寿命的计算;气流中的燃料液滴;在静止介质中液滴的超临界燃烧、内部回流对液滴蒸发速率的影响;火焰的位置、燃料蒸汽、氧气、产物及温度的分布、喷雾燃烧的概念;喷雾贯穿距离、喷雾角和颗粒平均直径;等等教学内容。

11.固体燃料的燃烧。本模块主要包括: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固体碳粒的燃烧、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等教学内容。

12.燃烧污染与防治。本模块主要包括:NOx的生成与防治、SOx的生成与防治、烟尘的生成与防治等教学内容。

13.船舶动力装置的燃烧。本模块主要包括:船舶柴油机的燃烧技术、燃气轮机的燃烧技术和船舶锅炉的燃烧技术。

二、“燃料与燃烧”教学设计

“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燃料特性和燃烧基本理论,具备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研究燃烧现象和燃烧装置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燃料与燃烧”是研究燃烧规律的一门课程,它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和其他基础课的知识基础为支撑,课程中有很多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后续燃烧理论、燃烧模型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要讲全讲透,才有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综合运用。“燃料与燃烧”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应用到后续各专业方向的骨干课程中,如“内燃机原理”、“燃机原理”、“锅炉原理”和“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等一系列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燃料与燃烧”课程的特色内容,同时兼顾相关课程和相应的交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增强教学体系结构的系统性。注重与前续基础课程、后续专业课程间的衔接,但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根据教学目的和检测要求,不断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增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10

1.1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钦州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有多方面的挑战。要办好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贯彻学院打造五大品牌专业的精神,需要从紧密联系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着眼,努力办出具有石化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点建立一套紧密结合石化下游产业链、注重过程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确立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实验技能、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石化特色的原则。 所谓化工过程,主要包含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两种过程。与这两种过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化工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工类课程的核心。按照“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形成一体”的要求,选择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传递原理、反应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五门理论课以及与这五门理论课相关的化工专业实验课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具有石化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一品牌专业。在这五门理论课程中,分离工程和反应工程分别研究各类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它们构成了化工过程课程最核心的部分。化工热力学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与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关系密切。化工热力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研究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为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提供相平衡、反应平衡数据,并对化工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1]。反应工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之一,它广泛地将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反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综合于工业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参数的设计和优化中[2]。

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基础课程,讲述的是如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与提纯的学科。作为专门研究分离方法的分离工程课程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该课程阐明了化工分离过程的本质规律,重点研究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设备设计放大效应,最优分离路线的工业化,及最优操作条件。在选择具体分离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能耗、环保、设备放大和开发成本等诸多问题[3]。传递原理旨在研究化工动量、热量及质量(俗称三传)的传递现象,用一种统一的观点来处理三种传递现象,并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是研究分离机理、分离效率和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反应器放大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与化工热力学不同,传递原理是一门探讨传递速率的课程,它对过程开发、过程设计、生产操作、优化控制及过程机理研究都有重要的使用意义[4]。化工工艺学重在工艺过程的分析,即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离过程、反应过程的比较选择、整合优化。化工工艺学是大学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专业基础可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化工热力学和传递原理旨在加强专业基础,化工专业实验、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重在强化工程意识,化工工艺学拓展了专业适应面,可以突出石化特色。

2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了保障以上核心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建议结合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现有的教学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

2.1加强数理基础教学力度,适度拓展

新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有熟练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数理基础不够扎实,一些数学问题不知所云,比如热力学计算中要应用迭代法求解状态方程、精馏过程计算、反映工程中的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等,问题大都源于数学基础较薄弱。因此建议加开线性代数、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C程序语言、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等数理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所兄弟院校也早就开设了这些基础课程。线性代数和运筹学的开设可以解决反应器设计过程的优化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实验数据处理和理解反应工程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数值计算和C程序语言两门课程是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加开这两门课程也是落实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好处;数学物理方法和流体力学是传递工程等课程的基础,加开这两门课程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工程数学能力,为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更坚实的数理基础。考虑到Matlab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的突出作用,建议开设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的相关课程[5]。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故将化工热力学和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三、四学期;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学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课程,将化工原理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二、三学期,反应工程从第三学期调整至第五学期,也是考虑到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同时,将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删去,将其中的知识分散到加开的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和数值计算这两门课程中。从上表2中还可以看出,加开的课程中,突出了数理课程的基础,同时,适度的拓展经济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也增加化工制图和电工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2整合化工专业实验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例11

    钦州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有多方面的挑战。要办好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贯彻学院打造五大品牌专业的精神,需要从紧密联系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着眼,努力办出具有石化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点建立一套紧密结合石化下游产业链、注重过程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确立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实验技能、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石化特色的原则。

    1.2核心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相互关系

    所谓化工过程,主要包含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两种过程。与这两种过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化工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工类课程的核心。按照“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形成一体”的要求,选择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传递原理、反应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五门理论课以及与这五门理论课相关的化工专业实验课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具有石化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一品牌专业。在这五门理论课程中,分离工程和反应工程分别研究各类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它们构成了化工过程课程最核心的部分。化工热力学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与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关系密切。化工热力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研究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为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提供相平衡、反应平衡数据,并对化工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1]。反应工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之一,它广泛地将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反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综合于工业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参数的设计和优化中[2]。

    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基础课程,讲述的是如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与提纯的学科。作为专门研究分离方法的分离工程课程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该课程阐明了化工分离过程的本质规律,重点研究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设备设计放大效应,最优分离路线的工业化,及最优操作条件。在选择具体分离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能耗、环保、设备放大和开发成本等诸多问题[3]。传递原理旨在研究化工动量、热量及质量(俗称三传)的传递现象,用一种统一的观点来处理三种传递现象,并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是研究分离机理、分离效率和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反应器放大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与化工热力学不同,传递原理是一门探讨传递速率的课程,它对过程开发、过程设计、生产操作、优化控制及过程机理研究都有重要的使用意义[4]。化工工艺学重在工艺过程的分析,即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离过程、反应过程的比较选择、整合优化。化工工艺学是大学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专业基础可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化工热力学和传递原理旨在加强专业基础,化工专业实验、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重在强化工程意识,化工工艺学拓展了专业适应面,可以突出石化特色。

    2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了保障以上核心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建议结合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现有的教学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

    2.1加强数理基础教学力度,适度拓展

    新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有熟练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数理基础不够扎实,一些数学问题不知所云,比如热力学计算中要应用迭代法求解状态方程、精馏过程计算、反映工程中的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等,问题大都源于数学基础较薄弱。因此建议加开线性代数、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C程序语言、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等数理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所兄弟院校也早就开设了这些基础课程。线性代数和运筹学的开设可以解决反应器设计过程的优化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实验数据处理和理解反应工程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数值计算和C程序语言两门课程是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加开这两门课程也是落实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好处;数学物理方法和流体力学是传递工程等课程的基础,加开这两门课程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工程数学能力,为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更坚实的数理基础。考虑到Matlab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的突出作用,建议开设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的相关课程[5]。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故将化工热力学和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三、四学期;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学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课程,将化工原理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二、三学期,反应工程从第三学期调整至第五学期,也是考虑到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同时,将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删去,将其中的知识分散到加开的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和数值计算这两门课程中。从上表2中还可以看出,加开的课程中,突出了数理课程的基础,同时,适度的拓展经济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也增加化工制图和电工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2整合化工专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