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7 14:43:08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1

网红产品 传统企业二次创业的“杀手锏”

提到“网红产品”,不少传统企业一直认为,那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只要把产品放到网上,然后再通过网络或各种自媒体尽力去做推广就可以了,能否打造出“网红产品”与自己发展互联网+并没有太大关系。

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网红产品”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传统企业要进军互联网,不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红产品”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红产品”?北京方圆李明利指出,所谓“网红产品”,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利用产品的某种特质,迎合网民审美、娱乐、刺激、臆想等心理,通过互联网方式以独特的运作策略和有效的执行,来打造爆品形成广泛关注,先由线上,然后延伸至线下的一种产品,作为“网红”的个人其实也是一种“网红产品”。

如今,在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传统企业把进军互联网称为自身的“二次创业”,而在某种程度上,“网红产品”已成为决定“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杀手锏”,因为:

1、能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网红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是因为每一个“网红产品”都能引发大量关注和追捧,而且与传统推广传播不同,它还能借助网络力量在在粉丝或消费者中迅速引起自发式主动传播,可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强产品和品牌的曝光率,迅速提高品牌认知度、美誉度。“网红产品”虽然并不一定是最赚钱的,但对于快速打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作用不容小觑。

2、能吸引、培养大量粉丝。有人说,网络经济就是“粉丝经济”。的确,在网络时代,谁能掌握大量的、忠诚的粉丝谁就能掌握未来。一款“网红产品”爆出后,必然会有大量粉丝的追捧或跟进,而这些粉丝都是产品未来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通过“网红产品”吸引、培育粉丝,对于进军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来说,是提升产品销量的不二法门。小米手机为什么短短几年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很重要一点就是它不断通过打造“网红产品”培育了成百上千万“发烧级”粉丝,而这些粉丝正是其一个一个销量奇迹带动者。

3、能有效增加消费粘性。网络竞争更为激烈,产品的同质化更为严重,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消费粘性大大降低。而通过打造“网红产品”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粉丝来关注、追捧产品和品牌,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批忠实的品牌消费者,有效增加消费的粘

4、促进企业由生产到营销转变。很多传统企业,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生产上,而销售则主要依赖各级经销商渠道和大量宣传。近些年,渠道费用、宣传推广费用的不断水涨船高让很多企业不堪重负。而“网红产品”借助网络渠道,不但渠道变得扁平垂直,大大节省费用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宣传推广上也更加灵活,费用更低,这就促使传统企业必须要加快由重生产到重视网络营销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把产品挂到网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网红产品”,才能在互联网+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8大心态 轻松玩转“网红产品”

“网红产品”作为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实现二次创业的“杀手锏”,其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但真正要玩转“网红产品”却并非易事,绝不是手到擒来、一蹴而就,除有巧妙的策略和正确方法外,在心态上也要端正。北京方圆李明利认为,要想轻松玩转“网红产品”,必须具备以下8大心态:

1、娱乐心态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注重娱悦的时代。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和思维的改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娱悦。很多时候,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注重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享受的购买过程中的一种愉悦感。因此,要玩转“网红产品”,首先自己要有一种娱乐的心态,要把让客户感到快乐、愉悦的良好体验贯穿到产品以及与客户打交道的每个细节中去,先有体验,后有营销,要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真正感受到产品及消费所带来的精神的满足,把消费变成一种娱乐,要让消费者时刻感受舒服、愉悦,时刻感受到超爽!

2、以用户为中心的心态

随着以“去中心化”为本质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企业过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消费者主权时代已真正到来。如今,喊了很多年的“顾客就是上帝”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口号和自我标榜,“以客户为中心”已变成了真正的真刀真枪的竞争手段和生存利器。因此,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下,企业要玩转“网红产品”,就要真正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心态,积极实现由“自我”向“无我”的转变,谁能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谁就能真正抓住消费者需求;谁能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设计、生产、销售、终端服务的全过程,以更廉价方式,更快速度,更好产品与服务来满足市场,谁就能切实实现飞跃,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独占鳌头!

3、做长线的心态

互联网经济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更迭速度更快。因此,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根本不需要打造品牌,只须做短线,短平快,销量才是硬道理。真是这样吗?答案自然是NO。因为如今市场的竞争已变成以品牌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网络经济也不例外,同样也需要品牌。如果缺乏品牌或品牌力匮乏,在同质化严重的网络中,哪怕一段时间内你的产品做得再风生水起,最终也会很快被淹没、被淡忘。因此,要玩转“网红产品”还要树立做长线的心态,“网红产品”是产品,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不能仅仅追求“昙花一现”那短暂的美丽,而是要努力去做长线、做品牌,不但要延长“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更要让其深深的印在消费者的心间。

4、敢于“破坏”的心态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要么就与众不同,要么就被淘汰。在互联网经济下,要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就更要与众不同,也就是要敢于“破坏”。在这里,“破坏”并非贬义,更不是简单而肤浅的标新立异,而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传统企业要进军互联网,想玩转“网红产品”,敢于“破坏”的心态必不可少。因为只有敢于“破坏”,才能突破常规,另辟蹊径,只有敢于站在原有行业或游戏规则的对立面,才可能彻底颠覆、真正的去创新。当然,“破坏”是理性的,绝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它要贴近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破”中有“立”,从而出奇制胜。

5、让少数人极爽的心态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想赢得消费者,赢得人心,就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让消费者尖叫,让消费者感到极“爽”。

让消费者“爽”,并不是让每一个人都爽,虽然互联网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但要想让每一个消费者都爽是不现实的,如果企业企图让每个使用自己产品的消费者都爽,其最终只能是浪费大量人财物,却并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效果。互联网经济下,少即是多,只要专注把某一方面做到极致,让“少数人极爽”,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突破,就足够了。“网红产品”亦是如此,因此传统企业在进军互联网的过程中,一定要戒贪,要始终坚定“少数人极爽”的心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想当初,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乔帮主回归后,毅然砍掉70%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努力实现让“少数人极爽”,从而使苹果迅速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就是很好证明!

6、直击人性的心态

营销要营销什么?说白了,营销就是要营销人性。人性作为每个人身上最原始、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一旦触碰就会对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引发改变。因此,传统企业在进军互联网过程中,要玩转“网红产品”,还要始终抱有“直击人性”的心态。无论好奇、恐惧、贪婪,还是自尊、懒惰、怀疑、骄傲等等都是属于人性,卡耐基说人性有很多弱点,“网红产品”在打造和运作的过程中,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购买,要想改变消费者,就要牢牢的抓住这些“弱点”,这样才能“营销”人性,才能真正直指消费者的心智,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褚时健的“褚橙”为什么一夜之间能够火遍大江南北,是因为他的橙子真比别家的橙子要好吗?不见得,但他用自己的经历、行动为小小的橙子赋予了一种不服输、跌倒后从头再来的精神,“励志橙”与人性中的自强、执着产生了共鸣,瞬间击中很多人尤其是为事业打拼的年轻白领的心智,因此火爆网络,一夜成为“网红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7、快时尚的心态

互联网时代,市场唯“快”不破。85后、90后作为网络的主题及消费的主力军,个性鲜明,他们热衷“快时尚”。因此,要玩转“网红产品”,吸引他们关注,传统企业就要随时保持快时尚的心态,不但要不断加快产品创新,加速产品的更新迭代,而且不断符合85、90后的消费时尚,提高产品性价比,把自己在某一领域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为他们打造更能符合他们个性、更多承载他们情感的小而美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2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在大年三十晚上飞舞的红包,全部来自企业,央视春晚广告的形态也在发生裂变,从过去的硬广告、冠名、植入等形式,转换到借助一些新的移动互联网的介质,与用户进行互动,微信红包或许将成为企业电视广告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第一个转折点。

