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6 14:43:50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65-02

医学生的营养知识与行为,不但直接影响自身的饮食行为和健康,而且对病人也将产生间接影响,其营养知识及行为的正确与否具有双重意义。目前在不少医学院校包括我校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必修课中设置有营养学,但是其课时和内容少,学生所获营养知识有限。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对营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的态度,进行此次调查,以探讨在我校开设营养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不记名的调查方式,选取我校2014级应届毕业生的临床、口腔、康复、影像、卫生管理、儿科6个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问卷。自行设计了本次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开设营养相关课程的态度;对营养相关知识的兴趣程度;对营养相关课程作用的认识;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营养知识来源。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匿名填写。

3.统计分析。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二、结果

1.基础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300分,剔除无效问卷11份,实得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6%。

2.对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的态度。有83.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医学院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16.0%的人觉得无所谓,2%的同学认为不必要,说明在我校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是被广大学生认可的。

3.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的兴趣程度。结果显示,有41.5%的学生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很感兴趣,54.4%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的同学占4.2%。

4.对开设营养学相关课作用的认识。60%~70%的同学认为营养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对日后医务工作中指导病人科学合理饮食,并对日后指导自身饮食,影响家人或朋友的饮食行为,维持自身健康有帮助。

5.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表2可见,学生的营养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40%左右的学生能正确回答优质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含胆固醇高的和含钙丰富的食物。

6.营养知识来源。从表3中可见,约50%的同学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和电视了解营养学知识,38.4%的同学从父母及同学处获取相关知识,4.8%的同学通过广播了解营养学知识。

三、讨论

1.医学院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营养学知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2],对此类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对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临床工作中,营养治疗还可配合药物、手术治疗等起到纠正营养不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轻脏器负担,促进疾病痊愈等作用。此外,掌握营养知识还可对自身及家人、朋友的饮食结构和健康有指导作用。病从口入,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膳食组成、食品卫生都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从营养知识的学习出发,进而改变饮食态度和行为,从而增进健康。

通过本次对我校学生营养学知识的调查,60%左右的学生对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回答错误,40%左右的学生对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吃早餐的危害、控制体重的措施回答错误。提高和普及医学生营养知识是日后医务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正确饮食指导的前提,而这组数字令人担忧。医学院校有理由给予在校学生良好的营养学的教育。营养学教育应当面向在校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有待提高。在束莉等人调查中也显示,医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3-5]。

2.营养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经调查我校学生营养学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与赵海月的调查结果不同,网络是目前我校大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6,7]。高等教育的学,有利于知识的正规化教学。而受非正规化教育所得的知识往往在临床上进行指导时,缺乏权威性。

3.开设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调查显示我校83.3%的学生认为营养学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杨艳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其学校临床相关专业本科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显示医学院校学生对营养相关课程的需求[8]。而且95.9%的学生表示对营养学知识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营养学知识有系统化的了解,包括基础营养学、食物营养、特殊人群营养和临床营养的基本知识,提高医学生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我校医学生中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同学们的营养学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同学认为开设营养学相关课程很有兴趣,认为能对自身健康和临床工作中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付萍,张坚,王春荣,等.不同经济类别地区老年人群膳食结构与营养相关疾病特征[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8,14(2):100-102,106.

[2]李晓萍,周敏茹.2010年青海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1):3879-3882.

[3]黄永真.宜春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91-293.

[4]熊祥玲,周岚,曾建明,等.某医学院不同专业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09,30(5):108-110.

[5]束莉,马鳎赵文红,等.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37-639.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5-02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缺乏,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不相适宜有着重要关系,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便成为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特征,并对地方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作了初步探讨。l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级50名中医学定向班学生到生源地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生源地涵盖云南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

1.2调查方法问卷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1%。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17.2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所调查医院的性质特征及人才需求情况方面

2.1.1调查对象从事岗位中,临床岗占60.48%,管理岗占26.46%,其它岗占15.46%。

2.1.2

调查医院的比例:中医院32.99%,西医院23.71%,中西医结合医院18.9%,其它22.34%。

2.1.3调查医院需要中医学学历层次:中专占5.5%,大专占26.8%,本科占66.67%,研究生6.19%,其它占1.37%。

2.1.4调查医院主要接诊疾病中,常见病占89.35%,多发病占46.05%,特色专科病占15.46%,疑难杂症占7.22%,其它占0.34%。

2.1.5调查医院急需中医人才的科室为:内科占52.58%,妇科占30.93%,外科占23.71%,儿科占13.4%,其它占19.59%。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院中,医院诊疗疾病及人才需求方面特征方面大致情况如下: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接诊疾病,而本科学历层次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急缺人才,内、妇、外、儿科室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2.2所调查医院对我院目前培养毕业生总体评价结果

