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6 10:33:00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发[2009]4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海南岛大力发展旅游业,然而由于岛内各市县的旅游资源禀赋、历史、人口文化素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岛内旅游业发展并不平衡,入境旅游经济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有增无减,中西部地区相对发展缓慢,如2008年,三亚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6241万元,入境游客人数为58.25万人次,而儋州市入境游客人数64人,仅为三亚的万分之一。乌铁红等研究了宏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问题[1],马耀峰等基于入境旅游人次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特征[2,3],叶护平等利用入境旅游收入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郭金海等利用ESDA分析了我国省域空间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

本文以海南岛2个地级市和6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2012年市级面板数据对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做定量研究,进而制定海南岛入境旅游发展战略,优化岛内旅游资源配置,促进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海南岛各地级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海南统计年鉴》。

运用入境旅游人次标准差和入境旅游人次标准差系数来反映海南岛各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用旅游外汇收入指数反映各地级市国际旅游收入占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各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第t年入境旅游人次标准差及入境旅游人次标准差系数

为第年第个研究单元的入境旅游人次,为第年个研究单元入境旅游人次的算数平均数,为研究单元的个数。

二、入境旅游经济时间演变

1.入境旅游经济两极现象明显

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岛平均旅游外汇收入比率如图1所示。从横向看,1999-2012年,除了三亚市的旅游外汇指数经历了较为振幅较大的两起两落,其余城市的旅游外汇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纵向来看,旅游外汇收入指数大于1的,基本集中在三亚、海口、万宁,而其余5市大体在0.4水平以下,其中琼海和文昌2011年和2012年增幅较大,超过了全岛平均水平。此外,海南岛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2008年,三亚市旅游外汇收入指数为20.81,而儋州市仅为0.002,二者相差一万多倍。2008年,受北京奥运会、“红塔杯”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九届欢乐节等重要节庆赛事的影响,海南岛各市县的入境旅游人次均明显增多。从长期趋势来看,万宁、琼海、儋州、五指山、文昌、东方所占份额虽然逐年上升,但仍然只暂居了全岛入境旅游经济的极小部分,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可能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势必会加剧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

图1 1999-2012年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岛平均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

2.绝对差异波动扩大

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时间差异演变趋势如图2所示。海南岛8市入境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总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0—2005年,绝对差异缓慢扩大,从2000的63108.8增长到2005年的75328.4,增幅为19.36%,年均增长3.87%;第2阶段为2005—2008年,绝对差异迅速扩大,从2005年的75328.4增长到2008年的188952.8,增幅达150.84%,年均增长30.17%。第3阶段为2008—2009年,绝对差异迅速缩小,从2008年的188952.8缩小到2009年的98651,仅一年时间跌幅就高达47.87%。第4个阶段为2009—2012年,绝对差异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98651上升到2012年的148607.1,年均增长16.88%。

图2 1999-2012年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时间差异演变趋势

3.相对差异波动下降

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总体呈现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1999—2008年,相对差异波动上升,从1.32上升到1.88,增幅达42.87%;第2阶段为2008年-2012年,相对差异波动下降,从1.88下降到1.51,跌幅达19.62%。

三、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异

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情况如图3所示。1999年到2012年间,海南岛2个地级市和6个县级市中,三亚市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最大,达到59817.37,东方市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最小,为577.14;而三亚市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最小,为0.41,东方市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最大,达1.64。相对差异在1以上的有4个城市:文昌、五指山、儋州和东方。其余城市,除琼海为0.57,均在0.5水平线以下。

图3 海南岛8市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异

海南岛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岛入境旅游收入的比率如图4所示。从1999年到2012年,海南岛全岛超过72%的入境旅游收入均集中在2个地级市海口和三亚,2008年,海口和三亚的入境旅游收入更是占据了全岛收入的92.27%。文昌、五指山、儋州、东方四个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的合计也低于全岛收入的5%。

图4 海南岛8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岛入境旅游收入比率

把1999—2012年各市入境旅游收入按全岛平均水平的指数,依次划分为入境旅游经济发达区(>1.0)、较发达区(0.4~1.0)、欠发达区(0.04~0.4)及不发达区(

图5 1999年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图6 2012年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从图5到图6的变化可见,原来为入境旅游经济发达区的万宁市降为经济较发达区,原来为入境旅游经济较发达区的五指山降为经济欠发达区,原来为入境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琼海升为经济较发达区,原来为入境旅游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儋州升为经济欠发达区。

四、入境旅游时空分异原因

1.资源禀赋差异

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外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目前海南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处,分别为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全部位于三亚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处,三亚和海口共有8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5处,万宁市5处,其余3A景区零星分布在其余市县。总体而言,东线沿海城市旅游资源数量分布、质量优秀,且多集中在海口和三亚两市。海南岛西部则被称为海南的工业走廊,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相对匮乏。在扩大接待规模的同时,还应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来提高游客在海南的消费水平、扩大旅游收入。

2.基础设施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海南岛高等级的旅游服务设施均高度集中于海口、三亚两地。目前,全岛五星级饭店共23家,其中,三亚12家,海口6家。此外,交通可达性的强弱也会直接影响入境游客数。目前,各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也相差悬殊,海南岛内仅海口、三亚拥有国际机场,有利于入境游客旅游观光。新航线的开通也有利于游客入境旅游。

3.重大节事影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节事活动能够推动入境旅游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得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然而目前海南岛国际性的节事活动多集中于海口、三亚、琼海三个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而其他城市的知名国际性节事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入境旅游经济两极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海南岛入境旅游经济时间分异与空间分异特征吻合,都呈现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特征。为了实现海南岛岛内各单元入境旅游经济平衡发展,应当优化岛内旅游资源配置,合理整合地域特色,共同培育旅游精品。

本文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总体,岛内8个城市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但是实际上这8个城市之间均存在或大或小的相关性,互相影响,如何基于地理单元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挖掘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分异及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乌铁红,张捷,李文杰,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89-194.