春晚微信红包的数据无疑是巨大的,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除夕当晚有185个国家的用户参与摇红包,总人数达110亿人次;22时34分达到高峰,1分钟内同时摇红包的最高纪录为8.1亿人次;22时32分至22时42分发放红包总数高达1.2亿个,总金额超过5亿元。无论从人数、总金额还是密度来说,这既是一场全民的狂欢,也是一场春晚营销的盛宴。

春晚广告的演变

从单一的广告、植入等形式到伴随场景的多元互动,央视春晚作为央视最为黄金的广告营销平台,历来都是品牌必争之地,春晚广告包括硬性广告、植入广告以及新年祝福冠名、倒计时冠名、企业老总特写、片尾鸣谢等形式。例如,汇源果汁就曾砸下不少于6000万元的费用在刘谦的魔术节目中,曾经被认为是过于直接,而且被笑谈,很多人认为是浪费,原因在于其出现在节目中的场景过于牵强。

2015年央视春晚在微信红包加入后,场景和互动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广告也从单向传播转向了互动和多元互动,首先,微信摇红包的形式,让广告具有更强的伴随性,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品牌信息随红包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其次,微信摇红包,激活了中国三、四线城市市场消费者的互动,社交媒体互动过去更多只是在一、二线城市市场,但是此举微信平合春晚和品牌主摇红包,让更多的低线市场消费者参与进来,让互动实现层层渗透;再次,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让广告信息的到达更精准,大数据的统计让广告效果可以量化和测量。

品牌电视广告的演变

从电视媒体到互联网,品牌广告跨媒体横向打通的营销模式,仅仅是利用了互联网媒体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平台,并未充分挖掘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以及更深层的用户行为和场景属性,仅仅是广告阵地的转移,而不是品牌营销本质上的裂变。即便很多品牌开始广泛尝试社会化媒体营销,大多还是停留在小范围内的话题互动,真正对品牌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扩散的案例并不多。

央视春晚的微信抢红包,代表着一个新的传播融合时代的开始,品牌不能再做广告的搬运工,而是要让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品牌要寻找到新的沟通介质,让电视广告与移动互联网的行为链接起来,并制造出契合时间场景、交际场景和氛围的消费者参与和互动,让消费者在互动中记住品牌,从而提升品牌在消费者中的扩散力。例如,在抢红包之前,在微信“摇一摇”界面就出现了京东和泰康人寿等品牌,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妈妈网作为亲子垂直细分领域代表,搭上这趟营销列车也收获明显。

此外,品牌借助红包这一新介质,还让营销变成了一种惊喜,甚至可以让营销变成激发消费行为的行动。尽管很多网友戏称在年三十摇手机摇到手抽筋,但是在春节场景下,“红包”意味着好运,钱多少不是核心,摇到就是幸运,因此参与的企业也设置了红包优惠券,刺激消费者的行动力和广告转化率。

从传统大鳄到互联网新贵各有所获

大营销平台+参与和互动性更能为品牌助力。

从参与到春晚微信红包的企业阵营和参与的形式,可以看出电视与移动互联网整合营销的效应和价值正在全面显现。14家参与春晚微信红包投放的广告主,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传统大牌企业阵营,以洋河、泰康、招商银行、陆金所、华为、平安保险、雪佛兰、海尔、伊利为代表;知名互联网品牌阵营,以京东、微店为主要代表;垂直阵营,出现了唯一一个亲子垂直领域的互联网黑马妈妈网。可以说,从传统企业到互联网新贵,都参与了红包互动。那么,从各自的做法上又有哪些新的特征可圈可点呢?

第一,传统企业搭乘互动列车推广新品。例如,洋河酒业向来是春晚营销的常客,从春晚冠名,到产品植入,再到春节期间的央视节目赞助,洋河在春晚营销的路上始终不落人后,而2015年,洋河不再专攻春晚硬广告,将其专注于健康的新品洋河微分子酒与春晚红包融合。蒙牛乳业旗下新近上市的植物基合资品牌Silk植朴磨坊也通过微信红包来撬动消费者对植物基健康营养品类的翘首期盼,而且“Silk植朴磨坊”微信服务账号还从初一到十五期间陆续推出系列抽奖互动,奖品涵盖吃、喝、玩、乐各个方面,这两个传统大鳄,都是利用新的互动方式,来提升新品影响力。

第二,知名互联网企业搭乘央视春晚实现市场下沉。这几年,春晚的舞台上,互联网公司的身影频繁闪现也成为春晚广告的亮点之一,无论是阿里、360、小米、百度还是京东等等,都选择了在春晚期间登台,核心的目标则是关注在三、四线市场。例如,京东2014年选择在春晚做广告,2015年春节期间,除春晚红包之外,京东约贡献总计1亿元现金和6亿元京东东券,而京东春节红包大战,旨在渠道下沉,通过现金和购物券红包,京东希望巧妙地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购物优惠券送到三、四线地区,甚至农村地区。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3

造成这样的差距,其中缘由何在?

网红诞生的必备条件:才艺与颜值就够了吗?

网红并没有特别标准的入门条件,但却又颜值和才艺两个基本门槛,这是大多数网红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价值体现(曝光、媒体传播)等方式实现品牌认知,进而构建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后,网红才能得到市场和粉丝群体的认可,进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这种成长方式对于目前不同领域的网红们来说,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之路。因此,当微博上各种俊男美女的网红展现他们姣好的容颜和卓绝的才艺时,请一定不要奇怪,因为这是他们的入门条件。

但是对于网红们来说,仅仅拥有颜值和才艺就够了吗?

凭心而论,早期的网红在颜值和才艺方面并不输给当今的网红,但他们在影响力和价值方面却完全无法比肩当前的网红潮流,这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平台的决定性作用——在过去,网红们成长的平台大多依托于聊天室、BBS、SNS等社交工具,但这些社交产品相继消失的结局,客观上也决定了这些早期的网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们如果生活在目前的微博时代,其所受到的待遇和市场机会必定是另一种竞相。

对于网红来说,颜值与才艺是基础,但良好的互联网平台更是促使自己成功的关键。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缺乏良好的互联网平台也即意味着缺乏了大量的成长机会,即便拥有再好的颜值和再卓绝的才艺,但没有良好的互联网平台扶持辅助,那么一个平凡的网红想要取得互联网红利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网红犹如过眼云烟、而微博时代的网红却大红大紫的主要因素,因为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承载着不同的互联网结果。

因此,对于网红们来说,拥有颜值和才艺还远远不够,一个充满机会的良性互联网平台,才是真正驱动网红们成才的关键要点。

微博何以成为“网红”制造工厂?

时尚、科技、旅游、美食、育儿……只要你能想到的领域,几乎都能在微博上找到一大堆专业、具备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网红,一些企业家和明星级大咖,更是用身体力行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网红现象的互动中。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今天的微博几乎可以成为网红制造基地。

这是因为,微博较之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拥有着多项“制造网红”的条件和能力。

首先,微博拥有丰富内容生态。

无论是手机数码还是时尚美妆、旅游娱乐、家庭育儿等等细分领域,都能在微博上找到基数巨大的用户群体和海量内容,这些潜在的海量用户创造的细分领域内容,一定程度上为网红的崛起创造了比本的土壤条件。另外,随着微博支持视频开始,大量善于使用视频方式的网红们更为视频内容增添了力量,除此之外,企业和媒体等机构相继拥抱微博的方式,更使得这个群体的内容优势变得越发庞大,比如@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就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了18场直播。

内容生态爆发的焦点还体现在阅读量方面,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月阅读量超过100亿的已经有明星、动漫、时尚、电影、财经等12个行业。