2.2.1中医功底知识方面,认为好的占45.36%,一般占50.86%,差的占3.09%。

2.2.2临床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强的占27.49%,一般占68.04%,差的占3.78%。

2.2.3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方面,强的占27.84%,一般的占68.04%,差的占3.44%。

2.2.4临床独立工作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好的占31.62%,一般的占63.23%,差的占4.12%。

2.2.5临床急诊急救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强的占23.37%,一般占67.01%,差的占8.59%。

2.2.6认药识药采药用药能力方面,好的占38.14%,一般占54.30%,差的占6.87%;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该能力培养的占92.10%,没必要的占7.2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占绝大部分,说明目前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2.3

中医学知识结构需求及不足方面的特征

2.3.1

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中医功底扎实占81.79%,西医知识面广的占38.49%,掌握民族特色诊疗技能的占43.64%,其它的占4.81%。

2.3.2

目前培养模式下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欠缺情况:实践技能欠缺的占71.82%,专业知识欠缺的占34.71%,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占32.30%,医学职业素养欠缺的占29.9%,人文社科知识欠缺的占29.21%,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占16.84%,外语水平欠缺的占15.81%,其他的占1.37%。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呈现出“知识面广,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特点,而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方面普遍存在着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

2.4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

2.4.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认为所学专业最重要的占22.68%,认为学校重要的占6.19%,认为个人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最重要的占85.22%,认为学历重要的占6.87%,其它的占2.75%。

2.4.2如何提高中医专业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认为早见习的占47.42%,跟名师的占38.83%,进综合医院实习的占45.7%,诊疗技能强化培养的占71.48%,加强急诊训练的占54.64%,实行导师制的占36.08%。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毕业生,用人部门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本身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早见习、跟名师、进综合医院实习、诊疗技能强化培养方面等是大部分人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繁衍发展至今,与其各民族的医药保健传统知识以及本民族特色防病治病的诊疗技能密不可分。然而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因此,在此次问卷中,也涉及部分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5

民族医药知识方面

2.5.1对民族医药是否感兴趣方面:87.6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感兴趣,11.34%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感兴趣。

2.5.2民族医药在当地是否受欢迎,84.88%的人认为受欢迎,11.34%的人认为不受欢迎;其中,认为受欢迎的理由中,认为简单、便捷、验效的治疗技能和方法的占69.42%,丰富药材资源的占39.86%,较低的医疗费用的占49.83%,其它的占2.75%。

2.5.3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方面,需求的占83.51%,不需求的占12.71%。在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认为以中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的诊疗技能和方法的占49.83%,以中医、西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疗法的占59.11%,只学习民族理论特色疗法的占8.25%,依靠师传的占6.87%,其它的占1.03%。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民族医药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作用及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符合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值得引起地方医学院校考量。

3讨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目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真正缺乏一批具备理论及临床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来服务基层。因此,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实际,培养中医功底知识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简、便、廉、效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师是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紧缺的人才,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4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传统医药,不仅包括了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还包括了多元的民族医学,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医药,而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医药有机组成的现实。因此,中医药教育应本着“四因(地区、文化、民族、需求)制宜”的原则,改革和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各地区民族医药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医药的传承,也有利于解决因文化、信仰差异形成的中医药难以进入民族地区的难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4.1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以确定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主线,精减中、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时数,节省教学时数,用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课程的传授,优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生。

4.2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分阶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一年级阶段,利用寒暑假到县或乡镇卫生院见习,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现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安排到临床从事抄方、中药配方识药、认药等锻炼;三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基础及临床知识后,安排到医院进行阶段实习,参与临床工作,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阶段,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及时完善和补充理论及临床不足方面,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措施,提高其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培养。

4.3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开展中草药辨认和强化训练,通过“认药一识药一采药一用药”的反复实践,掌握运用当地中草药、民族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4.4加强学生规范化培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病种和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西医急救诊疗技能、护理技能、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等。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依赖使用大型的、先进的、昂贵的检查设备,能对基层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替代弥补西医昂贵诊查费和诊疗费。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4.5注重师承教育安排学时跟随学习名老医生的名验方、特色诊疗技术诊法,使名中医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弥补名医消逝、名方流失、特色诊疗技能消失的窘迫局面。

通过以上途径,注重培养一批能够满足面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能够利用地方中草药资源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防病治病,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四有人才。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5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等,显示了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适应“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依托“健康中国”的背景实施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了解与加强全科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对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的500名全科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加强我国高校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调查问卷总体状况

1.1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设计《“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大一到大五的全科医学生进行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级,总计500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从全科医学生人文态度、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人文方法5个维度调查,访谈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2)从教育理念、目标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评价、教学氛围等方面探寻“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4个层面总结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1.2质量检测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教师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总支书记和辅导员,他们都经过了统一指导和培训。调查问卷经过认真审核,每份问卷前都印有调查问卷的说明、填写方法。在调查开始前,由全科医学专业的辅导员告知学生此次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意义,并承诺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最后,学生统一填写调查问卷并回收。