[2]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121-124.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2

[作者简介]林轶,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广西南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28-05

一、引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跨国异地养生专项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旅游。来自异国他乡的养生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相比,停留的时间更长,节奏也更缓慢。甚至其目的是直接通过暂时的居住,以便于利用优越的养生环境调养身体、开阔心境。对于养生旅游者而言,异地养生居住的适应性是第一位的。而这取决于不同地域文化是否能够相容。隶属亚洲文化圈的国家在文化上具有诸多相通性。因此,我国在养生旅游的海外客源市场方面,其重点是亚洲文化圈市场。其中,在亚洲文化圈中,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旅游客源国,其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其他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养生及养生旅游

养生,中国古代也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养生”一词被认为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庄子首先提出来的,而对于养生理论,我国在明清时期就发展了相对完善的养生理论。强调养生的本质是人体的物质形体与精神、自然的整合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在欧美国家,养生(Wellness)这一新生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 Duma提出,将wellbeing(幸福)和fitness(健康)结合而成。Halbert Dunn医生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这一理念由Ardel、Travis等作家在有关健康的出版物中采用,Travis强调养生的动态性,认为养生是一种状态、过程与态度,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

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它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则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杨铭铎、陈心宇则在其《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一文中提出,养生旅游是一种以现代养生观为指导,以维护健康或保护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修复保健为主要目的,以生态养生环境和养生民俗文化为依托,以观赏、康体、娱乐、生活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休闲旅游活动。

三、中国养生旅游发展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身心健康,提高免疫能力,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延缓自身的衰老过程,也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追求的新趋势。中国养生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是深受国内外养生旅游爱好者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一)中国发展养生旅游基础条件优越

中国拥有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以及优良的养生生态环境,同时,养生历史悠久,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在自然养生旅游资源方面,中国有山岳型旅游地,紫外线充足,负氧离子含量高;有森林旅游资源,空气清新,富含臭氧、过氧化氢气体等杀菌消毒的气体;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滨旅游资源丰富,阴离子含量高,适合养生度假;而众多的温泉资源,其特效的矿物质成分以及水温,对治疗皮肤病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等则颇有疗效。

由于养生旅游者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其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一般旅游者时间长,且养生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追求身体或精神上的舒适健康,因此,要求旅游生态环境能与其疾病预防、康复疗养、或修养身心的目的相适应。适宜养生旅游者的旅游区主要是自然生态旅游区,截至2006年,我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形成了一个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为养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除了拥有良好的自然养生资源和养生环境外,养生文化也是吸引东南亚游客的重要因素。最早提出“养生”一词的我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强调人类要主动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庄子在多篇文章中用具有哲学思辩的语言对养生之道进行了深刻论述。如在《养生主》中,庄子告诫人们养生必须“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是说必须依据人体天然形成的特质,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固有规律,违背了这一主旨和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在《达生篇》中庄子也写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就是说,身体要健全,精神要康复,就要与天为一,因为天地(即自然界)乃是万物得以繁育、生长的基础和前提。养生要依据自然界四时六气和地土相宜之理,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论。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道、儒、释构成中华文化基本内核,东南亚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对道家文化也是情有独钟,对于道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从养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来看,我国的养生文化对东南亚客源国颇具认同感和吸引力。

(二)中国养生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养生旅游发展迅速,特别是在2007年,养生旅游已成为了风尚,许多旅行社也纷纷推出众多“养生旅游”产品,如到长寿乡探秘游,温泉养生旅游等。而像药物养生、食物养生、老年养生和环境养生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此外,各省市也都各打养生牌,对养生旅游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出旅游精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黑龙江要倾力打造“养生度假天堂”;广东佛冈县已建立起了国际(中国佛冈)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浙江武义也凭借其独特的温泉资源,在2009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中提出要构建“东方养生胜地”;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则要朝着“国际养生度假基地”的目标发展。

总之,中国的养生旅游可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我国养生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各省市及地方对养生旅游发展的重视,使得许多优秀的养生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在旅游供给方面,能较好的满足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需要。

四、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

(一)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概况

1 东南亚入境客源市场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根据2005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东南亚入境

旅游者的数量在总体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2008和2009年的人数下降是因为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表l和图1)。

而根据世界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21000-30000万人。根据这一数据以及东南亚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东南亚入境旅游人数还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2 东南亚来华入境游客所占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比重较大且比较稳定

2005至2009年,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五国的入境人数之和占当年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16%左右(表2和图2)。

3 东南亚入境客源市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客源市场

东南亚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客源国,在历年的海外客源市场排名中,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直都位列前10。仅以2008和2009年的数据为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泰国游客历年也是位于前10名,在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54]18万人,只比当年排名第10的加拿大略少0]85万人(表3)。

(二)东南亚养生旅游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养生旅游作为一种集“养生”和“休闲”于一体的消费理念,在现代人类的思维中已开始形成,养生旅游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健康旅游的首选。东南亚客源市场与我国同属亚洲文化圈,在对养生的p,-~上存在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其养生旅游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 东南亚来华养生旅游市场的需求较大

2005~2009年,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来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及其他等项中,观光休闲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除了菲律宾外,其他4国来华观光休闲旅游的百分比均超过50%(表4)。

由此可见,东南亚来华养生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是比较大的。

2 东南亚来华旅游客源市场开展养生旅游具备主客观条件

从主观条件上看,一是全球养生需求的普遍增长,使得养生成为了旅游的一个新兴且热点的项目,全球的养生旅游蓬勃发展。另外,就东南亚客源市场而言,东南亚自古以来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属亚洲文化圈,且居住着大量华人华裔,与我国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到中国来开展养生旅游活动,无论是养生的理念,还是养生的方式等,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从客观上看,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国民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显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其国民就会外出旅游;达到1000美元时,国民就有能力到周边国家旅游;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民就会周游世界。

