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9 10:30:59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1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tudent sports competition is to promo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students, and to realize “student cultivating and standard meeting” in sports, while the impac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resulted in the deviation of student sports competition from its track. The author probed into measures for the return of scholastic sports competition in China to its original self.

Key words: scholastic sports competition;media communication;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reform;China

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中指出,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然而,近年来竞技体育对学生体育竞赛造成巨大的冲击,竞技体育项目几乎占据了学生体育竞赛内容的全部,根本无法达到学生体育竞赛的目标即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的价值。大学生运动会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赛制,然而参赛队员中大多数为专业运动员,很少能有真正的普通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多数是体育尖子生,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只是作为“看客”。学校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而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也对学生体育竞赛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在学校体育竞赛或体育升学考试中出现了违禁服用兴奋剂的现象,营私舞弊、弄私作假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说明学生体育竞赛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主航道,必须予以纠正。如何尽快还学校体育竞赛本来面目,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3方面作了探讨。

1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根基

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充满着社会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气息,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学生体育竞赛可以说是竞技与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的“交点”。“竞技”是以“夺标”为目的的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激发参与者的竞争力、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核心理念是“教育人”,人是目的、是主体,而竞争则是一种手段。因此,学生体育竞赛虽说是一种竞技,其目的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在吸收学校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强体育竞赛的锻炼,从而实现真正的“育人夺标”,但不是只追求锦标的竞技。在我国学生体育竞赛中仍然存在着的赛场打架事件、不遵守比赛规则、顶撞裁判等一系列现象,就是学生运动员只追求单纯的“竞技”又缺乏教育而累积的“产物”[3]。

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根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比赛“健身育人”的深刻内涵,避开竞技体育内部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竞赛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

2媒体传播是学生体育竞赛进步的“推动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新闻媒体日益关注体育,电视、报纸、刊物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在报道竞技赛事,如NBA比赛,西甲、欧冠等足球赛事也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然而,这种对竞技赛事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对赛事丑闻的过度炒作,给学校体育竞赛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只有竞技赛事才是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竞赛也应如此。另外,兴奋剂一直是竞技体育的梦魇,在任何一个大型比赛中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众多新闻媒体反反复复热衷报道这些现象,而没有对其危害进行广泛的宣传。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的引导能够使他们引以为戒,引导不好则是“启发”他们走向“效仿”的道路。兴奋剂出现在很多学校体育竞赛和升学考试中,与我们的媒体宣传不当不无关系。因而,应该通过媒体传播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有教育性的优秀节目。另外,媒体要多宣传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体育竞赛。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体育赛事也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力争和社会合作,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4]。如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菲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耐克中国中学生足球联赛等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这些赛事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然而,这些比赛仍然是项目单一、参加人数有限,广大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因而,媒体应多宣传一些广大学生能参与的体育竞赛,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是学生体育竞赛前进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和指令为基本手段的体制,它的高度集中已不利于现代体育的发展。另外,由于竞技体育体制对竞技成绩的重视,往往只求“物”、求金牌,不重视人的培养。学校体育也一直受竞技体育的制约,实现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关系重大。在提倡“奥运与健身同行”的今天,通过国家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宏观调控,把各种赛制运动会区域逐渐缩小,例如,比赛项目的种类增多、难易程度分明、趣味和竞技结合、参加的人数增多等,重视集体参与。针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举措,由辽宁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和省委共同组织和倡导的团体操、三人制篮球赛等学校体育赛事,要求参赛者必须是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学生,使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参赛人数、比赛时间和赛事规模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

对于学生体育竞赛,学校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则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还学生体育竞赛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2

Contemplationofthedevelopment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inChina

CUIRui-hua1,LIUYu2

(1.DepartmentofPhisicalEducation,DalianMedicalUniversity,Dalian116027,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Thefundamentalpurpose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istopromotetheactiveparticipationbystudents,andtorealize“studentcultivatingandstandardmeeting”insports,whiletheimpactofcompetitivesportshasresultedinthedeviation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fromitstrack.TheauthorprobedintomeasuresforthereturnofscholasticsportscompetitioninChinatoitsoriginalself.