1.3统计分析

全部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对得出的数据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问卷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贵州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五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其中,男生179人(38.25%),女生289人(61.75%);家庭住址:城市68人(14.53%),农村329人(70.30%),乡镇71人(15.17%);学生干部196人(41.88%),普通学生272人(58.12%);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204人(43.59%),非党员264人(56.41%);大一到大五的人数分别是75人(16.03%)、149人(31.84%)、165人(35.26%)、56人(11.97%)、23人(4.91%)。

2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2.1对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满意度方面,全科医学生的评价如何?调查显示:非常满意的占24.36%,满意的占63.25%,不太满意的占10.47%,非常不满意的占1.50%,还有2人未填。目前,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依然有11.97%的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建设,改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2.2对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方式的满意度

对本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全科医学生是否满意?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生非常满意的占23.08%,满意的占63.89%,不太满意的占11.54%,非常不满意的占1.07%,还有2人未填。目前,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依然有12.61%的全科医学生对当前的培养方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因此,学校需要改善教育教学方式,融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3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评价

3.1人文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在“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对你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影响吗?”一题中,62.18%的全科医学生回答有。调查显示:党员学生选择“有”的高于普通学生,72.55%的党员学生回答有影响,54.58%的普通学生回答有影响。党员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在学校也经历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因此党员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对自身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认识也比普通学生深。

3.2人文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和工作影响的方面

在“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对你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影响?”一题中(见表1),23.29%的学生回答“提升沟通能力,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18.16%的学生回答“拓宽知识面,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认识”;28.85%的学生回答“促进思考,加深自己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26.07%的学生回答“锻炼思维,促使自己能紧跟最前沿的现象、趋势和知识”;3.21%的学生回答影响不大。可见,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对自身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4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

4.1全科医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情况

对“当今社会你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读人文书籍”的调查显示(见表2):28.85%的学生回答“十分愿意,这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愉悦”;62.61%的学生回答“愿意,但是学业压力大,偶尔放松才可以”;2.14%的学生认为“浪费时间”;5.98%的学生回答“没兴趣,对此类书籍兴趣不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仅有28.85%的全科医学生十分愿意花时间阅读人文书籍,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62.61%的全科医学生愿意通过阅读人文书籍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但是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学业压力大,只是偶尔放松,这也成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提升的阻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毕竟有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达到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目的终究有限。因此,全科医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人文书籍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1]。

4.2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知

在“你喜欢学习人文素养课程吗?”一题中,48.72%的全科医学生回答喜欢,47.01%的学生回答一般,3.63%的学生回答不喜欢,还有0.64%的学生未填。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依然达不到让大部分全科医学生满意的程度。因此,高校需要在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改善,提升全科医学生在人文素养课程上的满意度[2]。

5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措施

5.1从个人角度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分析,对“你认为哪些方面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调查显示(见表3),50.64%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20.94%的学生认为是高校缺乏措施,活动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兴趣;10.26%的学生认为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家长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理念,导致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17.5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原因,自己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感兴趣,不想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分析,对“你觉得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见表4),63.89%的全科医学生认为是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和教师讲课,71.58%的学生认为是科学、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63.25%的学生认为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64.74%的学生认为是举办人文道德讲座、论坛等,57.2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良好的育人理念、软件环境和硬件设施,16.88%的学生认为是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在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高校既可以通过开发系统、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和提升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开展人文思想教育等方式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同时,学生认识到学校好的环境也至关重要,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在进行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在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着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对全科医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人文教育。

5.2从学校角度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5.2.1在思想认识方面提升对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重视度对“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学校还需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的调查显示(见表5):33.33%的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相关文件的解读及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多举措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36.32%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不断开发新课程,提升课程的质量、增加课程的数量”;11.54%的学生认为“提升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11.54%的学生认为“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和景观”;6.84%的学生认为“邀请校内外医学人文方面的专家,持续举办一些讲座、论坛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科医学生认为高校需要在课程质量、课程设置、课程数量等方面不断改善,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全科医学生也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制约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师资、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3]。调查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对此问题的选择有差异,大三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相关文件的解读及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多举措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占比最高,达40.61%,大五学生认为“加强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不断开发新课程,提升课程的质量、增加课程的数量”占比最高,达42.11%。调查还显示(见表6):是否党员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略有差异。5.2.2在培养途径方面课程与实践教育并重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看,对“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的调查发现:57.69%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52.56%的学生认为是高素质教师的授课,62.18%的学生认为是人文科学课程的系统熏陶,57.69%的学生认为是开展社会实践,39.96%的学生认为是举办人文专题讲座,52.56%的学生认为是参加志愿者活动,32.91%的学生认为是资讯丰富的互联网,36.97%的学生认为是自我修养、自由成长。调查还显示(见表7):是否党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有差异,64.71%的党员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而60.61%的非党员学生认为人文科学课程的系统熏陶是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5.2.3在保障措施方面加强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是否能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呢?调查显示,31.79%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电子信息资料十分齐全,可以满足自己日常学习、人文素养提升的需求;30.00%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电子信息资料基本可以满足自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需求;26.71%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资料还不齐全,需要补充相关的医学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1.50%的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去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借阅相关医学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对本校相关医学人文资料储藏情况不是太清楚。由调查可以看出,31.79%的学生对本校人文书籍和资料比较满意,认为能满足日常所需;但依然有26.71%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资料还不齐全,需要补充。因此,高校依然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补充人文书籍,满足学生的日常阅读需要[4]。