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各国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已出现下滑迹象的2007年,除泰国经济增长率为4,8%以外,其它主要东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达到6%以上。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当地各国人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到2007年,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中,只有缅甸的人均GDP不足300美元,柬、老、越都在600美元以上,新加坡、文莱则超过3万美元,马来西亚、泰国分别为6948、3737美元,印尼、菲律宾都在1000美元以上。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为东南亚的来华养生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总之,无论是在主观还是客观上,东南亚来华旅游客源市场开展养生旅游的条件都已具备。

(三)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

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海外养生旅游客源市场之一,大力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对促进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提升养生旅游的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对东南亚市场的调研

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现状、特征、需求结构及发展趋势,可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要深度开发东南亚养生旅游市场,必须充分重视对该市场的研究,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并认真做好该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对市场现状、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测评。

2 加大养生旅游的宣传力度

养生旅游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兴起也是在近几年,虽然发展得比较迅速,但许多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的养生旅游地或是开发得较好的养生旅游产品仍未能为东南亚旅游者所熟悉。要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做好市场宣传非常重要。一是要优化媒体组合战略,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如利用电视、专业期刊等媒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二是通过双方的旅行社加大对养生旅游的推荐力度,通过旅行社的合作,增加游客的数量,增强口碑效益。

3 优化养生旅游的结构和品质

市场开拓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产品,因此,优化养生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养生旅游产品的品质,是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市场的基础。目前,我国养生旅游市场相对还不是很成熟,虽然许多地方都打养生牌,且也推出了一些高品质的养生旅游产品,但总体来说开发的深度还不够。许多养生旅游产品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康生健体方面,并未挖掘其养生内涵。产品结构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利用山岳、森林、温泉开展养生旅游活动。在开拓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过程中,应针对东南亚客源的特点,根据东南亚与我国养生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提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的养生旅游产品。

4 利用区域合作拓展客源市场空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3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低碳发展问题、路径与政策研究,编号:2013WYM-0097;湛江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湛江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编号:ZJ14QN02。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浪潮中,滨海旅游作为朝阳产业逐渐成为海洋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根据统计表明,滨海旅游消费需求十分旺盛,2014年,滨海旅游实现增加值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4.8%。伴随滨海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滨海旅游的需求层次不断上升,从体验“3S(Sun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逐步向观光、体育、度假、康疗等多种活动并重的方式转变,开始呈现体验经济的特征。

一、体验经济与体验旅游

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从经济提供物的角度对产品、商品、服务和体验进行了区分。“产品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来的可交换的材料;商品是公司标准化生产销售的有形产品;而服务是为特定顾客所演示的无形活动。”所谓体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派恩和吉尔摩还对产品、商品、服务和体验作了区分,见表1。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是有形,服务是无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体验经济界定为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为经济提供品,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消费感受的终端性、追求个性的差异性、体验的感官性、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知识性等等。

体验经济模式是区别于产品经济模式,它不再单纯以出售产品为特征而代之以向消费者提供体验场所、体验经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经济模式,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独特的经历。滨海旅游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经济形态,也是目前适合大力发展的体验经济模式。体验旅游除了具有一般旅游的特征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性,如参与性、文化性、个性化、生态化等等。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尝试着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体验经济时代的休闲旅游消费也趋向了情感需求、个性化需求、参与需求、文化需求、环保需求等特点。近年旅游部门的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体验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从人们的体验需求出发,体验旅游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为7大类,包括探险型、刺激型、怀旧型、求新寻异型、人文消费型、生态旅游型和游戏娱乐型等,见表1。

二、广东发展滨海旅游的比较优势

首先,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广东省南临南海,海域面积45万km2,大约是广东陆地面积的2.5倍。其中大部分属大陆架与大陆坡地形,水深0m―l0m的海域有12896km2,-10m―-20m的海域有10358km2;沿海岸线长3368km,约占全国1.8万km海岸线的18.71%;海岛岸线2429km,占全国1.4万km海岛岸线的17.35%。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大小海湾510处。一些大型海湾又套有一些小海湾,是开发建设渔港和养殖的有利场所。拥有宜人的气候、旖旎的滨海沙滩、秀丽的海岛以及众多地质地貌遗迹、历史遗迹、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拥有著名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名城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古炮台、总兵府等海洋军事文化,妈祖庙、南海神庙等海洋宗教文化,潮人文化和雷州风情等海洋民俗文化。

其次,区位条件优越。广东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海域东北部与台湾海峡和台湾省南端相连。正南是浩瀚的南海,南海周边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国。南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是太平洋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重要国际海上通道。而广东省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中段、东北亚与东南亚连接部位,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的优势使得广东成为“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南太平洋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和影响范围。广东毗邻台、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对外交往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因素有助于广东滨海旅游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第三,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自1989年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之一。自1989年经济总量占据全国首位之后,GDP连续26年占据全国第一。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6779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0%,比第二名的省份江苏省高出2600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提高到1/8,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新加坡后,又超过台湾,人均GDP预计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广东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滨海旅游也必将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四,客源优势明显。广东滨海旅游的游客来源广泛而稳定,一是广东人口基数大,常住人口超过一亿,这就构成了稳定的省内游客和本地游客市场,加上国内游客,这就形成潜在的滨海旅游客源;二是港澳同胞和侨胞游客众多,香港和澳门游览客是广东滨海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广东1486.9万人次的入境过夜游客中,香港游客为900.8万人次,占60.58%;澳门游客102.7万人次,占6.90%。港澳游客在广东入境游客总数中占比近七成。三是国外游客增长迅速。2014年,广东滨海旅游游客中外国游客达到673.30万人次,呈不断增长趋势。这些都为广东滨海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东滨海旅游体验经济模式突破路径

广东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但是一直存在着开发规模小、资源利用分散、品牌优势不足等瓶颈,和海南的滨海旅游开发差距很大,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近邻广西。因此,在滨海旅游产业兴起和体验经济初现端倪之时,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滨海旅游的体验旅游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统一规划,做好体验经济资源的系统调查。无论经济处于何种经济形态,都要进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才能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根据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特点,对滨海旅游的体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制定针对性的体验经济开发战略。广东在发展体验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广东不仅阳光、沙滩、海岛等自然资源,也拥有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的人文资源;其次是广东的地理区位优势能够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广东不仅与多个省份陆域相连,也毗邻台、港、澳,还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再次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人们有休闲消费的欲望,广东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对发展休闲渔业也是重大利好;最后是国家实行的“黄金周”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有机会也愿意享受体验旅游等。尽管广东体验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市场层次不分明、基础设施薄弱,还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因此需要各级旅游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体验旅游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和体验旅游者共同努力:搞清体验旅游资源存量、丰富对体验旅游的系统研究,对广东省体验旅游的发展做出系统规划,打造广东体验旅游品牌。