其次,微博具有惊人的互动活跃度。

由领域和兴趣催生的内容生态是微博“制造”网红的关键,根据微博最近的官方数据,目前微博“日活净增1400万,月活净增2600万,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幅。月活跃用户占比达85%,规模超过2亿;移动端日活破亿,同比增长45%,占比达到91%。今年春节峰值DAU曾达到1.34亿。”其中视频日播放量更是达到同比增长489%、比上季度增长64%的规模。而在垂直运营的业务中,微博已经有12个行业的月均阅读量超过100亿。

还是从官方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目前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年对年增长32%,日活跃用户达到了1.2亿,年对年增长35%,环比增长13%。除此之外,微博视频日播放量达到了4.7亿次,同比增长了489%,比上个季度增长了64%。以@papi酱为例,她在微博的69条视频,总计播放量达到2.46亿次,与其他所有视频平台的播放量总和接近。

再次,微博商业化营收效益凸显。

对网红们来说,光有用户群体和影响力但没实际收入,这就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经济状况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网红们来说,影响力与收益的结合才是价值的体现,所幸微博在这方面给予他们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在最新的一季度财报数据方面,微博实现总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29%)、盈利1.05亿元(同比增长529%)的规模,在长达6个季度连续盈利的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网红们在收益方面的创造机会。如果没有中小企业、自助广告客户等“金主”的莅临,那么这些网红自然不可能活得很滋润。

综上所述,微博之前的网红虽然具备颜值与才艺,但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也决定了无法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成功地成为一个网红。

微博时代的网红:红利期刚刚开始

在与一些网友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表示现在网红这么热潮,不同细分领域均有了很多知名网红人物,因此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对于未知和不可预期的判断,任何直截了当的回答都是耍流氓,网红在微博还有没有机会的这个疑问更是如此,但在预见和展望方面,却也不难发现当前的各种行业数据,或许可以给这个问题一窥端倪的机会。

一是微博的内容消费更活跃,意味着网红还有机会。在微博当前颁布的财报数据中,“多媒体趋势明显,视频体验优化”的方向,已经清晰地指明了内容仍然是网红们获得红利的关键,这从“视频日播放量同比增长489%,比上季度增长64%”已经明显可以看出增长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4

百草味,一个年销售达10亿元的互联网食品品牌,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2016年,CEO蔡红亮宣布百草味投靠好想你,并重启线下门店策略,他以最博眼球的方式,开启了互联网食品电商品牌的一次纠偏行动。

瓜分殆尽的流量,再无新鲜感的用户,流量平台垄断后的疯狂剥削,面对这片无鱼可捞、拼杀惨烈的血海,互联网品牌们,各自为生存而战!

互联网红利幸运儿

“百草味运气好,我们只是坐上了休e食品电商的末班车。”面对百草味由销售渠道商转型成互联网休闲食品电商这一过程,蔡红亮低调地一语带过。

事实是,在休闲食品领域的百草味是最早触网的。三只松鼠成立于2012年,而良品铺子看到百草味和三只松鼠凭借互联网快速崛起后,才在2012年下半年宣布触网。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34.3%,离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互联网普及率还差一大截(它们分别是87.4%和90.6%),国内网民以年复合增长约7%的速度野蛮生长。

用户的每一个点击,每一笔下单,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转发,电商平台上流动的0和1都以光速运转着的。

电商一个月,世上已一年。

领先两年拥抱互联网的百草味,充分享受着网民快速增长带来的互联网红利和先发优势。2011年的时候,心中没谱的蔡红亮和他的团队只制定了600万元营业额的全年目标,结果当年却完成了2 500万元。触网初体验,让蔡红亮惊愕不已,更坚定了要把百草味做成休闲食品电商品牌的决心。

所有电商品牌的流量,都是基于淘宝天猫、京东等这样的综合型电商平台供给的。用户登录平台就像进入了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寻找或检索相关的品类名词,再落地到具体的品牌和产品身上。比如:搜洗发水,得到搜索结果,再从结果中选择“海飞丝”品牌。

电商品牌运作的核心逻辑,就是按照“定位理论”,集中企业资源建立起差异化定位,让自己突出于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建立认知优势,形成“海飞丝=洗发水”“吉列=剃须刀”这样的效果,从而最终获取流量与利润。

在品类及定位理论下,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百草味产品?它告诉消费者的是:我是淘宝天猫零食中的最畅销品牌,物美价廉性价比首选,休闲零食就是百草味。

比如百草味2015年在天猫双十一节上虽然收获了1.56亿元的惊人销售额,但却是亏本的。用蔡红亮的话说:“我们并不将双十一看成是一个赚钱的机会,而把它当成一年一度回馈消费者的最好时机。”

百草味出现之前,零食类目在淘宝上拥有仅次于服饰的巨大份额与平均一周一次的超高刷榜频率,但因类目分散,用户的心智中未被知名品牌抢占。而百草味就是瞄准了这个机会,通过统一采购和统一包装等方式将原本非标的产品标准化。再以低价促销、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广告等营销手段迅速占据了用户在零售类目下的首要品牌心智,成为淘宝天猫零食品类的著名电商品牌。仅用5年时间,触网后百草味营收在2015年首次突破10亿元,江湖声名鹊起。

互联网红利退潮,裸泳者毕现

判断互联网红利退潮的标志,一看流量,二看互联网企业景气度。

在一次蚂蚁金服举办的关于O2O培训课堂上,来自阿里的讲师回答了一个观众的问题。那位观众说自己开了一个做得不怎么好的淘宝店,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升效能。当确认没有达到皇冠级别时,讲师果断建议这位朋友关了网店,因为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

早期通过淘宝开店,许多店家享受了不少红利。但随着流量成本的升高,在没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低成本流量导入的前提下,一个从零开始的店铺根本无法实现潘康哪嫦,流量电商时代进入到了末期。

据艾瑞网一份2015年的统计,目前淘宝上600多万个卖家,真正赚钱的仅占30%;天猫商城6万多个卖家,能盈利的不足一半。

与此同时,那些互联网时代的国内弄潮儿,头上的光环正在褪色。据ICD统计,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暴跌36%,销量跌出国内前五,小米的重品牌传播轻研发、生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诟病。同样,以互联网生态教父自居的乐视企业,几度在资金链断裂泥潭中爬进爬出,最终被迫接受投资人条件苛刻的融资。没有了流量和资本的灌溉,以前遍地开花的O2O项目们正在加速枯萎,据投资界统计,2016年死亡的O2O项目数,是前几年的总和。

继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互联网红利也正面临拐点。

作为休闲食品电商品牌前三强之一,蔡红亮突然宣布向上市公司好想你出售百草味,并重启线下门店建设计划,格外值得玩味。

“百年好合”后,好想你披露了百草味的一系列财务数据,人们才发觉这家营收连年高速增长的休闲食品电商,身体似乎已经被互联网红利掏空了。

1. 名不副实的互联网品牌

百草味在2016年做了一次大胆尝试,放弃以往侧重品牌营销、侧重渠道与销售的推广策略,第一次在产品创新和研发端上发力,推出大枣与核桃混搭的网红零食,意图在产品口感、创新层面上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打造出真正的网红休闲食品电商。

这显然不是临阵磨枪,百草味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好想你披露的数据显示,百草味的营收98%来自线上,而通过天猫和京东电商平台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是80.86%和6.67%,而百草味自己的官方网站仅占0.25%。

酒香不怕巷子深,美食不怕弄堂窄的道理大家都懂,真正拥有独门秘方、吃了欲罢不能的口感,是挡不住一个吃货的追根溯源的。

这表明,消费者并没有通过认同品牌而去官网主动消费。百草味严重依赖从大电商平台获取流量,自身的品牌转化率很低。

互联网食品品牌大多存在轻产品研发、生产,重品牌营销的特点,百草味也逃不出这套玩法。以百草味的主流产品坚果为例,鲜有创新型产品,只有拼包装和文案。在口味差不多的基础上,大家拼着脑洞大开的文案和如何用熟网络词汇,努力贴身90后或00后年轻消费者,获得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比如“用美食干掉孤独”“你牛BYU,你试试”“不怕神对手,只怕猪队友”等。