参考文献:

[1]郭斌,程怀志,邓玉霞,等.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6):459-461.

[2]彭丹,刘合乙,黄玉迪.地方本科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2):470-471.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6

体验认知视角为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责任心的培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即在这一过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应当有效的结合体验认知视角来进行,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医学意义。

1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1当前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初步走访和问卷调查,虽然我国的医学生伦理道德课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逐渐加以解决[1]。①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乏权威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合理性确定的过程中其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有的学校安排“医学伦理学” 课在大二时学习,有的安排在大三学习。就我们学校,“医学伦理学” 安排在大三有见习课时学习,但课时量太少,班级人数太多,无法达到伦理道德教育实际目标[2]。虽然此时学生有专业技能的有效支持,并且在医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据调查,医学伦理教师们、专业技术教师们、公共课教师们、学生管理人员等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深,导致医学伦理理论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3];②医学院校教师认识上,一般教师认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医学伦理教师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这也是医学伦理道德难以达到内化育人的目的。事实是医学伦理道德课的真正落实关系到医学院校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这要归因于学校对所有教师教育结果的评价不够科学;③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灌输为主,尽管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学生真正参与互动和采取实际行动的机会很少[4]。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体现终身化教育的要求;④如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医学生对于医学伦理的看法往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并且假大空的内容较多,因此没有实际的意义并且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这种学习态度的存在使得医学伦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基于此,积极探究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是医科大学院校各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漫长性,因此这意味着医学生应当注重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并且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6]。

1.2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部分不好的负面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集中的体现在了医德的缺失和部分医生拜金主义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标准的变迁和心理失衡往往也会促使部分导医生将追逐经济利益放在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之前,并且天价收费、就以先送红包等事件屡禁不止,也很好的说明了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7]。有极少数人甚至没有“红包”不看病、不手术,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少医务人员对待患者“冷”、“硬”、“推”、“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态度粗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有的这些医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生们在学生时和在工作后缺失医学伦理道德教育[8]。因此,在各大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育,探索有效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并非常有必要。

2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2.1医学伦理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和实践性,它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医学生的培养要以态度、知识、技能协调发展为目标。

2.2使得医学教育模式真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3为了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于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良与革新,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和医学伦理修养。除此之外,在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使其认识到医学伦理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使其牢固的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2.4通过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实实在在的课堂上,临床实践上,生活上的体验~认知~感悟~内化~接受等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非道德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优秀的医德观念,并且也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生应当注重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热情[9],从而能够达到真正培养适应新形势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3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的主要内容

3.1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体验(embodied)”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是方方面面的,贯穿他所有的学习生活,包括医学伦理课堂、各科专业课课堂、公共课课堂、临床实习、学生管理等。这就意味着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医学伦理课堂上去完成。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其实,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10]。

体验哲学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内容之一,对亲身体验的经历的认识,一般说来都较为深刻。尤其从“embodied”这个构词,“em”就是“in”的意思,“embodied”就是被嵌入身体的体验,所以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这种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认识体验的内容。

3.2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认知(cognition)”医学伦理教育 在各科课程学习、校内外各种各样亲身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活动以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会对医学伦理道德认知会更加深刻。这里的认知就正如“embodied”这个单词的构词所展示的词义一样,是嵌入身体,心灵的体验所带来的认知[11]。

3.3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感悟(understanding)”医学伦理的精髓 我国的医学学生在进入医院学习后,往往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对于医学伦理的理解较为浅薄,并且部分医学生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对于医学伦理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其对于医学理论的理解还较为肤浅、较为模糊。那么,这就需要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各科老师都负有培养学生伦理道德的责任。比如,医学伦理学教师在上了理论课以后,让每个学生对每周的见习课写医学伦理道德心得[12];又比如,辅导员在给学生开展活动之后,应该让每个学生写思想汇报或者是医学伦理道德体会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感悟到医学伦理精髓,潜移默化伦理道德精神。