其次,加强功能区划,开发体验旅游项目。体验经济是以人为本,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就体验消费过程而言,消费者能获得四种体验: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消费者体验过程对体验消费产品的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发体验消费产品,也必须立足于体验消费者需求。打造滨海旅游的体验旅游模式,应加强滨海旅游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合理布局。根据当前渔业与观光休闲产业联系日益紧密,与科技、文化日益深化的发展新趋势,积极在沿海渔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以“住渔家屋、吃渔家饭、乘渔家船、做渔家活、享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重点建设“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带”、“生态休闲渔业带”和“都市型休闲渔业带”等3大休闲渔业产业带,使之成为全省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渔港及其周边地区的滨海旅游是体验旅游开发的核心,其内部功能分区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如区位的观光发展潜力、交通的便利性、渔港本身的腹地大小、泊地水深、码头长度、周边环境以及岸上相关观光休闲设施完备与否等基本条件,参照国内外休闲渔港如美国渔人码头、台湾的淡水渔港等功能分布,如台湾花莲石梯渔港的功能分区为入口意象区、地方特色区、游艇码头区、假日观光渔市区、海洋美食品尝区、渔品加工区、主题浮雕景观区、海滩亲水游憩区、渔具整备区、长堤景观区等。同时有序推进海岛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切实维护海岛生态平衡。整合滨海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海滨度假游、海岛观光游和涉海专项游。打造“风景区+渔港+海岛”三位一体的休闲渔业。如广东番禺的莲花上渔港经济区的休闲渔业就是以莲花山风景区和海鸥岛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形成“渔港+莲花山+海鸥岛”的金三角格局,成为广州市南部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和渔业文化产业发展区。在滨海旅游的发展类型上和开发项目上,可以按照体验经济模式下体验旅游的类型分类,根据渔港经济区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见表3)。

第三,加强体验旅游营销,打造体验消费服务。对体验消费产品要通过如网络、会等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打造体验消费品牌。体验经济超越服务经济,但并不意味着服务不重要了。体验消费还具有情感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体验的过程也就是服务的过程,消费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享受服务本身就是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因此要加强体验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海公路、海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沿海乡村公路的基础上,建设“亲水型”公路带,把沿海渔港连接起来,进一步与207线等国道、省道、广湛高速公路、广汕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连接起来,构建沿海蓝色观光走廊。同时加强滨海旅游区内道路、宾馆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此外,还要加强体验消费的人力资源开发,如果体验经济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了体验消费信息的准确、真实的提供与传播,则影响了体验消费资源的合理开发、长期利用,影响了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滨海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渔业转产转业转移的,其文化素质不高,必须加强培训,提高休闲渔业劳动者素质。对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民俗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为体验消费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上业出版社,2002.

[2] Pine.B.J,J.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nomy: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te[M].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5

abstract: the success undertook ' 99 chinese kunming world gardening exposition's yunnan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to be rapid, in 1999, the entire province received the tourist total number of people nearly 38,000,000 people, the tourism always receives breaks through for the first time 20,000,000,000, achieved 20,400,000,000, compared in 1998 to grow 49%. in order to cause the yunnan tourism to march into smoothly the 21st century, realized completes yunnan travels the strong province goal, the promotio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 has analyzed in the yunnan tourist resources superiority foundation, proposed certain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o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 word: yunnan travels; tourist resources; resources superiority; development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4、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3、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4、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5、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4、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6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7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4、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3、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4、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5、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4、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8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新疆自治区14个地州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阎顺①的分类,将新疆旅游区分为四大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分别为亚心(亚洲中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昌吉地区;北疆旅游区包括克拉玛依市、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旅游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东疆旅游区只包括哈密地区。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相关统计资料。

应用地理集中指数②和泰尔指数等指标方法③,从时空上综合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10年14个地州市的旅游经济差异,亚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南疆旅游区三个区域城市间以及四个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及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从时空上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新疆14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集中指数表明某项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指数值较小,表示该项经济活动的地域集中程度较低,区域分布较为均衡;指数值较大,表示该项经济活动集中程度较高, 地区差异比较明显④⑤。而泰尔指数可以比较旅游收入和当地GDP这2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 该系数能够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是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泰尔指数越大, 说明地区旅游经济差异越大⑥⑦。为了侧重表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本文选取新疆14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GDP三项指标,将新疆14个地州市分为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四个地带进行对比,并对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四个地带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二、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一)入境游呈较强波动变化,国内旅波动不明显

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析,2001―2002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4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大幅度下降趋势;2004―2006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又呈上升趋势;2006―2009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趋于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到十年来最低。而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在此段时间序列上没有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波动明显。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变化不大,2007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这十年来达到最小。2007―2009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而2009―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又趋于缓慢下降趋势。

(二)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

表1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和亚心旅游区的明显,同时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高于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区域间的,且2007年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59。而南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和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呈轻微波动状态,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最大达到0.30,到2010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又开始回落。2007―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直到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十年来最低0.05。2001―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不大,但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

表2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明显高于亚心旅游区的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度指数, 并且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数的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的较大,在2006年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达到十年来的最低,分别为0.70和0.60。2001―2008年时间序列上亚心旅游区城市内部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标指数一直波动较小,但2008―2009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迅速增大,而2009―2010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又迅速回落。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波动较大, 2001―2002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2005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但2005―2007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又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