Keywords:scholasticsportscompetition;mediacommunication;competitivesportssystemreform;China

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中指出,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然而,近年来竞技体育对学生体育竞赛造成巨大的冲击,竞技体育项目几乎占据了学生体育竞赛内容的全部,根本无法达到学生体育竞赛的目标即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的价值。大学生运动会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赛制,然而参赛队员中大多数为专业运动员,很少能有真正的普通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多数是体育尖子生,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只是作为“看客”。学校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而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也对学生体育竞赛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在学校体育竞赛或体育升学考试中出现了违禁服用兴奋剂的现象,营私舞弊、弄私作假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说明学生体育竞赛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主航道,必须予以纠正。如何尽快还学校体育竞赛本来面目,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3方面作了探讨。

1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根基

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充满着社会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气息,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学生体育竞赛可以说是竞技与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的“交点”。“竞技”是以“夺标”为目的的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激发参与者的竞争力、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核心理念是“教育人”,人是目的、是主体,而竞争则是一种手段。因此,学生体育竞赛虽说是一种竞技,其目的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在吸收学校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强体育竞赛的锻炼,从而实现真正的“育人夺标”,但不是只追求锦标的竞技。在我国学生体育竞赛中仍然存在着的赛场打架事件、不遵守比赛规则、顶撞裁判等一系列现象,就是学生运动员只追求单纯的“竞技”又缺乏教育而累积的“产物”[3]。

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根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比赛“健身育人”的深刻内涵,避开竞技体育内部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竞赛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

2媒体传播是学生体育竞赛进步的“推动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新闻媒体日益关注体育,电视、报纸、刊物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在报道竞技赛事,如NBA比赛,西甲、欧冠等足球赛事也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然而,这种对竞技赛事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对赛事丑闻的过度炒作,给学校体育竞赛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只有竞技赛事才是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竞赛也应如此。另外,兴奋剂一直是竞技体育的梦魇,在任何一个大型比赛中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众多新闻媒体反反复复热衷报道这些现象,而没有对其危害进行广泛的宣传。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的引导能够使他们引以为戒,引导不好则是“启发”他们走向“效仿”的道路。兴奋剂出现在很多学校体育竞赛和升学考试中,与我们的媒体宣传不当不无关系。因而,应该通过媒体传播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有教育性的优秀节目。另外,媒体要多宣传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体育竞赛。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体育赛事也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力争和社会合作,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4]。如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菲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耐克中国中学生足球联赛等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这些赛事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然而,这些比赛仍然是项目单一、参加人数有限,广大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因而,媒体应多宣传一些广大学生能参与的体育竞赛,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是学生体育竞赛前进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和指令为基本手段的体制,它的高度集中已不利于现代体育的发展。另外,由于竞技体育体制对竞技成绩的重视,往往只求“物”、求金牌,不重视人的培养。学校体育也一直受竞技体育的制约,实现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关系重大。在提倡“奥运与健身同行”的今天,通过国家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宏观调控,把各种赛制运动会区域逐渐缩小,例如,比赛项目的种类增多、难易程度分明、趣味和竞技结合、参加的人数增多等,重视集体参与。针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举措,由辽宁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和省委共同组织和倡导的团体操、三人制篮球赛等学校体育赛事,要求参赛者必须是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学生,使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参赛人数、比赛时间和赛事规模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

对于学生体育竞赛,学校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则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还学生体育竞赛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3

一、心理学学科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现象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学校心理学教学等。

研究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竞赛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更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与支撑作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教育过程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是高校品德心理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育和竞赛中重要性的研究,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意义重大。

把心理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这将拓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心理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与探索成功的追求。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校园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种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这对培育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无疑是对他们个性自信心理的有效磨练和体验。更会为他们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应用

心理学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心理情感活动。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心理学贯穿、渗透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和竞赛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4

“和谐”一词“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有协调、顺和、无冲突之意。可见,和谐的本质乃是协调与共享。“和谐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空想主义社会主义者莫尔提出来的,并由法国的空想社会者傅立叶对其进行了完善。

1.1全面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一

构建和谐体育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来看待体育的发展问题。众所周知,体育在我国一般被认为有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组成。

1.2协调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二

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就要求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1.3可持续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特征之三

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体育的发展能满足当前人们体育文化需求,而且指体育的发展能满足今后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和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与人类发展的和谐以及体育自身的和谐,最终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体育竞赛文化是校园和谐体育文化