这类互联网营销招数第一次用有奇袭效果,用滥了就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俘获消费者眼球靠品牌营销,但终究还得靠让人欲罢不能、吃了还想吃的产品口感。

所以,百草味只能在市錾舷萦谟肴只松鼠和良品铺子的缠斗,消费者没有把百草味与坚果画上等号,就像海飞丝即洗发水、吉列即剃须刀这样的品牌效果。

2. 沦为平台打工者

如果做不到品牌第一,同时营收严重依赖天猫和京东电商平台的流量,那么扩大营收的手段只能是持续加大导流,有求于天猫、京东电商平台。

百草味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9亿元、6.12亿元、12.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47万元、-645.79万元和1423.53万元。

营收数据看着很热闹,然而百草味触网以来大多数时间是不赚钱的。值得注意的是,百草味线上销售的平台流量推广费、平台佣金、快递物流费用成为侵蚀其利润的三大主要成本。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前三季度,这三项支出分别占据销售成本的61.4%、69.8%和68.8%。

这也意味着,在百草味的全年营收构成中,来自线上销售贡献的收入,大部分被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拿走了。

这也凸显出整个休闲食品电商的共同特征:聚焦坚果等热门品类进行低价厮杀,以高昂的代价购买流量推广,换取动辄破亿元的销售“”,背后却是惨淡的利润空间,甚至沦落到“为平台打工”的境遇。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渗透率增长逐渐减弱,百草味近三年的营收增速正大幅减缓,增速分别为167.59%、106.54%和51.7%。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这在百草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营收增长率放缓,主营业务毛利率低,成了压在蔡红亮心口上的另一块巨石。

坚果品类是百草味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1%,然而毛利率仅有20.64%。而以线下门店为主的盐津铺子,其电商渠道的毛利率在46.95%,是百草味的两倍多,线下直营渠道的产品毛利率达到了57.66%!

印象中,“没有中间商环节”“没有沉重人工开支”“没有实体店铺成本”甚至连“赋税都更少”的互联网企业,更应具有成本优势,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应该这样的。

事实却是,百草味对互联网流量上瘾,过度互联网营销以及对流量平台丧失议价能力,令百草味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被渐渐掏空。那么花钱烧出来的用户是否有品牌忠诚度?百草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的平均客单价分别是163.20元、151.35元和134.55元,逐年下滑的人均消费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互联网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而百草味也正被电商平台绑架,这一切让蔡红亮迫切感觉到第二次创业危机。投靠新东家,回归线下门店等一系列动作,蔡红亮这是在“戒瘾”,为百草味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南极人 大开大合的“裸转”

裹着羽绒服的徐帆问风度翩翩的葛优“您穿那么少不冷吗”,葛优神秘一笑“我都说了一百遍了”,屏幕上弹出“南极人”商标,配音是“哦,南极人不怕冷”――这是十多年前南极人的一个广告。

这个创立于1997年的保暖内衣品牌,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砸下巨额广告费用,被全国人民熟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这波互联网大潮中,南极人如今已转型成电商平台。

其2016年的年中报数据显示,南极电商营收1.59亿元,净利润0.85亿元,净利率53.46%。

仅净利率一项数据,南极电商就足够让所有的电商同行汗颜。富可敌国的阿里巴巴净利率只有22.21%。同季,另外一家电商大佬京东,净利率为0.6%。

如果以数据论英雄,南极电商转型无疑是巨大成功。然而,营收中“现代服务业”占了大头,毛利率高达88.39%。现代服务业是什么鬼?

南极电商董秘办董秘助理的解释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品牌服务费和标牌使用费,二者的比例基本是“五五开”,净利率水平也都超过了50%。如果按照这么分析,南极电商目前的主要产品就是南极人这个品牌,而商品销售却微乎其微。

靠“卖商标”,就能把企业利润做得这么漂亮,同为电商,阿里和京东应该汗颜。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5

据了解,2016年春节,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是2015年春节除夕当日10.1亿个的近8倍;QQ红包的参与人数3.08亿人。收发总量22.34亿个。除夕夜全球QQ用户共“刷”1894亿次,参与QQ红包活动用户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支付宝红包总参与3245亿次,共有近80万人集齐五福红包。三四线城市参与支付宝红包的用户占比64%。

由此可见,互联网红包从一种简单游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现象级产品,以及巨大的商业平台——生态雏形已经显现。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之《红包经济:开启“移动场景”新时代》即将应声出版,解读“红包经济”背后的秘密。

以下是《红包经济:开启“移动场景”新时代》目录抢先看:

第1章红包大战:大佬们的游戏

1.微信红包“珍珠港偷袭”春节大战支付宝

2.失落的阿里:支付宝的红包反击

3.微博:在阿里与腾讯大佬大战中的“闷声发大财”

4.“红包大战”后社群平台崛起:电商格局十多年来首度发生裂变

5.谁是春节红包大战赢家?

第2章红包经济:支付的剧烈革新

1.红包背后:移动支付的“掠夺”

【案例】苏宁推“易付宝”红包

2.红包背后:折射银行的差距被拉大

3.红包退场:支付应用场景才是主角

第3章红包玩法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红包互动:红包的玩法以及威力

2.QQ、百度钱包、微博也来“凑热闹”

【案例】QQ春节红包:微信的同门弟兄不容小觑

【案例】“百度钱包”:参战红包大战聚焦电影票市场

【案例】微博“让红包飞”:社交老将“宝刀不老”

3.2016年:互联网红包进入2.0时代

4.疯抢红包背后心理学

5.红包为什么如此红?

6.红包流行下的“变味”

7.从微信红包看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转变

第4章红包+营销:羊毛出在羊身上

1.红包营销的本质

2.红包+电商:赤土之下:巨头之间的刀刃战

3.红包+交通:红包补贴策略催生“互联网出行”巨头崛起

【案例】滴滴打车:红包催化成的移动交通平台

4.红包+众筹:红包:众筹的最佳搭档

【案例】微金所:红包缔造的P2P金融平台

【案例】老总微信筹学费,互联网思维上中欧

【案例】“串店”微信玩众筹3小时募来50万

第5章红包+行业:“红包经济”的融会贯通

1.红包+餐饮业:红包新玩法餐厅不要太火爆

【案例】美团外卖:红包打造国内互联网外卖市场大佬

【案例】百度糯米:红包发送,O2O全领域战略计划

【案例】饿了么:聪明的红包营销

【案例】微信红包:“九锅一堂”:提一个有效意见发一个

2.红包+房地产业:线上吸粉线下增访营销利器

【案例】保利:跨界合作滴滴留住春节客户脚步

【案例】旭辉:渠道汇聚,微信群的点滴力量

【案例】绿城:微信公众号:投2万红包换5万粉,成本均价0.4元/人

【案例】腾讯房产:10亿红包发送买房兼顾赚钱

【案例】搜房红包:改写传统房产电商时代

3.红包+广告业:广告业的“红包气质”

【案例】支付宝:红包搭台,“互动式广告”崛起

【案例】滴滴红包:打车兼顾打广告

【案例】脉脉“红包广告”:脱颖而出,高性价比

4.红包+娱乐业:多年未曾谋面的“孪生兄弟”

【案例】同城旅游:将娱乐营销和红包营销串联

5.红包+电商业:如何“草船借箭”

6.红包策划:红包营销案例分析及营销红包的制定

【案例】2015年春节新浪微博“让红包飞”招商案例

【案例】良品铺子:“千万抢红包”案例

第6章红包的法律界限

1.红包诈骗

2.红包

3.红包贿赂

4.红包个人所得税

5.新颁布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详情及影响

6.“红包”引发的其他若干法律问题

第7章:红包经济:微商的红包营销

1.微信营销的行业分析

2.何为微商?