(三)入境游和国内游收入空间集聚度较高,梯度明显

根据计算,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收入空间上的集聚度较入境旅游收入的不明显。新疆的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形成四个等级:乌鲁木齐的进入第一等级;阿勒泰、伊犁州、喀什、吐鲁番、哈密、巴州、阿克苏进入第二等级;塔城、克拉玛依、昌吉州、和田、博州进入第三等级;克州进入第四等级。它们的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样通过计算,新疆的入境旅游收入在等级上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喀什、伊犁州、吐鲁番进入第二等级;其余地州市进入第三等级。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入境旅游收入方面,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各地州市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值,但是在2003年和2009年各地州市的旅游收入反常,没有随整体趋势的发展态势,这是由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7.5”事件所致。

三、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

(一)空间集聚度原因分析

1、受政策和旅游交通设施的影响

为加快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将旅游业列为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搞活边境旅游。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主要通过航空方式入境旅游,而目前新疆最大的两个国际航空港一个是乌鲁木齐的地窝铺机场,另一个是喀什机场。乌鲁木齐是整个新疆的交通枢纽,是整个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因此吸引了较多的游客。除此之外,喀什与伊犁州因为口岸优势,在边境旅游这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入境游客。综合以上因素,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州。

2、旅游资源的禀赋原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⑧。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对国内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对于欧美的游客并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如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沟,哈密地区的哈密瓜,伊犁州的那拉提大草原,首府乌鲁木齐等能给国内游客特殊印象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游客的重要客观要素。

3、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的影响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 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较晚,从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北疆区和亚心区。从区位上讲, 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 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

(二)时间差异原因分析

1、2001―2002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促进了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给新疆旅游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时,对于一些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业,如乌鲁木齐市,而那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接待能力。故2001―2002年期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2、2002―2004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

2003年,由于全球受“非典”影响,此段时间不再存在所谓的接待能力的优势,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都下降。因此,此段时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

3、2004―2006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

随着2003年“非典”的疫情的消失,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恢复了以前的优势,因此此段时间序列上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4、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又缓慢下降

2007年阿富汗发生暴乱,由于新疆与阿富汗接壤,影响了入境游客的进入;2008年是全球的奥运年,使得众多的入境游客聚集在奥运的举办地北京;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也没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因此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旅游经济差异缓慢下降。

四、 建议与措施

第一,所有的地州市都应做好稳定工作,因为没有稳定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如2009年的“7.5事件”导致新疆整体旅游业的下降)。

第二,对于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州市,政府应给予资金补贴,已达到完善基础设施的目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在拥有旅游资源(如博州的赛里木湖)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加强知名度的宣传。

第四,像喀什伊犁州那样借用边境、口岸优势来发展入境旅游一样,阿克苏、 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州市也应利用边境、口岸优势。

参考文献:

①阎顺. 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旱区地理,2001 (4)

②林明水等. 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 学社会科学,2011 (1)

③叶护平,韦燕生.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J].地理世界,2004 (8)

④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的时空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 (3)

⑤陈秀琼,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06 (12)

⑥阎同生,陈丽红等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 产业经济,2006 (5)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9

一、海南省旅游概况

1.地形气候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北方以琼州海峡将海南和广东分隔开来,西部与越南隔着北部湾相望,东部濒临南海,在南海中和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邻,最南点是曾母暗沙。陆地面积达到近34万平方千米,其中户籍人口902万,但是常住的人口却有911万。省会城市是海口市,现辖4个地级市、8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

在海南一般以山地和丘陵居多,它们占据全省的38.7%陆地面积,陆地的49.5%的面积为宽窄不一的阶地或者台阶,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的周围,其中在岛屿的中南部主要分布的是山地,西北、西南部主要是丘陵。环岛的周围地形为平原,占陆地面积的11.2%。地形的整体是从中部山体向逐渐的递降,最高点的海拔高达1867米,位于五指山的第二峰。

在海南全年都是暖热的,雨量充盈,干湿的季节明显,并且风比较大,所以经常有风暴或者台风出没。在中部地区气候气温相对较低,西南部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全年的各地均温为23度到25度之间。全年没有冬季。

2.主要景点风光

“美丽的三亚,浪漫的天涯”。三亚是我国的旅游胜地。在那里可以感受到滨海的风光,浪漫并且自由的民俗风情。三亚的风景名胜主要有:亚龙湾,大海湾,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除了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三亚外,还有拥有“椰城”之称的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东赛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五公祠、五指山等等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

3.民俗文化

在海南有30多个民族在这里定居生活。海南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得益于古朴的、独特的当地名族风情。黎族的生活习俗是最具有特色的;树皮布、钻木取火技艺、临高人偶剧等都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是一个能歌擅舞的民族,民居在各支系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五指山的腹中地,杞黎主要是船型屋,润黎以龟形屋为代表。当地人民还创造了丰富而有趣的口头文学。

4.旅游业发展现状

在2017年上半年,海南的入境旅客增加57.5%,接待的国内外的旅客总人数高达3千多万人次,旅游的收入增长了22.8%。全省的旅游人数和旅游的收入保持者两位数在增长。省委和省政府据“十三五”发展改革大局,正在加快打造“大三亚”一体化的旅游经济圈;消除行政阻碍,发挥资源效应有效途径,带动经济的发展。

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案在2007年被海南省提出,实施计划几乎已经高达十年,这一方针方案极大的推动了海南省的旅游发展。目前海南旅游业正在持续的发展。目前海南省旅游服务业发展现状如下:

(1)旅客人数快速的增加,国际上,旅游的发展潜力很大,服务业量比重增加。

(2)产业的规模变大,旅游的收入增加,各个地区的服务发展不断的在扩大。旅游服务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强,比重越来越大。

(3)在全省的施工项目中对旅游服务贸易的投资比重进一步扩大。

(4)旅游服務税收在地方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5)各个地区的旅游服务业的重要拉动力还是传统的服务业。

虽然海南旅游业快速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1)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这些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建设有待加强。

(2)信息在旅游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海南的旅游信息化还是停留在旅游网,办公智能化等初级的领域。