3.4在医学生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中“内化(internalization)”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 应改变过去那种试图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就可以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的奢望,医德的培养始终贯穿学生整个的大学阶段和今后的工作生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重要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其医德和医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在内化的过程中,医学生还应当注重理论对照和榜样学习等方法的合理应用,最终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13]。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的目的。

3.5医学生在医学职业生涯中“接受(acceptance)”医学伦理知识 伦理查房制度能体现是否真正接受了医学中的有关伦理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在查房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医学伦理的医生往往都具备很强的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配合意愿。除此之外,接受医学伦理知识还集中体现在医生还应当具备法制观念和爱岗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服务能力,最终能够和患者进行高效的沟通[1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应当注重知情谈话制度等制度的合理执行,并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对待需要帮助的患者,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服务的人性化和合理性。

4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基本思路、途径

4.1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所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纳入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中来各个科目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其自身对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责任并落实到实处并且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①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责任。目前,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教育责任。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教师除承担起教授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承担起教授学生良好职业操守的职责,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学生一般比较崇敬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要真正落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献身带头作用。

4.2培养模式实践途径 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润物无声的氛围。加强医学伦理系统教育、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注意典范直观教育、树立医院形象、扩大医院影响;②建立道德教育制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③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标准要有层次性,方法上要增强灵活性,教育形式多样化;④建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月写在实践中的伦理道德心得并监督实行情况;⑤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培养意识,首先要加强老师及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5 结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医学教师应当注重合理地借鉴体验认知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进行持续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分别只是针对医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会是完美的,并且都具备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医学教师在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完善,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来合理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医学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重斌,闵顺琴.“感悟、体验、接收、内化”四个阶梯的医学伦理教育[J].医学伦理学,2009,7(12):35-37.

[2]宁德斌.构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经常性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0(13):46-49.

[3]陈小平.试论渗透性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主题目标责任体系的构建[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8):29-31.

[4]刘慰,刘建和.医学院校师生对医学伦理教育的认知特点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5):35-37.

[5]李彩英.浅谈医学伦理教育的实践与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4(3):21-23.

[6]郭德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伦理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16):43-45.

[7]刘鹏,赵建华,范伟力.医学生培养目标相关研究综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5,12(22):89-91.

[8]张梅.护生临床实习伦理道德培养状况调查[D].青岛大学,2012.

[9]何滨.医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12,06(15):34-36.

[10]滕晓洁.在高职护生中加强伦理道德培养之我见[J].职业技术,2013,07(10):56-58.

[11]曾文.谈谈护理人员科研及伦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10(15):56-58.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7

摘 要:本文以随机抽取的830名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通过自编的“医学生人文素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文知识素养、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感,以及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印象,对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0-02

1 对象与方法

对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大一至大五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整群抽样: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共发出问卷830份,回收问卷826分,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806份.

2 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

(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

(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

(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3.2 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

(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3.3 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

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4.2 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4.3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5 建议与对策

5.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1].

5.2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 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 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5.4 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3].

5.5 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8

1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祖国的现在和未来都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发展医学科学,保障人类的健康事业而献身的医学人才。通过医德教育途径,可帮助医学生认识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其在医疗实践中成长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1.2医德教育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医德医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不断的医德教育,使医学生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心信念,成为指导自己未来在医疗实践的行为指南。实践证明,医德教育开展好的单位,医学道德必然在实践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强,医疗单位医德风尚就好。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的需要,是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1.3医德教育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学科学在21世纪获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新的难题,如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等医学技术应用带来了医学伦理难题。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医学技术和知识是不够的。通过医德教育,可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增强医学科学发展的动力,不断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2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2.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首先,是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到,没有正确的认识,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只有医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正确指导自己的医德实践;其次,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医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它一旦形成,就对医德行为起到比较持久而强有力的作用,可通过实践实习让医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其医德情感;再次,是锻炼医德意志和树立医德信念。锻炼医学生的医德意志使其在医德实践中坚持信念目标的一致性,自觉抵制各种压力和不良诱惑,永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最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医德行为习惯是医务人员在医德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活动习惯。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必须遵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作为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院校应改变以往轻素质重技能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目标放在德育上来,切实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首先,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专业课授课中,构建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开设相关显性课程。通过开设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法规、人际沟通、人文修养、文学鉴赏等课程,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2.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体娱乐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又是一个学校形成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医学院开展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即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又具有医学院特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医学院可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达到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意识。比如举办“道德讲堂”“大医精诚”为主题的讲坛,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开展系列讲座,为医学生进行专业思想、道德准绳、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医德意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比如开展敬老助残、“艾滋病”“结核病”各类主题医疗卫生健康科普宣传活动、社区健康服务等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医德情感。