高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高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体育竞赛是高中体育活动的窗口和两点,高中体育竞赛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高中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同时直接影响高中体育活动的和谐性。

三、构建校园和谐体育与高中体育赛事的和谐关办系分析

3.1构建校园和谐体育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校园赛事

高中的体育赛事既要考虑要具有竞技性,同时又要特别注意群众性,也要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校园、学生与比赛之间的和谐,因此校园的比赛也应该是和谐的比赛。构建和谐体育是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必然追求体育与校园的和谐,这无疑会为和谐的校园体育营造和谐的大环境,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将有利于促进和谐的比赛。

3.2搞好校园内的比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

首先,就校园的体育赛事本身而言,组织好体育赛事是搞好学校体育的必然要求,亦是和谐体育的基本要求,其次,组织好校园的体育赛事有利于落实学校体育的和终身体育的计划和目标,可以推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体育系统的和谐发展,最后,从校园体育赛事可能发挥的众多功能来看,其必然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和快速发展,从而为构建整个和谐的社会体育提供注脚,进而为构建和谐体育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校园的体育赛事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

四、校园体育竞赛可能导致的不和谐的校园体育因素

4.1重视校园比赛的竞技性,忽视比赛的群众性

校园的体育赛事往往以竞技比赛的模式为基础,包括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往往都是按照国际比赛的规则进行竞赛,各院系、各班级之间都追求比赛中的成绩,力求要让各个单位的体育尖子包揽全部比赛项目,由于大部分的校园比赛以竞技比赛的模式进行,从竞赛的方式和特点上就决定了只有少数的学生可以参加比赛。使校园的比赛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充当观众的角色,根本没有机会在大学中参加比赛,感受比赛中的气氛,体会体育竞赛的趣味,这就是本来可以主动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校园组织的比赛,渐渐的大部分学生就远离了比赛、远离的体育。这必然会影响校园的和谐体育的构建。

4.2追求校园竞赛的表面影响,忽视校园比赛的人文精神

校园的体育竞赛往往有的时候是学校向外宣传的窗口,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效应。学校的领导要求将校园的体育竞赛组织成一种表演秀,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比赛的场面和过程,很少注重体育竞赛的真正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只注重表面的想象,忽视了体育竞赛本身的文化内涵。其实校园的体育竞赛最终的目的是宣传体育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的体育人文氛围,使学生们在竞赛中感受体育,感受精神。

五、校园体育比赛促进校园和谐体育构建的对策建议

5.1以校园体育赛事为契机,做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和谐

良好的体育赛事是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一部分,使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臻于完善。

5.2以校园体育赛事为生机,建设有特色的和谐体育文化环境

在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

5.3以校园体育赛事为注脚,加强校园体育活动的和谐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5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全民健身、全体参与。那么奖励如果还采用那种锦标主义只管前几位成绩的奖励措施,必将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多计团体分,全员参与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长和各种率,完成比赛者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琼克提出的考虑竞争激烈程度的评估方法等等,均可参照选用。另外,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服务工作贡献大、组织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议等许多事均可评比,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75-03

200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高校的课余体育竞赛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内容,既是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重要形式又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忽视了课余体育竞赛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组织形式老化、竞赛内容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余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课余体育竞赛与大学生终身体育

1.1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兴趣是其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培养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兴趣就是要在他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乐于参加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参与课余体育竞赛的习惯。当今大学生热情奔放、活泼开朗。课余体育竞赛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为大学生广泛参与提供了舞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在宽松和谐的运动氛围中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

1.2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它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它将学生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课余体育竞赛培养目标的内涵。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1)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竞赛可以有效改善身体机能,提高柔韧、灵敏、耐力、力量、协调等身体基本素质。2)运动参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课余体育竞赛参与过程中,通过参与不同的角色,如:裁判员、工作人员、啦啦队员、志愿者、组织管理人员等,这些运动参与角色的不同可以使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得到较好锻炼。3)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竞赛过程中,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交流与沟通,调节心理,稳定情绪,培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4)自我健康控制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通过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学会自我健康评价以及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2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教育,高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课余体育竞赛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2.1课余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要求相矛盾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它与竞技体育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为目的,最终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现在许多高校将技能水平要求高的竞技项目作为学生竞赛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个别有运动天赋的尖子,加上常年系统训练,很容易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大部分学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从而失去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这必将阻碍多数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难以通过运动会达到普及体育活动的目的。