3.微商行业风云测析

4.微商的创业方向

5.微商的红包营销手法

【案例】“下蛋公鸡”的红包推广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6

但凡爱智求真的人都清楚,“网红”是个贬义词。但现在一些商业组织和推手将“网红经济”捧成了致富法宝,一时大有将“网红”一词洗白的势头。实际上,网红模式是所有互联网现象的弊病,而网红经济离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相去甚远。

网红模式是所有互联网现象的弊病在“互联网+”成为全民皆知的热词之前,汹涌澎湃的网络热潮中已经冒出了很多红极一时的热词,例如“互联网思维”、“90后”、“风口”、“O2O”、“C2B”、“微商”……这些新词的红火周期大多在6个月到1年之间,先是受追捧,周期一到便断崖式的逆转。这些热词存在时间之短,跟时常冒出的“网络红人”(简称“网红”)很相似,其存在无关紧要、奇葩,同时还脆弱,生命力极短。“网红”的问题在于其不是真的“红”,是仅限于部分人群或网络上的“红”。“网红”突出的特点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能一下子成为特定人群的焦点,出现完全无理性的追捧(或猎奇)现象,但很快便跌入低谷,然后更快的时间里被人忘记。

而如果把眼光和思维放开来看,这种“网红”的特性涵盖了所有互联网有关的事物,包括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名人(互联网创业大佬、网络大V、网络创业者)等等。例如,团购网站热潮时的一些团购网CEO,热潮过后几乎全部默默无名了。最早做互联网衬衣的PPG,以及后来接替PPG的一些品牌,其创始人曾一度都是知名网络大佬。风头鼎盛时,他们的广告做遍全国、全媒体,势头过后被人遗忘的连渣都不剩。甚至一些曾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其模式、公司、创始人都曾红极一时,但统统在极短时间里没落。这种现象还延伸到IT界和科技媒体圈,不少曾“扛大旗”的标志性人物,几个月到几年内便平常如白丁。“网红模式”似乎成了互联网经济的必然。只有极其少数的公司和创始人,能够撑过7年左右的1个周期。这不但远低于传统公司的存活率,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公司创业想成功只是是偶然中的偶然。而一旦7年周期交替的时候,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大考,也是互联网商业“网红”周期的最低谷。

中国互联网7年一个发展周期:《互联网+2.0: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一书中讲到,中国互联网业发展到现在,已渡过了1995~2002、2002~2009、2009~2016三个7年周期,能够撑下来三个周期的仅有BAT为代表的少数寡头。

在电子商务兴起后,做产品的传统企业首先遇到了第一波来自互联网商业的冲击。电子商务将传统渠道的成本化解为网络直销渠道的红利,为了避免与既有传统渠道相冲突,传统企业会为网络直销渠道开发专有的产品型号,这便形成了“网货”。不幸的是,“网货”也难逃得出“网红模式”,当电商“买流量”的营销成本将电商直销渠道红利完全吃掉后,“网货”的“网红模式”也便到了终点。而同质化“网货”一旦陷入价格战,只会加快终点的到来。

此外,所有的互联网商业都在遵循“网红模式”,网络游戏、O2O、C2B、移动数码产品、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电视、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无人机……互联网商业如果只是在“卖产品”,就一定逃不出“网红模式”的宿命。在中国互联网迎来第4个7年周期的时候,面临的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消费互联网将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我们将迎来真正的互联网经济。这个时候,如果依旧是“卖产品”的思维,无论怎样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都避免不了陷入“网红模式”的魔咒。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范围经济“网红模式”绝不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加工和需求个性化为主导的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什么?简单讲,“范围经济”是与“规模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红利。“规模经济”是企业做的专一产品规模数量越大越能获利,“范围经济”是企业做的产品种类范围越多越能获利。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7

现在很多分析文章,开头即言: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口红利消失。

所谓人口红利,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则不同,指的是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企业可以用较小成本快速获得流量。

这类红利主要分为两拨:PC时代和移动时代。

如果把1968年阿帕网的诞生作为互联网起点,那么直到2017年第一代苹果诞生的这一段时间,都可以算作PC时代的红利时期。

但随着智能手机这个新物种的诞生与普及,其便携性、丰富性逐渐打败了传统PC端,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显现。

但人口红利只是互联网扩张初期的特殊现象,人的攀升速度怎么拼得过以光速运转的网络?

从数据上来看:

截止2018年6月,手机上网用户已达7.88亿,占全体网民的98.3%。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在现阶段已接近饱和。

就此,一些分析家开始唱衰互联网,认为相对传统获客方式而言,互联网已不具备突出优势,而在巨头垄断、资本占据的状况下,互联网企业反而更难崛起。

千团大战、滴滴大战快的、摩拜 VS ofo,互联网上的三大战役,证明了资本为王的真实法则。

分析家的逻辑是:在互联网红利存在期,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这股红利,用小成本快速扩张流量;但随着红利消失,获客成本增加,互联网不再具备优势。

如果拆分一下分析家的逻辑链条,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互联网获客成本增高=人口红利消失=互联网优势不再

(严谨一点的话也可以用““导致符号)

据此,本文提出两个问题:1、人口红利真的消失了吗?2、互联网的优势仅仅在于人口红利吗?

2

人口红利分为:增量和存量。

1. 增量

中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人口总人数约为13.9008亿,而手机上网的用户仅为7.88亿——仍有将近5亿的人群没有触网。

没有触网的人群中,主要可分为老龄人群、幼儿群体和贫困群体。

在三者中,贫困群体的解决方式在于经济层面,只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资福利水平到位,贫困群体自然不会傻到脱离时代。

这部分的人群属于自发人群,只是缺少上网条件。

但指望企业去创造上网条件无异于天方夜谭,企业选择互联网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其获客成本,而创造上网条件却在变相增加成本。因此,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依靠政策和公益。

老龄人群则囿于观念、面子、无人指导等原因,对互联网望而却步;即使在一二线城市已有部分老人熟悉使用智能机,但也只是掌握简单的微信聊天、浏览新闻等功能,对于网络游戏、电商、打车等功能还尚未触及。

传播学家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并不都有是均等的,接触和使用新媒介技术和传播内容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这对现有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

对老龄人群而言,互联网并不是他们的原生环境,对于新生事物的恐惧胜过互联网的便利性,使他们成为互联网的顽固抵抗者。

企业想要拥抱这部分人群,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成本去培养用户习惯、改变用户观念,这显然也是不划算的。

幼儿群体则更加特殊,由于本身心智发育并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且电子产品的辐射影响成长,所以幼儿的监控者-家长少有为自家小孩配备手机。

无论是出于教育或是道义角度,幼儿群体都不应该成为为利驱使的目标(稍微特殊的可能就是k12在线教育)。

分析过后,不难发现:此三类人群都属于战略攻坚地带。换句话说,超出了这个时代所能赋予的范畴。

想要把互联网更加普及,只有等待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以及大批中产、网生一代渐渐成长,整个社会才能真正“浸入”网中。

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因为目前的分析样本仅仅代表中国。

互联网是一件全球化的事物,互联网企业也不应该仅局限于国内。

国内红海一片,但在印度、日本等东南亚、东亚地区,以及非洲等互联网化欠发达地区,大批的人口红利仍在此处。

小米在印度、俄罗斯的进击;抖音在日本、欧美的突起;支付宝在境外的普及…这些都证明了一件事:红海不红,只是眼光太小。

生活在江里的鱼,以为江河就是整片天地,但它不知道这条江连通着大海。

互联网即战场,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企业,大都具备非凡的战斗力和可实践的运营策略,完全可以以高频打低频的策略,将这套模式复制延伸到其他国家。