(3)游客不断地增加,一些海滨区域超荷接待旅客,造成环境破坏。

尽管海南的旅游经济稳步地发展,并且取得了进步,但是和国际上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迫切地需要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根据国际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海南岛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本文着力探讨分析的。

二、建设国际区域旅游业的特征和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带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相结合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纵观国际旅游景区的行程,都很重视将旅游业和区域发展相结合,重视区域园林、绿化和区域特色的建设,最终形成各具风格的国际区域旅游景区,并且带动和推进了该地区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展望未来,建设国际化区域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的潮流。

国际旅游景区不是自封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是具备一定的基础与条件逐步形成的。研究分析有名的区域旅游景区的特征和功能得出,尽管很多知名的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经济发展的国际区域旅游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和要求:

(1)国际区域旅游景区都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美誉度,旅游产品功能和其他区域功能可以能够突出服务国际社会。

(2)国际区域旅游景区的区域经济具有开放性,建设有发达的、较完备的国际经贸系统、制度,拥有完善的地区基础设施,发达的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信息通讯等种国际交流手段,以及拥有国际一流的服务水准,能够保持一定数量的外国机构、人员和一定规模的国际旅游者数量。

(3)国际区域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地区功能,经济体系很完整、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区域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力资源很丰富,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区域的文化兼容能力和该区域对外辐射能力;外向型经济在整个地区经济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4)国际区域旅游景区具备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品、资源、线路配套连续服务;旅游地区拥有完备的接待设施,优质而且高效的旅游服务;该地区的旅游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能够达到国际旅游标准,而且能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旅游产业不仅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和创汇产业,而且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5)国际区域旅游景区具备现代化,效率化的管理手段和机构;当地的社会秩序井然、治安情况好,区域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便捷、手续简便;艺术开放性和自然性的国际旅游面貌,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

三、提升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条件

参照国际区域旅游景区的特征和要求,考虑到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条件如下:

(1)海南省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在我国是仅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屿。它的气候资源多样,全年无冬季,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均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在这里常年夏季,全年的平均气温在26度左右,降雨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海南,曾经的“崖州”,现今的天涯海角,空气清新,碧浪白沙和当地的椰风海韵可以将俗世的烦恼带走,烟消云散让心凉得到清新安宁。美丽的沙滩、适合的气候为海南带来了海水浴场与避暑胜地,例如拥有椰岛之称的海口的五公祠、海瑞墓、府城鼓楼、东寨港红树林、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圆,又如美丽的三亚市的大东海、亚龙湾,海江市的铺前湾、东寨港、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等地区风景名胜。除了这些还拥有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如文昌鸡、海南粉、黑豆饭、海南萝卜糕等。全省的建筑、服饰、食品、歌舞、节日、民俗风情等使得中外的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海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海南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优厚的资源条件。

(2)海南具有突出的地区位置优势和扩大的对外开放度。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北方以琼州海峡将海南和广东分隔开来,西部与越南隔着北部湾相望,东部濒临南海,在南海中和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邻,最南点是曾母暗沙。海南是大西南出的前沿,是开发利用南海的资源基地;与台湾相对望,近靠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靠外和东南亚相临,有了香港经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依托,有利于内引外连,促进经济发展。海南靠近东南亚和东亚之间的国际深水航道海运便利,并且其周边的南海是我国通向东南亚、非洲、欧洲的主要海上通道等等优势给海南引进了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高了海南在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得海南作为国际区域旅游的地位和声誉能够迅速的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3)海南旅游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国际旅游业的载体。面对挑战和机遇,海南提出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并且逐年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2009年,国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表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其精神组织编制“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促进了旅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发展,2015年便已经形成了海南岛内“2小时旅游交通圈”。同时海南的电信、通讯业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海南实现了“全光网”的省建设目标,光纤宽带的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9.4%,扩增了铁塔建设,建设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为海南的旅游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提升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为了确保海南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充分的利用海南省的旅游优势条件,提升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旅游的认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时刻的谨记市场、产品、产业、效益与发展的观念,不断地提高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全面综合认识。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优化资源开发;综合规划、宏观引导旅游资源。

(2)重点突出,科学规划,独具特色。从省内、国内、国际的对比中选用有特色并且有开发优势和条件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创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旅游产品。

(3)建立组织,区分责任,加强行业组织管理,不断地改善旅游配套设备服务的能力。在保证海南游客持续的增长率的同时,要加强行业的组织管理,提高业务水平。

(4)加快旅游公司的旅游业人才培养。伴随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人才的奇缺,面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应不断地加强旅游市场队伍的建设,尽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业务熟练并且具有开拓精神的队伍。从长远出发,针对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培养出有较强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五、结语

提高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国家、地区均在倾注力量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海南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和对策来提高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001. 

[2]刘小亮.旅游服务质量控制的三大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 

[3]颜实.基于感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餐饮业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10

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获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因此,从旅游视角思考房地产,已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0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对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做出了重点强调与明确规划。本文从海南省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主要的三种开发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与特征

1.海南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2005年至2009年海南全省游客总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持续上升,2009年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入境游客55.15万人次,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4%(表1)。 在旅游业稳步提升的拉动下,以“度假房产”、“生态房产”为着力点的旅游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外销率不断提高,房价持续走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全省房地产销售量560.34万m2,比上年增长50.5%,实现销售额351亿元,比上年增长73.2%。

数据来源: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资料整理。

海南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著名品牌酒店投资建设。如“国家海岸”――海棠湾首批建设的十几家酒店就包括凯宾斯基、朗豪、费尔蒙、希尔顿逸林、喜来登、君悦、香格里拉等著名品牌。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发展国际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奠定了基础。目前,海南酒店客房有36578间,五星级或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已过180家,国际品牌酒店已达48家,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随着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旅游住宿设施等旅游房地产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据《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预测,到2020年,海南省旅游住宿酒店客房需求量约11.1万~13.2万间。

2.海南目前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总体空间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闹、西静、中隐”