2.2课余体育竞赛内容、形式与体育的健身性相脱节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增强体质。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健身,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就与体育的健身性相背离。体现在:1)课余体育竞赛内容过于传统,依然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竞技项目上,这些项目竞技成分过重,健身成分不足。2)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过于正规和不够灵活,开展频次较低,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健身需要。

2.3课余体育竞赛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不相适应

随着终身体育观念和全民健身思想的深入影响,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已成历史,建立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教材体系,正是我国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而现在高校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范围。难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目的,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

3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自律自管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指导和管理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校内各种课余体育竞赛;充实体育竞赛内容,开展全校性、年级、班级以及寝室之间的体育竞赛,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学校体育部负责落实具体实施办法和制定每年的课余体育竞赛计划,各院系根据学校竞赛计划组织和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根据各院(部)组织力度、参与的具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课余体育竞赛的管理上,先采取集体直接管理的办法,也可将那些责任性强、技术指导性强、开放难度大的项目,在会上公开招标协议,把责任交给个人或组合小集体。逐步扩大有偿服务的范围,并给月票、学期票、年票以不同的优惠,以此吸引广大学生。

3.2体育竞赛内容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中的一些具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高

校课余体育竞赛内容应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拓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在选取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内容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降低比赛难度。把竞技性强的竞赛项目难度降低,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2)增加竞技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跳跃障碍跑、单足跑等。(3)增加团体项目比赛。比如:校园集体定向越野比赛、接力赛跑等。通过对体育竞赛项目比赛形式、规则进行变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做法,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3.3建立以俱乐部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和协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堂、讲座或看专题片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科学知识,使大学生能对课余体育竞赛引起重视。让大学生懂得科学地自我锻炼、恰当的自我调节、合理的自我评价,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运动处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简报、摄影展等形式,宣传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态,定期出黑板报和摄影展,每学年评选体育道德风尚奖,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高校对课余体育竞赛要加强资金投入,在竞赛场地、器材等添置和建设上加大力度,不断加强裁判队伍的建设,广泛动员体育教师参与或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此外,高校要组织购买与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的书籍,比如:各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篮球、足球、街舞等书籍,供学生和教师课余时间借阅和学习,充实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知识。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可以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在各班、年级成立学校运动会宣传报道小组,组织学生起来制作号码、参与画比赛场地、编排入场式和口号,让学生利用现代手段制作网页来宣传本班特色、组织同学为运动会服务和担负裁判工作等。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7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15-01

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高校大学生文化的文化生活,同时,不同的体育竞赛活动,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高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稳步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内涵能够通过体育竞赛充分展示出来。

1 高校文化建设与体育竞赛的互动研究

1.1 高校竞赛活动的现状研究

运动竞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同时各项技术规则也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竞赛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校园内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还有体育标志性建筑等实物的建设,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校园体育竞技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调查显示高校年度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率小于0.5%,多数学校体育经费在1~3万元。部分高校真正用于体育竞赛的经费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比赛经费预算,每逢大型体育竞赛,例如,4年一次的省大学生运动会,比赛费用只能单独计算。

在开展规模和频率方面,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也存在一些问题,体育竞赛活动的优点是项目较多、时间短,统一安排、便于管理;不足之处在于竞赛活动的跨度较大,通常是几年举办一次,竞赛次数少,周期较长。因此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的次数较少,使教练和学生没有足够时间锻炼,无法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陆续建了现代化的体育场,基本上每一所大学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馆或体育场,用来举办校内体育赛事,或者承接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立,为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高校文化发展现状研究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化能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无声的方式去感悟学生,使学生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启迪较少、娱乐较多的的现象,这样使文化交流不够充分。一些校园与社会存在隔阂,还有一些学校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认为除了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不重要,这样导致了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甚至产生对娱乐活动的抵触情绪,这样对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校园文化应该符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将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区别开来,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无意之中将社会和校园的文化混在一起,它没有充分凸显出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丢失自己固有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独特魅力。