这是一片广大的增量市场,并且小企业在其中也存在机会。

以我熟悉的一家创业公司为例,这家公司连通了日本的民宿市场,替他们搭建小程序及微信平台。

这里诞生的新场景是出境游(连通国内和国外的新交界地带),目前携程等OTA平台虽然独占鳌头,但由日本本土自发衍射出的要求,却处于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此类的新场景还有很多,雄霸非洲的传音,瞅准了非洲手机市场升级的态势,找到了它的增量客户。

2. 存量

如果把互联网用户群体粗略分为三拨,大体应该是中、青、少这三代人群,分别对应40-60岁以上、18~39岁、13岁~17岁。

该分段方法主要依据两个指标:购买能力和上网能力。

实际上,一二线城市家庭的孩子,两到三岁时就已接触网络,但这部分群体并不具备购买力,即使如孩子王之类的孩童品牌,其真实针对用户是30~60岁的父母代。

而60岁以上的人群,虽然具备了网上购买能力,但在上网能力(尤其是上网消费能力)上有所欠缺,老龄化虽然愈发严重,但针对老年的电商、广告却收效甚微。

所谓存量,实际上更偏向那些拥有网络消费能力的用户。

过去两年,微信公众号整体打开率下滑,便有人唱衰公众号,认为它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可实际上,这两年涌现的头部大号依然存在,衰落的只是那些本就质量不高的存在。

正是大浪淘沙。

虽然互联网用户总量的增长陷入缓慢期,可仍有如拼多多这样的产品快速窜起,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上市;也有如趣头条一样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靠利益诱惑增加流量;始终大火的抖音,也不过在近两年蹿红。

真正无法享受人口红利的只有微信、淘宝这类巨无霸产品,因为它们才真正摸到了整个互联网的流量天花板,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级应用。

在存量中,想要获得人口红利,有两个要点:新的场景和新的方法。

一个新的场景,就会带动新的需求,从而带来新的用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街购物时,可能会在耐克、阿迪等多家品牌店比较,最后选择自己满意的品牌。

这种情况下,场景是在商场购买衣服,这是一个红海场景——因为有两层楼的衣服店同时竞争。

现在有两家衣服店的店主,衣服的销量都不是很好。

A店的老板有些丧气,因为商场的人流量几乎趋于稳定,不会有增量人群;B店却看到商场里缺少奶茶店,而商场的人流量保持稳定,于是他毅然转行开了奶茶店。

对B店店主来说,现在场景发生了改变,由衣服变成了奶茶,而在这个场景下,却是一片蓝海。

实际上生活中,熟谙新场景之道的品牌很多。

譬如从白酒行业中杀出来的江小白,它主打的实际上不是酒,而是年轻人悲喜哀怒的心情,酒只是这种心情的载体;

又如在抖音上火爆的答案茶,主打的也不是奶茶,而是喝茶时的小乐趣。

现在大家都是有闲阶级,很愿意为商品属性之外的附加价值买单。

再如升级后的汉庭酒店,主打的其实是“干净”。汉庭的标语没有说出差住汉庭,而是说爱干净住汉庭。

实际上每个住宿的人都在于酒店的干净,但没有商家拿它当整个品牌的slogan。

但汉庭这样做了,干净就成了酒店业的蓝海。

发现新场景,进入蓝海,凭借先发优势占领用户心智,这中间的秘诀在于发现。

其实在现阶段的互联网,最大的蓝海在B端。

大量的传统企业、小微企业想要寻找转型,但却触网无门。

互联网在实践中完成了它的神秘化,却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门槛。

帮助传统企业转型,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建设方案和运营支撑,几乎是前景可见的事情。但这方面需要援助者具备技术门槛和运营能力,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有赞和新榜。

有赞替商家提供标准化SaaS平台,让中小型企业能够以低成本快速开店;

新榜则偏向于流量对接和价值变现,让广告主和流量主交换彼此价值。

本质上都是为他人赋能,属于孵化器类目。

新场景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在于渠道,新渠道则意味着新流量。

最古老的渠道是搜索和网站,前者从后者的身上薅羊毛,但由于前者的聚合性,所以流量倾斜度远超后者。

百度、Google都是搜索渠道最大的获益者。

第二代的渠道是门户和博客,网易、新浪、搜狐是门户时代的典型代表。

搜索毕竟是主动行为,用户在大多数情况属于“无所事事”的状态,门户网站更适合他们消遣。

而博客正是内容业的旗手,韩寒、痞子蔡等一大批博客,凭借着先发优势聚拢粉丝,相较于线下由杂志社、出版社把手的出版渠道,博客渠道拥有流量多、速度快、互动强等多种优势。

当然,互联网的最重头戏-社交也在早期冒起萌芽,聊天室不知孕育了多少网恋的新闻。

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形成马太效应,分散的渠道流量无法形成聚拢优势,散兵游勇的状态导致大家只能各自为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想要在大范围引起关注,只有选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B站、斗鱼、映客等头部流量集中渠道。

每一个渠道都意味着新的用户,抖音捧红了西安,小程序带火了拼多多,用户还是那群用户,但用户在不同渠道的接受心智是不同的。

如果说奶茶和衣服的差别是小场景迭代,那么新的渠道就是大场景转移。

资本丰厚的企业可以新造渠道,例如今日头条孵化抖音,小商家则必须具备灵敏的眼光,早一点进入新的赛道,就能早一点降低成本。

3

如果说场景属于宏观战略,那么战略想要达成,还必要有新的方法。

主流的方法有三个:增长黑客、流量池和裂变分享。

1. 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的核心理念是数据和迭代。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反应的不是产品好坏,而是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

拿落地海报举例:

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但用户不一定都会接受;所以设计师可以设计多款海报,投放到用户群体,根据相关转化数据判断用户接受度。

需要注意的是:海报投放的时间、选择的群体需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大的误差产生(譬如分别在用户高峰期和低峰期投放,海报的接受度会受到用户总数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最后的转化率,选择最优海报,完成一次迭代。

当然,产品的设置一定要具备可试错性,all in的状态往往导致孤注一掷而功败垂成。

2. 流量池

流量池的玩法更多集中于留存阶段。

运营通过拉新将用户引进来,通过社群运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信任度;社群培育成熟后,将其作为一个再传播点,通过活动等手段促使起传播产品,达到再拉新的目的。

连咖啡的个人咖啡店玩法,就是一种巧妙的流量池玩法:

用户进入连咖啡小程序,可以免费开设属于自己的连咖啡店,并且可以选择多种风格的店面;同时,用户还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咖啡种类,拜访到自己的咖啡店中。

这一段阶段是社群运营,但连咖啡妙在直接让用户成为连咖啡的一员,从身份上直接绑定。

用户开设好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就会自发地将其到朋友圈或是微信群中,一旦有好友通过咖啡店下单,连咖啡就会配送相应订单并返还部门利益给开店者。

这样,连咖啡不但完成了社群用户的自传播,还通过返利的激励措施,再一次强化了用户和连咖啡之间的总店-加盟商关系,完成一次兴趣-惊喜闭环。

3. 裂变分享

裂变分享则更多偏向于对用户心理的揣摩,靠得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最早的裂变手段是病毒营销,而病毒营销最早源于冰桶挑战。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冰桶挑战的盛行源于两个因素:名人发起、社交货币传播。

因为由名人发起,冰桶挑战带有天然的话题性,而由于它的正面意义,对于被点名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社交货币积累,正向激励机制便得以产生。

每一位被挑战的名人都自带流量池,所以名人接力活动便是一条庞大的流量链。

在冰桶挑战中,裂变的引爆点在于社交货币,这几乎是任何一起成功裂变的必备要素。

社交货币即谈资,即隐形财富。

但产品裂变与公益活动不同,想要引起用户的兴趣,产品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价值。