2.4重视医学生实践活动中,培养职业道德精神

实践活动是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活动有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径,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是贯彻知行统一的重要原则,也是医德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方式。医学院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比如医学院校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医德教育为宗旨,引导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深入偏远贫困地区开展义务体检、卫生知识宣传和医疗咨询等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通过在类似的实践中来感知和体会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内涵,从而增加的职业的认识,培养医德情感,坚定信念。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院选择德高优秀的医疗人才作为带教老师,为医学生树立模范作用,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学会尊重、关心病人、帮助病人减轻疾苦,通过这些亲临其境的切身体会激发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改进医德教育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师资队伍。新型的教师应是“综合型”的教师,既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相近学科知识,又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有德育专业教师,也包括医学专业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以及辅导员,他们的自身素质、医德观、医德行为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医德教育效果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师教育责任,这是提高医德教育效果、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9

1.1.1择业观念

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首选方向的学生有80人(83.3%),没想过的有14人(14.6%),不愿意的有两人(2.1%)。毕业后自愿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53人(55.2%),去县及县级以上医院的有27人(28.1%),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10人(10.4%),其他单位的有6人(6.3%),没有人选择到村卫生室工作。

1.1.2教学评价

调查显示,68.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29.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合理,0.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89.6%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认为课时总量适中的学生占68.9%,认为科目太多、每学期排课太满与认为科目偏少、留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学生比例相当,均约为15%。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这提示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1.3教师评价

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上对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待改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3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

1.2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1.2.1基本情况回收的45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男女比例为2.76:1,以“70后”为主,占37.9%;“60后”、“80后”人数基本相当,各占25%左右;从学历构成看(见表3),县级医院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75.6%,其次为大专,占18.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大专为主,分别占49.5%、44.4%,中专和高中学历均占30%以上。

1.2.2职业认知度

调查显示,92.8%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医疗服务;12.5%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还应当承担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内容;仅有约3.4%的基层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对于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8.3%的基层医生认为有待提高;92.2%的基层医生认为在岗培训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仅次于提高薪酬,但仍有约45%的基层医生5年及以上才能参加一次短期脱产培训。此外,90%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学习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2讨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人才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社会责任[2],应当主动适应医改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

2.1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基层医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临床医生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更加突出为本社区、乡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临床基本诊疗等综合服务职能[3]。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等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高职医学生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定位基本准确,职业价值观主流是对的,但仍需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任务将重新回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较早接触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未来职业的伟大。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2.3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乃至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化培训,加强实习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培养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毕业实习与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取向相衔接,为学生今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10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根据“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认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2,3]。这是因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决定着未来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培养期待,为改进医学人才培养,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医学人才提供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调研在2010年6-8月期间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达95.5%。问卷利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最后采用SPSS V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查阅了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年级分布 本次研究对象大二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28.38%,大三学生236人,占44.95%,大四、大五学生以及研究生共140人,占26.67%。

2.1.2 专业构成 在调研的对象中,临床专业长学制以及研究生占总人数的38.85%,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占30.67%,而预防、公管、营养、药学、检验以及护理等小专业占调查人数的30.48%。

2.1.3 男女比例 525名调研对象中,男生207名,占总人数的39.43%;女生318名,占总数的60.57%,男女比例约为1:1.5,基本符合医学院整体学生男女比例。

2.2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内容构成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杨雪梅、 周烁等[4][5]学者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形成“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等六项医学基本职业素养。本调研主要考虑到低年级与高年级差别,以及是否参加临床实习,重点比较大二、大三与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对所列六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2.2.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医德信念坚定”(P=0.035

2.2.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统计显示,六项医疗基本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P=0.001

2.2.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007

2.3 不同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比较的专业分为三类:临床专业五年制、临床专业长学制及研究生和预防、公管、护理、检验等医学相关专业。

2.3.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统计显示,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六项内容“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P值是(P=0.266,0.837,0.615,0.415,0.106,0.915>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职业素养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不能确认有差异。

2.3.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三类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自我预期(P=0.198,0.004,0.177,0.051,0.003,0.321),无统计学差异;不过针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P=0.004

2.3.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统计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学校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评价中,就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P=0.0370.05);“安排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P=0.756>0.05)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缺乏相关具有吸引力的课程” (P=0.048

3 讨论

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且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并不乐观。学生期待增加与职业素养培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某些具体内容认识上存在差异。

3.1不同年级的医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对医德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6]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分析显示,年级越高,职业素养的培训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机会丰富,但教师课堂指导较少,高年级学生期望不仅在课堂上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同时期望增设相关选修课程。可否针对该现象采取一定措施,如增设临床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活动,由导师现身说法,及时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提振职业信心。

3.2不同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素养预期中,临床学生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相对悲观,可能与临床职业素养要求高或临床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有关。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认可学校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这是主要是因为,这些临床基础技能是未来医生必备的能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而长学制和临床五年制学生更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为此,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提振职业信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3.3显然,目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仍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该《刚要》为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台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7],根据此项方案,医学院旨在通过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培养计划,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可以说这是一次针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8]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期待医学人才培养呈现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余钰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4)70-72.