2 高校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

2.1 体育竞赛对物质文化的作用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部的表现层面,其大多是以文化实物的形态表现出来,它与精神文化不同,具有直观、显性的特点,非常容易被公众借鉴和发掘。高校体育竞赛活动需要良好的环境、还有训练硬件设备,这些实物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体现着高校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视,同时,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竞赛能够促进高校物质文化的发展。这些物质会反应出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体育竞赛物质文化的重视力度。

2.2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通过语言、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影响、渗透和陶冶的作用。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体现自身特色的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竞赛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时候,校园文化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体育馆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都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内涵。校园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 校园文化与体育竞赛之间的互动

体育竞赛的发展水平与竞技状态,本身就体现着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与文化气息。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定期举办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形成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力度,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坚实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各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清楚的认识到体育竞赛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重视力度,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宏成,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8

职业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职业技能竞赛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凸显,真正实现了“普通教育培养理论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人才”的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各个层次人才的素质,是促进我国快速发展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在实践创新中的作用。

一、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反思

职业技能竞赛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群众性为主体、结合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竞赛活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设备、教学方式上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重传统理论、轻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依旧是现阶段高职教学中的很大缺陷。一般的动手实践课程是被安排在理论课之后的,但是这就造成了理论课将时间占满的现象,实践课程大大减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并且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脱节的地方有机地“缝合”,引发了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并且为高职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得学校平常很少见的学习交流活动得以增多。通过技能竞赛,能让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目的明确化

在职业技能竞赛中,不管是中级组还是高级组,其参赛队伍大多是学生,但是主要评委或者旁观者会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行业专家,他们会对技能竞赛的过程和结果给予关注。职业技能竞赛不只是简单的书本重复,也不只是工具或者软件的简单运用。竞赛关心的是选手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把握、操作技能的灵活运用、创新思维的开发程度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学中创新性、操作性、实用性的改革。

三、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一般情况下,学校实习生产设备只是对工厂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或者是压缩,没有起到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工作的目的。所以,让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职业学校真正的实习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可以采取定点培养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企业输送人才打下基础。职业技能大赛,也可以是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促进对口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并且为学生开辟“保证就业”的健康通道,这是一个三向互利的过程。

四、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学校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所在,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大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校对实践操作课程的关注,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优势的不同,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让学生学有所长,提升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竞赛还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重视课堂理论与实践生产、工作结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五、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它们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和操作型人才。在职业竞赛的引导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改进学校的教学措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高职教学会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在高职教学中,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教师对知识运用的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技能竞赛倡导学校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高职教学服务社会的意识,从学生、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戴晓云.职业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意义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2011,(15).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9

1.研究目的

体育运动已成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赋予了人们健

康的体魄,而且还赋予了我们无畏的精神、团结的力量以及沟通的技巧。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高校竞赛增加,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与体育精神相违背的丑恶现象,如吹黑哨、打假球、打架等恶劣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体育竞赛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①,而这一切又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如今高校学生的体育道德进行深思,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做出相应的贡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所研究目的,内容,参阅有关文献资料

2.2专家访谈法

咨询相关的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

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调查指标进行百分位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比赛中体育道德缺失现象的具体表现

3.1.1大学生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的道德缺失

伴随着网络和电视转播业的越来越发达,大学生能够更多的收看到各种体育赛事。对职业运动员有了更多了解,各种负面的新闻随之而来,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表1国内外一些有违体育道德的案例

时间事件后果

2005年10月全运会上女子78公斤柔道决赛奥运冠军孙福明“假摔”让冠军主教练刘永福赛会批评

2007年10月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琼斯查出服用兴奋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五枚奖牌(三金两铜)全部归还,终身禁赛

2011年7月黑龙江某高校进行的一场院系之间篮球比赛引发了上百人群殴多名学生受伤进医院

2011年8月12日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泰国队和墨西哥队队员发生群殴双方共7人停赛

2011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时南阳某高校队员与开封某高校队员发生打架赛会给予领队批评,扣除比赛押金,勒令双方退赛

表1反映的是极为个别的一些体育比赛中的运动员教练员为了利益而且违法体育道德的一些案例。大学生比赛中也是频发有违体育道德事件,但以打架居多,兴奋剂等高科技案例较少。