一款nike鞋,原价999元,现在只要分享到一个群,就能砍100元;分享到两个群,再砍50元;通过阶梯状的分享砍价机制,这款鞋最终能降到400元左右。

对于nike的用户群体来说,这就很有吸引力。

可是假如onemix(nike代工厂自有品牌)也搞一摸一样的活动,可能参与者就不会那么多。

根本原因在于:onemix的品牌价值远低于nike,它给用户带来的实际效用低于砍价分享带来的损失。

现在很多商家搞裂变分享,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根本原因不是在于裂变手段不行,而是在于产品本身。

一款岌岌无名的产品,不应该上来就搞什么裂变手段,而是应该踏踏实实把质量做好,把口碑搞起来;只有形成了用户群体,才能够形成品牌认同,裂变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所以AARRR模型(拉新、促活、留存、营收、转化)其实是一个过程,各个阶段中存在着时间顺序。

拉新、促活、留存是一个阶段,营收和转化是另一个阶段,只有前一个阶段夯实了,后一个阶段才能展开,甚至更多适合后一个阶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状态。

毕竟,用户不是傻子。

4

说完了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就该聊聊互联网的本质红利了。

互联网红利仅仅等于人口红利吗?

就我的观察而言是不。

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始终是一个连接器,而人类史就是一部连接史。

爱情是最古老的连接器,它把男人和女人连接在一起;生育则使最基本的三角单位成型(父、母、孩子),三角单位的不断结合和传承则诞生血缘,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

家庭聚集成部落,战争则使得部落连接起来。

于是,最早的人类图景开始呈现;直至古罗马帝国崛起,成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帝国,也成为三洲之间的连接器。

历史上,每一个大帝国的出现都意味着新的出现,民族也是如此。

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帝国等皆是如此。

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旅行,世界的全貌就开始真正显现了。

但真正让地球成为地球村的,却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真正意义在于连通,而连通意味着人类生而自由、平等的权利被进一步保障。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时,个人想要维权难上加难,而现在只需要在社交论坛上帖子,就会有媒体跟进,有舆论讨论,相比于以前,互联网更大地拓展了公民的个人权利。

非但如此,互联网还具有网络外部性。

所谓网络外部性,即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

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用户越多,互联网的既有用户越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这也不难理解:

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假设需要1000的成本,这款产品的原有用户数是100,每人分摊的成本就是10;现在又新增了100用户,那么每人分摊的成本就是5。

最妙的是:对新进入的用户来说,他们一开始需要承担的成本就是减半的。

可谓是共赢局面了。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未来的走向一定是万物互联(IoT)。把互联网简化成低成本劳动力的连接装置,无疑是抹杀了它对传统行业的效率和思维的改造。

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你站在海边,海上一片迷雾。在迷雾中,孤岛林立,想要登岛,只能靠每天一艘的渡船。可是忽然有一天,一条电缆将各座岛屿连通,岛间开始互通有无,修桥搭陆,岛与岛之间连成一片。

你还是需要渡船才能登岛,但只要你登上一座岛,剩下的路程就逐渐轻松。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8

一、概述

随着中国“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启动,流量红利对于运营商的重要性日益加重,然而习惯了在“人口红利”阶段销售模式和产品的通信运营商,在流量红利时代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二、环境分析

流量红利阶段,运营商增量不增收。增量不增收的原因在于OTT业务的不断拓展降低了人口红利时代的语音业务收入,用户通信、交流的渠道从人口红利时代的语音和短信转换成了流量红利时代的微信、易信等OTT业务,用户无需通过运营商实现语音和文字的交流,IM应用软件取代了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运营商依赖的人口红利已经不起作用,如不是存在电话号码的依赖性,考虑信息更换的繁琐,用户可以随意更换运营商,只要微信号、QQ号、易信号不改变就可以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

在今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此战略将极大的推动流量红利时代的迅猛发展,在未来一切都将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的,用户上网流量跟水、电一样将成为未来各行业以及家庭的基础需求,但当流量变成水电这种基础应用时,其对使用价值就会降低,即使通过流量产生的收入增加,运营商将会彻底地变成管道,失去了流量带来的增值价值。

三、计费模式转变,加强内容运营

在流量计费模式上,要打破现有人口红利时代的计费方式和传统受理方式,实现线上受理。现有的运营商资费模式,是延续了传统的计费模式,由不同档次套餐构成,套餐的基本组成有语音、短彩信、宽带、流量、增值产品等,主要通过线下渠道受理,如营业厅、专营店等。计费模式是基于人口红利模式来设计,也就是订购的人数越多,收入越高,它对于超出套餐外的流量,采取的是一种套餐超出资费计费方式,流量用得越多,花费就越多。而在流量红利时代,作为管道的流量不存在任何价值,有价值的流量属于移动互联网公司所架设的独特流量场景和优质的流量内容,因此,流量红利时代的计费方式应该是“1+N+Y”式的收费,1是基础的低资费基础流量+语音+短信的随意转换套餐比如乐享.家套餐,399元套餐9个G流量,可按标准转换为语音和短信;N则是若干个流量可选包(如闲时、定向等)构成,按照应用商场的TOP移动互联网应用排序打包若干个流量包,如“5元微信流量包”“3元酷我音乐包”等,用户在保持低资费的基础流量同时,可自由组合专属自己无限流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组合;而Y则是数字内容,如中国可以是基地业务的爱看4G、爱听4G、爱动漫、天翼阅读等应用,当用户在里面订购了收费的内容时,用户可以自动获赠阅读或者收听该内容的额外流量(比如订阅了一个专辑所需流量是300M,那么用户将获赠一个300M的4G流量,可以应用于其他任何应用上);用户订购的N和Y的流量包或者数字内容达到一个数值,可以减免当月月费。这种模式对于现在的收费模式而言的变革是温和的,在保持了基础流量的同时实现应用的按需订制,减少了流量溢出的浪费,而对于使用移动自有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时候,则实现“奖励式”的计费,订购的内容越多,获取的额外流量越多。

四、基于流量红利模式的内容产品:新疆民语库看

产品研发背景:新疆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民族手机用户737万户,民族宽带用户110万户。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新疆人口2181万,汉族占40.1%,少数民族人口占59.9%。其中维吾尔族人口1007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6.2%,维吾尔族人口88%分布在南疆地区。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传播飞速发展,境外文化快速对新疆进行冲击,而新疆传统的特色、优秀的文化却没有及时进行整合与挖掘。

目前新疆本土文化类公司规模小、数量少,而文化类的互联网产品更少。以视频类客户端为例,除了中国电信的库看视频外,仅有中国联通的依克兰、中国移动的麦西来普、中国网络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等,且用户规模均未过20万。因此依托电信固定宽带、移动宽带网络资源,建设新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库,研发一些适合少数民族和中西亚国家语言的互联网应用产品是符合用户需求,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将有效推进新疆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和中西亚文化的交流。

产品现状:2014年5月推出库看视频客户端,2015年3月推出库看之声客户端,2015年4月推出库看游戏,2015年11月推出库看TV高清宽带电视。以内容为主,利用移动流媒体、视频等技术为少数民族用户提供电视直播、影视剧、音乐、体育、教育、有声阅读等音、视频内容服务。截止2016年3月,库看视频用户累积超百万,用户户均流量超过500M。

产品盈利模式:库看系列产品围绕广告传媒、定向流量、会员包月服务、支付及版权出售五大领域开展业务运营。具体而言:针对前向用户,提供包括视频、音乐、游戏、民生等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免费服务,同时提供VIP会员增值包月和定向流量包服务。库看高清TV提供基础收视费和各类增值业务点播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9