[2]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3]巴德年.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杂志,2001.81(15):897—898.

[4]周烁等.关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83—84.

[5]杨雪梅. 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30—431.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例11

1.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美国自1932年发表“医学教育委员会最后报告”以来,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简称AAMC)定期号召医学院修订培养目标。50年代初,AAMC制定了一套促进医学院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以适应二战后卫生需求的变化。8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和《为21世纪培养医生》等著名研究报告,着重讨论了未来医生的培养问题。1985年,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在医学生教育计划认可标准中增加了一项要求,即“各医学院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为了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医学模式及现代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持一致,20世纪90年代AAMC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MedicalSchoolObjectivesProject)。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21世纪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为医学院校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可依据的、清晰明了而又详细全面的培养目标。到目前为止,AAMC已向全球公布了3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报告,其中探讨了当代医学问题,从医生的素质和职能、现代医学信息和群体健康的角度,以及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交流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全面的21世纪医生的一系列培养目标。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医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世界各国制定21世纪医学的培养目标树立了典范。

2.英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963年,英国政府了《罗宾斯报告》(RobbinsReport)。报告系统阐述了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预测和设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罗宾斯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培养传教士、法官、律师和医生的传统,为向人们提供在社会生产竞争中需要的技术和才能服务。90年代,英国政府又发表了《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模式、结构、规模及未来20年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预测,指出英国将进入学习社会,政府应为国民的终身学习创造一种社会保障。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英国总医学委员会负责国家医师考试和为合格医生发放注册证书。为了保障医师的培养质量,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制定了医学教育国家标准。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对医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广泛的建议,在《明天的医生——关于本科生医学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医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为社区和病人服务的意识;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自我启发能力,由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制定,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列为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等14个方面的建议。为了使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英国总医学委员会为医学生制定了24条具体培养目标,它包括:①有独立学习和自导学习的能力,并承诺通过继续教育来保持临床能力;②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对其价值和限制有所认识;③具有将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能认识到本领域的继续学习作为专业发展一部分的必要性;④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精神和肉体疾病过程,以及同疾病表现和病人反应相关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因素;⑤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作为致病因素的社会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能承担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义务;⑥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与病人相处时的人际关系,并能进行有效交流;⑦能够表明在医疗专业和多专业团队中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制定的这24条培养目标,涵盖了医生应具备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应用有关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方面。

3.德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德国在医学教育改革中,也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卫生服务的需求。德国现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富有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坚实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德国医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医师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6种能力,即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驾驭临床实际的实践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的竞争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德国医学院校提倡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伙伴关系,因此,在任何一级管理机构中都有学生代表参与工作。

4.日本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日本大学医学部的培养目标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习惯三方面提出的。如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日益复杂变化的疾病的鉴别,掌握主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以及急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强调富有人性的人格教育,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得真正的医学伦理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日本重视教职工和学生的全面的品德教育,把医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要养成自愿为医疗条件差的偏僻地区的医学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5.法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997年7月,法国教育部组建了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委员会首先对高等教育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不论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如何,都要给予他们每个人获得自身最佳发展、准备未来职业和深入学习的全部机遇”,并提出:“应当保证所有大学生在离开高等教育时都具备一个具有职业价值的文凭。”法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提供的是基础教育与专科教育连贯化的医学教育课程。其特点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基础教育不分专业,专科教育后期分流强化,基础教育和专科教育连贯化的医学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是培养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和专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

二、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合格医生?许多国家在对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现行医学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医生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许多国家修订培养目标,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旨。

1.调整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医生。以往,不少国家的培养目标只着眼于培养的医生的知识水平,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认识到这种偏颇的危害,许多国家都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生。在一些国家最高决策部门公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或者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在内容上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培养目标研究的第一份专题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医学生为满足社会期望而必须具备的素质及相关培养目标。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生必须是利他主义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病人的隐私和尊严;②医生在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其他必须接触的人打交道时,应保持诚实和正直;③承诺在任何时候,病人的利益高于医生的利益;④认识和承认个人的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局限性,承认有必要不断改进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等7条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知识渊博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主要器官系统的知识;②掌握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及其主要器官系统患病和症状的知识;③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以便能与相关科学、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步保持同步等6条有关医学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技术娴熟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具有获得准确病史的能力,包括患病过程的所有基本方面,以及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②能够做全身的和局部的器官系统检查,包括精神状态的检查;③掌握常规的临床操作技能,包括静脉穿刺术、插静脉导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术、腰穿刺、插鼻胃管、膀胱插管、缝合伤口;④具有解释诊断结果的能力等11条有关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尽职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掌握与疾病发展和持续有关的、重要的非生物学因素的知识,包括不良的卫生条件、经济、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②具有识别导致人们患病或伤害因素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确定病人所患疾病或在早期阶段确诊,并确定一个合适的策略;③承诺为无支付能力的病人治病,为缺医少药的人们提供医疗保健等6条有关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上述培养目标不仅确定了21世纪医学院校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总体框架,同时提出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目标。