表2大学生对体育竞赛中某些行为的态度选择情况

问题会可能会一定不会没想过

是否会替他人参加比赛4%18%74%4%

是否会做公正裁判员86%8%0%7%

是否会为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类药品10%16%68%6%

是否会作为公正的观众合理观看比赛80%10%5%5%

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带动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体育竞赛问题也凸显出来。由表2可见74%的学生表示一定不会代替他人参赛,只有4%的学生表示会;但是有10%的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愿意服用兴奋剂类药品。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已经受到职业体育的功利性影响,竞技体育的毒瘤已经在思想上开始腐蚀大学生运动员,但是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学生有着良好的体育道德的思想。

3.1.2裁判员的职业道德

影响裁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表2中85%大学生表示会做到公正执裁,但还是有8%的学生表示自己可能做不到,表明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是不够坚定的。裁判员是比赛场上公平的执法者,对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执判工作中没有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而、收受贿赂,在主观评分比赛项目中打人情分、关系分等,都会导致比赛无法公正的进行下去。3.1.3 观众的体育道德缺失现象

在大学生体育赛场上,经常发生基于狭隘的主场意识而导致的赛场骚乱,尤其是足球篮球这种有着激烈身体对抗性的项目比赛之中,更是屡有发生。表2中80%的学生表示会做到公正观看比赛,可是一小部分主场球迷会因自己学校球队的输球,就乱扔东西,围攻裁判和运动员,制造事端,以发泄不满。

3.2 高校体育竞赛体育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3.2.1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仅竞技体育越来越趋于职业化和商业化,学校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地渗透着物质诱惑和实用主义思想。通过大型体育竞赛,不但获胜的运动员可以名利双收;同时,其教练员也会因此而前途无量。追求一些物质利益已成为部分参与者的最终目标,越来越多的人为达此目的不择手段。

3.2.2重视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集体的胜利是要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来实现的。当今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这类学生本身就比较强调个人主义。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他们开始过多地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完善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滋生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忽视集体的力量,导致集体荣誉感的减退,从而丧失集体主义观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赛事也日益增多,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比赛中,同时网络和电视转播业的兴旺发展,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各种体育带来契机,各种负面信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道德观念。大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道德缺失,以及为了某种利益而丧失职业道德的裁判员,还有体育道德缺失的观众等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观念都是一种挑战,但是,大学生是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团体,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在体育比赛中,大多数大学生自身能够遵守体育道德,对体育赛事中有违体育道德的不良现象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公正执裁、公平竞赛,这种良好的观念在大学生中更是深入人心。提高体育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4.2建议

4.2.1重视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体育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了解阳光体育。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体育竞赛中,对大学生进行完整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2.2 增强体育道德法制观念。给大学生讲授体育相关法学知识,建立科学的、完备的竞技规则,对违规者有严厉的法律惩罚。

4.3.3 加强体育道德监督,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通过体育道德评价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作出善恶价值的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调动大学生的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心,使其为符合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并发扬光大,对不道德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更正,从而培养大学生知善嫉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树立正确高尚的体育道德观。(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系)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10

在传统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学以教为主,重视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的程度较低,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在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过低,严重甚至会厌恶体育,把体育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根本无法发挥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多年以来大部分的学生体质一直呈下降趋势。为了达到国家的标准规定,真正发挥出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及核心理念,那就一定要对高校体育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方式,进行对目前的教学状况进行改善,以此来满足新时期要求。

一、体育教学教改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秀品质和完美个性的良好方式,但是在目前看来,高校体育教学与其目的相差距离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社会迅猛发展和娱乐活动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大多数在校学生已经对体育失去兴趣动机,被各种形式的游戏所吸引,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甚至放弃了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繁重的工作以及克服不了工作当中所产生的压力。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进行对各种体育技能竞赛活动的融入,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地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所以,在高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组织各类型的体育活动,通过紧张刺激的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技能竞赛情况开展的不够理想,学生仅把其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不能及时地认识到体育技能竞赛的真正作用。