作为独立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的代表,豌豆荚做得已经足够好、坚持得也足够久。但其个案折射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在迅速告别红利期的现实,包括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和资本红利。

首先,人口红利,从20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大迁徙已经结束。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总量6.88亿,手机网民总量6.22亿,规模占比已突破90%。一句话,能换手机上网的,都用手机上网了――红利期不再,怪现象就接踵而来。比如曾尽享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红利期的小米,其手机销量开始下滑、品牌光环加速陨落,原先频率稳定的“新融资-高估值”节奏也告暂停,至于估值是否还有450亿美元,不好说。

其次,政策红利。从桌面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政策红利不是所谓的“互联网+”,而是各个细分领域的行政管理空白,但这些漏洞正在被快速修补。

魏则西事件,除了震撼百度的营收和股价,更导致《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迅速跟进。易租宝和一众“XX宝”的垮掉,司法部门的强力介入,让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偃旗息鼓。在出行领域,在中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之下,参照有关部门表达的政策精神,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红经济;发展

自2014年开始,“网红”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发端于网络,但已经时时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网络红人,他们通过其巨大的影响力,增强了营销价值和品牌传播杠杆,这样具有互联网的高传输效率。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使更多的粉丝对其关注,和粉丝们做好互动,从而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围绕网红延伸出的商业链条和盈利模式,则称为网红经济。这种模式创造的商业价值和行业前景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的。

1网红和网红经济

网红其实就是网络红人,就是在现实或者网络上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种行为而被广大网友关注,成为焦点人物从而走红的人。迎合了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追求刺激、窥私、臆想等心理需求,从而成为网民追捧的名人。网红经济是以一名绮年玉貌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目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汇集人气,依靠广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这样就可以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

2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2.1网红经济商业模式的实质

网红经济商业模式的实质就是“内容+社群+电商”。网红经济就是网红要依靠自己敏锐的嗅觉生产出质量较高的内容产品,然后以此来吸引粉丝的关注,通过社交平台和粉丝进行互动,进一步了解其需求意见以及近期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对自己的着手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生产出更具“热度”的内容产品。网红利用率较高的社交平台目前包括微信和微博,其中多数网红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当中,在账号中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旅行攻略、食物、图片、推荐产品、评论影视剧以及吐槽社会问题等。长时间的做这些事情就会将粉丝的关注度引导到网红的推荐点上。有粉丝关注就说明还有商机的,所以需要电商平台作为支撑。

2.2网红经济的产业链发展

一个网红有平台展示自我和推荐产品,其中有渠道提货样基本上形成了网红经济的产业链。网红经济的产业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上游、中游和下游。第一,网红经济产业链的上游,即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是整个网红产业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社交平台的话就没有网红,自然也就没有和粉丝进行交流的场所,更加没有展示自己个性及才华的平台,那么后续的变现也就无从谈起。由于粉丝群众基础越大、社交平台越大就大,那么网红能够获取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多,所以,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红经济产业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第二,网红经济产业链的中游:网红经济公司。网红经济公司其实就是对网红进行挖掘、培养、经营以及运作的机构,因此在网红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对各方进行协调。网红经纪公司不但要负责发现网红并签约网红,同时也要帮助网红来经营相应的社交账号,从而保持粉丝的关注度,另外网红经济公司还要为网红的变现提供相应的渠道,从而确保销售产品生产与电商平台之间的联系。第三,网红经济产业链的下游: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其实是网红经济变现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网红最主要的经济性体现的一个环节。通过社交平台,网红可以为他们推荐产品,而供应商生产产品,再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目前小红书、苏宁、聚美、京东以及淘宝等电商平台以各自的平台特性和商品覆盖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也是网红关注者的重点人群,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网红经济产业链的闭环式运作。

3网红经济未来发展策略

3.1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为了发展网红经济,因此需要在网红的内容创造、平台服务的提升以及经济资本的集合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延伸。例如网红张沫凡就是从一些小视频起家的,当的视频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后,他就趁热打铁,开始向自己感兴趣的护肤品行业进行拓展,从而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护肤品牌,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丰富内容他还定期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搞笑视频、时装搭配以及护肤等内容来维持自己的粉丝关注度。由此可见,未来的网红经济就是全方位、多维度、多产也以及多元化的全能型的产业链发展。

3.2共享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

网红经济开创了网红与供应商、运营方、社交平台、变现平台等多方共享的经济模式,微博、微信、支付宝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社交支付平台将继续为共享经济模式提供发展机遇。

3.3粉丝经济的运用

粉丝经济就是架构在粉丝以及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来增值情绪资本。其主角是消费者,通过消费则会来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从而达到为品牌和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小米科技在商业界内应该算得上运用粉丝经济最成功的,主要是通过各个领域爆款产品的粉丝经济的运营,从而将小米科技打造成了世界知名企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成长,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开始运用粉丝经济来运营公司和产品,一时呈现出圈层化和小众经济的现象。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打造良好的产品及服务,并掌握用户的需求及心理期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粉丝经济的才能,从而促进网红经济的发展。

4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记应用,人类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交网络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有公平公正的。网红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的一种现象级事件,不过对人类世界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只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正向需求的存在,那么网红和网红经济也会促进商业的繁荣及社会的进步。参考文献:[1]杨吉.网红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市场[J].传媒评论,2016(6):95-96.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例11

有人认为“网红”兴起是网民自发选择的结果,是亚文化跻身主流的趋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荒谬幼稚,殊不知任何主流文化都是经历了时间考验才令其经久不衰,而以快速获利、透支价值为目的的“网红”思维,其本质传递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焉能持久?没有人愿意成天听着粗鄙之语过日子,更没有人愿意长期生活在充斥喧嚣与浮躁的环境里。也许有网民第一次看着新鲜,第二次顿觉无味,三次、四次下来,就心生排斥,久而久之,这种毫无营养、涸泽而渔的内容生产,被大众所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网民大众对于什么是主流素来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清醒地判断,历史上那些一次次激励着人们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人和事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众的视线。4月12日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中文微博向中国网民问好,一小时内俘获30万粉丝,几天后粉丝数超过300万,网友戏称霍金拉高了微博用户的平均智商,他老人家才是真正的大网红。另一个例子是,业界众所周知摩托罗拉因“铱星计划”由盛而衰,但是“铱星”不仅仅是高科技风险的代名词,它也代表了人类不惧艰险征服太空的开拓精神。当年的巨人虽然已经倒下,但摩托罗拉与它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却依旧激励着后来者。近日SpaceX在经历了诸多风险与失败后,成功实现海上回收火箭一事,多少让人们看到了昔日的摩托风范,互联网上人们又开始热议人类飞天的进程、未来科技的畅想等等,一时间众说纷纭,百家齐放,雅俗共赏。主流的价值观,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那些多年前就已借“网红”之势,行圈钱之实的互联网产品内容,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它们的名字?

互联网作为人类讯息的载体,起初的科学家曾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人类知识的外部存储器。因此互联网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更多积极乐观、崇德向善、有素养、有品位、有干货的内容来滋育生态。网红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传播造势、渠道变现、快速赚钱为目的的肤浅的“网红”思维,这种风气的助长不利于互联网良性生态的建设,更不利于当下热议的内容IP的价值积累。

前漫威主画师曾指出,IP不同于品牌,品牌有生命周期,时间到了就会死亡,但IP不会。一部影视、小说、游戏、动漫作品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构建其背后的整个世界观、宇宙观和人文环境,因为里面的哲学和价值观才是能够永远活下去的,不会因时代变化和消费者喜好的改变,或是作品形式的变化而枯竭消失。

由此可见,IP的价值在于积累,在于精工细活与不懈雕琢,其形成必然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网红经济纵使有资本依托,其速成的内容和快消的品质也难以成就IP的价值,或者说其本身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