东线的滨海度假地产以东线高速为串联,借助政府规划和优越的海岸条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地产资源,将单纯海景观光、商务会议客源转化为房地产客源。中线利用固有的热带雨林和温泉等资源,通过先期低端度假产品催热市场,大力发展养老度假休闲地产。西线为岛内保持原生态较为完整的地区,原生态的海岸和山地雨林资源丰富,最早规划为工业开发集中地带,旅游地产开发尚在初级阶段,将定位为原生态野趣旅游地产。

3.开发热点已跳出海口和三亚两个重点城市

从旅游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热点开发区域。但随着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中西部市县的旅游地产也风生水起,开始升温。海口、三亚踞海南岛南北两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领军城市。在海口、三亚的竞争中,海南的二三线城市旅游房地产市场也悄然兴起,具有明显特征的开发热点区域已初步形成,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以热点城市为点,以东部海湾为线,向中部、西部全面发展的趋势。

4.旅游房地产产品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首先出现了分时度假酒店(产权酒店),由此形成了长久以来产权酒店“唱独角戏”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在市场的多种需求下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房地产产品。从项目地理位置看,有滨海、森林、山地等风景区旅游地产,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从经营模式看,有公寓式酒店、家庭旅馆、养老休闲社区等,尤其是养老休闲社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发展势头强劲。

5.开发商和购房顾客多元化

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房地产商纷纷入驻海南。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中已有超过60家在海南进行房地产开发,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房地产百强企业在国内某些一线城市的开发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岛房地产的客源更加多元化。据海南建设信息网的数据,2008年,海南房地产的客户范围已从以东北、北京等为主扩展到全国(图1)。

二、海南旅游房地产开发主要模式

1.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

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它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的是,多建于滨海、山野、峡谷、乡村、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市场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海南的度假酒店一直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力军,由早期建设的亚龙湾到近期规划建设的海棠湾、棋子湾等,均是以开发高档度假酒店为主。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首先是自然条件优越。如正在开发的海棠湾酒店项目,多数建在风景优美、海景资源丰富的海湾,占据了具有绝对优势的一线海景资源,为度假酒店的滨海观光、海上游乐等项目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品牌特色明显。吸纳国际性品牌酒店入驻海南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促进旅游接待条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首先达到国际化水准,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第三是目标客户明确。不论是前期规划还是后期建设,海南的度假酒店项目都是以国际、国内的高端客户为主要目标,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的获批,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必将为海南带来大批国际高端消费群体。

高星级酒店建设迅猛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严重、高端客源竞争激烈且市场淡旺季节明显,酒店未来收益面临严峻挑战。从海南接待游客的客源地结构来看,目前国内游客占全省游客总量的95%,境外游客仅占5%左右,且国内游客仍然是以观光为主,因此,低价、低品质竞争的低端化旅游市场运行模式仍在延续,难以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近年来三亚市亚龙湾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在48%―64%之间,而海口的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为46%―57%,酒店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表2)。

2.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

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热带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将这种资源与房地产融合在一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情况看,三亚、海口、琼海依托强势的旅游资源,结合自身的城市配套优势,已成为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力城市,并将这种以城市资源为卖点的居住地产、度假地产带入高速发展时期。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在土地市场方面,一线海景用地开发殆尽,二线用地的度假、居住价值日益提升,因此未来的外城区将成为市场主要竞争地;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一线海景资源日益稀缺,房地产开发更加注重产品自身品质与特色的打造,在户型方面出现两极分化:一是面积在250―400m2的高端别墅;一是50―80 m2的大众化小户型公寓。在房地产业内,小户型曾被多数人看作是一种过渡产品,时至今日,小户型产品丰富多样,功能不断完善,诸多小户型在提高其使用率、性价比、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其健康住宅的标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客户需求方面,市场为外向型市场,购房目的为旅游、度假、养老、投资等。如据《2010年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海口高端房地产客户购房的主要目的就是度假、养老、享受生活(表3)。

旅游居住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机性质的购房者占多数,由此造成了楼房空置率高、设施浪费、成本增加等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推出后,旅游房产价格被迅速拉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机购房,导致入住率很低。据统计,在海景房最集中的三亚湾等地,小区内的常住率仅20%左右;文昌某楼盘的入住率则10%都不到。同城市传统房地产相比较,旅游地产由于其时段性入住的特殊性,造成了“三浪费一增加”,即楼房空置浪费、社区基础设施浪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浪费及管理成本的增加。

3.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升级。与观光型旅游不同,休闲度假游往往会以某地为据点,将休闲、观光、运动、体验甚至商务等有机结合,是以慢节奏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所以休闲度假者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一般较长,对于这种较长时间的度假,光有景观和酒店远远不够。因此,海南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集酒店、度假公寓、住宅(第二居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

此类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在自然环境选择方面,与多数度假酒店相同,是以海景、湖景、山景、文化景观等风景资源为依托,同时重视康乐资源(如温泉资源)、旅游配套资源等;在产品构成方面,这是多种类型组合的旅游地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传统酒店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服务性,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则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消费者一个异域家的感觉;在目标客户方面,在丰富的旅游度假产品基础上,目标客户范围较广,主要是来自内地省份以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养老为主要需求的候鸟一族。同前两种开发模式相比,此类旅游房地产的优势最大。

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开发的产品多以酒店和小高层度假公寓、度假别墅为主,全部冠以养生度假、生态居所的宣传口号,核心竞争力无法体现。另外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基本以岛外客户为主,受海南旅游季节性明显的因素,旺季热销,淡季无人。

三、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应对之策

1.注重产品特色,灵活营销,增加客源

针对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首先应努力借鉴国外旅游度假胜地酒店业的开发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特色,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优势,突出休闲度假、养生、健康长寿、适于居住等主题,努力把海南建成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其次,灵活运用营销策略,如形成“度假权益”产品,就是将酒店的客房使用权按时段进行分解,用优惠的价格按份销售给固定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约定的年限内,每年拥有一段时间到该客房住宿、度假的权利,同时还享有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利以及对酒店其他服务设施的优惠使用权。众多高端酒店的兴建,并不意味着海南能从“国内岛”成功转型为“国际岛”,或从低水平的“观光目的地”转变为“度假休闲目的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客源才是问题的关键。