二、体育技能竞赛的核心理念

高校体育技能竞赛不仅仅是对技术和体能上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磨炼,高校体育技能竞赛要求在竞赛中实现学生思想和身体综合方面的能力锻炼,不能只是重视竞赛中的体育技能的提高,重视比赛结果,更应该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有效的对学生的思想,端正学生对竞争和合作的认识进行锻炼并提高。竞赛是体育最终的意义所在,对于在体育事业中的发展来说,需要通过竞赛这种形式来提高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系统,从而忽略了应当对学生进行理论知的传授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的核心理念,而且在体育技能竞赛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发挥竞赛本身的意义,从而导致学生把体育技能竞赛在内心形成一种负担,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没有明显提升的效果。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对相关的体育设施的增添,在一些运动场地的建设和运动场馆的配套设施也都逐渐进行完善。逐渐完善,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大部分的运动场馆并未使用,利用率较低,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有的运动场馆是只能教师能进入使用,对学生禁止进入使用,从而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只有在学生进行学习体育课程的时候才进行使用,导致学生平时活动使用的场地环境较差,直接导致降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使学生的个性培养得到积极的发展

(一)激发运动的兴趣,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所谓人的个性,就是指人的言谈举止、德、智、体、美、劳等等一系列因素形成的行为,在学生身上使用特殊的方式进行组合,就变成全面发展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并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大量的提高个人素质。本身对学生运动兴趣进行激发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形式,兴趣是对学生行为激发和保持的主要内部动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的影响也有较大的效果。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等等原因,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对体育运动比较爱好,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从而能坚持喜欢体育课并积极参与的学生少之又少。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改,将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放在体育教学当中的首要位置并进行保持。并且想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要保证满足学生在需要方面的学习,并且树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及互助关系,教师要认真并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师及学校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进行满足,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重要前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多进行趣味性教学,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针对个人能力着重培养。达成个性发展

身体部位的运动,就是实际操作活动,尤其是以健康为重点目标的高校中在体育教学方面更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能强化自身及满足自身的实践运动,并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及尊重。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条件、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技能等等方面相差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要灵活运用,不能使用死板的教学方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人盲区。要认真对待并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在某个部分当中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让学生能充分地体验到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乐趣,并能提高自身的体制、自尊心及自信心等等。教师还应该按照不同的学生为其制定出相关的运动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练习,通过在习过程中让学生能明确目的,在今后的体育课堂当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更具有重要意义。

四、将体育教改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一)充分发挥体育技能竞赛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校的体育技能竞赛进行相结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运动会,并且在体育技能竞赛的开展过程中要对其进行配合一些相关的活动,以此来提高体育技能竞赛开展的综合质量,包括拉拉队、赛场风采展、评比、演讲、投稿等等形式,进行与体育技能竞赛相配合,从而能提高体育技能竞赛的气氛。在对体育技能竞赛的项目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要以学生的角度作为中心点进行出发,真正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选择一些项目简单、健身效果好、能被广大学生接受的项目作为体育技能竞赛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由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以及相关的体育类社团人员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对体育技能竞赛进行自主的设计和组织,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从而能大程度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将体育技能竞赛的作用发挥出最好、最明显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从体育技能竞赛的目的和效果出发,能真正地对学生进行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整个体育技能竞赛项目进行过程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主体都是学生,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同时,一些学生社团等方面的相关群体积极地参与到组织和管理工作中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丰富体育技能竞赛过程和形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传统的项目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进行改变,从而提高体育技能竞赛项目的竞技性和趣味性,真正地将接受程度较高的项目融人其中,以至于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使其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技能竞赛当中来。

(三)提高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例11

学校最重要最主要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业教育又是很特殊的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方案。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正是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全国各职业类院校的一大盛事,目前已是“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的格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使职业教育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技能大赛的重要性,我校也越来越重视技能大赛,并筹建了计算机竞赛工作室,以此工作室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探索竞赛工作室对技能大赛、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1竞赛工作室组织架构

根据学校规模,可由校企共同筹建若干个竞赛工作室。成立后学校、企业、竞赛工作室作为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竞赛工作室是由同一学科领域的企业精英、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共同组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攻坚、竞赛于一体的技术合作团队。每个工作室选拔本学科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竞赛工作室负责人,该负责人由业务副校长直接领导,学校各科室对竞赛工作室有横向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义务。企业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选手训练、选手就业等方面参与竞赛工作室建设。竞赛工作室内部组成上,每个竞赛项目由工作室负责人选拔两名左右年龄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企业不定期委派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2竞赛工作室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成立竞赛工作室初级目标培养技能大赛选手,进阶目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全校师生愿学爱学乐学的校风校貌,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1对教学环境的意义