2.重视能力的培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倡导由柯林•博尔提出的“三张通行证”的主张。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这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再次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许多国家的医学培养目标别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临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德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创造精神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学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大培养任务并举。美国医学院协会在第二份培养目标专题研究报告中,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应用现代医学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提出未来医生在临床决策时,在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现在更为有效,并能使用系统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个人和群体健康的详细培养目标。

3.培养目标具体化。许多国家不仅制定出医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而且据此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美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的三份专题研究报告,对医生的基本素质和职能、医生的五种角色,以及医生必须具备的医学交流技能等方面共提出了18条66款102项培养目标。在医生的五种角色中,在作为临床医师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做出临床决策这一条中,就明确规定成功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下列要求:①从临床信息系统中检查特定病人的信息,能够列出一个具体病人的信息内容;②解读检验科的报告,表明能掌握一定限度的检验标准,并具备把临床症状和检验报告综合在一起的能力;③在临床决策中对不确定的因素,能够用数量表示、理解和寻找缺失的重要临床信息,并用文字和统计技术表明一个特殊临床病例的情况;④批判性地使用决策支持资源,包括教科书、专家诊断系统、计算机化的病史记录等;⑤拟订治疗方案,表明能够确定不同诊断的相关性,确认各种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相关风险及益处,平衡各种利弊因素;⑥记录特殊病例,表明能在信息系统中指出治疗方向;⑦尊重病人的隐私,有能力使用一个注重保密的信息系统的功能。

4.针对医生职业特点,培养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具有综合角色的医生。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在处理临床问题时,不仅看到病,而且要看到病是产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因而需要考虑与人有关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培养目标中,医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及技能,同时应学习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技能,使培养的医生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结构。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培养目标研究的第二份专题报告中,医学信息学专家组确认了医生的五种角色,即终身学习者、临床医师、教育通讯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医学信息学在每一角色中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在临床工作中,这些角色相互交叉。例如,当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主要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但同时又是一名学习者,要去发现在生物医学文献中对形成治疗方案有意义的东西;而在把一个病人的特殊情况与本院过去治疗过的病例进行比较时,他又是一名研究者;在帮助病人理解治疗方案时,他又是一名教育者;在作安排以确保治疗方案时,他又是一名管理者。

三、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措施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落实措施。首先,立法保障。许多国家把教育培养目标写进宪法,或由议会通过的教育法案加以规定,或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予以明确的阐述,这样就使培养目标具有权威性。立法保障还体现在以法规形式确保调整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资金、设备及有关条件。例如1994年韩国政府在提出按“21世纪韩国人形象”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就在有关法规中要求提供必要的教育场所、师资、教育投资等7个条件。法国等在现行教育法中,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等医学教育的体制做了明确规定。其次,示范导向。为了使培养目标得到落实,一些国家采取由点到面的做法,即先抓典型示范,再逐步推广。将体现新世纪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方案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试行,其目的,一是为了验证方案的全面性和可行性,对不足之处及时补充修改;二是取得具体经验,制定配套措施,便于在大范围推广;三是做出示范,起到导向作用。美国医学院协会在进行培养目标研究的过程中,为保障和促进研究的顺利实施,在全美范围内选定了23所医学院作为首批实施基地,以便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美推广并为全球树立医学院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联合课程改革的典范。为了满足国内需要和适应国际竞争,从1995年开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菲尔肖(Virchow)医院及夏里特(Charite)医院,联合开展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医学教育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等各方面。目的是通过改革试点,用典型的事实来说服引导其他医学院朝这一方向努力,进而推动德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进程。第三,改革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落实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在修订培养目标之后,最重要的一环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全国确定的23所医学院根据新的培养目标,从1992年开始进行全面课程改革的试点。目前参加美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课程改革试点的医学院校,随着1996年道尔霍瑞大学医学院以及1997年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第一批革新课程学生的毕业,大多数医学院革新课程培养的医学生已陆续毕业。美国医学院协会认为,培养目标的真实价值应当通过课程改革之后所产生的教育成效来反映。因此,根据AAMC有关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目前正在对改革课程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四、对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目标调整的启示

50~6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缺少个性和专业特征。80年代,国家教委组织修订了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目录,明确了各专业培养目标。1995年,教育部又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从总体上看,这一培养目标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对医科毕业生的要求。但从社会和医学发展趋势看,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医学院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经验,在我国深入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1.制订指导全国医学院校的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中,没有可参照、借鉴的较为详细具体的培养目标,因而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这极大地制约了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在全美范围内联合开展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研究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研究,为各医学院校制定适合各校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可参照和仿效的、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