2.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入住率

针对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法律法规来控制楼房空置率,如取消空置房物业费打折,从1999年到2006年8月,海南关于空置房的物业收费一直是按50%来执行,2011年1月1日海南省物价局开始正式实施《海南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中的明确规定,房屋空置超3月,将全额缴纳物业费。物业费的提高对降低空置率,促使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正如国家欲在2012年出台的“房控税”一样,海南省也可以出台征收楼房空置费等政策,以此降低空置率。旅游房地产的核心是以其是否部分或全部执行旅游功能来界定的,因此一般性的投资房地产并不能称之为旅游房地产。但是,购房者在进行“二次销售”即将房屋时段性的使用权销售或出租给度假客人后,一般性房地产就可以转化为旅游房地产。建立相关法规,努力提高入住率,可以将房屋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分期的旅游度假收益,不仅可以帮助置业者快速收回投资,还可缓解海南旅游“淡旺”季节性的矛盾,从根本上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3.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由于其开发规模、投资、建筑面积较大,因此应该以提升房地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改善房产结构,促进房产的多元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以高品质休闲房产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家庭旅馆等其他度假产品为补充,满足高、中、低各类收入游客的旅游需求。另外,由于旅游地产的特殊性,购房者不会长期在海南居住,因此对周边的生活圈要求不高,但是对社区内的物业服务、社区文化生活、区内生活设施等一系列的软性指标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及素质,丰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从根本上让消费者体会到家的感觉。

四、结语

旅游房地产是伴随度假旅游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但反过来,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又支持和引导了度假旅游的深入开展。开发商需要寻找与旅游发展共赢的方式,将旅游房地产产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相融合,运用到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注重“借势”去发展旅游房地产,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旅游房地产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组合了居住、度假、商务、养老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全新度假投资置业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岛外人士来海南旅游置业成为时尚。可以预期,海南的旅游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一定会呈现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年度报告[R].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0.

[2]度假权益产业发展情况概述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意义[R].海航酒店集团.2010.

[3]2010年海南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R].中国房产信息集团.2010.

[4]田良、张靖、申涛.海南省近年大中型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初步调查分析[J].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海南出版社,2010.5:419-423.

[5]高兵,林峰.从单一度假地产到综合性旅游地产开发[J].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2010.(10).

[6]baike.省略/view/2337538.htm.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例11

一、体验经济与体验旅游

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从经济提供物的角度对产品、商品、服务和体验进行了区分。“产品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来的可交换的材料;商品是公司标准化生产销售的有形产品;而服务是为特定顾客所演示的无形活动。”所谓体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派恩和吉尔摩还对产品、商品、服务和体验作了区分,见表1。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是有形,服务是无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体验经济界定为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为经济提供品,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消费感受的终端性、追求个性的差异性、体验的感官性、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知识性等等。

体验经济模式是区别于产品经济模式,它不再单纯以出售产品为特征而代之以向消费者提供体验场所、体验经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经济模式,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独特的经历。滨海旅游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经济形态,也是目前适合大力发展的体验经济模式。体验旅游除了具有一般旅游的特征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性,如参与性、文化性、个性化、生态化等等。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尝试着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体验经济时代的休闲旅游消费也趋向了情感需求、个性化需求、参与需求、文化需求、环保需求等特点。近年旅游部门的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体验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从人们的体验需求出发,体验旅游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为7大类,包括探险型、刺激型、怀旧型、求新寻异型、人文消费型、生态旅游型和游戏娱乐型等,见表1。

二、广东发展滨海旅游的比较优势

首先,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广东省南临南海,海域面积45万km2,大约是广东陆地面积的2.5倍。其中大部分属大陆架与大陆坡地形,水深0m―l0m的海域有12896km2,-10m―-20m的海域有10358km2;沿海岸线长3368km,约占全国1.8万km海岸线的18.71%;海岛岸线2429km,占全国1.4万km海岛岸线的17.35%。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大小海湾510处。一些大型海湾又套有一些小海湾,是开发建设渔港和养殖的有利场所。拥有宜人的气候、旖旎的滨海沙滩、秀丽的海岛以及众多地质地貌遗迹、历史遗迹、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拥有著名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名城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古炮台、总兵府等海洋军事文化,妈祖庙、南海神庙等海洋宗教文化,潮人文化和雷州风情等海洋民俗文化。

其次,区位条件优越。广东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海域东北部与台湾海峡和台湾省南端相连。正南是浩瀚的南海,南海周边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国。南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是太平洋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重要国际海上通道。而广东省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中段、东北亚与东南亚连接部位,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的优势使得广东成为“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南太平洋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和影响范围。广东毗邻台、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对外交往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因素有助于广东滨海旅游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第三,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自1989年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之一。自1989年经济总量占据全国首位之后,GDP连续26年占据全国第一。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6779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0%,比第二名的省份江苏省高出2600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提高到1/8,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新加坡后,又超过台湾,人均GDP预计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广东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滨海旅游也必将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四,客源优势明显。广东滨海旅游的游客来源广泛而稳定,一是广东人口基数大,常住人口超过一亿,这就构成了稳定的省内游客和本地游客市场,加上国内游客,这就形成潜在的滨海旅游客源;二是港澳同胞和侨胞游客众多,香港和澳门游览客是广东滨海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广东1486.9万人次的入境过夜游客中,香港游客为900.8万人次,占60.58%;澳门游客102.7万人次,占6.90%。港澳游客在广东入境游客总数中占比近七成。三是国外游客增长迅速。2014年,广东滨海旅游游客中外国游客达到673.30万人次,呈不断增长趋势。这些都为广东滨海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东滨海旅游体验经济模式突破路径

广东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但是一直存在着开发规模小、资源利用分散、品牌优势不足等瓶颈,和海南的滨海旅游开发差距很大,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近邻广西。因此,在滨海旅游产业兴起和体验经济初现端倪之时,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滨海旅游的体验旅游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