从软硬件环境上,学校投资建设有方向,根据技能大赛要求,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增添相关专业硬件设备,采购相应的模拟学习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实现以赛促建。从课程设置上,根据竞赛项目及要求,合理变更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比如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增设AE影视后期和Maya动画设计课程。将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通过汲取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从日常管理上,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技能鉴定、社团活动、竞赛工作室集训等形式进行多层次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校每周三下午社团活动时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社团和其他同学共同交流学习。以进入竞赛工作室集训、获得参加技能大赛资格为目的,我校全年开展“海选赛”、若干次“踢馆赛”等校级技能大赛,营造大赛氛围,培养竞技精神,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大赛对选手的要求已不是区区几节课所能满足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共享学习资源,供学习课余时间自学,在自学中遇到困难可随时向指导教师请教,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2.2对教师的意义

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从专业技能上,技能大赛给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技能大赛需要敢于勇于尝试研究的教师,需要既能站在课堂又能深入实践的教师。技能大赛考核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安全、环保、节能意识、文明操作的培养,这对团队中每位指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都是全方位的冲击。通过技能大赛,教师能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开拓视野,使教师明白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基本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这些全新的理念和知识能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熟悉岗位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指导教师负责每场校级技能大赛、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的赛前准备、训练及组织参赛等工作。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从精神情感上,竞赛工作室各项目的指导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在竞赛工作室中共同管理学生,相较原来教师单打独斗带比赛更能发挥团队的作用和价值。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既能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成立竞赛工作室,组成一个团队,有教学资源分享,有难题共同研究探讨,教师既可以独当一面带比赛,又可以共同交流学习。学生竞赛取得好成绩,是学校的荣誉学生的荣誉也是指导教师的荣誉。学校成立技能大赛奖金激励制度,比赛出成绩,从精神到物质上都给予教师肯定。从教育教学上,课堂教学上,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在教师这里能真正获得工作需要的技能,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形成良性循环。教科研上,教师拥有先进教育理念,贴近市场的专业技能水平,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让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而是拥有实用价值。

2.3对学生的意义

目前社会现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经过高中筛选的初中最不想最不愿学习的学生团体组合而成。学习生涯对他们而言是灰暗的,在学习中他们找不到自信,找不到努力方向,他们中的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对中专生的歧视,他们进入中职后更觉自卑前途无望。其实他们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缺少相应平台。中职技能大赛给这些孩子们展现的舞台和契机,以赛促学,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心理素养。从习惯养成上,竞赛工作室每年举办的若干场比赛在学校掀起一股大浪,形成我要学、我要超、我要赛的热潮。校园同台竞技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心理素质。校园比赛倡导人人参与,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能的热情。想要成为竞赛工作室的集训成员之一,只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怎么办?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自觉自愿学习,外在压力也就转换为内在动力。当这种学习形成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中量变就会达到质变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从技能培养上,技能大赛具有完善的操作规范、严格的操作要求、系统的操作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与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就要进行自我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就会想办法解决,在解决一个个谜团的过程,把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技能大赛结合岗位、注重实操,不至于让学习基础不扎实的中专生望而却步。一旦在实操中获得技能,取得自信,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从就业升学上,竞赛中获得全省一等奖或者全国奖项之后可以获得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圆你大学梦。竞赛中取到优异成绩会得到更优质工作的机会,就业前景更广泛。就算没有获得参赛的机会,在一次次参加校级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也习得一技之长,光阴有价值,人生有希望。

2.4对学校和企业的意义

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具有宣传力,宣传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规划,宣传尊重劳动者、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当社会更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家长更理解和相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就会真正落到实处。我校竞赛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校园形成一股学习热潮,深化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竞赛工作室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有助于提升学校在教育界、社会的知名度,有助于学校招收更多优质生源,优质生源为学校能争得更多荣誉,形成良性循环。竞赛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管理指导,发挥企业的行业价值,校企合作更有力度。企业的指导性参与,可以帮助中专生成长,可以帮助企业招聘到更优质的人才。

3结语

技能大赛的路会越走越远,竞赛工作室的发展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学校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政府支持、社会配合、家长理解,职业院校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者:余小燕 王自生 单位: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发红.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影响———以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435-435.

[2]王书旺,周望玮.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127-128.

[3]吴存兵,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与反思[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09):89-92.